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预习题

2024-08-27

语文预习题(精选十篇)

语文预习题 篇1

一.运用填空形式, 引导学生更自觉的预习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自主预习是十分重要的,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并没有养成自己预习的习惯, 自觉性较低。即便是预习, 有些学生也只是读读课文, 并未动笔思考, 流于形式。而“助学单”是预习有效载体, 设计了不少预习题目, 需要学生动脑动笔, 可促使学生圈点钩画, 积极思考。其中, 填空是最常见的形式, 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积累语言知识, 梳理课文, 了解文本内容。

首先, 巧用填空来夯实基础。在预习过程中, 通过填空形式, 可让学生更有针对性的预习, 把握基础知识。其次, 巧用填空引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虽然教师要求学生多多预习课文, 感知文本大意, 并适当勾画批注, 但不少学生缺乏预习意识, 难以融入到课文自学活动中。而倘若教师借助填空形式引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则可调动学生预习积极性, 了解文章结构脉络。因此,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填空来梳理课文结构,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如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自主阅读, 自主预习, 圈点勾画出本课的重点词语, 然后完成如下练习: (1) 给加点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比如:秀颀 () ;虬枝 () ;倦dài () ;纵横jué荡 () (2) 解释如下词语:坦荡如砥:;无边无垠:______等。这样, 可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消除字词障碍, 并培养学生自主预习的良好习惯。 (3) 脉络梳理:课文一开始则赞美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后面并没有说明道理, 在第二自然段写___描绘了景色, 交代了____。而第四自然段承上启下, 又赞美了白杨树。第五, 六自然段写了白杨树的与____, 突显了白杨树的_____。在第七, 八自然段中, 作者将白杨树象征成_____, 突出主题。在第九自然段中, 作者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 并赞美白杨树收尾。总而言之, 课文以白杨树为线索。

二.运用整理方式, 引导学生更细致的预习

在初中语文“助学单”预习题设计中, 除了上述提到的填空形式外, 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信息, 整理课文, 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 更透彻的理解篇章脉络结构, 为文本主题与思想的把握奠定基础。

第一、通过整理,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在初中语文教材中, 体裁多样。同时, 因作者不同, 因而文章风格不同。其中, 写作方法与特色是阅读学习需要把握的内容之一。对于这一目标, 也并非要在课堂上分析讲解, 教师还可利用预习环节, 有所侧重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提前感知文章写作特色, 便于课堂上重点分析。如学习《白杨礼赞》时, 教师可利用“助学单”, 引导学生整理文本, 根据预习问题来把握文章语言与细节, 从而感知文章的写作风格, 更深入的预习思考。比如 (1) 开篇一句单独成段, 那么它在篇章中有何作用? (2) 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 由哪些方面入手, 描绘了黄土高原景色?这有何作用? (3) 文中哪个词语对白杨树的形象进行了总体概括? (4) 文中运用了象征手法, 那么通过怎样的形象来表现怎样的情感呢?等等。

第二、通过整理, 了解文章脉络。在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 若要把握文章主题, 需要了解行文思路, 抓住文章结构脉络。同样, 在预习过程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整理来把握篇章脉络。如学习《孔乙己》一文时, 教师可利用“助学单”预习题, 引导学生速读课文, 整理归纳, 理清思路: (1) 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孔乙己的直接出场?请运用“人物+事件”形式来概括文中孔乙己的4个生活片断。示范:第4段———酒客嘲笑孔乙己偷书。 (2) 请概括文中高潮部分。 (3) 孔乙己最后的命运怎样?

高一语文成语预习题 篇2

①这个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加入了一批高科技人才后,________,驰骋在国际市场上。

②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二手房市场依然________。

③他家庭出现了经济困难,我们不能________,而要积极地去帮助他。

A.如虎添翼 不瘟不火 作壁上观

B.为虎添翼 不温不火 作壁上观

C.如虎添翼 不温不火 袖手旁观

D.为虎添翼 不瘟不火 袖手旁观

解析:选C 如虎添翼:形容强大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强大,也形容凶恶的得到援助后更加凶恶。为虎添翼: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根据语境,①句应选填“如虎添翼”。不温不火:不冷淡也不火爆,形容平淡适中。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根据语境,②句应选填“不温不火”。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作壁上观: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根据语境,③句应选填“袖手旁观”。

2.(2015·湖南高考)梦想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激发活力的源泉。没有梦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对美好梦想没有________和矢志不渝精神的民族同样没有前途。________、坚韧不拔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基因。回望历史,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奋起抗争;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________,中国人民________;面对现代化征程中的困难与挑战,中华儿女怀揣中国梦,一路高歌前行。梦想的太阳,已经在东方地平线上喷薄而出,灿烂的朝霞正光耀在我们的眼前……

下列成语依次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坚贞不屈 自强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B.坚定不移 自强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C.坚贞不屈 生生不息 百废待兴 奋发图强 D.坚定不移 生生不息 百废俱兴 奋起直追

初中物理预习题的设置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 预习题 设置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2-0064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也是如此,教师提前设计预习内容,让学生自主展开预习操作,不仅能够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也可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物理素质和能力。

一、多元设计,提升预习题覆盖面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教师重视课前预习符合新课改精神。初中学生大都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针对大数学生学习认知基础设计预习内容,尽量提升预习题日的覆盖面。物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难度,教师设计预习题日时,要照顾学生的认知基础,降低预习任务的难度,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核心。教师设计预习题日不能操之过急,预习题量不宜过大。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也可以给出一些合作学习任务,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欧姆定律》时,教师给学生设计课前预习题目:①什么是电压?什么是电流?什么是电阻?②自由阅读文本,利用多种方式推演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③根据教材提示,弄清验证欧姆定律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了三个预习题日。第一个是基础知识检查,让学生回顾前面概念内涵,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第二个题日有些难度,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推演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具有广泛性,涉及区域较大,对前面学习认知有一定重复,对本节内容也有涉及,体现出认知的关联性。第三个问题属于实验内容,让学生理清实验所需材料,这个任务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只是让学生对本节实验有一定认识,为介入实验操作做准备。教师多元设计预习题日,促使学生学习思维,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二、体现差异,凸显预习题的针对性

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教师要对学生学情有深入了解,理清不同群体学生物理基础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为分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不能公开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但可以白行掌握学生不同群体分类,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求、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预习任务,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特别关注物理学习中的后进生群体,照顾他们的学习兴趣,给出适宜的预习任务,让这些学生也能够体验成功,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促进作用。

在学习《电能》时,教师设计课前预习任务:①电能的单位用什么表示?②你能看懂家里的电度表吗?说说电度表面板数据的意义。③能量存在方式有哪些?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举例说明,讲给同桌听。教师设计的预习题日内容不多,难度也是不很大,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第一个题日为概念解读,教材上有明确答案,日的是让学生熟悉其特征内涵。第二个题日,是一个实用性生活题日,以家庭电度表为载体,认识电能的测量方式。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容易忽视,展开集体讨论之后,也能顺利解决。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与同桌展开互动,提升学习效率。学生解决这些题目没有太大难度,特别是后进生也都能够在同学帮助下完成预习任务。

三、注重实践,增强预习题的操作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预习题时.要关注实验内容。物理学科中的实验分为两类:一类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要借助众多专业实验器具才能进行;一类是常识性小实验,通过生活经验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就可以自己完成。在设计预习任务时,教师要将这部分实验任务推到预习题目中,学生在课前展开丰富多彩的物理小实验,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感知能力,丰富物理常识,提升物理学习效度,为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奠定基础。

在学习《电功率》时,教师设计课前实验题目。将下列器材:开关、导线、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以及标有“220V 11W”,“220V 22W”的灯泡各一只,按照串联形式连接到220 V电路中,并计算灯泡的实际功率。教师给出提示:电压用电压表测量,电流用电流表测量,电功率公式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很快就进入实验操作之中.并且如愿获得正确结果。教师设计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学生利用实验课之前几分钟就可以完成。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获得深刻认知,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初中物理预习题的设置 篇4

一、多元设计, 提升预习题覆盖面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师重视课前预习符合新课改精神。初中学生大都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针对大数学生学习认知基础设计预习内容, 尽量提升预习题目的覆盖面。物理知识比较抽象, 学生自主学习有一定难度, 教师设计预习题目时, 要照顾学生的认知基础, 降低预习任务的难度, 引导学生逐步接近问题核心。教师设计预习题目不能操之过急, 预习题量不宜过大。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 也可以给出一些合作学习任务, 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欧姆定律》时, 教师给学生设计课前预习题目:①什么是电压?什么是电流?什么是电阻?②自由阅读文本, 利用多种方式推演电阻、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③根据教材提示, 弄清验证欧姆定律实验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教师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了三个预习题目。第一个是基础知识检查, 让学生回顾前面概念内涵, 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几乎没有什么难度。第二个题目有些难度, 让学生通过文本学习, 推演电流、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这些内容具有广泛性, 涉及区域较大, 对前面学习认知有一定重复, 对本节内容也有涉及, 体现出认知的关联性。第三个问题属于实验内容, 让学生理清实验所需材料, 这个任务并没有太大的难度, 只是让学生对本节实验有一定认识, 为介入实验操作做准备。教师多元设计预习题目, 促使学生学习思维, 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创造良好条件。

二、体现差异, 凸显预习题的针对性

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悟性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教师要对学生学情有深入了解, 理清不同群体学生物理基础和学习情况, 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类, 为分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不能公开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但可以自行掌握学生不同群体分类, 要针对不同群体学生实际需求、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设计预习任务, 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进步和发展。教师要特别关注物理学习中的后进生群体, 照顾他们的学习兴趣, 给出适宜的预习任务, 让这些学生也能够体验成功, 这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促进作用。

在学习《电能》时, 教师设计课前预习任务:① 电能的单位用什么表示?② 你能看懂家里的电度表吗?说说电度表面板数据的意义。③ 能量存在方式有哪些?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举例说明, 讲给同桌听。教师设计的预习题目内容不多, 难度也是不很大, 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顺利完成。第一个题目为概念解读, 教材上有明确答案, 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其特征内涵。第二个题目, 是一个实用性生活题目, 以家庭电度表为载体, 认识电能的测量方式。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容易忽视, 展开集体讨论之后, 也能顺利解决。最后一个问题, 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并与同桌展开互动, 提升学习效率。学生解决这些题目没有太大难度, 特别是后进生也都能够在同学帮助下完成预习任务。

三、注重实践, 增强预习题的操作性

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预习题时, 要关注实验内容。物理学科中的实验分为两类:一类需要在实验室内进行操作, 要借助众多专业实验器具才能进行;一类是常识性小实验, 通过生活经验并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就可以自己完成。在设计预习任务时, 教师要将这部分实验任务推到预习题目中, 学生在课前展开丰富多彩的物理小实验, 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还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感知能力, 丰富物理常识, 提升物理学习效度, 为打造高效物理课堂奠定基础。

在学习《电功率》时, 教师设计课前实验题目。将下列器材:开关、导线、电源、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以及标有“220V 11 W”, “220V 22 W”的灯泡各一只, 按照串联形式连接到220V电路中, 并计算灯泡的实际功率。教师给出提示:电压用电压表测量, 电流用电流表测量, 电功率公式在教材中寻找。学生很快就进入实验操作之中, 并且如愿获得正确结果。教师设计的实验操作比较简单, 学生利用实验课之前几分钟就可以完成。通过实验操作, 学生获得深刻认知, 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 需要对整个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优化,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但教师对此执行力度常常不到位, 导致课前预习成为虚设。物理课堂教学预习题设计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度挖掘, 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多方调研。这样才能找准学生思维的对接点, 设计适合度更高的预习题目, 为课堂教学顺利展开提供重要支撑。

摘要:在物理课堂教学中, 预习题设计虽然在课前, 但其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有效设计课前预习题, 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率先进行预习活动, 必定能够为课堂学习做好铺垫。教师要从不同角度介入, 提高预习题的覆盖面和实践性, 提升预习题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年级语文上册课文钻石预习题 篇5

二、比一比,再组词。

惜( ) 偶( ) 忧( ) 躁( )

借( ) 遇( ) 优( ) 燥( )

顿( ) 托( ) 睛( ) 抽( )

吨( ) 拖( ) 晴( ) 袖( )

三、多音字组词。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珍惜—( ) 偶然—( )

迅速—( ) 忧郁—( )

友善—( ) 焦躁—( )

五、根据意思选词语:

吩咐 关照 严格 焦躁 偶然

1.不是经常的,意想不到的。( )

2.制度、标准、要求等认真,不马虎。( )

3.关心照顾;互相照应,全面安排。( )

4.口头指派或命令。( )

5.焦急烦躁。( )

六、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把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1.他无可奈和地摇摇头走开了。( )

2.大桥在明眉的阳光下,显得十分壮丽。( )

3.我们则耳倾听,一列列火车鸣鸣的鸣笛声。( )

4.在这煤油灯下,毛主席写出了许多光辉者作。( )

5.课堂上,大家全神惯注地听老师讲课。( )

6.辣椒汤能刺激血液循环,使身体发热,可以抵卸山上的寒风。( )

七、请你帮个忙,把“二”和“两”放到合适的括号里去。

1.这栋楼房只有( )层。

2.小民住三楼,我家住( )楼。

3.做作业不能三心( )意。

4.我身高是一百四十( )厘米。

5.这广场可容纳( )万多人。

语文预习题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预习环节 预习能力

1尊重年级差异,制定不同预习方案

小学低年级与中高年的学生在理解课文、掌握课文上存在差异。所以,教师不能将其统一划分,而是要根据教学的任务与指标将预习活动由易到难渗透到学生学习中。通过这种方式节省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的时间,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朗读-划分-查字典-标注-思考”这五个步骤是小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步骤。但是这五个步骤需要根据学生的年级不同有所侧重。如低年级也就是小学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应在预习过程中以朗读课文以及拼写生字为主,辅之以思考等活动。因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主。而中高年级也就是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应在预习活动中侧重提升自己的思考意识。因为,小学中高年级阶段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为主。所以,教师应由指导学生学会朗读课文向引导学生自学过渡,让学生全面领会。尊重年级差异,根据学生年级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预习方案可以对学生预习能力进行螺旋式推进,逐步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

2传授科学方法,提高语文预习效率

科学的方法是指引学生前行的明灯,所以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衡量学生是否会学习的标准之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掌握生词时应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掌握科学预习方法的基础上预习内容,提高预习的效率。具体的预习方法包括:朗读法、批注法、作业法、小组讨论法等。

朗读法是最传统的预习方法,主要指学生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这种预习方法适用于篇幅短的文章,不大适用于长篇文章。批注法主要指学生在预习课文内容时应将自己不懂的问题、产生困惑的问题在相应的空白处标注出来,并及时与其他同学和老师沟通。作业法是教师惯用的预习方法之一。主要指教师以口头或者书面的形式要求学生在课下完成具体的预习任务。小组讨论法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将预习任务明确分工,共同讨论既可以节约预习时间、提高预习效率,还能发散思维,共同进步。

对小学语文预习活动而言,方法不是固定的。学生可以在自主预习过程中创新预习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也可以借鉴教师给出的意见。

3提高预习意识,分层确定预习目标

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预习理念,告诉学生预习环节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只有在预习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跟上教师的步伐,节省自己理解与接受信息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笔者在课下做过一个小实验,从班级中选出男生10人,女生10人,为其中的五个男生以及五个女生布置预习任务,要求他们对课文的线索和发展进行梳理;记忆单词;根据教材内容提问等。剩下的五个男生与五个女生不做任何要求。第二天,笔者在授课时明显发现,预习的这部分学生进入角色的速度要快于不预习的学生,学习的兴趣也相对高涨。为了引起大部分学生对预习活动的重视,教师可以将自己的实验过程与结果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出来。当学生认识到预习的意义与作用时,教师就要通过分层帮助学生确定预习目标。这样,既能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又能通过因材施教激发各个层次学生的预习热情,让学生主动投入预习活动中,保证预习的整体效果。

4给与学生空间,培养学生预习能力

学生接受信息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师应给予学生空间,让学生在课堂自学中提升预习能力。对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在45分钟的时间内他们真正集中精力学习的时间不超过20分钟。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课堂预习任务,让学生:第一,朗读课文,将文章中的生词划出来;第二,将文章划分层次并思考课后题;第三,根据文章的内容说出你的感受。当教师布置完预习任务时就应该退出主阵地,只是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适当地给予指导与帮助。这样,增大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密度,也锻炼了小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教师手把手要求学生预习,不如传授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合适的条件下自主选择预习方法,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样,学生便会掌握学习上的主动权,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笔者认为,教师只有重视预习环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才能抓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薇.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的策略研究实践与思考[J].学周刊:B,2011,(12).

[2]尹建梅.而今迈步从头越——小学语文有效预习策略谈[J]新课程研究,2010,(6).

中职电子专业课前预习题的设置 篇7

关键词:中职,电子专业,课前预习,有效教学预习题

中职电子专业的课程多数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很快理解。要想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的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预习可在课堂上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反教师可能在一些本来可以不讲或简讲的问题上浪费较多的时间。那么如何使预习更有效呢?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布置的预习题要有效。

下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 讨论如何设置有效教学预习题。

一、预习题的时间设置

预习占总课时的百分之七十的“杜郎口”教学模式, 是将预习题当堂布置给学生, 并且专门安排一堂“预习课”用于完成预习题, 效果显著。但是, 对于电子专业的学生来说, 本身电子的专业课就很多, 还有好几门的专业技能课和实训, 再加上语数外等课程, 这样算下来平均课时就很少了, 如果直接模仿的话, 就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如果提前一天布置预习题, 就既可以填补新课前的作业空缺, 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预习。

二、预习题的题量设置

电子专业课每节新课的内容量不算多, 关键看理解的程度, 预习题只要能起到预习重点内容的目的就行, 所以不宜过多。我在实际操作中一般只布置几条预习题, 每条预习题少的只有几个字, 多的也就二三十字, 只要能起到引导预习任务就行。那么布置几条预习题呢?我们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 一个小组内学习能力好中差的都有, 几个问题正好可以分配给一个小组展示回答。

三、预习题的问题设置

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 解决问题的层次也不同。预习题的问题既要让一些基础差的学生通过书本直接找到问题答案, 让这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也要让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思维得到锻炼, 提一些有价值的思考题。比如《电子线路》的数电部分第七章第三节三人表决器的设计, 我出了一条预习题:“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是什么?三人表决器的逻辑功能是什么?如何用与非门设计出三人表决器?”其中“与非门的逻辑功能是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书上找到现成的答案, 是给所有学生做的, 而后两个问题是在理解前面概念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的回答, 如果能回答出来就说明学生经过了思考理解了, 满足了对优秀学生思维的培养。

四、预习题的成效设定

预习的目的是在上课之前把要学的知识先学一遍, 达到对知识有个大致的了解, 以便在正式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在课堂上更容易掌握主动。

预习题的问题要涵盖一节新课的大部分知识点, 要让学生通过预习就能掌握80%的基本知识点, 不懂的问题再通过课堂上小组内同学间的合作交流, 还有各小组间的展示交流再解决掉一部分问题, 实在解决不了的还有老师的点拨指导。现在强调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做预习题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五、实训课的预习题设置

电子专业实训分为两类:一类是伴随理论课出现的实验课, 这类课的实验课预习题的设置可以和一般专业课相同。还有一类是集中实训课, 要求学生在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内, 比如一周, 掌握一种或者集中专业技能, 这类课程往往要求学生一整天或者连续几天都做一件或者一系列事情。如果还按照平时的做法, 提前一天布置预习题, 就不合适了。这类课程的预习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实训内容进行具体的设置。比如, 电工实训, 前三天要求完成照明电路的安装, 那么第一部分预习题的设置就必须针对这三天的实训内容进行设置。课堂上时间不允许, 要求所有预习题在课前完成, 我就将预习题改成了实验过程的设计。通过阅读实验指导的叙述, 再完成布置的预习题, 这样就是不做实验也对实验的过程基本了解了, 而且通过课堂上展示回答问题后再做实验, 绝对事半功倍。

六、预习效果的检测

预习效果的检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检查预习题的完成情况, 要批改。当然预习题的批改与课后巩固作业的批改有不同之处, 预习题批改重点不在正确和错误上, 而在是否认真完成上。老师应根据检查情况“以学定教”, 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准确把握教学起点, 使教学更具针对性。第二部分是预习题的交流展示和点评。这是在课堂上完成的, 首先每个小组都用几分钟的时间将组内同学做预习进行交流, 然后老师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每个小组重点展示回答的问题, 小组内讨论好最佳答案后推选一位代表回答。在一个小组展示结束后, 其他人可以自由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争论不下时可由老师做点评。

以上是我近两年教授电子专业课中布置预习题的一些实践体会, 提高教学效率当然不是只有布置预习题这一条路, 还有比如提问设计、评价反馈等,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渝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职业教育[J].高等职业教育, 1998, (3) :11-13.

语文预习题 篇8

语文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 要教会学生预习, 做好预习通过教学实践, 笔者摸索到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对预习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很多学生, 甚至教师都认为预习是很简单的。读读课文, 看看字词, 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就行了。之所以有以上想法, 是因为思想上对预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认识不到预习对语文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性。

学生没有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在很大程度上, 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等都有较大的依赖性。习惯了每一节课凡事都跟着教师的“计划”一步步走, 没有自主独立地学习。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懂得细致地预习可以让他们在课堂上轻松地接受新知识, 对知识能理解得更为深刻。在预习中, 学生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在学习中, 看大家、教师是怎样帮助自己解决的, 这也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求与学习。

二、学会布置预习提纲

首先, 预习提纲要非常明晰, 即任务要求要明确, 不可泛泛而说。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预习方法, 有的是熟读课文, 如散文教学;有的是注重字词, 如文言文的学习;有的是情感体会;有的是解决问题等。总之, 预习就是要体现教学时学习的重点, 即目的性明确。每个单元的教学与学习都有明确的目标, 教师要参考这些目标与要求。

预习安排应注重多样化, 且时有创新。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于说明文教学中物种的入侵,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上查一查, 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教师在戏剧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看看相关的视频, 体会人物的心理, 还可以尝试舞台表演。

三、教师加强对预习指导, 监督完成, 抓好落实

很多情况下, 预习布置了, 学生完成得不是很好, 直接影响着下一步的课堂学习。学生完成预习不好的原因在于学生的方法不对, 所以教师要多给予指导, 必要时可以上一节预习课, 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教师指导到位, 学生的预习效果就会好。学生掌握了预习方法, 自己会预习了, 教师基本可以放手, 留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学习的空间。

学生的自律性还不强时, 预习是需要有人监督的。监督人可以是家长, 也可以是小组长、科代表。教师可采用“分层检查负责制”, 以科代表检查小组长, 小组长检查组员的办法来逐个落实。小组长的职务可以让学生轮流当。教师还要抽查, 对没有完成预习的学生要有适当的惩罚措施, 这样, 预习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预习是学习过程的开端, 教师和学生要高度重视, 做好预习工作, 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轻松而高效。

摘要:要教会学生预习, 做好预习, 是语文课堂轻松、高效的前提。

语文预习怎么“预” 篇9

一、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

“预习”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有效的预习可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对比、归纳与整理,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发现与问题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合作讨论,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预习意义有以下四点:1. 有助于串解新知旧识。经过预习, 既复习了需要掌握的旧知识, 又能初步了解下一节要学习的知识点、难点, 为上课扫除部分知识障碍;2. 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上课老师讲解时, 目标明确, 注意集中, 容易搞懂, 而且还能挤出时间认真听课、分析, 提高学习效率;3. 有利于培养自学能力。课前预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 对即将所学知识进行的自学, 它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通过预习定会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 它能激发自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获得课堂学习的主动权, 有效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引导学生掌握预习的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师之为教, 不在全盘授予, 而在相机诱导。”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学会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活动, 学生自学能力的高低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预习方法一般是:

(一) 查阅引证资料, 了解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是指作者当时写作时的社会大环境和作者所遭遇的经历等。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首先应该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特色以及他当时的写作风格, 把握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情感, 理清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 才能对其文章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对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正确的理解, 对领会文本内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学习《陋室铭》, 课前若学生了解刘禹锡因革新得罪宠臣, 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当地知县附势权贵多方刁难, 仅半年连搬三次家, 住居越来越简陋, 他便愤然写下《陋室铭》刻于石并立在门前, 这样就对其“不问政治, 与世无争, 安贫乐道, 洁身自好”的品行有了深刻感受。

(二) 初读略观课文, 扫除生字新词

预习课文第一遍适用初读略读, 目的是扫除生字新词, 尤其是文中的关键词语, 必须读准字音, 认清字形, 通过查阅词典, 联系上下文等弄懂其“字面”和“字后”的词义,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学字词的能力, 也有利于顺利地读懂课文, 概括段意, 归纳全文。

(三) 详读注解课文, 领会主旨结构

每学一篇课文, 要对文章的题目、开头、结尾及每段的开头与结尾, 心中有一个文章的概貌。确定所给的材料是写社会人生的哪个方面的, 是抒发人生感情方面的, 还是讨论文艺问题;是重在叙事抒情、写景抒情、托物言志, 还是重在说理议事、追根溯源、辨明真伪。这样文章的内容主旨指向就了然于胸。如叙事写人类散文的中心往往蕴含在所叙的事物中、所写的人物身上, 所以抓住基本内容, 探明叙事、写人的目的, 也就抓住了散文的主旨, 同时也能由线索理顺文章结构层次, 从整体领会。

(四) 抓住情感抒发, 归纳写作特点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它的思想情感倾向。作者肯定什么, 否定什么, 赞扬什么, 反对什么, 是可以感知出来的。通过对文中关键词和核心句的梳理, 或是对记叙内容提出的见解或判断, 或是意义的挖掘揭示, 或是记叙中蕴含的情感的爆发等, 从中可以获知文章的写作特点, 比如“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尤其是修辞的综合运用, 最能抒发作者的情感, 表达作者的写作主旨, 如最常用的比喻和拟人, 通过每一个例子, 都能从不同方面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包括其写作风格。

(五) 研讨精妙之处, 突破重点难点

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提出自己的所困所惑, 或对课文的观点思想发表独特的见解, 这正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体现, 特别是一些优美的佳作, 总是存在不少“点睛之笔”, 预习时需要重点研讨其精妙所在, 这对突破课文的难点重点十分有益, 不妨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些纵横对比, 细细品味。这样课堂上“问题的探讨”就会深入, 学生对重难点的领会就更深刻,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使自主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

(六) 完成思考练习, 反思预习效果

每一课之后都有针对本课教学目标或教学重难点的思考与练习, 学生理应在预习后, 能够大略完成, 如果结合教辅资料, 学生一般都能把握住本文的主旨, 也能由此自我检测预习效果, 反思自身学习能力, 校正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对于仍然难以领悟的困惑之处, 课堂中, 可以有针对性的师生探讨, 这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阅读课文, 得到理解, 当讨论的时候, 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相吻合, 就有了成功的快感……总之, 通过预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 学生就会乐于自学, 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抓住了预习, 就抓住了提高自学能力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而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

摘要:预习是语文学习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有的学生把语文预习单纯地理解为对课文的通读和浏览。本文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做了初步的探讨。

走出语文预习的误区 篇10

一、语文预习的重要性

(1)有利于明确重难点。《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我们可以理解为:预习就是学生以自学的方式,提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初步感知和了解。每一篇课文都有重点和难点,每一堂课都有主次和详略。因此,学生在学习时不能盲目地一概而论,从头到尾都看作重点去机械地记或背。这样既浪费时间、耗费精力,又影响理解和记忆。预习是避免这种弊端的有效方法,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借助课文提示、课文注释以及课后“研讨与练习”等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明确重难点,有所选择和侧重地去学习和记忆。

(2)有利于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预习中,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疑难问题,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正是因为不懂或不理解,学生才会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采用各种办法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努力寻求答案。当有些问题,即使借助参考资料也不能解决时,学生会把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带到课堂,在老师讲解这方面内容时,他们的注意力就会更加投入和集中,解决问题的愿望会显得尤为强烈。因此,预习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的过程更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不是教与学单方面的独立活动,是相辅相成又相长的关系。课前预习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还能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通过预习,对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就可以有效地协调好课堂上听和记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了预习基础,教师就不必花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去熟悉课文,只要对所学课文有侧重地加以点拨和强调即可。教师可以把重心放在重难点的讲解、知识点的扩展、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等方面。

二、语文预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1)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很多学生没能正确认识到预习的意义和作用,只是把预习当作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一项常规任务去被动地完成。学生通常为了应付任务简单粗略地读一篇课文了事,但是对于不认识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却一律避开,懒于动手查阅、动脑思考。在这类学生看来,老师在上课总是要进行讲解的,到时认真听讲自然就解决了,没必要自己费神费力地去钻研。这种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地预习方式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成绩提高不但没有帮助,反而浪费时间,适得其反。

(2)死记硬背,不讲方法。在素质教育和新教改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家长、老师对预习越来越重视,学生预习的主动性也日益增强,他们花在预习上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但却往往不见成效。造成这种不成正比的原因主要是方法不正确。一些学生盲目地认为,只要多抄、多写、多背就能学得好、拿高分。当然,我们不能否定“熟能生巧”的事实与效用,但是我们必须得把握分寸和尺度。以古文预习为例,个别家长和老师为了追求预习效果,要求学生把全文的翻译逐句写在原文的下方,每个实词和虚词的含义都要单独加以解释并进行反复抄写。对于这种预习方式,首先,从效果来分析,学生只顾着完成大量字词句的翻译和抄写,往往忽视了整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后的连贯性,一篇课文翻译完后竟不知文中所讲何事,所抒何情,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其次,从作业量来分析,整篇课文及字词的翻译,再加上抄写,恐怕学生早就头晕手酸了,哪里还有心思和精力去探究文意、写作手法、重难点等,这么大的作业量会让学生身心俱疲,学习怎能有效率和效果?

(3)照搬照抄,不求创新。在教育与科技协同发展的当今,各类参考资料应运而生。随着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依赖,参考资料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也接踵而来。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信任和依赖,制约了他们的创新和主动性,他们变得不爱动脑、不敢质疑,思维被局限在设定的框架之中,无法自由驰骋。笔者在教授鲁迅的《社戏》时,课后练习一提到:“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最好的豆?”当笔者在一个班按照原题提问时,很多同学都能够迅速准确地回答出:“关键不仅在于看戏和吃豆本身,更在于‘我’和平桥村的孩子一起参加了看戏和吃豆的全过程,‘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更多的是平桥村那种朴实真挚、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可以推测出,他们是借助了参考书,回答得准确无误,当然也不排出有些同学真的有这个能力。而笔者在另一个班级把上述问题变换了提问方式:“课文最后一段提到‘再没有’和‘也不再’,两个否定词说明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因为没有按照原题提问,回答问题的人和回答正确的人寥寥无几。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变换了提问方式,学生就不会回答了呢?主要是他们习惯了参考书,习惯了设定了的形式和框架,根本没想到“换汤没换药”的道理。

三、语文预习的正确途径

(1)端正预习态度。家长和教师应该做好学生的导航员,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预习的意义,端正预习态度。让学生认识到预习不仅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学生通过正确的预习明确了重难点,了解了课文基本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就会把听讲和记录有机结合,把记忆和思考合理运用,切实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良好的课堂反馈,就是对预习的肯定和检验,学生体会到了预习的成果,自然会主动地去进行预习,从而形成一个学习的良性循环过程。

(2)做好四个步骤。预习是学好语文的良好开端。学生主动地去感知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听课效率,还可以培养自学能力。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做到“读”“查”“思”“记”四个步骤紧密结合。

多读。建议学生通过阅读单元说明,明确单元要点,通过阅读课文提示、注释、课后“研讨与练习”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阅读还可以增强对课文美的鉴赏和领悟。

常查。对于认识不清和理解模糊的字词、句子,工具书是最好的帮手。学生要多查,不能让这些问题成为理解课文的障碍和阻力。

善思。思考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形成。对于预习中存在的问题不要回避或省略,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点拨、课文提示和课后问题等,去主动思考课文的主题、情感、写作技巧、语言特色等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勤记。作预习记录是一个良好的习惯,既有助于对课文重点的提炼,也可以提高写作能力。遇到了生字、词可以画出来,有疑问时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把答案做出标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好词佳句可以勾画和摘抄下来。

上一篇:演唱会的变革之路下一篇:现代育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