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教育的探索

2024-07-20

幸福教育的探索(精选十篇)

幸福教育的探索 篇1

一、学校高度重视, 建立完备的品牌创建工作管理体系

学校成立了由张喜忠校长为组长的“建设先进教育文化, 打造实验特色教育品牌”活动领导小组, 校级领导、中层干部、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动员师生, 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制定活动方案、品牌谋划设计和申报工作。学校对品牌创建活动做出全面部署, 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相关文件、报告精神, 使广大教师从促进本溪教育及实验中学和谐发展、特色发展的战略高度, 认识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举办座谈交流会、学科研讨、专题研讨会、教师读书会、人文素养培训会、教育创新大会等, 统一认识, 更新观念。学校请北京四中方芳老师、王楠老师、辽宁教育专家魏超群老师等名家到校讲学, 让老师到海内外各地参观考察以开拓视野, 陶冶情操, 积蓄建设实验文化的能量。

二、精心设计品牌, 用文化构筑幸福教育的温暖时空

设计背景:本溪基础教育在全省名列前茅, 但应试教育的惯性及根深蒂固的唯分数论, 使社会和学校、家长和教师依然把考试看成目的, 许多学校的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依然停留在口头上, 教育偏离了应有的本意。学生成为知识的附庸, 学生个性不断泯灭, 学生尊严在消失, 人际关系在异化。同时, 教师的压力日益加重, 职业倦怠越加严重, 教师职业幸福感普遍下降, 学校生活的幸福正在校园中不断消失。

品牌名称:

幸福教育

品牌定义:

“幸福教育”, 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为目的的教育, 它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把幸福作为一种有待于教、有待于学的情感内容, 这样“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 学幸福”;二是把幸福当作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的情感体验, 把教育当作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 这样“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学”。两者的有机结合,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教育”。

品牌核心:

享受幸福教育, 分享教育幸福。

品牌理念:

以师生当下的幸福为出发点, 为学生未来的幸福奠基。关注师生幸福指数, 关注师生生命质量, 关注学生成人成材。让每一位老师都“抬起头走路”, 幸福生活, 享受工作;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幸福成长, 幸福一生。

品牌目标:

用教师的幸福感觉换取学生的幸福感受。通过教育, 要让师生敢于追求幸福、乐于创造幸福、善于传递幸福、有能力享受幸福。让教师有归属感、成就感;让学生有快乐感、发展感;让家长和社会有认同感、信任感。

品牌标识:

学校吉祥物福柳精灵和格桑诺布、学校带小鸿雁造型寓意的新校徽。

福柳精灵是本溪市实验中学形象代言的吉祥物。形象灵感来源于学校百年老柳树。阳光沐浴下的福柳精灵, 拥有健康的肌肤, 露出纯真的笑靥, 他的头发、衣服都由柳叶编缀而成。他幸福快乐, 积极向上, 活力四射, 憧憬未来。寓意实验中学植根沃土, 百年树人, 屹立于名校之林。

格桑诺布是在溪玉树学子的形象代言人。他质朴、善良、诚信、乐观、坚强。格桑的藏语含义是幸福, 契合了实验中学幸福教育的理念;诺布的藏语意为稀有的宝贝, 传达了实验人对玉树学子的情感。格桑诺布就像盛开在青藏高原的格桑花, 风愈狂身愈挺, 雨愈打叶愈翠, 太阳愈曝晒开得愈灿烂;格桑诺布是实验人眼里、心里的稀有宝贝。福柳精灵和格桑诺布并肩在一起, 共同经历, 共同记忆, 共同分享, 共同成长。

吉祥物福柳精灵和格桑诺布的卡通形象第一次在学校与玉树高中迎新年联欢晚会中亮相, 就赢得了师生的热烈欢迎。目前学校制作了大头娃娃, 还以这两个吉祥物为内容制作了具有学校幸福文化特征的新年贺卡, 带给关心实验的人祝福, 同时也作为一份邀请函, 邀约关心实验的人, 邀约所有教育同仁为了教育事业, 为了师生的幸福一起出发。

学校另外一个品牌标识是主体由柳叶枝条和五只小鸿雁组成的新校徽。其中小鸿雁由实验中学拼音的首位字母“s”幻化而成, 雁阵组合恰好构成汉字“中”, 二者巧妙组合凸现实验中学“鸿雁品格”与“福柳情怀”的专属性;五彩缤纷、和谐互助的雁阵组合, 代表了实验人的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及团队精神;同时五种色彩分别代表实、先、诚、仁、和五种美德;福柳枝条如手臂围合, 呵护雁阵, 寓意实验中学以学生为本, 为学生提供和谐、优良的学习环境;以文化为根, 为学生构筑幸福教育的温暖时空。

品牌内涵: (实验精神)

梳理实验的优秀文化, 传承实验的优秀历史, 创新实验新文化。以幸福教育为过程、为目的打出文化牌, 来催发教育力量的新的增长点。我们结合实验中学校情将“鸿雁品格、福柳情怀、龙马精神、玉树品质”融汇成学校新的精神内核、文化含量, 打造实验园“幸福教育”的温暖时空, 进而释放出强大的育人力量, 凝聚着更有智慧、更有勇气、更有担当、更有力量的实验精神。

实验精神 (实验形象精髓) 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

鸿雁品格:致远担当合作传承

福柳情怀:谦逊奉献扎实包容

龙马精神:自信乐观进取创新

玉树品质:质朴善良诚信坚强

品牌管理:

我们的管理理念:文化育人, 以情治校, 阳光管理, 微笑服务。学校致力建设人文校园, 努力营造“重情+重理+重道+重义”的管理新文化, 以期达到“以情入理, 问道弘义”的管理效果。学校倡导用先进的教育思想重塑教师的教育行为, 让每一个教师都拥有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学校倡导用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教育智慧影响学生, 努力为每个学生在学校找到发展的潜力, 引导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工作态度:

对学校负责等于对自己负责, 对学生负责等于对未来负责。

育人目标:

把每个学生都当做自己的孩子带, 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器重、被关爱。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让他们去演绎自己人生的精彩。

三、结合校情校史, 凝练实验品牌文化的专有特色

学校组织开展文化领域的专题学习, 增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会理解和包容外来文化, 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学校从文化的角度, 看待和思考教育教学中的诸多问题, 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重视对自身校情、办学历史、人文典故和本溪地域历史的挖掘和整理, 努力增强学校文化内涵。学校成立了由历史组教师组成的“本溪历史——实验中学历史”研究办公室, 目前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 不仅搜集到燕太子丹、唐李世民、后金努尔哈赤等历史人物在溪活动的历史资料, 而且搜集到东明为古代柳树溪的历史, 搜索到学校操场上的大柳树当年被满族“萨满教”尊奉为平顶山下的“柳树神”, 后金建国第六年 (1621年) 春天的三月初三, 努尔哈赤带领亲兵护卫祭拜此古柳, 系红布带, 点三炷香, 祈求神树保佑去平顶山点将台一路平安的历史;搜集到学校操场上百年大柳树五百年内“三代同穴”的历史;搜集到日俄战争期间学校操场上的大柳树被炮火摧毁, 一颗小柳树在原址重新长出来, 长成今天的参天大树的历史。学校成立了由生物组、地理组教师组成“鸿雁、柳树生活习性与本溪气候特征研究”小组, 专门对柳树、鸿雁等进行研究, 鸿雁、柳树已经成为实验文化的一部分。学校其他各部门目前已经找准了自己的方向, 研究本部门的学校文化。

四、享受幸福教育, 学子在幸福教育大行动中快乐成长

我们努力为每个学生在学校找到发展的潜力, 为发展他们的个性提供丰富舞台, 引导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我们知道每个人的发展都不一样, 都应该是有个性、有方向的, 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中学阶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并打好基础。

(一) 以学习践行《弟子规》,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为特色, 积极开展人文化教育活动

实验把传统文化与学校德育教育相结合,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通过全方位立体化、持续化的学习, 诵读、辨析、践行《弟子规》活动, 创设以人为本、直面经典、传承文明的特色, 让经典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灵。学校通过课堂教学渗透、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国旗下讲话、校园广播、班团会、黑板报等形式, 对学生进行弟子规文化教育, 同时以经典文化为题材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书法、演讲、文艺演出、孝亲歌曲展示、情境剧比赛等, 以经典文化浸润心灵, 以圣贤教诲规范言行, 师生共同践行, 忠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把爱、宽容、理解、信任、进取作为师生共同的行为准则。诵读践行《弟子规》的人文化教育活动, 让我们倾听到了师生心灵的声音, 也把实验的德育教育升华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2010年我校获得了本溪市德育示范校的称号并取得了国家级课题《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优秀科研成果奖。

(二) 以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为契机, 积极开展主题化教育活动

挖掘传统节日和重大节日教育资源, 本着“一节日一教育主题”的原则, 积极开展主题化教育活动。春节前后走进孤寡老人、走进福利院, 开展“小手牵大手”、“小手牵小手”献爱心活动;清明节到本溪市烈士陵园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3月5日, 坚持开展学雷锋走进社区清洁服务活动;父亲节、母亲节开展为父母做一件事的感恩教育活动;建军节开展走进部队和部队战士联欢活动;教师节开展园丁颂诗歌朗诵活动;国庆节开展国庆征文活动;寒暑假开展一项发明创造、办一期有主题内容的手抄报、读一本好书、观看一部爱国主义影视片、绘一幅“科学幻想绘画”、写一篇科技创新征文、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进行一次“爱我家庭、共倡家庭美德”教育实践活动等。以上活动的开展, 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培养了学生的特长。

(三) 以每年“元旦艺术节”为平台, 积极开展系列化教育活动

每年元旦, 学校都要举办“元旦艺术节”活动, 并不断拓展“元旦艺术节”的内容, 由最初的文艺演出比赛逐步增加了书法、绘画、手工制作、手抄报评比、“我喜欢的格言”评比、“我心中的英雄”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摄影比赛等系列项目, 丰富了“元旦艺术节”的内容。活动期间进行学生成果展示, 有力地激发了全体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0年元旦, 我校精心组织了八年级和全体玉树高中师生迎新年联欢会, 联欢会的节目质量创造了本溪市中小学文艺汇演中前所未有的辉煌。

(四) 以每年各方面最佳学生评选为途径, 积极开展个性化教育活动

艺术节期间评选出乐器、歌手、舞蹈三方面的三“十佳”学生;每学期都要评选出学校的学习标兵、体育标兵、文明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团干部等各方面优秀学生。学生在科技创新大赛、能力创意大赛、奥林匹克竞赛、国际征文大赛等各项活动中都获得了全省乃至全国最骄人的成绩。

(五) 实施幸福教育大行动

学校实施的幸福教育大行动, 目的是以奉献、正直、温暖、健康、阳光、幸福等人类美好意蕴为象征, 塑造幸福使者, 打造幸福校园, 建设师生温馨的家园。开展了幸福课间、幸福行动、幸福心语、幸福假日、幸福心理、幸福运动、幸福故事等系列活动。

1.幸福课间。为了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陶冶师生的情操, 还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课间, 学校利用午休校园广播播送优秀的师生作品、文明守则、礼仪规范、校园歌曲、轻音乐、温馨提示等, 让快乐与轻松注入校园生活。

2.幸福行动。其中, 爱心行动重点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上, 在校园爱心氛围中, 在关怀与被关怀的同时促进师生自我完善。学校每一个部门及每个班级都主动结对几名贫困生, 开展“小手牵大手”、“小手牵小手”活动, 为他们送去物质帮助与心灵关怀。

3.幸福假日。实施幸福“假日”活动, 利用寒暑假和节日期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学生的经历, 提升学生的能力。

4.幸福心理。学校特别设立了“知心姐姐”心理健康教育广播站, 定期播音, 针对不同年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如七年级新生新环境适应疏导, 八年级青春期心理教育, 九年级克服考前焦虑心理讲座, 促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还有校长对毕业年级分批次的真情对白活动等。

5.幸福心语。幸福心语要求每日一新, 值周班级轮流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寄予温馨提示, 增强家园的温馨氛围。

6.幸福运动。每个班级都开展了本班独特的踢毽、跳绳等活动。为强健学生体魄, 八年级学生坚持每天早晨到校进行阳光晨跑活动。我校每个年级都有独特的自编操, 学生的自编操充满活力。2011年全市中学生运动会上我校大型自编团体操表演极具震撼力, 获得了现场师生的一致好评。

7.幸福故事。我校师生幸福教育的故事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真情地上演着, 我们也将老师和学生精彩的幸福故事一段段节选出来, 发表在《本溪广播电视报》上, 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五五、分享教育幸福, 教师在幸福教育大行动中获得专业发展

要让学生幸福就要让我们老师幸福。为唤醒教师内在的幸福感和激情, 引导教师向往更美好的心灵的需求, 我们建立了人性化的管理方式。校领导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 以情治校, 思想工作注入情, 精神鼓励蕴含情, 物质激励富于情, 努力营造“重情+重理+重道+重义”的管理新文化, 让教师体验并感觉到学校的归属感, 用每一天的灿烂微笑来面对工作。学校规避了往年教师互聘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统筹安排教师科任搭配;对初一新生实施了彻底的阳光分班;提高教师的福利待遇, 减轻教师的后顾之忧;想尽一切办法为教师营造温馨幸福的环境。节日, 学校不忘送上精美的贺卡和短信祝福;老教师退休时, 我们举行隆重的欢送会;在教师碰到子女就读、生病、教学难题、家庭危机等困难时, 我们总会积极帮助解决, 及时送去问候和温暖……这些体贴入微的关心和帮助, 传递着温馨和幸福, 学校成为教师生活、学习、成长的乐园。

我们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为突破口, 采用营造宽松和谐氛围、搭建学习提升平台、给予展示成长机会等手段, 为教职工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成长之路。我们在教师中开展争做有特长的教师、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学习型教师的活动。一是倡导每一位教师都有让学生信服、敬佩的一个特长, 让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绝活, 教师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特长时, 既有助于树立教师威信, 又有利于产生示范效应。学校多次举行班主任技能大赛、教学综合大赛, 每年的元旦, 学校都要举行教职工迎新联欢会, 为老师们带来快乐。二是倡导做一名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强调工作的挑战性和成就感, 鼓励教师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 以发展和创新为动力,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更新教育思想, 提升教育理念, 在课程改革和发展中抢占制高点, 掌握主动权。我校九年级英语组在丁丽莎老师的带领下实施英语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 提高了学生成绩, 还解决了班级的择座问题, 密切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三是倡导做一名科研型教师。由教知识和技巧转为给学生视野和境界, 由“搬运工”转为研究和创造者。我们正致力于“研究学案教学, 打造幸福课堂”;我们在教师中倡导撰写教育教学博客, 学校有实验中学博客群、QQ群, 老师们通过博客、QQ不断地交流学习, 有的班主任的博客还成为老师、家长、学生间交流的重要平台, 每天的访问量都在几百人。我校还重视教师的教科研工作。“十一五”期间, 在我校立项结题的科研课题中, 有国家级课题10项, 省级课题9项, 市级课题8项。获国家级科研成果85人次, 省市级科研成果190人次。我校被评为辽宁省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学校通过理论引领、专家引领、案例引领, 同伴推动、学生推动、制度推动, 课题带动、校长带动、名师带动的“引”、“推”、“带”式的柔性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通过打造学习型、研究型教师队伍, 让教师在学习中提高, 在课堂中历练, 在教学后反思。学校制定了师德建设方案, 在全体教师中深入开展“三个形象”建设, 即师表形象建设的目标是品德高尚, 业务精良;公众形象建设的目标是温文儒雅, 阳光高洁;家庭形象建设的目标是爱幼敬老, 温和善良。对职业道德高尚的教师予以表彰和宣传, 涌现出郭玉凤、王馨等一大批省市优秀教师、省市师德标兵。

2010—2011年, 实验人用自己的幸福观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快乐地行走着,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学校被评为全国和谐校园先进单位、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示范校、全国中学课改基地校、辽宁省国防教育示范校、辽宁省和谐校园、辽宁省首届科研兴校百强学校、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本溪市德育示范校、本溪市绿色校园等多项荣誉称号。

托尔斯泰说:幸福就在于爱和希望;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幸福就在于创造新的生活。

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探索 篇2

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与探索

关蓓

武汉市育才小学是一所有近60 年办学历史的名校,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优秀的精神传承,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秉承“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的办学理念,遵循“文化立校、教师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策略,积极实施改革。从“十五”的“和谐教育”,到“十一五”的“个性教育”及“十二五”的“幸福教育”,都是沿着改革的主线,依靠改革培养学生,依靠改革锻造教师,依靠改革提升课堂,从而实现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发展。“十二五”期间,学校将努力践行幸福教育,用心构建幸福课堂,让改革的风帆在探索的航程中飘扬。

一、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价值追求和基本框架

凡涉及教育的所有改革都是从课堂教学这个源头出发,在“给学生最美好的童年,给人生最坚实的起步”理念引领下,学校以“和谐教育”“个性教育”为奠基,不断追求“幸福教育”的理想课堂。

(一)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价值追求

1.基于学校文化的厚重积淀。几十年来,几代育才教职员工躬耕教育实践的沃土,积淀并形成了“无私奉献、卓绝拼搏、不断追求”的核心价值理念,即育才精神。目前,育才精神已然成为师生共同秉持的价值观,它影响着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意旨、思维和方式。

2.基于教师文化的现实发展。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学校结合当前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倡导教师做有思想、有亲和力、有个性的教师,培养“勤学乐思、自律大气”的育才教师群体。

3.基于学生文化的长远考量。学生是课堂文化的建设主体,也是课堂文化的最大受益者。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不是某一门学科、某一种知识,而是校园生活,特别是课堂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想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所以,如何让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为终身学习和实现幸福人生奠基,是我们一直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二)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基本框架

学校幸福课堂以“生本”“生动”“生态”即“三生”为主线,本着“彰显三生,为了一生”的思维而架构。具体体现为:“生本”是基础,“生动”是过程,“生态”是发展,这种思维构架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成长奠基。

“生本”,力争做到“三好”,即培养好习惯,习得好方法,激活好思维;“生动”努力践行“三真”,即和谐交流讲真诚,质疑反思求真实,举一反三获真知;“生态”全面实现“三全”,即教学效率全面提升,教学活动全面优化,教师学生全面发展。

在幸福课堂的构建中,“生本”课堂以学定教,学会学习,减负增效,让学生主动发展;“生动”课堂激活思维、培养学力,让学生学会探究;“生态”课堂着眼自主发展,面向未来,让学生学会创造。学校力求通过幸福课堂的构建,让师生共享美好的校园幸福时光,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二、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构建

幸福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幸福课堂文化的形成,是对幸福教育学校文化的有力推进。在“彰显三生,为了一生”课堂文化追求的指引下,我们力求在课堂文化的构建实施过程中将“三生”有机融合为“一生”,让学生灵动的生命在课堂上提升、完善、美化。

(一)让课堂彰显“生本”特色

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具有独立的个性、人格,是学习创造的主体。“生本”即“以生为本”,学生是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努力为学生发展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形成了富有个性的育才“生本”文化,即“三好”课堂文化。“三好”课堂文化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大、最重要的资源,学生的学习天性和潜能无限,学生是教育的本体,整个教学都为学生服务,最终指向则是引领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生本”文化的内涵包括下面三个方面。

1.强调培养学生好习惯。习惯决定命运,好习惯终身受益。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良好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形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前提。小学阶段则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我校重视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预习的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作业中认真审题、仔细答题、认真作图、用心检查的`习惯,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的习惯等。当然,好习惯的形成需要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培养和实施过程中,学校根据年段特点、学科特点,明确提出不同学科、不同阶段的习惯培养要素,让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在课堂上去培养,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

2.强调学生习得好方法。课堂学习是学生手脑并用、身心共济的复杂活动,当然要讲究方法。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说过:“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的确,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看来,指导学生习得好方法在课堂文化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怎样帮助学生习得好方法呢?我们的做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通过调动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动眼看、动耳听、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脑想的过程中习得方法,在横向联系、纵向连结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当然,我们也意识到学习方法的运用,不仅受知识水平、学习经验、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学习个体的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的影响。因此,在全体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我们提倡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实践,在多种方法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强调激活学生好思维。思维是智慧的核心,是课堂的文化内核。课堂上,我们倡导教育教学面向每一个有着差异的个体,努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同时得到发展。我们的主张:①打破标答,倡导多角度思考和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②推理训练,全程经历获取新知的过程,培养思维的逻辑性;③口语陈述,议中辨伪,在表达思路和想法的同时培养思维的独创性;④反诘追问,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教学中,我们倡导将学生答问、作业或考试中的典型错误,让全班学生议论辨析,去伪存真,由于学生主动参与找错、认错、辨错、改错的全过程,所以学生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又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让课堂展现“生动”过程

“生动”的过程反映了教育本质的“真”。

1.让学生在课堂上心动,和谐交流讲“真诚”。彼此真诚,是师生教学活动展开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幸福课堂的构建中,我们要求教师教学步骤的安排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贴近度。在学科教学的评价标准拟定中,我们将课堂教学的“温度”作为考量要素之一,既看重“外在的温度”,即课堂的活跃度、情绪的兴奋度,也看重“内在的温度”,即知识的达成度、心灵的契合度,使师生在课堂上实现无障碍的真诚交流。

2.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质疑反思求“真实”。课堂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我校的幸福课堂实践中,我们尽量摒弃升学与分数等功利因素的影响,切实减少师动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有空间、有意愿参与,让学生能真正在课堂时光中“走一遭”,使课堂常态呈现真实化。比如:在语文阅读课的改革中,我们对老师的讲、读时间均作了严格规范,并且逐步压缩减少,让学生在课堂上愿意交流、倾听,让学生有时间读书、思考,让学生有空间想象、动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主动反思,努力实现师与生、生与文本、生与生活的沟通和对话,让学生在参与阅读学习的活动中感受和体验学习的快乐,在质疑反思中做到真实。

3.让学生在课堂上反馈,举一反三获“真知”。课堂教学的结果应该是有“变化”。这个“变化”重点应是体现在教学对象学生身上的。在我校幸福课堂的探索中,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当堂反馈,反馈的内容包含教学的目标达成、内容熟悉度、知识点把握、态度、情感变化认可等,在真实的课堂反馈中获真知。比如:在数学学科教学的探索中,我们将原来的一堂课结束前集中反馈一次的做法分解到数学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去,尝试实施课堂环节中的分段反馈。其次,我们将原来只重知识点、硬指标的反馈向反馈学生情感、态度、感受等软指标延伸,通过多时段、多方向的反馈,及时调整深度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获得真知。

(三)让课堂呈现“生态”发展

“生态”课堂,即以学生为课堂的核心,体现在教学中就是学生的生命自觉意识得以唤醒、生命潜能得以开发、精神生命得以成长或发展;相应地,教师则在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或发展中获得成功,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身生命的价值。

育才小学的课堂追求“生态”发展,更关注的是参与主体的内心世界、内在感知、内省思考。学校努力创设一种有意义的幸福体验场,以解放师生思想,开掘生命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生命创造潜能,使教育满足生命的合理需要,凸显生命成长的幸福感。我们力争让教育的过程充满灵动的智慧,并成为一个师生追求幸福的过程,促进师生现实的生长和持续性的发展。

1“。 生态”发展实现教学效率“全基准提升”。我校关注课堂教学效率,强调学生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掌握知识程度高,能力培养效果好,知识含量增幅多,三者之和达到“全基准提升”。为了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课堂上,要求教师以生为本,关注全体,目中有人,以学定教;同时还要根据课堂的生成动态进行适当、适时、有效的调控,抓住契机,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创新;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要求教师通过适合学生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创造性。

2“。 生态”发展推动教学活动“全过程优化”。教学实施过程是教学的基本活动。学校“生态”课堂的构建,倡导教师“少教”,学生“多得”,通过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努力追求教学的实效。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到六个字,一是“让位”,由教师的满堂灌输让位给孩子积极主动的学习;二是“到位”,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恰到好处地帮助学生领会教材文本内涵;三是“归位”,把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素质养成融入教育教学,为孩子的生命成长注入浓厚的人文关怀。教学过程的优化,关注的是学生发展的实效,追求的是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展现的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

3“。 生态”发展促进教师学生“全方位发展”。课程是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实施的载体,文化的落脚点在于课程。要构建“生态”发展的幸福教育课堂文化,必须大胆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创新。我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学科工作室”为阵地,编撰了《七巧板》综合学科校本教材,开发了《魅力家长进课堂》的特色校本课程,开展了“跑课制”和“走班式”教学,形成了独具个性的育才课程文化。我们的生态课堂文化发展重在引导、促进师生不断创新文化、发展文化,促进教师良好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的持续发展,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持续发展。我们的“生态”课堂充满关爱、充满智慧、充满成长气息和生命活力,我们的师生在“生态”课堂上和谐成长,不断超越,享受幸福。

三、幸福教育课堂文化的前景与展望

幸福教育的探索 篇3

一、幸福教育的内涵

关于幸福的定义,西方学者对幸福的界定是它能够将我们对人类存在的思考体现出来,能够认识到幸福不仅是一种主观感受,还包含着想要过一种美好生活的愿望。我国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幸福”的定义有两个方面:一是指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二是指(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因此,幸福应该是一种基于客观现实和个人自身因素,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基于对幸福的理解,幸福教育是以实现学生的终生幸福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幸福理念的认识及追求幸福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幸福,这两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前者是贯穿于整个幸福教育理念的教育目标、内容、方法,后者是幸福的体验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什么是幸福的同时,感受到幸福,认识到正确的幸福,又通过整个学习生涯中所切身体验到的幸福,为将来追求幸福、辨识幸福做准备,从而为将来的幸福打好基础,真正做到幸福地度过一生。把学生的幸福作为主要教育目的,把帮助学生培养追求和获得幸福的能力作为第一要务。只有真正切身得到过、享受过幸福并懂得追求幸福的人,才会真正成为幸福的人、有用的人、有才能的人。

二、幸福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现状

(一)幸福教育内容和过程“形式化”

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而这种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又与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紧密相连,因此,学生需要把自己的幸福观放在整个社会和历史的背景下去审视其正确性和合理性。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上往往采用显性教育方式,如正面灌输的说教,选择大多倾向于高、大、全的理想,而课上所涉及的内容与道理又与现实相隔较远,这对学生产生不了影响力,也缺乏亲和感。

现阶段国内高校并没有建立统一化的幸福教育模式,幸福教育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形式各异。这无疑分散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降低了幸福教育的教学质量。在幸福教育中过分强调了它的理性和客观性,脱离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忽视了人性基础的幸福意义。许多专家在分析现阶段国内高校幸福教育问题的时候,都将研究方向集中于幸福教育的理论研究上,在幸福教育的实际应用上的研究却很少,缺乏对学生幸福教育的自身体验研究。

(二)学生群体需要切实转变对幸福教育的理解和认識

许多学生对于幸福教育存在一些错误的理解和认识,认为幸福教育与专业课学习没有关联,自己是否选择接受幸福教育对于日常学习生活的影响不大。还有一些学生对幸福教育的理解简单化,认为幸福教育就是教大家如何“找乐”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认识直接导致了学生群体在幸福教育中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不佳。

按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类个体的需要按照内容可以分为生理需求一安全需求一社交需求一尊重需求一自我实现需求。这些需求具有从低到高的层次区分,人类正是通过实现需求层级由低到高的不断跨越而实现幸福感的不断提升。而许多学生片面地夸大物质基础的作用,缺少精神支撑,对于幸福教育也认为是可有可无的,或是空洞说教的东西,这也是影响学生群体整体幸福观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幸福教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突出幸福教育

幸福是一种能力,是可以通过人们主动和有意义的活动创造出来的。幸福教育应该是解放人的思维、解放人的心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哈佛大学目前最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幸福课”,泰勒·本·沙哈尔在一周两次的“幸福课”上,并没有大谈如何获得成功,而是深入浅出地教他的学生如何更快乐、更充实、更幸福。目前,国内除了浙江大学外,只有极少数学校开设了此课。因此,在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设“幸福课”,提高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创造幸福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除了可以借鉴哈佛大学的幸福课程教育,我们也可进行“幸福课”的本土化教育,如教学目标的设定,不应局限于认知的收获,还应涵盖本节课其他所有可能的目标,如情感目标、压力释放、意外惊喜等;在内容的选取上,可以以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的积极心理学为主,也可广泛涉及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乃至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教学方法上,既可以有正统的讲授,也可以给学生机会自由发表心声,让学生在收获自由和自我中悄悄成长;可以穿插视频、心理剧、经典案例、户外拓展等不拘一格的形式来凸显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教学手段;在评价考核方面,可设立多元化的学生评价方式,加大过程考核,重视过程收益,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幸福课要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不仅需要硬件方面的支持,如优质的师资、先进的教学环境等,更需要软件方面的支撑,如积极进取的民族风貌、乐观向上的思维倾向、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在多种条件的汇集之下,增强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二)通过团体辅导活动,培养学生追求幸福的能力

幸福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紧密相连,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幸福能力和提升学生幸福层次是进行幸福教育的有效途径。幸福的体验就是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以崇高的理想来筹划生活,以负责的精神来对待周围人、对待社会。一个人只有身处生活实践中,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学校可以为学生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通过活动一方面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幸福能力。建议学生用“幸福账本”记录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记录每天幸福的事情和难过的事情,以月为单位,进行讨论,看看幸福的“盈亏”,对幸福进行总结,对消极情绪予以疏解;以互助、自助为机制进行心理疏导。肩负大学生群体教育重任的辅导员,有必要组织大学生进行心理互助、自助,启发大学生寻找适合他们的幸福,提高他们创造幸福的能力;感恩教育,督促学生学会感恩,建议重拾纸笔,用书信的方式向远方的亲人道一声感谢,让学生明白,家人、朋友、老师的帮助等一切并非理所当然,这些都是回味无穷的礼物,让学生点滴记录他人恩惠,常怀感恩之心,让那些曾经的“心安理得”变成“无限感激”,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们主动创造幸福的过程。

(三)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那些有智慧的人正是凭借着知识而成为有智慧的人,进而获得一种内在幸福。可见,知识是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保障。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轻易获得幸福。因此,培养学生的幸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不仅要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要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其掌握构建幸福生活的知识基础。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在基础课以及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素质精神,培养学生勇于钻研、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对生活和对事物的看法,提倡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养成良好的人生态度,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学校还应重视开展人文社科类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欣赏艺术作品的机会和条件,例如,音乐、舞蹈、歌剧欣赏等,使学生逐步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打破原有教学过程中专业过窄、知识面狭窄的局面。另外,应注重开展人文素质讲座,如人际关系、幸福心理学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就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给予指导,使其形成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自我调节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积极情感

积极情感是满足个体某种需要时伴随的愉悦的情感體验,表现为自我生命的认同、肯定和接纳,是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愉悦,以及对整个世界的同情、关怀与钟爱。积极的生命情感使人振奋、昂扬向上和富于爱心,成为人生的动力,积极情感是提升个人幸福层次的要素和重要内容。加强学生幸福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积极情感需要通过学生自身和教育者两方面来实施,即增强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通过有意识的为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或提供真实案例供学生参考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困难的能力。

(五)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感染力和示范作用

在幸福教育中,学生和教师是相互“感染”的。当教师把自身的幸福体验外化为表情传达给学生,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在自己内心产生同样的心理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幸福发挥了“感染”作用。教师与学生的这种幸福感受是创造与享受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的过程,对幸福教育的教师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的本身,在此过程中,教师的幸福层次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幸福的感受,只有努力提高教师的幸福感和幸福层次,才能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会真正的幸福,体验真正的幸福教育过程。

四、总结

打造科学幸福课堂的实践探索 篇4

一、营造信任快乐的课堂氛围

夸美纽斯指出“课堂应当是快乐的场所”。师生相互信任、合作共享的课堂是富有活力、充满智慧和动态生成的课堂,是师生热情投入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由表达和展示,师生相互交融,相互接纳,轻松自由,没有提心吊胆和战战兢兢,有的只是求知的热情和大胆的探究行动。当然,这样的课堂不是一朝一夕造就的,是要通过教师课内课外长期的尝试及自我的调整,慢慢地形成自己的课堂特色———信任、合作、快乐。

二、预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

创设情境(课前预设情境,课内生成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贴近生活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流等学习欲望和活动,不断地提出问题、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是构建幸福课堂的基础。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营养要均衡》一课时,我在前一天就要求孩子们在教学当天要吃丰富多样的早餐,并且把自己吃的食物对应的营养成分列在小卡片上。到了上课时,把他们的营养成分小卡片贴在黑板上,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都非常地高兴,探究的热情立刻到达一个高度。课中当学生知道了各种营养成分对人体的作用后,我要求他们对照自己的早餐情况,分析什么营养物质还没摄入,并讨论在今天的午餐和晚餐中还应该吃些什么食物。于是孩子们非常轻松地设计出了自己的“一日三餐”。在充分肯定他们的设计成果后,我出示两张偏胖和偏瘦学生的图片,让他们进行分析。因为胖瘦问题很贴近学生,所以他们讨论得极其热烈,关于营养要均衡的知识点凸显出来了。我又要求他们对照自己平时的饮食习惯,对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分析自己是否摄取了合理的营养成分,并且在小组内相互分析交流该组成员是否达到了“营养要均衡”。孩子们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氛围更浓烈了,我置身其中,也倍感幸福。

三、坚持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萧伯纳曾经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仍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就有两种思想。”孩子们在课上经常进行合作探究学习,轻松愉快地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构建幸福课堂的保证。

去年下半年,我接手了两个三年级班级,因为好几年没教三年级了,对初次接触科学课的三年级孩子的心理有点陌生。于是我对他们所期望的探究活动方式作了一个调查,数据如下:

看着他们的选择,我没有发表什么意见,只是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个人无法完成的探究活动,并告诉他们,你可以自己完成,也可以邀请同学一起完成。在他们平时的探究活动中,我细细地观察他们的表现:拓印树皮时,他们时常要请求同伴的帮助;测量树干粗细时,一个人也完成不了……于是慢慢地就形成了三三两两的活动“小团体”。

在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后,我再次作了调查,数据如下:

在探究活动中,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它不仅能让孩子们完成自己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学习活动,更能从合作伙伴那里学到自己没有的一些知识和本领。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其乐融融。

四、预留最大的课后拓展空间

科学课的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它的外延相当广阔,需要学生探究的内容也很多,教师应预留最大的空间让学生去完成。教师对学生课外拓展活动的指导,要讲究一定策略,采用“加分”奖励等形式,使学生的课后探究活动能快乐有趣地坚持下去。在探究活动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制定具体可行的计划和告之适当的研究方法,为学生在开始的观察、探究搭好框架,引导他们学会观察、比较,学会分析、整理。快乐的课后探究活动是幸福课堂的完善。

1. 扩展型探究。

如研究水和水蒸气时,学生其实对加热水时所冒的“白汽”很是疑惑。可引导让学生去课后观察研究,通过查资料以及所了解的水和水蒸气的性质使其明白。

2. 专题型探究。

如对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除了知道火山和地震的形成,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活动,于是我就布置学生在课外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收集信息进行探究。

3. 延伸型探究。

有些探究活动,受课堂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部完成,而学生又有较大兴趣,教师就可顺势布置为课外延伸探究内容。

幸福教育的探索 篇5

2005年末,江阴在江苏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县(市)以后,认真思考经济发展为什么?区域领先争什么?小康达标后干什么?提出了建设“五民五好?幸福江阴”的奋斗愿景:即以民生为本,力求个个都有好工作。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统筹城乡就业,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劳动者素质,使人各展其长、各得其所、各尽所能,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以民富为纲,力求家家都有好收入。鼓励自主创业和多路置业,提高城乡家庭的资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低收入者占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以民享为先,力求处处都有好环境。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更加注重人居环境的不断优化,更加注重城市交通“畅通工程”,全力打造宜人宜居宜商宜游的生态城市。以民安为基,力求天天都有好心情。突出以人为本,协调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居民生产安全、生活安宁,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使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安居乐业。以民强为重,力求人人都有好身体。不断增强人们的身体素质、文明素质和智力素质,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科教文卫体各项社会事业相对发达,能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提高,使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五年多来,江阴始终把幸福江阴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十一五”期间探索走出了一条“以人民幸福评估发展”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始终以转型发展为引领,促进了经济结构的优化提升

坚持民生倒逼转型,突出科技创新、人才引领战略,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农业发展突出“紧接二产、密连三产”。探索实践工业反哺农业“七种模式”,建设现代农业十大重点示范工程,全市农业规模经营比例从2005年的46.8%提高到2010年的80%。工业发展突出“存量调优、增量调高”。围绕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新兴产业发展“445计划”,即从2010年开始到2013年,利用4年时间,重点打造以风电为主体的低碳产业、车船装备为主体的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石化)、现代物流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通过“445计划”,力争把全市工业中新兴产业所占比重从2009年的32%提高到2013年的53%、“十二五”期末的60%,实现江阴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2010年,在完成工业总产值5458亿元的同时,江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2%,累计建成“三创”载体210万平方米,有99家企业先后参与210个国际、国内行业标准制订,全市科技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服务业发展突出“港城互动、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临港新城“500天行动计划”和“新三年行动纲要”。2010年,江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2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标箱,分别是2005年的2.8倍和20.6倍,实现了临港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经济量质并提,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05年的34%提高到2010年的39%,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

二、始终以富民增收为重点,实现了人民生活的持续改善

坚持“既做大经济‘蛋糕’,更分好利益‘蛋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都在10%以上,其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名列江苏省同类城市第一。稳定和扩大就业。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大力实施“5年5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4045”再就业援助工程、“121”阳光扶助工程以及大中专学生促进就业行动,解决本地劳动力就业12万人次。鼓励和支持创业。建立健全政策、服务、培训三位一体的创业促进机制,实施相对宽松的创业准入门槛。2010年,全市私营企业注册数增加到2.34万家、个体工商户注册数增加到4.99万家,分别是2005年的2.2倍和3.2倍。扩大群众投资渠道。大力发展富民合作、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集体资产股份合作,拓宽增收渠道。创新拆迁安置办法,让拆迁工程成为惠民工

程。完善社保和加强帮扶。城镇职工、农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16.2万名历次被征地农民并轨城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城保”扩面累计净增22.7万人,参加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人数累计达170万人次。社会救助机制不断完善,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一体,以企业冠名为主体的慈善基金总额达到11.7亿元,创全国同类城市之最。

三、始终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推动了城乡发展的互动融合把江阴988平方公里作为一个整体,以“城市建设学新加坡、新市镇建设学上海”为目标,坚持城乡发展互动、资源互享、设施互通,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突出规划引领,城乡产业布局不断优化。统筹推进“一中心四片区”集聚发展。中心城区全力打造以地区总部经济为主体、特色宜居的城市经济高地;高新区全力打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为主体的科技新城;临港新城全力打造以四大新兴产业集群为主的临港产业;澄东(澄东南)地区全力打造以传统产业高新化、特色化为主的新型工业化制造业基地;澄南地区全力实施生态保护、打造以高科技农业为特色的徐霞客生态农业产业园区(不开发区)。突出建设同步,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路网骨架体系全面拉开,基本形成干支相连、城乡一体、快速通畅的路网体系,五年来道路建设累计投资达70.4亿元,新增道路536公里,路网密度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对外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对接上海洋山港,加快在“同城效应”中承接上海的优势资源,在“和而不同”中培育江阴的城市特色。实施控源截污工程,污水管网累计达1650公里,全市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1.7%,集镇建成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3.5。突出管理创新,城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坚持把江阴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一个家庭来管理,一部作品来创造,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继续深化与新加坡城市信息化合作,以市民卡工程和公共服务呼叫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成为全国同类城市首家信息化示范市。加快推进城市管理重心向乡镇、街道、社区下移,着力构建“大城管、动态化、数字式”的新型现代城市管理格局。切实加强新市镇、新农村建设,持续开展村庄整治工程,积极实施一街五村“三置换”改革试点,新建社区15个,农民集中居住率达68%。

四、始终以生态优先为导向,打造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优势

注重以生态优化倒逼经济转型,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同步提升。生态意识不断强化。倡导“环境污染是政府或企业的负债”的理念,在政府、企业、学校、社区组织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和生态创建活动,积极倡导科学的生活方式、绿色的生产方式和低碳的消费模式,形成了全社会关注生态、关爱环境的良好氛围。生态制度创新落实。制定出台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科学决策、专家咨询、项目听证、责任追究等制度,深入实施生态文化、低碳产业、低碳城市、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六大工程”。在江苏省率先实施“清洁家河”工程,率先开展排污权交易和开征主要污染物有偿使用费,率先实行镇域间生态补偿机制;开展水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建立完善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发布制度,推行“河长制”落实环保责任。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坚持“生态建设从种树开始”,五年累计新增造林面积15.5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和城区绿化覆盖率分别增加到20.1%和45%。基本形成以循环利用为导向、环境治理为重点的环境保护体系,万元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到92分。坚持“不开发不是不发展,而是为了更高水平发展”的理念,在南部六镇200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建设“不开发区域”,为可持续发展留好空间。

五、始终以素质提升为核心,形成了共建共享的强大合力

坚持“既要身体好,更要心智好”的理念,大力推进事关百姓身心健康的社会建设。人民群众对幸福感的平均打分达到87.44分。一体化推进民生工程。强化“公交优先就是市民优先”,倡导绿色出行,率先在江苏省同类城市中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公交分担率从2005年的7.3%提高到2010年的24%。坚持“民生无小事”,积极推进道路畅通工程、放心食品工程、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等实事工程。实施三轮累计21万名企业退休人员和168万人次农民免费健康体检,建立全民健康档案。倡导“老年人幸福才是真幸福”,构建起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服务体系,获得“全国老年人宜居旅游城市”称号。全市域统筹公共服务。城乡教育布局和资源不断优化整合,市、片区和社区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公益类文化体育服务实现常态化、制度化,健全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构建起覆盖城乡、均衡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一个城市的软实力靠文化”的理念,加大文化事业的投入力度,镇村公益文化设施达标率达10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8%。成功举办纪念撤县建市20周年、徐霞客国际

旅游节、第19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等活动。多层次创建和谐社会。坚持在创新创造和奉献中感受幸福,在造林绿化、城乡建设、文化繁荣上,积极采取企业赞助、冠名联办等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积极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城乡注册志愿者达12.8万人,慈善义工超过1万人;大力推进平安城市建设,深入开展法治文化宣传,建立完善大信访、大调解格局,技防城建设实现“全市域覆盖、全天候监控、全防区联动”,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98.8%。

建设幸福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篇6

建设“幸福企业”的意义

首先,建设“幸福文供”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我们“幸福文供”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为文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方便各行各业的生产,服务千家万户的生活。二是建设好文昌供电局的职工队伍,营造安全、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把快乐工作落到实处。“幸福文供”既包含我们为社会、为客户传递的幸福,也包含每一个员工的幸福感受。

其次,建设“幸福文供”是践行南网总纲的具体体现。

“万家灯火,南网情深”是南网的品牌形象,作为企业持久和根本的信仰。聚焦于“情”,其内涵是:服务客户之情,以客户为中心,以提高供电可靠性为根本;回报社会之情,承担社会责任,打造绿色电网;关爱员工之情,以员工为本,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建设幸福南网;以南网人的真情,点亮万家灯火,给社会带来光明和幸福。建设幸福企业有利于帮助干部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到用电客户,及时妥善地解决职工群众的实际问题,提升企业服务品牌。

南方电网人以“诚信、服务、和谐、创新”为企业理念,以“诚信做人,规矩做事”为行为理念,以“忠诚干净担当,共建幸福南网”为团队理念,始终把“人”——员工的发展需要和人文需求置于核心地位。建设“幸福文供”是践行南网总纲的具体体现。

再次,建设“幸福文供”是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可靠保证。

怎样把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说到底,还是要以人为本。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员工在企业里感到不幸福,即使不跳楼,也可能会跳槽。文昌供电局是南方电网下属的三级企业,地处偏远,员工待遇也没有优势可言。随着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文昌建设航天发射城,文昌电网发展迅速,员工工作负荷猛增,心理压力日渐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建立一个幸福企业的氛围就显得尤为重要。靠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靠什么凝心聚力、减少内耗?

只有幸福企业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建设“幸福文供”既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可靠保证。

分析影响企业员工幸福感的因素

企业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面对企业改革深化,员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低。文昌供电局人员结构上存在着先天不足:现有在岗人员648人,40岁以上317人,占48.9%;本科及以上86人,占13.3%;中高级职称24人,占3.7%。这些数据显示,文昌供电局存在员工年龄老化、高学历者占比低、高级技术人才缺乏等不足。

近几年,作为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海南将于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南方电网提出了“打造智能、高效、可靠、绿色的现代电网,成为引领发展、广受尊敬的卓越企业”的企业愿景。电网变革频繁,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保供电任务繁重,对员工在素质、知识、技能等方面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当一部分员工感到了工作中的巨大压力,这些员工已经习惯了过去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模式,满足于已有的知识技能,一旦发生调整,就觉得这些变化太大了、太快了,变得无所适从,对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知识储备产生怀疑。这种悲观失望情绪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企业员工的斗志,影响企业整体战斗力的发挥。

而在硬件上面,文昌电网基础薄弱,单变单线的运行方式和“卡脖子”线路还大量存在,导致供电可靠性不高,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安全生产和优质服务造成压力。

建设幸福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文昌供电局党委为实现建设幸福企业目标,坚持以生产为本(物质文明)、以人为本(精神文明)“两轮驱动”;抓好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职工生活水平“两件事”;坚持从深情服务客户、勇担社会责任、加强人文关怀三个层面综合发力,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员工阳光心态幸福生活的“文供梦”。

深情服务客户,引导员工感知幸福的内涵

南方电网公司提出“忠诚干净担当,共建幸福南网”,追求幸福就是追求有意义有价值的美好人生。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文昌供电局作为全国第四个、南网唯一一个为航天基地保供电的供电局,始终树立优质服务是企业生命线的理念,要扎实开展优质服务提升工程。

送上贴心阳光服务。将情赋予社会,将心贴向客户。全面开展“两学一做”专题教育工作,通过创建“党员示范岗”,划分“党员责任区”,制作“服务联系卡”,发挥“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先锋模范作用,方便客户联系供电所党员、职工。在营业厅、营业部为客户群众设立了饮水机、休息座椅、老花镜、用电指南、意见本和意见箱,全体职工挂牌上岗,微笑服务,结合实际情况简化报装流程,公开收费标准,及时发布停电信息,在平时的工作中与客户真心相交,以贴心换舒心,成为客户非常信任的电保姆。

展示精心重点服务。以真情见服务,以精心见成效。为了更好地完成供电服务工作,文昌供电局按照客户用电性质、用电重要程度和用电服务需求将客户进行区别对待,个性服务。对重要客户每季度上门服务不少于2次,为客户提供安全用电宣传、业务咨询、用电设施隐患排查、重要会议和事件的保电、依据实际提前介入客户制定供电方案等服务,实现了重要客户端零停电、零投诉。例如:对龙楼航天发射基地及配套项目工程用电特事特办,安排专人跟踪与协调供电服务情况,为发射场、监测站等航天城项目用电设备提供了试验服务。

nlc202309090005

付出真心延伸服务。用真心换诚意,把需求当动力。与低压用户不同,专变用户非政即商,用电量大,产生电费多,如果拖欠过久,将严重影响供电所的电费回收率。为了治本治源,文昌供电局采取“以吾之真心,换尔等诚心”的方法,在平时就注重做好专变用户的保供电工作,尽量避免停电给用户带来巨大损失,重要时刻时更是千分关注,万分准备,尽一切办法保障专变用户的平稳用电,凭借一张张令人满意的保供电答卷与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源头上断绝客户拖欠甚至拒缴电费的想法。

实践证明,当安全责任落实到位、为客户竭诚服务并取得社会的尊重时,员工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并因此迸发出更加饱满的工作激情。

勇担社会责任,激发员工追求幸福的动力

我们把建设“幸福文供”作为企业实现核心价值观落地的重要载体,不断提升和拓展员工的幸福内涵,使员工的幸福建立在“人民电业为人民”的企业终极目标上来。

发扬“四千”拼搏精神,2016年航天首发保供电任务万无一失

2016年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航天梦想的新起点。备战航天首发,文昌局党委带领全体干部员工将爱国之情和历史使命感化为前行的力量,克服了一直困扰其工程建设的规划、征地、青赔、拆迁等困难,发扬“四千”(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的拼搏精神,勇担责任、攻坚克难,取得电网建设重大突破。

根据网、省公司特级保供电部署,按照“界面清晰,职责明确,管控闭环,服务优质”的保电工作思路,文昌供电局健全完善网架结构,先后配套建设220千伏东路变电站和迈号变电站5个110千伏出线间隔,新建110千伏中南变电站、110千伏中南Ⅰ、Ⅱ回输电线路及东路至龙楼110千伏线路,建成投运基地营区、技术营区、测控站、气象站的双回路供电工程,实现了110千伏主网架的多电源向发射基地供电,所有保供电重要客户实现了双电源供电。认真开展输变配电设备的巡检、试验、消缺,消除设备缺陷183项,清理树障4.4万株;完成重要变电站、线路及重要用户“一站一册、一线一册、一户一册”编制,开展三轮重要用户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协助用户开展隐患排查和缺陷处置;联合重要用户开展应急演习,多举措确保电网稳定运行。火箭首发期间,共计投入619人、147辆车,3辆应急发电车参与值守,做到重要设备零跳闸,重要场所零停电,实现了文昌卫星首发保供电任务万无一失。

落实四项服务举措,服务社会惠及群众

关爱困难群众方面。走访城乡“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3 911户,义务开展用电安全检查35次,为2 830户城乡“低保户”和农村“五保户”减免电费,赠送节能灯5 660只。

保障安居工程方面。为文昌市10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建设配备客户经理,全程做好服务。截至目前,4个保障性住房已建成并及时送电,平均提前35天。

助力农村小康方面。加强节日期间农村负荷预测分析,保障农村节日高峰用电。加大技改力度,率先对4 088个台区全部进行了引下线绝缘化改造,提高了供电可靠性。2015年改造升级工程计划投资4 355.61万元,改造10千伏线路长度43.61千米;低压线路长度210.94千米,新增及改造配变121台,总容量20 600千伏安,极大提高了农村的电能质量。

服务企业发展方面。一是与14家重要客户、380家315千伏安及以上25名大客户配备客户经理联系沟通,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二是主动了解大客户未来三年的用电需求,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对我局文昌市人民政府、总装备部078工程指挥部等10家大客户和重要客户开展了走访活动,倾听多方意见,为客户排忧解难。

加强人文关怀,确保员工享受幸福的生活

文昌供电局党委致力于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从解决职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为职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加强队伍建设,打造“幸福团队”

提升员工技能。全面启动班组课堂工程。以班组课堂为抓手,通过师带徒、技能竞赛、岗位练兵、业务培训等多种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技术技能,让员工更快地适应企业的改革发展需要。2015年累计举办培训班34期,技能竞赛6次,参训人数2 581人次,员工岗位胜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组织人员到兄弟单位交流学习,增长见识。举办“十项规定动作”技能竞赛、装表接线技术比武和安规知识竞赛,打造了一批动手能力强、业务技术精的技能队伍,在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优质服务等重点工作和抗洪救灾、低电压整治等突击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搭建员工成长平台。出台干部挂职锻炼管理办法。鼓励加大干部交流轮岗,首次采用干部内部“挂职锻炼”培养模式,大胆培养年轻干部,选派大学生到基层单位挂职锻炼,执行岗级晋升制度,2015年共313名员工通过业绩考核积分晋升了薪级,143名员工实现岗级晋升,员工履职能力进一步增强,极大地激励了员工工作热情及主动性。

开展关键岗位约谈。明确约谈对象、约谈范围,面对面零距离地与关键岗位人员进行廉洁从业约谈,岗位约谈,一方面能全面了解关键岗位人员的思想状况,当面听取和采纳干部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给干部带来了压力,增添了动力,激发了活力。五年来,文昌供电局干部职工没有发生违法和严重违纪案件,没有发生影响企业稳定和形象的重大事件。

率先推行文明道德积分制。文昌局将员工互帮互助、服务客户的平凡善举,放大成微小感动。正能量在文昌局迅速凝聚,涌现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欣慰的凡人善举:长期为贫困老人缴纳电费、送米送油的陈艺勇;自掏腰包粉刷楼道,整治社区卫生环境的张裔;发现街道的排污井盖损坏,现场自制安全标志的陈颖煌;周末主动加班服务客户,确保为养殖户正常供电的邢妮……4年多来,参与文明道德积分人数已累计达到13 000多人次,每月员工参与率超过90%;筹集员工自发捐赠的助学助困资金4.905万元,资助困难职工子女29名;组织参加志愿者活动30余次,累计向社会无偿献血量达42 000毫升;设立的《文昌供电简讯》“好人墙”专栏,褒奖了153件凡人善举,评选出24名年度“文昌供电局道德模范”,好人好事在文昌局蔚然成风。

nlc202309090005

创新关爱载体,建设“幸福家园”

因地制宜,搭建“交心”平台。一是坚持局领导“身”入基层、“心”入基层,每月至少下基层调研1次,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如,局领导下基层,仅用4天解决了35千伏锦山变电站超负荷运行的难题,解决电网安全隐患的问题;争取省公司支持改善修建仓库,解决“检修所设备无仓库存放”问题;安排专项经费,购置了626双绝缘工作鞋,449顶安全帽,解决“基层所站缺少工器具”的问题;为基层供电所配置自助缴费系统和排号机,解决“缴费高峰期客户排队缴费”的问题等等。二是坚持开展员工辅导计划工作,由各单位辅导员把握好职工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员工辅导,消除不积极因素;举办“青年成长工作坊”等各类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引导员工塑造阳光心态。

温情筑家,开展“爱心”活动。局党委通过开展“送清凉”“金秋助学”“送温暖”等工作,多方位帮扶困难职工群体,维护职工合法权益。2015年至今,文昌局参加各类社会捐助18次,捐款18.1万元;慰问局困难职工156人次,发放慰问金15.9万元;每年举办一次职工健康体检,为每位职工建立健康档案。无处不在的关怀,让员工切实感受到了企业给予他们的关爱,充分调动了员工回报企业的热情和积极性。

多方营造,培育“倾心”环境。设立职工健身屋,发放健身器材,成立羽毛球、篮球、兵乓球、排球、舞蹈、摄影等6个文体协会,通过定期开展各类健身活动,吸引更多的员工加入健身行列中,提倡热爱运动的健康理念;为客户和员工提供舒适整洁的办事环境,加大供电局办公场所的建设力度,截至2015年,我局所属的12个供电所全部建成标准化供电所,员工精神面貌和企业形象大大提升。

建设幸福企业取得的成效

建设幸福企业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增强了组织的战斗力

通过建设幸福企业,员工的责任心明显提高,员工的向心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尤其是在电网建设方面敢于碰硬,为东环铁路、航天火箭发射基地、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电源保障;受阻停工近三年的迈号变电站110千伏出线工程顺利投产;受阻近两年的会文至石壁蓬莱35千伏线路投产送电;完成难度最高、阻力最大的省内第一电力高塔的组立、架线工作;海南火箭发射场的配套项目——文昌中南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历经17个月不屈不挠的拼搏现已顺利送电。

建设幸福企业促进了员工队伍建设,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在建设幸福企业中,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广大员工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实实在在干事业的和谐氛围。

2010年,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袭击海南时,文昌累计平均降雨达1 570.9毫米,文昌电网遭到严重的破坏。当时局里有116名职工的家遭受水淹,作为家庭的主心骨,他们接到家人的呼叫电话,都只有一句简简单单的回答:“抢修完了,我就回家。”面对来势汹汹的汛情,文昌供电人在15天内就恢复了受影响用户40 863户的供电,用行动诠释“主动承担三大责任,全力做好电力供应”的企业使命。

2014年,41年不遇的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文昌市翁田镇强势登陆,文昌电网遭受前所未有的重创。文昌供电人众志成城、迎难而上,以坚定的信念、高昂的斗志、顽强的作风,沉着应对,科学有序,实现了110千伏主环网不垮、文昌县城不黑的重要目标,仅用21天便实现了18万客户的全面复电,树立了“万家灯火,南网情深”的品牌形象。

近五年来,文昌局先后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电力行业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全国“巾帼文明岗”;全国电力设备保护先进单位;连续四年荣获南方电网公司“文明单位”;海南省“文明单位”;海南省用户满意服务明星单位;海南电网优秀星级职代会等96个省部级、23个县市级荣誉称号。

建设幸福企业促进了各项经济考核指标的完成,增强了科学发展的能力

截止到2015年12月底,文昌局完成售电量11.6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28%;电费回收率100%,连续三年全面结零;城市供电可靠率是99.9717%、农村供电可靠率是99.8948%,高于计划指标;综合线损率8.21%,同比下降0.55个百分点。连续五年没有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发生较大及以上设备和电网事故,没有发生误操作事故,没有发生责任性安全生产事故,安全生产平稳有序,为文昌市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电力保障。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建设幸福企业是文昌供电局党委管理实践的文化结晶,是载动文昌供电局科学发展之舟的源头活水,是凝聚全局广大员工的精神动力,也是企业“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文昌供电局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建设幸福企业内涵,以幸福管理持续推动企业迅速发展,为实现“美丽中国梦”添姿增彩。

(课题组组长:吕海萍、胡福,课题组成员:韩芬芬、符鹤仙)

(责任编辑:罗志荣)

新课改背景下幸福语文课堂的探索 篇7

一、朗读和背诵要变个方式,提高学生幸福感悟能力

对于年龄较小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感悟能力是比较差的。要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朗读和背诵是非常有效果的手段之一。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两者相互结合,就是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可是我们传统的课堂上朗读、背诵的方式都比较枯燥无味,领读、个人朗读、齐读这些方法都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常用辅助方法的受欢迎程度进行了调查。

通过调查看出,这些手段都非常受欢迎,能够在听觉、视觉和感觉上给予学生足够的刺激,这样就能使学生在没有刻意的学习的情况下对于语文知识做到很好的掌握,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这当然是幸福的。

二、给课堂一些天真和神秘,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满足与幸福

小学的孩子大的也只有十几岁,他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喜欢相互竞赛。如果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他们好动、爱表演的特性,充分利用学生所独有的特点,进行表演式学习,那就可以更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原来学习语文是这么幸福的一件事。选取一些故事情节强,或者具有童话色彩的课文,特别是那些寓言故事,进行合理的编排,整理成小舞台剧或者小话剧。我曾看到一名语文老师在教学《狼来了》这篇课文时,提前积累了生动形象的表演道具:毛绒的狼的衣服、小羊的衣服,让学生分组扮演狼和小孩,并组织各组进行表演比赛。学生们在穿上漂亮的衣服后,都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进行表演。在幸福快乐的氛围中,学生们都能准确把握不同人物的心理、神态等。再加上相互之间的比赛,他们就会更认真地细细地分析文章,尽情地演绎。这时候你不需要再去指导什么感情朗读,也不用去领着分析人物的性格,更不用去教他们什么是善恶美丑。学生们都能通过自己的表演表现出来,老师只要适当地问一下“你为什么这么演?你是怎么想的?”就行了。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学生是幸福的,就连老师的脸上也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三、变批评为鼓励,真心感受学生内心世界的幸福

学生和老师之间总是要有一定的距离的,这种距离主要是心理上的相互之间的不理解。因此,教师必须尝试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多一些理解和关怀,多一些鼓励与呵护。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别人的赞美,小孩子更是这样,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多给予学生鼓励,就能够有效地防止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我们的老师常常苦恼有些学生不爱学习,总是贪玩,可实际上那就是他们那个年龄的天性,我们怎么能要求他们一下子就懂得我们大人的东西呢。想要让学生喜欢学习,高兴地去学习,就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蹲下身子来用他们的眼光去观察和感受。我们早已经知道的知识,不能要求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要知道,学生们能够想出一个问题可是费了很大的劲的。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一定要出自内心地给他们更多的鼓励,这样学生才能保持深入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这种表扬是真诚的,不能是流行形式的。当我们真心地去赞美学生时,不光学生感受到鼓舞与幸福,教师自己的内心同样也是幸福的。假设是心里想的是“这么简单的问题早该说出来了,还费了这么半天时间”,嘴上却说出表扬之词,那心理也是很别扭的。

幸福教育的探索 篇8

起初, “幸福感”这个名词是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莱恩提出的, 他在研究中发现:职工的幸福程度不仅仅受收入水平的影响, 还受多种因素控制, 幸福是一种整体的感觉。幸福感在汉语中的解释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实际上, 幸福感即是一种对自身生活的综合主观意识, 表现在具体形式上即是工作满意度高, 生活舒适感强, 身体健康, 心情愉悦的积极状态。而幸福指数, 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延伸而来的概念, 是以个人对各种事物满意度测试为重点的评价标准, 它是对幸福感的量化, 是评价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 人们的幸福指数, 主要包括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方面。通过对职工幸福指数的研究表明, 目前影响职工幸福指数因素主要有四个层面:一是职工自身的韧性, 即个体对社会团体的适应程度和对周围环境表现出的信心;二是企业发展本身, 即企业本身的发展趋势牵制着职工幸福指数的高低;三是职工自身起点的高低, 即职工对幸福的感知因人而异, 通俗的讲就是区别于需要是否容易满足;四是参照系, 即从社会角度来讲, 职工幸福指数的强弱受周围参照系的影响。

通过对企业实施幸福职工工程的实践总结, 目前在提升职工幸福指数的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几个的问题。

第一、幸福指数属于主观感知, 很难将其具体均衡的体现于每一个职工当中。个人对幸福的感觉不同, 反映在具体的幸福工程的实施中这个体现职工心理“晴雨表”的指数也存在差异。

第二、幸福感是由自身、企业和社会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部分属于经济因素, 这部分属于企业工会相对可控的范畴。而另一部分则属于非经济因素, 其中与幸福有着较强相关性的包括婚姻满意度、自我管理技能和自我尊重程度、实现目标后成就感的强弱等。

第三、在将幸福职工工程纳入企业绩效评估过程中遇到困扰。如在发电企业, 发电量、煤耗、水耗这些具体反映电厂效益的指标能够得到定论并纳入评估, 评估结果也不会存在争议。而将幸福职工工程纳入评估体系后, 职工群众争议较大, 难以均衡。

如何让职工群众得到相对均衡的幸福指数?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和改进。工会如何有效发挥职能作用来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也值得我们努力去探索。

二、工会工作与职工幸福指数的关系

“用真理引导群众思想、用真情温暖群众心灵、用真心维护群众利益”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创建和谐社会初期对中国工会提出的要求, 这也是党交给中国工会的重要使命。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和谐社会的建立, 工会在企业的建设和发展中承载着太多的期待和期望, 工会也在不断地进行着诸多的改革和变化。工会的职能就是让职工群众的心灵得到依靠和温暖, 努力提升广大职工的幸福指数, 让职工群众的利益得到坚实的保障, 进而促使企业效益得到最大化。

首先, 工会是企业与职工之间的桥梁纽带。工会组织是企业建设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支, 同时又是职工群众的坚实依靠。如何更好的发挥工会组织的纽带作用是工会发展的主要工作, 企业在需要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和职工幸福指数的提高遇到摩擦, 在两者之间, 工会不但要确保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又要保障职工群众的幸福指数不会下降, 它在其中的润滑和缓和效用至关重要。

其次, 企业职工自我价值在工会组织中得到再次体现。企业职工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原本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后, 又通过工会组织对职工的送温暖、送清凉、献爱心、组织联谊和搭建健身中心等等类似的方式让职工的自我价值得到间接的再现, 促使职工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得到全面提升, 进一步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

最后, 企业是工会和职工的坚实后盾。如果说工会在企业和职工间是桥梁, 那么企业就是工会和职工的后盾。企业作为工会的后盾, 要支持工会组织全力服务于职工群众, 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工会组织在职工中的引导作用;企业作为职工的后盾, 要协助工会满足职工的岗位需求、安全需求、健康需求等等, 在收获职工为企业创造的成果时也给予更多的回馈, 这样才能确保职工对企业长久的付出和奉献。

三、工会促进职工幸福指数提升的途径

第一, 充分发扬民主, 维护职工权益。一是充分发扬民主, 发挥职工在决策中的参与权和发言权, 坚持把涉及企业发展和职工收入、安全健康、劳动保护和专业培训等问题反映给职工并在必要时进行深入讨论, 让每位职工感受到在企业中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从而积极执行领导的决策, 更好的投身到企业发展当中。例如厂务公开制度的建立。每月一次的厂务接待会, 针对全厂所有职工的衣食住行和工资待遇及岗位专业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并探讨相应解决措施;二是维护职工权益。企业制定、修改直接涉及到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 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通过。对于模范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 在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力、改善经营管理方面成绩优异的职工, 应当给予荣誉鼓励和物质奖励。按照多劳多得的原则合理分配职工待遇。鼓励职工主动投身于工作岗位中, 确保企业长远发展, 不断改善职工幸福感。

第二, 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拓宽职工发展道路。一是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尽全力提高职工生产生活的舒适度, 让职工无后顾之忧, 身心愉悦, 促使职工的幸福指数与企业的发展壮大共同提高, 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桥梁作用。例如在各生产现场、车间安设空调;部分生产现场设置洗浴间;为保障职工饮水安全, 厂内自制饮用水;再建职工公寓楼, 提高职工居住舒适度。二是重视职工发展, 为职工制定发展规划, 不断扩宽职工发展道路, 通过工会组织为职工搭建展示才能的平台, 激发职工的斗志和热情, 促进职工和企业的共同进步, 提升职工的幸福指数。

第三, 设立大型活动中心, 组建各类文体协会。一是设立了大型的健身活动中心, 充分展现工会组织教育引导的职能, 体恤职工群众, 促使职工及时释放工作压力, 锻炼身体素质, 同时又为职工间友谊的建立和加深提供时间、空间, 陶冶职工情操, 不断引导职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增设大型健身中心、羽毛球室、乒乓球室、阅览室、棋牌室等。二是组建多种多样的文体协会, 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爱好兴趣活动, 寓教于乐, 让职工业余生活各投所好, 各取所需。例如瑜伽协会、健美操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音乐协会、篮球协会等。通过多种愉悦身心的方式方法引导职工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不断增强, 从而自然而然的提高职工的幸福指数。

第四, 体恤双城生活, 惠及亲人家属。家庭幸福状态很大程度影响职工的工作状态和幸福程度, 工会组织在职工工作上不能根本的减轻职工压力, 但不妨注重对职工家属的人文关怀, 以缓解甚至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例如召开职工家属表彰会、座谈会、茶话会等等。这样不但直接满足了职工的团聚愿望, 又间接提升了职工家庭的幸福指数。

第五, 关爱单身职工, 开展联谊活动。现代企业中的青年职工是企业职工的主体, 而单身职工又占青年职工的很大比例。所以, 定期开展联谊活动, 为职工搭建切合实际的交友平台, 增强职工内心归属感, 循序渐进提升职工幸福指数。例如定期和附近企、事业单位开展联谊, 为单身职工交流感情提供契机。确保职工心情愉悦, 减少人才流失, 保证企业的稳定长足发展, 从社会层面实现双赢。

第六, 关注女性职工, 提供多面帮助。女职工在企业中的比例虽然很小, 但关爱女职工的工作却依然是工会工作的重点, 因为女职工在现代社会中角色的多面化和复杂化, 使得女职工的心理压力快速增加, 为了将我们的幸福职工工程惠及到每一位职工, 我们针对女职工制定了一系列的关爱政策, 最大限度的帮助女职工提高幸福指数。例如女职工生理假、孕育期间免费发放叶酸、定期到指定医院进行免费产前检查、妊娠期配偶的陪护假、严格执行哺乳假等等。

第七, 增强职工韧性, 侧面排忧解难。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通过工会及多方的努力和付出, 职工幸福指数得到了很大提高, 然而并非一如既往的螺旋式上升, 在提高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停滞甚至回落状态, 职工难免出现心理上的消极。这种时候, 工会要关注的是帮助职工从消极的、负面的、受挫的心理状态中得到恢复和成长, 增强职工韧性。例如组织职工进行登山、拉练等历练职工意志力和坚韧性的活动;开展团体协作的文娱竞赛, 寓教于娱, 增强团队凝聚力, 增强职工主人翁意识。

幸福教育的探索 篇9

第一, 一般每节课前五分钟, 按顺序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或分享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一部影片的读后观后感想, 或是向大家推介可读性强的文章或读物。目的是锻炼学生在大众面前勇于展现自我的能力, 为他们将来毫不犹豫地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 课堂上, 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导学方案可以随着学生探究情况以及随机性问题的生成而临时增减, 特别关注学生求异思维、独特视角的探讨和思考结论, 鼓励他们多向发散, 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交流成果。

第三, 作业批改, 有时教师全批, 掌握共性问题, 鼓励优秀, 同时保护基础较差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有时学生互批, 教师讲明批阅标准, 学生批阅时非常认真, 既知道哪里是关键, 又知道自己哪里的思考出了问题, 而且格外负责。

第四, 鼓励学生写周记或日记。定期检查, 有的写自我检

河北唐山●杜建忠

讨的内容, 每日三省吾身, 积极上进;有的写读书心得, 与书中文中的主人公对话、交流、共鸣, 使阅读有了广度, 思考有了深度, 同时锻炼了文笔;在批阅过程中跟年轻学生同喜同忧, 感受他们的心思, 体会他们的生活经历,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用我自己的坦诚心语激励他们, 理解他们。让这样的读写往来, 成为彼此信任彼此珍视的永久纪念。

第五, 坚持与同学一起写作。布置作文之前, 应先考虑一些适合学生思考感悟和写作的角度, 上作文课时, 学生讨论写作思路, 与教师提示写作思路相结合。鼓励新颖的视角, 尊重学生的个性。审题之后, 师生同步作文。讲评课精心安排, 问题作文大家评论, 优秀作文共同欣赏, 把自己的下水文章展示给学生, 学生由衷信服老师, 也学到看问题的角度, 促使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人生, 关爱他人, 加强品德修养, 深思人生的历练。这样做下来, 一举多得。自己也有成就感, 有思考的收获、文思的拓展、文笔的锤炼, 学生成长, 自己也成长。

通过教改中的努力, 终将会引导学生达到语文成绩、水平的显性提高以及思想境界的提升、精神的隐形成长。朱小蔓教授说过一段很好的话:“这个时代要生存发展, 它还是需要知识作为基础, 需要知识作为毕生的生存条件。当然这个生存的意义不止于‘谋生’的生存, 它还在于生存得更加有精神内涵, 生存得更加有独立的人格。”很幸运的是, 语文可以分担这个艰巨神圣的使命, 而语文老师就是完成这个使命的具体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新课改的大潮中, 自己不畏困难, 相信并尊重学生, 让自己和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平等而有尊严, 活泼又有师道, 做一位幸福的语文教师。

幸福教育的探索 篇10

一、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1. 当代青年人的幸福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为提高, 伴随而来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变迁对当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幸福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人产生了新的选择困惑和幸福困惑。

大多数青年人认为:只要我有钱, 就一定会很幸福, 没有理由不幸福。于是就把发展的焦点集中到外在物质的极大丰富等方面。虽然现代文明给我们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生活, 但是, 很多人还是不幸福、不快乐、不开心。

2. 幸福的本质

幸福到底是什么呢?幸福不属于物质的范畴, 而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存在于我们自己的小空间当中, 很多时候与外界没有关系。美国《新闻周刊》杂志曾提出一个问题:金钱和幸福, 哪个最重要?很多人认为, 有钱就是幸福, 没有钱就是痛苦。但无数生活经验与科学数据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选择金钱最重要, 终将很难用金钱获取幸福。倘若忽略了精神上的营养, 而仅仅注重物质单方面的发展, 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当然, 如果温饱问题解决不了, 肯定很难有幸福感, 这是不用质疑的。但二战以来, 欧美和其它许多国家开展了154次问卷大调查, 所有调查都得出了同样的结论:“金钱能够带来满足, 但效果是最小的。”尤其是到了一定的时候, 物质财富与幸福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幸福感是一种从内心流出的喜悦, 是由内而发的精神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没有痛苦的, 如果快乐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痛苦, 那么就不是真正的快乐, 物欲的满足即是。物质的满足只能刺激物欲的不断升级, 而向外追求的物欲又由比较而来, 大多很难满足, 或满足只是暂时的。所以快乐是表面的, 不持久的。而由内而发的精神的快乐不受时空限制, 可以永久, 并且不伴随痛苦。

二、青年人幸福感现状

1. 身心不和谐

导致身体和心理疾病的发生。“2010年中国城市健康大调查”结果显示, 城市白领亚健康比例达76%, 处于劳累状态的人群接近六成, 真正意义上的健康人仅占调查人群的2.5%。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的增加, 中青年人群的生活负担越来越重, 他们一直处于疲惫状态, 体质在不断地减弱, 特别是心理压力, 高度紧张, 过度焦虑。所以很多年轻人处在健康透支的状况下, 用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换来了高学历、高职位、高收入。据专家介绍,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 轻度的精神疾病, 如抑郁症、孤独症、焦虑症等心理障碍病人将像感冒一样普遍。

2. 伦常颠倒, 离婚率上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就是伦常。伦常颠倒就会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当今社会, 经济发展了, 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了, 但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 人们的感情淡薄了, 亲情疏远了。“大儿不养爷, 小儿要爷养”的现象十分普遍, 无论贫富家庭都有不少“啃老族”, 不赡养父母的诉讼案在各地屡见不鲜。2012婚恋幸福感报告显示, 中国人离婚率连续7年递增;22~35岁人群是离婚主力军;目前, 北京、上海的离婚率已超过1/3。

3. 欲望无限膨胀, 自私自利, 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

善恶、是非、美丑、智愚的标准出现偏差和错误。盲目追求西方生活方式, 用有限的物质, 来填补无限的欲望空间。一些人认为, 幸福就是欲望的满足, 就是尽量多地占有物质财富、提升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于是, 人被欲望绑架了。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欲望并不必然给人带来福音。在现实生活中, 一些人孜孜以求的并非内在精神的独立和精神幸福的体验, 而是外在的物欲的追逐和物质享乐的陶醉, 当人的内心因为欲壑难填或竞争心切而失去了宁静与平衡时, 幸福就再也难以寻觅了。

三、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构建幸福人生

1.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早在《礼记·学记》中就提出:“建国君民, 教学为先。”这就是说, 建立一个政权和领导一国的老百姓, 教育是至关重要的, 而“教也者, 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礼记·学记》) 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 而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 后学做事, 即先培养德行, 后学习知识、技能, 只有教育办好了, 人心得治了, 伦理关系协调了,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就是任何事情做得不顺利, 没有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和目的时, 不要去责怪别人, 而是马上去反省自己。古人说:“各相责, 天翻地覆;各自责, 天清地宁。”如今小至家庭夫妇之间的冲突, 大至种族、国家之间的冲突,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彼此只知道责怪对方, 而不能够反躬自省导致的。所以只有从小教导人培养起“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的责任意识, 遇到矛盾每个人都能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 而不是去指责对方, 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和世界和平。明白了这个道理并能在生活中力行, 才能转变我们的人生, 只有经过不断重复地提醒和学习, 我们才能够做到事事反省自己, 不去怨天尤人。

2. 百善孝为先, 家和万事兴

孝道是中华文明的根, 一切圣贤经典都离不开孝道, 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 是教育所产生的根源, 教育人有德行就是从孝道开始。每个人都想有好的未来, 想获得幸福快乐, 可是往往与之背道而驰。其原因就是缺乏了“孝”的教育。

“孝悌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孝顺, 是仁爱的源头, 也是人生幸福的源头。父母生我养我, 是我们生命的根, 根之将亡, 枝叶花果何存?舍弃了孝道, 家庭幸福就是无根之木, 无源之水。每一个家族, 就像一棵茂密的大树, 分出了好多的枝杈。父母长辈是树根, 儿女是树干, 孙辈是花果。所以要将水和肥料施在果树的根部, 枝叶花果就会繁荣茂盛。反之就会落花、烂果。当我们用真诚爱心关怀父母长辈、孝顺老人的时候, 就是在给根浇水, 父母就会福寿绵长。“孝门一开, 百慧皆开”, 只有力行孝道, 每个家庭才会幸福康宁, 五福临门。正所谓家和万事兴, 国安享太平。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 正是孝这种道德维系了民族文化的命脉, 失去了它, 整个民族就失去了灵魂。

3. 德在人先, 利居人后, 厚德载物

现在人们疯狂地追名逐利, 为了出名不惜一切代价, 为了挣钱不择一切手段。孔老夫子教育我们“不义而富贵, 于我如浮云”, 就是不符合道义的, 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不义之财不可取。

《大学》之中有这样一句话:“德者, 本也。财者, 末也。”意思是:德行是根本, 财富是枝叶, 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德行有多深厚, 其外在的财富、身份、地位、名声才有多繁茂。《大学》里有另一句话“货悖而入者, 亦悖而出”, 谓一个人的财富是以不好的方式获得的, 也一定会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掉, 这是一定的规律。在《中庸》里, 孔老夫子称赞舜王的时候, 说了这样一句话:“大德, 必得其位, 必得其禄, 必得其名, 必得其寿。”真正有德行的人, 一定是得到了一个很好的位置, 得到了很好的俸禄, 得到了很好的名声, 还会很长寿健康。所以厚德才能承载万物, 否则就会“德不配位, 必有灾殃”。失去了德行, 我们想要的健康、财富、名誉、地位就会随之而去。

上一篇:战略路径下一篇:政府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