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性社会资本

2024-07-02

工具性社会资本(精选八篇)

工具性社会资本 篇1

为此, 笔者将在城市社区建设的研究成果基础上, 从社会资本角度关照网络社区的发展, 探讨社会资本对网络社区建设有何独特价值, 进而提出网络社区建设的相关建议。

一、研究主题与意义

在当代社会,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全球化的大力推进, 网络不仅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 同时还催生出了一个崭新的社会模式——网络社会。在此, 传统意义上的地域丧失了意义,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可以在地理上获得延伸, 人们之间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益而结合在一起, 相互之间以互联网的形式进行交流、沟通与互动, 进而形成相对稳定的群体——网络社区。

一种新事物的出现必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进而引起学界的理性思考与理论论证。近年来, 许多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对网络社区做了大量讨论, 形成了许多成果, 主要体现在对网络社区概念的界定、对其特征的分析与总结、网络社区内互动群体的划分并对其人际互动关系进行研究。从对文献的分析来看, 多数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 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还不够, 研究视角单一, 不够开阔, 对网络社区治理问题的讨论还不够深入。

社会资本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 在社会网络研究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的一个理论概念。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人际关系是以一定的文化如信任、互惠、合作为内在的行为规范, 以一定群体或组织的共同收益为目的, 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1]目前, 对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 在新闻传播领域, 少数学者也已开始关注社会资本理论, 如向梦龙在《媒体的社会资本与经营》 (《新闻与传播研究》) 一文中分析并探讨了媒体的社会资本在经营中的作用, 即媒体如何通过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取价值连城的信息。笔者也曾采用内容分析法, 并利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和社会资本概念分析了三家媒体对邓玉娇事件的不同报道及其原因。

为此, 笔者试图以社会资本作为分析工具, 结合目前国内网络社区的发展状况以及现实社区的建设经验, 探讨社会资本各要素在网络社区中的具体状况, 进而提出其对网络社区建设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本文的分析框架如下:

本文属于探索性研究, 是笔者对社会资本与网络社区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了解和思考的过程。由于很少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为此, 本研究可借鉴的相关资料不多, 所查阅文献多是基础性的, 主要是对其中一个研究对象的分析研究。笔者以网络社区作为研究中的分析单位, 具体考察了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同时以社会资本为分析工具, 并结合网络社区的特点考察社会资本各要素在网络社区中的发展状况, 最后提出解决办法。

三、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于社会资本的辩论是全球社会科学界最热门的概念之一, 其内涵丰富, 至今还没有一个有意义而实际的界定, 同时, 如何对适合的指标进行定义和测量也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本文总体而言还比较粗糙, 文章的整体性及内在逻辑线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语言也不够精炼。文献资料还不够完备, 特别是没有穷尽那些有影响、有价值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同时, 笔者对某些理论的概括提升还没有充分的把握。由于时间原因, 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研究, 大量的调查数据借鉴了有关资料, 缺乏针对性的个案研究, 而未能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也是笔者的一个遗憾。如有可能, 本人今后将进一步努力, 完善研究方法和理论运用, 以充实有内容的分析与论证。

四、解读社会资本

(一) 社会资本的内涵界定

“社会资本”概念最初是由经济学的“资本”概念演变而来。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的随笔”的短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可以吸取某种资源的持续性的社会网络关系。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姆斯·科尔曼在《美国社会学》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创造中的作用”的文章。他考察了集团之间的关系, 从功能来界定社会资本, 认为其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 是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的资本财产。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普特南从微观层次研究社会资本, 考察了个体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 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 他们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2]他真正使社会资本概念引起广泛关注。

随后, 不同学者纷纷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入手, 拓展了“社会资本”的内涵。福山从文化角度研究, 并强调信任对构建社会资本的重要性。他认为互惠、公共责任、道德义务是一个社会获得稳定和成功的关键所在, 同时, 也是一个繁荣的市民社会应该具有的东西。[3]厄普赫夫将社会资本分为认知型和结构型两部分, 认知型社会资本是隐藏在社会资本这一看得见的形态后面的驱动力量, 基本形式包括信任、团结、合作、宽容;结构型社会资本相对客观, 易于观察, 包括关系、网络、协会等。

对社会资本这个术语的定义以及它所包含的内容不同学者有很多的解释, 虽然概念之争仍在继续, 但基本上都将焦点集中在对社会资本下一个简练而精确的定义, 即强调社会网络及与互惠、信任相关联的各种规范。它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中, 是一种纯粹的公共物品, 一旦形成人人都可以使用它, 并从中受益。其作用机制包括信息分享、互利互惠的集体行动和决策制定。

在当代社会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趋势下, 社会关系的影响力和复杂性空前提高。在复杂的社会竞争条件下, 社会关系的资本功能将更加明显。随着信息的作用日益加强, 人们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网络的普及运用正逐渐改变人们的交往方式, 精神交往将成为人际联系的重要形式。那么在新的环境下, 有必要重新考察社会资本的发展趋向及在新的交往群体中如何体现和运用。

(二) 社会资本与网络社区建设的关联性

社会资本理论引入中国以来, 逐渐被社会学家关注, 并成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研究中一个富有价值的解释性框架。社会在人, 人在社会, 每个个体都是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结点, 与西方社会不同, 我国传统社会是关系本位的社会, 血缘、地缘、组织等特定的社会关系对人的行为影响很大。社会资本的本质特征就是一种社会关系, 体现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信任、社会规范和社会互惠。而社区是我国关系社会中的一个缩影, 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4]可以说, 社会资本是研究关系网内社会资源建设与分配的一种工具, 社区则是由各种关系组成的实体, 两者在内涵上有一定程度的耦合。为此, 学者们纷纷借用社会资本理论研究社区治理。

英国学者莱恩格尔德最早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 并将其定义为:“一群主要借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 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 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 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形成的团体。”[5]我国学者何明升将网络空间中的社会共同体定义为“网络社区”, 并认为这是不同于传统地域社区的新型社区, 并具有五个基本特点:其一, 它是一种社会互动共同体, 即网民借网络进行心理交感和行为交往的社会单位;其二, 它是以网络空间为活动区域的社会群落;其三, 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共同体;其四, 它是一个有限的, 可界域的具体社会群落;其五, 它主要是一个精神社区, 而不是一个完备的社会单位。[6]戚攻和邓新民在《网络社会学》一书中认为, 网络社区是有一定“电子边疆”, 并有一定数量的网络行动者持续互动的社会系统。上网者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即时通讯或论坛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分享信息, 同时还可以开展电子商务。

随着网络社区建设数量及参与人数的增多, 同时伴随用户的高关注度和依赖程度, 网络社区的发展逐渐呈现繁荣之势。那么, 如何促使社区内各成员之间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 进而增强网络社区的凝聚力?个体又如何在网络社区中获取自身发展的有利资源?如何增强社区内的社会资本建设, 从而将网络社区打造成真正的公共生活平台?社会资本研究方法可为我们提出将个体与网络社区有效结合在一起的新思路。

五、我国网络社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09年10月《第五届中国互联网社区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发布, 结果显示, 截至2009年9月, 我国有306.1万家 (CNNIC) 独立网站, 从门户到行业网站, 从地区门户到个人站点, 相当一部分网站均拥有独立社区。目前, 网络社区主要包括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型虚拟社区平台, 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和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另一种是基于地方或某些垂直领域的中小型论坛 (BBS) , 如落伍者、商丘生活网等。

(一) 我国网络社区发展现状

1. 细分化趋势明显, 垂直及区域类社区发展加快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 2009年中国网络社区类型分布前十位中, 综合社区 (门户社区) 的排名依然位于首位, 如下图所示, 34.6%的社区站长选择经营综合社区, 较2008年的16.9%上升了17.7个百分点。同时, 地区类社区已获得了一定的关注, 19.2%的站长选择经营地区类社区, 首次进入TOP10即列于第二位, 仅次于综合社区。值得注意的是, 细分领域的垂直类社区在不断细分, 以个性化的内容和深度吸引不同需求的用户。

2. 用户需求多元化

调查得出, 92.3%的用户经常访问网络社区的数量在两个以上, 其中27.2%的用户经常访问两个社区, 29.1%的用户经常访问3个社区, 经常访问4个以上社区的用户达到36%。由此可见, 用户对于网络社区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单个社区较难满足用户的全部需求。

3. 用户对S NS服务呈现高度热情

SN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 简单地说是社会关系的网络化, 在web2.0技术的推动下, 这种全新的网络交往方式相对于传统形式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属于真人实名化的网络交际方式。数据显示, 53.3%的用户正在使用SNS服务, 36.0%的用户表示希望使用SNS服务。这反映出网络社区用户的分享与互动意愿在增强, SNS服务正好契合了用户的需求。

4. 用户发帖积极性高

如图所示, 67.6%的用户每天都会参与发帖, 积极性非常高, 26.6%的用户每天发帖1-4篇, 17.0%的用户每天发帖5-9篇, 12.8%的用户每天发帖10-15篇, 11.2%的用户每天发表帖子在15篇以上。

(二) 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 网络社区不仅是一种信息系统, 同时也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社会结构。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 网友可以自由发挥创造力、想象力, 同时由于网络社区的弱规范化、弱社会性特征, 他们的行为受到较少约束, 摆脱了现实环境中有形无形的监督。为此, 虽然网络社区在大量涌现, 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在日益暴露, 如潜水者众多, 参与度不高, 参与者关注不持久, 没有长期的坚持, 多是浅尝辄止的参与, 社区氛围没有营造出来, 认同感不高, 虚假信息传播等。

六、网络社区中的社会资本状况分析

一个比较新的旨在说明集体意识所体现的共同体或关系纽带力量的社会学概念就是“社会资本”。[7]社会资本的形式包括规范、信任、参与、关系网络等要素。以下笔者将具体考察网络社区中社会资本各要素的具体情况。

(一) 规范

社会资本中的规范包括正式法律制度规范和非正式的伦理道德约束等。目前, 网络社区的规则主要有两种, 一是国家用来规范网络的法律法规;二是由社区的管理员和社区中的“常客”们共同制定的规则。两者都只是在技术层面, 强加给虚拟社区的, 属于一种权力性规范, 例如网站管理员可以通过ID来限制某些违反社区规则的成员进入社区。两种规则能够有力强化网络社区成员的行为意识, 使之遵守既定的社区规范, 但其强制性又容易破坏网络平等交流的民主气氛。

在网络社区中, 真正的交流主体散布在世界各地, 他们彼此看不见, 对社区规范的认同度不一致, 参与行为的随意性很大, 互动双方的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和松散性。因此, 维系虚拟社区的组织和制度力量必然较现实社区弱。道德是人类理性的结晶, 是一种非权力性的规范, 并在人类社会的规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为此, 培育用户自觉遵守网络交往规范的意识, 非正式的伦理道德建设问题戚待解决, 网络社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觉行动的平台, 而用户能否成为一个真正自觉行动的主体, 依然有待于人们思考。

(二) 信任

社会资本的本质内涵是社会信任, 所谓“信任”, 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的诚实, 合作行为的期待, 信任的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8]一个存在普遍性互惠的社会比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更有效率, 信任为社会提供了润滑剂, 它能促进社会效率的提高并维持社会的秩序。同时, 信任也是社会行动的基础, 如果没有信任的存在, 人类的互动将无法进行。

由于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以及人们交往对象的不固定性, 人们交往的对象和贸易伙伴多为陌生人, 信任的缺失往往会导致虚假信息的泛滥和违法行为的发生。为此, 网络社区用户的伦理道德或“美德”行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只有用户增强了个人的伦理道德, 才会以符合规范的行为参与社区的交流体验当中, 而用户与用户之间信任感的增强才会增加用户对网络社区的认同度, 从而提高社区的凝聚力。但任何一个个体的不道德行为毁掉的不仅仅是该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机会, 同时也影响了他所隶属的网络社区及其他用户的发展。

(三) 参与

用户参与是社会资本的重要特征, 也是社区发展的基石。现代社会人们的交流方式更加多样和间接, 网络作为媒体和交流工具填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信息和社会交流的空缺。网络的开放性与互动性特征为多数人提供了交流和参与的机会, 它不仅架起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 也为个体参与公共讨论, 信息分享提供了平台。

如前所述, 2009年我国网络社区用户发帖积极性非常高, 用户表现出日益增强的分享和互动意愿。细分领域的垂直类社区受到拥有不同爱好需求用户的追捧, 用户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当然, 考察用户的参与程度不能仅以发帖数量一个指标来衡量。但不可否认的是, 网络社区为每位用户提供了比现实中更多的参与机会。

(四) 社区关系网络

在由互联网编织的虚拟环境中, 每一位参与者都是网中的一个结点, 推动着信息的流动, 并每时每刻接受信息的影响。用户通过网络与认识或陌生的人连接在一起, 而以血缘和亲缘为主的社会关系正被网络交往过程消解, 网络社区使个人能够在此找到与他人的某种共同需要, 进一步发展出以兴趣爱好、特殊利益为核心的虚拟关系网。正是基于个人的需求, 一个社区成员往往不是完全均衡地与其他所有成员进行交往, 而是有所侧重。用户基于需求与特殊利益发展出的关系网比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网有更强的功能性和针对性, 同时也存在不稳定性与风险。在关系网中, 用户可以满足特定需求, 同时, 基于特定需求、爱好建立起来的关系网又为商家开展社区营销提供了资源。

综上所述, 在网络社区建设中, 网络技术自身的优势, 为用户参与提供了保障, 同时也为用户基于特定目的组建关系网提供了可能。但不足之处在于网络社区规范与信任的缺失。如何突破这个瓶颈,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推动网络社区和谐发展。笔者以为, 要大力开展建立在公民权利、义务之上的现代社会资本建设, 尤其是需要加强以道德品行和社会信任为实体的社会资本培育。

七、培育社会资本, 推动网络社区发展

道德品行与美德行为构成了个人的社会资本, 属于微观意义上的社会资本, 全体社会成员的美德行为即构成了整个社会的社会资本。基于道德品行所产生的社会信任和社会资本是无形的, 不可转让的, 但其载体却是有形的, 这个载体就是行动中的个体。既然道德品行是行为主体采取的行为准则, 那么社会资本的培育就应该从行为主体入手, 严格规范不同主体的不道德行为。

(一) 网络社区用户:构建网络交往理性

网络社区用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网民, 后者所涉及的范围更广, 而网络社区用户是有一定界限的, 指过去的一个月内使用过 (登录社区浏览帖子或者发表言论) 网络社区的网民。在网络社区内, 社会规范、社区准则以及道德准则对用户均有约束作用。从用户的角度来看, 只有个人自觉参与到社区交流当中, 个人才会与他人发生互动, 在互动过程中, 个人的行为准则、伦理道德才会充分展示出来。只有发生互动才有机会发现对方是否值得信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给予其信任。同时, 人们可以通过信任度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行动模式, 采用不同的行动策略, 而不同的行动模式也会降低或增强信任度。在网络社区内, 用户往往都会关心其他用户, 对他人信息的关注转移了对自我的过度关注, 而其他用户对某一个体的信任及其表现形式就构成了该个体的社会资本。

为此, 用户要想在虚拟社区内获取其他用户的信任, 首先要坚守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伦理道德。用户以理性的心态、友好的姿态以及建设性的态度积极参与网络社区建设, 才会使用户之间的交流持续进行下去, 网络社区的发展才会有持续的推动力。

(二) 网络社区站长:提高网络社区建设能力

网络社区站长指中小型社区论坛 (BBS) 的所有者、经营者或管理者, 直接或间接地负责社区的经营与管理。目前, 我国网络社区发展已步入探索商业模式阶段, 网络公关、植入广告、社区电子商务等盈利方式为社区拥有者打开了通往利润的大门。而其背后真正的推动者则是无数的网络社区用户。为此, 社区站长若单纯以盈利为目的而忽视了社区关系、社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势必会丢失掉大批的用户资源, 因为, 多数用户不仅在社区中经营着自己的个人关系网络, 更希望借此进入到某个特定群体中, 获取稳定的归属感。

所以, 网络社区站长需要加强个人品行建设, 增进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有力开展社区的内容建设、关系建设与文化建设。站长的行为不仅会影响到自身的形象和收益, 而且还会影响到用户对网络社区的判断, 从而影响到其参与行为。

(三) 政府:培育公民精神

公民精神、公民意识不是可以简单移植的, 也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迅速建设起来的, 最重要的是必须为它提供适宜的生长空间。为此, 在公共管理理念上, 政府必须摈弃怀疑和不信任的观念, 行为上祛除管制、包办的做法, 为网络社区的发展提供一个宽松的环境, 同时也应开辟政府与公民沟通合作的平台, 挖掘网络传播的政治功能, 激发公民参与的热情。因为政府代表的是公共权威, 其活动范围更大, 影响力更广, 对社会资本培育的意义也就更为重大。

群升:资本只是圆梦工具 篇2

时值2008年,金融海啸让国内的金融机构举步维艰,黑龙江一家期货公司在濒临破产前机缘巧合地被群升集团总经理徐珠锋发现了。“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仅仅是考虑今后如果我们这个行业需要金融服务,那这个牌照资质就是稀缺资源。”徐珠锋坦言,当年收购这家期货公司,完全是“意外”,自然也受到了许多质疑——毕竟,看上去,作为一家以五金建材为主业的传统制造企业,与期货这种高端资本工具的距离,太远了。

但2011年,这次“意外”却为群升集团带来了惊喜:资金短缺、资金链紧张的大环境让群升这样的五金建材企业在原材料采购上捉襟见肘。原材料厂商普遍提高了对下游制造企业的预付款要求,有的甚至要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这给制造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

“比如:我们不可或缺的材料铁皮,每个月可能需要超过1亿元的材料才能维持企业运转,但制造业的利润率和周转速度显然没有这么快。”徐珠锋向《中外管理》解释道,“但因为我们拥有期货牌照,通过期货这种资本手段的杠杆率,只需要缴纳15%的保证金,就完全能够控制和管理上游材料供应。”大量的现金在群升手中自己掌控着,风险被降到了最低。

以这种方式进行企业上游的原材料采购管理,群升可谓另辟蹊径。自称对资本不专业的徐珠锋,这一次却用最专业的资本工具,为企业的实业制造解决了燃眉之急。

在过去10年间,“不务正业”地投资房地产,金融危机中冒险进行PE尝试,收购期货牌照,成立投资公司……这些曾经让徐珠锋饱受诟病的“败家”行为,正在逐渐显现出其战略成效。而对于资本手段愈加熟稔的群升集团,2011年更是一举实现了超过60亿的销售收入。

然而在徐珠锋的“大群升”概念中,大幕才刚刚开启。而无论是股权投资还是金融期货,这些资本工具都将成为其实现梦想的有力武器。

地产掘金:利润绝非第一位

群升接触“资本运作”的概念,时间尚且不足10年。

“2002年我们开始考察房地产市场,这是与我们实业制造关联最紧密的一个产业,当时就考虑能不能拓展一下。”徐珠锋承认,进军房地产,动用了多年实业积累的“老本”。

投资房地产,可能赚得盆满钵溢,更有可能血本无归。

幸运的是群升赶上了一个好时候。2002年之后,中国的房地产产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快速上升期,但幸运背后却是徐珠锋对于这一市场的冷静判断:“我们作为最直接的房地产配套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能够直接感知到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所以投资绝不是盲目的。”而这也成为多年以来群升投资发展部进行市场调研的不二法则。

群升的第一笔房地产投资迅速有了回报,滚动的资金被相继投入到新项目中。“利润很可怕。销售额能达到实业整体销售的2.5倍还多。”但幸运的是,家族传承的企业梦想并没有被高利润所湮没。“群升做房地产投资不是为了现金收益,而是提升实业。增值只是意外惊喜,而布局才是战略目的!”

徐珠锋用了一个哲学问式来对群升存在的价值进行自我提醒:“忘记最初目标的行为,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相信这并非冠冕堂皇之词。按照目前的房地产行业平均利润分配,房地产业对相关房产配套产业的贡献度高达40%。以此计算,如果未来3~5年群升地产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对群升实业各类建材采购就会产生近40亿元的有效需求。“这就是大群升的‘泛地产全产业链’布局,通过对全产业链系统科学有效的严格管理,从根本上掌控各个关键环节,保证品质和质量,从而形成整体核心竞争力。”徐珠锋如是说。

无论是从现金收益还是对制造产业的强势提升角度来衡量,群升的第一次资本尝试都是成功的。但徐珠锋的野心却远不止于此。在群升的产业地位相对稳定、地产发展形势良好的时候,他又打起了上下游产业的主意。

协同效应:股权收购不求财

“地产投资为群升积累了足够的资本,这部分资本存在的价值和目的就是壮大实业,这才是终极目标。”徐珠锋称,在此基础上向上下游产业进军就成为群升的当务之急。因为他知道,仅仅拥有终端产品与房地产投资,显然无法支撑自己的产业梦想。

2008年,群升所在的浙江省永康市成为中国经济中最稳定的版块之一。扎根实业、极少猎涉资本的永康企业所受到的来自金融海啸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累计的大量产业资本无处释放,同样也成为整个区域经济的隐忧。这样的环境让身处其中的群升有能力也有资本开始新一轮的产业布局。

此后短短一年间,群升的触角延伸到产业链的每一个角落:从上游的冷轧板、轻钢龙骨原材料生产企业,到住建配套的电梯、智能车库、甚至热水系统制造企业。相继5次出手花掉了徐珠锋1.6亿元真金白银,也为群升带来5家潜力企业的绝对控股权。

“收购所用的资金90%以上都来自于地产项目的利润。”徐珠锋笑言,这些钱“死得其所”。

对群升来说,资本与实业结合的一个典型的样板是对浙江威尔金森电梯的股权收购。2008年,群升投入不到3000万元资金收购了威尔金森70%的股份。而2009年年底,这家之前营业收入一直徘徊在100万元左右、濒临破产的企业,销售额居然已经突破两亿元。2012年更是计划与群升体系中的一家智能车库生产商合并重组,升级成为威尔金森重工,伺机上市。

如此大的反差自然有外界经济形势变化的因素,但群升的资金支持以及品牌和渠道力量在此中功不可没。

“电梯毫无疑问是群升所在的住建建材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做地产项目时发现,电梯行业因为安全性的问题,新生品牌很难被信任。而我们又有足够的客户资源可以提供,更何况群升本身的地产项目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展示平台。所以这样一次收购,实际上是双赢的:不仅救了这家濒临破产的企业,也丰富和完善了群升的产业链。”徐珠锋解释说。

这样的模式随后被不断复制到群升的其他股权收购之中。目前群升集团投资发展部所投资的5家企业入股比例均在70%~80%之间,平均每家入股金额3000万元左右。被收购企业特点鲜明,均是在行业细分市场有一定影响力的新生代企业。而这些企业在纳入到群升的产业体系之后,凭借群升既有的成熟供求渠道和市场影响力,迅速崛起。

依托资本手段将行业新锐纳入旗下,凭借自身实力将与被并购方之间的协同效应发挥到极致。徐珠锋距离自己“大群升”的产业梦想越来越近。

PE投资:孵化产业未来

但是简单的股权投资在徐珠锋的战略构架中只能算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群升所在的浙江永康钢门窗行业协会有会员100多家,都是销售过亿的企业,整体销售大概300亿。五金建材尤其是门业产业一直以来都属于充分竞争的薄利行业,大中小企业的市场划分已经相对稳定,行业格局很难被打破。也正因此,“大家合作的可能远比竞争的可能大。”徐珠锋分析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行业背景,2008年开始,群升开始寻求全新的合作模式。

首先被“盯上”的是一家锁具制造企业。具体方式是,群升牵头,行业协会中几家企业共同出资,以PE基金的形式投资收购它的部分股权。然后利用几个企业自身的产能消化这家企业的产品。收购后第一年,这家锁具企业就达到了1.5亿的销售额,未来几年预计销售收入更是将达到4亿元。这已经是永康地区上游锁具企业对下游门业企业销售额的80%。徐珠锋对自己的这一“作品”显然颇为满意。

直属群升的浙江时代创投公司按照这种模式开始频繁出手,主要在产业上下游供应链中寻找。所投入的企业都是处于五金类孵化的小企业:或是重要的零部件供应商,或是有独特新技术。每家一般注资不超过500万、股本控制在20%左右,“两年时间,8000万创业资金已经花出去了。”

显而易见,群升采取的是“远攻近交”的全新方式:在行业内,依托行业协会与同类企业达成共识,共同出资成立产业PE,投资上下游相关配套企业,并藉此规范产业秩序。而对于那些相对生僻的产业链末端,则大张旗鼓地进行创业投资。“对于同类企业,我们不会被收购,也不会去试图收购。稳定的市场才能够有利于企业的稳定成长。对于上下游的‘潜力股’,我们愿意成为他们的‘孵化器’,他们的成长将最终帮助群升占到更高的位置。”徐珠锋说。

不败秘籍:资本只是工具

十年磨一剑。从门业到地产,从地产逆延伸至住建建材,从单一企业扩展到全行业,从全行业覆盖全产业链。群升用十年的时间,依托资本的力量逐步实现着自己的产业帝国梦想。

尤其近两年来,在群升,资本的作用被提升到更重要的地位。先是2008年收购期货公司,紧接着2009年群升拿到了发改委发出的浙江地区第一张民营投资公司经营许可证。而2010年,为了掌握更多的资本工具,徐珠锋只身北上,到清华大学研读EMBA。“目的就是为了多学习资本运作的知识。”徐珠锋毫不掩饰自己对资本运作的热衷。

颇有些令人惊讶的是,从2002年群升开始有非实业性的资本尝试以来,群升的所有投资与并购,居然未尝败绩。

这自然不是幸运能概括的。其根本原因在于,“无论投资、上市融资、股权并购或者金融服务,资本永远都只是为实业服务的工具。”徐珠锋足够冷静。“在群升,资本能够反哺实业,而且也必须反哺实业,因为实业是群升企业的根本。”——据公开数据显示,2007年,群升地产项目投资反哺实业现金1.5亿元,而2009、2010年,更是累计为实业提供资金超过6亿元。

坚守实业的核心地位,让企业在资本运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规避了风险。实业战略与资本工具之间的巧妙结合与相互促进,则加速了企业的不断壮大。此时的群升,正一步步向自己的梦想迈进。

“我希望未来的群升是一家拥有联想控股一样的资本管理构架,像中粮那样真正覆盖全产业链的企业帝国。”徐珠锋笃定地勾勒未来。

工具性社会资本 篇3

(一) 提高了资本监管标准

1. 提高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

《资本办法》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规定已与巴塞尔协议Ⅲ接轨, 将商业银行总资本分为核心一级资本、其它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 规定商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低于5%, 一级资本充足率由不低于4%提高到6%, 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的标准不变。

2. 建立储备资本和逆周期资本缓冲, 引入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

在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的基础上, 《资本办法》规定商业银行计提2.5%的储备资本作为留存资本缓释, 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0-2.5%的逆周期缓冲资本, 提高吸收损失的能力。《资本办法》还对国内商业银行进行了分层次管理, 要求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计提1%的附加资本, 至此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11.5%、9.5%, 其他银行分别提高到10.5%、8.5%。

3. 提高资本质量监管要求

《资本办法》明确了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等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核心一级资本和其它一级资本必须具备吸收损失的能力, 2013年前商业银行已发行的不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的资本工具将作为不合格资本工具, 要求自2013年1月1日起逐年递减10%, 10年后不再计入监管资本。

4. 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框架

针对国内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发生频率较高和管理较薄弱的情况, 《资本办法》扩大了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 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 将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框架, 并取消了现行市场风险资本设置计提门槛的规定。《资本办法》进一步明确在第二支柱框架下, 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单家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水平和损失情况, 提高操作风险的监管资本要求。

(二) 提供了资本工具创新的空间

《资本办法》只规定各级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 并未明确详细列出具体资本工具, 只要具体的资本工具符合相应的资本标准, 经监管机构审核通过, 即可纳入该级别的监管资本, 这为国内银行创新资本工具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国内银行补充资本的方式单一、资本工具发展不足, 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都可以通过创新合格的资本工具进行补充, 资本工具创新有较大空间。

二、国内上市银行资本情况及资本补充方式

(一) 国内上市银行资本管理现状

1. 资本充足率总体水平提高

截至2012年末, 国内16家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全部超过8%, 平均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2.87%和9.84%, 较上年平均增加0.45和0.35个百分点。受资本充足率监管压力影响, 各大上市银行积极推进新资本管理办法实施的准备工作, 2012年, 有75%的国内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较2011年上升, 75%的国内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较2011年上升, 国内上市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得到进一步改善, 但整体水平仍低于国外主要商业银行。

2. 资本结构不均衡, 资本增长主要源于核心资本的增长

从国内上市银行的资本结构来看, 核心资本占绝大部分, 附属资本相对较少, 尚缺乏具有吸收损失性质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2012年末, 国内上市银行核心资本占资本净额的比例均超过70%, 大型商业银行除农业银行外均超过80%。核心资本主要已普通股股本和留存收益为主, 其他核心资本极少。

3. 大型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高于中小银行, 但内源性融资能力较弱

巴塞尔协议Ⅲ和《资本办法》更加重视核心一级资本的作用, 国内大型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水平虽整体高于中小银行, 是由于在核心资本构成中, 大型银行的普通股股本远大于中小银行, 但通过提高盈利能力和利润留存补充核心资本的能力明显较弱。2012年, 中小银行平均留存收益与股本的比率为5.48, 而大型银行平均留存收益与股本的比率仅为1.92。

4. 大型银行风险资产增速得到控制, 但中小银行风险资产增速仍较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下, 商业银行强化风险管理, 把握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 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得到控制。2012年末, 上市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总额较上年末增长14.47%, 同比少增4.38个百分点, 但中小银行风险加权资产仍然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 信贷资产的盲目扩张导致风险加权资产显著增加, 必然会降低资本充足率。

(单位:百万元)

(二) 国内上市银行资本补充方式及特点

1. 强调内源性融资补充核心资本, 增资扩股运用较少

核心资本主要包括普通股股本和留存收益, 上市银行普遍采用通过净利润持续增长, 调整分红比例, 增加利润留存来直接补充核心资本。2012年, 上市银行实现净利润共计10, 357亿元, 留存利润达7, 945亿元。但通过增资扩股方式补充核心资本运用较少, 2011-2012年, 仅有8家上市银行在A股或H股市场上增资扩股, 募集资金约2164亿元, 其中配股2次、定向增发6次。由于增资扩股对市场的直接影响较大, 监管部门对国内上市银行公开增发或配股要求较严格。

2. 几乎完全依赖于发行长期次级债券补充附属资本

截至2012年末, 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全部发行了长期次级债, 余额共计为9349亿元, 是国内上市银行补充附属资本最主要的方式。根据监管规定, 计入附属资本的长期次级债不得超过核心资本的25%, 商业银行通过长期次级债进一步补充资本的空间有限。2012年末国内上市银行核心资本为50505亿元, 按照25%的比例计算, 长期次级债的余额上限约为12626亿元, 未来发行长期次级债的规模将被限制在约3277亿元以下。

3. 较少发行混合资本债券

混合资本债券是针对巴塞尔协议混合 (债务、股权) 资本工具要求设计的债券形式, 募集资金可计入商业银行附属资本。发达经济体银行广泛运用混合资本债券, 在损失吸收、赎回、触发机制等方面创新, 开发出一系列新的能减记或转股的混合资本债券, 但国内上市银行运用较少, 创新不足。截至2012年末, 国内上市银行中仅有4家累计6次发行混合资本债券, 共计发行金额224.5亿元。

4. 仅个别大型银行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

可转换公司债券期限较短, 附有转股期权, 包括负债部分和权益部分, 在转股前用于补充附属资本, 转股之后补充核心资本, 对商业银行资本有双重补充作用。可转换公司债券不会立即对财务指标造成压力, 而是随转股进程逐渐摊薄, 市场影响也小于直接股权融资。目前, 国内上市银行发行可转化公司债券较少, 仅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分别在2010年发行了250亿元和400亿元。

三、对国内商业银行加强资本管理的建议

(一) 明确新型资本补充工具创新的方向

目前, 国内商业银行尚未发行符合新资本监管规定的新型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 存在资本来源单一、过于依赖股权融资等问题, 不利于消化和缓解外部冲击。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在符合监管规定下, 借鉴国外主要商业银行成功发行经验, 并根据国内经济金融环境和银行业的实际情况, 以创新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为重点, 探索发行优先股、含有减记或转股条款的一级资本债券、可减记次级债券、可减记混合债券等二级资本工具, 优先尝试法律限制相对较少的二级资本工具, 可以先在盈利能力和风险管控能力强的银行试点发行, 再逐步推广。

(二) 调整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现阶段国内商业银行较好的资本水平主要得益于前期资产剥离和高利差政策, 在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 以信贷规模扩张为主要经营模式的国内商业银行, 特别是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不可持续。新的监管标准对资本数量和质量都提出更高的要求, 商业银行资本消耗型经营模式亟待转变, 应优化调整信贷结构和资产结构, 建立资本节约型的经营模式, 如加快发展中间业务, 不断拓宽盈利渠道, 提高资本回报率。

(三) 积极发展资本市场, 出台配套政策

我国资本市场是个新兴的资本市场, 资本工具发行市场还不够成熟, 混合一级资本债、二级资本债缺乏发行经验, 优先股目前没有法律依据, 可转换债券也无法为非上市银行利用, 资本工具创新在具体执行上没有配套政策, 商业银行在操作上难度较大。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制定配套措施, 出台优先股相关法律制度, 明确资本工具的发行范围和审批程序等, 积极引导和鼓励资本工具创新。

(四) 构建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协调机制

建立商业银行资本监管协调机制, 实行商业银行资本规划审批制, 商业银行应加强资本规划和管理体系建设, 统筹考虑资本属性、融资效率、财务成本以及市场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每年应至少科学制定三年的资本规划, 做好发行方案设计, 完善各项政策流程, 并报监管部门审批, 使商业银行资本管理既配合业务策略, 又符合监管规定。

参考文献

[1]蒋超良.推进商业银行资本工具创新[J].中国金融, 2012 (15) .

工具性社会资本 篇4

一、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及心理资本的内涵及拓展

人力资本是指员工通过教育或经验积累获得的知识、技能及社会认知能力。传统观念认为员工人力资本与对企业的贡献成正比,因此将它作为企业选拔人才基础依据之一。但实证表明,受教育程度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仅为0.1,经验对工作绩效的预测效度也只有0.18。可见,教育与经验不足已成为员工提升绩效、推动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会资本就是员工的社会关系资源,简单来说就是人脉。罗伯特·卡茨提出有效管理者的三种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对于工作不确定性高的员工来说,社会资本对组织绩效提升的贡献比人力资本要大。

心理资本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关注人的积极方面和优点,关注个人或组织在面对未来逆境的自我管理能力,具体变现为符合企业行为标准的心理状态,包括自信,希望,积极,韧性等心态。Luthans认为,失业或岗位变动带来的高度紧张,让员工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这种情况下员工的心态能够影响到其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及组织承诺。

二、心理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协同机制

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心理资本作为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根源,会影响员工人力资本的形成。高水平的心理资本能够激励员工积累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的水平也影响和制约着心理资本的发展。我们相信,知识技能水平高的员工会更加积极自信,个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影响着他的韧性与组织公民行为。

心理资本与社会资本:心理资本对社会资本的作用在个体层面与其对人力资本的作用相似。在群体层面,心理资本具有“传染效应”,个体尤其是领导的效能感能够影响下属的心态,积极的态度通过组织成员间“传染”,从而在群体与个人之间形成相互的承诺与期望。个人对这种群体也具有极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群体内冲突的频率大大降低,体现了培育积极、和谐的心理资本对组织发展的正面影响。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Glaeser等人通过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积累的过程也是社会资本积累的过程。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本的人在提升人力资本时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在人力资本存量相同的情况下,个体通过社交来获得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促进人力资本的提升,获得竞争优势,组织也是如此。

根据Alexopoulos与Monks的观点,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互为因果变量。事实上,在这个双向过程中,存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主观意愿,当员工正面临巨大压力,或处于迷茫焦虑、缺乏希望的心态下,不具备迅速从困境中走出的韧性,可能很难去调动他的积极性进行自我提升。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实现高绩效的潜在能力,而员工的态度能够直接影响潜能转化为现实绩效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说心理资本是一种超越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三、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协同开发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心理资本的协同开发是发掘员工潜能,提升组织绩效的关键。企业掌握帮助员工提升心理素质的方法,引导员工认识自我,以积极的情绪投入工作,促使绩效的提升。

1. 培育积极的组织文化

积极开放的企业文化是三大资本协同开发的重要条件。如果组织的企业文化与员工的心理资本不相符合,管理者对文化的整合就只仅限于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核心价值观层面,员工的积极性、归属感以及企业的凝聚力会大打折扣。开放的组织环境允许员工参与,鼓励信息共享,使员工树立完成绩效的信心,对未来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也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2. 倡导灵活的工作设置与团队建设

不少企业采取灵活的职位轮换机制,这种机制使员工了解到企业的不同环节,增强参与感,激发员工全面把握自身与公司未来发展的动机,有利于提升员工的自我效能与希望感。问题解决式团队的建设帮助员工从传统组织框架中跳出来,通过解决问题积累的知识经验更显著地提升人力资本,并且增强员工解决问题的信心与处理困难的韧性。

3. 培训

无论对于组织还是个人,心理资本都是可以管理和培育的。通过拓展训练等活动,个体能认识和提升自我,激发自我潜能,为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积累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尤其在员工工作中出现困难、面临压力时,培训向员工展示和灌输乐观主义、传递希望,提高其韧性与积极性,建设积极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绩效。

四、结语

对于当今企业,优秀的企业文化、团队精神、具备良好心理资本的员工才是最具价值的核心竞争力。管理者应多从心理学视角,开发员工的心理资本,以带动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协同积累,提升组织绩效。

参考文献

[1]陈建安,李燕萍,陶厚永.试论知识员工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协同开发[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30(4):35-42.

[2]张红芳,吴威.心理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协同作用[J].经济管理,2009,(7):155-161.

[3]田喜洲.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到心理资本——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取向[J].商业研究,2009,(1):77-79.

工具性社会资本 篇5

一、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1960年, 西奥多·W·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年会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他认为体现在人力资源 (劳动力) 身上的、以劳动者的素质表现出来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就是人力资本, 包括知识、技能、智力、体力 (健康状况) 价值的总和, 并指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实证研究表明, 人力资本在农民工获取并保持就业以及选择就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李实利用1996年山西省10个村的调查数据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外出打工行为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较高的文化程度有助于增加她们外出打工的机会;[1]赵耀辉研究发现, 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人相比, 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外出的概率多21个百分点, 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多11个百分点, 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多3.6个百分点;[2]蔡荣生等也指出, 受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中获得工作的机会明显较高;[3]姚先国和俞玲的研究表明, 文化程度、职业培训经历、年龄以及拥有城市工作经验对农民工职业选择具有积极作用;[4]河南省阳光工程办公室对2008年1~8月间参加培训农民工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培训可以使人更自信, 提升就业能力, 可以使参训人员工资增加448.3元, 有助于工资提高33.5%。[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虽说农民工的整体素质在提高, 但对比于城市劳动者, 他们的人力资本仍处于弱势, 职业技能水平低, 对于专业要求高的复杂岗位很难胜任, 只能从事那些低技术、低层次、低报酬、低保障的岗位和行业。为了获得更多收入, 他们不得不拼命加班, 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而由于外部性的存在以及低成本的驱使, 企业也不愿提供学习机会, 因此, 农民工只能在低岗位层次水平流动, 很难实现职业层次的垂直流动。

二、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人们之间因社会互动而形成关系网络, 这种网络具有能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利益的“资本”特点。“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明确的概念被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 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美国社会学家Lin Nan和Coleman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 对该概念做出了各自的解释。总的说, 社会资本是指能够使个人通过自己拥有的社会网络关系而获取信任、亲情、信息、互惠以及帮助的资源, 对社会网络关系投资可以给人们带来预期的收益。社会资本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 社会资本可以帮助农村劳动力获取和发送就业信息。调查显示, 靠亲友和熟人介绍就业是农民工进城务工最主要的途径, 有56.8%的农民工靠这种方式获得就业。[6]林善浪和张丽华的实证研究也表明, 使用网络关系寻找工作的效率不低于使用市场途径。[7]进城前, 农村劳动力往往先向已经就业的亲友寻求就业帮助, 即把自己求职的信息传递给关系网络中的其他成员, 接受到该信息的成员会帮助求职者在各自的关系网络中搜寻匹配的信息, 这相当于求职者扩大了信息搜寻以及发送的范围。在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且趋同、缺乏获取就业信息正规渠道的情况下, 通过社会资本来获取和传递信息, 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意义非常重大。[8]其次, 社会资本可以降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信息成本, 即信息搜寻、甄选和发送的成本。凭借社会资本, 农民工可以快速掌握和发送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最后, 亲友还可以为初入城市打工者提供就业前的物质帮助和心理安慰。

目前, 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生活的社会网络关系仍以亲缘、地缘和血缘为主, 业缘关系很少, 且绝大多数业缘关系基于同质群体, 这种关系网络使成员获得的社会资源非常有限, 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也很小。

三、心理资本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 美国心理学会前任主席Seligma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 并在2002年提出了“心理资本”这一全新的概念, 引发了大量关于心理资本的探讨。有些学者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种个体的内在特质, 如Hosen、Letcher及Cole等人, [9,10,11]另一些学者则认为, 心理资本是一种心理状态, 如Goldsmith、Tettegah及Avolio等人, [12,13,14]而后者在心理资本研究中占据主流地位。根据Luthans、Youssef和Avolio的定义, [15]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 主要由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和韧性四个维度构成。可见, 心理资本与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性质相似而内容却完全不同的独立概念。如果说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农民工就业中的重要资源, 那么心理资本则是促使其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基础。

农民工从相对封闭的乡土社会到相对开放的城市社会, 从乡里乡亲的熟人环境到举目无亲的陌生世界, 难免会产生孤独感;自身文化素质低, 就业能力差, 以及城乡生活和收入水平的巨大反差, 难免会产生自卑感;城乡分割制度导致其合法权益缺乏保障, 难免会产生无助感;繁重而重复的工作, 无休止的加班, 难免会产生烦躁感;职业层次低水平徘徊, 在城市生活中逐渐被“边缘化”, 难免会产生焦虑和无望感。这些心理问题越积越重, 最后不仅会对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2010年炒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就是一个证明。

而拥有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这种情形得以缓解。自信使农民工能在孤独无助的环境中实行自我激励以完成具体任务;对未来充满希望会对他们脑体方面的表现有积极影响;乐观使他们对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永久因素, 而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暂时因素, 这种解释使他们能够笑对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如意, 尽快摆脱烦躁和焦虑情绪;具有坚强的韧性能使农民工快速从繁重的工作中恢复体力和精神, 从逆境、失败和压力中迅速复原。因此, 积极的心理资本可以提高农民工的适应能力, 对实现就业意义重大。

四、农民工就业中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协同关系分析

协同的概念是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1年提出来的。协同论认为, 整个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 若各子系统 (要素) 不能很好协同, 那么整体系统必然呈现无序状态, 发挥不了整体性功能而终至瓦解。相反, 若系统中各子系统 (要素) 能很好配合, 多种力量集聚会形成大大超越原来各自功能总和的新功能。在农民工的就业过程中,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三者之间就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协同关系, 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民工劳动力的供给方特点, 而劳动力市场需求以及用工单位岗位要求则构成了农民工劳动力的需求方特点, 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匹配便形成了就业。在供给方不变的情形下, 经济繁荣期, 劳动力市场需求量很大, 就业比较容易实现, 而面临经济萧条, 便会有大量失业产生;在产业结构升级情况下, 由于大量劳动力素质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而产生结构性失业。因此, 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匹配程度越高, 就业便越容易实现, 否则就业会越困难。这种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

1.农民工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间的协同关系

Bourdieu指出各类资本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Lin Nan也认为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具有人力资本优势的农民工身体素质好, 知识存量高, 学习能力强, 更有可能获得高工资和好职位, 有利于扩展社会关系网络, 提升网络质量。季文和应瑞瑶的实证研究发现, 文化层次不同的农民工在城市再就业中利用的就业渠道不一样, 文盲与半文盲基本上依靠亲缘、血缘和地缘关系;高中文化的农民工虽然也主要依靠“三缘”就业, 但业缘、政府劳务市场和其他劳动力市场成为他们就业的重要渠道;中专及以上学历的农民工中, 新型关系网络在再就业中发挥了主要作用。[16]相应地, 高质量、大范围的关系网络又可以给农民工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 使他们的选择机会更多, 从业时间更长, 从而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本。如此便形成良性循环。有些人经过多年摸爬滚打, 在城市中获得一席之地, 有的甚至可以做到企业中层乃至高层管理者职位, 有的则自营经商办企业, 从而实现职业层次的垂直流动。可见, 在农民工就业中,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是相互促进的。

2.农民工人力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协同关系

农民工的人力资本会对其心理资本的形成产生影响。一般来说, 知识、技能、经验越丰富的农民工获得就业的机会越多, 并更可能在工作中取得优良业绩, 这会增加个体的自信心和乐观精神, 对未来充满希望。另外, 知识阅历深的农民工面对困难时不容易气馁绝望, 而是积极寻求多种渠道解决问题, 表现出很强的韧性, 并能够很快从失败和压力中恢复。相应地, 拥有积极的心理资本也有利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发挥。那些对未来总是充满希望的人往往能够正视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 对自己满怀信心, 在困境中看到曙光, 乐观地接受挑战, 主动承担责任, 自己掌握命运, 用积极的方式处理困难, 实行自我激励, 并能根据环境的变化主动改变自己, 乐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 持续地学习与实践, 将苦难看做是历炼的机会, 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可以使个体积累更多的经验, 使得人力资本发挥更好的效果。

3.农民工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的协同关系

农民工进城后处于“边缘化”状态, 表现在工作性质边缘性、居住分布边缘性、社会地位边缘性以及社会心态边缘性, 他们的社会网络往往建立在亲缘、血缘和地缘的“三缘”基础上, [17]而正是这种“三缘”关系给那些身在外乡为异客的农民工物质以及精神方面的帮助。在这些同质的群体中,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大家能够感到自信和快乐, 当遇到不公平待遇时, 可以与群体中的成员沟通从而找到解决方法, 面临困难时, 成员间相互鼓励, 相互帮助, 坚守着共同的希望—留在城市。试想, 如果没有这些社会网络关系, 对那些独处在城市中的农民工而言, 心理上的孤独无助是难以想象的, 心理状态也将是消极的。相应地, 积极的心理资本也有助于农民工良好社会资本的形成。乐观开朗的人总是能得到他人的好感, 容易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信而具有坚韧精神的人能够在困境中自我激励, 百折不挠;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也总能给他人带来希望感, 这些良好的心理状态会让农民工更容易融入城市生活, 扩展社交半径, 认识更多“三缘”关系以外的人, 以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提升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即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 [18]三者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表示。

图2中, 横轴表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中的一种, 纵轴表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开始时曲线向上倾斜, 表示任何一种资本增加, 就业能力随之增强, 但这种增加不是无限的, 当这种资本量达到K0时, 就业能力不再增加, 而成为一条水平线, 表示该种资本量大于K0的部分对就业的边际作用为零, 若想使这些资本发挥作用, 就一定要增加其它两种资本量, 才能使就业能力在A点继续向上延伸。因此,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协同关系。只有三者共同发展, 才会带来就业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基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协同的农民工就业措施

1.提升农民工的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是农民工就业的基础, 而正规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受教育程度不仅影响着农村劳动力获得非农就业的机会, 还从就业区位、从业时间和行业类别等方面影响着他们从事非农就业的选择能力, [19]受教育程度日益成为农村劳动力进入非农就业市场、获得收益良好工作的一个决定性因素。[20]然而, 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匀, 农村的正规教育非常薄弱,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接受高中 (含中专) 教育的农村人口4156万人, 大约仅占29.5%, 一些贫困地区的青少年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未能完成义务教育, 被迫辍学打工。因此, 国家应该公平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 确保义务教育的顺利进行, 提高进城前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

人力资本投资的第二种重要形式是培训。在农民工就业中, 职业培训的作用不亚于正规教育, 正规教育可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 而培训则可以提高技术素质, 使其掌握就业所需的实用技能, 选择机会更多。在技工荒越演越烈的情况下, 国家意识到公共培训项目的重要作用, 相继出台了包括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雨露工程等多种培训项目。但与上亿农民工的需求相比, 这还仅是点上的突破, 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那些国家补贴全部费用的培训项目基本上集中在学费少、时间短的基础专业, 不能给受训者带来较高的工资。另外, 由于城乡分割、地区分治和财政分灶吃饭, 以及部门间职能交叉、协调沟通不够, 使得农民工的培训工作缺乏统筹规划, 没能实现应有的培训效果。[6]所以, 国家应该在加强公共服务的同时, 积极鼓励各类市场主体竞争参与农民工培训, 创新培训方式, 整合培训资源, 培育健康的培训市场;通过政策、制度引导和规范用工企业对在岗农民工实施培训;统筹规划, 明确责任, 完善组织领导体系, 加强部门间协调沟通;通过示范和教育, 鼓励农民工积极主动参与培训。

人力资本的作用不仅表现在劳动者的文化及技术素质上, 拥有健康的身体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提高健康资本存量对于农民工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重要的作用。[22]所以, 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 加大对用人单位的监管, 保障农民工工作环境的安全, 实行定期体检制度。农民工自身也应自觉注意卫生保健, 保持健康。

2.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

增加社会资本要求农民工在不断强化已有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要努力拓展社交面, 主动突破原有的生活圈, 积极参加各类健康有益的社会活动, 注重与不同知识结构、经验、背景的群体进行交流, 发展与他们之间的关系, 尤其要与那些已经在城市就业的人加强联络, 他们是联通城乡就业信息的桥梁。政府在增加农村劳动力社会资本方面也要有所作为。首先, 应完善道路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 为农民与外界沟通提供便利。其次, 在农村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体活动, 吸引、鼓励农民参与, 通过活动扩大社交网络, 加强信息沟通。最后, 组建官方以及民间团体, 有目的性地引导农民与某些社会团体形成联结, 从而改善农民社会网络关系的结构, 提高网络质量。用工单位也应为农民工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 工作之余组织多种社交活动, 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 丰富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可以扩大社交圈。通过农民工自身、政府以及企业的三方努力, 使农民工的社会网络关系由传统地域社会的封闭型网络向现代社会的开放型网络转变。

3.提高农民工的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并非遗传, Luthans认为, 通过培训及干预措施, 个体的心理资本水平会显著提高。[23]不同于知识技能的培训效果, 心理资本的培训开发周期长, 发挥作用缓慢, 但影响却较为深远, 可以从农民工个体和企业两个角度来探索提升心理资本的途径。农民工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学会将长期目标分解为一个个短期目标, 随着短期目标的实现, 自信心会不断增强;预期实现目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 制定行动计划, 随着障碍的消除, 积极的预期和乐观精神会逐渐加强;面临逆境时, 要主动与外界联系, 广泛思考并尽可能地利用个人所具有的各项资源, 以克服逆境, 最终达到目标。用人单位也要关注农民工的心理需求, 提供必要的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 并制定行动计划;对于他们的成功要进行及时表扬以形成正面促进, 对于他们的挫折和失败, 要进行心理疏导, 鼓励其坚持努力, 并提供适度帮助;引导农民工积极与外界沟通, 利用群体的力量提升自身的心理资本。

摘要:农民工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最大的就业群体, 他们在就业部门和职业层次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 解决农民工就业意义重大。本文论述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心理资本在农民工就业中所起到的作用, 提出并分析了三方的协同关系,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以及心理资本的方法措施, 以改善农民工就业。

简评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 篇6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进步性及其局限性

无可否认,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是历史上的最大进步, 首先, 资本主义社会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财富, 生产力出现了狂飙式发展。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1]其次, 资本主义发展至今, 已经形成了相当完备的民主和法律制度体系, 这一点同它的生产力水平一样也是任何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力所不及的。再次, 现今资本主义制度已经发展了三百多年, 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传统文化、人类文明也是值得我们去借鉴学习的。总之, 资本主义创造了和正在创造着历史上最为先进的生产力, 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在同他们交往过程中应该取其所长为己所用。

当然资本主义同任何其他历史上存在过的制度一样都有它的历史局限性, 资本主义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大多数劳动人民剥削的基础上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具有虚伪性, 它是用来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曾经把资本说成是来到世间, 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他还把资本主义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比作“卡夫丁峡谷”, 更是用了一生时间去论证资本主义的灭亡。

二、现实社会主义与理论社会主义的差异

按照理论分析, 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最先出现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却是在帝国主义最薄弱的环节出现, 或者索性建立在落后的封建社会之上, 因此它与理论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别, 它们的最大区别无疑就集中表现在二者的生产力水平上。“现实社会主义与马、恩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是两种不同发展程度的社会主义, 两者不能完全画等号”[2]所以, 社会主义制度固然好, 但很难拿现实社会主义同当代资本主义相比较其优劣。二十世纪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则直接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之上, 但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方面要比东欧国家好得多,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能够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用这种优越的生产关系带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殊途同归———理论社会主义社会

无可否认, 现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同一的制度, 它们的最终归宿将如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实际问题。我国的社会主义已经在党的正确指导下发展的初见成效, 我们不可能也舍不得放弃现有的社会制度, 因此我们目前的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尽早进入马、恩所指的真正的理论社会主义社会。而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大部分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 但终归没有发展到资本主义制度所不能容纳的地步。然而, 历史的车轮同样无法阻挡资本主义生产力的继续发展, 按照理论分析, 它最终会被新制度所代替, 以至于也进入到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

但有一点要指出, 那就是现今资本主义进入社会主义的方式问题。马、恩提倡的是暴力革命, 正如列宁所说, 暴力革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3]。但历史发展到今天, 不难看出这个问题将很难用暴力来解决, 首先, 由于科技的发展, 暴力的威慑力和震撼力将使全人类难以承受, 如果我们还一味的依赖暴力那后果很有可能会造成全人类灭亡。其次, 由于现在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和劳动条件的提高和改善使得他们似乎失去了以前的斗志。再次, 现代的国际大环境已经不允许再有大的暴力革命发生,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总之, 在当今国际和平发展的大环境中, 我们不应该再主张暴力。那么资本主义将以何种方式走向社会主义呢?理论与现实向来是有差距的, 我们只能期目以待了。

四、遥不可及的理想状态———共产主义社会

杨适说马克思“在自由文化中———达到了一种既有现代理论高度又非常务实的新人道主义, 他称之为共产主义。”[4]这就为共产主义社会蒙上了一层理想色彩, 马克思曾经为他的理论共产主义勾勒出这样的蓝图: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极大提高,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没有阶级, 没有国家, 更没有剥削和压迫, 个人得到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5]但马克思不主张地域性的共产主义, 所以要想进入共产主义必须得等到全世界生产力水平都极大提高, 生产资料极大丰富的时候。这无疑与现实的人类社会相差甚远。不过, 它可以作为我们全人类世代为之奋斗的目标, 也可以作为我们全人类向前发展的精神支柱。马、恩心目中的那种经过理论证明了的共产主义社会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呢, 我们现存的人类不得而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2]沙友林、王铁群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编》第57页[2]沙友林、王铁群主编:《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新编》第57页

[3]《列宁全集》 (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3]《列宁全集》 (第3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

[4]杨适著:《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目录第3页[4]杨适著:《人的解放--重读马克思》四川人民出版社目录第3页

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人力资本开发研究 篇7

随着市场和环境竞争日益激烈以及技术的不断变革,作为无形资本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在实践中同样的人力资本素质在不同的企业产生的效果却不同,从社会资本角度来看人力资本发挥作用是与所嵌入的社会网络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人力资本绩效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社会资本制约的,所以在社会资本视角下来研究人力资本才能使我们的研究角度更加全面和深入。

1 社会资本理论简述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在《社会资本随笔》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这些资源由相互默认或成人的关系所组成的持久网络有关,而且这些关系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1]。随着社会资本研究领域开始扩展到其他学科领域,社会资本也成为了一种交叉学科的研究范式。帕兰特[2](2001)、林南[3](2005)、科尔曼[4](1999)、福山[5](2001)等著名学者都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通过对这些不同的社会资本定义的研究可以发现有以下几个共同点:一是社会资本是由嵌入社会网络和关系中的资源形成;二是信任、互惠、合作是它的基本特征;三是个体或群体通过获取和运用这种资源可以提高行动的成功率。所以本文认为社会资本是在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在以信任、互惠、合作为规范的社会关系的互动下,以获取或增殖一定资源为目的,形成的社会关系网络。

2 社会资本对于人力资本的功能和作用

社会资本产生于团体内部个体之间的互动,这种互动社团被认为是推动公民之间合作的关键机制[6]。因此社会资本一个突出特点是把微观的个人选择与宏观的集体选择结合在一起,所以本文也从微观、宏观两个功能层次来进行具体分析。

2.1 微观层次上社会资本对于个体人力资本绩效的强化

2.1.1 创造人力资本成长的空间和绩效的增长

人力资本投资是通过对人的知识、能力、技术的投资来实现的。从资本意义上来讲人力资本投资在未来的收益是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因为人力资本个体的活动是与它所处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息息相关的。社会资本通过营造好的社会关系氛围,促进相互合作、学习和知识的交换,创造了信任、合作的良好社会网络和空间。而且作为社会资本一部分的亲属、朋友也会给个人带来发展的机会。

2.1.2 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社会资本看来,人力资本需要嵌入一定的社会网络,更重要的是去获取社会资源。一个人所掌握的技能、知识、权力、资源不同,而且隐性知识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使得交换更加困难。社会资本通过提供信任、合作的社会网络,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惠互利,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

2.1.3 满足了人的发展需求和交换需求

人的发展需要的人际关系、尊重、信任,这些需要在社会资本的帮助才能够获得。而且在生活中更多的是非正式的资源交换,在道德风险和不确定的情况下会对交换产生壁垒,由于社会资本的存在营造了信任、合作的基础,促成了稳定的伙伴关系形成,降低了交易风险和成本,从而大大增加了交易的成功率。

2.2 宏观层次上社会资本对于整体人力资本绩效的整合

2.2.1 良好的企业文化激励着绩效目标的实现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精神、价值观和知识的集中体现,对员工具有引导、凝聚、激励、规范等各种作用,这也是社会资本作用的重要体现。在共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激励、约束下,所有个体人力资本都会按照共同的愿景和方向去努力,将个体的绩效集中形成整体的人力资本绩效。

2.2.2 社会资本推动了人力资本绩效提升

资料来源:燕继荣.投资社会资本-政治发展的一种新维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9.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拥有良好社会资本的个人可以获得更多的人力投资,比如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能力和意愿是比较强的;二是丰富的社会资本可以有助于良好的社会网络形成,信息渠道的畅通和流动成本降低,从而推动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三是作为人力资本投资要转化为生产力是需要一个过程才得以实现的,社会资本通过提供资源、环境和制度实现了这一过程。

2.2.3 社会资本的整合效应有助于整体性绩效的实现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共同的价值观、制度规范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以社会资本为纽带将个体人力资本协同整合会实现整体人力资本绩效的最大化。社会资本在微观层面上关注个体人力资本的成长,通过嵌入社会网络的形式形成资源与个体的互动;宏观层面上通过社会资本的整合使得不同的个体、群体在充分发挥多样性的基础上产生了整体的协同效应,最终实现人力资本总体绩效。

3 基于社会资本的人力资本开发建议

3.1 构建以信任为核心的社会网络体系建设

社会资本所拥有的希望、信任、合作,是我们克服各种困境的资源。信任即被看作一种人类感情,也被理解为一种人类行为方式[8]。信任就像一个润滑剂一样,不仅可以减少组织内部的各种内耗,而且会带来组织成员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凝聚力的提高,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整体绩效的进步。比如我们可以营造以信任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立若干互助组织,让大家在彼此的互动中增进互信;提升个人的集体荣誉感和大局意识。

3.2 加强正式制度与社会资本效应的融合

制度主要是为了保证绩效和整体目标的实现而对个人行为实施的一种激励和修正,有正式和非正式制度之分。正式的制度是有其“制度边界”的,而且能否发挥预期的作用还依赖于它与非正式制度的契合度。非正式制度是一种在社会资本作用下形成习俗、惯例和不成文的规定,它是正式制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条件。所以我们在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同时一定要考虑社会资本下非正式制度可能会发挥的作用。

3.3 重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协同作用

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存在一种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关系。一个具有良好品德和能力的人对于高质量的社会资本形成具有基础性作用。而且个人在人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技能之外,还会不断丰富自己社会资本拥有量。同样社会资本也会在微观和宏观层次上对于人力资本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为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供渠道。在实践中我们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知识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个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比如安排一些重要的社交机会、引导个人开拓人际关系等。

3.4 尊重和引导传统社会资本的正外部性作用

传统社会资本是人们在家庭关系、姻亲关系、礼法制度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在我国比较典型就是以“家庭关系”、“姻亲网络”等为基础形成的熟人社会,虽然这种社会资本具有封闭性的问题,但是处于这种传统资本中的人却更容易互信互惠。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和发掘个人的传统社会资本,比如父母、朋友、亲戚等他们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可以为个人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Bourdieu.P.The forme of capital[A].J.G.R ichardson.Handbook of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M].New York:Greewood lnc,1985:241-258.

[2]罗伯特.帕兰特.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M].王列,赖海榕译.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196.

[3]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8~29.

[4]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353~356.

[5]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M].彭志华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6]李燕萍.人力资源开发的社会资本功能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3.

工具性社会资本 篇8

一、WK公司概况

成立于1983的WK公司是我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之一,在销售高峰期曾创下过一年销售额超过千亿的记录,这个记录远远超过了世界其它国家地产企业的销售额。在董事长的领导下,WK公司不断提升自身的地产开发专业化程度,并建立了非常完善的内控体系;同时,WK公司还成立了专业的市场销售团队,建立了WK品牌,进而形成了WK文化。2012年,WK公司根据政府以及行业的相关指引,基于风险管理的思想,联系自身的经营实际全面改造了公司的内控体系,希望能够通过改造提升公司的内控效率,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对于WK公司而言,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是公司运营的核心资源。首先,房地产行业对企业有很高的资金要求,如果没有雄厚的资本实力企业很难跨过行业门槛。提供这些资本的或者是企业的股东或者是企业的债权人;其次,房地产企业开发项目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原材料,这就要求企业与其他的供应企业形成供应商与客户的关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资本之一。WK公司完全满足本文研究的企业条件,因此,下文将根据该公司当前的内部控制现状,为其构建更加高效、更加符合其属性的内部控制体系。

二、公司所有者与发展目标

WK公司的所有者也就是提供了公司货币以及实物资本的主体,就是WK公司的股东以及债权人。股东提供的资本既包括货币也包括实物;债权人提供的资本形式则非常多样,主要取决于债权人自身的属性。如果债权人是金融机构或者政府部门,那么其提供的往往是货币资本。至于WK公司的社会资本则来自于公司的客户、原材料供应商以及政府部门。

(一)股东

2012年WK公司拥有股权份额排在前五位的股东具体情况见表1。不难看出,最大的股东是HR集团,这是一家国有企业,其拥有WK公司的14.72%股权;其他股东虽然排名都非常靠前,但是股权份额基本上都在上下。很明显,WK公司在物质资本方面各主体之间的地位相对平等,并不存在一个拥有绝对控股优势的股权持有者。所以,HR集团可以视为是WK公司的所有者,虽然其并未直接对WK公司的运营与管理进行任何形式的参与,可其作为重要的物质资本提供主体,拥有WK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其他股东也拥有一定比例的股权,虽然股权份额远远小于HR集团,但这些股东也是WK公司不容质疑的所有者。

单位:万股

(二)公司客户

WK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开发商品住宅,公司的客户群主要是个人购房者,这也就决定了公司的客户数量众多而且分布上没有规律性;往往都是与政府合作或者是预先团购的项目能够卖出比较理想的金额。研究WK公司2012年的财报发现,该公司当前的5个主要客户就创造了19.0亿元的销售额,占到WK公司当年营业收入的1.85%。此外,统计WK公司过往的开发项目,发现该公司截至年底,已经在国内70多个城市开发了将近500个项目,已经全部交付使用的项目就有200多个。不难看出,WK公司的客户不但数量众多,而且分布范围也很广。

对于WK公司而言,上述两类主体是主要的所有者,也就是说公司的运营目标就是要最大化这些主体的价值;同时注意协调不同主体之间的平衡关系,从而保证后续运营的稳定性与长久性。

三、WK公司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有着必须遵循的原则与步骤;还要综合考虑构建过程中的各个要素,既要发挥要素的作用,又要协调好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控制主体

上文已经分析了WK公司的物质与社会资本,也清楚股东与客户就是该公司的所有者,他们与WK公司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契约关系,因此,自然就是WK公司内控的主体,是内控的实施者。虽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股东与客户并不会真的参与到WK公司的业务决策过程中,可他们的确就是该公司的控制主体,WK公司管理层必须最大限度争取最大化股东与客户的利益,同时降低他们可能面对的各类风险。

(二)控制环境

国家一直不断出台新的调控政策,导致房地产行业处于相对动荡的情况之下。但是,百姓安居又离不开房产,所以即使行业环境存在一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基本需求始终不会受到太大影响。政府一直都非常重视百姓的住房问题,所以,一向都十分重视对房地产行业的管控,2013年为了打击炒房行为,出台了二手房交易需缴纳20%所得税以及其它4项调控新规。该政策使得国内房地产交易一度陷入混乱的状态,人们都预期短期之内房价将会飙升,于是频繁进行二手房交易。2013年3月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1至2月我国房地产业进行的开发投资总额为6670亿元,比上年同期提升了22.8%,新开工房地产项目面积为2.7亿m2,比上年同期提升了13.5%;商品住宅销售总面积为11352万m2,比上年同期提升了51.3%;商品住宅销售额为8253亿元,比上年同期提升了69.8%。

数据显示,首先,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对房价的调控,为了抑制房价飙升国家的确制定了不少政策;其次,虽然国家大力调控,但是房地产市场交易依然十分活跃,各项投资数额也屡创新高。其实,毕竟房屋存在很大的刚性需求,所以,调控政策的效果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2012年WK公司第一次购房以及为了改善居住条件而购房的客户就占到了85%;另外,由于物价上涨以及土地面积有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房地产行业的利润率也会慢慢回归到正常的水平。表2综合分析了WK公司的经营能力。

通过表2可知,WK公司2007~2012年一直维持非常稳定的股利分配率,2012年该公司向股东派送了每股0.17元股息,公司支付的总股息为202181.3万元。2012年WK公司的营业收入总额为亿元,比前一年提升了43.65%;公司净利润为亿元,比前一年提升了35.03%。WK公司2007~2012年的业绩一直处于非常稳定的增长态势,尽管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冲击,盈利能力方面有所下降,利润增速也开始放缓,可由于物价上涨等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WK公司的净利润还是保持着很高的增速,具体见图1。

(三)控制目标

WK公司的内部控制目标其实非常简单,一是最大化股东与客户利益;二是平衡股东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见图2)。因此,WK公司应以该目标为指引设定自身的内控体系架构,从而让架构运作符合公司的预期,最终实现公司的内控目标。

由图2可知,WK公司战略目标有:第一,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股东的利益衡量指标,在内控过程中选择那些能够综合反映其经济收益以及后续发展价值累积的指标;至于客户的利益衡量指标则可以参考股东的指标体系,并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调整。第二,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衡量股东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应该制定能反映两者之间平衡度的指标。另外,股东与客户以及公司其他利益关系者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借助类似的指标来衡量。WK公司非常重视运营过程中与市场以及客户之间的关系,因此也就十分关注产品的品质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这同时也是与客户保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手段。

WK公司的管理目标有很多,涉及运营过程中的各类报表以及数据,同时结合公司的发展规划以及实施步骤等。不难看出,主要的选择对象都是经济数据,可以选择这些经济数据作为公司后续运营管理的控制目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都是通过数据来设定目标,但是最好在描述的时候就能直接为其设定目标值,这样不但能够让管理目标更加明确,还能提升内控管理的科学性与可衡量性。

(四)风险管理

WK公司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运营过程中存在各种类型、各种程度的风险,如果管理不当就可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WK公司将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建立风险全过程管理机制。结合公司的资本属性以及运营情况,对WK公司当前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梳理,具体见图3。

通过图3可知,WK公司当前的风险主要来源有5个,覆盖了公司的所有运营过程。第一,对于控制环境来说,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房地产行业环境以及实际市场环境。这里WK公司应该关注的是国家的经济运行状况、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当前市场中的竞争因素以及同类企业发展方向改变等可能形成的风险。第二,对于控制主体来说主要的是公司愿景以及行为偏好,WK公司应从自身的资本属性出发,明确公司的控制主体就是这些资本的所有者。WK公司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资金密集企业,又没有一个拥有绝对控股权的大股东,股权分配相对平均,也就是说所有者之间的地位比较平等。第三,营运能力是WK公司在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可能面对的风险,必须针对业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风险防控。第四,战略资源方面则是WK公司利益关系者非常重视的控制点,基于自身的资本属性,WK公司必须解决应该如何防控物质资本风险的问题,还要解决应该如何防控社会资本风险的问题,作为房地产企业,WK公司还必须重视房屋质量问题,因为这不但关系到利益关系人的最根本利益,还直接影响公司的后续发展。第五,信息沟通方面则是WK公司必须做好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导致公司的经营规划无法按照预期那样执行,甚至导致经营失败。

(五)信息共享以及监督

WK公司的运营信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财务数据信息,是定量信息;另一类是公司内部的管理等定性信息。WK公司怎样在众多信息中提取那些对公司发展有指引或者警示作用的信息,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后续运营规划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基于此,WK公司最好能够将定量与定性信息综合分析,并将其提供给股东与客户,从而让他们更加了解公司的运营状况,形成相对开放的内控体系,这样自然可以提升这些公司所有者对内控运作效率的监督,进而提升公司内控体系的实效性。

(六)文化控制要素

WK公司成立的时间比较长,发展历程也相对曲折艰辛,不过,这种曲折也恰恰为企业文化提供了最好的培育环境。所谓的企业文化,就是WK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凝结的企业精神,是公司全体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共同认识,是公司成长的见证。WK公司在文化控制过程中应做到:首先,要让员工清楚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以及圆满履行职责之后能够得到的回报,实行“付出多少,收获多少”的薪资待遇管理,并注意监督员工是否严格按照公司的规范开展各项工作;其次,要视客户为上帝,时刻以向客户提供最细致周到的服务来规范各项业务操作。经过30年的发展,WK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针对客户服务,WK公司坚持“提供最温暖贴心的服务”,反复强调“客户是公司最宝贵的资源”;针对产品质量,WK公司坚持“质量就是生命”,始终以“开发的项目就是我的家”这种理念,要求建筑质量一定要达到行业的顶级标准。如果成本和质量之间出现了矛盾,那么成本一定要为质量让路。

参考文献

[1]林钟高、徐虹:《分工、控制权配置与内部控制效率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3期。

[2]王竹泉:《利益相关者会计》,《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上一篇:改进检测系统下一篇:城市绿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