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案例式互动教学

2024-07-15

问题案例式互动教学(精选十篇)

问题案例式互动教学 篇1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把高考原题《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在幻灯片上打出来, 对二、三两联进行概括的两个不同的答案一并打出:“1.颔联写吴国宫殿的花草将幽僻的小径掩埋, 晋代的人物也进入了坟墓。颈联写三座山隐约坐落在天边, 白鹭洲把长江分为两半。”“2.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让学生进行评判, 明白怎样的称之为“概括”。并引用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的“如剃僧发、如拆袜线”向学生阐明本堂课的主要问题:怎样把零星琐碎的像和尚剃头时的碎发一般的文字整合成凝练的文字?

接着教师给学生明确, 哪些地方需要考查我们的“概括能力”?1.某段某句的作用, 需要先对这个段落或句子进行整合。2.一篇文章的行文思路, 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甚至诗歌, 都要理清作者思路, 表达的时候语言需要概括。3.赏析某段落、句子, 如表达特色题, 需要概括。

【分析】基于问题解决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来支撑, 问题“取之于生”而“用之于生”, 应该是学生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 本堂课提出的问题“概括能力”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 很多学生阅读文本都是不够整合的, 表述也是拖泥带水的, 这个问题是“真问题”,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障碍性, 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探索的必要和价值, 可以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究。

二.合作探究学习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接下来一个环节就是师生共同的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的要求如下:珍惜拥有, 唤醒旧知, 重新发现。请你从手头做过的习题中, 整理出主观表述题涉及到“内容概括”的部分, 并根据答案总结、反思, 说说文本阅读时应该如何进行“概括”?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从资料里选取典型例题, 讨论、交流。 (课前每个学生已独立准备, 课上只是一个交流、完善、整合的过程)

【分析】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上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概括时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 把以往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作为一个生长点, 引导学生亲身去经历、再创造, 使经验的得来更加深刻而鲜活。此环节教师的出发点是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课前的整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很多学生要上台发言, 势必刺激他们要认真准备。

三、课堂展示小结

教师明确各小组上台发言要求:1.进入文本, 透视解题全过程;2.自信大方, 展示小组真合作;3.仔细聆听, 增加阅读新认识。引导学生发言应注意哪些事项, 要注重对文本的分析, 即怎么得出结论的, 结论是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上来发言交流, 老师安排各小组根据需要选择人数上台, 可以是一人, 也可以两人, 一人讲解概括的方法, 一人把具体的方法写到黑板上供大家参考。中间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总结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如:“管红丽, 作为组长你真幸福, 有这么漂亮的板书来映衬你的讲解, 可见你们组的综合实力。”“你讲得很有魅力, 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双眼睛都炯炯地盯着你。”“刘盼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 单枪匹马上来了, 女汉子啊!”“给大家透露一下, 谢梦洁上次的课没轮上讲, 她捶胸顿足说这次一定要轮上, 今天是她第一次上台, 这种自信和大方是很少见的。”

【分析】此环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时刻, 无论是学生的总结、还是老师的点拨, 都是内化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不断的进行强化, 而事实也证明, 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新的东西, 学生讨论合作得出的结论比教师备课时得出的结论要来得丰富, 这就是合作的力量, 也促进了教学相长的关系。

四、当堂练习反馈

分别用一段文学类和论述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检测反馈, 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生和老师刚才提出的方法, 效果良好, 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主题式教学案例 篇2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主题式教学案例

城关镇刘湾小学 王宝珍

童诗文本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启蒙教材;童诗教学是学生最好的思维发展的捷径;童诗创作是学生最好的语言实践活动。把童诗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不仅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有趣、生动,充满诗情画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种语言的积累,文化的积淀,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审美能力、思想情感等,更重要的是诗是人类言的升华、智慧与精神的结晶。本文仅以《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为课例,带孩子们去感受诗,想象诗,吟诗诵诗作诗,感受诗歌的魅力。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设计

1、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小学二年级学生 学科:语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2、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娓娓的向我们述说着雷锋叔叔的感人事迹,轻轻地拨动着我们的心弦。雷锋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挂在嘴边,我们都拾到雷锋是一名解放军战士,是一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解放军战士。雷锋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我们的身边还是有无数的活雷锋,读完这首诗歌,我们会明白,人们寻找雷锋、呼唤雷锋,其实就是寻找雷锋精神,呼唤我们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学习课文,是让学生在感情的朗读中去触摸昨天雷锋的足迹,去寻找今天的活雷锋,去沿着雷锋的足迹,伸出热情的双手,捧出春天般的爱心。

3、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为了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把读、想象、演贯穿全文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演中体会,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感受雷锋的助人为乐的精神。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4、教学目标:

(1)知识: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情感:通过朗读感悟,懂得奉献爱心,乐于助人。

5、教学重点:

认识课文中的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表达对雷锋叔叔的崇敬之情。并读出诗歌的节奏感。

6、教学难点:

规范、美观地书写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运用。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表达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

7、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收集雷锋的资料

教师:《学习雷锋好榜样》磁带、课外书《雷锋的故事》 学生:生字卡片、课前搜集的雷锋资料。

(二)、教学过程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电影《雷锋》片断 板书: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自主表达,深悟诗情。(1)自主朗读,表达收获。(2)教师范读,感受人物形象。

4、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5、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二、教学实施过程与反思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前提,也是最直接简单又是最有效的方法。读诗是一种语言的凝集,古人也就是在不断的读、背中理解其含义并为我所用,创作了无数精华之作的。我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按照这样的设计思路进了课堂。一节课下来,觉得诗歌短短的。孩子们读的也很整齐,很流利。对课文内容也有了详细的了解。可我总觉的,这不是一节诗歌的学习课,课堂上没有诗歌的韵味,缺少了诗歌的灵气,学完了课文,孩子们对诗歌的了解还很肤浅。于是我又拿起《课程标准》,拿起《教学论坛》;反复钻研教材之后对教学方法和思路进行了调整,重新进入课堂,执教如下

<教学实录> <一>、走近雷锋,了解雷锋。

1、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歌曲吗?(放课件:《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你们知道为什么把雷锋当成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吗?(读读课文后面的小资料《我知道》)

2、雷锋叔叔已经离开我们了,我们到哪里寻找他呢?(板书: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认识生字:雷、锋

【反思】

设计时,我给大家提供了3月5日纪念日、革命家微冷夫同志的题词等内容,看似丰富没实际上学生觉得很遥远,很生疏,丝毫不起为下文学习的奠基作用。而后边的交流雷锋资料也都是雷锋做好事,助人为乐这些方面的泛泛而谈,花费大量的时间,收效颇低。作调整后吗,由学生喜爱的音乐入手,直接从学生的感官入手介入新课的学习,把雷锋的榜样作用直接展现给孩子们,直入正题,低时高效。

<二>、自主发现,合作诵读。

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

师: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认真读一读,仔细比一比,看看本科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发现这篇课文每一句话都单独成为一行!生:我发现几个句子排列在一起就成为一段(节)!

生:我发现这一课跟以往的课文有不同的地方,他们中间有空行。师:空行分开的地方,前边是一个小节,后边是一个小节。生:我发现这些句子很好读。

师:那你在比较一下每行最后一个字的读音,有什么发现? 生:小溪、足迹、哪里、这里、汗滴……他们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字母i.师: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押韵”。押韵的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音乐感是不是?

生:我发现文中有些句子很相似„„

师:你们真是细心的孩子。像这样的一句话写一行,几句话为一个小节,每句话基本上押韵的文章,我们叫他“诗歌”。你们喜欢读诗歌吗?那么,这首诗歌究竟告诉大家一些什么事情,相信大家再去细细地读一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反思】: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学生一个个交流完自己跌发现后,我们有针4 对重点进行强调和介绍,忽略了诗歌在表达形式上的特征,导致诗歌这个概念在孩子们头脑中印象不够深刻。调整后,我突出强调了诗歌“改段为节,单句成行,句尾押韵,结构相似”这些特点,让学生很快了解像这样的文本可以称为“诗歌”,印象深刻。

2、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学生再次读文,用笔画出诗歌里讲到的事情。)生:我读懂了作者在四处寻找雷锋的足迹。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在下雨天送迷路的孩子回家。生:我读懂了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老大娘很累。

生:我们找到了雷锋叔叔,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3、引导朗读,读出诗情

师:第一小节里为什么用两个“你在哪里?”你觉得这李英爱怎么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第二小节朗读中,“蒙蒙、泥泞、足迹”你想怎么朗读? 学生练习朗读,并说出感受

师:第四小节中,你为啥把“背着、踏着“读的那么重呢? 生:因为雷锋叔叔背着大娘,路上有很多荆棘,他很累,洒下了许多汗滴,所以要读得慢,读的重。

师:最后一个小节中,为啥又把“四处“读的那么慢那么重呢? 生:四处就是到处,我们找了很多地方很多地方,找到了很多雷锋叔叔,所以要这样读。

师:随后一句话你想怎么读呢?

生:我要读的很高兴。因为我们找到了雷锋,我们知道了“哪里需要献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

师:我们班上有没有需要献出爱心的时候呀?你们在我们班里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社区里,你找到活雷锋了吗?在生活中,你找到活 5 雷锋了吗?快来夸夸他们吧!

生:讨论交流并汇报,【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的时候,我采取了分小组朗读,学生在小组内反复朗读,读的很流利,课时没有细细品味语句中包含的情感,华而不实。调整之后,我从学生的朗读入手,引导他们抓住关键的字词,体会其中的含义,再用朗读表达出来。既读出了内容,也读出了情感,还感受到诗歌的节奏美、韵味美。

4、自主表达,深悟诗情。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默读全诗,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小节,然后高声朗读几遍,想一想你要用怎样的方式跟同学们交流,可以同伴合作。

(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形式交流感受。)学生交流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一小节,我想用朗诵的方式给大家汇报我的感受!(诵读第一小节)

生:我喜欢第二小节,我想给大家讲故事来汇报我们的阅读收获!(声情并茂地讲了雷锋送迷路孩子的故事。)

生:我喜欢第四小节,我画了一张画来汇报我的阅读感受。生:我喜欢第五小节,我先给大家朗诵这一小节,再给大家讲一则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

[反思] 这个环节在设计时,我分为第三个大环节单独处理了。但是同样是朗读,感悟、表达的环节,我认为还是整合在一起比较科学。而且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上个环节学生充分的朗读之后,让他们在意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朗读感悟,不6 仅形式多样,而且收获颇多。

<三>、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师:雷锋叔叔做了那么多的好事,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点学生读课后“我知道”)

师:在学习课文前我布置大家摘抄雷锋的日记和故事,下面请大家分组比一比,展示展示你找到的内容,看哪个组的同学找到的故事和日记最精彩!我们现在来开展“雷锋叔叔知多少”交流活动。

(各小组分别派出代表上台讲故事或读雷锋日记。)评出最佳演讲者和最佳小故事。

【反思】

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要深化学生对雷锋这一英雄人物的认识,光靠课文中原有的内容或教师的说教,是远远不够的。针对低年级儿童喜欢听故事的特点,让孩子们自己讲故事,识英雄。

<四>、内化拓展,情感升华。

1、孩子们,雷锋叔叔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永在,我们不光要学习他助人为乐的精神,还可以学习他的哪些方面?

2、再说一说我们身边的雷锋或自己准备以怎样的实际行动向雷锋叔叔学习。

3、播放《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让学生跟着唱一唱。【反思】

(由于有了前面的对雷锋叔叔的充分认识、对课文的深度理解,学生都乐于把自己知道的身边的雷锋或自己的真实想法跟大家交流。最后在《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的跟唱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学生)

【全课反思】:

在对诗歌体裁的初步接触中,我抓住了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7 说一说这条思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比较、发现、交流,教室最后进行总结,把诗歌的特点简洁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不仅是学生喜闻乐见,而且初步感受到诗歌语言的魅力、内容的感染力、情感的深沉美。

但是课后我还有很多思考:

本课的学习,我只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的魅力,尽情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透过文本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人和事。

如果把诗歌教学延伸到实践活动中去,继续加深、加强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搭建起一座从读到写的桥梁,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模仿创作、实验创作,更深一步感知诗歌的魅力,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小手表达对美的欣赏和追求,不是更好吗?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我对教学设计做了改进如下:

三、教学改进设计

1、走近雷锋,了解雷锋。(1)播放电影《雷锋》片断(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板书课题:6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自主发现,合作诵读。(1)初读诗歌,了解体裁。(2)再读课文,理解内容。(3)小组朗读,读出诗情。

3、补充故事,深化认识。

你还知道哪些雷锋的故事?能讲给大家听吗?

4、交流雷锋资料,拓宽学生思维

(1)大屏出示学生搜集的雷锋资料,从雷锋爱学习、珍惜时间、热心助人、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关爱他人等方面进行交流。

5、课外延伸,学习创作。(1)校园内、社区中、生活中你发现活雷锋了吗?(2)仿写课文,学习创作诗歌。

6、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听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并学唱。(2)我们要学习雷锋叔叔的哪些方面? 四、二次实施过程

基于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案例分析 篇3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把高考原题《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在幻灯片上打出来,对二、三两联进行概括的两个不同的答案一并打出:“1.颔联写吴国宫殿的花草将幽僻的小径掩埋,晋代的人物也进入了坟墓。颈联写三座山隐约坐落在天边,白鹭洲把长江分为两半。”“2.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让学生进行评判,明白怎样的称之为“概括”。并引用清代袁枚《随园诗话》中的“如剃僧发、如拆袜线”向学生阐明本堂课的主要问题:怎样把零星琐碎的像和尚剃头时的碎发一般的文字整合成凝练的文字?

接着教师给学生明确,哪些地方需要考查我们的“概括能力”?1.某段某句的作用,需要先对这个段落或句子进行整合。2.一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甚至诗歌,都要理清作者思路,表达的时候语言需要概括。3.赏析某段落、句子,如表达特色题,需要概括。

【分析】基于问题解决式的语文教学模式需要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来支撑,问题“取之于生”而“用之于生”,应该是学生迫切需要去解决的问题,本堂课提出的问题“概括能力”比较贴近学生的实际,很多学生阅读文本都是不够整合的,表述也是拖泥带水的,这个问题是“真问题”,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障碍性,答案也是丰富多彩的,有探索的必要和价值,可以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探究。

二.合作探究学习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接下来一个环节就是师生共同的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要求如下:珍惜拥有,唤醒旧知,重新发现。请你从手头做过的习题中,整理出主观表述题涉及到“内容概括”的部分,并根据答案总结、反思,说说文本阅读时应该如何进行“概括”?你能得出哪些启示?

接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资料里选取典型例题,讨论、交流。(课前每个学生已独立准备,课上只是一个交流、完善、整合的过程)

【分析】新课程倡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概括时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把以往学过的知识、做过的试题作为一个生长点,引导学生亲身去经历、再创造,使经验的得来更加深刻而鲜活。此环节教师的出发点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课前的整理进一步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很多学生要上台发言,势必刺激他们要认真准备。

三、课堂展示小结

教师明确各小组上台发言要求:1.进入文本,透视解题全过程;2.自信大方,展示小组真合作;3.仔细聆听,增加阅读新认识。引导学生发言应注意哪些事项,要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即怎么得出结论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争先恐后上来发言交流,老师安排各小组根据需要选择人数上台,可以是一人,也可以两人,一人讲解概括的方法,一人把具体的方法写到黑板上供大家参考。中间教师对学生的展示总结进行过程性的评价:如:“管红丽,作为组长你真幸福,有这么漂亮的板书来映衬你的讲解,可见你们组的综合实力。”“你讲得很有魅力,不然为什么那么多双眼睛都炯炯地盯着你。”“刘盼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单枪匹马上来了,女汉子啊!”“给大家透露一下,谢梦洁上次的课没轮上讲,她捶胸顿足说这次一定要轮上,今天是她第一次上台,这种自信和大方是很少见的。”

【分析】此环节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时刻,无论是学生的总结、还是老师的点拨,都是内化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不断的进行强化,而事实也证明,教学过程中会生成很多新的东西,学生讨论合作得出的结论比教师备课时得出的结论要来得丰富,这就是合作的力量,也促进了教学相长的关系。

四、当堂练习反馈

分别用一段文学类和论述类的文字对学生进行检测反馈,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学生和老师刚才提出的方法,效果良好,很多问题迎刃而解。

【分析】在学生基本掌握关于“怎样概括”的知识与技能之后,必须及时进行反馈,通过反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检验自己的教学效果。因为本堂课学生经验的获得都是直接经验,学生对课堂上总结出的方法记忆深刻,所以课堂反馈练习的目标很顺利地实现。

问题案例式互动教学 篇4

一对任职教育中“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再认识

任职教育是以解决岗位任职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是任职教育的根本。问题式案例教学就是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牵引,以解决岗位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难题为根本,以任务完成为教学导向的案例式教学。其本质就是带着问题搞研究,带着研究进课堂,在师生多向交流与研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加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培养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式案例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体现学生的主体自觉作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实现课堂教学师生的互动及探究合作。

问题式案例教学的核心关键在于“问题案例”的创设。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案例是问题的情境融入,基于案例可以提出问题,基于问题可以引出所学课程的基本知识、根本原理与解决方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通过案例问题的解决,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较好地实现建构主义学习认知过程,完成学习目标,而且也能从中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任职教育中“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分析需求,巧设疑案。任职教育培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在开展教学前,教师到工作一线,深入分析岗位能力需求,以需求为牵引,分析归纳出学生岗位任职能力培养的能力指标体系,以能力指标反观得出教学实践的重、难点问题。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实际,将带有能力培训要点的疑难问题进行巧妙搭配,融入至案例的编写过程中,让案例处处体现问题,问题环环相扣,将问题贯穿整个案例的解决过程中,以不断的引导学生解疑释惑。

第二步:情境营造,以疑导学。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于问题式案例教学流程的合理设计与情境氛围的营造。问题的呈现或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层层深入、前后连贯、逐层展开,创设的案例问题情境,要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与探究答案的心理,引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疑才会有思考,才会有探究,才会有钻研,才会有对问题背后原因的探究和孜孜不倦的毅力。

第三步:探索求证,全面议疑。问题式案例教学在提出问题后,教师要积极引导,帮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或形成一定的见解、看法。以问题的多样化解决为基准,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横向交流,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学习讨论中注意调控纠偏,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解决问题,对发现生成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以互相启发,推进问题式案例教学走向深入。

第四步:充分解疑,总体升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发言要认真对待,正确引导,对有难度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有偏差的地方,对教材知识的关键要根据情况和岗位任职的需要,将理论嵌入至实践中,进行重点讲解,扩展学生对理论前沿及实践的认知,不断增加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在相互讨论的思想碰撞中,不断完善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岗位任职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五步:反馈调查,又生新疑。问题式案例教学的重点是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任职能力,而能力的提升需要由实践不断的检验与提高。为及时掌握学生的能力培养情况,教师要在培训结束后,广泛调查学生的岗位实际任职能力情况,对比能力指标体系,不断分析学生能力培养的缺憾,找到新的问题所在,为后续的教学找到提高点。这种反馈机制的形成,不仅有利于教师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也有利于形成良性的教学机制,对提升任职教育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

一是岗位问题分析式。岗位问题分析式意在训练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先将任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难点问题,经汇总归类,形成若干个“问题”,并准备好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中,教师按照一般认知规律的基本要求,在完成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提供“问题”相关素材后,引导学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问题有关的资料,并展开多方位交流、讨论研究,探索求证、自主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待学生形成方案后,按问题处置的一般规律,进行深入细致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与比较得出正确答案。

二是经典案例讨论式。教学准备阶段,教师以与专业教学密切相关的经典案例为依据,选择若干典型待研究问题,并设计若干情况处置方法,以供教学使用。教学实施阶段,教师可通过情境再现、角色扮演等手段,让学生展开沉浸式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授课教员负责穿针引线,不断将各种观点与方法,引入至案例中,启发学员深入思考。当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则以真实案例处置方案为基本导向,进行情况处置的调控纠偏,引导学生使用正常的方法进行处置,这样不仅突出教学主题,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提升了理性思考、合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虚拟案例研讨式。教师结合岗位任职需要,以适度超前的方法,虚拟出不同的问题事件,让学员置身其中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分别研究制定出处置虚拟问题事件的方案,并通过方案交流评判得出相关结论。虚拟事件研讨式不仅可以在相互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火花,完善学员的知识体系结构,其研究内容的深度与跨度,也可以促进专业建设的不断发展。该方法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要具有较强的控局能力,以保障虚拟事件研讨顺利实施。

四关于任职教育“问题式案例教学”的实践反思

任职教育问题式案例教学要讲究艺术,教师既要根据能力需求及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中的有效“预设”,又要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动态不确定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气氛把握和调控。问题式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是探索任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实践模式。问题式案例教学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心已开始逐步转移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教师与学生地位的转换要求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设计转换与实践方法的改变。

一是合理设置案例问题。问题式案例教学实质是以问题为牵引和导向,由师生通过相互合作、资源共享的方式,研究探寻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的选择要与学生的认知和能力相适应,要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问题的设置不仅要具有代表性直指岗位任职需要,体现出专业知识的相互关联性,还要具有时效性、综合性、科学性和适度的超前性,这样不仅可以全方位系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精神,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是注重合作与资源共享。在问题式案例教学中,师生的相互合作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设计问题式案例教学的课堂活动时,要考虑建立一定的信息差,以体现师生合作共享真实性。在实施过程中教员要注重所需的研究意识、能力和方法以及背景知识获得的渐进性,在需要学生自主进行信息搜集的情况下,提高信息获取能力时,教师仅提供知识搜集的方向,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疑难问题面前,教师要注重细节信息的给定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与选择。否则不仅会影响教与学的效果,还会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探索性,以致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是注重氛围营造与体验创造。问题式案例教学案例情境的真实再现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更有助于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过程全面理解和体会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压力与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语言表述、多媒体再现、压力测试等多种手段综合应用,为学生营造较为真实的体验环境,逐层引导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过程的互动性,可以通过主持人、特邀嘉宾的形式,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真实交流,这不仅是一种体验,更是一种创造,不仅让学生在交流中掌握知识,更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综合提升。

四是注重动态角色互换。在问题式案例教学的互动性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都是动态的。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和辅导者,负责帮助和指导学生参与活动,但同时,教师也是参与者,他们与学生形成平等关系,创设轻松和真实的实际交流环境;学生主要是活动的参与者,但也应该是组织者和辅导者。动态的角色互换,可以让师生在动态的思想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思想,新的解决方法,促进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李勇刚.任职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纵横谈[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2010:118-121

[2]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案例式教学工作总结 篇5

1对象与方法

1.1教学对象: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级高护、护理日语、护理英语专业学生。其中高护与护理日语是一个教学班(89人)作为实验组,即案例教学组。护理英语教学班(90人)作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组。

1.2教学方法:实验组在药理学总论、抗菌药物概论等章节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法,在药理学各论中大部分采用案例导入式教学,其中抗消化性溃疡药、抗糖尿病药及抗菌药采用案例讨论式教学。对照组全部采用传统教学法,结合多媒体,讲授药物分类、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1.2.1案例导入式:在药理学各论中,例如讲授抗心绞痛药时,先引入心绞痛临床病例,再提出药物治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结合多媒体展开理论教学。此法较传统教学法的平铺直叙生动有趣,印象深刻。案例导入式教学占用学时数较少,对总学时影响微乎其微。这是与案例讨论式教学相比突出的优点。

1.2.2案例讨论式:以抗糖尿病药为例。首先教师介绍糖尿病的医学知识,课前一周将糖尿病临床病例及讨论题发给学生。6-8名学生组成一个讨论小组,由组长组织课余交流与讨论,形成小组内观点。课堂上以每个小组长发言为主,其他成员也可补充。重点讨论病例药物治疗方案是否合理,各组设计给药方案与病例药物治疗方案异同点,并进一步讨论药物作用机制、不良反应等。最后教师解释争议大的问题,梳理和总结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点,使学生明确所学章节重点和难点。

2教学效果

2.1考试成绩:学期末进行药理学结业考试。实验组与对照组实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试题中考察识记、理解、应用的知识各占22%,43%,35%,其中案例讨论式教学章节分数占18%。对两组试卷成绩总分及案例讨论式教学章节成绩分别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成组t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试卷成绩总分无显著差异(P0.05),但案例讨论式教学章节成绩有显著差异(P0.01),即案例教学组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

2.2问卷调查:学期末对案例教学组学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评价案例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对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显示:案例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案例式教学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3讨论

再探初中英语案例式教学 篇6

一、增加案例式教学方法和内容

以往我们认识到的案例式教学方法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充分、深度发掘出教育创新的内容,往往用老瓶装新酒应付了事,这是绝对不能实现创新性的。在过去实践中,部分教师运用所谓的“引入案例式教学”时,无非是增加些如历史人物介绍、生活事件关联等,课程的传授方式仍然停留在通过使用文字、图片等方法让学生学习英语。这种以案例式教学为噱头的教学方法是不实际的,也是不可取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越来越早、越来越快地接受新事物,有时甚至比老师懂得多。在这样的新形式下,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成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就成为我们英语教师面临的新问题。“逼着学”显然是不可取的,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好奇心和主观能动性,才是教学的实质意义所在,也是案例式教学方式引入的根本目的。

下面就引入一个教学案例,来具体说一说如何利用当下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来开展有效的案例式教学。

译林牛津版的初中英语课本,9A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Methods and colors——心情与色彩,这节课中有许多关于颜色方面和心理学方面的单词。那么,如何使学生能够充分学习到这些单词的特点,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呢?案例教学方法就起到了大作用。

课堂开始,教师先播放一段听力材料,内容是Andy今天心情十分好,平时她最喜欢红色的东西。然后提出问题:Andy今天最有可能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学生当然认为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听力题。之后老师将问题深化:为什么Andy在心情好的时候选择穿她最喜欢的红色衣服?心情和色彩之间有没有一个必然的联系呢?

学生开始思考,有的说色彩决定心情的好坏,有的说心情的好坏决定色彩的选择。那么,其他的一些东西呢?比如能让人心生愉悦的音乐、讨人贪闻的花香、美味的食物……这些又能不能让人联想到一些色彩呢,而这些联想是否能让人身心愉悦呢?带着这些问题,师生们再一起做一个小小的实验。

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幻灯片,其中有黑色、蓝色、黄色等不同颜色,让学生在纸上记录出看见相应颜色时心理微妙的变化;之后再播放快乐的音乐、悲伤的音乐,让学生记录下听到这些音乐时心理的变化;再为学生播放一些图片,如小桥流水、晴空万里等;最后让学生将这些快乐、悲伤、寂寞等感受与色彩、心理联系起来。学生们发现,当接触到让心情快乐的事物时,他们联想到的颜色是暖色调的;当他们看见与悲伤、寂寞等相关的事物时,就会联想到冷色调的颜色。同样当我们看见冷色调或是暖色调的颜色时,心情也会发生微妙的悲伤或是快乐的变化。通过这实验,学生就明白原来心情与颜色有着十分强烈的关联性。之后,老师才开始讲述课文,学生就会对课文内容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遇到therapist(心理学家)之类的词汇也会提升重视程度。

最后是知识的应用环节。教师在讲述完课文重点后,播放一段经典电影《辛德勒名单》中红衣小女孩的片段,学生会被电影的情节所吸引、感动。教师布置任务,学生小组合作讨论:为什么看见红衣小女孩时我们会产生强烈的触动,你认为是红色影响到我们的心情吗?这样学生在用英语讨论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课本中学到的单词,而且兴趣十分浓厚。

二、教学方法内涵要有所延伸

案例式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将课程内容延伸到课外兴趣培养之中。我们不可以把案例教学模式化,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的兴趣,不是简单地把案例讲给学生听就可以了。

为了增强案例式教学的实时性,我们将学生的课后作业布置为:了解当下你最感兴趣的新闻内容,并且收集与该新闻有关的线索,并用英语将其编成一个语言精简的小故事,每周一篇。在每次上课前请部分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文章,之后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简单的讨论,并且可以自由地用英语发问。

这种延伸式英语案例教学方法,是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心理特点而制定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内心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渴望与别人分享,并且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这样学生在讲述和分享的过程中就会慢慢对这种英语表达方式产生兴趣,进而自主学习英语,这种教学方式是案例式教学法的延伸。

案例式教学方法是一种正在不断完善的教学方式,有着极强的时代性和运用优势。作为英语教师,我们要正确把握教学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受益。

问题案例式互动教学 篇7

一、抓住问题情感特征, 创设融洽案例情境, 激发主动探究潜能

情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助推剂, 是学习效能提升的“内在源泉”。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作为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积极学习情感需要建立在良好外界因素刺激下, 达到“爱屋及乌”目的。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部分教师在选取问题案例时, 未能将数学学科趣味性、生活性等内在特性与数学问题进行有效融合, 致使数学案例内容枯燥、无味, 对学生积极学习情感刺激程度降低。因此, 高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情感及其内心发展规律, 认真挖掘数学学科情感因素, 设置出融洽、平等、和谐的教学情境, 将案例问题设置的过程变为激发学生内在情感的过程, 使学生在感知、体味案例问题中, 促进学生良好学习情感的建立, 主动融入数学知识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集合”知识时, 教师通过研习该知识内容, 找出该知识内容与现实生活问题的有效“衔接点”, 对现有数学问题进行“加工”, 设置出“50名学生参加体能和智能测验, 已知体能优秀的有40人, 智能优秀的有31人, 两项都不优秀的有4人, 问这种测验都优秀的有______人。”具有激励特性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感知问题案例, 学生感知教学案例情境中, 认识和领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服务生活”的内涵, 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问题探究的积极性, 从内心产生探知问题内涵的“冲动”, 促进学生由“被动探知”向“主动学习”的有效转变。

二、抓住学科丰富内涵, 设置发散性问题案例, 明晰问题解答要领

善于抓住问题案例的关键点和要害处, 进行行之有效的解题活动, 就会获得“四两拨千斤”的教学实效。但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发现学生由于未能认清和掌握数学知识体系间的深刻内涵, 在进行问题解答时, 不能采用有的放矢的阶梯式进行问题解答, 使其不能掌握相关类型问题解答方法。因此, 教师在进行案例式问题教学时, 要善于在问题案例形式的选取和案例类型的设置上动脑筋, 抓住数学学科知识章节间的密切关联特性, 设置出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或一题多问的发散性数学问题, 通过采用“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的教学方式, 引导学生抓住问题关键处, 开展分析、思考、解答活动, 最后在教师指导、点拨和总结下, 领悟相似类型问题的解答要领, 能够对此类问题解答“得心应手”, 提升学生学习效能。

三、抓住评价指导特性, 提供问题辨析空间, 形成良好解题习惯

解题过程如下: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教学活动双边互动特性, 引导学生开展问题辨析活动, 要求学生结合案例问题中所涉及的数学问题内容, 在复习数学知识要点和解题要领基础上, 引导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辨析, 指出该问题解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接着教师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讨论, 然后请学生代表根据讨论结果, 指出问题解答的优缺点, 并再请学生进行“二次评析”, 从而提升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 有效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促进和提升学生的解题效能。

上述教学过程中, 教师借助教学评价的指导特性, 将学生主体能动特性进行有效放大, 设置出具有矛盾性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到问题解答过程的辨析活动中, 通过学生对解题过程以及学生辨析过程的讨论、评价, 使学生在问题解答中抓住问题解答的关键, 并认清自身解题过程中出现的不足, 有效提升学生思维辨析能力水平, 促进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实现解题效能“质的飞跃”。

总之, 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时, 要抓住学科知识要点, 凸显主体特性, 开展多样问题解答活动, 使学生在解答案例问题中激发学习潜能, 掌握解题方法, 提升解题效能。

摘要:案例式教学是问题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是体现新课标意志和内涵的重要途径。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高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如何开展案例式教学活动进行了阐述。

问题案例式互动教学 篇8

一、抓住案例典型性, 实现学生教学内容知识有效掌握

常言道:“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进行案例式教学同样如此。教学实践也证明, 设置紧扣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 能够对知识教学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因此, 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时, 要用甄别和选择的眼光, 根据内容遴选一些能够贴近教学知识重难点的问题, 进行知识教学活动, 使学生能够从“冰山一角”窥见“无垠大海”, 从而实现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体系的整体掌握, 提高教学效能和学习效率。

例如在案例初步知识讲解时, 教师抓住概率这一知识点中的概率定义、机会以及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等方面的定义和性质内容, 设置了“掷一枚正方体的骰子, 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这六个数字中的一个, 请分别说出一个必然发生、不可能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件”这一典型性问题案例, 让学生结合概率知识点内容进行问题的解答。学生在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对概率知识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实现了自身对概率知识点内容的有效掌握, 为以后学习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二、抓住案例探究性, 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有效提升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 要将学生自主合作、实践探究、创新思维等学习能力发展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始终。案例式教学作为课堂有效教学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同样要遵循这一目标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应选择具有一定探究思维特性的数学问题, 作为案例式教学活动的内容, 在课堂知识巩固教学环节或知识拓展环节中进行有效设置, 使学生能够借助于教学知识点内容和已有知识经验开展探究活动;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进行问题的有效解决, 实现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

如在三角形知识内容教学中, 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图形中正三角形知识的性质时, 利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 向学生设置了“正三角形给人以‘稳如泰山’的美感, 它具有特殊的对称美。请你用三种不同的分割方法, 将图中的三个正三角形分别分割成四个等腰三角形 (图中画出分割线, 并标出必要的角度) ”的探究性问题。听完老师的提问后, 同学们纷纷尝试动手进行操作解答, 很多学生只能采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这时, 教师有意引导学生, 让学生回答“三角形中, 三个角的平分线、三个边的中点连线、三个边的中点的性质分别是什么”的问题, 使学生能够从中领会问题的内在性质, 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 从而实现学生能运用三种方法进行这一问题的有效解答的目标, 切实提升学生探究解题的积极性。

三、抓住案例概括性, 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体系有效构建

当前中考更加注重学生对综合性问题的设置, 其已经成为中考问题设置的重要内容。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 要在仔细研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采用联系的学习方法, 找寻课堂教学知识点之间的内在相互联系, 并运用数学问题这一桥梁进行有效连接, 将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融入设置好的数学问题内容中, 使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 对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能有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进而实现学生整体知识体系的有效建立。

如例题:已知一次函数y=kx+b的图像经过 (2, -3) 和 (-4, -6) 两点。 (1) 求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并画出解析式的图像。 (2) 根据函数图像回答:x为何值时, y≤0;y为何值时, x≥0。 (3) 求此函数的图像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

这一例题是教师在教授一次函数知识中“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的知识点时, 向学生展示的一道数学问题。学生在初步掌握两者关系的基础上, 根据自身解题经验, 解答这一问题。在解题的过程中, 学生对两者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掌握, 从而有效实现了对一次函数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

思政课案例式教学模式探讨 篇9

一、目前案例式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案例式教学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其他课程中借鉴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最近几年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目的是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兴趣, 并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考, 自觉参与到教学中来的一种授课模式。但就目前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对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来看, 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 案例的选择过于单一,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 授课教师可参照的教辅材料有限, 可直接运用于教学的现成案例不多, 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 对教材知识点的理解不够深刻, 机械地运用教辅材料中的案例,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呆板无趣。甚至几年的讲授都运用同一个案例, 没有新鲜感。或者简单利用网络搜集案例, 对案例内容熟悉不透彻, 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由于案例选择的单一性,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案例式教学的运用效果不佳。

其次, 案例式教学没有打破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引入案例式教学模式之前, 学生都是被动听课, 强迫学习。引入案例式教学的目的是改变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由被动听课变成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但是, 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并没有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依然是以听课为主, 教师还是处于唱独角戏的阶段。

最后, 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运用, 还出现了案例喧宾夺主的情况, 在授课过程中, 由于关注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运用, 过于突出案例的讲解, 而忽视了知识点的运用。在授课过程中, 常常出现学生听完课之后只记住了案例, 而对知识点全然不知的情况。这无疑是案例式教学模式运用的失败。

以上是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所遇到的比较典型的问题, 当然还有由于案例的引入授课时间不足, 学生对案例讨论不积极等其他问题, 都需要我们在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想办法解决。

二、思政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模式的改进措施

面对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运用所出现的诸多问题, 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授课教师, 我们必须对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进行一些必要的改进。

首先, 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能力。在小范围内, 比如学校内部, 或者同一所城市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教研活动探讨典型章节案例的运用, 让教师彼此交流授课经验, 交换彼此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案例。对于一个案例大家共同分析与评价, 既可以审视自己案例的运用程度, 又可以丰富自己在授课过程中案例的选择, 从而提高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能力。不同城市之间的高校可以通过教学研讨会, 针对某一章节, 大家进行研讨交流, 并收集典型案例, 学习借鉴, 以便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案例运用的评比, 激发授课教师发现优秀案例的积极性, 选拔出来的优秀案例还可以在同行中推广, 学习借鉴, 提高教师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能力。

其次,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案例运用易简不易多。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 案例的运用易简单化, 不要过于冗长。繁琐的案例不仅耽误授课时间, 而且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把学生引入到案例中, 而忘记了引入案例的真正目的。过于冗长的案例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不容易熟悉案例内容, 讲解起来麻烦。教师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对案例内容的讲解上, 而忽视了对案例的分析与运用。每节课对案例的运用也不要太多, 案例运用太多容易让课程讲授变得混乱, 很难让学生真正对案例进行自主分析。只要对于重点知识点引入典型案例, 让学生针对知识点讨论, 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让学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思考。

再次,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一个案例的运用要做好教学设计。对于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教师想通过案例说明问题, 不要采取通过案例来解释知识点, 这样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要先剖析案例, 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思考, 发现问题, 再通过教师引导, 自己得出知识点。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发现问题的乐趣, 让课堂教学不再死板, 教师也能从中受益。因此, 教学设计很关键。一个好的案例要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好案例的作用。

最后, 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还应该注重案例的实效性。在现实生活中, 每天都会有新鲜的案例出现,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耐心收集资料, 细心整理, 还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 自己编写适合教学的案例。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紧跟时代步伐, 了解社会实际的一门课程。这也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用性。

案例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完善, 及时发现问题, 并予以解决, 这样才能让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三、思政课程中案例式教学模式运用的价值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授课过程中, 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是非常必要的, 这一教学模式的运用, 体现了其独特的价值。

第一, 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枯燥乏味的状态, 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生动有趣。一改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 这无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一次重大的变革。

第二, 案例式教学模式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常常被人们认为只是理论的传授, 没有实践的运用。实际上这是完全错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传授理论, 更主要的是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运用。案例式教学模式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到了把理论运用于实践。

第三, 案例式教学模式彰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正魅力。案例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提高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讨论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改过去思想政治理论课只让学生背书的传统形式, 让学生也体会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的魅力所在。

最后, 案例式教学模式还可以激发学生潜能, 实现教学相长。案例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 激发潜能, 同时也对教师的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实现了教学相长。

案例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受益颇多。因此, 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案例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邢志.案例教学模式探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 2007, (4) .

[2]王雅芬, 黄小平.案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 2002, (12) .

[3]钱方明.改进案例教学提高案例教学的质量[J].嘉兴学院学报, 2002, (11) .

[4]马淑琴.论案例教学[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高等教育版) , 1999, (3) .

问题案例式互动教学 篇10

一、抓住问题激励特性, 运用趣味性问题案例, 激发学生能动学习情感

心理学研究证明, 运用接近学生情感“发展最近区”的外部刺激, 更能增强学生主观上主动获取知识的信心和欲望.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案例式教学时, 就可以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 将数学知识进行有效创新, 找出数学知识点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实例的有效衔接点, 设计出具有浓厚生活特点, 趣味特性的数学案例, 将学生学习情感进行有效激发, 主动投入到问题教学整个活动中, 促进学生良好积极学习情感的养成.

如, 在教学“二元一次方程”内容,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性问题, 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结合, 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促进了学生“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有效转变.

二、抓住问题概括特点, 运用综合性问题案例, 提升学生动手探究能力

数学问题作为数学知识内容要点及章节体系的有效概括, 可以说是数学知识体系内容的“一面镜子”.案例式教学方式的运用, 就是要在问题教学活动中, 将数学知识体系通过综合性典型案例这一载体进行有效呈现, 让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能力进行思考分析活动, 提升学生动手解答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例1 在生产中, 为了节约原材料, 加工某些零件时常利用一些边角废料, 如图1所示, △ABC为锐角三角形废料板, 其中BC=12 cm, BC边上的高AD=8 cm.在△ABC上截取矩形PQMN, 使QM边与BC边重合, 画草图说明P、N两点落在什么位置上, 才可能使它的面积最大?求出它的最大值, 并求出此时矩形的长和宽.

学生在对这一问题解答过程中, 可以通过抓住问题的条件关系, 从知识点内容方面进行入手, 运用网络知识图例, 将知识点关系进行有效地展现, 从而很好锻炼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问题解答能力和整体探究能力.

三、抓住问题发散特性, 运用开放性问题案例,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问题具有多样性, 是教师进行创新思维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时, 可以将数学问题的开放性进行有效凸显, 善于对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进行创新和加工, 形成具有形式多样的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的开放性问题, 能够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角度, 思考方式、解题思路, 进行问题的有效解答, 从而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和显著增强.

例2 已知x2+3x+5的值为11, 则代数式3x2+9x+12的值为 .

变式1:在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 中, 若a-b+c=0则方程必有一根为 .

变式2:若关于x的方程 (m+1) x2+2mx-3=0是一元二次方程, m取值范围 .

此题是教师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教学时, 根据该节知识点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 对问题进行有效变形, 开展发散性教学活动的方式.通过这一教学活动, 可以发现, 运用开放性问题进行案例式教学活动,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潜能, 实现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

总之, 案例式教学是问题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可以抓住教学内容体系脉络, 学生学习特点, 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数学案例, 开展有效问题教学活动, 从而有效促进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

摘要:选择具有能够有效反映知识要点内容和学习目标要求的数学案例, 对学生知识要点的有效掌握和学习能力的显著提升, 会起到促进作用.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体会, 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进行了论述.

上一篇:经济社会本质下一篇:EMT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