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课改

2024-08-24

中学数学课改(精选十篇)

中学数学课改 篇1

一、中学数学课改的不足

首先, 数学教师的普遍素质需要提高。此次新课程改革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 而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 都需要一个逐渐完善的缓慢过程, 这场自上而下的改革在落实到教学层面的时候自然也难免遇到许多复杂的情况。其中, 基层数学教师的普遍素质是一个重要方面。其一, 许多中学数学教师年纪较大, 观念改变迟缓, 甚至对于新理念有抵触心理;其二, 不同的知识背景造就不同的知识架构, 这影响了教师的创造能力和设计能力;其三, 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和理论知识的贫乏, 使得新课程理念在落实到教学层面时被大打折扣或者任意地曲解。

在很多时候不是教师不想改革, 而是不知道如何改革, 也不知道怎么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若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仅限于理论层面, 就会和教学实践相脱节, 而即便能够落实到课堂上, 也往往会因为知识储备不够和理论学习不及时而造成改革的乏力。表现在数学课堂上,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在形式上大肆宣扬的貌似互动、合作、探究的课堂, 教师谨慎地像新课程标准靠拢, 唯恐课堂不活跃、不够新而受到新标准的责难。究其根源, 是因为这些教师不够自信, 没有从本质上领会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只能战战兢兢、亦步亦趋地依附于形式, 希望课堂看起来热闹些。

其次, 应试教育严重抵消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本意是想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 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的思想, 发展他们的个性, 激活他们的思维。这需要教师放开课堂, 他们才能获得相对的自由, 也才能拥有灵活多向的思维方式。然而,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当前唯考试为准绳的情况下, 教师必须先考虑学生的成绩, 这就影响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同时, 家长在这个竞争异常残酷和激烈的社会里也深深懂得抢占先机的重要性, 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 社会竞争的压力顺理成章地转嫁在了学生的身上。这样, 唯成绩为准绳的考核标准多年来得不到改变的现象也就毫不奇怪了。

再次, 中学数学课程内容和数学教学体系存在脱节。从课程内容上来说, 尚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的联系, 缺少数学各分支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体系, 内容上要求全面周到, 理论上追求的是严密有序。新课程标准中被删除的内容, 在教学中也往往被许多教师善意地补充回来。这就造成了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不可协调的矛盾, 难以体现时代发展背景下科技进步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 最终造成了学生只善做题, 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差、创新思维不够的无奈局面。

最后, 教学方法没有获得新的突破, 评价机制仍旧落后。从技术层面讲, 我们并没有获得更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部分教师用的还是老方法、老套路, 只有在上公开课或者优质课时才努力地有所创新, 而未能形成可操作的常态课。这说明那些研究课仍然在研究状态和探索阶段, 新课程改革还没有取得成功。另外, 在评价机制方面, 仍旧是单一的评价方式, 没有探索出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评价模式和体系。如果某种评价方式不能起到鼓励和督促作用, 那么这样的评价方式就是没有效果的。从这个角度讲, 我们在评价体系方面尚无建树。

二、中学数学新课改的成绩

总结这些年的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 在广大教师不懈努力的前提下, 各地区都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如我校在紧跟高考、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原则下创新性地推行了五为模式教学, 即以问题为先导, 以活动为特征, 以精讲为保证, 以学生为主体, 以两种课型为结构。它是我校二四八教学模式的高度理论化, 是更具有指导性的创新理论。

三、中学数学新课改的努力方向

首先, 要进一步解放观念。在这里我使用了“解放观念”一词, 而没有使用“更新观念”, 因为在我看来, 新课改已然不新。中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警惕和防止新课程标准成为新的束缚和教条, 一旦所有课堂内的变化都被这个标准所规划的话, 它无疑会成为新的教条。所谓教无定法, 就是要教师解放自己的思想, 不让教条的观念控制自己的大脑, 时时处处要从学生出发, 围绕目标来实施教学, 而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更不能东施效颦或者邯郸学步, 学来学去丢掉了自己。若不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丧失了自己的教学个性, 还谈什么新课改呢?

其次, 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专业知识不够雄厚而专门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 那无异于练武之人不练内功只讲套路一样, 完全成了花架子。如果没有雄厚的专业知识就不能够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贫瘠的专业知识会让任课教师捉襟见肘、疲于应付, 哪里还顾得与创新呢?

摘要:中学数学历经多年的新课程改革, 取得了一些成就, 许多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新了一套教学模式, 但还是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为此, 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 才能使新课改常改常新, 在变化中求得发展。本文对中学数学新课改的得失进行具体分析, 旨在明确中学数学新课改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1]肖正楷.传统应试教育下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反思[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 (24) .

[2]商宏亮.浅谈高中生数学思维素质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31) .

中学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篇2

一、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活力。引导学生变单调的被动学习为活泼的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让他们讲,让他们讨论,使讲台成为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舞台,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

三、充分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课改后的新教材是属于“螺旋式上升”的知识构架,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能力。我们觉得新教材中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方法非常适合学生。使学生对新知识不用一下接受,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个循序渐进的理解融会贯通的过程,学生学起来也越有兴趣。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五、不断向学生提出新的教学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教学思维的动力,且是思维的方向;数学思维的过程也就是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数学课堂学习中,教师要不断地向学生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为更深入的数学思维活动提供动力和方向,使数学思维活动持续不断的向前发展。合适的数学问题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① 问题要有方向性。这是指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

②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这是指问题不宜太难和太易,难易之间要有一定的坡度。

③问题要有启发性。有的教师往往把启发式误认为提问式,认为问题提得越多越好,其实,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是关键性的问题,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对学生教学评价的转变

数学课改的误区 篇3

一、价值错位的媒体辅助

多媒体手段在教育内容、创设教学情境、增加课堂容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功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也是传统教学无法办到的。然而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媒体辅助课件的泛滥成了教学的一大痼疾。

现在公开课或竞赛课不用电脑的教师被试为怪物,遭来听课、评课人的嘲笑与轻视。于是对根本不需要运用课件的教学内容,教者也刹有介事地将数学例题、解答过程、随堂练习在多媒体上展示出来,再生硬地加一些音乐、图片。这样一来,学生如置身于展览馆,显得特别兴奋。对此我们想问,数学课究竟是思想方法的掌握、思維的训练,还是形象画面的感受?这样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让人注目的多媒体上,这究竟是为了教学还是为了作秀呢?其实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应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其次才是教学手段的问题,教学中选用哪种教学手段本应依据教学内容、师生情况而定,岂可千篇一侓地用“多媒体”?

单就画面意境所表现出的生活化信息带给学生的冲击力而言,有成为影响干扰学生注意力的干预因素之嫌。而就联系生活现实和情境设置方面来看,也值得商榷。

二、有名无实的小组讨论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是适应了时代的发展,符合教育的规律,也是我们对传统数学教学做了深刻的反思之后的必然选择。但是如何落实、操作,这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究的。现在有不少教师把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简单地变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甚至认为“无讨论不成好课”,也不管问题值不值得讨论,实际上好多课表面上看,学生积极参与,七嘴八舌,热闹非凡,实则“繁华”有余,收获甚微。所谓的讨论是热闹其表,苍白其实。

事实上,小组讨论必须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经过独立思考后,学生有了交流的需要,再开展合作讨论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否则,只能称为不着边际的闲谈,学生的小组讨论应是有时间的限制,但也不能教师让讨论就讨论,说停就停。现行课堂上往往是规定时间一到,教师就“鸣锣收兵”,要求学生回答问题。这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也不尊重学生。由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较少,结果讨论只停留问题的表面,停留也不充分,一切自然难以沿着教师期望的轨道进行,学习目标也难以达成。到最后教师不得不间接或直接地把答案告诉学生。

笔者认为,正确的讨论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于讨论。该讨论的则讨论,不该讨论的不要滥用。

2、给予充分的时间。既然让学生讨论,就该给充分的时间进行充分的讨论,以发挥讨论的实效。

3、教师要注意巡视引导,以避免讨论变成借机闲谈。

三、低级无意义的课堂提问

新课程倡导“对话”式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课堂答问便成了必然,而高明的较少的提问往往是循循善诱层层设疑,步步为营,节节出新,最后水到渠成,使人恍然大悟;或者提纲擎领,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而蹩脚的教师提问则不痛不痒,废话连篇,毫无意义。在公开课上,教者为了体现启发式原则,达到双边活动充分的课堂效果,经常大量设问,于是教者常常不由自主地提到那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例如,常问一些“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等缺少启发性的问题难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琐碎低级,是对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漠视“有疑而问”本是天经地义,但这种浅显的问答往往问而无疑,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得轰轰烈烈,但实际效果如何呢?学生从这些问题中又得到了什么呢?其实有些问题根本不用问,学生就可以轻易解决,这种提问除了在形式上给人一种热闹的感觉之外,没有什么教学价值。

课堂教学中要避免低级的问答,教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学习兴趣,提问要有“艺术性”,如提问要有趣、提问要有梯度、提问要点到为止、提问要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提问要给学生思考空间等等。

四、矫枉过正的课题民主

新课标认为教师是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强调教师要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建议,鼓励并正确评价学生的积极参与,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扬课堂民主。但如何评价学生的独特体验,如何引导学生发言的问题也因此凸现出来。有的教师矫枉过正,无原则、 无条件的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对学生的观点一味肯定,不进行明确的判断,甚至曲意迎合学生的要求。如学生回答正确,就说“你真是太棒了我为你感到自豪”。回答错误,则说“你能积极思考,精神可嘉”。或者说“你又发现了一个错误,有进步”。学生有逆反心理,就顺着他们的意思而“愤世嫉俗”,怀疑一切,这种不置可否、便“废”为“宝”迁就学生的做法令人担心,今后社会上怎能不 会多出一些听不得半点批评意见、怀疑一切且胸无主见、圆滑世故的人呢 ?正如一切惩罚不可取一样,一味表扬也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会导致上瘾,同样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也可能导致学生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

总之,在课程改革中,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课程理念,我们所缺少的是对这些理念的具体运用、操作的探索。让我们少一点一哄而上的模仿,多一点脚踏实地的钻研;少一点舍本求末的作秀,多一点冷静深入的思考吧!

【作者单位:东海县牛山小学 江苏 222300】

中学数学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篇4

一、新课程改革, 教师角色的作用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 即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观念, 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 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 而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 是一个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 教师应该寻找当前问题与已学过的知识的联系, 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 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平台和空间。在加深理解的环节上, 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 并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例如:在讲“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 我们可以通过几组不同长度的三条铁丝,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 合作交流, 师生互动, 提问学生哪几组铁丝可以组成三角形, 能组成三角形的三条铁丝之间有何关系?从而引导出上述结论。因此, 教师要充分让学生分享彼此辛勤劳动的成果, 并重新定位自己的思维方法。教师要善于捕抓学生思想的闪光点, 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关键, 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顺势而为, 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二、摆正位置, 做好中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培养观。教师的知识结构要更新。从课程改革来看,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中, 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 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 也有些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 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认识自己的责任, 通过自学或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是积极参加国培计划培训,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数学课程的改革, 要求中学数学教师要了解数学史, 了解数学教育的价值, 了解数学和其他学科以及人类生活的内在联系等。也就是说, 数学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还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知识面, 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三、淡化“权威教学”, 实现“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 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 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 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 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 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 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 更多是在积极发言、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

四、工若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章丘中学课改总结 篇5

章丘中学高一政治组

大家都知道,我国教学改革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已经在向素质教育迈进了。为此,我国中小学教学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教师的教学观念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教师不再单纯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扩展;师生关系走向和谐;课堂气氛趋向活跃等。然而这些总使人觉得不是非常满意,还有很多欠缺:“应试教育”思想仍存在;学生依然被迫进行大量的枯燥的记忆性学习;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仍较欠缺。所以笔者认为2004年秋季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全面推广的新一轮课改真是春风化雨,恰当及时。新课改主张改变过去“灌输式”教学、死记硬背的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乘着新教改的春风,粗浅的谈谈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一、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走进社会长期以来我们政治课被学生认为是说大话说空话的课,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课程内容离现实社会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让广大的学生感到象天上的星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如我们的政治课现在分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等模块。使的我们的课程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的气息。虽然新课程具有这么丰富的生活社会底蕴。但我们教师也不能仅仅从教材的方面去贴近我们学生的生活实际。因

为新的教材最终也会变成旧的教材。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在授课时,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教材知识和学生周围的生活,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紧密联系起来。让教材的知识很好的融入到学生生活社会实际当中去。从而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二、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应一如既往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

每一门的学科教学时都应该要注意学科性,没有学科性的话就体现不出其科学性,就不能体现自己的学科特色,而我们的政治课是一门以德育为主,兼有智育性质的学科,它除了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新的课改下我们的政治教学还应该重点的突出自己的德育特色教育这一块,应该要充分利用教学的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这样才能突出政治课的特色,发挥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更好的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教育。例如,我们在组织第一单元的“正确对待金钱”探究性活动时举了陈良宇等一些腐败分子案例,同时又举了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例子。通过这两者的对比既让学生认识到获的钱财必须取之有道,同时让学生树立起服务社会的意识,这样就做到了一举两得,达到了教学时不仅体现了知识性同时又实现了进行德育教育的效果。

三、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教师应激起学生学习政治课的浓厚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往往对我们政治课教学的无味与空洞的说教感到极其的厌烦,因此导致了长期以来学生对政治的学习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而我们新课改

就是避免政治和生活、社会相脱节,实践也证明,根据新课程的特点,恰如其分的设置各种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求知欲,还能提高新课程的落实效果。

例如,我们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节里的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时。我们就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教学情境。假设我们高一(7)班于2009年时成立一个水果有限公司,里面机构有营销部,市场调查部,董事会和附设一个水果加工厂等。同时把班级里的同学按组分为有营销部,市场调查部,董事会和水果加工厂等。本公司通过竟标承包了我们学校后山。2009年时,我们公司市场调查部通过调查发现苹果很值钱一斤可以卖2元,这时候各个部门的反映,和最终董事会的决策。以及当2008年时出现新的苹果价格很低廉,而市场上很多大公司要生产水果汁时,这时候各个部门又有怎样的反映,和最终董事会又有怎样的决策。通过这个情境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最终让学生认识到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三个影响。当然,我们在设计情境时应要采用学生普遍感兴趣,且能联系社会热点的一些素材进行设计。

同时在半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应该要走出以下几个我们很容易走进的教学误区。

一、课堂气氛是否越活跃越好

很多人认为新课程教学的课堂气氛一定要活跃,这一观点使得我们教师千方百计地调节课堂气氛,如在课堂中引入各种活动,使那些比较单调的认知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变厌学为乐学。但并不是所有的活动都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因为在调动课堂气氛的同时,我们往往很容易离主题却越来越偏,比如一堂课,一开始情景模拟,学生乐于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但活动的主题却越来越偏,以至于在知识的生成层面上效果不大。那么这时候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课堂气氛就很难相统一。这时候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要让知识和气氛协调好,不能一味的强调课堂气氛。

二、教师是否讲得越少越好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那么是否应该把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而我们教师的职责只是维持纪律,或者根据教材重难点抛出几个问题或几个观点,然后让学生自学、自练、背诵、记忆,我们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其主人翁地位。但如果这样忽视了教师的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可能会处于一种无序状态。使学生没办法很好的吃透教材,理解其中的中难点,所以实际上我们教师不应该提倡这样的少讲,我们应该要尽量的精讲有启发性的讲。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有效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数学;有效性

要想在新课改背景下有效的进行中学数学教学,教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为多元的、分散性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学习,并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使自身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与此同时,教师也会改变教育观念。

一、关于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数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缺乏积极性

据调查显示,部分中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任务依然很多,学生无法应对繁重的数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加,并对数学教学产生厌烦感,教师遵循应试教育对学生进行教学,使得原本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变得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又无法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所以,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逐渐减少,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2.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正确教导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他们的身心还不够成熟,在遇到的问题的易激动、容易情绪化,而中学生又处于叛逆时期,心理素质较为薄弱,如果教师没有正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任性、叛逆的心理,学生也就不会积极主动探索数学问题和知识,而在现代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教师都缺乏对学生的正确教导,这使得学生与教师的相处不融洽,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就会不认真听讲,扰乱课堂秩序,这严重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格,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增加自身的数学素质和数学文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通过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综合力吗,但是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时,只注重将教学重难点教给学生,而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这使学生无法通过数学知识加强自身的逻辑思维,这也不利于教师的教学。

二、针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数学有效教学提出的策略

1.明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在中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教师就要明确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再对学习进行教学,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因此,教师只有明确新课标教学理念,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思路问题、探索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也会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特点为普遍教学,因此,教师也就无法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而且大部分教师都喜爱学习好的学生,这就导致中等生和差生被忽略。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就可以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学习 ,使所有学生都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优点,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例如:教师在教学前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状况,并鼓励学生学习数学,从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于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帮助他们提升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这些学生能够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学习计划,从而有效的完成数学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

以往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概念和公式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这使得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很难将所学到的知识有效的运用,从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而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拓展思维,教师积极的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公式,使学生自身通过对问题的探索,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也就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教学,如学生学习了“平移和旋转”,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国国旗的四个小五角星能否根据一个五角星旋转,如果可以,旋转的中心又在哪里?”,这样学生就会对其进行探究,并思考,学生会将实际问题转为数学问题,并能够自主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有效的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4.合理的构建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对于中学数学教学而言,构建评价体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合理的评价体系也会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心理想法,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创建多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充分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而这种评价体系,也可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通过多元的教学评价,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从而也使得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教师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学生也只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新课程改革有效的帮助了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教师对其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学生通过教师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教学,与此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也在不断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国顺,习心军.刍议中学数学的素质教育[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2,(10) :23-56.

[2]杨平涛.中学数学作业设置的探讨[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03):78-90.

浅析初中数学新课改 篇7

一、课改的核心在课堂, 课改暴露问题最多的也在课堂

1. 观念缺乏更新

有一部分教师是眼高手低, 不愿意接受新课改, 不相信新课改, 也没有在新课改中尝到甜头;有的是怀疑自己的能力, 信心不足, 说到家是害怕新课改, 不敢尝试;也有的是感觉自己平时的教学水平就很高, 成绩不错, 安于现状, 不愿意改变自己;还有的是放不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仍然高高在上, 与新课改的要求背道而驰;当然也不排除个别教师由于个人能力问题, 驾驭不了新课改要求下的课堂教学.他们完全远离新课改, 所以无论是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方式, 仍然沿袭自己过去的那一套, 讲课满堂灌, 练习满天飞.

2. 内容流于形式

一是对新课改的理解有偏差, 以为只要这样就是新课改了, 忽视了实质.二是接触新课改时间短, 仍处于磨合、模仿阶段.三是个人能力有限, 害怕驾驭不了“活”课堂, 只好退而求其次了.这样的课改课堂没有实在的内容, 谈不上实效, 更别提学生能力的提高了.

3. 课堂追求“热闹”

有些课堂忽视了对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的分析, 与数学学科的特性不符;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 是实质性参与还是形式性参与.其实, 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 也并不是笑声越多越好.安静、有序的愉快课堂气氛也是新课程所追求的.

4. 手段过于单调

一是学校财力有限, 不能满足新课改的物质要求, 有的教师想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是现实不允许.二是先进的教学手段意味着教师必须要学习才能很好地掌握, 必须充分备课才能很好地使用, 部分教师有畏难情绪, 个别教师有懒惰心理, 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5. 方式过于生硬

在新课改中要求课堂教学要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一个“现实”的情境, 不但能拉近数学与现实 (学生的生活实际) 的距离, 为学生寻找到学习新知的基石, 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是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数学的有效途径之一.

对新课改的理解存在误区, 盲目追求花样, 不注重实效, 强化了形式, 淡化了目的.其实, 在创设情境时, 一定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而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 要注重实效, “计算机辅助教学”只应起辅助作用.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 (教具、学具、黑板、投影仪) 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优势互补, 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 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要与时俱进, 加强业务学习, 提高业务水平.

二、教师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能力的不同

1. 教材内容的利用

先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入手, 引出新课, 用“议一议”的栏目形式从实际生活中引出实例, 然后作出理性解答, 从而掌握应会的数学知识.

新教材还在习题后增加了“做一做”栏目.这部分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解决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 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能力, 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最终目的.开发教材, 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课堂活起来, 发挥新教材的功能.

2. 教材内容的处理

通过学习要使教师充分认识自己在数学课程改革中的角色和作用.教师不仅要做知识的传播者, 而且要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按“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 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志趣和发展方向给予具体指导, 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使学生的基础与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的创造力, 把课堂的空间交给学生, 把课堂上时间还给学生.所以如果能在均衡各校教师水平的前提下, 优先给教师提供一些具有实效的培训, 并放慢脚步, 先在各校培养部分带头人, 然后以点带面, 辐射全校, 我想效果一定不错.

3. 加强教研

教研是新课改的根本出路, 尤其是多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灵活、方便的校本教研既节约时间、经费又能达到不错的效果.将“四个一”的新课程教学管理办法 (即教师每周至少做一次教后记录, 向学校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向备课组提供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研讨课) 作为一个制度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当然参加校外的教学观摩、课改讲座、教学咨询指导等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研上舍得花时间必将极大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提高各校教学质量.

4. 加强义务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 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教师必须加强自学自研, 不断“充电”, 尤其是多媒体教学知识, 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把加强自学自研作为职业发展的需要来对待.

5. 狠抓课堂管理

教学环境要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有利于教师关注全体学生.要求教师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从完成课时任务为中心转向设计合作教学环境为中心, 要重视课堂的二次设计, 根据课堂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活动形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思维质量的培养, 防止课堂上出现“活”而无序、“活”而无效的现象.

6. 合理使用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 不当教材的复印者, 不把教材当做圣经念.要结合本地实际活用好教材. (1) 要对教材取舍重组. (2) 要重视课题学习.课题学习是教材的延伸和拓展, 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发展学生能力的快捷方式.具体操作时不一定局限于书中内容, 也可以参阅相应资料进行二次设计. (3) 要在生活中体验教材.可以把热点话题编进教材.

直面高中数学新课改 篇8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提出了很多新理念,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文化育人功能;着力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主张探索研究、合作交流。应该说,对于这些新理念,教师是赞同的。然而,面对高考,一些教师便首选能够考出好成绩的教法。原因是,目前社会对学校的高考成绩“一卷定乾坤”,而“创新意识”“数学精神”等是难以在试卷上考出来的,既然不好考只好不考,那么也就不用在这方面投入精力了。至于“探索研究”“合作交流”“数学试验”,在提高应试成绩方面远不如“满堂灌”“题海战术”来得快捷、方便,于是将它们束之高阁就成了大多数数学教师的选择。正如一些教师所言:“面对高考的压力,生存第一呀!”

《课标》要求数学教材“要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经历数学化过程”,而在教学一线的教师,由于受到以知识的逻辑顺序编排的老教材的影响,对新教材的编写体系极不适应,认为新教材编排太乱,不如老教材系统,不如过去好教。尽管这种认识有其合理成份,比如新教材中知识的前后衔接欠科学,习题不太匹配,但也不难看出,教师还是用原先的知识体系来评价现在的教材。有些老师把新教材里没有要求的内容,觉得重要,担心以后高考要考,就不遗余力地补充给学生,进而加重了学生负担,影响了教学进度,偏离了《课标》要求。

《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创新意识,主张学生自主学习,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受习惯思维的影响,有的教师用自己喜好的思维方式来“克隆”学生、评价学生,希望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与自己“合拍”,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一些直觉思维强、形象思维强、合情推理意识强的学生常常因此接受“调教”,有的教师不喜欢学生对自己的讲解提出质疑;对学生的新颖解法有排斥心理,只许学生用常规方法解,这是制约新教材的无形桎梏。

新教材中的新增内容,由于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使得不少教师在心理上畏惧新增内容,在行动上也有所表现,例如对“算法”的教学,有的是照本宣科,有的是跟在别的教师后面亦步亦趋,还有的是请计算机教师上课。

笔者认为,新课改的全面实施,不可能等到每个教师思想都想通了,方法都会了,技能都掌握了才进行,它已经作为一种历史责任落在教师的肩上,教师无法也不可能推脱、回避这份责任。我们应以主动参与、从容面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的态度投身到新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去。

我们唯有承担起新课改“主人翁”的责任,主动出击,迎难而上,大胆试验,才能抢占先机,乘势而上。与其观望、抱怨、等待、消极议论,倒不如认真学习《课标》,深刻领悟新教材,智慧施教。

高中数学课改五得 篇9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 教师与学生的地位,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弄清楚, 那就是: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可是, 在今天的教学中, 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采取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 满堂灌。教师的“教”, 只是为了学生能听得懂, 而学生的“学”也好像是为了听懂教师的“教”而拼命。这样的教学模式, 很显然是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了, 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 而学生就像一口知识的大缸, 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 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余地。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课堂, 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谈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 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改变上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学会转变教学观念, 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变“教”为“导”, 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打开心窍。

二、利用身边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 从而获得知识, 形成技能, 发展思维, 学会学习。”这充分说明了, 数学课的导入设计, 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 从学生的已知背景出发, 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出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情境才好。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 顺利进入问题的核心, 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例如众所周知的“神六”, 我们在教学函数概念时, 就不妨引入其素材设计问题的情境:在“神六”载人航天飞船升空过程中, 它离地面的距离一定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它返回地面时, 返回舱离地面的距离也同样是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点每一个同学都是知道的, 由此可知, 在现实世界中, 许多物体运动变化的现象都表现出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如果在教学中, 我们能利用这样的现实问题情境去导入课堂教学, 就一定能增强学生对数学的认识, 一定能使教学课堂充满张力和亲和力, 就一定能激发学生有效而自主地学习。

三、通过课堂练习来反馈和调控

练习的目的, 一方面能够巩固新学的知识,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 就是能将新的知识和与原有的知识形成一个有机的模块, 或者说将原有的数学知识结构加以改造, 把新知识纳入其中。练习的方法也不外乎两种, 其一是“跟踪练习”, 其二是“综合练习”。跟踪练习的着眼点往往放在巩固本课时所学的概念、性质抑或公式、定理, 练习的知识点较单一。而综合练习则往往着重于知识的相互渗透, 因此, 教师在设计习题时, 一定要有针对性, 一定要更加注重知识间相互联系的网络交汇点, 学生训练后, 教师的点评也一定要有助于学生更新数学认知结构, 一定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有助于让学生养成一种数学思考的良好习惯。例如, 概率内容中互斥事件与对立事件的联系与区别, 独立事件和对立事件概率公式的运用等。如果上述的这两种练习方法能合理的编排和运用, 就一定能更多地给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时间;一定能使学生与老师成为伙伴;一定能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会话商讨;一定能激励学生的创造性, 进而培养他们正向思考的分解能力和学会运用逆向思维的思考方法。

四、运用多媒体, 重视教学多元化

“问题提出、抽象概括、分析理解、思考交流”这是就教材的知识讲解所运用的一般程式。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 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定不能忽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有其独特的形式, 那就是生动、直观、形象且新颖。它的运用能极大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同时给学生提供的教学背景也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比如, 运用多媒体来演示这些知识——正弦曲线、余弦曲线的图形、棱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等。还有一些板演量比较大的内容, 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完成。这样教学时, 既可以大大地减轻教师的板书工作量, 又能提高课堂讲解效率。多媒体教学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在动态的教学中,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思维品质得到更强的优化。

五、注重教材中的例习题,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初中数学课改新尝试 篇10

一、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数学活动一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因为数学教学与数学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 没有数学活动, 数学教学就会变成枯燥的灌输, 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数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只有产生有效的互动, 教学才会有实效, 使师生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中, 为了对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我探索出了一个“建立问题情境———创建数学模型———解释问题的原因———在实际中加以运用———进行适当的拓展”的教学模式。这一教学模式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 还能够让学生知道应该在实际中如何运用知识。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 学生在理解知识的意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他们的基础知识更牢固, 基本技能也更加扎实, 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的意识也逐步增强, 同样, 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如学习“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点时, 我通过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则广告, 广告播完后重点展示了本广告的广告语———有75%的人使用本公司的产品。我让学生思考一下, 然后谈谈自己有什么看法。

经过分组讨论, 学生都觉得可以通过刚才学过的“统计”去看待广告中出现的“75%”, 这个数据的来源是觉得这句广告语准确性的重要因素。有的学生提出:“我们要知道他们是怎样选取样本的, 如果受调查的人都是本公司的员工, 那就没有调查的意义了。”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我们应该首先明白他们选取的样本的容量。如果只是对4个人展开了调查, 因为有3个人使用了该公司的产品, 就得出了75%的人使用该产品, 显然这是不科学的, 也没有任何的可信度。”

二、掌握数学知识的整体性, 提高解题能力

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 我经常会为学生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知识是一个整体, 各个知识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这样做, 不仅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还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更开阔, 能够从多方面考虑, 丰富解题的方法。以一道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为例:2x2+ (K+1) x+K+2=0的一根是-1/2, 求它的另一根及K的值。

在解这道题时, 有的学生是先通过代入法求出K的值, 然后通过求根公式求出x的另一个根;有的学生则是通过采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来求值, 虽然是本节所学的内容, 但是解题方法比较麻烦, 计算起来比较繁琐;有的学生通过代入法和韦达定理来解题, 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解题方法了。

这道题有多种解法,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一题多解的基础上去寻找一种最便捷的方法, 让解题思路也变简单, 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再如, 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活动:调查本校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这个活动涉及的面比较广, 有一定的困难。因此, 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 让他们组成合作小组进行交流。

学生在活动前进行讨论的主要问题不外乎这几种:1.应该调查哪些数据来说明情况;2.应该调查哪些学生;3.应该调查哪些活动类型;4.怎样才能得到最真实的数据。经过分组讨论,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着重点, 并开始着手进行调查。

本次的课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 学生走出了课堂, 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统计, 也切实体验到了数学在实际中运用的价值。大部分学生都是调查的本校学生, 有些学生还对其他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 甚至调查了一些其他的、与此相关的情况。这些调查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还为学校的决策的制定提供了方向。

三、在合作学习中进行多方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对现有的学习资源进行重组和利用, 我采取了多种手段, 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开展。效果最好的一个就是小组合作学习, 它不仅能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还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感情的和谐发展。

一般情况下, 我都会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他们带着自己的想法去参与小组讨论。这样, 就能使小组合作更加节时、高效, 否则学生的思考会受他人的影响, 整组都难以有独特的看法。当学生在组内讨论完毕, 就由组长带着整组人统一后的意见去参加全班的讨论。当全班的意见都统一后, 学生就会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缺陷在哪里, 有什么优点。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够使知识内化, 还能够产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也是极为有利的。

如进行“统计”一课的教学时, 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调查本班同学喜欢什么颜色。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应该怎样调查、记录、统计,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 每组都确定一个自己的调查方向与调查方式, 统一后就开始调查, 下节课上交本组的统计结果。这样做, 不仅帮助学生学到了知识———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 还让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获得美好的体验。

四、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初中数学新课改中, 要求我们把多媒体教育技术引入课堂。21世纪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像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 编制的系列各学科教学计算机辅助课件, 能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 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单调模式, 使乐学落到实处。

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像、几何图形及其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得数据, 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 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像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 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

上一篇:探究式教育下一篇:特高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