地质保障

2024-06-29

地质保障(精选六篇)

地质保障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这就在某种意义上也加大了对自然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 加之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我国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在不断下降, 相关地质灾害的频率和强度已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态势。虽然近几年来, 四川省已经加大了预防地质灾害和地质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并在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护以及协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但由于地质环境保护的特殊性, 人们对地质环境的认识及重视还停留在起步阶段, 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有待完善, 地质环境问题仍然对四川省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基于此,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四川省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特征概述

2.1 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灾害损失不断扩大

四川省处于长江上游地区, 环境条件复杂, 气候条件多变, 岩性条件复杂, 一直是全国地质灾害频发的“重灾区”。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2013年, 四川省先后经历了“4·20”芦山强烈地震以及汛期多场区域性极端强降雨天气过程的严重袭击, 共发生地质灾害3245起, 造成危害的崩塌、滑坡已超过15万处,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79.5亿元, 间接经济损失更是无法估计。与2012年相比, 地质灾害数目上升了约54%, 造成人员伤亡数上升23%, 呈现出灾害损失不断扩大的重要特征。而随着近几年来四川各县城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上升, 以及人类工程活动数量的显著提升, 全省地质灾害更是不断加剧。

2.2 水土流失日益加剧, 灾害防治迫在眉睫

地面的剥蚀、侵蚀作用, 势必会对水土流失产生重大的影响, 其中又以表层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影响最为剧烈。而四川省大型及特大型泥石流发生概率极大, 如西昌东河泥石流沟的流域面积已达到358km2, 南江县白梅亚滑坡泥石流流体达到1000多万立方米。泥石流引起的强大的侵蚀作用使得沟谷和岸坡的重力效应不断加剧, 山地环境急剧恶化, 森林植被更是因此而严重损毁, 四川省的泥石流多发区的调节气候, 涵养水源等能力已基本完全丧失。而近几年来, 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面积更是由于多县区毁林开荒而进一步扩大, 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使得四川省的水土流失已日益加剧。截止到2013年, 全省经遥感测量出水土流失面积已超过67万km2, 治理面积仅为11万km2, 不到总数的17%。长江流域已建成的各类水库中, 每年因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损失更是超过25亿m3, 相当于每年有20座1亿m3库容的大型水库因水土流失而报废。基于此, 加强四川省的灾害防治已迫在眉睫。

3 现阶段四川省地质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简述

自汶川地震事件以来, 四川省在地质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难以面对四川省多地质灾害的现状。无论是机构队伍建设、应急装备配置, 还是在地质灾害信息分析、经费保障等方面, 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质灾害防治机构不健全, 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匮缺

截止到2013年, 全省193个处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县仍有99个未能建立起地质环境监测站, 一旦临灾, 多采取在邻近城市调取防灾队伍, 从而对辖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的群测群防以及当地政府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决策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即使实在建立起了地质环境监测站的县级城市, 仍然存在着灾害防治专业人员匮缺的重要难题。县级城市中的防灾人员多是由普通人稍加培训后引入, 懂专业、精业务、实际抗灾经验优秀的技术人员极度匮乏, 虽然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制定了灾害防治专业人才引进的相关措施, 但由于受行业与地区条件等一系列因素影响, 基层监测站的灾害防治专业人才仍然面临着供不应求的弊端, 各县区城市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存在巨大隐患。

3.2 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系统不完善, 相关灾害防治应急装备不足

与北京、上海等国内发达城市相比, 四川省的各级城市相关的信息化建设因地理环境的影响尚且处于起步状态, 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卫星应急通讯系统、无人机遥测等21世纪先进的技术手段尚未完全投入到灾害防治的工作中,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于灾害预测模型构建起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系统的建设, 灾害发生时救援信息的畅通性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而另一方面, 由于四川省的地质灾害本身一般发生在山区、沟谷地带, 往往不得不面对这交通、通讯困难等一系列难题, 加之基层监测站普遍缺乏越野车、卫星电话等灾害应急装备, 难以满足灾害发生时应急调查与信息传递等方面的难题, 如果爆发重大灾害, 这部分地区的人民群众甚至会面临着生命危险。

4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对策与保障的措施分析

4.1 完善防灾机制, 从根本上保障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

俗话说:“法令行则国治国兴, 法令弛则国乱国衰”, 考虑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社会管理工作, 故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立法规范防救灾工作, 实现以法防灾, 以法治灾是保障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现阶段立法规范防灾机制可从以下两处着手: (1) 强化防灾工程的监管机制, 借助公示、告知、承诺、督查、除险五项监管手段, 强化一系列防灾工程建设活动的监管力度, 使得灾区的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灾害发生时有安全场所可待。同时针对部分人民群众在灾害可能发生时不愿前往避难地点的情况, 建立起防避灾补助经费制度, 对主动避让的群众给予适当的生产、生活补助, 促进预防灾害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强化灾害防治工作的刚性管理机制, 从乡、县、市、到省, 由下至上开展, 根据刚性评估的要求, 分别将不同地区划分为可建区、限建区、禁建区三类区域, 要求当地政府在未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下, 绝不允许私自调整区域类型和属性, 从而有效落实地质灾害风险专项评估工作。

4.2 深化防灾手段,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系统

政府应当充分利用全省在防灾领域多年的经验积累, 引进多学科综合的地质灾害防治队伍, 深化防灾手段, 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可考虑由群专结合查灾向专业化普查转变, 借助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卫星应急通讯系统, 将现阶段的地质灾害普查由专业化普查转变。针对地质灾害的多发区, 应根据灾害的实际特点, 配备相应的防灾设备。例如在多雨地质灾害区, 应大规模配备雨量计等简易雨量监测仪, 从而使当地政府第一时间能够对灾害进行决策。在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 应安排数据采集、视频传输、远程会商等各方面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专业监测, 并配备滑坡报警器、裂缝伸缩仪等高科技监测设备, 从多角度对地质灾害应急管理系统进一步加以完善。最终在进一步强化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作的同时, 通过多灾种联防、多手段并用等一系列方式, 提升地质灾害的综合防灾效益。

4.3 加强防灾保障, 多角度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开展

加强防灾保障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 秉承防治结合, 综合治理的原则, 多角度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有效开展。例如在基层保障方面, 可考虑建立起岗位责任制、监测经费补助和奖励制度, 并将相关制度的实行情况纳人考核标准, 与绩效挂钩, 提升基层防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在技术保障方面, 可进一步推行GIS (地理信息系统) 的应用, 从而对地形情况复杂的四川省进行数字地面模型构件以及空间位置分析, 有效建立起地质灾害防治的信息模型。在财政保障方面, 要进一步明确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在各级政府常规预算中的来源和比例。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 拓展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渠道。同时政府也应当制定泥石流治理工程的设计规范, 在明确相关工程设计标准的基础上, 制定出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的相关定额标准, 有效避免防灾工程建设中贪污腐败。

5 结束语

地质灾害集长期性、突发性、隐蔽性和破坏性于一身, 相关的防治工作更是有着重要意义。现阶段, 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任务还任重而道远, 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深化防灾工作的主题责任, 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防灾机制、防灾手段、防灾保障等多方面出发, 与相关部门进一步联动防灾职责, 坚持果断预防避让机制, 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长效防治, 充分发挥社会机制与市场机制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重要作用, 深入地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最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钟林君.以重庆市綦江县城市总体规划为例探析山地城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对策及规划措施[J].重庆建筑, 2012, 2 (20) :190~191.

[2]李龙, 陈注.关于四川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能源地矿, 2007, 9 (11) :67~68.

地质保障 篇2

中国地质大学后勤保障处校内招聘水电技术人员4名公告

因工作需要,经学校研究同意,后勤保障处在学校内部公开招聘水电技术人员。

一、招聘岗位及职数

变配电运行值班、维修电工4名。

二、招聘条件 1.男性、40岁以下;

2.高中以上学历,且持有电工证或高压值班入网证; 3.具有计算机初级(一级)资格证书; 4.有一定水电维修、运行工作经验。

三、应聘岗位职责

1.熟悉校园情况、布局及各类电气设备的使用性能、作用; 2.认真填写值班记录和工作报表;

3.熟悉高压配电室倒闸操作规程,熟练掌握配电室的各项技术安全措施及组织安全措施;

4.负责校园配电设备设施日常巡视工作,并将巡视结果记录在值班日志上; 5.掌握停电时的应急处理方法,确保校园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 6.掌握供配电方式、线路走向、设备技术性能和实际操作方法; 7.巡视检查高低压电器设备及主要配电箱柜内开关情况; 8.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任务。

四、联系方式

2015年国家公务员学习:141445123 微博:湖北公务员考试

微信:huoffcn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后勤保障处水电与节能管理中心 联系人:王仲文 电话:67885023

2015年国家公务员学习:141445123 微博:湖北公务员考试

后勤保障处 2015年3月30日

地质保障 篇3

一、实验教学平台构建

实验教学平台是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基础。一个完善的水文地质实验室应包括:室内实验室及野外实验场两部分。室内实验室提供学生认识概念化、理想化的水文地质模型以及掌握小尺度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方法的平台。野外实验场则增强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提高野外尺度范围的水文地质特征的认识及参数测定,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1.室内实验室。室内实验室由三部分组成:水文地质学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室及应用创新型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用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实验知识和实验方法技能。综合设计实验室,则是将几个简单实验有机组合,设计出一个为解决特定目的的综合实验。应用创新型实验室,以培养学生兴趣为目的的开放型实验室,学生根据兴趣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

2.野外实验场。野外实验室承担室内实验无法完成的基础实验,如抽水试验、示踪试验,还可承担一些科研任务,如地下水原位修复等。

(1)建立抽水试验场。抽水试验是水文地质工作中获得水文地质参数的直接试验手段,也是一个基础手段,且通过该试验获得的水文地质参数精度较高。因此,该试验在工程地质勘察、基坑降水、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垃圾填埋场建设等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但抽水试验有场地的要求,因此在室内无法完成。通过对试验的实际操作,可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将对实际野外中的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条件的认知,掌握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构建及水文地质参数的反演方法。

(2)建立地下水动态监测场。通过地下水动态监测场的建立,可使学生直观认识到地下水的流动形态,在观测地下水水位变化的过程中掌握地下水水位、水温测量的基本技能;全面了解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过程,结合场地地下水观测结果,进行资源量计算,在此过程中掌握气象水文因素的测量方法、观测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开展水质监测,使学生掌握采取水样方法,能够分析地下水水质、确定地下水化学类型、地下水质量类型等;同时可以以动态监测场为基础开展一些开放性的实验,如示踪实验、地下水污染原位修复等实验。

二、实验教学过程控制

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依照教学大纲,可将整个实验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基础教学阶段、独立实践教学阶段、成果编制总结阶段。

基础教学阶段:发放实验操作手册及实验报告相关表格,学生阅读实验操作手册;教师讲授基本的实验原理,并演示实验操作;学生熟悉基本实验测量仪器的用法,教师检查实验用品的准备情况及实验仪器使用的熟练程度。

独立实践教学阶段: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开展实验。基础实验部分,每组每位学生实验全过程都要求熟练掌握;野外实验部分,可分小组选题,每课题小组内部成员可分工协作完成。在此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专业思维能力、独立动手能力及协作能力。

成果编制总结阶段:根据实验结果,按照实验报告要求,编写报告绘制相关图件。其培养目的为:培养学生掌握专业资料整理和分析的各种常见方法,学会利用基础资料进行创造性地整编工作并能形成专业实习成果。

三、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

完善已有实验教学模式。总结多年已有的实验教学成果,精选实验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创新性及开放性实验,设计实验装置,完善实验教学内容,编写水文地质实验教学指导教材,建立实验教学多媒体教案。

采用激励式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设计方案、实验扫尾、实验数据处理及资料的计算及分析,教师只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提供指导及答疑,并在考核结果中对学生实验表现给出评价,引导学生在完成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设计自己感兴趣的实验。

采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实验教学不应只停留在实体模型上,可引入一些基于软件的数值实验,如可模拟地下水水流及污染物运移的Visual modeflow、GMS软件,抽水试验参数反演的Aquifer test,示踪实验的CXTFIT软件,等等。在实验操作的讲解过程中,也可应用多媒体手段,制作动画、视频吸引学生。

四、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应包括对教师的管理及对学生的管理。在对教师管理方面:要求教师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耐心的教学态度,树立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严格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开展实验教学,认真备课;加强、规范教学过程,定期或不定期考核学生,督促学生完成实验;认真批改实验报告,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予以及时纠正。对学生的管理方面:要求学生严格遵照实验教学要求开展实验;遵守实验纪律,按要求签到履行考勤制度;严格遵循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确保自身安全及实验室安全。

为保障实验室管理,还需完善实验教学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实验过程考核与结果评价结合、个人评价与团队考核相融合的考核评价机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实验过程中学生的操作、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撰写几个部分予以评价。对于设计型的实验,应对学生的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可操作性给出评价。实验考核结果可依据个人在团队中表现的团队意识及协作能力,给予评分。

五、结语

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是水文地质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从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实验教学过程控制、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构建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有效的发挥实验室的效能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增强实验教学环节在完成水文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摘要:实验教学是水文地质学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长效机制。为此,本文从实验教学平台构建、实验教学过程控制、实验教学模式的建立及教学管理等方面,构建了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水文地质实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高水文地质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专业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水文地质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等.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5.

[2]高彦,陈拮.矿山电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9):182-185.

[3]林学钰.地下水科学与工程学科形成的历史沿革及其发展前景[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7,37(2):209-215.

[4]汪丙国,梁杏,万军伟.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实习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地质教育,2009,(4):105-110.

[5]王锦国,周志芳,张发明.地质工程专业地下水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地质教育,2008,(4):128-130.

地质保障 篇4

1 地质工作成果档案资料管理现状及特征

地质资料随着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 其服务质量的高低体现了国家基础地学发展环境的优劣。首先, 形成了国家、省、基层三级地质资料管理体系和馆藏体系, 收藏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在政府管理方面, 形成了国家和省两级汇交管理体制, 并设立了专门机构, 保管向国家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在企事业单位, 建立了地质资料 (档案) 馆 (室) , 保管原始、实物和部分成果地质资料, 保存了大量的地质资料。地质资料管理法制体系和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地质工作原始和成果档案资料质量管理工作, 已形成政府管理与企事业单位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在管理方面也是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地质行业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工作的历程, 基本上经过了3个管理阶段:一是传统地质档案资料汇交和保管管理阶段;二是基本完善了地质资料汇交和地质科技档案管理的法律制度;三是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第一阶段, 1952年颁布地质资料收集管理规定、实行统一汇交制度以来, 先后台了《地质报告汇交办法》、《全国地质资料汇交暂行办法》 (法规) 、《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从主要是资料收集逐步发展到资料的汇交管理再到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长期采用地质资料和科技档案管理“收集———鉴定———分类———整理———立卷———保管———借阅”的模式, 第二阶段, 1986年颁布的《矿产资源法》也对矿产地质资料管理和利用作了原则规定, 从法律上确立了统一汇交制度。地质矿产主管部门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地质资料管理规定。除地矿主管部门外, 其他相关部门和系统也制定了本部门系统资料的管理规定, 形成了较完善的保管体系和管理制度。第三阶段, 强化地质资料信息服务工作, 积极推进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

自2002年国务院公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349号) , 2003年部发布《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国土资源部令第16号) 以来, 地质科技档案资料信息化建设和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步伐, 进一步加快地质科技档案资料管理办法正得到不断完善。

2 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与质量监管的特征分析

建设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 加强质量监管与拓宽服务渠道, 是服务的最终目的。依法强化对地质资料的管理和公共服务, 全面整合各类地质勘查资料, 推进地质资料数据产品开发和专项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资料的需求。互联网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全新的面貌, 要实现地质资料的快捷服务, 网络服务是一种重要手段。分级逐步建立地质资料服务网站, 继续坚持宣传政策法规, 公开资料目录、元数据、内容摘要等信息, 完善不同层次需求的地质资料服务查询系统;公布服务机构、服务程序、收费价格、联系方式等内容;提供公开性地质资料内容的浏览和下载服务。同时, 要搭建与用户沟通桥梁, 了解需求, 征集意见, 通过调研, 针对各类用户的需求, 进行系统功能、数据访问权限和个性化界面的部署、设置与定制, 形成具有个性化需求的使用界面。积极开发和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 为方便公众从互联网上查阅利用地质资料。

开展地质资料信息服务, 首先开展要数字化工作, 其目的一是便于开展社会化服务, 二是有利于地质资料长期、安全地保存, 以省地质环境监测院为例, 地质资料管理机构地质资料信息化始于1996年, 地质资料利用方式已从传统的到馆藏机构借阅逐步转变为主要通过网络进行查询利用, 共完成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总量已超过300种, 已基本完成主要成果地质资料数字化, 比例超过了50%。利用内部网络应用平台, 建设一个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和办公自动化、信息管理电子化系统。

3 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的构想与对策

推进地质资料社会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 当前还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是地质资料管理部门分割, 对部分种类的地质资料汇交无法监管;二是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及时提供资料缺乏相应机制来保证;三是我国地质资料标密过高、过泛, 而现实中地勘行业基层单位涉密地质资料清理却一直未得到彻底清理, 这就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进程, 需要创新性的实践来助推。主要构想与对策为:

3.1 完善地质资料数据资源的建设管理, 实现统一规范的地质

资料数据, 搭建现代化的存储、管理软件和硬件支撑环境, 推进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的开发利用, 对保管时间过长且没有电子档案的地质资料, 组织相关的技术力量启动数字化工作, 配合地质工作主流程信息化的推进, 以保证地质资料保管的永久性。

3.2 在地质档案数字化的过程中, 应该加强鉴定工作, 进行“第

二次建档”, 以优化资源, 提高利用效率;对地质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加工, 开展地质资料信息系统技术研究、地质钻孔数据库以及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研发等, 建立不同用途的专题数据库, 实现个性化服务;建立图文资料、电子文档文件管理服务数据库、水工环地质图专题服务数据库、钻孔信息数据库等, 增强地质资料网络服务功能, 有效搞活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3.3 投入力量进行地质资料的二次开发, 充分运用现代理论、方

法和技术, 开展综合分析研究, 提高对以往地质工作的研究水平, 盘活各类地质资料, 大幅度提高地质资料社会化利用水平和利用效益, 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广泛的服务, 为政府规划、管理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提高地质资料服务质量。

3.4 围绕我省“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工作, 在兰州~白银

重点城市区、陇东重点能源区、陇南~甘南成矿区带、天水~宝鸡重点经济区、河西重点生态环境脆弱区、重点工程建设区和重大地质问题区等, 开展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 为区域经济发展、资源勘查开发、工程建设选址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依据。

3.5 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强化对

地质资料公开利用的监督管理, 在认真执行地质资料利用有关规定的前提下, 简化汇交利用手续, 提供简捷、高效、优质的服务遵循市场经济的原则, 依法开放相关地质勘查成果信息, 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地质勘查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形成深度开发利用地质资料的良好局面。

地质资料和地质科技档案, 应该成为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保存和利用的中心。地质工作对地质科技档案工作就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要求越来越高, 特别是如何充分发挥地质科技档案的服务功效, 实现地质科技档案工作信息化、科学化、现代化和安全性, 是目前地质科技档案工作改革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高谊明.对全国地质资料馆工作的思考[R].北京:发展研究中心.2009.

[2]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编制研究组.中国地质勘查工作现状分析与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

[3]高爱红.浅析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9 (2) :65-68.

[4]姜作勤.地质工作信息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地质通报.2004 (23) :9-10.

地质保障 篇5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活动最频繁、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的发生,暴露出中小河流防洪能力低、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滞后,对于诱发山洪地质等灾害的直接因素和激发条件的突发性强降水监测预报服务能力依然比较薄弱,对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服务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和新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中国气象局对此编制并印发了《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指导方案》,开启了全国范围内山洪防治工作。

山洪工程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气象类基建项目,在全国建立层次分明、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快速高效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服务体系,实现对防治区局地突发性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准确、可靠的监测,提高降水精细化预报、短时临近预报水平,增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针对性和覆盖率,提升气象防灾减灾水平和效益。根据建设项目的不同侧重点,主要可分为观测系统、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信息网络支撑系统和装备保障系统等五大业务系统,以及技术培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两大配套系统。针对山洪工程由多个批次组成,并涉及到多个建设单位,为便于管理项目进度、成本等信息,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则是一个十分迫切的管理需求,也是提高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项目各参与方之间高效沟通的关键工具。

2 山洪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2.1 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构架

山洪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遵循目前流行的“B/S(浏览器/服务器)”三层架构体系[1],采用ASP技术进行开发,数据库采用SQL Server 2008支持,操作系统平台基于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系统开发环境配置如图1所示。

ASP是Microsoft公司1996年11月推出的WEB应用程序开发技术,它既不是一种程序语言,也不是一种开发工具,而是一种技术框架,是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不须使用微软的产品就能编写它的代码,能产生和执行动态、交互式、高效率的Web服务器的应用程序。

SQL Server 2008是新一代数据管理和分析解决方案,它给企业级应用数据和分析程序带来了更好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使得它们更易于创建、部署和管理。基于以上技术路线的选择,为系统平台提供了很好的兼容性和稳定性。系统的软件功能构架以数据库为基础搭建了三个平台,实现对山洪项目全过程的动态信息化管理[2,3]。

2.2 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的功能

山洪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按照模块化设计,通过细化业务管理,对山洪工程指导方案、投资预算、建设进展、工程验收、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动态与量化管理。

2.3 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山洪项目管理信息系统采用网站式发布,全国气象部门内网用户均可登录,用户名采用分级权限管理,系统主页如图2所示。

3 结论

通过建立山洪工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法得到将山洪工程项目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再根据专家打分将山洪工程评价定量化,最终得到定性化的成功度评价结论。山洪工程项目评价工作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指标体系,还需要更多的事例去验证其可靠性。

本文为山洪工程整体定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摘要:以现代项目管理经验为基础,针对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工程(以下简称“山洪工程”)“小而广”特点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山洪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为管理者和项目执行者提供了信息化的沟通渠道。

关键词:山洪工程,信息化管理,灾害防治,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郭宏锦.基于B/S架构的教师信息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湛勇智.清华大学核研院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管理[D].北京:清华大学,2014.

地质保障 篇6

本文以毕节市的大河煤矿为例, 分析其复杂的开采地质条件, 总结矿井健全地质安全保障技术, 以确保深层矿井开采的安全性。

1 煤矿井地质概况

1.1 可采煤层

矿区内主要含煤岩系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 可采煤层皆产于其上部, 煤系厚度约160.59m~205.78m, 含厚0.05m~7.36m的煤层24层, 煤层总厚度5.29m~28.25m, 平均总厚度12.77m, 含煤系数3.2%-13.72%。其次有二叠系上统的长兴组, 该组无可采煤层。含煤岩系在区内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

1.2 构造地质条件

矿区内以缓-中等倾斜单斜构造为主, 矿区为可乐向斜的南东翼。在矿区南西有龙洞山次级背斜, 矿区南西部的地质构造主要为次级褶皱。矿区南东边界分布断裂, 主要断裂为北东向[3], 次为北北东向。对煤层有影响的断裂构造主要有四个, 分别为F3、F4、F5、F6断裂构造, 但由于四条断层影响范围均不大, 因此, 矿区地质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

1.3 瓦斯地质

主要可采煤层均为高瓦斯煤层。其中, C7煤层瓦斯含量6.84ml/g~32.77ml/g, 平均18.34ml/g;C9煤层瓦斯含量7.66ml/g~20.83ml/g, 平均16.45ml/g。

1.4 水文地质条件

矿区主要含水层有第四系松散岩层含水组、关岭组岩溶含水岩组、永宁镇组第三段岩溶含水岩组、永宁镇组第二段岩溶含水岩组、长兴组岩溶含水岩组及茅口组岩溶含水岩组。

第四系松散岩层含水组、关岭组岩溶含水岩组主要含砂砾石孔隙潜水, 对未来矿井充水无影响;永宁镇组第三段岩溶含水岩组距含煤地层较远, 未来矿井受导水裂隙带的影响极小, 故该岩组所含岩溶水, 对未来矿井充水无影响[4];永宁镇组第二段岩溶含水岩组、长兴组岩溶含水岩组节理裂隙较发育, 裂隙中大多方解石脉充填, 为含水层, 富水性中等, 透水性较好, 是开采煤层的间接充水层;茅口组岩溶含水岩组其顶距可采煤层距离较大, 故其所含岩溶水不会通过底板鼓胀所产生的裂隙进入矿井之中, 对矿井充水无影响。

2 矿井安全开采的影响因素

2.1 矿井安全开采的地质影响因素

煤层赋存、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瓦斯地质、顶底板、地温和地压等地质因素, 都会对矿井安全高效开采产生影响, 毕节大河煤矿安全高效开采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质构造。

2.1.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是影响贵州毕节大河矿区高产高效矿井的重要因素之一, 毕节大河矿区属于喀斯特地貌, 这类水源突水的特点是来势猛、不易疏干、涌水量稳定、水压高、水量大, 危害性较大。而矿区主要含煤地层为泥岩、粉砂质泥岩, 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泥质粉砂岩, 黑色薄层炭质泥岩。下部夹4m-7m的浅灰色厚层砂岩。为隔水层, 富水性弱, 透水性差。其水文地质条件较为理想。

2.1.2 地质构造

矿区位于可乐向斜南东翼, 构造较简单, 为单斜构造, 主要结构面为岩层层面、其次为断层面, 节理裂隙面。地表出于飞仙关组碎屑岩中, 由于风氧化带的具有大量节理, 节理呈柱状, 无规则状, 工程地质较差。

2.2 影响矿井安全开采的人为因素

2.2.1 监控和检测手段落后、贫穷的可靠性

目前矿区主要开采形式为民采小煤窑, 开采过程中许多宝贵的地质资料、数据没有专人收集分析, 导致研究成果不科学, 生产技术不合理简单, 很难保障地质安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2.2.2 采煤方法传统化

目前民采小煤窑开采方法以炮采为主, 机械化技术基本没有实际投入生产, 炮采技术落后, 安全隐患大, 易造成坍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2.3 技术力量薄弱

民采小煤窑生产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 几乎没有专业的地质和技术人员, 无法得到专业的开采规划和指导。开采过程盲目, 工作人员安全隐患大。

3 建立地质安全保障系统

3.1 推广先进的勘探技术

推广先进的勘探技术不仅可以提高矿区勘探精度, 优化开采区的设计, 降低开采的危险性, 还能够优化综合开采区平面布置, 优化井口位置的选择、井田边界的划分、井型的确定、开拓大巷位置的选择和支护形式, 以及综采架型的选择方案, 减少煤矿开采的盲目性, 为煤矿开采地质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3.2 培养和引进高技能地质人才

为了矿井地质保障技术的顺利实行, 必须保证矿区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保证地质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能继续提高技术和业务水平管理能力, 掌握地质新设备的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 不断学习掌握新的地质理论, 适应煤矿地质安全技术体系。

3.3 影响开采安全的地质因素防治措施

煤矿地质构造环境极其复杂, 矿区内出现断层将使得开采工作停滞, 断层出现落差将会对矿井内的开采的人员造成较大的危险, 如果井内工作人员不能及时撤离将可能会造成严重的煤矿安全事故。因此, 在选矿的过程中要依据地质构造合理选矿, 防止断层的出现, 如发现矿区出现断层, 应及时将工作人员及时撤出, 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

由于采技术的落后, 为了防止在开采煤层发生的自燃现象, 可对煤层采取灌浆隔离措施, 于是煤层中产生了大量人为的含水层。现在要继续开采煤层, 我们必须消这些含水层, 将其排空消除水害灾害。矿山开采前应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 避开含水层的开采, 最大限度地提高矿井的地质安全。

4 总结

矿井安全高采地质保障技术是一项复杂而又不断创新的系统, 通过上述相关资料分析、总结及现有开采技术的研究, 针对毕节大河矿区的地质特征, 通过运用先进的勘探技术、培养和引进高技能地质人才和保障影响开采安全的地质因素防治措施等多种地质手段相结合, 能有效预防地质灾害, 确保矿井高效开采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屈红刚, 等.巨型城市 (区) 地质安全保障服务系统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信息世界, 2013, 3:50-57.

[2]程建远.中国煤矿采区地震勘探技术的回顾与展望[J].煤田地质与勘探, 2004, 32 (z1) :30-36.

上一篇:汽车设计中下一篇:卫生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