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证据决策

2024-07-18

审计证据决策(精选四篇)

审计证据决策 篇1

一、审计证据和诉讼证据的基本内容

审计证据, 根据《审计机关审计证据准则》、《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及《独立审计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 是指审计人员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 用以证实审计事项, 支持审计结论、意见和建议的各种事实依据, 包括构成财务报表基础的会计记录所含有的信息和通过检查、询问、函证等审计程序获得的其他信息, 是审计过程的基石, 形成审计结论的先决条件。包括书面证据、实物证据、视听证据、电子证据、口头证据、环境证据、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以及其他证据等形式。由审计人员通过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收集。

诉讼证据是诉讼中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 (或者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 的客观真实材料。中国《刑事诉讼法》第42条规定:“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 都是证据。”诉讼证据是诉讼的基础, 一切诉讼活动都是围绕证据而进行的。依据三大诉讼法的规定诉讼证据主要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笔录、鉴定意见等形式。诉讼证据的收集, 主要有询问、讯问、勘验、检查、实验、搜查、辨认、异地取证、鉴定等九种方法, 我国证据收集模式可以概括为“当事人自行收集为主, 法院调查收集为辅”, 即诉讼证据根据举证原则可以由证据责任人 (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司法人员等) 运用法律许可的方法和手段, 采集、提取证据, 也可以由人民法院根据申请或依职权自行收集。

二、审计证据与诉讼证据的异同

审计证据和诉讼证据都为证明所查事实真相而存在, 都具有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的特点, 都是各自所属社会活动的核心。在种类上除法律特定种类外, 大体也相同。而且2004年发布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 (试行) 》在审计证据质量控制方面, 也基本体现了与法律证据接轨的意图。但由于审计和司法不同的社会属性以及手段的差别, 除了在主体、效力等方面的差异外, 其可比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证据收集和评判主体不同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取得的, 审计人员在审计证据的收集工作上完全处于主动地位, 由他们自己根据确定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程度决定收集证据的类型和数量, 同时, 审计人员需要对自己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判断。可见, 在审计工作中, 审计人员既收集证据又要评价证据, 同时有权决定审计证据的取舍;而且由于审计人员站在独立的立场上进行审计, 因此审计证据不带有倾向性, 能够客观反映被审计事项。在法律诉讼程序中, 原告为了证明被告有罪或存在某一不当行为, 需要向法庭提供证据;被告为了洗脱自己或是免于受到法律制裁, 也需要向法庭提供相关证据。可见, 司法判决程序中的证据是由对立的当事人双方各自提供的, 提供的证据都以自己能够胜诉为目的, 但是任何一方都无权对自己所提供的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做出最终的判断。对证据的判断和评价及最终结论的作出由法庭审判员或陪审团进行, 但审判员自身不直接参与具体的取证工作。可见, 在司法领域中, 证据的提供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特点, 而且证据的收集和证据的评价、判断是分离的。

(二) 取证标准不同

诉讼证据一般证明标准高、取证手段严密, 不仅要满足法律上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 形成一个没有任何疑点的闭合的证据锁链, 而且基本上都需要原物、原件, 即便复印件也要与原件相符且来源合法, 证人要有证明资格且与当事人无利害关系等等。而审计证据多为证明审计事实的存在, 尽管在这方面也提出了原则性要求, 但实际中往往达不到、也没有手段达到和形成一个没有任何疑点的闭合的证据锁链。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或者审计证据准则自免其职, 如审计准则规定:拒绝签名或者盖章不影响事实存在的, 该审计证据仍然有效, 但却于法无据;或者即便审计准则提出了要求, 实际也做得很不到位。比如, 审计证据多为复印件, 审计人员往往只是简单复印签章等等, 使审计证据难以达到法律证据的要求。

(三) 取证方法不同

由于审计证据的性质和成本因素, 审计人员不可能完全保证根据审计证据所得出的审计意见是绝对正确的, 只是对审计意见的正确性作出合理保证, 是通过重要性判断, 采取抽样审计等方法取得审计证据。诉讼证据不适用“重要性原则”, 同时一般也不适宜采取抽样审查, 而需实施详细验证, 以对某一经济行为或事项的“是”与“非”予以明确界定, 或对经济交易的具体数量进行核实, 不仅要查实违法行为的性质, 还要查明违法金额及社会危害程度, 做到确凿和精确。由此可见, 审计证据尚不具有诉讼证据所要求的直接的、没有任何疑点的闭合的证据链, 有些还不能被司法机关作为有效证据直接采信。

三、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的途径

(一) 加强审计证据质量控制

审计人员应尽量收集能够证明审计事项的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等;不能或者不宜取得原始资料、有关文件和实物的, 也可以采取文字记录、摘录、复印、拍照、转储、下载等方式取得审计证据;在收集实物证据时, 应当注明实物的所有权人、数量、存放地点、存放方式和实物证据提供者等情况;审计人员在收集视听资料或者电子数据资料时, 应当注明制作方法、制作时间、制作人和电子数据资料的运行环境、系统以及存放地点、存放方式等情况;在收集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时, 应当注明鉴定或者勘验的事项、向鉴定人或者勘验人提交的相关材料、鉴定人或者勘验人资格等;取得审计证据, 应当由证据提供者签名或者盖章。

(二) 保证审计证据来源的可靠

1. 关注证据提供者的资格。

尽管各种信息的来源是独立的, 只有当证据提供者具有提供该类信息 (或证据) 的资格时, 其提供的证据才具有可靠性。基于这个原因, 从律师、银行处所获得的函证比从不熟悉业务的个人处获得函证的可靠程度要高得多。

2. 应注意认真履行取证手续, 注明取证的日期、地点, 证据来源和取证人的签章, 确保审计证据的合法性。

在形成取证资料时, 不应仅仅注重对事实内容的说明, 而忽略了对取证过程、证据来源、取证方式等情况的说明和记录。

(三) 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及道德规范

1. 为了适应审计业务的发展趋势, 审计人员应努力提高实际工作经验:

一要培养一定的职业敏感;二要培养一定的洞察力。除具备一定的敏感性之外, 想进一步解决问题, 还需要一定的洞察力, 敏锐的洞察力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着眼点, 有效地取得对问题正确判断的依据;三要提高综合判断能力。

2. 要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时, 应当保持诚信正直, 遵守客观性原则, 公正、不偏不倚地做出审计职业判断, 通过教育、培训和执业实践获取和保持专业胜任能力, 按照规定参加后续教育, 持续了解并掌握当前法律、技术和实务的发展变化, 将专业知识和技能保持在应有水平, 对审计对象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评价。

参考文献

[1]廖永安.证据法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秀玲, 张志萍主编.审计原理与实务[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康树元.诉讼理论与实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中国法律出版社编.证据规定[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5]许存格.提高审计证据证明力的途径分析[J].商业会计, 2012, (2) .

[6]杨勤.论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获取[J].青年与社会, 2014, (1) .

谈审计证据及其与审计目标的关系 篇2

【关键词】审计证据;审计目标;关系

审计要凭证据说话。审计证据的获取是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而获取审计证据与审计目标有着紧密的关系,收集和评价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得出审计结论、支撑审计意见的基础,审计人员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从审计目标着手,加强对审计证据收集的控制,最终在审计过程中,达到正确地收集、确认和运用审计证据,从而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结论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的。

一、审计证据和审计目标的含义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取得的用以证明被审事项与有关规定是否相符的一切凭据,包括各种文件、实物和信息。

审计目标是指审计行为达到的预计的合理状态,它是审计环境对审计整体要求的反应,也是审计实质与特定审计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随着社会发展,审计环境随时发生改变,需要评价和监督受托经济责任的范围随之扩大,审计目标从合法、合规性审计发展到包括合法性、合规性和效率性等多方面的审计目标体系。

二、审计证据的特性

1.审计证据的充分性。证据数量的衡量,主要与审计人员确定的样本量有关。审计人员需要获取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审计风险的影响,并受到错误发生的可能性以及记录金额的重要性的影响。审计风险越大,需要的审计证据可能越多。

2.审计证据的适当性。证据质量的衡量,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是否相关必须结合具体审计目标来考虑,在确定审计证据的相关性时,审计人员应当考虑:特定的审计程序只能为某些事项提供合适的审计证据,而与其他事项无关;针对同一事项可以从不同方面获取不同性质的审计证据;与特定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并不能替代其他事项相关的审计证据。

3.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审计证据的可靠性受其来源和性质的影响,并取决于所取得的审计证据的实际环境。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证据可靠性时,通常会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从外部取得的审计证据比从内部取得的审计证据更可靠;内部控制有效时取得的审计证据比内部控制失效时取得的审计证据更可靠;直接取得的审计证据比间接取得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以文字记录形式的审计证据比口头形式的审计证据更可靠;从原件取得的审计证据比从复印件取得的审计证据更可靠。

三、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

常用的审计取证方法有:检查法、监盘法、观察法、询问法、函证法、重新计算法和分析性复核法等。

1.检查法。检查是指审计人员对所取得的会计资料和其他资料进行的审阅与复核。

2.监盘法。监盘是指审计人员现场盘点被审计单位所有实物资产及现金等。

3.观察法。察看被审计单位的办公场所、有形资产和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工作,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等进行实地观察而取得审计证据的方法,进而获取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环境、生产状况、业务运行情况及内部控制遵循情况的证据。

4.询问法。询问是审计人员以提问的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有关人员获取书面或口头答复,取得审计证据。

露认定的项目的信息,通过直接来自第三方有关信息和现状的声明,获取审计证据的过程。

5.重新计算法。重新计算是审计人员以人工方式或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技术,对被审计单位记录或文件中的数据计算准确性的审计证据。

6.分析性复核法。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有关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包括对重要的金额、比率或趋势等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异常项目和异常变动予以重点关注和调查。

四、审计目标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审计证据的取得是紧密围绕审计目标进行的,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证明力是否足够,能否据此对被审项目做出正确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审计证据是否有效,而有效的表现形式就是要求所取得的审计证据必须与审计目标和应证实的事项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并不是所有客观存在的材料都能作为审计证据。一方面,取得的证明材料要与审计的目的、审计所确定的内容相一致,与审计事项有内在联系,能直接或间接地证明被审计的事项;另一方面,不同审计内容所取得的证据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否相互应证。同时,还要注意取得的证据与提供者认定的事实要一致,证据提供者认定的事实与审计事项的事实要一致。在形成最终的审计结论之前,只要审计人员认为证据的效力不够,证明力不强,就应继续补充取证,对审计证据有效性的最终判断,标志着审计取证工作的结束。

五、结论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发表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依据,因此对审计证据的收集是整个审计工作的核心,也是考核审计工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关系到审计工作的成败,而审计目标是审计人员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和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的具体指南,审计证据的取证过程也就是审计目标实践必经过程,审计证据获取是审计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重视审计目标与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再以正确的审计方法和必要的审计程序,审计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作者简介:

浅议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 篇3

一、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界定

在把这三个概念进行比较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的是这三者的确切涵义。把一个概念和其他概念进行分离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研究其涵义,从最基础的层面考察二者之间存在的区别。

1. 审计证据的涵义

我国《审计法》中对审计证据的定义为:审计人员通过审查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查阅与审计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检查现金、实物、有价证券、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等方式进行审计,并取得证明材料。可以作为审计证明材料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审计证据。审计证据是证明应证事物是否存在、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的经济活动真相的凭证。在《独立审计准则》中规定,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为形成审计意见所获取的证据。在《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中把审计证据定义为: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做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对于国家审计而言,审计证据是指审计机关收集的用以证明审计事项并作为审计结论基础的资料。《国际审计准则》中将审计证据表述为:审计人员在达成据以形成审计意见的结论时所获取的信息。

从上述诸种对审计证据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找出很多共同点: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社会审计也好,政府审计、内部审计也罢,都是由审计人员在所开展的审计程序之中所获取的各种各样可以证明客观事实的存在性与真实性的证据,最终来形成审计结论。

2. 审计依据的涵义

审计证据是要用来评判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资料,既然是评判就需要有一个标准来界定是非对错。审计理论上就把审计依据作为这样的一种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对审计依据的解释:“审计机关依照审计法和本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进行审计监督。审计机关以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规定为审计评价和处理处罚依据。”在内部审计理论体系中,审计依据被定义为审计人员衡量、评价被审计单位(或审计项目)经济效益优劣的标准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结论的依据。

审计依据具有相当的权威性来保证它的评价标准作用的发挥。在现实中,审计依据以各种规章制度的形式存在并起着规范的作用。

3. 审计准则的涵义

审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需要有一套标准的系统来指导具体工作的进行,这样的一套标准就形成了审计准则。它需要审计人员遵循和应用,是审计专业行为的指南和规范。审计准则所关注和约束的对象是审计主体,对主体的活动进行指导和规范。审计准则更多的是与审计实务相连的,准则中的规范基本上是来源于实务进而指导实务的。早在1841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在其S-X规则中使用了审计准则一词。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内,审计准则被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所认可,并最终成为审计人员共同遵从的工作惯例。各国的实务界和理论界对审计准则的定义不尽相同。例如在蒙哥马利的《审计学》中指出:“审计准则是实施审计工作的指南。有时也称其为行动的戒律、准绳或指南,它规定客户和公众期望审计人员起码应达到的质量。”欧洲的会计师协会的观点是:审计准则说明了审计过程中工作人员希望遵循的基本原则和管理。日本在二战后按照美国的模式完善了证券交易市场,他们定义审计准则为:把审计实务中一般认为公正妥善的惯例加以概括而归纳出来的原则,职业会计师在进行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时都应随时遵循。我国的学者和专家们也对审计准则的定义有着不同角度和层面上的说明。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定义,审计准则被公认为是指导审计工作的标尺,对审计组织、人员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质量进行要求,控制和评价审计工作的效果。

二、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比较

明确了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三个概念的涵义之后,把三者进行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相同点

(1)审计证据和审计依据的相同点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从本审计单位获取的各种各样可以证明客观事实的存在性与真实性的证据。审计依据同样可以在审计过程中从被审计单位获取,这些依据主要是企业的经营目标、内部控制标准以及公司规章制度等。因此,内部审计依据在某些情况下也会被作为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和审计依据也具有部分相同点。一方面,二者都相当注重时效性。审计证据的效用具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审计证据应与被审计事项所形成的时间相一致,只有这样,证据才有效。审计所要弄清楚的是经济事实的真实可靠,主要关注的会计信息是以会计分期为假设前提生成的,从这一点来分析,也决定了审计证据只有以及时作为其有效用的保证。审计依据的时效性体现在对不同时期发生的事项要用同时期的标准去评判。审计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地更新之中。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在不断地修订当中,这些都决定了审计依据是非常注重时效性的。另一方面,审计证据和审计依据都具有相关性。审计证据作为分析和证明的线索,是必须与被审计事项具有相关性的,并且相关性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审计证据证明力的强弱。只有在用来证实同一目标的审计证据充分且相互印证的情况下,才能产生一种联系证明力。审计依据亦然,它应该与被审计事项和应证实的目标相关。作为评判的标准,审计依据的相关性直接决定了审计人员所做的结论和审计意见是否正确。

(2)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相同点

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都可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出现,在范围上,审计准则不及审计依据所涵盖的范围。审计依据可以上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但是审计准则通常是一种约定俗成的惯例,用来指导审计工作的开展。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都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2. 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不同点

明确这三个概念之间存在不同之处是做好审计工作,推动审计理论向前发展的重要任务。从定义和存在形式上看,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是很明显的。

(1)审计证据和审计准则的不同点

审计证据与审计准则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审计准则是指导性的规则,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进行规范。审计人员是在遵循审计准则的前提下获取审计证据的。

(2)审计证据和审计依据的不同点

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从被审计单位内部获得的,而审计依据不仅来源于内部,同时也来自于外部,并且通常是外部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审计证据的形式不固定,可以是具有证明作用的一切材料,而审计依据需要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审计依据作为评价判断的准绳对审计证据进行衡量。审计证据只能说明事项的真实情况但并不能直接得出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只有将具有针对性的审计依据与相应的审计证据相结合比较,审计人员才能发表审计意见,才能判断出被审计项目的是非优劣。审计证据是审计人员利用技术手段收集到的,是整个审计工作的基础。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用来对审计证据进行判断和评价的工具,目的是得到最终的审计意见。审计依据在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不同点

审计依据与审计准则所关注的对象是不同的。审计依据针对的是审计证据,它通常为审计人员所用。但审计准则是用来指导审计工作的,它的客体是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只能遵循审计准则。对于最后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审计依据所回答的是根据什么得出这样的结论,而审计准则回答的是审计人员是怎样收集的证据,利用怎样的评价标准得到的结论。审计准则也具有评价的作用,但它评价的是审计人员的工作质量。审计依据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凡是能够成为评价标准的一切法规、制度、规范都能成为依据,而审计准则是由专门的部门制定的一套指导体系,对实务进行指导。

三、新形式下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的发展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经济活动的多样化,审计这门学科也在不断向前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审计新技术的涌现和新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审计证据、审计依据和审计准则必将有新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

1. 计算机审计的推广应用

当今的信息化社会,计算机和网络成为整个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网络联通了整个世界,给各个经济实体的交易形式也带来了新的变革。审计要适应这一发展,必须要找到自身和新技术的契合点,以期更好地利用其为审计服务。计算机联网审计应运而生。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利用网络和相关软件对被审计机关的财务信息实时监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在计算机审计中,审计证据的范围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证据以磁盘或数据库的形式存在,通过网络进行传递。

新的技术应用也需要有新的审计依据作为评价的标准,有关于计算机和网络方面的管理法规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在这一方面,国内暂时还只是在企业和组织内部有相关的规定和操作规范。国外对这方面的关注发展比较早,也在日趋完善。ISACA(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协会)已经致力于这方面四十多年,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框架,推动着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也在补充着审计依据在这方面的空白。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新的经济形势不断涌现,企业和组织的交易活动变得日益复杂多变,审计准则立足于实务,对现实的经济活动进行密切地关注。审计准则指导审计活动的进行,所以它在实务发展的同时思考审计人员如何应对新的经济形式,以此发展自身,推动审计准则的与时俱进。新的审计准则在去年年初颁布,及时体现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趋势,引导审计机构采用科学的方法开展工作。

2. 风险导向审计新理念的推广

审计软件电子审计证据采集探析 篇4

一、审计软件在电子审计证据采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源于手工方式但并未高于手工方式。

对于被审计单位的原始数据, 审计软件几乎能够采集到手工方式下所有的会计信息。但是相对手工方式而言, 审计软件对审计证据的采集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审计软件的开发也是按照传统手工审计的流程来进行的。相对于目前财务系统的发展而言, 审计软件还有一定差距, 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基于财务报表的事后审计方式没有得到改进。

(二) 源于信息技术但并未紧跟信息技术。

在电子审计证据采集过程中, 审计软件对采集到的审计证据分析的已经比较透彻, 比如在执行具体审计之前就能实现各类预警, 提供各类审计分析工具和审计模型等。但这些分析和预警只不过是计算机程序按照人的命令去更快速、全面、准确地执行某些功能, 一些潜在的未知的信息还是很难被审计系统自行发现, 对信息的挖掘较浅显, 像关联分析、聚类分析、链接分析、数据可视化技术等能够从海量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潜在信息的数据挖掘技术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了, 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OLAP动态联机分析技术等也已经得到了大量的运用, 但是这些信息技术在审计软件中运用的却很少。

(三) 某些电子审计证据无法取得。

目前审计软件远程实时监控系统包括联网审计只是用于内部审计, 在社会审计中也只不过是用于特殊项目的监督和审计单位内部合作, 取证工作还是不能实时进行。电子商务的隐蔽性特点使得交易几乎不留任何痕迹, 电子审计证据采集失去了基础, 目前审计软件显然对这一情况还是束手无策。

(四) 安全问题仍待解决。

目前审计软件对于电子审计证据的采集只考虑了采集过程中的数据安全, 比如用“只读不写”的采集方式, 在数据传输中使用数据加密技术等, 却没有考虑被审计单位在日常的经济活动处理中的数据通讯安全, 包括财务数据和网络安全信息。对于电子函证, 由于大量虚拟企业的存在, 函证是否能回复、被回复的函证信息是否安全可靠又是未知的。由于计算机舞弊通常具有智能性、隐蔽性、强损害性、快速性等特点, 可能在极短时间内对企业甚至整个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二、审计软件在电子审计证据采集方面不足的原因分析

首先, 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对象发生了改变, 审计范围拓展、审计信息载体发生改变、审计线索变得模糊不清、信息系统软硬件环境变得复杂。另外, 网络中的不稳定因素太多, 还会有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因此, 被审计单位审计环境的复杂性使得审计软件不敢轻易涉足。其次, 我国审计行业自身的缺陷使运用审计软件采集电子审计证据受到限制。我国审计质量本来不高, 法制不健全、行业竞争不公平、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监督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得审计软件的发展空间受限, 联网审计以及持续审计等事中审计的优势在我国社会审计中并不明显。第三, 我国财务软件种类多, 软件数据库类型、编译结构不一致, 有些财务软件没有提供标准的数据文件或者全部的数据文件, 使得审计软件在采集证据时很难针对所有的财务软件。第四, 在实施联网审计时, 分析其成本和效益比较困难, 特别是无形效益。连续审计的成本由初始成本、实施成本和后续成本组成, 昂贵的成本使企业处于观望状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是社会普遍的趋势, 事前事中审计过高的审计实施成本只能使得审计单位退而求其次。

三、审计软件在电子审计证据采集方面的改进建议

(一) 扩大电子审计证据采集范围。

电子审计证据采集范围应该根据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改变而相应的改变。信息化环境下, 越来越多的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在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情况下, 财务系统从采购、应付、销售、应收、存货、成本、固定资产等业务系统中实时采集数据, 并不断地更新财务系统内部的数据文件。这些数据文件主要有基础数据文件、主要数据文件和临时数据文件。在系统处理过程中, 除了基础数据文件基本不变之外, 主要数据文件和临时数据文件是不断更新的, 有的文件一旦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比如临时数据文件。这些数据文件动态地反映了信息系统处理会计信息的全过程。所以电子审计证据的采集从时间范围而言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定期的静态采集。另外, 电子审计证据在各业务子系统之间以及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之间是有关联的, 比如当销售、结算、收款事件发生时, 系统会根据销售发票文件、出库单文件、客户档案文件、收款单文件等按照一定的转账规则自动转换成凭证信息, 传递到总账系统的临时文件中去, 所以电子审计证据的采集从空间范围而言不应该仅限于财务系统而应该是整个的信息系统。

(二) 制定有效的安全措施。

这里所指的安全措施包括电子审计证据采集前、传输过程中以及被采集到审计单位以后的整理工作。应该在电子审计证据的采集过程中制定有效的数据保护机制和存储机制, 保证采集前的电子审计证据没有丢失也没有被篡改, 保证采集到的是真实完整的电子审计证据。由于数据传输的不稳定,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应防止采集到的电子审计证据被截取、被篡改。当电子审计证据被采集到审计单位以后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数据转换和验证措施, 并进行有效的存储, 保证采集到的数据与被审计单位保持一致。通过一系列的安全措施保证数据的采集安全、数据传输安全和数据存储安全。

(三) 规范企业信息系统的开发。

严格规范财务软件的开发按照国家的统一标准, 尽量统一软件的数据库类型和编译结构, 至少提供较全面的标准数据文件。2010年, 财政部已发布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 以规范采用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 (XBRL) 编报财务报告行为。另外, 在实时监控还不能实现的情况下, ERP系统在处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应该能够尽量保留电子数据处理过程的线索, 避免出现不留任何痕迹的交易, 尽量做到登记到电子账簿的每一笔重要交易, 审计软件都能够查找到相应的线索。

(四) 注重与先进技术结合。

审计软件的产生与计算机技术密不可分, 其发展当然更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推动, 只有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 审计软件的发展才不至于处于被动的追从地位。以下介绍几种与电子审计证据采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1.数据库触发器技术, 主要是通过事件进行触发而被执行的, 存储过程可以通过存储过程名字被直接调用。可以用来限制用户操作, 安排审计轨迹。2.IP地址获取技术。IP地址是确认身份和地理位置的重要线索, 可以用来进行函证来源安全和外部网络数据安全的确认。3.磁盘映像拷贝技术, 可以获得原始数据的精确拷贝, 获得精确备份。可以用来取得可信和完整的电子审计证据。4.数据恢复和阅读技术, 主要用于把已删除或者通过格式化磁盘擦除的数字证据恢复出来, 并能够读取。可以将被破坏的电子审计证据重新恢复。5.数据签名和数字时间戳技术, 通过对数字对象进行登记, 来提供注册后特定事物存在于特定的日期和时间的证据, 可以用来留存审计轨迹。6.并行审计技术, 可以在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对业务进行处理时实时采集电子审计证据。可以用来进行系统评价, 以及重要交易审计复核。7.数据挖掘技术。数据挖掘是在没有明确假设的前提下去挖掘信息、发现知识。可以用来进行潜在审计线索的挖掘和大量审计信息的分析。8.网络监控技术, 目前已经有很多网络监控软件。可以解决电子审计证据的网络安全问题。

综上, 企业的信息系统在不断的发展, 这一发展将突破企业内部财务业务一体化而逐渐将这一协同功能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系统甚至社会相关部门, 因此审计软件必须克服自身的弊端, 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 在学术界、审计界、软件行业的共同努力和推动下, 扫除对审计工作带来阻挠的一切障碍。

上一篇:实现档案管理的科学化下一篇:初中生物的创新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