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2024-07-01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精选十篇)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篇1

1 实验室建设与实验管理改革

1.1 健全实验中心的功能,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 完善学科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主动参与实验教学,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探索新的实验方法和手段, 完善学科实验教材建设, 使实验室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实体。

1.2 统一管理, 实现开放式管理运行模式

高校计算机实验室是教学科研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开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室开放是指各类功能实验室在完成计划内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 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设施条件等资源, 面向学生开放, 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为适应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跟上信息时代的步伐, 满足高校计算机教育的教学与实验, 各高等院校都在改进计算机实验环境, 建立能充分适应高校计算机教学的新型开放性实验室。

在开放式的环境中, 计算机实验室向学生和教师提供以资源为中心的信息服务和教学服务。局域网和互联网的实现, 不断完善了计算机实验室网上教学支撑平台。一个完整的支持基于WEB教学的支撑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网上课程开发系统、网上教学支持系统和网上教学管理系统, 分别完成WEB课程开发、WEB教学实施和WEB教学管理功能。作为网上教学平台, 对教学内容表示的支持主要是提供各种素材的集成功能, 这与传统的教学软件开发平台的功能是一样的, 与传统教学软件开发平台的差别是所产生的最终结果必须能够在网上浏览。网上教学管理系统必须集成数据库工具, 实现自动课程管理。考虑到以后网上教学将与现在的教学系统融合在一起, 网上教学管理系统一定要与现有的学校教务管理有较好的兼容性, 如双方数据可以互相导入导出等。计算机实验室应不断完善的网上教学支撑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资源环境, 实验室服务功能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 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 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 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在开放式环境中, 计算机实验室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筑网上教学平台, 拓展教学服务功能, 完善教学形式, 支持多学科的教学建设, 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形成一种互动型的关系。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运行模式, 在时间、资源、管理方式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放, 通过实验室管理系统统一安排教学实验及科研实验计划, 资源共享, 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室的有效利用率。

1.3 建立实验室管理系统主页

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师生提供开放式的平台, 各级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浏览实验室管理系统主页, 查询实验室开放情况, 并可以和实验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同时, 实验室管理系统可根据需要给相应的高端用户授权, 使这些用户可以根据实验计划自行对实验的使用进行预约。这样, 可以充分保证重要的实验和科研项目顺利的进行, 又为师生提供最大的方便。实验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了解设备的使用情况, 并及时进行维护和管理。

1.4 及时准确提供实验室运行的各项数据, 为实验室的建设提供依据

实验室管理系统对实验室的开放、使用率、实验设备的各项数据、设备的使用情况自动做出统计, 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需求, 为今后实验室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准确的依据, 避免建设和管理的脱节, 有效利用学校的建设资金。

1.5 建设基于校园网络的虚拟实验室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网络实验室基本是封闭的、设备专属专用、功能单一。即学生只能在实验室内进行网络实验;实验室内的终端 (PC机) 等设备只能用于网络实验。就此不足, 我们应该提出建设先进的开放式、设备的高利用率和多功能实验室的理念。通过因特网上任意一台计算机作为实验终端进行网络实验, 打破过去实验只能在实验室内进行的规则和习惯。

将部分实验项目统一放到实验中心服务器上, 全校学生可以从校园网内任何工作站登陆虚拟实验服务器, 通过用户验证后下载实验教程到本地工作站进行实验。这样, 实验室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极大的扩展。

1.6 校企共建, 互惠互利

加强校企共建, 丰富实验实训项目, 拓展实训内容, 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了充分发挥高校与企业相结合的优势,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共建, 使实验教学、科研创新和技术开发密切结合, 强化实验教学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实验室可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 联合实验室不仅能为大学生提供实验创新的场所, 同时也为大学生参加程序设计大赛、软件设计竞赛、计算机仿真大赛、电子工艺实训等提供平台,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更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足的准备。

2 结论

实验室工作是高校人才培养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是高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特色的重要标志来抓实验室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一定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提升学校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詹和平, 孟宇龙, 温萍.加强实验室教学管理的若干有效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3, 5.

[2]周叶中, 陈学敏.综合性大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 2000, 5.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2

一、 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传统教育模式及不足

《计算机系统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学好这门课程的关键在于多做实验。因此《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但在我校,《计算机系统维护》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程都是专业选修课,且课时十分有限,因此,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的教学存在的不足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一) 重理论而轻实践

《计算机系统维护》作为专业选修课程,课时比较少,而在这较少的课时中,理论教学的课时比例却占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二还多,实践教学课时所占比例还不足三分之一。这种严重失调的教学比例,就是重理论轻实践的表现,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

(二)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手段对本课程的教学都是从计算机的内部结构讲起,讲授计算机的主要配件的性能和基本原理。然后对计算机主要部件出现的故障进行分析,进而告诉学生如何排除故障。接着讲授操作系统的一些知识。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一方面使用传统教材和知识更新都比较慢。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削弱,使一门原本非常生动活泼的课程变得枯燥乏味。

(三)忽视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学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计划的指针通常是偏向专业重点课程的教学与实验。对于这类基础的选修课程,往往是任学生自由发展,学校不作硬性要求。事实上,学好了这门课程,对学生毕业就业和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都有重大影响。故不能忽视本课程的基础作用对学生掌握专业技术的重要性。

二、《计算机系统维护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

教学改革的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指导思想的重视及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二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教学工作的总结,归纳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新方法:

(一) 学校教学指导思想上的重视和对教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要求

对于学校教学指导思想和理论教学等问题已经有许多教师加以研究过了,在此我们无需赘述[2],只着重谈谈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教师的教学能否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因此学校对教师高标准严要求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认为,学校首先应当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重视专业选修课程的实践课程观点。在教学计划上,当理论课时与实践课的课时相冲突时,应重实践。而且要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即:上理论课的教师必须上该门理论课程的实践课程,而且必须要精通,否则难以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二)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方法

这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也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之所在,具体可归纳为三种方法:

方法之一:加强对硬件知识(特别是计算机的新标准)的讲授

教师要结合当前计算机市场上最新硬件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对计算机硬件维护人才的需求,激发学生学好、用好计算机,维护好计算机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去感受新的计算机硬件的特性,感受新知识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局限于实验项目中所要求的知识点,让学生在实验中眼、手、脑并用,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实验,教师掌控全局,最后由老师集中分析讲解学习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使学生每次实验都能学到新东西,在紧张有序的实验课中完成实验项目所要求的任务,切实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有所获,有所得。

方法之二:借鉴项目教学法

受许建豪先生“高职计算机系统维护专业教学改革探索”[1]一文的启发,试用其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

具体的做法是:1、课程教学开始前,拟定项目教学计划时的工作。2、将该课程分为三大项目板块, 采用项目化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1)机房计算机系统维护;

(a)利用计算机网络调查当前计算机主要配件的品牌、价格、性能等,每组学生在任务完成时需根据自己的调查,为实验室配置一台满足计算机教学需要、价格在4000元左右的电脑。

(b)独立对计算机整机进行拆装;

(c)利用fdisk与pq进行硬盘分区;

(d)BIOS的设置;

(e)操作系统安装及优化;

(f)装机必备工具软件的使用;

(g)网线制作与网络连接以及局域网设置。

(2)计算机软硬件常见故障的分析与排除;

(a硬盘数据的恢复;

(b)恢复恶意代码对注册表的损坏;注册表备份及还原。

(c)操作系统的备份及还原;

(d)机房大量电脑操作系统的还原;

(e)计算机维护及监测软件使用;

(f)主板故障处理(利用检测卡分析、排除主板故障)。

(3)常用办公设备的使用及维护。

(a)打印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b)刻录机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c)扫描仪的使用、维护、故障排除;

计算机基础实验改革探究 篇3

目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例如,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学生对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只是按部就班不能举一反三;教学中忽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不适合目前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的现状;更有甚者跌入了应试教学的泥潭,抓考试的合格率,大量地进行与考试有关的操作练习,而忽视了学生多方面应用能力的培养。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状况,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的质量,我们对实验课程的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改革,从实验教材的编写,到实验教学方法的转变,再到CAI课件的制作,我们做了多方面的努力,目前已形成一套较好的实验教学体系。

一、设计有特色的实验教材

实验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实验教学内容、目标和资源的重要载体,它决定了每次实验课的内容,它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效果和质量。选择一本好的实验教材对实验教学尤为重要。目前,很多教材都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的内容过于陈旧,很多实用的操作没有涉及,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有的教材虽然有一定数目的实验,但缺少特色;有的教材中实验的设计单一,不系统,不能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求。针对这些问题,再根据我院学生的特点我们编写了自己的实验教材。

1. 教材围绕同一个课题设计实验任务

在学生学习office课程的时候,实验基本上是围绕同一个题目展开的,将一个大项目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利用建构主义理论,采用任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受到小任务完成后的喜悦的同时获得了应用技巧,到课程的最后又体会到了一个项目是如何生成与发布的。比如,Word部分通过几个实验完成“计算机等级考试分析报告.doc”的设计排版,Excel部分的各任务是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数据进行分析,Powerpoint和Frontpage是针对等级考试相关问题所做的演讲报告及网页。这样,学生在完成各个实验掌握了相关的操作之后,也体会到如何去进行一项课题的设计、演讲与发布。

2.每个实验内容分层次设计

在教材的每个实验中,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基本实验题目、补充实验题目、提高实验题目。这三个题目要求中,基本实验题目是每个同学必做的部分,然后根据实验完成进度选做补充实验题目和提高实验题目。这样的设计,对课堂上的分层次教学起了很重要的引导作用。

另外,对于基本的实验题目,我们在教材中给出了具本的操作步骤,侧重对基本能力的培养。其他两个实验题目没有给出具体步骤,以避免有些学生总是按部就班的进行操作,不去思考,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创造意识。

3. 各章对于常用的操作给出相关知识点

在各章的开始,给出了本章各实验所涉及操作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课前对知识点的预习,以及在实验课上遇到问题后进行参考。

4. 总结出上机操作时常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对于上机实验过程中,学生总是反复出的错误操作和疑难问题,我们在教材的最后,以问与答的形式列出,这样便于学生上机时的操作,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同学也解放了辅导教师的大部分时间,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制作实验CAI课件,构建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于教学面广、内容多,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基本的实验学时不足,必须充分利用校园网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环境,让教学资源共享,减轻辅导教师的重复性劳动,更好的实现教学的互动与反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协作能力。

我们的实验课分两部分,一部分通过有限的学时由老师采用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利用实验教材与CAI课件由辅导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另一部分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

1. 开发CAI课件

CAI课件主要应用于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完成实验内容,更有效的掌握应用技巧,同时得教学的效果

的反馈。课件的使用使实验有了便捷有效的引导及核查方式。图1为我们课件的主要设计界面:

学生模块的功能包括实验、实验的评析、浏览视频演示、测试、查看作业、查看实验或测试成绩单、留言提问等。学生通过使用课件,更加明确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自主探究。在学习的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可以快速的通过课件“查看帮助”,找到相关操作的解决方法。“相关视频的演示”帮助学生解决重点与难点问题。这些都大大的解放了辅导教师的重复性工作,从点对点的辅导转换到了点对面的交互,并锻炼了学生自主学生的意识。

另外,课件中“评析本实验”的实验自动评分功能,使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操作是否正确,同时得到错误原因的相关提示。学生还可以随时进行自我测试,了解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师模块的功能包括上传作业要求、查看并评价实验成绩、统计分析实验(考试)结果、查看回答留言提问等。学生模块与教师模块的功能相结合使学生与教师之间得到交流,使得教学得到更有效的反馈,也有效地使教师及时掌握信息,调整教学方针,因人因材施教。

CAI课件的评分子系统通过一年的实践应用,已显见效果,一方面学生摆脱了“上机无可为,下机无所得”的情况,另一方面又给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教学手段。每个同学通过人机互动能得到成绩的评价、与教师的交流,弥补了普通教学时实验老师不到一一指导的不足,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更有了激情,在本年的等级考试中,我院学生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整体通过率为96.61%,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工程系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机械工程系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和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一次通过达100%。

2.开发网络资源

网络具有跨时空、信息量大、交互性和个性化的优势,要跟上时代教育的步伐就要充分的利用它,实现网络与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紧密结合。

我们本着以教材为主,扩充教学资源,通过建立一个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为专题的学习网站来创设一个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自我学习的环境。这样的学习网站通过网络学习环境,向学生提供大量的计算机基础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让学生自己选择信息资料,自己收集、分析并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专题网站按一定的教学策略收集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多媒体学习内容,提供与其相关的本地资源和相关链接上传下载和信息检索功能。并在网站上上传了教师的备课教案、练习题、作业题、及相关答案等。网站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和方式增多,知识来源趋向多元化,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欲望也更强,这一切都极大的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充实了课堂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将CAI课件与计算机基础专题网站相结合,也是课堂教学课余学习的相结合,以此我们达到了网络教学的目的,这是我们正探索的网络时代下的全新教与学的模式,它不仅仅是借助网络硬件手段进行教学,更强调通过有效的支持软件如教学的CAI课件实现有效人机互动,信息互联,及时反馈的自主教学模式,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实验课时有限,不能满足那些和基础较好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通过课外时间在开放机房利用课件及网站学习,赶上其他同学的水平。而对于基础好,对计算机有着特殊爱好的学生来说,需要引导、培养,使其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所以,应该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电子报刊、网页制作、辅导小助手等活动。还可以将其和即将学习的高年级的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组织小项目开发,从需求分析到设计最后到论文编写,让学生获得一系列的知识。或者和一些活动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在很多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与研究。目前我们正在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和课外实践的实施,同时努力提高全体实验教师的素质,提高教学评价效果。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学生的计算基础文化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模式

0 引言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 计算机理论与实践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因此, 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教学的重要环节, 抓好这个教学环节, 对于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机会, 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师课堂理论教育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更重要的是, 能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同时, 计算机实验课也是一项探索性和创造性很强的实践活动, 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素质。但是, 长期以来, 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 认为实验课只是理论课的补充, 甚至把它看成是理论课的附属, 实验教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使其无论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效果上都远远落后于课堂教学。笔者根据自己几年来一直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经验, 认为我们应树立新的实验教学观念, 建立新的实验教学模式, 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 现阶段计算机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 就目前情况来看, 实验教学环节中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从教学方法上来看, 往往以学生照着实验指导书, 教师等待学生提问的实验方式来进行, 仅仅把计算机实验看作是在设备上将实验指导书上的内容进行验证的机械式操作流程, 学生基本上是照实验指导书一步一步得到实验的结果, 或者是被动地照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去完成实验。老师很少以启发或研讨的方式指导实验, 注重理论知识传授多, 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够。从实验教学内容来看,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 往往是验证性实验多,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较少。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很多时候只是照着课本把一些程序代码输入计算机进行验证.或者只是初步掌握了对某个软件或程序的操作, 离开了教师的指导和实验教材的帮助就很难独立完成实验, 更谈不上自己去设计软件。这样实验教学根本达不到其教学目标和效果。以致很多学生的实验目的就是通过考试或得到很好的分数, 实验时不清楚实验的原理、方法, 实验报告也只是抄抄应付了事, 毫无兴趣可言。这样的教学现状严重影响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的效果, 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

2.1 合理组织教学内容, 科学设置课程

在实验教学课程设置过程中, 既要注重密切联系理论课的讲授内容, 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创新性。创新型的实验课程设置的设计可以由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三大部分组成。在实验教学的组织过程中.应着重分析“三性”实验之间的关系。对实验项目重新整理, 保留部分验证性实验, 加大了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比例。基本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是入门的基础课。综合性实验是实验内容涉及本课程的综合知识或相关课程知识的实验, 能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形成综合的学习与培养的实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 学生的独立思维和个性得到充分尊重.从根本上改变了千人一面的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计算机实验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体系.有其自身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内在规律。实验理论不仅是各个实验项目所依据的具体原理, 更重要的是对实验项目中的设计思想、测试方法、处理原则与实验手段的指导。重视实验理论知识的学习, 有利于培养学生把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能力。只有科学、合理地设置和安排实验课程, 才能使实验教学沿着高效正确的方向开展。

2.2 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大多数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还在沿用传统教学方法, 即由老师来辅导学生完成特定的实验内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教师占主导地位, 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这就不利于充分发挥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难以实施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与提高, 逐渐让学生从“学会”转变为“会学”, 并不断激发学生对计算机实验课程的兴趣与激情。教师应该多观察多思考, 总结经验, 积极寻求实验教学的新方法, 应该注重启发和引导, 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问题。例如, 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实验教学法。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 在进行实验设计中, 需要把实验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在实施过程中, 需要精心地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 如何去思考, 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任务完成之后需要及时总结和点拨,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自己解决问题。“任务驱动”实验教学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以任务作为驱动,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加以灵活运用, 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 加之教师的引导、点拨, 使学生把知识加以延伸, 并能触类旁通、以点带面。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新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实验教学, 例如使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实现网络化教学管理。同时教师在教学中, 要更多地向学生讲解实验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重视计算机实用性教学, 让学生认识其重要性。

2.3 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在对待不同类型的计算机实验上, 教师要使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例如, “小组教学”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组织形式。在实验操作教学中教师可将学生编排成一个个小组。使用分别编写和集中讨论的方式, 让学生们在讨论中自主掌握计算机实验原理、类型以及实验步骤等。组员应是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 针对问题, 以小组共同学习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小组合作教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增强了认知兴趣, 学生有机会在无戒备、轻松的气氛中听取和采纳他人的见解, 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有限时间内进行辨析、取舍、评价、知识重组乃至创新, 形成立体知识网络, 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灶, 这种教学情境在学生大脑中不易消失, 甚至保持很久。小组中以合作为主, 组间以竞争为主, 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 彼此的互助, 使之取长补短, 学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关系逐步确立, 为今后更加密切合作和竞争创造了可能和条件。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与创新精神,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较好的达到了计算机实验教学目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计算机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该切实从各方面做好计算机实验教学工作, 提高计算机实验的教学水平和实验效果, 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 真正为社会培养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征程, 安静霞.高校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公共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总结 篇5

1.竭尽可能保障设备完好率。在机房大部分机器(大部分2003年购置)严重超龄服役,维护工作量呈直线上升的情况下,在机房专业维护人员严重短缺的情况下,中心老师克服各种困难,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竭力保证机器完好率在95%左右,为机房顺利完成本各项教学任务提供了保障。

2.在顺利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确保中心机房全天侯开放。本,中心合计完成90多万机时数的上机实验任务。中心在负责全院5门公共课(每门计算机公共课一半的课时是在机房进行的)、人文素质课的上机教学、信息类软件技术类等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的同时,机房实行全天候开放,从学期开始到学期结束均提供给学生自由上机学习之用。除此之外,机房还顺利完成了一年两次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机试、全省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每个学期末的计算机公共课考试这样的大规模考试。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机房还承担了各种从业资格考试、专业技能训练、学科竞赛等任务。同时,机房还协助、支持了学校其他老师的科研工作。

3.出色完成中心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除了机房资产管理、设备维护维修外,还要面对琐碎繁杂机房日常教学管理,如上机预约安排、卫生清扫等,还需要不断到机房巡查、维护上机秩序和制度,协助、配合在机房上课的其他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在资源紧张的情况下,进行东、南院机房统一协调,如下半年南院本部的《网络与多媒体技术》课程基本调在了东院机房完成。此外,机房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还尽可能地满足其他系部有关专业的上机教学安排要求,如会计相关专业课程(如用友软件的教学使用)、土木工程相关专业课程(如广厦CAD的教学使用)。

4.中心1000余台机器在本完成了200台机器的更新换代。在校、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中心成员的共同努力,中心共完成了200台的机器更换,在一定程度上为机房管理老师减轻了负担,但由于近年来机房机器要求是挂接互联网的,而机房的各课程教学又完全是依赖网络课堂来完成教学的,目前,机房所有机器一直都连接到了Internet,这对机器的档次、对机器的软件系统的更新、对机房网络的稳定运行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对机房管理老师的考验。

5.继续保持机房设备较低的维修维持费用。能自己修好的设备故障坚持自己动手排除,机房负责人坚持深入各机房,随时发现异常情况随时处理;同时督促值班人员值好每一次班,同时在机房倡导良好的上机习惯,坚决防止水电等能源的无端浪费。

6.本,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余,中心老师申报成功2项省级以上课题,以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12篇,其中1篇被EI收录,5篇为校定二级刊物;获校级教学成果奖2项。中心老师指导学生参加省、校科研项目3项;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3项。

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MOOC;高职教育;实验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给计算机专业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实验教学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定动作和必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针对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基于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理念进行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全新实验教学模式、创建立体化实验考核方法与构建新型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是实现计算机专业“以 培训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的有力保障。

一、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1. 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

实验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技能能力的主要来源。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多依教材知识点设计,参照教材实例“依葫芦画瓢”,缺乏启发性与创新性;实验内容相对孤立,各实验间不能形成技能体系,学生难以掌握实际应用能力;部分实验内容知识陈旧,不能体现技术热点,与用人单位要求联系不紧密。

2. 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发展需求

合理的实验教学模式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与保障。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演示讲解与操作指导,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单一的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为“单向”传递,学生难以在课堂上将所学知识“内化吸收”。随着网络的发展与智能终端的普及,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 实验考核方法不能实现多维度考核

考核方法是学习方向的指挥棒。目前高职计算机专业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报告、平时作业、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等,由教师完成全部考核。实验报告和平时作业不易实现“一题多卷”,难以评价学生完成的独立性和学习的主动性;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只对阶段学习做出总结,不能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考核仅由教师完成,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现有的考核方法不能很好地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4. 师资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活动效果。由于教师参加培训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较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思想已不能满足培养人才的需要。

二、基于MOOC理念的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1. 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MOOC是一种新兴的网络化智慧教育,其利用网络获取世界范围优秀教学资源的模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学改革思路。基于MOOC理念,以实验教学大纲为基准,将教学内容分解为若干个关联的技能能力点,细化实验内容,突出实验重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融入ACM大学生竞赛与科研项目,优化实验内容,提高实验课程的实践性、启发性与创新性;以互联网为平台,引入网络优质资源与MOOC在线课程资源,丰富实验内容,增强实验课程的实时性与先进性。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实验课程知识结构,创建多元实验教学内容。

2. 构建全新实验教学模式

根据计算机实验教学特点,构建传统实验课堂、MOOC-翻转课堂、网络虚拟课堂相结合的“三个课堂”实验课堂体系;创建理论知识讲解与实践应用操作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竞赛/科研活动相结合、单一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相结合的“三个结合”的立体教学方法;创建教师引导-学生主体模式、小组讨论-个别辅导模式、理论分析-操作演示模式相结合的“三个模式”辅导方法;构建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师生与企业互动相结合的“三个互动”沟通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机整合教学视频、电子教案、板书讲解与实践操作,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

3. 创建立体化实验考核方法

针对 计算机实践课程的特点,创建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相结合的考核目标;构建操作试为主、笔试为辅,课堂问答/答辩为主、课后作业为辅,实际课堂互动为主、虚拟课堂互动为辅,团队合作为主、创新性为辅的多角度考核指标;创建教师评价、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师生共评”评价方法。在考核中,将成绩评定渗透到每个教学环节,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注重学生学习主观因素的考核,达到“以评促学”。

4. 构建新型实验教师队伍

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巩固与延展,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师的教学活力与实践能力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MOOC开放、互动的理念,在“走出去、请进来、传下去、动起来”的培养思路基础上,鼓励实验教师积极进行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积极参与MOOC团队建设,在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与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开拓教学思路、增强教学能力,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学活力。

三、实验教学改革效果与结论

通过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考核方法的改革,建立了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内容多样化,计算机技术与市场需求的发展,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实验考核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效果,“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效果。

关于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7

关键词:现状,能力培养,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

计算机技术作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已经广泛应用到社会各个领域, 成为社会进步的标志。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 学生刚开始学习计算机课程时, 兴趣较大, 上机实验比较积极, 但当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 当他们发现实验内容不能达到所希望的目的时, 参加实验的兴趣日渐减少, 打游戏、旷课的人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高校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实验教学安排随意性大, 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员待遇低, 进修培训机会少, 得不到领导重视, 造成实验队伍不稳定, 实验员整体素质不高。随着计算机的逐步普及, 许多学生进大学以前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 而高校计算机教学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 教学内容起点较低, 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

2、实验题目的设计很大程度受教材限制, 实验内容更新速度慢, 教学软件版本低, 不能适应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验证性实验项目多, 研究型和设计型实验项目少, 学生上机实验大多是把老师讲课的内容验证一篇, 自主创新的内容较少, 不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实验教学手段落后, 教师对学生实验操作内容的控制性差, 由于受实验室硬件环境的制约, 教师讲课和实验完全分开, 教学互动的内容少, 效果较差, 教师指导实验的劳动强度很大。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高校计算机实验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

由于计算机课程实践操作性强, 教学内容升级更新快, 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针对计算机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应该从操作能力、程序设计能力、自学能力三方面入手, 分层次、分阶段进行。

1、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表现为直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 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培养的重点, 一般高校都是安排在一年级新生中进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除了要求必须熟练掌握键盘操作等基本技能外, 还应该包括简单的软硬件安装维护、网络设置等其他能力。

2、程序设计能力。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的人才, 不但要能熟练操作计算机, 还要求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程序设计能力是理工科学生应该重点培养的能力, 每个学生都要学习一至二门程序设计语言。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程序设计逐渐从“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向“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转变。大多数教师往往花了较多时间讲语法结构, 而真正用于训练学生程序设计的时间较少, 所以现在真正具备程序设计的学生很少。建议根据不同专业要求, 安排一定数量的程序设计专周, 让学生自主设计一些实用应用程序, 这既巩固了所学基础知识, 又能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3、自学能力。

每个人接受学校教育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 人类很多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自学获得的。由于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发展快, 学校教学内容更新慢, 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相当重要。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积极开放计算机实验室, 为学生学习提高提供条件。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实验教学

随着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为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改革带来新的机遇、需求和挑战, 使得传统的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 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已经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会话协商”、“问题提出”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1、多媒体教学。

利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将对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产生深远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最大优点是将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直观, 可以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充分开发大脑的认识功能, 具有高度的可变性、可控性的特点。例如, 在进行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时, 通过融合声、光、形、色等多种媒体的课件, 给学生动态演示微机组成、文档编辑等内容, 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网络教学。

网络化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和知识单一传递方式, 可以共享各种资源, 是一种全新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将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演示文稿、上机操作题库、综合应用实例等资料汇集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一个高度开放的学习资源阵地。学生既可以使用网络上的共享资源, 又可以将自己的知识加进去, 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在不同地点上网, 组织各种实时或非实时的分布式教学, 通过网络“聊天”和BBS等形式辅导实验,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批改实验报告。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接受教师指导, 完成各项实验内容。对于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 用传统的笔试方法不能完全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 可以实行无纸化操作考试, 对学生的能力分段进行考核, 不仅能公正、快捷考查学生成绩, 还能引导学生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3、构建数字化机房。

教学实验室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环境, 是教学和科研的重地, 也是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环境。由于计算机实验室面向全校学生, 除承担正常的教学任务外, 课外时间还要开放实验室, 机房管理人员经常花大量的精力组织学生上机, 管理难度大。校园网数字化建设给建设数字化机房提供了有利条件, 除了实验教学手段实现数字化外, 整个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也要实现数字化。通过建立中心控制机房, 安装IC卡上机管理系统, 学生一律刷卡上机, 使实验室的管理更有加规范有序。虚拟现实所需的超高速、多媒体的数据传输, 大容量的数据存储, 以及数据处理的分布式与并行化无疑是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催化剂。

4、虚拟教学。

虚拟实验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模拟现实实验环境, 把实验过程和现象生动直观地呈现出来。实验者利用鼠标的点击、拖动, 将微机上虚拟的各种仪器, 按实验要求组装成一个完整的实验系统, 完成各个实验环节。实验者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客体进行体验和交互对话, 使得一些不易观察的、有危险的、实验成本较高的实验, 可以在虚拟实验环境中进行。与传统的实验模式相比较, 虚拟实验可以不受时间、空间、设备的限制, 为探索宏观、微观世界中不易观察的运动变化规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虚拟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特别强调由学生主动参与构建知识结构, 变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学习”, 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在这种情况下, 教材的意义也将由传统的“教材控制”转变为“学习者控制”, 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生动化与内在结构的科学化将更紧密的结合起来, 这种环境将极大地促进教学观念发生变化。

虚拟实验应用软件和真实的实验环境十分逼真。以前普通机房难安排的实验项目, 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进行。如果把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在一起, 可以实验远程教学, 通过网络完成实验的各个环节和过程。网络虚拟实验不仅能随时为学生提供更多、更新、更好的设备, 还可以较好地为学习者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 实验时间、地点不受限制, 可以在任何网络终端完成, 实现开放式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捍宁.计算机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教育探索, 2004.2

[2]罗宁.试论计算机实验的科学管理,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25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教学改革,教学质量

“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必修课,从课程地位来看,它在先导课和后继课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都十分强。因此,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必须对实验教学环节给予足够的重视,把实验教学看作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对实验课教学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制定实验教学任务和要求

1.1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任务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未来的工程技术人员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必须有较强的动手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践教学环节则是培养获得这些能力的关键。因此,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教学任务是:通过试验,让同学在深化理解计算机各功能部件的同时,加强对计算机整机硬件子系统组成与运行原理的认识。在完成实验课的过程中,巩固和扩充理论知识,学习研究方法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逐渐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实践证明,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任务,明确教学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1.2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要求

在实验教学任务确定之后,我们把每一个实验都以任务书的形式给出,任务书主要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要求做了相应说明,在做实验之前,提前两周交给学生,学生在接到任务书之后,则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事先做好预习。这样一来可以使学生将对待实验课的态度由被动转变为主动。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从严要求,因为实验基本操作的准确与否是检查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掌握程度最基本的指标,也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科学仪器及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验科研总结能力,我们除了要求课后撰写实验报告之外,还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能当场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综述,并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由学生回答。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研究总结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为今后从事教学研究打下基础。

2 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2.1 分解实验和综合实验

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上,我们的第一个环节是6个分解实验,第二个环节是1个综合实验,第三个环节是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最后环节为课程设计。6个分解实验分别是运算器实验、微程序控制器实验、TEC-2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主存储器扩展实验、并行接口电路I/O实验、多级中断实验,这些实验一般在该部分知识的课堂教学完成后第三周进行,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及时消化课堂知识,加强对计算机每一个组成部分的深入了解。综合实验为整机调试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重点,它的实用价值很高,是综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全面知识的实验。

2.2 自行设计实验

在掌握好基础和综合实验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设计的内容可以包括:

1)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实验设计,主要是设计一些验证性实验,以巩固和验证新知识。例如在做微程序控制器实验时,为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微程序设计的理解和认识,我们除了要求学生进行加法指令的设计之外,还要求设计除此之外的其它指令,同学们也都能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自行设计出不同功能的新指令,如整数的开方指令、转移指令、转子指令。

2)结合生产实践进行实验设计。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充分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比如,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单片机等器件来设计一个使用微处理器控制的路口交通灯管理系统,通过这样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系统设计的实践和经验,锻炼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及调试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2.3 课程设计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工作能力的培养。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我们特别开设了该课程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我们从理论教学与实践紧密联系的特点出发,选择了微型计算机的设计与调试作为课程设计的课题。实践证明,通过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开展综合性题目的设计锻炼,既可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也可提高对专业课程的应用能力,并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开放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

实验内容改革以后,该课程的实验数目、实验难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开放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室,学生有足够时间完成每一项实验,而不会象以前那样只看不动或极少动手,一些教学未安排的实验也可进行。动手的机会多了,动手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此外,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分批进行实验,缓解了仪器设备不足的困难,提高了仪器的使用率。在我校参加教育部师范院校评估的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我们采取了开放实验室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实效。

4 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由于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及技术性,在一定程度上,其教学内容难以通过课堂讲授和硬件实验被理解掌握。为解决理论授课和实验辅导中的教学难点,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应用电教媒体和多媒体CAI技术,并使用AUTHORWARE软件开发了计算机组成原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通过多媒体技术,以动画演示、配音讲解的手段详细说明运算器、存储器和控制器三大组成部分的动态数据通路、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很好的解决了现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直观、形象的描述计算机内部组成原理以及由它带来的教学难点的问题。为了提高学生系统分析能力、实验完成率及完成质量,我们在CAI软件中提供了实验辅导与讲解演示系统。此外,还提供了良好的交互式学习环境,配有多种方式的习题和测验系统,解决了教学辅导不足和集体教学模式下不能很好的因材施教的问题。实践证明,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打破了以往以黑板、粉笔、教科书为主要教学媒体的教学形式,综合利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接受信息,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 因材施教,注重实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各主要功能部件的组成、设计方法及逻辑实现。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如果仅凭教师解说是很难体会的,即使学生能够明白,也会感到索然寡味。为此,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把学生最熟悉的个人电脑拿来做实验,将个人电脑进行分解,把分解后的部件与计算机组成的各个部件进行对比。例如,在讲运算器和控制器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将个人电脑的CPU拿来作比较,在讲存储器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们将个人电脑的硬盘、软驱、光盘、内存拿来作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点和相互联系,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学习目的,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身边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大帮助。

6 结论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验教学工作应该有目的、有要求、有针对性,循序渐进的逐步开展,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是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的责任,只有不断探索与革新,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得到进步。

参考文献

[1]白中英.计算机组成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30.

[2]王爱英.计算机组成与结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55.

[3]赵灵锴,郭红霞.高校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2005(10):12-13.

[4]海林鹏,陈峰.浅谈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课程的教学[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2):22-32.

[5]解争龙.《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36):36-38.

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9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 计算机人才的培养需要向复合型转变, 这也促使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要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使用更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模式。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系统与计算机软件系统, 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实验教学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思维的必修课。我认为在高等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系列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的要求是非常迫切的, 需要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情况实时地进行实验内容调整, 实验平台更新和课程设计项目的重新设计, 这对于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1) 对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在计算机技术教育中, 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计算机实验课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在教学中, 实验教学仍处于理论教学的从属地位, 实验教学仅被当作是单纯的理论教学的验证和延伸。这使得部分学生出于功利心理而轻视实验, 在课程学习中只是简单地应付实验。

(2) 硬件设置操作特点限制学生深入操作。

硬件实验课程对于实验条件的要求比较高, 需要专门的实验设备, 如实验箱, 万用表, 甚至还需要有示波器等高档实验设备, 只有比较少的高校计算机类专业能够配备这些实验仪器。并且, 计算机硬件实验设备, 集成化程度一般比较高, 无法让学生去进行设计或创新性的实验, 学生实验中硬件相关的时间就只是在连接线路。这些使得学生认为硬件实验的直观性、可操作性甚至还比不上软件实验, 进而丧失学习兴趣。

(3) 硬件实验课程的教学设计不够科学。

目前硬件课程课堂教学的配套实验只是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这种验证性实验往往不能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 更不能有效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目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课程之间联系不够的情况, 使学生只能看到一个个独立的计算机硬件, 不能从系统角度上学习理解计算机学科。

(4) 硬件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改进

进行硬件实验, 是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 是进行实践操作的总结, 它结合了《模拟电路》、《数字逻辑电路》、《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接口技术》等实验技术与实现, 因此, 不能应用一个个别实验就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操作实践能力, 而目前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一个期末实验当作实验课程的考核, 这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参硬件的理解与掌握。

3、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改革方法

(1) 重视硬件实验教学。

要想改进计算机硬件类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真正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最根本的一点, 还是在于改变以往“重理论, 轻实验”这一错误观念。只有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 反复强化训练, 不断迫使他们将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动手实验结合起来, 才能逐步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和创新能力。具体的说, 在实际教学中, 能够将实验课程独立于理论课程之外单独开设当然更好。单独为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设立学分, 学生会更加重视, 打消学生应付实验的侥幸心理。

(2) 改善硬件实验条件。

计算机硬件实验设备目前大多采取实验箱的形式, 实验箱等设备集成度比较高, 出现故障后学生无法解决。因此必须对实验设备经常检查, 确保设备工作正常。如果学校有条件添置各种先进设备 (如示波器、频率发生器等等) , 则既能帮助学生学习, 又有利于平时的维修。改善实验条件更重要的一点是改善学生的实验环境, 我们可对学生分批上课, 一个学生一台设备, 同时将学生与设备配对。这样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内容, 出现问题也能够冷静地分析并解决。教师在实验课程中面对的学生少, 能够更好辅导学生, 同时学生与设备配对后, 对实验设备的管理也更加方便。

(3) 科学设计硬件实验内容。

高校教学中, 课程之间的衔接与相互关联是很重要的。如果计算机硬件实验课程与其他各门课程间之间有机联系不足, 学生则无法从整体高度上领会知识体系。学生作为初学者, 就只能在每门课各自的范围内看到个别不够完整的计算机硬件系统, 无法全面地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功能。因此, 实验内容的设计必须在内容上具有前后相关性, 并采用基本一致的实验方法和平台, 考虑课程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与科学性。目前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硬件实验主要有《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等实验课程, 如果将这些课程有机组合起来, 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能够理解计算机作为一个系统整体的工作原理, 那么不管是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推行多层次的实验考核体制。

为强化实验的过程监控与实时跟踪, 实验的考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实验过程的跟踪考核:改变传统的根据实验结果和报告打分的体制, 对实验过程中的主要环节进行记录、评价, 并作为最终成绩考核的依据。

(2)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结束后, 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 以总结个人实验结果, 明晰实验思路, 实现知识的融合、升华和再学习。通过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进行评析, 可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与综合总结能力。

(3) 实行期末实验答辩机制:在期末总评时, 可设计一个综合型实验, 特别是创新研究型实验, 前两种考核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 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机制来评价学生所做工作及取得的成绩。可通过学生讲解、演示, 教师提问和回答, 课程设计报告撰写三个步骤来进行考核总评。

(5) 强调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关系。

在讲授硬件原理的同时, 我们通过与软件的结合来加深学生对硬件原理的认识。当前计算机的硬件与软件正朝着互相渗透, 互相融合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系统中并没有一条明确的硬件与软件的分界线。例如, 当机器本身没有双字长指令, 而又需对双字长操作数进行运算的时候, 就可以通过编写子程序来予以实现。同样, 原来由软件实现的功能也可以改由硬件来实现, 称为软件硬化。比如固件 (Firmware) , 指的是那些存储在能永久保存信息的器件中的程序, 是具有软件功能的硬件。固件的性能指标介于硬件与软件之间, 是软硬件结合的产物。这样, 可引导学生认识到硬件和软件在逻辑上是等价的, 一项功能究竟采用何种方式实现, 应从系统的效率、速度、价格和资源状况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

(6) 以培养学习兴趣为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 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从问题的引入和互动环节的设计上下工夫, 引人入胜的开题, 生动活泼的互动交流, 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因素。我们在指导实验时中适时地引入计算机发展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等内容, 以及与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常识,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4、结语

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认为实验教学不能完全依附于课堂教学, 而应该在紧密配合课堂教学的前提下, 独立开设实验课, 才能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优势。特别是要根据计算机新技术发展进行实验内容调整, 实验平台更新和课程设计项目的重新设计。当然, 计算机硬件实验教学的改进是一项系统工程, 还需要相关课程的配合, 这样才能使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和实践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蒋本珊.计算机组成原理 (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

[2]董建明等.人机交互: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和评估 (第3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

[3]李晶皎等.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学习指导及题解.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

医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关键词:医学,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改革

1、引言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医学上的广泛使用和迅速发展,各医疗单位对医学专业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已经直接影响到学生医学专业水平的发挥。目前,虽然高校医学院已经配备了计算机实验室,但现有的医学计算机实验教学课程很难满足社会对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出现了学生专业能力和计算机能力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和专业发展,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目前医学计算机实验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的针对性和专业性不强

在计算机运用方面,医学专业计算机的运用和其他学科不同,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普适性的知识,如WORD、EXCL、IN-TERNET等。但卫生系统,如医院、社区卫生院、疾控中心等,对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力需求是多样的,医学专业的学生,到医院等卫生系统后,有很多需要用到专用的医用软件,这些软件要结合相应的医学知识才能使用。如B超工作站软件,计算机辅助医疗仪器的使用等,这些都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更要和所学的学科相配合,才能真正学有所用。但目前计算机实验教学对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培养却比较单一,还只是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普及性的计算机基本操作上,和医学的学科相结合的内容很少,没有和社会需求相适应。

2.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相对简单

目前,医学计算机实验课程基本集中在学校机房授课,采用教师理论讲解---学生练习-----布置任务----学生上交作业-----检验教学效果的传统模式。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比较枯燥单调,缺乏吸引力。并且课程设置中,也没有和具体的一些医药实验系统相结合,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教学无法达到计算机理论课与实训课的优化。

2.3 师资力量不足

既懂计算机又有医学学科背景的师资建设不到位。要培养出具有能在医学领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能的学生,就需要既有深厚的计算机操作功底,又具备一定医学知识的教师。但目前,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的授课教师大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对医学学科不够了解,这使得教学中结合医学实验系统来讲授的内容很少,甚至没有,极大地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效果。

3、医学计算机实验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3.1 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基本局限于计算机领域,忽视了和医学专业的结合

在现有的计算机实验教材中,医学类的计算机实用教材比较少。实验教师选择适用的教材比较困难。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多偏重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和医用计算机知识相结合的内容只能靠教师自己编排选取一部分,比较零碎,不够系统。此外,医学信息化实践课时较少,在教学安排上,上大课的时间多,和本专业结合实践操作的时间少,缺乏针对性地应用教育。

3.2 实验课程缺乏学校与卫生部门间的横向联系

实验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仅靠课堂教学,很难使学生理解医学计算机文化,掌握医学信息化方法。而目前,计算机实验课程缺乏与卫生部门的横向联系,很少有医院、卫生院、疾控中心等部门参与进来,实地进行模拟和演示。实验课程较为抽象枯燥,不利于学生对实用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利于学生就业后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3.3 缺乏对实验教师专业的拓展训练

目前高校往往比较重视实验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注重知识"专"的提升而忽视了实际工作中对实验教师知识"博"的需求,尤其是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非常欠缺。同时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教师人数严重不足,对组织教师进修交叉学科又不够到位,这使得医学实验教学的针对性大打折扣。

4、医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改革探讨

4.1 调整教学目标,拓展教学内容,强调课程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医学计算机实验课程应更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结合医学的特点,除了要学生掌握计算机通用的基本知识,如WORD、EXCEL,能够熟练运用基本的、普适性的应用软件外,还需要掌握一些与医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的设计原理与方法,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等。

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医学计算机实验教材应注意选择既有计算机基本操作,又有医学计算机应用实例内容的教材。更应该鼓励实验教师和专业教师成立教研小组,结合两者的专业优势共同编写适合医学类学生学习的实用教材,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2 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学生能否在就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熟练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并具备持续学习发展技能的能力,是实验课程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的一个重要指标。医学计算机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教师不能拘泥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而应该采取更加生动、直观、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如目前,大多数医学高等院校都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可以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去B超室、CT室等专业部门去参观,了解计算机在这些部门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也可结合现场操作进行讲解,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其次,还可以加强和卫生部门的横向联系,请相关专家来校,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虚拟实践环境,并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医学生来讲,能在实验课程中较早接触到以后工作中需要运用的计算机技能,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运用,减少技能学习和工作应用衔接适应的时间,增强就业信心。

4.3 构建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对医学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的考核, 不能仅仅是出张试卷给个分数那么简单, 而应该着重测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除了课堂内的理论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外, 还可以把部分考核内容放在课外进行。如通过布置课外作业, 让学生主动查找了解和医学专业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让学生到医疗单位实习实训, 请单位相关人员对学生计算机辅助工作的能力进行测评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更为全面、综合的评价。此外,教师也要积极和学生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给学生评价的同时不断改进实践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4.4 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师资培训

要保证医学计算机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非常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实验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又非常稀缺。因此,高校应更注重拓展实验教师学科领域,如让原有计算机专业的实验教师进修医学知识,或者到医院等单位脱产学习,鼓励他们积极开展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应用方面的科研活动等。此外,也可以让医学专业教师加入到医学计算机课程实验教学行列,和计算机实验教师一起,共同辅导学生,以此加强两个学科的结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峰.浅析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教学[J].职业技术, 2009 (4) :46.

[2]胡旭诺.医学高专计算机实训课程的教学探讨[J].福建电脑, 2009 (10) :193.

[3]罗晨晖.医药学专业现代计算机教育若干问题的探讨[J].衡阳医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4) :84-85.

[4]武煜明、李玉红、蔡恩丽等.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1 (2) :168-169.

[5]黄展勤、石刚刚.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 2003 (4) :48-49.

上一篇:班级管理现代教育下一篇:中西文化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