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2024-08-25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精选十篇)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1

本文基于笔者所做的一份词典释义抽样调查分析。调查中, 笔者首先从《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中随机选取了90个词条作为样本, 其中名词、动词、形容词各30条。然后, 在“朗文在线词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第六版) 中选取相应的词条作为参照。最后, 通过英汉对比和语料分析等研究, 找出《现汉》释义的不足, 并提出修改方案。

一. 释义问题探讨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 《现汉》的释义总体上停留在传统释义模式上, 虽然释文较为简洁, 但是部分语词的释义在准确性、完整性和恰当程度等方面仍值得探究。这里, 我们将列举几类较突出的问题:

1. 片面释义

片面释义是指释义未能完整、全面地概括语词的主要概念成分, 遗漏了语词固有的重要语义特征。这类问题最常出见于名词释义中, 动词释义中也有所反映。如,

⑴纪录片:〈名〉专门报道某一问题或事件的影片。也作记录片。

朗文词典中documentary的释义为“afilmoraradio or television programme giving facts about sth.”。对比发现, 英语中的documentary涵盖了中文的“纪录片”和“纪实广播”。按照《朗文》的释义“记录片”包括影片和其他电视记录片“afilm or television programme”, 这符合实际情况 (网上查电视记录片的词频是30, 900) 。因此, 《现汉》的释义应该修改为:纪录片:〈名〉真实地专门报道某一问题或事件的影片或电视节目。也作记录片。

⑵切:〈动〉用刀把物品分成若干部分。

在传统观念中, “切”无疑是“刀”的典型属性, 但随着社会发展, “切”不是“刀”所专有的。以下是几则真实语料:“用微剪刀切开肌层使肌癌被膜很好暴露”, “用剪刀沿槽针沟切开管道”, “用剪刀或手术刀切开会阴”, “在三角中部用剪刀切开腹膜”, “发菜用剪刀切段状”, “用剪刀切葱”, “肉烤熟后, 用剪刀切成合适大小的块。”这类例子非常多。由此看出, 在汉语中“切”不仅是“刀”的属性, 也是“剪刀”的重要属性。《朗文》对“切”的对等词“cut”释义“to divide something or separate something from its main part, using scissors, a knife etc”就体现出了“scissors”和“knife”两种工具均具有此功能。因此, 《现汉》释义应该修改为:

切:〈动〉用刀或剪刀把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2. 内涵义表述不足

内涵义是语词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汉》本身对“内涵”的定义为“一个概念所映的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 也就是概念的内容。”所以, 缺少内涵义的释文就相当于缺少实质内容的空壳, 显得单薄、肤浅。如,

⑴礼物:表示敬意或客气而赠送的物品。

对比《朗文》中“gift”的释义:“something that you give someone, for example to thank them or because you like them, especially on a special occasion”可以看出, 礼物的功用有多种, 即可表示敬意, 客气, 也可表示对某人的感谢或喜欢, 以及祝福等, 此外, 赠送礼物常常与特殊的场合或时间联系在一起, 如节日、宴会等。因此, 《现汉》中的释义可修改如下:

礼物:〈名〉为表示敬意、客气、感谢、祝福、喜欢等而 (常常在特殊的场合或时刻) 赠送给某人的物品。

⑵研究:〈动〉探究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

对照《朗文》对research的解释“to study a subject in detail, especially in order to discover new facts or test new ideas”可以看出, “研究”的目的是“为取得新发现或检验新的理论等”, 这是其重要的内涵意义, 应该体现在释义当中。因此, 应该将其释义修改为:

研究:〈动〉 (为取得新发现或检验新方法、新理论等) 仔细探究事物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等。

3. 概念表述不准确

⑴礼貌:〈名〉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

“所谓‘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应具有的礼仪、礼节等良好品行 (如程序、方式、容貌、风度、言谈等) 。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态度诚恳、和善;言语温和、友好;姿态端正、彬彬有礼;……”这段话摘自《公民道德建设通论》, 对我们分析“礼貌”的释义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此外, 我们还可以参考《朗文》和《牛津》对“礼貌”的对等词“courtesy”的释义:

Courtesy:n polite behavior and respect for othe people (朗文)

Courtesy:n polite behavior that show your respect to other people (牛津)

分析上述资料, 可义看出“礼貌”主要有以下两个概念特征: (1) 是人际交往中体现出的良好行为规范; (2) 其核心是“对他人的尊重”。《现汉》中“礼貌”的释义有以下几个不足: (1) “礼貌”是对“他人”的表现, 其对等词courtesy在《朗文》、《牛津》中的释义都表明其行为接受对象是“other people”, 但《现汉》中却没有体现这一主要概念特征, 而其释义词“恭敬”的接受对象“尊长或宾客”是一个较小的范畴, 不能涵盖人际交往中的诸多对象; (2) “礼貌”属于“品行”的范畴, 内涵意义很广。而“动作”在《现汉》中定义为“全身或身体的一部分的活动”, 是个更具体的概念。“言语动作”并不能涵盖“礼貌”的所有表现, 改为“言语行为”比较妥当。根据以上分析, “礼貌”的释义可以修改为:礼貌:〈名〉 (人际交往中) 体现对别人的尊重, 谦虚的言语、行为等。

⑵额外:〈形〉超出规定的数量或范围的。

“额”本来指“规定的数目”, 但通过语料分析得出, “额外”常常用来指称超出常规的、标准的或预期的等数量或范围, 《朗文》和《牛津》对“extra”的释义也体现了这一概念特征:

Extra:a more of something, in addition to the usual or standard amount or number (朗文)

Extra:a more than is usual, expected, or than exists already (牛津)

因此, “额外”所超出的范围是“特定的”, 但不一定是“规定的”, 释义可以修改为:

额外:〈形〉超出特定的数量或范围的。

4. 同义对释不恰当

同义对释是传统词典的基本释义手法之一。理论上讲, 恰当使用同义词不仅能达到准确释义的目的, 还可以使释文简洁, 节省词典篇幅。但是完全同义的词是很少见的, 在使用同义词释义时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语词间的细微语义区别, 反而会造成不当释义。如,

⑴运气:〈名〉 (1) 命运; (2) 幸运。

这里我们只看“运气”的第一个义项:命运。《现汉》中对“运气”采用了同义对释的释义方法。但对比“命运”的两个义项发现它与“运气”的概念意义有很大的区别:命运: (1) 指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 (迷信的人认为是生来注定的) 。 (2) 比喻发展变化的趋向。而“运气”最显著的特征是指一种可能性, 没有明显征兆, 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正如《朗文》中“luck”被释义为“when good or bad things happen to people by chance”因此, 正确的释义应该是:

运气:〈名〉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有可能出现的、事先无明显征兆的、具有一定有偶然性和必然性的机会和境遇。

⑵辽阔:〈形〉辽远广阔, 宽广空阔。看到《现汉》对“辽阔”的释义的第一感觉有点像组合词游戏, 用几个构成、形式相似的词语, 组合搭配来释义, 却并不觉切中词语的本质概念。用户若想透彻理解被释义词的意思, 还需要分别查询几个释义词。“辽阔”的释文中出现的四个词语在《现汉》中的解释分别如下: (1) 辽远:遥远; (2) 广阔:广大宽阔; (3) 宽广:面积或范围大 (4) 空阔:空旷;由此得出, “辽阔”的概念意义特征为: (1) 面积或范围大; (2) 遥远、空旷。因此, 释义可以修改为:

辽阔:〈形〉形容土地、水体和空域等面积或范围非常大, 一望无际。

5. 语词框架结构不完整

按照框架语义学的观点, 语词的意义不是孤立的, 而是由其在相应的语义网络中的位置决定的。了解某一语词的意义必然涉及到语义网络中其他相关联元素。词典释义中若缺少了必要的语义框架背景, 语词的概念将难以得到凸显。这在形容词释义中表现尤为突出, 如,

⑴完美:〈形〉完备美好, 没有缺点。

“完美”有两个主要概念特征:a) 完备, 没有缺点;b) 是人、物、事的属性。《现汉》没有反映语词概念的框架结构。

完美:〈形〉形容 (人、物、事) 完备美好, 没有缺点。

⑵潮湿:〈形〉含有比正常状态下较多的水分。

“潮湿”一般用来描述气候、环境或物体的状态等, 《现汉》的释义没有体现出框架语义成分。因此, 释义应该修改为:潮湿:〈形〉形容空气中或物体表面、物体内部含有比正常情况下较多的水分。

⑶聪明:〈形〉智力发达, 记忆力和理解力强。

二. 结论与启示

上文中我们以《现汉》为例, 分五种情况讨论了汉语词典释义中的不足与缺陷, 一些较为明显的释义缺陷, 如, 循环释义、词类混淆、释义词闭环系统不全等都未一一赘述。但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 且同一语词的释义中还可能同时交叉出现多种问题, 十分复杂。笔者之所以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是因为一方面, 它们在词典释义中普遍存在, 表现突出, 对释义的质量影响较大;另一方面, 它们是传统释义模式和传统的词典编纂方法下难以克服几个方面, 也是词典释义应重点研究的领域。

传统的词典编纂没有语料库作为基础, 全凭编者人工地搜集大量语料, 这样难免会造成语料不足, 无法全面涵盖语词在真实语境中的语义和用法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的释义也就无法体现语词的完整概念, 从而导致片面释义。如, 上文中列举的“纪录片”等。况且, 当今社会知识信息飞速膨胀, 不仅新词新语层出不穷, 原有语词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 如果不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语料库技术, 光靠人力实在难以跟上语言发展变化的脚步。上文中列举的“切”就是很好的例子。

另一方面, 传统词典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导向, 主要关注被释义词所指称的基本概念, 即概念的外延和概念的表层信息, 对于语词概念的内涵、指称条件、使用环境等语法、语用信息很少深入研究。因此, 释义时往往只触及概念的表层, 或者孤立地处理语词概念。这导致了释义在深度上难以触及真实语境中语词所含的丰富的语义联想, 广度上难以反映出语词间的普遍语义网络关联。如上文中列举的“钦佩”、“潮湿”等。

鉴于传统释义模式的许多不足, 其注定无法帮助用户达到学习使用语言的目的。因此, 借鉴语言学研究的新成果构建汉语词典多维释义理论框架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章宜华 (2002) 《语义学与词典释义》,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主要参考词典: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Online http://www.ldoceonline.com/

《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 商务印书馆。

关于《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讨论 篇2

关键词语文词典释义语义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是我国第一部用规范的现代语言全面确切地解释词语意义的词典。学者、读者对释义各方面的探讨对其修订时改进释义起着重要的作用。最近看到《辞书研究》上几篇对《现汉》中具有某种语法特征的词的释义提出质疑、改进意见的文章,但这些意见对一般语文词典释义的性质、释义的应用认识片面,不够妥当。本文就针对这些意见来谈三个问题:(1)关于作格动词的释义;(2)关于二价名词的释义;(3)关于释义中核心动词的使用。

二、关于作格动词的释义

有文章[1]解释作格动词如下:

感动①动思想感情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激动,引起同情或向慕。(用例略,下同)

②动使感动。

作者认为“感动”①义表自动变化,叫作格释义,②义表使动变化,称役格释义。文章又举“激奋”“为难”二词条,认为

“激奋”的①义为形容词义。②义为:“

动使激动振奋。”属役格释义。“为难”的①义为形容词义,②义为:“动作对或刁难。”属役格释义。该文对《现汉》中这类动词做了全面考察,对它们的释义、义项划分、用例配置做了调查。在释义方面提出的问题是:为何“感动”同性质相同的“激奋”“为难”不一样?可以看到“感动”义项②用的是“使+原动词”释义,“激奋”则是“使”后对释两个语素“激动振奋”,“为难”是用两个同义近义词释义,用“或”连接,表示是选择关系。该文列举归纳了《现汉》对这类词的释义类型多达11种,而认为“却没有——至少没有明确地——给出一个标准,以致影响了词典释义的系统性、准确性”。我们选择列举该文认为不同释义的其他例词如下:

迁移动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弱化动变弱;使变弱。

激荡②动冲击使动荡。

方便②动使便利;给予便利。

该文建议:“需要解释好作格用法的语义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采用‘使(变)×或‘使+作格释义”这样的模式,如“激化”释为“使激化”,“灭”释为“使熄灭”。

问题集中在《现汉》为什么对从语法角度看同是“作格”的义项有这么多种的释义方式呢?现在来看这类词不同释义的内容特点。

“感动”的释义是“使”加原动词,解释了这个义项的使动语义特征。

“激奋”的释义是“使”加两个语素义对释,这个对释包含有两个并列关系的心理活动:激动、振奋。

“为难”的释义是并列两个同原词同义近义的动词,包含有两种选择性行为的内容。

“迁移”的释义未区分自动使动义,而是说明其行为特征:离开原地,换到别地。

“弱化”的释义是一个义项组,分别解释其自动义,使动义,用分号隔开。

“激荡”的释义说明由于冲击而使动,使动义变成行为的目的结果。

“方便”的释义也是一个义项组,分别解释其使动、自动义,用分号隔开。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1.这些含有使动义的词义内容各有特点,有的仅是自动行为的使动变化,有的包含两个并列或选择的行为或状态,有的包含有由于强力作用而引起使动的特征,等等。语法上对这类词特点的概括,不能完全揭示这类词的词义特征,不能只据某一语法特征,要求释义的格式化。2.确切、明白、简洁是语文词典释义的要求,这并不需要另外说明。上述词的释义经词典编纂者多年多次推敲,应该说是确切、有特色、见功力的,但是释义的确切并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说明,其他词典的编者还可以有新的概括、新的提炼,因此释义才是创造性的,否则会陷入陈陈相因的抄袭。

该文提出的义项划分,用例配置方面的意见,就一般语文词典来说,还要根据词典的性质、目的、篇幅等情况处理。

有文章[2]对《现汉》中语法上称之为二价名词的释义也提出质疑和修改建议。所谓二价名词,该文解释为:“这些名词往往与另外两种名词构成语义上的依存关系,或者说与另外两种性质的名词之间存在隐含的谓词性配价关系。”例如“意见”的语义表达式为“某人对某事或某人的看法”,其中“某人”和“某事或某人”就是“意见”的配价成分。该文认为“要求配价成分共现是二价名词的典型语义特征”,而《现汉》中对这类词的释义模式不统一,标准不一致,建议应尽量统一。如“兴趣”原释为“喜爱的情绪”,可改为“对人或事物喜爱的情绪”。

我们认为,该文所提的问题应该区分为两个方面:(1)从这类词词义内容看,各个词的词义特征是什么?关涉到的两项人或事物在释义中占何地位?是否必然要出现?如何表述?(2)从这类词进入语句的组合特点看,是否必定“要求配价成分共现”?

先谈第一个问题。我们来分析一般语义词典对这类词的释义。

兴趣《现汉》见上文

爱好或关切的情绪。《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

由爱好而产生的愉快情绪。《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汉大》

益处对人或事物有利的因素。《现汉》

好处;有利的因素(跟“害处”相区别)。《规范》

犹好处。《汉大》

印象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里留下的迹象。《现汉》

客观事物刺激感官而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规范》

2.客观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迹象。《汉大》

感想由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思想反应。《现汉》

在同外界事物的接触中引起的想法。《规范》

2.接触事物引起的思想反应。《汉大》

词典对这类词的释义,除使用同义近义词外,用扩展性词语释义必然是定中结构。中心语是被释词的类词语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语,指明被释词所属概念范畴,定语说明词义特征。定语说明的词义特征限制中心语所指概念范围,二者结合揭示词义内容。“兴趣”释义词语的中心语,三部词典都选用“情绪”,其词义特征,《现汉》用“喜爱的”,《规范》用“爱好或关切的”,二者是选择关系。《汉大》则说明这种情绪“由爱好而产生”,性质是“愉快的”。“益处”释义词语的中心语,两部词典都选用“因素”,定语说明的词义特征,《规范》用“有利的”,《现汉》先说明“对人对事物的”,再说明“有利的”。“印象”释义词语的中心语,三部词典都用“迹象”,定语部分说明的词义特征,《现汉》和《汉大》一致,《规范》则加上“刺激感官”。“感想”释义词语的中心语,《现汉》《汉大》用“思想反应”,《规范》用“想法”,定语说明的词义特征,三部词典一致,都强调“由接触外界事物引起”。

分析上述词的释义可以看到,释义都注重于词义所含的语义特征,如“喜好的”“有利的”等等,所关涉到的持有者、针对者等,出现的情况不一样。在“兴趣”中完全没有出现,在“益处”中,《现汉》采用针对者出现在“对”介词结构之后的表述,“印象”中持有者、针对者并未采用分别出现在“对”介词结构前后的表述,这同选择的说明角度有关,这种选择是恰当的。“感想”中持有者未出现,针对者也未出现在“对”介词结构之后,这也是由选择的说明角度决定的。由此可见,这类词词义中关涉到的两种名词性成分在释义中是否出现,如何表述,服从于确切、简明释义的需要,不可能要求一定要用某种格式来表述。

下面谈第二个问题,二价名词进入语句,是否必定“要求配价成分共现”?我们以“意见”为例。“意见”有二义,《现汉》

的解释如下:①名对事物的一定看法或想法。②(对人、对事)认为不对因而不满意的想法。

①义作宾语

谈谈你对工作的意见。

咱们来交换交换对工作的意见。

②义作宾语

对这种粗暴的做法,我有意见。

以上“意见”的持有者、针对者都出现。

①义作主语

我的这个意见还不太成熟。

他们俩的意见有些分歧。

②义作主语

他的意见很尖锐。

大家的意见很大。

以上“意见”的持有者出现,针对者未出现。还可以有这样的用例:

有意见就快提!

意见?没有。

以上“意见”的持有者、针对者都没出现。

由此可见,这类词的两项配价成分在语言中出现的情况是随语境而变的,即使在一个句子中其出现、不出现也视语境而变。因此从这类词在语句中应用来看,笼统地说“要求配价成分共现”也不符合语言事实。

有文章[3]提出,在对表动作行为的词的释义中,要注重“核心动词”的使用。什么是这类词释义中的核心动词?我们先来看该文据这个观点对《现汉》中几个词提出的修改意见。

涂《现汉》原释:“①使油漆、颜色、脂粉、药物等附着在物体上。”建议修改为:“通过摩擦使物体表面附着上一些东西。”修改理由:1.认为原用的“使……”并非“涂”词义所特有,需另用核心动词“摩擦”;2.通过同义词语义场的分析,发现“涂”的核心动词是“摩擦”。

捣和舂“捣”《现汉》原释:“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舂”《现汉》原释:“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去皮壳或捣碎。”建议修改为:“捣用棍子等的一端撞击物体。舂把物体放在石臼或乳钵里(用槌)撞击,使去皮壳或碎裂。”修改理由:1.《现汉》原释义“捣”和“舂”的核心动词不一致,一为“撞击”,一为“捣”。2.原释义核心动词不同,无法显示词义差别,故改为一致。

该文的观点,涉及对一般语文词典释义性质的认识,涉及对使用扩展性词语释义中包含的词义成分性质的认识,下面以上文举出的这三个词的释义为例子来讨论这些问题。

先看其他重要语文词典对这三个词的解释。

涂①使颜色、油漆等附着在物体上。《新华字典》(第10版)(以下简称《新字》)

把泥、灰、油漆或者药物等抹在物体表面。《规范》

把颜色或油漆等抹在其他东西上面。《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以下简称《学习》)

捣砸,舂,捶打。《新字》

用棍棒等工具的一端撞击或捶打。《规范》

舂;捶击。《学习》

舂捣去皮壳或捣碎。《新字》

用杵在石臼或乳钵里捣谷物等,使去皮或破碎。《规范》

把谷类的皮、壳捣掉。《学习》

上述语文词典对这几个词的释义可以指出这几点:

1.有用同义近义词释义的,如《新字》释“捣”,且用三个词,是一个义项组;《学习》释“捣”,用两个词,也是一个义项组。

2.用扩展性词语释义的,皆用以表动作行为的词为中心的谓词性词语释义,但各词典选用的表动作行为的词并不相同,如“涂”,《现汉》《新字》用“使……附着”,《规范》《学习》用“抹”;释“捣”,《现汉》用“撞击”,《规范》用“撞击或捶打”;释“舂”,《现汉》《新字》用“捣去”或“捣碎”,《规范》用“捣”。

3.各词典释义除选用的表动作行为的词有不同外,附加的限制成分说明也有差异,如《规范》说“舂”是“用杵”为工具,《现汉》不说明这一点,《学习》则完全不说明所用的工具。

词的释义是用语言解释语言,要求确切、明白、简洁。语言的丰富表述手段决定了词的释义不是只有一种方法,语词的运用也多有变化。上述各词典对这几个词的解释也是如此。该文提出的对《现汉》的修改,就“捣”“舂”来说,也只是一种选择。而“涂”中所加的“摩擦”,在释义词语中并未出现在动作行为应处的位置上,动作行为仍是“使……附着”。“摩擦”放在介词“通过”之后,说明的是一种方法,这种说明,未必妥当。“涂指甲油”“涂眼影膏”中的“涂”,说是“通过摩擦”,难以接受。

扩展性词语释义所包含的词义内容,就是词义成分、词义特征;它们组织在一定的语句模式中,以各种语义关系相结合而说明整个词义。用核心动词指称释义中表动作行为的词,并不恰当。理由是:1.核心动词是语法分析句子成分关系,区别句子的主要成分、次要成分使用的术语,而词义成分各表示一个词的不同词义特征,它们以各种语义关系结合在一定的模式中。它们对说明词义特征都是重要的。例如“掐用拇指和另一指头使劲捏或截断。”(《现汉》)其中不仅动作行为“捏”“截断”重要,其手的部位限制“用拇指和另一指头”,其力量程度的限制“使劲”同样重要,更能显出词义的特征,有什么理由区分为中心和非中心成分呢?2.许多词的释义可以选择包含一个动作行为,也可以使其更展开,包含多个动作行为,如“观光”,《现汉》释为:“参观外国或外地的景物、建设等。”《新华词典》(2001年修订本)释为:“到外国或外地去参观访问。”《现汉》释义中包含有一个动作行为“参观”,《新华词典》释义中包含三个动作行为“到”“访问”“参观”,哪一个是该词的核心动词呢?又怎么能限制词典的不同运用呢?3.该文称核心动词是在一个同义词场中确定的,但是一个同义词场包括多少个词有争论,它们每个词都可以有多种释义,从中确定释义的核心动词,其主观性难以得到共识是显然的。

对语文词典释义的探讨批评对词典改进释义有重要作用,但不可轻易否定合理的、有根据的释义,不可轻易限制多种释义方法的运用。有创新的探讨改进植根于深入细致的研究。

附注

[1]参看白鸽,施春宏.《现代汉语词典》中作格动词释义情况的考察与思考.辞书研究,2012(1).

[2]参看许晓华.二价名词的词典释义和配例.辞书研究,2012(4).

[3]参看张少英.核心动词的使用与释义模糊性的关系研究.辞书研究,2011(6).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2.李行健主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0.

3.商务印书馆辞书研究中心.新华词典(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孙全洲主编.现代汉语学习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第10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6.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3

《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一直是我国最具科学性、权威性的汉语语文字典、词典, 是学习汉语、研究汉语的两部最重要的工具书。在同类字典、词典中, 两者的发行量最大, 使用范围最广。

《新华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现代汉语字典, 从1953年初版到现在, 经过历次大规模修订, 不断丰富和完善, 颇受读者欢迎, 目前已出版发行第10版 (商务印书馆, 2003以下简称《新华03》, 不分版次时简称《新华》) 。《新华》是一部小型语文工具书, 主要供中小学教师和学生使用, 中等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也可参考。[1]P3

《现代汉语词典》是我国第一部规范型现代汉语词典, 1978年出第1版, 此后不断修订, 目前最新版本为第5版 (商务印书馆, 2005.以下简称《现汉05》, 不分版次时简称《现汉》) 。《现汉》是以记录普通话词汇为主的中型词典, 供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读者使用。[1]P7

虽然《新华》和《现汉》一为字典, 一为词典, 但二者实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

现代汉语的字往往就是一个语素, 有些同时也是一个词, 而进入使用的词以双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因此, 《新华》在解释字义的同时, 用常见合成词、成语作例, 用 (叠) 、 (连) 标示常见组词形式, 收录一部分常见合成词, 并对词义进行解释。例如:

荆% (1) 落叶灌木, 叶子有长柄, 掌状分裂, 花小, 蓝紫色, 枝条可用来编筐、篮等。古时用荆条做刑具:负~请罪 (向人认错) 。[荆棘] (-jí) 泛指丛生多刺的灌木。障碍和困难。 (《新华03》, 240页)

此例使用了成语“负荆请罪”作例, 并用括注的形式简单解释意义;收录了常见合成词“荆棘”, 注音并解释了词义。

《现汉》在立目释词时, 往往不止解释一个字可以独立成词时的意义, 也同时解释这个字不能独立成词时的语素义。

迟% (1) 慢:~缓|事不宜~。 (2) 比规定的时间或合适的时间靠后:~到|昨天睡得太~了。 (3) (Chí) 姓。 (《现汉05》, 182页)

此例的注解 (1) 是语素义, 注解 (2) 和 (3) 是词义。

由此可见, 《新华》名为字典, 实则兼有部分词典的功能;《现汉》名为词典, 实则兼有字典的功能, 二者在功能上的这种交叉, 是与现代汉语的特点分不开的。现代汉语的语素、词和字特殊的对应关系决定字和词无法截然分开。“汉字是表意文字, 记录了汉语的语素或词, 绝大部分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 解释了“字”, 基本上就解释了语素或一部分词, 可以做到以字带词, 或者说可以做到字、词兼顾”。[3]

基于《新华》与《现汉》存在的上述相同与相异之处, 比较二者在释义上的差异, 从中分析释义方面的优劣所在, 便于对两部优秀的汉语工具书在日后的修订中彼此取长补短, 精益求精, 也可为其他同类字典、词典提供一点在编纂或修订上的思路。

二、释义内容的差异

《新华》和《现汉》都以收录口语和书面语中的一般词语并进行注音释义为己任, 能为读者提供语言和文字方面的知识, 是典型的语文字典、词典。[4]但在释义内容上有不尽相同之处。

(一) 释义时《现汉》比《新华》更多地带进专业或百科知识。例如:

草% (1) 普通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 (《新华03》, 44页)

草1 (1) 高等植物中栽培植物以外的草本植物的统称。 (《现汉05》, 135页)

对“草”的基本义的解释, 《新华》使用了常见事物举例, 比较通俗易懂;《现汉》使用了专业术语“栽培植物”, 概括性强, 但形象性不强。

鲑%鱼名。身体大, 略呈纺锤形, 鳞细而圆, 肉味美。 (《新华03》, 168页)

鲑%鱼, 身体大, 略呈纺锤形, 鳞细而圆, 有些生活在海洋中, 有些生活在淡水中, 是重要的食用鱼类。种类很多, 常见的有大麻哈鱼。 (《现汉05》, 514—515页)

《新华》只解释了“鲑”的基本意义, 《现汉》则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更多的科普知识。

水% (1) 一种无色无味无臭透明的液体, 化学成分是H2O。 (《新华03》, 451页)

水% (1) 最简单的氢氧化合物, 化学式H2O。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在标准大气压 (101325帕) 下, 冰点0℃, 沸点100℃, 4℃时密度最大, 为1克/毫升。 (《现汉05》, 1277页)

《新华》对“水”的解释简单明了, 而《现汉》的解释更为细致, 十分专业化。

(二) 对词语一般性的解释《现汉》通常比《新华》更为详尽。例如:

按% (1) 用手压或摁。 (《新华03》, 5页)

按1 (1) 用手或指头压。 (《现汉05》, 10页)

释义时《现汉》对做出“压”动作的部位说明得更全面些。

二% (1) 数目字。 (《新华03》, 118页)

二% (1) 一加一后所得的数目。 (《现汉05》, 362页)

《现汉》对数目“二”有进一步的说明。

《现汉》除有许多处对同一词语同一意义的解释比《新华》详尽具体, 还有很多词语的义项也比《新华》多。如:

香《新华》只有3个义项 (《新华03》, 524页) , 《现汉》则有9个义项 (《现汉05》, 1485页) , 具体解释此处略。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不再一一列举。

三、释义形式的差异

(一) 义项的排列

《新华》不区分同音字词, 把所有解释放在同一个字头下, 使用数字序号 (1) (2) (3) ……依次排列各义项。《现汉》则区分同音字词, 把读音相同而意义没有联系的字词分列字头, 再分别解释, 多义词的义项使用数字序号 (1) (2) (3) ……逐一排列。例如:

花% (1) (-儿) 种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器官, 有各种的形状和颜色, 一般花谢后结成果实。 (2) (-儿) 样子或形状像花的。 (3) 错杂的颜色或花样。 (4) 混杂的, 不单纯的。 (5) 虚伪的、用来迷惑人的。 (6) 模糊不清。 (7) 用掉。 (《新华03》, 191页)

花1 (1) (~儿) 种子植物的有性繁殖器官, 由花瓣、花萼、花托、花蕊组成, 有各种颜色, 有的长得很艳丽, 有香味。 (2) (~儿) 可供观赏的植物。 (3) (~儿) 形状像花朵的东西。 (4) ~ (16) 略。 (17) 作战时受的外伤。 (18) (Huā) 姓。 (《现汉05》, 580页)

花2用;耗费。 (《现汉05》, 580页)

《新华03》对“花”的解释有7个义项, 义项 (1) ~ (6) 是意义上互有联系的基本义和转义, 义项 (7) 是与基本义毫无关系的意义, 是“花”的同形同音词, 也一并列在了一起。

《现汉05》则把同音词分开来, 列了两个字头:花1和花2。

(二) 词类标注

《现汉05》已全面标注词类, 共把词分为12大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2]P6成词语素标注词类, 不成词语素和非语素字不作任何标注, 这样, 语素义与词义便截然分开了, 使人一目了然。例如:

笃 (1) 忠实;一心一意:~厚|~志|情爱甚~。 (2) (病势) 沉重:危~|病~。 (3) 〈书〉很;甚:~爱|~好 (hào) 。 (4) (Dǔ) 姓。 (《现汉05》, 337页)

可以很容易地看出, (1) (2) 是语素义, (3) (4) 是词义。

《新华03》也标注部分词类, 主要有叹词、拟声词、助词、介词、量词、副词、代词等, 名词、动词、形容词一般不标注。例如:

甭〈方〉副词, 不用:你~说。~惦记他。 (《新华03》, 22页)

《新华03》没有全面标注词类, 所以使得语素义和词义混杂在一起作为义项, 不容易区分。

(三) 词语来源及色彩义标注

《新华》对词语来源和色彩义标注的比较少, 《现汉》对此标注的比较多。

《新华03》注解中的〈方〉表示本字是方言地区用的字或者本义项所注的方言地区的用法。〈古〉表示本字是古代用的字或者本义项所注的是古代的用法。[1]P7《新华03》虽然标注方言词和古代用字用法, 但不是所有此类词语都标注, 例如:

爹% (1) 父亲 (叠) 。 (《新华03》, 99页)

“爹爹”是方言词, 未标注。

《现汉05》一般条目中, 标〈口〉的表示口语, 标〈方〉的表示方言, 标〈书〉的表示书面上的文言词语, 标〈古〉的表示古代的用法, 〈口〉、〈方〉、〈书〉等标记适用于整个条目各个义项的, 标在第一义项之前;只适用于个别义项的, 标在有关义项数码之后。[2]P5

对词语的来源和色彩义进行全面的标注, 有益于读者更为准确地认知和使用词语。例如:

旮%[旮旯] (-子、-儿) 角落。偏僻的地方。 (《新华03》, 140页)

旮%[旮旯儿]〈方〉 (1) 角落。 (2) 狭窄偏僻的地方。 (《现汉05》, 434页)

“旮旯”是地域性很强的方言词, 《新华》没有标注来源。类似这样的词语, 标清来源, 便于读者认知词义并选择使用。《现汉》在这方面做得比较细致。

(四) 标点符号的使用

在同一义项中, 对于有细微差别的解释, 《新华》使用逗号隔开, 《现汉》则使用分号隔开。例如:

孑%单独, 孤单:~立。~然一身。 (《新华03》, 231页)

孑% (1) 〈书〉单独;孤单:~立|~身。 (《现汉05》, 695页) 使用分号把有细微差别的解释隔开, 层次感更强, 不仅能突出解释的差别, 而且能区分开一个或多个解释, 不至于混淆, 释义效果更好一些。例如:

焖%盖紧锅盖, 用微火把饭煮熟:~饭。 (《新华03》, 330页)

焖%紧盖锅盖, 用微火把食物煮熟或炖熟:~饭|油~笋|~一锅肉。 (《现汉05》, 934页)

从逗号的使用上, 我们可以一眼辨别出《现汉》对“焖”的解释只是一个, 而类似的情况《新华》则需要读者去辨别。

《新华》与《现汉》还有其他标点的使用差异, 但对释义没有影响, 此处不再赘述。

四、释义用词的差异

不同词典对同一个字词的解释, 有的会完全相同, 有的会大同小异, 主要表现在词语的选用上。《新华》和《现汉》的释义用词也有一些差异。

(一) 《新华》使用了部分生僻词释义。例如:

看% (1) 瞧, 瞅。 (《新华03》, 257页)

看% (1) 使视线接触人或物。 (《现汉05》, 762页)

对“看”的解释, 《新华》使用了口语词“瞧”和方言词“瞅”, 虽然解释简短, 但用来解释的词语比被解释的词生僻, 部分让读者有无法理解的可能。《现汉》展开解释, 没有生僻词。再如:

擦% (1) 抹 (mā) , 揩拭。 (《新华03》, 40页)

擦% (2) 用布、手巾等摩擦使干净。 (《现汉05》, 122页)

对“擦”的解释《新华》同样使用了生僻词语, 《现汉》则展开进行解释。

(二) 《新华》使用了部分非通用词和词的非常规用法。例如:

娭%[娭毑] (-jiě) 〈方〉1.称祖母。2.尊称年老的妇人。 (《新华03》, 2页)

表示“女人”之义, “妇人”非当今通用词, 通用词为“妇女”。

蚕%……蚕普通经过四眠就吐丝做茧, 蚕在茧里变成蛹, 蛹变成蚕蛾。 (《新华03》, 42页)

“普通”常做定语和谓语, 表示“通常”之义做状语, 常用“一般”而不用“普通”。

五、收录新词和增添新义的差异

对近些年来产生的新词, 《新华》较少收录, 而《现汉》则大量收录。例如:

《新华》在释义时收录并解释了“电脑”、“手机”、“磁盘”、“磁卡”、“因特网”、“上网”、“网站”等新词, 未收录解释更多的像“股票”、“家教”、“埋单”、“网吧”、“酒吧”、“派对”、“人气”、“受众”、“下载”等常见新词。而《现汉02》、《现汉05》收录并解释了大量常见新词。

对一些在近些年的使用中增添了新义的字词, 《新华》很少列出新义项, 《现汉》则尽可能把新义项添加进来。例如:

吧% (2) (外) 具备特定功能或设施的休闲场所。 (《新华03》, 8页)

吧2出售酒水、食品或供人从事某些休闲活动的场所。[英bar] (《现汉05》, 18页)

对“吧”的新义, 《新华》和《现汉》一样添加了新义项。

虫% (2) 比喻具有某种特点的人 (多含轻蔑意) :书~网~|可怜~|应声~|糊涂~。 (《现汉05》, 188页)

炒% (2) 炒作 (1) :~地皮|~股票。 (3) 炒作 (2) :~新闻。 (4) 〈方〉指解雇:他让老板给~了。 (《现汉05》, 162页)

以上所列《现汉05》中“虫”、“炒”的各义项皆为旧词新义, 而《新华》在释义时并未添加。

六、结语

语文字典、词典不仅要为读者提供语言文字知识, 有时也要提供一定的百科或专业知识, 使读者能够在识字的同时又扩大知识视野, 但不必过多, 也不必过于专业;释义应该简明扼要, 又不失全面。同音字词应该区分开, 分列字头, 分别解释;词类、词的来源和色彩义等, 有必要的应该标注, 并做到前后一致;释义用词, 要选用通用词和常规用法;在语言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和普及使用的新词以及已经约定俗成的旧词新义, 应该尽可能收录并解释, 以便与时俱进, 跟上语言发展的脚步。

摘要:《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是两部优秀的汉语工具书, 二者有许多相同之处, 在功能上有所交叉, 又有一些相异之处, 释义方面的差异较为明显, 主要表现在释义内容、释义形式、释义用词, 以及收录新词和增添新义有所不同。本文比较了两本书释义上的差异, 分析了优劣所在, 指出语文字典、词典应尽量做到释义内容简明易懂, 释义形式科学实用, 释义用词精当规范, 而且要跟上语言发展的步伐, 适当收录新词, 添加新义。

关键词:《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释义,差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新华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3]安华林.汉语语文词典编纂的现代化[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08, (1) :110-112.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4

我/我们的人称指示功能及其对词典释义的启示

汉语第一人称指示语“我/我们”在各种不同的言语活动中往往呈现出较为复杂的人称指示功能,需从语用的角度依据具体的语境方可确定.本文在综述国内语用学对这方面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运用于词典对“我/我们”释义的改进,从而揭示了“我/我们”人称指示功能的研究对词典释义的.启示作用:1)词典编纂者应紧密跟踪语用学研究从语境角度研究意义;2)词典编纂人员本身也应积极开展词目词的语境意义研究.

作 者:郭启平GUO Qi-ping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10刊 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5(1)分类号:H164关键词:“我/我们” 人称指示功能 词典释义 启示

《汉语大词典》“封望”条释义辨正 篇5

(1)宋欧阳修《欧阳氏图谱序》:“询之子通,仕于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长沙,犹以渤海为封望。”

(2)明叶盛《水东日记·开平王祠》:“而是邦又其封望所在,请易为开平王祠。”

《汉大》对“封望”的解释有误。

先看例(1):此例说,欧阳询和其子欧阳通,在唐朝做官,并为名臣显贵。尽管他们居住在长沙已经好几代了,但仍旧是以渤海作为“封望”。据史载,欧阳询的爵位是渤海县开国男,欧阳通先为渤海县开国男,后进封渤海县开国子。可见,“封望”在此例中,就是指爵位前的地名“渤海”。但既然“世居长沙”,为什么“犹以渤海为封望”,“渤海”之于欧阳父子是什么关系呢?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准确理解“封望”词义很有必要。

中国古代封爵,常有在爵位前面冠以地名的。唐以前,特别是三国以前,爵前地名通常可以视为封地,受封者享有与其封地有关的程度不等的权利。但到了唐朝,由于制度变迁,爵前地名大多已经和受封者的权利没有关系了,严格讲,并不能看成是受封者真正的封地或是“食邑”。

魏晋到唐朝这段时期,世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门阀望族因其血统出身享有许多政治经济特权。人们把每郡显贵的世族称为郡望,意为“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辞海》“郡望”条),如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在以上背景下,唐代大量的封爵是以受封者的郡望地名加在其爵位之前的。唐《元和姓纂》序曰:“使条其源系,考其郡望,子孙职位,并宜总缉,每加爵邑,则令阅视,庶无遗谬者矣”,即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为什么要“考其郡望”呢?因为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进入隋唐,由于社会动荡,人口迁徙,籍贯和郡望分离的情况非常普遍,很多人的族系来源、郡望何处已经弄不清楚了。这里我们需要区分籍贯和郡望的概念。笔者阅读大量唐代文献墓志得出的结论是:表“籍贯”的“贯”可单用,或组词为“本贯”“附贯”“寄贯”。其中“本贯”一般就是指“原籍”,往往是指近几代人生活的地方;表“郡望”的“望”也可单用,或用做“本望”“姓望”“族望”“郡望”,在指望族所居之地时,这几个词意思是一致的。“望”比“贯”可追溯得更远,如:

望本天水……贯移上国,今则长安高陵人也。(《唐代墓志汇编·昭成寺尼大德三乘墓志铭》)

其先望在天水,贯居秦州……今权居孟州,即为河阳县人也。(《唐代墓志汇编·唐故尹府君朱氏夫人墓志铭并序》)

其先本贯苏州,望于南阳,今居扬州人也。(《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邓府君墓志铭》)

《汉大》例(1)中,欧阳询“世居长沙”,“长沙”可称为他的“本贯”,而他的“望”是在“渤海”,根据唐代封爵习惯,其“犹以渤海为封望”是很正常的。宋代继承了唐代的这一习惯,如规定“群臣母妻所封郡县依本姓望封”(《宋史·职官志》),但是宋代已经不像唐代那样讲究郡望出身了。这也许正是欧阳修发出祖辈“犹以渤海为封望”感叹的原因吧。

大致了解了唐宋以前封爵的有关情况,我们再审视辞书中该词的释义:如果说“封望”是“封地”,不严格地讲,倒是可以解释得通,但解释为“谓以封地为籍贯”则是在解释例(1)这句话的意思了。即便如此,这个表达也有问题。欧阳修原话是:“其居渤海者,仕于晋,最显曰建,字坚石,所谓渤海赫赫欧阳坚石是也。建遇赵王伦之乱见杀。其兄子质以其族奔于长沙,由是子孙复居于南。仕于陈者

,威名著于南海。之孙曰询,询之子通,仕于唐尤显,皆为名臣,其世居长沙,犹以渤海为封望。”这段话讲到了渤海欧阳氏的显赫,以及后世对渤海郡望的认同。《汉大》的释义“谓以封地为籍贯”是把封地渤海认作了籍贯。其不准确表现在:一,用“籍贯”这个词不准确。欧阳询父子虽然认同他们渤海后裔的身份,但不是把渤海当作“籍贯”,而是以渤海为“郡望”(或说“本望、姓望”)。二,即使把“谓以封地为籍贯”的“籍贯”改为“郡望”,仍然违背了逻辑。因为唐代封爵,一般是先要“考其郡望”,再以郡望作为爵前的地名(也就是“爵邑”)。既封某邑之爵,就代表了之前对其“郡望”已进行了确认。是先有“郡望”,后有“爵邑”。按辞书释义的表达,岂不是倒置了因果关系?

《汉大》的释义用来解释例(2),问题更大。例(2)所讲的开平王是明初名将常遇春,其于开平一役将元朝皇帝逐回漠北,而于回师途中病逝。朱元璋时代的开平卫位于内蒙古境内,到叶盛著此文的年代,已移治今河北张家口境内了,这些地方均和常遇春的籍贯或郡望无关。常遇春的“封望”为开平,应为纪念其在开平的战功。

所以,综合(1)、(2)两例,我认为“封望”是指爵前的地名。不严格地讲,可以说是“封地”,但它未必是实封之地。古书中有“爵邑”一词,有时可与“封望”通用。

《汉大》所举两例皆是名词,其实“封望”也可做动词。笔者找到的最早一例见于隋代墓志:

其先炎帝胄胤,封望于齐,地方五百。(《全隋文补遗·崔玉墓志》)

另一例是唐代墓志:

前时列土封望,谓曰金城人也。(《山右石刻丛编·申屠晖光墓志》)

两例的“封望”似指分封。但是应如何理解“望”呢?周世昌(1985)先生在《说“地望”》一文中,认为“望”有“地域” “地方”的意思,其依据主要是“望,郊之田也”(《左传·僖公三十一年》)等记载。周先生的观点用来解释“封望”之“望”,可为一思路,但由于相关用例实在太少,难以进一步阐释。这里,笔者结合唐宋封爵制度的情况,试再为一释。笔者认为,如果把“封望”之“望”理解为“本望”“姓望”“郡望”之“望”,那么做动词用的“封望”则可理解为“封郡望”或“依郡望封爵”。做出这个推断是基于唐宋时期封爵制度的变化,不是实封一块地方,而往往是封一个郡望名号。唐代墓志中有 “厥土封列,望归陇西。正宗蕃衍,家其上党。”(《全唐文补遗·唐故太夫人董氏墓志铭并序》)的说法,很能说明“封”和“望”之间的密切关系,再有,前面提到的《元和姓纂》序中“考其郡望”的说法也能给我们启示。因此唐代之“封望”相比前代,含义可能更加丰富。又由于,“望”在唐代有和“籍贯”的“贯”相对应的意思,以此“望”为中心词,可组成“族望”“姓望”“郡望”等偏正结构的名词(此偏正结构的“郡望”指地方,和《辞海》释义有不同),因此,出现名词意义的“封望”也是很有可能的。果如此,则名词“封望”可理解为“所封之(郡)望”,以此义解释例(1)“犹以渤海为封望”更为贴切。不过,用它来解释例(2)就不合适了。在明代,中古时代的世族在政治上已不见踪迹,社会上也没有前代那样崇尚郡望的风气。在这种背景下,明代改变了唐宋依郡望封爵的做法。但是,我们可以认为例(2)是沿袭了前代把爵前地名称作“封望”的习惯。

古籍所见名词性的“封望”很少,宋代为最早,又考虑到唐宋封爵制度与前代的不同,以及“望”字有关字义在唐代的稳定性、构词的活跃性,故再拟名词“封望”词义:爵位前的地名。唐宋时,其多为官员的郡望。[1]

附 注

[1]后一句实是点出笔者所认为的词源,因“封望”在古籍中出现甚少,笔者不敢自必,乞请专家教正。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世博珍藏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2.韩理洲.全隋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4.吴钢,全唐文补遗.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2007.

5.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6.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7.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8.周世昌.说“地望”.辞书研究,1985(5).

(复旦大学历史系 上海 200433)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6

《方言》卷九 :“盛膏者,乃谓之锅。”“锅”的早期意义应该是盛膏器,“膏”即为油脂。如《礼记·内则》:“沃之以膏曰淳煞。”作动词则有“注油脂使其润滑”义。如唐韩愈《送李愿归盘古序》:“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石漆,高奴县石脂水,水腻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及燃灯。”可见,“膏”经常用来润滑车,以至于车施膏之处“车釭”也被称为“锅”了。《方言》卷九:“车釭,燕、齐、海、岱之间谓之锅。”清钱绎《方言笺疏》:“膏施于车釭,故釭亦得锅名。”清王念孙《广雅疏证·释器》:“凡铁之中空而受枘者谓之釭。”

“锅”为“盛膏器”还可以由从“木”的“楇”找到旁证。“楇”是古时车上盛擦车轴油的容器。《说文·木部》:“楇,盛膏器。”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古者车行,其轴当常滑易,故常载脂膏以涂轴也。此即其器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如今时御者,亦系小油缾于车以备用是也。”盛膏器有从“木”的“楇”,表明其由木头制作而成,是木之中空者 ;有从“金”的“锅”,表明其由金属制作而成,是金之中空者。

“膏”不仅用于车,还常常在烧饭时放在锅里作为传热介质或调味料。王学泰(2010:34-35)指出 :“现代烹调中不可或缺的油脂,在周秦两汉时期已经广泛食用。但先秦时期人们所吃的主要是动物脂肪,‘凝者曰脂,释者曰膏’。‘脂’指有角的家畜(如牛羊)的脂肪,常温下较坚硬,色泽洁白;‘膏’是无角家畜(如犬豕)的脂肪,较稀软。人们在烹饪时用脂膏作为传热介质(如油炸和油煎)和调味料。”车釭需要“膏”来润滑,故车釭可以被称作“锅”,而炊具需要“膏”作中介传热,故炊具亦被称作“锅”,二者异曲同工。如晋徐广《孝子传》:“吴人陈遗为郡吏,母好食锅底焦饭。”唐陆龟蒙《奉和袭美茶具十咏·茶灶》:“盈锅玉泉沸,满甑云芽熟。”由作炊具的“锅”又可以引申为“像锅一样的东西”,如“烟袋锅”等。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7

《大辞典》词目漏收现象已大大超出了人们的现象, 现以人体名物词为例, 列出《大辞典》漏收的词目。

《大辞典》往往忽略了一些方言词和文学作品中口语化的词语, 如以下几例:

扯带腮:山东方言, 指肥大下垂的腮。清·蒲松龄《聊斋俚曲集·快集》:“蛟肚蛆心忘八羔, 一心要作朝廷, 那里不思想到, 惑也好刁。扯带腮, 一堆毛, 毛里响一声, 叫人魂也吊。”

额颅盖:山东方言, 即额头。多见于明清白话小说中。《醒世姻缘传》第十九回:“你怎么有这么些臭声!人家的那个都长在额头盖上来!你到明日就搬到一个四顾无人的住在去住, 省得人家要你的老婆!”《聊斋俚曲集·翻魇殃》第十九回:“我如今悔不来, 受这罪也应该, 想打这头颅盖。”

门楼头:山东方言。指前额外凸。因其像前后两檐突出的门楼, 故称。多见于明清通俗文学中。《聊斋俚曲集·禳妒咒》第一回:“东荘个李小楼, 取了个老婆门楼头, 粗唇大口窝挖眼, 做鞋就得二尺紬。”

硝子石:假水晶, 喻眼睛。此称多见于明清小说中。《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二回:“真是硝子石望着南儿丁口心。”

曲颊:亦称“颊颧”。即颧骨。因其形弯曲如环, 故称。其称始见于先秦典籍, 《灵枢经·本轮》:“手太阳当曲颊, 足少阳在耳下曲頰之后。”唐·韩愈《送澄观》诗:“伏犀插脑高颊颧。”

包牙:指叠生而致外凸之齿。其称多见于金元戏曲中, 今广州方言中仍然在沿用。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甚娘身份!驼腰与龟胸, 包牙缺上旁唇。这般物类, 叫我怎不阴哂?”

以上词语均为方言词或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并不多见, 人们在阅读这些书籍时难免会借助工具书。《大词典》应收录这些词语, 为人们阅读书籍提供方便。

二、词义诠释

众所周知, 释义的准确性是辞书的生命, 也是衡量一部辞书学术水平高低最关键的因素。《大词典》有些词条仍存在义项缺失或释义可商之处。

1、义项缺失

玉户:只有一个义项, 即:玉饰的门户, 亦用作门户的美称。且有引证如下: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挤玉户以撼金铺兮, 声噌吰而似钟音。”唐·崔颢《相逢行》:“玉户临驰道, 朱门近御沟。”从这些引证中可推出这一义项的正确性。

《大辞典》忽略了“玉户”的一个义项, “玉户”是道家对耳孔的称谓, 亦称“耳窍”。始见于唐宋道家典籍。《黄庭外景经·上部经》:“幽阙侠之高巍巍。”梁丘子注:“上部幽阙, 两耳相望, 金门玉户, 上与天通。”明·陈宝功《外科正宗·耳病》:“小儿胎热或浴洗水灌孔中, 亦至耳孔作痛生脓。”

耵聍:极视貌, 并无引证。

通过读者查证, 耵聍指耳垢, 此称始见于六朝, 沿用至今。耵聍这一词在我国古代著作中多次出现, 如:《玉篇·耳部》:“盯, 耵聍, 耳垢也。”;戴侗《六书故》:“盯, 烫丁切;聍, 囊丁切。耵聍, 耳垢也。”黄震《黄氏日抄》:“耵聍, 耳垢也。上都挺切, 下乃挺切。”《普济方》:“论曰耳者肾之候, 心之寄窍, 风热搏于经络, 则耳中津液结聚, 如麸片之状, 久则丸结不消, 或似蚕蛹, 致气窍不通, 耵聍为聋。”李时珍《本草纲目》:“耳中耵聍干结不出:用白蚯蚓, 入葱叶中化为水, 滴耳令满。不过数度, 即易挑出。”韩愈《山南郑相公樊员外酬答为诗其末咸有见及语樊封以示愈依赋十四韵以献》:“如新去耵聍, 雷霆逼飓。”今天的医学上还经常用到“耵聍”, 并出了这样的定义:耵聍, 俗称耳屎, 是由外耳道耵聍腺分泌出的淡黄色粘稠液体遇空气干燥后形成的, 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 有的如粘稠的油脂。平时“藏”在外耳道内, 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外来物质 (如灰尘、小飞虫等) 的作用。这些古籍中所讲到的治疗耵聍的方法对现代医学任由深渊的影响, 耵聍在现代生活中被使用的频率夷然很高, 所以堪称“百科全书”的《大词典》应将这一常用义项收录入典。

水分:这一词条在生活中使用频率很高, 《大辞典》所列的两个义项也是其常用义项。“水分”的常用义项之一为:物体所含的水分。老舍《骆驼祥子》十八:“茶由口中进去, 汉马上由身上出来, 好像身上已是空膛的, 不会再储藏一点水分。”另一常用义项为:事物的多余或不实在的部分。徐兴业《金瓯缺》第十一章:“事情到了喜欢寻开心的东京人的嘴里, 挤去了其中令人不舒服的水分, 就变成了新鲜活泼的话题了。”

《大辞典》忽略了一个冷僻但较重要的义项, “水分”还可指人体穴位名, 即任脉穴, 在脐下一寸。因其善治水病, 故名。在晋朝时将这一穴位定名为“水分”, 并沿用至今。《素问·气府论》:“鸠尾下三寸, 胃脘五寸, 胃脘一下之横骨六寸半……”王冰注:“鸠尾下有鸠尾、巨阙……水分、脐中……十四俞也。”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三“水分, 在下脘下一寸, 脐上一寸, 任脉气所发。”《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水分胀满脐突硬, 水道不利灸之良。”

天老:相传为黄帝的辅臣, 后以指宰相重臣。《韩诗外传》卷八:“乃召天老而问之曰:‘凤象何如?’”《后汉书·张衡传》:“方将师天老而友地典, 与之呼高睨而大谈。”

据笔者考察, 天老还有一义项:少白头。《品花宝鉴》第二回:“还有个大姨子在家, 是个天老, 满头白发, 那是不能嫁人的。”此处“天老”应解释为少白头。指体内色素缺乏, 全身毛发呈白色或淡黄色, 皮肤呈白色或淡红色, 眼睛怕见较强的光的人。

以上几例所缺失的义项有的虽然冷僻但在阅读医学古籍时经常会遇到。因此, 《大词典》应收录这些义项, 有利于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

2、释义可商

靥儿:靥钿, 古代妇女的面饰。并引书证:1.宋辛弃疾《破阵子·赵蚓晋臣敷文幼女县主觅词》:“天上人间真福相, 画就描成好靥儿。”2.《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有甚么心情, 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例证1中, 将“靥儿”解释为“面饰”尚且可以说得通。但在例证2中, 则讲不通, 面饰本来就是用来装饰面部的, 为何还要打扮“靥儿”呢?实在让人费解。其实, 在宋代妇女确实有一种面饰——花钿。宋承前代遗风, 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这种面部装饰物是粘贴在脸上的, 而不是描画在面部的。

其实, “靥儿”本来是“酒窝”的俗称, 指面颊上的微窝, 亦指面颊。故《大词典》例证2《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有甚么心情, 花儿靥儿打扮的娇娇滴滴的媚。”中的“靥儿”解应释为“面颊”。

寡发:《大词典》:头发稀少。其实, 其称始见先秦典籍, 《易·说卦》:“其于人也, 为寡发, 为广颡。”陆德明释文注:“寡, 本又作宣。黑白杂为宣发。”明陶宗仪《辍耕录·宣发》:“人之年壮而发斑白者, 俗曰算发, 以为心多思虑而致。”有此可推知《大词典》的解释不准确, “寡发”应解释为“花白的头发”。

《大词典》作为一部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辞书。总的来说, 其成果是主要的, 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通过上文所论, 希望本文能对《大词典》的再版和修订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4.

[2]中国辞书学会.《辞书研究》三十年论文精选[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语境理论观照下的双语词典释义 篇8

释义是词典的基本内容, 是词典编纂的核心部分, 同时也是词典研究的重要切入口。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本文立足于吴建平的语义类型五分说, 从语境理论的角度探讨双语词典的释义。我们认为, 双语词典的性质是两套语言符号系统的对应, 因此其释义必然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既然始终无法绕开语境这个棘手的问题, 我们就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语境观入手, 探讨将语境理论融入双语词典释义。

二、双语词典释义研究综述

释义是决定词典质量至关重要的因素。正因为如此, 这个被人们实践并讨论大约已有25个世纪的话题历久弥新, 至今仍然受到哲学家、语言学家和词典学家的关注。以国内为例, 宋新妮和荣永昌就双语词典在释义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提出了在释义中应当遵循的准则, 并结合实例说明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段冬生和冯淑贤探讨过如何进行词典释义, 并罗列了如“语词对释式”、“定义式”、“描写和说明式”、“图表式”等各种各样的释义方式。黄芳分析了目前各大词典中一对多等值词释义方式存在的信息冗余、准确性不足、词类不一致等五个问题, 并提出了双语同义释义方式要解决存在问题需注意的原则和方法。

词典释义研究包括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在理论方面, 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学者进行了探索。如魏向清基于现代多元本质论和认知系统论对双语词典译义问题进行了创新性的思考。而王静和娄红立则通过探讨对等翻译理论、语义学理论及双语词典学核心问题对双语词典释义实践的影响, 来说明双语词典释义的文化心理认知, 以此提高双语词典的释义质量。诚如林玫所述, 双语词典的释义研究在国内外都已取得一定的成果。

三、语义类型五分说

国内外双语词典释义研究的一大成果就是人们越发意识到了双语词典的释义本质是给源语词目提供等值的目的语词汇, 即选用与词条相对应的目的语词汇解释其意义。然而, 仅仅意识到这个本质还不够, 因为双语词典的释义不是逐字逐句地翻译原语的释文, 也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 而是一个找“对应词”的过程, 此外还要考虑不同语言及文化的差异, 所以寻找对应词的过程有时是异常困难的。正如宋新妮和荣永昌所指出的, 双语词典在释义时, 不仅要照顾源语的各种含义, 如内涵义、外延义、文化义、以及各种附加义, 而且还要顾及释义的概括性与区分性:既要使词目所代表的对象区分对立于其他词目所代表的对象, 又要明白无误地概括同类事物的特征。

为解决这个难题, 吴建平从符号学角度出发, 率先提出语义类型五分说, 认为双语词典的释义是通过为原语符号提供对应的译语符号进行的, 而要提供对应的译语符号就必须使之在概念义、附加义、语法义、文化义和搭配义方面与原语符号的信息相对应。

在语义类型五分说中, 概念义是语言符号意义的核心部分, 是以语言概念为基础的意义, 是一种经过高度抽象概括而具有共性的东西。附加义由感情色彩、修辞色彩和文体色彩构成:感情色彩指词汇单位的褒贬色彩, 修辞色彩指词汇单位的比喻、委婉、戏谑、讽刺等色彩, 文体色彩则指词汇单位的时间 (例如古词、旧词等) 、地域 (例如方言词等) 、使用层次 (例如口语词、俚语词、粗痞词等) 、专业 (例如数、理、化等学科和行业方面的术语专名等) 等方面的色彩。语法义指词性、词汇单位的形态变化、数的范畴、句法功能等。文化义指词汇单位所具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含义。搭配义指的是词汇单位的横向组合关系。

四、语境理论

作为语言学概念的语境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提出来的。Wegener告诉我们, 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 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然而, Wegener的语境思想在当时的语言学界并没有引起很大反响, 直到英籍波兰人类学家B.Malinowski分别于1923年和1935年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一对概念, 语境研究才得以进入一个新的高度。

1、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

在国外语言学界, 研究语境最多的是社会语言学流派, 而叙述这一流派的观点还须追述到伦敦功能学派。伦敦学派领袖, J.R.Firth最早接受Malinowski语境思想, 主张把语境研究的重点放在情景语境上, 认为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又包括情景因素。

Halliday继承了Firth的理论, 提出了“语域” (register) 概念并将其界定为“语言的功能变体”。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家注重意义和功能的研究。他们认为, 语境可大致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两种。文化语境主要指人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的行为模式, 这种模式制约语篇的语类结构 (generic structure) 等带有宏观意义的语义结构。情景语境指的是与语言交际行为直接相关的话语范围 (field of discourse) 、话语基调 (mode of discourse) 和话语方式 (tenor of discourse) 三种因素。话语范围指话题以及与话题有关的活动;话语方式指话语活动所选择的交流渠道, 即口头的还是书面的;话语基调指讲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及讲话人的交际目的。

2、观照双语词典释义

我们认为, 上文论及的语义类型五分说基本涵盖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的构成要素 (图1) 。语义类型五分说中的文化义所反映出来的词汇单位所具有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含义, 构成了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中的文化语境。附加义中的文体色彩构成了话语方式。附加义及其所体现的感情色彩、修辞色彩构成了话语基调。概念义、语法义和搭配义涉及语言符号意义的核心部分、词性、词汇单位的形态变化、数的范畴、句法功能以及词汇单位的横向组合关系, 构成了话语范围。

语义类型五分说能够帮助我们在选择“对应词”的过程中做出有效的判断, 但是如果离开了语境这个决定因素, 意义将成为难以捉摸的东西。正如哈特曼曾说过的:“等值概念不是固定、单一的对应关系, 而是基于一些代码转换策略的变动的、双向的过程。这些策略取决于语篇的特点、译者或词典编纂者的双语能力以及所追求的目的”。

如今,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认为特定的语言交际环境决定语词的特定意义。朱永生指出:“任何一部词典的编纂都是与功能主义的语境理论相结合的, 问题是结合的程度如何, 效果如何。”可见, 词典释义与语境理论的结合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作为一种比较完善的语境理论,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和我们的语义类型五分说基本吻合, 因此可以作为促成这一结合的媒介。

当然,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也有其不足之处。刘云霞指出,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未能全面刻画出语境的动态本质”。而双语词典的释义如果要全方位地反映源语与目的语的异同, 追求在功能、语义、语用、文化和效应等方面的动态等值, 就必须在语境动态性方面找到相应的理论支撑。

3、关联理论动态语境观

为了弥补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在动态性方面的不足, 我们可以采纳关联理论关于“认知语境”的论述。关联理论从认知科学的角度阐释人类的语言交际行为, 认为“语境是一种心理构建 (psychological construct) , 是听话者对世界的一系列假设的一个子集”。关联理论语境观的独到之处在于它提出了不同于所谓“传统语境”的“认知语境”。认知语境是以命题、知识草案和心理图式为基本单位的动态语境观。

因此,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语境观着手。我们就能够实现双语词典释义与语境理论的结合。

五、结语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9

长期以来, 外语学习者一直关注着自己所说所写的外语是否正确, 是否符合语法规则, 但是在实际的交流中, 他们发现自己不仅应该说正确的外语, 还应该说得体的外语。所以, 近年来, 随着双语词典编纂事业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焦点转向对双语词典编纂特别是词语释义编纂的研究上, 而作为语言学一个较新的分支, 语用学也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这种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语用学及语用信息的视角下研究双语词典的编纂。但是不同的学者对语用信息在双语词典中的应用有不同的看法。传统观点认为双语词典与语用学从本质上讲是相互矛盾的, 因为双语词典所关注的是静态意义, 而语用学则以动态意义为研究对象[1]。然而大部分学者对语用信息在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中的作用还是持乐观态度。骆世平 (2001) 强调在双语词典中, “适当的语用说明对成功的交流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作用”。黄建华 (1997) 认为“词目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语义等值、语体等值, 还应该做到语用等值”。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可以突破双语词典在词语的释义和用法说明以及例证选用等方面的局限性, 并导致双语词典编纂的理念和模式更新[2]。研究语用学原理是否可以应用于词典编纂学特别是词语释义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发挥语用学的作用, 而且可以发展甚至创新词典编纂学。所以本文以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为切入点, 深入探讨语用学对词典编纂中词目释义方面的影响。

2 语用学应用于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的必要性

语用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它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 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3]。由于源语和目的语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差异, 所以源语和目的语词汇也会有不同的语用意义, 即两种具有相同表面形式的词不一定具有同样的语用意义。例如, 汉语中的“你吃了吗”表现的是语言的一种寒暄功能, 是人们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而在英语中“Have you eaten?”是一个问句, 并且需要对方作出回答。另外, 一种语言的词语可能有多种语用功能, 而这些语用功能并不可能全部为其他语言使用者所知。例如, 英语中的“Excuse me”既可以用来表达自己的歉意, 又可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寻求帮助。

人们在实际的人际交流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语用信息的不完整将母语词语的语用意义转移到目的语上, 造成语用失误。作为了解目的语的一种重要途径, 双语词典必须要发挥好其中间桥梁作用, 而就现状来说, 大多数传统的双语词典还只是关注词语释义的正确性, 没有具体的语用信息来确保词语运用的得体性。词典学不是发生在真空中的脱离现实的活动, 它是现实世界情景中的交际行为[4]。所以这就要求双语词典编纂者在进行词语释义过程中要尽可能增加词语的语用信息及语用意义, 以避免词语运用中的负迁移, 从而减少语言学习者的交流障碍。

3 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及其对词语释义的启示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 Leech在其著作Semantics中将语言的意义分为七类, 他认为词不仅有其概念意义, 还有内涵意义, 然而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关注的是词的概念意义和搭配意义, 忽略了其内涵意义。所以, 作者希望借助语用学来帮助完善词典词汇释义方面的编纂工作, 使词典真正做到为民所用。本章将基于会话含义和合作原则来探讨如何完善双语词典的使用。

3.1 会话含义

在日常交流中, 说话者的很多信息都不是直接传递的, 也就是说说话者某一话语的语用信息不是单纯通过该话语的字面意思获取的。在此情况下, 作为信息接受者的听话人需要根据相关的语境因素进行推理, 由此获取字面意义以外的交际信息。该信息就是一种隐含的语用信息, 可简称“含意”, 它是一种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5]。会话含义是语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给语言事实提供一些重要的、功能方面的解释, 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即语音、语法、语义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 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 弦外之音[6]。所以会话含义具有语境依赖性, 这就要求词典编纂者必须从实际出发, 以交际为目的, 联想到与词语所在文化密切关联的内涵意义, 将词语的内涵意义加入词典中, 以帮助读者在理解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更好的领会词语的内涵意义, 使读者全方面深入了解词汇, 避免语用失误, 达到交际的目的。

3.2 合作原则

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同样, 在言语交际中, 会话并不是靠说话人杂乱无章的语句堆砌出来的, 它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 并且都是根据双方会话的目的或交流的方向, 在一定语境下提供会话所需的话语或信息[7]。所以, 话语是否具有会话含义是根据其是否遵守合作原则推导出来的。合作原则是语言学家Herbert Paul Grice (1975) 在他的著作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的, 他对合作原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并提出了四条准则。下面, 本文作者将结合其他学者的看法以及合作原则的每条准则对词典词语释义的编纂提出自己的看法, 不当之处, 敬请方家指正。

1) 数量准则

(1) 所提供的信息是交际对方需要的;

(2) 不要提供交际不需要的信息或者减少提供信息

总体而言, 合作原则的数量准则关注的是交际所需的信息量。从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的角度来看, 编纂者提供的词义同样不能多于也不能少于词典编写目的所要求的信息量。不同类型的词典有不同类型的编纂目标, 同样也对词义的编纂有不同的要求。如像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之类的语文词典对词语解释有着更高的数量要求, 它要尽量表现词语的各种语用信息, 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该词汇。而像成语词典或者同义词、反义词词典之类的专门词典要求进行词语解释时只对其某一方面的知识进行解释, 不需要解释其他无关的知识。所以, 在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的编纂过程中, 不能一味地追求信息的泛而全, 忽视其实用性, 否则语言学习者在选择或使用词典时没有针对性, 只能一味地通过词典了解词语的含义而不能真正意义上讲这些词语用到实际交流中。所以, 词典编纂者应该正确把握词典编纂中词语含义的信息量, 一方面方便读者查阅, 另一方面可以指导读者在实际交流中做到自然、得体。

2) 质量准则

(1) 不要说虚假的话语或者提供虚假信息;

(2) 避免提供缺乏足够证据的话语或信息。

所以, 质量准则要求话语具有真实性。同样, 词语释义关注的是对应词的质量, 它要求词典编纂者对所选词语释义及用法说明的准确性。但是, 作为文化的一种体现, 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词典编纂者在寻找对应词时可能会存在词汇空缺的现象。为了遵守质量准则, 词典编纂者必须找到合适的提供对应词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 质量准则要求词典编纂者在理解源语词汇含义及源语文化的基础上, 在目的语文化中寻找相应的对应词, 使目的语不仅在词语的概念意义上与源语一致, 而且在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上也做到等值, 或者通过描写、解释的方法解决词汇空缺的问题。另外, 孤证不足信, 质量准则要求词典编纂者要确保词语释义的可靠性。应当以来自多方面的、不同系统的可靠材料作为依据, 保证词典的正确性[8]。韦氏3版的编者要求一个词至少必须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普遍使用并获得一个明确的意义之后才能进入词典。西班牙科学院词典的编者规定至少能从3个作家的作品中得到印证的词或词义才能收入词典[8]。总之, 在数量准则的基础上, 词典编纂者应尽可能提供更多的语用信息, 确保释义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以帮助读者避免交际中的尴尬处境。

3) 关联准则

交际中提供的话语要准确并且需要具有相关性。

关联准则关注的是话语的相关性, 所以词语释义最重要的是做到与词目本身相关, 要对词目进行准确解释, 对普通性词目进行一般解释, 对特殊词目如方言等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解释。同时, 为了避免文化差异产生的交际误会以及语用失误, 关联准则要求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 一方面提供词语的一般语用规则, 指导读者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用法;另一方面考虑词语典型的语用意义, 从而帮助读者深入理解说话人的内涵意义。

4) 方式准则

话语交际要做到简洁, 条理清晰, 交际中避免使用晦涩难懂或者引起歧义的话语。

方式准则关注的是交际中所提供的话语或信息是否简单易懂。首先, 双语词典具有针对性, 词典编纂者所提供的释义应根据不同的对象做不同的调整。例如, 为外国人编写的双语词典, 释义用词难度不能太大, 可以集中力量用一些简明词语释义, 并且提供丰富的语用信息, 但要注意其规范性;其次, 在对词语进行释义时应尽量做到简明有条理, 按类别或其他方式进行释义, 以方便读者查阅;最后, 词语的释义要避免有歧义, 注重词语释义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 结束语

双语词典主要是面向需要学习或者使用某种外语的普通读者, 所以双语词典不但要帮助读者理解, 更要帮助读者表达。双语词典的编纂, 尤其是词语释义方面的编纂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本文仅仅从合作原则这一方面出发探讨了双语词典词语释义编纂方面的问题, 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由于语用学信息变化幅度大, 不容易总结出一套完整的规则, 而且词典编纂工作量大, 所以在引入语用信息方面还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将语用学运用到双语词典的编纂中, 一方面可以提高词典编纂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改革和创新词典的编纂理念和模式;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合作原则解决词语释义信息量和质量的矛盾, 提高读者交际能力和效率。总之, 在语用学的指导下, 不仅是在词语的释义方面, 在词典编纂的其他方面也将获得飞跃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康慧.双语词典中语用信息的取舍[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10 (5) :121-123.

[2]胡开宝, 张柏然.论语用学原理在双语词典编纂中的应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2) :49-52.

[3]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3.

[4]兹古斯塔.词典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63.

[5]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4.

[6]李燕.语用学在双语词典编纂词语定义中的应用[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4) :59-61.

[7]Cruse, D.Alan.Meaning in Languages:An Introduction to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355.

[8]李明, 周敬华.双语词典编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6.

[9]Leech Geoffrey.Semantics[M].London:Penguin, 1974.

[10]Herbert Paul Grice.Logic and Convers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5.

释义《现代汉语词典》 篇10

摘 要:《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与2014年8月正式发行,本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基义、陪义、义域的视角对词典释义的修订类型进行了研究,总结出了本次修订更具规范性、时代性和更加完善的特点。在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释义修订进行研究的同时,笔者对词典中个别释义不甚到位的地方提出了修订意见。

关键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释义;基义;义域

作者简介:宁真真,单位为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学院,主要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字学。

[中图分类号]: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2--03

黄建华先生曾指出“释义是词典的灵魂。”章宜华先生也提出“释义是词典编纂的中心工作。”(章宜华,雍和明2007:228)释义是词典编纂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词典修订的首要工作便是使得释义更加准确,表述更加规范。2014年8月发行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下简称《规范词典》)第3版在释义方面做了较大程度的改进,本文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抽取《规范词典》第3版A、B、C、D、E、F、G、H、J、K、L的前十页,M、N、P、Q、R、S的第十一到二十页,O的两页,T、W、X、Y、Z的最后十页,共计222页。将以上范围内的释义与《规范词典》第2版的对应词条的释义做了对比,下文将对《规范词典》第3版释义的改进逐一说明。

一、释义修订的类型

兹古斯塔将词义的构成成分分为“指称意义”、“附加意义”和“使用范围”,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之为“基义”、“陪义”和“义域”。《规范词典》第3版力求在释义上更加准确、规范、科学,其修订主要集中在基义和义域两个方面:

(一)义位的增加

义位相当于词典中的一个义项,词典释义要做到与时俱进、与语俱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料库的不断完善促进词的义位不断完善和增加。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词典编纂和修订者应该注意义位的变化并适时将增加的合法的义位收录于词典,第3版在修订的过程中便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如:

【积分】①即积分法,数学上指从局部研究整体。②指比赛中全队或个人所累积的分数。△中国女排~小组第一。(2版)

【积分】①即积分法,数学上指从局部研究整体。②参加比赛或其他有记分的活动积累分数。△本店用会员卡消费可~。③指比赛或其他有记分的活动所累积的分数。△我队~小组第一|计算客户~。(3版)

【开心果】阿月浑子(一种落叶小乔木)的核果,卵形或椭圆形,果仁淡绿色或淡黄色,有香味,可食用。果实成熟后,果壳裂开,露出果仁,故称。(第2版)

【开心果】①阿月浑子(一种落叶小乔木)的核果,卵形或椭圆形,果仁淡绿色或淡黄色,有香味,可食用。果实成熟后,果壳裂开,露出果仁,故称。②借指能使人开心的人或物(含谐谑意)△他性格开朗,多才多艺,是我们班的~|这片山坡栽种的是“摇钱树”,收获的是“~”。(第3版)

对于词典信息的补遗是此单修订的重要工作,章宜华提出词典的补遗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类是补充和完善遗漏的信息,还有一类是将公众普遍接受的新词和新义补充到词典中。《规范词典》第3版对于一位的增加正体现了以上两点。《规范词典》2版只收录的“积分”的名词义,而其动词义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不亚于其名词义。第2版仅仅收录了“开心果”的字面义,而第3版收录的②义已广泛应用于现实生活:

我觉得他很开朗,经常给我们讲笑话,逗我们开心,是我们的开心果!

翻看200多个脚印既是她情绪不佳时的开心果,亦能从中获得成就感。(以上引自人民网)

综上“开心果”的②义在使用过程中已相当稳定,可以作为一个义位存在。

(二)基义的改进

基义是“义位的核心、基础、支柱、主导。”(张志毅,张庆云2005:17)改进、完善基义是词典修订的共同目的,《规范词典》第3版对于基义的改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释语更改,即对原有词典的释词进行更改。如: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把慢慢步行走当成坐车;也指人能够安守贫贱的生活。(2版)

【安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把慢慢步行走当成坐车;也指能够安守平常人的生活。(3版)

【干系】因跟某事有牵连而承担的责任 脱不了~|~甚大。(2版)

【干系】牵连某种责任或纠纷的关系 脱不了~|~甚大。(3版)

保证词典信息的基本真实性和科学性以及保证词典传递信息的时效性是词典更改释语的两大主要原因。“贫贱”一词多活跃于古代汉语,如《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元稹的《遣悲怀》“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将“贫贱”一词改为“平常人”是其更具科学性和时效性的表现。《规范词典》是一部综合性语文词典,其主要目的是“帮助词典用户正确理解语词所蕴涵的多种知识内容,并正确而得体地使用相关语词进行话语交际”(章宜华,雍和明2007:101),因此在释义的过程中更注重词汇的语法、语义和用法信息,即更加注重其语文性。“干系”的“干”意为“关联;牵涉”,“系”意为“结合;联系”,其中心语应该是“关系”而非“责任”2版将其解释为“……的责任”违反了其真实性。

(2)释语增加,即对原有词典的释词进行增加。如:

【隘路】狭窄的通道。(2版)

【隘路】狭窄而险要的通道。(3版)

【鞍子】放在骡马等牲口背上供人骑坐或驮运东西的器具。(2版)

【鞍子】放在骡马等牲口背上供人骑坐或驮运东西的器具。中部较平,前后翘起,多用皮革或木头加棉垫等制成。(3版)

增加释语是对词典信息进行补遗和完善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词典信息准确性和科学性的主要方法。“隘”的意思为“①狭窄;狭小②险要的地方”由此可见“隘”有两个特点即狭窄和险要,那么“隘路”的意思应为“狭窄而险要的通道。”第3版更具准确性。骡马是我国古代主要的交通工具,而当今社会绝大部分人已很少看见骡马,因此“鞍子”一词对于青年一代已经很陌生,《规范词典》第3版加入描写性释义更有利于现代人理解该词。

(3)释语删减,即对原有词典的释词进行删减。如:

【竿子】竹竿,截取竹子的主干,削去枝叶而成。(2版)

【竿子】竹竿。(3版)

对词典信息的精简是词典编纂经济性原则的要求,也是词典编纂的重要原则之一。删减释语是对词典信息进行精加工的过程,第3版删减的释语大多是第2版中赘余的,如“竿子”释义中“竹竿”一词已足够明确,学习者对于竹竿的概念早已了然于胸,2版的“截取竹子的主干,削去枝叶而成”明显已多余。

(4)释语大幅修改,即对原有词典的释词进行大幅度地修订。如:

【采信】法院审理案件时对证据进行审查,认定定案的依据 予以~|不予~。(2版)

【采信】相信(某种事实)并用作处置的依据;法院审理案件时对证据进行审查,并用作定案的依据 予以~。(3版)

【机器】能产生、转换或利用机械能的装置,通常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和工作部分组成。如起重机、织布机 安装~|~运转正常 国家~|开动~,独立思考。(2版)

【机器】执行机械运动,以变换或传递能量、物料与信息的装置。如内燃机、发动机、起重机、机床、打字机、绘图机等 安装~|~运转正常◇国家~。(3版)

【开设】①开办△~工厂|~商店。②设立△~奖学基金。(2版)

【开设】①开办设立△~工厂|~商店。②设置△~现代汉语课。(3版)

3版对释语的大幅修改首先是对2版释义的查缺补漏,如第3版将“开设”第2版的两个义位合并为一个并另立“设置”义位,因为2版中对于“开设”一词的释义不能解释“开设课程”这类词语。其次是对现代汉语词义发展所做出的反应,如“采信”一词原本仅作为法院审理案件之用,3版中则扩大了它的语用范围,这是根据词义的发展做出的调整。另外上文已提到《规范词典》是一部中型语文工具书,对于释语的大幅修改是不断增强其语文性的要求,“机器”作为一条物理学术语,2版释语偏向于专业性,而第3版的释义更改了这种专业性,增加了语文性的特点。

(二)义域的改进

义域即“义位的量,是义位的意义范围和使用范围,是人所认识的具有义位所表示特征事物群或集”(张志毅,张庆云2005:56),作为义位的量的方面,义域可分大小域、多少域和伙伴域三种,对于义域的修订使得3版《规范词典》在释义方面更加准确、规范、科学、全面。大小域的改变,如:

【砂样】用钻机取得的岩石样品。(2版)

【砂样】钻探取得供化验分析用的岩石样品。(3版)

【山茶】常绿乔木或灌木,叶子卵形,有光泽,花红色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2版)

【山茶】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叶子卵形,有光泽,花红色或白色,是著名的观赏植物。(3版)

第3版将“砂样”明确规定为“供化验分析用的岩石样本”、将“山茶”明确界定为“小乔木”,这都是词汇大小域缩小,大小域的缩小使得该词语的解释更加精确、更具科学性。多少域的改进,如:

【发表】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公众表达(意见)、公布(事项) ~意见|公报已经~。□动在报刊上登载(文章等)。(2版)

【发表】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向公众表达(意见)、公布(事项) ~意见|公报已经~。□动在报刊或互联网上登载(文章等)。(3版)

【机电】机械和电力设备的合称。(2版)

【机电】机械和电力、电子设备的合称。(3版)

章宜华提出对词典进行修订的动因之一即科技的发展引起语言载体改变,这就使得一些词语的义域发生了变化,如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发表”一词的义域扩大到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电子设备的普及,这就扩大了“机电”的多少域,这种趋势反映了媒介的改变和科技的进步,将这一类词的大小域扩大,体现该词典修订者与时俱进的眼光,是该词典的规范化和科学化锦上添花的一笔。

二、修订特点

(一)释义更具规范性

作为一部规范性的词典,《规范词典》第3版在释义方面依然遵循规范性这一原则,如对“瑷”的解释为“一种美玉。”(加点字为修订处,下同)“干妈”释义为“义母的俗称。”玉的种类有珵、珹、琡、瑃、珒等,“瑷”直视其中的一种,将其释为“一种美玉”更加规范,“干妈”一次源于社会上的一种保育习俗,是北方对义母的称呼(南方称为“继母”),将其明确标注为“义母的俗称”更具规范性。

(二)释义更具时代性

语言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词义的发展是语言发展的一个方面,一部词典若要保持其生命力就要紧跟时代步伐,对其释义不断修订。《规范词典》在释义方面的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芟除”一词2版释为“删除(多余的文字)”,而3版释为“删除”。《规范词典》第3版对动植物词条的释义有了明显改变,以往词典对动植物词条的释义大多以人为中心,从利用的角度解释动植物词条,如第2版对“海狮”、“海象”、“海龟”的释义为“以……为食”。而第3版改变了原有的释义模式,将其看作是自然社会的一员,释义为“吃……”,体现的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态度的转变。

(三)释义更加完善

《规范词典》第3版的修订中对于释语的增加远多余删减,增加释语有利于完善释义,是的释义更加准确科学,如对于“鸡尾酒”、“开发”、“欧洲”、“人造奶油”的解释3版分别增加了“多在饮用前临时调制”、“发掘人才、技术等”、“面积约1016万平方千米”、“但不宜过多食用”,以上释语的增加分别指明了该词所指事物的特征、使用范围、面积以及对人体的利害,是对词典信息的进一步完善。

《规范词典》第3版释语增加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基义之外的语义或用法信息,明确标注“爸”的语体义,在“八音盒”、“扒带”、“白蜡树”、“答话”、“打擂台”、“遏蓝菜”后增加“也说……”分别表示与“八音匣”、“扒带子”、“梣”、“答言”、“打擂”、“菥蓂”的同义关系,在“二板市场”的释义后括注“跟‘主板市场’相区别”表示两词的对举关系。

三、修订建议

《规范词典》的修订仍然存在有待商榷的地方。首先,个别词语的解释不够精确,“砂样”中“砂”的意思为“较细碎的石粒”,而词典对于“砂样”的解释为“钻探取得供化验分析用的岩石样品”,没有凸显出样品是细碎的特点。其次,对陪义的标注不够系统,词典标注了部分词的语体陪义、时代陪义、情态陪义等,但对于收录的方言词如“背篼”、“背篓”没有标注其方言陪义。另外,对于同音同形异义词的处理上,词典采取的是不单独立项的态度,如“切面”释义为“①把和成的面擀薄后再切成的面条。②截面。”词典已经将同音同形异义的字头分立,个人认为词典也应该把同音同形异义的词分立词目,即将“切面”释为“切面1”、“切面2”。

兰多提出“几乎所有的释义都有改进的余地”(Landau2001/2005:201),词典的释义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作为一部典范性的词典更应该通过不断地修订其释义进行自我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冯海霞,张志毅《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体系的创建与完善——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J].《中国语文》2006(5)455-480.

[4]张博《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6版释义修订的类型及特征[J].《辞书研究》3013(2)25-34.

上一篇:电气事故下一篇:房地产发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