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教学

2024-07-06

课外教学(精选十篇)

课外教学 篇1

一、预读填补法

预读, 即预习, 顾名思义, 是学生在教师讲解课文之前的预先学习, 抓好预习, 为读讲、分析课文做必要的准备, 能提高讲读分析的起点。语文课文有许多是名家名篇和一些科普读物, 仅仅靠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让学生了解有关作者的生平、作品及思想感情, 或掌握较多的科普知识, 并要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是难以完成的, 即使完成也是蜻蜓点水, 教学没有主次之分。要解决这些问题可采用课前预读,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做一些指导, 提出一些要求和预习提纲, 指导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使之服务于阅读教学。如:

(1) 初读课文, 通过工具书学习生字词, 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根据课文内容到课外书籍或上网查找课文相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人物故事等。

(3) 名著节选选入初中教材的课文, 如《丑小鸭》《荒岛余生》《杨修之死》《智取生辰冈》等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整篇原著。

(4) 查找阅读与课文题材、内容、写法相联系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范进中举》,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故事”。

(5) 作文指导课前引导学生阅读与本次作文内容相关、形式相近的文章。

如:教学《背影》, 许多同学课前预习查阅了资料, 阅读了《朱自清自传》, 了解了《背影》写作时间、背景。课堂上, 有学生问道:“对儿子来说, 父亲的背影再熟悉不过了, 而浦口车站送行, 父亲的背影竟使儿子感动得流泪, 这是为什么?”这时我及时引导学生能否利用课前预习查阅的资料来解决这一疑问。学生利用课前预习、查阅本文的写作背景, 再进行小组讨论, 得出:这次是在家境惨淡、心境凄苦的特定背景下, 父亲的艰难地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尤其让儿子感动, 因而感动得流泪。

这样的课前预习有效地解决了课堂教学的疑难问题, 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这不是课外促课内的效果吗?

二、设疑存疑法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又是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是思维的创造性和学习的主动性的表现。但课堂教学的时间和容量是有限的, 老师的知识面也是有限的, 而学生的问题却是无止境的。教师在课堂上不可能解决所有学生的疑问, 这就需要暂时存疑, 把一些不影响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而又有利于思维活动的问题带到课外去解决。

如:教学《向沙漠进军》, 有个学生问到:课本对“丘墟”的注释举了两个例子:一是外国的地中海沿岸;一是我国的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什么前者略而后者详?为什么前者不交代沙漠化的原因而后者交代?针对这个问题, 我事先备课没有考虑到, 这也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于是我向学生说明:任何人都不是万事通, 老师更不是。我果断地鼓励学生课后查找《世界地理》课本和《世界地图册》, 从中去寻找答案。结果学生通过课外学习, 得知地中海沿岸的沙漠化是由于地形特征造成的, 是自然原因, 不必强调;而陕西榆林地区是人为的破坏, 故详写。这样学生自己提问, 又通过课后自己动手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真正体现了他们是学习的主人,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还增强了环保意识, 真是一举多得。

像这样的“存疑”, 集思广益, 共同探讨, 既不耽误课堂教学正常进行, 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学习内容, 使学生的思维发展找到了一个广阔的天地。这样, 在课堂上果断存疑, 引导学生思考, 将问题带到课外, 这是当前开放式教学所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

课堂设疑存疑, 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请教更多的“老师”, 方法也多种多样, 如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寻找答案;也可以走向社会请教科学家、工程师、工人、农民;还可以参观博物馆、植物园等等。

三、知识延伸法

即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进行课外辐射、延伸, 将课本知识扩展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中去,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读书活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读与课文内容有直接联系的作品、古诗词, 让学生在读中扩展知识, 在读中学会写作。

如:学习朱自清的《春》, 首先:我让学生在配乐中朗读, 学生陶醉在优美的语言和作者饱满含激情、乐观向上的感情里;其次, 指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描绘春天的, 学生很快能找出作者是从春花、春风、春雨等方面来描绘春的, 课堂上, 教师如果仅仅从这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学生接受的知识未免太单一。我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古今中外描摹春天的诗文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唐朝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同学们体会到诗人也是从春光、春风、春雨等方面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讲到课文的春雨图时引出杜甫的“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白居易的“日出江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课堂与课外知识的迁移、联系, 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课后, 我还布置两道课外作业给同学们选择完成:一是查阅古今中外有关写春的诗文, 在班上交流, 并写一篇小评论;一是写一篇“春“的作文。大部分同学上网或在学校图书室查阅了资料, 进行了交流、开阔了思路。

课外教学 篇2

结合振“兴阅读工程”我们的阅读交流课已经开展的有声有色。本学期,我为孩子们选择了《草房子》,想让孩子们看看让他们感动的书。而且这本书是分章节的,容易读。反思上学期的阅读交流课,不难发现一些我们做的不足的地方:学生的读书笔记抓得不实在,和自己一样光读,不写。所以,资料积累不够。想想自己看到过的一些阅读交流课的案例,看着学生们侃侃而谈的话语,分享着学生的读书心得体会,羡慕之极。不过深知三十五分钟的阅读交流课实际上真正的功夫在课外。

我想,要真正让学生会读,并且读懂一本书,那么应该从读书之前就要开始指导。

首先,在阅读之前,要上好阅读指导课。这节课要帮着学生打开一扇窗,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进这本书。策略吗,可以让学生去查阅有关这本书的评论,这本书在社会上的影响等;或者根据书名进行联想,获取有关文章内容的信息;也可根据文章的内容设置悬念,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上好阅读欣赏课。欣赏课上,可以进行精彩段落背诵、佳句美文欣赏、阅读疑难解答等。特别是读一本书,读书的过程中肯定会有难题。

最后,在阅读完后,上好阅读交流课。

阅读交流课既是一个阶段的总结,又是新一阶段的开始。一堂成功的交流课应该可以激起学生再次阅读的欲望,还能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学会阅读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为我们的课外阅读还是要为语文服务的。交流的内容应该很多,可以让学生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讨论文章的人物,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根据书本内容为书本改名,还可以进行故事片断表演,写读后感,给作者或主人公写信,故事续写等。当然在一节课上是不可能完成这么多内容的,到时候与其让学生针对一本书泛泛而谈,让人感觉空、繁、浅,不如根据每本书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重点的交流。也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一个小专题,当然每个学生可以有自己不同的小专题,在课外研读的基础上,利用课内交流的机会组织学生研究小专题,也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他所关心的那一点被他在研读中深深领悟,这本书也就终身难忘、终身受益。

当然,课外阅读交流课教无定法。我相信在一线老师的不断探索中,课外阅读交流课一定会更加精彩!

小学语文的课外拓展教学 篇3

关键词:课外拓展;语文教学;能力培养

小学生的思维活跃,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这就使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而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拓展实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知识,收获技能,并培养能力。因此,小学语文进行课外拓展教学是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也是现在小学教学中的主流趋势。

一、语文教学中课外拓展延伸的策略

课外的拓展与延伸不能脱离教材而独立存在,只有以课本为依托点,用好教材中的课文,才能使拓展与延伸更有意义。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阅读、钻研教材,并在其基础上找到突破点。我觉得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主题的再拓展

语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其对应的主题,因此,教师可以将课文的主题作为课外拓展的桥梁。在课外拓展中,教师可以依托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主题,设定出升华主题的拓展延伸。教学古诗《别董大》,我让学生搜集高适与董大的友谊的故事,让学生从更高的层面理解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学习《珍珠鸟》,我就让学生对有关于珍珠鸟的知识进行深入的调查搜集,从而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学习《田忌赛马》,我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等,搜集田忌赛马的背景,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以及事情发生的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主旨。

2.文体的再创造

由于课文的文体形式与表达方式是丰富多样的,因此,教师可以从课文的表现形式入手进行拓展,对课文进行再创造。比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将庐山瀑布的奇丽雄伟用自己的写作手法描述出来,扩展学生的眼界;学习《少年闰土》时,我让学生也想一想自己的小伙伴,或是童年生活中难忘的人或事,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学习《火烧云》时,我让学生按照事物变化的顺序描绘一种自然现象,并通过自己的描写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写作能力。

3.人物的再认识

教材的课文中有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外拓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人物的语言与行为。比如,学习《将相和》时,我让学生搜集更多的关于廉颇与蔺相如的人物故事,然后对他们的形象个性等进行总结,学生通过对他们的研读与了解,能够很容易就理解文中人物的行为。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廉颇的知错就改与蔺相如的大度,我还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在惟妙惟肖的表演中,既对课文有了深层的理解,对人物有了深入的认识,又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知错就改的好品质,从而取得一举三得的效果。

二、语文教学课外拓展的注意点

语文教学的课外拓展可以延伸到方方面面,教师要充分利用丰富的课外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去搜集、表演、实践,这对开阔学生的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在进行课外拓展时,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外拓展要立足于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的课外拓展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来展开,让学生立足于教材,才能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脱离了教材目标的课外拓展,缺少了教材的依托,学生很难真正明白拓展的目标与意义,从而降低课外拓展的质量。

2.课外拓展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

课外拓展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的有效补充,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课外拓展的策略计划。比如,学生学习《小兵张嘎》这篇课文后,若是对课文讲述的事情依旧不是很清楚,教师在进行课外拓展时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学生还要一边看着课本,一边构思思路,学生讲起来没有激情,别人听起来也会觉得别扭。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理解掌握,他们就会充分利用自己的语言将这个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口语与逻辑能力。因此,课外拓展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3.拓展要适度

课外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虽然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还是要将课堂教学放在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课外拓展要适度。适度体现在拓展的时间与程度上,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因此,课外拓展的难度与训练要适度,不能过分拔高训练要求,这样学生在完不成任务时,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降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总之,小学语文进行课外拓展教学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必然过程。教师要立足于教材,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课外拓展,并要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立足于教学目标,进行适度的拓展,争取让小学生在课外拓展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石元萍.开展课外活动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J].新课程导学,2015(15).

课外教学 篇4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丰富的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积累,还可以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提高认知水平。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而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继续和补充,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课内是有限的,而课外却是无限的。学生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外阅读比课内阅读教学更重要。因此,探索学生课外阅读与学生学习之间的联系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在小学阶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每个教师都必须关注的教育问题。只有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创设民主和谐的兴趣,让学生产生愉悦的求知体验并逐步形成好学乐学的优良品性。同时,我们还需要重视语文学习策略和方法的学习,语用训练做到适量、适度、针对性强。如何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抓住规律,培养读整本书的语文能力,将“趣”与“法”有机结合起来呢?笔者在执教瑞典著名作家林格伦童话书《米欧,我的米欧》阅读指导课时,通过小组合作,带领学生从关键人物与物品入手,复述故事,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二、情景描述(略)

三、讨论与反思

【讨论】

《米欧,我的米欧》是瑞典被誉为“童话外婆”的作家林格伦所著,主要讲述孤儿布赛在“遥远之国”找到了他渴望的一切:一位慈祥的父王,他总是温柔地呼唤他“米欧,我的米欧”;一个忠实的好朋友——丘姆-丘姆;一匹漂亮的白马米拉米斯,还有许多许多让他感到新奇的事物和人。可是这美好的一切却被残暴的骑士卡托的阴影所笼罩,米欧必须和这个可怕的人展开一场残酷的战斗,实际上,他所要战胜的,正是深藏在他自己内心的恐惧……整个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这样的书籍往往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对于刚涉足读情节性较强的整本书的中段学生来说,读懂整个故事情节是有一定难度的。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外阅读不仅仅是简单的看一遍,其中有很多讲究的方式。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有效性,教师应结合课外阅读书籍的特点,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的阅读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的方法很多,教师应当及时加以指导。本课执教者就针对《米欧,我的米欧》一书中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有战斗输赢的特点,抓住“人物”与“关键物品”为突破口,采用制作和玩扑克牌的游戏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轻松、愉快而高效的学习环境。在“游戏状态”下的阅读教学,有某种东西在活跃,那就是生命力的展示与释放。正是这种张扬主体个性和生命力的游戏精神,给孩子们带来了难忘的心灵舒展和精神愉悦,也使他们在课堂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深深的“思想印迹”。

【反思】

正确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中将“趣”与“法”有机整合,笔者认为可以重点从以下三点着力:

1. 选择书籍,妙趣横生。

追求故事性和趣味性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因此,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籍一定要符合其年龄与心理特点的,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所以,教师要向学生推荐那些内容健康、言辞优美、图文并茂、有教育意义的读物。如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卡通类读物,中高年级学生喜欢的故事性强的童话、神话、寓言、英雄人物故事等,让学生在书中找到生活的乐趣,产生读书的兴趣。

2. 精读书籍,钻研“法”宝。

迪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可见,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而课外书浩如烟海,没有教学参考书供你参考,没有教学设计供你借用,这就对教师解读文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也就必须精读文本。课堂的呈现是教师与文本碰撞后智慧与情感的外显,只有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才能吃透文里文外的精彩,才能引导学生“去体味、体验内中情味或情感,去寻找文本语言所蕴含的特殊的意味、意蕴,最终得到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学才能出精出彩,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3. 阅读指导,趣从中来。

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篇5

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平时爱阅读、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多数学习很轻松,能力强;相反之的学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与学生的成绩、能力是成正比的。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那么首先就要弄清楚学生现阶段阅读存在的问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察,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范围不广;不能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每天坚持;做不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或者阅读就是单纯的阅读,没有思考、没有知识的积累,这种读书的效果仅仅是“水过地皮湿”。针对这种情况,我思考、查阅资料、和同伴们交流,进行了以下阅读教学尝试,学生阅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具体做法如下:

1、给学生创设平台,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大部分学生朗读时丢字加字,长句子不会断句;看课外书,走马看花,只读不思考,读书时做不到批注。所以从低年级起,就严格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方面有个良好的开端。比如:认真读书的习惯;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自我评价习惯等等。

2、给学生创设多种形式读书的机会及自我展示机会

学生可以以多种阅读方式,如:自由读,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分角色读,分组读,吟诵,背诵,表演等等。

3、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句话给我们说明了自觉学习、积累课外知识的重要性。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因此,规定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积累本,把自己在阅读中学到的佳词美句抄录下来,以便今后运用。在上课回答问题或平时交谈中,一旦发现学生运用了课外书或积累本上的新词,立即予以表扬鼓励。学生在作文时运用了所积的好词语我们就加上红圈圈,并在班上朗读。以此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4、开展实践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创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感受到阅读的重要性。比如:(1)课前三分钟,轮流朗读。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轮流上台念一段自己摘抄的优美语段。(2)举办朗读,讲故事比赛。(3)开展“向你介绍一本好书”的读书活动。由学生经过自己筛选后,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

自从坚持尝试了以上方法后,学生在阅读方面改变真的很大,看到了惊人的成绩,同时学生的整体成绩也提升了很多。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语文教师,我想:关于阅读的话题我们还要更深的探讨、交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中学课外阅读教学反思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习”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

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习。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

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

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

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习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习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近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初中课外辅导基础教学探讨 篇6

【关键词】阅读 摘录 想象 表演

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优化课堂结构至关重要,但学生在课堂之外还拥有大量的时间,如果在课堂之外能够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辅导,那么,不但能够补充课堂教学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素质。在课堂之外,我常常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辅导。

一、课外阅读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愿望,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认知水平,首先就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引导学生读好优秀的课外作品。从学生上初中一年级起,我就要求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阅读范围包括文学方面,历史方面,科技方面等等。定期为学生开列书目,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摘录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如语文方面的知识、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精辟的议论、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记历史、地理以及其他学科方面的知识或趣闻;记名人名言、精句、名人故事或英雄人物的事迹及豪言壮语等。定期在班里交流。这样丰富了学生知识,开阔了视野,久而久之,学生的知识面越来越广,综合素质越来越高。

二、“补充营养”

书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比如每册语文书上的古诗只在2~4首,而我国古代文化源源流长,古代文学是国之粹,应该大力继承,发扬光大。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感受诗词情境。同时我定期给学生推荐古诗,学生能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在古代文学方面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为以后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力。

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一个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让他们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表达出来与大家分享,获得更大的成就感和阅读动力。

1.建立“班级图书银行”

每个学生向“图书银行”存入自己看过的书籍,并写下自己存书的理由,谁存的书籍借阅的人最多,就给予表彰。这样一来,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就被调动起来了。

2.成立“班级阅览室”

我校把图书阅览室搬进了教室,每班都安排图书管理员,使学生在学校可以随时借书和读书。还可以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互动式经验交流会等等。在互动式经验交流会活动中,教师把班级分成若干阅读小组,每个阅读小组交流本组规定的阅读书籍,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3.建立奖励机制

定期评选“经典诗文诵读大王”、“阅读小名星”等活动,对获奖学生在班级进行表彰。

三、记日记

日记,是一种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及自己的言行,简明地记录下来的文字形式。写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习惯,可以帮你记忆往事,经常能回顾小结,用以鞭策自己。另外,对于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写日记还能锻炼其的写作能力。所以我鼓励学生坚持写日记,让他们将生活中一件件自己感触较深的事记录下来。这样既增强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力,又锻炼培养了作文能力。

四、勤于动手、动脑发挥想象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想象力,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善于挖掘,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尽情地表现施展,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比如,用多种形式再现课文的重点内容,使之得到巩固。学完《小蝌蚪找妈妈》一文,课文中青蛙的生长过程奇妙、有趣,让学生动手把小蝌蚪、小青蛙剪下来,叠出来。

五、表演

初中的学生,因为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再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思想行为上会出现偏差,因此语文教学除给学生传授知识外,还担负着思想教育的重任。每篇课文都有一定的思想性、教育性。教育学生爱劳动、刻苦学习、团结友爱等等。学完课文后,可指导学生在不改变课文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进行改编,制作道具,分角色,进行表演,一开始,教师要充当“导演”的角色。慢慢地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排练表演,这样学生不仅在排演当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潜移默化受到了思想教育,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通过表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表演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帮助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董味甘 主编. 阅读学[M]. 重庆出版社,1989.

[2]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M].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邓冯春. 边远山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 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05).

[4] 何文宏. 中学生课外阅读常规化探索及实践[D]. 西北师范大学,2006.

课外教学 篇7

笔者一直从事职校幼教钢琴的教学,对幼儿钢琴教学有着多年的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学习,形成了一些感想和想法,从职校幼教专业的特点和需要出发,以学以致用为目标,在这里把它写出来,仅供各位同仁参考,不足之处请斧正。

一、蓬勃发展的幼儿钢琴教育事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钢琴培训在中国兴起,而后逐渐发展。九十年代末,一方面,随着高校、中师艺术院校音乐教育生源的扩招,大量的新教师加入了这一教学队伍;另一方面,随着校外考级的白日化,钢琴生源的年龄越来越趋于低龄化。于是,校外钢琴培训渐渐地成为幼儿音乐教育项目之首。

本文所谈的幼儿钢琴教学是指校外艺术培训的一种形式,是少儿到老师家上单独课的形式。这种形式是校外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它以培养幼儿的音乐演奏能力为依托,以提高幼儿的音乐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培养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为核心,是音乐艺术来实现美育的独特形式。钢琴学习是幼儿学习音乐艺术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其目的就是学习音乐,就是学会用钢琴演奏这一形式来表达音乐作品及演奏者的思想感情。目前,许多幼教毕业的钢琴教师侧重于技术和技巧学习为主,淡化音乐的乐感问题,笔者认为,技术以外的教育对幼儿在钢琴演奏中学会情感表达、增强乐感更为重要。

二、改变重技轻艺的教学观

众所周知,技术和技巧既是钢琴学习的首要任务,也是钢琴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驯熟的技巧和高超的技术是幼儿像玩自助车一样,熟练地演奏钢琴,得心应手地使演奏“自动化”的前提条件。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很多幼教毕业的教师将大部分的教学精力几乎都花在解决学生演奏中的节奏、指法、速度、力度等技术问题上,认为学生更需要的是有良好的技术,他们的乐感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形成,因此,忽略了技术与音乐之间的联系,忽略了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忽略了把握音乐教学的情感性特征来发展学生的乐感等教学目标。可见,重技轻艺的教学观的主要后果是将延误幼儿乐感的培养,使一些有才能的学生错过了情感启发的关键时期,也阻碍了他们钢琴演奏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从而,提倡技术为音乐服务,加强技术与音乐情感之间的联系,改变重技轻艺的教学思想,采用情感体验的教学模式,将更容易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悟力、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力、音乐感染力。

三、强化审美体验与技术学习的联系

钢琴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侧重于审美体验,它强调陶冶人的情操,增进人的情感体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幼儿钢琴启蒙教育首先应该是美感的教育,应该在技术学习中强调审美体验,紧密结合二者的联系。幼儿钢琴教学要求学生能对钢琴演奏中的诸如动作、情感、内在、外在、演奏形态等运动形态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而非定式的审美判断,而且还应具备除演奏以外的其他的音乐审美能力。对他们来说,正确的音乐审美态度、完美的音乐审美意识、高雅的音乐审美趣味等因素的具备,是他们达到演奏感情化的主要条件。而音乐感情的释放反过来又有助于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比如,对于幼儿钢琴初学者而言,哪怕是最简单的旋律,教师应该对他们给予审美情感上的引导,引导他们通过形体的律动、音量的律动来表现每一乐句,来表达每一个音符感情化的色彩和情感立体化的描绘,从而形成良好的带情感的演奏习惯;培养他们声乐化演奏的意识和能力。经过笔者的观察,这种审美体验过程的运作,既能帮助幼儿初学者轻松愉快地解决节奏、指法、速度等基本演奏问题,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能力,丰富其音乐感染力和表现力,提高音乐表演的综合素质。

四、以师生“游戏式”的合作模式增强学生的乐感

如果仅以教师的口述来引导学生传达情感,那么这样的情感比较抽象。幼儿的生理特点、年龄及理解能力导致了他们对音乐情感表达的局限性,使得师生“游戏式”合作的模式成为必要性的选择。一方面,情感的表达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和范奏,毕竟,音乐需要交流,因为钢琴作为一种极具歌唱性与演奏性的乐器,对其教学的艺术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一方面师生“游戏式”的合作模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乐趣,使学生更深刻体验到“乐感”的存在,也更轻易为教师的“乐感”所带动。传统的一对一授课形式,教师讲解,学生演奏的缺乏个性的教学过程,已经不能满足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钢琴学习者的需要。启蒙教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年龄结构的学生,采取既能发展学生的演技又能培养学生良好乐感的教学方式。笔者以为,最佳的选择是采用师生“游戏式”的合作教学法。例如,教师与学生齐奏或者师生之间的轮奏,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建立正确的演奏方法,在交流中获得不断成熟的音乐表现力;师生之间的重奏,可以引导学生在多声部演奏中感受更多层次的音乐形象,体验更加丰富的音乐情感。当然,教师在幼儿启蒙阶段还应尽早地创设不同形式的合作机会,哪怕是简单的合作。这种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协作精神等足以影响演奏效果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游戏式”的合作中充分、自然地流露出音乐的感受力。

五、以“亲情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的配合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亲情教育,它是一种融亲情于师生情中的教育,尤其适用于幼儿启蒙美育教育中。通过在师生之间建立宽松、融洽的教学氛围,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专业能力吸引学生、感召学生的教学方式,集亲和力、感染力于一体。亲情教育可以缓解或消除学生紧张的情绪,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且有利于乐感的培养。在现实生活中,很多钢琴教师都能做到严格要求学生,但是,却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害怕教师的心理状态下,在被动和被迫的技术学习状态下,学生难以有正常的学习和演奏心理,将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融入演奏中,从而导致了他们的演奏缺乏情感,缺乏体验、缺乏乐感,甚至有时因为害怕教师或害怕一些技术困难使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因此,建立一种充满信任、亲情般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对钢琴的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这样的师生关系也就能够说明几个问题:教师应采用鼓励式教学,尽量的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教师能以身示教,在“为人师表”的典范中增添“亲情”投入;争取不断创新,以启发和激励的形式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引导他们有创造性地演奏;通过洞察学生心理,了解幼儿的身心特征,做到包容与严厉并用、激励与惩罚并行;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尽量防止“揠苗助长”的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缺乏情感的后遗症,让学生对学习钢琴建立起自信的、乐观的学习心态,能够产生所有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

最后,应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协调好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家长做好课后辅导教师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不能对学生有过度或过激的行为和要求;引导父母尽量能做孩子们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共同进步,并能进行督促;防止家长采用打骂、强迫等不利于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言行;防止以过强的“功利”欲望去要求孩子,强调学习结果,而应更注重学生在学习钢琴过程中的人生观、人格、修养、礼貌,以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课外教学 篇8

一、要求学生收看新闻节目, 引导他们关注现实和社会, 关心和掌握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

比如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不只是政府部门和领导阶层应有的理念和行为, 更应成为全社会的认识和思想, 对中学生也不例外;“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留在同学们心目中的不应只是欢呼和自豪, 团结协作精神和执著奉献精神更应在同学们的头脑中生根发芽;我国经济的发展, 不光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更有城乡、地区间的发展不均衡、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惊人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单就08年而言, 年初的南方大面积冰雪灾害, “5·12”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乃至“神七”的成功发射和安全返回, 都引发了同学们的关注和思考。而学生课业学习任务的繁重使他们无暇顾及这些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 但这并不等于他们不关注社会和现实。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有责任和义务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和资料, 引导他们去主动了解掌握相关媒体的报道, 或者在课堂上及时准确地跟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不仅如此, 国际新闻中的巴以冲突, 伊拉克局势, 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水旱灾害, 疾病流行和战乱等天灾人祸给当地居民, 特别是给孩子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更深深地触动着同学们的心, 并直接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与巨大的反差!由此所激发出的自强、感恩等意识远胜过课本和教师空洞的说教。

二、有意收看一些电视专题节目

电视作为现代社会的主流媒体, 有些专题节目或特色节目的社会效应不可估量。比如, 央视每年度的“3·15”晚会,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 全国十大杰出女性评选,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等节目, 我都提醒和要求学生收看, 还布置作业:记录相关人物的姓名、职业、主要事迹等, 并写出观后感。从这些催人泪下的时代英雄或楷模身上, 同学们首先受到的是心灵的洗礼, 触摸到的是时代的脉搏, 进而有助于养成积极的人生观和鲜明的荣辱感, 当然, 更是由此积累了第一手丰富的作文素材。

三、美文共享

语文课上, 我专门抽出一定时间, 经常选读 (我和学生分担朗读任务) 一些优秀报刊上的经典美文、真情故事、热门话题等, 用以激发兴趣、感染学生。《中国教育报》、《教师报》、《读者》、《杂文选刊》等报刊常会出现在我的语文课堂上。我精心选择的一些文章也深受同学们的欢迎。一些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及其作品, 比如贾平凹、邵燕祥、周国平、朱学勤、毕淑敏、余光中、刘墉、王鼎钧等, 甚至相关的社会、历史、地理、生物、心理等学科的知识, 都在我们读听的范围之内。比如去年底, 美国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爆发并向全球蔓延时, 许多人懵了:这场危机因何而发?有何危害?会不会影响我国经济及我们的生活?恰在这时, 《美国次贷危机的前因后果》一文 (载《读者》2008第23期) 的适时出现, 使同学们 (也包括我) 对这场危机的来龙去脉有了初步的认识。

不仅如此, 甚至一些文质兼美的手机短信, 都可拿来运用于课堂上, 与同学们共享、交流。

这些课外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成为课本的有效延伸,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拓宽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课外阅读教学之我见 篇9

一、营造自主、投入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 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 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做一种消遣, 这种阅读就成了有害的阅读。因此, 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的氛围。

在实践中, 我发现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阅读的乐趣, 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在这样深恶痛绝这一心理, 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 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 请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 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 笔者这一步已经让所有学生喜出望外, 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 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 个个都像“恶汉”扑在书上, 边看边想, 边记边抄。课后, 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 供学生在课外时间互相欣赏, 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 评点他人的摘抄时, 动手、动口、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 坚持一段时间后, 不仅爱读书的学生有所收获, 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高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不再一味的附和别人的见解, 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 有了独到的看法。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二、加强新课标意识下的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强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主体感受、体验和理解。”

个性化阅读时, 学生学什么, 怎么学, 怎么做达到什么程度等由学生自己决定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主动选择、自主探索、避免毕东的接受。“我喜欢我才选择”, 学生自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选择。

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随着阅读的深入, 往往会产生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种思维常常是混乱的、粗疏的、零碎而飘忽的, 还不能算阅读者自己的东西, 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否则, 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会成为过眼云烟。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随时记下“智慧的火花”从而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

阅读教学的课外延伸初探 篇10

一、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以引起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关注, 促使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时间及阅读量

首先, 告诉学生, 《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广泛阅读文学名著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这样一来, 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 课外阅读再不是可有可无的。让学生认识到课文仅仅是范例, 而课外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补充和拓展,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应紧密相连, 相互促进, 相得益彰。

其次, 针对那些认为课外阅读于课内语文学习、于高考无用而不屑一读的学生, 我找出近几年的全国高考题, 与学生条分缕析, 让学生了解高考题在考查阅读能力方面的力度, 让他们意识到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从而自主地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此外, 通过向学生介绍各地高考状元语文科的取胜经验, 让学生坚信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根本, 是学好语文的命脉, 从而更自觉地加入到课外阅读的行列中去。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学生的阅读品质, 使之有较高的文学素养

首先, 为学生解决阅读资源问题。积极响应教研组号召, 通过向学校提议, 为学生争取到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此外, 周一至周五, 阅览室与图书室每天第八节向学生开放, 保证了学生有书可读。

其次, 为学生做榜样。我们知道, 作为老师, 若希望学生达到较为理想的境界, 那老师就应该首先能达到。正所谓:“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于是在课堂上, 我比较注意引入与课文相关的内容, 目的之一, 让学生了解老师阅读面广;目的之二, 以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在课外去进行相关的阅读, 从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去品味名家名篇的语言思想魅力。如讲《赤壁赋》时, 我提及乌台诗案, 提及苏东坡人生的三起三落, 提及他诗文中的儒、道、佛的思想;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 我会给他们讲《摇着轮椅上北大》中的郭晖;欣赏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时候, 我也会牵扯出我高中时代影响我最深的作家三毛, 我会提及她的个性追求, 会提及看她的第一本书《万水千山走遍》, 以至后来拥有她所有的作品。课后当学生问我借阅相关书籍的时候, 我知道要读书的兴趣与欲望已在他们心中慢慢地升腾。

再次, 为学生推介名篇佳作。在实践开始之初, 我每周找两篇名篇佳作推介给学生, 有时是声情并茂地给他们朗诵, 有时是通过多媒体声光电的展现, 让学生沉浸在优美的诗文中, 领略到人生的喜怒哀乐, 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他们最喜欢的是配乐朗诵诗《江州烟雨<琵琶行>》、《梁祝之蝴蝶传说》、《听听那冷雨》、《距离》等。

最后, 让学生自己推介名篇佳作。当我的名篇佳作的推介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当学生的阅读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为了使课内外阅读进行得更为有效, 我把推介工作让位给学生, 规定学生课内外自主阅读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在语文晚自习时作为“美文”向同学们推介, 每周8人。作品推介活动初期进行的只是诵读, 有些同学准备得相当充分, 但有些只是轮到自己上讲台时才临时拿起一篇文章进行朗诵。为了改变某些同学不认真、不自觉阅读的状况, 我就要求学生推介作品时不仅仅是朗诵, 还得说明推介理由或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感悟。这样, 不仅促使学生真正深入阅读, 还训练了他们的胆量和诵读技巧, 更提升了他们的理解分析和综合概括的能力。

三、课内外阅读教学相结合, 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提高学生阅读效率及能力

当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的时候, 他们会迫切地希望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技巧, 来提高阅读效率及能力。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 在课堂学习上, 我强调学生必须落实基本功的训练, 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课外阅读时才能实行知识的迁移, 才能收到成效。因为现代文阅读所需的知识, 可说是包罗万象, 语音、词汇、语法、标点、修辞等, 这些重要的基础知识欠缺的话, 阅读水平难以提高, 另外, 有关应用文及文学作品的相关知识也很重要, 这些方面的知识不够, 阅读水平也会受到局限。

第二, 现在的高考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整体理解能力, 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主旨及知识要素 (科技类文章) 或思想感情 (文学类文章) ;考查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要求学生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 进而打开自己与作者的心灵通道, 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创造性联想对作品进行咀嚼、分析、评价。所以我在课堂上不再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作酣畅淋漓的肢解分析, 而是尝试着教给学生一套整体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1) 通读全文, 为自然段标号。

(2) 解读题目, 辨别文体 (叙事、抒情、说理) , 弄清含义 (模糊性、多义性) 。

(3) 速读全文, 了解大意, 弄清说什么 (话题:何人、何事、何情、何物、何理) , 怎么说 (基本思路:先写……再写……最后写……) 。也可分折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 从体裁方面找到分层的依据。

(4) 读完后, 力求用一句话或50-100字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5) 精读文章, 筛选有效信息, 准确把握主旨, 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1) 勾画重要词子。如:

A.就所处位置而言:首句、尾句、过渡句、前后照应句等。

B.就揭示主题而言:主旨句、中心句、画龙点睛句、议论抒情句等。

C.就特殊句式而言: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感叹句、精辟句、矛盾句、整句、复句、引用句等。

(2) 联系上下文, 参悟勾画出的重要句子, 从中揣摩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品的艺术魅力。

我觉得这整体阅读的方法可操作性强, 因为文学作品的鉴赏无非是通过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的。所以我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种阅读方法, 并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反复实施运用, 我坚信, 学生若能坚持用此方法进行课外阅读, 那么其阅读速度将会大大加快, 其分析、理解、概括、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将会大大提高。

上一篇:发展情境论下一篇:房地产企业的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