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2024-07-26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精选六篇)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篇1

从英国十八世纪的“圈地运动”到中国二十世纪征地搞开发, 失地农民问题是任何一个国家在推进城市化、实现工业化进程中都不能避免的。城市化是集中农村资源来发展规模经济, 开拓发展空间, 扩张城市规模, 城市建设用地的获得建立在征收农民耕地的基础上。城市化建设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 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目前中国失地农民总数估计在4000万~5000万人, 并且还在以每年净增200多万人的速度发展。[1]按目前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每年需征用土地250~300万亩, 按城郊农民人均0.7亩计算, 则每年将增加357~429万失地农民, 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一亿人。[2]

失地农民原本是城市化进程中的正常现象, 由于中国城市化背景的特殊, “被征地农转非”不仅是中国特有的名词, 也是中国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其特殊性在于他们是长期相互隔离和封闭的二元社会结构下推进改革开放、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 从产生之初就处于尴尬的境地。他们的土地被政府依法征用后虽然进行了城市居民身份登记, 但实质上既不同于城镇居民, 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土地, 同时还失去了与土地相联系的生存和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 他们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没有根本改变, 进无出路, 退无后路, 成为“种田无地, 上班无岗, 低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农转非”城镇户口登记使其脱离了农村而并未把被征地农民真正带入城市, 被征地农转非就以“边缘人”这样一种特殊的身份在农村和城市的夹缝中谋生。

重庆作为最年轻的直辖市, 2007年新设立的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实验区, 具有农民比例高、经济增长快, 城市处在快速扩张期等特征, 是中国现实的缩影。据2007年统计, 3235.32万人口中, 有2358.35万[3]是农民, 由于西部大开发和三峡移民搬迁, 巨额资金源源注入重庆, 使这里保持了两位数的经济发展速度。城市迅速向周边地区扩张, 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 迅速的城市化正将大量农民变为农转非人员。被征地农转非群体规模庞大, 并且随着城市开发建设速度的加快, 数量激增, 若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如何解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安全网”、“减震器”作用, 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 、1992年“重庆模式”——商业保险参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保障体系建设的有益探索

(一) “重庆模式”——引入商业保险参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体系。

从1992年开始, 即在重庆出台新政策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以前, 主要采取“储蓄式养老保险”来解决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老龄化的提前来临, 长期现收现付制度遗留下来的“空账”压力, 使社会保障部门无力顾及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生活却不断恶化的被征地农转非群体, “储蓄式养老保险”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储蓄式养老保险”引入商业保险参与, “政府调控、保险经办、市场运作”, 被称为“重庆模式”, 是商业保险参与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的典型。这种方式下, 覆盖的对象是男满50周岁、女满40周岁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由本人自愿申请经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批准, 将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全额或者部分作为保险本金交给保险公司办理, 政府按照保费金额的5%支付保险公司管理费。保险公司按月代为发放生活补助费和利差补贴。其中, 生活补助费由保险公司按照人民银行公告的5年定期存本取息储蓄利率计算的利息支付;利差补贴是当此利率低于10%, 由政府予以补足。若高于10% (含10%) 时, 政府不再补贴。“储蓄式养老保险”支付待遇稳定, 但是保障水平低下, 1992~2007年重庆主城九区的缴费标准和待遇水平大体如表1:

(二) “重庆模式”利弊分析。

重庆市1992年至2006年底, 40多个区县中有18个区县参与储蓄式养老保险, 参保人数为12.84万人, 约占被征地人数的15%, 投保总金额达到11亿多元, 财政月贴息金额791万元。[4]经过十余年的实践, 储蓄式养老保险解决了当时被征地农转非人员不能合理使用生活安置补助费陷入生活困境的问题, 提供了一种可持续的安置方式。在特定的时期和背景下, “重庆模式”是一种制度创新, 是商业保险参与被征地农转非社会保障的成功尝试, 不仅发挥保险公司的管理、精算、网点优势, 同时节省政府的行政成本, 开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新模式。然而, 随着近年物价上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 农转非参保人员当年交付本金的实际价值没有随着通货膨胀同步调整, 如1992年的1万元与2007年的1万元差别悬殊。同时参加储蓄式养老保险按月领取200元左右的生活补助也已经不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此外, 储蓄式养老保险开展十余年仍有80余万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外。引入商业保险解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问题只能是权宜之计, 因为社会保障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 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障制度, 是劳动保障部门的重要职能;将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按照商业保险市场的做法交给以营利为目标的保险公司操作, 违背了社会保障的风险共济宗旨。

三、2008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一) 改革措施。

2008年2月重庆改革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障制度, 以2007年12月31日为界, 根据被征地时间分为原征地人员和新征地农转非人员。曾参加储蓄式养老保险的原征地人员按自愿原则可以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新征地农转非人员统一纳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不再实行储蓄式养老保险。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促进农转非人员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养老待遇, 顺应农民市民化的趋势, 也符合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要求, 推动社会公平。

(二) 对重庆高新区的调研。

笔者对此次作为试点区域率先开展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的北部新区高新区进行了调研:高新区1982年1月1日至2007年12月31日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统计人数为49, 622人, 参加储蓄式养老保险人数为15, 379人, 占总人数的30.99%。2008年3月开始办理原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业务, 截至11月30日, 9个月内共有32, 785人参加, 参保率达到66.07%;其中老龄人员参保率高达99.14%, “4050”人员和中青年分别为69.70%和51.64%;发放10, 102人[5]养老金待遇, 占参保人数的30.81%。重庆市实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不仅覆盖了更多的农转非人员, 而且待遇水平也更能适应现实生活需要, 受到了被征地农转非群体的普遍欢迎, 参保积极性高, 在最近一次抽样调查中, 有96.37%的被征地农转非人员表示满意。[6]

(三) 呈现特点。

1.拓宽覆盖面, 不同对象分类保障。

重庆的做法把所有因政府依法征地而产生的农转非人员全部纳入参保范围, 并根据年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分为三类:老龄人员、“4050”人员和中青年人员, 结合实际情况, 不同类别的人员实行不同的缴费方式。

2.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适当衔接。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是介于城镇居民和农民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 他们必将融入城市, 成为城镇居民的一部分。重庆采取针对不同年龄段人员层层递进的原则:老龄人员采取“即缴即领”方式, 足额缴清一次性保费后即可按照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最低标准领取养老金;“4050”人员采取“保底”方式, 其可根据本人经济状况自愿选择继续缴费或者不缴, 既保证其能按最低标准领取养老金又鼓励其积极缴费“多缴多得”, 操作性强;中青年人员采取“融入”方式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接轨。

3.合理的筹资模式。

资金筹集是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重庆坚持了多方筹资的原则, 采取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共同承担的缴费模式, 按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社会保障向社会覆盖”的要求切实减轻参保农转非人员缴费压力。财政补贴来源自土地补偿费的80%部分, 由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划拨到财政局, 作为被征地农转非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个人缴费来源于安置补助费。若土地补偿费的80%和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用之和不能满足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资金需要的, 差额部分由征地单位补足。这种筹资模式强化了征地单位的责任, 突出利益和责任对等原则。财政补贴和个人缴费根据征地时间不同承担不同的比例, 如表2所示。

4.“储保”转“社保”原征地人员按自愿原则选择。

对于曾参加储蓄式养老保险的原征地人员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自愿选择参加或者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这种做法体现人性化, 选择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 维持原政策继续参加储蓄式养老保险。

5.保障水平参照城保, 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可根据情况调整。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后, 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享受同等待遇, 按现行城镇企业养老金支付标准, 现行最低养老金标准为450元, 70岁及以上人员同样享受高龄增发待遇。若在领取养老待遇期间死亡, 政府按规定支付2, 000元的丧葬待遇和15个月的一次性救济金, 一次性缴费金额中的个人缴费部分扣除已支付的养老待遇、死亡待遇后的余额退还给指定受益人或法定继承人。此外, 今后的养老待遇将与企业退休人员一道按规定进行调整增加。

(四) 思考与建议。

重庆市实行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还不到十个月, 目前尚未发现突出问题。但是农转非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此项工作的艰巨和沉重。被征地农转非工作才刚刚开始,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生搬硬套, 只有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才能真正做好做实被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障工作。根据目前形势, 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1.养老保障覆盖面有待继续拓宽。

目前重庆的政策只覆盖农转非人员。据统计, 目前重庆有160万的被征地农民, 只有90余万进行了农转非户口登记, 还有70万人游离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宣传力度不到位, 部分人员没有风险意识、缺乏养老保障知识或对现行政策不甚了解导致参保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历史遗留原因, 不少被征地农民征地时间较早, 当时对他们已采取招工安置或货币安置, 因此, 没有被纳入基本养老保障的覆盖范围。大量失去土地、缺乏生活保障的农民从农村涌入城市, 对社会和谐稳定造成潜在的威胁。如果说农转非人员是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切入口, 那么这个庞大工程才刚刚起步, 相关部门必须结合实际情况, 加快农转非户口登记进程, 采取有力措施, 确保“未保应保”, 实现全覆盖。

2.建立对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竞争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从“储蓄式养老保险”转变为“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重新确定了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模式中政府的主导地位。一方面虽然肯定了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 但另一方面竞争激励机制、外部约束监管的缺失, 又容易导致被征地农转非养老保险运营的低效率, 难于实现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

3.配套措施的同步完善。

养老保障从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参保者老年生活保障的后顾之忧, 目的在于促进人们安居乐业, 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但是农转非人员要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还必须为其改革完善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配套措施。被征地农转非问题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养老保障只是其中一个环节, 缺少其它环节的配合, 养老保障建设也只能事倍功半。

参考文献

[1]聂华林, 马增明.甘肃失地农民调查与分析.甘肃理论学刊, 2007, 1:81

[2]杨涛, 施国庆.我国失地农民问题研究综述.“三农”问题研究, 2006, 9:85

[3]数据来源自重庆2008年统计年鉴

[4]数据来源自重庆劳动和社会保障公众信息网

[5]数据来源自重庆高新区社会保险局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篇2

川办函[2009]302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通知》(川办发〔2008〕15号,以下简称《通知》)下发以来,对于促进各地积极关注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切实维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发挥了积极效应。为进一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加快推进我省灾后重建,经省政府同意,现就继续做好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被征地农民(以下简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基本养老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适当调整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明确批准时间

《通知》下发后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费比例调整为20%(其中个人部分不高于8%),缴费基数可按照批准征地时城镇个体参保人员的缴费基数,由当地市(州)人民政府确定。批准征地时间明确为批准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方案的时间。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费用应一次性缴纳。

二、统筹解决老征地农转非人员养老保险问题

《通知》下发以前的未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征地农转非人员(以下简称“老征地农转非人员”),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社保经办机构自愿申请参加基本养老保险。

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征地农转非人员可以2007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以20%的缴费比例,一次性缴纳15年基本养老保险费,并在办理参保手续的下月按规定领取基本养老金。属于城镇低保户的,可凭县级以上民政部门出具的证明材料,在初次缴纳不低于2万元基本养老保险费基础上,申请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签订在2年内分次缴纳剩余的养老保险费的《后续缴费协议书》,该类人员初次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应先按其15年缴费总基数的8%记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其余部分划入统筹基金,计发基本养老金时,其缴费年限不作扣减。未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老征地农转非人员可参照《通知》规定的不同年龄段相应缴费年限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

三、工作要求

各地要继续严格按照《通知》和本通知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巩固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成果,各市(州)人民政府应在今年底前制定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实施办法并报省政府备案。

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发〔2006〕31号)关于“社会保障费用不落实不得批准征地”的要求,加强对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要与其他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结合各自职能,明确工作责任、规范工作程序,落实社会保障资金,坚持“先保后征”,切实维护广大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当前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实现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后,报省政府批准的土地征收项目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方案由省劳动保障厅会同省国土资源厅提出审核意见。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篇3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 使得被征地的农村劳动力被迫与土地分离进入城市。以重庆市为例, 在近十几年的征地农转非过程中, 伴随征地规模的不断扩大, 随之产生的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及住房安置问题等诸多社会问题日益凸显, 逐渐成为社会热点, 其中尤以就业问题为重。为了促进重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必须稳妥地解决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问题,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推进解决其他问题。本文以重庆市高新区为例, 拟就该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以期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现状

由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 重庆市高新区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失业率高达43.60%, 与全国各地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情况相似。据2003年到2007年的调查数据显示, 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失业率为19%到80%不等。其中, 大多数集中在40%~60%, 表明该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被征地后面临“二次就业”难题, 失地又失业成为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失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如下几点:

1. 就业观念

长期的农业生活, 使农转非人员养成了自由散漫、安于现状、保守的生活习惯, 少数人整天游手好闲, 宁可依靠每月每户300元的临时补助, 也不愿去就业。在重庆市高新区的征地农转非人员中, 一部分人深受小农观念影响, 认为在家务农自由性较高, 自给自足的同时还可以照顾家庭。还有一部分人员片面追求“工资高、工作环境好、工作强度低”的工作, 但是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低、自身素质不高, 又难以适应上述工作。只有少数农转非人员则认为工作没有贵贱之分, 希望通过自闯门路找到工作, 传达出强烈的就业愿望与抱负。由此可见, 严重的依赖思想和陈旧的就业观念是造成高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就业渠道

就当前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渠道而言, 主要包括用人单位招聘、自己碰运气、自己创业、市场中介组织介绍、亲人熟人介绍等。对于重庆市高新区而言, 随着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增加, 劳动力资源由市场进行配置, 使农转非人员的就业难度增加, 市场化就业路径狭窄, 渠道不畅。目前其非农就业的路径主要是依靠亲友、熟人等人际关系来谋求就业岗位, 而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用人单位招聘和职业中介组织介绍却没有发挥很大的作用。

3. 就业培训

农转非人员就业难, 主要是因为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差, 进而导致就业适应能力差, 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已经成为困扰其就业的瓶颈因素。为了提高高新区农转非人员的就业竞争力, 政府积极开展对农转非劳动力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工作, 利用社会各类培训形式进行人员培训, 使农转非人员逐步掌握一技之长, 帮助其实现就业。

三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 就业观念保守, 竞争意识薄弱

与高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受传统小农观念影响较深, 思想禁锢较重。由于农转非人员长期在家务农, 与外界环境接触比较少, 长期从事第一产业, 使其融入第二、三产业较困难, 思想较局限, 不懂得变通。又由于农转非人员自身文化素质低, 社会实践能力差, 导致其就业适应能力差, 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作, 就业的竞争意识较为薄弱。

2. 就业渠道狭窄, 市场化就业方式不足

农转非人员在就业方式上也略显单一。目前已实现就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绝大多数是从事脏、累、苦、险和低收入的产业, 或者拾遗补缺性质的生活服务业等城里人不愿干的职业, 如保安、门卫、物管、清洁工等简单的体力劳动, 其工资收入不高、不稳定。又由于高新区正处于刚起步发展阶段, 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进驻, 从而使得农转非人员择业岗位类型有限。

3. 就业培训缺失, 就业培训责任不到位

就重庆市高新区的征地农转非人员而言, 虽然政府一直积极组织就业培训, 但由于对劳动力市场和工作岗位需求实际情况把握不够, 没能做到把市场需求和家转非劳动力自身特点相结合, 培训工作存在一些盲目性, 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 培训质量不高。培训过程中政府、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之间产生脱节现象, 致使就业培训没有达到预想的目标。另外, 由于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主要居住在城郊结合部, 原来以种地和出租住房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长期处于无业状态。转非为城市居民后, 他们在择业观念上存在排斥心理, 碍于情面不愿意去参加培训, 不去争取就业, 情愿无所事事, 也不愿意就近上岗,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就业培训的效果。

四改善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的路径

1. 加强思想教育, 转变保守观念

一是在农转非人员集中的社区进行劳务宣讲, 让农转非人员对各产业的发展都有准确的认识, 不使其对产业形象造成误解、歪曲等现象;二是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提高其思想觉悟能力, 传授教育思想——只有劳动才能有好的生活。帮助他们破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提高自主就业、自谋职业的意识, 使其更好地融入市场化就业环境中去。

2. 增强就业培训, 提供就业支持

要建立健全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培训机制, 首先要依靠充足的资金保障, 可以建立农转非人员职业技术培训专项资金, 来确保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培训顺利进行。同时, 就业培训应根据当地的市场需求和征地农转非人员的不同文化素质进行分批分教, 把重点放在第三产业岗位的培训上, 使农转非人员能学有所用、学有所岗。在培训的过程中, 还要积极促使农转非人员增强“以创业带就业”的意识, 以举办企业家座谈会等方式来提高农转非人员的创业积极性。

3. 调动更多资源, 优化就业机制

对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就业问题, 政府应该发挥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调动和培育多种就业促进主体, 引进一些高新劳动密集型企业, 推动地区产业经济发展, 让农转非人员自主择业。鼓励征地农转非人员进行创业, 积极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就业援助、财政投入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 以“创业带动就业”方式实现充分就业。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的速度加快, 城郊结合部的土地被征用, 由此产生了越来越多农转非人员。其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当中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如果不能有效改善目前农转非人员的就业问题, 势必会影响到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本文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 从农转非人员就业状况为研究起点, 深入地探讨了就业问题的具体情况, 并由此提出了一系列就业的政策建议, 以期为决策部门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重庆高新区,农转非人员,就业

参考文献

[1]杨武恒、陈绍友等.征地农转非人员居住小区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高新区为例[R].2009

[2]何微微、陈绍友、毛红涛.征地农转非人员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以重庆市高新区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20)

[3]陈德英.大竹林街道农转非劳动力就业出路之浅谈

[4]马云辉.重庆市农转非劳动力就业培训对策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经济) , 2006 (2)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篇4

成都市财政局关于贯彻《成都市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

有关问题的通知

(成劳社发[2004]74号)

各区(市)县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为了贯彻实施《成都市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成府发[2004]19号文,以下简称《办法》),根据《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现对执行《办法》中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办法》的适用范围和对象

(一)《办法》实施后,《成都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和《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成都市征地补偿安置办法实施中有关具体问题意见的通知〉》,以及有关区(市)县依法制订的现行补偿安置办法继续有效,但对其中农转非人员安置的有关规定不再执行,按《办法》规定办理。

(二)《办法》的适用范围。

1、成都市行政区域内,2004年1月1日及以后依法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并进行农转非户口登记的人员。

2、2003年12月31日前已完成人员安置,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2004年1月1日后才获批准的,农转非人员可以选择按《办法》实施。

3、2003年12月31日前已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但没有完成人员安置,只是按月发放生活补助的,按《办法》实施。

4、2004年1月1日至2004年3月31日期间,批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按《办法》办理。

(三)下列人员适用《办法》:

1、《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批准之日,被征土地集体经济组织的在户成员;

2、入伍前,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的现役士兵(含按国家政策规定不予安置的士官);

3、入学前,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正在外地读书的在校学生;

4、原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的正在服刑或被劳动教养的人员;

5、《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批准之前,在政策范围内正常生育的婴儿;

6、《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的人员;

7、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适用《办法》的其他人员。

(四)下列人员不适用《办法》:

1、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的非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

2、征地前,已办理户口农转非登记的人员;

3、回原籍落户的军队复员、转业干部和按国家政策已进行安置的士官;

4、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军队等离休、退休、退职回原籍落户的人员;

5、办理退养回乡的“轮换工”人员;

6、除依法婚嫁、生育的人口外,征地方案公告之日起新迁入户口的人员;

7、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不适用《办法》的其他人员。

(五)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被部分征用的,其适用《办法》的人员和人数,由征地部门会同被征地村、社(组)依法确定。

二、参保、缴费手续的办理

(一)由征地部门会同被征地的村、社(组)和当地公安派出所,按《办法》的规定和下列要求为征地农转非人员办理社会保险有关事宜:

1、填制《成都市征地农转非人员名册》,并将该名册在被征地村、社(组)进行不少于七天的公示,该名册须经被征地集体经济组织和当地公安派出所盖章确认。

2、在已核定的《成都市征地农转非人员名册》的基础上,按性别、年龄段填制《成都市征地农转非参加社会保险人员名册》,连同农转非人员身份证复印件、所在区(市)县政府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批复复印件一并送被征地所在区(市)县社保经办机构核收;社保经办机构应在接件之日起五至七个工作日内完成对上述资料的核收工作。

3、征地部门与社保经办机构按名册核算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费后,征地部门应在十个工作日内一次性将社会保险费划转到位。

4、征地部门向社保经办机构移交上述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资料和经费时,社保经办机构应及时出具《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资料接收单》和收费的收据。同时,社保经办机构应按规定,及时将征地部门移交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费缴入同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

5、征地部门和被征地所在区(市)县社保经办机构须加强工作协作,在《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上述资料和款项的交割。征地部门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不得减免。

6、在完成征地农转非人员参加社会保险的资料和社会保险费交割后,即由社保经办机构及时按《办法》的规定接续参保农转非人员的社保关系和管理事宜。

(二)对入伍前,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的现役义务兵;入学前,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的正在外地读书的在校学生;原户籍关系在征地范围内的正在服刑或劳动教养的人员,由征地部门登记造册,按现行政策将应缴纳社会保险费存入专项帐户,待其返乡入户时,再按规定为其建立社会保险关系。

(三)《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批准后,尚未办理社会保险前,农转非人员去世的,不再办理该农转非人员的社会保险,由征地部门将《办法》规定的就业补助金或生活补助费一次性发放给该农转非人员的法定受益人。

三、社会保险费缴纳标准

(一)《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之日,户籍关系在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称五城区和高新区),男满60周岁及其以上年龄、女满50周岁及其以上年龄农转非人员,征地部门按以下标准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住院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当年成都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120×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住院医疗保险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上一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4%×10×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

(二)《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之日,户籍关系在青白江区、龙泉驿区、新都区、温江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郫县、双流县、新津县、金堂县、蒲江县、大邑县(以下称其他区[市]县),男满60周岁及其以上年龄、女满50周岁及其以上年龄农转非人员,征地部门按以下标准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住院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当年成都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70%×120×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住院医疗保险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上一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4%×10×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

(三)《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年限,与征地部门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四)成都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标准,是指成都市根据四川省的规定,定期确定的标准。2004年成都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为每人每月300元。

(五)《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批准之日,男满50周岁不满60周岁、女满40周岁不满50周岁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征地部门按以下标准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上一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60%×20%×15×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医疗保险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上一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4%×10×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

(六)《征地补偿安置方案》依法批准之日,男满40周岁不满50周岁、女满30周岁不满40周岁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征地部门按以下标准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上一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60%×20%×10×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医疗保险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上一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4%×5×征地农转非人员人数。

(七)《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与用人单位(包括城镇个体工商户)建立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和本人应当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社会保险费由单位和本人按规定的比例缴纳,缴纳社会保险费期间享受有关社会保险待遇。没有用人单位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社会保险费由本人缴纳。

四、个人帐户管理

(一)《办法》实施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在征地部门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当月,为每一个参加社会保险的征地农转非人员按以下办法建立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

1、《办法》第四条规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上一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60%×11%×15。

2、《办法》第五条规定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为:《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上一年成都市职工平均工资×60%×11%×10。

3、《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人员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继续缴费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规定执行。

4、《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缴费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按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规定。

5、《办法》实施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已有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或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老年补贴个人帐户,与《办法》实施后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合并计算。

(二)《办法》第四条、第五条规定的人员继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以及《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缴费期间的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按《成都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第十二条、第十三条的规定执行。

(三)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四川省统一规定的记帐利率,每年对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计算并登记一次利息,利息并入个人帐户储存额。

(四)征地农转非人员在本市社会保险统筹范围内流动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不变。

(五)参加社会保险的征地农转非人员死亡或出国定居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或余额中个人缴费部分,以及基本医疗保险个人帐户储存额或余额,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发给死者继承人或退还给出国定居者本人。

五、缴费年限

缴费年限,是指征地部门为征地农转非人员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个人继续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累计年限。缴费年限包括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下列人员的缴费年限分别按以下办法确定:

(一)《办法》第四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为其记录15年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10年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二)《办法》第五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一次性为其记录10年的基本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和5年的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三)《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其实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年限,为其记录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

(四)《办法》实施前征地农转非人员已有的缴费年限(包括曾经服兵役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军龄),与《办法》实施后的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六、社会保险卡

(一)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每个参加社会保险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发给《成都市社会保险卡》,作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凭证。征地农转非人员可以持卡在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计算机查询系统中查询本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资料,凭卡办理基本养老金领取手续。《成都市社会保险卡》由成都市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统一制发,征地农转非人员领取时按成都市物价局、成都市财政局核定的收费标准,支付制卡工本费用。

(二)区(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向每个参加社会保险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发给《医疗保险卡》,作为参加医疗保险的凭证。征地农转非人员可以持卡在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计算机查询系统中查询本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基础资料,凭卡办理医疗保险费用结算手续。《医疗保险卡》由区(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制发,征地农转非人员领取时按成都市物价局、成都市财政局核定的收费标准,支付制卡工本费用。

七、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一)《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户籍关系在本市五城区和高新区的,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征地部门或征地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次月起,按以下办法为其计发基本养老金标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当年本市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户籍关系在其他区(市)县的,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征地部门或征地单位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次月起,按以下办法为其计发基本养老金标准:《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经依法批准的当年城镇企业退休人员最低基本养老金×70%。

(二)《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且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包括按本通知第五条规定记录的缴费年限)满15年及其以上年限的,不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以下办法为其计发基本养老金:本人符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时上一年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0%+本人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累计储存额÷120。

八、医疗保险待遇

(一)《办法》第三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征地部门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次月起,按所在地区(市)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关住院医疗保险的规定,支付住院医疗保险待遇。

(二)《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继续缴纳基本医疗费期间,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所在地区(市)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对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三)《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六条规定的征地农转非人员,男满60周岁、女满50周岁,且累计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的年限(包括按本通知第五条规定记录的缴费年限)满15年及其以上年限的,不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按所在地区(市)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规定,支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九、其他

(一)本《通知》规定之外的涉及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按照《成都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实施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成都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以及本市相关规定执行。

(二)涉及《成都市已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的有关问题另行制订。

(三)本办法由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成都市财政局根据各自的职能分别负责解释。

成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成都市国土资源局

成都市财政局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篇5

2006年12月28日上午, 晋江市灵源街道小布林社区居委会前挤满了人。他们都是来缴纳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金的 (如图) 。这是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中心举行的首轮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缴费仪式, 59位老人当天共缴款40多万元。

73岁的阿婆蔡乌旦第一个缴纳了保险金。“这个政策好啊, 现在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 拿养老金了。”她乐呵呵地笑着说, 自己有4个儿子, 全家连孙子共有22人, 被征地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后, 儿孙们都非常支持。

王振丕老人缴款后高兴地说:“我们家有16口人, 这次我与老伴都参加了养老保险。在出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政策后, 我们一直盼望着能早日缴款。得知今天有人专门到村里来收钱, 我们很早就起来了, 就等着缴款。”

“我母亲今年70多岁了, 这次只需缴纳个人部分6000元, 太划算了。”村民王金鑫是来为母亲缴款的。他说, 自己只有兄弟两人, 父亲早年已去世, 平时兄弟两人除供母亲的吃住外, 每人每月还各给母亲100元钱。这次缴款用的钱都是母亲节余下来的。今后母亲有了保障, 兄弟两人更放心了。 (安泉李朝升张杭文/图)

“我先到, 我先交。”

2007年6月13日上午, 在晋江内坑镇后坑村村委会门前, 晋江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一到, 百余名村民一下子就围拢过来。在工作人员的劝说下, 村民们自觉排成一条长龙, 排队缴费。

当天, 共有278名村民缴纳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个人缴费部分, 另有10名困难村民由晋江慈善总会为他们缴费。

儿子赶来为母亲交钱

村民尤建宁拿着一沓钞票排在缴费的队伍中:“我在附近打工, 今天特意来为母亲缴费, 母亲今年70岁, 身体还很健康, 遇上这么好的政策, 可是老人家的福气。”尤建宁说, 镇、村干部刚到村里推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政策时, 母亲还不大相信, 以为是商业保险。

“当时母亲说, 不要把钱交过去, 免得以后收不回来, 后来知道是政府专门为被征地农民制定的政策, 于是又催我来交钱。”尤建宁笑着说。

“女儿给我承担费用”

58岁的阿姆尤常春说, 她的家庭条件不是很好, 三口人就靠丈夫的600元退休金过日子, 被征地养老保险政策出台后, 丈夫和儿子都很支持, 但家中没有钱。

“大女儿知道我个人缴费部分要9200元时, 就把钱送过来了。”尤常春说, “女儿说要是以后没钱还她, 就不用还了, 由她和小女儿共同分担。”

“9200元钱只要三年就可领回了。三年后领的钱就都是政府无偿给的。”尤常春说。

10位贫困老人晚年不愁

“我今年69岁了, 年轻时因为家境贫困没有娶老婆。晚年生活都不知道怎么办。现在政府出台这么好的政策, 慈善总会还给我们缴费, 真是太好了。”老人尤松柏说。

记者在采访71岁的阿婆杨漱信时, 杨阿婆以为记者是政府工作人员, 紧紧抓住记者的手:“感谢政府, 我向政府道谢。”

“后坑村一共有1580人, 其中达到参保条件的有448人, 昨日共有278人缴费, 另有10位贫困老人的个人缴费部分由晋江慈善总会支付了。”后坑村村委会主任尤伟芳介绍。

晋江市内坑镇副镇长张建群表示, 内坑镇农民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很高, 现在还有7个村庄正在积极申报。 (泉解许柳莎)

指纹采集, 一个都不能少

“阿姆您请站好, 我们帮您进行数码录像。一会儿进行活体指纹采集, 然后您就可以领取养老保险金存折了。”2007年10月8日上午, 晋江梅岭街道许厝社区热闹非凡, 这里正在举行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发放仪式, 许厝社区155位老人从本月起, 每月可领取250元的养老保险金。

上午8时许, 晋江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来到许厝社区, 准备为社区老人发放养老保险金时, 发现社区100多名老人已排队在社区等候。

见工作人员到来后, 老人们立即围了上来。工作人员一边安排老人们坐好, 一边摆好电脑等物, 为老人们进行图像和指纹采集, 并逐一发放了养老保险金存折卡。

社区大爷许清波今年82岁, 这次他和老伴都参加了被征地养老保险, 分别缴交了个人缴费部分6000元。

“很感谢政府让我们参加这个养老保险, 我们再没有后顾之忧了。我上个月才交钱, 这个月就可领养老保险金了, 真是快啊。”社区居民许清松说, 现在他们人老了, 没有工作做, 因此养老金是一个很好的依靠。

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管理中心负责人陈启川说:“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四个试点村除池店溪头村外, 其他试点村 (社区) 均已完成, 湖光西路区域也将与近日举行发放仪式。” (安泉施纯烽蔡培仁吕旭东)

64岁阿婆从台湾赶回来参保

“我59岁到台湾, 听说要办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 特地赶回来参加。”2008年6月12日, 在晋江金井镇围头村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办理现场, 今年64岁的蔡淑燕告诉记者。

蔡淑燕是土生土长的围头人, 现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其中两个女儿在台湾做生意。后来, 女儿在台湾结婚生子, 因无暇照顾孩子, 蔡淑燕就到台湾帮忙。

一晃5年过去了。前几天, 她忽然接到儿子的电话, 说她符合晋江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的参保条件, 看她愿意不愿意回来办。蔡淑燕和儿女商量了一下, 觉得是好事, 就特地从台湾赶了回来。

“我要交的4536元, 儿女都替我出了, 交完这次钱, 以后每个月就可以领280元, 还是很划算的。”蔡淑燕说, “政府贴钱替我们办保险, 是给我们的福利, 也是我们的权益, 当然要参加。”

儿媳妇扶着99岁婆婆来参保

“我已经快一百岁了, 但这是好事, 当然也要来参加。”2008年6月14日, 晋江东石肖下开始办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 今年99周岁的蔡算老人高兴地说。

蔡算的丈夫和2个儿子如今都已过世, 她的两个儿媳妇也符合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的参保条件。前几天, 村老人会组织大家集体拍摄标准人头照 (贴申请表用) , 东石边防派出所户籍民警还特地到村里, 为包括蔡算在内的41个行动不便的老人一次性办理了二代证, 开了户籍证明, 都是儿媳妇扶着蔡算来办的。昨天, 儿媳妇蔡红心又替老人代办了手续。

蔡红心今年67周岁, 老公去世多年, 这么多年来, 家庭的主要收入都是靠种田、打散工来的。前不久, 家里的土地被征后, 生活一时没了稳定的来源, 偶尔替雨伞厂缝点东西, 赚点小钱。“现在眼睛还好, 可以缝伞;再过几年, 眼睛看不见了, 这个事可能就干不了了。”蔡红心说, “按照我的岁数, 办理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 只要交3360元, 从下个月开始, 每个月就可以领280元, 只要1年就可以领到3360元了。对我们农民来说, 有了这个固定收入, 心里就安稳多了。”

东石肖下村老人会副会长萧开通说, 老人会很早以前就开始组织村里的老人申办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 利用老人学校专门给老人们讲解政策, 并与派出所联系, 协调户籍证明等相关证件的办理。对一些申请手续, 在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工作组的指导下, 由老人会全程代办, 符合条件的被征地人员只需要盖个手印, 缴完费就可以了。 (黄诚)

零缴费参保

“不用出钱, 就能参保, 当然不能错过。”2008年6月24日, 晋江东石肖下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开始现场缴费, 66周岁的低保户老肖得知自己可以零缴费参保, 脸上笑开了花。

老肖夫妻俩和一个孙女生活在一起。孙女今年小学刚毕业。十几年前, 她父亲见义勇为跳到水里救人, 却与被救者双双溺水身亡, 母亲随后改嫁。老肖夫妇俩带着孙女独自生活至今, 被列为晋江低保对象。

“我们老夫妻年纪也大了, 找工也没什么人要, 自己生活没保障, 孙女也要跟我们受苦。”老肖说, 征地时, 政府说要解决养老问题, 自己将信将疑;后来看到政府在村里办养老保险, 又怕自己出不起钱, 因此, 昨天又跑过来了解情况。

“您和您老婆, 都属于参保对象, 按规定两个人要交9000多元, 但你们是低保户, 只需要填张申请表, 参保费统一由晋江市慈善总会承担。”晋江市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小杨对老肖说, 参保后, 从下月开始, 老肖夫妻俩每个月总共可以领到560元。 (黄诚)

西园一老人卖猪卖牛参保

“这是好事, 我卖了4头猪2头牛, 钱放手里好几天了, 就等今天交钱。”2008年6月25日, 晋江市西园街道苏塘社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缴费现场, 今年71岁的赖老先生手里拿着钱, 边排队缴费边告诉记者。

几年来, 赖老家里的土地陆陆续续都被征用, 他和69岁的老婆就在家里养起了猪、牛等牲畜, 很大一部分收入来自卖猪、卖牛奶所得。随着年纪的增大, 老两口也开始考虑起以后的生活, “年纪越来越大, 力气越来越小, 有时候一头牛跑起来, 拉都拉不住, 追也无力追。”赖老的想法很直接, “养猪养牛不能吃一世人 (一辈子) , 我这次卖猪卖牛过来参加这个 (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 , 就是要吃一世人。”

按规定, 赖老两口子总共要交6720元, 从下个月起, 每人每月就可以各领280元。“以后我也可以领‘退休金’了。”赖先生兴冲冲地交完钱后, 又匆匆忙忙地走了, “我家里还有5头大牛, 要赶快回去放。”他说。

被征地农转非人员 篇6

一、国内比较典型的几种社区管理模式

(一) 深圳罗湖模式

深圳罗湖模式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进行“安全文明小区建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特点是在政府的统一规划指导下, 在一些可以实行市场化的社区服务领域中引入市场运作机制, 以建设安全文明小区为切入点, 化整为零, 分散管理, 将居委会的社会性职能与物业管理公司的商业性运营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高度市场化的社区建设和管理模式。与已有的一些关于社区建设的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不同, 罗湖区社区建设遵循的这种思路淡化了社区的经济职能, 突出强化了其在服务、组织、管理方面的社会职能。这种模式打破了计划经济时代下社区居委会统包统揽的“被动经纪模式”。疲惫不堪的居委会不仅要承担社区居民的就业和发展社区经济的职责, 而且还要履行社区内各种服务和管理职能。深圳罗湖在全国率先打破这种计划经济时代下落后的社区管理模式, 居委会的角色发生较大转变, 职能重点转向社区服务和管理, 这种新型社区管理体制更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 上海浦东模式

上海浦东模式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伴随着浦东新区飞速发展建立起来的。主要做法有:1.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新体制, 注重发挥街道办事处的社区建设与管理职能, 在将更多权利下放到街道办事处的同时, 市、区两级政府给予财力上的大力支持, 以保证各项管理和建设的需要。这种新体制使政府将更多的权利释放给街道办事处, 较好地发挥了基层组织的建设与管理职能。2.倡导政府的主导作用, 注重协调社区建设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制定社区管理和建设的政策上, 是一种新形势下社区管理和建设的制度安排;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积极组织并参与社区活动, 对社区建设和管理起到一定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社会团体包括各大专院校的社区志愿者充分发挥中介作用, 联系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各种社区活动;增强社区全体居民的主人翁意识, 支持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项事务, 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三) 佛山城南模式

佛山市城南街地处城郊接合部,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将新区的开发规划与社区管理较好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以街道为单位, 统一规划, 政府引导, 社区各方携手共建模式”。主要特点:1提高街道办事处领导的素质和能力, 居委会的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实行“竞争上岗”、“居务公开”, 并且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营造良好的社区管理环境。2.由政府出资, 建设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 以街道为单位向本辖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3.城南街道办事处转变角色, 化被动为主动, 建立由街道办事处主持召开辖区内各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代表联席会议制度, 使社区管理工作为居民及企事业单位了解认同, 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推进社区管理。

(四) 沈阳东大模式

沈阳东大模式迈出了我国社区自治的重要一步, 改变了传统的以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该模式是东北大学院内4800户居民结合居委会换届选举, 将7个居委会组成一个新的大社区, 社区内居民、单位和组织、个体私营者均为社区成员。在管理体制上, 由社区居民、辖区内单位和个体私营者组成社区成员代表大会, 代表社区最高权力机构, 讨论决定社区内重大事项。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 作为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 负责社区日常管理、服务、教育和监督工作。社区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居民代表、单位代表等人员组成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 主要就社区建设和管理向社区管委会提出建议, 并进行监督。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保障和支持社区管理工作。市、区两级政府将部分政府职能, 如治安警务、医疗、教育、文化、体育、城建、城管、环卫、环保等工作交由社区承担, 并在资金上予以保证。

二、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

重庆高新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也是全国5个综合改革试点开发区之一, 包括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和北部新区高新园。截至2007年底, 高新区已实施完成了1100公顷的征地拆迁工作, 1.9万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安置和1.7万人进行了住房安置。目前, 纳入高新区政府管理的农转非人员安置的住房小区共计16个, 总建筑面积达895145.77平方米, 安置户数达7290户。

目前,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小区的社区管理体制是管委会、街 (镇) 、居委会 (村) 三级管理。因土地开发的时间性, 部分农转非小区仍由镇、村管理。因此, 高新区农转非社区三级管理具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管委会、镇、村 (居委会) 管理的模式, 如石桥镇、人和镇、大竹林镇的农转非小区;另一种是管委会、街道、居委会管理的模式, 如石桥铺街道的农转非小区。由于当地开发尚在进行中, 由镇、村管理农转非小区只是一种过渡。居委会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依托, 街、镇对社区社会事务的管理, 主要通过居委会实施和落实。由于农转非小区没有物业管理, 没有业主委员会, 农转非社区的居委会 (或村委会) 还承担了社区基础设施的维护管理、社区环境卫生清扫等工作。

总体来看,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属于政府主导型, 由城市基层政权的居委会担任主要角色。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强政府、弱社会的管理体制有关, 也与我国社区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现实有关。从目前来看,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存在以下问题和弊端:

(一) 社区管理的行政化色彩依然浓厚

如高新区石桥铺街道的农转非小区, 街、镇对社区社会事务的管理, 主要通过居委会实施和落实, 居委会往往疲惫不堪。征地农转非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敏感问题, 常常因为找居委会得不到满意的解决而引发冲突甚至群体性的上访事件。政府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体和推进力量, 但却在事实上形成了街道办事处与居民委员会之间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很多居委会不该承担或者承担较少的任务都由街道予以安排, 居委会实际上承担了很多本属于政府职能部门工作范围内的行政工作。这不仅强化了社区的行政色彩, 削弱了社区自身的工作, 使社区的自治功能弱化, 而且容易引发社区居民的不满, 导致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度不高, 给社区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 政府“越位”与“缺位”的社区管理体制障碍突出

在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政府部门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或不易承担好的职能, 社区管理中政府职能的错位、缺位或者不到位的情况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一是以政代社, “越位”现象突出。政府包揽了过多应由非政府社会组织所承担的职能, 如社区文娱活动的举办, 基本上是居委会一手操办, 社区居民处于被动接受状态, 导致社区活动参与度不高。二是过度投入与投入不足并存。以兰花小区为例。该小区由于建设规模大、安置人数多, 地处经济较发达区域, 政府给予建设投入资金较多。现如今, 兰花小区基础设施完善, 周边有众多商业网点、金融机构、休闲娱乐中心, 还有学校、医院、邮政电信等便民服务机构, 与现代社区无异。而对于一些缺乏区位优势、人数较少的农转非小区, 则投入明显不足, 如石小路社区、渝州一社区等。这些规模小、经济欠发达的小区, 没有社区活动中心、社区服务站等基础设施, 政府投入明显不足, 这是政府职能缺位的表现。

(三) 社区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技能有待进一步提升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很多都是在被征地的村庄上面直接兴建, 社区居民也是由原来的整个村庄的农民转变而来的。这种征地安置方式使得目前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工作者队伍主要从原来的村委会或者居委会干部、下岗失业人员、退伍军人和其他社会人员招聘而来。虽然在年龄结构、知识水平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善, 但他们毕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社区管理培训, 也没有取得相关的执业证书或其他专业技能证明, 很多干部都是凭借直觉经验或自身已有管理水平来负责社区日常管理工作, 导致整体素质与专业化水平不高, 与现代社区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社区建设迫切需要一批年轻的、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有服务社会理念的职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四) 社区内各类社会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社区建设包括文化、卫生、环保、教育、治安等十分繁杂的工作, 仅就社区社会保障而言, 就有低保、残疾人、老年人、再就业等诸多事务, 仅依靠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是不能完成社区管理职能的, 因此, 专业社会机构、团体、社区志愿者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参与社区管理是必然之举。但就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目前的情况来看, 政府机关还习惯于直接包办许多社会事务, 而忽略了培育和扶持专业中介服务组织, 社区内缺乏相应的社会中介组织的服务。

三、优化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模式的几点建议

(一) 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

征地农转非社区的出现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其规划建设包括社区制度的安排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应重视和发挥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一方面, 由于社区建设的各项规划、决策和法规都需要由政府制定;另一方面, 由于社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任何一个单位或团体都不可能提供如此庞大的建设资金, 而政府是社区资金投入的主体, 在具体的社区建设和管理中应充分重视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就目前重庆市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的现状来说, 可以借鉴深圳罗湖模式的经验, 社区涉及“物”的基础设施方面, 可通过招标竞争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 政府只在统筹社区规划、承担社区主要投资者、引导社区建设方向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对于社区“人”的社会性工作方面, 上海浦东模式的政府主导, 多方协力共建美好社区的有益经验值得学习。这就需要高新区政府积极协调征地农转非社区内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 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增强农转非居民的社区意识和主人翁精神, 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 培养农转非居民的社区归宿感和认同感。

(二) 重视社区法制化、制度化等软环境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 社区法制化是解决社区管理中行政化倾向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受计划经济时代社区管理行政化的影响, 一些社区政社不分、政事不分的现象还比较严重。实行社区法制化要求政社分离、政事分开, 能有效避免政府对社区管理的直接干预而逐步走上依法管理的法制化轨道。如佛山城南模式中居委会社区服务站的建设, 就是将政府在社区购买或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与社区居委会民主自治和自我服务的内容有效地分离开来, 互不干预。这种社区服务站的建设更能贴近居民的多样化和现实性需求, 对于丰富和完善社区居民参与各项社区活动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此, 加快制定一系列符合社区建设需要和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显得尤为必要。社区管理在有序的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 这不仅有利于缓解各方的利益冲突和矛盾, 而且对于构建和谐、文明、法制化的现代城市社区也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

(三) 积极组建社区理论研究队伍、管理者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鉴于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建设成立的特殊性, 加之社区建设时间不长, 实践经验不充分, 因此, 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亟需加强社区理论队伍建设, 运用社区管理理论来指导社区实际建设与管理。因此, 高新区政府应充分调动各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 组建高水平的专业社区理论研究队伍来指导社区管理的实践。另外, 社区管理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对社区管理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新区政府可以吸收借鉴佛山城南模式的做法———充实街道办事处领导, 居委会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实行“竞争上岗”、“居务公开”, 并在人员配置、经费、办公场地等方面给予切实保障来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的整体素质。从总体上看, 目前高新区征地农转非社区干部队伍素质距现代社区管理要求仍有一定差距。这样, 建立社区居委会干部奖惩激励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在提高社区居委会干部待遇的同时, 还应建立一种将薪酬与业绩结合起来的考核制度, 以更好地调动社区工作者的积极性。社区志愿者是一支“源于民众、服务民众、自愿参加、志在奉献”的社区队伍, 这一点在上海浦东模式、佛山城南模式以及沈阳东大模式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是现代城市社区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 也是体现现代文明社区自治的重要方面。建设一支能长期参加社区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能较大程度满足社区居民的各种需求, 为社区管理更好的发展增添活力。但遗憾的是, 高新区农转非社区志愿服务尚处于一片空白, 社区内的农转非居民尚未形成这种志愿服务社区的意识, 这有待相关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宣传。

(四) 充分发挥社区中介组织的协调作用

上一篇:建筑屋面工程下一篇:洗胃机的保养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