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

2024-07-16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精选十篇)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 篇1

关键词: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

随着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 的实施, 知识产权在当代知识经济体系及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年产出大量的科技成果, 涉及大量的知识产权问题, 是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主体。目前我国对于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研究多以企业为对象, 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及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以高校为研究主体, 就如何规范管理并保护运用好知识产权档案, 发挥高校在社会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1、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的特点

知识产权档案是一种新型档案形态, 作为高校知识产权获取、实施、保护及维权过程中所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电子文件等不同门类和载体的原始记录, 高校知识产权档案具有自身的特点。

1.1 责任主体的唯一性

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的主体是“高校”, 而不是内部的相关职能部门及管理人员。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 应强化其主体意识、责任意识, 切实履行好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所应承担的包括及时收集、整理知识产权文件材料等方面的职责。

1.2 归档范围的有限性

高校知识产权归档范围仅限于高校进行知识产权专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诸如专利申请、软件登记、商标注册等方面的文件集合, 不包括与知识产权档案活动有关联但又与知识产权专业活动无直接相关的文件材料 (如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文件、宣传材料) 的内容。

1.3 法律效用的证据性

高校知识产权档案是具有法律凭证作用的原始性文件材料。原始证据性是档案工作的本质特征之一, 高校作为知识产权权利人在依法使用及依法进行维权时, 必须依赖能涵盖知识产权活动全过程、对全部有效知识产权过程形成第一手文件并予以收集归档整理的知识产权档案时, 才能取得积极主动的地位。

2、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2.1 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环节

高校拥有丰富的知识资产, 但目前高校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体系尚未普遍建立, 大量知识成果并未形成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流失现象严重。科研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相脱节, 对知识产权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利用等方面缺少系统认识和深入研究, 对已归档的知识产权文件材料进行信息化管理并进行汇编、宣传, 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同时, 高校往往重视对科研项目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和利用, 而忽视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工作。

知识产权是对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 作为知识价值的权利化和资本化, 知识产权是高校的重要无形资产, 是高校科研能力及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与西方上百年的知识产权制度和研究历史相比, 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时间不长, 尤其是高校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管理才刚刚得到重视。知识产权档案是核心知识资源和知识产权的载体, 如同科研档案管理要纳入科研工作的全流程管理一样, 高校知识产权档案也要纳入高校档案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管理之中。

2.2 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是高校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手段

随着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数量的不断增加, 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真实地记录历史的运行轨迹是档案的重要存在价值, 法律约束性、保密性、中立性以及原始证据性是档案工作的主要特点, 如果平时收集、归档好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获取、维持、转让等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完整性文件材料, 一旦发生知识产权侵权案件, 权利人就可以凭借这些具有证据链特征的知识产权档案作为行政调处或民事诉讼的重要凭证。

知识产权档案存在的重要价值是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需要规范、有效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 做好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是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 有利于及时维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如果没有建立起规范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机制, 其文件材料不具有原始性, 或者材料保管随意, 保存分散于单位、当事人及中介机构之间, 一旦侵权或纠纷发生, 该单位出具的材料的真实性、原始性、证据凭证性就难以保证, 其合法权益就难以得到维护。

因此, 高校要充分认识知识产权档案对于高校自身发展以及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增强做好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自觉性, 不断探索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 及时、完整、准确地收集知识产权文件材料, 并将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纳入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之中。

3、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范围

知识产权档案较之其他档案, 有一定的特殊性。高校知识产权档案较之企业档案又有其特殊性。因此, 在建档中, 必须明确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 以保证档案文件材料归档的完整、准确、及时和安全。

根据我国现行的有关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以及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知识产权保护管理规定》 (1 9 9 9年3号令) , 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的范围主要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商业秘密权。据此, 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的归档及管理范围主要包含四个方面。

3.1 专利档案

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文件材料, 具体包括: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提交的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说明书附图及有关的原始资料, 外观专利申请提交的请求书、外观设计图片和照片等;专利申请的审查、批准材料, 如专利受理通知书、专利授权通知书、专利证书、登记、公告等;专利权的撤回、终止和无效的有关文件材料;专利技术转让合同、许可合同、专利实施的强制许可的决定、通知、登记、公告等文件材料;专利权有效期内的缴费单据 (复印件) 及争议中形成的文件材料;专利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以及对其他人侵犯其专利权行为进行制止过程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等。

3.2 商标档案

主要包括:校名、徽章、标记以及其他服务标记等商标注册申请、审查、核准 (商标申请受理书和商标注册证) 等文件材料;注册商标变更、续展、转让、使用许可、补证、注销和撤销的文件材料;注册商标争议裁定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注册商标侵权中形成的文件材料;注册商标使用和管理中形成的文件材料等。

目前对高校是否有必要注册商标存有疑义。我们认为, 校名、校徽、标志性图案等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一样都是学校的宝贵财富, 它不仅是高等院校的标志, 更是高校文化的体现, 同时又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在知识产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 已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把校名、校徽、标志性图案等知识产权都进行了部分或全类商标注册保护, 其中, “清华大学”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我国高校的第一个中国驰名商标。

3.3 版权档案

分为作品和计算机软件档案两类。属于作品方面的档案有:作品书籍、演讲、音乐、美术、建筑、摄影、工程图等各种载体形式作品及模型等著作权申请、审核、登记的文件材料;作品的出版、发表、演出、展览、复制、洽谈、许可、转让、报酬、纳税、出租、改编、翻译、汇编、修改、署名等方面的协议和合同等文件材料。

属于计算机软件的档案有:计算机软件开发任务书、要求分析说明书、程序设计说明书、鉴定验收报告、操作手册、使用说明书、用户手册等纸质文档以及程序开发、软件设计的合作合同、委托合同、项目任务书等申请、审核、登记的文件材料。

3.4 商业秘密档案

高校的商业秘密档案主要是未申请专利的技术秘密档案, 如生产工艺、工装、产品配方、检验与测试、技术水平、新技术前景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同时也包括高校及下属企业在商业活动中形成的文件材料, 如财务状况、分配方案、广告创意、客户名单、原材料进货渠道、产品销售网络等其它需要保密的文件材料。

4、加强高校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对策建议

高校知识产权档案作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真实记录, 是高校档案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扭转目前普遍存在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意识不高、能力不强、制度缺失、管理薄弱等问题, 应在提高意识的前提下, 不断增强管理效能, 提升管理水平。

4.1 统一管理, 落实责任

把知识产权档案工作贯穿于高校科研工作全过程:在科研立项时提前介入、及时要求, 在项目实施中跟踪管理, 在项目结题后协助并督促归档, 在成果转化时及时补充归档。把知识产权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与归档纳入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岗位的管理、计划和考核中, 加强统一领导, 明确归档要求, 改善保管条件, 提高管理水平。学校要与科研人员签订档案归档承诺书, 把完成的知识产权科研项目材料及时转化为本单位的档案。

4.2 制定规章制度, 规范管理流程

高校要在制度层面上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保管、保密、利用等内容的统一的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制度, 对不按规定归档而造成知识产权文件材料损失, 或对档案进行涂改、伪造、盗窃、隐匿和擅自销毁而造成档案丢失或损坏的有关责任者, 要依法进行处理。按照知识产权活动、高校科研活动及档案管理特点, 编制相应的本单位知识产权档案业务流程和管理标准, 实行程序化管理、标准化管理及信息化管理。

4.3 加强安全防范, 创新管理手段

高校应强化知识产权档案保管的技术手段, 将知识产权档案存放在配备现代化技术防范措施的专用保险库房或保险柜中, 并实行双人保管。根据实际情况, 逐步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强对知识产权档案的管理, 提高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如采用授权、身份鉴别、信息加密等安全机制, 为信息的保密性和数据的完整性提供支持。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知识产权、信息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知识, 档案部门要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实践中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对相关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

4.4 协调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知识产权档案兼具保护和开发利用功能, 维护知识产权档案的完整与安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是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价值体现。一方面要确定不同的知识产权档案密级以及保密策略, 明确利用权限及范围, 限制商业秘密的知密范围, 增强档案人员的保密意识;另一方面在充分尊重知识产权权利人利益、做好保护措施的前提下, 合理开发、利用本单位的知识产权信息资源, 使科研工作选准高起点, 避免低水平重复, 促进知识成果的传播、推广和应用, 同时为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纠纷案件, 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原始凭证。

参考文献

[1]汤蓓.科研单位应重视专利档案管理[J].兰台世界.2005 (10) :32

[2]刘红建等.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中的知识产权保护[J].情报科学.2003 (11) :1149~1150

[3]郭红颜等.企业知识产权档案定义释义[J].山西档案.2006 (6) :19~20

[4]关于加强济南市知识产权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http://www.e23.cn/Content/2008-02-26/200822600108_3.html.2009-3-6-访问

[5]汪洁.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服务和谐社会建设[J].兰台世界.2008 (9) :44~45

高校经济管理论文 篇2

1.教学目标和方式单一。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培养大学生的要求。具体原因:一是教学目标模糊。在制定《统计学》教学计划中,多数教授《统计学》的教师只关注《统计学》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授,忽视了对大学生动手能力和统计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目标难以提升大学生的统计素养和能力。二是教学内容单一。当前大学的《统计学》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标和定义的介绍和方法推导,对于统计方法的实际运用很少涉及,由于大学生缺乏实际的专业背景,对指标及方法理解起来较困难,《统计学》课程结束后,大学生很难理解其意义,对今后的专业学习起不到明显的帮助作用。三是教学模式单一。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学仍然延续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做笔记、背笔记、考笔记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抑制了大学生的创新空间。

2.教学考核内容比较陈旧。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最后也是重要的环节,起到检验教学效果的作用。同时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某种程度上也引导着大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前,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课程考试内容和形式较为陈旧。《统计学》一般是考试课,采取闭卷方式。考试的重点放在统计指标、方法的测试上,这种教育方式难以考察大学生对《统计学》理论应用的实践能力。通过短期的突击复习,大学生一般都能考出不错的分数,显然,这种评价体系是不合理的、也是不科学的。

3.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教材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的好坏。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教材从编写内容来看属于“大统计”的范畴,包括了应用统计学的分支――社会经济统计学以及数学学科分支――数理统计学。这种交叉融合应该说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时代变化的。但由于这种交叉融合的时间太短,而且标准尚未统一,使得教材内容出现了“两张皮”的现象,脱节问题很严重。当前《统计学》教材虽然 篇章结构体系完整,但内容中很多知识点都未讲解清楚,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另外,大多数教材注重的是统计方法的数学推导,应用性不强,案例选取没有体现出经济管理类的特点,缺乏针对性,无形中使《统计学》在教材编写中就失去了对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吸引力。

二、提高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的若干对策

《统计学》课程教学是要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切实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因此急需改革传统的《统计学》教学方式。

1.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统计学固然离不开数学,但是统计学不是数学,也不意味着学好数学也能学好统计学,因为统计学关注的是运用统计学思维去理解自然社会的科学问题。统计思维简单地说,就是运用统计学方法去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分析结果并加以实际引用。如果教学中过于强调数学推导和公式证明,就混淆了数学和统计学的本质和目的,这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最常见的误区。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始终灌输统计思维,让大学生应用统计学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去寻找规律性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大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2.优化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会引导大学生学习的目的和态度。由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统计学》是一门应用型课程,所以在制定考试形式和内容时,不能局限在传统的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上,而应考察大学生运用统计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统计学》的应用性。所以,考试方式应该多样化,对于理论部分的考试可以采取原有的课堂闭卷形式,对于应用方面的考试应采取综合考试方式。综合考试一般包括计算机操作、案例分析和撰写调查报告。计算机操作是考大学生运用各种统计软件去处理统计数据的能力;案例分析考核是考察大学生运用统计学思想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撰写调查报告考核是考察大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综合分析数据的能力。通过综合考察可以全面评价大学生的统计学应用素质,提高大学生学习《统计学》课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能真正学到统计学的知识。

3.注重对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统计数据收集是统计数据整理和数据分析的基础。对于经济管理专业而言,除了官方统计数据之外,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真实数据是重要的数据来源。目前,大学生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技能掌握的不够,一定程度上和现有《统计学》教材内容较少或缺失有关。对于收集到的数据,多数大学生缺乏对数据的整理技能,因此要重视对大学生统计数据整理加工能力的培养,掌握用条形图、圆饼图、柱形图、散点图、线性图以及统计表的方式汇总加工数据。这些描述性统计直观通俗,是推断统计结果的基础,国际上已提出向描述性统计回归的说法,非常重视数据分析的内容,这符合未来统计发展的方向。这一点应引起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师的关注。

4.积极开展课堂实践教学活动。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外,可以多渠道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和锻炼大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的技能和素质。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各种机会,通过任课教师组织或高校社团安排去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比如专题研究、市场调查等形式,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统计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通过特定的案例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可以多样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接受真实活动的锻炼,最终提高大学生运用统计学的思维理解和认识社会问题的能力。

5.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以往《统计学》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教师板书、PPT演示为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的。对于理论部分,可以采取情景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比如在课程一开始就引入情景分析,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来解释统计学原理,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互动式讨论的方式引导大学生用统计思维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案例讨论的同时一定要让讨论活动给出完整的解决方案,让大学生感受到学有所有,能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实践内容部分,可以采取上机实验,有机结合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验操作,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案例分析和上机合作实验,才能充分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统计学》的作用。

浅谈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馆员素质 篇3

[关键词] 知识经济 档案馆员 素质培养

21世纪知识经济势必成为国际经济的主角,对每一个国家来说谁拥有持续创新能力和大量高素质人才资源,谁就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知识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动力源泉是创新,创新能力与民族的前途共命动。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摆在高校档案馆员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1、知识经济时代档案馆员的素质现状

1.1档案馆员素质偏低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档案馆功能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化成为了其业务手段的主要特征。21世纪的档案馆是现代化的档案馆,建设现代化的档案馆,人将是决定性的因素。档案馆员文化素质偏低与档案专业的学历偏低是密切相关的,不少档案馆员是中专或大专毕业,尽管部分人员通过函授、电大等成人再教育,取得了本科学历,但仍有不少人的学历达不到高校要求。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许多高学历的优秀人才流向其它行业,这种优秀人才只进不出的单向流动也是导致档案馆员素质下降的原因。而一些无所作为,能耐不大的专业人员则仍然固守在档案管理这块阵地上,紧紧抱着这个“铁饭碗”不愿撒手,长期以来正是由于这种原因,使 档案事业发展缓慢。

1.2档案馆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在我国各高校档案馆,知识结构是参差不齐的,具有档案专业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占档案馆总体人数的比例很小。一些专业人员即使是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大部分也都是其它学科毕业,或由其它专业转到档案馆来的。随着网络信息环境的变化,档案馆员缺少扎实的现代信息管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档案管理人员的大部分职能将被新的现代技术所取代,而档案馆员现在的知识结构已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档案馆正在逐步实现以计算机管理为核心的自动化管理,而现在的档案馆普遍缺少计算机专业人员和外语专业人员,而且对这两 方面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也不少,这必然制约档案服务领域的开拓和深层次的业务活动的开展。

1.3档案馆员缺乏业务骨干

由于多数档案馆员是由其它专业改行从事档案工作的,在档案工作岗位上还不算十分称职,不能得心应手地解答、服务借阅者提出 的各种咨询问题或完成好档案馆难度较高的业务工作,科学技术越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就越快,越需要从业人员重新学习,努力实践,不断提高,多数人要想成为业务骨干,就需要在加强和提高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努力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走出新的路子。

1.4 科研氛围不浓,科研意识薄弱

档案馆的学术性都隐含在各项具体的业务、服务性工作中,一般很难直观、立体展现出来。所以长期的习惯思维认为档案馆是服务性机构,主管部门对档案馆的科研要求不够,馆员本人对科研的热情也不高,要求也不迫切,除了评定职称时有论文要求外,平时不搞科研,只要工作过得去就行,致使服务与科研出现极不平衡发展,这种现象目前在高校档案馆普遍存在。其中主要是某些同志对档案馆开展科研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馆员自身的学识素质、科研能力也较差,缺乏发现问题、认知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

2、提高馆员素质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2.1运用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馆员潜能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对于强化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信息意识、独立自主意识,对于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有十分显著的作用。

针对档案馆人才素质下降,要建立人才流动机制,形成一个良好 的成才环境和学术环境,鼓励其它专业的流进来,这对于专业独特、技术性强、注重实践的档案馆会显得特别重要,档案馆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场所,档案馆的人才也理应受到所有人的重视和相应的待遇,鼓励馆员发表论文和参加学术讨论会,鼓励强化计算机,信息咨询,外语等第二专业的学习并对学术上和工作中有成就者在物质奖励和职称评定等待方面 给予嘉奖,建立一套奖罚规章制度,取缔平均主义,利用经济杠杆奖罚分明,促使每个人员在压力和动力作用下积极工作,充分调动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出台一此留住人才的措施,如采用聘任制,实行因岗设人,实行岗位轮流竞争的动态管理模式,并实行低职高聘和高职低聘,根据工作人员的智能高低,创新能力强弱,贡献大小和岗位技术标准给与赋值论价,以货币来表现人才价值,以学术成果作为晋升和提拔聘用的条件,采用市场激励机制,使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知识智能和改革创新的潜能极大地发挥出来。

2.2优化馆员知识结构

21世纪的馆员,不但要对档案专业知识有全面精深的掌握,而且要对其它相关学科和领域有广泛的涉猎,电子时代的档案工作者,不在面对档案本身实施一系列的管理活动,而是很大一部分时间直接运用电脑网络来进行电子档案的收集、整理和传输,传统的按部就班的工作环节被超前机制的方式所取代,即将收集、整理、鉴定等工作一并预先设计在程序里,通过系统来完成。档案人员不仅要掌握好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要具备对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与利用能力。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何依托计算机技术,建立高效、方便、快捷的档案信息系统,更好地服从服务于高校的发展是档案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面对信息时代带来的千载难遇的发展机会,馆员要紧紧抓住不放,扎扎实实地作好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目、统计、检索、利用等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为档案的信息化、网络化奠顶基础。要具备知识判断与评价能力,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创新是档案事业进步的灵魂,是档案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档案馆员要转换思维方式,克服惯于从众的心理弱势和墨守陈规的保守思想,有创新的观念和意识,为档案事业出谋划策,结合各馆实际,提出新思路、新观点,改革原有的服务模式,利用现代化技术开发利用文献信息,以此促进档案馆的发展。把档案中蕴涵的丰富内容开发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高校各项建设服务。

2.3培养和提高在职馆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种种原因过去对高校馆员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国家行业或是各馆强调工作 太忙没有时间和精力 为馆员补充知识。目前,各高校档案馆普遍感到信息技术人才,计算机管理网络人员缺乏,外语水平不高就是例证。现代化的档案管理已被赋予了新的职业定义和职业观念,因此,档案人员的培训和总体水平的提高也是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培养和在职继续教育首先着眼于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馆员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是对馆员进行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拓宽馆员的知识面,业务能力和素质是一个有工作能力之人的立身之本。一个人的综合素质通常是以某种技能系统和生活方式在个体内化了的并且在社会生活中以各种方式顽强表现出来的行为,培养和提高馆员良好的综合素质集中表现为培养创造性的人格,推动创造性的思维和开发创造性的能力三个方面,智力是通过成长表现出来的,它也需要道德观念,工作热情,爱岗敬业,奋发进取,对变革的热情和改革的意愿,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所以,档案人才的培养就是运用社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政治思想道德来开发其内在的潜能,这是档案事业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也是高校档案馆发展过程中自身的伟大目标之一。

2.4 提高认识,强化意识

在高校档案馆中应树立起服务与科研相长,以服务带科研,以科研促服务;树立起科研以提高素质、培养人才紧密相关的意识。要让馆员们清楚的认识到,如果不从事科研,只从事单一的业务工作,就称不上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开展科研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吸收大量知识的过程。这些知识既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其他专业的科学理论。它能转化为馆员的思想智慧,进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学术水平、科研潜质、业务技能。因此,科研是一所无形式、无条件的自修大学,有愿望就可以拥有它。同时,科研课题能促使馆员高效率、有针对性地去读书、去对实践活动进行深入思考。从事具体的科研活动能增强馆员对相关知识的敏感性,激发求知欲,提高战胜困难,积极探索的勇气,从而自觉主动围绕主题学习研究,解决难题。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 篇4

一、知识服务的概念与内涵

在1996年9月于北京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加拿大档案馆馆长特里·库克作了题为《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的主题报告,首次提出了以新来源观、前端控制原则、知识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后保管模式”的思想[1]158。从特里·库克首次提出知识服务的概念至今,档案界对此问题的探讨日益深入,极大地影响了现代档案管理思想。

在数字信息时代,互联网使知识经济的实现成为现实。而知识创新的迫切需求使得档案部门必须从收集、存储与传递先进知识信息的局限中解脱出来,对所保存的知识信息进行深加工,逻辑性地创造出新的系统知识去满足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人们提供各种个性化服务。张晓林在《走向知识服务》中认为:“知识服务是以信息知识的搜寻、组织、分析、重组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根据用户的问题和环境,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的服务。”[2]110这一精辟的论断,明确说明了:知识服务是档案管理的高级阶段,是基于知识管理的高增值智力服务。因此,知识服务是目前高校档案管理的最高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是为教学、科研主动提供高质量信息服务的必然趋势。

二、知识管理与知识服务

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达温波特在其著作《营运知识》中,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这一理论对20世纪后期以来信息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上,档案的文化价值再次受到了与会成员的高度关注。尼日利亚学者埃思认为:“保存档案,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档案对产生它们的国家的文化价值,档案是人民的文化财富,在文化领域上占据一定的位置。”[3]档案的文化属性和知识管理的理念被置于极高的地位。

所谓知识管理,就是把档案馆中储藏的海量的历史信息整理和转化为能够供研究者和需要者使用的文献、数据等知识信息。从技术的角度说,知识管理是对知识进行程序化管理,以便于知识的进一步明晰(从隐性逐渐到显性)、提取和重复应用。而知识管理的基本流程应当是包括对知识的采集、识别、获取、开发、整合、存储和使用等等[4]3。而档案管理的知识服务则强调以用户为中心,提供深度加工的档案知识产品为目的。在知识创新的新时期,完善的知识集成平台服务的构建是档案部门知识服务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高校档案知识服务的模式与趋势

1. 以用户为导向的需求服务。

从知识服务的概念和内涵来看,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人,而不是物。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二是被服务的人的满意度是高校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从现实的情况来看,知识服务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最有效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式。目前,我国高校档案馆建设正在逐渐完善,各种硬件设施也具备了一定基础,档案的数字化建设也在积极推进,但是,随着用户对档案信息需求的不断增长,高校档案部门在知识服务方面的差距也在急剧扩大。因此,高校档案部门要积极研究用户的需求,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根据用户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知识服务的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并根据用户对知识服务的反馈情况,反思服务产品、服务过程等方面的不足,完善以用户为导向的需求服务的功能。

2. 以专业化为导向的人员服务。

迈克尔·库克在《培训档案和文件管理人员的国际标准》一文中说:“所有的档案与文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技能,例如:目标管理、数据库管理、文件系统设计、统计方法、预算和成本利润分析等,这些知识是任何一位合格的专业档案人员所具备的。”[5]166这是迈克尔·库克在20世纪末期对所有的档案与文件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管理技能的阐述。然而,当时间进入到信息时代的今天,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化要求也更高。以专业化为导向的人员服务是指以专业化的高校档案管理人员来提供知识服务。这就要求服务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素养和档案管理知识,不仅要具备信息处理、存贮、检索、传递和利用的技能,还要有实施知识导航,帮助用户找到解决方案,并对提供的知识产品的质量进行评价的能力[6]44。因此,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建立能够深入到用户专业领域中的专业化服务团队是实现知识服务的必要途径。这种专业化服务团队应该包括按照专业领域来进行专业化知识服务的专业任课教师、学科专家、研究人员、学生等。

3. 以个性化为导向的内容服务。

以个性化为导向的内容服务是指根据客户知识需求的不同、专业的不同、性格习惯的不同而主动进行的知识服务。在现代信息环境中,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个性化特定服务就是高校档案管理人员利用自身掌握的档案资源和知识信息,根据用户的特定化需求,为特定用户量身定制的,利用高校档案信息资源提炼出对部分特定用户的研究、开发和创新有用的档案信息产品,向用户提供高水平的档案知识服务[7]99。高校档案知识服务有其内在的特征与要求,大多是按照专业的细化,去完成不同的课题要求来组织和实施。传统的高校档案信息服务由于单一落后的服务手段与思想的僵化,严重受限于时间、空间和服务对象数量的既定要求,难以满足用户千差万别的个性化需求。因此,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就要求提供知识服务的人员在相关领域学有专长,对大量的、变化的知识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开展业务流程设计,并建立知识服务平台。专业知识库系统也要按用户的需求定义,直接提供个性化知识信息服务,自动将最新数据发送给用户。个性化服务按用户需求量身定制,服务方式根据用户的喜好或特点开展,在用户希望的时间和希望的地点“送货上门”,充分显现了知识服务鲜明独特的个性化服务特征[6]42。这样才能保证对用户需求的准确把握,才能有的放矢,精确对接用户的需求。因此,专业化的高校档案人员服务可以使知识服务的提供更为有效,而且能够着重展开对用户所需求的专业和课题有关的信息服务,能够使高校档案管理机构建立与师生的长期服务关系,提供更为准确、具体、便捷的连续性服务。

4. 以智能为导向的方式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科研活动的前提是对信息资源数字化的高度依赖,这也为高校档案知识服务的提供方式明确了清晰的方向,即高校档案知识服务的智能化特征。高校档案知识服务的智能化体现在知识开发的智能化、构建智能化的服务平台、形成知识的智能化存储等几个方面。在知识开发的智能化方面,要以智能化手段挖掘大量用户需求的知识,实现全文文献的智能化聚类。在构建智能化的服务平台方面,要使大量的、经过智能化开发的知识信息呈现在一个专业化的网络服务平台上。在形成知识的智能化存储方面,要使大量专业知识信息进行集中系统组织和重组,以便于用户对大量的高校档案信息能够进行提炼和汇总。从目前高校的数字化建设成果来看,大多的高校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校园网和局域网,这也为高校档案知识服务奠定了现实的物质基础。因此,高校档案管理可以直接运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将海量的数据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高校档案知识服务方式与传统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服务的便捷化、准确性、全面性均得到了大幅的提升。

5. 以未来为导向的供给服务。

单纯满足用户需要而进行的高校档案知识服务只能算是被动性的管理,尽管这种管理在目前看来具有明显的效果,然而,决定未来的高校档案知识服务应该是具有前瞻性的知识供给服务,即主动面向未来的知识服务。除了上面提到的几种知识服务模式之外,知识供给服务的创新在于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当今的服务方向和决定未来的服务质量。所谓知识供给服务,在内容上是将纷繁复杂的高校档案信息,整合成能够直接应用的结构化、条理化和系统化的知识产品;在实践上是利用档案资源、技术和工具帮助用户实现知识的创新;在计划上是预测未来的知识需求和知识信息可能增值的内容和方向。这样以未来为导向的供给服务就成为一种新的创造性的知识服务,才能真正呼应“立足馆藏、面向未来”的管理宗旨,才能真正实现服务方式的社会化、多元化、高效化和未来化。因此,以未来为导向的供给服务无疑就成为决定高校档案知识服务未来发展前景的最重要的服务模式和指导思想。

如果说高校档案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知识资源是历史性的,那么,高校档案知识管理和知识服务则是具有前瞻性和面向未来的。因此,虽然创造性地整合和提炼档案中的知识信息,为社会和个人提供知识解决方案和知识产品,是目前高校档案知识服务的重要内容,但是,缺乏以未来为指向的知识服务理念也是不恰当的。

在高校档案知识服务的过程中,应不断注入新的理念和创造性的思维,强化知识服务的能力,开发出面向未来的、原创性的知识内容,使知识服务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前瞻性。在满足用户当下对知识服务的需求之外,还要顺应社会发展潮流对高校档案知识服务的新要求,才能使高校档案管理更好地立足于历史,从而走向辉煌的未来。

摘要: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如果说高校档案蕴藏的巨大文化价值和知识资源是历史性的,那么,高校档案的知识服务和知识管理则是具有前瞻性和面向未来的,这也是实现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最有效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方式。

关键词:高校档案,知识服务,档案管理,面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特里·库克.1898年荷兰手册出版以来档案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影响[A].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报告集[C].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7.

[2]张晓林.走向知识服务[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国荣.第十三届国际档案大会理论贡献述评[N].中国档案报,1999-4-12(1).

[4]李文彬.知识管理与档案信息资源开发[J].湖北档案,2004(8).

[5]迈克尔·库克著,杜梅译.培训档案和文件管理人员的国际标准[A].国际档案理事会工作组,彼得·瓦尔纳主编,孙钢等译.现代档案与文件管理必读[C].北京:档案出版社,1992.

[6]陈英群.知识服务的主要特征及其发展趋势[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2(6).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 篇5

(一)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特征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管理工作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就必须使管理本身符合该经济时代的特征,即以知识的应用为档案工作发展的基础,以技术的创新促进管理工作的创新,以网络的有效运用促进档案资料服务作用的发挥。这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滚利工作的基本特征。

(二)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中作确实以时代背景的特征为出发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档案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档案资料单纯作为资料而非知识本身,受到的重视不足,资料的可用性和价值性并不明显;其次,档案管理部门只着眼于档案资料管理,忽视档案网络化进程中的安全风险管理;第三,档案资料的服务作用发挥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高校档案部门在这方面能力不足。

二、高校档案管理方略

(一)实现档案管理中资料到知识资源的转化

视档案资料为知识资源,将档案资料转化为知识和技术,进而提高其应用价值,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经之途,也是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资料体现自身价值的主要方法。要实现档案资料到知识资源的转化,就要将高校档案知识管理提升到知识资源管理上,因为档案知识就是知识资源,它还经历过不断地完善和处理。而知识资源的管理需经过“一个应用”和“两个创新”、的`过程。前者是将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后者是在进行知识创新的同时,实现工作创新。这个过程符合档案知识管理的基本规律,可有效地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方面,就是对档案资料进行数据分析和研究,将其从简单的学校建设资料转化为可以提供参考的资料研究结果。

(二)加强档案的风险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促使知识转化为生产资料的一个关键是电脑和网络的普及,高校要在档案管理方面实现档案到知识资源的转化,就必须借由电脑和网络,而在这个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也承担着网络安全风险,例如病毒对档案数据库的不良影响、非法访问对机密档案的盗取和篡改等。应对档案管理中的安全风险,应采取主动防御的对策,除了加强网络防火墙管理、对档案数据库的访问设置口令、及时更新病毒库之外,还应该针对网络通讯本身采取相关的防御措施。例如,将档案馆信息流通限制在高校局域网之内,限制外网访问,以此降低病毒的网络传播风险;在学校局域网内部设置专属于档案馆的活动IP,禁止其他IP占用和访问网络,以此对非法访问进行防御。

(三)实现多个部门对档案管理的技术支持

档案管理部门的管理人员应明确本单位科技档案的范围、 内容、 形成周期,及时指导、 规范、 督促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初步整理和及时归档移交,并及时做好档案的编研、 检索工作,方便科技档案的开发利用。科技管理部门对科技档案的归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对本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科技档案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的技能和技巧,还要作好档案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之间协调服务工作, 帮助科研人员学习档案知识,强化档案意识,做到在科研工作的每一环节都要做好档案的积累,确保科技档案的真实 完整、规范。

三、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关键

高校档案管理共组要实现其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的各种发展和变化,首先需要高校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投资,无论是档案管理的硬件还是软件都必须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管理工作者自身的职业能力也必须与管理活动本身相匹配,进行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是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正常发展的关键;其次,这一系列以知识经济时代为背景的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策略的实践,相当于对知识经济进行开发、对技术创新进行研究实验。我们无法保证所有的开发都能够盈利,所有的技术创新都是成功的,因此,在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过程中,还应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进行修正,这也是保证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

四、结语

浅谈知识管理与高校管理创新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 科技 高校管理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a)-0221-01

進入21世纪以来,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强化知识管理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了,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加强知识管理,促进人才储备。高校管理创新正是在这一大环境催生的,它是指为了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而进行的高校管理的革新,它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创新的思想为指导,创造性的实施各种手段及方法,优化组合各种管理要素,形成一种创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而达到高效的培养人才的目标。知识管理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因此与高校管理创新有着必然的联系,如何在高校创新管理中有效的施行知识管理具有显著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1 高校知识管理基本理论

1.1 高校知识管理概念

高校知识管理的概念到目前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可以简单概括为是一种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并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通过知识共享来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它的实质在于包括了信息处理的能力。

1.2 高校知识管理的对象

高校知识管理的对象是高校知识管理的主客体—教师和学生,他们既是知识的产生者、传递者,更是知识的运用者和创新者。在高校知识管理中,教师是知识传播的主体,除了吸收、传播只是以外,他们还对知识进行创新;学生则是知识传播的客体,除了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以外,他们还需要将这些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创新。

1.3 高校知识管理的内容

高校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和服务过程的知识管理这三个方面。

1.3.1 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

高校的基本功能就是教学功能,所以教学过程的知识管理是高校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是指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受学两个方面的管理。

1.3.2 科研过程的知识管理

高校的价值体现在科学研究成果,它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集中体现。

1.3.3 服务过程的知识管理

高校的服务功能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也在随着发生着改变,因此服务过程知识管理也是高校知识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

2 高校管理创新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知识管理的革新,同时也对高校创新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知识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需要。只有通过教学管理的创新,高校才可以保证知识在教师、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枢纽关系,才能给教师创造更好的施教平台、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受学平台,这是高校管理创新的根本。

其次,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有效性的保障。在高校管理中施行知识管理,能够充分激发出人和知识两大要素,所以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有效性的保障。

最后,在高校管理中施行知识管理是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也开始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归根结底,这种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当前,高校人才流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实,历史短、二线城市的高校更是屡见不鲜。因此,高校管理创新实施知识管理有助于完善和健全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打造适应于高校的人才梯队,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

3 高校管理创新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分析

高效管理创新与知识管理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辩证关系。

3.1 知识管理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

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教学管理与知识管理密不可分,教学管理中涉及到的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水平提升都是以系统的科学理论为根本的。此外,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性人才培养的资源保障,高校通过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针对性的引进和培养管理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更好的为高校管理服务。知识管理可以提升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直接带来的成果是科学研究和高素质人才,这些都是高校的核心竞争资源,在市场经济时期,知识管理的作用愈发显著。

3.2 高校管理创新是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

高校管理的创新是将知识转化为创新思想的实践,这种创新思想并不是随意产生,更不是凭空而生的;二是广大的高校管理者在高效管理实践中,把有效的方法通过合适的途径转化为创新性的管理理念。一旦通过知识管理形成高校管理的创新性思想,就需要广大的师生员工一起付之实施,通过实际运用才能不断地改进和革新这种管理思想。

4 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措施

基于上述关于知识管理与高校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相互关系的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实现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

4.1 构建高校知识管理系统

任何管理都不是简单的一种思想,仅仅依靠思想是不可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创新的,这就需要构建一套完善的高校知识管理系统来不断的实践、探索和革新高校知识管理,并基于此实现高校管理的创新。

4.2 建立高校知识网络

当前社会已经步入信息化时代,很多以前独立的个体(因素)都和社会的其他个体(因素)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关联,这就是网络。知识管理也不例外,我们需要积极的建立一个完善的知识网络,它是知识参与者间的一种社会网络,可以实现所有知识管理的参与者都能够参与到知识的创造、传递和革新上面。通过知识网络,可以将人的能力与科学技术互联起来,充分实现结构资本、智力资本和服务资本的高效结合。

4.3 营造高校知识管理文化

如何营造高校知识管理文化是实现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的核心环节。高校知识管理文化本质上是知识共享文化、学习型文化、创新文化以及“以人为本”的文化。通过营造高校知识管理文化,可以构建有利于高校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氛围。

5 结语

知识管理属于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法,它与高校管理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知识管理是高校管理创新的本质需求,也是根本保障。知识管理为高校教学管理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同时高校管理创新是知识管理价值实现的实践过程,因此,要积极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管理创新性研究。

参考文献

[1]郁义鸿.知识管理与高校竞争力[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2).

[2]王德禄.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徐高明.知识管理:高校管理改革新视角[J].现代教育科学,2002,(9).

[4]刘成新.高职院校实施知识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20):39-40.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 篇7

一、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思维改革策略

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的环境下,转变思想观念就能抓住社会改革的机遇得到更好发展,所以高校财务管理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同样也要顺应时势,改革和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生财、信息理财以及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理念。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各地高校数量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而且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不再局限于规模大小,而是以知识资本为竞争要素,是对知识资本的数量和质量上的全面较量,各高校更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培养更多的学术泰斗,培养更多的科学创新巨人以及培养更多的跨世纪领头人,这与企业经营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开发和创新具有异曲同工之处。如今各高校将大量资金投入到教学设施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这种人才投资战略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智力投入。人才投资战略是一种可以实现良性知识循环的投资模式,对于各高校来讲它是一批宝贵的财富,是学校的隐形资产,同时也是社会的财富。所以高校财务管理的目标要向人才投资和人才风险防范理论转变,这是高校在识经济时代得到更好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财务管理手段的改革策略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知识的创新和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并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因此各高校的财务管理方式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会计电算化及财务网络化建设。高校的财务实施网络信息化管理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和推广的必然结果,也是高校在知识经济时代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构建完整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有利于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统一化和高效化,有助于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

三、高校财务管理方法的改革策略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的经济活动增加,高校财务管理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要计量高校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规模,更要注重对现代技术的应用,采用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现代化会计管理是新时代环境下产生的一种能够满足单位发展需要的财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高校经济活动和高校经济关系进行客观分析,为高校的财务活动预测和决策提供有利依据。所以,将现代化科技手段运用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四、高校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而高校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知识和人才。因此高校要改革财务管理的基本职能,扩大财务管理范围,首先要扩大资本的范围,例如资本包括物质和人力两种资本,而高校的资本则包括物质资本、人才资本和资金,尤其是高素质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的最重要的财富。其次要调整资金分配计划,高校在保证教学和科研正常进行的情况下可将资金重点关注知识投资方面以及智力投资方面。知识经济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内容的改革和创新是激烈竞争环境下高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五、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改革策略

高校的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受到高校财务管理情况的影响,所以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高效运行非常重要。而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制度,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下,高校的财务经济活动频繁,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让高校时刻面临着预算风险和投资风险,所以更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高校财务管理制度。首先要制定严格的财务预算制度,开源、节流,严格按照项目计划进行支出,加强财政定额补助收入以及学费收入的管理,同时还要申请财务专项资金,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或者校办企业进行开源引资、扩大资产。其次,实行财务管理责任制,明确分工,落实岗位职责,通过岗位监督提高工作效率。最后,高校的内部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督审计职能,加强对高校财务管理的监督和审计。

六、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校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传统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高校的发展需求,高校要想获取更长远的发展就要求财务管理工作与时俱进,首先需要改变以往的财务管理理念,树立科学生财、信息理财以及风险投资的财务管理理念;其次要创新高校财务管理目标,注重人才投资和人才风险防范;再次要创新高校财务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构建完整的财务管理系统,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信息时代环境下高校取得更好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林荣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若干问题实证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17(1):56-62

[2]冯燕云.知识经济时代加强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06

[3]赵彦志,万丛颖.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民办高校财务管理制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0,(1):111-115

高校档案管理知识经济 篇8

一、高校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 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 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环节, 在经济社会中具有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作用, 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档案继续教育工作, 有利于档案人员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有利于推动学习型和研究型部门的建设, 有利于高校档案工作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2.知识更新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 人类的知识积累和更新速率越来越快, 自然科学和各种重大的新发现、新发明越来越多, 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英国著名技术预测专家詹姆斯·马丁的研究表明, 知识倍增周期从19世纪的50年缩短为20世纪末的3年左右, 知识半衰期从15世纪的80-90年缩短为20世纪末的5年左右。因此,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 人们必须以各种方式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以获取其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档案作为一种具有久远历史的重要的社会信息资源, 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在内容、形成、传播途径等方面将发生巨大变化。目前, 我国档案工作人员整体文化素质发展不平衡, 知识结构不够完善, 档案学理论发展相对封闭和滞后, 不能适应新世纪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继续教育作为更新、拓展档案人员知识结构的一种教育形式, 恰好满足档案人员渴望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迫切需求。从这种角度来说, 只有高度重视档案继续教育工作, 充分发挥档案继续教育灵活性、开放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的优势, 加大培训的力度, 推广现代信息编辑理论和技术知识, 使大多数的高校档案工作者能够较快地完成从传统档案工作思维模式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变。

3.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建设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高校档案队伍建设在思想观念、业务水平、工作作风等方面还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很不适应的情况, 极大地制约了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与发展。高素质的档案工作人员是创新档案信息服务的内在发展动力, 是档案信息价值的体现者与实现者。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衡量人才的标准既看掌握知识的多少, 更注重其是否具有理论联系实际和进行创新的能力。教育部部长周济认为, 要把培育和用好人才作为高校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 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 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真正做到人才兴校, 人才强校。加强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 培养档案人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档案工作人员队伍, 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的复合型档案管理人才, 是高校档案工作创新的需要。

4.个人生存发展权利的需要

在我国, 党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学习型社会……就其实质来说, 就是一个以学习求发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学习成为人的生存方式;学习也是人的一种权利。我国台湾学者胡梦鲸认为, 学习型社会将是一个以终身教育体系为基础, 以学习者为中心, 人人均能终身学习的理想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 学习者的基本学习权利能够得到保障, 教育机会能够公平地提供, 学习障碍能够合理去除, 终身教育体系能够适当地建立”。要使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就要为他们创造相应的条件, 提供相应的资源和相应的服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是责无旁贷, 也是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要求每个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既要有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又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不仅要具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 而且也必须具备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这种过硬的综合素质是拥有任何一种学历的人都难以达到的。因此, 无论一个人的学历有多高, 他所学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都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 对高校档案管理人员不间断的开展继续教育, 不但可以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同时也可以使他们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二、高校档案工作者继续教育的现状

纵观我国高校档案人员继续教育所走过的路程,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突出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部门领导对档案人员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重视程度不够

高校档案部门一般隶属于学校办公室, 或独立成立档案馆, 各高校或多或少地存在领导对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的问题。他们认为档案工作较为简单, 只要有大专或本科文凭就够了, 而没有从长考虑档案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档案馆 (室) 未来的发展, 没有将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列入正常的工作日程, 一般不主动安排档案人员外出进修、报考学位、参加有关业务培训和学术交流会议等。最终导致了档案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档案事业不能同步发展。究其原因是高校本身档案人员编制就少, 再占用有限的工作时间去学习和进修, 会造成“工学矛盾”, 以至影响档案馆 (室) 正常的业务工作。这种“重使用、轻教育”的思想, 严重阻碍了高校档案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

2.缺乏统筹规划, 随意性强

总体上来看, 我国高校档案系统缺少真正适合本行业专业人员继续教育的规划与细则, 从而导致许多高校档案部门开展继续教育的内容不够系统, 目的不够明确, 渠道不够畅通, 针对性不强。目前一些高校档案部门中“管理干部”居多, 专业复合型人才偏少, 不少高校档案人员既缺乏专业知识的理论功底, 又缺乏学术研究、信息开发的基本能力。专业结构不尽合理, 知识层次参差不齐。许多高校档案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时不考虑本职工作的需要, 而仅仅是为了拿文凭、评职称, 什么专业的文凭容易就去学哪个专业, 随意性强, 难以收到预期效果。

3.档案人员要求继续教育的热情不高

由于高等院校在职称评定时, 最重要的依据是学历文凭和科研论文, 所以, 许多档案人员在评定职称前积极参加有关的培训班, 积极撰写学术论文, 学习热情很高, 一旦职称评定后, 这股热情就消失了, 把在职学习放到一边。加上高校档案部门大多没有按需求选择人才的权力, 只能无条件的接受调配, 人才引进就受到了限制, 缺乏合理的人才竞争机制和人才的合理流动机制。从而导致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没有太大的外在压力, 所以要求继续教育的热情不高。

三、优化高校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1.加强档案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档案继续教育的特点和需求, 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人才荟萃的优势, 从全国各级档案部门及设置档案专业教育的高校中选聘专家学者成立档案继续教育教学专家组。建立档案继续教育师资数据库, 作为档案继续教育的研究、咨询机构, 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教学方案提出专家意见。

2.加强教材建设

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是建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要环节, 档案继续教育教材建设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坚持以学科专业为依托, 面向工作岗位和对象编写教材;二是编写继续教育科目指南与编写专门教材并重, 并重视编写教材参考资料;三是把出版传统书籍与制作多媒体资料相结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 制作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课件, 并以此为信息资源, 建立远程教学网站, 以拓宽在职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途径。

3.要确定合理的分层教学目标, 精心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 增强针对性

对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 既要紧密结合时代的需要, 又要密切联系高校档案干部队伍的现状。首先要根据档案工作岗位对不同层次及不同类档案人员的要求, 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高校档案工作岗位很多, 从层次上区分有领导岗位和一般工作人员岗位;从业务上区分有档案保管岗位和专业技术岗位。不同工作岗位上的档案人员, 需要具备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开展档案继续教育必须根据岗位要求来分层确定教学目标, 并且把它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 以增强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其次要根据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要求, 精心选择继续教育的内容。当前选择档案专业继续教育内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专业知识的内容, 要在一个“新”字上下工夫。抓住两个文明建设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 应用档案学理论, 提出新观点, 探讨新问题, 开拓新领域, 着重于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二是相关专业知识的内容, 重点在“拓宽上”。通过学习法律、历史、文书学、情报学、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知识, 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三是政策法规知识的内容。通过教育, 应该使档案人员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法制观念, 熟悉和掌握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法规、政策及各级各类业务部门与档案相关的方针、政策、标准、方法。四是通用技能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适应科技进步和管理手段提高的需要, 掌握档案保护、修复技术和声像技术, 掌握计算机、光盘操作及软件开发等新科技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现代化管理知识等。

4.完善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要使高校档案继续教育有效进行, 必须建立完善的继续教育培训管理机制。国家档案局已经印发的《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 明确了继续教育的任务、对象、内容等, 这是宏观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具有指导规范全国档案继续教育工作的作用。各地区应结合经济建设和工作中心, 根据本地区高校档案人员的素质状况, 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应成立继续教育评估机构, 对现有的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学习效果等进行评估。对高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应实行登记制度, 把继续教育同岗位任职资格、考核、职称评聘、晋级等挂钩, 纳入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管理的范畴, 充分调动档案工作者接受继续教育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5.采用多种形式的办学模式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工作的要求。

(1) 远程教育模式。

是指运用广播、电视、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并辅以文字、音像教材、光盘等信息载体, 使得师生可以异地完成教学活动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有利于实现档案教育的普及, 为大量难以离岗学习或交通不便地区的档案人员提供快捷、廉价和高效的学习条件, 是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档案继续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

(2) 依托高校联合办学模式。

它是指档案部门与高校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学历班、培训班, 有助于培养档案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开发高层次档案人才资源, 对高校档案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是今后档案继续教育的一种主要模式。

(3) 高层次的学术研讨、学术交流模式。

它是某个学科领域最高层次的学术、技术研讨交流活动, 具有参与者素质高, 研究问题层次高, 内容新等特点, 是档案继续教育培养高层次档案人才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模式。

(4) 自学模式。

在知识经济时代, 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基本生存能力, 劳动者知识化和学习终身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自学能力也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基本能力的重要条件。由于受时间、经费的限制, 档案人员不可能都获得脱产学习的机会, 因此, 档案部门要积极倡导自学、组织自学, 逐步形成以自学为主的继续教育模式, 对更新知识, 完善知识结构, 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无疑是一种既经济又简便易行的有效学习模式。

6.健全继续教育立法

目前我国继续教育的立法还不够健全, 没有从法制上确立继续教育的地位。因此。国家和教育部门应尽快建立健全继续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 对继续教育的地位、任务、目的及成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等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政府非常重视成人教育立法, 成人教育的每一步发展都与立法息息相关。比如, 美国1966年的《成人教育法案》;1973年的《全面就业与培训法案》;1977年的《青年就业与示范教育计划法案》; 1982年的《职业培训合作法案》。这些法案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美国成人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发展和加速建设进程中, 经济建设和个人成长都十分需要继续教育培训学习的立法。使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做到有法可依, 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石中英.学习型社会:以学习求发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苏玉文.档案继续教育工作新议[J].中国档案, 2005, (04) .

[3]李崧.档案人员继续教育的基础措施[J].中国成人教育, 2003, (6) .

[4]燕慧.浅谈高校档案人员继续教育[J].档案与建设, 2003, (10) .

对高校知识管理的试析 篇9

知识管理是组织对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的管理, 具体包括知识的识别、获取、开发、存储、传递、共享、利用以及评价等。目的是促进组织内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共享, 提高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它之所以能够引起理论界与知识界的普遍关注, 与它在理论上和实际中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也是研究高校实施知识管理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一) 在理论上它丰富了高校教学管理理论

以知识为基础的高校理论, 是在对传统管理理论的反叛中成长起来的一种新的理念。拥有知识的多少及如何利用知识就成为了当今高校激烈竞争制胜的关键所在。

(二) 在实践中知识管理对当今高校教学管理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学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培养高校教职人员及辅助人员能力的基础性的工作。因为知识具有难计量、共享性等特点, 这也就决定了知识管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 我们必须对如何实施知识管理加以研究。

(三) 知识分享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

知识的价值随着使用人员的增加而增加, 在分享知识的过程中, 边际成本越来越低, 边际收益却越来越高。所以知识分享程度是衡量知识管理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准。知识分享是高校教学创新知识的重要手段和催化剂。高校知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员工个人拥有的知识, 另一个层面是高校作为整体拥有的知识。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他自己的局限性。通过相互交流, 人们往往能产生思想的“火花”, 创造出更好的新的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 才有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创新知识。员工掌握的知识和信息对自己的工作不一定有很大的影响, 但别的员工通过知识分享获得这些知识后却能对他们乃至整个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知识分享可以检验员工的知识技能, 个人拥有的内隐知识常常是经验性的、个性化的、甚至原因不明的, 知识分享可以通过员工之间的互动找出其中的关键成功因素, 剔除错误因素, 并加以推广。

二、高校知识管理借鉴企业知识管理

(一) 知识管理文化

高校组织文化通常在高校战略和组织结构中不可触及的地方发挥作用, 使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价值观和行为规则方面的影响。高校知识管理文化的影响表现为行为导向、行为激励以及行为协调;引导高校成员自觉做出符合高校价值观的选择;特定的价值观会激励员工在特定环境中表现出符合高校需要的行为。高校知识管理组织文化需要耐心并对创造必要条件下工夫, 高校领导的行为和态度是形成高校知识管理文化的主要因素, 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会把它牢记于心, 并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自如。领导者需倡导、支持和引领高校知识管理文化。

(二) 知识管理战略

随着大学的企业化和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强, 更多的企业方法可以在高校管理中得到深层应用。高校教育和管理中引入知识管理战略, 可以使高校具有前所未有的提供服务的能力, 提供更高水准的“教育产品”来满足学生和社会整体的需求。高校领导者是引领高校发展的核心人物, 在制定战略时, 同时也要把自身的培养放入高校整体战略方案中。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培养, 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理论素养, 造就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个人, 建设一支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优秀管理队伍。

(三) 信任培育策略

知识流动是一个复杂的学习过程, 要求高校成员之间密切交流, 建立长期的相互信任关系。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 可以节约交易成本, 减少知识保护意识, 有利于创造出一个信息自由交换的学习环境。管理人员应该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建立起高效的信息网络, 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及项目运作各个层面上展开积极有效的沟通, 创造合作的文化氛围, 帮助建立起相互信任。保持高层管理者的持续接触, 共同探讨双方更广泛的目标和变革。

(四) 制定人本的管理制度

在管理制度的制定方面, 实现了从重物管理到重人管理的基本理念转变。构建效用管理制度, 实现从基于过程的管理到基于结果的管理, 从基于标件的管理到基于市场的管理, 从基于落差的管理到基于对话的管理的转变。

(五) 建立知识战略管理中心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将是知识型企业, 是一个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机构。信息不对称严重的影响着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知识管理要打破这种组织设计, 建立能够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企业结构。建立能够为员工进行交流的内部知识流动的网络。知识只有在有效的交流中才能得到发展和创新。知识主体的相互作用和知识流动会大大加强, 推动创新和技术的发展。设立知识主管的目的是管理并开发整个企业的知识资源, 以便提高企业整体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高等学校中进行知识管理、建设知识管理系统既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又是提高高等学校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手段, 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摘要:随着高校的管理体系更加规模化和人性化, 高校的文化和管理逐渐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 更多的企业管理方法和理念在高校管理中得到更深层应用。把具有时代特征的知识管理引入高校, 可以使高校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提供更高水准的“教育产品”满足学生和社会整体的需求, 这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及其管理理念发展的必然。

高校学科馆员知识管理研究 篇10

1 学科馆员知识管理的体现

所谓的“知识管理”, 就是指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 包括获得知识、整合知识、记录知识、更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等过程。从理论上来说, 知识主要包含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个部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明确表达并可在一定范围内共享的知识, 是可以写进文献资料、视听媒体、书本、杂志上的能被表达出来的知识;而隐性知识无法清晰地表述出来, 甚至没法进行有效的转移。它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 未被进一步表述出来, 具有非规范化的特点, 其他人无法通过自身的学习获得, 需要将其挖掘加工, 以供决策使用。图书馆学科馆员的主要作用是为读者和教学科研部门服务, 是联系馆藏资源与教学、馆藏文献与科研之间的桥梁纽带, 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络人。学科馆员应增强自身学科信息服务意识, 深入学习学科专业知识, 为教学、科研提供知识服务。学科馆员要不断积累和更新自己的知识,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管理信息化服务环境。

2 知识管理障碍

2.1 隐性知识获取障碍

读者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显性知识, 而隐性知识无法被表述出来, 所以对隐性知识的获取存在许多障碍。一方面, 一部分学科馆员对隐性知识的概念意识并未形成, 不会主动收集整理;另一方面, 一些人通过自身的认识和努力, 在某方面取得了专业优势, 但未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 存在垄断隐性知识的心理, 不愿与他人共享。某些情况下, 即便学科馆员愿意交流和分享隐性知识, 但由于提供者与接收者之间知识、文化背景的差异, 也会影响对隐性知识的获取。

2.2 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

与传统图书馆管理方式不同,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仅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 更需要学科馆员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这就对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图书馆馆员年龄、知识结构老化问题明显, 知识、技术水平较低, 能够真正掌握现代数字化知识管理的人才并不多, 图书馆更是缺乏熟悉电脑技术和计算机自动化操作的专业人员, 这使图书馆缺乏高素质的知识管理人才。

2.3 知识管理缺乏规范化环境

目前, 我国图书馆知识管理在网络环境的规范化方面有所欠缺, 在技术上存在很多漏洞, 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管理政策法规, 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缺乏法律保障, 且知识管理目标不明确, 不便于广大师生共享资源。知识管理事业在图书馆事业中发展缓慢, 知识安全问题必须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3 加强知识管理建设

随着图书信息的数字化发展,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和建设不可避免地要走向数字化。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广大师生服务, 为读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知识获取平台, 最大程度地发挥知识传播效能。在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建设中, 学科馆员要关注知识管理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管理理念, 使知识管理在图书馆的日常服务中尽快发挥作用, 为高校的知识传播贡献力量。

3.1 营造知识管理的氛围

良好的知识环境能够满足学科馆员对最新业务知识快速搜索、获取的需求, 更为馆员知识的更新和日常维护提供了便利。隐性知识大多以人为载体, 广泛的人际网络成了隐性知识交流的主要途径。为了拓展学科馆员的人际交流网络, 就要使团队成员之间经常进行广泛的接触, 以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充分利用QQ群组、新媒体博客、微博等网络社交工具创建学科馆员知识社区、交流会等非正式交流渠道。另外, 图书馆馆员进阶培训也是知识管理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工作中具有良好的知识创造性, 特别是有着良好培训能力的学科馆员, 将有机会成为图书馆内部的培训师, 并获得培训方面的报酬作为学习激励。内部培训师的培养可以使隐性知识转变为显性知识传播, 使其他员工迅速获取, 并且这种知识源自图书馆内部的实践, 更容易被接受和使用, 更具有针对性。

3.2 更新知识管理方面的技术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 我们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对计算机软硬件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提高, 但目前很大一部分图书馆还在沿用以前配置较低的计算机设备。硬件设备的落后导致了软件的更新不及时, 使得许多先进的管理软件无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这也阻碍了学科馆员工作水平的提高。高校图书馆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 抓住知识发展的机遇, 就要下决心更新硬件和软件设施, 引进新的数字化管理设备, 提高图书馆的知识管理技术水平和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进而提高学科馆员的知识服务水平。

3.3 提高学科馆员的信息化技术水平

现代化技术手段是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保证, 现代化智能信息技术为图书馆带来了更多、更便利的图书馆应用软件, 从内部知识管理集成系统到自动化办公软件, 再到外部图书馆网站, 甚至一体化的服务网络, 它们的构建都离不开先进的电子化管理。学科馆员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提升知识管理的专业水平。

4 结束语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持, 更需要人力的支持, 学科馆员的技术素质对知识管理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虽然有诸多困难, 但只要高校图书馆馆员齐心协力, 树立以知识服务为目标的管理意识, 优化管理环境,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就会被建设得越来越好。

摘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提高知识管理水平, 克服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困难, 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 营造良好的图书馆知识管理环境, 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水平, 将图书馆知识管理建设成为技术与管理双赢的机制。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管理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俭敏, 余鹏.参考咨询服务隐性知识传播管理与共享机制[J].情报科学, 2008 (1) :93-96.

上一篇:职校物理课的兴趣教学下一篇:引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