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2024-08-03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精选十篇)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篇1

由此看来, 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 就是选择了一个勤学不止, 永远进取, 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职业。如此对待自己的职业, 如此从事这一职业, 才能干好这个职业, 也才能享受到其它职业所享受不到的快乐。笔者本不灵气, 但得益于勤学, 略有几点教师应勤学的感悟, 愿与同仁共议共勉。

教师勤学——职业所需。当今学生, 早期教育好, 思维活跃, 好奇心强。且不说大学生, 也不说中学生, 就是天真的, 小学生也不可小视, 那一个个看似幼稚的“小脑瓜”中可提出许多令大学生愕然的“为什么”来, 天文地理, 古今中外, 无所不包。教师虽不求个个圆满回答, 但至少不能一问三不知。更不能导之以谬。这样的标准不能算高吧。但即使如此, 如不博览群书, 勤学积累, 恐怕也难以达到。另外, 为师者永葆进取之心。不仅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而且常影响学生终身。“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勤奋之师出勤奋之徒。为师者既从师业, 就应努力学习, 勤于耕耘, 这是职业所需, 不可不思。

教师勤学——形势所追。今日之形势。确有逼人之势,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知识更新周期变短。一劳永逸的做法已为形势所不允许, 自以为有“一桶水”不愁倒不出“一杯水”的观点已被形势打破, 所谓的“一桶水”会因不进而退成为“半桶”, 或因知识更新成为“过时之水”。古人云:“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须随时随事留心着力。”在今天的形势下, 尤其如此。教师似逆水之舟, 须奋力摇橹方可前进。为师者不可没有这样的危机感, 应常怀此忧患, 从而自警自强。

教师勤学——防老之必需。“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的古训, 教师不可不察。年轻教师身强力壮, 精力充沛, 自然能以勤补拙, 人一能之, 我十能之。反复操练不厌其烦, 似乎效果无异。但人生易老, 青春易逝, 如不注重对教学规律的把握, 不注重对教学经验的总结和积累, 不去探索新的知识领域, 那么到临退之时未必能“宝刀不老”, 稳操胜券。无奈只忆“当年勇”, 岂不悲哉?

老师勤学———苦中有乐。试想, 为师者若不学习研究。只是照本宣科, 或一份教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 似驴拉磨, 岂有不烦之理?而那些不断学习, 不断探索的教师。似攀山眺望, 步步登高, 步步穷目, 无限风光, 无限情趣在每一步的登高之中, 每高一步都可摘到知识的仙果, 饮到鲜美的甘露, 其味津津, 其趣洋洋。教师探索之乐迁至课堂, 更是另有一番情趣。无疑处生疑, 有疑处释疑, 教师导航引路“指点江山”, 不断地把学生从山重水复引向柳暗花明, 学生趣浓, 迷而忘返时。唯恐聆听不周, 不知铃声即响, 师生一堂似共进美餐, 上课成了师生共同的享受。

教师勤学——天宽地阔。教师应学的东西, 可谓多矣!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句话不能用十几种方式来表达, 就不是一个好老师。”教学是一门艺术、提问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都须为师者去认真探索;教师的对象是学生, 是一个个有思维、有个性的人, 年轻的教育学家魏书生称他们“每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有阳光、有大海、有高山、有平原”、“值得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学海无涯, 涉浅得鱼虾, 涉深得蛟龙, 钻得深, 研得透, 便可领略艺术和知识的广阔天地, 教师也就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产生一览众山小之感, 那将是一个教育家的胸怀独有的境界, 再也无教书匠之苦楚。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篇2

孔子云:“其身正,毋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毋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成长中有极大可塑性的未成年人,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教师的道德是教师的灵魂,师德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血汗的付出,这类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育苗有志散逸少,润物无声辛劳多”。一个酷爱教育事业的人,是要甘于孤单,甘于辛劳的。作为教师,榜样的气力是无穷的,其身教必定重于言教。在学习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我熟悉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教师的道德,是教育文化的深层内涵,也是一个民族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行为,是进步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的动力之源。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一项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系统工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这一工程顺利实现的根本保证。

二、奉献是世世代代进步人类所尊崇的高尚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道德境地。一位教师更应当对学生无私奉献。酷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惜学生,是教师正确处理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准则,酷爱学生实在不是一件轻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酷爱他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类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要爱学天生上进程中的每微小“闪光点”,要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要爱他们在教育进程中的主体能动性;要爱他们成上进程中孕育出来才一串串教育劳动成果。“爱”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爱”要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爱”要等量齐观,锲而不舍;“爱”要面向全体学生。“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多给他们一份爱心,一声赞美,一个微笑。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类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教育爱,作为一种出自崇高目的、布满科学精神、普遍、持久而又深厚的爱,其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要请教师精心酷爱学生,又包括要请教师精心教育学生。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篇3

时下,不少在职业院校工作的教师对待工作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有的甚至为了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有能力使自己和家人过得更好,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而是同时兼着两份或者更多份工作。他们对待教师职业根本没有任何热情,更谈不上喜欢,至多是将其当作谋生的手段而已。

但我们在批评这些教师缺少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应思考的是导致了他们缺乏职业热情的原因。

社会风气影响教师价值观

目前,名类职业院校出现的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绝大多数教师不愿意谈及自己的具体教学工作,更无人乐意谈论自己如何在教学工作中进行钻研和创新。每当涉及这个问题时,多以“就那样”、“没意思”、“瞎混呗”等为托辞回避。这种羞于谈论自己职业的行为,虽然隐含着各自不同的理由,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师对于自己的职业并无好感。很多人甚至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如果让我重新选择职业,我绝不愿意当教师,尤其是不愿在职业学校当教师。

职业学校的教师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当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成为全社会较为流行的价值观时,不仅仅是经济收入的差距会给教师压力,同时精神上的挫败感也会使职校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大大降低。毕竟在现今普遍关注经济利益的环境下,安于现状(现职)的年轻人很可能被同龄人视为平庸者。而教师越是不被社会尊重与肯定,青年人选择和从事该职业的热情越会降低,从而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行为上的不积极。尤其是当国家在职业学校的投入非常有限,职业学校的生存完全取决于自身的“造血功能”时,教师由于对自己职业前途的茫然,职业自豪感急速消退,职业热情更是急剧下降。

缺乏职业成就感

每年中考过后,家长在为孩子填写升学志愿时,普遍地会将职业学校作为三流普通高中之后的一个无可奈何的选择,以至有的职业学校校长戏言:“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全市各中学前十名的学生,括弧倒数。”虽然我们可以用“家长们思想保守”、“社会择业观念陈旧”等话语来批评这种现象,但职业学校在普通百姓心目中的社会地位低下,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这种社会评价较低的学校,反过来直接影响从业人员的职业热情和工作成就感。

虽然从理论上讲,职业教育由于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更加紧密,加之近几年,国家多次出台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法规,其社会声望和社会评价应当有所提升。但实事求是地说,自1999年大学扩招引发普高热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存境遇便每况愈下。这至少可从学校数量的变化和生源质量下降两方面得到证明。如在20世纪90年代职业学校发展的辉煌时期,全国各类职业学校数量达2万余所,但2000年以来,职业学校的数量急剧下降,2000年有19727所,到2004年减为14454所。生存而非发展,成为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普遍关心的大事。而一个处于随时可能“关、停、并、转”中的学校,要求其全体成员安于本职工作显然不够现实。

在生源质量方面,形势更是不容乐观。极低的入学门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中“问题学生”的比例越来越高。有的家长在送孩子上学时,对学校教师干脆就说:在学校里学到没学到东西不重要,只要学校能够管住孩子,不让他们到社会上去惹事便行。如此一来,教师教育管理工作的难度增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文化基础薄弱,而且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纠正其吸烟、喝酒、泡网吧等不良行为习惯。在某种程度上,职业学校的教师成了保姆、消防队员,思想精神状态高度紧张,时刻处在应激状态。但即使这样,教师的付出还往往得不到学生、家长的理解,师生之间时有对立情绪。教师感到心力憔悴,毫无成就感可言。

外人常常以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并不像普通中学那样有着沉重的升学压力,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和要求也较低,因而其工作应该比较轻松,其实这只看到了事情的一个方面。有研究者曾对职业学校英语教师的压力来源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教学中的确有某些学生让人感到“孺子不可教”、“对某些学生我常感到束手无策”、“对某些玩劣的学生我常懒得管他们”等成为压力的主要来源。可见,职业学校的教师对工作缺乏热情,主要是因为教师们面对的是被社会打上了“学业失败者”印记的对象,他们多对学习乃至学校、教师有抵触情绪,师生之间难以真正沟通。当教师的辛勤工作不能得到这些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教育教学工作没有收到任何期望的回应时,教师自身便难以在教育教学中找到乐趣,职业成就感当然更无从谈起,长此以往,工作热情便会日渐消失殆尽。

自卑心理影响教师发展

据2007年9月10日《重庆晚报》报道:某市教科院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38.5%的老师对学校的管理制度和领导风格不满意,但是出于对上级和领导的服从,为保全自己的饭碗,很多老师委曲求全,有好的建议也不敢提,有好的方法也不敢试,久而久之,教师自己独立的个性被磨蚀,教师应有的尊严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各方面的压力最终对身心造成了伤害。

与此同时,由于受到职业学校外部生存环境的压力,许多学校管理者平时思考的并不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是如何才能招到学生、留住学生。于是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每年的招生季节,也是所有的职业学校教师极为焦虑和痛苦的时期,因为学校将招生名额分解到每位教师名下,招生业绩与教师收入直接挂钩。教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不得不纷纷外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大海捞针,来者不拒,只要交钱,不看其它。此时,他们的身份已不再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育者,而是“摇身”变为大街上吆喝买卖的商人。我们可以设想,当职业学校的教师日后在讲台上面对这些被自己用各种方式招收来的学生时,还能理直气壮地教书育人吗?让教师直接参与招生工作,并与他们的收入直接挂钩的做法,将陷教师于职业尴尬的境地,是加剧其职业自卑感的另一诱因。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家拨付的经费有限,学费几乎成为学校教师福利和學校发展的主要经济来源。“学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成为一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为了留住甚至笼络住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某些管理者将“以生为本”推向极端。有的甚至承诺要为学生提供“星级宾馆的服务”,学生是住店的客人,而教师则成为宾馆的服务员。当管理者完全屈服于经济压力,而不顾及教师应有的职业尊严时,教师的权威将丧失,其职业热情也将最终完全消退。

廉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 篇4

廉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韩愈说过:“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而教师要通过传道来育人, 自己必须首先修身养性, 做到清廉、洁白, 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言传身教。廉洁是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要求。由于教师是用人类积累起来的先进思想和知识、技术来教育后代, 承传人类文明, 延续和发展人类的历史文化, 所以廉洁是师道之前提, 立教之根本。教师教书育人的目的是为社会培育人才, 教育和引导着广大青少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向着各个阶段所要求的人才方向前进。教师的廉洁有利于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品格。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 无论面对怎样迷离的尘世, 都应始终坚持一面廉洁的大旗!“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在当前形势下, 要特别强调“廉洁从教”, 每位老师都要遵守职业道德, 坚守高尚情操。

那么, 教师要如何做到廉洁从教呢?

第一, 教师必须坚守高尚情操, 传承和发扬奉献精神。

乐于奉献, 是人民教师的精神支柱, 教师的奉献精神就是以为学生服务为最高目的, 以培育青少年成才成人为最大责任, 不计报酬, 淡泊名利, 乐于付出, 不重索取的精神。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 一身执教, 持俭守节, 他“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就是对教师奉献精神最好的诠释。他的这种高尚的人格魅力, 为学子们所敬重, 为学子们所效仿, 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垂范世人的楷模。他的这种廉洁从教的作风所产生的道德影响力, 深刻地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精神世界, 使学生在敬仰之中, 默默地产生着思想和行为的自我激励、自我修养和自我改造。以这种情感来对待和坚持献身教书育人的事业, 就是人民教师应有的高尚情操。有人说, 廉洁是一棵松, 在万木凋零的冬日, 为人们送上一丝绿意;也有人说, 廉洁是一盏灯, 在黑暗冰冷的夜晚, 为人们添上一份光明。而我却要说,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 廉洁更是一面镜子, 时刻提醒着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里, 我们要抵得住诱惑, 撑得住信念, 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啊!甘为人梯与园丁, 乐做春蚕与蜡烛, 在教研的平凡岗位上刻苦钻研, 勇于创新, 让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

第二, 要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苦与乐,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我们决定选择教师这个职业的时候, 就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是艰苦而复杂的, 这种职业不会为我们带来物质上的富有, 但是我们在精神上却是充实的、快乐的。当我们眼看着学生一天天茁壮成长, 当我们桃李遍天下, 我们就会产生一种幸福感, 一种成就感。这就是一位为人师者辛勤耕耘的收获, 这就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引以为荣的骄傲资本!我们平凡, 但我们的脊梁却支撑着祖国的未来;我们清贫, 但我们的双手却托举着明天的太阳!因为成为了一名教育工作者, 我们的人生才有了不平常的意义啊!这是其他职业无法比拟的, 是物质金钱换不来的。正如几十年如一日扎根青海高原的“孺子牛奖”获得者刘让贤说:“我的生命在一批又一批孩子的身上延续, 我的乐趣在一代又一代孩子身上寻找, 我的幸福在年复一年的教育工作中获得。”因此,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发扬“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 安贫乐教, 爱岗敬业。当然, 我们也相信,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教师清贫的形象将得到改变, 物质待遇会有极大改善, 教师兢兢业业, 尽职尽责会赢得社会的丰厚回报。

第三, 教师要杜绝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上确实还存在着腐败、分配不公、教师待遇偏低等问题。但教师作为社会上一个思想水平较高的群体, 应以正确的心态来认识和对待这些社会问题, 以坚定的立场维护教师自身廉洁从教的形象。而不能因为心理上的不平衡就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这样不仅违背了《教师法》、《教育法》, 也损害了教师的群体形象, 更为严重的是败坏了社会风气, 污染了育人环境, 扭曲了纯洁的师生关系。战国时代的大教育家孟子, 认为“教者必以正”, 为师不廉, 师道必坏, 师道坏则必误学子。“修身慎行, 敦方正直, 清廉洁白、恬淡无为”, 这是为师立教之根本。孔子云:“其身正, 毋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毋从。”教师的道德表现能够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作为教师,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其身教必然重于言教。要在自己的职业道德方面追求卓越, 追求高标准, 这是构建我们未来民族道德素质的基础。古人云:“不受曰廉, 不污曰洁。”廉洁是为人的根本, 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担负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 更应当为真为善为美, 以廉洁立世, 铸就高尚师魂。廉洁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本质要求。“天地君亲师”, 体现了中国人尊师重教的传统。教师之所以受人尊重, 因为他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 因为他的职业是神圣的, 担负着培育下一代的艰巨任务, 因为他是人师, 是人之楷模。教师清正廉明是从教的一个重要的条件, 是教师“育人”的品德基础, 它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秉持一种神圣的感情和执著的献身精神,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篇5

的、费用较低的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模式,而行动研究是一条切实可行、卓有成效之路。

一、行动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师职业发展的意义

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及由此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其优势在于:

1.行动研究让大学英语教师从他们最熟悉的课堂问题起步,每一个课堂教学的难点都可以成为他们的研究点,让他们享受到解决问题和搞好科研的双重成就感,从而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最终成为课堂教学问题的研究者和专家。

2.行动研究可以兼顾教学和科研。很多教师虽然主观上认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搞科研可以两不误,但在实际中却发现两方面很难两全,常常顾此失彼。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必须在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这对“矛盾”之间寻求一条可行之路。可喜的是:行动研究恰恰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因为行动研究和教学活动紧密相连:其研究对象就是教学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其研究过程可以在正常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改善显示的教学实践。可以说行动研究真正实现了行动与研究、实践与理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这样,大学英语教师在完成繁重的教学工作的同时,也探索和实践了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还做了非常有益而有用的科研。

3.行动研究有别于其他的传统的教师职业发展模式,可以做到不离岗,受益面广。很好的解决了工学矛盾及经费不足的问题,可以大面积提高广大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这种模式还能直接触及每个教师的内隐理论,有效的避免了“听课时觉得有道理,做起来还是老样子”的弊病,是打造新时期自我成长型大学英语教师的有力的“铁砧”。

二、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步骤

行动研究是一个扩展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总的说来,大学英语教师实施行动研究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计划。计划是最关键的。发现并提出一个问题是一切科研活动的起点。在制订研究计划前,可以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阅读他人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和与其他教师讨论,这些都有利于形成问题。笔者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如在非英语专业一年级新生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发现学生抱怨他们的英语词汇量有限,影响阅读理解和阅读速度。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座谈和与同事交流,对问题可能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确定问题为:学生缺乏英语词汇的记忆策略以及学生课下阅读量偏小,影响词汇学习的效果和阅读理解。并据此设计了行动方案:课堂上利用专门时间向学生展示多种词汇学习的方式和策略,包括设计和使用根据上下文猜测词汇意思的练习,熟练运用构词法知识记忆和猜测词汇,运用同义词和语义关联扩大学生词汇量和对词汇的理解;扩大阅读量,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监督进度情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词汇,建立词汇本,经常复习。

2.行动。计划制定好了,接下来就是按计划行动。行动研究的目的是解决现实问题,改变和改善实践活动。因此,行动研究更具有实践性和情景性,它并不是脱离正常的教学活动单独进行的。在行动阶段,另一个必不可少的任务就是对行动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收集有关的资料进行分析,可能有用的资料有:记录课堂活动的录音和录象;问卷结果;访谈记录;教学日志;学生的学习日志等。

3.反思。反思阶段包括对该研究各环节的评估和对教学活动的思考。前者是指对研究本身的评估,如问题是否明确;分析问题是否充分合理;计划是否周详;方法和工具是否应用得当;行动是否按计划进行;行动所得资料是否能有效地充分地证实假设。

当然,作为行动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反思”更重要是通过研究结果对教学活动的参考,解决旧的问题,发现新的问题,实施新的行动研究。反思既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这样,行动研究就形成了一个“计划、行动、反思”循环往复的过程,逐步解决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地改变教学实践,完善教学活动。

三、大学英语教师行动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研究课题不宜过大,要从小处入手。教师要选择本人最关心、最希望解决而且通过教师的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作为课题。如:学生课堂发言表现被动,与所期望的相差甚远;学生口语表达的积极性很高,听力能力也有较好的基础,但书面练习中最基本的语法错误却很多等。

2.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因此,研究的设计与实施应以此为目的,不应干扰正常的教学活动。

行动研究要使用科学的步骤与方法。数据要真实可靠,任何决策的作出都应基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3.收集数据的工作应该实际和实用,不应给教师带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压力。

树立成果意识。要使自己的行动研究成为真正的教学研究,就必须完成撰写研究报告的写作。

4.要反复检验研究成果。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一套经验做法,但还要再次通过相同的方法在实践中检验它们的效度。某项行动研究可能要经过几轮实验才能对它的结果有明确的定论。

5.有关“道德规范”的问题。由于教师与学生的权利不平等,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不能为了“利己”而“滥用权利”。如行动研究项目要同学习课程有关,学生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参加。注意学生个人信息的保密,要用适当的形式向参与者致谢并告知研究结果。

6.正确认识行动研究中的失败。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因此每一次失败其实都是研究的起点。失败不断,起点却在不断提高。在这个意义上,行动研究其实没有真正的失败,只需教师注意总结教训及时调整研究方向与行动。

行动研究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解决大学英语教学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相脱离的有效途径。它对开展教学改革,促进大学英语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不断的交流和碰撞中优化自己的认知资源,提升自己的理论话语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的过程,行动研究不可能解决教学中所有的问题,但它却丰富了教育的内涵,提升了教育的意义,为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并卓有成效的路子。

专业能力提高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石 篇6

事实上, 由于应试教育机械式的“满堂灌”, 使得教师的智慧越来越被压制, 课堂教学越来越成为一种拼时间和体力的简单劳动, 专业含金量越来越少。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似乎远低于工程师、医师、律师, 教师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显得越来越弱。因此, 社会对教师的专业认可度也比较低。例如, 前些年, 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学校, 有教师生病了, 或是调走了, 就会由初中生、高中生去顶岗, 去当代课教师, 这好像是非常正常的事。同理, 假如有谁得了急性阑尾炎, 需要动手术, 村里的屠夫会不会去顶岗动手术呢, 显然不会, 常识告诉他们, 这样会出人命的。但是, 一个没有通过师范教育的人去顶岗, 将会带来什么后果, 却不被人们所理会。这就是教师专业技术含量不被社会认可的最好例证。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现象的长期存在, 也是最好的佐证。对于代课教师的问题, 尽管国家下决心下大力气通过各种政策加以解决, 但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代课教师仍无法彻底清退和解决, 这也恰恰说明了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不够高。非师范类的大中专学生经过非常短的专业培训, 通过一次测试合格后, 就可以获得教师资格证, 教师的职业准入门槛在一些地方越降越低。这一切, 也同样是因为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化程度社会认可度不高的表现。

有一个美国商人与墨西哥渔民的故事能引起关于职业生涯的思考。故事说:有一个美国商人, 坐在墨西哥海边一个小渔村的码头上, 看着一个墨西哥渔夫划着一艘小船靠岸。小船上有好几尾大黄鳍鲔鱼, 这个美国商人对墨西哥渔夫能抓这么高档的鱼恭维了一番, 还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抓这么多?墨西哥渔夫说, 才一会儿工夫就抓到了。美国人再问, 你为什么不待久一点, 好多抓一些鱼?墨西哥渔夫觉得不以为然:这些鱼已经足够我一家人生活所需啦!美国人又问:那么你一天剩下那么多时间都在干什么?墨西哥渔夫解释:我呀?我每天睡到自然醒, 出海抓几条鱼, 回来后跟孩子们玩一玩, 再跟老婆睡个午觉, 黄昏时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 跟哥儿们玩玩吉他, 我的日子可过得充满又忙碌呢!美国人不以为然, 帮他出主意, 他说:我是美国哈佛大学企管硕士, 我倒是可以帮你忙!你应该每天多花一些时间去抓鱼, 到时候你就有钱去买条大一点的船。自然你就可以抓更多鱼, 再买更多渔船。然后你就可以拥有一个渔船队, 到时候你就不必把鱼卖给鱼贩子, 而是直接卖给加工厂。然后你可以自己开一家罐头工厂, 如此你就可以控制整个生产、加工处理和行销。然后你可以离开这个小渔村, 搬到墨西哥城, 再搬到洛杉矶, 最后到纽约, 在那里经营你不断扩充的企业。墨西哥渔夫问:这得花多少时间呢?美国人回答:十五到二十年。然后呢?美国人大笑着说:然后你就可以在家当皇帝啦!时机一到, 你就可以宣布股票上市, 把你的公司股份卖给投资大众。到时候你就发啦!你可以几亿几亿地赚!然后呢?美国人说:到那个时候你就可以退休啦!你可以搬到海边的小渔村去住。每天睡到自然醒, 出海随便抓几条鱼, 跟孩子们玩一玩, 再跟老婆睡个午觉, 黄昏时, 晃到村子里喝点小酒, 跟哥儿们玩玩吉他!墨西哥渔夫疑惑地说:我现在不就是这样了吗?

乍一看这个故事, 好像有点奚落美国商人的意思, 但实际上美国商人给墨西哥渔夫指出的是一条职业生涯之路, 尽管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但两种生涯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一种原始状态的生活和一种含有极高技术含量的职业生涯, 其人生境界是完全不同的。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篇7

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就是与教师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与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因此,在教育转型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确立一个新的、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努力提升其职业素养和能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称职的教师。

一、教师要把职业当作终身奋斗的事业

众所周知,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影响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职业倦怠。有人将教师群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当教师是无奈的选择;第二层次,当教师是自己主动选择的职业;第三层次,当教师是自己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毕竟,第一、第二层次的人占据多数,这也是产生职业倦怠最多的人群。有研究者通过调研发现,一名教师从师范毕业生到成为一名合格教师(教师适应期),大约需要5-8年时间;从合格教师走向成熟(教师成熟期),并取得最高职称,大约持续10-15年。当一名教师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基础教育领域最高专业技术职称后,尽管距离职业生涯终点还有一二十年之遥,但已鲜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加上工作上的压力和心力交瘁,不少教师都面临职业倦怠的威胁。教师一旦产生了职业厌倦,也就失去了专业发展的目标和追求,缺乏主动成长的强烈意愿。

从一定程度上看,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平庸化现象”已经成为教师专业生涯的“头号杀手”。“职业倦怠”一词最初是在1947年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顿伯格提出的,用以描述从业人员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导致的一种身体和情绪都处于疲惫的状态。职业倦怠最容易发生在助人行业的从业者身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典型的助人行业,是比较容易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并非从一开始就出现职业倦怠,而是因为他们长期处于“文化不自觉”中,习惯于“教书匠”的角色,习惯于按照上级指定要求行事,在工作中没有追求、没有激情、没有新的挑战、疲于应付,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教学工作似乎总是在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渐渐地,对学生失去了热情,对未来不再关心,甚至对前途也失去了信心。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追求、没有激情、始终处于“被成长”状态的教师,会怎样与学生进行有效、和谐的沟通,怎样引导学生朝着一个健康、理想的方向发展。

第三个层次的教师往往能超越现实与功利,他们真正获得了“人生为一件事而来”的快乐与幸福。因此,做一名优秀教师,首先要把教师的职业当作终身的事业,热爱教师工作。用专业一点的话说,就是职业认同。既然选择了,就去迎接风雨的历练;既然选择了,就不要留恋曾经的失去;既然选择了,就要为选择负责。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应该是一种事业,事业是要对全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世界上还有什么工作能比培养人的工作更重要、更伟大?教育工作者要立志办大事,必须将教育作为事业,作为一生的追求。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在《怎样办好今天的中学教育》的演讲中对关于职业与事业的区别有一段很好的阐述:“职业是一种谋生的途径,事业是一种人生的追求;职业有八小时之内和八小时之外、工作日和节假日之分,而事业往往是‘全天候’的、全身心的;职业一般只需要物质和技术,而事业更需要理想、精神和情感。职业是事业的基础,事业是职业的升华。”换言之,所谓事业,就是今天干了明天还想干;所谓职业,就是今天干了明天还得干。

相比其他职业,教师职业应该有更高的要求。把教育当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这是教育工作者的第一门必修课,也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所在。

人们常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作为学生人生的启蒙者、行为的引导者和知识的传播者,其素质的高低对青少年一代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社会的榜样和模范,教师职业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神圣的工作,是培育英才的事业。

二、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

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孔子十分注重“德”的力量,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无独有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康德也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仰望终生:一是我们头顶上璀璨的星空,二是人们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法则)。”道德,关系每一个人,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的人,必须讲社会公德;作为工作的人,务必讲职业道德;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成员,应该讲家庭美德;作为社会的个体,需要锤炼个人品德。

自古以来,学识、修为和师德都是评判一名教师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准。教师不仅是一种理性的职业,更是一种德性的事业。《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样的价值排序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不朽”,最上等的是“立德”。“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礼记·文王世子》)师德,作为社会、教育本身及教师这种职业对其从业者的规定性要求,有历史的继承性,也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广义地说,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综合,它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诸多内容。

为人师表,其使命职责必高于常人,正所谓“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不过,在笔者看来,比之于“学高”,“身正”更为重要。一位哲人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实际上,“教”和“育”是两个概念。“教”很重要,“育”更重要。育人是教育的核心。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将“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

核心素养指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明确学科本质是什么、究竟要把学生引向何方。当前的中小学教学,还没能真正做到心中有人。我们没有讲出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没有重视学科思维模式的建立,没有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和培养,更多的还是把学生当做只会接受结论而不会思考的知识容器。早在上世纪90年代,核心素养就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教育策略、教育实践、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国际组织与许多国家或地区相继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核心素养成为一个统帅各国教育改革的上位概念,引领并推动课程教材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质量评价等关键教育活动。

但从根本上说,核心素养还是要解决一个“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什么?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记者问: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他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在那里学到了平等,学到了尊重别人,学到了谦让,学到了礼貌,学到了许多做人的基本原则。有这么一件小事,令人难以忘怀:一名到北京大学报到的新生,让一位70多岁的老人帮他照看一下行李,这位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结果在烈日之下原地不动地等了很长时间,一直等到这位新生回来。而这位老人便是已故北大副校长、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季先生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因为他心中有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平等的人,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其实,传统文化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譬如忠宽、道义、谦恭、仁爱、友善等。华中师范大学晓苏教授曾在学生毕业典礼上说:“人的修炼和树的成长一样,必须具有三个条件,一要有知识积累,二要有思想照耀,三要有人格的支撑。”

因此,笔者认为,教师的要义,首先在自己做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在认识学生,读懂学生。自己做人过关了,才能站在讲台上经得起学生看。正如乌申斯基所言:“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作为“人之模范”的教师,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带有强烈的示范性。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就必须处处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

再说,教师职业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既是教师辛勤劳动、奉献的过程,也是充实、提高、完善自我的过程。教师的精神与境界应该体现出人文情怀,并将人文关怀渗透在各个不同学科之中。东汉张衡有一句名言:“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我想,这应该成为教师的座右铭。在笔者看来,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潜移默化地去渗透、传递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据说,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在温州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念书时,开始的兴趣在文学,对数学并不感兴趣,直到初三遇到一位从东京留学归来的教数学的杨霁朝老师。第一堂课,杨老师没有讲数学,而是讲故事。他说:“中华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振兴科学,发展实业,救亡图存,在此一举。”他旁征博引,讲述了数学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个人志向与祖国的兴亡联系在一起。苏步青内心豁然开朗,学好数学报效祖国的理想让他心潮澎湃,彻夜难眠。就这样,在杨霁朝老师的影响下,苏步青踏上了数学报国之路。

从广义上说,道德也包括良知。著名学者鲍鹏山说过:“知识就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做不到什么都懂,但是做人要有道德,要有良知,要有价值判断力,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努力遵循的。当我们遇到一些新知,回答不好没有问题,但是涉及良知判断、是非判断、善恶美丑判断等方面出了问题,那就是大问题。

三、教师要有爱心和责任心

作为一种古老而常新的人类情感,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和对爱的深刻理解,就不可能有《诗经》和《安徒生童话》,也不可能有《爱弥儿》和《窗边的小豆豆》。这些作品都是爱的产物、爱的结晶,它们丰富了爱,定义了爱,命名了爱。

最重要的是,爱会带来善意、宽容和责任。冰心曾说:“爱在左,责任在右,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随时播种,随时开花。”教师就是这样的一群人,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无论是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还是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也无论是罗素“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能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得到发展”,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虽然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教育生命力的底线。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行文至此,我们不能不提到一部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爱的教育》,它的作者是意大利作家爱德蒙多·德·亚米契斯。夏丏尊先生1923年将《爱的教育》译成中文,后由开明书店出版。《爱的教育》曾被朱光潜、丰子恺、茅盾、夏衍等著名学者作为当时“立达学园”学生的重点读物。这本小册子的感人之处,并不在于其文学价值,而在于体现近乎完美的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亲子之爱等美好情愫,勾勒了由真善美和假恶丑组成的纷繁世界,也写出了人类的复杂和教育的微妙。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这种“爱”需要依靠教师去传播。布卢姆说过:“认知可以改变情感,情感也能影响认知。”“情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桥梁。”与其他人际关系相比,师生之间的“爱”更具有特殊的魅力,它能融化冰冻的心灵,温热自信的希望,点亮起航的明灯,扬起前进的风帆。教育固然要教客观知识,但更要育人。作为教师,我们要随时想着学生的今天和明天。学生的一切,就是目的,而不是工具。当然,处处为学生着想,并不意味着迁就学生,因为作为教育者,我们还有引领的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教书”是手段,“育人”是根本。经师与人师的区别也在于前者只管教书,后者更重育人。特级教师李镇西“视教育为心灵的艺术”,他提出,要“以人格引领人格,以心灵赢得心灵,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

教师的爱是渗透在教书育人的每一个细节中的。然而在现实中,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他们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少数学生,冷落、打击大多数学生。许多所谓的“差生”正是在这种冷落、歧视中形成的,一些天资聪颖的孩子的灵性也是在教师这样简单粗暴的管制之下被埋没的。中小学教育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爱的缺位”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一个责任心与事业心的问题。我们搞教育的人,特别是教师,首先看的不是学历,而是是否真正喜欢教育,是否真正爱孩子。爱孩子的人搞教育,他就知道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在师生关系上,中国古代曰“师”曰“弟子”,这“弟子”一词让我特别感动。称学生为“弟子”,也就是说,教师是学生的父兄,虽然我们不必以父兄自居,但在今天的社会,教师能像亲人一样爱自己的学生,是不会错的。

爱是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离不开爱。如果学校是河流,爱就是河流中的水;如果学校是园林,爱就是阳光和雨露。“爱”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教师爱学生,学生就会更爱教师。但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理性的,要爱得得法、合理。超越合理的限度,爱就变成了溺爱、纵容、放任。因为有爱,所以有责任;因为有责任,所以有担当。责任,即分内的事,既是一种担当,又是一种使命;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精神和品格。作为教师,强化自己的责任意识,对完成本职工作十分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好学生是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强烈的责任意识,来源于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源于崇高的理想追求。因此,教师要自觉改造自己的人生观,以奉献教育事业为乐,以努力工作、不误人子弟为荣,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进步,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健康成长。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篇8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具有与一般职业道德的相同属性, 也存在与一般职业道德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学者对“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三项何者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本文从实证的角度以85名在职教师、90名职前教师与89名高中学生为样本, 对现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关爱学生、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在特殊与一般维度上进行排序。结果表明, 在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评分上, 在职教师在三项内容上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其他项目, 职前教师对“关爱学生”的评分显著高于其他项目, 在校学生对“关爱学生”与“教书育人”两项的评分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其他项目。在进一步的分析中发现, 三类样本对“关爱学生”体现教师道德特殊性的评分无显著差异。

一、问题提出

教师职业道德 (师德) 是指从事教育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品德的总和,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1]现行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既包括了要求教师作为一名普通公民应该遵守的一般性道德内容, 也包括了教师作为这个特殊行业人员的特殊的道德内容。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进展来看, 教师职业道德正从“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移的过程中[2]。教师职业道德作为各种职业道德之一也毫不例外地具有与一般职业道德的相同属性, 也存在与一般职业道德不同的特点[3]。从道德心理学新进展的角度来看, 道德敏感性 (moral sensitivity) 的研究成果也为教师“专业道德”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道德敏感性重视个体面对特定的情境在作出道德决策时需要考虑情境的特殊性[4], 强调教师职业道德的领域特殊性[5]。从教师职业特殊性探讨师德内容已经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理论建设的一项前沿课题。

从教师职业特点出发考虑师德的特殊性, 对于进一步丰富职业道德的理论建设, 以及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执行都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强调从专业特点出发讨论伦理规范的建立, 不再是一般道德在教育行业里的简单演绎与应用;所建立的伦理标准都有较为充足的专业和理论的依据, 并充分考虑了教师专业工作和专业发展的特点与实际[3]。从实践层面的角度来看, 基于新形势下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与教师道德发展的要求, 才有可能制定与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精细化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在体现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前提下, 评价措施才具有可操作性, 评价功能才能真正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

然而, 不同的学者对哪些内容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要求具有不同的看法。有研究认为, 教师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师生之间的互动[6], 在于教育情境中师生之间的关爱关系。Noddings认为关爱 (caring) 是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7]一个人进入教师职业就是进入了一种关爱关系, 关爱先于、重于做事与技能, 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历次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都把热爱 (关爱) 学生作为重要内容, 师爱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大量调查也显示学生所喜欢的教师特点中, 热爱学生是其中重要的一条指标。[8]甚至有研究认为, 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在于“师爱”。[9]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被看成是学校教学情境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 而且也是教师职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有学者认为, 教书育人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谛。[10]教师能否自觉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还有学者通过对学生家长的调查后认为, 为人师表应当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11]从整体上看, 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要求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而且主要以思辨分析为主, 缺乏实证研究。

基于上述认识, 本研究重点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不同群体对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看法。由于在职教师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执行的主体, 职前教师 (在校师范大学生) 是重要的教师后备力量, 而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直接受体, 所以本研究通过在职教师、职前教师与中学生对现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在特殊性与一般性维度上进行排序, 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内容。

二、研究方法

1. 被试

样本一, 在职高中教师8 5名, 男教师37人 (43.5%) , 女教师40人 (47.1%) , 缺失8人 (9.4%) ;30岁以下21人 (24.7%) , 31~40岁48人 (56.5%) , 40岁以上14人 (16.5%) , 缺失2人 (2.4%) , 平均年龄35岁;高级职称24人 (28.2%) , 中级职称41人 (48.2%) , 初级职称15人 (17.6%) , 缺失5人 (5.9%) ;教龄5年以下21人 (24.7%) , 6~10年25人 (29.4%) , 11年以上33人 (38.8%) , 缺失6人 (7.1%) 。

样本二, 职前教师 (在读师范学生) 90人, 男生9人 (10%) , 女生81人 (90%) ;平均年龄21岁。

样本三, 高中二年级学生8 9人, 男生3 8人 (42.7%) , 女生51人 (57.3%) ;平均年龄17岁。

2. 材料

2008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指导语如下:

职业道德规范往往由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内容与职业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内容组成。教师是一种培养学生的职业, 工作中的助人性与专业性都很强。这种职业既有与其他职业相同的道德规范内容, 也有不同于社会上其他职业的道德规范内容。

下面列举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6条内容, 你认为每一条规范代表教师职业特殊性的程度如何?6分为最具有特殊性, 1分为最不具有特殊性。现在请你在这个维度上对6条项目进行排序。请注意, 这里是请你按代表道德规范的特殊要求而不是规范的重要性程度排序。

3. 程序

方便取样, 对所有被试进行团体测验。样本一是在浙江省某次班主任研讨会期间通过方便取样获得数据;样本二为浙江某师范大学师范专业学生, 在心理学课程中进行团体测验;样本三为浙江某中学学生, 在课堂上进行团体测验。

数据处理使用SPSS15.0进行管理与处理。

三、结果分析

首先, 对三个样本分别进行平均分与标准差的计算并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结果显示, 在职前教师样本中, 他们认为在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上, “关爱学生”平均分 (标准差) 为4.76 (1.24) , 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与“终身学习”的平均分 (标准差) 分别为3.15 (1.97) 、3.72 (1.29) 、3.88 (1.40) 、3.78 (1.40) 与1.70 (1.00) , “关爱学生”显著高于其他所有的项目 (t值分别为-5.78、-5.31、4.41、4.34、16.24, 下同) 。在高中学生样本中, 他们认为在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上, “关爱学生”平均分 (标准差) 为4.60 (1.17) , 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与“终身学习”的平均分 (标准差) 分别为2.46 (1.93) 、3.33 (1.47) 、4.61 (1.25) 、3.90 (1.45) 与2.08 (1.05) , “关爱学生”与“教书育人”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其他项目 (-7.70、-5.94、3.39、16.07) 。在在职教师样本中, 他们认为在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上, “关爱学生”平均分 (标准差) 为4.90 (1.27) , 而“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与“终身学习”的平均分 (标准差) 分别为2.31 (1.88) 、3.20 (1.47) 、4.73 (1.33) 、4.59 (1.27) 与2.93 (1.49) , 他们认为“关爱学生”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其他项目 (-9.37、-7.34、10.76) 。

研究结果显示, 在三个不同样本对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排序中, 尽管存在认识上的差异, 但他们认为“关爱学生”是最为特殊的项目之一。

其次, 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6个项目上对三个样本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 在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上, 三个样本在“关爱学生”项目上无显著差异 (F (2, 257) =1.34, p=0.2 6 4) , 在爱国守法 (F (2, 2 57) =4.61, p=0.011) 、爱岗敬业 (F (2, 257) =3.20, p=0.042) 、教书育人 (F (2, 257) =10.56, p=0.000) 、为人师表 (F (2, 257) =7.75, p=0.001) 与终身学习 (F (2, 257) =23.77, p=0.000) 上都存在显著差异。

该研究结果表明, 三个不同样本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与“终身学习”在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的程度上存在有区别的差异, 但对“关爱学生”代表了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上并不存在异议。

四、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 在职教师、职前教师与高中学生三个样本对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项目排序中, “关爱学生”是他们认为最为特殊的项目之一, 并且三个样本对此具有一致性。就在职教师而言, 他们认为“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与“为人师表”都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三者无显著差异。职前教师把“关爱学生”列为最为特殊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 显著高于其他各项职业规范内容。而高中学生则把“关爱学生”与“教书育人”都视为最能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要求的内容。这一方面说明三个样本对“关爱学生”代表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并不存在异议, 但也说明该结果可能既与职业道德规范本身的内容有关也与这三类被试的生活或工作经验有密切的关系。

1. 不同样本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理解受其自身经验的影响

现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6条项目在可区分的维度上存在交叉关系。比如“关爱学生”与“教书育人”的“育人”、与“为人师表”可能存在涵义上的重叠, 因为育人的过程本身就需要“关爱学生”, 而“为人师表”强调教师在言行举止上的榜样。而对这一部分的重叠与深层的含义可能在职教师由于在与学生互动中会有更深的体会。职前教师大多为大学二年级学生, 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了解远不如在职教师深刻, 而且由于大学中的师生互动远没有中小学频繁, 大学生对教师“关爱学生”的需求没有中学期间那样得到有效满足, 他们更渴望教师“关爱学生”。所以职前教师对“关爱学生”的排序成为唯一最高的特殊项目。高中学生与大学生相比可以得到更多的教师关爱, 但在高中阶段通过学习获得升学的机会成为他们在此期间最大的需求, 所以他们把教师的“教书育人”与“关爱学生”一样也看成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内容。而在职教师认为能体现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的程度上把“关爱学生”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看成是同等程度的。这也得到了以往研究的支持。

不管其他的项目如何, “关爱学生”是三个样本都认为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要求。这在对三类被试进行各个项目上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中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检验。在“关爱学生”这个项目上, 三个样本之间并无显著的差异, 即都认为“关爱学生”代表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内容。在“爱国守法”上, 职前教师显著高于高中学生与在职教师, 而在“爱岗敬业”上显著高于在职教师, 在“教书育人”上显著低于高中学生与在职教师, 在“为人师表”上显著低于在职教师, 而高中学生也显著低于在职教师, 在“终身学习”上职前教师显著低于高中学生与在职教师, 而高中学生也显著低于在职教师。即三类被试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与“终身学习”代表教师职业特殊性的程度受被试的工作或生活经验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理解, 但对“关爱学生”代表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性要求上并无显著的差异。

2.“关爱学生”集中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大量以往的研究也认为“关爱学生”体现了教师职业的特点, 甚至认为“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No dd i n g s积极倡导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实施关爱教育, 教师应该具有教学关爱 (Pedagogical Caring) 的能力。她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道德的, 将道德教育与教育重合起来, 强调所有的教育行为、过程都应具有道德性, 即关爱性, 否则不成其为教育。[12]她认为教师的教学关爱是有意义教学的本质[13], 是教学的核心方面[14], 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成分[15]。她强调师生之间最基本的关系并非抽象思维方面简单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而是关爱者和被关爱者的社会关系。教师的教学关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成分, 它既是一种关系也是一种行动过程。具体而言, 是教师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关注、可依性、尊重、肯定、负责等行为, 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与学生建立并维持的信任的、支持的关系。[16]国内有研究者以中小学特级教师为样本, 通过被试撰写文章进行编码的方式计算被试列举到的教师职业道德行为。[17]结果发现, “热爱学生”被提到631次, 占所有行为数的23%。还有研究通过调查发现, 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中, 对师德的重视程度胜于对教学技能的重视, 学生把“热爱、尊重与同情学生”列为最受学生喜欢的教师品质之首。

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是试金石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划,同时,部署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2012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做出了采取措施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安排。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称“计划”),从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着眼,从切实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入手,提出了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八项措施,从提高教师素质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从提高物质待遇到给予精神鼓励,从师资配置的编制数量到质量等多维度,从乡村教师队伍实际出发,综合施策,打出了组合拳,精准施策,制定出了有效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务实措施。“计划”及时、务实地落地,对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综观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和国际教育发达的国家,他们的教育之所以强,最根本的是教师队伍强,教师队伍强的基础是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强。由于营造出了比较突出的职业吸引力环境,才将优秀的人才聚拢起来,教育强区、强校的建设才有人才的保障。上海、北京等地区,北京十一中学等学校的教师职业吸引力强的优势是毋庸置疑的。芬兰的教育质量是国际公认的,他们国家的师范类高等教育是最难报考的专业之一,从事教师职业必须有师范类教育专业硕士毕业学历,教师职业是社会上最受羡慕的职业。

我国乡村教育在整体教育格局中是薄弱环节,而乡村教师相对薄弱的现状,是乡村教育这个薄弱环节中的关键因素。解决乡村教师薄弱的老大难问题,抓住了提高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无疑是抓到了关键。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重点任务。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工作的重点难点均在乡村。提高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教师等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乡村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一靠国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二靠地方政府同心协力的落实。落实国家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实实在在提升,真正使乡村教师职业成为教师羡慕的岗位,这是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试金石。

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让教师职业更有尊严。我国教育的发展,一直伴随着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教师职业越来越受到尊重。但也应看到,由于社会劳力待遇的普遍提高,教师职业收入比较优势在下降,一些农村地区教师的工资仅能维持基本生活;在农村教师招聘中,出现了女生比例大大超过男生的状况。从社会择业的维度分析,教师的职业吸引力有所下降。

扭转教师职业吸引力下降趋势,持续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形成优秀人才愿意选择教师职业的局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专业成长建设,让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教师职业形象,进一步发扬大,助力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提升。

建立科学合理的待遇分配与教师岗位交流制度,让教师乐教安岗。国家应在提高教师待遇上,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使教师待遇有合理的提高,以便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提高教师素质,使广大教师更加乐教;大力度落实“计划”,关键要把住地方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这个环节,让乡村教师感到光荣,得到实惠,使乡村教师更加爱岗。

教师职业是学习的职业 篇10

关键词:职业倦怠;原因分析;职业意识;职业乐趣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9-252-01

职业倦怠是一种身心耗竭的状态,是指个人不能成功的应付各种压力,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状态。教师的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地应付工作应激的一种反应。一般来说,患了职业倦怠的教师要经历三种心理反应。第一是情绪耗竭。这个阶段的教师表现为疲劳、烦躁、易怒、过敏、情绪紧张,常常表现为早晨不想去上班,形成对学生的消极的玩世不恭的态度。第二是人格丧失。一般表现为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第三是降低成就感。教师一旦经历着三个过程,就会引起动机上的变化,进而在生活方面出现失败感,社会心理学称之为“习得性无助”。由于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便成为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受害者。

一、大量的研究表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1、社会因素社会、家长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教育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学校、校长便把这种高期望转移到教师身上,使教师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心理的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在高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在价值多元化的冲击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也趋向多元化,这必然使教师常常陷入角色模糊和角色冲突的困境。从而引起教师的倦怠情绪。

2、组织因素教师长期工作在学校这个环境里,课堂是教师主要活动场所,学生越来越难管,课越来越难教。作业、考试、教学评比等等,教师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与学校领导,同事的关系因为教学成绩和职称晋升等敏感问题而变得越来越复杂。

3、个人因素研究发现教师性别、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教师个体的性格特征等和教师职业倦怠有相关。

教师的职业需要是个体从事教师职业活动的潜在动力,是个体工作积极性的心理源泉,主要有三个基本因素:一是从生活的需要出发,把教师职业需要视为谋生的手段;二是从发展个性的需要出发,满足个人的职业兴趣,发挥个人的专长、特长和才干;三是从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出发,把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职业需要。个体由于对这几种成分的偏重不同,从而形成不同的职业倾向。

其中,有代表性的倾向有以下几种(1)献身倾向。(2)成就倾向。(3)兴趣倾向。(4)实力倾向。职业需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个体实践的深入,职业需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不仅需要有教学技能,还要涉及到树立正确的职业需要,而且这种培训要贯彻教育生涯的始终。

职业评价取向是个体在生活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对不同的职业类型的相对等级的综合评判,影响评判的因素包括职业的生活声望和地位,也包括职业本身所能给予从业者物质与精神满足的程度。职业选择原则是指个体面临实际的职业抉择是的依据,它与职业价值取向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职业价值取向是影响个体择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并不完全是依据职业价值取向进行择业,即在职业价值评价的依据与现实选择职业的依据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可见,职业意识是个人对职业的最真实的看法及从业后的职业体验,教师只有体验到职业乐趣才不会产生职业倦怠。

二、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感悟生命之趣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其使命就是给予,把自己的知识无条件地教给学生。作为教师,工作之外的工资、福利等是间接满足,工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却是一种直接的满足。在教师职业活动中,师生之间的精神交流、情感融通都是别的职业难以得到的享受。教师工作的直接乐趣在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看到一批批学生在自己的帮助下取得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三、教师要沉浸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充实的职业生活

教师除了认真搞好日常的教学工作外,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定的学科、时间和机遇来实施教育科研,进行教育改革;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动手实践能力。积极参与富于文化内涵的参观、游览、讲座等社团活动,即可以开阔生活视野增长知识,又可以增强社会交往活动能力;时常反思和进行自我教育。

四、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创教育幸福,享受育人之乐

教育的幸福来自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体验,它是互相分享的。教师这种幸福表现在时间上,教师可以对学生产生终身影响;表现在空间上,教师对整个社会的进步影响巨大。

五、教师要增强自我教育效能感

教师的效能感是教师在教育领域中教育的作用特别是自己是否有能力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主观判断和信念。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有关活动中的行动积极性高,他们乐于付出努力,并采取适当的策略来应付遇到的问题,解决面临的困难。而当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和克服时,他当初的自我效能感就得到了证实,也就进一步维持了行为动机。可以说教师较强的教育效能感直接影响其对教育教学的信心和行为,这又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成为其学习的一种动力。

上一篇:高校实验教材建设下一篇:中国水墨动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