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形态

2024-07-28

重要形态(精选十篇)

重要形态 篇1

一、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经济工作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这一重要论述对于意识形态工作给予了明确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1]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提出这“三个事关”,指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

二、强调“两个巩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上指出:“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2]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总体部署的同时,强调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出“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前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挑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那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强调“两个巩固”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对于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工作,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三、强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并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领导。毛泽东同志指出:“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第一位。”[3]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4]。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提供了重要遵循。“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要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坚强保障。”[5]

四、首次对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进行了详尽的阐释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对党性和人民性做出明确阐释,强调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1]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正确处理党性与人民性的关系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党性与坚持人民性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及实践要求,在实践中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实现“两个巩固”根本任务的具体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概括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范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全党凝聚共识、凝聚力量,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六、首次将“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的内容纳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2013年11月出台了《中央党内法规制度工作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党内法规制定工作五年规划,这是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一项战略工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中央党内法规制度工作五年规划纲要》共包括九个部分的内容,其中第二部分是“完善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进一步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列举八个方面,包括两个工作制度和六个党内法规,这其中第4项法规就是:“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具体内容是:“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方面党内法规建设,从制度上加强、改进和保障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完善新闻媒体及新闻从业人员管理制度和办法,加强对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把舆论导向管理落到实处。完善意识形态阵地管理法规制度,健全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管理制度,不给错误思潮和主张提供传播渠道。”[7]首次将“完善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党内法规”的内容纳入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建设中,这对于提高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意识形态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蕴涵着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展示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必须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为统领,加强新形势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N].新华社每日电讯,2013-08-21.

[2]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

[3]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5.

[4]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M].北京: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2:20.

[5]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N].人民日报,2013-10-08.

[6]认真学习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辅导百问[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230.

专题党课:意识形态重要性 篇2

一、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道路的根本问题。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政治信仰、政治方向,是一个政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体现于坚定的理想信仰之中;唯有坚定理想信仰,方能永葆忠诚、方能不忘初心。

一要认识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性。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历来十分激烈,特别是当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西方一些敌对势力无孔不入,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侵袭和渗透,国内的邪教组织和一些错误思想观点不时沉渣泛起,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保持政治定力,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勇于亮剑,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

二要认识到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长期性。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要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干部,切实履行好围绕

中心服务大局的基本职责,聚焦“ ***”战略部署和实现我区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激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创新创业的热情,集聚砥砺奋进、开拓进取的强大正能量,把中央和省、市、区委的要求变成全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为共同谱写新时代美好**区篇章而努力奋斗。

二、把稳方向,牢牢把握新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目标

我们要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牢把握“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认真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强化理论植根,把牢舆论导向,崇尚价值引领,厚植文化土壤,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为实现我区强势崛起提供有力思想舆论保证和良好精神文化条件。

一要确保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全面贯彻落实;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在党的领导下可管可控;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筑牢。

二要着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引导社会舆论的能力不断提高,主旋律影响更加突出;新闻宣传工作方法得到改进,“三贴近”的要求进一步落实,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全面增强;新闻内容、传播手段进一步创新,全媒体深度融合发

展;宣传舆论阵地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特别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管理和运用能力全面提高。

三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区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文化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不断涌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得以满足。

三、多措并举,大力夯实共同思想基础

一要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各级领导干部既要抓好自身的学习,又要组织好本系统、本单位的学习,同时还要当好宣传员和讲解员,真正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提高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探索长效机制,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自觉性坚定性。

二要深化传播普及。紧扣干部群众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紧扣人们普遍关注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充分发挥基层“草根”宣讲员

和理论志愿者的作用,积极统筹平台资源,组织开展多层次、多视角、多频度的专题讲座和基层宣讲活动,切实增强宣讲的思想性、针对性、生动性,让百姓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好地厚植基层、扎根人民。

三要开展理论研究。紧密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密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紧密结合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和干部群众思想方面的实际问题,深入开展理论研究阐释,努力推出具有创新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优秀理论成果。进一步挖掘我区人文历史,为我区注入新的时代内涵。

四、突出舆论引导,建设健康向上的舆论阵地

一要把牢方向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坚持把正确导向摆在首位,做到敢抓敢管,敢于亮剑,着眼于团结和争取大多数,有理、有利、有节开展舆论斗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要突出主题宣传。围绕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聚焦“十大攻坚战”,重点打造“文化**”“智慧**”“诚信”和新媒体等宣传品牌,着力做好经济宣传、民生宣传、典型宣传,充分反映我区经济社会的好形势、好前景,及时报道各领域、各条战线的生动实践,深入宣传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以及重要领域改革取得的进展和成效,为经济社会发

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加大对外宣传力度,通过举办*****、发展特色旅游产业、组织各种文化活动,积极推介、宣传我区,不断提高我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三要强化舆论引导。顺应互联网发展大势,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推进理念、内容、手段、渠道等全方位创新,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针对群众关切做好解疑释惑工作,积极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方面发展。加强对各种错误思潮和倾向的批判,增强人们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

五、抓实内容管理,全力营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一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着力推进政务微博、微信和移动新闻客户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巩固夯实互联网新媒体宣传阵地,深化政务公开,推动网络问政行政,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大力开发健康有益的网络文化产品,使“两微一端”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服务公共文化的新平台、拓展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二要抓好网络舆情处置。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完善网上舆情的收集、研判、报送和处置机制,对一些重要、敏感时间节点,提前做好预案,及时稳妥处置负面舆情。加强全区网络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壮大网上舆论,扎实做好网络意见领袖、网络作家、自由撰稿人等新兴社会群体的统战工作,加强与他们当中代表人士的联系与交往,引导他们认同主旋律、凝聚正能量。

三要积极净化网络环境。完善互联网信息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协调处理网上监管与网下引导,继续开展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依法查处涉嫌违法犯罪的网站和个人。持续开展“清朗”“健网”“打击侵权仿冒”等专项治理行动,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空间。

六、加强队伍建设,打造意识形态工作主力军

中国,重要的是改造思维形态 篇3

"Rebellion" and "Uprising" are different, because of the thought of rebellion is the tiny stronghold or group, yet, but the uprising is a rational, programmed, doctrine thinking.

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思维形态的改变,是理念、情感、行为发生改变的基础。思维有大思维和小思维、深思维和浅思维、实思维和空思维的区别。仅就大思维和小思维而论,从古至今的中国常常被小思维困扰着。这一点,我们应当正视。

古代中国曾是思维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连世界的顶尖级哲学家黑格尔也说过“世界的哲学故乡在中国”。听了这样的评价,我们当然会认为很给中国露脸、提气。但深入地想一想,也有值得自知、自审、自谦的地方。如排在《世界图书概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印)发行榜第二位的《老子》(第一位的是《圣经》),就曾“热”得很久。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发现了“道”,这无疑是大思维。但是老子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却是“小国寡民”,即“邻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听听,连鸡犬那样的门户之事也念念不忘,这样的思维就小得可怜了。这也使人联想到上世纪中后期“阶级斗争”式的“大思维”,但在实际上十亿人所想所干的事,无非都是小家子气十足的心思和行为在作怪。真正的革命,“造反”与“起义”之所以不同,就在于造反的思维是小山寨、小团伙、小打小闹式的,而起义是有理性、有纲领、有信条的大思维。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先进社会之后,就尤其需要大思维!关键的问题是,我们中国与大思维仍有多少距离?比这更重要的是,我们有无谦虚精神。

强调爱国主义,强调民族自尊心,以及保护和发扬中国特有的国粹、国学、国风,无疑都是应当的和必须的。但是真正的爱国、真正的民族自尊,以及保护和发扬中国的种种优良传统,都离不开对中国某些思维弱势的自审和反思,批评和克服。因为这才是高品位的爱国,才是对民族的真正负责。正如当年鲁迅用了太多的精力和笔墨去讲中国国民性中的种种惰性,而他本人却真正无愧于“空前的民族英雄”(毛泽东语)。反倒是鲁迅同时代的某些人,为了表示“爱国”大肆跪拜某些愚昧落后的“国粹”,大肆喊叫“整理国故”,或是在外国人面前刻意显示中国带有陈腐性的独特“美感”,连脓肿、溃烂也誉之为“艳若桃花,美如乳酪”,使鲁迅觉得那是“拿肉麻当有趣”。

我们必须尊重和提倡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和今天正在形成的大思维,但又必须正视我们中国在小思维(包括小见识、小心思、小聪明、小本领)的境界中沉溺太久。必须承认,有太多的大思维都不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出现的,而是从外国引进来的。以近代、现代而论,无论是自然科学的大思维还是社会科学的大思维几乎都不是中国自生的。自然科学中的万有引力定律、物种起源、相对论、微积分、元素周期表、电学等等,都是外国人发现的。即使社会科学中最高思想结晶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首创者也是外国人。另如音乐中对音阶、音程的科学确认,和美术中对色彩学、光谱学、透视学的科学判定,也源于外国。如此一比就应当承认我们在上述的大思维面前,仍要谦虚。

此外,我们还可以追溯一下古代的事,看一看中外在思维活跃度上的差别。以形象思维的产品即文学作品而论,公元前八世纪口头流传、公元前六世纪形成文字的古希腊长诗《荷马史诗》,上下两部总计近两万八千行!至于希腊神话中塑造的人性味十足的神,也是不胜枚举。而那时中国的神话文字,只有用极少文字写出的神仙小传。连洋洋六卷的《穆天子传》,总计也无非千字左右。而且,中国造出的神又大多是符号,没有具体形象。

在这里,我们也不妨说说古代的中外军事思维。无论是希腊时期的战争还是罗马时期的战争,都是国际性的、洲际性的战争。而中国的古代战争,大都是国内战争,即同胞中不同政治集团或武力集团的战争,打到外国去的事近于没有。

我们还可以举现代、当代获得国际大奖的例子,中国人之中获科学奖、文学奖的也有,但他们的思维习惯又都是在外国的环境中形成的。

今天,中国的思维变革是醒目的。无论是政治思维、经济思维、文化思维还是道德思维,都日益活跃,这是应当赞美的。但是否真正走近了当代世界大思维的前沿?种种小思维是否仍在纠缠中国?我看不妨要多打几个问号。举例说,中国的政治思维像许多国家一样,占主体的是权力思维(也可称之为官方思维),即对权力如何运用的思维。这本来是常识,无须否认,关键是中国能否将权力思维上升为权力科学和权力文明。什么是权力科学、权力文明?根本的也是首要的标志是使权力成为社会公器而不能私有化或世袭化。任何官位、官阶、官衔,无非是一种社会符号,任何时候都可能因时因事而置换,而撤消。但中国的权力拥有者,他们身上佩戴的社会符号非但是个人资本的标志,而且常常带有固定性、传承性,没有彻底克服封建因素。因此他们的某些政治思维,很难与小农思维、小市民思维彻底绝缘。

另如中国的经济思维,很多时候尚未对经济自身的运转规律和操作法则给予特殊的尊重,而常常成为政治的仆从或与之联姻、官商勾结的事屡见不鲜。加上家族意识的顽固,致使经济往往成为小思维的井蛙之鸣。顺便说,虽然追求小康社会是一种求真务实之举,但安于小康、止于小康也有小思维意味。

此外中国的文化思维,特别是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的思维,小家子气的因素尤为醒目。满足于或陶醉于对短近事物、琐碎事物的解读或发挥,至多是对民族本位、国家本位的彰扬,而对地球命运、人类命运的关注也常常取回避态度或疏远态度。

至于中国对道德的思维,虽然有关道德的理论和信条比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多,只因为对“义”和“利”的辩证关系始终没有理解得很科学、很通用、很有实效,致使很多人在空道德、小道德的海域中盲游。

中国从古至今产生的具有全民族影响、全国影响的巨人、伟人、卓人、名人太多太多了。编印的各式《中国名人大辞典》往往很多很厚,涉及的人物也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多。但在《世界名人大辞典》中所占的席位并不很多。而且,切实改变了世界面目、切实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物也较少。原因之一就是小思维多而大思维少。无论是古代创立而今天仍有数亿信徒的宗教,还是近代、现代涌现出的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巨匠,必须承认大都诞生于外国,这也是因其习惯于大思维。我这样说,根本的心思是什么?是爱国。当年鲁迅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哀有怒就是爱国。今天,中国实现了大进步、大腾飞,无疑应当易哀为乐,易怒为喜。但又必须做到:乐中有思,喜中有忧。有反思习惯、有忧患意识的民族,才是最有出息的民族!中国注定是有大出息的民族,而大出息的标志之一就是有自知之明,有自强之志。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学者)

血常规检查中细胞形态镜检的重要性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89例异常血象人工细胞形态分类镜检资料,来自笔者所在医院检验科2005~2009年门诊及住院患者存档资料,年龄22~87岁。

1.2 方法

用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取样。用SF-3000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对血常规筛查出的异常血象(外周血中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项中至少有一项不正常),推片染色做镜下细胞形态学分类检测,于2 h内测试。

2 结果

在189例异常血象资料中,有各类白血病19例,各类贫血(除白血病外)29例,血小板数量异常32例,感染发热99例,其他疾病10例。189例异常血象中除细胞数量有变化外,细胞的形态也会出现变异。其中147例都可检出与其疾病相关的主要的异常细胞及其他成分,检出率高达78%,尤其是在19例白血病患者的血液中,除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外,都可找到多少不一的与其类型相关的幼稚细胞,检出率高达95%。

3 讨论

目前血液全自动分析仪在许多医院普遍使用,尤其是像SF-3000一类较先进的血液分析仪,能检测18个参数及四个粒度分布图,可以对白细胞做五项分类显示。该仪器精密度高,重复性好,分类结果和目测分类呈正相关。应用高、低、正常三种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及临床监视,仪器、试剂状况良好,线性测定良好[1]。

但此类仪器不能通过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而是按细胞体积的大小简单的分群,白细胞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分类。它不能区分幼稚、嗜酸、嗜碱及单核,更不能识别异淋和有核红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毒性病变[2]。甚至一些小粒细胞也当作中间细胞,一些大淋巴当作粒细胞计数。还有一些大片成簇的血小板也可当作白细胞计数。每类白细胞的体积不同,通过检测区时,产生与其大小相对应的脉冲,脉冲的大小与细胞的大小成正比,借此分成小细胞群、中间细胞群和大细胞群,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大多数淋巴细胞分在小细胞群内,嗜中性粒细胞分在大细胞群内,其余细胞如单核细胞、嗜酸细胞等分在中间细胞内,这种分法与显微镜分类计数法是完全不同的,报告的淋巴细胞是体积大小相一致的一群数目,而正常血液内淋巴细胞分为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仪器是不能把二者细胞分在一群内的。由此看来一些异型淋巴细胞,血液病细胞等因细胞形态体积大小是千变万化的,单从细胞体积大小进行分类是不能完全反应疾病的真实状况的。一般情况下,如果白细胞很高(>30×109/L)或中间细胞很高,白细胞直方图在100~150 fl之间出现高尖峰,这种情况一般都能引起重视,而不易被漏诊。

综上所述,迄今为止世界上无论多先进的血液分析仪,用于细胞分类时只能当作一种过筛手段,都不能替代目视法显微镜下分类计数。因为仪器还不能准确区分幼稚细胞、异常淋巴细胞、有核红细胞等[3]。因此对异常血象应进行人工细胞学分类镜检,并将此纳入检验科日常质量控制之中。血涂片染色镜检仍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必不可少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材铭.Symex SF-3000血液细胞分析仪白细胞分类结果与目视显微镜分类结果比较.广东省2001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1.

[2]叶应妩,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11.

重要形态 篇5

在今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深入分析了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长远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和基本遵循。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深入学习、深刻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

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总书记在讲话中对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深刻的阐述,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从而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定位。深刻领会讲话精神,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

从历史经验看,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稳定,一个政党能否稳固自身的执政地位,既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技术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如民族精神感召力、民族凝聚力、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意识形态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国家自身的安全也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无法巩固。在这方面,苏东剧变已经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教训。苏东之所以发生剧变,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之所以丧失了执政地位,原因虽极为复杂,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国家的共产党,主张意识形态的多元化,从而丧失了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失去指导地位,全国不同民族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被破坏。苏东剧变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文化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以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一个长期过程。思想领域内的混乱是最难治理的混乱,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苏东剧变之后,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更是把意识形态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并把它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和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就连美国这样的世界超级大国,在冷战结束后也在担忧其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其最后一部著作——《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中,不仅表示了这种对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担忧,而且提出了加强美国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建议。

从当前国际形势看,国际范围内围绕意识形态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进入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经济领域内的竞争开始转向意识形态领域和文化的竞争。2008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讨论国际金融危机、深刻分析此次危机的根源时,意识形态问题尤其是价值观问题被纳入到讨论之中。西方国家一方面在担心自身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丧失,开始采取各种措施维护本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另一方面,面对中国的崛起,西方国家开始担心中国的价值观会替代欧美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并由此产生了所谓“中国文化威胁论”,有的西方国家甚至制定了遏制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推行的意识形态渗透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继续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外,还采取了一些新的手法:他们推行所谓民主化浪潮,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企图让我们淡化意识形态,核心是淡化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他们利用我们执政党内少数党员和政府中少数公务员的工作失误、少数腐败分子的腐败行为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添枝加叶,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加以丑化,企图使人们对共产党失去信任,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他们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杂志、信息网络等文化产品的输出,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论、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他们散布所谓“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妖魔化”中国,企图搞乱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削弱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这一切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有效防范西化分化,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任务十分紧迫。

就国内情况来看,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新挑战和新考验。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进一步增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一些地方还严重存在,部分社会成员信仰缺失,思想道德失范,有些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是非混淆、善恶颠倒、荣辱不分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网民有近6亿人,微博用户达到3亿多人,是全世界最大的网络群体。新兴媒体的出现,给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带来了一些积极影响,但存在的风险也越来越大,网上舆论斗争越来越激烈。宗教对私人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步扩大,进而会影响社会,影响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目前,宗教在高校、在社区、在边疆地区发展速度较快,信教群众越来越多。这一切表明,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思想处于混乱状态,则有可能演变成社会动荡甚至政治剧变,影响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从而影响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给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对世界也是一场灾难。对此,我们必须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如何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管理和引导,如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如何适应新形势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已经成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大课题。

总的来看,冷战结束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意识形态工作已经成为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前途命运带有根本性、战略性和全局性意义的重要工作。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国内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情况下,重视国家意识形态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只有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执政基础的高度,认清肩负的责任、面临的挑战,我们才能进一步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着力点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概括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明确指出了宣传思想工作的努力方向,是做好新时期意识形态和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原则与重要遵循。实现这“两个巩固”,关键是要解决好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问题。做好新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实现“两个巩固”、坚定信仰信念作为全部工作的立足点、聚焦点和着力点。

旗帜指引方向,思想凝聚人心。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解体、民族就要分裂。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建设。毛泽东同志强调党要有“共同语言”,邓小平同志强调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江泽民同志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有自己的精神支柱,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党的十八大结束后,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明确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形象地说,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所有这些强调的都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

用科学理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经验、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党从一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党的七大,又把毛泽东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这为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有力指导和理论上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又一个理论成果的取得,我们党又先后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写在自己的旗帜上,这为推进改革开放,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共同的思想基础。历史经验表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宣传思想文化阵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多元、多变的思想冲击之下,在拜金、拜物等观念腐蚀之下,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开放执政环境,处身利益诉求、矛盾问题交织互联的转型发展时期,党员干部更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这就决定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仍然是坚持“两个巩固”、增强“三个自信”,牢固树立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共同理想。

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科学理论入脑入心,共同理想才能虔诚而执着;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广泛而普及,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才能至信而深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党员干部是关键。因此,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工作。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学习党史国史,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新干部、年轻干部尤其要抓好理论学习,通过坚持不懈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

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不仅要在党员干部中开展,而且要面向全社会开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鲜明主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这个主题、聚焦这个主题,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要深入开展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深入宣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讲清楚国家梦、民族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引导人们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总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思想引领作用、舆论推动作用、精神激励作用、文化支撑作用,增强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牢牢把握宣传思想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遵循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正如总书记指出的,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来之不易的宝贵经验,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宣传阐释好中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些基本要求,既蕴含着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蕴含着对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判断,具有很强的战略指导性和现实针对性。当前,贯彻落实这些基本要求,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围绕中心工作搞好意识形态工作。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切实做好中心工作,才能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只有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才能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我们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工作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必须正确处理好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是意识形态领域关乎舆论导向的重大问题,只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宣传思想工作者才能明确方向、站稳立场。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人民性,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只有坚持党性,宣传思想工作才能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只有坚持人民性,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获得活力源泉和动力根基。把党性和人民性统筹好、实践好、统一好,宣传思想工作才能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必须正确处理好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的关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总书记强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坚持这一方针,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不断改进正面宣传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正面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夯实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要积极开展舆论斗争,坚持底线思维,强化阵地意识。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敢抓敢管,敢于亮剑。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从而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必须正确处理好总结经验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另一方面,要大胆改革创新。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点放在基层一线。只有在创新中赢得主动权,宣传思想工作才能回答好时代考题,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必须正确处理好认识当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识当代中国,重点是阐释中国特色,就是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正确看待外部世界,必须及时准确把握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充分了解世界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更好地发展我们自己。

必须正确处理好全党动手和部分负责的关系,着力构建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宣传思想工作是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强化协作,需要多方联动、全员参与。总书记强调,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全党动手”,“必须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动员各条战线各个部门一起来做”。一方面,要构建全党动手的大宣传格局。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和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不断提高领导宣传思想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宣传思想部门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此外,各条战线、各个部门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宣传思想工作中来,树立大宣传的工作理念和“一盘棋”的大局意识,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自觉支持宣传思想战线的工作。

重要形态 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建设;国家

一般来说,不同的人、不同的党派、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其拥有的经济基础、政治利益、社会环境不同,意识形态也会有所差别。中国正处在政治、经济、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国家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社会意识形态趋于多元化。坚定不移地维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反对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在多元中立主导、多样中谋共识,是中国共产党提高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整体安全的意识形态保证。①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它是当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主要阵地。②从杜勒斯“和平演变”政策的提出到美国“西化分化”战略的实施;从纸介传媒、电台、电视台的仇共、反共、丑共宣传到互联网的无中生有、移花接木、恶意炒作;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到煽动“颜色革命”;从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到启东占领市政府事件;从台湾的“太阳花”学潮到香港的违法“占中”……某些西方政治势力,无不倾力发动意识形态战。他们在意识形态战中的常用手法是,炫耀西方价值观,颠覆传统思想体系,抹黑当局的历史和现状,混淆是非判断标准,造成意识形态纷争,扰乱社会心理平衡,最后达到制造政治动乱的目的,以推翻他们不喜欢的政权或其认为是自身潜在对手的政权。③

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指导性作用,同时对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维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意识形态的根本使命。④鉴于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的共产党自建党以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毛泽东曾说过:“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⑤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始终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他通过对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深刻反思,为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新确立了科学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原则。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时说“‘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一个好好的东西,一下子就被他搞掉了。‘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⑥邓小平的这一论断使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具有较长的、连续性的历史演进过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更是展现出一些新的面貌、出现了节节上升的趋势,尤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⑦胡锦涛同志还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⑧鼓励和支持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对于新时期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胡锦涛同志也寄予厚望,他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⑨

我们必须看到,在社会意识形态高度发展的今天,少数人的传统价值缺失,传统文化的生存现状正面临挑战,诚信、勤俭、团结、尊老爱幼等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观念正在被淡化。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意识形态的精华和核心,也是我们民族战斗力的保证,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作出了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定,传统文化的建设和复兴逐步被提上日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呢?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⑩它呈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是特定社会和特定时代的产物。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建和传承的物质精神成果。优秀传统文化的集成和发展,能够充分地反映现实对历史的延续。

意识形态是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利益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的统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折射出我国民族文化的底蕴与铺垫。作为过去历史活动的表征,经过选择和积淀的传统文化为我国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未来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和坚实的文化基础。因此,认识和把握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是过时的东西,它是跨时代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一个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理论。12这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的观点相一致。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3这个“民族形式”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实现现代化,没有必要以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代价,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社会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不能忽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不能忽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包含两个方面: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

第二,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实现了这两个方面的结合,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化、民族化、本土化。

从历史上看,佛教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当时,中国人对佛教的了解并不多,它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冲突和矛盾。比如说,佛教主张出世,而中国的文化主张入世;再比如说,见到皇帝应不应该磕头的问题,皇帝在中国是天之骄子,万人之上,任何臣民见了皇帝都要磕头,而佛教认为不应该向皇帝磕头;再比如,关于神灭、神不灭的问题,佛教认为,肉体只是一个臭皮囊,人死了以后精神照样存在,而作为中国文化来说,肉体死亡了以后,精神也随之灭亡……对于这些矛盾冲突,我们有两种解决方式:

一是不闻不问,继续按自己的方式往前走。

二是主动适应社会现实,适应社会的文化,走相结合的道路。佛教在很大程度上走的是第二条道路。比如说见到皇帝是否叩拜的问题,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争论,最后佛教顺应了中国的现实,改变了立场,认为见到中国皇帝是要跪拜的,这一改变使佛教进入中国的门槛就低了很多,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对佛教的接纳程度就高了很多,所以从汉代以后包括隋唐时期的几百年时间里,佛教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在唐朝达到了鼎盛时期。我们再看另外一个宗教——基督教,基督教在唐朝初年传到中国,基督教在鸦片战争之前,在中国传播了将近五百年,在明末清初之际,多位国外的传教士有感于前两次传教失败的经验,力图把基督教与中国的现实和文化相结合,一手拿圣经,一手拿四书五经,穿儒服、戴儒冠、讲汉话,在当时的社会中,中国的很多高官、思想家、科学家都皈依了基督教,但是他们的做法被罗马教廷知道了以后引起了罗马方面的不满,罗马教廷坚持认为要保持基督教的惟一性、独立性,所以当时康熙皇帝对罗马教廷的做法也非常的不满,所以康熙及其继位者雍正皇帝开始驱赶基督教徒并关闭基督教堂,禁止百姓加入基督教,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再一次失败了。佛教和基督教的传播,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马克思主义与佛教、基督教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有一个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它是一种外来文化,要遵循传播规律。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一个历史阶段中,我们人为的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对立起来了,认为要传播马克思主义就要抛弃中国的传统文化,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不能传播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显然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吸收了人类优秀文化的精髓,也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统一的。比如在人与自然的先后的问题上,《周易》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流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它既是我国当前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源泉、文化载体,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重要基石,同时还是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重要手段。

注释:

①徐成芳,罗家锋:《试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政治学研究》,2012年第6期,第19-20页。

②田改伟:《试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30-31页。

③张国祚:《怎样看待意识形态问题》,《红旗文稿》,2015年第8期。

④张文镝:《深化对意识形态重要性的认识》,《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年第5期,第78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⑥邓小平:《南方谈话》。

⑦《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⑧《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1页。

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3页。

⑩在线新华字典,引用日期2015-7-6。

11詹小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求索》,2004年第5期,第88页。

12周忠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需要优秀传统文化支撑》,《学习时报》,2012年7月11日。

重要形态 篇7

一、利益整合能力的简述

关于利益整合能力, 首先是利益的概念, 列宁从曾经说过, 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就是利益。利益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利益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领域、多类型的复杂的社会范畴。需要是利益产生的基础, 但需要并不等同于利益。利益的本质是社会关系, 核心是经济关系。总的来说, 利益是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而实现的人们各种需要。

关于整合, 这是社会学研究的一个常用的术语。它表示一种和谐、稳定的状态。社会只有通过整合才能保持团结与稳定, 但是整合的获得和内容则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时代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的。

在利益整合的概念上, 有学者总结“利益整合, 就是通过多种方式, 在保证各群体利益的基础上, 使各个部分组合起来, 构成一个利益共同体”。政党是阶级社会中各种不同利益之间利益矛盾与冲突的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而且是特定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利益的工具。政党本身就具有利益表达和利益综合的功能, 而当它成为执政党上台之后, 这些功能就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结合在一起, 从而形成了利益整合能力。

二、意识形态对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的重要性

利益整合是执政党的重要职能, 调节利益的能力是政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利益整合有许多的手段, 其中政党的意识形态在利益整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马克思主义意思形态要发挥它对于中国社会的整合作用, 就必须随着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 来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内涵, 由原先的强调对立的意识形态改变成为强调共存的意识形态, 并且具有兼容并蓄其他性质意思形态合理、科学成分的能力。

利益整合不仅是一种互补性的整合, 同时还是一种认同性的价值观整合。国外有的学者称“对意识形态的重新重视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执政合法性面临着明显的挑战。”当然, 我们对于外国学者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问题, 表示不妥, 但是可以从国外的学者的观点中看出, 关于重视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利益整合能力的重要性, 国内外都是持肯定态度的。一方面, 意识形态为社会成员们提供了能共同遵从的价值取向, 使社会变成一个有凝聚力的统一体;另一方面,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相应的意识形态都会具有一种思想先导的作用, 政党执政以后, 他的意识形态会居于社会主导地位, 政党的价值观念也会逐步成为全体社会公众所共有的价值理念, 继而成为动员和引导人们为某种社会理想、社会制度和社会目标而不断奋斗的一种巨大力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党的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更应该得到体现。我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之前, 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阶级、阶层简单, 社会组织形式单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可以通过正面的宣传教育和反面批评批判来实现。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现实的利益关系表现却极为复杂的。有的学者指出, 就利益追求和实现的合理化, 意识形态对利益的整合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益关系上的让度, 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正确的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 局部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二是利益关系的转移, 即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发展的利益观, 正确处理好根本利益与暂时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三是利益关系的补偿。即引导人们树立奉献精神观, 用精神来协调利益关系。这三个方面基本上反映了党的意识形态应发挥的利益整合作用。

三、意识形态提高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的措施

首先在意识形态上要不断进行创新, 意识形态中所蕴涵和倡导的价值观必须符合和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要发挥对中国社会的整合作用, 必须随着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实践而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涵。中国共产党立足于反应变化了的中国现实与世界现实, 还有时代要求, 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理论观点。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符合我国当前实际的意识形态。

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三个为民”, 更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更加从意识形态上, 烘托出中共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的要求。刚刚开完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 坚持正确导向, 提高引导能力, 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 深刻认识党的两个历史问题决议总结的经验教训, 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摘要:当前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问题, 无论是执政环境, 还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要求, 都必须加强对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建设问题的研究。而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 则是因为政党的意识形态对于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执政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志华.中国共产党利益整合能力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2010.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

[3]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重要形态 篇8

面料形态重塑是指服装材质的肌理设计, 运用各种传统工艺和高科技手段对现有的服装面料的形态进行立体体面的重塑和改造, 使原有的面料形式、肌理或质感都发生较大的变化, 并结合色彩、材质、空间和光影等因素, 丰富其原有的面貌, 并以新的﹑独特的表现方式诠释时尚概念, 拓宽了材料的使用范围与设计空间, 逐渐成为服装设计又一次新的突破点, 并成为提高服装产品附加值的一个重要手段。

现就面料形态重塑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设计灵感来源及设计方法谈谈一些看法。

1 面料形态重塑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

服装面料在服装设计中作为丰富设计语言的要素之一, 已经越来越强烈地显示出其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不容替代的地位。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对穿着要求的变化, 观念意识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都极大地影响着服装设计的风格趋向, 而服装面料的工艺技能性指标与外观视觉美感程度的不断提高而更新, 也为穿着设计的完美表现和风格变化提供了可能, 服装创意是与面料的质感的组合、重塑、装饰及融合密切相关的, 设计的灵性与才能也正是通过这些而呈现。那些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简约与繁复的形式表达, 无疑是需要在面料上施用更多的妙思奇造。现代服装设计的优劣评判不再是停留在外观质量和款式色彩的运用上, 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有关材料运用把握的理想程度为标准的。

先进的技术和悠久的文化积淀, 赋予服装面料更多的内涵。它反映出社会、经济、文化、艺术和审美等方面对它的影响, 蕴含了特别丰富的意味, 在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 也为潜在的时装流行创造了条件。用于穿着的设计, 最为根本的是材料如何运用。所谓的结构分割、线条设计、色彩搭配和合理布局都是依附在具体而实在的材料质感上而加以体现的, 抛开特定的材料肌理来谈论设计或做设计, 都是难以想象和实现的。一个优秀的设计师要想独占鳌头, 在其他设计因素大致雷同的情况下, 必须在面料设计方面有新的突破。寻找新材料, 注重环保的要求、自然的属性和人性的关爱, 是新世纪设计创新的关键, 也是未来服装发展的方向。作为人类“第二皮肤”的服装, 它的发展变化, 与面料本身的发展变化是息息相关的。面料作为服装的载体, 是服装设计之本。可见面料的形态重塑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2 面料形态重塑设计的灵感来源

灵感是艺术的灵魂, 是完成一个成功设计的基础, 也是设计师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过程, 但是灵感并非垂手而得, 需要设计师有良好的专业实践基础和艺术表现能力。同时, 灵感的来源也是多方面的。常用的面料形态重塑的设计灵感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2.1 大自然

模拟自然形态。用面料完全模拟自然的质地﹑形态和色彩进行加工或是从具象形态中提炼出的相对典型的形态加以设计, 从中把握面料的体积﹑量感, 对各种形态造型进行“简化”, 采用抽象的符号图形表现面料的立体形态, 如大自然中的各种生物和自然现象, 水或沙漠的波纹, 植物的形态和色彩, 粗犷的岩石和斑驳的墙壁, 珊瑚贝壳﹑植物花卉等有着天然的色泽﹑质感和造型等元素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 根据自然形态的特征运用具象或抽象的手法表现加以重塑。

2.2 姊妹艺术作品的借鉴

面料形态设计作为视觉艺术, 与其他姊妹艺术形式都是可以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如绘画中的色彩运用, 建筑中的结构与空间, 音乐中的韵律与节奏, 现代艺术中的线条与色彩, 甚至于触觉中的质地与肌理, 都可能令我们产生灵感而运用到面料重塑的设计中。尤其是不同民族文化的服饰对服装材料设计的影响, 如东方传统服饰工艺中的刺绣﹑盘﹑结﹑镶和滚等工艺形式;西方服饰中的皱褶﹑切口﹑堆积和蕾丝花边等立体形式的材质造型;非洲与印地安土着民族的草编﹑羽毛和毛皮等, 都成为设计师进行材质设计时所钟爱的灵感的源泉。

2.3 高科技信息技术

高科技信息的迅速发展为设计师提供了各种资料、信息和事务中收集到的具有可取性的灵感, 并结合时装流行动态和时代精神, 从创作和设计的角度对所获取的灵感进行深入的取舍和重组, 从中找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同时高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面料形态设计和加工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手段, 使设计师的灵感和创作有可能变成现实, 同时促进了服装设计行业的进步和新产品的开发。

3 服装设计中面料形态重塑的设计方法

一个优秀的服装设计师在服装设计的过程中, 运用面料重塑设计, 不仅要构思独特, 在表现形式和制作上更需完美精致;服装面料的形态重塑和表现, 需要建立在设计师对各种面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充分理解上, 并能结合传统的或现代的工艺手段改变其原有的形态, 以产生新的肌理和视觉效果。面料形态设计不仅是材料风格的再现, 还是服装设计师观念的传达﹑个性风格的表现。设计师对面料的了解和选择, 以及与加工技艺的协调运用能力, 也是能否正确表达设计主题风格的关键所在。常用的面料形态重塑的设计方法有以下5点。

3.1 增型设计

用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材质在现有面料的基础上进行黏合、热压、车缝、补、挂和绣等工艺手段形成的立体的、多层次的设计效果。如:点缀各种亮片、珠子、贴花、绒绣、盘绣、刺绣、纳缝、金属铆钉和透叠等多种材料的组合。

3.2 减型设计

对现有的面料按设计构思进行破坏, 如:镂空、烧花、烂花、抽丝、剪切和磨沙等, 形成错落有致、亦实亦虚的效果。

3.3 立体设计

主要采用堆积、抽褶、层叠、凹凸、褶裥和褶皱等, 多数是在服装局部设计中采用这些表现方法, 也有用于整块面料的;或是利用传统手工或平缝机等设备对各种面料进行缝制加工;也可运用物理和化学的手段改变面料原有的形态, 形成立体的或浮雕般的肌理效果。

3.4 钩编设计

以不同质感的线、绳、皮条、带和装饰花边, 用钩织或编结等手段, 组合成各种极富创意的作品, 形成凸凹、交错、连续和对比的视觉效果。各种各样的纤维和钩编技巧, 随着编织服装的再度流行已日益成为时尚生活的焦点。

3.5 综合设计

在进行服装面料再造设计时往往同时会采用多种加工手段, 如:剪切和叠加、绣花和镂空等同时运用的情况, 灵活地运用综合设计的表现方法会使面料的表情更丰富, 创造出别有洞天的肌理和视觉效果。

总之, 千变万化的面料形态重塑要以服装设计本身为中心, 以所使用的面料质地的风格为依据, 融入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 将面料的潜在性能和自身的材质风格发挥到最佳状态, 使面料风格与表现形式融为一体, 形成统一的设计风格。

4 结语

在服装设计快速发展的今天, 现代的服装设计与面料设计已融为一体, 以焕然一新的设计理念和形式展现于世, 完美的设计一定要有好的面料形态加以配合和表现, 面料形态设计不仅是材料风格的再现, 还是服装设计师观念的传达﹑个性风格的表现。这已经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共同的理念。

摘要:主要阐述了面料形态重塑在服装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并结合实践探讨了面料形态重塑的创作思路及其设计方法。

关键词:面料形态重塑,服装设计,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王庆珍.纺织品设计的面料再造[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重要形态 篇9

徐家汇公园与上海最大的徐家汇商业区为邻, 它北起衡山路、南至肇嘉浜路、西临天平路、东近宛平路, 占地面积约7.27万m2, 它是城市里不可多得的一块宝地, 同时它在设计的初期就定位为一个开放式绿地, 这个与它的周边环境的定位是分不开的, 多个出口的设计能够方便吸纳人流, 如同多孔的海绵一样, 便于吸纳水分, 对徐家汇地区具有明显的集聚效应。为了能够纵观全园, 最好的参观路线是从保留烟囱处的南入口进入公园, 沿着人行天桥经过儿童乐园———小红楼, 最后到天平路和衡山路交叉口。这条路线的好处是先从高处将整个徐家汇公园纵览一遍, 然后再逐步观察不同的景点。

首先从这座120m的观景天桥开始, 它犹如一条时光隧道, 一路前行, 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一一展示在了我们的面前。昨天的代表是耸立在原大中华橡胶厂的那根烟囱, 它象一个地标, 站在了起点处, 远远望去, 让人有着无尽的怀念;今天的代表是预示着黄浦江状的公园湖, 以及架设在湖上的“徐浦”、“卢浦”、“南浦”、“杨浦”4座大桥, 并在湖面第一个弯道处设计了豫园景观;未来的代表是运动着的青少年活动区 (篮球场和儿童活动场) , 应该说公园很好地展示了人文景观主义的特色。

2 设计风格

徐家汇公园的设计手法是现代的造园手法, 该设计的材料和细部的形式都是现代的, 它的平面布局是直线条为主, 互相穿插结合了部分的曲线条, 这也是一种明快的设计方式, 这个与它周边的环境是分不开的, 徐家汇公园座落于繁华的徐家汇地区, 在其周边地区融合了上海近百年来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特征。因此, 在整个公园的设计中, 从设计理念到设计原则, 从环境协调到细部设计, 都应该充分反映并体现出这块土地上曾经演绎过的历史。

徐家汇公园作为一个开放性的现代城市公园, 其主要作用是要发挥生态效益, 改善局部环境, 为市民在闹市区提供一个安静、休闲的场所, 在这个前提下还应该具有明显的观赏效果。因此, 设计在形式上必须首先服从这一基本功能, 在基本功能满足的前提下, 再进行设计形式的探索和创新。同时领会场所精神, 延续城市文脉是每个城市公园需要能够体现的, 徐家汇公园很好地利用了原有的中华橡胶厂和唱片厂的一部分保留建筑和构筑物, 这样能够使公园体现出它独有的特性, 使得它是独一无二的, 有文化内涵的。

3 设计手法

徐家汇公园主要运用了6个不同的设计手法来组织它的景观要素: (1) 公园肌理。通过直线条的景观轴线、铺地图案和块状灌木植坛构成独特的公园肌理。 (2) 文化标志。徐家汇公园利用两处保留建筑作为“标志”。原大中华橡胶厂的烟囱高30余m, 修饰后成为全园的空间主景, 而原中国唱片厂的法式别墅位于公园北部, 是南北向带状广场的对景。 (3) 空间围合。徐家汇公园中最主要的围合空间沿着水面蜿蜒展开, 水面两侧的绿树草坡构成该空间的边界。此外, 伴随着植物和建筑物的布局, 形成一系列大小不同、开敞程度变化丰富的围合空间。 (4) 空间下沉。徐家汇公园中的下沉空间有3种类型。 (1) 水体下沉空间, 也就是低于周边地面的水系。 (2) 园中园下沉空间, 法式别墅东侧的下沉庭园自成一域, 闹中取静。 (3) 表现特定形状的下沉空间, 公园中有一个下沉花园, 模拟上海老县城的形状, 与人工河共同成为上海黄浦江和老城厢的缩影。 (5) 空间抬高。和其它新建绿地不同, 徐家汇公园没有营建大面积人造山地, 作为抬高空间, 而是采用了一些小尺度的“抬高”。 (6) 轴线衔接。徐家汇公园中的景观天桥横贯东西, 天桥与蜿蜒的湖面、滨水主园路以及2条主要轴线道路立体交叉。不仅使桥上和桥下空间互动, 而且创造出丰富的视点和画面, 轴线将整个园区很好地串联起来, 成为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

4 徐家汇公园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徐家汇公园的不足之处主要有3点: (1) 灌木的层次、色彩和种类还不够。大面积的灌木色带可以形成不错的景观视线, 但是看得多了, 未免感到稍显单调, 如果能够增加一些野趣的植物、水生植物会给人感觉更为自然。由于堆坡造型不是很多, 因此, 植物上下的层次变化设计就显得更为重要。 (2) 缺少立体式的大型活动空间。现代的生活需要大型户外的活动广场, 可以满足小孩轮滑, 老人跳舞的需求。 (3) 室外家居不系统。公园里的指示牌是新的, 但是其它的垃圾箱、路灯、成品座椅都比较凌乱, 不成系统, 有些也已经老化。一套完整的室外家居系统能够给使用的人带来完整的体验感受, 这方面还需要完善。

重要形态 篇10

此种理论认为我国的历史发展分别经历了五种不同的社会形态, 每一社会形态彼此是相连续的, 后一社会形态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上是高于前一社会形态的。五种社会形态的连续不断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此一理论曾长期被史学工作者视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应用到中国历史的研究。此一理论带来的直接后果, 便是引发了持续半个世纪之久的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虽然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以及由此引发的古史分期的讨论加深了中国古代史尤其是先秦史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本身存在的自身不可避免的不足与缺陷。一方面, 按照经典理论的解释, 无论是雅典模式, 罗马模式都是在“氏族制度的废墟上兴起的”。其最主要的标志就是“以个人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已经被破坏了, 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 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这是进入国家时代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历史的实际却是夏商时代既是一个确凿无疑存在着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 作为体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国家所具有的权力机构和宗族意识已经出现的时代。由血缘与地缘相结合的方国组成天下万邦的时代。这一现实的矛盾的存在使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受到了质疑, 我国的中古封建时期与西欧中古时期的领主封建制并不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

二、早期国家与成熟国家理论的提出

早期国家这一概念是与成熟国家相对而言的。在早期国家阶段里,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 地域组织还没有建立或仅仅处于初始阶段, 人们仍然生活在血缘组织之中, 其生活与生产劳动的基本单位是家长制大家庭。家长制大家庭之上是宗族。这种宗族或比宗族更大的血缘组织 . 这样的血缘组织是直接从氏族部落发展而来的, 所以每一个邦又称某某氏。现代的研究者则称其为邦国或方国。由于这种以血缘组织为基础的邦国在管理, 公共权力, 财产分配及占有乃至意识形态等方面均已具有鲜明的国家性质, 但在以血缘组织而非地缘组织为基础来划分居民这一点上又明显仍然遗存着氏族社会的特征, 所以称之为早期国家。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具体内容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实际差距较大, 不能很好地解释先秦时期社会形态的发展与变化。而早期国家这一理论模式的引入, 填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在介绍了早期国家理论的同时, 笔者觉得有必要将酋邦这一理论向读者做一简单的介绍。酋邦理论最初是文化人类学术语。所谓酋邦, 是指一种处于原始社会后期的, 非部落联盟形式的部落联合体。按照酋邦理论来分析中国历史, 可以认为在所谓的三代禅让制时期, 不管是黄帝部落还是炎帝部落, 都是来自不同血缘关系的部落组织而成的部落联合体。在这些部落联合体中, 联盟首领的个人权利不断增强, 逐渐凌驾于一般人之上, 而这种转变, 实质上是后世帝或王身份出现的萌芽。这一理论的提出, 本身极大的丰富和开拓了理论探索的道路, 同时又和其他的如早期国家理论相比较, 体现了此一理论的运用更加适合和贴近此一历史时期的实际, 为今后理论的探索和创新起到了鼓励和促进的作用。

三、无奴派理论的提出

无奴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已故历史学家, 南开大学教授雷海宗, 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沈长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晁福林等。他们认为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同西欧一样的以大规模奴隶为主要生产对象的生产方式。首先, 这些学者对商代的社会性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基本上得到了三点共识。第一, 商代的人祭和人殉是有区别的。用于人殉的奴隶数量要远远少于人祭数量。第二, 大量被用作人祭的人, 其身份并不是奴隶, 而是战争中的俘虏, 即战俘。第三, 甲骨卜辞中没有显示出战俘被用作农业劳动的例子, 也没有众人用于人祭或人殉现象的出现。与此同时, 在学者研究商代社会性质的过程中, 甲骨卜辞显示商代的主要劳动生产者为众或众人。众或众人在甲骨卜辞中的地位是相当高的。商王往往在对外战争, 农业生产以及其他国家大事上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卜辞还显示商王经常关心众或众人的生活及生产状况等问题, 可见商王对众或众人的关心与重视程度之深。因此, 众或众人的身份可以断定是与商王室有血缘关系的宗族成员, 只不过血缘关系比较疏远而已。而周代的主要生产者是民或庶民, 他们的身份也并不像希腊罗马时代的奴隶一样, 没有半点的人身自由。相反, 民或庶民是有相对自由的, 并可以拥有自己的家庭。他们耕种封建领主的土地。定期缴纳一定的物品, 定期向封建领主服一定的徭役。同时还要无偿向封建领主耕种所谓的藉田。

结语

从最早的五种社会形态学说以及到改革开放后学者借鉴文化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 提出的早期国家和酋邦理论, 抑或是无奴派赞同的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的主张, 都是学者经过大量分析与研究得出的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形态研究对于推进先秦史研究发展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加深了对于先秦史的认识, 这些都是大量史学工作者自觉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具体历史研究的最好说明,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先秦史的研究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70-95.

[2]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30-65.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重要形态】相关文章:

专题党课:意识形态重要性08-19

关于陶瓷改造型形态的发展与自然形态的结合11-04

形态鉴定04-13

形态性05-04

文本形态07-11

形态演进05-04

形态表达05-10

布局形态05-15

病理形态05-17

美术形态05-25

上一篇:决策控制下一篇:桂林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