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2024-07-08

板栗综合开发利用研究(精选六篇)

板栗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篇1

板栗深加工过程中第一步就是破壳, 因板栗果皮是极难剥掉的, 尤其是紧紧裹在果仁上的内衣。对果仁有较大的伤害使其更容易变质, 严重影响了果仁的存贮和再加工质量。现有的去皮方法:机械法、热水去皮法、化学法都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机械法果肉损失多, 热水去皮法果肉外观形态差, 化学法即酸碱并用, 碱法加表面活性剂, 温度高达80~90℃, 对果肉腐蚀严重, 有时还会使果肉褐色加深或出现褐色斑点。下面介绍一种板栗破壳新技术。

一、板栗破壳新技术———气体射流冲击技术

魏秀青等利用自行研制的气体射流冲击设备, 很好地解决了板栗破壳取仁的技术难题。气体射流冲击技术是将具有一定压力的加热气体, 经一定形状的喷嘴喷出, 并直接冲击物料的一种方法。由于喷嘴距物料的距离较近, 气体在冲击物料时在其表面产生非常薄的气体边界层, 因而具有较高的传热系数与普通的烤箱相比, 能耗降低20%左右。

1. 试验装置

气体射流冲击的试验装置由3部分组成。即:计算机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烘焙装置。计算机控制系统:整个控制系统采用自编软件并结合相应的执行机构进行温度与风机的控制。根据加工物料的需求, 该系统具有以下功能:监测与控制射流冲击气体的温度;监测与控制冲击物料后的排气气体温度;采集的温度数据均通过模拟多路转换后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的监测与控制系统, 采集的温度均可在计算机中直接显示与存储。也可根据要求显示和存储不同点的平均温度。

2. 温度采集传感器

用于监测与控制加工过程中不同位置的环境温度。传感器测量精度值为0.5℃, 探头直径为3毫米。

3. 板栗破壳技术

工艺流程:新鲜或冷藏板栗→机械或人工划口→气体射流冲击处理 (180℃、约4分钟) →机械或人工剥壳→根据需要进行下一步加工程序或进行抽真空包装→根据需要于室温或冷藏保存。

操作要点:

(1) 机械或人工划口。利用自制板栗划口机或人工用小锯条对板栗进行机械划口, 每个栗果划1个口。口深0.8~1.0毫米, 注意不要伤及栗仁。 (2) 气体射流冲击处理。将划好口的栗果摊放在托盘上, 放入气体温度预热到180℃的射流冲击炉中。处理4分钟后取出。 (3) 剥壳取仁。经射流冲击处理后的板栗, 其栗果与外壳及内层红衣已全部分离, 86.7%的栗果 (气流温度180℃下处理4分钟) 会自动沿划痕方向裂开。未开裂的栗果只要稍加外力, 亦可沿划痕方向裂开, 用手较容易地将外壳及内层红衣一次剥除或用滚筒式剥壳机也可一次剥除干净。 (4) 包装。将剥出的栗仁立刻投入护色液中浸泡30分钟, 然后捞出。沥干水分。放入真空袋中抽真空包装或经自然冷却后直接抽真空包装。

经上述方法处理过的板栗开口率高, 剥壳容易。手工轻轻一掰, 即可将外壳和内衣一次去除, 且剥出的栗仁完整, 无机械损伤。同时, 由于是高温处理, 达到高温灭酶的目的, 从而抑制了栗仁的酶促褐变。

二、主要深加工产品

目前, 我国板栗系列产品开发很有成效, 逐渐形成产业化。市场已有板栗罐头、栗粉、栗子果脯、栗子酱、栗子糕、栗子奶、栗子露、栗子糯米酒、栗子粥和五香板栗等产品, 不但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要, 提高了板栗附加值, 而且又能开拓国际市场, 加强国际竞争力。下面将就一些板栗深加工技术进行探讨。

1. 低糖板栗果脯的研制

板栗果实淀粉含量较高。加工后易发生淀粉的回生和老化。低糖板栗果脯运用生化技术将部分淀粉转化为糖, 既保留了板栗特有的风味, 又不发硬, 有韧性, 口感好。工艺流程:脱壳板栗 (无锈斑、色泽鲜黄) →预煮 (在0.1%柠檬酸中微沸20分钟) →漂洗 (60~70℃清水漂洗10分钟) 加淀粉酶处理→真空浸糖 (糖液30%.真空度0.053~0.093 MPa, 抽气时间25~30 min) →浸糖 (糖液45%浸泡至栗实糖度为40%以上) →烘干 (80~90℃热风干燥至水分8%~l2%) →无菌包装。

2. 板栗制蓉

工艺流程:板栗→筛选、清洗→灭酶→脱外壳→去内衣→护色→漂洗→预煮→粉碎→配料→真空熬制→包装→检验→成品。将调配好的栗蓉原料放人真空体系 (9.07-104~9.40-l&Pa) 熬制30~40分钟。由于真空熬煮温度较常压低.使得栗蓉色泽保持了原有的浅黄色, 风味物质损失也较少, 产品板栗风味浓郁, 具有良好的品质。栗蓉为高糖、高水分食品。适于用作中西式甜点或速冻食品的馅料。

3. 板栗奶

配方:牛奶30%、板栗浆50%、砂糖8%、稳定剂、风味改良剂、香精各适量。工艺流程:板栗→脱壳→浸泡→热烫去皮磨浆→过滤、煮浆→调配→均质→灌装→灭菌→成品。脱壳板栗加入2倍水浸泡, 以软化其组织;95~100℃热烫, 漂烫液中添加0.01%亚硫酸钠、0.01%异抗坏血酸钠, 调pH值为3, 去皮, 加干果重10倍水磨浆;将调配后的板栗奶加热至70℃.20 MPa均质;灌装后121℃灭菌15min, 冷却。

4. 天然全板栗饮料

工艺流程:板栗→原料选择→剥壳去衣→破碎→护色→磨浆→过滤→煮浆→调配→均质→灌装→杀菌→包装→成品。产品配方:栗浆[m (板栗) i m (水) =1:15]30%、白砂糖6%、苹果酸0.04%、柠檬酸0+2%、复配增稠剂[米 (瓜尔豆胶) :米 (黄原胶) :米 (海藻酸钠) :m (耐酸CMC) =1.2:3:1:1]0.25%。工艺说明: (1) 原料。挑选果实粒大饱满, 无发霉、生虫、长芽的优质板栗。 (2) 磨浆。护色将栗仁先用组织捣碎机进行破碎, 之后以栗水质量比为1:15加水, 同时加0.11%的柠檬酸搅拌均匀, 用胶体磨磨浆。 (3) 过滤。煮浆用双层纱布过滤, 然后煮沸, 同时不断搅拌 (4) 调配。将栗浆、白砂糖、增稠剂、乳化剂和调味剂按配方比例进行调配 (5) 均质。常温下高速均质至栗浆呈均匀细腻的组织状态 (6) 罐装杀菌。均质操作后立即罐装, 封盖后杀菌, 采用常温杀菌。

5. 乳蛋白营养板栗粉工艺流程

产品配方:以板栗为主要原料, 通过添加奶粉、胡萝卜粉、蛋黄粉等辅料。以各种营养成分的日最低摄入量为依据, 确定复合营养板栗粉配比为:板栗粉45%、奶粉35%、胡萝卜粉6%、蛋黄粉7%、单甘酯0.3%、蔗糖酯0.4%、黄原胶0.4%、瓜尔豆胶0.11%。工艺说明:新鲜鸡蛋在95~100℃条件下煮制5分钟, 冷却后取其蛋黄, 烘干后粉碎过100目筛。新鲜胡萝卜经清洗、切块、漂烫后, 在100~150℃下烘烤300分钟, 冷却后粉碎过100目筛。将各种原辅料按一定比例混合, 过100目筛, 以保证各种原料混合均匀。

6. 板栗酒

工艺流程:板栗预处理、大米、混合、蒸煮、陈放 (拌曲) 、保温、封缸 (发酵) 、酿制、贮存、过滤、勾兑、灌装、包装、成品。板栗果经去壳、分选等预处理后与浸泡过的大米按比例混合、拌匀, 在高温下蒸煮几小时出锅, 然后自然晾干并在一定温度下拌入适量酒曲, 在恒温下陈放20~30小时 (其间翻动数次) 。消毒灭菌后封缸, 在封缸后的4~7天, 开缸, 加入适量水并保温, 封缸。取出封缸好的原料在高温下蒸酿, 蒸出酒汁。以30~40度为宜。出酒后贮存、过滤、勾兑、灌装。

7. 夹心栗片

工艺流程:板栗原料选择、剥外壳、去内皮、修整护色、预煮磨浆、调配、压片涂心、烧制、切片包装、产品。每50千克板栗加糖20~25千克, 然后在煮锅内缓缓加热, 不断搅拌, 温度升至103%停止加热, 准备压片。把上述浆块移至涂有植物油的平台上, 用涂油轧辊滚压成厚0.3厘米的薄层, 冷却后即凝结成稍带软韧的片状。夹心按白砂糖粉:全脂奶粉=5:1的比例混合均匀, 用鲜蛋白调成浓浆, 并涂一薄层在果片表面, 再用另一果片粘贴压紧, 立即进行烘制。把涂好的夹心果片放入烘干机以50~60℃的温度烘至夹心全干为止, 成品含水量不应超过14%, 移出冷却。成品外层金黄色, 中间为白色夹心;组织细腻均匀, 按要求成形, 软硬适宜, 有弹性, 具有板栗和牛奶的复合香味。

三、板栗生产中剩余物的利用

栗苞和栗壳是板栗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 传统的处理方法是燃烧和自然腐烂, 不仅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 还是一种资源浪费。为了更有效地对废弃物加工利用, 湖北省林科院已着手从事这方面的研究, 利用栗苞和栗壳进行加工提取栲胶、天然色素和烧制栗苞炭的研究与开发。许多国家的食品加工行业普遍使用合成色素, 但合成色素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成分, 而且还有可能危害人体健康, 有的甚至有致癌作用。由于合成色素对人体有危害作用, 故此已逐步被天然色素所取代, 天然色素不仅色泽自然, 而且种类繁多, 不少品种还兼有营养和药理作用。从板栗壳中提取的棕色素, 是纯天然产品, 作为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是一种具有广阔的开发和利用前景的天然色素。

1. 板栗壳色素提取工艺

(1) 化学方法提取板栗壳棕色素工艺流程如下:原料-粉碎-一次浸提-过滤-滤液-滤渣-二次浸提-过滤-滤液 (滤渣) -合并滤液-真空浓缩 (回收乙醇) -喷雾干燥-板栗壳棕色粉末。

(2) 超声波提取板栗壳色素工艺流程

2.板栗壳中木质素的提取工艺流程

木质素和纤维素、半纤维素是构成植物骨架的主要成分, 在陆地植物中的含量仅次于纤维素, 是第二大天然有机物, 也是自然界惟一可再生的芳香族化合物。木质素无毒、价廉, 是工业生产中芳香族化合物的丰富原料。目前国际上已开发的木质素产品达200余种, 如复合缓释肥料、土壤改良剂、农药缓释剂、动物饲料添加剂、混凝土外加剂、粘合剂等。

3. 栗苞的利用

栗苞是板栗采摘后留下的废弃物, 数量巨大。含有丰富的单宁, 是提取栲胶的好原料。栲胶是一种由植物性鞣料 (又称天然单宁) 提取液的浓缩物, 有膏状物和固体两种产品。单宁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具有多元酚羟基的有机化合物, 易溶于水、乙醇、丙酮等溶剂中, 略带酸性, 具有涩味。栲胶主要用于制革、染料、塑料、日用化学品、地质钻探、有机化工等行业。栗苞还可以生产栗苞炭, 国家实行天然林保护工程, 限制了木炭产业的发展。栗苞是板栗种植区的一项大宗副产品, 白白地烧掉, 不仅污染了空气, 而且非常可惜。为了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采用挤压成型和低温碳化工艺生产高级无烟炭, 既能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又能促进板栗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海生, 常学东, 蔡金星等.我国板栗加工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食品学报, 20066 (1) :430-435.

[2]李云雁, 刘锋, 宋光森, 等.碱法分离板栗壳木质素的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 2006, 45 (6) :817-819.

[3]魏秀青, 高振江, 吴薇.气体射流冲击板栗破壳技术与开口即食板栗加工试验研究[J].粮油加工与食品机2oo3, (5) :55-512.

[4]刘平, 李云雁.板栗壳色素超声波提取方法研究[J].江苏农业科技, 2007 (4) :196-19.江苏农业科技, 2007 (4) :196-198.

板栗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篇2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安徽厚土土壤修复有限公司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背景

三、项目必要性

1、我国耕地资源现状

2、尾矿(采石厂山皮废料)

3、土壤修复

4、免烧砖

四、立项依据

五、项目建设内容

六、项目意义

1、资源再生意义

2、土壤修复意义

3、建筑材料新技术

4、环境保护意义

5、农业科技推广

6、综合产业链的重大意义

7、节约环境科技

七、项目机制及管理

八、项目技术及工艺

1、市场

2、效果

3、经济利益

4、社会效益

九、市场需求及预期效果

十、项目实施计划

十一、财务及成本分析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固体废弃物综合开发与利用

2、承办单位:安徽厚土土壤修复有限公司

3、协办单位:①环保部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

控制重点实验室

②常州九如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4、项目地址:安徽省宿州市萧县

二、项目背景 1、2015年6月9日,人民日报《科学认识判断经济形势的指标体系》中,有这样的指导论述,近年来,我国经济正步入转型升级。

2、“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的十六篇中,有三篇是涉及本项目的:(1)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2)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6)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节约型、环保型、企业将获得政策资金的大力支持。

3、“十三五”规划,2014年4月17日召开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宣布启动编制,由重大课题遴选公告 中公布的25个课题中,有两篇是关于本项目主题的(1)现代农业发展战略 与粮食安全战略研究(2)环境治理重点及模式创新研究。

三、项目必要性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从自然因素讲也就是耕地的基本国情,可概括为“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我国国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位,可以说是幅员辽阔。但由于可利用土地少,加上人口众多,我国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特别是作为农业生产基础的耕地更为紧缺。根据全国土地详查汇总的数据,我国耕地面积19.51亿亩,人均耕地只有1.59亩,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仅相当世界人均耕地3.75亩的43%。耕地质量差,退化严重。全国66%的耕地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区,只有34%的耕地分布在平面、盆地。耕地总体质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或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粮食单产相差150-200公斤。全国还有9100万亩耕地坡度在25度以上,长期耕作不利于水土保持,需逐步退耕。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耕地利用率低。我国拥有宜耕荒地资源2.04亿亩,按照60%的垦殖率计,可开垦耕地1.22亿亩。但由于生态保护的要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受到严格限制,今后通过后备资源开发补充耕地已十分有限。我国的耕地现状,从人为因素来看也是相当严峻的。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1998年全国净减耕地391.5万亩,1999年净减耕地6549万亩。从近两年的耕地变化情况看,我国耕地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耕地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全国耕地面积数据在2009年至2012年间的变化,是一条下滑的曲线。2014年6月4日,环保部发布《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土地状况被归纳为“耕地质量问题凸显,区域性退化问题较为严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环保部透露,国土面积超三成遭受侵蚀,现已达到2.95亿公顷。同样不容乐观的还有全国土壤污染总体状况:局部地区的地壤存在恶化趋势,其中耕地环境质量堪忧,遭受重度污染耕地已占1.1%。联合合国国际生态科学院院士刘宗超表示,“如果将中重度污染的耕地面积放进18亿亩耕地红线里进行比对的话,那就意味着重1/36的耕地被开除掉,这其实是个很大的数字了,再计算进其它陡坡耕地、湿地耕地等需要退耕的耕地,这对国家农业生产是个压力。”

2、尾矿(采石场山皮废料)

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80%左右的工业原料和95%的能源都来自矿产资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有限的矿石资源日渐枯竭。我国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综合利用率低,其总回收率不到30%,加之新时期我国飞速的工业化发展步伐,急需巨大的矿产资源。所以尾矿资源的综合利用显得必要和迫切,是实现资源开发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矿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占用土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据国家环保部门统计,2000年我国各类工业固体废弃物累计存量害67亿T,占地6.5万km2之多,其中尾矿占1/3(1),并以每年排放5亿T的速度增加。因尾矿造成的直接污染土地面积数十万公顷,间接污染面积达百万公顷。据统计,我国现有矿山15.3万座,截至2012年底,共有尾矿库12273座,其中在用库6633座,在建库1234座,已闭库2193座,停用库2213座。目前,我国尾矿累积堆存量大约为120多亿吨,其中占采石场山皮废料占57%以上。

3、土壤修复

土壤修复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复正常功能的技术措施。在土壤修复行业,已有的土壤修复技术达到一百多种,常用技术也有十多种,大致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均制定并开展了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计划,因此也形成了一个新兴的土壤修复行业。土壤修复是指导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转移、吸收、降解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浓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根本上说,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原理可包括为:(1)改变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态或同土壤的结合方式,降低其在环境中的可迁移性与生物可利用性;(2)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质的浓度。污染土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已成为整个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的前沿。当前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需要有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如土壤学家、农学、生态学、生理地球化学、海洋科学以及涉及农业、林业、矿业、渔业等有关的生产单位和政府决策者的共同努力。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污染土壤修复研究,正经历着由实验室研究向实用阶段的过渡,即将进入一个快速、全面的治理时期。土壤本来是各类废弃物的天然收容所和净化处理场所,土壤接纳污染物,并不表示土壤即受到污染,只有当土壤中收容的各类污染物过多,影响和超过了土壤的自净能力,才表明土壤受到了污染。因此有必要妥善管理并加以修复,使其得到合理利用。“十二五”规划中,节能环保已被列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其中土壤修复被纳入环保产业的重点发展之列,国家将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地方政府根据环境管理和土壤污染防治的需要,分别制定了相关配套措施。目前我国土壤修复技术长期停留在实验室水平,较缺乏经济有效的土壤修复产业化成熟经验。因此加快实验室技术走向工程现场时改善我国土壤环境的迫切要求。

4、免烧砖墙体材料

免烧砖约占整个房屋建筑材料的70%,其中粘土砖在墙材中仍居主导地位,生产实心粘土砖所需的粘土资源更司可耕地中较优质的粘土,因此,其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可见一斑。据统计,目前全国尚有砖瓦企业9万多家,占地超过500万多亩,每年生产的粘土砖约为6000多亿块,耗用粘土资源13亿立方米,按平均挖土深3米计算,相当于每年毁田约70万亩。为转变这一严重浪费土地资源的传统烧制方式,国务院早在12年前就批转了原国家建材局等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与推广意见”,并对全国170个大中城市提出了“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时间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国办[2005]33号)精神,印发了《“十二五”墙体材料革新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11])2437号),提出开展“城市限粘、县城禁实”,即全国县城城区开展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坚持疏堵结合、禁产和禁用相结合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实心粘土砖厂关停、转产。工作重点由禁止使用向禁止生产转移,大力发展符合当地建筑结构需求,能够替代实心粘土砖的优质新型墙体材料。“粘土制品不得用于各直辖市、沿海地区的大中城市和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足0.8亩的省的大中城市的新建工程”(《建设事业“十一五”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公告(第一批)》),并应严格遵守各地区关于禁止生产和使用粘土制品的各项政策。并将“城市限粘、县城禁实工作纳入”“十二五”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考核。发展改革委确定了下列总体目标:在巩固全国城市城区“禁实(粘土砖)”成果基础上,开展“城市限粘(土制品)、县城禁实”工作,推广应用节能利废的新型墙体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新型墙体材料行业节能降耗。现在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主要是在农村,监管和控制难度较大,而且缺乏有效的方法。有效启动农村墙改工作,已经成为全国深入堆进墙改事业的关键。

四、立项依据

本项目立项依据《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划纲要》中“环境”领域的“综合治污与废弃物物循环利用“优先主题”和“水和矿产资源”领域的矿产资源高效开发利用“优先主题的发展思想,是具体落实资源高效利用和废弃物循环利用主题的重要措施”。

五、项目建设内容

本项目通过固体废弃物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的建设,形成固废高效循环利用成套技术与装备关键技术,建设完成废物高效循环利用的核心技术和示范基地,推动固体废物及山皮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的进步和推广作用。形成年处理固废物60万吨。恢复优质耕地及改造水塘500亩,生产各类建材5万立方,营养土1.6万立方。

六、项目意义

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已经成为一项新的资源再利用工程和环境保护产业。

1、资源再生意义

2、土壤修复意义

3、建筑材料新技术

4、环境保护意义

5、农业科技推广

6、综合产业链的重大意义

7、节约环境科技

七、机制及管理

机制:本项目实行产研结合,以产养研,以研促产的经营方式,依托环保部环科所的科研成果,结合协办单位常州九如农业科技公司的实际运营经验转化出完全符合项目实施地情况的模式。

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所”)成立于1978年,是环境保护部直属公益性科研机构,也是我国最早开展环境保护科研的院所之一。自成立以来,一直以生态保护与农村环境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及应用性环境课题的研究。科研范围涵盖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与生物多样性、农村环境管理、有毒有害化学品生态效应与污染控制、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流域生态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等6个领域,21个研究方向。该重点实验室作为环境保护部科技创新的重要学科之一,针对我国土壤环境问题,瞄准国家环境战略需求和国际土壤环境科学发展前沿,以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为核心,开展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的应用理论与实用技术研究,为国家土壤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经环境保护部批准,2008年正式启动国家环境保护土壤环境管理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建设2011年实验室通过验收。土壤学科是本所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本所早在1982年就开始从事土壤环境背景值、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与土壤污染防治,化肥、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安全评价与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编了我国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由固定人员、客座人员和研究生三部分组成。重点实验室现有固定科研人员25人,客座人员1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12人,中级职称11人,初级职称3人;博士学位24人,硕士学位7人,其他4人。专业结构包括:土壤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陆地水文、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地理学、环境模拟、环境生物等。

八、项目技术及工艺

1、市场

2、效果

3、经济利益

4、社会效益

九、市场需求及预期效果

板栗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篇3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4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编排的重要基础,是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如果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很难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课程目标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及课程实施的动态性决定了其对课程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相关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试图梳理和探讨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涵义的研究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涵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来源因素说”。它主要针对以往课程实施过分依赖教学材料的弊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加以描述的。如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指“一切能够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另一种是“功能价值说”。它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来诠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内涵,并突显其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如有学者指出,“课程资源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包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然而,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上述两种涵义已不能满足广大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二者要么聚焦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来源,要么聚焦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双方各执一端,没有能够涵盖当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全部内涵。因此,笔者在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能够实现其课程目标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该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包括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能够作为该课程的要素来源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等)和作用于该课程但不形成课程本身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场地、设施、环境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及其分类研究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校内资源、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等。也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有:地方或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地方或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现实状况、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社区或地方的民族文化传统、政府与社会机构、城镇乡村开设的劳动场所等等。

依此,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几乎无所不包,既有自然资源,又有社会资源;既有实物性课程资源,又有活动性和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整体上对其存在形态进行类型的划分,以加深我们对它的认识与把握。

结合目前关于课程资源的主要划分标准,笔者以空间分布和载体形式为划分依据,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类七条,见下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的研究

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很多,笔者依据课程资源的类型划分,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如依据课程资源空间维度的划分标准,刘春雨,周可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是网络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此类似,学者赵喜佳则依据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探索出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方面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学者张建平还以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为依据,将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归类为对现有资源的直接开发,对现有资源的加工改造以及对新资源的培育三种途径。

综上所述,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相关研究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少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意义关注较少。因此,还需学校及一线教师等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实施以来,就引起了许多困惑与问题。而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则的开发与利用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问题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师资力量缺乏;第二,开发内容狭隘;第三,开发方式单一;第四,活动条件有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李剑指出,师资队伍建设落后;课程资源开发方式单一;课程资源概念认识不清等问题均是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因素。张学东也指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互相转换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全社区、全社会都来关心的局面是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宏观层面,应该使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系统,即要重视学校教师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区以及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次是中观层面,应该从校内、家庭及社区三类课程资源中分别探索各自的开发策略,如有学者围绕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文化与学科教材等课程资源,提出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也有学者立足家庭,从家庭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两个方面对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是微观层面,表现为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个过程为线索,探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如张建平将其概括为8步走:1.成立开发小组;2.分析课程资源要素;3.拟定课程资源开发计划;4.组织申报并撰写课程资源申报书;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6.评价及调整课程资源;7.实施课程资源开发;8.评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及其结果。

五、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

课程资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毋庸赘言。理论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章亦相对较多,但是相关专著则罕见,仅有部分专著在个别章节有所涉及,如郭元祥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李臣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第六章“资源论”等。另外,研究成果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如有学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需要评估、收集、整理三项策略,但至于采用什么方法,以及评估、收集、整理哪些内容等问题,则没有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策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强化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实践探索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其实践研究则明显薄弱许多。尽管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性地探索,如苏洁梅等的“边境民族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吴喜花等的“长沙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開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等。但从总体来看,实践研究进展缓慢,难以实现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的效用。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并力图使实践研究推进理论研究的进展。

(三)研究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学校教师及其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不同的开发主体。而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涉及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等开发主体的研究较多,而对学生及其家长的相关研究则较少。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的范围,从关注较多地集中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狭小范围,拓展到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开发主体的广阔领域中。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板栗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篇4

《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管理办法》的通知

财发〔2013〕13号

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宁夏、云南省(自治区)财政厅、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

为加强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我部制定了《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任何问题和意见,请及时反馈。

财政部

2013年6月6日

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保证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下简称项目)顺利实施,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0号),结合亚洲开发银行(以下简称亚行)贷款项目管理的要求,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项目旨在通过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引进亚行项目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水平。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亚行贷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管理。

第四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农发办)作为项目管理机构,负责日常管理工作,会同亚行组织项目检查工作。

—1—

第五条 地方农业综合开发办事机构(以下简称农发机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管理工作,配备满足工作需要的专职人员,并保持相对稳定。

第六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当加强与有关业务部门的协调和配合,共同做好项目实施工作。

第七条 项目计划依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总体实施计划和上级农发办下达的投资控制指标编制。

第八条 项目计划按程序逐级上报,经国家农发办同意后执行。

第九条 项目计划进行调整、变更和终止的,按亚行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管理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亚行贷款由财政部统借统还,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相关政策。

第十一条 各级财政部门负责配套资金筹措、资金拨付、会计核算、提款报账和资金使用监督检查等工作。亚行贷款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第十二条 各省(自治区)按项目财政资金(含亚行贷款)的3.5%从省级财政配套资金中统一安排项目管理费,由省(自治区)农发机构统筹使用,用于省(自治区)、市、县(市、区)项目管理支出,市、县(市、区)不得重复安排。已按《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中央项目协调机构项目管理费申请及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际字〔2007〕50号)有关规定在财政预算中列支项目管理费的,同级农发机构不得在项目财政资金中(含亚行贷款)重复安排项目管理费。

第十三条 各级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应及时完成财务决算工作,并接受审计部门审计。

第十四条 各级农发机构负责项目招标采购工作,严格按照《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采购指南》组织项目采购活动,各级财政部门参与招标采购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地方各级农发机构应根据项目计划,编制采购计划,经国家农发办报亚行审查同意。

第十六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加强采购货物管理,定期检查、监督采购货物使用情况,严禁挪用、倒卖等弄虚作假行为。

第十七条 项目工程建设应当推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

第十八条 各级农发机构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检查工作。

第十九条 地方各级农发机构应按照国家农发办规定实行项目竣工验收制度。

第二十条 工程竣工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移交手续,落实管护主体,健全管护制度,保证工程持续发挥效益。

第二十一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做好项目监测评价和统计工作,提供相应经费和工作条件,加强业务培训。

第二十二条 各级农发机构可选聘专业机构和人员,对项目实施进度、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等进行监测评价,编写专项监测评价报告。

第二十三条 各级农发机构应按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统计工作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编报统计报表。

第二十四条国家农发办依据本办法,制定采购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提款报账管理等办法。

水稻大棚综合开发再利用技术 篇5

【关键词】桦川县;大棚育秧田复种木耳、香菇、马铃薯;技术;增收;增效

桦川县现有水田面积126万亩,全部采用大棚育苗。每年育秧棚室面积就有近万亩,过去采用小、中棚育秧,水稻移栽后只能种植大豆、白菜等,经济效益不高。近几年来,我县在省农委的支持下,重点发展了大棚集中育秧小区,通过“宣传引导、推进实施、分类指导”等措施,积极探索育秧大棚综合利用模式,以期供稻农参考。

模式1:复种木耳技术

育秧苗床地复种木耳,亩产木耳800公斤,每公斤80元,亩产值64000元,亩支出42688元,亩效益21312元。其流程:水稻育苗结束后,5中下旬开始对大棚区平整土地,然后铺塑料地膜,把长满菌丝木耳袋从培养室移到育秧大棚,每栋500平方米摆放1万袋。出耳管理:黑木耳分化生长喜欢多湿环境,菌棒排放后出耳阶段工作是搞好水份管理,气温10℃以下不喷水,10℃~15℃白天可适当喷水,夜间不喷水。20℃以上,应选择早、晚喷水,晴天多喷,阴天少喷,雨天不喷;小耳少喷,大耳多喷。空气干燥时,增加喷水次数。耳场风很大也可适量喷水,耳棒入场初期,需要有“绵绵雨”那样的条件。喷水时,要勤而少,保持不干不湿状态。避免造成水分淤积,易导致通风不良造成菌丝伤亡,致使耳棒、子实体霉变(发生绿色木霉)。25℃以上,晴天在耳场离地2米上空拉上遮阳网,日落后拆除。 采耳前1天,停止喷水,一潮耳采收后,停止喷水5天-7天,待菌丝恢复,新的耳芽形成后,再进行下一潮出耳管理。采两潮耳后,耳棒可上下换头一次,使两头出耳均匀。 采收与加工 :黑木耳成熟的标准是耳片充分展开,开始收边、耳基变细,颜色由黑变褐时,即可采摘。要求勤采,细采,采大留小,不使流耳。成熟的耳子留在菌袋上不采,易遭病虫害或流耳。采收时,用小刀靠袋壁削平。采收下的木耳要及时晒干或烘干。烘烤温度不超过50℃,温度太高,木耳会粘合成块,影响质量,木耳干后,及时包装贮藏,防止霉变或虫蛀。

模式2:复种香菇技术

育秧苗床地复种香菇,亩产10000公斤,平均每公斤8元,亩产值80000元,亩成本60000,亩纯收入20000元。其复种流程:在5中下旬开始对水稻大棚区平整土地,安放菇架500平方米摆放1万袋,袋距4厘米左右,接种后60-80天,香菇菌丝可以长满。此时在不脱袋条件下,菌筒表面会形成瘤状物。出现瘤状物表示菌丝已经生理成熟,很快就要转色。转色的适宜温度是20-24℃,小环境空气相对湿度85%-90%,需散射和新鲜空气。菌经10-20天的生长,一般是边转色、边扩、边出菇。袋内出现菇蕾要经常查,当菇蕾直径长到0.45-1厘米或菇蕾微微将袋膜顶起时,及时将膜片用利刃切一圆圈,使菇蕾露出。这个时期一般都揭去畦上罩膜出菇温室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0℃~22℃,昼夜之间能有5℃~10℃的温差。如果自然温差小,还可借助于白天和夜间通风的机会人为地拉大温差。空气相对湿度维持90%左右。条件适宜时,3~4天菌柱表面褐色的菌膜就会出现白色的裂纹,不久就会长出菇蕾。此期间要防止空间湿度过低或菌柱缺水,以免影响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加大喷水,每次喷水后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而只是潮乎乎的,盖塑料膜保湿。也要防止高温、高湿,以防止杂菌污染,烂菌柱。一旦出现高温、高湿时,要加强通风,降温降湿脱袋排场出菇法。 菇蕾分化出以后,进入生长发育期。不同温度类型的香菇菌株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是不同的,最适温度在15℃~20℃,要求空气相对湿度85%~90%。随着子实体不断长大,呼吸加强,二氧化碳积累加快,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还要有一定的散射光,6月20日采收。

模式3:复种马铃薯技术

板栗综合开发利用研究 篇6

在近几年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实施中,我们经过选题、验证和定型三步走的方法,逐步建立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体系。

一、选题

选题,即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综合实践通常是以主题活动方式呈现,所以,选择活动主题,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很关键的第一步。

选题,要坚持一个主线,即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主体,坚持所有活动主题都从学生中来。选题,还要关注四个方面:(1)要结合学生生活。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生活环境作为大背景的,强调学生的体验与实践。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形式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育思想,所以在选择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结合。(2)要结合地域资源。不管是综合实践活动中的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还是社会实验和社区服务活动,要给学生以实践的空间,所选择的资源一定是学生能很容易接触到的地方资源。如我们地处偏远农村地区,我们所选择的主题就和农耕文化紧密结合。(3)要结合校园文化。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最多的地方,也是直接影响学生成长的小社会,校园文化、传统活动都是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如我校因处于仡佬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我们就以仡佬文化为背景,建设以“竹文化”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将识竹、植竹、养竹、品竹、竹艺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之一。(4)要结合校园特色。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办学特色,而这种特色就是我们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很好资源。我们选题时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既是对学校特色资源的利用,助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同时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又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如我校将苗族仡佬族蜡染技艺传承作为学校特色项目,所以,对蜡染的研究与制作体验自然就成了我们学生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之一。

二、验证

在综合实践活动选题完成之后,就要组织实施。对于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组织好实施过程就行了,但对于将要进入校本课程的活动主题,就需要一定科学的验证过程。

验证过程要坚持一个态度,即科学的实验态度。需要经历四个过程。(1)活动的组织实施;(2)做好资料收集整理;(3)对活动的开展进行分析反思;(4)对活动进行完善和优化。经过这四个过程之后,如果这个主题符合学生特点,符合学校要求,能够持续开展,才能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备选主题。

三、定型

定型,就是在通过验证的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备选主题中选择优秀的活动主题,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中持续开展,进入校本课程的过程。

在定型阶段,要坚持一个方向,即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优化与更新。进入学校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活动主题和内容,有一定的稳定性,但绝不能固化,要在实际的开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优化和更新。在定型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四个环节。(1)活动主题筛选环节。一定要选择符合学生特点的,适合持续开展的活动主题。(2)活动定型实施环节。在这个环节中要对活动主题进一步验证和修改优化。(3)形成校本教材。对于入选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活动主题,要编写校本教材,作为教师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参考,助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落实。(4)活动补充扩展环节。校本课程建设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固化于校本教材,所以在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建设中,对已有的课程资源要进行补充和扩展,让综合实践校本课程永远处于活动的状态,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会得到更好的落实。

上一篇:城市形成下一篇:特定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