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精神病人

2024-08-17

流浪精神病人(精选九篇)

流浪精神病人 篇1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自2008年3月-2010年6月有公安、民政部门送来并收住入院的流浪精神病人1 143例。

1.2 方法

用自编的调查表进行回顾性调查, 包括一般性资料、住院原因、出入院方式、精神疾病的分类、躯体疾病情况、治疗效果等。采用CCMD-3[1]对疾病诊断分类。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 143例流浪精神病人中男性672例, 女性471例, 年龄最大82岁, 最小9岁, 因部分病人年龄不详, 平均年龄无法精确计算。籍贯:本省205例, 外省922例, 不详16例, 其中外省以贵州、安徽、四川、云南居多, 文化程度以中小学为主, 婚姻以未婚居多。

2.2 入院原因

以脏臭流浪最多, 其次是言语行为紊乱和少语少动, 而出现肇事肇祸的比例也较高, 主要有伤人毁物、扰乱社会治安等, 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表1)

2.3 疾病诊断分布

以精神分裂症最多, 其次是精神发育迟滞和情感性精神病。这与国外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的流浪人员中的严重精神疾病中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最高相一致[2]。精神发育迟滞的病人比例较高可能与此类病人易走失且生活自理能力差, 易被人关注有关。 (表2)

2.4 出入院方式

入院以110民警送入为主, 其余由救助站 (民政) 送入。出院以救助站 (民政) 护送返乡为主 (其中有少部分无法核实住址的由救助站送入社会福利院) , 部分病人联系到家属后由家属接走, 另有部分病人由于涉及到肇事肇祸的违法行为, 病情好转后由110民警接走。 (表3)

2.5 治疗效果

疗效总体尚可, 但痊愈率较低, 与住院时间短及缺乏主诉有关。未愈率较高, 与部分流浪患者入院后短时间内由家属接走返回当地治疗有关。躯体情况复杂和由于无监护人, 一些告知制度无法落实, 一些特殊的检查、用药无法实施, 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疗效。 (表4)

2.6 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以电解质紊乱为主, 其中以低钾血症为主, 其次为感染和传染病。这与流浪病人生活无保障, 饮食不规律, 卫生状况差有关。 (表5)

3 讨论

杭州市流浪精神病人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且以外省居多。其中以精神分裂症居多, 这与国外Greifenhangen A等[2]、国内金雅君[3]、黄凌霜等[4]的报道较一致, 而与美国Mc Quistion HL等[5]的报道差异较大。国内郭素芹等[6]调查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和复发均与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以及防御方式的不成熟密切相关。流浪精神病人因长期在外流浪, 基本生活无保障, 食不果腹, 卫生状况和自我照顾能力下降, 因此会出现各种躯体情况, 有些躯体情况对其生命安全已构成威胁, 本研究中躯体疾病以电解质紊乱为主, 与国内何永平[7]、邱友胜等[8]报道的以皮肤软组织损伤为主差异较大。且流浪精神病人受到社会歧视, 有时由于精神症状的驱使给他人造成伤害, 同时也受到别人对他的伤害, 加上自我保护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差, 易致肇事肇祸现象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其他报道相接近[8,9]。由于流浪精神病人经济拮据、缺乏家庭支持和监护、缺乏对疾病的认识以及伴有的躯体疾病, 都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本研究显示的痊愈率明显较国内陈贻华等[9]报道的低。

流浪精神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精神病人群体因无人监护, 加之需面对激烈的竞争、旅途的劳累、环境的变化, 易很快导致病情复发, 再次流浪街头、危害社会, 而再次入院, 这不仅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而且给社会增加了经济负担, 因此临时性地处理这类患者, 始终不能获得真正的社会效益, 而应有相应的法律和根本措施作为保障, 加强社会的支持包括物质和精神支持, 加强家属的监护责任, 加强综合治疗, 以利于疾病的康复、降低复发率、减少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 (CCMD-3)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1-168.

[2]Greifenhangen A, Fichter M.Psychiatric homelessness research“psychopathology of the vagrant”to“homeless mentally ill”[J].Nervenarzt, 1996, 67:905-910.

[3]金雅君.对105例流浪精神病人初步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9, 10:142-144.

[4]黄凌霜, 梅红彬.我院收治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资料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8, 20:2792-2793.

[5]McQuistion HL, Finnerty M.Chellenges for psychiatry in servinghomeless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J].Psychiatr Serv, 2003, 54:669-676.

[6]郭素芹, 吕路线, 李强, 等.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缺陷与社会支持的对照比较[J].中国临床康复, 2003.7:2199-2200.

[7]何永平.海口地区流浪精神病227例临床现状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8, 8:1221-1222.

[8]邱友胜, 方亚明, 秦性好, 等.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8:421-423.

流浪的精神高一作文 篇2

时间在流浪,一个灵魂却在缤纷红尘掩埋的岁月中执着的存在;一个艰辛的时代已经过去,一股不灭的精神却在恒古的时空中永远流浪。

“出门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他是雷锋,是精神的源头。是铸在旧时代一座不朽的丰碑,是涌在现社会一团不灭的热火。

1962年雷锋走了,可是他的精神却从未消失。它腾云驾雾长途跋涉,流浪于地球的每一寸肌肤。

它只是随风飘荡,它发现它的流浪旅程过于匆促,它发现他的身体好像已经不受控制。

她五岁丧父被收养,八岁又遇母病重。童稚的年岁,她恪守孝道,一力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咄咄逼人的命运;她勤奋刻苦脚踏实地,用灿烂的成绩报答艰辛苦难的`生活。

它看见清贫的生活,刻苦的坚持,同时也看见孟佩杰的脸上,幸福的泪水像彩虹前的雨水一样落下。

它感到身体被抽离,好像失去了大半的器官。是风解体了自己么,它不懂,又开始了流浪。

海军总部的护士长,滚烫的心,热情的手,有着像春风一样柔和的呵护。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操别人不愿意操的心。三十多年来风雨无阻扶危济贫,雪中送炭。无论多苦多难总是像‘钉子’一样,恪守岗位,坚持不懈,始终用亲情温暖无数的病人。

它看见了午夜的皱眉,病床前的满头大汗,同事她也看见了王文珍的脸上,绽开像夏花一般灿烂的笑脸。

它感受到身体的四分五裂,好像只剩下一颗头颅,它害怕消失。它亲吻着改革后的温暖阳光,加快流浪的脚步。

她一直都是粗茶淡饭,衣着言谈更是平庸无奇。她顶着‘低保’的头环,随处可见的是无止境的嘲笑,但是她仍是昂着头助人为乐。马路上对老人的牵扶,贫困区的捐助,课上的勤奋,课下的黑板擦,操场上的空瓶子,微不足道的小事反射出她对生活的热情。

它已经看不见现实生活的事了,它丢了眼睛,但它在无形中感受到那一份份期待与感动。

它以为他死了自己就消失了。它以为流浪在奇山异水之间会无人问津。但不是这样的,它越发变得重要,变成全人类的需要。

它没有消失,它散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像爱的播种机,沿途是温暖迷人的爱心。

流浪精神病人 篇3

摘要: 社会转型与发展过程中,弱势群体作为社会变迁的副产品,生存与发展不断陷入困境,致使社会问题更加复杂化。流浪精神病人作为弱势群体中更为特殊的一类,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需要家庭、医护人员和社会力量的协同照顾、护理、关心和支持。基于对C市流浪精神病人的现状调查,从流浪精神病人回归社会、寻求自身发展两个方面出发,联动救助管理站、精神病院、公安局、居民等传统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家庭/中途宿舍、大众媒体等模式下的救助体系,完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从而实现流浪精神病人的基本康复,回归家庭和社区,创造社会价值,实现自我发展,提高社会对流浪精神病人的认同感。

关键词: 流浪精神病人;回归;发展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03006507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的特征,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阿道夫·麦尔认为,许多精神病都是一定人格对某种社会处境的反应,导致一个人发病的最大问题是他的希望或抱负与他的现实状况之间的不协调,而有些病人就是用白日梦来解决这一矛盾的。[1]朱凤宜等在对救助站送来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现状进行分析时,以“三无”精神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展现了他们对所处社会环境反应的滞后。[2]张露莹等则认为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商低于一般住院精神病患者,[3]更能体现其问题的复杂性要高于一般的精神病患者。

关于流浪精神病人的身心康复和社会发展,Lyons·J等认为,同辈支持(社会支持网络、支持小组)可以帮助精神病人在社区日常生活中建立与正常公民一样的社会身份。[4]斯班尔门认为,要在原有注重环境中理解人的基本框架基础上关注服务使用者的能力和发展。[5]童敏认为,中国大陆精神病康复多以精神病人家庭为服务介入对象。[6]丁振明认为,可以从患者、患者家属和护理工作者三个角度探讨社会工作方法在精神病院康复模式中的具体应用。[7]但是,从现实中发现,流浪精神病人的康复系统和社会支持系统仍处于缺失状态,亟待救助系统的“兜底”与保障。

综合以上观点,较之一般精神病患者,流浪精神病患者具有居所流动性、生活不稳定性、病因复杂性、病情难控制等特征,缺乏修复社会环境的内部(家庭)支持。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缺少完善的政策支撑,缺乏回归社区日常生活的路径和外部支持。因此,本文通过厘清传统救助模式中出现的治标不治本的问题,引起大家思考和关注,进一步提出联动模式下,社会工作者如何补充救助管理站的行政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社会组织如何增能精神病院,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改善流浪精神病人住院康复阶段的生活环境;社区或遗失的家属或中途宿舍如何介入到流浪救助体系中,干预公安局对流浪精神病人的安置;大众媒体如何影响居民,改变其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看法,共同帮扶流浪精神病人回归社区。最终实现传统救助模式与联动模式的协同发展,构建完备的流浪精神病人支持系统。基本分析框架见图1。

图1流浪精神病患救助模式基本分析框架二、治标不治本:传统救助

系统的无奈与无助2003年6月,由国务院签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是一项临时性社会救助措施。[8]这项救助不是对救助对象进行长期终身救助并使其生活达到一定水平,而是帮助其临时解决基本生存困难。相对于之前的收容遣送政策,该管理办法具有跨越性的意义。历经12年,该办法缓解了一部分底层群众的生活困境,调和了一系列社会矛盾,改善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国家与社会良性发展的关系。但是,随着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快速转型,流浪人员的救助力度只弱不强,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力度和救助政策更是漏洞百出,成为民政工作中的顽疾,也成为实现小康社会的巨大障碍。(一)行政救助程序拖沓行政救助的救助程序指的是政府或法律规明确授权的组织,在实施行政救助活动中所遵循的方法和步骤。对于救助程序而言,为保证程序公正,行政救助原则和制度应当体现这样一些内容:程序应当是中立的,没有偏袒的;程序应当是符合形式理性的,排除一切可能造成的不平等的因素;程序中应当有期限制度、说明理由制度、案卷制度等。[9]16然而,在我国救助管理办法中,流浪者一旦被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发现,首先要做的就是查明其身份。身份核实主要通过公安系统进行,前提是流浪精神病人提供身份证件。但流浪精神病人处于神志不清和精神分裂状态,无法提供身份证件,于是核查工作就会搁置。再者,即使流浪精神病人经过康复治疗,身份核实清楚,救助管理工作人员要找到其联系家人的方式,确认监护人之后才能办理出站/出院手续。如果家人不接,就要运用行政手段,通过服务对象户籍所在地的救助站批准或者同意接管,流浪精神病人才能被护送回乡。按道理讲,这些流程本该是正常的行政手续,或者是符合规律的处事原则,但是因为涉及救助站、精神病院、公安局等部门,关系到流浪救助对象的社会救助金等问题,救助过程中就会出现欺瞒流浪精神病人真实信息、拖延服务对象出站/出院等现象,导致从核查清楚服务对象的地址到“轮到”送其回乡,要经过大概3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所以,救助程序不规范,各部门间不能协同合作,致使大批精神病流浪患者滞留在精神病院和救助管理站,不能及时享受家庭温暖。这一过程既是救助体系内部运作的问题,也是因处于社会急速变迁的阶段,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带来的压力,高强度的劳工作业带来的摧残,越来越多因精神失常流落街头的人需要帮扶。(二)行政救助流程繁琐受韦伯科层制的影响,行政体系内部的工作分工明确,职责清晰,但由于各种原因,不同部分之间的协作不顺畅,救助管理站在这样的制度影响下,救助程序繁琐。

我国目前传统的救助模式实行分散化管理,缺乏规范的、权威的指标体系,现有指标之间缺乏协调性,指标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有些指标残缺不全。特定情况调查机制不够完善,行政救助主体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随意性强。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采用的政策体系与一般的救助对象并无区别,流浪精神病人不知如何安置的问题在全国的民政工作中属于普遍现象。另外,我国救助程序主要在以下四方面规定不足:一是救助的法定条件,包括有关救助对象、救助物质的条件,救助的具体标准;二是救助的法定形式;三是救助机关的法定权限,必须规定不同的行政救助由不同的救助机关实施;四是救助的具体步骤,如申请、审查、批准、实施等具体的程式。[9]21-22例如,在对C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访谈时,他说“我们的工作非常多,每天要送1—2个人回乡,只有我们能送(或者有家人来接),其他人不允许的。”①因为牵涉当地救助站与服务对象户籍所在地救助站之间的接洽工作,手续繁多,环节复杂。经过社工的努力,争取了一次送服务对象回乡的机会,也仅仅限于本市内的。救助流浪程序见图2。

图2精神病患救助程序三、回归与发展:救助联动

模式的高效与高能C市流浪精神病人主要有两种入院方式,即110派出所护送和救助站护送。统计发现,在自然特征上,C市精神病医院共有227名滞留对象,80余名女性,110余名男性,155名患有精神分裂症,多是30岁~50岁的青中年。在社会特征上,流浪精神病人以男性未婚者居多,女性已婚者、离婚者较多;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在认知沟通能力上,这一群体中经治疗近50%恢复认知沟通能力,但仍有20%左右依然丧失认知、语言功能。近27%的服务对象心理防御机制强、不愿意与人沟通的病人。②(一)回归:社会支持系统的联动1.社会工作者与救助管理站的联动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工以其专业的手法、精准的服务、本土化的理念和熟稔的工作技巧建构着社会治理大背景下不同群体的生活。社工对流浪精神病人的康复工作更是在刚性救助制度下一种服务的补充。不仅能够帮助救助管理站减轻工作负担,还能为流浪精神病人提供优质的服务,训练他们的社会技能,促进康复。救助站联动社会工作者,服务流浪精神病人是现阶段民政兜底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对C市的流浪精神病人服务过程中,经过社工核查信息发现:男区共有160人,地址不准确的有32人,交流困难的(包括聋哑人员和神志不清难以沟通人员)有39人,有家人了解情况的10人,涉案的有8人,出院或被接回的有25人,转病区的有10人,离世的有1人,被救助站护送返乡的有33人,活动区面积约70平米;女区共有107人,地址不准确的有23人,交流困难的(包括聋哑人员和神志不清难以沟通人员)有43人,医院联系到家属的有15人,有家人了解情况的2人,出院或被接回的有16人,被救助站护送返乡的有8人。③因此,社工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解决了50%的救助难题,帮助流浪精神病人康复率④达到31%。⑤减轻了精神病院的工作负担,缓解了救助站与精神病院在护理病人方面的矛盾,同时也满足了流浪精神病人康复训练的需求。2.社会组织与精神病院的联动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社会组织不仅能提供资源,还能够推动流浪精神病人的康复。精神病院是救助站的合作单位,除去为流浪精神病人护理之外还有其他日常工作,单凭医院医护人员,其精力有限。吸纳社会组织参与救助活动,不仅能够改善流浪精神病人的生活环境,还能减缓其社会功能衰退。因此,社会组织是为精神病院和流浪精神病人增能的重要力量。调查发现,C市志愿者协会与精神病院的联动工作机制没有形成,导致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工作态度消极;流浪精神病人生活条件相对落后,康复活动单调。C市启辰恒福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本土的唯一一家社会组织,入驻精神病院之后,为院方带来了很大改变,提升了医护人员的自我认知,改变了其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态度。3.社区/家庭/中途宿舍联动公安局作为传统救助系统中的重要角色,公安局依法执行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协助救助站为整顿市容而努力。流浪精神病人是边缘群体,缺少资源获取能力、情感表达能力以及生活保障能力;流浪精神病人作为边缘群体,存在身体特征的污名化、精神特征的贬低化、社会特征的模糊化等问题。较之有家属陪伴的精神病人,该群体或流浪街头,或被收容在救助管理站,或暂留在精神病院接受康复治疗,登记的名字多以其特征命名,或以“收容地+数字”编号;较之一般的救助对象,如低保户、五保户等,该群体没有对口的救助政策帮扶,没有人身自由,没有选择的权利,还被限制活动范围和活动内容。根据调查发现,C市精神病院托管的200多名精神病流浪者中,只有不到20%的对象能够回到户籍所在地,绝大部分在精神病院和救助站的院舍度过。社区、家庭或者中途宿舍是提供其康复最好的环境,公安系统在接触到这类群体时,能够联动社区、家庭和中途宿舍,帮助流浪精神病人提供足够的归属感,是帮助其康复的最好方法。(二)发展:社会支持网络的推动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一组由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透过这些关系网,个人得以维持其社会认同,并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通过对C市C医院的调查,笔者了解到,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很小。调查发现,除了医院与救助站的一些帮助与极少数的家人关怀,很多流浪精神病人得不到更多的关注与关心。1.良好的自我认知助力康复自我认知指个体认为自己是区别于他人和物体的独立个体,是个体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关于“我是谁”的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对流浪精神病人来说,正确找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是关键,通过合理情绪疗法使其领悟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借助巩固治疗的手段使病人习惯采用合理的方式思考问题,同时自身要提高生活信心和积极性,减少悲观失望及堕落的负性想法,并为此做出努力。在精神状态较佳时,要承认自身存在的问题,不回避精神病的存在,要学会与病为友,慢慢走出困境。

流浪精神病人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与相关技能培训,不断充实自己,实现就业或再就业,提高工作能力,减轻病态行为,早日回归社会。2.大众媒体与居民的联动作为民众的“眼睛”,了解社会百态的“窗口”,媒体应该呼吁大众关注关怀流浪精神病人,宣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唤起家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宣传推广精神卫生知识,消除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误解;登载流浪精神病人表现好的和他们做的手工作品照片,让人们减少对他们的歧视与偏见,帮助病人“去标签化”,为病人回归社会营造一个爱的怀抱,同时监督社会支持网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公众则对流浪精神病人能有客观的认知,并对其表示关心与支持,能够欢迎病人在社区里康复,督促与配合社会支持网络体系的实施。同时,社会各界都应该关注到流浪精神病人这一弱势群体,来关怀流浪精神病人。社会慈善机构和志愿者协会等非盈利组织可以提供衣物、书报、添置病人康复娱乐器材,多来陪伴病人,把既有就业愿望又有就业能力的病人分批次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内部造血功能。当他们能够康复回归社会时,就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

总之,媒体、社会大众要联动起来,利用媒体的力量传播正能量,影响居民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看法,接纳这一群体回归社会,使他们能够实现自我价值,能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力量。媒体联合居民共同影响流浪精神病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设与完善。 3.家庭、邻里与社区的联动从家庭方面来说,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个人感情寄托的重要单元,是休闲和精神放松的最长久所在,也是个人基本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来源。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关怀与支持,可以使人得到精神安慰和寄托,消融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苦恼和挫折感、缓和精神紧张,获得前进的动力;在家庭中获得被接受、被爱的感受,有助于家庭成员保持积极的情绪和健康的身心,增强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流浪精神病人如果能够得到家庭的支持和接纳,无疑是得到了最重要和最牢固的支撑。为了能够让流浪精神病人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家庭成员需要正确认识精神疾病,了解一些精神病的基本常识。家庭成员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和忍耐力,尝试着去接受病人的精神病,并把精神病当作普通的疾病看待,消除对病人的歧视。另外,朋辈群体和邻里可以给病人一些包容、理解和尊重,不要忽视他们的存在,也不要特意疏远他们,给他们一定的肯定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心。很大程度上,家属之所以不愿接病人出院,主要原因来自于邻里们的反对和歧视。

社区可以设立社区康复站进行康复治疗,让病人置身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学习和恢复。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能够让病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并实现其自身价值。理想的状态是在社区、街道建立工疗站,让精神病患者在这里进行康复治疗,同时为他们提供庇护性就业,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这还需要政府进一步推进。在美国,基本上每个社区都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另外,还有大量专业的社会组织、协会活跃在社区对精神病人进行帮扶,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精神病人给市民造成的恐慌,国内不妨借鉴这一做法。

四、结语:构建“善治”的救助网络

“生活中到处都是治理术”,作为现代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目标,社会治理更加注重多元参与和协调治理。针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救助问题,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目标。(一)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权利保护加强精神卫生立法工作,进一步改善流浪精神病人的卫生状况,保护流浪精神病人的合法权益,防范对病人的歧视与侵害,使病人得到及时合理的诊断、治疗和看护,同时保护病人的家庭成员和社会大众,让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充分发挥其功能。[10]建立流浪精神病人法律工作站与援助中心,切实加强对他们权力的保护和落实。针对精神病医院对其精神病人的辱骂和殴打行为,相关部门必须批评警告甚至是严厉惩治,让流浪精神病人的身心能够处在一个相对有安全感的环境里。医院要落实精神卫生法律法规,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的基本卫生条件,改善其生活的卫生环境,相关部门要严格加强对精神病医院的卫生监测。(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强调流浪精神病人的特殊性我国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保障福利方面的关注严重不足,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制度来保障流浪精神病人的福利。对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需要不断完善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与实施细则,全面扩大和落实流浪精神病人社会保障福利政策。流浪精神病人回归社会之后,可能仍需要药物医治,却一时难以有经济来源得以维持药物治疗,或者是家庭在治疗病人的过程中已经花费大量的金钱,从而导致无法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甚至整个家庭因此陷入贫困状况,此时国家就需要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给予这种家庭经济补助,完善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救助制度。另外,国家在养老社会保险、医疗社会保险以及失业社会保险上加大对流浪精神病人的支持和保障。让他们的老年生活有保障,生病能去医院及时治疗,回归社会后更加有信心就业,实现人生价值,在失业后仍然能够享受一般人的福利待遇,甚至更好的社会保障福利。有了政策支持,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网络会变得越来越牢固。(三)加快推动职业教育,促进流浪精神病人就业加强流浪精神病人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提高流浪精神病人的教育层次。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必须不断完善精神病人的教育体系,提高精神病人的教育覆盖率,建设精神病人特殊学校。并且要开展适当的职业教育以及在职培训,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提高流浪精神病人的素质与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完善精神病人高考招生、就读优惠政策,让更多的精神病人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此外,政府通过政策鼓励与政策调整,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促进残疾人就业。[10]政府可以强制性要求国企设立就业岗位,社会组织也可以适当设立精神病人就业岗位来促进就业和流浪精神病人的再社会化。(四)正确引导公共宣传,促进家庭—康复机构—社区协调康复发展政府和社会组织广泛开展公众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对精神疾病的正确认识宣传教育,唤起公民对精神卫生和住院精神病人的关注。反对歧视精神病患者,消除偏见,为流浪精神病人融入社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消除社会对流浪精神病人的偏见和歧视,能够更好地促进亲缘支持网络对病人的接纳和支持。流浪精神病人的康复模式可分为家庭康复模式、机构康复模式和社区康复模式,主要措施包括社会康复、职业康复和教育康复。[10]为了加强流浪精神病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必须要将流浪精神病人的康复工作纳入社会卫生改革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加强专业康复机构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康复事业,通过家庭、康复机构、社区三者之间的协调,积极开展流浪精神病人的康复工作。

精神病人在康复发展过程中,需要面对患者自身的康复训练、家属对患者的心理支持、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及耐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医院、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和谐精神病人与家属及医院的关系。医院及医护人员要摆正态度、遵守医德、以人为本,多些陪伴与鼓励,活跃精神病人的思维,减缓精神病人的社会技能退化速度,进行更多的康复医疗活动。家庭则要付出更多的支持,从心里接受他们,给他们一个温暖的环境,在精神病人康复出院后,家是他们最好的疗伤归宿。而社会要积极接纳他们的重新回归,给予他们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从全人观出发,给他们进行充权与增能,进行社会培训,在优势视角的指导下,消除歧视与偏见,实现他们的就业与再就业,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最终实现回归与发展。形成在医院悉心照顾、康复医疗,出院家庭接纳、温暖心灵,社会包容开放、公正平等的全程支持服务,医院、家庭和社会全程联动,编成一个巨大的安全发展网络,让流浪精神病人真正享受到自身发展的成果。

流浪精神病人的回归与发展之路仍是漫长而艰辛的,这就需要努力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加大社会支持力度,建立“工作治疗—娱乐治疗—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四位一体的综合康复治疗模式。对流浪精神病人有一个正向的认知,使病人能重新认识自我,帮助流浪精神病人提高使用社会支持网络资源的能力,构建完整的“流浪精神病人—医护人员—社区—家庭—政府”五位一体的社会网络系统,采取“家庭接纳—医院护理—救助站帮扶—个人发展—社会支持”五位一体的解决措施,最终实现“善治”目标。

参考文献:

[1]邱鸿钟.癫狂梦醒:关于精神病人体验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0(11):55-57.

[2]朱凤宜,李晓玲,李湘,等.对救助站送来的流浪精神障碍113例患者的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3):30-34.

[3]张露莹,侯吉星,戴尊孝,等.流浪精神病患者与普通精神病患者智力比较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3(01):30-32.

[4]LYONS J, COOK J , RUTH A, etal. Service delivery using consumer staff in a mobile crisis assessment program[J].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1996(32):33-40.

[5]SPEARMAN L.A developmental approach to social work practice in mental health: Building on strengths[M]∥TUULA HEINONEN, ANNA METTERI. Social work in mental health: lssues,developments,and Actions. Toronto: Scholars Press, 2005.

[6]童敏.社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精神病人社区康复过程中的社会服务介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

[7]丁振明.社会工作介入精神病院康复模式的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26-30.

[8]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EB/OL].[2003-06-20].http:∥baike.SO.com/doc/6726915-6941184.html.

87例流浪精神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9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流浪精神病病人87例, 男47例, 女40例;年龄≤20岁11例, 21岁~30岁19例, 31岁~40岁26例, 41岁~50岁21例, 51岁~60岁8例, >60岁2例;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诊断标准, 诊断为精神分裂症71例, 精神发育迟滞7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9例。由于长期在社会上流浪, 病人被收容时多伴有躯体疾病, 以皮肤软组织损伤、感染性病症、中重度贫血多见[1], 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38例, 尿道感染5例, 肠道感染3例, 乙型肝炎11例, 肺结核5例, 中重度贫血19例, 早孕1例。

1.2 临床特点

1.2.1 缺乏既往资料

由于流浪精神病病人无监护人, 无法获取病人的既往资料, 包括性格特征、学习情况、工作状况以及既往是否患有精神疾病及诊治情况等, 给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2]。

1.2.2 生活自理能力差

流浪精神病人由于长期在社会上流浪, 有的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 随地大小便、随时脱衣裤、不洗澡、不洗脸、不漱口、不梳头、吃饭不用筷子而用手抓、抢食、捡垃圾篓里的东西吃、就地而坐而睡、上床睡觉不脱衣不脱鞋、懒惰;有的生活完全不知自理。

1.2.3 言语沟通困难

流浪精神病病人大部分是精神分裂症病人, 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性格孤僻, 不爱与人交流。

1.2.4 躯体状况差

流浪精神病病人躯体疾病明显多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3], 给临床护理带来困难和压力。

1.2.5 精神症状重

在流浪人群中33%~50%是重症精神病病人[4], 流浪精神病病人思维障碍、敌对、情绪激惹、攻击症状明显高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 但迟滞、抑郁焦虑低于有家庭的精神病病人[3]。

2 心理行为干预

2.1 卫生处理

督促、指导和协助病人洗头、洗澡 (洗澡时注意观察病人全身的皮肤躯体状况, 如发现异常及时告诉医生) 、更衣、理发、梳头、刮胡子、剪指甲, 如有头虱、体虱的进行灭虱处理, 流浪精神病病人换下的衣服一律焚烧, 防止传染病带入病房。

2.2 生活技能的训练

每天06:30督促病人起床, 指导、协助病人穿好衣服、铺床、洗脸、漱口、梳头;16:00督促、指导病人洗脸、洗足、女病人清洗外阴, 每周定期洗澡。白天间隔2 h督促指导病人如厕;晚上间隔3 h督促指导病人如厕。排队就餐, 正确指导病人使用餐具, 防止抢食、暴饮、暴食, 制止病人捡垃圾篓里的食物吃;对年老体弱的病人给予流质饮食, 对不愿进食的病人采取鼻饲。教育病人上床睡觉要脱衣脱鞋, 不愿上床睡觉的病人, 必要时行保护性约束在床上。每周定期理发、修剪指甲。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和规章制度。对于病情稳定的病人, 鼓励他们洗碗、打扫病室内卫生。护士每天不厌其烦进行训练, 病人生活习惯逐渐有所好转。

2.3 言语训练

流浪精神病病人具有明显的社会适应性不良、行为退缩, 再加上缺少监护人的关爱、受到社会的歧视, 不与人交往。护士应微笑对待病人, 使病人感到有人关心和爱护, 受到重视;用启发性语言主动与病人交流, 适时进行心理疏导, 获取病人的既往资料, 就病人喜欢的话题引导病人与病友进行随意交流。护士运用语言给病人足够的心理支持, 从心理层面上帮助病人正确地认疾病的本质和特点, 缓解他们的心理冲突, 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5]。

2.4 文体训练

每周一至周五08:30~10:00, 14:30~16:00实施娱疗活动。内容包括跑步、体操、球类运动、唱歌、跳舞、打腰鼓、打牌、下棋等。还根据病人的兴趣爱好进行针对性的娱乐活动, 如为有书法、绘画等特长的病人提供条件, 鼓励他们创作, 并将他们的作品张贴于墙上, 供其他病人欣赏, 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定期组织唱歌比赛和趣味运动会[1], 并给予适当奖励。通过动手来操作或运动来训练, 调节病人的神经系统功能, 提高动作的准确性、协调性、敏捷性和灵活性, 激活病人的生活情趣, 对个人情感表达或提高自我认知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6]。病人的行为达到要求时, 给予精神鼓励及物质奖励加以强化, 以促使其改变不良行为模式, 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5]。

2.5 健康教育指导

由病区专业能力强的护士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内容:精神分裂症的基本概念、药物知识、卫生常识、时事形式、个人形象的塑造、人际关系的协调、压力的控制、解决问题的技巧等。每周加强集体健康教育1次, 每次1 h, 每次健康教育结束后都要进行1次健康教育口头问答考试, 并让病人结合每次所讲的内容回顾自己过去在这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为, 找出自己在态度和行为上的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对于没有听懂的病人每天利用空闲时间进行个别教育。健康教育不仅是连接疾病知识与行为改变的桥梁, 更重要的是一种治疗手段, 对临床各科治疗有增效作用[7]。

2.6 加强重点病人的心理行为干预

①有冲动伤人行为的病人。对有攻击和暴力倾向的病人, 要求24 h有护士监护并加强巡视, 10 min~15 min巡视病房1次。同时强调护理工作中的预见性, 要求全面、准确地评估病人的病情, 密切观察其言行, 判断病人有无发生自杀、攻击和暴力行为等危险信号, 采取有效的干预。如极度兴奋躁动的病人要控制其活动范围、单独用膳、避免激惹、必要时给予保护性约束;抑郁病人避免独处;禁止有逃跑企图的病人外出;被约束的病人单独居住一室, 避免遭受其他病人的攻击。②伴有躯体疾病的病人。流浪精神病人大多伴有躯体疾病, 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对于他们的护理在进行一般性常规护理同时, 还要注意各种合并症的专科护理特点, 如皮肤感染的换药、骨折病人的制动、传染病的隔离、孕妇产前的观察和产后的护理等。

3 小结

行为决定健康。在日常生活中, 调整不良的生活习惯及不健康的行为方式, 可预防慢性病。对流浪精神病病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尤为重要。通过对87例流浪精神病病人实施心理行为干预, 病人的生活习惯有所好转、病人的生活情趣有所激发、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有所提高, 促进了病人精神症状的康复。

参考文献

[1]邱友胜, 方亚明, 秦性好.伴发躯体疾病的住院流浪精神病人临床对照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06, 18 (6) :421-423.

[2]李丹.流浪无主精神病人的医学鉴定及救治[J].中国民康医学, 2005, 17 (12) :773.

[3]杨勇.流浪与非流浪精神分裂症病人临床特征对比研究[J].华西医学, 2008, 23 (3) :548-549.

[4]McQuistion HL, Finnert Y.Hisrchowitz J.Challenges for psychia-try in serving homeless people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J].Psy-chiatr Serv, 2003, 54:669-676.

[5]张燕红, 陈淑娟, 郑宪萍, 等.精神分裂症暴力行为的心理行为干预方法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9, 25 (7) :1-3.

[6]姚聪燕.音乐治疗在精神科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 2006, 18 (1) :51-53.

流浪地球观后感:浅谈中国精神 篇5

愉快的寒假就要结束了,年也快过完了,昨天外婆把我送回来了郑州,从老家来时很舍不的家里的小伙伴们,虽然相聚没几天但真的是玩的好开心,只有放假才能再相聚。

到家收拾好东西和作业,我和妈妈商量能不能带我去看一场电影,听说流浪地球现在很火,已经买到30多个亿了,我特别想去看看,妈妈看我暑假作业完成的还不错就答应了我。来到电影院我们选了杜比巨幕厅,听说效果很震撼,5点开始还有一会时间,我用自己的压岁钱去给妈妈和我买了爆米花和可乐,妈妈高兴地夸我,小小孩过了个年真的是长大了,时间到了我们依次排队领了眼镜进场,里面人的确很多,一会人就坐满了。电影开始了,主要讲的是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的巨大推行器寻找新的家园。然而宇宙之路危及四伏,到处充满了危险,为了拯救地球,也为了人类在漫长的25后抵达家园,流浪地球的年轻人挺身而出,展开了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故事情节曲折感动,为了能够保住地球,好多人不怕牺牲自我,身边的好多人都感动的哭了。我想人类如果不好好保护地球,电影可能有一天就会成真的了吧。电影里的演员好多都不太认识,但有一个我知道,是之前战狼里的饰演者名叫吴京,演的特别的好,非常爱国。

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尽的职责,我们以后要爱护环境,共同爱护我们的家园。

萧军流浪汉精神的个性特征 篇6

关键词:萧军 流浪汉精神 个性特征

现在散文家梁遇春在谈到流浪汉的个性特征时曾这样说:“流浪汉……却具有男性的健全。他敢赤身露体地和生命肉搏,打个你死我活。不管流浪汉的结果如何,他的生活是有力的,充满趣味的,他没有白过一生,他尝尽人生的各种味道。”[1]这段话用在萧军身上是很合适的。萧军一生都处于浮萍式的流浪状态,无论是生存方式上的不断转换空间、历史境遇带来的转换时间还是冷遇造成的精神放逐。“七十载人生风若雨,几瞰花落水流红”[2]的流浪人生让萧军展示给人们的是他那独一无二的流浪汉精神,这种精神主要表现为反抗精神、硬汉精神和侠义精神。

一、反抗精神

萧军幼年时期就形成了极强的反抗精神。刚到人世间便丧母,父亲残酷无情,继母冷遇。家道的衰落让小萧军“在朦胧中渐渐萌芽了一种决心,就是不再向任何人寻找温爱了。要从这无爱的人间站立起来,用一种冷淡的蔑视、残忍的自尊和顽强,搏斗着、忍耐着,在生满棘刺的生活旷野里——孤独地穿行下去吧!让那搏斗的血迹作为后来者的路标吧!”[3]这一“朦胧”的想法却成了其一生流浪生活和坚韧的反抗精神的清晰写照。萧军在形色匆匆的穿行中留下一个经典的标本,即横渡黄河步行到延安后的摄影。那幼年时即已萌发的反抗意识在其后来的生活中表现得非常强烈。萧军为人锋芒毕露,敢于反抗强权,性格爆烈。萧军曾这样说:“我认为不对我就反对!更不能服从、照办!谁要命令我、支使我,我立刻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反感。”[4]萧军在陆军讲武堂临近毕业时,因为一件小事同一个飞扬跋扈的长官顶撞起来,抡起铁锹照着长官的头顶就劈下来,这件事,固然暴露了萧军的鲁莽、轻率,但使萧军那蔑视强权的抗争精神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反抗精神也表现在萧军的审美理想中,对古代英雄、豪杰甚至胡匪萧军都十分崇拜,萧军曾说:“对于那些不怕势力、敢于反抗、勇于复仇的人物,以及绿林英雄、响马、侠客……就寄以了无限的尊敬和同情。自己憧憬着要成为他们那样的人物……这种思想的残余,它到今天似乎还在我的潜意识里存在着一部分。”[5]也因此,萧军在其长篇小说《第三代》中大量地描写了胡子形象及其生活形态,与这种反抗精神相辅相成的使萧军身上的硬汉精神。

二、硬汉精神

关于萧军的硬汉精神,一首名为《老枣树》的自喻诗可以形象地说明:“铁骨杈丫托地坚,风风雨雨一年年!”[6]萧军以铮铮铁骨闯荡了一生,经历坎坷、虽九死犹未悔。在延安时期因与食堂主任发生矛盾自己下乡务农,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自力更生、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文革中北京文庙后院里的残酷刑罚没让萧军软弱。萧军曾说:“我要一直强壮到我的死!我一直要像一颗饱满的皮球跳跃着活下去;要象一颗不经琢磨的金刚石,永久保持着它的棱角。”[7]这种硬汉精神也表现在萧军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杨义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动荡的年代曾使多少作家宏伟的创作计划付诸流水,自晚清以降,文坛上散落着多少残篇断简,但他却于时代的波峰谷之间,以一种万难摧折的意志,死死地拥抱着一颗载沉载浮的艺术大树,自1936年春起,积近二十年光阴,成八部、八十四万言的巨著《第三代》。这部长篇的创作过程本身,便是一首动人心弦的意志之诗。”[8]可以说,萧军身上的硬汉精神让其具有坚毅的生活态度,当他受到《生活报》批判后,有人说萧军只有三条路可走:自杀、得精神病或者再也写不出东西来。然而萧军却表示:“不可能!谁想让我少吃一顿饭,少睡一个钟头觉都不可能!”[9]果然,萧军以惊人的毅力在“蜗握居”里完成了《五月的矿山》、《吴越春秋史话》的创作。即使在晚年也坚持着特殊的坚韧与顽强,正因为如此,当真正的“春天”到来之后,人们发现“出土文物”似的萧军还是那样坦荡、达观,正气依旧,锋芒不减。

三、侠义精神

“文坛独行侠”是对萧军文学史形象描述中得到最多认同的,其自身的气质及行为方式都渗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深入讨论游侠的渊源不是本文的目的,这里只是就侠义精神的外在表现说明萧军的独行侠特质。根据美籍华裔学者刘若愚先生的观点,游侠是一种习性,不是一种职业,他们的信念主要是助人为乐、公正、自由、忠于知己、勇敢、诚实等,他们的行为是超道德的,希望公正常在,表现出反抗性格,放荡不羁,与众不同,有独立人格。萧军身上正鲜明地体现出这些信念。能与萧红结为伉俪成为文坛佳话是因为当年洪水中把萧红从小旅馆中救出。其性如烈火,嫉恶如仇,喜欢直言不讳,爱打抱不平。萧军小时候,他的好朋友受了别人的欺辱,他便挺身而出。在批判王实味时,同情王实味,认为对他的批判缺乏实事求是的说理态度,为王实味说了几句公道话,后被扣上“同情托派分子王实味”的罪名,给萧军后来的政治和文学生活蒙上一层浓重的阴影。萧军的这种侠义心给他带来各种灾难和挫折,但他仍旧扶助弱小,正像他在《谈创作》中说的:“现在老了,有了涵养一些了,表面上很温和,实际上秉性难移,没碰到不平事,要是碰上了还可能动武,不计后果,不久以前有个流氓欺侮我的老朋友骆宾墓,我还是堵门骂了他三通,那小子才老实了。”[10]对于萧军身上的狂放不羁、不愿受约束他自己也曾有过明确的表白,当年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找萧军建议他入党、当官时,萧军回绝说:“入党,我不是那材料,当官我不是那坯子,我这个人自由主义、个人英雄主义太严重,就象一头野马,受不了缰绳的约束,到时候我自己也管不住自己,我还是在党外跑跑吧!”[11]萧军的这些特列独行引起了当时延安人的注意,把他与王实味、塞克、冼星海合称为“四大怪人”。应该承认萧军的行为方式固有其鲁莽轻率之处,带来很多麻烦,但这种任侠正义感却也是独特的人格魅力之一,真是“飞蛾投火遭身殒,流水高山一曲琴”。[12]上述萧军身上表现出的反抗精神、硬汉精神和侠义精神在萧军不断的流浪生涯中得到了强化、孕育并铸造了其得到普遍承认的萧军式的流浪汉精神。然而,这种流浪汉精神的形成不是简单的累加和融合,其形成还有比较深的文化因素,有时代的催化。

注释:

[1]梁遇春:《谈“流浪汉”》,《梁遇春代表作》,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48-50页。

[2][6][12]萧军:《萧军近作》,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第21页、第281页。

[3][5]萧军:《我的童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页、第76页。

[4][11]王德芬:《萧军在延安》,《新文学史料》,1987年版,第4页。

[7]萧军:《丛临汾到延安》,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4页、第114页、第198页。

[8]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4页、第542页。

[9]萧军:《萧军同志谈创作》,吉林大学社会科学丛刊,1983年版,第2页。

[10]张毓茂:《萧军传》,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272页。

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的临床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本院2010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了42例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 年龄4岁~12岁, 男19例, 女23例。精神病伴其他疾病情况: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 (CCMD-3) 的诊断标准, 入院时诊断为精神发育迟滞7例, 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29例,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7例, 3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出现过抽搐发作;伴有的其他疾病情况:乙肝表面抗原阳性3例, 肺炎5例, 肺结核6例, 外伤8例, 冻伤2例;病情特点:7例患儿能和医护人员简单交流, 13例能以简单的词语回答护士提出的问题, 但不能正确说清自己的家庭住址及父母的姓名, 其余病人虽然会说话, 但不会正确使用语言, 不知其说话内容, 只会用手比划来表示, 更不会写字, 因此不会主诉。缺乏同龄儿童应有的生活技能, 表现为:缺乏卫生意识, 不知洗漱;随地大小便;不知冷暖饱饿, 有抢食、藏匿食物的现象, 遇到冷热软硬刺的食物, 全都往嘴里塞;不会上、下楼梯, 需扶行;没有安全意识, 与成年精神病病人同室, 常发生碰撞, 反复受到成年精神病病人欺负且不懂躲避。

2 护理要点

2.1 注重入院安置

2.1.1 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

入院时做好严格的卫生处置和体格检查, 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因为长期露宿街头, 入院时大多数头发脏乱、衣着褴褛, 因此入院时必须进行灭虱、理发、剪指 (趾) 甲、淋浴、更衣等卫生处置, 换下的衣物采取焚烧法, 防止将传染病带入病区。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流浪在外, 感染传染病的机会增多, 有的病人还伴有外伤、冻伤甚至严重的躯体疾病, 所以护士在给病人洗澡时要注意观察其面色和全身皮肤状况, 查看是否有外伤、冻伤;认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体重并记录;根据医嘱及早完善各项检查 (如X线片、心电图、脑电图等) , 及时留取血、尿、粪便标本, 重点送检乙肝五项、肝功能等项目, 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传染病病人应立即进行隔离[3]。

2.1.2 并发症对症处理

对有冻伤的病人, 要注意伤肢保暖, 鼓励多运动, 以做游戏的方式进行, 个别病人给予热水袋保暖;有外伤者要对伤口每日进行换药;对有传染病病人立即进行隔离治疗;肝炎病人实行碗筷隔开, 口杯、餐具使用后84消毒液浸泡半小时以上, 并置消毒柜消毒;肺结核病人安置在一个单独的房间和其他病人分开治疗;对有严重躯体疾病病人, 要安置在抢救室, 密切进行生命体征的监测。

2.2 信任感的建立

注重沟通建立信任, 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由于各种原因饱受遗弃之苦, 在院外受尽欺负凌辱, 来到医院这个陌生环境, 更是紧张、恐惧、缄默不语, 行为退缩或敌视, 检查治疗不能合作。因此护士要注重沟通, 多用微笑接近病人, 用鼓励的语言, 温婉的语气与之沟通, 采用拥抱治疗法, 使其感到友善, 消除病人紧张、恐惧情绪及心理戒备, 使其更好地适应医院环境。

2.3 良好习惯的养成和监督

2.3.1 卫生习惯

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由于年龄幼小, 缺乏监管, 长期流浪在外, 养成了随地而睡、随处大小便、到处拣食垃圾、不知洗漱等不良生活习惯, 饮食不知饥饱, 狼吞虎咽, 不会使用餐具, 用手抓食, 护理起来十分困难。护士除了要及时为他们清洗, 做好每日的晨、晚间护理, 定期洗澡、剪指甲、更衣, 防止并发症外, 还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督促鼓励病人完成简单的劳动, 纠正懒惰的习性,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 平时定时带他们上厕所, 手把手教他们脱裤、下蹲等基本动作;进餐时把他们集中在某一区域, 反复教他们如何使用餐具, 餐后把餐具放到清洁处等, 对于能够按护士要求完成个人卫生的病人给予表扬, 为其他病人树立榜样。

2.3.2 饮食习惯

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入院前往往饮食无规律, 饱一顿饿一顿, 用餐习惯差, 有的用手抓, 故在进餐时一定要养成饭前洗手的习惯, 避免抢食、暴饮暴食, 谨防噎食, 注意食物的温度, 防止进食过快造成口腔、食管烫伤, 采用集体进餐, 便于观察, 对不愿进食者要耐心劝说鼓励进食, 对不知进食者要细心喂食, 督促多饮水或定时喂水, 督促病人养成使用餐具的习惯, 对拒食者必要时给予鼻饲或补液;禁止拣食垃圾, 病区垃圾要及时清理, 减少病人拣食垃圾的机会。

2.3.3 生活习惯

按时作息, 定时督促病人上床睡觉、起床活动, 对不愿上床病人, 先耐心劝说, 必要时遵医嘱给予保护性约束, 给予镇静、催眠等药物帮助入睡, 待病人睡着后再解除约束;对于特别幼小、晚上睡觉不安定的病人, 采用以大带小, 让个别成年病友带睡。

2.4 根据特点针对性用药护理

精神疾病需要严格执行医嘱, 长期服药才能保证疗效[4], 流浪精神病病人拒服药或藏药现象很普遍, 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服药就更难。本组患儿难服药的表现方式为:违拗、大哭大叫、吐药、精神病发育迟滞的患儿服药后不肯饮水等。本组42例病人中曾出现10例拒服药, 5例藏药。因此, 在用药上可与医生商讨, 能单一就不要联用, 可一次就不要二次, 可一粒就不要二粒;护理上, 服药时应由专人督促, 定时服药, 看服到口, 吞服到肚, 可与其他成年病人一起服药, 起示范作用, 拒绝时也不要强行喂食, 尤其是癫痫的病人强迫喂食会诱导发作, 对于配合服药的病人给予表扬鼓励, 如配合服药的病人可适当给些食物作为奖励, 也可研碎药放少量蜜糖水后喂服, 或者与饭混合喂服, 服药后严密观察半小时后离开, 而且要重点交班。

2.5 安全防护

本组病例均存在程度不同的智能障碍[5], 平时常有一些特殊表现:被动体位、呆站不动、乱动乱摸等。一方面容易与其他病友发生冲突, 导致被打, 尤其是碰到激惹的病人;另一方面, 容易碰撞到病房的硬物, 导致损伤。护理上, 一方面加强对成年病人的教育, 希望他们能体谅儿童精神病病人, 发扬爱幼的精神, 并动员部分病情稳定、有爱心的病人给予适当的协助;另一方面, 把骚扰性大的病人集中在同一间病房看管, 以尽量减少意外。

2.6 病情观察

加强观察, 患儿不会主诉, 甚至身体不适时也无相应的躯体上的反应, 而且由于长期流浪街头, 营养缺乏, 身体素质差, 是疾病易感人群。这就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 需要护士付出比平时更多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从身心各个方面来观察护理他们。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的基础护理工作比普通病人重要, 因此需每日测量生命体征, 及时增减衣服, 定时喂水, 每月做常规的生化及心电图检查, 细致观察患儿一些特殊的、异常的行为表现, 便于判断病情, 只有掌握了每个患儿的特点, 护理起来才更主动便捷。

3 小结

综上所述, 一方面, 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 生活无人照顾, 食无来源, 生存环境恶劣, 且合并躯体疾病的情况比普通精神病病人多, 护理有其特殊性, 更需要爱心、细心、恒心, 采用严谨、科学的护理方法[6]。通过以上各项护理措施的实施, 使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在精神疾病上得到良好治疗和护理, 促进疾病早日康复, 降低了复发率, 减少了对自身和社会的危害;另一方面, 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对于回归家庭存在很大的阻碍, 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 而且又需要一个长期的治疗、监管、康复的过程, 医院作为一个经济独立的单位, 存在许多实际的困难[7], 无法独立完成, 需要国家、社会共同帮助解决, 希望有更完善的政策在外出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救助、后期治疗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的护理技巧及要点, 为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42例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进行临床护理分析, 总结出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的护理特点。[结果]通过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保证了流浪精神病病人的安全性及疗效。[结论]流浪儿童精神病病人的病情有其独特的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及时、正确的护理, 才能保障患儿的安全性, 提高其治疗的依从性, 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促进其早日康复并降低复发几率。

关键词:精神病,流浪儿童,护理

参考文献

[1]秦丽.流浪精神病患者的现状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24 (20) :2529-2554.

[2]阿米娜·合力力, 王翠玲.被救助的流浪精神病患者134例现状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 2012, 24 (13) :1581-1582.

[3]谢聪敏, 张海宇, 张露莹.流浪精神病患者HBsAg感染情况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 2012, 19 (4) :527-528.

[4]肖其芳.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管理与护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 :115-116.

[5]张海宇, 李钰静.流浪精神病患者的智力特点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3, 30 (3) :179-181.

[6]张崇丽, 季显琼, 林翠绿, 等.流浪救助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管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10) :1396-1397.

流浪精神病人 篇8

关键词:精神病,流浪病人,集中,分层级,管理模式

集中是指把分散的汇集起来;分层级是指根据一定的病情标准进行分类。随着流动人口的逐年增多, 各地的普通精神病院收治的流浪精神病人呈上升趋势, 而且因各种原因需长期滞院的流浪精神病人也明显增多[1], 给医院的管理带来不少的问题。然而针对这群特殊的病人, 却缺乏一个持续、有效的管理模式。我院也存在上述的情况, 除了长期滞院的二百多病人, 每天仍会收治新的流浪精神病人, 如何更合理护理好这些病人, 我们也经历了一个模糊、探索的过程, 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 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 探索出一条既集中, 又分层级的管理模式, 并收到不错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实施集中分层级管理的现实背景

1.1医院管理方面

1.1.1流浪精神病人的自身特点流浪精神病人多是文化程度低、缺乏病史的社会底层人员[2], 其精神症状、生活能力、合作性及伴发的躯体疾病都比普通精神病人的严重[3], 加上其不明的病史及复杂的流浪经历, 所形成的不良习惯及迟钝的理解力、执行力都比普通精神病人要差, 从而导致治疗或是护理都有别于普通精神病人, 管理的难度也增加。

1.1.2混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带给普通精神病人的影响及其家属的不满。流浪精神病人与普通精神病人混合管理时, 普通精神病人会欺负、歧视流浪精神病人, 认为流浪精神病人应该让步于他们, 经常用言语甚至用其家属带来的食物作引诱, 要求流浪精神病人按他们的意思作事, 由此引起不少的冲突事件。普通精神病人的家属认为他们所交的费用差异大, 得到的服务不应该一致;认为流浪精神病人的总体形象会影响其亲属的康复, 强调“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这一点在首次入院的普通精神病人的家属的反应更强烈。 (2) 护理管理流程的不同。在护理管理过程中发现, 对流浪精神病人, 更重要的是重构其良好个人卫生习惯与遵守公共秩序[4];其次为了解他们的病史及家庭情况, 为治疗及回归做铺垫, 但由于他们的自身特点, 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大量的护理力量, 与普通精神病人所进行的护理程序有明显的差异。

1.1.3必须充分利用及优化护理人力资源, 满足不同病人的需要由于种种原因, 临床护理人员的不足普遍存在, 我院也无可避免的存在此情况, 这与社会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相对应, 而优质护理更要求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必须是执业护士, 但历史原因, 我们仍然有一批资历深厚的男护理员, 他们没有护士执照, 但有护理精神病人的相关经验, 让他们脱离临床, 有点可惜, 经过考虑, 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 继续服务于临床。经过综合考虑, 认为应充分利用及优化现有护理人力资源, 对现有精神病人进行整合、分类管理, 有侧重点、先满足大部分病人的要求, 采取逐步完善的方法, 这符合医院及社会的需要。

1.2政府方面流浪精神病人的费用由各地方政府负责, 多以基本治疗为原则, 初期政府感受的压力未明显显示, 但随着入院的流浪精神病人越来越多, 而且出、入的不平衡, 滞院人数的增多, 地方政府所负担的资费压力日益突出, 表现为要求医院用更低的医疗费用、与医院结算的时间延长。而且资料也显示, 在安全收治流浪精神病人的同时应该考虑节约成本[5]。

1.3救助站方面救助站必须定期对流浪精神病人进行核对, 包括病人资料的不断完善、疾病的转归情况等, 需游走于多个病区, 需征询的医生众多, 耗时耗力, 最终也会影响病人的回归。

2具体实施过程

2.1病房的改造凭借新大楼投入使用的契机, 医院决定对腾出的一栋 (四层) 旧病房进行相应的改造后用于专门收治流浪精神病人, 包括男病人和女病人, 我们叫它为“六科”。病房的改造以满足病人基本需求、基本治疗为原则, 进行有需要的改造。原来一楼是有独立厕所、专门收治老年病人的病房, 病房内的空间也较大, 本次改造我们保留独立厕所, 病房适当增加病床, 增设集体饭堂;二楼、三楼以原有的设施为基础, 以大病房、大厕所的形式改造, 满足病人数量多的需要;四楼类似一楼的格式 (由于四楼改造时间较长, 原规划四楼收治的女病人暂时由另一栋病房的一个楼层收治) 。一楼、二楼收治男病人, 三楼、四楼收治女病人。

2.2病人的分配急性期的流浪精神病人在普通的精神病区作早期干预治疗, 病情控制后即转入六科进行康复治疗。一楼、四楼收治的分别是恢复期、无重大的躯体疾病、生活自理能力较好、安心住院的男、女病人;二楼、三楼收治的分别是病情疑难、复杂、不安心住院的男、女病人, 数量较一四、四楼多, 计划收治病人总数可达360例。

2.3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一楼充分利用资历深厚的男护理员 (5名) 进行管理;四楼也将参照一楼的模式分配;二楼、三楼则分别设置7名护士及3名护工、1名清洁工。

2.4对病人的管理流程男、女病人的管理模式一致, 以一楼、二楼男病人作介绍。 (1) 一楼收治约80例恢复良好、无严重的躯体疾病, 只需口服药物维持治疗, 又未能出院的男病人。根据生活及康复的需要, 病房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活、康复流程, 病人实行自我管理, 主要以资深的男护理员作指导。白天留两个值日的病人作保洁工作, 其余病人均到不同场所参加各种训练、活动, 其时护理员到二楼协助护理 (此时正是二楼最繁忙的时段) , 病人回病房时护理员也同时回归, 指导病人进行各种护理。病房的清洁、开饭均由病人自行管理, 护理员作指导。二楼的A5班护士每天上、下午均对一楼的病人进行护理查房、健康教育, 发现病人病情改变即带上二楼进行观察、治疗, 稳定后再回到一楼。一楼可以说是:“流浪精神病人的康复园地”。 (2) 二楼收治的是病情疑难、复杂或者是未完全稳定的男病人。配有足够的护士和护工, 二楼护士兼顾一楼病人的特殊治疗。二楼、三楼的病人不参与医院工娱疗室的活动, 本科室每天组织二楼、三楼的病人进行户外活动, 既让病人得到有效的活动, 吸收到新鲜空气、充足的太阳, 也减轻了相关科室的压力。 (3) 各楼层之间均有应急铃, 发生紧急情况时, 相关楼层的工作人员即时知道情况, 马上到位给予协助。

3效果评价

3.1集中管理的好处

3.1.1有利于普通精神病房的管理急性期的流浪精神病人在普通精神病房只作早期干预治疗, 时间不会很长, 对病房的影响不大, 而且普通精神病房的人力资源更充沛, 也有利于急性期病人的治疗护理需要。早期干预治疗之后把需要继续康复的病人集中到六科一起管理, 那么这些滞院的或者是等待接出院的病人不会再占用普通精神病人的康复空间, 无论是病人的反馈还是家属的反馈, 都感觉病房空间的人口密度降低, 舒适度提高;对普通病区的护士来说护理对象的针对性更强, 护士不再因为要加强护理为数不少的衰退明显的流浪精神病人而忽视了对普通精神病人的护理, 从另一角度来说, 这不符合现实要求。

3.1.2有利于对流浪精神病人的管理对流浪精神病人集中管理后, 根据病人的特点, 制定了相关的护理流程及标准, 从要求护士接触病人的技巧、观察病情的特点, 处理事件的手法, 到病人吃饭、洗澡、睡觉、互助等, 都有相应的管理流程与要求, 与混合管理时相比较, 针对性更强, 可操作性更强, 效果更明显。

3.1.3方便救助站采集病人资料, 利于病人的回归, 减轻政府负担流浪精神病人集中管理后更方便收集、整理病人的资料, 救助站工作人员也只需在一个病区就能清楚了解被救助人员的情况, 节约了时间, 在这里同样存在“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的现象, 我们统计有11例病人, 本来不说话的, 看到很多病友可以回家了, 会突然说话, 说想回家, 进一步会把地址说出来。集中管理1年多, 已经成功送回158例。研究显示:集中管理能够缩短病人的滞院时间, 提高了政府给予的有限资金的利用[5], 这对病人、对医院、对政府来说, 是三赢的结局。

3.1.4提高了社会的关注度集中管理后重新评估了这些流浪精神病人, 并且与救助站一起进行2次网上寻人启事, 结果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回响, 不但举行了网民体验日, 更引起了各界热心人士的关注, 纷纷捐衣捐物, 特别是在各种的传统节日, 或者是对年幼的病人, 为医院, 为政府分担不少。

3.2分层级管理的优势

3.2.1既减少了人力资源, 同时也优化了人力资源护士人力资源的不足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精神病院的护士不足更为严重。将流浪精神病人分层级管理, 康复良好的病人集中在同一病区作康复治疗, 白天就参加工娱疗室的各种康复活动, 回病区后就实行自我管理, 各病房设有组长, 组长监督组员完成各项任务, 主要由资深的护理员作指导;当康复的病人外出活动的时候, 一楼的护理员到二楼协助护理工作, 此时正是二楼的繁忙时段;二楼则集中了强大的护理力量来处理难度大的病人, 这种做法正符合优质护理的“灵活使用人力资源的要求”。与普通精神病区相比较, 分层级管理节约了1/3的人力资源, 无形就节约了护理成本。

3.2.2提高康复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一楼、四楼康复病人的自我管理空间较大, 病区制定了相关的自我管理内容及规定, 每病房设置1名组长, 在组长的带领下, 组员间也逐步形成了互相监督的气氛, 通过1年的实践, 病区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也符合他们需要的管理流程, 不少病人还有固定的工作内容。一楼、四楼康复良好的病人经过工作人员的教育, 还可以劳力输出到二楼、三楼, 做一种互助式的劳动, 相关的研究也认同这种做法[6]。这些也是降低护理成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小结

研究显示, 流浪精神病人的临床特点与普通精神病人有诸多不同, 对护理管理的影响越来越大, 应该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7];而针对其特殊性, 无论从伦理、人道主义、还是医疗护理管理方面, 流浪精神病人都应该与普通精神病人分开管理[3]。我院的做法与上述研究的期望值相一致, 效果肯定, 而且再细化到分层级管理, 更体现了对流浪精神病人管理的人性化、现实性。但在集中管理过程中更突显流浪精神病人的卫生习惯差、破坏性大, 特别是二楼的男病人, 对他们的管理方法及病房的设置仍在不断改进中。

参考文献

[1]闪应雪.浅析流浪精神病人的住院管理[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8) :154-166.

[2]王文伶, 张启文, 黄进弟, 等.我国流浪精神病人救治相关问题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 2009, 9 (9) :1852-1863.

[3]赵涛, 庄美芳, 李君.收治流浪精神病病人对基层医院产生安全隐患的分析及对策[J].当代护士, 2012 (4) :100-101.

[4]肖其芳.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的住院管理与护理特点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 :115-116.

[5]金雅君, 赵明学, 莫亚莉, 等.流浪精神病人管理模式的初步分析[C].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第九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1:1.

[6]王力霞.互助模式管理对长期住院流浪精神病患者康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12, 27 (5) :50-51.

1例甲状腺危象流浪病人的护理 篇9

1 病例介绍

2010年8月2日我科收治1例中年甲状腺危象病人, 该病人为59岁流浪女性, 因被他人发现发热2 h送入医院。平车推入病房, 意识恍惚, 极度消瘦, 脱水貌, 被动体位, 双眼球突出, 巩膜黄染, 甲状腺Ⅰ度肿大, 质软, 无压痛, 伴有烦躁, 呕吐, 畏寒, 腹泻, 两便失禁, 全身多处皮肤破溃。入院测生命体征为体温40.6 ℃, 脉搏220/min, 呼吸23/min, 血压110/61 mmHg (1 mmHg=0.133 kPa) 。查血糖1.8 mmol/L。血常规:白细胞14.5×109/L, 红细胞3.09×1012/L, 血红蛋白88 g/L, 血小板88×109/L。电解质示:血钾3.15 mmol/L, 血钠150 mmol/L。甲状腺功能示: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TG-Ab) 213.5 IU/mL, 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 (FT3) 22.191 nmol/L, 血清游离甲状腺素 (FT4) 99.999 nmol/L, T3 5.513 nmol/L, T4242.085 nmol/L, 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TPO-Ab) 361.7 IU/mL, 促甲状腺激素 (TSH) 0.005 mIU/L。另外, 病人生化检查示病人存在低蛋白血症及肝功能损害。胸部X线片显示右侧肺炎。心电图示心房扑动。

2 治疗

① 抑制甲状腺素合成治疗, 首选丙硫氧嘧啶首剂600 mg口服, 每隔6 h 200 mg维持治疗1次, 待症状缓解后减至一般治疗剂量;②减慢心率治疗, 予普萘洛尔口服;③激素治疗, 予氢化可的松静脉输注;④针对诱因和对症支持治疗, 降温, 吸氧, 监护心、脑、肾功能, 升高血糖, 抗感染, 保肝, 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等治疗。

3 护理

3.1 基础护理

该病人为流浪人员, 无亲人在身边陪伴, 故将病人安置在距护办室较近的单人间病房, 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 实行特级护理。保持病房安静、室温维持在20 ℃、通风良好、光线适宜。首先根据病人病情、脏器受累状况, 制订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案及措施, 便于各班护理人员执行。嘱病人绝对卧床休息, 取半卧位, 氧气持续吸入2 L/min, 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尽可能有计划地集中进行治疗及护理, 避免过多打扰病人。密切观察意识、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准确详细记录24 h出入量。一旦发现病人出现脉搏细速, 血压降低、脉压进一步缩小, 尿量减少时, 表示病情危重, 立即报告医生。加用床栏保护病人安全, 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给予冰袋冷敷或乙醇擦浴以降低体温, 病人大汗时, 及时擦干皮肤, 更换潮湿衣物, 防止病人受凉加重病情。及时清理病人呕吐物, 将病人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窒息。给予无菌纱布覆盖双眼, 同时抬高头部。病人有腹泻且两便失禁, 给予留置导尿, 做好留置导尿护理, 并于每次便后清洗肛门, 使用肛周皮肤保护膜做好肛周皮肤护理。准确记录腹泻、呕吐量和尿量, 以作为指导每日补液量的根据和了解肾功能的变化。每日进行温水擦浴, 更换穿着轻便、宽松、干爽衣裤。病人破损处皮肤予局部换药处理, 建立翻身卡, 2 h翻身1次, 每日按摩骨突部位, 并喷涂赛肤润,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无褶、平整。

3.2 治疗护理

遵医嘱准确给予药物治疗, 保持静脉输液通畅, 保证抢救药品及时输入。严格控制输液速度不超过30 gtt/min, 避免心功能不全加重。使用普萘洛尔时严密观察血压变化。使用糖皮质激素时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消化道出血症状。根据病人尿量和血压控制每日液体入量, 监测电解质变化, 纠正平衡紊乱。

3.3 饮食护理

病人在外流浪, 存在营养不良, 入院后检查提示低蛋白血症, 且机体处于高代谢状况, 能量消耗大, 故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及矿物质丰富的饮食。增加奶类、蛋类、瘦肉等优质蛋白。给予充足的水分补充出汗、腹泻、呼吸加快等所丢失的水分。控制、禁食含碘和刺激性食物。减少食物中粗纤维的摄入, 以减少排便次数。

3.4 心理护理

病人无家属照料, 缺乏亲人关怀, 且由于她特殊的生活经历, 无论身体还是精神均受到很多的创伤。因此, 本着人性化护理的原则,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取得病人的信任合作。尊重病人的人格, 保护病人的隐私。鼓励病人表达内心感受, 理解和同情病人, 建立互信关系。保持病房安静和轻松的气氛, 耐心细致解释病情, 提高病人对疾病的认知水平。

3.5 健康指导

病人获取疾病相关知识途径有困难, 采取床旁讲解及现场示范相结合的方法给予指导。指导病人有关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疾病知识和眼睛的保护方法, 教会自我护理, 注意加强自我保护, 上衣领宜宽松, 避免压迫甲状腺, 严禁用手挤压甲状腺, 以免TH分泌过多, 加重病情。鼓励病人保持身心愉快, 避免精神刺激或过度劳累,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指导病人坚持遵医嘱按剂量按疗程服药, 不可随意减量和停药。若出现高热、恶心、呕吐、不明原因腹泻、突眼加重等, 警惕甲状腺危象可能, 应及时就诊。定期门诊随访。

病人入院后经积极救治及精心护理, 第2天心率即开始下降, 体温也恢复正常。经复查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 予以出院, 并送至病人所在当地民政局。通过本例甲状腺危象病人的护理, 体会到甲状腺危象的预后与治疗和护理措施是否得当密切相关。作为护士一定要全面了解甲状腺危象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病情发展变化的规律, 要掌握病人的当前病情和基础病变, 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 积极救治并发症, 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要与病人有效沟通, 取得病人的信任, 了解病人心理动态, 做好健康教育, 以免再次发生甲状腺危象。

关键词:甲状腺危象,甲状腺功能亢进,护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下一篇:行政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