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技能培训

2024-07-27

农民工技能培训(精选十篇)

农民工技能培训 篇1

1 工作形势及现状

我市农村技能人才特点表现为:一是技能人才主要以中青年为主, 占技能人才总数的85%;二是技能人才层次主要是初级和中级, 高级以上技能人才比较紧缺。我市技能人才队伍的总体现状是, 初步建立了技能人才培训体系, 技能人才梯形结构框架逐步形成, 但受培训规划、培训层次以及企业规模和企业技术含量、工资待遇福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农村技能人才在地方用人单位从业人员中所占比例较低, 高技能人才更是紧缺, 总体层次较低, 同时大批技能人才外出就业, 对我市企业做大做强和全市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村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完善, 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 我市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和培训机构规模偏小, 结构不尽合理, 部分新兴专业没有开设, 尚未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鉴定体系。

二是农村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资金不足, 职业学校的办学规模、师资和硬件设施均较为落后, 急需的用工量大, 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 有的目前职校尚没有培养能力。

三是企业对在职职工, 特别是农民工技能培训经费投入不够。按相关规定, 企业应按职工工资总额提取一定经费用于本单位职业培训, 但相当一部分经营者急功近利, 错误地认为生产经营目地是赢利, 而职业技能提高是消费性投资, 属于政府行为, 缺乏长远效益观和长远发展观。

3 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是开展培训机构认定, 健全农民工培训与鉴定体系。为动员全社会力量, 广泛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我市将对原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机构通过招投标或组织专家论证等方式, 重新认定一批培训质量高、效果好、社会认可度高的培训机构, 承担农民工培训任务。同时, 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成立职业技能鉴定所, 填补县里技能鉴定的空白, 充分发挥各县在技能培训与鉴定的职能作用。

二是实施分类培训, 创新农民工培训与鉴定模式。首先, 各县职教中心可对农村即将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 采用2+1的培训模式, 将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 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 调整办学方向, 强化操作技能训练。其次, 对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升学、退伍军人以及其他农村新生劳动力, 采用定向式、订单式等培训方式, 开展专项职业能力培训, 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对有鉴定愿望的给予鉴定。第三, 对企业在岗农民工, 鼓励督促企业自行组织或委托定点培训机构, 开展技能提升培训, 使农民工真正掌握岗位技能, 并实现稳定就业, 对有升级愿望的给予技能鉴定升级, 推动企业建立职工凭技能得到使用和晋升, 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第四, 对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农民工, 特别是外出务工返乡创业农民工, 可组织开展创业培训, 提升农民工创业技能, 对有开业所需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鉴定。

三是加大财政投入, 兑现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 切实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进一步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的投入。根据省人保厅、财政厅的相关规定, 针对劳动力市场急需和企业用工实际需求, 结合各类工种培训成本, 制定不同工种培训补贴标准。进一步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与鉴定的积极性, 建立农民工培训资金补贴与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挂钩的工作机制。督促企业按照有关规定, 提取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作为教育培训费, 用于在岗职工 (含农民工) 的技能提升培训。

四是加大劳动监察执法力度, 大力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劳动保障监察部门的监督下, 将国家实行的先培训后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列入执法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监督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到国家财产, 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工种的劳动者, 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对以前从事技术工种而不具有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在岗农民工, 用人单位应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培训, 使其达到本工种的职业技能要求。对用人单位和职业介绍机构发布技术工种人员招聘广告时, 在应聘人员应具备的条件中须注明职业资格要求。对用人单位违反规定招用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从事技术工种工作的, 由人保局行政部门给予警告, 责令用人单位限期对有关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再上岗, 并可处以罚款。

4 对今后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发挥优势, 办出特色。县城是农村和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 开展农民工实用技能培训与鉴定具有一定的优势。首先是发挥连接市场和农民的组织优势, 根据市场的需要, 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与鉴定, 组织农民工进行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其次是发挥“点多、面广、腿长”的网络优势, 及时准确了解农民工生产生活需要, 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培训与鉴定。再次是发挥我市现有的培训资源作用, 不断提高培训与鉴定的质量。

二要搞好规划, 突出重点。将农民工培训与鉴定做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明确目标和任务, 并逐一分解到各定点培训机构, 提出发展步骤和措施, 扎实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

三要提高质量, 强化服务。当前, 我市农民工实用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鉴定取证人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 鉴定质量更重要。要坚持质量为先, 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所以, 我们在开展农民实用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时, 要不以盈利为目的, 不能加重农民经济负担, 保证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权威性和公平性,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公益性机构的作用。

摘要: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建设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转移, 农民工聘用标准也水涨船高, 因此大部分农民工渴望通过参加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 学到一技之长, 并能通过技能鉴定, 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关键词:农民工,鉴定,技能人才,双证

参考文献

[1]付瑞.浅谈就业培训[J].黑龙江劳动保障杂志, 2003, 7.

[2]杨宪贞, 孙伟.浅析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管理[J].黑龙江劳动保障杂志.2002, 6.

农民工技能培训 篇2

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是事关国家发展大局的一项战略措施。当前,深化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其中重要的任务,就是加强广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就业创业能力。

一、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这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做好“三农”工作要求的需要。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党和国家重视和关心的问题。随着我国转方式调结构不断的深入,农民工、失地农民、农村村落终结“新三农”问题又显现出来。农民工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长期以来为城市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他们始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职业技能不高的问题,直接制约着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就业创业的能力,既符合广大农民工的群体利益,也体现着党和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和关心。这是当前解决重大民生问题的重要工作之一。

2、这是加快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的需要。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是把农民逐步变为市民的过程。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将转移到城市。由于农民工大多分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中,从事的工作具有很高的可替代性,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行业逐渐减少,农民工的技能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向城市的转移。因此,必须把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项战略措施去抓。使农民工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拥有一技之长,拥有立身之本,这样他们才能在由农民向市民角色的转换中,转得出、留得住、过得好。

3、这是增加农民工家庭收入的需要。农民工作为我国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大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收入较低。要使他们获得较高的收入,必须对他们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假如一个农民工原来是干保安,他每月的收入可能是1500元左右,如果他学习了电焊技术,每月的收入就会提高到3000元左右;如果学习了烹饪技术,每月的收入就会提高到4000至5000元。从蓝翔技校的情况看,30年来培养的40多万学生中,80%以上来自农村,他们经过技能培训就业后,大都获得了较高的工资收入。还有的学生创业成功,成为了老板。实践证明,培养一个有技术的农民工、可以造福一个家庭、带动一方经济的发展。

二、实施适合农民工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

1、要针对市场需求,设置符合农民工特点的专业课程。要根据用人单位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设置专业课程,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保证农民工接受的培训符合就业市场发展要求。要根据农民工的文化基础、年龄状况,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学制教育相结合的方式。短期培训具有随到随学的灵活性,较为适合文化程度不高、迫切需要就业的农民工培训。一年以上的学制教育,适合培训具备一定文化基础、接受能力较强、对技能有较高要求、希望有高起点发展的农民工。要针对农民工培训的特殊性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性,立足于促进就业创业,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教材,使农民工所学知识与市场就业需求相符合,与企业生产设备、工艺现状相对接。

2、要以增强农民工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实行理论与实习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把“工厂”的生产经营模式搬进学校,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和实习课程的课时安排,要加大实习课的比例,保证实习时间落实,做到实习全部在校内完成。通过边理论、边实习,理论和实习融为一体,使农民工做到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掌握必需职业技能,达到就业素质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符合。如在讲解汽车发动机的构造时,要直接用真实的设备进行展示,并让他们动手操练,而不是单纯在黑板上去画构造图。在实习模式上,学校实习车间可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把企业生产的某个环节纳入到培训的环节中来,根据企业的需求,直接进行产品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完成实训,既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又提高农民工的实践能力。

3、要严格落实教学匹配标准,确保农民工实现零距离就业目标。从农民工入学开始,每个阶段要进行哪些理论和实习课程,理论和实习应该各占多少课时,理论要学习哪些内容,实习需要多少设备及消耗多少材料,理论和实习教师配置,理论和实习如何进行考核,毕业时要达到什么标准,到最终如何确保就业,必须要制定明确的标准规定,确保农民工的学习质量。要把教学质量的管理考核与确保农民工就业紧密结合起来,把就业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把教师的教学质量考核与就业率紧密联系,制定严格的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从而促进 “走上讲台能讲课、走进车间能带实习”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要按课程进度的模块考试、学期考核、毕业考试进行考核,达到毕业一人、就业一人的目标。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的进行,实现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

1、要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组织协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列入各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之中。要克服一些地方农民工培训的随意性,缺乏统一的组织和规划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牵头,组织农村、学校、企业参加,共同制定农民工的培训计划、培训标准、就业方向等,使农民工的培训做到农村、学校、企业有机对接,形成入学有计划保证、培训有质量保证、毕业有就业保证的的良性发展局面。要加强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确保党和国家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各项政策的落实。

2、要设立各个层面的农民工培训基地。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农民接受教育的状况不一样,农民就业的需求不相同。因此,有关部门要从推进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着眼于培养各个层面的技能人才,根据有关学校和企业的专业设置、设施设备等培训能力,确定一批国家级的农民工培训基地。各省、市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定各级农民工培训基地,抓好因地因人施教的培训机构建设,以满足不同层面农民工学习的需要。目前,有的农民工培训基地仅限于挂牌命名,农民工不知道,也没有单位和部门输送农民工进行系统培训。所以,要对需要培训的对象先具体进行摸底调查,针对个人培训意愿,按照初级、中级、高级及专业分别进行统计,根据培训的层次和类别,将培训人数及名单,分别送到各级农民工培训基地培训。

农民工电工技能培训的特点与方法 篇3

一、开好局,起好步

1.激发学员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尽管培训时间紧,老师也不要急于上课,而应与学员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文化程度、工作经历等情况,拉近他们与教师的距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然后,介绍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提出具体要求,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能配合教师的具体教学。这样,学员有了学习热情和动力,教学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进行就业前指导和教育

进行就业前指导和教育时,要与他们的期望结合起来。有些学员想通过培训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对于有这种要求的学员,教师要告诉他们,维修电工作为一种职业,根据以往的经验确实收入不错,但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对各行各业的人员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维修电工如司机这种职业一样,在当今社会里,作为职业概念已经逐渐被淡化,但作为年青人的基本技能(特别它是作为男同志的技能)又日益被重视起来。通过对学员进行就业前教育,消除他们在培训前对培训机构或老师的过高期望,同时还要鼓励他们在目前情况下先就业、后择业。对那些已经有了临时工作的学员,笔者建议他们边工作、边学习。培训结束后,他们也许不会专门从事电工维修工作,但这一工作是与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总之,通过就业前教育,让学员正确认识行业前景,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善于采用类比教学方法

类比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已经极为常见,但具體做法却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水平,这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这是事实,但不能成为老师不介绍理论知识的理由。理论知识一般都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无疑给授课教师增加了教学难度。为了破解这难题,在教学中,笔者借助生活常识和经验,把看似陌生、抽象的物理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找到其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帮助他们理解电工物理量的概念,从而加深他们对电工物理量的理解。例如,笔者在向农民工讲授电工理论知识时,为了讲清楚顺着电流方向电路电压会不断变小这一原理,把电流方向比喻为水流方向,水管内壁阻力会使水管内的水压力不断下降,这在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同理,电路中,顺着电流方向,电阻也可以起到降电压作用。通过类比,学员就不难理解这道理。再如,在介绍电子元件时,为了不让学员把电容器与电容两个概念混淆起来,把电容器喻为水桶,把电容喻为水桶容积(量)。电容器是电元件之一,而电容是电容器技术参数之,把水桶储存的水量比作电容器的储存电荷,通过类比,学员就不难理解电容器储存电荷的多少取决于电容器的电容量这一道理了。总之,通过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比喻,把抽象概念、原理与具体生活结合起来,深入浅出,可以降低学员学习理论知识的难度。这样,让学员听得明白,他们自然就不会排斥理论课了。

三、灵活应用教学模块

在技工学校,为了使理论与实操能更好地衔接,教师多打破理论课、实验课或实操课的界限,将理论教学和实操教学融为一体,在实践中教理论,在运用中学技术。一体化教学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减少理论课之间及理论与实操课之间知识的重复,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教学方式,实际上是把理论知识与实操内容结起来,作为一个教学模块。在农民工电工技能培训时,也可以沿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如把电动机的基本控制线路工作原理与其安装、调试作为一模块,把电子元件介绍与电子电路焊接作为一模块,向学员讲授。

经验不足的老师,担心上理论课会挤占实习时间,往往只重实践而忽视理论,把该讲的基础理论内容也删去,实际上这对学员是非常不利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尽量向学员多传授知识。授课老师可以灵活应用模块教学,备课时熟悉教学内容,不一定按教材内容顺序备课,可以打破各章节界限,把各章节相关知识重新组合成一个模块向学生介绍。例如,把电路描述为电流和电阻等几个物理与万用表使用组成的一个模块;电阻的大小求解、电阻(负载)连接方式(包括串联、并联、混联、三角形、星形连接方式)和其应用等内容组成一个模块;可把直流电、交流电(包括单相交流电、三相交流电)等内容归纳为电源种类知识作为一模块;把功率、功与电度表结构、安装等内容组成一个模块。这样,通过多种形式模块化教学,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四、尝试先实践(实习)后理论

在职业学校教学,针对学生多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但对于农民工培训,可以先实践(实际)后理论教学。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大多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例如,对参加电工技能培训的学员,笔者先让学员练习电度表接线,再向学员提出问题:“估计自己家中一个月需要用多少度电?你会读数吗?你会选购电度表吗?”再如,先让学生接接触器正反转控制线路,然后向他们提出问题:“是否了解电动自动伸缩门工作原理”;通过实践(实习)与理论联系,从而激发学员的学习理论热情,让学员感到学有所用。

五、将教学与“家电下乡”活动相结合

国家为拉动内需,开展了“家电下乡”活动,农民购买家电产品可享受政府补贴,广大农民朋友积极响应,纷纷购买家电。为此,笔者因势利导,告诉参加培训的农民朋友在购买家电时,还要考虑家里原有的供电设备是否能满足新增容负荷工作的需要。如果有学员是村里的供电管理者,还要考虑村里的原有供电设备,如变压器,是否能满足新增加用电器负荷工作的需要。笔者发现,把这一点作为家电消费知识向农民朋友传授,效果非常好。总之,要把电工技能培训与家电下乡活动结合起来,让农民朋友们感到参加电工技能培训是形势需要,学习维修电工知识也是一种时尚,从而进一步激励学员的学习热情。

为了配合对农民工培训,劳动部门组织有关专家编写教材、培训大纲,为培训单位和授课老师学员提供方便。但是,理论试卷考核内容宽、广,这种模式不适合农民工应知考核。有的培训中心还采用考核技校生的应知试题库,笔者建议相关部分部门在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培训教材,也应编写应知试题,适当降低理论知识考核难度。

农民工参与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研究 篇4

2003年国家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财政部联合制订发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这标志着农民工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普遍展开。规划要求在全国大范围开展农民工培训, 提高农民工的知识技能水平, 以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生活, 实现稳定就业。2004年国家又启动了“阳光工程”培训项目, 另外各级地方政府根据自己的实际也相继开展了农民工技能提升计划, 开办了诸如“雨露计划”、“星火计划”、“燎原计划”、“丰收计划”等培训项目。这些项目的启动, 旨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满足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与个人自费培训的高成本、高风险及企业培训的小范围、小机会和强专业性相比, 农村劳动力参加政府以补贴甚至免费等形式提供的培训应该是经济的。但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 目前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项目, 社会满意度低:地方政府和人社局因此而增添了许多工作量, 他们基本上是当做政治任务来完成, 被动应付为主;培训机构面对繁琐的台账管理, 和培训考证并就业后才到位的资金拨付制度, 纷纷出现了亏本的情况;企业认为培训的技能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 工人进厂后基本上都需要进行再培训, 才能上岗;而农民认为培训一个月什么好处也没得到, 还不如多打一个月工, 多赚一二千元实在;获取的证书也没什么用, 废纸一张, 有没有都可以进厂工作, 不会因为有证而多加一点工资。

上述事实说明, 目前政府组织的农民工培训最终效果并非当初所设想的那么明显。如何提升技能培训绩效显然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在此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诉求, 因此就有必要研究究竟是什么因素会影响农村劳动力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 同时了解参加培训劳动者的个体特征。

1 文献综述

劳动者个体是否参加培训可以看成是一个人力资本投资的行为, 在考虑到预期收益和投资成本的时间差异后, 只有当参加培训的预期收益超过培训成本时, 个体才可能进行培训投资。影响个人对培训净收益大小判断的成本有:培训学费、培训期间的各种支出和培训时间的机会成本等。这些成本又取决于培训者的个人和家庭特征, 其对培训的影响涉及到预期收益和培训成本两方面。现有文献把影响个人参加培训的因素主要归为两大类:个人特征 (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 和人力资本特征 (受教育年限、受教育类型、培训经历等) , 这些因素影响了个体是否参加培训的决策。

卫龙宝等 (2007) 发现家庭劳动力人数、素质培训经历、对未来的期望收入与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成正相关。黄祖辉等 (2007) 认为技能培训经历、雇佣关系、对培训效果的看法以及培训时间对失地农民培训意愿影响显著。黄乾 (2008) 的研究结果是, 年龄、婚姻、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行业和所有制、进城就业年限、劳动合同和培训价格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工培训需求。刘国永等 (2009) 提出培训成本、未来预期和自身文化状况是劳动力制约转移培训的关键因素。赵正洲等 (2012) 的研究结果显示:返乡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就业身份、职业技能等级以及了解培训政策信息程度、获取培训政策信息渠道等是影响返乡农民工参与职业技能培训的6个主要因素。徐家鹏 (2013) 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打工年限、月收入、有无培训经历对其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比较显著, 其中月收入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呈正向关系;受教育程度、打工年限、有无培训经历与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呈负向关系;性别、婚姻状况和年龄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影响不显著。刘平青等 (2005) 认为, 农民工培训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在于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着力点在于让农民工在城市“进得来”、“留得下”、“住得久”。农民工“过客”心理的消除, 必将带来他们潜在培训需求向现实需求的转化。黄德林等 (2014) 的研究结果表明, 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工资水平、耕地数量对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 性别和职业类型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意愿没有显著关系。从影响方向看, 教育程度、工资水平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正相关, 年龄、工作年限、耕地数量与农民工培训意愿负相关;从影响程度看, 工资水平是影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的最主要因素, 其余依次为教育程度、年龄、工作年限和耕地数量。

在上述文献的研究过程中, 变量的选取其实是不太科学的, 他们把所有相关因素都纳入考虑范围, 然后通过计量来分析其影响是否显著, 这样一来可能会忽略掉其他因素的影响, 或者夸大某类因素的作用。为了克服上述弊病, 张秋林等 (2008) 釆用赫克曼的两阶段估计法定量分析了农民工两阶段主动培训投入影响因素, 认为培训费用和培训效果直接影响到农民工是否主动接受技能培训以及培训投入的规模, 农民工自身及家庭的诸多变量都对培训投入决策产生重要影响, 农民工转移前培训投入还受到培训供给状况以及政府补贴的影响;转移后培训投入还受到生活看法、相关群体以及所在行业等方面的影响。杨晓军等 (2008) 采用交叉表和Logistic模型, 结果是:女性农民工较男性农民工具有更高的培训倾向;年纪较轻的农民工比年纪较大的农民工更愿意接受技能培训;打工年限与技能培训意愿之间呈现出一种“倒U型”变化趋势;拥有培训经历的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更强烈。丁煜等 (2011) 将影响因变量通过交叉分析和统计检验, 筛选出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和家庭收入水平5个变量进入Logistic模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 受教育程度与农民工是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呈显著的正相关, 女性虽有较强的培训意愿, 但受制于其他因素, 仍比男性更难做出参加培训的决策。婚姻状况对因变量影响显著, 表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决策更多地基于家庭的考虑。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和职业类型对因变量亦有显著影响。

但是从现有文献来看, 都是采用Logistic模型进行计量, 这样无法反映某些变量的分类影响, 本文拟采用有序logit回归分析来解决这一问题。

2 数据说明和描述统计

文章数据采用2012年广东省政协委托华南师范大学劳动经济研究所《广东省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课题组的调查数据, 此次调查分别向外出务工人员、企业、基层政府和培训机构分别发放问卷。本文采用的是外出务工人员数据, 共回收问卷3550份, 考虑到农村户籍特征, 并除掉部分无效问卷, 本文能利用的有效问卷为2646份。其中, 参加过由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者有677人, 仅占25.2%, 这也再一次印证了农民工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积极性不高现状;剩下的1969份是没有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 但有可能参加过企业或其他培训机构 (自费) 组织的技能培训者。根据文章计量检验的需要, 首先对所使用的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 如表1所示。

根据表1的数据, 我们发现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者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 女性积极性更大, 这与杨晓军等 (2008) 和丁煜等 (2011) 的结论相似; (2) 年龄呈现倒“U”形结构, 20~30岁的劳动力参与者更多; (3) 文化程度同样出现倒“U”形结构, 文化较低或较高者参加比例较低; (4) 婚姻状况、家庭人数和家庭人均耕地面积这三方面, 对于劳动者是否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影响不大; (5) 家庭距离县城很近, 这说明其培训的交通成本较低, 所以参与者比例较高; (6) 享受政府困难补助者更多的参加了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

3 计量检验

3.1 模型介绍

3.2 回归结果

为了满足有序logit回归“成比例发生比”的假设条件, 文章对自变量进行分类处理, 使自变量不存在连续变量。另外, 在回归时由于一些解释变量存在缺失值的问题, 这样损失了不少样本, 最终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者样本数为632份。文章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得到参加过政府组织的技能

培训者有序logit回归结果, 如表2所示。注:括号中的数字为标准差, *、**、***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显著水平上显著。

3.3 结果分析

根据表2的回归结果, 我们发现女性, 年龄20-30岁, 中等文化程度, 已婚, 家庭人数为3~6人, 家里距离县城近, 享受政府补贴者, 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的可能性相对较大。具体分析如下:

3.3.1中国传统家庭中男性扮演着养家糊口的角色, 打工挣钱是理所当然的事, 他们不可能花费太多的时间去接受脱产的技能培训。反过来, 女性在参加培训的同时, 还可以照顾家庭。另外, 目前很多开展的培训项目也比较适合女性, 例如电脑、财会、车衣、缝纫、礼盒包装等等。

3.3.2年龄对是否参加技能培训影响显著。年龄小的劳动者容易接受外界新鲜事物, 可以通过网络等形式学习新技能。而年龄长者, 由于记忆力衰退、接受能力有限等原因, 自己可能怀疑培训后能否考到技能证书。这样一来, 这两类群体参加技能培训的意愿不强, 参加者主要集中于20~30岁这一年龄段。

3.3.3文化程度对参加培训的影响与年龄类似, 影响也较显著。文化程度太低, 无法接受新知识。而大专以上毕业者, 也没必要接受技能培训。所以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者主要是高中、中职、技校文化程度者。

3.3.4已婚者参加培训的可能性更大。可能的解释是, 培训作为投资决策涉及到家庭因素, 有家庭者风险分担能力更强。而未婚或离异者, 由于缺少家庭的财产支持, 所以没有过多的培训成本支出。

3.3.5家庭人数和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对于是否参加培训影响不显著。

3.3.6家庭与县城的距离对于劳动者是否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影响非常显著。因为目前政府开办或委托的培训机构主要集中在县城, 镇一级比较少。那么来往县城需要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这样一来, 距离远者的培训成本将非常巨大。

3.3.7是否享受政府困难补助者对于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影响显著。在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很多人并不知道有政府技能培训的政策, 更不相信会有免费培训的好事。反过来, 那些享受政府困难补助者, 更加熟悉和了解政策, 所以他们参与的可能性更大。

4 结语

文章使用2646份外出务工人员数据, 分析了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者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与县城距离、是否享受政府困难补助这些因素, 对于农村劳动力是否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影响显著。而家庭人数和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明显影响。其中年龄和文化程度对于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意愿存在倒“U”形影响, 年龄越大或越小, 文化程度越高或越低, 参加培训的意愿越小。

摘要:利用2646份外出务工人员数据, 采用有序logit回归模型分析, 主要是哪些因素, 影响了农民工参与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计量结果表明, 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距县城距离、是否享受政府困难补助这些因素, 对于农村劳动力是否参加政府组织的技能培训影响显著;而家庭人数和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却没有明显影响。其中年龄和文化程度对于劳动者参加技能培训意愿存在倒“U”形影响, 年龄越大或越小, 文化程度越高或越低, 参加培训的意愿越小。

关键词:技能培训,影响因素,有序logit回归

参考文献

[1]卫龙宝, 阮建青.城郊农民参与素质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对杭州市三墩镇农民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 2007 (3) :32-37.

[2]黄祖辉, 俞中.失地农民培训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5) :135-142.

[3]黄乾.农民工培训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 2008 (4) :32-38.

[4]刘国永, 郭云吉.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因素及应对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 (1) :108-113.

[5]徐家鹏,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参与意愿调查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 2013 (34) :68-72

[6]刘平青, 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9) :77-89.

[7]黄德林, 陈永杰,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意愿及影响机理研究—基于武汉市、厦门市、沧州市的实证调查[J].中国软科学, 2014 (3) :68-75

[8]张秋林, 张晔林:需求视角下的农民工两阶段主动培训投入影响因素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6) :1-8.

[9]杨晓军, 陈浩.城市农民工技能培训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08 (11) :46-53.

技能培训为农民工搭建成功桥 篇5

柘城县职教中心

2008年,一场前所未有的国际金融风暴波及我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农民工失去了工作,心情沉重的踏上回乡之路。在这种情况下,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响应上级的号召,想农民工之所想,解农民工之所忧,采取一切措施,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免费培训和就业指导。

一封信驱散了返乡农民工的消沉情绪

2009年春天。对滞留在家乡务工无门的农民工来说,春天的脚步似乎还没到来。但是一份红色的《致全县返乡农民工的一封信》像报喜鸟一样飞至柘城的村村落落,温暖了一个又一个返乡农民工的心。

全县返乡农民工朋友们:

你们好!

你们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多年来,你们告别亲人、远离家乡,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勇敢地从乡村走向城市,从柘城走向全国各地,以淳朴善良的品格、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精湛娴熟的技艺,辛勤耕耘在祖国大地的各条战线上,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打造了柘城劳务品牌。在此,向你们表示衷心感谢!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多种因素影响,外地特别是沿海地区一些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使我县部分在外务工的农民朋友们暂时遇到从业困难,返回家乡。但是,作为农民工培训基地的柘城县职业教育中心没有忘记你们,想你们之所想、解你们之所忧,采取一切措施,为你们

提供免费培训和就业指导。

…………

柘城县是豫东农业大县,也是人口大县,全县总人口超过94万人,农村人口近7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超过25万人。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内一些企业用工人数减少,大批农民工纷纷返乡。返乡农民工是一件严肃而重大的事情,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在教体局的号召下迅速开展专题调研,组织教职工深入农村,发放《致全县返乡农民工的一封信》,宣传务工指南,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民工的关怀、政策等,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农民工返乡后的心理期望、转移就业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从市场用工需求出发,结合农民工个人意愿,开展培训服务,对他们开展培训。

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唤起返乡农民工对未来充满希望

2008年,“有工作了吗”在我县很多地方,成为了农民工见面时的问候语。2009年,“你到职教中心参加技术培训了吗”,又成了2009年农民工见面的问候语。金融危机的蔓延,将农民工这个群体更加真切地带到了我们面面。

如何有针对性的对返乡农民工开展培训是学校培训工作的出发点,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我们过去积累的安置工作经验,在选择培训专业、培训内容、培训层次等方面,紧密结合劳动力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培训什么,市场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按需培训,在培训内容方面,主要是对广大返乡农民工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选

择、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法规知识的培训,增强其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同时,在培训类别和培训内容上,我们结合我县产业发展的特点及资源开发潜力,开办了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班,鼓励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结合我县特色经济发展的趋势,我们确定了以技能培训为重点。职业技能培训是在引导性的基础上,以适应岗位技能要求为目的,以职业技能为主的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行业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另外,我们还建立了返乡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长效机制。让返乡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招收具有初中以上学历的返乡农民工,办理入学手续后即取得学籍,第一、二学年享受每生每年1500元的国家困难生活补助经费。实行弹性学制,单独编班,采取灵活的办学方式,利用农民工的业余时间开展集中或分散培训,让。激发了返乡农民工的积极性。

我们扎实、务实的培训受到广大返乡农民工高度认可。培训之初,部分群众对我们免费学习不理解,以为只是走形式。培训后,许多农民工学员说:“课讲得非常好,真正的学到了实用技术。”一些农民工下课了不让老师走,追着问下一次学习的时间。

一年来,我们培训计算机应用、电子技术、数控机床、服装设计、电气焊、种植养殖、建筑、物流等专业的农民工6500多人,为柘城返乡农民工重新就业和创业、建设和谐柘城做出了应有贡献。

技能培训让他们走向了自主创业之路

为了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我们重视返乡农民工的行业的技能培训和精神素质的培养,从传统的务工模式到自主创业需要更

新观念。搞好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能力。

如何帮助返乡农民工实现自主创业。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渴望自主创业的农民工缺乏经验和技能,期盼创业培训。针对创业人员需求,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定向”、“分级”、“分行”培训,对农民工实施技能培训,积极为创业人员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通过我们培训,许多农民工,获得了知识,成功的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就在一年前,家住柘城县陈青集镇杜庄村的杜万军还是个一文不名的打工者。经过职教中心的技能培训,掌握了过硬的养殖技术后,经过埋头苦干和潜心学习,如今,他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杜老板”。现在他经营着一家集仔鸡孵化、蛋鸡和肉鸡养殖为一体的综合性养殖厂,产品畅销周口、亳州、开封等十几个市县。他常说:“是职教中心对我的技术培训让我学会喂养鸡雏技术,走上了致富路。”

梁庄乡朱楼村的司广亮,原来只是一个跟着别人打工的建筑小工,2009年参加了职教中心的建筑技术培训,快速的掌握了建筑技术,现在,带领全村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从事建筑业,他们凭着过硬的技术和吃苦能干的作风在柘城东部站稳了脚跟,闯出了市场。他说:“与其给别人做一辈子泥工,不如好好干让别人跟我打工。”

家住陈青集镇陈青集村的张红旗,在职教中心学习了电气焊技术,学成之后在家办了一个门业公司,从事各种门窗等加工,由于精湛的技术迎得了客户的好评,生意络绎不绝,2009年盈利4万多元。

这些鲜活的成功案例,充分证明我们工作的成效,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了一条创新办学之路。

今后的路子——扎扎实实的做好“八大工程”

2009年2月11日,前省委书记徐光春到我校视察,对我校加强返乡农民工培训给予了高度评价。徐光春说:我省农民工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一门有效的谋生技能,所以工作岗位不稳定,工资收入也不高,还随时面临被裁员的危险。而现在很多企业需要的是有技术的工人,虽然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但在用人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加强农民工培训,千方百计使广大农民工掌握一门技能,不仅是使农民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收入的有效手段,更是打造河南农民工品牌、树立河南形象的有效举措。

农民工技能培训 篇6

关键词:短工化;农民工;技能培训;O2O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我国的农民工内部已经产生了较大的代际分化,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6261万人,其中“8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已经超过一半,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1]。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80”后农民工呈现个性化差异,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正式将这一新群体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2],国外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界定主要是从年龄上划分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和经济的发展,“短工化”趋势愈演愈烈,而且短工化趋势随年龄减小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短工化趋势更加明显。这是由于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初次务工的平均年龄有着大幅度的提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短工化”其实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短工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长期定居城镇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政府各界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短工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中,旧的“农民工生产体制”与新生代农民工全新的特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结构性的矛盾,这一矛盾是形成“短工化”的重要原因。但从整体上看,新生代农民工是由于技能的缺乏,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是导致发生频繁的“短工化”现象的主要原因。从现有新生代农民工的时代背景来看,他们在就业观念、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表现出与旧农民工完全不同的社会特征,因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对职业的期望也更高。因此,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基于对未来职业生涯的展望,想通过培训等手段来改变现状。然而,由于多数企业没有完善的用人机制,不能够提供系统化的培训,政府支持力度有限,导致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技能培训的机会,进而技能素质普遍不高。

当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整个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一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已经脱离了职业教育阶段,职业技能培训对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更为突出。但是没有相关针对性培训,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就难以提高,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不稳定的劳动密集型工作,职业发展也会受阻。因此,为稳步推进城镇化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求,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自身素质,是有效缓解“短工化”现象的重要举措。

二、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价值观理性化。中华全国总工会发布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指出。拥有中专(中技、职高)、大专(或高职)、大学本科及以上受教育的比重分别是过去农民工的1.6倍、2倍与2.3倍。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文化程度高于传统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思想观念相对比,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在城市就业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生存,或是存钱回家买房,而是憧憬有一个前景光明的职业生涯,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的融入城市去追求想要的生活。他们逐渐意识到自身能力的发展和不断提升自我的需求,在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下,新生代农民工的长远职业发展成为培训的重要关注点。虽然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导致他们在择业方面并没有很大的优势。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迫切需要提高职业技能素养。因此,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才能满足他们的就业需求,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2)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拥有一技之长是新生代农民工立足之本,想要在城市生活,就必须学会一门技术。基于此,新生代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目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想学好某项技能技术,可以凭自身获取的技术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所以培训机构应该科学合理的为新生代农民工设置相对应的培训内容以及注重培训的实效性。(3)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多元化和短期高效。随着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行业不再局限于传统制造业,从事零售业、保险业、物流业等的人数日益增多,行业选择趋向多样化。因此现有的培训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观念更加的开放。

随着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技术性较高的职业,技术的快速更新,使他们希望在短期内获得相关培训的技能。再者随着智能手机在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群体中越来越普及,从手机移动终端获取培训信息已经慢慢成为主流。时下很火的O2O模式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随着智能移动端设备的大量普及,移动互联网上消费的消费模式越来越看好,O2O模式网站专注的服务行业的消费,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消费者享受服务的过程变的更加便捷,将线上变为客流的主要来源,弥补了实体交易的不足。

三、O2O模式在技能培训上的优势及未来

(1) O2O模式在技能培训上的优势。O2O模式的优势在于创造价值,精准服务顾客。从020模式当中学习和思考,线上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优质的培训机构信息,而且线上订购方便快捷,这与新生代农民工开放的消费观念相符,线下享有培训机构有针对性的培训技能,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信息流对接,节省了交易费用。O2O还有一大优势就是发挥数据的作用,深入把握顾客认同的意义。通过掌握消费者数据,可以掌握客户需求情况,并据此分析,提供发现新客户的线索,也可以借此完善培训内容和方式。(2) O2O模式在技能培训上的未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加,移动互联网将成为电子商务的核心应用,根据一家国内知名市场研究公司数据,中国的手机用户为10亿,其中3.6亿人用手机上网。巨大的市场容量已经形成,加之现今新生代农民工开放的消费观念,这其中蕴含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基于此,培训机构网络化模式需要适应时代发展,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详实的培训课程。

四、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现状分析

(1)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够。究其原因,其一,掌握一门技术,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培训学习,然而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从事体力工作强度大,平时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参加技能培训。其二,参加技能培训,尤其是短期培训,往往需要一笔不小的培训费用,这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也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其三,用工单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不重视,不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提高方面的需求,因此对培训的投入也不多。(2)技能培训针对性差和培训手段单一。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普遍认为技能培训针对性不强,技能培训内容与培训方案的确定较少考虑市场需求,培训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需求掌握不够,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内容脱节。政府虽然也会组织实施一些技能培训,但多为一些技术含量低的技能培训,不能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层次的高要求。(3)培训管理机制缺乏统筹规划。现阶段,许多新生代农民工对政府出台的技能培训政策了解不足,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标准也不熟知,加上用工单位不重视新生代农工的技能培训,培训市场也存在未经审核通过就乱开培训班,发证混乱等现象,使新生代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的并不顺利。

五、基于对O2O网购模式的思考,对技能培训工作提几点建议

(1)加大对参与技能培训的补贴力度。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参加技能培训会占用他们大部分赚钱的时间。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问题关乎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而人社部也指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培养成技工,这在城镇化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背景下,大规模开展技能培训成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参与技能培训的补贴力度能够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为参与技能培训创造有利外在条件。(2)积极构建技能培训平台,整合企业、培训机构资源。基于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的消费群体,他们通常被认为是“手机一族”。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14年“双十一”这天,天猫交易总额突破571亿,而双十一移动终端占42.8%。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群体用手机移动客户终端购物,这和当今智能手机市场和网络迅速发展相吻合。基于此考虑,应该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大力推广O2O技能培训模式。第一,由用工单位牵头,组织新生代农民工集体在网上以团购的方式购买相关培训机构的培训服务,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减少培训费用,又给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良好学习新技能的环境,线下利用周末时间参加培训。第二,培训机构利用网络平台,在某些网站上发布培训技能信息,提供相应的培训咨询,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将优质的培训资源引入企业内部。(3)加强对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企业用人制度。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通过技能培训是提高其自身技能、技术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的需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其中不乏有些技能培训机构不够正规,或者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而导致培训质量不高的培训机构。基于此,政府要健全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从培训质量和培训师资力量的角度对培训机构进行机构信用评级评比,未达到一定信用评级的机构,培训机构就不能对外招生培训。企业在招收农民工时,应该优先录取取得相应培训机构资格证书的新生代农民工。并对一些取得高级技术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补贴,以表彰其不断学习的进取行为,企业还应该积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机构,并积极搭建企业培训平台,让更多的农民工学到想学的技术。(4)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理念。目前,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视程度还不是很高。在互联网的大时代背景下,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让全社会树立重视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理念。对于国家出台的关于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各项优惠政策,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传播广的作用,如在微博上发起热议话题,加大各界人士的舆论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力度,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多的了解技能培训内容、信息以及培训方式,以便新生代农民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就业方向。同时也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视,从而吸引更多的慈善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关注,更好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2011 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7766442.html,2012-04-27.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综述 篇7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高新技术的发展, 社会职业岗位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对农民工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农民工群体的结构, 包括知识结构、年龄层次等, 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 逐步成为农民工队伍中的主体 (郑功成、黄黎若莲, 2006) 。为了适应上形势的变化, 农民工技能培训内容、模式, 也必须随着职业、技术的发展新趋势及培训对象的变化而不断创新。然而, 目前我国农民工技能培训课程模式, 并不能适应产业发展变化及培训对象的变化, 职业活动的要求与职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尚存在系统偏差, 职业培训项目尚不能满足生产和服务的实际需要, 主要表现在:针对农民工开展的培训项目, 多是时间短、成本低的简单培训;现实中不少培训机构只追求参训人数, 不关心就业效果;培训机构良莠不齐, 培训质量不高, 即使接受培训的农民工不少也难以达到企业所要求的技能水平。从全国情况看, 虽然接受培训的农民工人数增加很快, 但企业急需技术工人大量短缺的突出矛盾并未解决, 导致这一偏差的重要原因是培训模式没有适应工作过程、职业活动及培训对象的知识结构、年龄层次要求, 而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 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技能培训模式是一种行动体系的职业培训模式, 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上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有较大的优越性。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现实需要上,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研究意义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可以促农村流动人口向产业工人和城市居民转化, 无论对于城市化发展, 还是对产业技术结构的提升, 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刘建洲, 2007)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 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动工业化不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表现在:

第一,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我国农村人多地少, 劳动力就业不充分, 是农民增收难和农村贫困的主要根源。农民外出务工拓宽了农民就业的渠道, 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事实充分证明:“输出一人, 脱贫一户;输出百人, 脱贫一村”。促进就业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农民工就业能力, 从而促进其就业、增加收入。

第二,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是确保我国劳动力队伍不断增大、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以及促进工业化发展升级的重要手段。农民工外出务工, 加速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 填补了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岗位空缺, 为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 农民工已是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技能培训才能促进农民外出规模持续扩大、为城市二、三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促进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只有通过技能培训才能不断提高职业素质, 帮助企业顺利调整劳动力结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第三, 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是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共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必须使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 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这就要求解决好涉及农民工权益的一系列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竞键之一就是如何通过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就业能力, 促进其在城市就业, 为农民工及其家庭融入到城市生活奠定基础。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关于职业技能培训理论研究

第一,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的理论研究。

发达国家的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化倾向明显, 国外职业技能培训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美国CBE模式。美国职业技能培训的人才是“宽专多能型”, 这与其社会特征是相吻合的。其培养模式主要是CBE模式, 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 (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简称CBE, 产生于二次大战后。现在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的职业技能培训中, 也是当今一种较为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训。

德国“双元制”。“双元制”是职业技能培训的核心, 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双元制”中的一元是指职业学校, 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 其主要职能是让受训者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英国GNVQ模式。这种模式整合职业技能培训与普通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专门的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普通教育中渗透的职业教育。专门的职业教育以政府投入为主, 在继续教育机构里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以企业投入为主, 在企业里进行。

日本以美国学制为蓝本的教育改革模式。二战后, 日本竭力主张高中多样化, 职业技能培训因而逐渐发展起来。为了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日本采取了以下几种办法:举办职业高中、在普通中学设置职业技能课程、企业与高中合办职业技能培训等等。

加拿大 (北美) 的“能力教育体系” (CBE) 。CBE完全采取能力分析的定量方法 (Duty-Task表) , 对非技能型能力难以准确分析, 忽视个人发展与内在精神的培养, 将任务叠加作为能力综合, 忽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是还原主义能力观, 所以知识的系统性差。

世界劳工组织的“模块技能组合课程模式” (MES) 。MES首先制定岗位工作描述表, 然后建立学习单元、顺序组合、课程大纲。

第二, 国内职业技能培训理论研究。

“三段式”的课程模式。长期以来, 我国职业课程则把陈述性知识放在优先地位, 偏重理论和基础的内容, 职业课程研究与开发, 偏重于传统的“三段式”的课程模式。

“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蒋乃平 (1999) 提出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模式, 即各类课程多设计成可以独立和衔接的模块, 可以任意组合。

社区教育模式的研究。封喜桃 (2000) 对上海、天津、重庆的社区教育模式进行了比较, 提出社区教育一般有五个要素。厉以贤 (2000) 认为21世纪中国社区教育发展趋向是实现非正规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统一, 社区教育模式将由“学校——行政型”向“社区——社会型”转变, 并按照终生教育思想, 构建与学校教育整合的体系。宣兆凯 (2001) 认为, 随着网络学院的出现, 社区教育的各个方面都将与网络紧密结合而发展。刘政昌 (2008) 以上海市GD社区为例, 对新生代农民工“企业社区”社区教育模式作了探索性研究。

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国内对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较为权威的研究是姜大源, 通过分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 他认为:第一, 职业教育的课程应该从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出发;第二, 职业教育要强调能力本位;第三, 职业教育要求校企合作, 两者是互补的, 理论和实践不能分家;第四, 工作过程很可能是整合实践与理论的一条路径、一个手段、一个结构;基于以上认识, 从理论上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模式 (姜大源, 2008) 。姜大源 (2006) 认为,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处于关键时期, 面临着“学科体系的解构与行动体系的重构”, 而“工作过程系统化”所凸现了“革命性”甚至是“颠覆性”的课程理念, 正是职业教育改革所需要的;他认为,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所涉及的教育理论基础可归纳为两大类:第一大类课程结构为连续——线性结构化形式;第二大类课程结构为非连续——同心圆结构化形式。

现有研究为本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上的基础。但是, 运用国内外理论研究、解决国内问题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同时, 现有国内研究往往缺乏系统性与实践性, 如何面向农民工, 特别是针对第二代农民工进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培训模式开发, 在实践中还缺乏符合、切合实际的方法与途径, 学术界关于这方面也鲜有系统的研究。

2、农民工培训研究

第一, 关于农民工培训的重要性。

2004年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农民工已成为产业工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整体素质不高, 中国农民工缺乏适应第二、三产业的职业技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新兴产业的兴起, 城市就业面临着单纯的数量型向质量型的升级转变, 迫切需要加大对农民工培训力度。宋丽智、胡宏兵 (2005) 认为, 农民工的培训严重不足也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的一个瓶颈。赵本涛、肖泽群 (2004) 从力资源开发视角, 研究了农民工培训, 认为随着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的转变和知识经济发展, 农民工的总体素质越来越不适应形势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 从政治思想、文化知识、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操作技能等方面对其教育、培养与训练, 全面提高其素质就更显必要和紧迫。

第二, 关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与问题。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农民工培训的需求状况和供给状况, 宋丽智、胡宏兵 (2005) 认为我国农民工培训供给严重不足, 存在着供求错位的现象。在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 刘平青、姜长云 (2005) 认为在企业为农民工提供培训不足, 适合于农民工的社会培训机构发育滞后, 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工主观上渴求培训, 但对培训内容却显迷茫, 实际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 进而认为, 在农民工缺乏培训动力的情况下, 相应的培训体系是难以建立起来的。王政、石铮 (2007) 对劳动力输入地农民工培训问题进行了研究, 认为目前农民工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理念存在差异、培训的法律制度亟待完善、培训经费严重不足、农民工培训体系不够完善、培训的方式和内容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

第三, 关于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对策与思路。

马桂萍 (2004) 认为, 农民工培训具有政府组织性强和工作的复杂性、长期性、难操作性等特点, 并分析了制约因素农民工培训的认识、机制及政策等方面原因, 认为必须要提高认识、创新机制与完善政策。赵本涛、肖泽群 (2004) 认为必须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 建立多层次的农民工培训体系、完善培训资金投入机制和健全培训市场。柳娥、蒋爱群与李菁 (2005) 认为充分了解农民工的需求, 从农民工的普遍利益出发, 抓住农民工最主要的需求及他们所渴望的培训方式, 是进行农民工培训的关键。刘平青、姜长云 (2005) 认为必须通过制度创新, 使农民工培训的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需求。李湘萍 (2005) 剖析了目前我国农民工培训出现“有效供给不足”和“需求不旺”并存的现象, 并以北京市富平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为例, 从农民工培训供给的角度, 探讨富平学校及其创建的“民办公助”的农民工培训、就业与权益保障一体化的“富平模式”。张良 (2006) 论述了农民工培训中采用MES课程模式, 探讨了“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课程模式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 现有研究较为全面的涉及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等诸多方面, 也为农民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奠定的良好的基础。但是, 现有研究缺乏一个联结产业需求与农民工意愿的机制, 缺乏一个整合政府、企业与教育资源的平台。因此, 即便已经认识问题所在, 有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也不能将其落到实处。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农民工技能培训模式, 致力于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 分层次、分阶段、分模块系统化的培训平台与各方协作的运作机制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

参考文献

[1]、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漫谈[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7)

[2]、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 2006 (01)

[3]、姜大源.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资格与能力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3)

[4]、张良.MES课程模式:农民工培训的必然选择[J].成人教育, 2006年11月

[5]、李湘萍.富平模式:农民工培训的制度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 2005年6月

[6]、长子中.当前农民工培训工作面临十四个问题.农民日报, 2009年4期

[7]、汪霞.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比较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8]、刘平青.姜长云.我国农民工培训需求调查与思考[J]上海经济研究, 2005 (9)

浅谈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 篇8

1 农民工技能培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农民工对技能培训缺乏重视

目前, 农民工素质比较低已是普通现象。根据相关统计表明, 由于多种原因, 现在的农民工大都是小学、初中文凭, 没有接受太多的文化教育, 文化程度普遍较低, 对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缺乏, 自我认识不足, 缺乏市场的意识、竞争的意识, 难以形成长远的利益观念。与此同时, 农民工担负着较重的家庭负担, 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培训学习, 在他们看来, 眼前利益更为重要, 不会过多的想象提升技能所带来经济利益, 大部分不愿意参加各种组织形式的培训活动, 不愿投入经费及时间去接受培训。据统计, 农民工中曾接受过技能培训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 没有受过任何培训的人占80%以上。农民工受教育的水平和技能培训的情况让他们难以担任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任务。有些农民工将会加入城市失业者的队列。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1.2 技能培训经费不足

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量大, 涉及的面也大, 工种也多, 行业面也广, 工作的顺利开展, 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财力更是其中重要的因素, 然而当前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经费明显不足, 难以实现对当前两亿多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一方面, 我国农民工数量较多, 单靠政府的补贴难以实现长期的技能培训。另一方面, 农民工所在企业对技能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不开展或者较少开展技能培训, 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给予的经费少之又少。

1.3 技能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城市农民工从事的行业较多, 在进行技能培训时应结合农民工的实际行业需要, 有针对性的进行技能培训工作。但是, 根据相关不完全统计表明, 很多的技能培训工作与农民工的实际需求不符, 存在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的现象, 导致培训与实践脱节。另外, 很多的技能培训机构开设的培训课程不多, 这就限制了很多行业的农民工的培训, 不能满足农民工的实际需求。大部分的农民工培训只局限于农民工的短时技能培训, 而引导性教育、城市生活常识教育及法制普通教育则相对滞后。技能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存在课程与教学及岗位需要严重脱节的现象, 培训内容局限在一些较低层次的范围, 也缺少公益性的服务和培训项目。

1.4 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

当前, 国家已经授权多个部门可以进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 比如说建设部门、农业部门、科技部门、社会保障部门等等, 由于各部门之间没能形成一个有效地培训体系, 导致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开展的并不十分顺利, 培训效率及效果很低。由于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 缺乏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市场管理, 导致培训标准不统一, 培训内容无针对性, 培训时间不充足等。

2 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有效对策

2.1 提高农民工对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

农民工对技能培训工作缺乏重视,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技能培训的认识不足, 不能看到提升技能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基于此, 相关企业和部门, 应通过某些讲座和培训, 对农民工技能培训宣传,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技能培训的重要性, 使其积极主动的进行技能培训。除此之外, 国家应加大对技能培训的宣传, 通过网络媒体以及电视广播等形式, 具体讲解技能培训的相关知识和重要性。

2.2拓宽培训经费的筹资渠道

农民工技能培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只有培训经费充足才能进一步保证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完善培训投入, 拓宽培训经费来源, 为农民工技能培训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第一, 国家相关的培训拨款应结合实际需求有所增加。第二, 企业应加强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重视, 成立培训专项基金, 保障农民工的在岗培训。第三, 国家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 积极调动民间资本进行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

2.3培训内容注重针对性, 优化其实质

针对农民工现状, 作好当时劳动力市场需求统计及预测, 灵活的调整培训内容, 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质量。根据国家的专业标准和不同行业及不同工种、岗位对操作人员的基本技能及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 布局市场, 灵活安排培训内容, 设置培训课程。现在, 还没有农民工系统的教材和统一的考级标准, 培训内容和农民工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除常见的家政服务、保安、制造等方面进行培训外, 对乡村政策法律法规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以及对农村种植、加工等方面知识也要培训, 同时, 对农民工培训要区分层次, 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技能做出不同程度的培训。培训以定点及定向为主, 设立多个农民工技能中心, 分地区分阶段对他们进行系统培训, 也可以逐级培训, 努力扩大培训面。

2.4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与就业机制

研究吉林省农民工技能培训的特点, 有效、有一定规模的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把尽可能多的农民工培养为技能工人;通过对他们培训, 尽可能地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 使农民工达到持证上岗或身怀技能的能力, 满足社会需求。多建立专门的农民教育管理培训机构, 加强现有职业技术学校的建设, 逐渐建立以乡、镇、村为基础的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工培训的师资对伍建设, 注重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教师的师资水平直接影响农民工的培训效果。培训机构应重视教师的选聘, 对教师要合理安排技术培训, 提高培训的质量。把农民培训纳入到公共服务中, 加大财政投入, 扩大农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的规模。同时通过多渠道增加农民工培训经费, 加强信息指导及服务, 提供信息平台。从农民工的立场考虑, 进行技能培训的目的是提高经济效益, 然而培训机制以及就业机制的不健全, 使农民工技能培训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基于此, 相关部门应对机制建设给予重视, 进行长期的精神和物质的投入, 完善技能培训机制和就业机制, 促进农民工就业, 使农民工的技能所学能够得到实际的应用, 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同时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

3结语

综上所述, 当前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还面临着较多的不足, 由于农民工对技能培训不重视、技能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体系不健全等因素, 致使我国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受阻, 应有针对的采取治理措施, 完善农民工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刘华.农民工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人教育, 2012 (05) :20-22.

[2]高金平.浅谈农民工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商业, 2012 (15) :284.

关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问题的研究 篇9

我国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工业化和现代化, 大力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农民工的非农化和城市化还有很大的空间距离。社会的快速发展, 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升级速度也在日益加快, 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 企业对有一定技术水平和经验的人的需求越来越多, 而农民工在这方面的供给面却十分有限, 发展中形成了矛盾。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恰好能解决这一问题。培训过的农民工能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素质, 拓宽就业渠道, 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构建长效的农民工培训机制, 对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1 能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发展

加强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 能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 同时也能从思想意识进行改变,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提高了, 才能真正拓宽就业渠道。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人力资源优势, 才能满足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这个群体有技能在身, 会主动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产业结构升级和市场竞争中有资本立足, 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

1.2 促进农民工实现现代性

现代性主要就是指农民工在价值观、心理、行为上能完全融入现代城市生活, 对现代城市生活有认同感、接受感。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城乡二元结构, 城市和农村走的是2种路线, 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上, 把城市和乡村完全分裂开来, 形成2个不同的文明, 2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大量的农民工从农村走进城市, 由于工作上的不稳定性, 短期内很难与城市完全融合, 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建立起来, 始终处理弱势群体的地位。虽然人在城市, 但未真正融入城市, 难以实现现代性。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提高其职业素质和内在素养, 在改善其经济境遇的同时, 也有利于农民工生活方式、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的重构与再社会化, 有助于其接触并内化城市文明, 从而实现农民工的现代性。

2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存在的问题

2.1 培训率和培训质量都不高

由于农民工的主观意识上没能认识到培训的重要性, 加上传统思想的束缚以及经济上的困难, 导致了一些农民工认为培训可有可无, 或者认为培训没啥大用, 对新鲜事物不愿接受;而有一些想培训的农民工, 由于费用上的考虑就不愿参加培训, 种种情况导致外出的农民工培训过的人不多, 整体培训率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由于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开展的时间不太长, 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健全的地方, 加上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 致使农民工的培训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培训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培训的科目少, 培训内容和项目都是一些市场供大于求的职业, 而一些需求旺盛的行业却很少有培训项目设置。农民工由于自身身份, 不能完全融入城市, 打工的目的就是快速赚到钱, 所以在培训选择上往往只选一些中短期的项目, 而对于自身长远发展有益的项目却很少选择。另外, 农民工的分散性等因素都制约了培训的质量提高。

2.2 资金上的投入不足问题

由于合理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 企业方面投入没有积极性, 而政府的投入又明显不足, 农民工自身来讲, 经济相对困难, 更不愿意投入到不能马上看到效益的培训上。职业技能培训质量的好坏, 重点问题就是资金的投入。由于当前多元的投入机制没有完全建立, 而投入的主体仍然是以政府为主, 政府的有限资金对于我国近2亿的流动农民工来说相差的太多了, 所以在培训的规模和质量上都难以得有效的保障。

2.3 培训机制和体系不够健全完善

政府在农民工培训中既是规划者, 又是执行者, 既是资源配置的制定者, 又是资源的分配者, 制约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使政府在指导、规范、监督培训体系中角色发生错位或越位, 职责不清晰。政府、企业、培训单位、行业组织、农民工个人, 形成了复杂的利益关系, 不能有效地协调配合, 缺乏统筹安排, 培训资源亟待整合。整体培训体系和机制还有待于健全和完善。

2.4 内容和市场脱节, 就业服务不到位

农民工技能培训 篇10

长期以来,以人为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民工职业培训并未引起中国政府及居民的足够重视。当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远远低于物质资本的积累速度,必然导致中国的经济增长势能低下[1],增长速度根本无法达到物质资本为之提供的发展空间。

作为中国发展人口数量最多的中部农村地区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薄弱地带和人力资本短缺的地区。2009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 806.95元,是城镇居民的33.44%,全国平均水平的93.3%。与全国比,农民收入呈现以下特点:工资性收入偏低和农业收入所占比重偏大,是河南农民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的主要原因。在全省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5.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2.5%,而初中、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60.4%、10.7%和1.1%,全省农民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年[2]。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着他们接受新知识和各种信息的能力,制约着他们的思维水平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力资本短缺→收入低下→人力资本投资不足→人力资本短缺”的恶性贫困怪圈使一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长期陷足泥潭[3]。

本文是以河南农民工职业培训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从微观方面考察农民工的职业培训的有效需求不足及其解决方法等。

二、农民工职业培训供求矛盾的成因分析

基于上述研究目的,课题组于2009年春节农民工回家过年之机在河南省农村范围内组织了这项调查,本次调查采用填写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在全省10各县的23个镇展开,持续时间一个月。共发放问卷552份,收回有效问卷342份,问卷有效率为62%。

(一)用工企业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需求普遍重视

尽管目前许多企业招用农民工的主要动机是农民工比城市职工能吃苦,并能够填补城里人不愿干的苦、脏、累、险岗位空缺,劳动力价格也比较低廉。但是,大部分企业仍然要求农民工具备相当的文化技术素质。企业在用工培训问题上,主要有以下集中情况:其一,某些岗位要求必须经过严格职业培训后才能上岗;其二,农民工进厂前已经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而只需进行短期培训;其三,因农民工主要从事简单体力劳动而不必培训,但这部分企业较少。大多数农民工在外出前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培训。调查结果显示,55.3%的农民工是在进入城镇到工作单位之后参加过职业培训,70.2%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外出前没有受过培训。原因包括:没有足够的钱交纳培训费用、预期收益不明显、没有合适的培训班、没有时间参加,还有人觉得“文化素质低,学习吃力”等等,抑制了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愿望和需求。

(二)大多数农民工有获得职业培训的需求

技术培训是一种更实用的、更注重实践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干中学”和“知识外溢”获取知识、经验、技能的形式。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主要受投资能力、受培训者情况、所在地人文环境和国家的宏观政策等四大方面影响因素制约,本文将其细化人均收入、年龄、兴趣、培训效果的评价、培训地点交通便利性、同乡培训者比例、预期收益、农民工教育培训政策等八个解释变量。将上述八个可能影响因素赋值后,进行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除农民培训政策外,其余七个变量全部通过了拟和优度检验(取α=0.05)。将此七个因素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配合[4],结果除毕业生就业状况指标外,其余因素均在α=0.0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检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年龄、人均收入、教育培训兴趣、教育培训效果、教育培训地点交通便利性、同乡受教育培训者比例、预期收益的获取等七个因素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决策有显著影响,且结果与假设一致。其中:人均收入越高,越有能力和意愿进行技术培训;年龄在16~30岁的劳动力受培训教育培训概率是其他年龄段的4.56倍;受培训者有培训兴趣对意愿的贡献程度是无兴趣者的3.6倍,可见,兴趣总是有效行动的“推进器”;培训地点交通便利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概率是相反情况的4.26倍,可见,培训地点的选择也很重要,也要慎重考虑,如果将最近的农村技术培训地点选在县城[5],就会有一些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工,由于距离县城太远、交通不便而放弃培训[6];认为培训有效果的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概率是认为无效果的2.98倍,因此,提高农技、技培学校的办学质量,是增加培训效果,从而有效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7];同乡受培训者比例也影响农民工职业培训,从表中数字看出,如果同乡受培训者比例较低,会影响其他需要培训者的培训需求。

三、刺激农民工职业培训需求的政策建议

针对中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队伍和职业培训有效需求不足的现状,建议要不断扩大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实行指导企业培训、校企联合培训、委托定向培训等多种培训模式,并不断管理和完善该模式。

一是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展劳动就业的公共知识和务工常识方面的多形式、多途径的培训,企业参与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并根据联合办学协议向职业教育提供一定的经费、必要的设备、生产实习场地和选派部分专业教师,承担部分实训项目教学活动,享有优先录用毕业生的权利,实行“订单培养”。二是学校根据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培养目标,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搞好课程开发,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组织教学活动,并参与企事业单位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等,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术咨询等服务,不断完善职业培训的实用性。三是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提供创业指导。四是当营利性组织及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提供方面“做不好、不愿做”时,作为文明社会三大组成部分的非营利组织可以有所作为,改善农民工培训的“有效供给不足”,成为培训的提供实体之一。

参考文献

[1]Schultz,T.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1,(1).

[2]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中国统计信息网,2010-01-23.

[3]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K],2010:152.

[4]毕德国.人力资本转移对区域增长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07:3.

[5]靳云汇,金赛男,等.高级计量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7.

[6]薛立军,尹庆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167.

上一篇:培训对策下一篇:世界杯第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