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知识

2024-07-21

国防知识(精选十篇)

国防知识 篇1

面向中小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需要, 依托“中国知网”先进的知识整合挖掘技术, 开发建设了“中小学电子期刊阅览室”、“CNKI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等数字阅读工具。

由中国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的2012年“中国知网杯”数字阅读活动, 引起全国各地教育装备部门、乌镇地处桐乡市北端, 京杭大运河西侧, 西临湖州市, 北界江苏吴江县, 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乌镇具典型江南水乡特征, 完整地保存着晚清和民国时期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以河成街, 街桥相连, 依河筑屋, 水镇一体, 组织起水阁、桥梁、石板巷、茅盾故居等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因素, 体现了中国古典民居“以和为美”的人文思想, 以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相处的整体美, 呈现江南水乡古镇的空间魅力。走进乌镇, 走在那用青石板铺成的狭窄的小街上, 看到两边各式各样的民居电化教育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的强烈反响, 全国22个省市组织2万多所中小学校参加活动, 阅读各科教学、科普、文艺、文化等各类精品文章120多万篇, 撰写校本课程、课件设计征文5800多篇, 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掀起“数字阅读”热潮。

教学参考资料免费赠送火热进行中, 为庆祝教师节来临, 即日起全国中小学教师可以通过拨打服务电话010-62701063、010-80895056-8425, 免费申请50元由“中国知网”提供的教学资料费, 每个学校限额3名。

学习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 篇2

由于甲流的影响,我们并没有太多的军训时间,但那短暂而美好的记忆至今在脑海挥之不去。军训让我们学会了很多,在军事理论中我们学习国防知识,国防观念也有了提高。

开设军事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它既能体现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防是全民的国防,高校国防教育正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防观念。国防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国防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综合育人的功能。

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国防教育本身就是爱国主义的有效载体,具有发展德育和体育的功能。就智育方面说,其功效也是非常显著的。国防教育所依托的学科体系是军事科学。现代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学科。军事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孕育了军事思维的创造性特点。而创造性思维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源泉和动力。学习军事科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而且有利于学生打破专业学习的思维定势,拓展思维空间,进一步提高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智育的发展。

以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国防教育,对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育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军事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最大的不同点是,前者对受教育者的培养过程,强调自觉性和强制性的辩证统一。它既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调动积极性,启发自觉性,从而自觉接受教育,搞好训练;又靠强制的力量,达到教育训练的标准,实现教育训练的目标。军事教育要求从难从严从实战要求出发练兵。这种强制性,有利于学生在艰苦条件下磨练自己,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从而有效地培养百折不挠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吃苦精神。不难看出,国防教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在高校国防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的国防

知识和技能,更要发挥国防教育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在综合育人上下功夫,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在各种场合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的能力。

高校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载体。首先,国防教育的核心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因为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育公民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而国防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精髓,以国家防卫问题为中心的理性意识,是民族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是国防赖以确立的精神根基。其次,国防教育的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话题。国防教育的内容是有关国家的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密切相关。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最能在青年学生中引起强烈的共鸣,激发出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学习军事教程使我对军事知识有了更多更深刻的了解。军事方面的知识绝对是多数大学新生的盲区,军事知识扫盲迫在眉睫。军事教程的学习让我知识吸收效率很高,因为有很多东西真是一点也不知道。而只通过学习一门课程就这么的规模的充实自己本应该掌握的知识真的是非常划算。教程中对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军事地形学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强大的中华民族”—每次上军事课都会想到这点。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提出,创立,发展,完善到我国对周边国际形式的态度和应对措施,再到我国军人的铮铮铁骨,让人十分感慨。

学习军事教程还可以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目的,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为谁活着,人生在世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奋斗目标,这是人生观的核心;人生的价值取向,就是怎样看待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态度,就是怎样立身做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怎样对待和处理人生历程遇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曲折,这是人生观实现的途径。站岗执勤是保卫国家,奋勇向前是视死如归,军旅生活是男儿本色,历经坎坷是人生历练。一个人从社会得到肯定、尊重和回报,一般也是与他对社会所作的奉献成正比的。任何一个人,特别是一个革命军人,只有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价值观,把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及人民的前途命运统一起来,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的人生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就现在,我只能给中国所有的军人一个大大的对号!

学习军事教程使我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有了更全面,更详细,更深刻的认识。

全民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思想、国防知识和国防技能教育,通过经常性的思想灌输和必要的训练,使公民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和国家安全观,掌握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作为一种积极的精神因素,在政治上可以转化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经济上可以转化为生产力,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战斗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支柱。因此,全民国防教育必须以一定的阵地为依托,以实现全民国防教育的经常化、多样化,不断扩大国防在各个教育阵地中的地位和作用,确保精神支柱立而不倒。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是一件利国利民关乎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所以,军事课在普通院校开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浅析知识管理、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篇3

一、知识经济与知识管理

第一,从宏观上看,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知识的生产率取决于知识的开发与传播,而不论是知识的开发还是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库、知识交流机制以及知识实际应用为基础;知识管理正是一种通过知识整序并鼓励知识共享而实现知识创新目标的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相对完整的知识管理系统应由以下几个环节构成:知识信息管理,即建立知识库,用以固化知识;知识应用管理,即如何获取知识并应用于具体实践;知识交流机制管理,即鼓励知识创造与共享,这需要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挖掘知识的制度和方法;知识财产管理,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制。

第二,从微观上看,知识管理通过一系列核心功能的发挥,切实优化企业的商业活动。根据OECD的观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可以划分为四类:是什么的知识,为什么的知识,怎么做的知识,是谁的知识。在这四类知识中,后两类知识的重要性在增加,它们常常成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权项,成为知识产业化的基点,也应是知识管理的重点。根据美国经济学博士、知识管理及有关商业和信息技术问题资深专家YogeshMalhotra的观点,知识管理揭示了观念的转变,即从“信息价值链”转向“知识价值链”。“知识价值链”认为人力系统是最关键的组成部分,只有人们不断地认识和评估技术系统提供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没有人力的主动参与,所谓的“最佳方案”也不会被施行。由此可见,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掌握并运用第四类知识,是知识管理的核心功能与重要任务之一。实现知识共享则是知识管理的另一项核心任务与功能。当个人或小团体的知识转变成公司的知识后,共有的知识由这个企业共享并恰当地使用,才有可能创造出新的知识,形成知识生产的良性循环。

第三,知识管理既是一种策略和思想,又是一种可操作的技术。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必须建立一定的机构,包括知识管理的负责人、知识库、负责知识管理和流转的知识中心、计算机网络及协同工作软件的技术基础、智力资本管理队伍、具备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增值的文化氛围等。而作为一种技术,知识管理应当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即在工程上和生产中把知识管理落实到技术层面。

二、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密集与智力密集的经济,它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存在着天然联系。知识的占有与法律确认,知识与信息的传播与管理,都可以说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中心任务。因此,知识产权是促进知识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

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

不论是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共享,还是人力资源开发及知识管理技术的具体实施,都必须明确知识的拥有者、加工处理者、使用者、管理者、操作者等各方的权益和责任。也就是说,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应当关注知识管理的合法性。

第一,二者以推动知识创新为共同目标。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核心是创新,因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知识创新,企业知识创新则构成国家知识创新的重要基础。不论是知识管理还是知识产权,都以促进企业知识创新活动为主要目标,因而二者在努力方向上具有一致性,只是功能和途径存在差别。一方面,知识管理通过开发智力,促进知识共享,进一步激发企业员工的智力创造活动,从而产生更多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创新;另一方面,知识创新意味着新知识、发明、技术的涌现,这些新的无形财产只有在法律上获得合法产权,形成知识产权并得到保护,知识经济所需要的良性知识创新机制才能健康运行。但是,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在推动知识创新活动中是交织一体、相互作用的,知识管理过程是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二者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

第二,知识管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知识管理系统化过程事实上内含了构造知识契约的过程,而知识契约的确定,成为知识产权机制建立的重要基础。其过程的几个环节:明确企业的知识结构;确定汲取知识的方法签订知识契约共享知识。

第三,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促进与相互协调。一是知识管理对知识创新起着重要的激发作用,推动了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前所述,知识共享是知识创新的加速器,但在实现知识共享时应注意权级限制问题,以保护客户的商业秘密和公司的核心机密。如公司数据库目录可以全部开放,但如果需要详细资料则必须经过授权。二是人们的思考成果属于谁?是否有人有权迫使员工公开他们的思考成果呢?如果认为知识是一种“实物资产”,那么知识管理就非常容易。按照企业的知识是存储在企业界中的一切的认识,命令某一员工输出他的知识以便其他人能使用,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绝大多数管理人员、咨询人员和研究人员都持这种观点,大多数知识管理的实际操作也以此为依据。但事实上,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只是个人认识过程的体现,而不是一种实物资产,难以套用实物管理方式。因此,应注重知识管理中的柔性管理、个性化管理,结合一定的激励机制,既尊重个人的知识产权,又达到知识共享的目标。激励机制有利于稳定人才并鼓励企业员工进行知识与技术创新,其中包括企业内部员工技术创新呈报制度、企业员工技术创新奖励(包括分配股权奖励)制度等。

第四,知识管理中的知识产权。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的关系大致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知识管理组成部分的知识产权的管理;知识管理实施中涉及到的知识产权的保护。

(作者单位:军事经济学院襄阳士官学校勤务系)

国防知识 篇4

(一) 知识学。

18世纪90年代, 德国哲学家约翰·费希特首创“知识学”这一术语。1981年, 彭修义从图书馆学的视角首先提出开展知识学的研究。但将知识学局限于图书馆学的做法显然也使知识学本身缺乏坚实的学科基础。柯平提出知识学的研究对象应是知识以及知识运动。进而明确阐释知识学“是研究知识的本质与功能, 知识的形成与演化规律, 知识生产、加工、组织、传播、利用等一系列知识活动的理论与方法人类社会的知识记忆与创新提供保障, 并作用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当然在知识学定义的阐述上也有不同的研究视角, 比如何云峰的哲学认识论视角、郭强的社会学视角、陆汝衿和刘大有的知识工程视角等虽然各方所提出的只是理论各有所长, 但难以涵盖宏观知识的范围, 因此以柯平的综合理论研究视角最为合理。

(二) 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知识或思想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之间联系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1921年, 德国社会学家舍勒首创“知识社会学”这一名称。1929年, 德国社会学家曼海姆出版《意识形态的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一书提出了社会科学应具有属于自己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 他不仅深入研究了与宗教知识相联的社会及其结构, 而且还研究了与形而上学相联的社会及其结构, 从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知识社会学体系, 成为了知识社会学真正意义上的创始人。知识社会学主要是研究思想、意识形态、文化制度、民族文化等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

(三) 知识工程学。

1977年第五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议上, 美国费哥巴姆作了关于“人工智能的艺术”的讲演, 提出“知识工程”这一名称, 指出“知识工程是应用人工智能的原理与方法, 对那些需要专家知识才能解决的应用难题提供求解的手段。恰当地运用专家知识的获取、表达和推理过程的构成与解释, 是设计基于知识的系统的重要技术问题”。这类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 就是通过智能软件而建立的专家系统。

(四) 知识管理学。

知识管理可看做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也可以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产对其进行管理。总之, 知识管理就是获取、利用并创新知识, 提高组织创新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保障组织生存发展的一种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取、整理、保存、更新、创新等基础环节, 并通过知识的生成、交流和应用管理, 以实现知识的资本化和产品化。

小结:知识管理学是以知识学和管理学为基础的的交叉性学科, 知识社会学则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知识现象和知识活动, 是社会科学向知识研究领域渗透的产物。知识管理学中的知识现象显然要比知识社会学中的知识更具体, 更有量化的可能性。知识工程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 其关注重点在于知识应用的技术层面, 属技术范畴;知识管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人的因素, 因此属于管理畴。

二、内容体系

(一) 知识学。

从知识学的研究视角来看, 哲学、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知识工程学均关注到了知识学, 可见知识学和哲学等人文科学, 社会学、图书情报学等社会科学和知识工程等自然科学都有交叉点, 包括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陆汝钤所提出的知识学的研究内容都是技术方面的。石倬英、郭强提出的知识学研究内容基本上属于知识学基础理论的范畴。何云峰提出的知识学研究内容大部分属于技术层面。相对来说, 彭修义、王绪琨、柯平、王知津所提出的知识学研究内容包含了知识学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 涵盖了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比较合理。

(二) 知识社会学。

知识社会学的任务是探讨人们在从无限的知识材料中形成知识对象的结晶化过程中, 是如何受到社会因素和价值层的影响的。默顿提出知识社会学发展的五种范式可看作是这一学科的内容体系。五种范式分别是 (1) 精神产物的存在基础。这可分为社会基础 (生产方式、权力结构等) 和文化基础 (价值观、世界观等) 两方面。 (2) 可作社会分析的精神产物。这可分为分析的领域 (道德信念、意识形态等) 和可供分析的领域 (选择它们的方式、抽象水平、证明方式等) 两方面。 (3) 精神产物与存在基础的关系。 (4) 把明显的或潜在的功能归因于受社会存在影响的精神产物, 其原因是为了维持权力、促进稳定、协调社会关系等。 (5) 得到这些关系的理论或是某种历史决定论, 或是一般的分析性理论。

(三) 知识工程学。

知识工程是伴随“专家系统”建造的研究而产生的。实际上, 知识工程的焦点就是知识。知识工程的主要研究领域, 如软计算、Agent、自然语言理解、逻辑与推理、形象思维研究、基于事例的推理、机器学习、知识本体论等。

(四) 知识管理学。

对知识管理体系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主要有以下观点: (1) 内容观。认为知识管理有知识管理的基础措施、组织业务流程的重组、知识管理的方法、知识的获取和检索、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共享和评测。 (2) 业务观。从知识管理业务的角度出发, 分为组织内部知识的交流和共享、驱动以创新为目的的知识生产、支持从外部获取知识, 并将知识资源融入组子产品和服务管理组织的资产。

小结:任何一个学科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深入。知识学和知识管理学在整体上都可以分为理论、技术和应用层次三方面。知识社会学则是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古典知识社会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等。知识工程学则是从其研究的主要领域组成的学科体系。

三、研究方法

(一) 知识学。

知识学不仅仅研究知识本身, 更不只是研究科学知识本身, 知识学还应当研究人类知识的各种活动, 关系知识发展的各种问题, 研究知识技术方法在科学、经济、社会中的应用等。因此在对知识学进行研究时也应该将与其相关的的认知科学、数学、系统科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先进技术加以引进。

(二) 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是随着现代实证科学的兴起而诞生的, 对知识社会学的研究一直是延续启蒙运动以来形成的实证主义研究传统。从知识社会学的历史来看, 实证方法从未成为主流, 非实证的和反实证的方法却呈现出多元发展的主线。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运用的社会学方法是历史比较方法, 卡尔·马克思的社会学方法是社会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 马克斯·舍勒的知识社会学方法是“现象学的方法”。从历史实际状态来看, 每种知识社会学却有其各自不同的方法,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元性特征。

(三) 知识工程学。

知识工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表示和知识利用三个过程。狭隘的理解, 知识工程是知识科学的技术层面, 因此知识工程的研究方法也大多在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智能科学等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学科找到原始的来源。

(四) 知识管理学。

知识管理学是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作为一个交叉性学科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都有很强的综合性。知识管理学科体系有理论、技术和应用三个层面。在学科理论研究层面涉及知识学的理论较多, 更多的是引用了知识学的研究方法。而在技术层面与信息管理科学联系较为密切, 需要运用系统分析等方法。应用层面和管理学有很多交叉, 管理学的很多方法如学习型组织、流程再造、团队协作等都是其研究方法。事实上, 知识管理科学与艺术的二重性使其从本质上有两种研究方法:以自然科学为工具的定量分析方法和以人文、社会科学为工具的定性分析方法。按这两种研究方法又可分为人文社会学派和信息工程学派。

小结:作为人文科学, 这几个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总体上并没有本质的不同, 只是因为研究侧重点的不同而使用了具体的不同的研究方法。其中知识管理学和知识社会学的交叉性比较强, 因此研究方法也兼具多种学科的特点。同时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和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日益紧密, 各学科也在研究方法上积极吸取其他学科的方法进行充实。例如由定性分析想定量分析的转换。

四、发展趋势

(一) 知识学。

知识经济的兴起, 对知识的研究也应该更加全面和深入。如何将技术方向的知识学研究和人文背景的知识学研究结合起来, 完成知识理论与技术的整合, 促进基础理论与应用领域的系统化, 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知识学的重点方向。

(二) 知识社会学。

曼海姆指出知识社会学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当运用知识社会学方法对某种文化传统的形成进行历史解说时那么它就把一定的社会科学训练引入了这一领域这显然可以给我们的研究带来新的路向。

(三) 知识工程学。

知识工程在向着知识表达清晰化、数据组织有序化、内容存储本体化方向发展, 随着自然语言处理的新发展、面向对象方法的成熟应用, 特别是本体论思想的引入, 为知识工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 知识管理学。

从知识管理学学派的内涵来看, 在知识管理研究中, 应该可采取以下措施来突破知识管理研究瓶颈。 (1) 发展知识管理技术, 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 建立基于本体论、Agent等技术的决策支持系统, 实现信息的系统化存储与过滤, 提高知识挖掘的效率。同时, 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知识管理子系统。 (2) 加强知识管理的合作研究, 集中知识管理的研究资料, 改进现有知识结构体系, 使知识在与传统的生产要素的结合中体现知识的可重复性, 克服知识创新和环境变化的风险。宏观上建立国家产、学、研的知识产业链, 微观上整合环境的内外部资源组建知识网络或者战略联盟。 (3) 加强知识经济体制管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 完善知识产权法规, 促进知识经济的和谐发展。

小结:学科的发展趋势与学科现有的发展水平以及所遇到的瓶颈有很大的关系, 知识科学也不例外, 为了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各学科正在想更实际可行、更深入的方向开拓研究。

参考文献

①柯平.知识学研究导论[J].图书情报工作.2006 (4) :6-10, 34.

②刘珺珺.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社会学[J].科学出版社1988:243.

③化柏林.论知识管理与知识工程的差异性及发展[J].图书馆杂志, 2008年第11期.

④储节旺.知识管理学概论[M].清华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⑤陆汝钤.知识科学及其研究前沿[J].中国青年科技, 2000 (4) :10-13.

国防知识教育 篇5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活动进校园组织方案

一、活动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国防观念,提高学生国防素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营造和谐校园,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举办国防知识讲座的教育活动。国防教育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社会工程。国防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防精神。对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尤其重要。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二、活动目的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普及国防知识,使全体学生提高国防观念,增强保卫国家安全的意识。

通过对橡皮筋动力飞机的制作,充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开发智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具体活动安排

(一)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二)活动方式:知识讲座和手工制作

(三)活动时间:2011年3月1日

(四)活动地点: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多媒体教室(待定)

(五)主讲内容:国防知识

(六)手工制作橡皮筋动力飞机

四、活动步骤:

前期准备

(一)活动申请(政教处负责)

(二)计横幅和广告(团委负责)

(三)活动使用橡皮筋动力飞机(总务处负责)

(四)参加知识讲座的学生与场地(总务处负责)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中心有关人员帮忙进行会场的布置。学生就坐完毕后由主持人开始致词,向学生介绍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是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作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特殊窗口,是青少年学生校外重要的活动场所,它不但丰富了青少年校外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适合多种人才的培养,为培养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构建终生教育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教育的阵地。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补充了学校之外的教育,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它使学生有了实践的场所,丰富了校外生活,提高了兴趣品位。特别是在科技、体育、艺术等方面的启蒙学习更加集中、规范。为青少年兴趣、特长、个性的培养搭起了舞台。

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是素质教育的前沿,是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阵地。活动中心以开展各种活动为基础,通过各种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达到培养能力特长,发展个性的教育效果,使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人才茁壮成长。

(二)国防知识教育。(演讲稿由演讲人提供并通过有关部门的审核)

(三)手工飞机制作活动

青少年学生个性活泼好动,思维较为活跃,对于手工制作的东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可以激发学生对手工制作的兴趣,亲自动手实践,来体验手工带来的生活乐趣。通过此次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技能技巧。

组织制作橡皮筋动力飞机,对学生进行手工操作讲解。首先要强调安全意识,动力玩具飞机也有不安全的因素,讲解需要注意的地方。

“知识储存”与“知识提取” 篇6

关 键 词: “知识储存” ;“知识提取”; 更高层次的教学活动

多年努力教学,困惑于学生成绩不见提高,兴趣剧减。执教前,呆了几年印刷厂,熟悉输出流程工艺及问题,理应游刃有余。事实遇到挫折:选用生产实际案例课题一体化教学,耳提面授示范多次,学生表示领悟,一到独立操作,丢三落四问题层出不穷,一上考场又败阵。

问题引起我兴趣,思考寻求症结。

生活中越需要某东西,越难找出,气急败坏时抱怨:放时怎不考虑找它!与教学问题相似:平时教学中,不管方法逻辑,只要学生记住就大吉。学生身处考场,储存的知识,跳不出来,努力也找不到。原因就是教时未考虑学生日后如何提取使用。

基于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理论可知:知识提取重要性理为突出。个体社会地位的获得转向竞争,学习功能从知识内化转向竞争,不再是储存量的竞争,而是提取量的竞争。

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储存”向“知识提取”的转变。怎样才能做到考前百分之百掌握知识点!

周彬教授的《课堂密码》中提出一个比较关系,让我改变观念:

“试想以下两种情况:

一、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占应该掌握知点的70%,通过最近两三个月师生共同查漏补缺,将这个比例提高到90%,而学生在考试中能将所掌握知识点的 60%提取出来;

二、在最近两三个月中,师生并不对知识点进行查漏补缺,而将对知识点的提取比例提高到80%。

如果学生只掌握70%的知识点,但能够提取其中的80%,学生得分为56;如果学生掌握了90%,但只能提取其中的60%,学生得分仅为54。

两相比较,我们发现,在学生前期学习中,存储知识的能力肯定比提取知识能力更重要;但在后期学习中,提取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有价值了。当然,只是根据学习阶段来区分知识储存与提取哪个更有价值,既不科学也不全面,因为不管是知识的储存还是知识的提取,都是贯穿于学习、教学的整个过程的。”

终于对这个教学现象不再困惑:将学习分为知识储存与提取两阶段,上课听懂了,表明把讲的知识储存进去,作业不是检测学生储存多少知识,而是检測他能提取出多少知识。学生会做作业,表明在做作业这种环境中能够提取知识;上考场后,提取知识的环境变化,可能无法提取出知识。

以往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知识储存,强调死记硬背、重视机械操练,不注重逻辑清晰性,难怪学生做作业时,考试中知识提取困难!

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储存知识方法,还要教给学生有效提取知识方法!

对我是个挑战!因为个别教学有利于知识储存,越独立越好。而现有班级授课制却有利于知识提取。一个缺少与人交流的学生,无法站在学科知识之外来整合与提取学科知识,“一个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真正单独生活的人,很少有机会或者没有机会去反省他过去的经验,抽取经验的精义” 。针对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要求,具备印刷理论知识,一定设计能力,熟练掌握平面软件。怎样才能在课堂上实现两者平衡?

回顾以往,教学中针对不同印刷品种版式设计特点,恨不得将学生今后工作中常会碰到的所有问题写成武林秘籍,一一传授!“普遍撒网,各个都是大鱼(重点)!”对广告招贴、画册、期刊排版、纸盒设计、宣传单页等都进行详细独立讲解,并作为实验内容进行操作,希望学生掌握印前共性常识如:出血位预留、拼版规范、装订要求。

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内在自主学习能力的激发!所以结果与初衷总是背道而驰,播下希望收获失望。

决定从《黑白场定标》内容入手,进行一次激发学生内在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尝试。

图像扫描输入是整个印前处理技术的起点,控制得当,直接影响处理和输出质量,进而影响印刷品质量,黑、白场设置是图像扫描控制技术关键,掌握黑、白场设置方法和要点十分重要。

教学对象是图文专业二年级学生,已完成《印刷概论》、《分色制版》学习,有一定印前基础。具备了一定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需对原稿、印刷产品中的颜色、层次、中性灰的评判学习提升。

原先五个按部就班的教学环节,如下:

一、印前工艺流程作为引言,承上启下,方便学习理解;

二、课件演示讲解《定黑、白场的工作原理》,掌握理论和原则;

三、分组实操学习应用对不同原稿定黑、白场;

四、分组竞赛,提高操作技能,巩固课题学习,提高协作能力;

五、归纳总结学习内容,整理学习脉络,帮助理解记忆。

现在,以尝试教学理论 “先让学生试一试”为指导,以“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为核心,将教学流程设计成 “先试后导,先练后讲”,针对中职学生动手兴趣较强的事实,强调教学自主与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己获取知识,重点培养学生自学兴趣和能力。把学习主动权还学生,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快乐。将五个教学环节重新调整秩序为:

一、设计教学:即准备练习,结合上课内容,注重尝试练习,目的是在失败体验感受寻找正确答案。设计本教学内容教学项目为:《2011年学校招生简章》,的图片素材按小组安排学生完成图片扫描任务。将学生推到课堂教学前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二、提出问题;教师检查扫描结果,记录所有出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板书。

三、教师讲解:针对出现的困惑与问题,进行《黑白场设定》教学内容讲授及正确技能示范。

四、学生第二次尝试;给出不同案例,根据教学内容提示完成作品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竞赛。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给学生更多尝试机会,培养挑战精神,以先完成教师案例为胜。

五、效果评价:充分体现教师“引”和“导”,挑选最好作品交付,开展针对性、对比性教学,对每组的作业进行讲解,提高学生认知,使学生产生由开始的难变为简单,感觉变化。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课堂呈现出不同平日的模仿少、探索多的热闹景象。学生按小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讨论安排提出困惑和问题、制作作品,激情洋溢。竞赛中,情绪高涨,一扫往日懒散,自觉评比效率。结果始料未及的远远好于平日。

“梨子的滋味,亲口尝一尝”。看来学生要学到知识,亲身体验,亲自尝试,参与知识技能形成过程,是关键。掌握技能实操的专业课程,单靠“老师讲,学生听,而后练”的教学模式方法行不通。轻松愉快的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更有利于创造力的发展。

信息构建·知识社群·知识转移 篇7

一、信息构建与知识社群

1. 信息构建的内涵与作用。

R.S.Wurman于1975年首次提出“信息构建” (information architecture, 简称IA) 。随着计算机网络应用的普及和网络空间的扩大, IA逐渐受到世人的关注。目前学术界将IA定义为“组织信息和设计信息环境、信息空间或信息体系结构, 以满足需求者的信息需求的一门艺术和科学。”它包括调查、分析、设计和执行过程, 它涉及到组织、标识、导航和搜索系统的设计, 目的是帮助人们在网络和WEB环境中更成功地发现和管理信息, 有效地解决用户的信息需求。具体表现为知识地图和知识仓库等平台的设计。信息构建可以帮助人们从数据仓库中提取知识, 而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通过模式识别、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等方法, 对成千上万的信息、知识加以分类, 并提供决策支持, 从而可以避免重新获取知识带来的成本;可以帮助人们知道在哪儿能够找到知识, 帮助员工在短时间内找到所需的知识资源, 从而使使用者摆脱寻找知识过程中的混乱状态, 提供一个指引使用者的知识地图。应用信息构建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组织建设结构合理、功能完善、使用便利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获取与存储、传播, 保证知识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2. 知识社群的内涵与功能。所谓知识社群, 是指

员工自动自发或半自动半自发而组成的知识分享的团体, 其凝聚的力量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及信任, 或是共同的兴趣, 而不是正式的任务与职责。社群成员可自行决定是否要积极参与活动, 因为大家加入的理由是乐于分享经验和知识, 互相教导和学习, 并从中得到相互的肯定和尊重。知识社群的建立对企业知识共享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为知识社群最能发挥内隐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创新。由于员工在社群活动中自动自发地交换意见与观念, 和分享外部的新知, 因此形成了组织最宝贵的人力资产。当某人离开公司, 社群中的其它人可能分别拥有他的部份知识, 因而使他的完整知识得以留存, 从而避免由于人才流动造成企业知识的损失。信息构建与知识社群在企业的知识移转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地位与作用。 (1) 知识的储存与流通。信息构建是为了方便组织、整合知识或把有价值的外显知识储存在系统中, 但并不能确保知识的有效移转, 特别是最有价值的内隐知识。如音乐大师独特的演奏风格很难以文字来形容, 属于蕴含丰富经验及学习成果的内隐知识, 别人很难能够依样画葫芦, 奏出同样的风格。这些有内隐性质的知识, 无法建立在知识库中。推动这部分知识进行移转的最有效办法就是知识社群。虽然信息构建对知识的储存与流通有很大的助益, 但是创新知识、移传知识的关键是由社群内乐于分享知识的文化所促成的, 而不是信息科技的功劳。 (2) 知识信息化与知识价值化。信息构建是利用硬的信息科技对知识进行寻找、储存、流通, 为实现知识共享和有效利用提供必要的技术基础设施, 属于“知识信息化”的范畴。而知识社群则是依赖软的人性和文化对知识的交流、整理、创新与利用, 为实现知识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 属于“知识价值化”的范畴。 (3) “硬”的信息技术与“软”的人性文化。知识移转涉及到“硬”的信息系统和“软”的人性文化两个层面, 任何转化为信息的知识并不足以说服有经验的员工改变了行之多年的工作习惯。至于“硬”和“软”孰重, 则需要依企业的竞争模式而定。

以上虽然是对信息构建和知识社群二者的关系进行的总结, 然而这也恰巧说明了二者在企业知识移转方面的不可替代及互相补充作用。无论是信息构建抑或是知识社群都是为了推动企业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从而促进企业知识的共享与创新。

二、加快信息构建和知识社群建设的措施

1. 加快对企业知识资源的信息构建, 促进知识流动与转化。

企业在进行信息构建时应充分考虑怎样便利于知识的流动与转化, 从而实现企业知识的创新。美国第四大银行Wachovia拥有10万员工和数千个营业网点。该公司建立了详细的公司分类表, 能以非常具体的方法给信息命名并加索引, 从而使其“知识桌面”能够允许呼叫中心的员工访问部门知识库。该公司的“知识资源中心”则是在分部门的基础上将2万个用户收入, 每月聚会一次, 改进或重新设计公布和检索信息的过程, 以保证员工都给予配合, 确保知识库不断成长。该公司引入了复用度的概念, 所有大的文档都被分成一块块能由别人使用的对象, 从而实现整个公司的“知识交换”。另外它还可使用一种电子讨论系统, 让员工、任务小组等写下他们的经验, 存储到Lotus Notes数据库中, 从而建立了一个包括见解、经验和技巧等的讨论数据库, 以利于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而微软公司则开发了一个以人为导向的、称为“知识地图”的专家网络系统。通过它, 员工可以迅速找到拥有某种隐性知识的人员或部门。互联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群件、视频工具等相关技术和工具, 可以促进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

2. 加快创建适合的“场所”、利用适合的传播方式, 促进知识社群的形成与发展。

仅有技术层面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 鼓励知识共享要更多地依赖知识社群。知识社群如同好的团体, 成员间是平等关系, 凝聚的动力是人与人的交情而不是工作, 当然就比较容易开诚布公、分享知识。创建适合的“场所”和利用适合的传播方式, 可以为知识社群的形成和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从而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与转化。微软公司为员工提供各种知识交流场所, 公司项目经理们在“蓝色托盘”午餐中定期会晤, 就一些特定项目交流经验。以鼓励员工创新及应用创意开发新产品出名的3M公司最擅长于在知识转移方面进行投资。3M公司定期支持知识社群举办会议和展览会, 让知识员工有充分会面、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有些重要的技术社群每个月固定召开会议, 以便分享知识, 有时也举办为期数天的旅行。3M相信将知识普及化, 使知识员工到处看看, 时时吸收知识的方式是开发新产品最有效的方法。

3. 提供有效的激励措施是创建知识社群的稳定剂。

建立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是推动知识社群发展的动力。制定激励机制首先要让员工对于企业建立一种信任, 即相信“教会徒弟, 不会饿死师傅”。只有建立了这样一种信任, 其他的激励手段才能起作用。其次制定激励机制要通过激励措施把不公平的知识交换变成公平的。最后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考核标准, 让所有共享知识的努力都得到承认, 使知识共享给员工带来自我价值实现的满足感, 让知识共享成为员工一种内在的需要, 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要求。约翰迪斯坦福尔公司为了在员工中灌输知识共享的意识, 使用一种三层次方法, 针对组织内部的不同层次———行政管理层、部门管理层、员工管理层, 设计出不同的激励方法。这种方法对于促进员工知识的共享、推动公司知识的移转, 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企业知识类型与知识结构 篇8

基于认识论和存在论维度的知识类型划分

知识分类有多种方式, 表现为对知识的系统描述, 目前已有大量相关研究。知识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特性和运作规律, 从微观层面分析不同类型知识的属性和组织知识的类型构成。如果从认识论维度和存在论维度对企业知识类型进行分析, 认识论关注的是知识的表达方式, 即波兰尼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区分;存在论关注的是置于个人和集体水平上的知识。在两种维度的基础上, 形成组织知识的四种不同类型, 即理性知识、具体知识、编码知识和嵌入知识。

1.认识论维度———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类型

人类知识以不同形式存在, 它们既可以通过显性方式表现出来, 也可以通过隐性方式显示出来。这两种知识的不同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指知识转移的机制和可编码性。显性知识可以编码, 可以被提取并储存在“客观世界”中, 理解和共享显性知识, 不依赖“认知客体”。人们之所以可以容易地交流和转移显性知识, 是因为显性知识的基本属性。与显性知识相比, 隐性知识是凭直觉获知的, 不能明确地表达出来, 若离开了“认知主体”, 就不能交流、理解和应用。波兰尼认为人类的大部分知识是隐性的。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如此, 操作技能和窍门是通过实际的操作经验获取的, 这一类知识是行为导向的, 具有个人特性, 很难形式化和交流。对显性知识, 人们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 形式化、提取和转移, 并且不依赖认知主体。但隐性知识的转移要求个体之间密切作用, 并以个体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为基础。

第二方面是指获取和积累以上两种知识的主要方式不同。显性知识可以通过逻辑推理产生, 通过正式学习获取。相比之下, 隐性知识只可以通过相应情境中的实践经验获取, 例如“干中学”。此外, 野中郁次郎认为, 经验的“多样性”和个人所处的“情境”是隐性知识形成和积累的决定因素。

第三方面是指两种知识的聚集潜能和占用模式的不同。显性知识可以聚集在单一的储存单元, 通过客观形式储存, 在没有认知主体的参与下也可以被占用。相比之下, 隐性知识是个人的、情境的、分散的, 很难聚集。要想认识到隐性知识的所有潜能, 要求人们与认知主体密切地接触和合作。

虽然可以从概念上区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是不可以分开的。野中郁次郎等认为两种知识动态地相互作用和组合创造了新的知识。与之相似, 纳尔逊和温特的企业进化理论认为, 企业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情境, 在此情境中企业通过与外部经济形势的相互影响, 选择知识的显性和隐性方式, 并存储在组织程序中。随着时间的推移,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特性可以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绩效。更重要的是, 新知识的创造一定会涉及到隐性知识的使用。组织的学习和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隐性知识的流动能力, 以及培养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能力。

2.存在论维度———个人和集体水平上的知识

企业知识可以置于个人水平, 也可以在组织成员之间共享。个人知识是组织知识的一部分, 置于个人的大脑和身体技能之中, 它是个人“享有”的技能知识, 可以独立应用在特殊的任务和问题之中。自主应用是个人知识的主要特点。由于个人存储和加工信息的认知限制, 隐性知识难免特殊化或置于特殊的领域。个人知识是可以转移的, 知识在个人之间的流动引发了知识保存和知识积累问题。

集体知识涉及到组织成员之间分配和共享知识的方式。组织积累的知识置于组织规则、程序、惯例和共有标准之中, 这类知识可以解决问题, 影响组织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集体知识与组织的“记忆”和“共有思想”相类似, 既是知识的“储藏”, 又是共享的数据库, 也可以是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的流动状况。集体知识存在于个人之间, 而非个人内部。它可能多于或少于个人知识之和, 这取决于个人知识转化成集体知识的机制。

3.认识论与存在论维度结合———四种知识类型

显性-隐性和个人-集体的知识维度, 形成了四种知识类型:“理性知识”、“具体知识”、“编码知识”和“嵌入知识”。科里斯为了解释知识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内容, 首次提出以上知识概念区分。贝克勒接受这一分类, 并在组织内部描述了知识的“形象”。这一分类集合了认知和组织两种维度, 并将知识特征和知识的特殊体现, 产生过程和认知维度的利用联系在一起。

(1) 理性知识。理性知识 (个人的显性知识) 依赖于个人的概念能力和认知能力。它是正式的、抽象的理论知识。科学性知识主要关注的是理性“理解”和“认知”的通用原则或自然法则, 这些都属于理性知识这一分类。

(2) 具体知识。具体知识 (个人的隐性知识) 是行为导向的, 它是个人的实践知识。和理性知识相比, 具体知识依赖于抽象的理论推理 (“认知”) , 基于“亲身”或是实践经验 (“做事”) 。具体知识有很强的主动和自愿成分;它的产生和应用, 不需要适合具体的战略决策模式, 或是被这一模式加工处理;它是一种“特殊的知识”, 和实践相关, 只“依赖于手边的问题”。具体知识的形成不能和应用相分离。

(3) 编码知识。编码知识 (集体的显性知识) 有时会像信息一样, 通过符号和标志传递。它是已编码的知识, 存储在企业蓝图、秘诀、书面规则和程序之中。它试图构建一个关于组织行为和产出的、统一的、可预测的模型。编码知识中的个人经验和知识抽象, 同样促进了组织知识的集合和控制。科学管理原则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并试图将工作人员的经验和技能, 转移到客观的科学知识之中。编码知识难免是简化的、选择性的, 因为它无法获取和保存个人的隐性技能和判断力。

(4) 嵌入知识。嵌入知识是隐性知识的集合形式, 置于组织的程序和共有规范之中。德克赫密认为隐性知识类型基于共有的信念和理解, 这些组织内的信念和理解, 有利于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嵌入知识根植于组织的“团体实践”, 布朗和杜圭德使用此概念, 是为了表明社会所构建的学习的相互作用本质。嵌入知识是特殊相关的情境化的、分散的知识。它是有机的、动态的, 是一种脱离书面规则, 支持复杂模式, 相互作用的知识形式。

基于其他视角的知识类型划分

其他知识类型划分常见的有:从知识载体角度, 分为个人知识、群体知识、组织知识和组织之间的知识;从应用角度, 分为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按知识的共享程度, 分为个人知识、组织共享知识、组织受控知识和社会公共知识;按知识在企业能力中的作用, 分为特殊知识、整合知识和配置知识;按知识重要性程度, 分为发展中知识、核心知识、基本知识和过期知识;按知识供需角度, 分为员工知识、流程知识、企业记忆、客户知识、产品和服务知识、关系知识和外部知识等;按知识使用范围, 分为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

这些知识类型里的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 又称为显性知识;技能知识和人际知识, 又称为隐性知识;个人知识包括个人的专业知识、经验、技巧、诀窍等;共享知识包括企业内的规章制度、作业说明书、产品知识等;受控知识是指企业不允许向外扩散的知识, 如专利等;社会公共知识就是企业外部知识;特殊知识是指企业所具有的关于某个领域的知识;整合性知识指能够将许多领域的特殊知识整合起来的知识;特殊性知识与整合性知识能够创造经济价值;配置知识是能够使用以上两种知识的知识;发展中知识是指能使企业发生重大变化, 但还处于萌芽阶段的知识;核心知识与企业独特性密切相关;基本知识是指完成企业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过期知识是基本不再用于企业活动的知识。四种知识类型处于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

“金融知识普及月”知识讲座举办 篇9

中信银行昆明分行行长林争跃介绍, 自中信银行确定“以客户为中心”, 以“价值创造”和“轻型发展”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后, 该行积极响应人民银行号召, 在业务发展的同时持续推动金融知识普及和金融消费者教育工作, 长期以来, 该行坚持开展金融知识普及工作, 以提高消费者对金融新常态的认知和理解, 引导消费者合理使用金融新业务, 增强风险意识。

针对银行业的热点问题和大众关注的话题, 中信银行昆明分行在各支行大堂开展金融知识宣传。通过普及金融知识, 让公众认识中信、熟悉中信;通过宣讲业务和产品, 增进公众对中信银行服务的了解;以风险提示, 提升公众的金融安全意识, 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地向公众开展金融教育。

目前, 中信银行已建立起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机制, 由零售银行部牵头组织活动的开展, 其他各部门协助, 现已设立专人专岗配合监管机构开展消费者权益维护工作, 并且开通相关投诉、监督渠道, 让消费者在享受金融服务的同时, 保护合法权益, 切实做好消保工作。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探析 篇10

一、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意义

1、国有资产保全及增值。

国资委明确规定国有企业在股权交易、整体资产转让时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商誉等知识产权必须纳入评估范围, 特别是国有企业在整个知识产权交易的过程当中, 更应该对知识产权进行评估。

我国的国防科技工业是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拥有的资产尤其是国防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亦是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对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评估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和关键。

2、国防知识产权流转及定价。

国防知识产权是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 其流转和交易的顺畅是促进国防科技工业创新,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实力, 提升国家经济力和国防力的重要保证。

3、国防科研生产激励及创新。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无疑是激励国防科研生产创新的一剂良药。在科技创新无比重要的今天, 国防科技工业要想拥有更多更好的自主知识产权, 为国防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添砖加瓦, 就必须激励创新, 而合理的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就为这种激励提供了依据和标尺。

4、军工企业融资担保及抵押。

军工企业要做大做强, 财务支撑是基础, 除了国家拨付的资金, 更重要的是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外部融资, 而从金融机构融资是其外部融资的关键。

许多金融机构通常会要求以资产为基础的融资或以现金流量为基础的融资, 而国防知识产权是军工企业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产生持续现金流量的关键资产, 故而对其合理的价值评估是军工企业得到资金支持的重要方面。

5、国防知识产权争议及诉讼。

从国防知识产权的创造者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说, 他们对目标国防知识产权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应当受到保护, 而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将有助于维护其在预期使用范围内的合法权利。

如发生与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相关的违约、知识产权侵权等行为导致各方产生争议甚至诉讼时, 就需要定量分析该国防知识产权价值降低额、继续使用的合理许可费, 以及其所有者的经济损失额和其他形式的损失等。

二、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程序

1、评估问题的认定

(1) 权利描述。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首要步骤, 是对待评估国防知识产权所包含的一系列特定“权利束”进行确认。根据一揽子权利评估理论, 知识产权是由一揽子明显不同的合法权利组成的, 其中的每一种权利都能从该“权利束”中分离出来, 并被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转让给其他方。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当然也遵循一揽子权利评估理论, 但是由于国防知识产权的特殊性, 其“权利束”要区别于一般的知识产权。典型的国防知识产权“权利束”包括:保密权、征收征用权、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和转让权。

(2) 价值标准。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确认待评估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标准, 即是指什么类型的价值将被评估。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之所以重要, 是因为同样的国防知识产权对不同主体会有不同的价值。常见的可选则国防知识产权价值标准可能包括以下几点。第一, 市场价值, 指具备公平交易所必需的所有条件后, 在假设价格不受不当因素影响时,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在一个公开的竞争性市场上对目标国防知识产权谨慎的进行交易所产生的最有可能的价格。第二, 补偿价值, 指在既没有自愿受让方也没有自愿出让方的情况下, 强制的剥夺了享有国防知识产权经济权益的所有者得到公平补偿的金额。补偿价值主要是一个法律概念, 与其相关的情况都与非自愿交易有关, 如征收征用、强制转让等。第三, 许可价值, 指一项国防知识产权在被授权的特定时间及空间中使用的价值。如只能在生产某一特定产品中使用的价值, 或只能在某产品的有限次生产中使用的价值等。第四, 抵押价值, 指将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用于融资时出资方愿意提供的金额。国防知识产权的抵押价值通常应是其市场价值的一个百分比, 因为债权人关心的是债务人无力偿还债务时该知识产权还能值多少钱, 其显然低于债务人正常经营时的价值。

(3) 评估日期。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因此, 应该以某一确定的评估日期为基准来评估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 其评估结果可能仅与该基准日相关。国防知识产权的评估基准日可能存在以下情况。第一, 历史基准, 指截止到实施评估前的某一日期。第二, 当前基准, 指截止到现在的某一日期或截止到实施评估的某一日期。第三, 未来基准, 指截止到将来的某一日期或实施评估后的某一日期。

2、数据收集与分析

(1) 行业及经济法律环境资料。不同的行业可能会涉及到不同的法律约束, 其受宏观经济的影响程度也不尽相同, 因此收集与经济、法律和行业相关的资料是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基础。相关信息可能包括宏观经济指标、相关法律法规、具体行业资料、技术发展趋势等。

(2) 具体企业资料。评估人员应收集涉及待评估国防知识产权的军工企业历史经营情况及未来发展前景的数据资料。其可能包括企业历史、组织结构、经营及财务状况、关键人员、客户及供应商、预算和预测等。

(3) 具体国防知识产权的市场资料。针对具体的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任务, 收集与该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的相关的市场资料是提高评估精确性的关键。其可能包括目前积累的已确认的相关客户订单、内部研发或外部购买的资料明细、现行国防知识产权的许可证及合同或协议明细表等。

3、评估途径的应用。

在考虑所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 接下来要应用不同的评估途径以得出确定的价值。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评估途径: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在可能的情况下, 评估工作应该应用一种以上的评估途径, 在评价评估途径的合理性时, 可以通过其评估值进行有效的比较。

4、价值结论的得出。

在完成了上述步骤之后, 还需要分析可选择的评估结论, 包括每一种途径内评估值的综合、各种途径间评估值的综合、或有条件和限制条件的影响, 以及整个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从而得出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的最终评估值。

5、价值结论的复核。

为了保证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的质量, 还需要对其价值评估结论进行复核, 包括评估工作组内的复核和组外专家的复核, 从而客观评价价值评估的结论和评估人员的工作。

三、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途径

1、成本途径。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成本途径的经济基础是替代原则, 其认为国防知识产权受让方为目标知识产权所支付的价格不会高于同等效用的国防知识产权的价格。替代性原则认为, 替代国防知识产权的获得会直接受到替代国防知识产权领域内市场供求因素变化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替代国防知识产权的需求增加或供给减少时, 市场因素会促使替代成本上涨, 而替代国防知识产权的需求下降或供给增加时, 市场因素会促使替代成本下降。

成本途径的评估方法通常都需要对相关成本构成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 这些要素包括材料成本、人工成本、期间成本, 以及针对上述成本的合理利润和奖励等。但是, 使用成本途径评估国防知识产权会存在一个使用限制的问题。因为通常不存在与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相比较而言具有合理性的替代知识产权, 故评估具有排他性特征的国防知识产权时, 成本途径会随着该国防知识产权排他性的增强而越来越受到限制。

2、收益途径。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收益途径的经济基础是期望原则, 其认为国防知识产权受让方期望从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的受让中获取预期的经济收益, 而该项未来经济收益期望值的现值即代表了该项国防知识产权的价值。收益评估途径要求评估人员要估计国防知识产权受让方对该项可以产生未来经济收益的交易所要求的报酬率, 该报酬率应能反应出与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相关的经济变量, 如预期经济收益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等等。

3. 市场途径。

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市场途径的经济基础是竞争与均衡原则, 其认为在一个不受限制的自由竞争市场中, 供求因素会把目标国防知识产权的价格推向均衡点。市场途径受到目标国防知识产权市场中受让方的竞争强度和出让方提供替代知识产权的可获得性双重影响。

摘要:开展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工作, 是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完善国防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需要, 是促进国防科技成果向战斗力转化的重要手段, 也是保障国防知识产权交易双方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建立科学合理的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程序和评估途径, 是激励国防科技创新并完善其成果转化的关键。

关键词: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

参考文献

[1]、[美]罗伯特·F·赖利, 罗伯特·P·施韦斯.无形资产评估[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1年1月版.

[2]、张美灵, 知识产权交易中的知识产权评估[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08 (2) .

上一篇:学籍统一管理下一篇:生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