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录井技术研究

2024-06-07

综合录井技术研究(精选九篇)

综合录井技术研究 篇1

1 国内外录井仪器发展现状

(1) 国外发展现状上世纪八十年代, 伴随着计算机及电子技术的发展, ALS、ADVANTGE以及DLS等录井仪器被相继推出。进入21世纪, 美国的石油服务公司如International Logging、Weatherford、Schlumberger相继收购了Datalog、International Logging、Geoservices等测录井公司, 通过收购、合并, 国外石油公司在技术上、管理上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目前, 国外常用的综合录井仪器主要为ADVANTAGE、DLS综合录井仪器。长期以来, 国外石油公司都非常重视录井工程技术, 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法和理论体系, 录井仪器相继被推出, 如Flair流体评价、三维定量荧光、核磁共振、钻具振动以及DLSI-Scop等录井技术。国外石油公司根据自身特点, 建立了完善的研发体系, 在录井技术如基础理论、基础设备以及技术服务等一直都处于领先地位。

(2) 国内发展现状国内录井仪器的发展是从借鉴国外录井仪器技术开始的, 通过对国外技术进行消化、吸收, 并逐渐开展自主研发, 目前正往自主创新方向发展。国内的录井仪器生产厂家较多, 其中以上海神开、上海科油为代表, 录井企业主要有川庆录井、克拉玛依录井、中原录井、胜利录井以及大港录井等。经过多年发展, 我国录井仪器与国际上相比, 差距越来越小, 录井仪器主要以上海神开CMS、大港录井德玛、上海科油WELLSTAR以及克拉玛依雪狼等为代表, 这些仪器在国际上处于中低档次, 但已完全满足了石油钻探要求。因此, 我国综合录井仪器硬件技术日益先进, 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越来越强、数据集成化程度也逐渐提高。并且在软件上已形成了自主创新, 部分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如工程预警系统, 目前在国内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 录井仪器技术面临的挑战与发展

(1) 面临的挑战 (1) 钻井新工艺和技术带来的挑战。目前, 石油钻探逐渐往超深、超压地层发展, 钻井新工艺和技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大位移井、水平井、多分支井、空气钻井以及欠平衡钻井等技术日趋完善, 钻井技术展现出智能化、多元化的发展特点, 这些新技术都给录井工程带来了较大困难。如目前使用广泛的PDC钻井, 钻进返出的岩屑细碎, 录井工程参数不明显, 为地质录井带来诸多困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国已开展了X射线录井、伽玛录井以及岩屑显微图像分析仪等技术进行使用。此外, 气体钻进导致的钻时数据参考性不强、岩屑基本为粉末状也对录井技术是一种挑战。目前在塔里木盆地使用广泛的油基钻井液体系, 污染了岩屑, 造成荧光录井不准确、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2) 复杂地层、非常规油气带来的挑战。近年来, 非常规油气 (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可燃气) 逐渐成为勘探开发的热点, 但目前仍沿用原有的录井技术, 具有针对性的录井配套技术还没有发展出来。此外, 目前油气勘探领域逐渐复杂,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大地构造背景上, 目前钻探领域逐渐往活动断裂带发展, 异常地层压力为录井地层压力检测与评价带来困难;储层类型逐渐由沉积岩往火成岩、变质岩发展, 这对录井油气层评价带来困难;油气藏类型越来越复杂, 相应的录井配套软件不够完善;钻探深度上往深井、超深井发展, 也给录井岩性归位、油气检测等带来困难。

(2) 发展趋势 (1) 录井由地面向地下、定性往定量发展。常规的录井仪器主要是在地表进行监测, 而随着随钻录井、随钻震动以及地震等技术的发展, 为录井技术由地面向地下发展打下了基础。目前发展起来的定量荧光录井、定量气体检测、地化录井以及核磁共振录井等录井技术, 使得录井气体检测更加、灵敏准确, 逐渐往定量化发展。 (2) 定录一体化技术发展迅速。国内外录井公司逐渐建立了录井+MWD定录一体化录井技术, 该技术是录井技术的延伸和拓展, 该技术可以实现随钻测量技术的高度集成, 为地质导向工程提供信息服务。其具体运作方式为利用录井仪器监测的井场数据, 构建地质导向、空间导向的信息平台, 利用远程数据系统将监测到的工程数据传到基站, 给生产决策者提供服务, 该技术对薄油气层的及时发现有重要作用, 也是今后录井仪器技术发展的方向。 (3) 录井仪器向井场数据及信息服务发展。随着钻井技术信息化程度的攀升, 对录井仪器的信息化整合带来了挑战。今后综合录井仪应整合钻井、测井、录井、固井、定向井、试油等资料, 朝着资料快速采集、处理以及解释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 实现远程信息共享、油气储层评价、工程参数评价以及专家诊断指导等, 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油气藏的发现, 录井仪器软件将会更具兼容性、实用性、专业性, 囊括完整井筒信息集成、信息服务的网络化、数据分析智能化、数据应用的平台化等内容。

参考文献

[1]佘明军, 司建科, 肖炯, 等.录井设备管理现状与应对举措[J].录井工程, 2006, 17 (1) :59-61.

综合录井防雷技术 篇2

经过对综合录井仪遭受雷击破坏的实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雷击造成的主要后果主要表现形式为以下几种:

(1)传感器损坏

如果安装在井架的传感器紧固不牢,与井架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电阻,则容易被雷电击毁。

(2)电源系统烧毁:

由于在仪器的电源系统设计过程中,井场动力电源进入仪器前首先进入配电箱,在配电箱内设计有电源保险丝,一旦电压高于一定的幅度,在保险丝熔断的同时,电源系统也有可能被烧毁。

(3)数据采集系统烧毁

由于各种传感器采集的信号通过信号线与综合录井仪内部的信号采集面板进行连接,一旦发生感应雷电后,该区域的强大的电磁波作用于信号线,在信号线上感应产生出瞬态尖峰脉冲沿着信号线向两端快速传递。

2.2 综合录井仪防雷

综合录井仪防雷是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所采取的技术措施也是多方面的。

这些防护措施可概括为:外部防护和内部防护,防护技术包括屏蔽、等电位连接、分流接地和过压保护、电源防雷、信号防雷。

不同部分和各项技术都有其重要作用,相互之间紧密联系,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也不存在替代性。

2.3 外部防雷保护

(1)屏蔽

屏蔽一般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及电磁场屏蔽几种。

静电屏蔽(电场屏蔽)是为了消除和抑制静电电场的干扰。

磁场屏蔽:是为了消除或抑制由磁场耦合引起的干扰。

磁场屏蔽又分为低频屏蔽和高频磁屏蔽两种情况。

电磁场屏蔽:一般在远离干扰源的空间单纯的电场或磁场是少见的,干扰是以电场、磁场同时存在的高频电磁场辐射的形式发生的。

雷电电磁脉冲在远场条件下可看作平面电磁场传播。

因此,应同时考虑电场和磁场的屏蔽。

信号传输电缆的全屏蔽。

电缆的屏蔽要求对机房内、外所有架空、埋地的电缆都用金属层屏蔽起来,以防雷电电磁脉冲的干扰,这称作全屏蔽。

当全屏蔽电缆接触或穿过另一金属部分时,还要采用中间接地点,因此,全屏蔽电缆要求多点接地。

(2)等电位连接

等电位连接也称电位均衡连接。

就是把所有导体相互作良好的导电性连接,并与接地系统连通。

其本质是由可靠的接地系统、等电位连接用的金属导线、等电位连接器(即避雷器、地线隔离器)和所有导体组成一个电位补偿系统。

(3)分流接地

分流是将雷电流能量向大地泄放过程中应符合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就是按照所划分的防雷保护区对雷电能量分级泻放。

接地就是让已经纳入防雷系统的闪电能量泄放入大地,良好的接地才能有效地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避免发生反击。

接地是释放直击雷和雷电电磁干扰能量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也是电位均衡补偿系统基础。

目的是使雷电流通过低阻抗接地系统向大地泄放,从而保护建筑物、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2.4 内部防雷保护

(1)电源防雷

在电源进入端安装低压总电源防雷器,将由外部线路可能引入的雷击高电压引至大地泄放,以确保后接设备的安全。

作为系统电源进线端的防雷器,在雷击多发地带至少应有60~100KA的通流容量,可将数万甚至数十万伏的雷击过电压限制到数千伏,防雷器可并联安装在板房电源进线端。

(2)信号防雷

在雷击发生时,产生巨大瞬变电磁场,在1Km范围内的金属环路,如网络金属连线等都会感应到雷击,将会影响信号网络的正常运行甚至彻底破坏信号网络系统,对于信号网络方面的防雷工作也是较易被忽视的。

3 防雷接地

3.1 防雷接地的方式

接地方式多种多样,我们常用到的有以下几种:

(1)安全接地

安全接地即将高压设备的外壳与大地连接。

防止机壳上积累电荷,产生静电放电而危及设备和人身安全。

当设备的绝缘损坏而机壳带电时,促使电源的保护动作而切断电源,以便保护工作人员的安全。

(2)工作接地

工作接地是为电路正常工作而提供的一个基准电位。

这个基准电位一般设定为零。

该基准电位可以设为电路系统中的某一点、某一段等。

当该基准电位不与大地连接时,视为相对的零电位。

当该基准电位与大地连接时,基准电位视为大地的零电位,而不会随着外界电磁场的变化而变化。

(3)屏蔽接地

屏蔽与接地应当配合使用,才能起到良好的屏蔽效果。

当用完整的金属屏蔽体将带电导体包围起来时,在屏蔽体的内侧将感应出与带电导体等量异种的.电荷,外侧出现与带电导体等量的同种电荷,因此外侧仍有电荷存在。

(4)防雷接地

当电子衡器被雷击时,不论是直接雷击还是感应雷击,如果缺乏相应的保护,设备都有可能受到很大损害甚至报废。

3.2 防雷接地的原理

防雷接地装置包括接地体和接地线,位于地下一定深度之处,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顺利流散到大地中去。

防雷接她要求接地电阻要小,接地电阻越小,散流就越快。

被雷击物体高电位保持时间就越短,危险性就越小。

3.3 防雷接地装置的应用

按照GB50343-《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的要求,仪器房房内的安全保护地、信号工作地、屏蔽接地、防静电接地和防雷器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接地电阻应小于4欧姆。

地线接地电阻的大小与土壤的导电性能、导体尺寸、接地体与土壤接触的松紧、埋设深度有关(见下表)。

根据避雷地线接地电阻<4Ω的要求,可采用多根钢管每隔3~5m埋设,按并联电阻估算达到所需要求。

3.4 接地电阻测量

接地电阻是指埋入地下的接地体电阻和土壤散流电阻,通常采用ZC型接地电阻测量仪(或称接地电阻摇表)进行测量。

接地电阻测量仪还随表附带接地探测棒两支、导线三根。

参考文献:

[1] 赵英梅 防止电气设备雷电危害的方法浅析 《机械管理开发》 第1期。

钻井地质录井综合解释技术【2】

摘要:运用各种检测手段来达到检测地震预防地震的目的。

一般CSU测井,普通录井,井壁取心是最常用的几个手段,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或者几种并用。

施工过程中要当场检测,并讨论出意见,弄明白S区的地形状况,根据总结出来的地质情况来做出切实可行的整合技术,这样有利于更加有效的指导钻机工作,结论说明,S区块油水界面从构造高部位向构造低部位略有倾斜,主要受构造控制、边水较活跃的构造油藏。

此技艺是钻机技术的一项优势技术。

关键词:S区;地质录井;解释;钻井效果

1 钻井地质综合解释技术

1.1 将不同的研究讨论技术相互结合来真正达到跟踪和掌握储油层实际情况的目的。

针对S区构造复杂、小断层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大的特点,在开发方案编制前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高分辨重新处理,全三维解释了T2-2(南二顶)、T2-2-1、T2-2-2、T2-2-3、T2-2-4、T2-2-5和T2-3(南二底)共7个反射层,优选出了本区地震波形相对稳定,构造、小断层相对清楚的T2-2-1(油层顶面)和T2-2-4(油层底面)两张构造图布署了开发井位。

同时,采用Geoframe elan复杂岩性解释软件、LPM软件及地球物理场地质参数解释和地质体可视化系统三种方法对该区储层砂体进行了地震预测,指导了井位部署。

在钻井过程中, 钻井施工当中,要及时选用最新的技术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能够用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工作,促进工作快速运行。

1.2 利用CSU能够做出一套非常合理科学的能判断油层厚度和含油量的评判标准,研究表明,S区沉积环境属于多物源、近物源的冲积扇-湖泊-沼泽系统,为断陷快速沉降沉积。

以S131区块探井的岩心描述和开发井录井、井壁取心的资料为依据,结合油水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和电性的四性关系,从而完成一套新型的解释标准用来解释现实的油层状况。

岩屑录井及井壁取芯结果证明,在S131区块中部和南部开发井中,该识别图版比较适用,但在区块北部S132井区层数划准率有所下降。

所以说在钻井施工的时候,及时做好数据测量和图表的划分能够有效加强对油层的辨认。

也将为下一个工作打好基础。

1.3 通过对首钻井和部分缓钻井实施录井和井壁取心,进一步落实和验证了储层的含油性和电性。

S区储层类型多,含油性变化大,单纯依靠测井技术很难准确落实储层的含油性。

在升温过程中储层岩石中的烃类成分不断析出。

对应不同的温度,烃类成分不同。

仪器共测量轻烃(相当于气态烃类)S0、液态烃S1、重烃S2及最高热解温度Tmax等项参数。

通过检测S0、S1、S2值及它们间的关系确定储层中的含油性。

1.4 计划性开展一套能够真正落到实处的钻井技术。

开始大面积施工之前,要进行试验钻井,按照一套正规的钻井程序来进行钻井施工,增强对于地质研究的不断的连续性的观察,把握同类材料,能够最大限度最快速的了解油层的进展状况和背景资料,最终能够有效的预测到地震存在的特征。

能够做到每挖成一口钻井,就将这口钻井的工作落到实处,跟踪检查,这样可以有效对于S区进行有规律有步骤的不断认识和追中。

2 油藏地质特征认识

2.1 S区地震解释构造、断层基本落实,实钻深度比地震解释深度略浅。

开发钻井结果显示,这个区域的油层不会遭到新的断点,地理形势非常复杂,要考虑地震情况,整合了这些资料之后,就能得到十分可靠的结论,地震能够说明的深度币钻机实际考察的结构更深。

2.2 S区的大面积油层没有成熟到可开采的地步,油层集中发育在南二段四砂岩组,单层有效厚度以大于1.5m的中厚层为主。

统计本区新完钻31口井中,只在S66-70、S68-70和S72-74井见到了大磨拐河组一段油层零星显示,经井壁取心落实,含油性较差且厚度薄,综合解释为干层。

大于1.5m的有效层数共51层,占总层数的29.2%,占总厚度的54.3%。

可见, 这个区域能够被利用的厚度是1.5m的位置居多。

2.3 本区油层段由南向北逐渐减薄,储层发育状况逐渐变差。

统计各排新钻井南二段油层顶界T2-2至五砂岩组底界T2-2-5发现,油层段总厚度由南至北有逐渐减薄的趋势,从最南的74排的平均140.5m,到北部的48排减至85.4m,减薄了近40%。

统计已完钻井各排平均砂岩发育层数及有效厚度,砂岩层数从74排的22层降到48排的11层,下降50%;有效厚度由11m降至3.2m,下降了70.9%。

在S区块南北不足2.5km范围内储层发育状况变化是相当大的,这能够从一个角度说明这个地区的各种条件的差异是非常之大的。

2.4 此地的含油类型与其他地方有所差异,是断块构造的,油水界面不是水平的。

从已完钻井综合解释结果分析,S区块油水纵向上有四种分布形式:即纯油层; 研究方案可以说明油的最深处达到-910m左右,与实际测量的结果差不多。

3 应用效果

3.1 通过前期性的试验来选择钻井,特别要针对一些疑难问题较多的钻井,充分调整录井井段,力求最大限度的节约资源,能够减少工作量和获得恰当而没有遗漏的数据,这是施工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一项。

3.2 钻井真实施工的同时将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和技术结合在其中,绘制必要的砂体图,针对性的找到单砂体可能分布的地理位置,最终将地震是否会发生的预测也考虑进来,从而更为科学的指导了钻机施工,最好的情况是能够保证钻井的失败率为零,而次级井的比率要在10%以下。

结束语

油层钻井技术在不断的发展进程当中,操作人员在熟练的操作这些流程的同时要深刻理解到它的技术原理和操作流程,总结一些经验为未来的工作做一个铺垫,同时争取改进现有工作的不足之处,投入新的科技与技术资源,扩充它的内在含量,为提升技术做一个准备,从而改善整体技术的实用性。

将实际转化为理论给更多的人所了解,集思广益,共同讨论更为行之有效的施工方法,为油田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郎东升,岳兴举.油气层定量评价录井新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现场录井技术及油气层综合解释【3】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现场录井技术的重要性,尤其在油气发现及卡准取心层位上的运用;针对性突出应用录井资料进行油气层综合解释中应该把握的几项原则,总结现场录井技术及利用录井资料综合解释油气层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关键词】现场录井技术;钻时放大法;MAS录井仪;卡准取心层位;油气综合解释;评价原则

前言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以及油田勘探开发对象越来越复杂,传统、单一的录井方法既不能满足当前录井技术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石油勘探开发、快速准确综合解释油气层的需要;面对两方面的需要,在现场录井通过不同的井别优选录井设备,充分利用各项资料综合分析进行油气层综合解释原则,并在使用PDC钻头钻井情况下地质录井取心层位卡准及油气发现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了油气层综合解释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1.现场录井技术

现场录井的基本任务是取全取准各项资料、数据,及时掌握井下地层层序、岩性,初步掌握钻遇地层的含油、气、水情况,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且现场录井具有成本低、简便易行、了解井下地质情况及时、资料的系统性强等优点。

因此现场录井在油气发现上具有显著重要性。

1.1 根据不同井别,针对性优选录井手段,确保油气发现

随着PDC钻头技术的广泛运用,缩短了钻井周期、为钻井增加了经济效益;但PDC钻头对地层独特的切削及研磨作用,造成钻屑细小、混杂、代表性差、砂岩和泥岩之间钻时变化不明显或几乎无变化,难以从常规曲线和岩屑上判断地下岩性,荧光定级,恢复录井剖面;从而影响岩性归位、录井油气发现率等,使录井剖面符合率下降,油气层评价解释困难。

面对上述技术难点问题,在Y井使用PDC钻头钻井的施工中,通过准确实测岩屑迟到时间、细致观察岩屑、观察槽面显示,充分运用特征层及“钻时放大法”,并结合MAS快速录井仪记录的全烃值,来综合判断地层岩性和发现油气显示,最终达到了提高录井剖面符合率、完钻层位卡准及油气层快速评价解释的目的,真正实现了PDC钻头下地质录井技术与钻井技术的同步发展。

1.2 及时发现地层变化、决定了卡准取心层位

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岩心是研究地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等各项参数所必需的第一手资料,能客观实际地反映地下岩层特征。

因此,岩心录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录井技术。

由于钻井取心的不可逆性、高成本及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卡准取心层位的重要性。

例如:T井的施工中,设计要求在E1f3和E1f2+1见油迹及油迹以上级别钻井取心,且设计只断缺阜三段中部地层。

实钻发现钻遇地层与设计明显不同,还断缺下部阜二段七尖峰地层,为完成设计要求,现场录井技术人员及时重新预计取心目的层深度,充分利用钻时、岩屑、气测资料分析;在钻至井深1890.32m时,钻时明显变快,停钻循环,见油砂且气测异常,起钻取心,在14.73m的岩心中获7.77m的油砂。

该井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跟踪地层,发现阜二段顶部标准层被断缺,从而获取了主力油气段的岩心资料,为该区块地质研究及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2.油气层综合解释

油气层综合解释,就是利用岩屑、岩心、综合录井(气测)、地球化学、定量荧光、测井、地震、构造等资料进行的综合分析和评价。

目前油气层综合解释的方法、技术很多,既有传统的图版法,又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方法。

但是,很多理论上不错的方法,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系统、综合地去考虑问题,没有应用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无论用什么具体方法综合解释,以下几项原则在油气层综合解释中是应该把握的。

2.1 综台性原则

受系统及偶然误差的影响,各种单项资料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仅依靠单一资料很难对其含油性做出准确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各项资料进行全面分析。

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眼见为实的岩屑、井壁取心等录井资料,不但可对其含油气丰度做出准确描述,而且对同一储集层油气水的纵向分布范围也易于划分,从而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结论。

例如,H井在井段2598.00—2600.00m,岩屑、井壁取心证实本段无油砂;测井解释为油层。

综合考虑各项资料后,为防止漏失油层,综合解释为可能油层;并建议对该层试油,以验证储层产液性质,试油结论为水层。

因此,在进行油气层解释时,一定要考虑到综合性原则,防止因过分依赖某一单项资料而造成片面性失误。

2.2 针对性原则

各种录井资料均有其技术优势和不足,在解释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储集层物性、不同原油性质,合理利用各种单项资料进行针对性评价,会降低综合解释误差。

例如:G井在井段3099.50~3104.00m,岩屑录井为油迹粉砂岩,井壁取心为油斑粉砂岩,槽面无显示;气测全烃从0.204%升高0.724%,组分不全,气测解释为油干层;地球化学未分析;测井解释为油层;综合解释时考虑到该区属于低孔、低渗透,储集层物性差异大比较隐蔽,槽面少见显示或没有显示,气测值虽较低,储集层中的油气主要残留在岩屑中,所以解释时侧重的资料为岩屑、井壁取心、测井资料,综合定性为油层。

该井压裂后测试日产油9.21m3,日产水3.41m3,压裂后对比产量资料及储层流体性质资料,解释结果与试油结果一致。

地层压力系数1.07,属较为典型的三低(低压、特低孔、超低渗)储层。

所以在对此类储集层综合解释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岩屑、井壁取心、测井等资料。

2.3 相对性原则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设计出理想的、同时满足各种情况需要的油气层评价模版,而通过对埋深、地层压力、储集特征、成藏条件及钻井条件相近的油气层进行比较,则可以对目标层的评价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具体评价时,要注意加强层内、层间和井间3个层次的对比工作。

3.结论

现场录井技术能直接实时反映井下地质构造、含油气情况和钻井工程等方面数据,因此具有获取信息及时、多样、分析解释快捷的特点,是其它勘探技术无法取代的。

但是单项录井技术却不能完成油气显示储集层各项参数定性、定量描述,单项录井参数也不能对油气层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地质、气测、灌顶气等现场录井资料录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

测井曲线有问题可以重测,录井采集资料是不可重复的,一旦资料存在问题就可能影响资料解释质量,因此现场录井技术人员不只需要高度责任感,而且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

录井解释拥有第一手的录井资料,可以在现场多次观察岩心实物物性、含油、含水性,更直观感性地认知储集层含油或含水现象,分析评价手段较直接。

但单一录井技术受地质条件、人为因素、仪器本身、钻井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获取的参数不一定完全准确。

因此,利用单一录井资料进行油气层解释,可能导致解释成果与试油结果的符合率低,所以综合解释时应充分发挥各录井优势参数,并结合其它方面资料对储层进行全面、准确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现场录井技术及油气层综合解释 篇3

【关键词】现场录井技术;钻时放大法;MAS录井仪;卡准取心层位;油气综合解释;评价原则

前言

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需求,以及油田勘探开发对象越来越复杂,传统、单一的录井方法既不能满足当前录井技术的需要,也不能满足石油勘探开发、快速准确综合解释油气层的需要;面对两方面的需要,在现场录井通过不同的井别优选录井设备,充分利用各项资料综合分析进行油气层综合解释原则,并在使用PDC钻头钻井情况下地质录井取心层位卡准及油气发现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提高了油气层综合解释的快速性和准确性。

1.现场录井技术

现场录井的基本任务是取全取准各项资料、数据,及时掌握井下地层层序、岩性,初步掌握钻遇地层的含油、气、水情况,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而且现场录井具有成本低、简便易行、了解井下地质情况及时、资料的系统性强等优点。因此现场录井在油气发现上具有显著重要性。

1.1 根据不同井别,针对性优选录井手段,确保油气发现

随着PDC钻头技术的广泛运用,缩短了钻井周期、为钻井增加了经济效益;但PDC钻头对地层独特的切削及研磨作用,造成钻屑细小、混杂、代表性差、砂岩和泥岩之间钻时变化不明显或几乎无变化,难以从常规曲线和岩屑上判断地下岩性,荧光定级,恢复录井剖面;从而影响岩性归位、录井油气发现率等,使录井剖面符合率下降,油气层评价解释困难。面对上述技术难点问题,在Y井使用PDC钻头钻井的施工中,通过准确实测岩屑迟到时间、细致观察岩屑、观察槽面显示,充分运用特征层及“钻时放大法”,并结合MAS快速录井仪记录的全烃值,来综合判断地层岩性和发现油气显示,最终达到了提高录井剖面符合率、完钻层位卡准及油气层快速评价解释的目的,真正实现了PDC钻头下地质录井技术与钻井技术的同步发展。

1.2 及时发现地层变化、决定了卡准取心层位

在油田勘探开发中,岩心是研究地层岩性、物性、含油性等各项参数所必需的第一手资料,能客观实际地反映地下岩层特征。因此,岩心录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录井技术。由于钻井取心的不可逆性、高成本及地下地质条件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卡准取心层位的重要性。例如:T井的施工中,设计要求在E1f3和E1f2+1见油迹及油迹以上级别钻井取心,且设计只断缺阜三段中部地层。实钻发现钻遇地层与设计明显不同,还断缺下部阜二段七尖峰地层,为完成设计要求,现场录井技术人员及时重新预计取心目的层深度,充分利用钻时、岩屑、气测资料分析;在钻至井深1890.32m时,钻时明显变快,停钻循环,见油砂且气测异常,起钻取心,在14.73m的岩心中获7.77m的油砂。该井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跟踪地层,发现阜二段顶部标准层被断缺,从而获取了主力油气段的岩心资料,为该区块地质研究及评价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2.油气层综合解释

油气层综合解释,就是利用岩屑、岩心、综合录井(气测)、地球化学、定量荧光、测井、地震、构造等资料进行的综合分析和评价。目前油气层综合解释的方法、技术很多,既有传统的图版法,又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神经网络、专家系统等方法。但是,很多理论上不错的方法,实际应用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我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没有系统、综合地去考虑问题,没有应用地质资料综合分析;无论用什么具体方法综合解释,以下几项原则在油气层综合解释中是应该把握的。

2.1 综台性原则

受系统及偶然误差的影响,各种单项资料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依靠单一资料很难对其含油性做出准确评价,需要综合考虑各项资料进行全面分析。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眼见为实的岩屑、井壁取心等录井资料,不但可对其含油气丰度做出准确描述,而且对同一储集层油气水的纵向分布范围也易于划分,从而得到一个较为准确的结论。例如,H井在井段2598.00—2600.00m,岩屑、井壁取心证实本段无油砂;测井解释为油层。综合考虑各项资料后,为防止漏失油层,综合解释为可能油层;并建议对该层试油,以验证储层产液性质,试油结论为水层。

因此,在进行油气层解释时,一定要考虑到综合性原则,防止因过分依赖某一单项资料而造成片面性失误。

2.2 针对性原则

各种录井资料均有其技术优势和不足,在解释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储集层物性、不同原油性質,合理利用各种单项资料进行针对性评价,会降低综合解释误差。例如:G井在井段3099.50~3104.00m,岩屑录井为油迹粉砂岩,井壁取心为油斑粉砂岩,槽面无显示;气测全烃从0.204%升高0.724%,组分不全,气测解释为油干层;地球化学未分析;测井解释为油层;综合解释时考虑到该区属于低孔、低渗透,储集层物性差异大比较隐蔽,槽面少见显示或没有显示,气测值虽较低,储集层中的油气主要残留在岩屑中,所以解释时侧重的资料为岩屑、井壁取心、测井资料,综合定性为油层。该井压裂后测试日产油9.21m3,日产水3.41m3,压裂后对比产量资料及储层流体性质资料,解释结果与试油结果一致。地层压力系数1.07,属较为典型的三低(低压、特低孔、超低渗)储层。所以在对此类储集层综合解释时,我们应充分考虑到岩屑、井壁取心、测井等资料。

2.3 相对性原则

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不可能设计出理想的、同时满足各种情况需要的油气层评价模版,而通过对埋深、地层压力、储集特征、成藏条件及钻井条件相近的油气层进行比较,则可以对目标层的评价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具体评价时,要注意加强层内、层间和井间3个层次的对比工作。

3.结论

现场录井技术能直接实时反映井下地质构造、含油气情况和钻井工程等方面数据,因此具有获取信息及时、多样、分析解释快捷的特点,是其它勘探技术无法取代的。但是单项录井技术却不能完成油气显示储集层各项参数定性、定量描述,单项录井参数也不能对油气层进行有效评价;同时地质、气测、灌顶气等现场录井资料录取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测井曲线有问题可以重测,录井采集资料是不可重复的,一旦资料存在问题就可能影响资料解释质量,因此现场录井技术人员不只需要高度责任感,而且需要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

录井解释拥有第一手的录井资料,可以在现场多次观察岩心实物物性、含油、含水性,更直观感性地认知储集层含油或含水现象,分析评价手段较直接。但单一录井技术受地质条件、人为因素、仪器本身、钻井工艺等因素的影响,获取的参数不一定完全准确。因此,利用单一录井资料进行油气层解释,可能导致解释成果与试油结果的符合率低,所以综合解释时应充分发挥各录井优势参数,并结合其它方面资料对储层进行全面、准确的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金秀玲.储集层评价.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年

作者简介

综合录井技术特点僭述 篇4

1 利用综合录井开展地层评价

在勘探活动中, 最基础、最首要的工作是利用综合录井开展地层评价。地层评价包括几个方面的分析, 比如对岩性进行评价, 对地层实行划分, 对地质的构造进行分析, 对沉积环境做评定和预测, 对岩相古地理进行分析判断, 将材料、信息归纳对比, 依据单井评价为基础进行区域对比。地层评价的各种综合工作都是为以后的工作做准备, 这是最基础的工作。在资料随时收集的过程中, 综合录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及时、有效地随钻地层评价, 综合录井使用MWD、FEMWD能够获得大量的资料, 包括岩石的密度、中子孔隙度、自然伽马以及电阻率, 配合岩屑、岩心、井壁取心, 泥岩密度、碳酸盐含量等资料, 参考钻时、转盘扭矩等参数变化可以建立单井地层剖面、岩性剖面及单井沉积相和岩相古地理分析。在进行各个区域的地层的情况对比中, 剖面观察, 设立图表, 随时根据钻井情况进行分析、改进、预测, 进行随钻分析、及时修改设计、预报目的层、卡准取心层位和古潜山顶面、确定完钻井深。

2 进行油气资源评价

油气资源评价比较重要, 评价的结果关乎勘探效益, 信息准确, 评价优良, 勘探的成功率就高, 效益就会好, 探井钻探口数会大为减少, 省时高效, 勘探速度提升, 企业会获得很高的效益。综合录井配套的技术全备, 仪器精工, 现场发现单井油气层, 进而对储层做全面的剖析、推理和评价, 评价包括单井评价和区域评价。

1) 油气层得以及时、准确的发现。资源评价的起点是油气层的发现, 而综合录井技术经由检测, 尔后发现油气层, 综合录井基于岩屑录井、岩心录井、荧光录井的基础, 分析可靠, 油气显示准确而迅速, 灵敏度高, 即便是薄层、微弱油气层也不会遗漏。综合录井技术先进, 由过动定性检测发展到定量检测, 大大提高了油气层发现率和解释精度。

2) 油气层解释。除了速度以外, 精确是综合录井技术的特点, 此外, 通过自身信息、手段, 对油气层进行周密的综合解释, 对资料全面运用, 周密部署, 综合录井使用岩屑 (岩心) 含油显示和描述钻井液性能、属性、含量以及变化等情况, 进行统一的分析, 对于生产来说效果良好。

3) 储集层评价。综合录井在钻井施工现场得到良好的使用, 利用地化录井仪测量TOC、STOC、Ih、D、Is、St等参籽确定储层的方位、深度、类型、含油级别、估算产能、现场计算单层油气地质储量等。

4) 生油资源评价。综合录井使用热解色谱地化录井仪测量STOC、TOC、Ih、D、St、SS、S4等参数进行生油层的有机质类型 (The type of organic matter) 、成熟度 (M aturity) 、有机质丰度 (The abundance of organic matter) 、生油气量 (Oil and gas) 、排烃量 (Hydrocarbon expulsion quantity) 及生油潜力 (Source potential) 等参数的计算, 总体评价生油资源。

5) 单井油气资源综合评价。上面四项工作进行完毕, 综合录井计算机系统根据资料生成反馈, 根据系统软件对油气层、生油层进行解释和分析, 对油气资源最后进行全面的评价, 结果生成以后, 即是综合评价报告。综合录井计算机系统有多井对比软件, 以此进行推理、横向评价一定方位区域的资源, 部署勘探计划。

3 监控钻井施工

施工过程中, 综合录井技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因为综合录井集多种技术于一身, 下面逐做例举。

1) 钻井实时监控。综合录井技术在钻进工程进行中随时采集、计算各种参数, 实行检测、记录, 根据施工的设计、进度, 对整体施工进行全盘指导和监督, 发现异常, 系统出现警示, 及时分析原因, 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未雨绸缪, 针对情况, 提供工程事故预报, 防患于未然, 减少费用, 节省时间, 提升效益, 避免经济损失。

2) 优选参数钻井, 提高机械钻速。优选钻井参数这项技术比较先进, 使得钻井速度大为提升, 再加上正确的部署, 选择合理的钻井液性能与水力参数, 以提高效益。选择合理的科学的钻井参数, 指导施工作业, 可稳固地让钻井速度增加, 让钻井周期缩短, 将钻井费用有效降低, 使得勘探进程提速。

3) 地层压力监测。地层压力是施工中极其关注的问题, 涉及到钻井施工安全以及对油气层的保护, 一般情况下, 钻井液性能只要处于合理的参数, 就能够实现对钻井的安全。油层被污染, 就遭到破坏, 如果压死, 就造成损失。假设能够实现钻井过程中的井微液柱压力与地层孔隙压力的动态平衡, 则能够避免。准确进行地层压力监测, 根据各种情况的变化, 对钻井液性能做及时的调整, 发挥综合录井的优势。综合录井技术用于检测地层压力的方法主要有dc指数法、Sigma法、页岩密度 (Shale density) 法, 地温梯度法 (The geothermal gradient method) 、C2/C3比值法。dc指数法被采用的最多, Shale density则是简单易行。而实际情况是, 几种方法一起使用, 相互参照, 能够综合考虑。

4) 依赖科学的电子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计算准确, 速度快, 安全可靠, 对综合录井技术给予了有力的支撑, 对钻井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帮助, 计算机软件种类繁多, 不一而足, 应用程序库十分丰富, 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使用过程中从数据库里面提取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指导工程的开展, 并且将各种信息汇成报表用远传设备传回基地。

综上所述, 综合录井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 专业性极强, 以上略论, 点滴体会, 难可俱陈;而今的科学技术一日千里, 日新月异, 发展迅速, 综合录井技术必须与时俱进, 不断提高, 同时机遇与挑战并存, 工作人员要积极思考, 总结经验, 不惮苦辛, 为企业竭尽微忱, 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光热。

参考文献

[1]韩菊菲.录井综合技术在勘探中的应用[M].中国石油大学出版, 2011.

综合录井技术研究 篇5

青海油田尕斯库勒油田已经入勘探开发的中后期产量递减阶段, 产能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投资, 努力提高单井产量、降低钻井工程费用方向开展, 目前可供规模开采的主力油层稳产潜力逐渐耗尽, 但是油藏仍然有大量较难动用的储量, 几乎全是低渗透、复杂断块、复杂岩性等特殊类型油层, 开发难度极大。而用常规直井开发这些油层, 单井控制储量少、产量低, 效益差, 这种条件下使得各种大位移井, 水平井、侧钻井、欠平衡等特殊工况的钻井技术得到较大范围的应用。但是近年来受到地下地质条件多变的影响以及采油注水工艺的制约, 钻井施工过程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复杂井况, 这不仅加大了产能建设费用, 同时也对钻井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 钻井的投资和安全就受到极大地关注, 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又好又快的钻井是我们甲乙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

综合录井技术是多种学科和技术相互集成的产物, 它通过各种传感器对钻井工程参数、钻井液参数、气体参数、地层压力检测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监控, 及时发现因地面或地下异常而直接导致的相关参数的变化, 进而分析判断各类设备的工作状态, 指导安全高效钻井。青海油田已广泛在各类特殊工艺井上使用综合录井技术, 取得了不错的认识和效果。

跃检3井位于尕斯E31油藏构造南部, 是一口密闭取心的检查井, 目的是评价各类油层的动用情况, 进一步落实加密调整的潜力, 为下步油藏调整开发提供依据。该井开钻后, 经过钻进、电测、下套管、固井等反复的施工过程, 顺利完井, 完井井深3530米。跃检3井自1500米~3530米, 采用SK—2000综合录井仪对钻压、转速、泵压、排量等各项工程参数进行了随钻监测, 并连续对全烃、组分、CO2、H2SA含量等参数进行了实时监测, 加强随钻分析, 成功、准确预报了井溢、卡钻等事故。在整个钻井过程中, 通过采用合理的钻井参数, 有效的减少了事故的发生, 缩短了钻井周期, 为节约钻井成本及快速、安全、优质钻井起到了积极作用。在钻井液监测方面, 该井自1500米~3530米对钻井液出、入口密度、温度、电导率及钻井液池体积等参数进行了连续实时监测, 对参数变化情况及异常情况作了分析及预报, 为钻井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2 油气水层监测与解释评价

钻井过程中油气层的发现及解释评价是综合录井技术的任务之一, 也是资源评价及油气田发展的基础。由于受地层岩性、物性、岩石孔隙结构、渗透类型, 油气水性质、地层压力、钻井工艺、钻井液性能等因素的影响, 及时发现, 解释评价油气层是现在技术人员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综合录井仪通过烃类气体检测设备、气相色谱仪等设备解决了这个难题, 它对整个钻井过程可以进行全方位、多参数的实时监测, 通过一般的岩屑录井, 定量荧光分析技术等取得的钻时、岩屑观察描述记录, 各类矿物的含量统计, 并充分利用地化、气测、PK仪等分析资料, 在现场及时的发现、解释及评价油气显示层。

跃检3井在钻井过程中由于卡钻使用了原油解卡, 对钻井液有一定的污染, 对荧光录井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E31地层进行了钻井取芯, 地层中的烃类侵入钻井液的量很有限, 对气体检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井气测显示较弱, 自井深1500-3530米共发现气测异常69.0m/24层, 主要分布在1700-3008m, 全烃最高值:99.99%, 组分C1-C4均有出现, 后效显示21次。共发现油砂显示97.m/28层, 含油级别荧光80.0m/24层;油迹17.0m/4层, 岩性为棕灰色砾状砂岩, 棕黄色、棕褐色泥状粉砂岩, 棕褐色粉砂岩。

3 钻井参数异常判断钻井工程事故

综合录井仪通过10余种传感器连续监测和记录钻井参数包括:测量时井深, 大钩负荷、悬重、钻压、立管压力、泵冲、转盘转速、转盘扭矩、流量、泥浆池体积、钻井液进出口密度、钻时等多个参数。工作人员在钻井施工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并分析各个参数的异常变化可发现并准确预报各类钻井工程事故, 目前这也是综合录井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些参数变化所能预报的钻井工程事故包括钻井液循环系统贺刺扣、刺泵、堵塞、掉水眼;钻具的遇阻、遇卡、溜钻、断钻具、刁钻头等。

3.1 钻井参数异常判断

现场技术人员通过综合录井仪所监测的各项参数及派生的其他计算参数的异常变化, 及时并全方位的分析钻井过程中的各种复杂情况, 给优质、高效钻井提供了依据, 通过及时捕捉事故前的各种预兆, 给预防和控制各类的钻井事故提供了依据, 争取了时间, 减少了事故带来的损失。因此, 各项参数的异常变化是进行工程异常预报的依据 (表1) 。

3.2 钻井参数异常的监测和预报

钻井参数的异常导致的钻井复杂情况有钻具的刺漏、地面刺泵或高压管线刺漏、掉水眼、堵水眼等几种情况, 能够直接反映循环系统异常的参数是立管压力。在大排量、高泵压、高压喷射钻时以及钻井液含砂量过高时, 易于发生循环系统刺漏事故。如果这种异常不及时处理, 有可能逐渐加剧而成断钻具的事故。掉水眼和堵水眼均会造成钻井施工无法继续进行的后果, 影响钻井实效。

对钻井液循环系统异常情况进行判断依据的参数是泵速、立压。正常情况下泵速和立压是成正比例的关系。当泵速恒定时, 如果循环系统发生刺漏, 立压会呈现趋势性下降, 流量有可能上升;遇到堵水眼的情况, 会出现“憋”, 发生立压陡升或是有立压趋势性升高的现象。

例:跃检3井钻至井深2865米时, 泵压由8Mpa上升至13Mpa, 录井人员分析为水眼堵, 建议井队处理, 多次上提下放无效后起钻, 起完钻发现钻头两个水眼已堵死。

3.3 钻具重量系统异常的监测和预报

钻具重量系统的异常包括钻具遇阻、遇卡、溜钻、断裂等情况。反映钻具重量系统异常的参数有悬重、钻压、扭矩等。

当起下钻遇阻、遇卡时, 悬重增大或减小, 此时钻具旋转困难, 扭矩值增大, 开泵立压较高。遇卡现象发生在钻头部位的较多, 但当其他参数组合不妥当时, 钻具也会发生遇卡, 如压差式卡钻等。

溜钻或顿钻时悬重陡降, 钻压陡升, 大钩高度陡降, 出现快钻时放空的假象, 扭矩陡升, 立压上升, 如果处理不及时, 会导致严重后果。

断钻具时悬重下降, 下降幅度视落井钻具多少而异, 在发生断钻具前多有预兆, 如立压下降、扭矩摆动等。即使把握异常信息是成功避免钻具断裂的关键, 如果钻具因疲劳等原因发生断裂, 则无法及时提出预告, 但可以提前发现。

例:跃检3井在综合录井期间共成功预报两次卡钻事故, 均被井队所接纳。

(1) 钻至井深3369.25m上提钻具至钻位3360.23m时卡钻, 上提下放悬重由983KN↑1200KN↓123KN, 立压由14MPa↑17MPa, 卡点3360.23m;--12:30循环钻井液;--13:55水泥车泵注原油8.5m3, 泵压2↑8Mpa;--14:16大泵替密度r:1.56g/cm3, μ:42s钻井液27m3, 替压17↓13Mpa;--14:45泡油, 井段为:3150.00-3369.25m, 多次活动钻具, 上提下放钻具解卡。

(2) 钻至井深3439.91m割心上提钻具至钻位3437.23m时卡钻, 上提下放悬重由1092KN↑1502KN↓320KN, 立压14MPa↑17MPa, 卡点3437.23m;--18:00循环钻井液;--19:00水泥车泵注原油8t, 泵压2↑8Mpa;--19:40大泵替密度r:1.57g/cm3, μ:46s钻井液28m3, 替压17↓11MPa;--20:00泡油, 泡油井段:3200-3439.91m, 多次活动钻具, 上提悬重1300K N时解卡。

3.4 快钻时放空的检测和预报

一般在钻至碳酸盐岩储集层, 溶洞缝洞发育的储层段时, 会出现放空, 钻时加快的现象, 在砂泥岩剖面中钻达储层或盐层时也会出现钻时加快现象。钻进放空、钻时加快录井参数表现为钻压瞬间降低, 井深突然增加, 钻时变快, 立压会先升后降, 悬重值、扭矩均有较大幅度的波动, 泵压也会变化。在经过一个迟到时间后, 如果钻遇油气层, 气测系统会有油气显示;如果钻遇盐层, 会发现电导率上升的现象;如果钻遇水层, 可能有水侵现象。对快钻时、放空及时预告可以使工程师工人员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 处理井涌、井喷、井漏、盐水侵、油气侵等可能发生的情况。

3.5 监测钻具扭矩参数, 判断钻头的使用情况

在钻井过程中, 钻头是实施钻进的主要工具, 钻头的使用寿命和工作情况对钻井的时效意义重大, 钻头的使用不当引起钻头事故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着钻井质量、钻井成本和钻井工程顺利进行。钻头的寿命一般是通过钻头的使用时间、钻时大小等来判断, 受到地层岩性、钻头质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钻头往往没有达到最佳使用效率, 有时为了检查钻头的实际情况起下钻, 这造成了人力、时间的极大浪费, 钻头的盲目使用又会造成井下钻头事故, 利用综合录井技术对钻井工程参数的实时监控, 能够实时监控井下钻头的使用情况, 对提高钻头合理使用率, 减少或避免掉钻头或牙轮等钻井事故的发生、提高钻井时效具有重要意义。

4 利用钻井液参数异常预报钻井工程事故

综合录井仪采集的钻井液参数包括钻井液的进出口密度、温度、电导率、流量、钻井液体积等。钻井液参数的变化通常直接反映井下地层流体的活跃情况及井筒压力与地层压力的平衡情况, 重视钻井液参数异常的预报, 可以及时处理油气侵、盐侵、水侵, 防止井涌、井喷或井漏事故的发生, 为顺利施工创造条件, , 保护油气层 (表2) 。

4.1 井漏

井漏是是钻井过程中的常见现象, 是指在各种井下作业施工过程中, 井筒液柱压力大于地层压力时, 钻井液从井筒漏入地层的一种井下复杂情况。究其原因如下:

4.1.1

地层本身有自然通道, 当钻头钻入裂缝、破碎带、孔洞发育的碳酸盐岩地层或高孔隙度、高渗透率的砂岩地层, 泥浆渗入岩层, 发生漏失。

4.1.2

施工过程中钻井液密度过高, 井筒内存在正压差, 将钻头附近地层压裂造成井漏。

4.1.3

下钻过快造成较高的激动压力, 由于冲击力压漏地层或钻具破坏井壁泥饼造成井漏。

井漏是钻井工程中引发重大事故的重要隐患, 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有可能造成施工中断, 浪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对产层造成一定的损害, 进而影响钻井效率和经济效益, 还有可能造成井塌、卡钻甚至井涌和井喷等重大事故。

在对钻探区域地层资料及邻井复杂情况有所了解的前提下, 通过对泥浆池液面的的连续观测记录, 随时掌握钻井液的体积很容易发现井漏现象, 综合录井仪能实时记录与井漏有关的各项参数的变化, 及时准确地计算钻井液体积, 直接判断井漏的发生。在起下钻时, 入口处的钻井液体积和出口处钻井液体积是监测井漏的重要依据。井漏发生时, 泥浆池液面下降, 钻井液出口流量减小, 立压下降, 钻速变快。利用综合录井监测的这些参数的变化可成功监测并预报井漏事故

4.2 井涌

井涌是在地层孔隙压力大于钻井液液柱压力, 在压差的作用下的情况下, 地层流体持续进入井筒, 与钻井液共同溢出井口的一种现象。综合录井仪通过过对气测、钻井液出口流量, 钻井液总体积、出口密度等参数对井涌进行检测和预报, 按照发现时间的早晚可以分为早期预报、临涌期预报、上返期预报和井口发现四个阶段。跃检3井成功预报井涌事故两次。

早期井涌预报是技术人员通过对区域地质资料、地震资料、邻井资料进行分析后, 确定可能发生井涌的层位和井段进行钻前交底;在钻井过程中实时检测随钻地层压力的变化并区域的邻井资料对比分析, 发现下部地层存在异常压力的信息, 预报可能发生的井涌, 帮助施工人员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物资准备, 对施工设计和施工方案进行及时的更改确保安全高效钻井。

临涌期预报是通过综合录井仪采集的各个参数分析判断, 在发生井涌前发出预报。发生井涌前, 综合录井仪采集的各个参数会呈现异常, 例如气体检测现单根峰增大、气体基值升高, 、后效气升高、停泵气显示升高、地层压力检测异常、地温升高、泥岩密减少、钻井过程中出现憋跳、快钻时或放空等等。技术人员要结合常规录井, 根据综合录井仪采集的不同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判断周围地层岩石孔隙类型及油气显示情况, 及时准确的提供井涌预报, 在临涌期控制井涌;

上返期和井涌的井口发现是指地层流体持续进入井筒并上返至井口的过程中, 依靠各类传感器所监测的各类参数的变化发现井涌并及时预报, 不管是常规录井还是综合录井, 都不可避免的有迟到时间的问题, 此时依靠迟到时间准确发现预报井涌可以帮助施工人员争取更多的时间控制井涌, 降低损失。

总之, 井涌出现前的预兆随着地层流体性质的不同、地层压力与井筒液柱压差大小的不同也完全不同, 因此进行井涌预报要重视早期预报, 重点监测发现临涌期信息, 注重上返期预报, 做好井口发现工作及时补救, 力求快速准确的预报和发现井涌。

例:跃检3井钻至井深3230m时发现气测异常, 23:30钻至井深3236米, 池面上涨2.20m3, 钻井液密度下降;现场录井人员发现后立即通知了井队及甲方, --23:40关井, 发现井口有溢流, 此时计算出压井钻井液性能:r:1.43g/cm3, 现场采取边钻进, 边加重措施;--02:00共加重晶石粉30t, 钻井液密度由1.30深高到1.43g/cm3, 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下完钻, 在井深3350.85米时发现气测异常, 泥浆密度呈趋势性下降, 录井人员及时通知了井队, 井对现场采取加重提密度, 5:15泥浆密度由1.48 g/cm3上升至1.55 g/cm3, 成功的避免了井涌事故的发生。

5 结论与建议

综合录井技术在发现和预报工程事故等方面, 已经成为钻井工程中不可或缺的技术,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 就目前油田的实际情况来看, 综合录井仪采集的部分参数形同虚设, 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而且技术本身和LWD随钻测量技术相比也存在一些不足, 因此需要不断加强以下工作:

5.1

综合录井技术不仅可以发现和评价油气层, 在安全高效钻井中意义重大, 因此要求生产单位必须高度重视综合录井技术在提高勘探开发效益中的作用;

5.2

要求录井施工人员不断提高设备质量和自身素质, 要保证综合录井仪及其他辅助仪器处于稳定的工作状态, 保证数据的实时性与准确性, 要及时与钻井施工人员沟通, 有问题及时反馈, 逐步消除部分工程事故预报的滞后现象;

5.3

监督人员要随时随时掌握各种情况, 有问题时要及时协调协助双方施工人员整改, 最大限度的预防各种事故的发生, 为快速、安全、优质钻井提供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陆黄生.综合录井在钻井工程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思考.石油钻探技术2011年第04期.

[2]李东军.钻井液录井参数在钻井工程异常预报中的应用.科技资讯2011年第02期.

[3]姜永, 白生平等.综合录井技术在钻井工程上的应用.石油钻采工艺2009年第S2期.

综合录井技术研究 篇6

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应用综合录井技术, 便于发现深层油气矿藏, 更直接地了解相关可钻井信息, 综合分析所得数据更高效也更准确。工作中, 对欲开钻地区进行地质录井、气测量录井、现场综合录井, 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和处理, 可以更快更好地得到油气储量、油气所在地层等相关信息, 并且还能够对单一井层进行有效评价。

1 基本概念

1.1 综合录井技术

综合录井技术集合了地质勘探中多项观察分析工作、相关气体的检测、钻井选择的相关参数、地层压力相关数据的测量和工程预测等, 是综合性现场考察技术。

1.2 综合录井技术在实际勘探工作的应用

(1) 钻井录井。指的是在钻进工作过程中实时关注钻井进度, 并对当前钻井工作遇到的岩石情况进行评估, 讨论钻井工作的可行性, 并且给出相关的钻井意见和调整建议。 (2) 气测量录井。指的是在地质勘探过程中, 钻井施工平台施工过程中, 作为一个工作参考标准值, 一般情况下气测量值基本稳定。如果在工作中钻井轨迹离开了油气层位置, 气测量值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该变化能够达到指示的作用, 从而达到精确钻井的目的。 (3) 岩屑录井。地质勘探中, 固体的岩块是主要的岩屑组成, 然而这些岩屑是主要岩层特征参考, 由此可以分析出油气层岩屑环境, 由此来更准确地判断该地区油气层情况。水平录井中, 岩屑含油量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 因为钻井过程中岩屑含油百分比与钻井延伸的实时变化有相关性, 据此可以判断钻井的工作信息 (4) 色谱录井。气象色谱曲线是很好的流体特征表现, 由此可以更好地分析地质中流体介质的特征。

2 在地质勘探工作中应用综合录井技术时出现的问题

随着地质勘探技术的不断更新, 综合录井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运用也更加成熟, 但是从现代化工程管理角度来说, 综合录井技术的运用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 录井技术的发展还与实际需要还存在一些差距。当前需要在地质勘探中进一步完善综合录井技术, 才能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目前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有: (1) 钻井和地质勘探监测过程直接关系到录井分析结果, 但监测过程始终没有得到完善, 以致于现有的录井工作还存在一定的误差。 (2) 对录井工作人员的要求过高, 使得实际操作时难以获得较为准确的测量数据。综合录井设计的测量和统计项目很多, 如果工作人员专业技能不足, 在对地层或者其他勘探目标进行记录分析时, 就不能够系统地、准确地对结果进行把握, 这会对最终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3 综合录井未来发展趋势

综合录井技术运用范围广泛, 但与国际规范接轨还有些困难, 所以未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综合测井技术。

3.1 建立合理的综合录井机制

目前我国综合录井工作存在的问题, 很多是因为没有合理的制度进行限制, 市场机制不完善也使得工作各部门之间存在不联通的问题, 地区各部门、油气开采各部门、录井单位之间也都处于一种相对独立的工作状态, 这不利于录井工作的正常运作。市场上联合录井模式很少, 没有促进联合录井进步的动力但在实际的地质勘探中, 联合录井更能系统地完成整个录井和勘探工作, 所以要进一步优化录井机制, 就要从市场机制入手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争取在实际工作中减少与其他部门之间的代沟。

3.2 优化整个地质勘探工作结构

录井技术的发展一部分由地质勘探工作的发展决定, 而地质勘探工作还没有形成一个分工较为明确、生产结构相对合理的工作体系。从综合的角度来说, 地质勘探工作中技术、设备、分析等工作都由各个部分分别执行, 这样就会使得某些工作在整个流程链中重复, 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为此, 地质勘探行业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合理分工, 优化工作链, 让录井技术更好地发挥作用, 也让整个地质勘探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地进行。

3.3 加强对综合录井技术的合理应用

当前综合录井技术的运用已经初具规模, 但专业人才的使用还相对落后, 而且相关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深入理解综合录井技术的运用理念, 所以对综合录井技术的运用有所欠缺。为此应当加强对综合录井技术人员的培训, 及时强化综合录井人员的工作意识, 让工作人员真正认识到综合录井工作的实质,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综合录井的作用。

4 结语

总而言之, 综合录井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除了要不断更新地质勘探技术, 还需要从综合录井技术自身寻找存在的缺陷, 不断优化与改进, 积极探讨发展策略与解决方案, 充分发挥综合录井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作用。

摘要:综合录井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本文将针对综合录井应用技术面临的问题, 尝试从录井技术上分析如何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由此对综合录井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 创新提出相关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和钻井技术的运用。

关键词:综合录井技术,地质勘探

参考文献

[1]管震.分支井地质录技术应用研究[J].录井工程, 2012.

浅析水平井录井技术研究 篇7

关键词:水平井,录井技术,应用,影响因素

近年来, 随着油田开采力度的不断加大, 导致对油田的勘探程度不断加深, 给油田勘探工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水平井录井技术作为油、气田勘探中的重要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 但是与直井技术相比,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国已经引进了一些国外的先进技术, 但是实际施工过程中在某些方面还处于摸索、试探阶段。因此, 不断研究分析水平井录井技术, 对于实际施工过程中提供全面、准确的地质资料和地层油气变化情况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平井录井的关键技术

在油气田勘探过程中, 水平井录井技术的主要跟随钻头追踪钻头的位置, 做好地质导向的作用。因此, 水平井录井关键技术主要是为了保证做好钻头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对其数据进行评价, 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随钻测量技术、随钻分析技术和储层剖面恢复技术以及勘探过程中的地质导向技术等。总之, 水平井录井技术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目的地参数预测技术;二是着陆点卡取技术。

1.1 目的地参数预测技术

油气田勘探过程中如果采用水平井的方式, 经常会出现钻井地层与设计地层误差过大。因此, 在实际钻井中, 必须进行钻井目的地参数的预测来避免或者缩小误差。实际应用过程中, 目的地参数的预测方法主要有等深对比法、绘图法和计算法。

1.2 着陆点卡取技术

着陆点卡取技术也就是为了确定钻井过程中钻头的位置, 通常采用钻时特征法、岩性识别法和气测特征法等来进行钻头着陆点的卡取。在实际钻井过程中, 采用钻时特征法和气测特征法能够快速、实时确定出钻头的着陆点, 而采取岩性识别法则可以综合目的地岩性特点来确定钻头的位置。

2 水平井录井技术难点及对策

随着油田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 导致勘探过程中遇到复杂的地质结构, 造成对油气田的开发难度大、成本高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在油气田勘探过程中普遍采用了水平井录井技术。但是, 我国在水平井录井技术使用方面还不够成熟, 导致实际钻井施工过程中出现多种事故。因此, 在实际钻井施工过程中必须采用合理的对策措施, 保证水平井录井技术在勘探过程中发挥其地质导向和工程预测等作用, 减小水平井勘探过程中的风险。

2.1 水平井录井技术难点

在油气田水平井勘探过程中, 由于水平井自身的特点和钻井工艺的影响, 水平井录井技术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难点:

(1) 岩屑失真。运用水平井录井勘探技术, 在钻井过程中导致钻井岩屑分厂细小, 有的甚至呈现粉末状。在实际录井勘探过程中使用PDC钻头, 更使得岩屑在返出井口的途中, 不断受到钻头和井壁或者套管的碰撞, 岩屑变得更加细小, 导致施工过程中很难捞到真岩屑, 造成岩屑失真, 进而增加了岩屑描述难度和影响其描述的准确性, 使得岩屑录井工作根本无法正常进行。

(2) 钻时资料真实性下降

除上述原因以外, 由于勘探深度较大, 地质结构比较复杂, 使得岩屑的返井时间加长, 同样造成岩屑失真, 难以准确恢复地层的真实剖面或者岩屑荧光显示微弱等, 导致钻探过程中的资料真实性下降;其次, 在录井钻探过程中使用欠平衡液气分离器, 导致气测录井变得十分复杂;还有就是在勘探钻进的过程中, 如何准确卡取钻头的着陆点, 是保证钻头在顶、底板间运行的关键, 往往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很容易造成资料真实性下降, 给分析判断带来极大的难度。

2.2 水平井录井施工对策

由上所述可知, 水平井录井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众多难点, 导致一般的综合录井技术很难得到充分的应用, 加上在钻井过程中没有要求进行钻井取心等, 给现场的录井人员分析和判断带来极大难度, 必须采取有效的施工对策, 才能保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这就要求我们在钻井过程中做到:

(1) 收集卡取真实的钻井资料, 熟悉勘探钻井区域的地质构造、地层和岩性的特征, 了解油气层标志在横向和纵向的分布及变化特征, 结合设计要求, 及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 保证录取资料的质量, 卡准油气层顶、底板的深度;

(2) 在钻井勘探过程中, 加密测定迟到的时间, 对综合录井仪进行修正, 确保捞取细小岩屑的质量, 保证岩屑取样的准确性;

(3) 改进传统“大段摊开”的观察描述方法;

(4) 在岩屑的描述过程中, 不仅要结合钻井勘探区域地层的岩性特征, 还应结合钻井勘探工程的具体情况进行岩屑描述;

(5) 在勘探钻井过程中油气的显示, 一定要坚持挑样与混样结合, 干样与湿样相结合的原则;

(6) 水平井录井勘探钻井中, 气测录井应与岩屑录井相互补, 进行综合解释;

(7) 勘探钻井的综合分析过程中, 气测异常通常通过岩屑荧光试验来验证, 岩屑荧光试验由于气测异常变得更具有针对性, 实际中应综合分析, 切实保证油气显示情况的落实;

(8) 在实际水平井钻井勘探过程中, 应不断提高录井仪的服务能力, 准确监控钻头的位置, 保证钻头在目的层中钻进, 同时录井人员要密切关注录井参数变化, 及时提供事故预报, 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

3 水平井综合录井技术的应用

水平井综合录井技术是集多种学科和技术高新科技, 在水平井实际钻井过程中不仅可以及时的数据采集, 还可以起到工程预报和施工监督的作用, 在油气田地质勘探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水平井综合录井技术主要是利用综合录井仪收集的资料, 在钻井过程中进行工程异常的预报、油气层监测和判别、地层压力预报和评价以及钻头报告等, 为油气田水平井勘探过程中提供有效的数据, 监督指导勘探钻井的施工过程, 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发生事故, 同时提高钻头钻进的速率。

4 总结

水平井录井技术的开发和使用,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油气勘探和开采的技术水平, 给相关单位带来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同上所述, 水平井录井技术在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难点, 我们必须不断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施工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对策, 发挥水平井录井技术使用过程中的最大作用, 为以后的油气勘探和开发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梁宝安, 王悦田, 刘喆.水平井录井技术研究与应用[J].录井工程, 2010, 21 (4) :52-53

[2]种东升, 汤军.浅析水平井中的录井技术[J].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 34 (19) :29-30

[3]倪卫平.水平井录井技术初探[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2, 33 (12) :45-46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应用研究 篇8

所谓核磁共振录井技术, 即通过检测岩样孔隙内流体性质和流体量, 岩石孔隙固体表面和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快速获得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和油水饱和度等评价参数的新兴录井技术。其基本原理为: (1) 核磁共振录井在实测过程中获取由多种相异孔隙流体的衰减信号叠加而成的T2衰减曲线 (该曲线主要由裂缝、粘土、自由流体、束缚流体和溶洞等孔隙信号组成) , 如下图一所示。 (2) T2衰减曲线经特定数学方法处理得到T2弛豫谱, 如下图二所示。其中, T2弛豫谱横坐标 (即T2弛豫时间) 反映了流体受固体表面作用力的强弱, 包含了流体性质、固体表面性质和孔隙大小等隐含信息。一般来说, 弛豫时间越长则孔隙越大, 油质也越轻。而T2弛豫谱纵坐标则反映了核磁信号幅度。实践表明, 若弛豫图的束缚部分及其可动部分是连续的, 则表明储层孔隙较为均匀, 即为碎屑岩储层, 反之则表明储层孔隙不均匀, 存在溶洞或裂缝。

2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应用现状

当前,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国内外油气田勘探开发中均得到了较成功的应用, 结合国内外核磁共振录井技术的应用实例可知, 该技术主要用于获取以下孔隙度、渗透率和油水饱和度等评价参数。

2.1 用于识别储层流体性质

依据不同性质流体在核磁弛豫谱上的响应位置不同可判断储层流体性质, 在通过含油饱和度和核磁可动流体饱和度等参数建立不同储存、不同地区及不同油品的不同储层流体解释初步标准, 并通过该地区油气试采资料和物性特征等资料建立各地区的解释评价标准, 并通过绘制解释图版以开展解释评价工作。

2.2 用于评价碎屑岩的储层物性

该方面的主要应用为: (1) 依据核磁图谱形态来定性判断储层好坏, 即物性相对较好, 储层弛豫时间相对较长时, 可动流体则比较发育, 反之则束缚流体相对发育; (2) 依据测量数据开展定量准确评价工作, 即通过不断总结并对比常规物性资料, 从而建立各应用区块的碎屑岩物性评价标准, 并在实际录井过程中对实时录井资料进行快速评价。

2.3 用于评价稠油储层

稠油因具有高粘度、高密度和低流动性等特征而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核磁信号, 且受影响程度与密度、粘度和温度有关。一般来说, 稠油的弛豫时间较稀油短, 且核磁信号较稀油弱, 因而T2弛豫谱形态也有较为显著的变化, 且稠油核磁信号和束缚流体信号重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核磁的解释评价, 因而要对稠油信号开展系数恢复工作以使稠油测量数据较为准确可靠。

2.4 用于评价区域物性资料

在单井物性评价资料的分析基础上, 对比分析区域多井物性资料, 以了解区块物性情况, 为石油勘探开发评价提供依据。

2.5 用于评价非碎屑岩

以我国辽河油田为例, 该油田的非碎屑岩储层较多, 且其油藏分布极不均匀。众所周知, 构造条件是成藏的关键因素, 而该油田的构造缝相互连通使得其渗透率极大提高。另一方面, 该油田易产生孔、洞和缝等次生孔隙, 因而极大提升了其油气藏储运能力。实践表明, 裂缝不但可作为储集空间, 也可连通孤立气孔或连通性较差的孔隙, 以拉高储层渗透性, 为火山岩后期的溶蚀作用提供了良好通道。综上所述, 裂缝是火成岩储层性能评价的关键参数之一。而核磁共振测量可识别洞、缝的存在, 且可定量计算出其空间大小。一般来说, 裂缝孔隙和溶洞孔隙要比岩样内其它孔隙大很多, 其弛豫时间值一般也较长 (一般在100m s左右) , 且其和岩样内的其它孔隙之间孔径分布的连续性较差, 因而其孔隙峰和其它峰之间也呈现连续性趋势。

2.6 用于评价低渗透储层

仍以辽河油田为例, 该油田进入勘探中后期之后, 勘探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大量低孔渗油气藏。该储层的地质条件较差, 具有孔隙微小、比表面较大、粘土含量较高及孔隙内流体受固体表面束缚力较强等特点, 因而评价此类储层较复杂和困难。而油田工作人员在评价过程中, 充分考虑了束缚流体饱和度及可动流体饱和度这两个重要参数, 明确了储层内能流动流体占全部孔隙的百分比, 并通过结合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对开展了低渗透储层评价工作。资料表明, 辽河油田中粗面岩储层分布较广, 且基质孔隙和缝、洞是其主要存储介质, 因而该油田为低孔低渗储层。在T9井录井过程中, 钻进过程中遇到了粗面岩储层, 经资料分析可知该层核磁孔隙度为7.89%, 渗透率为0.09×10-3μm2, 可动流体占16.07%, 因而其物性较差, 经分析可知, 核磁解释为干层, 与其试油结论相吻合。

3 结论

核磁共振录井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录井技术, 具有测量结果精度较高、分析评价速度快和解释结果较准确可靠等优点, 该技术为完钻讨论和确定试采层位等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数据, 为油田勘探开发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该技术在参数应用、方法分析和储集层评价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以使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油田开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军强, 朱巨义.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江苏油田的应用[J].岩性油气藏, 2008, (02) .

[2]宋明会, 许宪金, 苑洪瑞, 宋超, 李小娟.核磁共振录井技术在辽河油田的初步应用[J].录井工程, 2005, (04) .

[3]王东云.核磁共振技术及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7) .

优快钻井条件下地质录井技术研究 篇9

1 PDC钻头的破岩机理及优点

PDC钻头通过削齿对地层进行切削, 从而达到破碎岩层的目的, 对岩层的切削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挤压的过程, 在该过程中, 岩石通过滑移变形最终变成了岩屑。PDC钻头与传统的牙轮钻头破碎岩石的方式不同, 牙轮钻头属冲击破碎, 一般情况下破碎的岩屑体积较大, 而PDC钻头属于切削破碎, 得到的岩屑多成颗粒状、粉末状, 比较细、难以辨识。PDC钻头的优点主要有钻速快, 钻井的成本低, 钻头的寿命长, 能够很好的防止井斜, 安全系数较高, 极大的降低了事故的发生频率。

2 PDC钻头对地质录井的影响

PDC钻头的应用虽然给油田的钻井施工带来了许多的优点, 但是也给常规地质录井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2.1 对岩屑采集的影响

由于PDC钻头的结构特征, 岩屑被研磨的极其细小, 甚至成粉末状, 但是现场一般都使用40-60目的震动筛布, 使得粒径比较细的砂岩颗粒特别容易漏失, 采集不到真岩屑或捞取到的真岩屑含量太少, 达不到岩屑取样的要求, 严重影响了地质师的现场描述, 从而使得剖面符合率低。

2.2 对利用钻时划分岩性和地层的影响

传统三牙轮钻头钻进时, 现场往往可以借助钻时的变化划分岩性和地层, 而在PDC钻头条件下, 砂、泥岩钻时无明显变化, 甚至出现砂、泥岩钻时相反的情况, 吐哈盆地温吉桑构造带西山窑组 (J2x) 在牙轮钻头正常钻进的情况下, 砂岩钻时一般5-10min/m, 泥岩一般15-20min/m, 而使用了PDC钻头之后, 尤其是带上螺杆的复合钻进, 砂、泥岩钻时基本都在10 min/m以内, 钻时差异很小, 因此单凭钻时划分岩性和地层已经不再适用。

2.3 对岩屑描述和判别油气显示的影响

因为使用P D C钻头岩屑被研磨的太细, 因此也给岩屑的描述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吐哈盆地温吉桑构造带七克台组 (J2q) 主要岩性组合特性为灰色泥岩夹灰色粉、细砂岩, 其中, 粉砂岩使用PDC钻头研磨后颜色和手感和泥岩极其相似, 两者很难加以区分, 因此容易错误的将粉砂岩描述为泥岩, 从而漏失了储层。

3 PDC钻头下地质录井技术的改进

针对当前PDC钻头优快钻井条件下地质录井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滞后性, 本文对PDC钻头地质录井技术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

3.1 岩屑捞取、清洗方法的改进

首先要求井队配合使用80目以上的振动筛, 尽量避免细小真岩屑从震动筛上流失。对易造浆和成岩性差的松软地层, 应该选择在泥浆缓冲槽处捞取岩屑;而对于下部埋藏较深的硬地层, 接砂筒应当根据振动筛的返砂变化情况, 选择合适的接砂位置, 保证从振动筛上滤出的新鲜岩屑连续、适量的流入接砂筒。并且在每次取样后, 必须将捞样处的余砂清理干净, 保证新样的存储。

此外, 针对大多数井队使用的振动筛边缘为直面, 而录井现场使用的接砂筒多为圆筒, 且筒口壁厚较大, 接砂筒与振动筛为点接触, 泥浆顺着筒壁边缘外流, 接到真岩屑较少的问题, 现场可以改用方形接砂盆, 加大接砂筒与振动筛的接触面积, 提高真岩屑的含量。

清洗岩屑时切勿用水猛冲和快倒, 必须控制好水压, 缓慢冲洗, 并加以搅动, 直到充分显露出岩石的本色, 同时观察有无油气显示和洗砂水的颜色变化, 防止疏松砂岩、含油岩屑、石膏、煤屑和盐岩等岩类悬浮在水面上流失。如果发现此类情况, 应将岩样分两半, 一半进行简单漂洗, 另一半洗净。

3.2 提高钻时的可利用性

虽然PDC钻头条件下, 砂、泥岩钻时无明显特征, 但返出岩屑的特征主要取决于地层的成岩作用, 因此PDC钻头条件下参考钻时进行岩性和地层的划分并非完全不适应。对于埋藏较浅, 成岩、压实作用较差的地层, 机械钻速较高, 钻时参考性差, 岩屑细小、砂泥岩区分难度较大;但随着埋藏越来越深, 成岩、压实作用也越来越强, 此时PDC钻进反应出来的钻时还是能表现出较明显的特征、地层岩性变化的分界线也可以从钻时突变的界线上显现出来, 此时的钻时就具有一定的分层参考价值。但是, 具体的岩性和地层界限还是得依据实际岩屑的岩性、矿物成分的变化特征, 结合钻时对岩性进行现场校正。

3.3 加强岩屑精细描述, 落实油气显示

PDC钻头研磨的岩屑极其细小, 甚至成粉末状, 因此现场对岩屑进行识别和精细描述, 还必须利用一些辅助工具:例如刻度放大镜和电子显微镜, 在镜下逐包观察岩屑中不同矿物成分百分含量的变化, 观察岩屑的胶结物和胶结类型, 通过远观颜色、近看岩性、逐包细找、观察新成分, 去伪存真, 保证岩性描述的正确性。

落实好油气显示, 必须严格按照取样间距逐包进行岩屑的湿、干、滴照。在PDC研磨下无法挑取片状岩屑时, 应该取刚洗净的混合样做大面积的滴照实验, 晒干后再进行荧光干照的观察。PDC钻井条件下, 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岩石破碎更快更充分, 岩层中的烃类物质会更多更快的随泥浆上返出来, 气测值的异常显示就会更加明显, 更容易被监测到, 因此也可以作为岩屑精细描述、落实油气显示的重要工具。

此外, 录井现场还可以借助二维、三维定量荧光仪、快速气相色谱仪等进行岩屑样品的快速分析, 为油气显示的落实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4 结束语

在利用PDC钻头实施优快钻井的情况下, 岩性的准确描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对地质录井技术应用的改进后, 一方面, 能够保证取样的真实性, 使捞取的岩屑清晰地显示出较薄的夹层;另一方面, 能够准确描述出过渡岩性细微的变化特征, 并准确的落实好油气显示。我们相信录井行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才能在优快钻井条件在得以适应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付红让, 李建奇.使用PDC钻头地质录井技术的改进[J].自然科学版, 2008 (03)

[2]高峰, 张书桐, 滕玉明.PDC钻头条件下录井岩性的识别方法[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7 (01) .

上一篇:肿瘤姑息治疗下一篇:地理与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