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

2024-07-29

中国模式(精选十篇)

中国模式 篇1

一、中国模式的理念内涵

关于中国的发展理念,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 比较常见的有实现现代化、成为发达国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种。笔者认为, 首先, 这些观点虽然有认识论上的意义, 但却无法作为事实对象来理解;其次, 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而不是一种结果, 中国模式作为发展经验的载体, 也是一个不断丰富的概念, 仅仅用一些静态的学术词汇绝然难以说明其理念内涵。而如果我们将这些解释的本质内涵汇在一起, 就可以更形象、更深刻地看待中国模式所蕴含的的发展理念, 那就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的全面发展。只有这种理念才能更有力的触及过去三十年中国社会变迁的主要脉络, 揭示中国国家层面的战略定位。

中国是一个以社会主义为意识形态的国家, 这在根本上就决定了其发展既要在集体主义层面不断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 又要在个体主义层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反观过去三十几年的改革历程, 家庭联产承包、国企改制、农村村民自治等所有国家政策无一不是在将社会这个大蛋糕越做越大的同时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得到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这些政策, 有的会暂时性增强国家或者社会或者普通劳动者中某一方的力量, 甚至会带来意识形态的争论, 但是当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 它们在最后都使整个国家在政治上民主化提高, 经济上财富增加活力增强, 文化上社会包容度更高, 也就是说, 国家这个大的蛋糕做大了。而整个国家的强大, 也是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基础。与此同时, 微观上每一个公民也较以前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其中最大的改观就是温饱问题的解决, 生存权得到保障。

总之, 解读中国模式的理念内涵, 不能单纯的在意义上进行阐释, 更重要的是从根本目的上加以理解。理念不是目标, 理念必须是动态的, 也是永远具有实际意义的, 因而也才是最真实的。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发展才是硬道理”实际上是在侧面宣示改革开放历程中中国的发展理念。也即是说, 中国的发展, 不是为了一些目标和口号如现代化、社会主义、发达国家等而发展, 而是为了切切实实让国家更加富强、人民更加幸福。只有在这个前提下, 发展才能永不止步。因此, 结合理念的原义和中国改革的实际历程, 笔者认为中国模式的理念内涵就是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二、中国模式的原则内涵

中国模式的原则, 本质上也是中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必须依赖的基础、所必须采用的方法。反观中国取得巨大进步的三十多年历史进程, 基于不同视角的学者会给出不同的原因解释, 但是有两个根本性的现实是任何研究也不能忽视的因素:共产党的领导和市场经济制度。

中国属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有关政治学研究表明, 一个强大的政党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党体制有能力做到两条, 第一条是通过体制本身扩大政治参与, 从而达到先发制人并使紊乱或革命的政治活动无法展开。第二条是缓解和疏导新近动员起来的集团得以参与政治, 使其不至于扰乱制体本身。”所以,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会比较平稳和高效, 中国共产党的作用绝对不能忽视。例如, 改革开放之初, 中国面临着后发现代化的巨大矛盾和挑战:集权与分权的冲突、维护传统意识形态与解放思想的龃龉、政治稳定与民主诉求之间的张力、经济增长和投资与解决温饱和增加福利的矛盾、市场化改革与计划经济体制的拉锯, 等等。面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通过有效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 “一方面推动了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 使得以市场为主体的经济活动激发出巨大的生产力, 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高度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面对着现代化动员起来的社会利益结构的重新组合, 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的日益多元化, 党和政府也采取各种措施予以吸纳、整合和消解, 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保障条件。”

中国模式的一大特色就是既坚持社会主义, 又实行市场经济。这来源于我们对于手段和目标的明确区分, 深刻认识到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不是一回事, 市场经济也并非资本主义独有。实践证明, 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上, 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有效率, 更利于国家的发展。当今世界各国基本上都采用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则在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后, 迅速激发了社会活力, 显著提高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正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 才使得中国经济保持了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 由此推动了政治、文化、社会等其他领域的配套改革, 使社会主义中国在极短的时间内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道路并在某些领域领先世界。

上面分别说明了党的领导和市场经济对于中国模式的意义, 事实上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二者结合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市场经济体制才能正确、科学的建立和完善;也正是市场经济具有极大的潜力, 才保证共产党的领导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 从而确保社会的凝聚力。所以, 这两者的结合才是中国模式的原则内涵。

三、中国模式的策略内涵

正确处理稳定、发展和改革三者之间的关系, 是中国模式最重要的策略内涵。作为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潜力和挑战都是不可复制的。怎样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有效地改革不利于社会发展的固有格局?中国模式的答案是:在稳定和改革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来推动发展。首先, 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其次,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统筹安排;最后, 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结合点。在这些策略的指导下, 中国社会在过去三十多年里, 既保持了相对稳定, 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动乱, 又积极地推进了改革开放, 推动了各个方面的发展。事实表明, 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但一味强调稳定就会停滞不前, 最终导致不稳定;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不发展只有人亡政息;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但改革力度过大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 容易导致社会矛盾激增, 三者相互影响, 统一在社会发展的一切链条上, 只有把握住稳定和改革的最佳平衡点以推动发展才能打开社会变革和社会稳定之间固有的矛盾死结。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策略概念就是大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突出问题。随着改革的推进, 各种矛盾和固有利益集团的压力逐渐显现出来, 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问题趋于多元化、复杂化, 可以说是方方面面都需要改革。在这种情况下, 中国的决策者为中国模式注入了非常重要的内涵, 那就是解决突出问题。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最大的问题, 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最大程度上缓解改革压力, 还可以为其他问题的解决营造氛围、争取时间和积累经验。八十年代, 改革开放刚刚起步, 党和政府集中发展经济, 为新政策的推行奠定了民众基础, 但是政治、文化方面的松动造成新的问题, 所以在国家加强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社会风气的净化;九十年代, 市场经济的发展遇到障碍, 政府适时提出了国企改革等一系列经济措施, 迅速打开局面, 确保经济良性运行;新世界面对新的形势和改革对于党执政水平的要求提高, 中共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理论, 为党的执政提高了理论指导;近年来, 随着社会流动增强, 社会矛盾逐渐增多, 一些群体性事件产生, 党和政府又及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从这么多的实际例子来看, 中国模式非常注重紧紧抓住社会不断产生的问题关键点, 及时提出应对之道, 避免问题的恶化。

四、中国模式的特征内涵

阶段性。中国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具有漫长的积累、演变、发展过程, 也承认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上个世纪, 中国就将自身定位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并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 也就使国家发展既有一个中长期规划, 又有阶段性的明确任务。此外, 五年规划也是对阶段内的任务进行划分和设计, 分解目标、稳步推进。这种对于阶段性特征, 不仅鼓舞社会进步的决心, 增强发展的方向性和明确性, 还使得国家发展具有可操作性和反思性。

连续性。阶段性并不代表间断, 中国模式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概念, 根本上在于它的内容能够有机组成一个发展的整体形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 短期的计划和目标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政府也会定期换届, 但这并没有动摇整个国家的基础, 扰乱发展的节奏。政治上, 共产党的领导是连贯的;经济上, 市场经济体制没有废除而是不断完善;意识形态上, 强调社会主义、独立自主的声音还是主旋律。这些根本性的、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上层建筑保持了稳定性, 也就确保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连续性。

科学性。随着社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出现, 中国政府在决策上更加注重科学性, 避免拍脑袋办事, 既提高发展效率的同时注意节约资源;在官员选拔上提高了高素质人才的比例, 同时加强对领导者领导水平的考察, 选拔机制趋于严格化和正规化;在监督机制上, 加强民主化、透明化, 善于借助网络等新型监督渠道。

五、结语

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历史发阶段的发展模式是不相同的。中国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而且在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也取得了十足的进步。本文基于中国三十多年的实践历程, 对这一模式所表现的内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

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仅仅是迈出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仍然在继续, 而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都需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都需要不断地充实与完善。毫无疑问, “中国模式”作为当前中国发展经验的概括、作为近期中国发展规划的设计, 是深受现实历史条件制约的, 是面临国际社会中各种因素、国内发展中各种问题挑战的, 因而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陶绍兴.“中国模式”中国阐释[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12.5.

《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读后感 篇2

姓名:学号: 专业:

2004年,美国《时代周刊》前编辑乔舒亚·库珀·雷默提出了“北京共识”概念,认为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摸索出了一种适合本国国情而有别于西方的发展模式。自此之后,“中国模式”逐渐成为国内外媒体和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在学术界,对于中国模式实际存在三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同有关“中国模式”;另一种则认为应当慎提“中国模式”等提法,有些学者主张用中国特色、中国案例、中国经验等来代替;还有一种观点不同意“中国模式”的提法。

针对中国崛起所引发的中国模式讨论,按照对模式与制度、发展模式与社会制度两组概念内涵及辩证关系的分析,《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这本书的研究主题从三个方面简要归纳为:一是针对否定、轻视或害怕提中国模式的观点,本书认同中国模式的提法,指出中国模式是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客观概括;二是针对把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割裂开来分析研究的倾向,本书认为有必要从中国制度的角度来深化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中国模式的鲜明特点是其制度基础,中国制度成为中国模式的核心因素;三是按照从中国制度分析中国模式的逻辑思路,进一步总结提炼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的相互融合关系。

书中赞成“中国模式”的提法。模式是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综合展现。从理论上看,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决定了社会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多样化的社会发展模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从实践来分析,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相继出现过各种各样的发展模式,一旦一困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或具有突出特点,就会有相应的模式提出,它们应运而生,因国而异,应时而变,为各国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分别担当过不同的角色,发挥过各异的功能,完成过各自的使命。事实上,不承认或不敢于承认“中国模式”的存在,只能导致对这个模式所包含的缺陷的忽视或者漠视。只有承认了“中国模式”的客观存在,才能对这个模式加以认真研究,找到其不足的地方,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事实上,如何完善和提升“中国模式”,正是我们当前需要积极推进的重要任务。

陈锦华等认为,较之单纯解读或分析“中国模式”更为重要的任务,是探索和考察它背后的制度因素。研究中国模式有必要结合中国制度来展开,其原因在于:

第一,模式和制度密不可分。制度造就的环境滋养了发展模式,而模式的成长又丰富和完善了制度,两者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任何一种发展模式都离不开对应的社会政治制度,一个失败的制度不可能产生成功的发展模式,世界史上的这类国家比比皆是。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如同土壤与植物的依存关系:制度造就的环境滋生了发展模式,模式的成长又丰富和完善了制度,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考察世界各国的发展史都可发现,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了形式有别、作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与之对应的社会政治制度。它们应运而生、因国而异、应时而变,为各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生生不息”。

第二,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中国制度。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有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地域辽阔,自然资源禀赋差异悬殊,经济基础落后又发展极不平衡,实现长期、快速、持续发展,决不是一时、一地的偶发现象,或仅仅得益于若干权宜性举措,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核心是作为内生动力的制度因素。中国的实践证明。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产生中国的成功发展模式”。从模式与制度的关联角度,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模式的分析研究,不论是正面肯定还是负面评述,大多缺少从制度角度对中国模式的研究,而中国模式的核心恰恰在于中国特色的制度因素。只有结合制度因素来分析研究中国模式,才有可能把中国模式研究推进到应有高度,从而对中国模式作出合理、准确、深刻的判断和分析。

第三,研究中国模式需要结合中国制度来展开。既需要从传统模式的演进来梳理当代中国模式形成的历史背景,更需要通过对传统模式中的制度传承与变革来理解当代中国模式的制度基因。只有把模式与制度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来探索,只有引入历史演进与制度变迁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和相互作用,探讨它们的成功与不足,才有可能对中国模式形成更为合理和客观的清晰认识,才有可能找出有价值的真谛。

另外,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是高度融合的。中国制度在中国模式形成中的作用既是“中国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制度显示作用的突出表现。对于由历史发展所形成的当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融合方面,书中认为中国模式与中国制度融合有如下基本特点: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制度方面,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作用,政府有效行政的上层建筑以及既集中又民主的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在制度的设计与实施上,重视和把握中国国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经济、社会的模式取向和制度内涵上,有凝聚人心、广泛调动人民积极性的发展目标;在模式与制度的发展上,有与时俱进的改革文化;在政治制度发展上,稳步推进符合中国国情的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中国模式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上,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理念,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与各国一道建设和谐世界。

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和系统,它们之间互为条件、相互支撑、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和相辅相成,是一种较之世界上许多事物之间更内在、更深刻和更复杂的辩证关系。书中通过以下两方面来阐述:

1、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不可分割。从科学的意义上讲,模式必然包括制度,没有制度内涵,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模式,更不能成为国家选择发展道路的模式。历史的经验也证明,一个低劣的制度不可能产生优良的模式。从这个角度看,模式和制度其实是不可分割的。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的关系也是如此。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之所以不可分割,是因为二者之间存在的这种适应性、匹配性和合理性。这是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合乎中国国情,符合人民利益,适应世界潮流,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当然,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还处在发展完善的过程当中,成功是相对的,不可能没有问题和缺陷,因此需要与时俱进,继续探索、完善。

2、中国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决定了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改革开放的启动和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就是制度层面的调整和改变。中国制度是中国模式的决定因素,也是中国模式形成和发展的初始动力源和核心动力源。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动力是内生动力,因为中国的政治体制是非常独特的。中国政治体制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体制与全国人大代表相结合的党国体制。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其秘密就在于中国这种独特的政治体制。”中国制度不仅是中国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而且促进和保障了中国模式的发展。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他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90年奋斗的成就总结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个方面。

中国模式最成功的亮点主要在经济领域。中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活力是由三个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支点支撑的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对外开放战略。30多年来,中国正是依靠这个三位一体的动力系统和运行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种经济主体的积极因素,推动它们的集成融合,为国内外市场上发力,以一种“杠杆平衡”。三大支点及其要素所化合形成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崭和形态,使中国模式得以生机勃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还原计划和市场这两种体制机制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性质,使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在经济体制上既保持社会主义的特征,又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性,“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更加重视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这种新型的经济体制,既不同于西方国家奉行自由竞争和市场自我调节的市场体制,也不同于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是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与市场经济激励竞争的机制相“兼容”,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并重的混合体制.

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中,居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不仅是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和《宪法》规定的,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制经济之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功能互补和平等竞争的关系,在功能上,公有制经济主要发挥实力,非公有制经济则重点体现活力,它们将长期共存并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这种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争高竞长、并驾齐驱的新型经济乃是真正意义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外开放对一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在发展经济学里有很多成熟的理论分别从资金、市场、技术、就业等角度讨论了这个问题,论证了其充分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当今世界,厉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对各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中国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国家,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发展起点较低的大国,用邓小平的话说,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会成功的,所以将对外开放作为与改革两相并举的重大战略,作为一项坚定不移加以实施的基本国策,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从结构上看,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中的一些构成元素或要素都是既有的,它们分别来源于包括在西方产生的人类的先进思想,存在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这些要素经过中国的实践与创新组合而成的形态,则呈现出一种新的、中国独有的特征。因此,中国模式和中国制度在构造上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为“混合”包容和组合创新。

从书中我了解到了,模式和制度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不完全取决于模式和制度本身,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取决于这种模式和制度是否契合本国的特殊国情和特定的发展阶段,是否能够在全球化的发展中顺利融入世界,是否能够

构成一个动态开放的结构,并根据实践的深化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因此,模式和制度的选择不是一个完全主观的行为,不取决于执政者或者权力集团的个人喜好。这种选既受到内外部因素的制约,也需洞察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

超越美国模式,就是中国模式 篇3

互联网的中国模式

什么是互联网的中国模式?中国互联网发展至少已经有一个轮回——12年了,其间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是靠模仿国外模式成功的。我在中国互联网从业12年,虽然不认为这个观点完全正确,但更希望在未来12年里,“中国模式”的互联网有一个新的定义——超越美国模式,就是中国模式。

这句话如何理解?举优酷为例,在上市路演过程中,我们往往用美国视频网站作为一个起点。像Hulu、Netnix和YouTube,但是这些美国模式只是一个简单的起点,在中国都很难实现或完整复制;而符合中国国情的优酷模式,可以超越这些美国模式在中国的发展。首先,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以观看影视综艺长视频节目为主,这有点像美国的Hulu;而美国网民则以观看原创短视频为主,所以在美国Hulu很难做到优酷在中国已经做到的规模。其次,因为中国互联网用户集中聚焦为城市中18~40岁的年轻群体,而美国互联网用户覆盖大部分国民和年龄段,中国视频网站反而有机会打造像优酷出品这样定向于网民特性的网络影视综艺作品,例如优酷和中影联合制作的《十一度青春》系列,尤其是其中大热的《老男孩》,这些在美国视频网站模式中都是难以见到的。

在未来12年,中国互联网模式能超过美国模式的最根本理由,是中国已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这个描述从网民数、宽带用户数、视频用户数、移动用户数都是正确的,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也就是常被国外投资者提到的“中国红利”。

专注、创新、合作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维度,是领先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所产生的价值。现在如果做一个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的排行,领先的会是Google、Amazon、腾讯、百度和eBay。如果把还没有上市但是市场规模和估值都很高的Facebook以及阿里巴巴中未上市部分——淘宝、支付宝加上,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已经明显名列前茅,但目前还没有超越美国的领先互联网公司。从创新的角度,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如何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从优酷和合一网络(优酷公司名称为合一网络)这四五年的发展中归纳了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首先是专注。以阿里巴巴为例,可能有人会问,阿里巴巴专注吗?它既做B2B——阿里巴巴,又做C2C——淘宝,还做支付宝和B2C淘宝商城等等,但仔细想一下,其业务基本都围绕电子商务,都是在同心多元化,专注于电子商务的生态圈。

其次是创新。提到创新,对于阿里巴巴大家可能不会有太多异议,但对于腾讯和百度,大家或许会拿ICQ或Google做类比,但是深入了解,以QQ为例,尽管开始是ICO众多模仿者之一,但是腾讯率先推出了基于QQ的一系列创新应用和业务模式,成就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佳话。

最后是合作。“合作第一”是合一网络的格言。中国互联网的领先企业往往都和不同的线下企业有效地合作,这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是互联网行业对内不太团结,尤其当企业开始不专注的时候。

专注、创新与合作这三点非常关键,也是优酷的发展基因。优酷上市后,我们仍然会坚定不移地:专注、创新与合作。

新格局、新布局

专注成就了Google、Amazon、阿里巴巴等领先企业。从合一创办走过来的这五年,以及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不会做与合一梦想无关的事情。直白地说:除了视频,优酷什么都不做;只要视频,优酷什么都做。我们会继续专注于视频和三网合一的发展机会。

围绕2011年优酷上市后的发展重点,简单的概括就是:专注于影视综艺的核心,通过“合计划”更广泛地合作,增加优酷媒体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同时,我们会在网络影视综艺为重点的“优酷出品”战略加大布局。

唯有专注,才会更创新。

从第一天优酷就开始思考,在中国市场做视频怎样才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玩法?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媒体,比Hulu还要早,尤其是在和电视台合作方面;我们搭建自身的技术后台来配合我们“快者为王”的产品战略,以及优酷推拍客、牛人、出品等不同的行业创新,我们一如既往地要做不同视频领域的各种创新探索。

优酷做到第一,是因为优酷总是第一个做。

第三点就是合作。与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诚心合作是我们一贯的风格,因为我们认为中国互联网需要更团结。后者1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打来打去的历史,是一部口水横飞的历史,中国互联网行业风气远没有达到健康、良性、稳健的阶段,每个领域都存在恶意竞争,如果大家团结起来是不是可以创造更多机会、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前12年,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新12年,还想让口水飞一会儿吗?

唯有专注、创新、合作,互联网行业才能创造让世界敬仰的“中国模式”,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才能产生比领先的美国互联网公司更大的价值。

合一网络在2006年创业时期预测,在中国“三网合一”10年内会达到突破,在30年内会产生巨大的“三网合一”变革和市场机会。现在仅过了5年,我们已经很快看到,我们从几年前的单屏时代进入多屏时代,让我们在未来一起努力打造“中国模式”,在三网合一时代取得更大的突破。超越美国模式,就是中国模式

优酷于2010年12月8日在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了。对我们而言,上市有点像从中学上大学一样,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希望2011年有更多的学习和发展。IPO路演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12天11个城市,300多个世界各地的投资公司,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几乎每天都在一个新的城市。上市当天,优酷股价创造了5年以来美国股市当日涨幅的最高纪录,这不仅是华尔街及全球对视频领域的认可,也是对优酷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所代表的具有成长性和生命力的“中国模式”给予的热情和追捧。

互联网的中国模式

什么是互联网的中国模式?中国互联网发展至少已经有一个轮回——12年了,其间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是靠模仿国外模式成功的。我在中国互联网从业12年,虽然不认为这个观点完全

nlc202309020610

正确,但更希望在未来12年里,“中国模式”的互联网有一个新的定义——超越美国模式,就是中国模式。

这句话如何理解?举优酷为例,在上市路演过程中,我们往往用美国视频网站作为一个起点。像Hulu、Netnix和YouTube,但是这些美国模式只是一个简单的起点,在中国都很难实现或完整复制;而符合中国国情的优酷模式,可以超越这些美国模式在中国的发展。首先,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以观看影视综艺长视频节目为主,这有点像美国的Hulu;而美国网民则以观看原创短视频为主,所以在美国Hulu很难做到优酷在中国已经做到的规模。其次,因为中国互联网用户集中聚焦为城市中18~40岁的年轻群体,而美国互联网用户覆盖大部分国民和年龄段,中国视频网站反而有机会打造像优酷出品这样定向于网民特性的网络影视综艺作品,例如优酷和中影联合制作的《十一度青春》系列,尤其是其中大热的《老男孩》,这些在美国视频网站模式中都是难以见到的。

在未来12年,中国互联网模式能超过美国模式的最根本理由,是中国已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这个描述从网民数、宽带用户数、视频用户数、移动用户数都是正确的,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也就是常被国外投资者提到的“中国红利”。

专注、创新、合作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维度,是领先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所产生的价值。现在如果做一个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的排行,领先的会是Google、Amazon、腾讯、百度和eBay。如果把还没有上市但是市场规模和估值都很高的Facebook以及阿里巴巴中未上市部分——淘宝、支付宝加上,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已经明显名列前茅,但目前还没有超越美国的领先互联网公司。从创新的角度,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如何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从优酷和合一网络(优酷公司名称为合一网络)这四五年的发展中归纳了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首先是专注。以阿里巴巴为例,可能有人会问,阿里巴巴专注吗?它既做B2B——阿里巴巴,又做C2C——淘宝,还做支付宝和B2C淘宝商城等等,但仔细想一下,其业务基本都围绕电子商务,都是在同心多元化,专注于电子商务的生态圈。

其次是创新。提到创新,对于阿里巴巴大家可能不会有太多异议,但对于腾讯和百度,大家或许会拿ICQ或Google做类比,但是深入了解,以QQ为例,尽管开始是ICO众多模仿者之一,但是腾讯率先推出了基于QQ的一系列创新应用和业务模式,成就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佳话。

最后是合作。“合作第一”是合一网络的格言。中国互联网的领先企业往往都和不同的线下企业有效地合作,这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是互联网行业对内不太团结,尤其当企业开始不专注的时候。

专注、创新与合作这三点非常关键,也是优酷的发展基因。优酷上市后,我们仍然会坚定不移地:专注、创新与合作。

新格局、新布局

专注成就了Google、Amazon、阿里巴巴等领先企业。从合一创办走过来的这五年,以及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不会做与合一梦想无关的事情。直白地说:除了视频,优酷什么都不做;只要视频,优酷什么都做。我们会继续专注于视频和三网合一的发展机会。

围绕2011年优酷上市后的发展重点,简单的概括就是:专注于影视综艺的核心,通过“合计划”更广泛地合作,增加优酷媒体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同时,我们会在网络影视综艺为重点的“优酷出品”战略加大布局。

唯有专注,才会更创新。

从第一天优酷就开始思考,在中国市场做视频怎样才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玩法?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媒体,比Hulu还要早,尤其是在和电视台合作方面;我们搭建自身的技术后台来配合我们“快者为王”的产品战略,以及优酷推拍客、牛人、出品等不同的行业创新,我们一如既往地要做不同视频领域的各种创新探索。

优酷做到第一,是因为优酷总是第一个做。

第三点就是合作。与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诚心合作是我们一贯的风格,因为我们认为中国互联网需要更团结。后者1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打来打去的历史,是一部口水横飞的历史,中国互联网行业风气远没有达到健康、良性、稳健的阶段,每个领域都存在恶意竞争,如果大家团结起来是不是可以创造更多机会、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前12年,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新12年,还想让口水飞一会儿吗?

唯有专注、创新、合作,互联网行业才能创造让世界敬仰的“中国模式”,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才能产生比领先的美国互联网公司更大的价值。

合一网络在2006年创业时期预测,在中国“三网合一”10年内会达到突破,在30年内会产生巨大的“三网合一”变革和市场机会。现在仅过了5年,我们已经很快看到,我们从几年前的单屏时代进入多屏时代,让我们在未来一起努力打造“中国模式”,在三网合一时代取得更大的突破。超越美国模式,就是中国模式

优酷于2010年12月8日在美国纽交所主板上市了。对我们而言,上市有点像从中学上大学一样,是一个新的起点,所以希望2011年有更多的学习和发展。IPO路演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12天11个城市,300多个世界各地的投资公司,从亚洲、欧洲到美洲,几乎每天都在一个新的城市。上市当天,优酷股价创造了5年以来美国股市当日涨幅的最高纪录,这不仅是华尔街及全球对视频领域的认可,也是对优酷这样的互联网企业所代表的具有成长性和生命力的“中国模式”给予的热情和追捧。

互联网的中国模式

什么是互联网的中国模式?中国互联网发展至少已经有一个轮回——12年了,其间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互联网是靠模仿国外模式成功的。我在中国互联网从业12年,虽然不认为这个观点完全正确,但更希望在未来12年里,“中国模式”的互联网有一个新的定义——超越美国模式,就是中国模式。

这句话如何理解?举优酷为例,在上市路演过程中,我们往往用美国视频网站作为一个起点。像Hulu、Netnix和YouTube,但是这些美国模式只是一个简单的起点,在中国都很难实现或完整复制;而符合中国国情的优酷模式,可以超越这些美国模式在中国的发展。首先,中国网民通过互联网以观看影视综艺长视频节目为主,这有点像美国的Hulu;而美国网民则以观看原创短视频为主,所以在美国Hulu很难做到优酷在中国已经做到的规模。其次,因为中国互联网用户集中聚焦为城市中18~40岁的年轻群体,而美国互联网用户覆盖大部分国民和年龄段,中国视频网站反而有机会打造像优酷出品这样定向于网民特性的网络影视综艺作品,

nlc202309020610

例如优酷和中影联合制作的《十一度青春》系列,尤其是其中大热的《老男孩》,这些在美国视频网站模式中都是难以见到的。

在未来12年,中国互联网模式能超过美国模式的最根本理由,是中国已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这个描述从网民数、宽带用户数、视频用户数、移动用户数都是正确的,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中国庞大人口基数和快速增长的互联网用户,也就是常被国外投资者提到的“中国红利”。

专注、创新、合作

中国模式的另一个维度,是领先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所产生的价值。现在如果做一个全球互联网上市公司市值的排行,领先的会是Google、Amazon、腾讯、百度和eBay。如果把还没有上市但是市场规模和估值都很高的Facebook以及阿里巴巴中未上市部分——淘宝、支付宝加上,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已经明显名列前茅,但目前还没有超越美国的领先互联网公司。从创新的角度,中国是不是已经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如何成为互联网第一大国?这是个很大的话题。我从优酷和合一网络(优酷公司名称为合一网络)这四五年的发展中归纳了以下三个主要原则。

首先是专注。以阿里巴巴为例,可能有人会问,阿里巴巴专注吗?它既做B2B——阿里巴巴,又做C2C——淘宝,还做支付宝和B2C淘宝商城等等,但仔细想一下,其业务基本都围绕电子商务,都是在同心多元化,专注于电子商务的生态圈。

其次是创新。提到创新,对于阿里巴巴大家可能不会有太多异议,但对于腾讯和百度,大家或许会拿ICQ或Google做类比,但是深入了解,以QQ为例,尽管开始是ICO众多模仿者之一,但是腾讯率先推出了基于QQ的一系列创新应用和业务模式,成就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佳话。

最后是合作。“合作第一”是合一网络的格言。中国互联网的领先企业往往都和不同的线下企业有效地合作,这是成功的要素之一;但是互联网行业对内不太团结,尤其当企业开始不专注的时候。

专注、创新与合作这三点非常关键,也是优酷的发展基因。优酷上市后,我们仍然会坚定不移地:专注、创新与合作。

新格局、新布局

专注成就了Google、Amazon、阿里巴巴等领先企业。从合一创办走过来的这五年,以及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我们不会做与合一梦想无关的事情。直白地说:除了视频,优酷什么都不做;只要视频,优酷什么都做。我们会继续专注于视频和三网合一的发展机会。

围绕2011年优酷上市后的发展重点,简单的概括就是:专注于影视综艺的核心,通过“合计划”更广泛地合作,增加优酷媒体合作的广度、深度和速度;同时,我们会在网络影视综艺为重点的“优酷出品”战略加大布局。

唯有专注,才会更创新。

从第一天优酷就开始思考,在中国市场做视频怎样才是符合本国国情的玩法?我们从2006年开始做媒体,比Hulu还要早,尤其是在和电视台合作方面;我们搭建自身的技术后台来配合我们“快者为王”的产品战略,以及优酷推拍客、牛人、出品等不同的行业创新,我们一如既往地要做不同视频领域的各种创新探索。

优酷做到第一,是因为优酷总是第一个做。

第三点就是合作。与合作伙伴甚至竞争对手诚心合作是我们一贯的风格,因为我们认为中国互联网需要更团结。后者1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打来打去的历史,是一部口水横飞的历史,中国互联网行业风气远没有达到健康、良性、稳健的阶段,每个领域都存在恶意竞争,如果大家团结起来是不是可以创造更多机会、更健康的市场环境?

前12年,中国互联网野蛮生长;新12年,还想让口水飞一会儿吗?

唯有专注、创新、合作,互联网行业才能创造让世界敬仰的“中国模式”,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才能产生比领先的美国互联网公司更大的价值。

合一网络在2006年创业时期预测,在中国“三网合一”10年内会达到突破,在30年内会产生巨大的“三网合一”变革和市场机会。现在仅过了5年,我们已经很快看到,我们从几年前的单屏时代进入多屏时代,让我们在未来一起努力打造“中国模式”,在三网合一时代取得更大的突破。

难言中国模式,只有中国经验 篇4

什么是中国模式?模式的意思, 是指一个系统、一套制度, 有可以供其他国家学习的操作细则, 但回顾中国近30年的改革, 一以贯之的原则仍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 因时而异, 乘势而行, 不拘一格, 其好处是毋须囿于一家一派的学说或理论, 以实用为主、争取具体效益为目标, 坏处是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和逻辑, 令改革左摇右摆, 容易受现实政治干扰。

事实正是如此, 中国在改革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 例如私有化, 中国不走前苏联的震荡疗法, 把国有企业在一夜之间全部卖光, 反而是逐步调节, 从承包为本到改革股权, 令国有企业走向市场, 提高竞争力, 与此同时, 则孕育非国有经济, 推动私营企业成长发展, 令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市场并存竞争。金融体制方面, 中国也不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老路, 把资本账完全开放, 任由大量短期热钱自由进出带动经济增长。中国到现在为止仍然实行外汇管制, 人民币仍然不是完全自由兑换, 资本市场跟外国也不能完全接轨。对不少“学院派”来说, 中国的改革非驴非马, 开放得并不彻底, 但正因为尚未完全开放, 中国才能避过1997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 上述的经验十分宝贵, 但却不是可供学习的模式, 因为中国改革很多时候都以实用为主, 大部分政策和措施只是过渡性质, 非长久之计, 其他国家很难完全照跟。

中国经验虽有不少“特色”, 但跟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有一个共同点, 就是依赖西方大国的市场和人民购买力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经历金融海啸之后, 发展中国家近期恢复增长, 但仍然是依赖向西方大国出口。中国要改变发展模式, 必须淡出这种旧模式, 到了转型成功, 也许就是中国模式面世之时了。

中国模式 篇5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造—运营—移交方式。该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基础设施有期限的经营权抵押以获取项目融资。在BOT模式下,首先由项目发起人通过投标从委托人手中获取对某个项目的特许权,随后组建项目公司并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在特许期内通过对项目的开发运营以及当地政府给予的其他优惠来回收资金以还贷,并取得合理的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无偿地移交给政府。在该模式下,投资者一般要求政府保证其最低收益率,一旦在特许期内无法达到该标准,政府应给予特别补偿。.。

一、BOT模式概述

(一)BOT的发展演变

近些年来,BOT模式引起了世界范围广泛的青睐并被一些发展中国家用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BOT融资模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BOT融资模式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英国的领港公会海上灯塔项目建设。私人首先向政府提出建造和经营灯塔的申请,申请中必须包括许多船主的签名以证明将要建造的灯塔对他们有利并且表示愿意支付过路费;在申请获得批准以后,私人向政府租用建造灯塔必须占用的土地,在特许期内管理灯塔并向过往船只收取过路费;特权期满以后由政府将灯塔收回并交给领港公会继续管理运营。到1820年,在全部46座灯塔中,有34座是私人投资建造。可见BOT模式在投资效率上远高于政府部门。但是BOT融资模式产生之后并未得到长足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该融资模式才开始受到关注。

(二)BOT的实施步骤

不同的BOT项目虽然所经历的时间不同,但它在各个阶段任务特征是相同或类似的。BOT项目运作大致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其运作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1、项目前期开发阶段

该阶段提出项目和组建项目公司,主要任务是BOT项目建设的基础准备工作,如确定项目法人和特许协议条款以及项目资金来源等。BOT项目一般是由政府作为发起人,也有由投资者向当地政府提出的。

2、项目实施筹备阶段

该阶段从组建项目公司开始直到项目开工,主要任务是项目公司组建、签订各项合同和办理建设手续等。

3、项目建设实施阶段

该阶段与一般项目的建设阶段相同,从项目开工直到工程竣工验收为止。

4、项目运营维护阶段

该阶段从项目试运营直到项目移交,是BOT项目周期中时间最长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长短视特许协议的规定而定。

5、项目移交过渡阶段

在运营维护阶段的后期,政府和项目公司会划定一段的过渡阶段。这样政府就能有时间适应项目运营,不至于移交后影响项目运营。在特许期届满并完成了移交后,BOT项目随之结束。但是从项目生命周期的角度看,项目并没有完全结束。完成这些移交工作后,政府部门或投资者一般会进行项目评价,各自总结经验和启示,为下一次参与BOT项目提供借鉴。.。

(三)BOT的优势分析

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BOT融资模式已经取得可喜成绩。BOT融资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BOT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政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而私营投资者通常又无力筹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矛盾,这就为政府减轻了基础设施项目资金短缺的压力,可使政府集中资金建设那些不被投资者看好但又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项目。

其次,可以在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过程中转移风险、降低风险。因为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运营周期长、规模大,这就加大了整个项目的风险。以BOT方式将基础设施项目全权交给项目承包商建设和经营,可以使公共部门将项目的融资、建设和经营风险转移给私人部门,避免公共部门承受项目的全部风险。

再次,项目公司为降低风险,获得较多的利润,必然采用先进的设计和管理方法,引入成熟的经营机制,从而有助于提高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经营效率。

最后,大型投资和管理公司在项目建设和经营过程中会采用国际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这不仅保证了项目的建设质量和工程进度,同时也对提高我国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由于项目公司中大多有我国的承包公司参与,这样也可以为这些承包公司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提高其人员的技术素质和管理水平。

(四)BOT的法律特点

(1)从权利转移看:政府只是通过与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合同),将项目的经营权交给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则在经营一定的时期后将其转交给当地政府。

(2)从责任范围来看:政府依据签订的协议(合同),通过经济活动的方式将设计、融资、建设、经营、维护公共设施的责任转移给项目公司。

(3)从项目的资金来看:采用BOT融资的项目所需要的资金全部由外国投资者或国内投资者通过融资、贷款解决。政府不提供担保资金,但可适当贷款或参股,共同投资。

(4)从参与主体来看:政府与项目公司作为主要主体通过合同达成合作意向,项目公司分别通过贷款合同、经营合同、建筑合同、设计合同与银行、经营承包商、建筑商、工程设计机构达成有关贷款、经营、建设、设计方面的合作意向。.。

二、BOT模式的参与者

(一)项目发起人

作为项目发起人,首先应作为股东,分担一定的项目开发费用。在BOT项目方案确定时,就应明确债务和股本的比例,项目发起人应作出一定的股本承诺。同时,应在特许协议中列出专门的备用资金条款,当建设资金不足时,由股东们自己垫付不足资金,以避免项目建设中途停工或工期延误。项目发起人拥有股东大会的投票权,以及特许协议中列出的资产转让条款所表明的权力,即当政府有意转让资产时,股东拥有除债权人之外的第二优先权,从而保证项目公司不被怀有敌意的人控制,保护项目发起人的利益。

(二)产品购买商

在项目规划阶段,项目发起人或项目公司应与产品购买商签订长期的产品购买合同。产品购买商必须有长期的盈利历史和良好的信誉保证,并且其购买产品的期限至少与BOT项目的贷款期限相同,产品的价格也应保证使项目公司足以回收股本、支付贷款本息和股息,并有利润空间。

(三)建筑发起人

按照协议规定的期限完成建设任务。为了充分保证建设进度,要求总发起人必须具有较好的工作业绩,并应有强有力的担保人提供担保。项目建设竣工后要进行验收和性能测试,以检测建设是否满足设计指标。一旦总发起人因本身原因未按照合同规定期限完成任务,或者完成任务未能通过竣工验收,项目公司将予以罚款。

(四)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责任是对项目中各个角色不愿承担的风险进行保险,包括建筑商风险、业务中断风险、整体责任风险、政治风险(战争、财产充公等),等等。由于这些风险不可预见性很强,造成的损失巨大,所以对保险商的财力、信用要求很高,一般的中小保险公司没有能力承担此类保险。

(五)债权人

债权人应提供项目公司所需的所有贷款,并按照协议规定的时间、方式支付。当政府计划转让资产或进行资产抵押时,债权人拥有获取资产和抵押权的第一优先权;项目公司若想举新债必须征得债权人的同意;债权人应获得合理的利息。

(六)供应商

供应商负责供应项目公司所需的设备、燃料、原材料等。由于在特许期限内,对于燃料(原料)的需求是长期的和稳定的,供应商必须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较强而稳定的盈利能力,能提供至少不短于还贷期的一段时间内的燃料(原料),同时供应价格应在供应协议中明确注明,并由政府和金融机构对供应商进行担保。

(七)运营商

运营商负责项目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为保持项目运营管理的连续性,项目公司与运营商应签订长期合同,期限至少应等于还款期。运营商必须是BOT项目的专长者,既有较强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水平,也有此类项目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在运营运程中,项目公司每年都应对

项目的运营成本进行预算,列出成本计划,限制运营商的总成本支出。对于成本超支或效益提高,应有相应的罚款和奖励制度。

(八)政府

政府是BOT项目成功与否的最关键角色之一,政府对于BOT的态度以及在BOT项目实施过程中给予的支持将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政府在整个BOT项目中的作用有:一是有效地吸引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所急需的资金;二是追踪整个项目发展的全过程,并扮演积极的角色以确保政府和投资者的双赢。.。

三、BOT与其它模式的比较分析

(一)与BOO的比较

BOT和BOO模式最重要的相同之处在于:两种模式都是利用私人投资承担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在这两种融资模式中,私人投资者根据政府或政府机构的授权从事项目的设计、融资、建设及经营。在特许期,项目公司拥有项目的占有权、收益权并承担对项目设施进行维修和保养的义务。但是 项目公司要承担投融资以及建设、采购设备以及维护等方面的风险,政府不提供固定投资回报率的保证,国内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也不为其融资提供担保。

BOT与BOO 模式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在BOT项目中,项目公司在特许期结束后必须将项目设施交还给政府,而在BOO项目中,项目公司有权不受任何时间限制地拥有并经营项目设施。在BOT模式中私人投资者在项目建成后的一定期限内对项目享有经营权并获得经营收入。特许期届满后将项目无偿移交给政府,项目设施最终所有权属于政府。而在BOO模式中,项目的所有权不再移交给政府。

(二)与BOOT的比较

BOOT与BOT的区别有二:一是所有权的区别。BOT模式在项目建成后,私人只拥有项目的经营权;而BOOT模式项目建成后,在规定的期限内私人既有经营权又有所有权。二是时间上的差别。BOT模式从项目建成到移交这一段时间一般比BOOT模式短。BOT是一种私有化

程度很低的融资模式,因为项目设施的所有权并不转移给私人。BOOT的私有化程度则高于BOT模式,因为设施的所有权在一定有限的时间内转给私人。由于基础设施项目通常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并且要使用到公共资源,诸如土地、公路、铁路、管道、广播电视网等等。对于运输项目(如收费公路、收费桥梁、铁路等)都是采用BOT模式,因为政府通常不愿将运输网的私有权转交给私人。因此对于电力、天然气以及石油等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行业的项目建设一般都采用BOT或BOOT方式。

【版权说明】

当中国模式席卷全球,中国怎么办? 篇6

近两年,国际舆论对“中国管理模式”甚嚣尘上,甚至到言必称中国模式。如外国报导这次世博会,也认为“上海世博会引发人们对中国模式的兴趣”。可是,我们国内反倒很少有人议论此事。人家已经把“中国管理模式”的帽子给咱戴上了,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这个帽子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先要弄清楚模式的本质(而非定义)。首先,模式必然蕴含着独到而丰富的创新内容。没有创新,就没有让人们学习模仿的价值,当然这种创新必须有可推广的普适性。如最近北京出现一位“山寨局长”,他看上了模仿政府行为作买卖可赚大钱的方式,竟然赚了1600万元,活动长达四年之久。你不能说他不是创新,但绝不能让人学习模仿,还要严加打击。因此,创新是必要条件,但不充分,还要具备让人可模仿学习的范式,即有模范的意思。我同意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给模式赋予的概念:“模式有强调、放大、夸张的意义”,同时具有普适、宣扬推广的意义也是不可少的。

中国已成“模式”了吗?

那么,什么是“中国管理模式”呢?其来源于中国近30年改革开放创造长期两位数增长,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光辉成就。尤其是通过奥运会、国庆盛典和上海世博三大盛典,中国更令人刮目相看,于是人们竞相以谈“中国模式”为时尚。

先谈世界对中国模式的看法。当今世界流行三大观点:一是大加赞扬、“中美决定世界事务”的G2说法,认为“30年内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甚至最近英美报纸还煞有其事地说:“中国还是别当老大,当老二对中国更有利。”尤其是外国工商界人士多持此观点,很看好中国。他们对西方已失去信心,所以号召学习中国模式。而西方不一而足的吹捧,让我们也有些迷糊。第二种观点,属于“棒杀派”,认为中国模式与西方模式背道而驰,必将是对西方世界的严重威胁,极力把中国模式政治化、妖魔化。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体制内还存在问题,是否成为大家学习的中国模式,还有待观察。”这三种观点也有共同之处,即承认“中国模式已是客观存在,它不以任何人的意志而转移”。

从世界舆论种种论点来说,也还处于变化之中。1992年,美国人弗•福山向世界宣称:“自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西方价值观已取得决定性胜利,今后将永续永好,不会有其他制度取而代之的可能。”当时世界191个国家,有118个国家明确采用西方模式。可是20年后,这次经济危机使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西方模式已经没落。以色列历史学家甚至得出了“专制大国回归”的结论。美国名刊《外交》也发表了《西方制度倒退,开始向专制化转变》的文章,认为:今日经济越来越需要政府的直接干涉。于是又有人主张:人均产值超过6000美元是个门槛,执行自由经济民主制度会稳定;但人均产值不到6000美元的国家,以专制体制获得稳定发展,在制度上可能更有优势。

我们该做些什么?

我们作为中国人当然不能置身事外。我们也要研究中国的管理模式(包括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模式),以求有个清醒正确的认识,每人都成为有效的管理者。为此,日前我向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成思危理事长请示。他说:我们应该支持建立相应组织研究探讨此事。

中国模式需要根植于中国文化 篇7

模式是舶来品。《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这些吸金能力较强的电视节目, 把模式神奇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也把模式推上“神坛”。随着一股股抄袭、克隆之风盛行, 也随着一批批所谓模式产品并未能在中国电视土壤里生根发芽, 人们对外来模式有了质疑之声。外来模式频遭限令, 水土不服凸显。

价值观是模式之魂。价值观是电视栏目的根和魂, 是电视内容发展的精神内核。个别引进模式类栏目, 只重视形式, 而忽视精神价值。比如某卫视栏目《第一次心动》, 宣称“世界就是舞台, 人生就是表演”。从宣传定位上就呈现出扭曲的价值观——人生岂能是表演!矛盾爆发点在一枚戒指:甲选手在表演结束后, 突然跑向乙评委, 跪求戒指, 得到后又跑向丙评委并下跪赠送这枚戒指。当主持人追问甲选手, 在乙评委和丙评委之间选女朋友会选谁时, 甲选手声称会选乙评委。丙评委怒斥甲选手不真诚, 并还戒指, 乙评委不堪其辱, 失声痛哭。这一“狗血剧情”被国家广电总局通报批评为“严重偏离比赛宗旨, 热衷制造噱头炒作活动, 在评委选择、比赛环节、评委表现、歌曲内容、策划管理和播出监管等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 损害了电视媒体形象, 产生了不良社会影响”。总局通报还认为, 《第一次心动》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 评委言行举止失态, 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 演唱曲目庸俗媚俗。导致这一结果的病因在于栏目缺乏核心价值观, 或者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致使一个好的模式和创意在精神轨道上越偏越远。

在价值观失衡的状态下, 还会导致诸多价值偏差。

1.拜金主义倾向。益智类节目是比重较大的模式节目, 国外益智类节目多以巨额奖金为诱饵。尽管国家广电总局对益智类节目奖金额度有明文限制, 但是部分益智类栏目还是充满了现金和物质的诱惑。比如有些栏目, 直接把奖金兑换成一元纸币, 成沓成沓地摆放在演播室内, 大有一掷千金的味道, 尽管金额并未超限, 但是视觉上金钱的冲击力还是很明显。目前, 热播荧屏上的益智类栏目, 尽管加入了“公益”“居家”“幸福”等正能量的主题, 但是选手获胜和晋级之后的狂喜, 仍然掩盖不住对物质的私欲。某文物鉴定栏目, 持宝人戴香奈儿名表, 背LV名包, 直接声称自己不用工作, 主要靠“干爹”养着。该节目主持人在专家对文物估价后, 发出羡慕般的惊呼。著名亲子栏目《爸爸去哪儿》中, 对明星子女的名牌服装、名牌行李、名牌用品等进行过分展示, 这些都是拜金主义的体现。这些拜金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格格不入, 受到观众诟病。

2.血腥直白露骨。《美丽新约》是一档引进自美国的电视整容美容节目, 以女性整容的全程实录为题材, 节目“画面血腥、恐怖、暴露, 格调低下, 活动组织奢华铺张, 审查把关不严, 片面追求收视率”。国家广电总局由此叫停整容、变性类栏目。首先, 栏目价值观扭曲。放大了因容貌、外形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夸大了整容改变形象的能力。其次, 栏目画面血腥, 甚至达到恐怖的效果, 尤其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某相亲真人秀栏目, 女嘉宾深夜潜入男嘉宾房间, 并色诱男嘉宾。节目播出时, 画面并未对此进行交代和说明等处理。直接把所谓的真实暴露给观众, 堪比情色大片。再如某跳水真人秀节目, 因女星穿着香艳性感泳衣而引发争议。

3.对隐私的窥探。一家知名地面频道曾经引进一档叫作《交换主妇》的真人秀栏目, 即把城、乡“真夫妻”拆开重组成“假夫妻”, 让“假夫妻”去体验“真夫妻”的感受。节目一播出, 引起了激烈争议。“假夫妻”同泡温泉的镜头, 观众认为有悖传统道德。一些明星真人秀, 不注重对明星个人隐私的保护。在亲子真人秀当中, 对孩子的隐私不注重保护, 甚至贩卖孩子的隐私。

西方电视过多地涉及隐私窥探、人性拷问、色情暴力、普世价值等等。比如美国电视热衷于传播民主、自由和平等的政治价值观, 宣扬个人奋斗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宣扬美国领先世界、主导世界的国家价值观。《超级女声》海选阶段以“审丑”为看点, 属于典型的“以别人缺陷为取笑对象”的畸形审美心理。“海选”也是美国式民主思想在中国的渗透。

中国电视直接引进西方模式, 不仅付出巨额的经济代价, 更会成为西方时尚的追随者和附庸者。在西方创新体系中, 时尚话语不可避免地裹挟着西方价值观。比如在许多国人的心目中, 诺贝尔文学奖取代茅盾文学奖, 奥斯卡奖取代金鸡百花奖, 普利策新闻奖取代中国新闻奖, 艾美奖取代白玉兰奖等等。不同的价值观标准, 产生不同的模式导向。中国电视不能总是在别人的价值体系里面裸奔, 须警惕西方价值观对中国价值观的消解和稀释。

中国模式需要中国价值观。中国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之上的价值体系。它强调“责任高于自由”“义务高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关系高于利益”。央视播出的《了不起的挑战》, 把节目定位为“把平凡生活真正过好, 才是人生最了不起的事”。一期节目中有这样的情节, 重庆棒棒军冉师傅家徒四壁, 为供儿子上大学, 坚持做挑夫。他说出掷地有声而又非常朴素的话, “生活可以清贫, 但是要乐观”, 符合“中国梦”的主题。

在此期间, 中国电视人开始理性地探索具有中国气质、中国情怀的中国模式。即便再引进国外模式, 也渗透了诸多的中国元素, 以满足中国观众的审美需求。实践证明, 中国模式需要根植于中国文化, 才能创造出反映中国、适合中国、代表中国的优秀电视栏目。

1.传统文化是模式之根。传统文化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凝结, 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 是经过时间和空间检验了的文化积淀。电视的模式创新, 首先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土壤。比如西方模式下的相亲节目, 更关注男女双方个人的喜好和情趣。而中国文化背景下的相亲, 要观照两个家庭的背景, 两个人的工作、经历, 以及价值观等等。《缘来非诚勿扰》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 加入了生活服务功能、社会化功能, 甚至新闻功能。如此, 一个相亲多了对现实生活状态的真实展现。其次, 传统文化是模式创新的起点。《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创意来自于汉字, 这是一个最具有传承意义的文化符号。从这个起点出发, 既展示了汉字的魅力, 又突出了汉字的运用。第三, 传统文化创造了符合中国受众的审美需求。不管哪一种模式, 引进或者原创, 最终是以电视节目的面貌呈现给受众。在中华文化熏陶下的观众, 会以自己的审美标准或者审美习惯去接受创新模式下的电视栏目。比如西方国家热播的《生存者》《老大哥》《阁楼故事》在中国遭到冷遇, 就是文化背景下审美差异。

2.生活形态是模式之源。电视节目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不管是生活的真实, 还是艺术的真实。模式是真实呈现的一种方式, 或者直接移植, 或者艺术化改造。模式不能是实验室里面的图纸, 不能闭门造车。比如一档姓氏寻亲栏目, 模式设计为“寻找今人与古人的关系”, 如曹姓是不是曹操的后人。历史越久远, 证明的难度就越大。能证明关系的证据除了传说, 很少有物化的证据。这种寻找的难度就非常大。节目播出不久, 就难以维持下去。而另一档以寻找亲人为模式的寻亲节目就成功了。央视播出的《等着我》栏目, 是对生活中“找人”形态的真实还原, 赢得了较好的口碑。某卫视重金打造的明星挑战极限来救助弱势群体为内容的大型全外景公益挑战类综艺节目, 模式属于功能拼凑, 不符合生活原始状态, 也不符合人之常情、事之常理, 尽管靠重金吸引明星参与, 最终也是草草收场。汉字节目中的“听写”, 就是生活中存在的形态。甚至唱歌节目中, 拍转椅, 或者按表决器, 也符合人在如获至宝状态下的本能反映。

3.本土资源是模式之基。资源是创新的基础, 资源也是独家竞争优势的核心所在。模式创新, 任何要素都可以复制或者克隆, 唯有资源是独家的、专属的。河南卫视近年来利用本土资源实现模式创新探索, 取得成功。比如《梨园春》利用豫剧资源, 《武林风》利用武术资源, 《华豫之门》利用文物资源, 《汉字英雄》利用汉字资源等等。东方卫视充分利用喜剧资源, 相继开发了《笑傲江湖》《欢乐喜剧人》两档喜剧类栏目, 《欢乐喜剧人》充分利用了“德云社”“开心麻花”“东北二人转”的喜剧资源优势, 打造具有现代意义的喜剧电视栏目, 取得不俗的效果。把本土资源作为模式创新的根基需要把握两点:第一, 对资源要有全新的认识。资源是指可被利用的一切优势, 包括人、物、心理和精神气质等。比如北京人才众多, 就是嘉宾优势;河南人口众多, 就是受众优势。第二, 对本土化不要狭隘理解。本土化是由频道定位决定的, 如果走全球化市场, 世界是一体的;如果走全国概念, 本土化就是民族化;如果走区域化, 本土化就是本地化。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基于传统文化进行了模式创新。

4.中国表达是模式之策。模式创新需要对应的表达方式。中国电视曾经走过鹦鹉学舌的弯路, 港台腔影响了一代电视人。现代电视的模式创新需要现代表达方式, 需要中国化的表达方式。第一, 符合中国观众审美的语言表达。比如一些选秀节目中, 毒舌评委难以让中国观众接受, 《中国好声音》的评委或者导师, 就是以欣赏、赞赏的语气评价歌手, 深受观众喜欢。第二, 符合中国观众的情绪表达。中国观众喜欢温暖、快乐、励志和感动的情绪, 传统的煽情已经被观众所唾弃。第三, 符合中国观众的形象表达。中国观众喜欢具有贴近性和亲民色彩的形象。不管是百姓, 还是明星, 来自生活, 能回归生活的形象总是最受追捧的。岳云鹏在《了不起的挑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倒霉蛋”形象, 让观众感觉像邻家大哥。鹿晗在《我去上学啦》中表现出“鹿不羁”形象, 让观众感觉真实可信。不管是明星, 还是百姓, 在电视节目中, 需要一个真实的自我, 而不是艺术化的形象, 这样的表达才是观众需要的。

中国模式尚处于成长之中, 在全球节目形态中的话语权正在形成。随着电视体制的变革和电视节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中国模式将会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辉。

摘要:价值观是电视节目的灵魂。在中国电视的发展过程中, 存在价值观失衡的情况, 导致拜金主义、血腥露骨、窥探隐私等价值偏差。中国电视人在探索具有中国情怀的中国模式时, 需要把握传统文化, 反映真实社会生活,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

解析“中国模式” 篇8

“中国模式”由来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国外学者已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 其中包含了对“中国模式”的探讨。2004年5月, 美国《时代》周刊高级编辑、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资深顾问乔舒亚·库珀·雷默在英国伦敦外交政策中心发表了题为《北京共识》的研究报告, 指出, 中国通过艰苦努力、主动创新和大胆实践, 独立自主摸索出了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他把这一模式称之为“北京共识”。“北京共识”的提出, 无疑是西方世界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回应, 同时雷默把“北京共识”的重点放在了与“华盛顿共识”的反冲功能上, 但这一点没得到国内学界的认同。所以, “北京共识”在国内的影响远不如国外, 国内学者很快用“中国模式”概念取代了“北京共识”。

当前, 国内外舆论对“中国模式”特别关注的主要原因, 一是苏东剧变后, 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重新审视。苏东剧变后, 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态势先后抛出“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 继而引起全球性争论。而中国历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当前的世界金融危机, 仍能保持比较稳定和较快的发展, 使这些言论不攻自破。二是中国在应对“汶川特大震灾”和举办北京奥运会上展现出的“举国体制”, 让全球对中国政治体制刮目相看。长期以来, 针对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显著成就, 国际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 中国经济奇迹的背后是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而面对无论是“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太空空间活动, 还是2008年成功应对雨雪冰冻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灾害, 显示出的中国“举国体制”所具有的巨大威力, 国际上怀疑、批评乃至否定中国政治体制和社会制度的声音明显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肯定和赞扬。三是以“华盛顿共识”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造成重灾区和“中国奇迹”的出现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使人们更加关注“中国模式”。“华盛顿共识”主张私有化、自由化的经济发展道路, 结果在东欧、拉美和亚洲造成了三个重灾区。特别是随着这次华尔街金融风暴肆虐全球, 人们在深刻反思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同时, 不由得把目光纷纷投向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据世界银行统计, 过去25年来全球脱贫所取得的成就中, 约67%的成就应归功于中国。中国的发展, 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道路, 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正反两方面的比较, 使国际社会不得不进行冷静反思, 开始认真探究中国发展战略和模式所包含的丰富意蕴。

“中国模式”为我们架起了一个同西方对话的桥梁, 在国外逐渐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种称谓, 成为西方学者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解读。让世界理解中国, 就要学会用别人的语言逻辑解释自己的事情, 从别人的研究范式中汲取营养。因此在国际交往中, 我们应用“中国模式”与别国对话, 同时要把“中国模式”的阐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中国模式”明显有别于其它模式, 既不同于西方模式, 也不同于苏联模式, 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模式也有很大区别。“中国模式”, 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智慧, 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和鲜明时代精神的结合, 在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和先进管理经验基础上开辟的特色模式。

“中国模式”特点

走自己的路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页) 。“走自己的路”, 是内含着深刻历史辩证法的命题, 它强调历史主体的主动性、选择性和能动性。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 如果走不出一条自己的路, 照抄照搬, 就丧失了历史主体的品格, 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模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

实践出真知实践性是“中国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鲜明特征。胡锦涛总书记将我们党在领导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实践经验, 概括为“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十个结合”, 充分说明了“中国模式”具有的实践品格, 表明党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创新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改革创新“中国模式”,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坚持中发展, 在发展中坚持, 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概括, 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体现了我党非凡的创造能力和强大的活力, 充满了浓郁的时代气息, 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一, 准确把握发展这个时代主题。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等论断, 把中国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把中国的发展进步与世界的发展进步联系在一起, 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聚精会神搞建设, 一心一意谋发展, 使“中国模式”进入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其二, 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这个时代精神。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开拓创新, 这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高度概括, 也是人们精神状态的深刻反映。在新的历史阶段, 我们要继续开拓“中国模式”的新局面, 根本动力仍是改革创新。

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也是“中国模式”的价值目标。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他们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事物、新经验, 这正是“中国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实践证明,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确立的每一个重大战略思想, 每一个重大理论观点, 每一项重大战略部署, 无不与激发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创造活力密切相关, 而这些举措的成功, 又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的结果。“中国模式”是凸显人文关怀、饱含民生情结和执政为民理念的社会主义模式, 是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普遍幸福的社会主义模式。

民族特色“中国模式”立足于中国实际, 扎根于民族沃土, 与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要求有机结合, 并深深熔铸在整个民族的创造活力之中, 充分显示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同时, “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事件。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潮情况下, 我们党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光辉成就向世界昭示,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没有过时, 科学社会主义仍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的社会制度,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也深刻说明了“中国模式”与世界文明成果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而是统一的、共生共兴的关系。

对外开放开放性是“中国模式”的本质要求, 没有开放性, 就会因缺少新思想、新见解、新要求而丧失生机和活力。“中国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就是一个向丰富多彩的实践开放、向日新月异的科学开放、向深刻变化的世界开放的动态过程。这个模式绝不拒绝而且还要继续汲取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着眼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前沿, 站在文化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上, 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中学习借鉴不同文化的有益成果, 吸纳百家之长, 内不失自己固有的血脉, 外能适应世界浩荡之潮流, 使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达到新境界, 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永葆“中国模式”生机和活力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中国模式”并非完美。作为一种发展理论、发展模式, “中国模式”也需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剪刀差”, 缩小社会贫富差距;如何加快推进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改革, 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如何完善公共财政, 为百姓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何促进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个个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难关等待我们攻克。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 中国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 以充实和完善现行的发展模式。

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追求社会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 只有经济迅速增长, 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不能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社会发展, 更不能将发展简单等同于GDP的增长。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社会目标, 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化是一个社会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人口增长、国民素质、社会安定、文化教育等相协调, 最终促进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 正是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的战略策略。

把效率和公平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追求人与人、地区与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平衡发展效率和公平都是发展所要追求的价值, 两者不可偏废。在改革初期, 为打破绝对平均主义传统, 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策略有其合理性。但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 必须及时调整策略, 将效率与公平放在同等地位, 对困难群体和落后地区实行必要的政策性倾斜, 避免财富和权利在人与人之间造成分化, 避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社会经济发展出现新的不平衡。在“中国模式”下, 公平与效率应具有同等地位和价值。

中国模式及其前景 篇9

这个问题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的角度来看, 都非常重要。国内的意义在于总结过去、指导未来。过去30年的前20年都在改革, 而后10年的改革, 似乎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上, 需要探索下一步该往哪里走。在国际上, 这涉及我国如何将自己呈现给世界, 以及世界如何看待我国的问题。未来20年, 我国可能还会保持高速经济增长, 需要对自己在世界上进行正确定位。国际上有“华盛顿共识”和“北京共识”之说, 前者代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 后者提倡政府干预;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 把代表前者却失败的美国和代表后者且成功的中国进行对比的风气更加盛行。如,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著名中国问题专家狄忠蒲 (Bruce Dickson) 在最近一篇文章里就表示:“‘北京共识’认为, 高速经济发展需要以增长为目标的政治精英的积极领导, 同时, 为了保证这些增长政策的实施并限制对平等和社会福利的需求, 威权统治是必要的。”然而, 这个对中国经验的总结是错误的;如果威权体制是我国经济成功的关键, 那么, 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应该有更高速的经济增长, 而过去30年的市场化改革也没有必要了。事实却是, 如果没有市场化改革, 我国不可能实现高速经济增长。同时, 把“华盛顿共识”当作对新自由主义的总结、把“北京共识”当作对威权体制的总结本身就是对这两个“共识”本意的误解。“华盛顿共识”是由时任世界银行经济学家的约翰·威廉姆森提出来的, 其本意只是对新古典经济学政策的总结, 而新古典经济学与新自由主义有着显著差别;“北京共识”是由时任《新闻周刊》驻京记者的约舒亚·雷默提出的, 主要包括创新、平等且可持续增长和独立自主三点内容, 并不涉及政府的性质问题。国外一些人把中国模式贴上一个扭曲的“北京共识”标签, 其意实际上是要贬损中国。我国的成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可以效仿的榜样, 西方一些人对此高度警惕。把我国的经济成功归功于威权体制, 表面上看是学术观点, 实质是想通过贬损中国达到阻止其他国家效仿中国的目的。

在这个背景下, 如何总结中国模式就变得至关重要。中国经验有许多值得总结的地方, 但是, 以世界为背景, 要总结的是那些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以此观之, “中国模式”这一说法可能不太准确, “中国经验”或者“中国道路”也许更为合适。但是, 因为“中国模式”已经成为讨论话题, 仍可沿用这个词。

笔者认为, 中国模式有四个基本要素:第一是社会平等;第二是贤能体制, 这个词来源于英文meritocracy, 有人把它翻译为“精英主义”或“精英政治”, 而笔者认为, 应翻译为“贤能体制”, 也就是“选贤任能的体制”更加合适;第三是制度的有效性先于制度的纯洁性;第四是中性政府。

中国模式四要素

首先, 讨论社会平等。在这里, 我们要区分社会不平等、经济不平等以及政治不平等。经济不平等和政治不平等是暂时的:收入差距较大时, 对富人多征税返还给穷人就能消除这种不平等;政治不平等也能通过政策的改变较快消除, 如今年“两会”就修改了原来4个农村人相当于1个城里人的选举办法。社会不平等则不同。社会不平等意味着社会被人为分成多个阶层, 而且处于最底层的人也认为这种分割有合理成分。从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56年的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和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 我国在20世纪前半叶经历了连续不断的革命, 这些革命打破了旧有社会秩序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化和思想。比如, 历史上文字是为特权阶级准备的, 掌握了文字就高人一等, 这也是一种社会不平等, 但普通老百姓却认可这种不平等。再如, 土地的集中导致无地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 而这种土地所有关系往往得到社会认可。

为什么社会平等对经济增长有好处呢?首先, 它消除了进入壁垒, 增加了社会活力。社会不平等意味着人分三六九等, 等级之间的流动性很弱。高等阶层利用优势地位垄断社会资源, 而且往往拒绝新技术和新事物, 因为它们可能动摇其优势地位。其次, 社会平等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本水平。在一个平等社会, 人们更愿意发展公共教育而不是精英教育。印度拥有大学文凭的人的比例高于我国, 但文盲率却达到近40%, 远高于我国。印度的制造业不如我国发达, 与对工厂工作的轻视及缺乏合格工人有关。第三, 社会平等消除了强势利益集团对政府政策的影响, 促进了中性政府的产生。

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经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 旧势力因此得以保存。在一些民主体制运转失灵的国家 (如菲律宾) , 这些旧势力非但没有衰退, 而且还得到壮大, 掌握国家政治和经济命脉, 极大地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印度的民主政治是发展中国家当中几个少数的成功案例之一。但是, 随着印度经济高速增长, 收入差距不可避免地拉大, 而社会不平等将是决定收入差距态势的主要因素, 低种姓和穆斯林无疑将是收入增长最慢的阶层, 这对印度政治生态将产生决定性影响。由于独立之初没有消除旧有的社会不平等, 印度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民主的框架下完成一场社会革命, 从而为未来经济发展扫清道路。

其次, 贤能体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其核心是儒家思想和以科举为主轴的官僚体系。如今, 国家干部体制也可以看作贤能体制的一部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遴选官员, 今天则通过层层选拔提拔干部。一个人要走上领导岗位, 就需要从最基层做起, 做出了成绩才可能提拔。在贤能体制里, 培养一个干部需要很长时间。如果对比东亚和西方的民主体制, 就会发现在东亚体制里很少有年轻的领导人。

贤能体制有什么借鉴作用呢?首先, 贤能体制的核心价值——选贤任能——可用来驯服民主的民粹主义倾向。在发展中国家, 民主的敌人不是专制, 而是民粹主义。由于民主的政治文化还没有养成, 民主在一些国家变成纯粹的逐利工具, 最终结果是, 国家无法作出任何有效决策。贤能体制强调少数精英的自主作用, 因此, 容易作出决策, 提高政府的效率。同时, 贤能体制强调官员的德性, 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起到了约束作用。

第三个要素是制度的有效性先于制度的纯洁性。制度是重要的, 这是制度经济学家诺斯早就说过的, 也经过很多经验事实证明。但是, 一个好制度的核心, 是提供正确的激励。所谓正确的激励, 就是让行为主体的追求和社会的追求尽量一致。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纯洁的制度就是在一系列标准的假设下所产生的最优制度。发达国家的学者总是不自觉地拿最优标准要求发展中国家, 所以, 他们永远认为发展中国家没有做好, 但也永远没有办法找到正确的路径, 让发展中国家走向最优。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在比次优还要低的状态, 怎么可能一步就跨到最优状态呢?我国30年的实践证明, 追求有效的而不是最优的制度是完成制度转型的最优方案。所谓有效的制度, 就是在特定条件下能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这些制度可能不是纯洁的, 但却可以达到一定目标。乡镇企业就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乡镇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明晰, 却发挥了地方政府和企业家双方的优势, 在上世纪80年代的制度框架下, 很好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他如价格双轨制、地方财政分权等, 都属于这种中间状态的制度。就单个制度而言, 它们无一是完美的, 但组合在一起却把我国的制度变迁向前推进了一步, 而许多这样的步骤加总在一起, 就完成了我国的制度转型。

最后一个要素是中性政府。中性政府是不长期偏向某个或某些利益集团的政府, 它在分配资源的时候, 不会被少数利益所左右, 而是更多地考虑资源利用的效果, 因此, 就更可能保证长期经济增长。我国政府在过去30年就是这样的一个中性政府。改革本身是政府向社会让渡权利的过程, 在一定意义上, 是对精英的革命。与此同时, 政府虽然为老百姓办事, 但也没有一味地迁就部分人的要求, 放弃长期经济增长。我国政府能够做到这些, 得益于两方面条件。第一是政治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是执政党的自主性和包容性。在过去的30年间, 党的规模增加了一倍, 党员成分日益丰富, 并完成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党作为国家决策中枢, 为各阶层和群体提供了表达意见的舞台, 并在内部消化集中, 最终形成国家政策。第二是社会基础, 即前面提到的社会平等。在不平等的社会, 强势集团时刻威胁政府的统治, 因此, 政府的理性选择是和强势集团结盟, 以巩固自己的统治;相反, 在平等的社会, 由于不存在强势集团的挑战, 政府容易获得独立性, 成为中性政府。

中国模式的前景

中国模式给我国带来极大的经济成功, 但是, 任何模式都不是完美无缺的, 中国模式也不例外。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政府过多参与经济活动是最大的问题, 并与当前学术界和政策界正在热议的结构失衡有关。

结构失衡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68%急剧下降到目前的52%, 几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劳动报酬, 由于工业比农业使用更多的资本, 劳动报酬占GDP的比例会随着工业化进程而下降, 因此, 别国在发展初期也出现过居民收入占比的下降;然而, 像我国这么剧烈的下降很少见。第二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48%, 下降更为剧烈。这一方面说明老百姓的福利没有随经济增长而得到相应改善, 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我国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第三是经常项目盈余占到GDP的10%, 这意味着我们创造的GDP既没有被消费掉, 也没有全部变成投资, 而是变成了净储蓄, 输出给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 给别人花掉了。

导致结构失衡的原因很多, 而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参与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首先, 政府过度参与经济活动导致生产性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例过高, 在过去的10多年里, 这一比例在40%~50%之间, 是世界上最高的, 排在第二位的新加坡, 为25%。政府生产性支出多, 好的方面是政府真是为了长远发展着想, 不好的方面是扭曲了经济结构。政府的生产性投资是对企业的补贴, 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盈利空间, 促使企业进行更多投资, 反面是抑制了劳动收入的提高。其次, 在发展经济的名义下, 地方政府往往难免作出损害民众利益的事情。再次, 过度参与经济活动还导致政府忽视民众改善福利的基本要求。改善基础设施使老百姓受益, 但也有很多基础设施并不能造福百姓, 而是政绩工程。最后, 政府过多参与经济活动还给利益集团影响政府以可乘之机。既然经济发展是政府最重要的目标, 那么, 它就很容易和强势集团结盟, 中性政府就会受到影响。

上世纪60~70年代, 巴西的年均增长率超过7%, 创造了“巴西奇迹”。但当时的巴西和现在的我国相似, 贫富分化剧烈, 随之而来的是20年的高通胀和经济停滞。这里当然有债务危机等其他因素的作用, 但社会不平等的恶化可能是关键性因素之一。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 巴西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反观一些成功转型的国家, 民主的扩大是摆脱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步骤。如韩国于1992年开始民主化进程, 当时其人均收入按2000年购买力平价计算是10000美元。我国现在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是8000美元, 接近韩国当时的水平。当然, 韩国的成功转型还有很多原因, 但民主化与转型之间的这种关联值得仔细探讨。

目前, 更广泛的民众政治参与至少有以下三方面作用。第一是降低政府支出中投资的比例, 缓解经济失衡。民众不一定需要那么多的政府投资, 而可能需要更多的教育和社会保障。第二是有利于建立公共财政型的政府, 现在的政府太偏向生产, 而相对忽视了民众福利的改善。第三是化解社会矛盾。当前, 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是“救火队”, 哪里出了问题就去那里救火。民众参与政府决策意味着民众自己变成了决策者, 而政府变成了执行者, 民众和政府同时要为决策后果负责。从这个意义上讲, 民主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 同时, 也为政府减轻压力。

中国模式现状研究 篇10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特色,改革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 中国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逐渐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的发展模式, 即中国模式。2004年美国学者雷默发表了《北京共识》, 拉开了世界高度关注中国模式的序幕。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陷入危机之中, 难以自拔, 中国不仅成功地减小了危机的冲击, 而且通过经济刺激计划迅速复苏, 国外很多学者掀起了研究中国模式的高潮, 期待能从中国的发展模式中借鉴经验, 帮助本国渡过金融危机, 实现经济复苏, 中国模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一、中国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 经济上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经济体制改革上开始重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 我国逐渐形成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所有制结构上,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充分发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防止两极分化, 注重社会公平,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我们党在总结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和发达国家实行市场经济诸种不同模式成败得失的基础上, 结合中国实际得出的结论, 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模式中具有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特点,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尝试, 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二) 政治上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中国模式在政治上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阵营遭到严重冲击,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东地区不复存在。而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立足于中国国情, 实事求是地确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实现道路, 同时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 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匹配, 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

(三) 文化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 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迫切需要, 也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国与国之间的竞争, 除了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 也逐渐反映文化软实力之间的较量。中国模式之所以具有中国特色, 就是因为在中国的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理念中, 凝聚和渗透着中华文化, 正是这种文化成为中国模式取得成功的精神力量。在文化建设上, 中国模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利用、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二、中国模式的影响

(一) 对国内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经济以世界上罕见的速度快速发展着, 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 生产力增长速度之快可见一斑。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公民政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 为社会各种事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维护了社会稳定。中国实行综合发展战略, 不仅重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科技、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等方面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使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模式不仅为中国及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利, 而且为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 对国际的影响

1、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照搬苏联模式,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 苏联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 国家领导人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苏联模式的束缚, 结合本国实际, 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发展市场经济的伟大论断, 促进了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

中国模式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成果, 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彰显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既不教条地照搬苏联模式, 又不受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影响, 而是立足本国国情, 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这给其他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提供了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发展价值理念。广大发展中国家应该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可以借鉴中国模式中适合自己的宝贵经验, 从而探索出符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

2、维护了世界和平, 促进了共同发展

中国模式的成功增强了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 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有效地遏制了霸权主义在全球的蔓延。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不断向其他贫苦落后国家提供帮助, 带动了他们各项事业的发展。中国模式重视不同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之间的共处竞争、对话合作, 尊重社会发展的多样性, 倡导科学发展、和平发展、和谐发展以及共同发展、共同安全、共同利益的理念, 维护了世界和平, 促进了共同发展。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在全球化过程中的不断增强, 中国将在国际社会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必将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因素。

三、对中国模式的建议

(一)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不懈地继续推进各项体制改

革, 调整产业结构, 扩大内需, 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 重视人才的培养, 注重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2、扩大就业, 健全国家的二次分配机制, 调节收入分配,

缩小收入差距, 逐渐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新格局, 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全力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3、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人口增长、社会安定、文化繁荣协调起来。不仅要制定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 更要真正地去贯彻执行这些措施。同时还应大力发展教育, 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 全面加强中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追求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 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我们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 努力学习, 大胆借鉴, 锐意创新, 积极改革, 不断发展, 更充分、全面和持久地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扩大基层民主, 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完善中国法律体系, 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建设服务型、节约型政府, 分清政府与市场的界线, 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三)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 不断完善中国模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勇于创新正是中国模式的精神所在。世界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我们改革的步伐也要紧跟时代的潮流, 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 抓住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有利机遇, 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在实践中勇于创新, 以克服种种弊端, 解决实际问题, 形成创新导向的中国模式。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2]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3]张维为.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N].学习时报, 2009-07-08.

[4]庄俊举, 张西立.中国模式研究[J].决策论坛, 2009, (03) .

[5]刘光峰.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国模式[J].哲学当代视野, 2010, (04) .

[6]宋林飞.“中国模式”的成功与未来[J].社会科学战线, 2006, (02) .

上一篇:爆炸冲击信号下一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