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

2024-07-16

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精选三篇)

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 篇1

一、运用白描语言, 突出讽刺造型

运用憨厚朴实的语言, 言简意赅的表白, 准确动词的运用, 让我们恰似目睹丑恶的行为, 可怜的举止, 灵活的形容词, 妙语连珠, 突现矛盾的本质, 信手拈来, 一语中的, 极耐咀嚼, 一字千金。例如, “我翻开历史一查, 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 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 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狮子似的凶心, 兔子的怯弱, 狐狸的狡猾”, 等等, 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 都绝不亚于文言文。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 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 很成功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 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 (《狂人日记》) , 鲁迅惯用的这种白描手法在讽刺中强化了语言效果。祥林嫂及其悲惨遭遇故事, 或多或少地成了鲁镇人们的饭后谈资。对于男人们没有任何精神作用, 而处境优于祥林嫂的老女人自比有福的快感, 为了陪衬怜悯祥林嫂的嚎啕悲泣, 也有眼泪汪汪的, 活脱脱地展现口是心非的同情。遭遇悲惨的祥林嫂, 成了笑料, 供人们“咀嚼鉴赏”, 不难看出, 一切恶势力和罪恶的社会才是造成故事发展的源头, “装”“塞”描写逼迫祥林嫂的改嫁的形容词、动词在鲁迅的字里行间, 声泪俱下, 用“铁屋子”里人们的“熟睡”简洁地勾勒出愚昧国民“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可怜画卷, 神灵活现地勾勒出“熟睡”者, 麻木、无助的心理。诙谐的语言、娴熟的夸张、形容, 让我们在含泪的笑声中, 体验封建礼教造成的精神内伤, 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 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 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

二、运用谩骂语言, 引申讽刺情感

面对中外反动派的倒行逆施, 白色恐怖的浓重的现实, 鲁迅举笔为旗, 下笔如刀;用神采飞扬的怒骂、无比愤慨痛斥, 化为匕首、投枪, 怒向敌人, 例如, 几句电文, 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 怎样的“友邦”。“友邦”要我们人民身受宰割, 寂然无声, 略有“越轨”, 便加屠戮;党国是要我们遵从这“友邦人士”的希望, 否则, 他就要“通电各地军政当局”, “即予紧急处置, 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 敷衍塞责”了!

因为“友邦人士”是知道的:日兵“无法劝阻”, 学生们怎会“无法劝阻”?每月一千八百万的军费, 四百万的政费, 作什么用的呀, “军政当局”呀? (《友邦惊诧论》) , 鲜明的语言使我们感到, 鲁迅先生挺身而出, 从反动电文中拎出“友邦惊诧”的谬论进行批驳, 写下了这篇时事短评。鲁迅用他那支又泼辣、又幽默、又锋利的笔, 揭露了极端凶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投敌卖国罪行, 揭穿了极端凶恶的帝国主义妄图瓜分中国的阴谋,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

三、用嬉笑烘托讽刺, 语言生动富有情趣

语言要达到很好的讽刺效果, 运用手法很多, 或漫画勾勒, 或美丑反衬, 或独特夸张, 通过独特的人物形象, 曲折故事情节, 突出讽刺效果的戏剧性。纵观鲁迅的小说、记叙性的散文, 其中强烈的讽刺意味, 无不在怒骂中宣泄, 在嬉笑里调侃。例如,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他付过地保二百文酒钱, 愤愤的躺下了, 后来想:“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 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 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 便自己也渐渐的得意起来, 爬起身, 唱着《小孤孀上坟》到酒店去。这时候, 他又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等了。 (《阿Q正传》) 初看阿Q, 会大笑不已, 稍一回味, 笑意顿失, 阿Q的精神胜利法, 是何等得可怜和无奈。语言平淡无奇, 妙在其中, 使读者体会到旧社会下层百姓的苦难生活, 可笑之余, 懂得旧中国国民的愚昧无知, 讽刺效果强烈。

一言以蔽之, 鲁迅博大精深的讽刺语言艺术, 永远值得我们去研究。

摘要:在作品创作中, 鲁迅擅长运用反语、比喻、对比、漫画、夸张等艺术手法, 凭着自己非凡的艺术才能, 抨击时弊不留情面, 谈论时事, 信手拈来, 涉笔成趣, 入木三分, 一针见血, 嬉笑怒骂, 皆成文章。其中, 最具有欣赏价值的是其现实主义讽刺特色和作品艺术特征。用辛辣的语言展示妙趣横生的讽刺, 解剖社会、抨击敌人, 在思想领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利器。

关键词:鲁迅,讽刺语言,白描,谩骂,嬉笑

参考文献

[1]朱德发, 张光芒.深微研究鲁迅的新收获──读《鲁迅的讽刺艺术》[J].鲁迅研究月刊, 1995, 07:61-65.

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 篇2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名言吧,名言可以带来警醒和激励,有助于我们学会正确地做人和处事。还苦于找不到优秀的名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 鲁迅先生的讽刺名言名句,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我愿意这样,朋友——我独自远行,不但没有你,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

2、我以为常见些但愿不如所料,以为未必竟如所料的事,却每每恰如所料起来。

3、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烦厌和唾弃。

4、我们的古人又造出了一种难到可怕的一块一块的文字;但我还并不十分怨恨,因为我觉得他们倒并不是故意的。然而,许多人却不能借此说话了,加以古训所筑成的高墙,更使他们连想也不敢想。现在我们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5、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6、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自然赋于人们的不调和还很多,人们自己萎缩堕落退步的也还很多,然而生命决不因此回头。

8、从生活窘迫过来的人,一到了有钱,容易变成两种情形:一种是理想世界,替处同一境遇的人着想,便成为人道主义;一种是甚么都是自己挣起来,从前的遭遇,使他觉得甚么都是冷酷,便流为个人主义。我们中国大概是变成个人主义者多。

9、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10、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

鲁迅先生的讽刺艺术 篇3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 1

一、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

1.自命清高„„„„„„„„„„„„„„„„„„„„„„ 2.迂腐可笑 „„„„„„„„„„„„„„„„„„„„ 3.善良的可怜 „„„„„„„„„„„„„„„„„„„„ 4.自我安慰、解嘲 „„„„„„„„„ „„„„„„„

二、巧妙讽刺的多层性

1.主顾的哄笑 „„„„„„„„„„„„ „„„„„ 2.“圣言”的辩解 „„„„„„„„ „„„„„„„„„ 3.社会冷漠的批判 „„„„„„„„„„„„„„„„„„4.棍打穷秀才 „„„ „„„„„„„„„„„„„„„„„结束语 „„ „„„„„„„„„„„„„„„„„„„„„„„„注释、参考文献„„„„„„„„„„„„„„„„„„„„„„„ 2 3 3 3 4 5 5 6 6 7

论鲁迅小说《孔乙己》的讽刺艺术

郝小琴

[论文摘要]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他的文学战线上表现的非常突出。特别是他的小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 ‘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孔乙己》,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对比讽刺性,下面就本文讽刺艺术谈谈一些粗浅看法。具体特征表现在:巧妙讽刺的多层性、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等独特手法。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孔乙己,讽刺艺术

[正文]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一个划时代的作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在他的文学战线上表现的非常突出。特别是他的小说。鲁迅弃医从文,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写小说的目的,是“ ‘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他的取材,“采自病态社会中的不幸的人们,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可谓是多姿多彩千变万化,其中非常引人注目的就是他的小说《孔乙己》,而他的小说最大特征就在于对比讽刺性,孔乙己是旧社会的知识分子,是受封建文化毒害的读书人,是不会营生的牺牲品。本文试就其中的讽刺艺术特征作些阐述。

一、疯刺融于人物形象的展现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不会营生的牺牲品,鲁讯的讽刺艺术已与笔下的孔乙己融为一体,此时的孔乙己表现得自命清高、迂腐可笑、善良、自我解嘲。

1.自命清高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虽然未曾进学,却颇有几分清高,喜欢孤芳自赏。孔乙己虽然饿得脸色青白,却始终不肯脱下又破又脏的长衫,对自己认识几个无用的废字沾沾自喜,甚至以自己是个读书人而自命不凡,别人取笑他时,他还要强辩几句:“你怎么这么凭空污人清白„„”,当别人问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却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同时,他还固守“君子固穷” [1]的道德理念。以上诸多分析都可以说明孔乙己自视清高。这样一个落魄的穷秀才清高又有什么可言,博得一笑而已!酒客揭短,取笑偷东西,孔乙己“力求”开脱,解释。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初步刻画其迂腐的性格特征。“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概括介绍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社会地位。“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与短衣帮相同。“穿长衫”含蓄说明他摆读书人的架子,思想上羡慕上层阶级,轻视劳动者,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喝酒方式与衣着的矛盾,反映了孔乙己经济地位与思想观念的矛盾。“唯一”点明这是孔乙己最鲜明的标志,说明只有他一人是这样,身份很特殊。接着通过外貌、行动、语言等的描写,给读者一个总印象。“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原本有谋生的条件。“青白脸色”说明平时吃不饱,营养不良。“皱纹”说明生活艰辛。“时常夹些伤痕”说明他经常遭受欺凌侮辱。“乱蓬蓬”说明他生活懒散,得过且过。“花白的胡子”说明他年岁已老,风烛残年。“又脏又破”说明他好逸恶劳,不会自理。“满口之乎者也”显示自己很有学问,表现了他的书呆子气。“教人半懂不懂”说明他不识时务,故意与别人保持距离。“绰号叫作孔乙己”他的名字无人知晓,说明 他不被人重视而差点被人遗忘,表现了强烈的讽刺、戏弄、嘲笑。“排出九文大钱”装出有钱的样子。“排”写出孔乙己在只花四文钱的短衣帮面前掼派头,表示自己比他们阔气的得意、炫耀的神情。“窃书不能算偷”,故意买弄斯文,为自己开脱。“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自命不凡,孤芳自赏。

2.迂腐可笑

孔乙己是迂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的话语之中: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孔乙己的语言是很有特色的,明明是不争的事实,却还要苦苦争辩,还动不动就是满口“之乎者也”。在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时,他有一句经典的话:“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2]迂腐的语言便是迂腐的性格的表现,极度可笑。孔乙己抱着过时的迂腐的观念不放,生活在一个激昂不安却已前进的社会里,难免不会显出他的迂腐可笑。孔乙己已成为一个典型的抱残守缺的形象。教小伙计识字,炫耀自己。“我可以附和着笑”写“我”不分是非的愚昧落后。“掌柜是决不责备的”,写出了耻笑孔乙己是天经地义的的权利。“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写出“我”的势利,鄙视孔乙己。“将来做掌柜”说明孔乙己一心想往上爬,他认为小伙计地位太低。“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说明“我”受封建等级观念影响很深,自甘卑微,任人欺压,没有改变社会地位的意识。“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帐”,表面说明茴香豆不值钱,一文钱不值得上帐,实际上写出“我”看不起孔乙己。“长指甲”说明孔乙己懒惰。“回字有四样写法”,孔乙己以此来炫耀自己博学,说明他中封建教育的毒害很深。“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写出孔乙己自作多情,对“我”的关心,同时也说明他思想麻木,一心想出人头地。

3.善良的可怜

“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这一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孔乙己虽然有诸多缺点,然而这个人的性格却有善良的一面。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他给孩子们分茴香豆这一情节中看得出来。对于一个穷困潦倒的人,仍然从自己的碗中分出不多的一部分茴香豆,如果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决难有这样的行为。但是他的这种善良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可怜啊!可怜这样一个善良的人已被这个食人不吐骨头的旧封建社会制度所侵蚀了!讽刺于无形啊!

4.自我安慰、解嘲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在有人指出他偷书被人打时,他还极力为自己辩解,自我安慰。可以说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的而又可怜的。其原因在于他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不过话又说回来,他的穷困潦倒的苦相,正是他精神无所寄托的表现。在这种状态下,他只能退回到心灵深处的自我安慰中去,并在盲目的自命不凡和别人的取笑声中自我解嘲,释放心灵深处的压力。当然他将一事无成,最终在贫困中死去。这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自我否定,也是自我价值的彻底崩溃后的结果。

二、巧妙讽刺的多层性

鲁讯的小说讽刺艺术还表现其具有多个层面性,即从不同的用度来剖析问题:有孔乙己的同僚中举人士的欺负与侮辱;有店里主顾的嘲笑;有儒家思想的禁锢;有社会人们的冷漠。

1.主顾的哄笑

在《孔乙己》一文中,作者多次写到哄笑:《孔乙己》中的“笑”,表达了作者对孔乙己既批判又同情的态度,以及对麻木不仁的群众的批判态度。孔乙己是封建教育培养出来的、四体不勤的多余人。当人们讥笑他的时候,他总是满口文言词语,不仅以此为武器,替自己的错误辩护,而且故意卖弄斯文,显示自己知识渊博,高人一等。孔乙己自命不凡,言必圣贤,以真人君子自诩,确实可悲可笑。难怪他挥舞“君子固穷”、“之乎者也”的时候,一再引起众人的哄笑。尽管这种笑不是善意的,但是它含有对陈旧、腐朽一类的嘲笑,带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笑”,体现了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小说中,被耻笑的只有孔乙己,其他人,不论大人小孩,不论富人穷人,都以各种方式笑话孔乙己。特别是在孔乙己身受丁举人迫害而伤残后,仍然无人管他的死活,还在一味追求自己的乐趣。狼狈不堪、垂死挣扎的孔乙己,无力反击,只有恳切地哀求掌柜“不要取笑!”可是掌柜毫不动心,反唇相讥,咄咄逼人,凶恶可恨;众人毫不动情,仍寻欢作乐,麻木不仁,愚昧可憎:“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这些“笑”,都是对孔乙己的羞辱、欺侮、歧视,蕴涵着作者的愤愤不平,隐藏着作者对孔乙己的同情。《孔乙己》中的“笑”,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抨击,对封建社会的否定。孔乙己的可悲可笑,完全由封建教育、科举制度使然。他的“身材很高大”,原有谋生的条件,可是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鄙视劳动,好吃懒做,终于变成一个“不会营生”的废人。孔乙己的富有个性的语言和动作,正说明他中毒极深,不能自拔。孔乙己信奉的“之乎者也”,不仅造成他的堕落,也导致他的毁灭。由此可见,对孔乙己的“笑”,也意味着对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讥诮。孔乙己一直生活在没有温暖、没有人情的社会。他受尽了掌柜的冷酷的“笑”、众人的冷漠的“笑”、伙计的冷淡的“笑”、孩子的冷落的“笑”,却未见一颗热心。在这冷冰冰的环境里,孔乙己迂腐而不觉悟,守旧而不自信,麻木而不抗争,竟毫无一丝热气。整个社会,处于麻木冷却状态。这样的社会,还会有什么希望?还会有什么出路?还会有什么存在的理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孔乙己”可以说孔乙己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了,“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 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这时已不再仅仅是顾客嘲笑,店铺里主人和雇员也掺合在嬉戏的人群中了,“ 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在哄笑声中出场,又在哄笑声中死去。孔乙己的存在只是起到使“店内外充满快活的空气”的作用。“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咸亨酒店里的酒客们的冷漠和麻木,正是鲁迅所针砭的病态社会的毒瘤。当孔乙己不知去向时,掌柜的只记得“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的债务,而没有人去关心孔乙己。逐渐地,孔乙己已被人们遗忘了。作者对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进行了解剖。

2.“圣言”的辩解

课文多次描写他满口“之乎者也”:“ ‘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之乎者也’之类。”、“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3],你知道么?”到了这时还在卖弄学问,这种愉悦感也只能是在小孩面前实施,然而还没有得逞,可悲可叹啊!“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这些充分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书”“五经”中的所谓“圣言”为自己辩解,连偷书也说成“窃书不能算偷”。这些性格化的语言极能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极具有强烈的讽刺性,可见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的多么的深,儒家的思想是多么的根深蒂固,那种“万般阶下囚,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尤为明显。

3.社会冷漠的批判

在文章的主题方面,《孔乙己》一文倾向于对社会的冷漠的批判。鲁迅的小说和杂文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够挖出造成社会病态化的原因进行分析,以达到“治病救人”的作用。《孔乙己》一文只是借用了一个科举考试的失败者来作为主人公,以阐发他的小说的一贯的主题。孔乙己的人生经历离不开笑。短衣帮的笑,掌柜的笑,小孩的笑。正是在这些笑声中,孔乙己一步步地与人们疏远,他走向了孤独。他也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可没有人让他这么做,就连小伙计也在虐杀他。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孔乙己的悲剧是 5 社会的悲剧,这也是作者鲁讯笔锋所在。社会不肯接纳他,不肯认同他。这是一个多么冷酷的社会啊!人与人之间又是多么冷漠!

4.棍打穷秀才

故事情节写到孔乙己终于因为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被丁举人打折了腿,试想做为科举同僚,一个只是有幸成为科举制度的胜利品,一个却与之失之交臂成为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却如此的加害,一点同情都没有,“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反而成了被取笑的材料。且不说丁举人如何歹毒,只要看一看人们的势利眼,你便会明白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了。一根棍子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将他送进了坟墓。其目的在于讽刺这样的读书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下场在于批判封建科举制度。有权势的丁举人是科举制度造就的。一个沿着科举阶梯爬上去的读书人,凶狠毒辣地残害爬不上去的读书人,这一事实本身就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取下粉板,忽然说”,说明孔乙己早已被人遗忘。“孔乙己长久没有来了。还欠十九个钱呢!”写出掌柜无情无义,只想着十九文钱,根本不管孔乙己的死活;说明孔乙己还不如十九文钱。“哦!”写出掌柜对孔乙己被打断腿漫不经心,毫不关心。几句语言描写,表现了当时人际关系的无比冷漠。“仍然慢慢的算他的帐”,写出掌柜的冷酷。

结 束 语

《孔乙己》一文主人公孔乙己信奉封建礼教,遵循科举考试,信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一个是落魄的童生,一个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成为人们哄笑的对象。真是科举考试造人啊!孔乙己只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个缩影,但无论最终结局如何,他们都是悲剧人物,他们都是社会悲剧的产儿,是封建社会必然的产物。注释:

[1] “君子固穷”:语见《论语.卫灵公》。“固穷”即“固守其穷”,不以穷困而改便操守的意思。

[2] “多乎哉?不多也”:语见《论语.子罕》:“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里与原意无关。

[3] 回字有四样写法:回字通常只有三种写法:回、〔外“冂”内“巳”〕、〔“面”之下部〕。第四种写作〔外“囗”内“目”〕(见《康熙字典.备考》),极少见。

参考文献:

[1]鲁迅:《<呐喊>自序》《鲁迅文集》第一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页

[2]鲁迅:《孔乙已》《鲁迅文集》第一卷,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4页

[3] 鲁迅:《鲁迅全集》第4卷.[M]B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567页

上一篇:重型肝炎患者下一篇:法律市场的经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