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

2024-07-23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精选六篇)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 篇1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超声,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

0 引言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凶险腹部急症,多表现为绞窄性肠梗阻,如未及时救治,会发展为肠坏死,危及患者生命[1]。该疾病分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等几种类型,不论何种类型均伴极其明显的急症特征,一旦发病患者需迅速来院救治。目前,该病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CT扫描、X线片、超声等来完成[2,3]。笔者现选取2011 年2 月至2013 年2 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61 例进行如下诊断研究,旨在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及超声检查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1 年2 月至2013 年2 月在我院收治的疑似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61 例。诊断标准:(1)患者主诉为腹痛、持续性及阵发性疼痛,有停止排便排气情况发生;(2)患者出现黑便或大便检查潜血阳性;(3)医师临床体格检查表现为板状腹、反跳痛和肌紧张等。排除标准:已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引起上述症状的患者;病情危急不能够接受本次研究3 项检查的患者。本次研究共纳入61 例疑似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患者,男性38 例、女性23 例,年龄25~68 岁,平均年龄(47.8±8.9)岁。病程24 h~2 周,其中39 例表现为腹部绞痛,12 例表现为持续性钝痛,1例表现为阵发性疼痛;有12 例出现黑便,3 例大便带血,27 例大便潜血阳性。

1.2 CTA、B超、DSA检查方法

(1)CTA检测操作:选用GE Brightspeed 16 层螺旋CT机,嘱患者取仰卧位置,将扫描范围设置为膈面至坐骨结节水平,行平扫操作,电压设置为1 100 k V,电流设置为150 m As,准直器宽度22 mm×1.5 mm,螺距1.5,层厚2 mm,层距1 mm,6 mm层距轴位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ar reformation,MPR)操作。经肘动脉给予患者高压注入300 mg I/ml碘海醇,注入速度5 ml/s,延迟25 及65 s后行扫描操作。

(2)B超检测操作:选用Diasonic FX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仪及Aloska SSD-650 超声仪,探头为4.0~6.0 MHz变频凸阵式探头。检测范围与常规肠道扫描一致,扫描范围包括胆道系统,胃、小肠、结肠分布区域,腹盆腔各间隙以及腹膜后大血管等区域。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操作:优先给予患者二维超声检测,以明确患者肠系膜下动脉起始部,并测量其内径。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端1.0 cm处取样,将多普勒声以夹角小于60°方向探查,连续探查出3 次形态一致的波形后利用仪器自带功能测量患者肠系膜下动脉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等指标。

将3 种检测数据纳入计算机系统中,以进行下一步分析。

1.3 分析方法及指标

按照部位将肠系膜动脉分为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2 部分,按照动脉常见疾病进行分类,计算CTA、B超检查出的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段数。采用DSA检出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相关诊断学评价指标。

1.4 统计方法

所有收集数据录入Excel 2003,在SPSS10.0 中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軃±s表示,灵敏度=筛检试验阳性人数/确诊阳性人数×100%,特异度=筛检试验阴性人数/确诊阴性人数×100%,误诊率=1-特异度,漏诊率=1-灵敏度,诊断指数=灵敏度+误诊率,约登(Youden)指数=诊断指数-1。检验水准取 α=0.05。

2 结果

2.1 B超检查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诊断学评价

采用B超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进行诊断,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83.33%,误诊率为16.67%,漏诊率为8.16%,诊断指数为1.751,Youden指数为0.751,详见表1。

2.2 CTA检查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诊断学评价

采用CTA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进行诊断,灵敏度为89.80%,特异度为96.67%,误诊率为8.33%,漏诊率为10.20%,诊断指数为1.814,Youden指数为0.814,详见表2。

2.3 B超检查与CTA检查结果比较

B超及CTA检查结果比较表明,2 种方法对同一组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3。

2.4 CTA、B超诊断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诊断学评价

诊断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CTA诊断指数均高于B超诊断,2 种方法诊断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均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诊断指数>1.70),详见表4。

2.5典型CTA检查病例

患者女性,急性腹痛入院,行CTA检查可见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未见对比剂充盈(如图1 所示);B超检查可见肠系膜起始段超声信号减弱,血流信号弱化(如图2所示)。

注:可见肠系膜起始段超声信号减弱,血流信号弱化

3 讨论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分为肠系膜动脉栓塞和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2种类型,其中肠系膜动脉栓塞发病机制主要与心肌梗死后的壁栓、瓣膜赘生物、人工瓣膜置换术后血栓脱落等相关;而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发病机制则与局部动脉硬化相关,患者可能因血栓闭塞性动脉炎、风湿性血管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或心律不齐、血管收缩剂过量等病因而出现血栓。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属于血运性肠梗阻,患者可因梗阻部位、大小以及梗阻侧支循环能力不同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肠坏死[4,5]。肠坏死出现后,患者局部肠道功能将失去,这将危及患者生命,因此积极的诊断和救治极其必要。

临床常用的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诊断方法有CT扫描、X线片、超声、DSA等。其中X线片难以显示患者具体梗阻位置及大小,仅能用于确认患者是否合并肠梗阻。超声检测则具有操作简便、操作时间短、易于推广等优势,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6]。人体肠系膜血管血流量波动较大,且部分患者还合并肥胖、肠腔积液、肠气等情况,这使得超声检测准确性降低,诊断灵敏度下降。DSA则是肠系膜动脉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这种检测方法为有创检测,技术难度相对较高,且检测时间也较长,这使得推广难度大增[7]。CT扫描,尤其是多层螺旋CT扫描可直接反映人体肠系膜动脉血运情况,且医师还可通过图像直接观察患者病变肠壁厚度、肠道扩张、水肿、腹水等情况,这给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诊断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性和准确性[8]。有学者对比多层螺旋CT扫描及超声检测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发现,多层螺旋CT扫描敏感度显著高于超声检测。该学者分析认为,这与患者肠系膜下动脉易被肠气影响而出现超声检测失真有关[9]。需要注意的是,超声检测敏感具有一定缺陷,但是该种检测方法操作难度、技术需求较平衡,极易推广,故临床可将超声检测纳为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初筛方案,并在确认后行进一步确诊操作[10]。本次研究中,统计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行B超检测数据发现:诊断的灵敏度为91.84%,特异度为83.33%,误诊率为16.67%,漏诊率为8.16%;而CTA检测数据:灵敏度为89.80%,特异度为96.67%,误诊率为8.33%,漏诊率为10.20%。可以发现2 种检测方案均具有较高灵敏度,但CTA检测准确性更高,这与上述同类研究近似。对比同一组患者的B超及CTA的检测结果发现,2 种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但对比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的相关诊断指标发现,2 种方法诊断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动脉闭塞均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但CTA诊断指数均高于B超诊断,提示CTA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CTA及超声检查均是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有效的诊断方法,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可满足实际临床需求,但CTA比B超检查准确性略高。此外,B超检查因操作难度低、技术要求低等优势而易于推广,因此,可选用B超作为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初筛技术。

参考文献

[1]郭芸,付玉存,魏里,等.256层CT肠系膜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1):166-168.

[2]张应和,范真真,覃智颖,等.内脏动脉狭窄闭塞侧支循环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J].放射学实践,2011,26(10):131-133.

[3]杨东,巩若箴,全勇,等.双源CT不同后处理技术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对比观察[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27(2):133-135.

[4]强金伟,李若坤,冯琴,等.多排螺旋CT肠系膜血管造影诊断急性肠缺血[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0,25(1):141-142.

[5]Jimenez J C,De Lano F,Wilson J M,et al.Analysis of exhaled volatile compounds following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occlusion in a pilot rat study[J].Ann Vasc Surg,2011,25(8):1 113-1 117.

[6]王毅,张忠军,宋世铎.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鉴别诊断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4):184-185.

[7]Al-Khayal K A,Al-Omran M A.Computed tomography and ultrasonography in the diagnosis of equivocal acute appendicitis.a meta-analysis[J].Saudi Med J,2007,28(2):173-180.

[8]吴菊芳,梁立华,梁韬,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联合多期扫描对急性肠缺血的诊断价值[J].海南医学,2011,22(22):251-252.

[9]潘小舟,费西平,张应和,等.MSCTA在诊断内脏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1,20(2):165-166.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例中, 男13例, 女5例。年龄45~74岁, 平均69.4岁。临床表现:18例中急性腹痛17例, 恶心呕吐7例, 腹胀, 5例, 暗黑色血便5例, 腹泻4例, 腹穿抽出血性腹水4例, 腹膜刺激征4例。伴随疾病:房颤8例, 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5例, 冠心病4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3例, 结肠肿瘤术后2例。

1.2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在10×109/L以上14例, 生化检查异常呈现多样性:天冬氨酸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血淀粉酶等。凝血功能改变中多表现在PT值缩短, Fbi值升高, 所有病例D-二聚体升高。

1.3 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腹腔积液5例, 肠系膜上动脉无血流1例 (8%) 。立位腹部平片:肠管扩张伴液平面3例。CT检查:平扫CT显示肠管水肿, 肠管扩张4例, 肠系膜血管上动静脉增强CT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5。血管照影: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7例。

1.4 诊断

本组18例病例, 术前经增强CT及血管照影确诊11例, 3例术前考虑急性阑尾炎, 2例术前考虑上消化道穿孔术, 1例考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腹膜炎剖腹探查得以证实, 1例术前诊断为急性胰腺炎。

1.5 治疗

18例病中3例经介入下溶栓后置支架好转, 4例介入下溶栓无效而行开腹手术, 4例术中行肠系膜上动脉切开取血栓, 14例术中行怀死小肠切除术, 2例合并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6例行小肠造瘘术, 9例行一期肠吻合术。

2 预后

18例病例中, 3例介入支架治疗随访至今未在发病, 15例手术患者, 2例因保留小肠不足100cm, 并切除右半结肠者出现一定程度的短肠综合症, 而定期行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11例患者因手术保留小肠长度>100cm并保留回盲瓣预后良好, 2例死亡病例中1例因感染中毒性休克, 肾衰竭死亡, 1例术后第12天突发肺梗死亡。

3 讨论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发病急骤, 临床表现呈多样行, 病情凶险, 误诊率高, 预后差。本组18例患者中17例曾误诊为其他急腹症, 误诊率高, 病死率文献报道为33%。发病机理如下[3]: (1) 肠系膜动脉栓塞:栓子多来源于心脏, 也可来源于近端大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患者既往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及房颤病史或近期有其他脏器栓塞史。 (2) 肠系膜动脉血栓形成:多在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血管病变的基础上形成, 患者多有高血压、高凝状态或红细胞增多症等病史。 (3)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可继发于腹腔感染、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所致的血流淤滞、高凝状态和创伤等口。 (4) 非闭塞性肠系膜缺血:可见于肠系膜血管在原有狭窄性病变基础上的灌注压急剧降低或肠系膜血管痉挛。多见于心力衰竭、休克、缺氧及血管收缩剂应用不当等。 (5) 少见恶性肿瘤转移癌栓栓塞:腹腔恶性肿瘤癌栓经回流静脉栓塞肠系膜下静脉及其分支, 导致肠管回流障碍而至坏死。

早期发现该病并实施有效干预是直接影响预后的首要因素, 笔者认为无法用常见急腹症所解释的急性腹痛, 尤其是早期出现的明显的腹痛症状与不明显的腹部、体征, 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诸如房颤、肝硬化门脉高压、腹部恶性肿瘤等易于发生血栓形成和血管栓塞的疾病, 应该首先想到该疾病的可能。

通常血液化验对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没有帮助, 代谢性酸中毒以及血清乳酸水平升高可用来判定存在肠坏死, 但往往是疾病晚期的表现。立位腹平片诊断价值有限, 文献报道[4]仅有5%患者表现殊的肠缺血征象:肠腔出现指压征提示肠黏膜缺血, 肠壁水肿或门静脉游离气体是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导致的肠梗死的特征性表现。超声对腹腔积液的诊断比较敏感, 结合腹腔穿刺抽液性状对诊断该病有帮助。肠系膜增强ct及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照影在该病的早期诊断手段中, 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并对疾病的下一步治疗手段的选择上起到很大的作用。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治疗应根据患者肠系膜血管栓塞程度及血栓形成时间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就诊及时、早期明确诊断且尚未发生肠坏死者, 可以采用全身或介人性局部溶栓[5]、手术取出栓子或血管成形术等治疗[6,7]。对于病史短 (<10h) 的肠系膜动脉栓塞, 可行经皮肠系膜动脉导管溶栓治疗, 可一期行狭窄动脉支架治疗。但对于病史较长 (>10h) 者, 因有肠坏死的可能, 应以开腹行手术治疗为宜[8]。笔者术中取出肠系膜动脉血栓后常规向肠系膜上动脉注入适量尿激酶, 进一步挽救可能复活的肠管, 对减少短肠综合症起到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Oldenburg WA, Lau LL, Redenberg TJ, et a1.Acute mesenteficischemia:aclinicalre view[J].Amh Intem Med, 2004, 164 (10) :1054-1062.

[2]Endean ED, Barnes SL, Kwolek CJ, et a1.Surgical managementofthromboticacute intestinal ischemia[J].Ann Surg, 2001, 233 (6) :801-808.

[3]余强, 闵军, 陈涛.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15例诊治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 2009, 16 (19) :1566-1567.

[4]王振军.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诊断[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26 (6) :407-408.

[5]Safieddine N, Mamazza J, Common A, et a1.Splenic and superiormesenteric artery thrombolyfic infusiontherapy foracute portaland mesenteric vein thrombosis[J].Can J Surg, 2007, 50 (1) :68.

[6]Yamashiro S, Kuniyoshi Y, Miyagi K, et a1.Successful manage-ment in the cflBe of mesenteric ischemia complicated with acuteType a dissection[J].Ann ThomeCardiovasc Surg, 2002, 8 (4) :23.

[7]Raudonaitis A, Kavaliauskas K, Krimelis A.Extraordinary cvas-cularization of acute-on.chronic intestinal ischemia[J].Medicina (Kaunas) , 2002, 38 (7) :730-737.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13 年1 月~2015 年6 月由螺旋CT诊断, 并经由临床手术证实的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11 例进行临床及影像治疗分析。患者中男6 例, 女5 例。年龄38~72 岁, 平均年龄 (68±5) 岁。临床表现:突发的腹部剧烈疼痛为主;2 例患者早期就诊时体征较轻, 无明显腹膜刺激征, 表现为腹痛症状与体征分离;余患者就诊时在剧烈腹痛的同时都伴有腹膜炎体征或者出现麻痹性肠梗阻表现。本组病例中4 例患者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 4 例患者有脑梗死, 3 例患者合并风湿性心脏病、心律不齐, 2 例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

1. 2 方法采用飞利浦64 排螺旋CT机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 扫描参数: 管电流330~440 m A, 管电压120 k V, 层厚为5 mm, 螺距0.8~0.98。经上肢肘静脉以4 ml/s的流率, 注含碘对比剂 ( 优维显) 75~85 ml (2.0 ml/kg) , 并以生理盐水30~50 ml冲管, 延迟时间应用自动跟踪技术。对于扫描资料传至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 多平面重组是最常选用的处理方法, 它可以清晰显示矢状位、冠状位等多个平面血管狭窄腔、血栓、血管壁钙化的情况, 利于快速诊断[2]。

1. 3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CT血管成像影像表现肠系膜动脉栓塞是指身体其他部位掉落的栓子经过血液循环至肠系膜动脉栓塞并导致该动脉所供血部位肠管缺血, 所供血肠管发生急性缺血性坏死。由于栓子大小及栓塞部位的不同, 肠管缺血的范围、区域亦不相同。如肠系膜动脉起始部位发生栓塞, 则会引起右半结肠、屈氏韧带以下全部小肠的缺血、坏死;如栓塞发生在结肠中动脉分支以下, 会引起小肠的大部分缺血、坏死;如栓塞发生在肠动脉弓的分支动脉而侧支循环建立良好时, 则可不发生缺血情况;如栓塞发生在肠壁边缘动脉, 则其所供应的局部肠管发生坏死。肠系膜动脉栓塞CT血管成像主要表现为:栓塞处肠系膜动脉管腔突然截断, 一般位于分叉处多见。如果侧支循环建立良好则闭塞处血管远端亦可显影, 进而可以判断栓子的大概长度。通常认为, 闭塞位于分叉处及闭塞段近端的血管腔管壁光滑、管腔通畅是肠系膜动脉栓塞与动脉硬化闭塞的重要鉴别依据[3]。

2 结果

肠系膜动脉变粗7 例; 增强扫描肠系膜动脉充盈缺损3例, 血管截断征象8 例。麻痹性肠梗阻表现:肠腔积气、积液等9 例; 肠壁节段性均匀增厚、肠壁强化减弱、延迟或肠壁无强化10 例。肠管周围渗出、肠壁变薄1 例。腹水5 例。

3 讨论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在临床上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肠系膜动脉缺血原因:有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肠系膜动脉痉挛、肠系膜动脉夹层等。慢性动脉缺血多见于全身动脉硬化闭塞累及肠系膜动脉。肠系膜动脉瘤破裂形成血肿亦可压迫肠系膜动脉进而造成肠壁缺血坏死。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并无特征性, 腹痛的症状与体征分离常常也很难被发现, 临床症状常常不具有特征性, 而其所引起的病变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又较为凶险, 十分容易引起肠道的急性缺血性肠坏死, 所以及时的诊断并积极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 最大限度的保留肠管长度, 使得快速准确的诊断成为救治的关键。

肠系膜血管栓塞的传统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腹部X线平片、肠系膜血管的超声多普勒、CT平扫及肠系膜血管造影等检查方法。腹部平片对血管病变诊断帮助有限, 血管超声多普勒可以很好的判断有无血管栓塞, 但肠系膜活动度较大对于主干血管检查有一定意义, 分子血管诊断是否栓塞诊断起来受到较大限制, 而且在患者合并肠梗阻时, 由于肠管扩张积气对于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干扰较大[4]。肠系膜血管造影检查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肠系膜动脉栓塞诊断的金标准, 另外在诊断的同时可以直接进行溶栓治疗, 它是一种创伤性检查, 而且受技术、设备、人员等客观条件限制比较难以普及。而近年来多层螺旋CT的迅猛发展普及, 同时依托先进的后期图像处理技术使得CT血管成像无论是普及程度上还是诊断的准确性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可以更好应用于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诊断。

综上所述, 多层螺旋CT扫描加CT血管成像能够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进行准确、快速的诊断, 对于临床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CT血管成像在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确诊的11例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 分析其临床表现及螺旋CT影像。结果 肠系膜动脉变粗者7例;增强扫描肠系膜动脉充盈缺损或血管截断征象者11例。合并麻痹性肠梗阻表现9例;肠壁节段性均匀增厚、强化减弱、延迟或无强化者10例。肠管周围渗出、肠壁变薄1例。腹水5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加CT血管成像能够对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进行准确、快速的诊断, 对于临床的早期手术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病变,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冬山, 刘汝海, 李凤山.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6, 15 (5) :328-331.

[2]Ferrari R, De Cecco CN, Iafrate F, et al.Anatomical variations of the coeliac trunk and the mesenteric arteries evaluated with 64-row CT angiography.Radiol Med, 2007, 112 (7) :988.

[3]尚克中, 程英升.肠缺血的临床与影像学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4 (6) :1405-1412.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4例患者中男10例,女4例,年龄54~76岁,平均63岁。其中10例有长期吸烟史,8例有慢性腹痛病史,6例重度消瘦,冠心病者9例,糖尿病者5例,伴有间歇性跛行者4例。

1.2 临床表现

14例中9例腹部隐痛不适逐渐加重,病情进展迅速,短期内转为持续性腹部剧痛。4例为急性发病,突发剧烈腹痛。1例以腹痛伴腹泻2 d为首发症状入院。腹痛多位于中腹部,伴恶心呕吐7例,伴便血4例。发病6 h内就诊者6例,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体格检查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表现症状与体征不相称的临床特点。发病6 h以后就诊者8例,入院后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者7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者5例,诊断性腹穿抽出血性腹水者4例。

1.3 辅助检查

行全腹CT检查者9例,提示腹主动脉严重钙化伴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钙化狭窄者7例,同时伴髂血管钙化狭窄者5例。行彩色多普勒检查者4例,提示有肠系膜上动脉狭窄伴血流减慢或中断者3例。3例行CTA检查均提示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白细胞计数(10.6~24.4)×109/L;8例行血D-二聚体检查均有不同程度升高(260~950)μg/L。

2 结果

14例中3例术前行CTA检查明确诊断,9例行全腹CT及超声检查提示诊断,术前确诊率21%。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入院时因急性腹膜炎急诊手术,4例在完善检查及观察治疗过程中症状体征加重行剖腹探查,3例行CTA检查后明确诊断后手术治疗。发病至手术开始平均时间为8 h(5 h~20 h)。术中发现14例均有不同程度肠缺血坏死,从30 cm到全小肠坏死不等,其中2例伴盲肠坏死。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加肠系膜上动脉探查,术中切开屈氏韧带,解剖肠系膜上动脉近端,阻断并切开血管,用4.0F的Fogarty导管探查肠系膜上动脉,血管再通后缺血肠管恢复血供,保留了部分接近缺血坏死肠管。8例中1例因术后因感染性休克及呼吸衰竭死亡。6例单行坏死肠管切除,其中因再次出现肠管坏死而二次手术者2例并出现短肠综合征,1例全小肠切除,随访6个月均死亡。

3 讨论

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不同于肠系膜上动脉栓塞,后者常因心脏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细菌性心内膜炎或房颤患者的附壁血栓脱落栓塞于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并引起急性肠道缺血可造成大面积的肠管坏死,此疾病病死率极高,大约在57%~100%[1,2]。而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是老年、长期吸烟、糖尿病等引起的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有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各器官慢性缺血表现,如慢性胃肠道缺血及重度营养不良[3]。本组14例患者中,其中10例有长期吸烟史,5例糖尿病者,8例有慢性腹痛病史,6例重度消瘦,9例冠心病者,伴有间歇性跛行者4例。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早期最具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剧烈腹痛[4]。本组中发病6 h内就诊者6例,主要表现为剧烈腹痛、恶心、呕吐、体格检查无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表现症状与体征不相符的临床特点。当肠缺血坏死继续进展,因细菌移位及毒素外渗刺激腹膜出现腹膜炎体征[5]。本组中发病6 h以后就诊者8例,入院后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者7例。

在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出现肠坏死之前的病例中,对其正确诊断是极为困难的,本组14例患者有8例因慢性腹痛曾多次入院检查行肠镜,胃肠造影等检查均无法诊断。在出现肠缺血坏死的病例中做到术前确诊也是十分困难的,本组中仅3例术前行CTA检查明确诊断。但行CTA检查延误时间,虽然术前明确诊断却错过最佳手术时机预后不佳,而结合病史、临床表现、CT或血管彩超却能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本组中9例行全腹CT及超声检查提示腹主动脉严重钙化伴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钙化狭窄并在术前做出了初步诊断,在未出现广泛肠坏死前及时进行了手术,避免了短肠综合征的发生。

手术术式的选择是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术中发现肠管呈紫黑色,动脉无搏动,肠管扩张、无弹性、蠕动消失,说明肠襻已坏死,此时肠切除是惟一有效的方法[6]。但术中对肠系膜上动脉的探查也至关重要,切除病变肠管前应先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供,并观察缺血肠管变化,尽可能给予保留。对部分点片状坏死的肠管,若切除之可能出现短肠综合症则应将其外置观察。本组中8例行小肠部分切除加肠系膜上动脉探查者仅1例因术后感染性休克及呼吸衰竭死亡,而在单行坏死肠管切除的6例患者中二次手术并出现短肠综合征2例。

术后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纠正酸中毒、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给予罂粟碱等扩张血管药物也十分重要。因为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一种表现,若不给予进一步处理,术后会继续进展,还有可能再次出现狭窄闭塞可能,故待患者一般状况恢复时应及早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旁路术或植入动脉支架[7,8]。

总之,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缺血坏死是一种极少见疾病,若不能及时发现并正确处理,预后不佳。临床医生应加以认识,对于老年伴长期吸烟史或慢性胃肠道症状及消瘦病史者,突然出现腹部剧痛,应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硬化狭窄致肠坏死可能,早期行全腹CT或肠系膜上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提示诊断。手术中应积极探查肠系膜上动脉,使血管再通,快速恢复缺血肠管血供,尽可能保留正常肠管,避免短肠综合征出现,以挽救患者生命,提高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CHINSAKCHAI K,WONGWANIT C,RUANGSETAKIT C,et al.Successful treatment in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a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J Med Assoc Thai,2010,93(6):739-744.

[2]晋援朝.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术式选择[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6(6):411-412.

[2]JIN YC.Surgical therapy for 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embolism[J].Chinese Journal Practical Surgery,2006,26(6):411-412.Chinese

[3]SREENARASIMHAIAH J.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J].CurrTreat Options Gastroenterol,2007,10(1):3-9.

[4]郝清斌,刘建夏,钱海鑫.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的探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8,17(12):1204-1206.

[4]HAO QB,LIU JX,QIAN HX.Early diagnosis and operationtiming of 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J].Chinese 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2008,17(12):1204-1206.Chinese

[5]赵东文,罗涛,谷涌泉,等.外科治疗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6):526-528.

[5]ZHAO DW,LUO T,GU YQ,et al.Clinical analysis of surgicaltreatment for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embolism[J].ChineseJournal of General Surgery,2007,16(6):526-528.Chinese

[6]SISE MJ.Mesenteric ischemia:the whole spectrum[J].Scand JSurg,2010,99(2):106-110.

[7]KIM WT,AHN SG,LEE JW,et al.Successful recanalization ofchronic total occlusion of the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by tran-sradial approach[J].J Zhejiang Univ-Sci B,2010,11(8):627-630.

[8]宋盛晗,张望德,苑超,等.肠系膜上动脉狭窄的腔内介入治疗4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15(14):1668-1672.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 篇5

40例均来自我院住院的缺血性中风患者, 男26例, 女14例;年龄40~70岁, 平均62.7岁;伴发高血压病24例、冠心病16例;既往病史糖尿病8例、脑梗死3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4例;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块。诊断均符合文献[1]标准, 并经CT或MRI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

2 治疗方法

取穴:按照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学》选取大椎、风府、风池、列缺、百会、足三里、丰隆。针刺方法:大椎穴向上斜刺0.5~1寸;风府穴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风池穴向鼻尖斜刺0.8~1.2寸;列缺穴向上斜刺0.5~0.8寸;百会穴平刺0.5~0.8寸;足三里直刺1~2寸;丰隆直刺1~1.5寸。上述诸穴均行捻转补法, 施术1分钟, 各穴得气后均留针40分钟, 治疗60天。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及血脂水平。

3 结果

见表1。

4 讨论

祖国医学并无“动脉硬化”之称, 但根据其表现, 当归属于“痰凝”、“血瘀”的范畴, 系本虚标实之病。痰瘀互结, 着于血脉, 使脉管本身受损, 局部气血的运行和温煦受阻, 日久胶结不解, 凝之愈坚。治宜化痰软坚、行气散结、活血化瘀。本文诸穴合

t检验;与治疗前比较*P<0.05, **P<0.01

用可涤痰开窍、补益脑髓、通调心脉、活血化瘀, 有助于减轻和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本文结果表明, 针刺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使血脂被更快地转化、利用, 清除外周组织中过多的胆固醇, 减少动脉内壁上脂质的沉积。故针刺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均减少, 说明针刺在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改善斑块的面积和厚度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且操作方法简便, 对机体损伤小, 无毒副作用, 安全可靠。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肠系膜动脉缺血性疾病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从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通过DSA血管造影、MRI检查或者是头颅CT检查确诊;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并发症、神经功能损伤,无法配合治疗与随访的患者。观察组中,男50例,女30例,年龄47~73岁,平均(58.56±7.21)岁。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46~74岁,平均(59.45±7.09)岁。对比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P>0.05,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Acu-son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线阵式探头频率为7.5Hz,取患者平卧位,头部稍微后仰,检测部位包含椎动脉、颈内动脉近中远端、颈总动脉分叉部以及双侧颈总动脉开口、近、中、远端,检测方式为纵向轴面、横切面,通过最佳图像、最佳角度检测取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应用德国EME公司TC2000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脉冲多普勒探头频率为2Hz,利用2mm间隔,对患者双侧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C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速度进行详细记录,取最大流速,将其作为动脉血流参数。

1.3 观察指标

抽取患者5m L外周血,给予EDTA抗凝处理,10min4˚C、3000r/min离心,取上清,于-80˚C保存ELISA试剂盒(西塘生物公司),应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载脂蛋白B(Apo B)、载脂蛋白A-I(Apo A-I)、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

1.4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阳性率对比

观察组阳性率为93.75%(75/80),对照组阳性率为77.50%(62/8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8.581,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血液检测结果对比

观察组TG、TC、LDL、HDL、Apo A-I、Apo B分别为(3.51±0.28)mmol/L、(0.89±0.10)mmol/L、(2.65±0.21)m m o l/L、(1.05±0.11)m m o l/L、(1.33±0.16)g/L、(1.44±0.12)g/L,对照组TG、TC、LDL、HDL、Apo A-I、Apo B分别为(4.67±0.51)mmol/L、(1.15±0.17)mmol/L、(3.60±0.38)mmol/L、(0.82±0.12)mmol/L、(0.93±0.12)g/L、(1.82±0.17)g/L,观察组TG、TC、LDL、Apo B明显低于对照组,t=8.916、5.895、9.785、8.167,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HDL、Apo A-I高于对照组,t=6.319、8.944,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血管病变发病率高,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有着紧密联系。颈动脉相对表浅,采取超声检测较为方便,所以颈动脉超声检测是诊断心脑血管疾病重要指标。相关研究发现,颈动脉超声假阴性率、假阳性率较高,对病情判断产生影响[3,4]。经颅多普勒主要是通过超声波多普勒效应,检测分析颅内大血管血流动力学,其优势在于重复性好、操作方便、无创,能对患者进行长期、连续动态观察,避免传统脑血管造影检测创伤以及脑血流图检测准确性低等问题,分析脑血流动力学改变能为脑血管疾病早期诊治、监测提供参考依据。经颅多普勒对于操作有着较高的要求,目前,并未形成异常与正常图谱统一评断标准[5]。由此可见,颈动脉超声与经颅多普勒有其各自优势,联合应用可形成补充效果,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阳性率为93.75%,对照组为7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检测诊断准确率优于单独检测。同时观察组TG、TC、LDL、Apo B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DL、Apo A-I高于对照组(P<0.05)。Apo A-I是高密度脂蛋白重要成分,能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Apo B是低密度脂蛋白重要成分,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因素,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联合检测,能及时发现脑血管病变患者血脂水平,也能间接反映患者脑血管病变程度。总而言之,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能改善血脂代谢水平,提高诊断阳性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从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并选取同期8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组检测阳性率与血液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阳性率为93.75%,对照组为77.5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G、TC、LDL、Apo B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DL、Apo A-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经颅多普勒与颈动脉超声检测,能改善血脂代谢水平,提高诊断阳性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颈动脉超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上一篇:投融资银行下一篇:管理会计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