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式思维

2024-07-10

中医式思维(精选八篇)

中医式思维 篇1

关键词:生理学,中医式思维,中西医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 它以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为基础, 为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及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学科奠定了基础。但在中医院校, 学生在学习生理学课程时, 会提出各种各样中西医混杂的问题, 究其原因, 笔者发现这与中医式思维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1 中医式思维

中医与西医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 中医学属于一种经验科学。由于受限于古代自然科学成就及朴素辩证哲学的影响, 古代中国人在长期医疗实践活动的基础上, 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和治则等进行了总结、分析, 再经过实践、再认识, 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学。

中医式思维得益于古代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精气学说认为, 精或气是世界的本原, 宇宙万物皆由精或气化生, 该学说构建了同源性思维和类比性思维方法;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 该学说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 生命过程就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基本元素, 并以其特性及生克制化规律来认识、解释自然的系统结构, 用于中医理论, 阐述了人体脏腑经络等各系统之间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性。所以, 中医式思维强调从整体上来认识人的生理病理特点, 强调其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统一性[1]。

2 课程设置

为保护、传承中医学, 我国在解放后建立了中医院校, 大规模培养中医人才。我校在中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上, 中医课程明显多于西医课程, 且在入校第一年强化了中医学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课程的教学, 并在教学中注重中医文化、中医思维模式的灌输, 这必然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中医式思维。同时, 随着我校教学制度的改革, 西医课程大幅度压缩, 解剖学、生理学等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学时也被削减, 势必影响到学生对西医的兴趣及认识, 且西医课程与中医课程同步进行, 学生在接触到这两种不同的医学理论时, 难免会产生困惑。

3 中医式思维对生理学教学的影响

西医学是以原子论为基础的, 认为万物均由有形的“原子”组合而成, 可把整体拆分为部分来观察, 以部分来解释或组合整体, 研究方法关注于纵向深入、微观分析, 且借助同时代的自然科学技术而不断发展[2]。学生在接受了一年中医学的熏陶后, 初步形成了中医思维模式, 此时让他们短时间内再接受另一种思维方式确实困难, 从而使有些学生对生理学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 提出了一些中西医混杂的问题。比如生理学教学讲到循环系统时, 给学生讲授心脏的泵血功能, 有的学生就不理解为什么没讲“心主神明”的功能;在消化系统章节中, 讲授胰腺、肝、小肠等对消化的影响, 有的学生就很困惑中医的“脾”为什么在西医生理学中没提到呢?另外, 在生理学期末考试时, 部分学生的答案也出现了使用中医术语来描述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情况, 如出现以“胃主受纳, 腐熟水谷”、“小肠分清泌浊”等中医术语论述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情况, 可见中医式思维对学生的影响之深。

4 中西医融合

中医、西医都是科学, 只是二者的发生发展背景不同, 导致研究方法手段不一, 进而形成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模式。教师在教授生理学的过程中, 遇到学生提出中西医混杂的问题时, 不能一味否定或诋毁中医, 否则将导致学生对生理学学习兴趣的丧失, 也会使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产生怀疑。教师应该首先肯定中医, 并在课后查阅资料, 与教授中医学的教师多沟通, 积极寻找二者之间的共性, 在教授相关章节时, 结合中医学内容[3], 让学生理解,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绪论中, 生理学提到“内环境稳态”这个概念, 可以适当引导学生, 让其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做对比, 发现二者的共同之处———都强调个体的和谐统一;讲授循环生理时, 告诉学生中医“心主神明”中“心”的功能与西医中心脏的功能基本一致, 而“主神明”这个功能实际由我们的脑所主宰;讲授消化系统时, 应先解释中医中的“脾”并非西医的“脾” (由于古人重功能轻实体, 导致中西医解剖位置差异较大) , 而是涵盖了整个消化系统。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非常强的学科, 讲授这门课时, 可适当对一些实验项目进行调整, 做到中西医融合。如在家兔尿生成调节实验中, 增加中药茯苓对尿量的影响等观察项目, 以借助实验课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中医思维模式的培养有利于中医人才的成长, 而新时代的中医人才需要掌握中西医两套理论和技能, 中西医结合或融合势在必行, 这就要求教师授课时能做到将中西医学知识融会贯通, 以更好地为学生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郭春秀, 王德军, 谭达全.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中医思维[J].湖南中医杂志, 2013, 29 (3) :3-5.

[2]吴杞纳, 刘丽, 梁民联, 等.中西医思维差异之我见[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37 (9) :1066-1067.

汇聚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 篇2

在现有方式中进行选择,汇聚式思维是最实用的方法。然而,汇聚 式思维并不擅长探査未来或创造新的可能性。想象一个漏斗,开口较大的那端代表范围很广的初始可能性,而开口较小的那端则代表经仔细汇聚后的解决方案。很明显,这是盛满一支试管或者找出一系列精雕细琢式解决方案的最有效途径。

如果解决问题的汇聚阶段能够推动我们找到解决方案,那发散式思 维的目的就是增大可能性以创造新选择。这些也许是对消费者行为的不同见解,也许是对提供新产品的另类远见,或者是从创造互动体验的不同方式中所做的选择。通过测试相互矛盾的想法,更有可能得到更大胆、更能创造性地打破常规、更引人注目的结果。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说得最好:“为了有个好主意,必须先有很多想法。”

但是我们的想法仍然要切合实际。更多选择意味着更复杂,这就使 事情变得更困难,对于从事控制预算和监控进度的人来说尤其如此。多数企业的自然倾向是筛选过滤问题,并限制选项以支持显而易见的渐进 式增长。虽然这种倾向在短期内也许更有效,但是长远来看,这会让组织变得保守、僵化、经不起外在改变游戏规则的想法的冲击。发散式思维是创新的途径,而不是障碍

中医式思维 篇3

关键词:中药学,推理式教学,中医思维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中医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连接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与方剂学及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课, 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 亦是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关键的教学环节。但由于教学内容较多, 加之学生缺乏相应的临床体验, 因此对于学生而言, 能做到贯通基础与诊断, 联络临床诊疗模式, 体会药物个体与配伍差异具有一定的困难, 较难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的整体性。因此, 基于中药学基础知识特点探寻基础知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模式, 循序渐进地把握各知识点及其内在联系, 对于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中药学推理式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将中药性能与其功效、主治、应用紧密结合, 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性能是主要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 是对功效的一种高度概括。功效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可见, 中药的性能与功效、应用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1]。即性能是对中药功效特点的高度概括, 功效是中药性能存在的基础, 是药物防治疾病的基本作用。主治和应用是与功效相对应的适应病症及在适应病症运用中的代表性配伍关系, 这四者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性。基于这种关联性构建中药学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活动必然有利于学生建立自身的中医思维。因此, 应基于中医基本理论, 使学生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的联系纽带, 使中药学知识结构趋于整体化。另外, 基于这种中药性能、功效、主治、应用间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 也可以进一步理解某些模糊问题。如吴茱萸“助阳止泻”, 究其性能无“甘”而助阳之意, 学生觉得无所适从。进一步分析则发现其味“苦”而燥湿, 故其“助阳止泻”实质应为“燥湿止泻”。而“助阳止泻”实则源于治疗脾肾阳虚五更泻之四神丸, 方中补骨脂乃助阳之用, 这是错误地将经典方剂的功效置于单味药吴茱萸上的缘故。通过这种“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关联性”的推理式教学, 加强了学生对中药学知识整体认知的意识。

2 基于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特点阐析相似功效间的差异, 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中药的功效是性能的具体体现, 又是明确主治、指导临床应用的依据, 是临床中药学教学的核心内容。然而, 由于诸多历史及学术流派及思想认知的原因, 中药功效的表述现存有较为混乱的现象, 缺乏规范性, 这给学生对中药学基础知识的理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有必要对单味药间相似功效的内涵加以阐述说明, 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认识存在偏差。同时, 通过这种辨析使学生深入体会中药功效的基本内涵, 同时更有利于学生建立中医思维。

如中药学解表发散风寒药, 关于其“解表”的功效有诸多表述, 中药学的六版教材中有“发汗解表”、“发汗解肌”、“发散风寒”、“发表散风”、“散寒祛风”、“祛风散寒”、“散风除湿”等种种不同的表述方式[2], 使得学生学习时产生诸多困惑与不解, 产生中医学知识含糊、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误区, 严重影响学生中医思维的建立。因此,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 应充分利用比较鉴别式方法, 有效结合单味药的药性特点及主治、应用差异, 阐明其功效的具体内涵。如麻黄其性温, 开腠理之力大而发汗, 用以治疗风寒束表, 卫闭营郁之外感风寒表实无汗之证, 故言其“发汗解表”;防风其性微温, 重在祛风而非散寒, 用以治疗风邪为患之表证或风湿痹证, 故言其“发表散风”;羌活性温明显, 重在散寒邪, 又“寒主痛”, 用以治疗寒邪偏重之风寒表证而头身疼痛者, 故言其“散寒祛风”。以此, 学生学会了运用中药性能及主治、应用的特点来理解相似功效的具体内涵, 有利于形成中医思维。

3 阐析中药“多功效性”对其临床主治的影响, 培养学生中医思维

中药具有单一功效的较少, 大多数的中药都具有“多功效性”的特点, 这既是中药的特点亦是中药自身固有的优势。如中药厚朴功效“行气燥湿, 消积平喘”。可行气, 其一, 可芳香化湿、苦温燥湿, 且善入中焦脾胃经, 故临证善于治疗湿阻中焦所致之气机阻滞证。其二, 又可“消积”, 故临证善于治疗食积胃脘之气机阻滞证。另外, 如何选择性地应用某一中药的某一功效, 是结合临床实践时最应解决的问题, 其影响因素包括中药的配伍、中药的炮制等, 其中中药配伍是明确功效选择性应用的主要方法。如中药柴胡具有“疏散风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功效, 那么如何选择性应用呢?通过配伍就可以去选择性应用了, 和疏肝解郁的药物配伍则疏肝, 和解表药配伍则疏散风热, 和补益脾气的药物配伍则升举阳气。因此, 配伍是由药上升到方的关键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效结合配伍思想, 使学生建立由“药”到“方”的思维模式, 为“理、法、方、药”之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奠定重要基础。

在当前中医药院校中西医并存的教学体制下, 在中医学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深奥难悟等特点影响下, 在中药学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中医思维模式, 对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这种“性能-功效-主治-应用关联性”推理式中药学教学模式, 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与临床病证的理解, 又可对方剂学组方配伍用药具备一定的认知, 使得“理、法、方、药”融会贯通, 有利于构建学生完整的中医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常惟智, 刘树民, 卢芳.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3) :633-634.[1]常惟智, 刘树民, 卢芳.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时珍国医国药, 2009, 20 (3) :633-634.

中医式思维 篇4

1以“未病先防”理论为抓手,构筑医院党风廉政建设的防范机制

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笔者不难发现中医看病讲究的“望闻问切”、辩证施治、对症下药,看似与党风廉政建设相差甚远,但其内涵、实质和操作过程实质上是相通的。简而言之,就是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思想贯穿于整个诊疗过程,从而达到辩证施治、治标又治本的目的,使病症在萌芽阶段即被治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最终目的是形成有效的腐败预防机制,而只有使关进“制度笼子”的权力主体得到及时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才能有效防止腐败发生。

1.1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做到“不想腐”

“以人为本”是反腐倡廉理论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的有力诠释和有效践行,是检验反腐倡廉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中医医院秉承“仁、和、精、诚”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狠抓内涵,突显特色,服务争优,强化管理,稳步推进抓作风必先强党性。作为医院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和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才能使医院党政干部廉洁自律,开展医务人员医学人文、职业道德、伦理道德和法制纪律教育,努力在全院营造守廉洁自律的氛围;长期坚持和自觉遵循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从思想上就“不想腐”。

1.2有效的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做到“不能腐”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力度空前加大,随着各地区“老虎”“苍蝇”的大量落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绩,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人们对反腐倡廉工作的信心。但随着反腐斗争的深入,腐败问题逐渐暴露出新的特点,腐败形式更加隐蔽,腐败手段更加新颖,由于“四风”之毒积习日久,医院纪委职能必须尽快完成“三转”,并建立有效的长效机制才能保护反腐倡廉初步阶段取得的胜利果实和进一步进行下一阶段更加严峻的反腐败斗争。医院纪委在“三转”上,以坚持党性为根本,坚持服务理念为原则,坚持机构规范设计,完善制度建设,聚焦中心任务,突出主业主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建立党员干部廉政档案,开展医德考评,杜绝收受红包回扣,规范医院内部招标采购工作流程,完善医院惩防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行风建设落实督察工作。制定违反“九不准”行为惩戒制度,深化医改各项改革举措都要把防治腐败和不正之风作为重要出发点,推动形成科学规范、简明易懂、务实管用的医疗卫生行风建设制度体系。

1.3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腐败,做到“不敢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反腐败高压态势必须继续保持,坚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就要坚决查处一个。“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医院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医院要坚持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违规事件,紧盯“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强化执纪问责,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肃查处医药购销、医疗服务和计生工作中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坚持有案必查、违纪必究,抓早抓小,要求党员干部一定要严格自律,不要碰“高压线”,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通过加强党性修养,实现由理性认知到政治自觉、由价值判断到实践自觉的转化与提升,从而在任何复杂艰难的情势下确保党性不动摇,让良好作风成为事业和工作的坚实基础。

2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着力医院党风廉政建设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其关键是反腐倡廉工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拒腐防变必须警钟长鸣,关键就在“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要把反腐倡廉作为一场攻坚战,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作为医院更应该注重反腐倡廉在医疗领域的特殊性,抓住反腐败斗争的关键,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为药引,运用‘望闻问切’加强医院党风廉政建设。

2.1坚持“望精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望”的及时,把脉准确,认识清晰,措施果断,是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创新的根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治国理政方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全面从严治党”则是根本保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义,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从严执纪。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医院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医疗卫生单位,与人民群众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更应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医院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尤其是要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廉政自律意识,从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腐防线。[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治院方针,以党风廉政建设为着力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养成良好道德情操,“自重、自省、自警、自励”,[2]建立健全廉政制度,不断完善监督体系建设,以坚定党性为切入点,不断提升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为医院党风廉政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2坚持“闻心声”,听心声,顺民意,创新党建模式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反腐倡廉如何赢得民心,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是其是否取得成功的试金石,中医医院应具体通过两个方面表现;一是医院全面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强化行风建设,通过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服务好、质量好”为基础,努力达到“群众满意”的目的,营造良好的医风行风环境。二是加强廉洁教育,以作风正党风,以党风赢民心。组织召开中心组学习会、党支部书记会和中层干部座谈会,邀请领导到医院给中层干部及全院职工进行廉洁专题报告和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举办以“廉洁诚信、爱岗奉献、造福社会”为主题的警示教育板报展览,对全院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起到了推动作用,提高了职工爱岗敬业、依法行医的自觉性加强教育,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防线。三是开展谈心谈话活动,按照约谈制度,坚持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约谈提醒制度,开展任职谈话、诫勉谈话和信访谈话。

2.3坚持“问主责”,讲规矩,守纪律,落实责任

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医院党风廉政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有坚实的体制基础和有力的组织保证。[3]“本立而道生”,坚定的信仰、坚强的党性,是共产党员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力量源泉。医院要坚持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党风廉政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医院党委对党风廉政建设负主体责任,医院纪委负监督责任,坚决落实“两个责任”。作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一把手”更要坚定党性,切实当好廉政表率,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从源头上防止腐败;医院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严格执行“一岗双责”,对分管工作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领导责任,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分管业务工作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把党风廉政建设当做分内之事,与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同研究、同布置、同落实,同检查,有旗帜鲜明的态度,严守“九不准”这条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依法执业需要把握的红线,对法律法规怀有敬畏之心,对是非曲直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医院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实行层级管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

2.4坚持“切重责”,强化监督,狠抓落实

反腐败要得到成效,就必须始终保持高压态势,纪检监察部门坚决不做纸老虎、稻草人,要始终坚持严格办案程序,严肃办案纪律,不怕得罪人,不做老好人,努力打造一支刚正不阿、纪律严明的反腐铁军。“打铁必须自身硬”作为医院纪检部门,必须“正人先正己”,加强自身队伍建设,“以史为鉴”健全“抓小、抓早”机制,防止自身的小问题影响反腐倡廉工作的大进程。医院纪检部门认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好重点环节监督管理,强化监督,做好换届调整,特别加强对廉洁风险较高岗位的管理与监督,通过形成有效的监督方式,由以往参与式的被动监督变为主动监督,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违规事件。对事实情况客观、证据确凿、充分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罚和整改。由过程推进变为倒查追责,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实现问责常态化。突出监督重点。对其他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由主管部门负责,纪检监察机关不参与具体事务,而是集中精力对主管部门履职情况加强监督,推动党委、医院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要强化监督合力。建立和完善“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4]在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中,实行纪委、审计、财务多部门联合对人事、基建、药品、设备招投标、采购等重大项目进行监督,突出纪检监察部门的组织协调职能。以此来做到纪检监察部门“防止越位、补上缺位、纠正错位”的目的。

3总结

中医医院只有将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长期基础性工程来抓,全面加强反腐败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路,坚持以长效机制作保证,有效监督是关键的原则,把反腐倡廉工作落到实处,坚持以党性为党风廉政建设的刚性约束,作为党员干部的政治规矩,把好党风廉政建设的总把手,坚持以望精神、闻心声、问主责、切重责把脉党风廉政建设,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育红.关于加强医院廉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求医问药,2013(7):333-334.

[2]李宏伟.论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的对策[J].工会论坛,2009,9(5):48.

[3]杨建.关于加强高校附属医院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4(2):87-88.

论中医思维之少年化 篇5

1 寻症立候

中医起源于中国古代朴素哲学,并随着历代医家的不断丰富而得以逐步发展。随着19世纪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西医也随之传入我国而日渐兴隆,并在中西医的竞争中逐渐占据了优势。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在于近代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以及民族自卑感的形成,同时也与西医与近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结合紧密有直接的关系。学习西方医学者,需要全面掌握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对于少年比较难以理解的科目,加之我国“中、高考”应试教育对上述学科的重视,出现了我国少年没有更多精力再接受中医思维启蒙教育的局面。相反地为西方医学做相关应考准备,而一旦被中医院校录取学习中医,又需要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重头学起,这种振兴国医的模式效果堪忧。

1.1 选择国医,已输起跑

首先,我国目前应试教育的考试内容主要是以西方现代知识体系为基础。中小学生都在为考取高分而竭尽全力,早已没有更多的课余时间去接受中医思维启蒙教育。而我国医学与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联系不大,却需少年时期的黄金记忆背诵中医的浩瀚内容。其次,中医与现代自然科学体系在思维方式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兼容性。同时,部分学生对中医事业缺乏信心,对中医思维缺乏兴趣,部分学生自我要求不严,怀有混文凭、找饭碗的思想来试探中医之路的可行性。

1.2 坚持国医,困阻重重

首先,在接受正规化中医高等教育的过程中,不少大学生由于高考前较多接触西医相关基础课程,面对独特的中医思维方式不甚了解,因此出现了怀疑中医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的现象。其次,盈利较低、人才成长周期长和被当作西医附属的境况,更是让学习中医者感受到清贫之苦。再次,中医对习医者本身的要求较高,单纯的民间带徒知识不系统,国家政府对中医的投资发展也不够重视,一个县城同时建一个中医院和一个西医院,西医院的投入能达到2 000万元,中医院最高才有1 600万元[3]。并且就目前中医院校的毕业生而言,大部分习医者在临床运用中医诊疗时缺乏信心,不具备独立行医能力。最后,面对中医几千年的浩瀚医书,继续学习中医者也慨叹丧失了少年黄金记忆的时期。所以,我国医者已在通往振兴中医道路上饱受荆棘之困。

1.3 振兴国医,夺冠艰难

中医专业大学生接受中医思维为时已晚,对于中医中大量的名词和独特的辨证论治模式,大多数学生感到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和把握。如“气”这类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学生会觉得抽象和难以理解。再者,受限于如今的教学医疗条件,中医学子疏于临床的实习,这就背离了中医的强实用性,加之面对临床实习经验不足更是胆怯不已。可见,夺冠艰难的基本原因是中医学子未能在少年时期及早地接受中医思维。

我国医术注重自身独特思维作为振兴发展的前提,中医思维是少年时期的启蒙必备。面对当前中医之已输起跑、困阻重重、夺冠艰难以及医者不能自医等情况,此时我们应及早地运用中医思维以确立证候,并根据中医的学科特点,在少年中尽早地进行中医教育,训练中医思维。借鉴国内高校初建中医少年班的经验,中医高校利用兴办少年班的有效方式,以摆脱振兴中医道路上的坎坷现状。

2 辨证求法

2.1 总揽全局,政府统筹

几千年来中国人治病的惟一选择就是中医,但近百年来,随着西医的引入,中医学术却始终振而不兴,临床疗效并未得到显著提高,甚至还存在下降的趋势。纵观中医现在暴露出来所有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对中医思维之少年化还不够重视。因此,“中医要创新”、“中医要发展”、“中医要革命”,需要职能部门政策的支持及改革,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任重而道远[4]。

首先,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以加强中医少年班在我国建立的合理性和中医思维少年化在我国普及的合法性,补充的相关条例内容,还应充分肯定中医高校带领下实施少年班的优越性。

其次,政府应总体把握中医少年班运行体系的独特性以体现中医思维少年化的优势性。政府在统筹中医少年班时应突出一个“少”字,少年班的学员是14~16岁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每个中医院校每年可招收50名,学制八年,包括三年预科和五年本科[5]作为试点,继而推广,扩大规模。政府除必要的人财物投入外,还要加强对儿童教育学和心理学上的系统研究,听取各方面意见,以制订出最适合少年学习的课程计划,按照教育规律做事,并把少年班当作一项具有优势性的事业而做到全身心的投入。

此外,为了更深入地把握中医思维体系的实质性,政府可在中小学校开设与中医思维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学课程,并以故事情节的形式,融入哲学思维,培养少年学习中医思维的兴趣。同时,要求抓住少年较强的记忆力这一特征,使其大量背诵《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中医启蒙读物,以及《内经》等中医经典著作。

2.2 循循善诱,教诲不倦

1956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所中医学院创立,标志着中医药从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师带徒”的传统教育方式,进入到了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阶段,使大批量培养中医药人才成为了可能,但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却令人堪忧。古代的许多技艺都是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授,这种模式主要是徒弟受到为师者的耳提面命,也可称为“亲炙”[6]。这种口耳相传教育方式有比较亲密的师生关系,使授课与临床结合,许多中医老师难以言说的思维、经验的奥妙之处可通过生活的密切接触使学生体悟出来。因此,在少年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鼓励是十分重要的。

作为中医少年班的教师,自身要熟练掌握教材,拥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当前中医发展情况有所把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从医德教育讲起,以提高少年的修养水平。同时肯定中医学,让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突出特点以及实践性,保证中医学习者的思想前提。其次,教师应不辞辛苦地编写适用于学生的教案,结合现代教学工具,按中医的思维体系进行形象生动的教学,举例贴近生活、融于现实,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学生的不同资质,因材施教,开展多层次、多元化教育。最后,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积极争取各种实践机会,增加学生临床见习的比重,早期带学生去临床见习,至少一周有一天的门诊时间,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临床技能,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医思维的理解。总之,教师应循循善诱,不倦地探索新型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中医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中医人才。

2.3 自强不息,少年奋发

中医学习需要少年的精勤不辍。历代不乏因亲友患病或自身体弱多病,通过奋发努力成为一代名医的范例。如明代名医王肯堂,因母亲身体不好,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并攻读了大量医书,先后治愈母亲和濒死的妹妹,他还广泛收集历代医药文献,结合临床经验,以10年时间编著成《六科证治准绳》,书中对各种疾病的症候和治法叙述“博而不杂,详而又要”,为历来医家所推崇。再有明末清初的名医翟良,自幼身弱,后由医者调治而愈,遂15岁开始潜心研究医学,22岁便能掌握古方奥义,运用于临床,颇有治验。

少年学者必须首先要有自身良好的修养,树立起牢固的专业思想,始终保持学习祖国医学的浓厚兴趣,抓住自己记忆最佳时段,加强中医经典背诵,尽早将中医思维在脑海中形成框架。其次,自身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熟读精思,善于开动脑筋,吃苦耐劳,把中医学深、学透。再次,利用课余时间跟老师见习,先用心观察老师如何诊病、组方遣药,继而协助老师诊病。以此之法,更全面地掌握中医思维,才能更好地为中医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3 结语

在各中医高校举办少年班是培养中医人才的有效方式之一,并将传统师承方式与学校普及教育有机地结合,从而及早地培养少年对中医思维的理解。这样最先受益的是学生,他们可以在预科班中认识与了解中医思维,并为以后本科班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思想比较巩固,学习效果自然会更好。中医少年班的举办将快速发展,成为以后中医启蒙教育的一个主流,在接受了中医少年班基本教育后,利于以后中医的继续深入学习探究,有望培养出更多中医精英、国医大师,为增强民族体质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结晶的中医学,其未来发展面临已输起跑、困阻重重、夺冠艰难以及我国医者不能自医等困境。依据少年时期记忆能力强、接受速度快等特点,以及国内中医高校举办少年班已初见成效,提出了振兴中医的有效途径——实施中医思维之少年化,政府应总揽全局,确保中医少年班在高等院校中早日建立与正常运行,使中医思维从少年开始形成,以振兴中医,增强民族体质。

关键词:中医,少年化,教育

参考文献

[1]梅万方.论中医学的国际地位与发展方向[J].世界中医药,2006,(1):8-10.

[2]周鹰.中医发展路径思考[J].世界科学技术,2003,5(6):64-67.

[3]王飞.国家要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EB/OL].http://news.qq.com/a/20090308/001861.

[4]张丽艳.浅议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J].山西中医,2009,25(9):59-60.

[5]张奇文.术业有专攻—就试办中医少年班谈中医高校教育改革[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85,9(3):2-6.

中医式思维 篇6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是中医治疗学的逻辑出发点。气、血、津、液是维持阴平阳秘的物质基础。经络是联系内、外、上、下的通路, 其主要作用是输送气、血、津、液及反映脏腑的健康信息, 加强脏腑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经络功能的正常运行及气、血、津、液正常的产生、输布和发挥作用共同构成了人体健康的生理基础。另外, 各组织、各器官之间又是互相依托、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人体对自然的顺应和依赖也是发挥组织器官正常功能的必备条件。如《外台秘要》中认为眼产生辨色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黑白分明, 肝管无缺”, 也就是说, 眼的组织结构必须是正常的;二是“外托三光”, 即须依赖外界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 也就是说大脑对眼所见物进行合理整合后, 才能得到一个清晰完整的视觉信息。这一切构成了“眼明视万物”的生理基础。

2 中医学逻辑辨证的基本方法

当人体正常生理平衡被打破后, 就产生了各种病理现象, 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的病理基础。造成阴阳失衡的主要原因有外感六淫、内因五志过极、外伤、老化等多种因素。因此, 祛除致病因素, 恢复生理平衡成为中医辨证论治的逻辑出发点。阴阳失衡、经络失调、气血津液不足或郁积反应在人体就产生寒证、热证、表证、里证、虚证、实证。为了恢复原有的生理平衡, 中医学采用了一种反其道而治的思维方法, 也就是《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所记载的“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微者逆之, 甚者从之, 坚者削之, 客者除之, 劳者温之, 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 燥者濡之, 急者缓之, 散者收之, 损者温之, 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上者下之, 摩之浴之, 薄之劫之, 开之发之, 适事为故”。

3 中医眼科学逻辑辨证的特点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逻辑辨证的出发点和基本方法与中医学完全相同, 但由于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 中医眼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又确立了独特的辨证方法。

3.1 五轮学说

五轮学说起源于《内经》, 形成于北宋, 发展于明清, 是眼与脏腑相应的标本学说, 它将眼从外向内分为肉轮 (眼睑) 、血轮 (两眦) 、气轮 (白睛) 、风轮 (黑睛) 、水轮 (瞳神) 五个特定部位, 分别与脾和胃、心和小肠、肺和大肠、肝和胆、肾和膀胱相配属, 用来说明眼与机体内脏腑的生理、病理联系, 它是脏腑学说在眼科领域的引申和发展, 是指导眼科临床诊治的重要理论和方法。

3.2 八廓学说

八廓学说起源于《内经》, 形成于宋元, 发展于明清, 是眼科的传统理论之一, 按后天八卦-四正四隅将眼分为传送、津液、会阴、清静、养化、胞阳、水谷、关泉八个方位, 并分别配属于肺与大肠、肾与膀胱、命门与上焦、肝与胆、肝与中焦、心与小肠、脾与胃、肾与下焦来说明眼与机体内脏腑的某些生理、病理关系。

3.3 内外障学说

内外障学说起源于《内经》, 形成于宋元, 发展于明清。它是以病变部位和证候特点为依据, 将眼病分为内、外两大类, 肉轮、血轮、风轮、气轮为外障疾病, 水轮为内障疾病。它是阴阳学说在眼科领域里的运用, 对眼科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 肝窍学说

肝窍学说起源于《内经》, 形成于唐代, 发展于宋元、明清。它是中医脏腑学说中从属于脏的一个分支, 专论肝与眼目的特殊关系,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补充和发挥, 现已成为眼科基础理论的一种独特学说, 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重视。其多通过补肝、益肝、暖肝、修肝、洗肝、清肝、泻肝、开肝窍等方法治疗相关眼病。

3.5 玄府学说

玄府学说是中医眼科的基础理论之一, 源于《内经》, 为金代刘河间所倡导, 经后世医家不断补充和发挥, 今已成为独特的辨证方法之一, 广泛地运用于指导内障眼病的辨治, 颇具临床意义。本学说认为玄府是气血津液出入于眼的通道, 玄府郁闭是目眯不明的病理基础。

4 培养学生中医眼科逻辑思维能力的意义

中医眼科历经数千年的发展,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创立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具有独特的逻辑辨治方法。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逻辑思维方法, 才能充分认识疾病的本质, 认识疾病的证 (理) , 随证立法, 方随法出, 依方选药。只有采用了正确的理法方药, 才能平衡阴阳, 治愈疾病, 也才能充分发挥出中医药的特点, 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打下基础。

5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中医逻辑思维能力

在总论课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讲解中医逻辑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眼科中的运用, 中医眼科中五轮、八廓、肝窍、玄府、内外障学说的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和辨证思路。运用现代解剖学理论及现代裂隙生物显微镜、检眼镜、超声波检查、X光检查等各种技术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运用中医逻辑思维特点进行微观辨证。在各论课时的教学过程中, 要对每一种所要学习的疾病运用中医眼科特定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分析, 寻找辨证思路和方法, 从而使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方法, 以后可以灵活地运用于临床辨证, 而不能让学生对课本中的分型论治死记硬背。在对眼科疾病进行分类时, 尽量运用五轮学说、内外障学说进行分类, 这样才容易使学生找到中医思维的逻辑出发点, 进行辨证论治, 不至于被现代西医思维逻辑所干扰而找不到中医辨治的落脚点。蒉

摘要:通过对中医眼科逻辑思维特点的分析, 探求在中医眼科教学中中医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及其具有的重要意义。

中医式思维 篇7

传统文化课程的设置首先在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近代大儒梁漱溟先生以为, 传统教育系以人格的养成为贯彻始终的精神, 以真实的生活为道理的指归,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决非哲学和知识的学问, 而是存心立世的基本态度, 是实实在在的生活的学问。这种学问可以滋养孕育出温柔敦厚、至大至刚的人格;乐天知命、坦荡无忧的性情;忠恕存心, 择善而行的品德;天心仁厚, 悲天悯人的情怀;知本知末, 通权达变的学问;豫立不劳, 无为而为的智慧。培养健康人格同样是对中医学习者道德方面的基本要求, 与传授医学理论并重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 中医学认为“医乃仁术”, 而非纯粹的技艺, 历代中医家都把仁义、道德作为医者的准则和追求。

新文化运动以前, 中国传统文化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但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 中国教育的知识结构和意识形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以文、史、哲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结构转变为以数、理、化为主的西方科学知识结构并延续至今。涉及任何的有关中国的哲学、智慧、思维方法在教材与教学中已难觅踪迹, 中小学教材中的古代文学内容仅为古代文化知识的零星点缀。在这种教育知识结构与模式下培养起来的中学生, 建立起来的是西方的现代科学思维模式, 当考入中医院校后, 学生对中医的理论、经典、概念、逻辑都抱审视的态度。中西文化是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医, 都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中医思维具有一些独特的东方思维特性:

1、整体思维。中医的整体观念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 并由此提出心身相关的思想和理论。它首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其次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们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 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

2、辩证思维。中医理论的逻辑开端, 是以“阴阳”这种辩证矛盾的概念、范畴形式为逻辑开端, 从阴阳的对立制约、消长转化、动态平衡作为对立统一思维律建构起的一个中医辩证逻辑体系。根据阴阳对立制约、消长转化, 动态平衡, 把握人体生命运动中的不同方面 (生理、病理、诊断、治疗) 、不同层次 (精、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天人) 、不同阶段 (生、长、壮、老、已) 的矛盾运动变化规律, 规范、演绎一个逐级矛盾 (阴阳) 分析式的辩证逻辑体系。

3、体验思维。所谓体验思维就是对日常活动的经验进行积累、比较、分类、概括而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中医的思维方式本身是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是生命的、体验的, 重视返归内心, 体验万物, 通于天地, 融自我和万物为一体。

4、直觉思维。中医认为每一个人的生长壮老病死受自身的先天各种因素影响, 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制约。中医临床对每一个病人的辨证与治疗, 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 而是对一个个崭新对象的初次辨识和探索。因此, 正确的辨证论治, 是一个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医生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理性的和非理性的, 亦即逻辑性的和非逻辑性的。而非逻辑性的直觉思其显示出非常重要的意义。

《内经》要求中医学习者要上知天文, 下知地理, 中知人事。各中医院校都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 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开设医古文、四大经典选读等课程和人文知识系列讲座, 但是总体看来, 中医院校的传统文化课程相比专业课, 存在着地位不高, 门类仍然偏少, 学时数少、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不高、课程建设方面重视不够等方面的问题。

科学加强传统文化课程建设, 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中医思维方式,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丰富课程门类, 全方位训练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思维

1、开设语言类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包括繁体字在内的古字, 词语, 掌握中国古代汉语知识的基础上, 才能够使学生更深层次地记忆理解原文, 拓宽知识面, 接触和贴近传统中医学的原貌, 扫清古文阅读障碍。同时从汉字学习中感受中国文化的意象性和象征性, 了解文字与医学的关系,

2、开设与中医药紧密相关的古代名著导读课程, 引导学生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经典作品, 了解古代政治、军事、天文等综合知识, 这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基本要求。

3、开设古代思想史、古代哲学史类课程。了解中医是按照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了解易文化的渊源, 了解儒家、道家、佛家及其对中医的影响, 进而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诸如: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是从各方面体现着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尝试用中国哲学的思维方式看待与研究问题。

4、开设文学艺术类课程, 培养学生的体验思维和直觉思维。建立在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对中医学习者来说非常重要。而从小通过数理化培养出逻辑化、概念化思维方式的学生学习中医一开始就存在“先天不足”, 对阴阳、五行等中医基础概念理解从而无法建立中医思维, 通过文学、书法、音律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体验思维与直觉思维。

二、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派出学习、资助课题、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等形式, 建设一支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才兼备, 锐意进取, 勇于开拓创新、高学历高水平的专家型的大学教师队伍。在教学方法上摆脱陈旧古板的授课方式, 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内容, 同时利用博物馆、展览馆、公园、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 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教育渠道。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促进学生们的文化认同与认识深化。

三、重视教材建设

认识到中医院校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的独特性要求, 借鉴目前存在的《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通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等书籍, 编写符合中医院校传统文化教学要求, 带有中医特色的相关教材。在教材的编写要求上, 注重古今转换的现代视角, 注重生动性和通俗性, 力求能激发起大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四、建立合理的传统文化相关课程考核体系

提高对传统文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严格相关课程教学考核体系。这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也是检验教师传统文化教学效果、评价学生掌握传统文化知识及运用相关技能程度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蒋力生.中医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江西中医药.2007, 38 (9)

[2]赵桂新.从传统文化底蕴中寻求中医大学生人格构建的着力点成人教育.2009, 29 (6)

[3]王丽娜.应加强对中医本科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医药导报.2008, 14 (8)

中医式思维 篇8

关键词:中医专业,中医经典,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是指医者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掌握的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在判断和分析疾病本质、发病规律,制定治疗、预防疾病的原则及处方用药过程中所表现的思维活动[1]。经典课程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纽带,最大优势在于其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中医临床各科具体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证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杂病脏腑经络辨证是中医临床的核心辨证论治指导思想,在古今中医临床实践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经典课程培养学生关键任务是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能力及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能力,本院喻嵘教授数年前即指出“应改革《金匮要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2],而现在由于学生的扩招,以及临床见习和实习场地有限,也成为中医药院校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因此,根据现实情况,本人对经典课程课程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有以下几点设想。如有不妥之处,望同仁批评指正。

1 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能力的意义

1.1 理论联系实践,是提高学习兴趣的需要。

中医思维的树立是中医成才的第一步,临床实践则是让学生看到中医优势的第二步。中医临床实践基地的设立可以让学生看到中医诊断和治疗在临床中的整个具体状况,使之对中医的实际运用产生最直观的感受,体味到学习、运用中医带来的乐趣。理论和实践不能孤立,中医能传承至今,是因为中医成长发展皆植根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只有将中医理论、中医临床、中医文化和传统文化等相互影响的几个方面结合一起,中医学生才能领略中医的精髓,在前人开拓的道路上更进一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

1.2 培养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的需要。

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临床人才是中医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而中医诊疗最大优势在于其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对中医临床各科具体实践的指导作用。中医学的主要技术内容为诊疗技术和治疗技术。其诊断技术中,可再分为望、闻、问、切和辨证分析等内容,而治疗技术内容则更丰富一些,如配方技术、制药技术等。如果对这些操作性的内容掌握应用不当,即使理论认识正确,也收不到理想的实践效果。因此,中医培养学生关键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运用诊疗理论指导临床实践。

2 培养中医经典临床思维能力的方法

2.1 实训教学中心建设。

经典课程历来是我国中医类院校的主干课程,兼具中医基础与临床双重性质,其理法方药理论体系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实践指导意义,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学术贡献无可替代,在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经典的教学一直采用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缺乏临床实践教学,不利于学生临床诊疗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中医经典的现代化发展和与时俱进。本着以“培养高素质现代中医专业人才”为宗旨,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能够参与临床实践的环境,筹备创建经典实训教学中心、模拟临床诊疗、开展开放式教学和借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切身体会临证过程,培养中医诊疗思维能力,掌握中医临床技能。

2.1.1 临床模拟室建设。

通过模拟门诊、病房环境,并让学生模拟患者,建立中医经典典型病案,营造医疗场景和诊疗情境。通过体验式教学,标准化患者构建,对学生进行接诊能力、临床思维和临床综合能力训练,提高学生运用中医经典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1.2 开放性教学示范教室建设:

通过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优化,借鉴PBL教学法、渗透比较记忆教学法,并利用舌苔模型、症状图片等教参教具,充实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料,构建《金匮要略》开放性课堂教学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学效果。

2.2 中医经典传承研究中心建设。

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是他们的学术研究、临床实践与中医药理论、前人经验相结合的智慧结晶,代表着当前中医学术和临床发展的高水平,是中医药学伟大宝库中的新财富,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文献相比,它更鲜活生动,现实的指导性更强。随着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传承的日益重视,让学生在尚远离临床实践的理论学习前提下更好的领悟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有经验证实[3]通过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的学习及典型医案的讲解,可加深学生对于中医思维的理解,提高学生辨证的能力和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加快中医专业学生的步伐。因此,建立中医经典传承研究工作室,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教学经验,能有效为培养高层次的中医临床人才服务。

2.2.1 建立名老中医结构化病历资料数据库。

建立名老中医临床信息采集系统,将病历资料中所有与诊疗有关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主诉、症状、体征、舌脉、诊断、治则、穴位、药物等均录入采集系统,包括患者的听诊资料;视频资料包括患者就诊时病态、体检情况、就诊的过程,形成结构化数据库,要求内容全面、真实、完整、准确。在数据录入完成后进行数据核查与抽查。

2.2.2进行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整理。

研究提炼名老中医创新的学术见解和临床经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全面采集名老中医临床诊疗信息,收集名老中医专家诊治的典型病历,研究辨证思维特点,分析挖掘取得疗效的共性规律,提炼形成临床思想,建立数据库,出版专著。

2.2.3 开展名老中医经验研究型继承工作。

结合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重点选择名老中医平时擅长治疗的3~5个常见病作为优势病种,进行系统的总结研究,形成相应的临床诊疗方案和方法,推广应用于临床。同时,通过优势病种的整理,申报各级课题争取科研立项,使这项研究深化,并进一步形成成果,或者开发新药,使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发挥很好的辐射作用。

2.2.4 整理名老中医及知名教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资料。

搜集整理名老中医及知名教授经典课程授课及专业讲座的讲稿、教案、音频、视频资料,建立中医经典课程知名教授教学平台。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培养高水平的中医临床人才是中医课程教学的核心任务。通过模拟临床及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与整理,有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实现“动脑”与“动手”能力模拟教学的结合,拉近学生与临床的距离,提高学生“识证、立法、用方”的关键能力。

参考文献

[1]颜乾麟.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2010,31(5):1-2.

[2]喻嵘.改革《金匮要略》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J].中医药导报,2005,11(2):70-71.

上一篇:在社会环境中积极思考下一篇:初中生物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