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成像

2024-07-11

静脉成像(精选八篇)

静脉成像 篇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35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41岁。共75侧肢体, 其中左侧35肢, 右侧40肢。病程3个月~25年。主要的临床症状为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肿胀, 下肢溃疡, 下肢皮肤色素沉着, 软组织肿块。

1.2 方法

于意大利产Superix180-d 800mA数字化X线胃肠机上进行检查。造影时患者取仰卧位, 教会患者作乏氏试验。于踝关节上方扎止血带阻断浅静脉回流。距止血带10~15cm范围内, 用7~9号静脉注射针头作足背前半部浅静脉穿刺, 迫使浅静脉对比剂通过交通支流向下肢深静脉, 然后患者取30º头高足低斜立位 (避免患肢负重) , 将350mg/L的碘海醇 (Iohexol, 商品名欧乃派克) 50mL与生理盐水50mL混合后在3~7min内以持续手推或自制弹簧注射器注入。在电视监视下分别摄小腿轻度内旋位及侧位、膝部及大腿平静呼吸和乏氏呼吸的正位片。查看造影图像满意后, 即可拔出针头, 压迫1~12min止血。

2 结果

根据下肢静脉形态、通畅及反流情况, Valsalva瓣膜功能实验 (简称乏氏实验) 结果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 本组病例检查结果如下。

2.1 正常下肢静脉

共14肢 (占18.7%) 。全下肢静脉通畅, 静脉瓣膜影清晰可见, 瓣窦对称性膨出, 整个静脉呈竹节状外形, 乏氏呼吸试验显示股静脉瓣关闭, 瓣膜下可见透亮区, 无交通静脉逆流及其引起的浅静脉显影征象。测量股静脉第一对瓣膜下的宽径为 (1.18±0.09) cm, 静脉的宽径为 (0.82±0.05) cm, 胫总静脉的宽径为 (0.75±0.04) cm。股静脉近端第一对瓣膜的瓣窦直径与瓣膜远侧静脉宽径之比为1.36∶0.17。股静脉瓣膜多为二瓣形, 平均为3.47对 (2~6对) , 股静脉第一对瓣膜邻近股骨小粗隆平面, 远端瓣膜通常在股静脉与股骨下段交叉点稍上方。

2.2 异常的下肢静脉

共61肢 (占81.3%) 。按静脉病变的主要X线表现分以下6型。

2.2.1 单纯性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有6肢 (占8%) 。为大隐静脉近端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并大隐静脉曲张, 乏氏实验见显影的静脉血流自股总静脉向大隐静脉逆流而使后者显影, 而下肢深静脉和交通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深静脉和交通静脉均无逆流征象。

2.2.2 交通静脉瓣膜功能关闭不全

有8肢 (占10.7%) 。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小腿交通静脉向浅静脉逆流。交通静脉本身大都扩张、扭曲, 瓣膜影消失, 而深静脉瓣膜功能正常。

2.2.3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

有19肢 (占25.3%) 。表现为深静脉扩张, 瓣膜稀少, 瓣膜影大部分模糊, 瓣窦不膨出, 整个深静脉呈直筒状, 乏氏实验见显影的静脉血流通过功能不全的瓣膜向远端逆流, 瓣膜下透亮带消失, 部分病例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扩张扭曲。

2.2.4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功能不全

有11肢 (占14.7%) , 下肢深静脉虽然显影, 但表现为管壁毛糙、管腔粗细不一和密度不均匀, 瓣膜影消失或残缺不全等。浅静脉和交通静脉扩张扭曲, 分布较紊乱。

2.2.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有9肢 (占12%) 。表现为下肢深静脉某一段出现持久性充盈缺损或不显影的闭塞现象, 显影的静脉血流突然受阻、中断, 周围有侧支循环形成, 显影的静脉血流仅从浅静脉和网状侧支静脉回流。

2.2.6 先天性静脉发育异常

有6肢 (占8%) :如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下肢后外侧异常的浅静脉, 扩张或曲线, 常与股静脉沟通, 部分深静脉缺如、狭窄。

2.2.7 静脉瘤样或弥漫血管湖病变

包括海绵状血管瘤和静脉瘤2肢 (占2.7%) , 前者表现为与静脉沟通的异常血窦组织, 后者表现为静脉本身局限性瘤样扩张。

3 讨论

数字成像技术是将传统摄影与电子技术相结合即X线平片数字化比较成熟的X线诊断设备, 目前在国际上广泛运用。数字成像可在成像的同时自动处理图像, 将采集的图像信息由计算机进行数字处理, 再显示在电视荧屏上, 方便、快捷、准确。数字化X线胃肠机成像系统利用动态对比控制数字图像处理, 与模拟信号相比, 无噪声干扰, 能直接获取高质量影像。与影像增强电视系统相结合, 能进行多种常规和特殊数字成像。本文中采用的X线成像机监视器可以同时显示2~16副图像, 并可进行图像的放大、翻转、标记、合并及动态图像回放, 便于观察选择, 并可在检查过程中即刻观察到所摄图像是否满意, 以便及时加摄或重摄。应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还可以对所摄的数字化图像作进一步的调整, 包括测量大小、调节灰度和对比度、边缘增强、局部放大和标记及正负像翻转, 使图像细节更为清晰和突出。通过对高质量图像的观察和分析, 提高了诸如瓣膜轻度关闭不全、微小血栓、静脉血管壁毛糙等微小病变的诊断检出率, 对血管径线的测量更加准确, 较传统的下肢静脉造影更提高了下肢静脉疾病诊断的准确性[1,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静脉外科发展迅速, 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很多, 但下肢静脉造影仍是迄今为止诊断下肢静脉疾病的“金指标”, 能直接反映静脉解剖结构、瓣膜功能。目前认为, 下肢浅静脉曲张仅是下肢静脉疾病一种症状, 原发疾病很多。仅靠临床检查不能对各种下肢静脉疾病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下肢浅静脉曲张患者, 若不进行必要检查以明确病因, 就进行传统的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离术, 术后的复发率可高达40%。而下肢静脉顺行造影是—种符合正常生理途径的简便方法, 能观察和了解深静脉的形态, 是否通畅, 较好地判断深静脉瓣膜和交通静脉瓣膜的功能。下肢静脉造影还具有操作简单, 成本低廉, 易于掌握等优点, 且对患者损伤小, 对比剂易于排出, 对肝、肾功能影响小。数字成像技术与下肢静脉顺行造影相结合更能清晰地反映下肢静脉的全貌、瓣膜的数量和功能状态, 确定血栓的有无。随着数字成像技术的普及, 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造影技术在临床上运用越来越广泛[3,4]。

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有关文献, 我们认为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中, 尽管采用数字成像技术能给我们带来高质量影像, 但因造影技术或血流动力学因素, 造影中仍可造成以下一些类似病变的假象, 甚至作出错误的诊断, 必需加以认识和改进, 才能使数字成像下肢静脉顺行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的诊断上更加准确[5,6]: (1) 静脉充盈缺损或充盈不良假象。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股深静脉与股总静脉的汇合部, 类似于静脉血栓形成造成的充盈缺损。分析其原因可能为部分病例股深静脉无对比剂充盈, 股深静脉内不含对比剂的血液汇入含有对比剂的股总静脉, 并出现湍流时, 可引起股总静脉腔内出现密度降低的圆形和类圆形充盈缺损影。其影像特征是范围较小, 不占据整个静脉腔, 且形态可变。在瓦氏试验时, 缺损影可消失或改变形态。 (2) 静脉闭塞假象。常见于小腿深静脉, 可类似深静脉血栓形成中血栓完全阻塞静脉腔造成的假象。引起的原因大致有:踝部止血带结扎过紧, 使小腿深静脉如胫前静脉或胫后静脉不显影;在肢体负重情况下造影, 由于肌肉的收缩压迫, 造成深静脉不显影或显影不佳。这些原因造成的静脉闭塞假象的影像特征是, 时间短, 不持久, 于透视下观察或不同体位、不同时间的摄片中, 可见该部分静脉逐渐显影。 (3) 静脉狭窄假象。常见于较粗大的静脉, 如静脉。当仰卧位膝关节过伸时, 静脉由于过度牵拉可出现狭窄征象。如在膝关节轻度屈曲或侧位时观察, 可见静脉狭窄现象消失。

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成像结合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上的临床价值及常见误诊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数字成像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的影像学所见, 将患者分为正常组 (14例) 和异常组 (61例) , 其中异常组分单纯性瓣膜关闭不全6例, 交通静脉瓣膜关闭不全8例,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9例, 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11例, 血栓形成9例, 先天性下肢静脉发育异常6例, 静脉瘤样或弥漫血管湖2例。结论 数字成像结合顺行性下肢静脉造影在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上方便、准确, 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数字成像,静脉造影,静脉疾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参考文献

[1]徐惊伯, 顾小平, 张柏根, 等.下肢静脉疾病的X线表现和分类-675例下肢静脉顾行性造影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87, 21:129.

[2]kamm KF.The quality of digtal X-ray image[J].Diagnostic Image Asia Radiology, 1995, (1) :6.

[3]Bacarinr L, Giacomich R, Saccavini C.The physical aspects of trad-itional radiology and of computed radiology compared[J].Radiol Med Torino, 1995, 89 (4) :506-519.

[4]孙建民.静脉外科三十年[J].血管外科杂志, 2000, 1 (1) :7.

[5]戴天乐, 张培华, 孙建民[J].下肢静脉曲张研究的新进展[J].国外医学?外科分册, 1995, 3:192.

静脉成像 篇2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磁共振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临床并不常见,但其病死率极高,高达20-70%【1】。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再加上影像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常发生漏诊、误诊现象,并由此导致延误治疗。MRI和MRV都属于是无创且能较快得到血管影像的新技术,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了理想的影像检查手段。本文总结了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MRI、MRV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60例患者均为我院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MRI、MRV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19-60岁,平均(35.6±10.2)岁;病程8h-4个月;临床症状:48例伴头痛,10例伴恶心、呕吐,9例伴意识障碍,8例伴偏侧肢体无力,4例伴抽搐。诱发因素:10例为产褥期,10例为妊娠期,15例在感冒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8例,肾病综合征5例,原因不明12例。

1.2 方法

使用PHILPS NT-5型0.5T磁共振扫描仪,正交头线圈。采用横轴位和矢状位SE序列Tl加权相,横轴位TSE序列T2加权像.横轴位FLAIR序列。其中31例行颅脑增强扫描,造影剂为钆喷酸葡胺,剂量为0.2 mmol/kg。MRV采用2D PC法.venc=20cm/s,TR86 ms,TE6ms,翻转角20,矩阵192×256,FOV200mm×200 mm。DSA设备为GE公司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均从股动脉插管。

2结果

2.1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受累的静脉窦

60例患者常规MRI检测出上矢状窦受累22例,下矢状窦受累11例,直窦7例,横窦3例,乙状窦受累9例。MRV检测出上矢状窦受累26例,下矢状窦受累12例,直窦7例,横窦4例,乙状窦受累10例,窦汇1例。MRV检查均能显示静脉窦血栓,常规MRI检查只有52例显示,其余8例均未能显示或可疑显示。

2.2检测病变成像情况

常规MRI征象依患者发病时间长短及静脉窦累及程度而略有不同,发病1周内检查6例,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发病l周-2周检查30例,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发病2周至3个月检查24例,其中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11例,T1加权像、T2加权像均为等信号13例;31例增强扫描显示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現。MRV成像见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21例可见阻塞周边的引流静脉。

2.3与DSA检测符合率

60例患者中,MRI联合MRV检查静脉窦血栓的阳性结果与DSA一致,符合率为100%。

3 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临床并不多见,据报道该病的年发病率是3-4例/100万人,且具有位置较隐蔽,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的特点,这是因为脑静脉窦缺乏瓣膜结构,但侧枝循环丰富, 这使得脑静脉系统较动脉系统具有较强的代偿能力,病变也容易蔓延。一旦发生则进展较快,病死率高,所以早期诊断对该病的预后有意义重大。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发生率以上矢状窦和横窦最高,其次是直窦和皮质静脉,本文的研究中,60例患者上矢状窦受累26例,下矢状窦受累12例,直窦7例,横窦4例,乙状窦受累10例,窦汇1例,与文献报道较为一致。

MRI能较好地反映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演变过程,其高敏感性在于MRI具有高分辨力和精确的定位性能,既能直接显示静脉窦血流和血栓,也能显示血栓后继发性病变【2】。本组60例患者MRI信号变化较为多样,发病1周内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低信号;发病l周-2周检查T1、T2加权像均为高信号;发病2周至3个月T1加权像为等信号,T2加权像为高信号以及T1、T2加权像均为等信号都有;考虑是不同时期的病理演化和不同程度再通的结果。增强扫描是MRI诊断静脉窦血栓的重要补充手段,本组31例增强扫描均显示例静脉窦内出现充盈缺损及静脉窦壁强化表现,但MRI对大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有部分患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MRV是一种无创的脑静脉成像技术,是利用流动的血液和其周围非流动性组织在纵向磁化程度上的差异来成像,对脑静脉和静脉窦都清晰显示,目前有3D PC法和2D PC法两种,尽管3D PC法的空间分辨率较高,但2D PC法成像时间短,对慢血流较敏感,非常适合用于脑静脉窦病变尤其是不能耐受长时间检查患者的诊断中【3】,因此本文选择2D PC法。MRV主要表象为受累静脉窦部分或广泛高血流信号缺失、狭窄,其显著改善了静脉系的显示,也提高了对海绵窦和岩上、下窦的显示,而且不受血栓形成时间、血流状况的影响,弥补了MRI某些不足【4】。DSA对于血管栓塞的范围等细节显示优于MRV,一直是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的“金标准”,但由于其属于有创性检查,且患者要承受X光辐射和含碘对比剂过敏的风险,还有费用高、检查时间长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临床使用,故仅在必要时选用【5】。本文的资料显示,MRI联合MRV检查静脉窦血栓的阳性结果与DSA一致,符合率为100%,提示MRI联合MRV可达到DSA的诊断水平。

总之,MRI联合MRV可互相补充,且具有无创、简便易操作等优势,完全可以替代有创的DSA,成为静脉窦血栓形成早期诊断、疗效观察的最佳方法。

参考文献

[1] 亓进友,解春丽,杨金永,等.常规MRI与MRV对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价值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12,14,(5):669-670.

静脉成像 篇3

确诊CVST是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既往研究认为MRV对CVST的诊断准确性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DSA[8,9,10],但多为单个临床试验样本资料,各研究结果间有一定的差别。为进一步评价MRV对于CVST的诊断准确性,本文汇总分析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MRV对CVST的诊断价值,为影像科及临床医师诊断CVST推荐一种合理、有效的检查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以及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13 年12 月。英文检索式为(MRV OR MR ven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AND(CVST OR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OR 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 OR crani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中文检索式为(磁共振静脉成像OR磁共振血管造影OR磁共振血管成像OR磁共振静脉造影OR MRV)AND(脑静脉及静脉窦血栓OR脑静脉窦血栓形成OR颅内静脉窦血栓OR CVST)。

1.2 资料选择纳入标准:1用MRV诊断CVST的患者,不是来自某一特定人群且样本量大于10 例;2文献能直接或间接提供原始数据并可以计算真阳性值(true positive,TP)、 真阴性值(true negative,TN)、假阳性值(false positive,FP)、假阴性值(false negative,FN)、 敏感度(sensitivity,SEN)、 特异度(specificity,SPE);3“金标准”检查:经DSA或临床综合方法(包括其他影像学资料或临床观察、随访)确诊。排除标准:1重复发表的文献;2综述、评述、病例报告和文摘类文献;3动物模型试验。

1.3 文献筛选由2 名影像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预先制订的纳入及排除标准独立检索并筛选文献,最终交叉核对,如遇分歧,通过讨论协商解决。若发现文献的研究病例重复报道,则纳入研究最详细的文献。

1.4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2 名评价者独立从文章中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及核对数据,若意见不一致则讨论解决。提取的资料包括第一作者、发表年份、患者例数、研究方法、实验结果如TP、FP、TN、FN。对纳入研究的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的诊断试验准确性研究质量(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QUADAS)工具对纳入的每篇文献逐条按“是”、“否”、“不清楚”进行质量评价[11]。

1.5 数据分析采用Rev Man 5.0 及Metadisc 1.4 软件,首先对各研究结果进行异质性分析,用I2评估异质性大小,I2>50% 则研究结果间存在高度异质性。若所纳入的研究无异质性或异质性较小,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反之则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计算合并SEN、SPE、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 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所有结果均用95% 可信区间(95% CI)表示。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mmary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根据AUC的大小分析、评价诊断性试验的价值,AUC为0.7~0.9 时表示诊断准确性中等,AUC>0.9 时表示诊断准确性高。若所纳入的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首先分析异质性来源;若因为不同研究间的方法学质量差异过大,则进行敏感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通过检索获得可能相关的1465 篇文献,按照事先制订好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阅读文题、摘要进行筛选,查阅全文后,最终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8 篇文献[12,13,14,15,16,17,18,19]共12 个研究,313 例患者。其中中文4 篇[12,14,15,18],英文4 篇[13,16,17,19]。文献的筛选流程见图1。

2.2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2.2.1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所有纳入的研究均为回顾性研究,3 篇[12,15,17]研究以DSA为“金标准”,而5 篇[13,14,16,18,19]以临床、DSA等综合手段为“金标准”。

2.2.2 QUADAS质量评价结果所纳入文献经QUADAS标准进行质量评价,结果见图2,所有纳入文献的质量均较好。Cochrane中关于诊断试验准确度系统评价部分[20]明确指出,没有好的方法来评估诊断试验的发表偏倚,故未评估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注:TOF:时间飞跃法;CE:对比增强;PC:相位对比法;TP:真阳性值;FP:假阳性值;FN:假阴性值;TN:真阴性值

2.3 统计分析结果

2.3.1 异质性检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PSEN=0.1553,I2SEN=29.6% ;PSPE=0.0000,I2SPE=72.5%,表明纳入的12 个研究间存在较大的统计学异质性,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合并统计量。

2.3.2 Meta分析MRV诊断CVST的合并SEN为0.86(0.80~0.91), 合并SPE为0.87(0.83~0.91),DOR为29.65(12.48~70.47),PLR为4.56(2.35~8.83)、NLR为0.21(0.11~0.35),见图3。建立SROC曲线,AUC为0.9125,见图4A,表明MRV对CVST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图3 MRV诊断CVST的SEN(A)及SPE(B)的汇总分析

2.3.3 亚组分析Spearman相关系数为0.08(P>0.05),提示不存在明显的阈值效应。考虑到成像方式的不同可能是导致本研究较高异质性的原因之一。因此,按时间飞跃血流成像(time of flight MRV,TOF-MRV)、相位对比血流成像(phase contrast MRV,PC-MRV)及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血流成像(contrast enhanced MRV,CE-MRV)方式进行亚组分析。其中采用TOF-MRV诊断CVST者6 篇[12,13,16,17,18,19], 采用CE-MRV检查有5 篇[14,16,17,18,19];1 篇[15]采用PC-MRV,无法合并计算汇总统计量, 其SEN为85.71%,SPE为83.33%。TOF-MRV和CE-MRV的汇总统计量见表2,结果显示CE-MRV的SPE、DOR均比TOF-MRV的结果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F-MRV及CE-MRV的SROC曲线分别见图4B、C,结果显示TOF-MRV及CE-MRV的AUC分别为0.8388、0.9719。

注:TOF-MRV:时间飞跃血流成像;CE-MRV: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血流成像;SEN:敏感度;SPE:特异度;PLR:阳性似然比;NLR:阴性似然比;DOR:诊断比值比

图4 MRV(A)、TOF-MRV(B)及CE-MRV(C)的SROC曲线

3 讨论

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MR、CT等在CVST的诊断和处理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5],MRV可以很好地反映脑静脉窦的形态和血流状态。近年,随着CVST早期诊断率的明显提高,治愈率也随之提高,预后明显改善,其病死率低于11%[21]。

本研究应用Meta分析汇总分析MRV诊断CVST的价值,结果显示MRV诊断CVST的合并SEN为0.86,合并SPE为0.87,提示MRV的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14%、13% ;AUC结果提示MRV对CVST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表明MRV技术对诊断CVS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亚组分析结果显示,CE-MRV比TOF-MRV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与文献[22,23,24]报道一致,其原因为脑静脉走行纡曲,血液流速较动脉慢,TOF技术对快速血流敏感,在血液发生涡流或湍流处常引起信号丢失而出现充盈缺损和中断等假象;CE-MRV通过注射对比剂,缩短血液的T1 时间采集图像,在快速采集图像时,血液中富含钆剂,而血栓中未见,增加了血液与血栓的对比,故图像质量高,能清晰显示颅内静脉变异、静脉畸形和静脉疾病,并优于TOF-MRV,从而有效避免了假阳性诊断。似然比结果提示TOF-MRV、CE-MRV诊断CVST结果为阳性时,TOF-MRV疑似病例为CVST的可能性大,而CE-MRV则基本可以确诊;结果为阴性时均不能排除。因此,在MRV显示阴性而临床高度怀疑为CVST时再行DSA进行确诊以免漏诊。Tistouridis等[22]比较了TOF-MRV和PC-MRV对CVST的诊断价值,发现TOF法较好。PC法易受涡流及血流速度影响,成像时间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范宪淼等[23]发现CE-MRV在病变显示和成像时间上均明显优于TOF-MRV和PC-MRV,但危重患者不宜行CE-MRV时,PC-MRV可作为首选检查[25]。

为了提高本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进行Meta分析的过程中,由2 名评价者独立提取数据减少偏倚;在文献筛选时制订了严格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所选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在统计方法上选用了随机效应模型,考虑了研究间差异的影响,并进行亚组分析,这样的汇总结果较为可靠。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纳入的研究数量较少,参加的病例数较少,部分文献未遵守双盲法原则;2所纳入的研究存在“金标准”不单一的问题,可能存在判读偏倚;3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1.5T MRI上,而3.0T MRI具有更高的信噪比,图像质量更好,但未见原始研究。

本研究试图按照CVST的部位进行分层分析,而所纳入的文献中仅3 篇[15,16,17]分析了MRV对不同部位CVST的检出率,且均无法提取四格表数据,因此仅按照发现病例数计算汇总统计量。但临床上以CVST发病部位为研究对象具有重要意义,待增加相关原始研究后再进一步评价。

总之,MRV对CVST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诊断CVST有效、可行的方法。CE-MRV可替代DSA作为早期诊断CVST的首选影像学检查。随着MRV应用的日益完善,对CVST征象认识的不断加深,以及其无创性、便于动态随访的优势,其应用前景会更广阔,但仍需要高质量、大样本量的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

摘要:目的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易漏诊、误诊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本文应用Meta分析评价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在CVST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外文数据库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国知网等中文数据库关于MRV诊断CVST的文献。根据诊断试验准确性研究质量条目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利用Metadisc 1.4、Rev Man 5.0软件对纳入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合并计算敏感度、特异度、诊断比值比,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 最终8篇文献12个研究符合纳入标准。Meta分析结果显示,MRV诊断CVST的合并敏感度为0.86(0.80~0.91)、合并特异度为0.87(0.83~0.93)、诊断比值比为29.65(12.48~70.47),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125。结论 MRV对CVST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诊断CVST有效可行的方法。

静脉成像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2008-01~2012-02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续3868例患者的头颅CTA资料, 检查发现脑血管畸形包括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烟雾病、静脉畸形等, 其中FIA合并IVM 11例, 男4例, 女7例;年龄18~74岁, 平均 (39.5±10.9) 岁。11例患者中, 6例因不同程度的头痛入院, 3例突发一侧肢体乏力, 2例突发头昏、恶心, 1例伴发反应迟钝, 1例无明显特殊临床症状。

1.2 CTA检查采用GE Light 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 扫描范围自C1前弓下缘至顶骨内板下1 cm, 扫描线与颅底平行。准直1.25 mm, 螺距0.562∶1, 扫描速度0.8 s/ 周, 数据重建层厚1.25 mm, 重建间距0.625 mm, 电压120 k V, 电流250 m A, 曝光时间7 s, 矩阵512×512, 视野230 mm。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 (300 mg I/ml) 85 ml, 注射速度3.0 ml/s, 延时20~26 s开始扫描。

1.3图像后处理采用ADW 4.2后处理软件, 所有原始图像后处理技术均采用容积再现 (VR) 和薄层最大密度投影 (MIP) , 扫描和后处理时间约15 min。

1.4开窗畸形分型根据开窗畸形的形态和大小不同分为两型[2,6]:1裂隙型:开窗血管短小、血管间隔不明显;2凸透镜型:开窗血管稍大、血管间隔明显。

2结果

2.1开窗畸形的部位本组3868例患者中, FIA合并IVM患者11例, 检出率为0.28%。11例患者中, 1例同时合并基底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开窗, 共计12处, 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6处 (图1、2) , 基底动脉开窗2处, 椎动脉开窗1处, 大脑前动脉开窗1处 (图3) , 大脑中动脉开窗1处, 大脑后动脉开窗1处。11例患者动脉开窗畸形的部位见表1。

图1 女, 35岁, 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左侧小脑半球IVM。MIP图像示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合并左侧小脑IVM (箭, A) ;VR图像示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 裂隙型 (B) ;MIP图像示左侧小脑半球典型“水母头”状IVM (箭, C)

图2 男, 66岁, 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右侧额叶IVM。MIP图像示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合并右侧额叶IVM (箭, A) ;VR图像示前交通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 裂隙型 (B) ;MIP图像示右侧额叶典型“水母头”状IVM (箭, C)

图3 男, 43岁, 右侧大脑前动脉开窗畸形合并右侧枕叶IVM。MIP图像示右侧大脑前动脉开窗畸形 (箭头) 合并右侧枕叶IVM (箭, A) ;VR图像示右侧大脑前动脉A1段开窗畸形 (箭头) , 凸透镜型 (B) ;MIP图像示右侧枕叶“水母头”状静脉血管瘤 (箭, C)

2.2静脉畸形的部位及临床特点11例合并IVM患者中, 10例IVM位于幕上, 其中颞叶3例, 枕叶3例 (图3) , 额叶2例 (图2) , 基底节1例, 顶叶1例;仅1例IVM位于小脑半球 (图1) 。7例CT平扫表现为IVM相应部位出血, 其中3例给予手术治疗, 2例因病情较重而转院, 2例给予药物保守治疗;1例合并烟雾病伴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 给予保守治疗;3例CT平扫未发现明显异常, 给予保守治疗。11例患者静脉畸形的部位及临床特点见表1。

2.3开窗畸形的形态本组12处FIA中, 裂隙型开窗9处, 其中前交通动脉5处, 基底动脉2处, 大脑中动脉1处, 大脑后动脉1处;凸透镜型开窗3处, 分别位于椎动脉、右侧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见表1。

3讨论

3.1 FIA及IVM的临床特点FIA的结构特点是血管腔部分重复变成2个分开的内皮及肌层衬里的通道, 可能伴或不伴共同的外皮层, 且在开窗近远端分叉处伴有部分中膜缺损, 其发生与原始胚胎血管发育异常有关[1,2]。FIA本身多数不会产生明显的临床症状, 大多在尸检或血管造影时偶然发现[7,8], 可以同时合并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永存三叉动脉及IVM等颅内其他血管异常[4]。目前, 多数研究探讨FIA与动脉瘤的关系及其发生机制, 并认为开窗可以导致其近端动脉瘤的发生,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开窗结合处的血管中膜缺损及血流动力学的冲击作用, 促使动脉瘤在该部位的形成[9]。对于FIA合并IVM目前少有文献报道[4,5]。既往研究发现单纯IVM或FIA的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9,10,11], 本组11例FIA合并IVM患者中, 女性7例, 多于男性的4例, 但由于本组病例数较少, 对于该变异是否存在性别差异尚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讨。由于IVM属于胚胎期静脉发育异常, 对脑内血液循环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IV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常在行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少数可表现为头痛、出血、癫痫及局部神经损害等[12]。孙胜军等[13]报道IVM发生出血的几率非常高 (4/16) 。本组11例患者中, 7例表现为IVM相应部位出血。

3.2 FIA合并IVM的影像学特点FIA常见于前交通动脉, 其次为椎基底动脉系统和大脑中动脉[7,10]。Bharatha等[10]报道CTA诊断504例患者中, 发现FIA53例 (10.5%) , 其中前交通动脉区35例 (6.9%) , 基底动脉12例 (2.4%) , 椎动脉2例 (0.4%) , 大脑中动脉2例 (0.4%) 。本组FIA合并IVM极为罕见, 其发生率仅为0.28%, 远低于单纯FIA的发生率;12处FIA中, 前交通动脉开窗6处, 椎基底动脉系统开窗3处, 与文献[10]报道基本一致。IVM常为单侧单发, 好发于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小脑半球及大脑大静脉池部[13], 本组11例FIA合并IVM病灶均为单发, 发生部位与文献报道一致。

Uchino等[14]报道基底动脉开窗多数呈裂隙型, 形似动脉瘤样扩张, 而颅内椎动脉开窗则多数较大, 呈凸透镜型。Uchino等[15]发现大脑中动脉开窗多数呈小裂隙型位于M1近段。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 椎动脉较长, 易于形成凸透镜型开窗, 而基底动脉相对较短, 多形成裂隙型开窗;另外, 由于前交通动脉短小而该部位开窗多呈裂隙型[2]。本组11例开窗合并IVM的12处开窗中, 裂隙型开窗9处, 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5处 (另1处为凸透镜型) , 而基底动脉开窗均呈裂隙型, 大脑中动脉开窗也呈裂隙型并位于M1近段;而椎动脉开窗呈凸透镜型, 与既往文献报道一致。

3.3 FIA合并IVM的发生机制FIA的发生与原始胚胎血管的发育异常有关, 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可能是大脑前、中动脉之间的原始血管网吻合支残留所致;而基底动脉开窗是由于胚胎时期连接纵行神经动脉的桥血管退化不全所致[16]。IVM又称为脑发育性静脉异常或脑静脉性血管瘤, 病理上可见髓静脉异常扩张, 血管壁增生、纤维样变及钙化, 缺乏弹力纤维, 其间有正常脑组织间隔, 可为单支扩张静脉伴多条分支, 亦可为一组静脉异常扩张[17];其发生机制可能是动脉系统发育结束后静脉发育过程受阻, 导致胚胎性髓静脉引流入单根粗大的引流静脉[18]。尽管两者同时发生的机制尚不明确, 但由于它们均与原始胚胎血管发育障碍有关, 因此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 即动脉系统的变异对静脉系统的发育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鉴于本组病例数较少及检查手段的局限, 仍需积累病例及相关病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

3.4 CTA诊断FIA合并IVM的优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是诊断FIA及IVM的“金标准”[1,3,19], 但其为有创性检查, 辐射较大, 检查时间长, 费用昂贵, 且血管造影不能显示脑实质内合并的其他异常, 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MRI的优势在于能够显示脑实质的异常而无辐射损伤, 并且由于血管的流空效应, 平扫即可以显示较大的IVM, 但对于较小的FIA或皮质区IVM, 由于血流缓慢致信号丢失而容易漏诊。与DSA相比, CTA检查时间短、费用低、对比剂用量少, 尤其适用于急诊患者, 可以作为诊断FIA及IVM的首选方法。目前临床上多采用VR及薄层MIP对CTA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由于VR的三维立体性, 对观察FIA的解剖关系有很大的优势[2]。而对于IVM, 王菁等[12]报道后处理重组技术以MIP为佳, 主要与MIP不存在阈值限值、末梢血管等细节显示较好有关。因此对于CTA技术, 图像可以同时进行VR及薄层MIP后处理, 可以明显提高FIA合并IVM的检出率。然而对于存在疑问的病例, 尚需DSA确诊。3.5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尽管本研究总的样本量较大, 但实际入组病例数较少, 需进一步积累病例进行深入研究。此外, CTA对一些较小的开窗分辨率不够, 开窗内部轮廓分辨不清, 或窗宽窗位选择不当而使组织密度较高, 动脉开窗易误认为是动脉夹层或管腔内血栓。为了避免CTA的误诊, 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尤为重要。

总之, FIA可以伴发IVM, 且两者合并发生有一定的发病率, CTA对于这两种同时发生的变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可以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 分析颅内动脉开窗畸形 (FIA) 合并颅内静脉畸形 (IVM) 的CT血管成像 (CTA) 特点, 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3868例患者的头颅CTA资料, 将所有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 得到容积重组图像和最大密度投影图像并进行分析。结果 3868例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中, FIA合并IVM11例, 检出率为0.28%, FIA共12处, 其中前交通动脉开窗6处, 椎基底动脉开窗3处, 大脑前动脉开窗1处, 大脑中动脉开窗1处, 大脑后动脉开窗1处;裂隙型开窗9处, 凸透镜型开窗3处。11例患者中, 10例IVM位于幕上, 其中颞叶3例, 枕叶3例, 额叶2例, 基底节1例, 顶叶1例;仅1例IVM位于幕下, 其中7例CT平扫表现为IVM相应部位出血。结论 FIA可以伴发静脉畸形的发生, 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CTA对于FIA合并IVM这一变异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可以作为首选影像学检查。

静脉成像 篇5

关键词:下肢静脉,静脉曲张,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下肢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系统病变的常见症状, 引起静脉曲张的原因很多, 若不进行必要检查以明确病因, 就进行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及剥离术, 术后的复发率可高达40%[1], 因此, 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为旨在探讨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在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1年—2012年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26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 其中男16例, 女10例, 年龄39岁~73岁 (平均年龄52.7岁) 。26例患者下肢静脉曲张病史6个月~30年不等, 小腿下段皮肤色素沉着20例, 湿疹5例, 溃疡6例。单侧病变17例, 双侧病变9例。皮肤改变:患侧葡萄酒斑2例;患侧下肢增粗4例, 患侧下肢增长伴血管杂音2例。

1.2 CT检查方法

26例患者均进行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检查, 采用Philips 256排CT机, 患者仰卧位, 双足背静脉穿刺放置22G的套管针, 连接高压注射器, 使用30 m L Omnipaque (350 mg I/m L) 按1∶6比例与生理盐水混合 (双侧共注入稀释后造影剂210 m L) , 以单侧1.5 m L/s的流率双侧同时注入对比剂。设置监视层面为髂静脉水平, 髂静脉显影后延迟30 s启动扫描, 扫描条件为层厚10 mm、床速20 mm/s, 螺距为2, 120 k V、200 m As, 螺距1.375, 重组层厚1.25 mm, 扫描范围自下腔静脉水平至踝关节远端。所有患者均进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 9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检查, 2例进行CT下肢动脉成像检查。

2 结果

2.1 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结果

本组26例患者均显示不同程度的下肢大隐及小隐静脉曲张, 其中3例患者显示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闭塞继发浅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5例, 髂静脉腔外压迫性病变继发静脉曲张2例, 其中1例为盆腔淋巴结, 1例为腹股沟区囊肿。结合超声多普勒诊断瓣膜功能不全所致下肢静脉曲张14例, 先天性下肢动静脉瘘2例。

2.2 超声多普勒结果

所有病例均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多普勒检查, 发现下肢静脉曲张26例, 深静脉血栓3例, 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5例, 2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超声多普勒检查疑诊存在活动性动静脉瘘, 进行CT下肢动脉成像明确存在动静脉瘘, 与下肢动脉造影结果相一致, 明确先天性下肢动静脉瘘诊断。

3 讨论

3.1 CT下肢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下肢静脉病变的发病率较高, 绝大多数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临床表现, 占总数的96.1%[2], 仅靠临床检查不能对各种下肢静脉疾病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按照血流动力学的改变, 此类静脉疾病可归为两种类型[2]: (1) 血液逆流性病变约占2/3, 主要为瓣膜功能不全或瓣膜损坏等原因所致。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应用不同的后处理技术全貌显示下肢静脉曲张的部位、范围、程度, 对于不伴有血液回流障碍性病变的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通过下肢静脉多普勒超声完善瓣膜功能的评价, 对下肢静脉曲张病因作出准确分类, 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本组14例患者CT下肢静脉成像仅显示不同程度静脉曲张, 下肢多普勒检查股隐瓣膜功能不全14例, 其中6例伴有交通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CT下肢静脉成像结合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确诊14例瓣膜功能不全所致下肢静脉曲张。 (2) 血液回流障碍性病变约占1/3, 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闭塞、静脉畸形、腔外压迫等。

腔外压迫性病变:本组2例CT显示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发现髂静脉旁腔外压迫性病变, 1例为囊肿, 另1例为增大淋巴结。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完全闭塞:本组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深静脉完全闭塞导致下肢静脉曲张, 左侧髂静脉及股静脉完全闭塞, 管腔内血栓形成继发下肢浅静脉迂曲、扩张;左下肢血液通过开放的曲张腹壁浅静脉回流至右侧深静脉。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不但可显示血管本身的致病原因, 即深静脉血栓形成伴深静脉闭塞, 同时显示侧支循环的开放, 此类患者在临床治疗方面浅静脉剥脱为禁忌证。

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本组5例, 有学者认为深静脉病变和静脉畸形是机体先天性发育异常的结果, 而浅静脉曲张和组织增生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继发表现[3,4]。本组5例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显示患肢的形态学改变, 患肢增粗、肥大, 伴不同程度大隐静脉曲张, 冠状位最大密度投影 (MIP) 成像显示患侧肢体外侧皮下脂肪层内纵向走行的静脉畸形及引流途径, 其中1例畸形静脉完全血栓化;伴有深静脉病变, 表现深静脉狭窄或闭塞。对于伴有深静脉病变的下肢静脉畸形-骨肥大综合征患者, 治疗前应首先手术恢复深静脉的通畅度, 因此对于本病治疗前未做全面影像评估, 简单地诊断为“静脉曲张”进行手术治疗, 其效果不佳[5]、复发率较高。

先天性下肢动静脉瘘:本组2例患者患肢明显增粗增长, 皮肤温度增高, CT下肢静脉成像容积重建 (VR) 及MIP重建显示严重下肢静脉曲张, 大隐静脉、小隐静脉、多支穿通静脉、足背浅静脉均明显扭曲扩张。下肢超声多普勒提示存在活动性动静脉瘘, 进行下肢动脉成像检查表现为患侧股浅动脉腘动脉分支增多, 末梢走行迂曲紊乱, 并与曲张浅静脉交通, 所见与下肢动脉造影一致。由于CT下肢静脉成像不能进行瓣膜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评价, 因此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结合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病因可准确快速地作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3.2 CT下肢静脉成像技术特点及图像后处理方法

下肢静脉病变的检查方法较多, 下肢静脉造影术在目前仍被认为是诊断下肢静脉病变的金标准, 但其检查时间长, 且不能一次完整显示下肢深、浅静脉病变全貌, 多次检查造影剂用量也较大, 而且穿刺及浅静脉造影术操作较复杂, 有的患者不愿接受检查。而无创性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检查主要偏重于功能性检查, 有一定的局限性, 仅作为筛选之用。

256排CT下肢静脉成像技术采用稀释后的造影剂, 双筒同时注药, 髂静脉显影后延迟扫描, 扫描结束时造影剂注射完毕, 既保证了深静脉内造影剂浓度的稳定, 又避免了浅静脉内过高浓度造影剂所造成的伪影干扰。一次扫描获得的双侧下肢深静脉及浅静脉图像质量稳定, 成像速度快, 检查时间短, 图像Z轴分辨率高, 能真正实现一次检查同时无创性获得了下肢深静脉及浅静脉病变的诊断信息, 而成为一项常规检查。同时大大减少了造影剂的用量, 有效降低了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对包括下肢深静脉及浅静脉走行的部位进行连续不间断的薄层立体容积扫描, 获得数据采用多种方式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 (MPR) 、曲面重建 (CPR) 、VR、MIP所得图像能直观、立体显示下肢深静脉及浅静脉全程, 从各种角度进行观察;显示下肢静脉的解剖结构以及病变的三维形态与空间位置关系, 及病变部位、程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

256排下肢静脉成像 (1) 一次扫描后进行不同算法的重建, 可以双侧对比观察下肢软组织、骨骼系统和静脉血管全貌。 (2) 可以借助二维图像及MPR、MIP及VR图像整体观察静脉病变, 能显示静脉腔内病变及血管腔外致病原因, 清晰显示静脉曲张所在位置、程度、范围。 (3) 可从矢状位、冠状位、轴位及任意角度观察, 可把下肢静脉病变全貌展示为三维立体图像, 准确并全貌评价病变所在位置、范围程度、与周围的关系, 为手术及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256排CT下肢静脉检查虽属微创, 但其诊断准确率高, 对于下肢静脉曲张病因筛查提供了丰富的影像诊断信息和资料, 是一种值得进一步推广的实用性影像技术,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贤明, 王维, 刘晟, 等.数字成像静脉造影诊断下肢静脉疾病及误诊原因分析[J].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3, 4 (11) :231-233

[2]强永乾, 祁光裕, 李妙玲, 等.下肢静脉病变的临床及血管造影表现[J].陕西医学杂志, 2001, 30 (5) :261-263.

[3]黄永火, 陈翼, 冯新明, 等.下肢静脉病变顺、逆行造影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6 (4) :396-398.

[4]刘晓兵, 蒋米尔, Kleppl-Trenauney综合征的诊治近况[J].临床外科杂志, 2004, 12 (12) :767.

静脉成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 其中男性有36例, 女性有12例, 年龄为27~71岁, 平均45.6岁, 其中有9例患者并发肝癌症状。

1.2 方法

应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机进行扫描, 在检查前需要空腹超过6h, 并饮用600~1000mL温开水将胃肠道盈满, 以高压注射器将80~100mL欧乃派克经前臂肘静脉注入, 流速保持在3~4mL/s。扫描参数应用球馆旋转的速度1.0s/转, 探测器的宽度为16×1.25mm, 螺距是1.375mm, 其进床速度保持在27.5mm/转, 管部电压为120kV, 其电流是300mAs, FOV:Large。门静脉CT扫描延缓50~56s, 平均时间为52s。扫描从食管的下部分开始一直扫描至髂骨翼上缘水平位置。

将所有扫描后获得的轴位图像使用间隔为1.25mm, 层厚为1.25mm的标准将其重建并传送到AW4.3工作站中并对图像进行后处理操作。在重建时应用最大密度投影 (MIP) , 并采用多平面重组 (MPR) 、容积再现 (VR) 等方法[1]。

由两名比较有经验的医生一起进行阅片工作, 观察连续CT横断层面和各类重建图像, 分析门静脉系统和各个主要血管分支所有的起止位置、走行方向和血管直径。如果门静脉引流区域和体循环的整个引流区域相互交界的位置有很显著的增粗、迂曲状静脉血管影征象, 可以确诊是门脉高压侧支循环所导致的, 而且需要记录其出现的位置和类型;对门静脉期出现的图像进行主要观察, 将动脉期和延迟期作为参考图像。如果意见存在分歧, 必须重新阅片, 最后达成共识。在门静脉主脉的直径超过14mm, 脾静脉直径超过9mm时确定为异常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全部数据资料用χ—±s表示, 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48例患者都较为清晰的显示出门静脉主干和侧支循环血管的图像, 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Child-Pugh评分, 分为A、B两级, 通过比较其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下表1所示。胃/脾肾静脉在分流状态下, 门静脉主干直径比无分流状态要小, 脾静脉直径比无分流状态要大, 而且差异都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如下表2所示。胃左静脉曲张患者有38例 (79.2%) , 食管下部分出现静脉曲张的患者有24例 (50%) , 食管旁静脉出现曲张的患者有12例 (25%) , 胃短/胃后静脉出现曲张情况的患者有20例 (41.7%) , 附脐静脉和腹壁处静脉发生曲张的患者有8例 (16.7%) , 胃/脾-肾静脉出现分流情况的患者有10例 (20.8%) , 椎旁静脉发生分流现象的患者有5例 (10.4%) , 门静脉出现海绵样变情况的患者有7例 (14.6%) 。

3 讨论

门静脉血流于肝脏前、肝脏内及肝脏后受到阻碍, 血流压>1.33~1.59kPa时间过长, 会导致PHT出现, 肝硬化是常见病因, 血流在此时从肝性变化成为离肝性, 使得侧支循环出现, 吻合支开放。正常状态下, 胃底静脉与左肾静脉、脾静脉之间存在小交通支, 但一般处于闭合的状态, 而当门脉发生高压时, 小交通支会发生开放, 从而使胃左静脉和胃短静脉流经脾静脉而最终流入左肾静脉, 而在CT下则会表现为脾静脉的粗大。通过影像学进行检查, 能够在临床症状出现前发现, 并能够较明显的看到侧支血管起止位置、走行方向和形态, 采用MPR及MIP法能使图像更直观清楚。

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发现, 肝功能Child-Pugh评分中, A、B两级患者门静脉直径和脾静脉直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知道形成侧支循环的原因和肝细胞损伤情况、肝功能并没有直接关系。

CTPV作为一种全新检查方法, 是建立于容积扫描及采集数据方法的基础上[2,3,4], 能够加快扫描速度, 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 图像进行后处理的功能较为强大, 而且无创伤, 能够非常清晰的显示出每个病变解剖细节, 在临床诊断治疗中有较重要的意义, 应用前景广泛。

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CT门静脉血管成像 (CTPV) 中门静脉侧支血管的临床表现。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48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 对其腹部进行CTPV检查, 通过图像后处理得到门静脉主干系统和其侧支血管经三维重建后的图像。结果 能够直观看到门静脉主干和门静脉侧支循环系统, 而且可以观察到系统中病变发生的部位及异常情况。结论 CTPV可以清晰的显示肝硬化患者的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病变程度, 可以作为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依据, 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门静脉血管成像,门静脉侧支血管,临床表现

参考文献

[1]倪明, 吕维富, 邓克学.肝硬化患者CT门静脉血管成像中门静脉侧支血管的表现[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8 (11) :823-825.

[2]王枫, 吴兰萍.CT对肝硬化后期门静脉高压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1 (3) :364-365.

[3]李妙玲, 赵婷婷, 袁会军, 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肝硬化血管改变及侧支循环[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9) :136.

静脉成像 篇7

关键词: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是由多种病因导致颅内静脉窦形成血栓, 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 继而产生相应病理生理改变及局灶症状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及起病方式多样[1], 以颅压增高[2]为主, 头痛最常见。影像学检查是其主要诊断方法, 常规多采用MRI平扫及磁共振静脉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 技术进行诊断[3,4]。磁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 SWI) 是利用组织间磁敏感差异成像的新技术, 对静脉及微出血灶有极高敏感性[5]。本研究结合MRI平扫、弥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 及MRV分析SWI对CVST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经磁共振检查确诊的CVST患者32例, 男12例, 女20例, 年龄6 d至76岁, 平均37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头痛11例, 头痛伴运动障碍6例, 头痛伴意识障碍、昏迷15例。其中2例口服避孕药史, 4例产后发病。

1.2 扫描设备及影像学检查方法

采用Siemens Avanto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 头颅表面线圈。32例行常规MRI平扫:横断位T1WI轴位 (TR 195.0 ms, TE 4.8 ms) 、快速自旋回波 (FSE) 序列T2WI (TR 4 000 ms, TE 98.0 ms)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 (FLAIR) 序列 (TR 8 200 ms, TE 84.0 ms) 、矢状位T1WI (TR 550.0 ms, TE 8.4 ms) , 层厚6.0 mm, 层间隔1.2 mm。23例行DWI扫描:轴位 (b=0/1000, TR 3000.0 ms, TE 87.0 ms) , Fov:230×244, 矩阵:128×128。19例行MRV扫描:采用TOF法静脉成像 (TR 23.0 ms, TE 7.2 ms) , Fov:250×266。16例行SWI扫描:采用完全流动补偿, 三维梯度回波序列 (TR 49.0 ms, TE 40.0 ms) , FOV:216×230, 层厚2.0 mm, 层间隔0.4 mm。

2 结 果

2.1 受累静脉窦

32例中单纯累及上矢状窦14例, 横窦5例;累及多静脉窦13例, 其中横窦、乙状窦同时受累5例, 横窦、乙状窦、上矢状窦同时受累2例, 上矢状窦、横窦受累3例, 上矢状窦、直窦、乙状窦受累2例, 上矢状窦、乙状窦、横窦、直窦均受累1例。

2.2 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表现

32例行MRI平扫, 25例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 其中15例呈短T1、长T2信号, 5例长T1、等长T2信号, 5例短T1、短T2信号。26例单或双侧额、顶、颞叶皮层及皮层下、小脑半球或丘脑、基底节区片状长T1、长T2信号影;15例皮层或深部髓质可见粗大迂曲血管影, 显示率为46.9% (15/32) 。同时行MRI平扫及SWI扫描16例, 其中7例平扫T1WI见多发斑片状高信号出血灶) , 平扫对出血灶检出率为43.8% (7/16) 。23例行DWI扫描, 7例梗死区呈高信号, 10例高低混杂信号, ADC均呈高信号, 6例DWI及ADC未见异常。

2.3 MRV表现

19例行MRV检查, 上矢状窦充盈缺损11例, 横窦及乙状窦未显影3例, 上矢状窦、横窦及乙状窦未显影1例, 上矢状窦、直窦未显影1例, 上矢状窦、直窦、横窦及乙状窦均未显影1例, 2例未见异常。8例皮层及深部髓质静脉扩张, 显示率为42.1% (8/19) 。

2.4 SWI表现

16例行SWI扫描, 均示皮层及深部髓质粗大迂曲低信号静脉影, 蚓状, 部分呈团状, 显示率为100.0% (16/16) 。12例梗死区见点状低信号出血灶。此16例同时行平扫及SWI扫描, SWI对出血灶检出率为75.0% (12/16) 。

3 讨 论

脑静脉系统缺乏瓣膜结构, 相互沟通并有丰富侧支循环, 故有较强代偿能力, 但病变易蔓延到其他静脉窦甚至累及深静脉。CVST以上矢状窦最多见, 其次为横窦, 向后依次为乙状窦、大脑深静脉和直窦。本组32例患者, 22例累及上矢状窦 (22/32) , 且多为多静脉窦累及, 提示CVST应早期诊断治疗。

3.1 常规MRI平扫表现

CVST常规MRI平扫直接征象为栓塞脑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 窦内血栓按信号分为3期[6]:急性期 (1周内) , T1等、T2低信号;亚急性期 (1周~2周) , T1、T2WI均为高信号;慢性期 (2周至数年) , 各序列上血栓信号均降低且不均匀、静脉窦再通或重新出现流空信号[7]。本组5例窦内呈稍短T1、短T2信号, 15例短T1、长T2信号, 5例长T1、等长T2信号, 提示20例处于亚急性期及慢性期, 5例处于急性期。此外, 平扫可反映受累静脉窦引流区脑组织继发改变, 如水肿、梗死及出血, 本组26例脑组织受累。静脉性脑梗死主要病理学机制是进行性血管源性脑水肿, 细胞外间隙水增加和弥散能力提高, 继而引发细胞毒性水肿。本组23例行DWI扫描, 除6例无明显征象外, 余17例ADC图均呈高信号, 提示为静脉性梗死, 预后通常比动脉性梗死好[8]。

3.2 MRV表现

正常静脉窦MRV表现高血流信号, CVST时受累静脉窦高信号缺失、局部变细、不显影, 远端静脉侧支形成, 其特点为血栓信号不随时间变化。本组19例行MRV扫描, 11例示上矢状窦充盈缺损, 6例示多静脉窦变细、不显影, 2例未见明显异常;8例远侧静脉增粗、增多, 侧支形成。MRI平扫对急、慢性期血栓显示有局限性, 不易反映深静脉受累情况;MRV静脉窦发育不全与闭塞的表现相似, 平扫结合MRV几乎可对所有脑静脉窦血栓做出正确诊断[9]。但当平扫水肿出血与肿瘤难鉴别, 且存在静脉窦先天发育不全、MRV对较小的引流静脉不易显示时, 结合SWI可提高诊断率。

3.3 SWI表现

3.3.1 原理

SWI是利用组织磁敏感性不同而成像的技术, 采用完全流动补偿、射频脉冲扰相、高分辨率的3D梯度回波序列。SWI在T2*的基础上结合了相位信息, 与传统T2*WI相比有更强的磁敏感性及更高的空间分辨率[10], 它包括相位、幅度图及后处理融合图, 极佳地显示管径细小、流速低的血管, 对静脉结构、血液代谢物十分敏感, 在诊断CVST继发扩张的引流静脉及并发出血方面弥补了常规MRI和MRV的不足, 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3.3.2 SWI对CVST诊断的敏感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3.3.2.1 SWI显示侧支静脉

本组16例行SWI扫描, 16例均显示侧支静脉 (100.0%) ;32例行MRI平扫, 15例显示 (46.9%) ;19例行MRV, 8例显示 (42.1%) , SWI对CVST后侧支静脉的显示能力明显高于常规MRI及MRV。含脱氧血红蛋白的静脉血易引起磁场不均匀, 导致两种效应:一是脱氧血红蛋白的红细胞与血浆间的容积磁化率差别使动-静脉T2*时间差加大, 脱氧血红蛋白成为一种内源性对比剂使静脉显影;二是静脉内容积磁化率引起血管内质子频移, 使静脉血与周围组织间产生相位差, 选择适当回波时间可使体素内静脉与周围组织的信号差达到最大, 从而减少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 清晰显示细小静脉[11]。本组7例MRI平扫未显示引流静脉, 行SWI均清晰显示皮层及深部髓质静脉。SWI可清晰显示脑内直径<1 mm的静脉[12], 且不受血流速度和方向的影响, 因此SWI显示的静脉像与传统的DSA分辨率相媲美[13]。本组1例平扫示上矢状窦及右侧横窦、乙状窦等T1、长T2信号, 脑实质未见异常, MRV示上述静脉窦未显影, 平扫及MRV均未显示细小的引流静脉, 而SWI清晰显示多支皮质静脉及深髓静脉扩张, 对病变的影像表现进行了全面而客观的评价。

3.3.2.2 SWI显示CVST并发出血

本组16例同时行平扫及SWI扫描, SWI显示出血12例 (75.0%) , 平扫显示7例 (43.8%) , 与MRI平扫相比, SWI对出血更敏感, 尤其是早期及微量出血。这是因为从出血开始数小时至2周, 自旋回波 (SE) 序列的180°重聚脉冲可以矫正出血性病灶中由于完整红细胞内去氧血红蛋白或正铁血红蛋白不均匀分布而造成的局部磁场不均匀, 而梯度回波 (GRE) 序列则不能矫正, 这刚好能反映局部病灶微观磁场的变化, 因此在GRE图像上代表去氧血红蛋白或正铁血红蛋白的图像信号比SE图像中的信号低得多, 使出血灶的低信号突显出来[10]。SWI较传统T2*WI具有三维、高分辨率和扫描层厚更薄、磁敏感性更强的特点, 因此对出血更为敏感。由于信号特点相似, 有时小静脉与小出血灶难以区分, 需要进行多层面连续观察, SWI显示小静脉多呈线状或蚯蚓状, 小出血灶呈点状、小圆形, 相位模式分析 (明显的静脉表现出独特的相位特性) 能减小这个缺陷[14]。增强前后分别行SWI扫描, 血管信号将改变, 但出血信号却不发生变化[15], 也可简单地将出血及静脉区分开。

3.3.3 SWI用于鉴别诊断

CVST有时与肿瘤难鉴别。本组2例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平扫示额叶异常信号与肿瘤难鉴别, MRV仅见上矢状窦前部显影细, SWI皮层大量迂曲扩张血管影提示CVST。因临床症状、好发人群相似, CVST常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难鉴别, 行SWI扫描发现皮层及深髓静脉扩张可提供帮助。

静脉成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至2009年2月我院对67例下肢血管疾病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中下肢深静脉血管成像23例,年龄47~76岁,平均61岁,男17例,女6例。临床均患有静脉曲张,怀疑下肢深静脉血管解剖异常、血流动力学或瓣膜的形态和功能异常。

1.2 方法

a)CT机与扫描参数:CT机型为GE公司生产Lightspeed16层螺旋CT机。双下肢螺旋扫描参数设定:探测器配置16×1.25,层厚、层距5 mm,螺距1.75∶1,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180 m A;高压注射器:MEDRAD双筒注射器;碘海醇造影剂50 m L:15g(I),盐水250 m L用于稀释造影剂。

b)扫描前准备:扫描前一天行碘过敏试验,扫描时患者采取正常解剖学体位仰卧于扫描床上,但双手上举抱头,足先进,在踝关节上方约3 cm处直扎一根止血带至扫描结束。止血带的主要作用一是便于足背浅静脉穿刺注射,二是压迫下肢浅静脉的血液回流,致使从足背浅静脉注射的造影剂反流到下肢深静脉而显影。止血带的松紧程度以触摸不到足背动脉的搏动或搏动明显减弱为准。注射碘海醇造影剂的浓度:25 m L碘海醇配125 m L盐水共150 m L混合溶液,注射速率单下肢3 m L/s,为了充盈深静脉扫描延迟时间为20~50 s,本组患者平均为30 s;一般来说速率越快延时越短。扫描范围:从足背到髂前上嵴。对受检者行Valsalva呼吸训练,嘱患者扫描启动前5~10 s作深吸气后紧闭声门用力呼气动作试验,并收紧腹肌后启动扫描;或者嘱患者在腹股沟处轻压股静脉,防止造影剂过快回流。扫描结束后行1.25 mm层厚重建,将重建序列传至AW4.2 CT影像工作站进行血管成像后处理。

c)成像方式对病变显示效果的评价:AW4.2CT影像工作站的各种血管成像后处理:VR成像、MIP、MPR成像、仿真内窥镜、曲面重建的成像方式对下肢静脉各种病变的显示效果,由CT技师、CT诊断医师和临床心血管医师共同阅片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分为病变显示好、一般、差3个等级。

2 成像结果

2.1 VR成像

本组23例深静脉VR成像均清晰直观地显示足底静脉弓至髂外静脉全程(见图1,2)。对瓣膜功能不全的逆流和浅静脉曲张、血栓引起的官腔狭窄和断流、先天性畸形和静脉瘤样扩张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2.2 MIP成像

由于瓣膜功能不全的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的逆流和浅静脉曲张,MIP成像会有部分血管重叠(见图3),所以多角度观察以减少血管重叠效应。

2.3 MPR成像

多平面局部放大二维成像均能清晰显示血管壁、瓣膜、血栓、先天性畸形和静脉瘤样扩张。

2.4 仿真内窥镜

能直观地观察瓣膜形态和附壁血栓(见图4)。

2.5 曲面重建

在同一平面内较直观地显示深静脉主干全程。

2.6 成像方式和病变显示效果

不同成像方式显示病变能力的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下肢静脉

由浅静脉和深静脉组成[5];始于足背静脉弓的浅静脉有小隐静脉-止于月国静脉,大隐静脉-止于股静脉;下肢深静脉始于足底静脉弓-胫前胫后静脉-月国静脉-股静脉-髂外静脉;大小隐静脉通过穿静脉与深静脉相交通,穿静脉为下肢静脉的特有结构,其内有排列规整的静脉瓣,因此正常阻止深部静脉的血入浅静脉;在足部有四支穿静脉,在小腿有16支恒定的穿静脉,8支引流至胫后静脉,4支引流至腓静脉,4支引流至足底静脉,在股部有两支恒定的穿静脉;在深静脉血回流不畅或瓣膜病变时,穿静脉开放血液从深静脉逆流至浅静脉,致使深静脉CT扫描成像时浅静脉显影。由于下肢静脉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特殊性,下肢静脉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肢浅静脉曲张、胀痛、小腿色素沉着和溃疡形成,以静脉内血栓形成、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单纯性大小腿静脉曲张及先天畸形和静脉瘤样扩张较为常见,本组15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逆流而浅静脉显影,其中4例合并静脉瘤样扩张,3例合并血栓形成;单纯静脉瘤样扩张4例,2例血栓形成;2例深静脉成像未见异常,阳性率91.3%。

3.2 Valsalva试验

该实验对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判断非常重要[6]。Valsalva试验时,当腹压增高腔静脉及髂静脉内血液和造影剂受压力和重力作用而倒流或回流减缓,充盈深静脉有利于图像重建和病变显示:a)瓣窦充盈,两个相对瓣膜叶的游离缘向管腔正中弹出并拢,瓣窦膨出呈竹节状,瓣膜下有短暂的月牙形透亮区,表明造影剂被阻留于瓣膜之上,属瓣膜功能正常;b)瓣膜下可见部分性或线样透亮区,瓣膜不对称,瓣窦鼓出不明显,瓣膜远端造影剂密度大于近端,表明少量腔静脉血逆流,瓣膜破坏程度轻;c)瓣膜模糊或瓣下无透亮区,无瓣膜窦鼓出,瓣膜近、远端造影剂密度均降低,表明逆流较多,瓣膜中度破坏;d)无瓣膜可见或仅见残缺不全的瓣膜痕迹,瓣膜远端造影剂密度普遍降低,股静脉扩张,表明腔静脉血大量向下逆流,瓣膜严重破坏,功能丧失。

3.3 碘海醇混合溶液配置比例

由于瓣膜结构的细微性,碘剂浓度的高低都将影响其显示,掩盖细微结构;经实践摸索碘海醇和盐水以1∶5比例配制,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成像效果。

3.4 注射速率与延迟时间

根据被检下肢的长短、估计静脉曲张的程度及扫描时间等,注射速率2.5~3 m L/s、延迟时间25~35 s较为合适,并且一直注射至扫描结束。

3.5 图像后处理

VR成像、MIP成像、MPR成像、仿真内窥镜、曲面重建等成像方式的联合使用、局部放大以及合理的窗宽窗位都将影响血管细微结构的显示。

参考文献

[1]李珊珊.多层螺旋CT对下肢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5,6(1):47-49.

[2]Rubin GD,Shiau MC,Leung AN,et al.Aorta and iliac arteries:sin-gle versus multiple detector-rowhelical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2000,215(3):670-676.

[3]Tack D,Bailly JM,Fumiere E,et al.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clinical practice[J].JBR-BTR,2001,84(1):48-52.

[4]Czekajsk-chehab E,Drop A,Terlecka B,et al.Indirect CT venog-raphy of the abdominal cavity and lower limbs in patients with sus-picion of pulmonaryembolism-indications,technique,diagnostic possibilities[J].Ann Univ Mariae Curie Sklodowska[Med],2004,59(2):508-518.

[5]舒强,张雪峰.血管解剖学图谱[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84-491.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静脉成像】相关文章:

门静脉血管成像05-31

磁共振静脉成像07-20

成像04-20

成像参数05-16

成像系统05-21

计算成像05-31

成像检测06-10

光学成像06-12

功能成像06-18

紫外成像06-19

上一篇:信息主管(CIO)下一篇:民间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