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2024-08-20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精选十篇)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篇1

关键词: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建议

1 前言

近些年来, 农业经济发展与结构不相适的问题日渐突出, 并成为制约农民创收、农业增收的重要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发挥地区优势, 实现农村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更依赖于一个地区现有农业经济的战略性调整。文章分析现阶段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 就积极调整并优化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策略进行思考分析, 以供参考和借鉴。

2 新时期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意义

新时期,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不同以往的新意义。这不是短时间的适应性调整, 而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 对局部农业产业进行的优化布局。优化调整结果显著, 将更好地解决农产品销路难、农民增收难的问题。更要立足于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长远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农业生产力区域布局、农产品转化加工、农村城镇化等重大问题, 它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阶段进行战略性、前瞻性、开放性、全方位和高起点的调整, 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主线, 是应对农业全球化的一次结构创新, 将对地区农业和地区农村经济当前及未来的发展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 就近期效益来看, 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于改善地区农业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就地区农产品买卖市场情况而言, 就麒麟区实际, 很多传统的优质的农产品、名贵药材、花卉等, 都是热销不衰的, 尽管在种源、培育、营销等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但是, 由于较大市场空间的存在, 政府及农业职能部门、农业生产经营者都在竭尽全力的克服困难, 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 实现品种优质化、生产规模化、营销多元化、目标效益化的调整, 确保农业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

另一方面, 从长远看, 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政策机制及作用是促成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环境条件。就地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而言, 各级政府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打破以往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 并搞活农产品流通, 在这个基础上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 尽快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 使市场对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更多地发挥出来。这种推动农业市场发展的过程就是促进城乡市场一体化的过程。

3 积极调整并优化地区农村经济结构

3.1 以市场为导向, 以农户为主体

市场经济条件下, 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现阶段, 农产品的生产正由短缺向盈余过渡, 农村经济结构同样需做出调整, 以适应新时期“三农”经济的发展。过去的农业经济结构, 以政府计划为主体。现阶段农业经济结构需调整以农户为主体, 政府为辅助。无论在生产经营环节还是农业投资方面, 农业生产经营者都要对市场做出调查和预测, 避免盲目经营。如果农产品的销路不好, 影响的是农作物带来的经济效益。

3.2 依托科技力量,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同样能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地区农村经济应在立足现有农业科技力量的基础上, 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就麒麟区的实际而言, 除了农业部门提供农业科技技术服务农业生产之外, 一是应提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教、科、研一体化的农科实验基地, 以配套的科研项目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 实现带动农村新产业发展。二是要积极开展优质良种、高效养殖、节水农业、畜禽病害防治技术等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 促进地区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优势产业。三是要抓好麒麟区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 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体系,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3.3 认清区域优势特色, 着力发展特色经济

优化调整地区农村经济结构, 必须要认清地域特色, 优势项目, 针对性的拓展地域优势及农业产业项目。由于地区资源条件差异性的不同, 使农村经济结构发展不平衡, 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时, 必须要从地区实际情况出发, 发展适宜的农产品项目, 并逐步做大、做强, 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产业结构格局。依托优势, 发展特色农业经济的同时, 要注意保护生态平衡并认清稳定粮食产量的重要地位。换句话说, 农村经济结构无论怎么调整, 粮食总量的平衡始终不能改变。

3.4 紧随城镇化步伐,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在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方面, 小城镇始终发挥着“点带面”的作用。小城镇的消费水平高于农村, 有的甚至接近城市, 有着更广阔的买卖市场, 便于农户感受结构调整带来的利益。现阶段, 着力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发展、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就业, 更好的拓展就业渠道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麒麟区作为曲靖市重要的文化中心、经济中心, 小城镇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文明的演进, 靠小城镇的辐射带动, 将有利于改变居民的文化观念、技术理念、生活方式等, 小城镇发展的辐射将会带动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 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长足发展, 更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求。

3.5 结合农业产业经营, 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总体而言,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很大程度上依赖农民。但是, 具体到农户, 都有生产规模小, 经营分散、技术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的共性, 在此基础上的结构调整成效缓慢。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促进结构调整的“牵引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直接有效地带给农民, 在引导农民围绕市场开展生产经营的过程中进行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王林.新形势下基层政府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J].中国集体经济, 2008, (16) :8-9.

[2]田光宁, 李建军.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结构演变[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 :7-8.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篇2

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首先就必须找出我国现今经济结构失衡的症结。“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告诉我们,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否则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将会受到破坏。因此,我国经济结构的失衡,,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这些比例关系不协调造成的。”而我国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格局所带来的,必定是重生产资料生产,轻消费资料生产;同时,在积累中,政府所占的比重长期偏高,而企业和居民所占的比重则偏低,这也就导致了需求的严重不足,也不利于市场机制发挥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和内部都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否则两大部类的产品就不能全部卖出去,不能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不能顺利实现三方面的交换,全部社会产品也就不能实现。以往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也证明,均衡增长才能稳定增长,协调发展才是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着力调整投资和消费的比例,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结构优化基础上的总量平衡。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要紧抓三项措施:

1、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要紧紧抓住的一条主线。经济结构不合理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产业结构层次低,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这是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矛盾的重要原因。着力解决好经济结构问题,才能持续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就业,显著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要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经济结构中实现较快发展。

2、大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要切实抓好的关键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过多地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物质投入,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已经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此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要从推动科技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3、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强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海洋经济。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人才强国,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

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加强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产业结构,亦称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社会生产的产业结构或部门结构是在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研究产业结构,主要是研究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两大部类之间的关系;从部门来看,主要是研究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产业部门的内部关系。要切实调整好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

第一,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在大多数国家呈不断下降的趋势。直至70年代,在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和美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劳动力所占比重下降的趋势开始减弱。

第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国家都是上升的。但进入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开始下降,其中传统工业的下降趋势更为明显。

第三,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就业人数占国民生产总值和全部劳动力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60年代以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发展更为迅速,所占比重都超过了60%。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篇3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74-01

一、优化产业结构是我国经济调整的战略选择

中国经济在国家大力推进转变增长方式历时10多年的新阶段,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我国产业结构失衡依然存在,而且呈现出新的历史特点。

(一)三次产业之间比例失调

2008年我国农业劳动力比重达到了39.6%。根据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见表1),当人均GDP达到500美元(1958年)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为31.4%。钱纳里模型显示,当人均GDP达到600美元时(1964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为34.8%。世界银行的资料显示,1990年下中等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加权平均为36%。可见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明显偏高。从第二产业来看,产值比重偏高,2010年我国第二产业比重为48.6%,而同期美国第二产业比重为24.4%,发展中国家的印度为36.4%,新加坡為27.8%。我国第二产业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大体高出10到20个百分点。再看第三产业,1990年-2008年,我国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31.6%提高到了40.1%,第三产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从18.5%上升为33.2%,但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产业结构依然处于低级阶段,研发能力薄弱。我国产业结构从整体上看有以下特点:

(1)产业结构大体层面合理,但内部存在严重缺陷,即产业水平很低。

(2)我国的产业链条还处于低端。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或是拥有强大的中场产业及零部件制造业或是靠出口技术和技术标准赚钱,并且掌握了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完整的制造体系。

从问题分析来看,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协同发展的结果,所以实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在我国这个追求快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中比须尽快实施。

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策略分析

(一)第一产业的结构调整。

1、应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国家要组织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对各种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及运用,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如粮食主产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扩大国内粮食市场占有率。沿海大中城市郊区应适当减少粮食生产,全面发展附加值高的名优产品生产,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和扩大出口。

3、应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如通过对农村和农业的开发将剩余劳动力自我吸收;通过分业经营使一部分农民脱离农业进入中小城市,走城镇化道路。

(二)提高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价值链,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制造业发展是我国实现经济长期增长的核心,也是体现当前国家竞争优势最突出的方面。因此,我国必须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和升级。

1、制造业要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

2、产业技术创新应由技术引进、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改“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

3、针对某些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如集成电路)以及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高技术(如新能源汽车等),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积极吸收国外机构、企业的参与,形成产、学、研相结合、开放式的产业体系,力争局部突破,逐步摆脱战略产业受人控制的局面。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以服务业结构升级作为十二五调整三次产业的突破口。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战略意义有三点:

1、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对于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降低经济发展对资源、能源的高依赖具有战略意义。相对而言,服务业资源、能源投入较少,见效快。例如万元GDP的能源消耗,第二产业为2.71吨标准煤,第三产业为0.54吨标准煤(2007年)。

2、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3、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第二产业亿元增加值所吸纳的就业人数为3872人,而第三产业高达5806人(2007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持续的就业压力具有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作者简介:杨云霞(1987— ),女,河南省开封市人,现为郑州大学商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结构与产业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泓明.中国产业结构高级化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王富强.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

[3]吕铁,贺俊,李晓华.关于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09:14.

[4]王岳平.十二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与政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11.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篇4

改革开放以前,楚雄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楚雄州”)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落后的民族贫困地区。楚雄州的经济以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化水平比较低。贫困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低是楚雄经济的主要特征。在中国经济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过程中,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楚雄州的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从区域整体分析,区域发展仍未走出陈规老路,经济结构的运行仍处于较低层次,人们的生活仍未完全摆脱贫困。针对这种情况,楚雄州对自身经济情况进行分析后,在《楚雄州国民经济和社会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2001—2005年)中首次明确提出“集中力量建设烟草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业、冶金矿产业和特色旅游业五大产业。”《纲要》出台后,楚雄州将此五大产业作为彝州的重点(支柱)产业,调整与优化了原有的产业结构;而在“十五”期间,楚雄经济也因此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提高,经济总量连续跃上新台阶。2005年,楚雄全州生产总值(GDP)突破190亿元大关,由2000年的105.5亿元增加到193.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年均递增10.5%,快于“九五”时期9.7%的增速。全州GDP达到155亿元的“十五”目标提前一年实现。全州人均GDP从2000年的4223元增至2005年的为8160元,年均递增12.1%。“十五”期间,楚雄州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重点产业建设得到稳步推进,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五大重点产业增加值达92.5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47.8%,但未实现五大重点产业占全州生产总值50%的“十五”目标。经济发展的成果虽然显著,但与滇中其它城市比较,如楚雄州与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比较,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均居末位,见表1、表2。

注:资料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楚雄州年鉴》,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年。

与滇中其它地区相比,楚雄州在工业上差距较大,2006年的工业总产值实现206.5亿元,比2001年的82.57亿元增加了123.93亿元,增长了1.5倍,年均增长20.1%。应该说,楚雄州“十五”期间工业发展速度并不慢,但目前的规模也仅是曲靖市的32.6%、玉溪市的40.9%。

其次,从人口总数和经济实力上来看,楚雄州也与其它城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2006年滇中4市州中唯有楚雄州人均生产总值为8160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不到昆明市人均生产总值(19663元)的1/2[1]。同期,云南省人均GDP在全国的排名仅高于甘肃省与贵州省。

注:资料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楚雄州年鉴》,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年。

第三,从楚雄州现有产业布局和资源分布上看,与云南省经济发展的前几位相比并没有突出的优势。楚雄州规模以上工业主要集中在烟草加工、冶金矿产、医药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和能源五大产业。2006年烟草加工业实现产值36.5亿元,冶金矿产业实现产值56.3亿元,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3.9亿元,食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1亿元,电力和煤炭两个行业实现产值14亿元[2]。而在这几大行业中,绝大多数也是其它地市(州)的支柱产业或重点产业。其中最主要的两大支柱——烟草和冶金矿产,楚雄与其它地州相比,目前不但没有优势,而且在规模、水平和发展的主动性上还处于劣势。究其原因,主要是对资源开发利用深度远远不够,尤其是对本区域的优势资源、极具开发潜力的特色资源搁置一边或开发不足,导致其经济发展缓慢。

总之,从全省经济总体分析来看,楚雄州经济结构层次仍然不高,经济内部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矛盾,比如各产业之间比例还应该调整和巩固,产业内部结构应该更进一步优化升级。只有这样,楚雄州才能完全摆脱经济欠发达的贫困状况。

2 楚雄州产业结构的问题分析

楚雄州的经济现状显示,集中力量抓好烟草及配套产业、医药制造业、冶金矿产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有效改变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但与其它发展较快的地区相比,楚雄州的经济发展仍属中下,原因在于:①经济结构不合理,层次比较低。2006年楚雄州的三次产业结构是26∶39.7∶34.3,为“三一二”结构类型,与2000年(31.0∶38.9∶30.1)“二一三”结构类型相比有了明显改变,产业结构出现了加快升级的趋势。但楚雄州农村人口多,农业比重大,总体上仍是农业区和资源粗加工区的经济结构,具有典型的资源型、初级化特征,传统产业占绝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凤毛麟角,整体产业分工处于全国产业链的最低层次,缺乏核心竞争力。三次产业结构刚刚走出以第一业产为主的时期,第一产业比重仍然过高,高于同期全国水平(14.2%),也高于全省水平(7.2%),产业层次仍然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较低,新兴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带动作用不足,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经济发展的活力不强。②农业大而弱,内部结构不优,产业化程度低。楚雄州农业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农业粗放式耕作,农产品品质不高,竞争力不强,且县域经济发展结构趋同,特色经济不浓。2006年,楚雄州种植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9.8%,农产品深加工不够,农业产业链较短,农业产业化水平低,极大地制约了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③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工业化进程低,结构不平衡。经济发展对资源和能源的依赖性较大,资源消耗高、污染重的行业比重较大,消耗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行业发展较为缓慢。从工业化进程判断标准看,楚雄州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进程低。限制发展的烟草制造业和资源型的冶金矿产业增加值占全州工业增加值的2/3以上,楚雄州工业发展的持续后劲不足。④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比重偏低。按照西蒙·库兹涅茨关于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理论,一般而言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越大,产业结构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3]。2006年,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比2005年上升了13.3%,但比全省平均水平低5.7%。在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中,一是具有资源优势的旅游业、物流业未形成支柱产业;二是本地批零贸易业没有形成有辐射功能的大商业格局;三是房地产业投入规模与税费增长正相关性不强。

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

3.1 发展特色经济的必要性

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经济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也是发挥地区优势的核心[4]。作为一个发展单元,任一区域都是优势与劣势并存,且各地优劣势不同位,楚雄州必须扬长避短,切实考虑本地区的资源禀赋和要素禀赋,避免地区产业结构的趋同性,选择一个具有比较优势、能提高本地经济发展效益的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由于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认真研究地区的特色与优势资源,发展地方特色经济[5]。只有这样,楚雄州才可提高区域竞争力,使本地区经济得到可持续发展。特色产业是地区特色经济形成的基础,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是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6]。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衡量标准取决于该地区资源优势发挥的程度,一个地区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综合效益高,证明其产业结构优化程度高,反之则低。楚雄州产业结构大致分别经历了以下三次重要变化:1949年楚雄州三次产业结构为92.4∶4.1∶3.5,呈“一二三”布局,是典型的农业经济;1980年演变为43.9∶47.4∶8.7,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呈“二一三”布局,工业得到长足发展;2001年变化为29.3∶40.2∶30.5,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呈“二三一”布局,商业和服务业逐步兴旺;2006年进一步调整为26∶39.7∶34.3。楚雄州的主要年份三次产业走势图见表3。

注:资料来源于《云南统计年鉴》。

结构决定功能[7]。楚雄州土地结构及资源环境的特点决定其产业结构的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楚雄州一直偿试着调整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经济,但效果不甚明显,第一产业比重仍然高于20%,证明楚雄州经济仍未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原因是,资源优势开发利用不当和效率低下,未能发挥出本地区应有的优势。

3.2 产业结构的调整目标与方向

考虑到楚雄州的资源背景与经济发展现状,根据《楚雄州“十一五”规划纲要》,本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总体思路是:在进一步增强做大五大重点产业的前提下,一是要在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的前提下,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导产业和突破口,开发特色加工,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是要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增强做大优势产业,加速产业结构升级,以特色化、本土化轻工业发展为主,优先发展药品制造业。其次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放在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上,打造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具体调整目标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全州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0% 以上,到 2010 年达到 310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力争实现第一产业占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2005年的26.3%下降为2010年的21%;2010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达到47%,比2005年上升6.4%;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争取2010年实现其结构比重达到32%,比2005年下降1.1%,但产业增加值将高出40亿元,见图1。

4 措施

4.1 第一产业的调整内容

一是种养殖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粮、猪和鱼为主导、多种经营、六畜并举的种养殖结构,力争使粮、猪、鱼主导产品与其它种养殖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73.3∶26.7调整为2010年的64∶36。二是品牌结构调整。要加快品牌的更新换代,增加优质品牌;培育发展绿色食品业,抓好以优质稻、无公害蔬菜、人工食用菌、核桃、蚕桑为重点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的优化布局规划,扩大元谋绿色生态农业品牌效应。三是体制结构调整。重点突破小农经济体制对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束缚,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组织和各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大力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模式,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四是产业结构调整。降低农副产品中作为第一产业的比重,加大农副产品中作为工业品原料的比重,2010年使农副产品转化为工业品的比例达到80%;同时,扩大农业第三产业的比重,要积极拓展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充分利用产业化、特色化、庄园化、工业化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业。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结构调整,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到农产品加工和贸易、农业旅游观光业中来,完成产业产值结构调整与产业劳动力结构调整的对接。

4.2 第二产业调整内容

根据资源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发展理论,楚雄州发展资源型工业能带动农业滚动发展和广大农民致富;能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难题,增加工业吸纳劳动力的力度,具有地方特色,是我国最为关注的产业,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扶持,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目前,楚雄州资源型工业产值呈弱势,因此发展以县区为主要载体的食品、造纸、纺织、矿产冶炼、竹木家具、水电风电等资源型工业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经济规律,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二,进一步培植烟草业及其配套产业、天然药业、绿色食品加工业、能源冶金业作为四大工业主体。此外,重点发展彝州特色药业,努力将楚雄州建成云南民族药生产基地,通过与省内外专家学者和科研院所加强联系与合作,不断引进和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药,精心打造“彝药”品牌。第三,重点治理高能耗、高消耗、高污染工业产业,这既有利于帮助该类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又有利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建设城市秀美的人居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4.3 第三产业调整内容

一是要利用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发展陆运物流业,打造以“楚雄—昆明”为基地的陆运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楚雄在滇西北黄金线路上的优势,做大交通货运物流业,力争交通运输电信软件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9.7%上升至2010年的11.0%;二是要利用得天独厚的彝族文化发展特色旅游业,使旅游总收入由2006年占GDP比重的6.0%上升至2010年的10.0%;三是要健全和完善以城区为中心、以农村为腹地的批零商贸网络,重点抓好国内外大型连锁公司在楚雄的税费收缴,使零售额与税费成比例增长;四是要积极发展信息产业、社区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产业等,不断提高服务业水平,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任何一个地区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不断适应市场变化,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建立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培养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西部欠发达地区尤其需要如此。振兴区域经济才可以摆脱贫困,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楚雄州在发展特色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大力支持、引导各产业的发展,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并在经济上给予扶持。

摘要:区域发展的核心是区域结构的优化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和空间结构优化,而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衡量标准取决于该区域资源优势发挥的程度。从楚雄州的经济发展现状入手,剖析了其优势资源的结构、特点与其产业结构之间的不对称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来发展该地区的特色经济,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楚雄彝族自治州,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经济

参考文献

[1]云南统计年鉴编委会.云南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楚雄州年鉴编委会.楚雄州年鉴2007[M].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2007.

[3]武友德,潘玉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99.

[4]管在源,李增军.构筑有地方特色的区域经济——兼论发展特色经济与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论坛,1997,21(9)∶37-39.

[5]庄万禄.论西部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战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4(1)∶18-21.

[6]胥留德.论特色产业[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18-19.

[7]李清均.中国欠发达地区发展转型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8]孟庆红.区域优势的经济学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人事结构优化调整方案 篇5

一、目的为科学核定人事岗位的设置、有效挖掘员工潜能,精简机构、节约成本、提高人员工作效率、优化人员结构、有效提高人事工作的专业水平,特制订本方案。

二、适用范围

深圳市万科物业服务有限公司(不含分公司)

三、人员现状分析

部门人事管理员日常工作如下:

每月固定工作 阶段性工作

计划生育工作

资料管理(含新人资料整理、跟

进;劳动合同发放、签收等)劳动合同续签

职员请假、销假

SAP数据管理(含新人资料录入

SAP系统;商保、社保、公积金、部门培训组织

劳动合同数据录入等)

福利管理(含商业保险、社保、公积金日常数据申报、意外理赔员工活动策划

等)

工资数据管理(含考勤、考核、加班、调薪等)

考勤数据提供

目前深圳物业人事编制:

入离职 突发性工作 入职及生活引导 部门信息反馈 离职办理 职员信息变动收集 转正手续转正、离职、绩效面谈

目前公司人事管理员编制为33人,管理比例为1:85,与广州物业存在一定差距。

典型部门分析:

小部门类(20—60人):分析:

1.部门人数较少,且流动情况相对稳定,单纯人事工作饱和度不足100%。

2.部门人事身兼多职(环境、人事、后勤、信息管理);

3.此类情况在中部管理中心较为普遍。俊园1拖N、荔景1拖N、城花温馨均为此类

情况。

4.5.中、大型部门分析:分析:

1.人数约80—250人不等,培训与人事行政工作相分离,部门培训工作多由部门客

服或安全线条职员兼任。

2、人事工作单纯,独立编制

3、部分人数较少但滚动开发部门,如金域华府、千林山居等部门也采取此种模式。特殊类分析:

人数约100以上,培训与人事行政工作相结合,同时兼任财务工作总结:

从人事管理员编制结合其工作内容分析,目前公司部门人事方面存在下列问题:

1)、人事专员身兼多职,工作效率不高,缺乏专业性,容易引发一系列后遗症: a)、人事工作任务不能按时完成,承担人事工作之余肩负着其他工作,如客服、财务、后勤等;

b)、人员流失率高,人员需求居高不下,与员工缺少沟通,无法充分发挥部门人事的作用存在一定联系。

2)、工作岗位安排合理性不足,部分人员工作量不饱和:

a)、部分岗位人员可进行合并为1拖N人事,但仍编制多人,如沁园、福景万景等; b)、部分工作流程不合理,工作效率受制约;

c)、工作计划无序,生产缺乏有效调配机制,人员不能充分利用; d)、人力资源工作缺乏有效管控。

总体来说,目前公司部门人事工作总体效率不高,流程合理性不足,各部门负责人对人力管控未有足够重视。因此,实施人力资源优化势在必行。

四、人力资源优化的主要目标:

1、保证公司人力资源与公司发展相适应;为规避劳务纠纷风险,加强公司人力资源管控,拟从现部门人事工作中剥离福利管理(含商业保险、社保、公积金日常数据申报)、SAP数据管理(含新人资料录入SAP系统、商保、劳动合同等)、转正手续等、工资数据管理(含考勤、考核、加班、调薪等)、资料管理(含新人资料整理、跟进;劳动合同发放、签收等)四项工作;同时人力资源部新增编制2人,1名专项负责福利管理、SAP数据管理、工资数据管理;1名专项负责部门培训组织工作及转正、绩效、离职面谈及资料管理。部门人事工作保留离职办理、入职及生活引导、职员信息变动收集、员工活动策划、部门培训、考勤数据提供等工作。

2、做到编制科学,工作高效;参考广州物业经验,再结合深圳物业的实际情况,综合考虑每150—200名员工配置1名人事专员为宜,调整后人事专员薪酬由管理部门人数进行分摊(以编制为准)

3、成立新人事工作平台,供人事专员上传人事资料及交流信息用途,作为SAP录入的一个缓冲,每月由部门人事将相关人事数据报部门经理审批后于固定时间节点上传至平台,再由人力资源部专人进行数据处理。

人事结构优化调整后工作分摊如下: 部门人事

新增岗位1

新增岗位2

部门分担

员工活动策划

福利管理(含商业保险、社保、公积金日常数据申转正手续 报)

SAP数据管理(含新人资料录入SAP系统、商保、离职办理 劳动合同等)

部门信息反馈

入职及生活引导

部门培训组织

工资数据管理(含考勤、转正、离职、绩效面谈

考核、加班、调薪等)

资料管理(含新人资料整理、跟进;劳动合同发放、签收等)

职员信息变动收集

考勤数据提供

4.人事调整原则.针对人事管理效率较低部门进行调整。较大部门,建议保留独立人事,如龙坂4部门

规模适中,但目前正在滚动开发或未来有新项目人事并入的部门建议保留独立人事。较小区域建议就近合并人事或组成片区人事组,由原来的各部门人事转变为1—2名人事专员负责一个区域内的人事工作。

偏远部门,如金域东郡、双城水岸,建议独立设置人事岗位1人 经营管理中心建议合并为4名人事 拟初步调整如下:

调整后深圳物业人事专员由33人减少至23人,比例调整为1:120,较调整前增加75%,考虑到部分人事兼任部门或财务工作,实际减编为7人。

如不考虑跨片区问题,可最终压缩人事至15人,管理比例可达1:187,较调整前增加120%,但考虑部分部门路途遥远且不属同一片区,故不建议采用下列方式

5、初步成本核算:

减少人数 7 增加人数 2

注:隐形成本含社保、公积金、意外险、餐补、服装、年底福利等,未算法定节假日加班费,增加人数无加班费

五、人力资源优化的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调研 成立人员优化小组:

为达成以上目标,保证切实有效的进行后续工作,须成立人力资源优化小组,按如下步骤分配任务,开展工作。

检讨现有人员编制;

1)、由人力资源部安排对各项目的现场岗位制订工作标准; 2)、跟进人事专员工作性质和具体产能评估确定各人事专员编制; 3)、检讨人力资源手册的岗位说明书或工作内容;

4)、根据岗位说明书和岗位工作内容检讨目需配置的人事专员; 5)、由部门负责人对人事工作量进行评估,确定需配备人事专员。

根据检讨后的人员编制,详细对比现有人员信息:

保证少而精原则,可合并的岗位必须合并,可由1人负责的岗位,绝对不能配置2人。做到因事择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第二阶段:调整

显性成本 3500 显性成本 4000

隐形成本 1500 隐形成本 1700

合计 3500011400 总计

全年合计 420000136800 283200

调整后多余人员及部门工作交接:

1)、调整后多余人事专员由优先部门安排内部转岗; 2)、对绩效考核不合格人员实行末位淘汰。

3)、部门人力资源外的兼任工作(如财务、客服、考勤等)工作交接由部门内部协调安排。

4)、对于多个部门同时存在兼任财务、人事工作的人员,可通过与财务部协调,转变为1拖N人事+1拖N财务的模式。4)、对不服从公司安排的员工进行分流

第三阶段:评估

对部门人事工作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

六、后续事宜跟进

1、人力资源手册的修改

2、体系文件的修改

3、人事协同平台的制作

七、其他

对于部门人事宜采取一定的激励手段促进其工作,如针对其日常工作设定权重比分,由人力资源部进行考核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篇6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之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强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更加注重优化农业结构、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2016(第四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以“深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题,共同研讨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形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等重大命题,对于把握农业农村经济脉搏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中国粮食生产新特点

民以食为天。中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把解决13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政策扶持、强化科技支撑、狠抓指导服务,粮食连年增产稳产,不仅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基础作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显著的标志有以下四个方面。

1. 生产能力稳步提升。通过持续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投入,基本建成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农田4亿亩以上,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过52%,一半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正在逐步改变。粮食产量已连续3年超过6亿吨,产能稳定在5.5亿吨以上,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依靠国内实现了基本自给。

2. 科技含量显著增强。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深入推进,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进入单产提高、品质更优的新阶段。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生产方式已由千百年来以人畜力为主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的新阶段。2015年粮食平均亩产365.5公斤,比2003年提高77公斤,对总产量增加的贡献率达到68%。

3. 生产方式更加绿色。2015年,农业部提出“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推进畜禽粪便、农膜、秸秆基本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主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超过30%。

4. 经营方式规模适度。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加大体制机制创新,采取互换承包地、联耕联种、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服务主体,提高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生产效率。目前,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4.47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3,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规模农户有340多万户,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总数超过270万家。

粮食增产背后的新挑战

总体来看,中国粮食连年增产后,库存充裕,供求关系得到改善。但应看到,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快速升级,一些结构性矛盾开始显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面临诸多挑战,主要表现为“四个失衡”。

1. 供需结构失衡,主要表现是阶段性、结构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近些年粮食连年丰收,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而大豆缺口逐年扩大;同时,为满足老百姓吃饱、吃好、吃得健康的需求,优质水稻、小麦和特色杂粮等还供不应求。

2. 要素配置失衡,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加大。资源约束趋紧,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局部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环境不堪重负,农业生态环境休养生息任务紧迫。

3. 种养结合失衡,主要表现是“粮经饲”(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草料作物)结构不优,种养业结合不紧。部分地区玉米“一粮独大”,优质饲草料作物发展滞后,在国内外价差的影响下,高粱、大麦、木薯、DDGs(酒糟蛋白饲料)等玉米替代品进口量逐年增加,挤占了国内玉米消费市场,增加了玉米主产区的库存压力。

4. 产业布局失衡,主要表现是产加销脱节。部分粮食主产区加工流通能力相对不足,产业形态总体处于中低端,粮食生产效益偏低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受价格影响,2016年东北地区玉米种植收益明显下降。这些挑战表明,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在粮食,难点在谷物,只有加快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才能实现更加稳健、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

未来的粮食工作布局

“十三五”时期,推进中国粮食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贯彻发展新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优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强后劲,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具体工作布局要把握好三个方面:

1. 在发展方向上,要牢固树立五大观念。即树立大生态观,促进绿色发展;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树立大市场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树立大农业观,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树立大科技观,推进种机技配套、产学研协同,着力以新观念引领粮食产业向广度、深度发展。

2. 在发展目标上,重点是三保、三优、三提。“三保”,就是保产能、保谷物、保口粮。“十三五”时期,不追求粮食连年增产,但要总体保持稳定。到2020年,谷物综合生产能力达到5.5亿吨、小麦和稻谷自给率稳定在100%。“三优”,就是优化区域结构、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综合考虑资源禀赋、生态类型和生产基础,加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构建分工合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区域布局。稳定水稻和小麦面积,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玉米面积,因地制宜发展薯类、杂粮杂豆等作物。大力发展优质强筋和弱筋小麦、粳稻和优质籼稻、专用玉米等。“三提”,就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科技支撑能力、资源利用能力。到2020年,全国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65%、提高13个百分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3. 在工作举措上,重点是在五方面下功夫。第一,优化布局稳产能,路径是加快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优先将水土资源匹配较好、相对集中连片的稻谷和小麦田划定为粮食生产功能区,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夯实粮食稳定发展的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农田创建和模式攻关,示范带动均衡增产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调整结构去库存,路径是加快调减非优势区域玉米种植面积。重点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等“镰刀弯”地区籽粒玉米种植面积,改种市场需要的大豆、薯类、杂粮、青贮玉米、优质饲草等,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把“粮仓”变成“粮仓”+“肉库”+“奶罐”,加快消化粮食库存。到2020年,调减非优势区玉米面积5000万亩以上。

第三,科技创新补短板,路径是推进机械化和信息化。深入实施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提升小麦生产全程机械化质量,提高水稻机械栽插、玉米机械收获水平,推进农机深耕深松作业,力争粮食主产区年度深耕深松整地面积达到30%左右。加快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加强物联网、智能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深入融合。

第四,规模经营提效益,路径是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其在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支持植保、农机合作社等新型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收代储、统防统治、统配统施等专业化服务,提升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第五,产业带动促融合,路径是推动粮食全产业链经营。发展粮食加工流通,引导粮食精深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特色产区及关键物流节点梯度转移,支持产加销一体化发展。培育一批实力强、信誉好、联系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粮食生产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变粮田为景区,变产品为礼品,变农房为客房,着力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形成全产业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夯实基础。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篇7

三次产业分类理论是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在20世纪40年代首次提出的, 他根据不同的属性作为产业结构划分的依据。第一次产业是指农林渔等直接生产于自然资源的产业;第二次产业为加工取自于自然资源的生产物的加工业;第三次产业是于有形物质财富生产活动之上的无形财富的服务业。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国民经济发展出现了巨大变化, 三次产业分类理论的局限性日益突出, 具体表现在:首先, 社会分工的多样化和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产业范围逐渐扩大, 使产业包含了越来越多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三产业划分法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其次, 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制定适合经济增长的政策, 三次产业分类理论难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

二、层次产业结构的提出

产业结构理论的作用是分析和掌握国民经济各产业发展的状况, 判断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趋势, 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所以, 产业结构的划分, 离不开国民经济的结构。

准确地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就要分析各产业的发展状况, 按各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和比重来划分产业, 准确把握国民经济发展现状和全貌。不仅要考察各产业对国民经济中数量上的贡献, 还要考察各产业增长的质量。为此, 我们将产业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和产业所创造产值中的附加值作为划分标准, 来对民国经济各产业进行划分。具体划分法如下:

基础产业。指在GNP (GDP) 中所占比重大, 但产品的平均利润率较低的产业, 归纳为基础产业, 主要包括为居民提供生活保障和为厂商提供生产保障的产业。其特点是生活必需品和生产必需品, 利润率低, 为其他产业提供生产和服务支持。

支柱产业。指在GNP (GDP) 中所占比重较大, 产品的平均利润率相当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产业, 为支柱产业。主要包括附加值较高的加工业和一些传统服务业。其特点是产值大, 是国民经济主要组成部分。产品利润率相对较高, 它决定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和质量。

尖端产业。指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不大, 但产品附加值高, 引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主要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尖端产业的特点是, 产值小附加值大、发展前景广阔, 代表国民经济结构发展方向和趋势, 引导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产业结构的优化

按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尖端产业来划分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 可以清晰地显示国民经济结构。显然, 基础产业是满足经济系统的基本消费需求和基本生产需求的产业, 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柱产业是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升级需求和生产不断发展需要的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主导地位, 反映着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产业。尖端产业主要是新兴产业, 规模较小, 但发民迅速, 其产业内部的变动, 会引导和带动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结构的变化。

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将产业结构调整到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产业结构, 我们称之为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主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调整。

从产业结构数量方向来考察, 三个层次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要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基础产业是主要的和基本的需求, 发展基础产业是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其次才是支柱产业和尖端产业。其产业结构呈逐渐减少的“金字塔”型。对于中等发达国家来说, 国民经济发展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支柱产业, 基础产业和尖端产业作为辅助的两级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呈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体”型。发达国家则以尖端产业为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 支柱产业作为基础的产业结构。呈现逐渐增加的“倒金字塔”型的产业结构。图1、图2、图3显示这3种产业结构的形状。

从产业结构的质量上分析, 对于发展中国家, 由于国民经济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 基础产业便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重点, 并适当发展支柱产业, 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由基础产业逐渐向支柱产业过渡的方式, 尖端产业则是完成这一结构调整的支持和辅助。对于中等发达国家来说, 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 国民经济以资金密集型生产为主, 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就是产业结构内部的调整为主。支柱产业不断吸引尖端产业的新技术和产品, 壮大支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对于发达国家来说,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则是在尖端产业的技术向支柱产业的扩散和转让方面, 在开放经济系统中, 则是完成技术输出和转让。

参考文献

[1]、雷选佩.改进层次分析法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中的应用[J].体育科研, 2008 (1) .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篇8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年均GDP增长率达到了9.83%, 积累率接近40%形成了庞大的国民经济总量,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 跃居世界第三位, 人均国民收入也达到2360美元, 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过于追求经济的速度, 产生了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社会环境不和谐因素, 按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 中国2020年要实现人均GDP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与国际先进发展水平相比, 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亟待解决, 加快现代化进程, 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

二、现阶段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1. 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

现阶段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 即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阶段, 这对资源供给和环境承受能力有了更高要求, 中国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快速增长, 占世界总增加量的比例, 包括煤炭、石油和钢等均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的污染排放总量大, 环境污染严重, 从发展方面看, 重化工工业阶段的到来必然提高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 由于重化工业本身的特点就更加剧了节能减排、降低环境污染的难度。同时中国还面临着资源总量有限、资源利用效率低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从资源利用效率看, 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非常大,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企业主要依靠低价格的要素投入来获得比较优势, 而科研投入较低, 依靠科技进一步提高生产率, 降低生产成本动力不足。

2. 产业结构不合理,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现阶段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是;农业基础仍然很薄弱, 机械化程度不高、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大而不强, 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世界知名品牌。制造业规模虽已位居世界第三, 但消耗高、污染多的行业和企业所占比重过高, 以浙江嘉兴南湖区而言, 虽处长三角地带, 但工业经济发展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工业层次还相对偏低, 总体上还是以消费品工业和原材料工业为主的工业经济。中国服务业发展滞后, 其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中低国家平均水平低十几个百分点, 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数量和质量远不能满足需求。从世界范围看, 每1元现代制造业增加值, 相应有1元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为其提供配套服务。以浙江嘉兴南湖区而言, 2007年工业增加值62.18亿元, 而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仅为18.65亿元。从近些年发展的结果看,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变化方向出现偏差,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的格局不仅没有改变, 反而继续强化, 进一步加重了资源环境的压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2年以来一路攀升,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资源环境及就业结构等一系列问题。

3.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资源环境受到瓶颈制约。

改革开放及一系列政策, 通过市场机制, 中国发展速度很快, 特别是东部地区快速发展, 而西部地区发展缓慢, 东西部的差距相差很大。尽管国家在前几年大力实施西部开发战略, 三大地带经济发展差距仍然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已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 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充分, 产业结构升级迅速。制造业服务业和外贸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而西部的增长则主要靠基础建设投资的拉动, 国有资本仍占主要地位, 外资及民间资本不足, 所以东西部之间的经济、人均收入差距相差很大。但东部地区在发展中面临资源环境瓶颈制约加剧, 资源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尚求形成, 成为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嘉兴市南湖区而言, 按目前制造业亩均增加值约50万元, 劳动生产率约6.5万元、工业环境资源产出率约480万元/吨测算, 每增加100个亿的工业增加值, 则需要新增用地2万亩、劳动力15.4万人和排放COD或SO2共2000多吨, 有限的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将难以满足目前的发展需要。

4. 投资、消费与出口不协调, 城乡收入差距大。

投资、消费与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但突出的问题是三者不协调, 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 具体表现在: (1)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超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 (2) 投资率上升, 消费率下降。 (3) 消费率大大低于历史同期国际平均水平。 (4) 内需与外需关系不协调, 出口增长快, 贸易顺差大, 经济增长的外贸依赖度越来越高。 (5) 城乡收入差距大。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来看,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5. 要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在社会事业发展上还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教育、科技、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有待提高, 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阶层结构需进一步调整。这就要求转变政府职能, 提高社会事业, 对建立和谐社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在目前中国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对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福利事业,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更显得必要。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的思路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优化投资结构, 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

第一控制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的投资, 要从主要依靠土地、资金和自然资源支撑的经济增长, 向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源支撑转变, 逐步从外延扩张为主到内涵提升上来。第二增加技术创新投资,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实现工业由大变强, 大力发展以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 推动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产业, 提高市场竞争力。第三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引导社会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 努力开拓服务业发展新领域, 发展金融、现代物流、研究与开发、电子商务、法律、资询、会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医疗卫生、社区服务、文化休闲等消费性服务业, 扩大企业、公共事业机构和政府的服务外包业务, 努力提高服务业社会化和市场水平, 加强服务业的政策法规建设, 统一和规范服务业市场。

综上所述, 嘉兴市南湖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升级的主要目标是到2012年构建一个体系、建设两个区域、形成三大格局。一个体系:即现代产业体系。就是强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 叠加发展的产业体系。两个区域:即创新型区域和高端要素流入区域。就是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 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标准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强化人才支撑体系, 为率先建成创新型区域打下坚实基础。三大格局:即发展基础、发展质量和发展层次的新格局。发展基础就是以工业产业集群、服务业集聚区为重心, 走大项目带动大产业发展、大企业支撑大基地建设的路子, 建成现代服务业多个集聚区, 形成主导产业与主体空间相辅相成的格局。发展质量就是狠抓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提高土地利用率, 形成集约发展与生态发展齐头并进的格局。发展层次就是鼓励引导企业发展核心技术, 培育自有品牌, 建立现代营销网络, 实现由加工制造、设计制造向自有品牌制造发展, 形成产业升级、企业提升与产品创牌整体推进的格局。

2. 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结构, 扩大内需。

一是优化投资结构, 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控制投资过快增长, 提高投资效益。努力扩大消费需求, 完善消费政策,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刺激消费发展。二是优化进出口结构,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努力缓解外贸顺差过大的压力, 培育和支持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扩大服务产品和农产品出口,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结合嘉兴市南湖区实际,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 要着重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着力在有效投入中实现转型升级, 围绕“优增量、调存量、促转型”的工作部署, 通过高质量的项目投入, 以增量发展推进转型升级。二是优化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培育消费热点上下工夫, 努力培育教育、文化、信息、旅游和服务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休闲娱乐、体育健身和卫生保障等新的消费点, 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三是着力提升出口水平, 积极开拓和巩固国际市场, 在调整优化出口商品上下工夫, 推动出口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提高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3. 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工业反哺农业,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 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统筹区域发展, 缩小东西部发展差距, 各地区比转优势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发挥。嘉兴市南湖区要因地制宜, 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地理位置, 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城乡基础设施网络化建设,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加快农村新社区建设, 提高农村发展整体水平。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重视教育, 充分发挥北师大附校等名校在南湖区的带头作用, 积极探索教育资源向农村扩张, 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优化医疗机构布局,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 提升和强化三级卫生服务功能, 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加快文化创业产业园建设, 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不断丰富城乡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文化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扶贫济困、防灾减灾、公共服务等机制, 切实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首位, 真正做到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摘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调整优化投资结构, 推进经济转型升级, 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形势需要, 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根据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结合实际, 着重谈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篇9

1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难点

1.1 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错位、缺位

农民是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土地的实际操作是农民, 农作物的具体操作者也是农民, 只有他们才能真正起到调整优化的作用。但是, 由于农业种植知识欠缺、文化水平不高、整体意识不强等因素, 导致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形成良好的市场主体意识, 参与市场运作的能力也很弱, 资金积累不够, 属于社会中的较为庞大的弱势群体, 本应是他们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体, 由于上述原因形同虚设。

1.2 政府管得太严, 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能很好突现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 政府部门在调整优化中干预太多, 管得太严, 权力下放还不够, 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主体作用, 让农民在结构调整优化中失去积极性, 更多强调的是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这样的现状, 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农民在结构调整优化中的积极性, 降低了农民作为主体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的效果, 从而给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和阻力。

1.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民生产、生活能力还比较弱

近几年来, 中央加大了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力度, 从政策、资金、人力等方面给予了大量的倾斜和照顾,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从省、市、县到乡镇, 各级党委、政府均不同程度上加大对农业的重视力度, 强化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但由于乡镇一级的财政收入增长相比较为迟缓, 政府投入的资金远远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所需资金,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 农民在农村中靠天吃饭的局面一时还不能打破, 一旦出现较大的天灾人祸, 就会发生粮食生产严重下滑的现象。

1.4 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工合理, 同质化严重

近年来, 农业结构调整优化中, 有一定的起色, 但在较大范围内的产业间、产品间同质化还较严重, 农民种植植物大都是“随大流”, 基本上都还是“他种什么、我种什么”的现象, 不能很好地形成区块式的种植模式, 高档产品、深加工产品太少, 造成农产品供给与城乡居民的需求不相适应, 脱节较为严重。

1.5 培训力度不够, 科技支撑严重缺乏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部分农业农技人员农业技术知识匮乏, 创新理念不够, 农技人员从事普通农技的多, 而从事特种的技术人员却几乎没有, 农技人员的专业结构极为不合理。二是由于信息网络覆盖面还不够, 不能完全覆盖到农村田间地头、乡村角落, 因此, 农技推广得不到充分发挥, 农民基本不能接受农技知识方面培训。

2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

目前, 由于农民素质不高, 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和创新不够, 还有待进进一步的完善。因此,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要结合农业调整优化的实际情况, 把握进度, 积极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发展。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这个过程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这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 从自给型经营转向规模效益型经营。

市场经济潮流的不断涌入, 市场变化多端, 调整优化的进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而是崎岖不平的, 这也为农业结构调整带来很大的难度。因此,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还要注意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从而很好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

3 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措施办法

3.1 要切实体现农民在结构调整优化中的主体作用, 加大保护农民在结构调整中利益的力度

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中, 农民是具体操作者, 是主体。要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 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 深入他们对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认识, 让他们投入大的热情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工作中。

3.2 要真正实现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

要出台相应的扶持保护政策, 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不能为调整优化而调整优化, 而要在调整优化中切实解决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要加大对农村劳动者——农民的培训力度, 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 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 提升劳动者能力水平。

3.3 深入调研, 认真分析研究, 找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切入点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不能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 不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要经过深入调研, 通过分析研究, 找到猫洞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 根据本地实际, 走特色产品种植之路, 充分发挥本地农业资源的作用。猫洞乡位于普定县东北部, 西与本县白岩镇、城关镇, 南与安顺西秀区轿子山镇、蔡官镇, 东与平坝县乐平乡相邻, 北与本县补郎、猴场乡隔河相望。位于交界之地, 区位优势非常特殊, 对于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很有利, 要加大农产品区域优势布局规划力度, 形成自己的农业产品种植特色, 走特色化产业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华山.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些思考与探索[J].统计与预测, 2003 (2) :43-46.

[2]刘成禄.加快农民角色转换推进农业结构调整[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 2003 (7) :25-26.

[3]张晓辛, 傅锡敏.对农业结构调整问题的法律思考[J].中国农机化, 2005 (1) :7-10.

调整建筑方案,优化结构基础设计 篇10

关键词:土层良好,调整方案,优化基础

铭洋首府位于哈尔滨市阿城区牌路大街上, 靠近牌路大街与中都大街的交界处, 2010年由黑龙江省铭洋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

该工程由两栋高层住宅建筑和地下车库组成。南端为A栋, 17层, 长约47米, 宽约13米, 高约52米, 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米。北端为B栋, 30层, 长约55米, 宽约17米, 高约91米, 总建筑面积约2.6万平米。两栋高层建筑之间为单层地下车库, 两栋高层建筑及地下车库的地下室地面建筑标高为-6.000米, 室外地面建筑标高为-0.450米。

两栋高层住宅均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哈尔滨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设场地为Ⅱ类场地土, 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A栋为四级, B栋为三级。

2 工程地质条件概况

根据黑龙江北方有色建设有限责任公司编制的《铭洋首府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0G11) , 建设场地地貌单元属阿什河一级阶地, 地形平坦。

勘探采用假设高程, 基点标高为100.00米, 建筑±0.000标高为100.70米。

初见水位在7.4~8.5米深, 稳定水位在7.5~8.4米深。

原土层底层状况由上至下分布如下。

第4层粉质粘土:硬可塑~硬塑, 中~高压缩性, fak=180KPa, 顶埋深1.9~2.2米, 层厚0.6~1.7米。

第5层粉质粘土:软可塑, 中压缩性, fak=110KPa, 顶埋深2.9~3.6米, 层厚0.9~4.4米。

第5-1层弱泥炭质土:软塑, 高压缩性, fak=90KPa, 顶埋深3.5~5.0米, 层厚1.0~1.9米。

第6层圆砾:稍密, fak=280KPa, 顶埋深6.0~8.0米, 层厚2.7~6.6米。

第7层砾砂:饱和, 稍密, 夹少量薄层粉质粘土及数层粗砂、圆砾, fak=230KPa, 顶埋深8.5~12.5米, 层厚4.0~14.1米。

第7-1层圆砾:饱和, 中密, 含砾石, 夹薄层粗砂、粉质粘土, fak=380KPa, 顶埋深16.0~24.5米, 层厚2.1~4.0米。

第8层砾砂:饱和, 中密, 夹少量薄层粉质粘土及数层粗砂、圆砾, fak=280KPa, 顶埋深19.5~24.0米, 层厚3.1~19.3米。

第8-1层圆砾:饱和, 中密, 含砾石, 夹薄层粗砂、粉质粘土, fak=380KPa, 顶埋深23.4~27.4米, 层厚1.8~5.8米。

第9层卵石:饱和, 密实, 局部夹薄层砾砂, fak=600KPa, 顶埋深39.0~40.1米, 层厚3.5~4.4米。

第10层泥岩:泥质结构, 块状构造, 全风化, 浸水软化成粘土状, fak=290KPa, 顶埋深45.6米, 揭露层厚0.3米。

3 基础方案思考

下述基础专指A、B栋高层建筑的基础。

3.1 根据建筑情况及地质情况, 首先想到的就是桩基础。

根据地质土层构造,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程》 (JGJ 94-2008) 附录A, 本工程的桩基础施工会有相当的难度。

哈尔滨地区广泛应用钻孔压灌超流态混凝土桩 (简称超流态桩) , 本质上是泥浆护壁桩, 是这个工程最合适的桩型。虽然超流态桩能实现, 但施工依然会有相当的难度, 进而就会使成本有比较大的提高。

3.2 另一个基础方案就是筏形基础。

建筑地下室地面为-6.000, 筏形基础底面应该在-7.500左右, 对应地质报告高程标高9.200左右, 土层为第6层圆砾 (fak=280KPa) 或第7层砾砂 (fak=230KPa) , 下部没有软弱下卧层, 按第7层砾砂设计。

根据计算分析, A栋基础底面荷载标准组合值为340KN/m2, B栋基础底面荷载标准组合值为550KN/m2;考虑荷载不均匀分布因素, A栋基础底面荷载标准组合值计为400KN/m2, B栋基础底面荷载标准组合值计为650KN/m2。

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2002) 公式5.2.4对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进行修正。

fak=230KPa, ηb=3, γ=9.5KN/m2 (基底以下土基本上都在地下水位以下, 均按浮重度计) , ηd=4.4, γm=18.5KN/m2 (基底以上土均在地下水位以上) 。

仅考虑宽度修正时fa=fak+ηbγ (b-3) =230+3X9.5X (6-3) =315.5

求出A栋深度修正所需深度:

求出B栋深度修正所需深度:

室外地面设计标高为-0.450米, 基底标高按-7.500计, 基础埋深为7.5-0.45=7.05米, 两栋均满足深度修正所需深度计算值, 筏形基础可以实现。

4 问题的提出及解决措施

原建筑方案的地下车库地下车库与两栋高层是连通的。无论采取什么处理措施, A栋实现筏形基础都是很容易的。在B栋与地下车库连通部位, 地下车库结构不能提供等同于所需基础埋深的作用, 即使采用一些参考资料 (如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的《建筑结构专业技术措施》) 关于此类状况下地基承载力修正的计算方法,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如果不调整建筑方案, 该栋建筑就不能实现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在经济性、施工周期、施工难度等各方便都较桩基础具有相当可观的优越性, 应做一些努力, 争取尽量采用筏形基础。

经过对建筑方案的认真研读、思考, 查阅相关资料, 得出结论, 如果取消地下车库与B栋相连的一个柱距 (近10米) ,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就能满足设计要求。这样的调整, 建筑改变不大, 对功能的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应该是可行的。于是, 向建筑专业、建设单位等相关人员提出了修改建筑方案的建议。

经过沟通、协商, 这个建议被采纳, B栋顺利实现筏形基础方案, 对本工程的经济性、施工周期等产生了很可观的积极影响, 受到建设单位的高度赞赏。

5 结语

通过本工程的实践证明, 根据结构方案的特点, 在对建筑没有根本性的影响, 没有过大的影响时, 对建筑方案进行适当的、少量的、必要的调整, 会极大改善工程结构的合理性、经济型, 会极大的改善工程的建设周期, 降低建设成本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2]《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 94-2008

[3]《钻孔压灌超流态混凝土桩基础技术规程》DB23/T360-2007

上一篇:降解实验下一篇:儿童鼻-鼻窦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