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媒体作文教学

2024-08-24

电教媒体作文教学(精选十篇)

电教媒体作文教学 篇1

由于作文教学的特殊性和教学条件的局限性, 作文教学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脱离社会实践写作文;二是不按学生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教作文。尤其是小学作文教学, 小学生见识少, 思维能力有限, 因此问题就更为突出了。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结合他们的实际生活, 采用电教媒体进行作文教学,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借助影像进行课前指导, 培养学生采集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

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普遍患有“畏难症”。不论是命题作文, 还是材料作文, 教师在提出写作要求后, 尽管反复提示、启发、引导, 学生还是无从下手, 常有“无话可写”之感。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 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必须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观察, 从而获取写作素材。学生平时若不是“生活的有心人”, 其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就会是模糊的、凌乱的, 面对作文题目自然也就难以下笔成文。倘若所写之物, 都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实地观察后再写, 这又是极不现实的。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借助投影 (或幻灯) 、录像 (或电影) , 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

比如, 要求学生写山水游记、状物绘景类的作文, 可用投影快速映出作文题目、写作要求及相关的提示性文字。这样, 教师按投影字幕依次讲解, 既节省了板书时间, 又可以加深学生印象。与此同时, 播放供学生进行观察写作的自然山水风光录像片 (可以关掉片中的配乐及解说音响, 只展示给学生直观、完整的画面) , 并指导学生逐一观察, 对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学生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材料, 下笔成文也就比较容易了。初稿完成后, 教师重播被观察过的录像, 并打开配乐及解说音响,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作文与片中的解说词, 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认识上的不足, 进而进行补充修改。由此写成的作文, 质量往往比采用传统作文指导法效果要高出很多。

如果是要求学生写叙事、说理、抒怀类的作文, 亦可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 或用投影映出作文材料 (文字、图画等) , 或用录像展示客观事物的原貌 (整体、局部、细节等) 、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画面, 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如根据漫画进行说明文和议论文的写作, 可将报刊上发表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用复印机复印在投影胶片上进行投影。一幅并不惹人注意的小漫画被突然放大映现在银幕上, 能给学生以清晰、直观的感知, 使他们倍增写作的新鲜感。教师再通过指导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思考, 并联系社会生活作启发性分析, 就能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热情,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 借助影像进行课后评改, 培养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

作文是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 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 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包写作, 教师包评改。其结果是教师疲于奔命而学生收效甚微。如何把教师从评改作文的负荷中解脱出来, 又能使学生作文水平不断提高, 这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

“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是大家在多年的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中形成的共识。于是相继出现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及师生综合评改等多种评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知识水平有限, 且操作程序繁复, 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可以说, 评改作文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 教师都难得轻松。相对来说, 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包办代劳更费心机。

鉴于此, 我们有必要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 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 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学生初作成文后, 教师浏览, 并按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 选择反映共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数篇, 用复印机将其复印在投影胶片上 (或利用复印机缩小复印的功能将其制成幻灯片) 投影在银幕上。然后, 集中全班同学的注意力, 共同探究教师教鞭所指之处, 或教师示范改, 或师生评议作者改, 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虽均为口头评改, 但却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 还是纠正其典型性的错误, 均能做到视听结合, 集体受益。同时, 教师还节省了大量批改时间, 可谓事半功倍。

电教媒体作文教学 篇2

湖北襄阳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 乾海峰

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加之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普遍形成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写作能力低的现状。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电化教学,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教育方面显示了现代媒体最优化的功能。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作文教学通过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等感受,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单纯文字组合模式,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从而优化了作文教学过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写作能力。那作文课如何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师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真实具体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真切而自然地体验情感,产生写作欲望,从而达到“入境而动情,情动而辞发”的效果。例如,在去年的爱心

捐款活动中,听了学生代表富有感染力的倡议书,伴着鼓舞人心的《爱的奉献》乐曲,同学们一个个情真意切,激动万分,纷纷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献出了一片爱心。可是活动结束后,要求让学生讲一讲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许多学生却难以具体生动地表达。这时,我播放了活动录像,将学生再次带入了激动人心的爱心捐款活动场面中,再次唤醒了同学们的记忆,并对一些重点情节采用定格、放慢、重复的方式,让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姿势等仔细观察。这样一下,整个活动的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清晰、深刻,加上学生亲身参与的情感体验,学生写作的欲望达到空前的高涨,笔下流露出来的内容自然生动而具体了。

二、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语言积累

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阅读和摘抄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学生阅读的时间有限,加之阅读的书籍有限,阅读和摘抄就成了问题。如果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录像片,录像片在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还为小学生提供了相关的优美形象的文段,这不仅能使小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帮助小学生学会迁移优美文段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例如,要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我就找一些能体现春天气息的画面,随之配上优美生动的解说,并将这些优美词句展示出来。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不自觉的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如,学生在欣赏了春花的画面时,我配上了这段文字:你看,那粉得像霞一样的是桃花,那白得像雪一样的是玉兰花,那红得像火一样的是杏花,那扇面似的是梨花,那蝴蝶般的是兰花……有球形的,有碗形的;有单层的,有多层的;有零星散落的,也有花团锦簇的……所有的花都争奇斗艳地开放着,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学生不仅积累了优美词句,而且在写作中也学会了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利用电教媒体,捕捉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可是,当今农村的学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作文材料仅局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么几件事,作文源泉定然枯竭,教师的作文又囿于课堂,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作文量的增加,学生就越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呢?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一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在丰富视野的过程中积累作文的素材。平时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从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二是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了解祖国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沸腾的现代生活,使之更好的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样,学生会逐步充实,写作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作文也就“言之有物”了。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见识少,不要说学生对外地的民风民俗不了解,就是对本地的风俗习惯也只是略知一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捕捉写作素材,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本地的一些生活习俗的热闹场面,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和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运用多媒体中大量真实景色的储存,让学生亲眼目睹异地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在声音、色彩、文字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维,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不难想象。于是,学生纷纷动笔,有写《家乡的春节》的,有写《快乐的泼水节》的,还有写《我爱重庆火锅》等等。题目多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解决了文章素材的采撷问题,作文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活水,成文也就自然不难了。

四,利用电教媒体,培养想象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没有生气的。小学生的作文源泉在于生活,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的生活注意不够,更不要说能抓住生活中的本质了。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生活单一,见识少,了解到的奇闻趣事也少,这些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电教媒体有极丰富的表象力,通过具体的形象再现各种事物形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六年级的《假文盲》是要求学生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一篇习作,对小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时,根据课本仅有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假文盲》这幅画,我制作了使学生能把画面内容写得更清楚、更完整的辅助教学课件。把这幅漫画进行分解投影和展开投影,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镜头,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因而使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感而发真挚感人。具体方法是:先投影车站警示牌“母子上车处”,让学生明白这里是什么地方,它是干什么用的。再投影一群站在“母子上车处”视而不见的男子汉,并逐个依次展开放大,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并展开想象分析他们的职业和心里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其次是投影一位怀抱孩子(被挤在车道外)的母亲,放大镜头让学生细致观察并用心聆听母亲的心声。然后拓展,补充了社会上其它一些“假文盲”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本质,并对“假文盲”进行抨击。最后弘扬民族优良美德,补充一些有着传统美德的民族英雄和普通百姓的感人片断,引导学生深化主题,提炼升华中心,这样一来,触发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画面内在实质的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五,利用电教媒体,指导表达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作文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阅读、去写作,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和技巧时,才能更好地“言为心声”,才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了又一新的途径。我在指导学生观看《精彩的场面》时,为了教会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我让学生看到孙迪军跳水动作,并思考他是分几步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观察得细致,我放慢镜头,定

格,回放,让学生仔细观察孙迪军的每个动作和神态。再如指导看图作文《公园一角》时,我教学生按地点转移顺序观察景物。以喷水池为中心,指导学生由近到远,有顺序地对喷水池的前后左右进行整体观察,为使观察更加细致,我甚至遮住片中其余景物,只留“喷水池”部分,引导学生从下到上按顺序观察,并且口述。经过多次指导和观察,学生观察事物由笼统变得细致,也学会了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还懂得运用顺序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提高观察的质量。

六、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评改途径

由于受传统作文教学的影响,农村作文教学中,信息交流常常是师生单向性传递的,学生接受信息也是被动式的。课堂中只有一小部分的作品有机会展出,供师生评价、交流。课后的作文评改也往往让教师倍感头痛,虽然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中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效果却并不好。作文本发下去,有的学生只瞧一下作文成绩,连教师反馈的评语都不看一眼。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写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评改”更快捷,更方便,更安全,更高效。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在大屏幕显示出来,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加以指导点评,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评互改,最后再自我修改,对自己习作的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修改,并与原文对照,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从改一篇文章到改一类文章,促进知识的迁移。经过反复修改,对文章加以修整润色,最终达到“言之有情”。这样,课堂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上得投入,收获颇大。

电教媒体与作文教学的探究 篇3

【摘要】针对目前作文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优化作文教学。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电教优势,利用多媒体教学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学生能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在课堂上,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作文产生强烈的兴趣,并且于轻松中作出有自己独特见解。

【关键词】多媒体;作文教学;优化;激发兴趣

一直以来,作文难教,老师怕;作文难写,学生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学生个体发展的步伐,作文教学需要重新定位,随着多媒体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入应用,一个以多媒体网络教育为标志的现代教育已经来临,它将为传统的教育模式注入新的内涵。多媒体作文教学就是现代教育思想下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为了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在整个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写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让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写作知识的掌握。多媒体与作文教学的高效整合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恰当的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向每个学生进行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信息的传输,进行课堂的演示教学,创设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能有效地承担这三方面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优化课堂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优化写作心境

教育家赞可夫曾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思想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的确,没有兴趣的激发作用,学生很少能写出声情并茂、文采斐然的文章来,而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作任务,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进行直接的视听刺激,弥补了学生缺少生活实际经验和体验方面的缺陷。这正符合少年儿童形象思维特征,符合好奇和富有想象力及思维以直观形象物为出发点的智力发展特点。

1、创设情境 酝酿作文情绪

以感恩系列作文——《为父母洗脚》为例,谈谈作文前情绪酝酿的重要性。在作文前,我做了簡单的动员,言明父母养育孩子之辛苦,布置了孝心作业: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然后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体验作文。我想,这篇作文学生应该都有话可写,毕竟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

可是出乎意料的结果是:只有10个左右的学生写出比较满意的作品,多数是胡编乱造,漏洞百出。原来有的不屑于做这个孝心作业;有的是忘记做了;有的是家长不支持,认为没必要;有的根本不会做,自理能力相当差;有的甚至笑老师迂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就是没关注孩子兴趣点,没有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需求。在这样的状态下作文,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只有少数“乖鸭子”听话。

再次执教时,我采用这样的策略:创设情境 酝酿情绪。我选择从公益广告、视频与图片,声音四方面去创设情境。

1)公益广告:央视广告(孩子给妈妈端洗脚水)2)视频:拍摄的妈妈给孩子刷牙,梳头,扶孩子走路,洗脚的情景。3)图片1:妈妈给孩子洗澡,喂饭,扇扇子,车子接送。图片2:妈妈老了,给妈妈洗脸,喂饭,梳头,扇扇子,用车子载着妈妈。4)声音:诗歌朗诵《妈妈的爱》。有了这样一个环节的铺垫后,学生的作文情感深了,思路宽了。即使是少数不配合的家长的孩子也写出了好作文。如:《洗脚之PK》《洗脚风波》《洗脚变洗头》《谁给谁洗脚啊》。

作文思路也开阔了,如:1)对父母的爱不能太突然,就像狂风暴雨,让父母感到不适应;2)第二次洗时更认真,更诚心,做得更好;3)我给父母洗,变成父母给我洗,体会父母之爱;4)说服父母,得到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5)洗中回忆,明白洗脚的意义;6)不同反映,不被环境左右,坚持正确的意见;7)“给自己洗脚就是爱妈妈”,加强自理能力胜过给妈妈洗脚;8)得到科学洗脚的有关知识。

有了情绪的支持,情感上得到了认同,他们才会乐意去做好这件事,才会有那么多深刻的体验,那么精彩的作文。而这一切全是因为有了电教媒体的辅助!

2、媒体引路 降低写作难度

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往往不知道选取哪些材料,有些犯难。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指导,也许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一组录像,就能勾起他们心底的回忆。

如在指导学生写《夸妈妈》时,先让学生观看自制的电教课件录像片《妈妈的一天》,并配上歌曲《懂你》,学生看着一组组熟悉的画面,听着那动听的乐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的电教效果,激起了学生对妈妈的理解、崇敬、赞美之情,情感受到极大的促发和深化,想像力得到了丰富,一幕幕有关母爱的动人情景跃入眼帘,一阵阵感激妈妈的情感涌上心头……实现了“要我写”到“我要写作文”的可喜转变。

又如教学《童年趣事》时,孩子们犯难了,他们想到的是写童年说过的一些好笑的语言吧,显得单调;写童年的恶作剧吧似乎趣味也不怎么浓;写些关于尿床之类的自嘲的事件,连自己读的兴趣都不浓啊。于是抓耳挠腮,绞尽脑汁,借用作文书上看来的诸于洗盐,学飞,指月亮,剪小猫胡子,给小狗化妆……读得人头皮发麻——这不是趣事,简直成了儿童游戏以及假话指南呀!

一番思索,我作了这样的尝试:我拍摄了女儿和邻居小朋友捉迷藏的录像;又拍摄了在不同的地点,几个学生捉迷藏的录像。让学生观察,体会其中的乐趣,勾起他们捉迷藏的回忆。其实几乎每个孩子都玩过捉迷藏,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小小的狡黠的心理。这样,游戏之中自然包含着许多妙趣。如:有的孩子自以为躲得巧妙,实际上拖鞋放在床边,简直就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有的孩子故意把被窝垫得高高,伪装自己躲在里面;有的孩子不停地转移地点,累得气喘吁吁,惊险,刺激又得意洋洋。

有了这样几组录像,学生发现,原来被他们遗忘的捉迷藏也是如此有趣啊!这难道不是童年趣事吗?

不只是捉迷藏,孩子们的“小聪明”带来的童趣,还可能表现在很多其它事情上。由于生活背景不同,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有个孩子由此联想起童年时特别迷信“高帽子”的故事;有的孩子想到自己因为爱炫耀的心理,结果读别字,闹了不少笑话;有的孩子想起了某天的一个有趣的小计划……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找到突破口,利用电教手段对学生进行内容上的点拨,这样就降低写作难度,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 筛选作文素材 优化指导过程

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提供直接材料往往要受到时空等因素的制约。若能借助电教,就可以完全不受时空限制,可向学生提供经筛选的有效信息,作为作文素材。

1、凸显重点 指导有序观察

观察是记忆,思维的基础。是通过人体感官全面,深入,细致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平时我经常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观察自然,了解自然,养成观察的习惯,增强对写作的兴趣,做到有材料可写。尽管在作文教学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实地观察,但由于受时间、地点、观察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许多观察往往不能进行得十分细致、深入,以致学生对事物仍然会缺少足够的了解,写起文章或条理不清,或内容空洞。

2、定格镜头 指导重点观察

观察不仅要讲究顺序,还要注重多角度观察。在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观察事物前,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游戏——“盲人”雕塑家。我把整个游戏过程拍摄下来,把一些关键性镜头:如学生摸时的表情,雕塑失误错时的惊愕、沮丧,答对时的兴奋、激动,多角度观察时的认真与仔细以及那些特别有趣的镜头进行定格处理,然后反复回放,这样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这些精彩片断的每个细节,捕捉人物的瞬间表情、神态和内心变化。学生描述起来生动形象、栩栩如生,效果极佳。

在写活动场面时,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优势,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优化指导过程,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有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和习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删繁就简三秋树”。

三、运用多媒体 培养想象能力 优化写作过程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生动,能穿越时空,调整视角,虚幻结合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 搭建评价舞台 优化评改途径

习作评价对习作教学过程的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对激励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习作水平,改进习作教学方法及促进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评价落实,有效,高效,成为一种互换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

大綱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利用电教手段,对学生作文进行直观评改,能优化作文的评改途径,提高修改的效率。把写得好的文章制作成课件展示出来,进行范例讲评;也可把典型的病句、病例投映出来,进行分析、推敲。为鼓励学生习作中的点滴进步,每次作文后,教师都应该从一般的习作中找出精彩的词、句、段,或整篇文章,制作成课件,注上姓名,让大家品味、欣赏,引导学生点评,并广泛讨论,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从而保持学生习作的热情,体验习作成功的欢乐,形成良好的写作内驱力。

将作文评改方式由纸上转到电教媒体中,评改方式由针对个人转向面对集体,师生共改,集思广益。教师教鞭所指之处,或教师示范改,或师生评议作者改,或学生多人“接力”改,等等,方式灵活。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之处,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均能做到视听结合,集体受益。

运用电教媒体 优化阅读教学 篇4

一、展现场景, 开启形象思维之门, 使之乐学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电教手段以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 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形象性, 最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学内容之中, 从而开启形象思维之门, 使之愉悦地入其境, 通其心, 感其情。《望庐山瀑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山水诗, 语言精炼, 含义深奥, 富有韵律。但四年级的小学生很难领会诗文的意境, 而运用多媒体课件, 就可以把学生顺利带入古诗意境, 理解诗句内涵。教学中, 教师创设音频、视频兼备的画面, 伴随着优美的旋律展现的是一幅天然山水画面:香炉峰冉冉升起团团白烟, 白烟漫飘在青山蓝天之间, 在红日照耀下, 远远望去好像万缕紫色的云霞。气势磅礴的瀑布, 像飞一样从山上直泻而下。这样把学生带入大自然的世界里, 把古诗中“生紫烟”、“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落”这些精炼的语言、深奥的含义具体化、形象化, 极大激活了学生的兴奋点。学生形象思维就以意象运动形式展开, 达到与表象相结合, 真正地领悟了文章所表达的意蕴。

二、渲染气氛, 开启情感共鸣之门, 使之勤学

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情景相融的教学情境, 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积极参与的情感体验, 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 主动探索知识。实际教学中, 那些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章, 老师往往搔断头发也难找切入口。常见这样一种尴尬场面:老师在讲台上慷慨陈词, 有时甚至声泪俱下, 而学生则无动于衷, 冷眼旁观。而合理运用多媒体, 则可打破时空的局限, 把学生很快带入那情境之中。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 教师在黑板上挂好总理的遗像, 让学生看“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壮场景, 然后, 教师用同样悲怆的语言进行教学。当在投影屏幕上出示这段文字:“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 静静地站着, 站着, 好像在等待周总理回来。”让学生领悟“静静地站着, 站着”这句所表达的意、所抒发的情。教师凝视周总理遗像再深沉地说:“站着, 站着, 我们不会忘记周总理让邓奶奶给站岗的战士送雨衣的情景……”受到启发, 学生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争相发言, 把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周总理的故事用“我们不会忘记……”的句式表达出来。此时此刻, 周总理的高大形象和崇高精神深深地吸引了学生, 震撼着他们幼小的心灵。于是, 他们眼睛里闪烁晶莹的光芒, 深情地捧起书诵读起来……在那倾注感情的诵读中, 他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 精神得到了升华, 爱戴总理的思想深深地烙记到他们幼小的心灵里。

三、逐层疏导, 开启逻辑思维之门, 使之善学

小学生思维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 他们在思考问题时, 经常出现思维障碍, 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现象。这时使用电教媒体的刺激、引导, 就会启开学生思维闸门, 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翠鸟》一文第三自然段, 是写翠鸟行动的敏捷, 这一段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翠鸟行动敏捷?学生会很快找出“难以逃脱”、“锐利”、“像箭一样飞过去”、“叼起”等词句, 但能否找出“只有苇秆还在摇晃, 水波还在荡漾”的关键句子?此时, 使用电教媒体, 演示翠鸟叼鱼的情景, 学生眼睛盯着蹬苇秆叼起小鱼而振翅疾飞的翠鸟, 如同置身于美妙的境界之中, 看到翠鸟活了, 飞了, 动作是那么敏捷, 一下子领会了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体会到感悟的喜悦。

四、启迪深思, 开启创新思维之门, 使之活学

创新是人类进步、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江泽民同志说:“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使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 由于学习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可以促使不同领域的信息融合、互补和泛化, 从而触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教学《称象》时, 先运用媒体放《称象》的动画片, 在对原文精读细究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挑战曹冲:“如果你是曹冲, 你会用什么方法称象?”学生想:利用水的浮力称象, 确实很好, 不过, 用石头代替大象并非最佳, 用沙子就比用石头省事, 只要称一桶或其他容器中沙子的重量, 然后不断地装运, 数一数总桶数, 相乘即可;有人想到了船外之水代石头, 在船舷一舀就成, 方便极了;有人想到了人, 一呼而上, 一挥而下, 只要算一下人体重量的总数就行, 省去了搬上搬下的麻烦……用多媒体展示场景, 的确能启迪想象,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火山喷薄而出, 淋漓尽致地发挥。

电教媒体作文教学 篇5

【摘要】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必将给小学语文教学的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带来深刻的变革,也同样对小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现代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建立让学生自主的、合作的、探索的、创造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运用网络这一互动媒体开发学生的潜能,为作文教学注入新的内涵,让作文与网络同行,使作文教学改革出现一个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让学生主动实现写作过程的自主收集、主动表达、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丰富表达与多元评价。

【关键词】多媒体 网络 辅助 作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作文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多方面的自主选择的权利,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行为,使学生真正获得倾吐心声、表达真情、自主撰文的自由。网络时代的写作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使得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越来越期待着得到根本的改变。如何运用多媒体资源辅助作文教学,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网络资源的支持下,主动实现写作过程的自主收集、主动表达、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丰富表达与多元评价,是引入现代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完善整合的具体表现形式。

一、利用网络化教学手段,使作文课堂教学情景交融

利用作文教学光盘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建立一套合理的、科学的小学生习作训练的新体系与新秩序,创设出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小学生生活情境、实物情境、艺术情境、语言描述情景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审美情趣,以及愉悦的情感反应,使作文课堂教学出现生机勃勃的景象。

首先激发想象,提高习作兴趣

想象力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中,没有想象力,学生作文就会闭塞、内容空洞、立意不新,所以学生的欲望靠想象来点燃,作文的立意新颖,靠想象力去创造。如何激发想象力呢?多媒体技术在搜寻、展示图片资料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利用多媒体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功能,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以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参与习作活动,形成最佳心理状态。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想象力,点燃创伤的激情与灵感。

其次提供素材,丰富习作内容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景、物等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为学生提供习作素质,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问题,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平时,我在网上搜集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利用每周五的阅读欣赏时间播放给学生听和看。富有内蕴的文字,与文字配合相得益彰的画面,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放松,又一种享受,更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积累很多素质素材。有时,我又把搜集到的文章分门别类,并和一些有意义的小动漫结合起来播放给学生看,既积累了素材又愉悦了身心,更避免了教师空洞说教的无力。于是,每次作文,都有一部分学生把听到、看到的这些内容灵活地运用到写作中来,提升了作文质量。

最后利用多媒体,可以强化观察,突破习作难点。

小学生还不能系统地观察,也不易分清主次,往往注意了各种无意义的表征而忽略了有意义的特征。“多媒体”辅助手段如果能用在关键之处,就能够解决作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引出学生思维的难点,理清学生的思路,但要力求画龙点睛,绝不单纯地为用而用。

如人教课标版第十二册语文第二单元,要求看华君武的漫画《假文盲》习作,在指导时,为强化观察,引导学生突破难点,可以根据漫画内容及意图制作多媒体演示片段,同时请同学们为片段写解说词,然后一边演示一边请有关同学解说,再做出评议,最后相机设问: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类似的现象?应怎样制止这些行为?这样调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引导了他们自主地观察,解决了习作的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

二、采用网络化的作文方式,促使师生合作探究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通过电教控制平台与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和信息交换。学生在教师集体或个别辅导后,可以自主习作,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还可以向作文网络资料库学习,随后在电脑上击键成文,并利用校园网上传自己的作品。当学生在学校作文网看到自己的作品时,自信心和成功感使会油然而生。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校园网相互交流,互相鉴赏作文,评点作文,建设班级或个人主页,充分地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去年,我组织学生撰写科学小论文,一开始,我便在互联网上搜集了数十篇学生佳作,再配以意味隽永的画面,播放给孩子们看,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写作方法,然后布置学生利用星期天在电脑上撰写小论文,并传到我的邮箱,我利用网络和学生交换意见,一起琢磨,反复推敲,鼓励学生认真修改习作,大胆发表自己的作品。结果,学生撰写的小论文获省级二等奖。以后,我班同学的写作积极性更高了。作为语文教师的我继续拓展全新的作文交流渠道,交流方式,让学生由“会作文”走向网络上的“互荐互赏作文”,充分体验到发表的快乐。

三、运用多媒体网络,实现自主作文,丰富表达

新世纪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学生习作共享方式也应该实现自主开放。事实上,学生习作很多是在家里完成的,由于学生家庭千差万别,家庭条件也各不相同,条件较好的学生可以直接在家中击键成文并通过互联网传到教师的邮箱,如果家中电脑不能上网,可以上交软盘。而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仍然可以写在作文本上交来,这样一来,学生兴趣大增,随时就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整理成文。由于在网络上可以互赏作文,可以借鉴模仿,学生的作文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记得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次口语交际与习作:用书信的形式向长辈或亲友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为了引导学生袒露真心,倾诉真言,表达真情,再现真我,我首先创设一个活动情境,诱发真情。然后播放音乐,请同学们翻阅日记,重温往日生活中的事,也可以闭上眼睛回忆过去,想一想生活中哪件事令你印象最深?有什么感受?在学生沉思之后,我紧接播放自制的课件,再现真实的生活,并恰到好处地倾诉真情。去年,我的手冻裂了。一天我发现我的语文书中夹了一袋防裂护肤霜和一张纸条——老师,你辛苦了!我感动至极,想对这位同学说:“谢谢你,你这样关心老师,我感到非常自豪。”由于老师的真情感染了学生,同学们争先恐后,倾诉真情,有的说:“老师,上次你让我给那位小同学道歉,因为我说他在我班卫生区内丢了一张和他发生争执。当时我心里多委屈啊,我想对您说:‘不是我不爱护小同学,那次他的确往我班卫生区内丢了一张纸。’”有的说:“爸爸,你上个星期打了我一顿,我的心到现在还一直在疼,因为您说我纯粹是稀泥扶不上墙,我想对你说:‘我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糟糕,我一定会努力克服缺点的。’”还有的说:“妈妈,你知道吗?最近学校开展‘宝宝当家’活动。因为您平时不让我做任何活,所以我很快就败下阵来,我想对你说:‘请让我学会自理’。”……孩子们敞开心扉,尽情交流,可谓精彩纷呈。我相机把这节课延伸到课外:利用星期天以书信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写下业“传”给亲友、长辈或老师。令我大吃一惊的是,星期天,我的电子邮箱里收到了好多孩子们的信,封封情真意切,句句感人至深。

古人云:“言为心声”,在习作指导过程中,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使作文成为生命的呼喊和心灵的歌唱,升华了人文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四、借助网络环境,开放习作范围,还主动权于学生

在网络环境,习作过程应该是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开放过程。首先,要将习作范围向社会生活全方位开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单元内的习作要求上,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让他们关注、调查、分析、思考各种复杂现象和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进而增智广识,提高洞察力、判断力和思维力。其次,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在今天以前和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所以,作文应是生活实践,思维和语言的统一,作文选题要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打开写作主体的封闭式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的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己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在愿意写的基础上,发掘他们的写作兴趣,在现实世界、内心世界和网络虚拟世界里自由走笔,倾诉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强烈的生活震撼、深刻的人生感悟、崭新的科学认识、难忘的情感历程、奇异的梦幻境界,来点亮生活的多彩光柱。

五、通过网络评价,实现多元互动交流

习作评价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一种认定,是习作指导的继续和深化。多元化评价中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呢?因为习作评价是一种真实性评价,强调学生在习作过程的体验和感受,以及教师、家长、学生多方参与学习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参与了每一个评改的环节,毋庸置疑,学生应是评价的主体。可实际的教学情况,却存在着许多评价主体失衡的现象。其一,教师成了习作评价的主体。比如,教师先朗读两篇学生的优秀习作,或者让两名学生分别朗读他们的习作。教师对习作的精彩之处分别作以评述,然后再让几名学生读一读自己认为习作中最精彩的地方,最后教师又用幻灯片展示两篇学生习作,让学生找毛病,提出修改意见,教师再评价修改质量。整节课,表面轰轰烈烈、气氛活跃,然而在评改的过程中缺乏学生的自主感悟和自主修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落实。

其二,习作评改耗费了语文教师大量的精力,语文老师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是用来批阅学生的习作,有的习作经老师一改,简直面目全非。而结果呢?大多数学拿到作文本,最选看的是老师的总体评语,老师评价好,心里就高兴一阵,老师评价不好,则把作文本往抽屉里一塞了事,老师的中肯批注完全是“自作多情”。这两种现象都说明,只有让学生成为习作修改的主人,培养其修改的习惯,指导其修改的方法,使其成为习作评改的主体,老师的批改才能达到目的。学生的习作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在网络环境下,对学生习作的精批细改,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个人“专利”,应实现习作评改的多渠道开放,采取习作者自评、同学之间互评互改、任课教师评改、家长评改、亲友评改、笔友评改、网友评改等元化评改方式。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加往下征文比赛,鼓励网络投稿,举行优秀个人网络作品集的展示和评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充分展示教学成果。通过不同层面的批改和交流渠道的开通,为学生习作提供快捷、愉悦、满意的反馈,让学生充分地享受到写作的乐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诗词教学 篇6

摘 要:现代科技为我们的诗词教学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平台,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让诗词教学焕发新的活力。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能实现诗词教学的最优化,也是激发学生喜爱古典诗词的热情,提高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诗词教学;电教媒体;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09)18-0050-02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明珠,意境深远、言简意赅。学好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可是由于古典诗词产生的年代,反映的社会背景距离现代社会十分遥远,所以学生在古典诗词的学习上总有一定的难度,如果仅凭“一张嘴,一支笔,一本书”,只能让古典诗词的教学枯燥无味,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鸡肋。现代科技,为我们的诗词教学提供了一个无限宽广的平台,恰当运用电教媒体,可以优化诗词教学,让诗词教学焕发新的活力。

一、创设意境,丰富想象

古典诗词最讲究的是意境。意境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因而在教学中,最忌讳的就是条分缕析,要想方设法还原作品中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诗人的内心,与他们同喜同悲,同歌同吟,更好地体验、领悟作者隐含于诗词中的真情实感。

《渔歌子》是苏教版第十一册中的一首词,作者是晚唐诗人,自号为“烟波钓徒”的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是渔歌子五首中最出色的篇章。初读会觉得这首词描绘的是一位渔翁陶醉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其实词中的渔翁可以说就是张志和的自画像,烟波垂钓是作者领略自然美和生活美的一种方式,词人将自己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渗透在词描绘的景物之中。

引领学生学习这首词,而敲门砖就是走进诗人描绘的春景之中。词人选取了有代表性的景物: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斜风细雨,它们组合成一幅色彩明丽,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画卷。虽然春天的景物学生相当熟悉,但是要在课堂中迅速唤醒原有积累并再现诗词描绘的春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还是相当困难的。先前的古诗词学习已经让学生了解到一首诗或者一首词就是一幅画。所以在此基础上,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范读这首词,边听边想象。接着,告诉学生不要急于表达,词是十分凝练的,带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有的时候,甚至一个字一个词语就是一幅画,让学生静下心品一品,拿出笔细细描绘,这期间,将与词相应的音乐当背景,帮助学生品味诗词意境。然后组织学生相互分享想象的画面,在学生交流完之后,运用多媒体出示一幅配乐动画,让学生进行整体的形象的感知,用相应的成语形容。这样,借助电教手段,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丰富了,从而进入到与诗人类似的场景,追寻诗人的感受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言志是古典诗词的一个特点,诗词是作者丰富情感的物化。至于言何志?这是学生理解诗词的关键,也是学习中的难点。电教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突破难点,加深理解。

《渔歌子》一词的难点就是让学生体会词中的渔翁形象即作者张志和的自我写照,了解他不须归的真正原因。借助电教手段,笔者先让学生聆听了来自山野间的原汁原味的古音古韵,渔歌的内容就是词的内容。歌声传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感悟歌者的神情与姿态,进而体会歌者的心情。接着启发学生在《渔歌子》这首词中,“不须归”这个词语体会到的歌者的心情。再用角色转换的方法,把他们当成渔者,相互诉说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这时学生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最后课件引用张志和的好友,唐朝鼎鼎大名的书法家颜真卿为张志和所写的碑文“随意取适,垂钓去饵,不在得鱼”。将张志和与渔翁形象合二为一,真正了解到不须归不是为了得鱼,而是得闲适,得逍遥,得快乐……张志和寄情于山水又忘情于山水,把大自然当成了自己的家。

受到绝句的影响,这首词第一行学生很容易读破句,而且没有平仄押韵,这首词难以吟颂得抑扬顿挫。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了解西塞山是一座山名,在他们已有的学习基础上自己去尝试,去比较,读出该行的正确节奏。然后通过课件在该词的节奏方面做出的提示,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正确的节奏扎根于学生内心。其后的教学中,还让学生初步了解诗词平仄的不同读法,在课件的帮助下尝试朗读,最终使学生在抑扬顿挫中再次体会词的意境和词人的心境。

三、激发情感,多种表达

笔者认为只有当诗词教学进入学生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这样的诗词教学才是具有生命的张力与活力的。诗词教学必须具有时代感。诗词中蕴含的意境、情感,常常是古今相通的,这就为诗词教学的时代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同样的一首词,同样的一种心境,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课上借助多媒体抛砖引玉,呈现了与《渔歌子》一词有关的书画作品,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品尝了视听盛宴。继而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诗词的兴趣,懂得使用多种方式享受诗词,达到耳听其音,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脑映其像,手绘其形,心生其情的艺术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合理恰当地使用电教媒体,能实现诗词教学的最优化,也是激发学生喜爱古典诗词的热情,提高感悟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程郁缀.百首渔歌子[M].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2.

[2]王大元.电教实用媒体技术[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2.

[3]于素云.电教教材设计与制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

[4]朱国雄.电教求索——电教探寻二十年[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情境教学 篇7

1. 以景冶情

情境教学的特点之一便是直观可感和丰富多彩。单纯依赖学生的生活体验难以形成对学习材料的直观形象, 而利用电教媒体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要求。很多写景类的文章均可以采用这种形式。

《故都的秋》描述的虽然是大家熟悉的金秋景色, 但要学生形成秋天的全面印象, 却不是易事。在教学中, 我在组织学生交流对秋天的印象之后, 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南方、北方秋天的一系列图片。学生在欣赏之余, 既获得了感官的审美愉悦, 也体会了秋的不同景色和风味, 更使他们形成了全面看待事物的意识。

有些文章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很远, 也需要电教媒体。在讲授《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 我就收集了一些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共同战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放给学生看。“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在大量图片、信息的冲击下, 学生对文中涌动的情思 (深厚的感情、崇高的友谊) 体会得更深了, 作为社会个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在“酣畅淋漓品誓言”、“声情并茂读誓言”两个教学环节中, 学生激情昂扬, 学习目标顺利实现。

2. 以乐染情

“音乐是最具感染力的语言”, 很多时候可以实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语文课堂就更不能缺少音乐。

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音乐作为课文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教学效果非同一般。

《不朽的失眠》是台湾作家张晓风跨越千年时空, 为古诗《枫桥夜泊》的由来虚拟的一篇小说。全文细腻地描摹了张继落榜之后内心的波澜, 演绎了张继“凤凰涅磐”般重生的历程。在授课中我选择华彦均的《二泉映月》作为朗读背景音乐, 效果很好。当略带哀怨的二胡音响起时, “他落榜了……”无需教师赘言, 学生的心境便和诗人的那种失落、无奈感融为一体并随音乐奔涌而出———又一曲绝唱在课堂上荡漾开去。

《再别康桥》的导入环节我播放了《七子之歌》的VCD片, 一则由于学生比较熟悉这首歌, 二则可以借助歌词的主题顺势导入文章主题的把握, 在“得鱼忘筌”中学生便形成了良好的阅读期待。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需要控制音乐播放的时间和音量。播放时间过长, 学生容易形成听觉疲劳;播放时间过短, 则容易出现浅尝辄止的现象。音量过高, 便会喧宾夺主;音量过低, 便会弱化感染力。

3. 以影导思

FLASH动画、影视素材越来越成为教师制作课件亲睐的对象。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得当, 的确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斑羚飞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利用FLASH动画制作了一个“斑羚飞渡”的现场效果, 真切的演示了斑羚飞渡时的情境并伴之以羚羊跌落山崖时的闷响。以直接播放FLASH动画作为导入, 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 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尤其是那一声声“闷响”, 犹如一记记重锤敲在他们的心上, 然后交流感受, 顺势引入对文章的品味。有了真切的心理体验, 学生的思维便得到了激活, 很多相同的、相似的情境便在交流中引入了课堂, 学生独具个性的生活资源便在交流中得到共享, 思维的盛宴便摆在了课堂上。

阅读教学如此, 其实作文教学中电教媒体的使用也是进行学生创新写作思维训练的一条有效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笔者曾尝试让学生为自己非常熟悉的影视情节“配音”。其实是要求学生打破已有的思维定势, 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实际经验, 重新为电影情节配音。在课堂上, 播放熟悉的影视画面, 相同的画面, 却变成了不同的谈话内容。学生的激情之火马上被点燃了。于是, 电影《花木兰》中木兰变成了韩国球迷, 离家从军时的一番情绪变化变成了球迷的胜利大出征;《三个和尚》中和尚们的争执情境, 学生设计成了和尚们在讨论“市场经济下的寺院经济转轨趋势”, 不胜枚举。

当然这种素材训练的前提是要结合训练的教学目标, 并且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以及能力接受水平, 有的放矢地进行, 以便把学生最终导入明代理学家王阳明所言“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的境界。

运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篇8

一、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趣”乃万事之源, “有趣”才有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有趣”才有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古人曰:“教之无趣, 不如不教。”可见, 兴趣是学生获取智能的开端, 奔向理想的桥梁。如邯郸市农林路小学的李会霞老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 就设计了电脑软件《猪八戒分西瓜》的童话故事。教室屏幕上出现了声情并茂的画面:一天, 八戒到花果山游玩, 恰巧孙悟空外出。八戒就带着20只小猴摘了70个又大又红的西瓜。他故作大方地对猴子们说:“你们20人每人3个, 剩下的一个就给猪伯伯我吧!”不久, 孙悟空回来后就知道了这件事, 他严厉地斥责了猪八戒, 小猴们个个感到莫名其妙。看完故事, 李老师就顺水推舟, “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呢?”李老师就这样用故事导课, 创设了有趣的学习情境,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多媒体, 引导学生想象

新教材中, 有许多语言生动、意境优美的诗词, 但对于部分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 读后只能达到“雾里看花”的效果。这时, 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 启发学生用想象去补充和点缀, 从而深刻理解语言的内涵。如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 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较为狭隘, 于是我精心挑选了一段描绘农村自然风光的录像, 让学生去尽情地欣赏。看完之后, 学生思维的火花被迅速点燃, 他们再次细读课文, 充分想象, 各抒己见。生1说:从“大儿锄豆溪东”, 可以想象出溪东长着一大片绿油油的豆苗;生2说:从“中儿正织鸡笼”, 可以想象出茅屋附近一定有青翠欲滴的竹林;生3说:从“小儿卧剥莲蓬”, 可以看出小溪里长满了碧绿的荷叶, 其间还点缀着红白相间的荷花呢!瞧, 学生们把隐身在语句背后的景物一下子引到眼前, 使山村那清新秀丽的景象在课上一览无余。真没想到这段声情并茂的录像, 能让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情溢于海”的美好境界。

三、利用多媒体, 陶冶学生的情操

我个人很欣赏孔子“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的教学方法, 主张用诗歌、音乐来熏陶学生的性情, 让学生在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中受到教育。如为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我特意剪辑并演示了《上甘岭》《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等经典革命影片的录像, 充分利用多媒体音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 为学生再现那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画面:方志敏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刘胡兰从容镇定, 视死如归;董存瑞拉着导火索, 高喊:“同志们, 为了新中国, 冲啊!”他炸开了胜利的道路……学生聆听着铿锵有力的革命歌曲, 激动于烈士临死前的豪言壮语, 仿佛身临其境, 驰骋疆场, 奋勇杀敌。学生自发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英雄的敬佩。一个学生情绪高昂, 当场吟出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更有甚者在班级黑板报的“今日格言”一栏里, 工整地写下了周恩来总理的肺腑之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后来, 也不知在谁的带头下, 全班学生一齐唱起了影片《上甘岭》的主题歌。望着学生们那一张张稚嫩而又庄严的脸庞, 听着他们那嘹亮而又雄壮的歌声, 我的眼眶不觉湿润了……

巧用电教媒体优化品德教学 篇9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智慧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能唤起学生认知、情感、兴趣的情境,自然使教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

如教学第二册“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一课,我让学生把自己从小到大的照片带来,从中筛选代表不同年龄段的照片输入电脑。然后,以猜一猜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看到自己成长的变化。由于照片取材于学生,形象的画面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刺激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

二、提供形象,化解重难点

《品德与生活(社会)》的教学不仅是一种思想教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于一体的认识活动。运用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具体的事物形象,把抽象的概念与形象的画面结合起来,把教学内容形象地直接反映到学生的意识中, 使其把感觉变成概念,从而帮助教师巧妙地化解了教材的重点、难点。

如第六册《请到我家乡来》一课,学生虽身在家乡,但若要他说家乡的美、家乡的特色、家乡的风土人情时,却显得有些束手无策。而只靠教师一味地讲解,对重、难点的突破也收效甚微。对此,我在备课时将家乡的风土人情、优美风景、地方特产,工农业及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拍摄成专题片《腾飞的龙川》,并配上音乐《春江花都》。课堂教学时,先和学生互动交流家乡的变化发展,随后让学生欣赏专题片《腾飞的龙川》。学生观看时兴趣盎然,目不转睛。看后大家惊叹不已:想不到家乡的发展如此之快, 变化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赞美家乡、热爱家乡之情油然而生。显然,教材的重难点得以有效化解。

三、拓展知识,丰富内容

网络信息的发展为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利用网络优势,实现远程访问、远程调查和异地合作研究是打破时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如第九册《我们为祖先而骄傲》一课,在了解课文后,我顺势启发:除了书中向我们讲述的“四大发明”“千年不衰的汉字”“历史文化名人”“璀璨的艺术”,你知道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吗?他们的成绩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此时,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查询,获得学习信息。“雄伟壮观,静中寓动的万里长城、堪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人类艺术的瑰宝———书法、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戏曲”;“讲究偶联、对仗的中国成语,阴阳之妙,道理颇深”;“浓缩和提炼了中国人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信念的,凝聚了中国人的自然知识和人生智慧的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的缩影,战争艺术和军事智慧的结晶———中国象棋”……学生似乎一下子个个成了“小博士”。多媒体网络有效地拓展了知识,丰富了教育内容,增长了学生的见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四、再现情境,培养情感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一个过程。因此,用电教媒体再现生活情境,能把教材中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引导学生通过教材的具体事情和情景得到教育启发,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明白事理,提高道德认识,培养道德情感。

如第六册《不说话的“朋友”》一课,我首先让孩子们欣赏一组美好的图片:有干净整齐的街道,有健全完美的体育设施,有绿草如荫的草地,有连接亲情的公用电话……同时配以优美悦耳的音乐,让学生们陶醉在美的世界。然后展示一组与之反差比较大的录象:脏乱泥泞的道路,残缺不全的体育设施,被破坏的公用电话、路灯,脏乱的校园等不文明的行为,让学生进行正误对比。多媒体展示的直观形象的对比画面,不仅让学生认识到公用设施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同时也懂得每个公民要爱护公共设施,从而培养了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良好道德情感。

五、激发动机,规范行为

引导行为是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和立足点。利用多媒体能有效激发学生道德动机,规范道德行为,因而能提高导行效果。

如第三册《我来试试看》一课,我利用多媒体制作了关于班级小朋友们日常生活事例的课件,让学生们跟着做,看谁做得好。事例:(1)小军学会拌凉菜并能帮助妈妈整理房间了。(2)张强学会收拾书架了。(3)东东学会自己买文具了。(4)明明学会自己洗衣服并把衣服挂在衣架上。……

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导,加上教师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学懂,会用,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地做好以上的训练,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利用电教媒体, 优化数学教学 篇10

一、利用电教媒体, 可以优化学生对“知识生成过程”的认知过程

利用电教媒体的多样性, 新颖性, 趣味性等特点, 可以调动学习者的态度, 需要, 兴趣, 爱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 把外部环境的刺激主动地转化成为有选择的加工过程, 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 如此过程的发生, 不是以教师是否教为依据, 而是以教是否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是凝结着教师教, 学生学的统一载体, 借助课件向学生展现乃至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生成过程, 课件的内容不是停留在注重陈述知识结果的浅层次上, 而是重视知识的探索, 展现, 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生成过程。

如初中《数学》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对两圆的位置, 圆心距, 两圆的半径, 交点数及公切线条数等之间的关系教学。用CAI教学就可以改变传统静止教学中仅停留在上述内容列表式的罗列上的弊端, 而可以呈现结论的探索过程, 例如在《几何画板》操作平台条件下, 可以动态演示两圆, 用闪动点设计两圆交点, 用闪耀线段设计两圆半径和圆心距, 再对前者设计度量值。如此, 上述二者的所有关系, 在两圆的渐进过程中就十分清晰了。这样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学生自然地既知晓过程又掌握其结论, 加深了对这节内容的理解。

二、运用电教手段, 构建问题情景

电教手段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 因而它能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即使再抽象的数学化问题都有其原始的生活实际或背景。而建构主义认为, 在实际情况下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有利于调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生活经验, 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而多媒体技术为展现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生动活泼的数学问题的实际生活背景提供了可能。

如:“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的教学, 可以设计如下方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在巴伦支海不幸遇难的有关画面。设问被困官兵如何向救援人员报告他们所处的具体位置?你知道最好的和常用的方法是什么吗?让学生寻找到“报告他们的经纬度”的正确答案, 然后一方面指明这个例子抽象成数学问题就是用一对实数来表示平面内点的位置问题, 另一方面在画面上显示闪动对应的经纬度线及其交点 (出事点) 亮出其标记 (38 E, 71N) 紧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举出若干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此后在“究竟如何用一对实数表示平面内的点位置?”的设问下, 作出适当引申。这样处理, 由震惊世界的俄罗斯“库尔斯克”号遇难事件入手,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 创设了引人入胜的情境, 通过学生熟悉的地理知识, 抽象成一对实数解决平面内的点的位置的表示问题。完成了跨学科知识的迁移和转化, 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不可取代的强大的优势。

三、利用电教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利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时, 在备课的设计和制作上确实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然而课前的精心设计和准备却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在实验中寻找规律”一节的教学中抛硬币实验结果的统计时, 若有条件利用EXCEL表格进行统计和画图, 就可以准确, 迅速, 直观地体现实验规律, 节省了大量的动手计算和画图的时间, 而且在演示过程中, 教师还可以控制演示速度或添加停顿, 即可以作为新知识讲解, 又可根据班级情况进行再现, 还可以在复习巩固阶段使用。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课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一题多解等形式进行的。但实际上学生的主要精力消耗在大量的复杂的运算上, 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假设实际上很难进行验证和证明。但在计算机上, 学生就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软件, 如Maple, Matlab等。可以很方便的进行极为复杂的运算, 这就使学生验证自己的设想成为一种可能, 也必将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加以挖掘问题。

五、利用电教媒体优化教学, 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 面对知识经济尖端时代的到来, 知识的更新, 课件制作要有创造性和实效性, 使课堂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教学时应随时渗透当前的时代动态, 防止完全拘泥于原教材,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 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首先通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 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其次教学要有艺术性, 教师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上下功夫, 尤其是善于激发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概念, 定理产生兴趣, 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否则, 只有科学性而没有艺术性的教学会形成呆板, 沉闷的氛围, 而且科学方法就无从实现。再次, 艺术性也离不开科学性, 否则为兴趣而兴趣的教学会变得低级趣味, 学生的智力也不可能得到发展。只有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紧密结合, 才能形成教学环境严谨与宽松的统一。

上一篇:控制写作下一篇:高职高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