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2024-07-22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精选十篇)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1

2015 年5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 国办发〔2015〕36 号) , 指出“2015 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7 年普及创新创业教育, 实现新一轮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预期目标”, “到2020 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 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的总体目标。结合2014 年教育部的改革方向“600 所地方本科高校转向应用技术型”, 不难发现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创业, 改革课程教学, 为国家培养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当前形势, 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高校, 应该适时进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课程教学改革, 寻找大学生就业突破口, 鼓励大学生创业, 提高大学生就业积极性, 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精神和能力。

一、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 高校对新教育理念的接受与更新存在时间差

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荆德刚在解读《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时已明确指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教育理念滞后、文化氛围不浓等问题”。在高等教育体制转型期, 由于新教育理念起步晚, 高校对此做出的回应尚需更长时间的消化与接受。尽管高校一直关注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 但是传统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仍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传授就业创业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解读, 没有及时结合最新的时事政治、政策法规更新教材内容, 加大第二实践课堂的投入力度。同时, 就业创业资金预算存在缺口, 致使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校内新媒体就业创业平台的建设没有物质保障。

( 二) 师资结构匹配不均匀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高校目前开设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是一门公共课程, 授课的老师主要由学工系统的管理人员或者大学生辅导员兼职担任。这些老师有的学历较高, 授课的理论水平也高, 但是缺乏在行政企事业单位处理实务的经历和锻炼; 有的管理学生能力和处理学生事务的能力较高, 但是没有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而这门课程不属于专业课, 所以没有配备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的专业人才, 专业化程度不高, 特别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缺乏具有先进理论知识和丰富创业管理经验的师资队伍。因此, 为了符合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良好发展,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的师资力量需要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充实和重组。

( 三) 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认知模糊认可程度不高

目前, 我国大多数高校在学生进入大学之际, 就开始设置就业创业指导课程, 但是每个学期的课程量较少, 一般只有8 - 10 个学时, 每周进行一次大规模的授课, 而且有的高校每周安排不同的老师进行授课, 课程没有连贯的系统性, 老师自由发挥较大。在大学生的潜意识里面, 公共课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 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进行学习, 只需要保证出勤率合格, 不影响课程成绩和学分即可。他们认为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实用性不强, 这些理论知识没有专业课知识重要, 参与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积极性也不高。总体而言, 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创业认知较模糊, 没有形成阶梯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 一) 更新教育理念, 提供后盾保障机制

高校要尽快更新教育理念, 跟上国家发展步伐, 重视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第一, 建立机制保障。成立独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发展中心, 研究应用型本科教育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和具体的实施方案, 整合利用各部门资源, 组织、指导、督促、协调和管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活动。第二, 完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重新构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 开发校本课程辅助通用教材, 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与改进。第三, 加大物质保障。加大专业教师队伍培养、第二实践课堂专项经费的投入, 将教学质量评估结果列入教师奖励性绩效的考评, 提高教师对课程建设和自身发展的重视程度, 利用新媒体在校内创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二) 培养专业人才, 加大师资队伍建设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改革离不开专业指导教师的培养,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师资队伍。首先, 高校鼓励教师考取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中高级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 获取相应的入门教学资格, 持证上岗。其次, 做好教师“走出去, 引进来”的培养方案。改善现有教师队伍质量, 挑选年轻有潜力的老师外出学习进修、挂职锻炼等, 丰富授课教师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引进中高级专业人才和外聘行政企事业单位的专家、职场经济人或者自主创业的成功校友定期为学生授课, 提供最新的就业信息, 介绍就业创业经验, 传授就业创业技能, 解答就业创业疑惑,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精神和能力。最后, 调整授课教师的阶梯队伍。大一阶段, 可以安排专业知识理论较强的教师授课, 促进学生初步了解就业创业, 调整大学生的职业观, 引导学生开始制定符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传达学生一种就业危机意识; 大二、大三阶段深入系统授课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知识, 加强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 组织各种各样的就业创业模拟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大四阶段主要由外聘的专业教师引领学生外出参加社会实习, 实地进行就业与创业指导。

( 三) 加强意识教育, 提高学生认可程度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的授课对象是大学生, 如果不能改变大学生对就业与创业教育的狭隘认识, 高校就难以培养出技术密集产业的高级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积极性, 鼓励大学生创业,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为突破口。一方面, 需要从大一开始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 邀请在校的高年级学生把自己的实习实践心得通过交流形式传达给大一新生, 加深他们对就业创业的认识。接下来由教师作为“牵线人”, 教他们如何挖掘自己的优势, 认识自己的不足, 尝试制定符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和计划, 再根据现实情况一步步完善职业规划和在大二大三阶段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高校的团学工作可以依托校园文化平台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培养大学生既可以独立自主又可以团结协作的能力, 进一步挖掘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 整合校内外资源, 在校建立大学生毕业就业创业追踪信息库, 拓展校外就业实习基地和创业培育基地; 在外加强校校联合、校企联合, 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开展国外合作, 互换交流生, 学习他们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 真正实现就业创业教育的具体实践教学成果。

摘要:《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目前是国内高等院校的一门公共课程, 但是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该课程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高校对新教育理念的接受与更新存在时间差;师资结构匹配不均匀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学生对就业创业教育认知模糊认可程度不高等。本文就如何进一步改革该课程的教学, 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 针对性的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夏一方.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M].苏州大学出版社, 2010.

[2]周桂瑾, 俞林.应用型本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策略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57632:5-9.

[3]李丽娜.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会论坛, 2015, 21, 13203:131-132.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2

论文摘要:根据管理学的供应链管理模型,提出了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框架,主要包括概念、模型以及该模式重要节点的主要内容,有助于整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建设与就业管理的关系,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水平。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供应链管理模型;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

一、就业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价值导向

高等教育的价值被定义为“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应用型本科教育作为一种相对较新的高等教育形式,由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发展演变历史和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决定了就业是其重要的价值取向,本文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何谓“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就是在现有的相对成熟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以就业为龙头,重新组合、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到的诸多要素,使之服从、服务于学生就业这一总体目标,并由此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整体性、范型性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性”是指该培养模式包括了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构成、学制安排、实践教学、师资特征、就业管理等一系列影响就业的要素集合,这些要素间既存在着教学上的前后时序关系,又包含了教学上的逻辑关联,仅仅依靠其中任何一个要素而非发挥全部要素的合力,不足以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这强调了“整体性”。所谓“范型性”是指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固定,在就业导向的背景下,前述每种要素、要素包含的具体内容、在学生就业中发挥的作用基本上保持稳定,不会发生太大的本质性变化,能够被称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模式。

由于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高专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因此其往往被蒙上一层“低层次”色彩,对此本文不敢苟同,本文认为就业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面临的共同任务,这些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学院在就业方面的区别仅仅体现于其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岗位的不同,但真实的、较高的就业率仍是它们共同追求的教育价值,因此,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学院在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原理上是相通的,只不过具体内容不同而已。

再者,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就业适应性,而“就业适应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它完全超出了高职高专院校为提高学生就业率所追求的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层面,同时,“就业适应性”的内涵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较高层次的智能并不矛盾。

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出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有其客观必然性,这种客观必然性与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历史渊源、人才培养规格、学科设置、区域性影响力、办学特色等属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般来说,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来自于3个方面的因素,即专家意见、社会需要和学科自身特点,如果我们把这3点因素置于应用型本科属性的背景进行考量,也不难得出就业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之一的结论。

二、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

本文借鉴管理学上的供应链管理模型,将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培养模式的系统性、整体性、范型性特征融为一体,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供应链管理模型中,所有影响企业利润的要素被分解为主体性活动和支持性活动两大类,并且主体性活动包含的要素是按照企业经营活动的时间顺序进行组织;支持性活动是指使企业主体活动得以顺利展开的关键性、职能性企业经营活动,如企业组织架构与人力资源、生产与技术开发、市场营销、企业财务会计等(图1)。

与此类似,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性活动包括了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组织、就业管理等环节;支持性活动包括了实践性教学、师资特征、实习就业基地建设等内容(图2)。

这种模式的提出,一方面简化、固化了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各要素各得其所、各尽其用;另一方面向我们昭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既强调对一般性教学规律的遵循——表现为主体性活动,同时又强调要采用一些特殊性的手段——主要表现为支持性活动,有意识地强化、突出一般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就业功能。

根据笔者掌握的文献资料,像这种将管理学上供应链模型迁移到教育领域并提出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尚属首次,因此各种争议在所难免,尽管如此,本文认为这种就业导向培养模式的提出有以下积极意义:第一,打通了就业与日常学科建设、专业建设间关系,使得日常的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工作更具有指向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学科建设效率;第二,将就业压力化解在日常工作之中,使得就业工作不再是学生毕业时的临时抱佛脚之举,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就做好了该培养模式所言的主体性和支持性活动,那么较高的就业率将成为一种必然;第三,有利于以就业为起点,回溯、逆推至整个学生培养方案的各个层面,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师资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形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

三、就业导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一)专业设置应该具有应用型本科的特色

本文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应有以下特征:该专业以传统学科为背景,但同时以培养学生某种技能、使之具备某种能力为己任。以传统学科为背景保证了该专业的.本科层次,培养学生的某种技能凸显了该专业的应用型特色;该专业应该具有明确的行业指向性或针对明确的职业岗位,只有如此才能容纳大量学生就业。例如,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以传统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为学科背景,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如外语应用能力、导游、酒店管理等能力,其针对的行业又恰恰是号称劳动密集型的旅游业,因此旅游管理专业是比较典型的适用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设置的专业。

应用型本科院校如此特征的专业设置,自然而然地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大多具有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而具有这种特征的人才恰恰是社会经济发展大量需要的人才类型。 (二)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方向课”的课程体系。体现就业导向特色

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遵循“厚基础、宽口径、重应用、多方向”的课程体系组合思路,因而表现出一种“平台+模块”式的课程体系。从就业角度看,公共基础课平台和学科基础课平台保证了学生的本科生培养质量,提高了其综合素质和专业适应面;专业方向课课程由多个模块构成,模块集合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就业意愿、专业依托行业的内在结构等进行组合,既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具有弹性,使得学生的培养规格始终与社会需求、产业结构保持良性互动,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

为了真正体现这种“平台十模块”式的课程体系的含义,在学制上宜采用“2+2或3+1”式的“两阶段”教学进度安排。如,前2年或3年为基础教育阶段,该阶段中大专业(通常指一级学科)的教学实施统一课程、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要求,使同一大专业基础教学具有统一性、普适性、扎实性。后2年或1年为专门化教育,根据人才需求预测、学生兴趣、就业意愿按专业方向分流培养。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教学强调本科层次的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在专业模块的构成上,根据旅游业的产业构成、产业热点及其就业容纳能力、学生就业意愿、该专业方向本身成熟度的不同设立了导游与旅行社管理方向、酒店管理方向、旅游文化与规划3个模块。

(三)优化教学组织,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就业竞争优势

首先,要加强实践性教学,进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双重考核。实践性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之更快地适应未来工作,更重要的是从心理上、行动上改变部分大学生眼高手低的不利于就业的心理定势,提高其职业精神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认同度;应用型本科院校都注重实践教学,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大都规定为6:4或7:3,但必须要像管理传统上的理论教学那样,正规地、系统地管理实践教学。其次,实施“双证教育”,即毕业生不仅要获得毕业文凭,还要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缩短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间的距离。最后,加强授课教师资格审核,以具有“双师双高型”特征的教师为最佳。

在实践教学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制定了并行于理论教学的实践教学大纲,并将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如职业岗位认识性实习、课程实践、综合性实习、毕业实习等形式贯穿于四年制教学始终,除了基础的实践教学考核外,还将学生获得英语导游职业资格、酒店职业经理人职业资格等证书通过率作为衡量实践教学效果的又一标准;专业方向课程的授课教师全部是具有英语导游证书或高级经济师职称的“双师双高型”教师,保证了实践教学质量。

(四)加强与产业联系,建立一大批实习、就业基地

从就业角度加强与产业联系,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要追求以下目标:通过院校师资和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相互交流,优化教学内容,使之贴近实践,塑造学生易于就业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以学生不同类型的实习为纽带,加强与产业界的相互理解,不断提升合作水平,引导校企合作由以往设立的低层次、松散型的实习基地向建设高层次、稳定型的就业基地转化。

根据笔者经验,如果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在每年毕业生数量与就业基地数量问建立5:1的关系,协议就业率基本上不成问题;笔者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作访问学者时,就注意到该学院有一产业关系办公室(industrialrelation),其职责在于常年吸收、固化、优化与全国旅游业企业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负责每年举办两届校园招聘会(careerfair)。这种常设机构不但可以避免国内院校常见的实习、就业基地单位的流失,而且因为有专人负责,工作常态化,使得校企关系越来越紧密。

(五)就业管理

广义的就业管理起始于专业设立之时,此处指狭义的就业管理工作,时间上是指本科毕业生的最后一个学期。在此阶段要注意以下工作节点:召开毕业生实习、就业动员会,进行就业辅导,说明就业形势、面试技巧、就业优惠政策等;举办针对性强、专业性强的小型校园招聘会,让毕业生和专业所掌握的实习就业基地单位直接见面,先实习再双向选择就业,促进学生就业效果明显。我校旅游管理专业已连续举办两届校园招聘会,毕业生协议就业率连续两年达到100%;分解就业压力,平时就要注重组织文化建设,在教师与专业间形成一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共同价值观,使得此时教师关心学生就业成为一项顺理成章的工作要求;加强进度管理,分为初期动员,中期检查、落实,末期收官3个阶段,通过进度管理促进就业工作的阶段性落实。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3

摘要:财经类专业目前是云南应用型本科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就暴露出来。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通过对部分财经类专业近几年的就业数据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学校方面的问题,从高校教育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促进就业能力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云南高校  财经专业  就业分析

0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每年有大量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在严峻的经济形势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双重压力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突出,这个问题是否能解决关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目前财经专业是云南应用型本科高校最热门的专业之一,随着报考人数的不断增加,一系列的问题,如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专业对口就业难就暴露出来。通过对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为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改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热”的现状

1.1 云南高校财会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呈上升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社会上各种企事业单位对财经类专业的需求也会大大增加,财经类专业已成为各高校中的一个热门专业。云南各大高校报考财经类专业的人数也是急剧增加。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为例,该校从2001办学至今,招收的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人数不断增长,是报考人数最多的,云南省其他高校几乎也是如此。

1.2 会计专业证书报考人数急剧增加

随着财经类专业报考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考取一些财会方面的证书。比如会计行业最基本的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银行从业资格证等各类经济学证书。比如云南省2010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11.6万人,2011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21.3万人,2012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34.8万,2013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40.5万,2014年报名参加会计考试的人数约有47.8万。①这样就会导致一个问题,考过的人越多,就意味着证书的含金量越低。

2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财经类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作为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的财经类毕业生,就业情况如何呢?专业对口率如何呢?只有通过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才能反馈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运行效果。通过QQ群、微信等方式对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共回收到115份问卷,其中男生38人,占33%,女生77人,占67%。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2.1 封闭式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①在校成绩优秀的有23人占21.3%。良好的71人占65.7%。成绩中等的12人占11.1%。成绩差的有2人占1.9%。②毕业后收入状况在1000-2000的有14人占13%,2000-3000的有41人占总人数38%,3000-4000的有31人占28.7%,4000-5000的有8人占7.4%,收入在5000以上的14人占13%。③毕业后毕业生选择工作地点在云南市内的有65人占56.6%,云南省地级县或镇的有26人占22.6%,在省外城市的有19人占16.5%,在省外地级县或镇的有5人占4.3%。④往届毕业生刚毕业时选择所从事工作时是财经类专业对口的工作的72人占62.6%,自主创业的8人占7%,从事管理类工作的5人占4.3%,餐饮娱乐类4人占3.5%,选择其他行业的26人占22.6%。⑤根据对当前财经类专业就业形势的看法,认为当前就业压力大的有27人占23.5%,认为就业比较容易的有26人占22.6%,认为就业形势一般的26人,占22.6%,认为当前就业形势因人而异的36人占31.3%。⑥针对当前财经类专业人员的供求情况认为供过于求的有66人占总人数57.4%,供不应求的有26人占22.6%,认为供求平衡的有23人占20%。⑦毕业生在选择工作职业时首要考虑的问题调查认为首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的有7人占6.1%,首要考虑就业地点的有6人占5.2%,首要考虑工资待遇的22人占19.1%,考虑是否有利于个人发展的62人占53.9%,考虑父母的要求与期望的2人占1.7%,首要考虑个人兴趣的16人占13.9%。⑧而在求职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跟不同的困难,认为最困难的是没有工作经验的是66人占57.4%,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是就业中难度最大的是30人占26.1%,认为最大难度是工资待遇的是10人占8.7%,认为是其他问题的有9人占7.8%。⑨对于如何提高财经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调查,有41人(35.7%)认为学校应该加强对财经类专业在校生的实践。6人(5.2%)认为政府应该在政策上加大就业力度。25人(21.7%)认为学生在校时应该自己多参加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43人(37.4%)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的经验。⑩针对学生认为财经类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有15人13%认为很好,47人40.9%的人认为较好,46人(40%)认为一般。7人(6.1%)认为不好。■而对当前财经类专业毕业生就业中最主要的问题学历的高低不是最主要的,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拥有证书的多少与级别的12人占10.4%,认为是工作经验的缺乏的54人占47%,认为是就业信息机制不健全占的3人占2.6%,认为是学校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的21人占18.3%,是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合理期望值过高的25人占21.7%。■根据你的工作经历认为学校教授什么最重要教育最有用的23人(20%)认为是专业知识,42人(36.5%)认为是技能培训,有44人(38.3%)认为是实践经历,6人(5.2%)认为是其他原因。■认为学校最缺乏的教育是专业知识的有6人占5.2%,9人占7.8%认为是人际交往能力,24人(20.9%)认为是解决问题能力,74人占64.3%认为是实践能力,2人(1.7%)认为是其他。■毕业后就业单位性质16人(14.8%)是国企,54人(50%)是私营企业,24人(22.2%)是事业单位,14人(13%)是其他性质。

2.2 开放式问卷

对财经类专业教育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回答总结如下:①绝大多数的毕业生认为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理论知识学得再好,没有实践经验也是没有用的。②不要因为一些所谓的课程教学,让学生和社会脱节。③请一些成功的企业老板去分享,加强专业实战。④学校书本教育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老师职业技能传授过于理论化,应该针对实际情况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锻炼和跨专业基础知识传授。⑤对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注意对新信息新知识新思维的培养,增加实践课程。国家加强就业政策。⑥多增加有关实习机会,加强毕业生的心理教育。⑦专业课之余增加模拟操作类的课程,以及多为学生创造到社会各领域实践的机会,实践经验和考证过级同样重要。

3 影响学生就业的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

3.1 师资结构不合理

云南还处于一个教育发展比较落后的情况,师资力量本来就不是很雄厚,更何况财经类专业的学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空前程度,即使加快教师的聘用工作,也不能适应办学规模扩大的发展势态。

3.2 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够注重实践教学

财经类专业本就是一个要结合理论和实践的专业,不然就会变得眼高手低。然而,随着报考人数的增多,实践设施越来越跟不上。所以现在的手工会计模拟实务来说,通常是指导老师拿出一套经济业务资料,学生自己操作整个过程登记账簿、编制报表。对于如何进行经济业务合理性控制、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和预测、如何与同事进行沟通和协调等实际问题,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3.3 就业指导工作不完善

当今,仅仅是应用性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了让学生全面而综合的发展,能够有一个好的未来,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已经迫在眉睫。现在,用人单位比较看重财经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而这些,在专业课当中是学不到的,这就需要学习专门来开设一些课程或开展一些活动,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 促进云南应用型高校财经类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建议

4.1 重视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与理论研究型人才主要要求研究能力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复合能力,既包括知识、技术、专业的实践应用能力,又包括构建应用知识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这是一种综合能力。高校应将学生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要连在一起,与一些当地企业建立起一种长期而稳定的实习及就业合作关系,定时定批的将一些同学推荐到用人单位去实习。

4.2 加强就业指导

学校应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贯穿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整个过程。可以先培养大一新生对职业规划的意识;对大二的学生就要让他们自己有一些危机意识,明确未来所要发展的路,并为之做出一些努力;对大三的学生,应该鼓励出去找一些兼职,接触社会并锻炼一下自己的基础实践能力;进入大四后,就要刻意去找符合自己专业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的锻炼和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掌握求职技巧。

4.3 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培养

与理论研究型人才所要求的创新、创造思维素质不同,本科应用型人才要具有应用知识、技术、技能进行创业所需要的专业素质和开拓精神等综合素质。这种素质包括较高的专业素质,又包括一定的非专业素质,是一种综合素质。财经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在进行经济、财务核算和管理咨询中,专业知识的运用、专业技能的发挥与个人的责任心、道德、自信心、心理、意志、品质、身体等非专业素养关系十分密切。高校不仅要培养出适应社会,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其做到敬岗爱业、熟悉法规、依法办理、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坚持准则。

5 结语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既有学历高、素质好和发展潜力大的优势,又有缺乏社会经历的劣势,而且目前毕业的学生相当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个人就业涉及多个家庭和社会各个方面。如果不能实现充分就业,不仅是对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影响社会和家庭,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对于高校而言,应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注释:

①资料和数据来源:云南省会计网http://116.52.249.87:7001/netrep/index.jsp.

参考文献:

[1]胡永平.西部地方高校财会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困境与对策[J].财会月刊,2012(27).

[2]张文艳.财会专业学生自我素质对就业的影响[J].财会通讯,2011(22).

[3]张克非.财会专业大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4).

课题项目: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4

1. 人职匹配理论。

人职匹配理论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特质———因素论和人格类型理论。特质———因素论最初是由美国职业指导专家帕森斯提出的, 是进行职业选择和指导的经典理论。该理论认为, 个人与相应职业的匹配分为三个步骤, 这是职业选择的关键。首先, 利用心理测量等多种手段, 对个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进行评价, 了解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和身体状况等个人特质。其次, 分析个人从事各种职业所要具备的条件, 了解职业的各种信息, 包括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等因素。再次, 在准确评估个人特质和职业因素的基础上, 进行人职匹配, 帮助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人格类型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创立的, 将人格和职业各分为六种类型, 认为不同的人格分别有相对应的职业类型。

2.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注重个体心理、背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动态影响, 提出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个人目标三个变量因素, 认为它们交互作用, 共同影响个体的职业选择及后期职业发展。该理论提出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三个子模型:职业兴趣模型、职业选择模型和工作绩效模型。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激发了个体的职业兴趣;职业兴趣又和个体背景因素、环境因素等变量共同促进个体职业目标及职业选择;职业目标及职业选择进一步产生职业行为, 形成工作绩效;工作绩效转而影响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 形成良性的动态反馈回路。

二、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单位用人标准

1.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工业生产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一般地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是服务区域经济, 满足市场需求, 适应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 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他们从事现代工业工程现场的生产、设计、研发、运行、维护、管理、服务等工作, 具备工程项目运行能力。基于现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要求,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注重道德素质、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调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规范的工程素质的培养。

2.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单位用人标准。

对相关就业单位走访调查后了解到, 现代工业企业重视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要求毕业生首先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爱岗敬业, 有责任心, 具有一定的职业忠诚度和企业忠诚度。其次, 绝大部分企业要求毕业生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第三, 要求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扎实, 学习能力强, 有钻研精神和创新能力;第四, 由于工程应用型用人单位的工作性质, 出差多、环境差, 要求毕业生身体强健, 能吃苦耐劳, 某些用人单位甚至把这一要求放到首位。第五, 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 善于人际交往和交流沟通。

三、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1. 受社会现实环境影响, 功利色彩浓厚。

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社会思想出现多元化趋势, 大学毕业生受其影响, 就业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在社会现实环境的影响下, 某些学生的就业价值观呈现浓厚的功利化色彩。某些毕业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有追名逐利现象, 以自我利益为中心, 追求自我的最大利益和幸福感, 忽视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责任感。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毕业生受行业发展影响, 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只要认真做准备积极应聘, 基本都能找到相关工作机会。某些学生都优先选择工资较高、福利待遇更好、发展前景良好、单位知名度较高的企业和岗位, 甚至某些学生已经和就业单位签约, 为了稍高的物质待遇违背诚信观念选择毁约。

2. 受家庭观念影响, 地域观念较强。

当前大学毕业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对家庭的依赖性比较大, 父母也不希望唯一的子女远离家乡到外地工作, 再加上外地生活成本等原因, 促使他们回到家乡附近的大中城市工作。也有某些学生因为已经适应和熟悉了学校所在城市的社会生活、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 加之家乡附近大中城市没有合适的工作, 选择学校所在地就业。选择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就业的非生源地的大学毕业生很少, 除了与家乡距离较远的原因外, 与这些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压力太大、竞争激烈等现状有很大关系。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为例, 绝大部分学生选择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主要原因是该院90%的学生生源来自江苏, 苏南生源的学生回家乡工作, 来自苏北及经济较落后省份生源的学生, 如果家乡没有更好的选择, 基本也会在学校所在地南京和经济发展更好的苏锡常找工作。

3. 受学校教育影响, 专业认同度较高。

经过学校四年专业教育的培养和学习,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择业时专业对口率高, 体现了较高的专业认同度。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为例, 该院某些学生在高考选择报考学校、专业时有很大盲目性, 甚至很大比例的学生属于高考失败、被调剂过来的。他们因为高考充满挫败感, 对学校和专业都不了解, 没有专业热情和求知欲。经过学院的教育培养和专业氛围的熏陶, 大四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了解程度有很大的提高, 再加上工业行业的整体就业形势较好, 学生就业过程中专业认同度较高, 因此, 工作的专业对口率和相关度较高。

4. 缺少社会实践经验, 就业期待值与现实有差距。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前, 很少有相关的社会实践经验, 也缺乏专业实习经历, 不了解行业工作的实际情况。某些学生不考虑自身的现实条件, 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一味追求理想中的高薪、轻松、环境好的工作, 就业期待值与现实存在差距。以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为例, 和专业对口及专业相关的工作, 大部分需要长期或者经常出差, 很多企业工作环境相对较差, 某些岗位工作强度比较大。某些学生不愿意从事经常或长期在外奔波的工作岗位, 宁愿放弃工资待遇更高的工作岗位, 希望在环境较好的办公室安稳上班, 缺乏吃苦耐劳和拼搏精神。某些毕业生工作后无法适应就业单位的工作节奏和压力, 选择频繁跳槽或辞职考研究生。

5. 受心理年龄特点影响, 就业选择盲目, 容易受引导。

大学毕业生年龄在22岁左右, 处于青年中期, 他们思维灵活, 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同时在心理发展上具有矛盾性和两面性。因为一直生活在学校相对单纯的环境中, 还未正式踏入社会, 没有经历社会现实的洗礼, 大学毕业生的心理还不成熟, 思维也存在主观片面性, 容易受外界引导。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 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广泛应用, 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扩大。某些毕业生没有甄别各种就业信息的能力, 对将要从事的职业和就业单位缺乏全面的了解, 容易受到已毕业学长、同学、网络等外界片面信息的影响, 在功利性的驱使下做出盲目的判断和选择。

四、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措施

1.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职业, 进行科学的人职匹配。

根据人职匹配理论,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采取多种措施,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深入了解职业, 选择和自己人格类型相适应的职业和岗位, 这是形成科学就业价值观的基础。首先, 要建立类型齐全、多方位的职业测评系统, 使学生客观、全面地认清自我, 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人格类型、就业价值观念等个人特质, 在求职就业上做到心中有底。其次, 要对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和岗位进行分析、比较, 了解用人要求、人才需求、行业发展前景、工资、福利待遇等, 使毕业生心中有数。再次, 在对毕业生个人和就业单位、岗位的全面分析后, 学校、就业单位、毕业生要加强交流、沟通, 利用就业指导、就业推荐、就业咨询、面试等多种方式, 使毕业生心中有谱, 促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有效匹配。最后, 要不断研究、调研工业行业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 以此为基础调整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2. 突出正面宣传, 营造良好的就业价值观舆论氛围。

针对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特点, 学校、家庭、社会要重点进行与就业相关的正面宣传教育, 共同营造良好的价值观舆论氛围,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首先, 在社会层面, 要加大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面新闻的宣传力度, 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政府要担负起对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的监管责任, 使主流媒体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在电视、报刊、网络各大门户网站、手机媒体、微信、微博、QQ等传播媒介中, 要广泛宣传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 特别是为国家做出贡献、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典型, 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新时期劳模、基层就业榜样人物等, 对在艰苦行业和边远地区就业的大学生要给予足够的物质补贴和荣誉, 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鼓励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操, 增强社会责任感, 坚定理想信念, 为国家繁荣富强增添力量。其次, 在学校层面, 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分挖掘优秀校友、行业杰出人物、优秀教职工和在校优秀大学生资源, 大力宣传他们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精神和行为及优秀品德,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优化学校的校风、学风。在家庭层面, 家长要配合学校, 做出表率, 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家规, 正家风, 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3. 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提高学生就业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不仅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还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能力, 关注学生的就业心理, 帮助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 首先, 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从事某种活动的结果预知的准确度, 从而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良性动态循环。经过适当的人职匹配, 学生对自身和将要从事的职业有客观、全面的了解, 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目标和行业就业单位的用人标准, 增强学生对从事职业的感性认识和体验, 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应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 消除学生就业心理障碍, 利用心理团辅、专业课程、社团设计活动, 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培养学生积极、自信的就业心态, 培养工程师和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需要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良好的协调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走访用人单位、加强实践教学、开展科技创新等方式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及对工业行业的感受;通过设计职业生涯规划、求职简历和面试技巧、创新创业方面的活动, 锻炼学生的求职能力, 明确职业目标和学习发展的重点。第二,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重视环境因素对职业兴趣、职业选择、工作绩效的影响, 因此工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构建有利环境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增添助力。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联合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就业单位、社区、专业职业指导机构, 打造内容丰富、数据翔实、方便快捷的开放性职业信息网络平台, 内容包括就业形势、国家相关政策、行业标准, 就业单位、就业指导和咨询、职业规划和培训、招聘信息、毕业生就业信息、典型案例、沟通交流等。第三, 利用课堂、主题班会、社团活动、企业实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方式, 发掘学生身边榜样, 发挥朋辈效应, 对激发学生职业兴趣、选择职业也能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功.大学生职业发展理论述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3 (10) .

[2]章跃, 朱永江.工程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建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 (7) .

[3]孙素芹, 顾永安.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架构与依据[J].现代教育管理, 2012 (9) :72-75.

[4]何露霞.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动向[J].继续教育研究, 2015 (9) :78-79.

[5]徐静娴.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 2015 (9) :299-300.

浅谈当代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 篇5

——以襄阳、随州地区汽车产业调研为依据

【摘要】以襄阳、随州地区汽车产业调研为基,从本科毕业生就业问题谈起。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而作为大学生,对于这涉及自身利益的话题更是十分关注。襄、随地区企业老总的对人才的要求和对大学生的看法及态度谈及本科生的自我技能储备。

【关键词】就业现状 人才需求 就业心态 就业技巧

一、关于就业

(一)就业定义

就业的含义就是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

如果再进一步分析,则需要把就业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即就业条件,指一定的年龄;收入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

(二)中国就业率在全球的城市的位置

全球:转型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城市最高,发达国家城市稍弱,落后地区较低。

中国:就业率总体靠前,个别较为落后。中国前十名的城市泉州、深圳、惠州、威海、北京、东莞、珠海、温州、潍坊和广州依次排在全球第5、9、10、11、14、17、22、26、28和29名。

(三)就业能力

1.一般能力:一个人的态度、世界观、价值观、习惯;2.与工作有关的一些能力,主要是指处理与周围的人和工作环境的关系的能力,如怎样进行工作,如何与人相处等;3.自我管理能力,如决策能力、对现实的理解能力、对现实资源的利用能力,以及有关自我方面的一些知识、对学校所学课程与工作中具体运用之间的关系的理解能力。

2.特殊就业能力:某个职业所需的特殊技能和环境所需的某种特殊技能,如一个会计必须具备较好的数学功底,护士需要某种特殊的护理技能,美术工作者必须具备色调感、浓度感、线条感和形象感等。

二、就业市场

(一)中国毕业生就业现状

据《2012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在2011年毕业的本科生中,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10多万人选择“啃老”;即使工作一年的人,对工作的满意率也只有47%.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人数再创新高,本科生将面临越来越沉重的就业压力。

上大学、找工作、结婚、生子——原以为人生可以这样按部就班地过下去。可谁知,既定轨迹才刚行进到第二步,就意外地卡了壳。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屡屡碰壁,“没有经验”成了他们被拒之门外的理由;更有不少本科生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高不成低不就”,放弃了手中的就业机会。种种原因,造就了一支庞大的“本科生失业军团”。

(二)武汉科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武汉科技大学近三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3%以上,年度就业率位居湖北省高校的前列。作为热门机械制造业学院,机械学院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比较高,在近三年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之下,就业率能达到96%以上。就业方向主要到工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本专业方向毕业生除可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以外,将在全国各大铁路工厂、科研院所、各大铁路局站段、大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司以及相关外资企业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是前期工资很难能够很高,与普通技术员相差不大。

(三)调研过程中公司和政府对于本科生的态度

在为期一个多周的襄、随地区汽车产业调研过程中,同学们确实感受到了就业压力和工作的艰辛,了解了存在于自身的种种需要改正的问题,但是许多公司对于本科毕业生还是持比较肯定的态度,甚至宇清公司、齐星公司和东风神龙等公司表达出希望同学们能到其公司的态度,而襄阳汽车产业办公室的主任更是介绍了襄阳发展的种种优势,多次提到希望同学们毕业后可以到襄阳地区发展的想法。

二、企业现状以及对人才的需求

从襄、随地区汽车企业谈起。在技术研发上,仿制多、创新少,资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自主开发能力弱且不愿做长期投资。在产品设计上,质量利用系数低,同类型、同吨位车比国外重20%-30%;专用功能满足度比国外同类产品落后5-10年;人机工程应用不充分,适应性能不强,高技术运用较少。在生产装备上,多厂房车间等基础硬件设施投入,少先进制造设备和高端检测仪器。在制造能力上,机械化生产和自动化生产程度较低,从而降低了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与国外专用汽车企业大量采用智能化设备、柔性化生产和敏捷制造还有较大差距。在加工工艺上,虽然在加工设备等硬件方面与国外的差距正在缩小,但在生产管理、工艺标准及检测执行等软件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较大差距。因此在整体上随州企业存在着缺乏合理的技术结构、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创新机制、缺少

技术储备、缺乏资金投入五大问题,而不得不走上仿造之路,形成了国内仿国外、小企业仿大企业的尴尬局面。仅有部分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达到了较高水平并获得市场成功。

要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就是人才,正如奥龙专汽的老总所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所以从政府到企业一直重视人才的引进与留用。同时专用汽车在国外占据车辆比重的70%,而我国仅为40%,市场需求和潜在市场很大。本科生作为一种主体人才理应有很大的需求量,但是情况却并非如此。以厦工楚胜汽车企业作为突出代表,座谈时企业老总对于我校刘昌明老师的态度充分展示了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但是对于本科毕业生明显持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不会特意培养,去留自任。在公司眼中,本科生只是准人才,具备较高的素养以及快速学习的能力而不能直接为企业带来效益,同时许多本科生存在对自己定位不准的情况,所以相比较而言,企业甚至更倾向于专科生。

在调研过程中我特意问了一些关于企业对本科毕业生期望的问题,相比较能力,企业更注重的是品质。能力可以培养,技能可以学习,但是不具备良好的品质对公司非但没有好处甚至产生危害。当被问及期望毕业生具备哪些品质时,厦工楚胜老总的第一要求是低调做人,然后依次是听话出活,;多练内功,学好专业知识;有足够多的实践经验。奥龙公司老总的要求与厦工楚胜基本相同,除此之外提出要多思考。

三、就业心态和自我完善

暂且把工作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有兴趣高工资;第二等,有兴趣低工资;第三等,无兴趣高工资;第四等,无兴趣低工资。所有人都在追求第一等的工作,但是当前毕业生普遍存在动手能力差、工作经验少的问题,很难满足第一等工作的要求。对于自身认识不足是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上不去的最重要原因。正如

(一)坦然面对就业挫折,提高心理承受力,调整并保持良好的就业心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据调查平均投出15份简历才会收到一次面试机会,而面试也不一定成功,因此就业挫折肯定会存在毕业生就业路上。毕业生对自身定位不够准确,眼高手低的情况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造成待业的同时,又看到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却通过关系得到了自己希求的工作很容易造成心理不平衡,此时不及时调整很容易一蹶不振、心灰意冷。

(二)充分认识职业价值,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明确工作和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要承认每份工作带给你的价值(社会地位、获得认可程度以及工资)不同。职业不仅仅是为了生存,更重要的是生活和发展。只要愿意努力,每份职业都有意义及价值同时也会带给你足够大价值!择业时不能只考虑工作的工资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在襄、随地区汽车做调研时,公司老总介绍的许多中高层技术人员成功的原因大都是忠诚和热爱只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爱自己的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接受客观现实,调整就业期望值

就业市场化给本科生带来了机遇与实惠,但市场化下的求职竞争是极其残烈的,失败者大有人在,所以,我国就业难的状况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辩证法告诉人们:“客观存在决定主观,主观必须适应客观”。大学生就业难,而用人单位无人可用的情况有很大一方面原因就是本科生就业期望太高。正如齐星公司

老总所说:职业给你的是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别在乎舞台的高度,想一想舞台的大小,每个舞台总有人会表现得很好。

(四)以实现自身价值作为职业的最终目的奥龙公司老总曾提到现在很多人都是把职业作为一种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缺乏归属感,不能真正为企业利益着想。能够为企业着想,怀着感恩之心对待企业的人更容易得到认可,能够为企业带来利益的人才能得到理想工作。

四、就业技巧

(一)职业定位:在择业之前,必须要明确自己“想干什么和最擅长于做什么”,整合自身的兴趣、特长、专业或经验,制定两个或二个以上比较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

(二)多渠道捕捉就业信息:有了目标之后,要广泛收集相应的就业信息,尤其是招聘(工)信息,从网络、报刊、广播电视,从职业中介机构、劳动力和人才交流市场,也可托熟人、亲戚朋友、同学,多渠道获取谋职信息,为自己拓宽就业门路奠定基础!本次调研过程中同学们就遇到一些优秀学长学姐,在将来就业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从他们那里得到不少有用信息。

(三)规范面试的容貌、衣着和言行,塑造职业形象:

1、面试去时,需根据应聘职位修饰一番自己的容貌、衣着,俗话说得好“做什么应该象什么”,切忌当管理去的如“瘪三”,做普工去的似“老板”,给人留下不踏实的感觉;

2、时常注意你的言行举止,把握每一个细节,它是你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你塑造形象和表现自己的机遇。如进办公室要敲门,看到杂物挡道要摒除,移开椅子要归位,介绍情况和回答问题时要紧扣主题,发表意见和相互交谈时要措词恰当、多用职业语,等等;

3、要充满信心,设法通过你的容貌手相、衣着打扮、知识能力等多种形式表现自己,让对方感到你很象是从事这类工作的;

4、当你某几个条件不符合招聘要求,但你又是真才实学的,你不妨大胆提出“真金不怕火烧”的试证,让单位征服于事实面前。

(四)要把单位当成学府,要把工作视为深造:就业之后,要居安思危,要把单位当成学府,要把工作视为深造,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培养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取同事之长补自己之短,学多种知识、习多种技能,有条件还需考取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为自己的晋级、转业和再就业夯实基石。就业不少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正如在调研过程中各公司老总的看法:大学毕业生只是预备人才,不是真正人才,需要锻炼才能将其所学与实践结合,成为真正的人才!

五、总结

通过本次调研和写论文所参考的文献,不难发现本科生就业困难问题确实存在,但是读大学无用论是绝对错误的,社会和经济形势不是本科生找不到工作地理由,找不到工作的本科生需要为此负直接责任!在大学虚度时光,不能成为非其不可的优秀人才是根本原因;心气高,不低调,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是直接原因。解决就业的根本在于本科生自身的优化和就业心态改变:在大学期间合理利用时间和可调用资源使自己优秀起来,给自己的就业增加足够的砝码;就业时保留理想,丢弃高傲,低调做人,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所找的工作。机械制造业的就业形式不错,而武科大的机械学校学生找工作更具优势,只要同学们学好专业知识,改正心态,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并不困难。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6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直接关系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学校的科学发展和校园和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存在着主客观诸方面复杂的因素。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全程就业指导的长效机制,促进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规范化,拓展就业渠道,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促使毕业生充分就业,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全程就业指导 搭建就业平台

[作者简介]徐辉(1968- ),男,山东荣成人,徐州工程学院招生就业处,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学。(江苏徐州221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应用型本科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SJD88007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52-0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各行各业需要大量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突出的职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的历史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将本科学历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工作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关系学校生存发展的大问题,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一所院校的社会影响与发展空间。因此,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如何为毕业生搭建走向社会、顺利就业的桥梁,理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入探讨并认真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

1.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人数逐步增加,就业情况不理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逐渐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规模日趋扩大。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663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263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079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已达百余所,毕业生达四十余万,虽然绝大多数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但初次就业率和协议就业率不够高,就业层级和岗位质量也不够理想。

2.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旧追求门类齐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导致办学特色不突出,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差。如由于开办工科专业所需投入大但效益低,一些院校便把精力用于开办文科或管理类专业,投资少效益却很高。这种教育短期行为造成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吻合,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急需的人才培养不出来或数量极少,而社会不太需要的又供大于求,必然凸显为就业困难。

3.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其真实就业质量却处于较低水平,如反映就业质量的专业对口率、实际就业率、就业稳定性、毕业生薪金水平、毕业生就业后在职业技能方面获得的奖励及贡献率等指标均不理想,这反映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并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技能,毕业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不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本科毕业生就业“困境”成因

1.毕业生期望值过高、定位不准确影响就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和锻炼,已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大多数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充满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就业期望值偏高,在择业中往往过高估价自己,不能对自己的知识、能力、品格、爱好、气质及适合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做出正确判断,由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够、综合素质欠佳影响就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有的综合素质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有的缺乏社会实践知识,应变能力差,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也就在就业过程中失去了许多良好的机遇。

根据江苏某应用型本科院校连续三年来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追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评价较高,选择对毕业生道德水平和敬业精神很满意的分别占到调查总数的78%和65%;而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的评价较低,选择对毕业生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很满意的只占到调查总数的52%和46%。调查反映出了高职学生专业知识不够深厚,知识储备不充分,缺乏就业竞争力。

3.思想观念滞后影响就业。一方面,毕业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总希望到经济发达的地区、高薪单位和企业去,不愿意到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和自主创业。另一方面,企业和社会用人单位观念也比较陈旧,片面追求高学历和短期效益,强调实际工作经验,不愿招聘刚毕业的大学生,忽视新进毕业生的系统培训和相关待遇的兑现。

4.就业指导的乏力造成毕业生就业难。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将由精英就业向大众化就业转变,而毕业生对此认识不足,还用原有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择业行为。而在这方面有关部门和舆论引导不够。目前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只注意共性指导,忽略了个性指导和个案咨询。

5.就业市场服务功能不够完善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目前,我国就业市场不完善,服务功能和手段相对滞后。社会就业中介机构发展缓慢,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面向市场自主择业、灵活就业。

三、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思路

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及时走出就业困境,应用型本科院校除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强化教学管理,提升学生素质外,还亟须加强就业指导。当前,较为有效的是加强对在校生的全程就业指导。

全程就业指导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标,在大学四年全过程、全方位地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带着良好的学习习惯、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专业功底、强烈的创新意识、熟练的实践技能、广博的知识内涵和敏锐的观察视野走向各自的工作岗位。全程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让大学生自始至终关注就业前景,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实现自己的成才计划和就业计划。全程就业指导主要包括职业与就业政策指导、职业意识训练与指导、创业技能指导、就业技能指导四方面内容。

全程就业指导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的基本理念,它不仅仅局限在特定的专业之上,更符合“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要求,它与平台培养模式同样具有很强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每个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逐步提升,针对性强,且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因此,全程就业指导要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纳入平台培养计划,使全程就业指导的层层要求得以实现,势必会极大地提高就业指导的成效,充分体现大学的教育职能。

从进入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以来的就业工作实践看,全程就业指导是成效最为显著的比较成熟的就业指导方式。第一阶段(大一)主要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新老生互动交流、讲座,开展诚信教育、感恩教育等形式加强大学适应性教育,指导新生及时做好角色转变,积极适应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第二阶段(大二)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学业指导、技能指导、素质拓展训练、职业资格认证讲座等形式,使大学生了解社会要求,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初步确定职业发展方向,促使学生认识自我,明确发展方向,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第三阶段(大三)主要通过邀请成功校友讲座、校友交流会、举办考研与就业讲座、举办求职就业的准备讲座求职技巧与面试礼仪讲座、模拟招聘训练和参加社会实践等形式,使学生了解人才市场情况和招聘应聘程序,掌握求职择业技巧,进一步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做好求职应聘的心理准备。第四阶段(大四)主要通过宣传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学校就业工作流程,讲解获取信息的渠道、利用信息的方法,进一步强化就业心理指导、择业观指导和求职技巧指导及诚信教育、就业安全教育、组织参加双选会等形式,使学生了解就业政策、认清就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期望值,积极参与就业竞争,诚信履约;通过开展内容丰富的毕业教育、职业教育和事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现顺利升学或就业。

实行全程就业指导关键在于切实提高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其成为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穿插于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之中,形成人人关心就业工作、时时处处抓就业的长效工作机制。

“就业工作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在人员、经费、阵地建设上加大投入,提高就业指导的质量和水平。要确立校院(系)两级、以院(系)为主体的就业工作体制,并把具体工作进一步向班级渗透。就业指导队伍中专兼职人员的比例要适当,采取校外聘请和校内培养相结合,形成“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的就业指导人员团队。就业指导机构的职能要从单一的管理职能转变为管理职能、服务职能和教育职能并重,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为学生服务,通过快捷、优质的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同时,还要努力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要通过动员,使全体教师都投入到就业指导工作中来。要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就业指导教学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学,对于学生职业生涯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认识到只有学校全员参与,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每一位教师都要积极投入,研究如何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结合授课计划,联系就业实际,联系未来市场需求,自行设计与就业的教学联结点,结合实际教学,真正促进学生全面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四、做好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举措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做好就业指导工作,一定要拓宽就业渠道,搭建毕业生就业平台。

1.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建立及时有效的就业供需信息系统。一是毕业生信息系统。学校职业指导工作机构要建立毕业生个人信息系统,对毕业生的个人资料,包括姓名、性别、身高、专业、特长、就业意愿等情况进行整理,建立电子档案,供指导者随时查阅,便于推荐,也便于用人单位查阅,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二是就业信息系统。就业信息是学校开展和推动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基础,它包括信息的采集和发布。信息采集可通过以下渠道:学校就业指导人员主动深入到用人单位采集;主动从各地的劳动、人事部门和人才市场中获取;发动全校教职工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充分利用网络等传媒作用,收集用人信息,为毕业生自主选择就业提供条件。

2.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一是为毕业生代办就业所需的相关证件。二是对毕业生的来电来访要作详细解答。三是将毕业生输送到就业岗位后,应及时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进行跟踪服务,在毕业生就业集中地,有条件的要设立就业服务站或办事处,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中的困难和问题,为毕业生提供再就业服务。四是要注意收集毕业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从中了解就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可根据相关情况了解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改进和调整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实习是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大学生在理论学习之外获得实践知识、增强劳动观念、培养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更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必经之路,是不断提高就业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和稳定就业率的重要途径,对做好毕业就业工作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充分利用各地校友会的资源,设立毕业生就业基地,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为毕业生牵线搭桥,主动占领行业就业市场。

4.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加强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的协调合作。职业指导工作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社会化工程,学校除了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活动领域以外,还要加强与社会、企业界、人事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职业状况的分析与预测,是建立在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信息体系基础之上的,加快学校、政府、社会市场相互作用的运行机制的转换,推动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学生就业制度改革的必要条件。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协调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贺轶文.毕业生就业援助体系研究[J].黑龙江教育,2005(5).

[2]宋宗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创新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20).

[3]黄海涛.从科学发展观角度思考大学生就业指导[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夏科家.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教育,2001(5).

[5]黄娟.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探析[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5).

[6]黄昌建.高校全程就业指导模式构建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3(2).

[7]夏鲁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中国发展观察,2009(2).

[8]胡家增.大学生就业指导要适应新变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5).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7

关键词:就业服务,应用型本科,学生档案,档案管理

一、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特征

1. 专业偏技术类且反映市场需要。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适应社会对人才多类型、多样化需求, 以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一线工作的本科层次人才为目标, 因此其所培养的本科人才相对于学术, 更加突出应用;相对于学科, 更加突出专业;相对于科学, 更加突出技术。这就决定了一个应用型普通本科院的专业设置以技术类为主, 并且学生所学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能服务生产、建设和管理, 即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2. 服务地方化。

目前我国现有的、已经转型的和正在转型中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都是地方院校。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不管是从其过去, 还是现在, 亦或是将来而言, 其生存与发展都与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再者, 根据我国现行的高校管理制度, 地方院校一般都是直接被地方政府管理, 地方政府对该地方的院校予以办学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地方院校针对的教育区域主要也在地方。因此, 充分关注地方发展需求, 为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服务, 是地方院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

3. 人才培养以就业为主。

应用型普通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自然是本科层次的, 它既不同于两年制的高职、高专, 又不同于学术型高校的教育, 该类院校毕业生的毕业去向是以就业为主要方向的, 而不是以考取研究生为主要方向的。因此, 作为应用型普通院校, 其对人才的培养是以就业为导向的, 所以学校是根据社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才的实际需求灵活多变地设置专业, 并按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课程体系, 从而使其知识结构需要与业界对接而不是与学科对接, 最终让学生的所学能为其在社会各行业中所用, 从而为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服务。

二、学生档案对其就业的服务作用

1. 展示学生整体形象的作用。

本科院校的学生档案, 不仅详细地记录了学生自上学以来的所有学习经历、学业成绩以及成长经历, 还包含了学生在校期间的各种表现 (包括政治表现、思想道德品行、诚信问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 、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技能水平、特长、奖惩情况和就业反馈信息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档案就像是学生的一份个人信息表单, 可以直接地向用人单位全面且详尽地展示自我。

2. 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本科院校的学生档案一般都是密封保存的, 并且由专门的人员进行管理, 因此档案的资料一般都是准确齐全、完整规范的, 它能够客观、全面、详细地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体现该生的整体形象, 因此档案就像是大学生的个人数据库, 该数据库既可以为学校提供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表现, 又能为一个学生在毕业步入社会后的就职就业以及工作后的晋职、出国深造等相关事宜提供重要凭证, 由此可知, 学校学生档案是用人单位客观评价一个毕业生的直接参考依据。

3. 促进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作用。

学生档案实际上是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一个缩影, 学校对学生档案的建立过程实际上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个真实写照和客观反映。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大学生“记录自己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档案搜集制作者”主体意识的培养, 在这一过程中, 能促使大学生更多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从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自我促进和自我实现的发展模式, 进而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4. 保障学生就业合法权益的作用。

由于档案具有真实性、原始性, 具有其他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依据和凭证作用, 所以它有极强的法律效应。大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的学历查询、落户、保险、转正、定职等问题都需要使用档案, 以及进入到工作单位以后, 不管是在工资调整、工作调动、职称评审、职位晋升、生育指标方面, 还是离、退休手续的办理等手续方面, 都将以档案作为重要依据。因此, 学校在学生档案上的有效管理, 有助于保障大学生就业的合法权益, 对于大学生毕业就业后个人合法权益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三、学生档案管理优化策略

1. 完善档案内容并体现学生个性化。

目前,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生档案内容方面存在着几点不足, 一是学生档案的信息不全;二是档案的内容与形式依然沿袭传统并且一成不变;三是档案的内容缺乏时代性, 无法体现学生的个性。于是学生档案里的内容, 主要是对其政治表现的强调, 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忽视, 以及重主观评价而轻客观评价, 因此无法全面地、客观地、公正地反映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素质教育情况。当前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多元化时代, 其发展是迅速的, 因此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具体体现则是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于是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个人信息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 因此他们更希望在学生档案中可以更多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经历、人际交往、政治表现、身心健康、诚信品质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组织管理技能、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内容, 尤其是学生个性化的一面。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在档案管理方面也是如此, 要想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甄别和选拔的需求, 更好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学校首先就应该对学生档案内容进行优化升级。一是改变传统流于形式、口号化的记载方式, 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或者特长, 对记载方式进行选择和设计等;二是以根据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趋势和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生活状况, 增加心理素质、实践创新、个人诚信等时代化的内容;三是要以“为单位选送优异且出色的人才、为毕业生推荐合适的单位”为目标, 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归档范围, 归档方式灵活多变、内容层次分明, 既能突出重点, 又不忽视其他细节方面, 充分体现学生的特点和个性。

2. 建立班级档案。

今天, 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对学生的管理仍然实行班级管理制度, 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办理相关手续、出具相关证明等需要进出最多的地方也是自己院系的办公室, 反而与学校专门的学生档案管理部门接触得较少。因此, 为了配合学校学生档案部门的有关工作, 并提升工作效率, 同时为学生办理与档案有关的事物提供便利服务, 特别是毕业就业事宜, 因此建议各院系建立班级档案, 同时设置一名兼职档案员, 负责本部门档案的收集和管理工作, 并在各班级设立班级档案员, 负责本班档案的所有事项, 本院系兼职档案员要对各班的班级档案员进行指导和管理。班级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 (1) 班级的阶段性计划和总结。 (2) 人员及各类事务记录表, 如学生个人、班级干部、社团干部、班主任信息材料;班级的大事记;学生的奖惩记录;学生的学习活动记录;学生的出勤、成绩、学籍变动等情况记录;以及其他事务的相关记录表。 (3) 各类活动的材料, 如班级开展座谈会、主题班会、专题活动、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学期及党团 (社团) 活动的材料。 (4) 班级及个人获奖情况以及获奖事迹材料 (校级以上的) 的证书 (复印件) 。 (5) 班级宣传报道等材料。班级档案是班集体里每个人成长经历以及班级建设历程的记载和收录, 它来源于班级组织以及学生参加的各项活动, 班级档案的载体不但多样化而且实用性强, 易于保管, 比如照片、视频、录音带、获奖作品、奖状奖章奖杯等, 因此其记录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是纸质的、电子的, 也可以是声像的。班级档案管理员把这些材料搜集并保存起来, 用于日常的班级建设中, 并定期地提供给院系, 为院系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档案资源。

3. 开设档案管理选修课程和业务培训。

档案的基本知识, 对于在校生, 或者即将就业的大学生, 都是非常有用的, 并且跟随其一辈子, 不管在哪里从事着哪个行业的工作。因为对于在校生, 档案就像是一个大而全的“个人信息库”, 是作为了解和评价的一个重要工具, 而学生就业时, 档案又是用人单位甄别和选拔人才的基本依据, 学生就业后, 档案是其保险、定职乃至离、退休等的重要凭证, 所以培养学生的档案意识, 为其就业后所从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具有重大意义。于是乎可以向学校有关部门申请开设档案管理选修课程, 开课对象为全校在校生, 主要教学内容为档案的基本知识, 以及档案的搜集、整理和装订技能。同时学校还可以针对班级档案的建立开展校内三级培训活动, 即一是学校专职档案员培训各院系兼职档案员和全校班级档案员, 二是各系兼职档案员培训系内班级档案员, 三是班级档案员之间开展跨系、跨班的经验交流活动。

四、结语

本科院校学生档案, 真实记录了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情况, 客观反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形象。它既是大学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全面展示自我的重要材料, 又是用人单位了解毕业生信息的基础依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迅猛发展, 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输送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 导致同类院校的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 因此优化学生档案的管理策略, 更全面、更高效率地为学生就业服务, 是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小虎, 吴中江, 李建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征及发展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6) :4-6.

[2]张福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特征[J].合肥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20 (4) :52-57.

[3]霍雄飞.就业服务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研究[J].档案与建设, 2010, (2) :40-41.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8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速发展以及体育事业的稳步提升,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也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开设了体育专业,尤其是在我国提出“全民运动”的理念之下,体育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体育教育体系当中也越来越重要[1]。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满足我国体育事业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庞大需求,愈来愈多的应用型本科纷纷加入开设体育专业的队伍当中,而为了能够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优秀的体育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同时兼顾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实践能力,将学生打造成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时兼备的应用型人才,并结合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其具有较强的核心竞争能力,能够为发展建设我国体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现阶段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实践教学情况

2.1、社会实践重要性逐渐提升

在社会实践当中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均能够得到有效培养和锻炼,同时社会实践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现阶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社会实践也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院校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更加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途径与机会,校方领导也正在逐渐加大对社会实践方面的资金、人力等投入力度,为培养应用型体育专业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2、社会实践形式内容多样化

应用型本科院校始终深入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将就业、创业作为导向,把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众多本科院校在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方面增加了多种多样的形式与内容,除了有基础的校内实践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毕业实习、校外实践等多种途径锻炼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社会实践内容也涉及广泛,包括赛事裁判、体育项目测试、体育俱乐部实习等等,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体育专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有着重要的帮助意义。

2.3、众院校开始建设实践基地

为进一步加强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大了与社会企业譬如体育俱乐部等的合作力度,通过校企协同合作等方式使得本科院校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科研与人才优势,而企业在此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与市场优势。越来越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始建设体育专业社会实践基地,帮助学生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原则的理念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同时也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2]。

2.4、社会实践课程安排不合理

大部分的体育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坚持“理论知识无用论”,即认为学习大量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没有实用价值,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当中,许多体育专业的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方面缺乏充足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而利用社会实践则能够通过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从而主动发现自身在体育专业学习方面的不足和缺陷,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和提高。但目前我国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课程数量较少,特别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社会实践课程数量更是少之又少,同时绝大多数实践课程被安排在大四阶段,及时学生在此过程中认识到自身在学习中的欠缺也因马上面临毕业而无法继续系统化地进行学习。

2.5、实践基地数量少范围较小

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健身俱乐部工作只是其众多求职选项中的一项,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从事体育市场开发、体育用品经营、健身指导等多种工作。但事实上,通常情况下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体育专业方面只与健身俱乐部以及部分体育社团和体育行政机构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可供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基地数量比较少,同时范围也非常有限。另外,当前在体育专业的社会实践当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对服务居民等方面还比较欠缺,学生鲜少能够参与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

2.6、社会实践缺乏统一的监管

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学校在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方面还比较缺乏统一完善的监督与管理工作,通常只是简单由个别教师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粗略的管理,与此同时也尚未明确规定统一的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标准等内容,因此也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当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3、基于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社会实践

3.1、建立众多社会实践基地

考虑到当前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学生就业情况不太乐观。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加强与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在继续保持与健身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关系之外,还可以同其他体育社团、户外运动俱乐部、康复保健场所等积极建立合作协同关系,同时也可以借助挂牌、挂靠等方式尝试与更多的社会单位进行合作,尽可能多的建立种类多样的社会实践基地,为体育专业学生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以及锻炼自身实践能力的机会。

3.2、增加学生社会实践机会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可以通过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及体育竞猜等,为学生积极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比如说院校可以鼓励学生全程参与到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当中,除了作为参加活动竞赛的选手之外,学生还可以充当活动竞赛的裁判、组织者等多重角色,学院在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体育训练的同时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在体育学习方面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帮助其有针对性地进行完善与调整。另外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积累一定的从事体育工作的经验,为日后的求职做足准备。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之外,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与服务。尤其是当前我国正致力于发展社区体育,在该方面还欠缺大量的专业人才,为此学院可以鼓励体育专业的学生深入社区,为居民提供免费和健身指导、健康咨询等各种服务,一方面尽可能地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加丰富、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3.3、配备社会实践指导教师

培养体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与管理,因此广大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为体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并尽可能挑选既有着丰富体育指导和教学经验,同时掌握大量与体育事业有关的管理、经营开发技术,拥有较强责任心的教师作为指导教师。该类集丰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于一身优秀体育专业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具体学习需求制定精准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表现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纠正。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主管能动性,学院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适当提高指导教师的薪资待遇,并且将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与社会实践成果等与教师的工资报酬直接挂钩,从而有效激发教师的教学指导潜能。

3.4、合理安排校内实践课程

针对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对于体育专业学生,往往在其大四阶段集中安排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不仅社会实践课程较为集中、课程时间有限,同时也未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自身参加社会实践进行总结与反思。因此日后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立足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认真听取体育专业学生及教师的真实意见,确保社会实践课程的多样性、系统性与合理性。比如说可以在每个学期当中划分一部分时间用于进行社会实践,或是将学生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社会实践论文等代替传统的笔试考核等,使得体育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设置能够更加完善。

3.5、院校可成立体育俱乐部

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优势与科研优势,号召体育专业的师生共同建立课余体育俱乐部,在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提点下,由学生自主完成体育俱乐部的宣传、策划以及活动组织等日常事务管理,在帮助学生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促进交流与沟通的同时也能够为其将理论知识落实在社会实践当中提供良好的平台。另外,为积极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坚持以创业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比如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互联网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分析市场寻求商机;或者鼓励学生深入到社会当中,在对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充分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并由学校牵线积极联络优秀体育专业毕业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人脉资源,为其创业活动提供便利。

3.6、统一规范管理社会实践

应用型本科院校还需要制定统一规范的管理标准与管理机制,加强对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由院校领导为核心在其宏观领导下组织一部分教师负责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具体过程进行管理,另一部分教师负责为学生联系社会实践机会,还有一部分教师需要负责对学生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考核,从而使得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能够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为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挥出应有作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现如今的二十一世纪,当下社会当中所有类型竞争的核心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本科院校也逐渐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加坚持以创业、就业为导向,力求能够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优质人才。本文在此背景之下,通过对基于创业、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模式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广大本科院校体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以及核心竞争优势,从而早日走向工作岗位顺利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罗文广,胡波,曾文波,叶洪涛.地方院校体育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03.

[2]赵德勋,苏娟,梁丹青,王进选.应用型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以石家庄学院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06.

[3]丁瑞萍,郭峥春,李雄威,刘爱华.服务学习: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与社会实践融合的有效模式[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03.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9

1.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简述。

当前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对人才的竞争,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 将任重而道远。但另一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必须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 以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高校找准自己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20世纪六七十年代, 国外就关注并重视高等教育的分类, 但我国起步较晚, 真正进行分类研究并运用到实践中的是最近十几年的事。高等教育的分类可以是多元化标准, 但就我国教育体系来说, 学界一般都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从纵向来分为可以划分为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从横向上可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从这个角度来看,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横向和纵向综合划分的结果。要想进一步界定应用型本科教育, 首先必须区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因为人才培养是各类教育的最终目的。当前, 社会上普遍有一种观念, 就学术型人才层次要高于应用型人才, 如学术型硕士的报名人数和录取分数要高于专业硕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应用型人才不等同于操作型、技能型人才, 从理论上来讲, 法律硕士、工程硕士、医学博士等都是应用型人才。学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发现自然科学领域的规律或构建某个学科的概念、学说、理论体系, 偏重于基础理论知识, 强调原创性思维;应用型人才专注于把发现、创造的理论创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 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应用, 强调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当今世界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远比学术型人才要大,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 所有的专科层次高等教育都应该是培养应用人才, 本科特别是地方本科高校也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目标是培养较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 我们得出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在本科阶段实施中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个目标, 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加注重全方位的社会需求, 课程设置上能更广泛地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 并具备灵活的应变能力, 教学内容更加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2. 开展就业指导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殊意义。

①有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相比研究型教育, 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 培养社会需要的知识含量较高或高科技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如软件开发工程师、会计师等。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就决定着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生涯规划发展是其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应用型本科中设置就业指导课程能够从一个人的一生职业发展角度出发, 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标准, 使高校和学生及时了解人才要求趋势, 从而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断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使学生更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另外,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向学生传递准确的社会信息, 使学生了解社会发展新趋势, 以便把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最大度地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从而实现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可以说就业指导课程在应用型本科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职业生涯的生长, 只要职业生涯发展顺利, 生活才有物质保障, 只要就业指导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培养目标才能真正实现。②有利于促进应用型本科育教学改革与办学水平的提升。为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必须不断地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 应用型本科本身就是高等教育改革中探索的一种高等教育模式, 并且应用型本科教育还在不断探索改革中。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本身应该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一个突破口, 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展, 可以使学生明白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 这些本身就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的动力和目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办学目标要全面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 学生的就业状况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办学水平和层次的直接体现, 反过来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此过程中, 就业课程本身要不断提升, 也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学校的办学水平。③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水平, 应用型本科教育毕业的学生刚开始绝大部分都要走向基层工作岗位, 这在过去精英教育的背景下是不被接受的, 很多人还抱着大学生是“天之骄子”的观念去选择职业。当前的大学生教育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 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分配到市场经济的自主择业。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有利于学生职业目标的锁定, 在面对就业岗位选择时, 分析自己的优劣势和兴趣爱好, 针对性地做出准备;同时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避免学生产生一些脱离实际的思想和观念, 克服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的思想。在按照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探索阶段是15岁到25岁, 确立阶段25到44岁。

从阶段的划分来看, 大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阶段中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们面对着对职业的选择和初次就业, 但本身的能力往往并不具备规划人生与正确择业的能力。所以在此阶段开展就业指导课程, 有利于学生科学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课程本身特殊性导致其被边缘化。

为了促进学生顺利就业和遵照上级文件精神, 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院校中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与一般的课程相比, 就业指导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 就业指导课程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它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政策变化、学生自身需求等诸多方面安排教学内容。其次, 就业指导课程是集理论课、实务课和经验课为一体的综合课程, 相比传统的理论课程, 就业指导课程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最后, 就业指导课程是要贯穿大学从入学到毕业全程的课程, 在整个大学期间会根据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教学指导。正是有以上特点, 就业指导课程在课程名称、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与其他传统课程有相当程度的不同。比如在学科归属上, 就业指导课程学科实行不清, 教学管理模糊, 使得很难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很难有致力于就业指导课程研究和教学的老师;另外, 缺少对课程的统一筹划和整体安排。所以, 应用型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首先要保证专业课和相关基础上课时数, 再考虑基础课和实践课的课时数, 最后才能顾及到就业指导课, 至于把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 配备专职的就业指导课教师就更难保证了。

2. 课程内容设置随意, 缺乏系统性并且和社会需求脱节。

一个好的课程开展必须在教学大纲、内容、进度和考核方课程科学面进行科学设计、合理安排, 这样才能取得教学效果。其中教学大纲直接决定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授的内容及作业的安排等;教学内容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和知识信息;教学进度是对教学内容的前后顺序和时间上妥善安排。这些工作直接和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目的的实现密切相关。在很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中, 特别是那些新建的本科院校, 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设置随意, 教学大纲不规范性甚至没有大纲, 教学考核随意化, 学生考核方式设置不合理。这些因素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流于形式, 并没有让学生真正受益。

3. 课程建设的保障措施不完善。

按照教育部2007年12月颁布的《关于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 就业指导课程应逐步列入学生课堂, 但由于对就业指导课程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不同, 各高校的课程建设发展不平衡, 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 很多高校未建立专门的教研室, 已建立的也通常形同虚设。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都是其他课程老师或者学生工作者过来兼课, 没有专业培训和进修机制, 很难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就业指导课程老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目标在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没有达到。

三、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指导课程改进建议

1.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自身的建设。

课程自身建设是就业指导课程完善的根本性条件, 只有课程确实起到应有的作用, 才能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重视。首先, 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定位, 完善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就业指导课程要明确自己的价值理念, 和其他课程一样要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 并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做出不同的调整。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有利于课程指导和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其次, 组建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组织机构。由于就业指导课程普遍存在被边缘化、学科归属不清等问题, 避免此类问题就是建立实实在在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机构, 这个机构必须有能力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有能力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检查、辅导学生进行职业测评等工作, 能促使就业指导课程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再者, 要改进教学方法。传统的就业指导课都是采取大班授课, 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这种教学模式已不适用现代就业指导的理念。相关管理者和教师应该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教学环节等, 改进教学方法。

2. 配备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师资队伍。

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涉及法学、社会学、心理学、交际礼仪等多方面的知识, 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实践经验, 还要求其对社会现象和人才需求有较深层次的认识。所以, 对就业指导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要求非常高。要改进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必须提高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的整体素质。首先, 要加教师强遴选工作, 就业指导课程绝不是像某些高校中人人都可以去上的课程。考虑到应用型本科院校大部分都是新建的, 组建一支全部专职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不是很现实, 可以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教师的遴选:第一, 从现有的教师中遴选出一批核心人员, 组建一支相对固定的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 根据研究专长和倾向组成几个教学研究小组, 分别由有专长的资深教师担任组长, 主攻擅长的几个教学模块, 促进教学研究和交流, 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第二, 由专业教师组建一支辅助力量, 由于学生将来职业前景、职业规划等和学生的专业背景密切相关, 专业老师对本专业的就业市场大多数能深入了解, 能从专业角度给予学生指导;第三, 可以定期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或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为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 组建一支校外的指导队伍。最后, 支持就业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国家职业指导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和考试等各类认证考试, 鼓励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流研讨会等等, 多为其创设培训、学习、交流的机会。

3. 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物质和制度保障。

就业指导课程的物质和制度保障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健全的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 二是经费的保障。第一, 要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教研室, 负责组织、筹划就业指导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包括教学计划和大纲、组织集体备课和教学交流、实施教学检查、安排教师学习和培训等等工作, 使就业课程建设进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第二, 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保证与设施建设对于就业指导课程, 必须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建设, 而不是笼统归于就业经费总盘子里面, 具体经费的额度可以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程度及发展规划来逐年度或按学年核拨。第三, 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运行机制, 确保制度化、规范化运行, 促进课程改革与建设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 就业指导课教研室可以由就业中心和教务处共同管理, 将其作为正式的课程, 必须严格执行教学计划的内容、进度要求, 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并严格教学检查制度。

潘懋元先生说过:“应用型不是层次的高低, 而是类型的不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为现在国家需要大量的专门性人才。在教育改革中, 我们要转变观念并将其落实在教学实践中, 就业指导课程改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部分。由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都会选择就业并从事基层工作, 在学校期间开展就业指导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同时也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从而促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的实现。

摘要: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在本科阶段实施中高级应用人才的培养, 而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有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但鉴于当前我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中就业指导课程还存在边缘化、内容设置不合理、保障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建议从加强课程自身建设、配备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和增强物质、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加以改进和提高。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教育,就业指导课程,改进

参考文献

[1]潘懋元, 吴玫.高等学校分类与定位问题[J].复旦教育论坛, 2003, (3) .

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就业 篇10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层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同时在数量和地域分布上也更加合理。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大规模扩招,英语专业毕业生大量增加,就业市场趋于饱和,就业趋势走下坡路,加上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合作全球化的日益加强,就业市场对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专业知识、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英语专业毕业生面临着就业压力增大的状况。

二、、应应用用型型本本科科院院校校英英语语专专业业毕毕业业生生就就业业特特点点及及影影响响因因素素

1.就业特点。笔者以所在城市两所应用型本科院校2013、 2014、2015三届英语专业毕业生为调查对象,运用数理统计、 比较研究、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既对同一年份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横向比较,又对不同年份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纵向比较,从多角度呈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经研究发现,英语专业毕业生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从就业方向来看,毕业生主要趋向学校、中小型民营企业、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升学,其中学校和中小型民营企业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从就业地域来看,毕业生集中就业于待遇较好的一、 二线城市、家乡或者学校所在地,其中近80%的毕业生选择回家乡就业,她们认为在家就业承担的压力较小,就业机会较多。

2.影响因素。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政府的就业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市场需求等因素;用人单位的人员录用体系、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自身综合能力等因素。

3.政府就业政策。政府对就业市场的调控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择业方向。积极的就业政策有利于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缓解就业市场的就业压力。

4.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推动毕业生就业的直接动力,良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为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毕业生拥有更多的机遇和选择,缓解了就业市场的就业压力,同时有利于社会经济持续、长远地发展。相反,经济下滑必然会使就业市场陷入僵局,就业率下降,待业率和失业率上升。

5.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是毕业生就业情况最直观的反映。如果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提高,同时就业质量也得到提升,就业市场火热;如果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率下降,就业质量无法保证,就业市场惨淡。

6.用人单位的人员录用体系。用人单位的人才录用体系是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考核门槛。简单易行的人才录用体系为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进一步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冗杂的人员录用体系,降低了人员的聘用效率,也增加了待业人员的数量,使得就业市场僵化,增加了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7.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观念。部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有业不就”固执地寻求一份所谓的“外表光鲜亮丽”的工作,不愿从基层做起,怕苦怕累,因此错过了众多大好的就业机会。

8.英语专业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在就业市场上,大部分用人单位将对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的考察放在首要位置,毕业生自身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胜任所应聘的工作岗位,自身能力强的毕业生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能更快、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收益,满足企业和客户的要求。

三、提升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社会方面。政府需实行宏观调控、制定和推行促进就业的宏观经济和社会政策。促进就业的继续增长,改善就业环境。政府政策的疏导将为毕业生扫除就业中大部分的障碍。国家要深化改革开放,大力发展市场经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 稳定的增长,为毕业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遇。

2.学校方面。高校要注重深化教学改革,将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与实践过程紧密相联。开设复合型专业,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以当前为立足点,深化素质教育理念,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优质人才。

3.学生方面。学生自身要转变就业观念,机动灵活地择业,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意识,从基层岗位做起,不怕苦不怕累,积极主动地接受锻炼。另外,毕业生要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以便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摘要:近年来,英语专业毕业生已经过了炙手可热的时期,就业市场接近于饱和状态,出现了人才膨胀、“僧多粥少”的现象,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是不容乐观。笔者对此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开展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调查和分析,从社会、学校和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提升该类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缓解就业市场的压力。

上一篇:餐饮业卫生下一篇:复杂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