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2024-07-24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精选九篇)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洛酮治疗组40例, 男35例, 女5例;年龄18~55岁, 平均28岁;常规治疗组38例, 男30例, 女8例;年龄18~52岁, 平均26岁。

1.2 饮酒量与中毒期

根据饮酒量和中毒症状程度相对分为三期, 见表1。

1.3 观察内容

饮酒量 (按白酒计算) 、饮酒至就诊时间、病情阶段、呼吸频率、心率、血压、病理反射、心电图、心肌酶、肝功能、电解质、血糖及用药后不良反应等。

1.4 给药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入院后首先给与催吐或洗胃, 同时建立静脉通道进行充分补液, 常规静点5%葡萄糖盐水溶液5 0 0~1000mL中加入维生素、适当给予保肝、营养心肌脑细胞、利尿等对症治疗, 严重者予吸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与盐酸纳洛酮注射液静脉注射。轻度中毒者给予纳洛酮1~2mg加入10%葡萄糖20~40mL中静注;重度中毒者则给予纳洛酮2~4~8mg加入葡萄糖250mL中静滴。其中有糖尿病者改为生理盐水注射液。在给予患者纳洛酮的同时, 还应保持病人呼吸道畅通, 及时清除口腔内的污物, 以免引起窒息。

1.5 疗效观察及评价标准

显效:从用药至意识完全清醒的时间≤30min;有效:从用药至意识完全清醒的时间>30min而≤90min;无效:从用药至意识完全清醒的时间>90min。其中显效加有效等于总有效。

2 结果

治疗组40例经纳洛酮治疗后, 显效27例, 有效12例, 无效1例, 总有效率97.50%;对照组38例经治疗后, 显效4例, 有效20例, 无效14例, 总有效率63.16%。两组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P<0.01, 两组有显著差异性, 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且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

3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是临床急诊的常见病之一, 也是严重的社会现象, 尤其我们东北矿区工人饮酒的较多较严重, 酒后驾车、酒后上岗作业引起的各类事故给自己、家人及他人、单位带来极大的伤害。酒精中毒主要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 随着剂量的增加变化, 小剂量作用于大脑细表现为兴奋, 较大剂量作用于小脑引起共济失调, 大剂量作用于网状结构引起昏睡昏迷, 中枢神经系统等脏器及组织内存在着内源性吗啡样物质, 尤其以中枢神经内为多, 其活性最强的是β-内啡肽, 急性酒精中毒时, 体内的内啡肽释放增加。β-内啡肽可激活阿片受体, 直接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一系列的临床症状:运动及神经精神失常, 严重的出现昏迷、深昏迷, 甚至呼吸麻痹而死亡。

盐酸钠洛酮是一种完全阿片受体拮抗剂, 为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 不具有明显的激动剂作用, 它能够通过血脑屏障, 竞争性地阻断β-内啡肽的毒性作用, 对调节心血管、呼吸运动, 调节感知和运动对睡眠与觉醒等起着神经递质和调节作用, 乙醇中毒动物模型证实乙醇中毒后脑内β-内啡肽释放明显增加, 自由基产生增多, 纳洛酮能特异性地拮抗β-内啡肽, 清除自由基, 并促进乙醇的转化, 改善脑缺氧、水肿, 保护脑细胞, 恢复意识清醒, 促进呼吸功能恢复及有效防止肺水肿、休克及呼吸抑制的发生, 既有催醒迅速的作用。纳洛酮同时拮抗β-内啡肽和自由基对其他器官的损害, 改善全身功能状况, 加快患者意识的恢复。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具有简便易行、疗效确切、安全范围大、见效快和无明显不良反应等特点, 加大剂量疗效更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剂量加大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急性酒精中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40例, 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16%,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 P<0.01,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急性酒精中毒,纳洛酮,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翟橞艳, 陈锐, 吴学红.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46例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 2005, 33 (2) :130~131.

[2]孟庆林.纳洛酮在危重病的应用[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1 (2) :119.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2

[关键词]:盐酸纳洛酮; 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1]。临床上以急性发病居多,多为中、老年患者,表现为半身不遂、言语障碍等。急性脑血管病一般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两类。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由于脑血管内发生血栓、栓塞或其他原因导致脑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疾病[2]。本研究对近两年我院收治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常规治疗与盐酸纳洛酮治疗,并对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现将结果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CT排除脑出血,临床症状主要为:运动神经功能失灵、头痛头晕、感觉功能障碍、精神意识异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排除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及其他系统疾病引发的意识障碍。其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55~77岁,平均(64.6±8.5)岁。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方面进行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如溶栓、控制脑水肿、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控制血糖、血压稳定,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脑细胞,有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纳洛酮,2mg加入250ml注射用生理盐水中,静滴,每天一次。两组均以15天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

意识障碍患者根据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意外诊断标准中意识障碍的评定标准为依据;头晕和(或)肢体无力患者根据治疗后症状改善情况为评定标准。显效:Glasgow昏迷评分15分,意识障碍转为清醒,无痴呆;头晕和(或)肢体无力症状消失。有效:Glasgow昏迷评分改善5~8分,或意识障碍转为清醒伴有痴呆;头晕和(或)肢体无力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意识障碍无好转,或Glasgow昏迷评分减少或无变化,死亡;头晕和(或)肢体无力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4统计学处理

对文中所得数据进行相关的统计学处理,软件选用SPSS15.0,采用χ2檢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一个疗程后,评价结果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4.0%,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比对照组好,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结果见表1。

3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血管阻塞,使由病变血管供血的区域发生供血障碍,导致神经组织细胞坏死或软化,而出现以肢瘫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梗塞性缺血是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原因,国内外不少学者报道脑梗塞缺血使血浆、脑脊液中β-内啡肽(β-EP)含量明显升高[3]。β-内啡肽是阿片受体激动剂,它与受体结合后增加了心肺脑复苏的难度。盐酸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纯拮抗剂,对外源性、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均有特异拮抗作用,具有高脂溶性,可以通过血脑屏障,逆转缺血后神经细胞的损害,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后改善。除拮抗外,尚有抗凝、降低血粘度,增加血流量的作用,从而逆转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意识恢复[4]。本研究通过盐酸纳洛酮用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比治疗表明,盐酸纳洛酮用于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雨前.盐酸纳洛酮治疗重症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5,8(2):67-67.

[2]吕二保.盐酸纳洛酮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09,2(22):89-90.

[3]闫桂芳.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5):18.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37例。其中,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50~77岁,平均年龄(62.58±3.86)岁;对照组男22例,女15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3.41±3.94)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均无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吸氧治疗、保障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其意识情况,纠正患者的水、电解质紊乱状况,采用2%250ml葡萄糖稀释4.0mg纳洛酮,每日注射1次,持续注射15日。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采用5%250ml葡萄糖溶液稀释20ml醒脑静注射液,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给药,每日1次,持续治疗15日。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后的脑血肿量。其中,治疗效果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对患者治疗后的情况进行评定,共包括五个等级,其中,评分为5分,神经系统功能恢复良好,且生活能够完全自理的患者为治愈;评分为4分,神经系统功能存在一定程度损伤,但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为显效;评分为3分,意识清楚,但生活需要他人协助,无法完全自理为有效;评分为2分,植物生存为无效;评分为1分为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数据处理,计数采取率(%),计量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组间率对比采取X2或者T检验,对比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疗效比较

实验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总有效率为91.9%,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见表1。

2.2 两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治疗后脑血肿量比较

实验组脑血肿量为(18.20±2.35)ml,参照组脑血肿量为(25.52±4.87)ml。对比两组患者的脑血肿量,实验组低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T=8.2343)。

3 讨论

脑出血又被称为脑溢血或者是中风,该疾病主要是因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动脉血管、毛细血管或者是静脉血管破裂,从而导致脑出血[1]。脑水肿是该疾病的继发性病理改变,而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效果与继发性损害的程度存在一定的联系。由于急性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脑出血量相对较大,且周围水肿显著,促使水肿区域的血流量及其能量迅速下降,因而缺血性脑损伤更为严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

盐酸纳洛酮属于一种阿片受体拮抗剂,具有稳定脑出血后神经元,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减轻脑出血带来的继发性损伤[3]。脑出血伴昏迷患者注射该药物后,药物能够通过患者的血脑积液屏障,对患者脑干等部位的吗啡样物质起到一定的阻滞作用,并能够将其取代,与阿片受体充分结合,对患者体内β-EP的释放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促使β-EP失去活性,缓解因β-EP引发的脑损伤,从而加快患者脑缺血区域内的血流量,缓解患者的脑水肿症状,进而改善脑代谢状况。

醒脑静注射液是由祖国传统中医方“安宫牛黄丸”中提取而成,属于一种新型的水溶性静脉注射液,能够起到清热解毒、开窍醒脑的效果[4]。脑出血伴昏迷患者静滴该药物后,药物能够通过患者的血脑屏障作用于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可以降低患者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对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从而能够保护患者的脑组织,缓解患者的脑水肿现象,进而能够改善脑微循环状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总有效率为91.9%,脑血肿量为(18.20±2.35) ml,均优于参照组(P<0.05)。提示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能够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血肿吸收量。

综上所述,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共7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给予参照组常规治疗。在参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实验组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观察疗效。结果:实验组脑出血伴昏迷患者总有效率为91.9%,脑血肿量为(18.20±2.35)ml,均优于参照组,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盐酸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醒脑静注射液,盐酸纳洛酮注射液,脑出血伴昏迷,疗效

参考文献

[1]朱婉茸.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2015,05:109-110.

[2]周海武.醒脑静注射液联合盐酸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伴昏迷患者的临床疗效[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27:1-2.

[3]高正主.醒脑静联合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02:61-63.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4

关键词 纳洛酮 丁咯地尔 眩晕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029

眩晕是最常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头晕、视物旋伴恶心、呕吐。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压力的增加眩晕症的发病率在逐步增加,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临床上治疗该病的方法很多,本研究通过对纳络酮与盐酸丁咯地尔联合治疗顽固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探讨一种治疗眩晕症的新方法。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收治顽固性眩晕症患者40例(半年內反复发作眩晕3次以上或常规治疗3天无好转),年龄25~80岁,用药前行头颅CT检查排外小脑出血等疾病所引起的眩晕症。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方法:治疗组先静推纳洛酮针0.4mg之后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纳洛酮针0.8mg及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丁咯地尔针0.2g,静滴,3天为1个疗程。另选40例作对照组,年龄25~75岁,仅用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丁咯地尔针0.2g,静滴,而未用纳洛酮针。

观察项目: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48、72小时记录血压、心率及眩晕等的变化情况。

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眩晕症状完全缓解;②有效:眩晕基本控制,呕吐完全缓解,偶行动时少许眩晕,行走不稳;③无效: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未缓解。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 ±S表示,采用t检验。

结 果

联合治疗组24小时内眩晕症状完全缓解25例(62.5%),48小时内缓解者达35例(87.5%),72小时后患者完全缓解,有效率为100%。对照组24小时内眩晕症状完全缓解者有10例(25%),48小时内缓解者达18例(37.5%),72小时后有25例(62.5%)全部缓解,差异有显著性。

討 论

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患者有自身或外界环境的运动感,通常说的视物旋转,严重时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及血压、心率的改变及平衡障碍。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可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及前庭中枢性眩晕,前者有梅尼埃病、前庭神经炎等,后者有椎动脉供血不足、小脑出血、多发性硬化等[3]。不仅中老年发病较多,目前发病已趋于年轻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及人们生活节奏的改变,眩晕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成为急诊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此需要寻找更有效的方法解决。

丁咯地尔是一种具有多重药理作用的血管扩张剂,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它可阻断α-肾上腺素能受体,松弛平滑肌,并可以抑制血小板线粒体氧化和氧化磷酸化,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改善循环,且对椎-基底动脉的血管有较高选择性,对治疗眩晕症效果好。但目前有学者认为眩晕发作后,其中β-内啡肽含量较高,认为其参与了眩晕的发病,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清。而纳洛酮为内啡肽受体拮抗剂,对抗了β-内啡肽得产生,能降低脑内的內啡肽浓度,提高机体应激能力,缓解眩晕症状。因此纳络酮与盐酸丁咯地尔联合治疗顽固性眩晕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3月~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6例, 男59例、女47例, 年龄51~80岁, 平均 (60.7±9.1) 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3 h~2 d;患者均经头部CT证实, 并除外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及并发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疾病患者;根据全国第2次脑血管学术会议通过的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DS) 标准[2], 轻型 (0~15分) 38例、中型 (16~30分) 56例, 重型 (31~45分) 12例。按入院顺序将10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其中治疗组56例, 男36例、女20例, 年龄55~80岁, 平均 (61.5±9.5) 岁, 轻型22例, 中型28例, 重型6例;对照组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51~75岁, 平均 (60.8±10.3) 岁, 轻型16例, 中型28例, 重型6例。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病情予控制血压, 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降颅压, 预防肺内感染等并发症及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予纳洛酮1.2~1.6 g溶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 1次/d;对照组予丹参30 ml、维脑路通0.4 g、胞二磷胆碱1.0 g溶于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 1次/d。疗程均为2周。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DS) 减少90%~100%为基本痊愈;减少46%~89%为显著进步;减少18%~45%为进步;减少<18%为无变化;增加>18%为恶化。显效包括痊愈和显著进步;有效包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

2 结果

2.1 临床效果

治疗组基本痊愈19例、显著进步22例、进步11例、无变化4例, 显效率为73.2% (41/56) 、有效率为92.9% (52/56) ;对照组治疗组基本痊愈6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22例、无变化12例, 显效率为32.0% (16/50) 、有效率为76.0% (38/50) 。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改善程度及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18.050、5.866, P<0.01、P<0.05) 。

2.2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无出血等并发症。

3 讨论

脑梗死是因脑组织血液供应障碍, 致脑组织缺血、低氧引起的脑软化病症[3]。脑梗死发生后机体在应激状态下, 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垂体前叶释放ACTH和β-内啡肽, 而β-内啡肽可与阿片受体结合进而影响神经功能、加重或促进缺血性脑水肿的形成和发展;由于脑血流灌注不足或脑血流量减少, 可进一步引起神经功能继发性损害, 如临床上的昏迷、瘫痪、失语等症状, 既可能由脑组织坏死引起, 也可由脑组织水肿区半暗带的大脑神经元突触传递障碍所致。临床上治疗脑梗死的关键在于挽救缺血性半暗带, 及时恢复脑血流供应, 减轻脑组织缺血、低氧;同时针对脑梗死的病理、生理的多个环节进行调节, 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疗效。

纳洛酮是羟二氢吗啡酮衍生物, 是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 一般认为纳洛酮是通过拮抗阿片受体, 从而减轻β-内啡肽所产生的病理反应来治疗脑梗死。纳洛酮极易透过血脑屏障, 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介导的神经毒作用;同时纳洛酮还可直接作用于脑细胞, 通过抑制蛋白水解而稳定溶酶体膜, 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 增加环磷酸腺苷的含量, 稳定细胞膜对钙的通透性, 减轻细胞内钙超载, 改善脑细胞代谢;纳洛酮还具有抑制兴奋性氨基酸的作用, 从而改善脑血流灌注, 增加缺血区域的血流量, 减轻脑水肿[4,5]。本文结果显示, 治疗组应用纳洛酮后, 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改善程度极为明显;显效率和有效率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χ2=18.050、5.866, P<0.01、P<0.05) , 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使用纳洛酮, 能够及时阻断脑梗死后恶性循环的发生和发展, 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并为下一步治疗争得更多的机会, 值得临床推广[6,7]。

参考文献

[1]周宏斌, 常丽蓉, 郭凡荣, 等.超早期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卒中与精神疾病, 2005, 6 (4) :213-216.

[2]孟家眉.对脑卒中临床研究工作的建议[J].中华神经病学杂志, 2003, 29 (6) :57.

[3]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治要点[J].临床神经科杂志, 2005, 24 (2) :379.

[4]孟庆林.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急救医学, 2000, 20 (2) :123.

[5]仝元章.盐酸纳洛酮对脑梗塞疗效的研究[J].中国科学杂志, 2005.15 (5) :301.

[6]黄明, 肖强, 高峡.急性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选择[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4, 4 (2) :120-121.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6

关键词:急性脑出血,纳洛酮,水肿产生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本研究对我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治疗的80例脑出血患者, 采用分组对照的方法, 对大剂量应用纳洛酮治疗进行临床观察。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病例入选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出血的诊断要点[1];②均经头颅CT证实为脑出血;③出血量小于30 ml, 无中线移位和脑疝;④首次发病, 起病在24 h之内;⑤除外有重度高血压或严重心、肝、肾等功能不全者。本资料男44例, 女36 例, 年龄40岁~78岁, 随机分为2组。

治疗组40 例, 平均年龄56.8岁, 其中壳核-外囊出血25 例, 丘脑-内囊出血13例, 脑叶出血2 例, 出血破入脑室9 例, 出血量 (20 .1±4. 3 ) mL ;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轻型 (0 ~15分) 12 例, 中型 (16 ~30分) 19 例, 重型 (31~45分) 9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8. 57±7.30) 分;既往史评分 (6.76±1.30) 分;伴发病评分 (8.19 ±1. 45) 分。

对照组40 例, 平均年龄58.1岁, 其中壳核-外囊出血27例, 丘脑-内囊出血10 例, 脑叶出血3 例, 出血破入脑室8例, 出血量 (19. 3 ±5. 7) mL ;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分级:轻型11 例, 中型22 例, 重型7 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27. 42 ±8. 70) 分;既往史评分 (6. 67 ±1. 23) 分;伴发病评分 (7. 96±1. 86) 分。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病情予脱水降颅内压、控制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等。治疗组加用纳洛酮 (北京凯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 mg +生理盐水100 mL , 静脉滴注, 每日2 次, 15 d 为1 个疗程。观察意识障碍患者的起效时间, 并于发病第11 天, 第21 天复查头颅CT , 发病第30 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1.3 疗效评定

①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等, 意识障碍患者由浅昏迷转为昏睡, 或昏睡转变为嗜睡, 嗜睡转变为清醒, 即由较深的意识障碍转变为较浅时为起效时间, 以天数计算[3];②影像学指标:全部患者均在发病24 h 内进行第一次头颅CT 扫描, 发病第11 天, 第21 天分别进行第2次, 第3次头颅CT扫描, 测量血肿、水肿大小。复查头颅CT的评定标准[4]:血肿完全吸收为治愈;血肿吸收> 75 %为显效;血肿吸收≤75 %为好转;血肿未吸收或扩大为无效。水肿体积按如下方法计算:血肿周围低密度区+血肿体积- 第一次头部CT的血肿体积, 最后以水肿产生率评价。水肿产生率按如下公式计算:第2次水肿体积/ (第一次CT水肿体积×2次间隔天数) [5];③临床疗效标准:按1995 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拟定[2]。

1.4 用药安全性评价

所有患者治疗前, 及治疗后第1、2周均查血、尿常规, 血糖, 血脂, 肝、肾功能, 凝血功能, 心电图等, 并注意皮疹的发生及其它过敏现象。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用SPSS15.0软件包处理, 以 (x¯±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 两组意识障碍起效时间比较, 见表1。

治疗组中意识障碍患者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3 d 内意识障碍恢复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

2.2 两组血肿吸收情况 (发病第21天) ,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3 影像学改变

治疗组水肿产生率 (0.273± 0.072) , 小于对照组 (0.314±0.065) (P<0.05) 。

2.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发病第30天) , 见表3。

3讨论

大量的动物实验和近年的基础研究表明, 急性脑出血后机体释放大量的内源性阿片肽 (OLS) , 特别是β-内啡肽 ( β-EP) , 该类物质与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强的亲和力, 它通过相应的受体抑制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 使脑内谷氨酸转氨酶活性升高, 产生中枢神经功能抑制, 抑制呼吸中枢, 降低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 干预儿茶酚胺 , 前列腺素 对循环的调节, 还有直接的神经毒性作用, 参与脑出血后脑水肿, 颅内高压的发生发展。同时发现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浆, 脑脊液中β-EP含量明显升高, 与出血后脑水肿, 意识障碍, 及呼吸紊乱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6]。

还有研究表明[7], 不管是血管源性脑水肿还是细胞毒性脑水肿, 皆是以星形胶质细胞肿胀最为明显, 而神经元则往往是变性或坏死, 这是因为星形胶质细胞对于谷氨酸、钙超载、低渗压的反应较为明显。由此可见, 治疗脑水肿的关键在于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肿胀。近年来, 人们发现星型胶质细胞膜上存在着多种有功能的阿片受体, 主要包括ì、δ 和k 阿片受体等, 其中k 阿片受体数量最多, 且在各脑区中广泛存在。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5 治疗组用药后安全性观察, 见表4。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血压、心率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血、尿常规变化, 血糖、血脂变化, 及肝、肾、凝血等功能损害, 也无过敏现象及明显不适感。

盐酸纳络酮 (NaloxoneHydroxhloride NX) 是一种合成的羟二氢吗啡酮的N烯丙基衍生物, 化学结构与吗啡极为相似, 它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大于吗啡和脑啡呔 (是其2-3倍) , 能与阿片受体特异性结合, 是 ì、ä、ê受体纯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NX脂溶性高, 静脉注射后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 竞争性地阻止、并取代分布在脑干等部位的吗啡样物质, 与受体结合, 抑制β-EP的释放, 使β-EP失活, 从而阻断β-EP所致的脑损伤, 能逆转 β-EP对循环、呼吸的抑制 , 有助于中枢神经与心肌功能的恢复;并增加缺血区血流量, 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 调节前列腺环素、血栓素平衡, 恢复前列腺素对微循环的调节, 维持血压和脑灌注压, 控制颅内压, 减轻脑水肿, 改善脑代谢;且NX能刺激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 通过消除自由基, 实现其对脏器的保护作用[8]。纳络酮相对选择作用于ì受体, 大剂量时也作用于k 受体, 通过阻断中枢β -EP受体, 抑制钙离子内流, 减少自由基生成或释放, 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 保护Na+- K+- ATP酶, 从而减轻脑出血后星形细胞肿胀所致的脑水肿[7]。

研究也证实, 在脑出血急性期治疗中使用纳络酮可有效地降低脑组织水肿的发生率, 减轻脑水肿, 患者意识障碍恢复快, 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

关于NX的推荐剂量目前还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实验报道, 但有研究证实其药理作用与剂量相关, 低剂量主要作用于与呼吸有关的ì受体, 只有大剂量才作用于与神志、体温等有关的ê受体[8];刘大建[9]等也认为大剂量NX, 即0.3 mg/ (kg·d) , 在脑出血急性期对抑制血肿体积增大, 减轻水肿, 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更明显的优势。

樊继芒[10]等认为脑出血急性期使用NX有稳压效应, 不必担心其升压作用, 安全有效。在治疗过程中发现的常见不良反应为恶心, 呕吐, 多发生在用药后5 min, 系一过性;也有血压升高, 面色潮红, 灼热感, 心动过速, 呼吸困难, 精神兴奋或烦躁等现象, 多不严重, 只需减慢给药速度即可避免, 一般不须终止治疗, 安全性高, 毒副作用小。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王新德.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1-383.

[3]王迎.纳洛酮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山西临床医药杂志, 2002, 11 (2) :98-99.

[4]周宏志.纳洛酮治疗脑出血46例临床观察.交通医药, 2002, 16 (5) :516-517.

[5]孟令秋, 吴江, 周春奎.抑肽酶佐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3, 20 (3) :233-234.

[6]关雪莲, 和梅, 刘永刚, 等.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中阿片肽含量及纳络酮的影响.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5, 28 (12) :7-8.

[7]陈志华.纳络酮辅助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临床研究.广州医药, 2005:36 (4) 36-37.

[8]宋扬, 沈洪.纳络酮对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 2004, 1 (13) :69-72.

[9]刘大建, 刘森.不同剂量纳络酮治疗脑出血对患者神经元保护的作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5, 26 (18) :1713-1715.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按入院时GCS评分, 计分5~8分及神经系统检查及CT诊断为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标准。共40例, 男29例, 女11例, 年龄35~67岁, 平均42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4例, 脑叶出血6例, 脑桥出血4例, 小脑出血4例, 脑室出血2例。随机分为纳洛酮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均在发病后24h以内静脉注射纳洛酮, 其中绝大多数在6h以内用药, 应用剂量4mg/d, 连续治疗10~12d。两组间除纳洛酮外其他治疗措施完全相同。

1.3 疗效评定标准

(1) 意识觉醒恢复时间; (2) 用药前后脑动脉血流速度。

2 结果

经颅多普勒 (T C D) 检测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 以双侧大脑中动脉为靶血管, 显示治疗后治疗组的脑血流速度较之对照组明显降低。觉醒时间:治疗组觉醒天数为 (6.38±4.21) d, 对照组为 (10.45±6.16) d, (t检验, P<0.05)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近年来研究证明, 在重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液、脑脊液β-内啡肽 (β-EP) 明显增高, 其增高程度与病情轻重呈正相关[2]。大量的β-EP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效应, 从而参与并加重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纳洛酮作为非选择性阿片受体拮抗剂, 能有效的竞争性结合体内阿片受体, 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具有促醒、解除呼吸抑制, 改善患者的呼吸循环功能。而且早期大量使用0.3mg/kg·d[3]能明显降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本文两组均在综合治疗的前提下, 治疗组早期使用纳洛酮。通过本组病例观察, 患者觉醒天数短, 存活质量明显提高, 致残率降低明显。治疗过程中未见有毒副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盐酸纳洛酮对重型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GCS 5~8分患者20例每天应用纳洛酮4mg为治疗组, 随机以20例同等伤情未用纳洛酮药物治疗病例为对照组, 观察意识状态及临床表现。结果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降低、致残率减少, 觉醒天数相对缩短。结论盐酸纳洛酮对于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作用可靠, 使用安全, 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关键词:纳洛酮,脑出血,高血压

参考文献

[1]丘建华, 朱志安, 张红, 等.金尔伦 (盐酸纳洛酮) 治疗急性重症脑外伤的临床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1, 17:143-145.

[2]朱诚, 江基尧, 陈长策, 等.急性颅脑伤后各脑区和血浆中β-ELI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 1989, 69:343-346.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8例中, 男5例, 女3例, 均为出生后3~28d, 其中5例因咳嗽, 家长自作主张给患儿服用复方甘草合剂, 3例因“高胆红素血症”误把复方甘草合剂当作“退黄汤”服用, 剂量5~10mL不等。

1.2 临床特征

新生儿服用复方甘草合剂20~40min后口唇均有不同程度发绀, 呼吸减慢, 呼吸不规则, 其中2例出现意识障碍, 瞳孔缩小呈针尖样。

1.3 抢救措施

所有新生儿入院后, 均给予盐酸纳洛酮、输液及吸氧等综合治疗。肌肉注射盐酸纳洛酮0.4~0.8mg/次, 每日2次。对呼吸、心率缓慢严重新生儿, 给予盐酸山梗菜碱、盐酸肾上腺素等进行抢救。

1.4 结果

8例新生儿经抢救均获成功, 住院平均8~10d。经随访无后遗症。2讨论

复方甘草合剂系中成药制剂, 主要成分为甘草流浸膏、复方樟脑酊、甘油、愈创甘油醚等。其中复方樟脑酊含阿片。阿片作用于延脑弧束核的阿片受体, 抑制咳嗽中枢, 达到镇咳作用。但阿片有恶心、呕吐、心动过缓、便秘、尿储留、呼吸抑制及药物耐受成瘾等副作用, 其中呼吸抑制为最常见、最严重的副作用[1]。轻度呼吸抑制时可减慢呼吸频率, 严重呼吸抑制对呼吸频率和深度有明显抑制, 甚至呼吸停止而死亡。本文复方甘草合剂致新生儿中毒的主要临床表现:呼吸频率减慢、呼吸节律不规则、发绀、意识障碍、瞳孔缩小。经盐酸纳洛酮、输液及吸氧等综合抢救获得成功, 与陈小燕等撰写的癌症疼痛诊治:阿片类药物所致呼吸异常或者急性意识障碍, 可以考虑盐酸纳洛酮治疗观点一致[2]。盐酸纳洛酮为羟- (2) -氢吗啡衍生物, 为阿片受体纯抵抗剂, 能快速进入脑内, 与阿片竞争阿片受体, 快速逆转阿片类药物中毒所致的呼吸抑制及意识障碍, 改善呼吸功能, 使意识清醒, 故盐酸纳洛酮为阿片类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抑制和意识障碍新生儿抢救的首选药物, 该抢救方法可供临床医师参考。另外新生儿及婴儿因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再加上新生儿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 易发生阿片类药物中毒, 呼吸抑制尤为明显, 严重者可导致呼吸麻痹而死亡[3]。故新生儿、婴儿及幼儿慎用复方甘草合剂等中枢性镇咳药。

关键词:纳洛酮,新生儿,甘草合剂,中毒

参考文献

[1]姜红华, 程锐, 阚清, 等.吗啡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镇痛作用的评价[J].中华儿科杂志, 2012, 50 (5) :354.

[2]陈小燕, 洪若熙, 罗健.癌症疼痛的诊治[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2, 40 (5) :13.

盐酸纳洛酮注射液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内科进行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42例患者, 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38例, 女性患者4例, 年龄在18岁到49岁不等, 平均年龄 (33.54±15.45) 岁;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39例, 女性患者3例, 年龄在18岁到49岁不等, 平均年龄 (33.54±15.45) 岁, 中毒前均无肺、肝等功能疾病,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急性中毒分期等一般资料对比上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以及观察指标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即给予患者吸氧、洗胃、补液、心电监护等支持和对症治疗[3]。观察组在此的基础上加入盐酸纳洛酮治疗, 由于急性中毒分期不同, 因此多处于不同分期的患者合理使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对于处于兴奋期患者使用0.5mg盐酸纳洛酮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80ml静脉注射;对于处于共济失调期的患者, 给药方法同兴奋期, 在此基础上, 采用0.8mg盐酸纳洛酮加入5%葡萄糖溶液静脉滴注;对于处于昏睡期的患者, 给药方法同兴奋期, 在此基础上, 每隔20min观察患者的情况, 同时加入0.5mg盐酸纳洛酮, 最大剂量不得超过4mg, 直至患者清醒。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评定指标

将治疗效果分析显效、有效以及无效, 显效为昏睡或昏迷患者完全清醒, 可下地走路, 症状消失。有效为治疗后昏睡或昏迷患者开始清醒, 部分症状消失。无效为患者经过上述治疗后, 病状没有任何改善, 各项指标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 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采取率 (%) 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 (x±s) 表示, 组间率对比采取x2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综合对比

观察组42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 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具有明显差异, P<0.05, 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见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见效时间症状消失时间相比, 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在急性中毒如酒精中毒时, 乙醇会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起到抑制作用[4], 临床上可表现为昏迷、昏睡, 严重者会引起循环系统受损, 危及生命。

盐酸纳洛酮人工合成的非特异性阿片受体拮抗剂, 其治疗机理在于, 通过竞争性阻断和取代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结合, 从而起到催醒解除中毒达到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采用常规治疗和盐酸纳洛酮进行我院内科84例急性中毒患者的对比治疗, 根据研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综合治疗效果, 见效时间和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盐酸纳洛酮在急性中毒治疗中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其疗效短, 时间快, 方法便捷, 无副作用, 对于危机生命的患者可及时救治, 减少其他病症。

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盐酸纳洛酮在急性中毒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期间在我院内科进行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两组, 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入院后采用常规治疗方法, 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方法基础上加入盐酸纳洛酮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症状消失的时间。结果: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8.57%,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率要高于对照组, 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明显, P<0.05。结论:在治疗急性中毒方面, 使用盐酸纳洛酮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见效快, 症状消失时间短, 在临床上可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盐酸纳洛酮,急性中毒,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李惠连.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81例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C10}:146-146.

[2]青伟华.纳洛酮在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0, 27 (4) :363-366.

[3]柴菊爱.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的疗效观察[J].海峡药学, 2011, 23 (21) :100-101.

上一篇:居住文化下一篇:食品快速分析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