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机械

2024-08-19

丘陵山区机械(精选十篇)

丘陵山区机械 篇1

本刊讯6月20—21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农业机械化分会和四川省农机局联合主办的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论坛在成都举办。来自全国24个省(区、市)的农机管理、科研、生产、鉴定、推广、教学等部门的代表160多人参加了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谢扬、财政部综合司副司长汪义达、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副司长刘宪、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等领导和专家分别作了主题演讲。省农机办林建华主任出席论坛并作了题为《山东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战略思考》的主题演讲。

林建华主任从山东省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意义、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以及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措施等方面阐述了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问题。

会议指出,2008、2009年连续两个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突出把研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列为重要内容。这充分表明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已摆到重要位置。代表们认为,推进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一件大事,不仅要从全面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角度,更要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高度认识丘陵山区发展机械化的问题。丘陵山区发展机械化不同于平原,既要借鉴平原地区发展机械化的成功经验,也要有所创新。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推进丘陵山区机械化摆在与平原机械化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系统谋划,落实到农机化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丘陵山区机械 篇2

蒋明喜

(甘肃省甘谷县农业机械管理局,甘肃 甘谷 741200)

摘 要:本文简析了甘谷县小麦机械收获的发展现状和目前适合山区丘陵地带小麦机械化收获的发展态势,总结了山区丘陵小麦机械收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今后小麦机械收获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搞好小麦机械收获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甘谷县;小麦机械收获;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S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19(2014)—10—()

作者简介:蒋明喜(1983-),男,甘肃甘谷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农机管理工作。

农业机械装备是实现现代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把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下乡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深入贯彻落实,广大农村农业机械整体普及率和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和土地相对集中的地域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全覆盖,改善了人工劳作的落后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劳作强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在山区丘陵地带,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于分田到户造成的田块管理分散等原因,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暂时还存在一定困难,许多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民还没有切实享受到农业机械化带来的好处,仍然沿袭传统的手工劳作方式,特别是机械收获这一块表现的尤为突出。

一、甘谷县域概况及小麦机械收获发展现状

甘谷县是国家贫困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黄土高原梁峁沟壑区,植被稀疏,土壤侵蚀严重,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涵养功能极差;县辖15个乡镇、现有耕地面积87万多亩,可机耕面积占31%,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为主,常年种植小麦50万亩左右、种植玉米22万亩左右。近几年,甘谷县农机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和《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围绕全县农村工作总体部署,加快实施“兴机富民”工程和“科技兴农”战略,进一步加大农机推广力度,强化农机科技宣传,有力地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装备水平。截至2013年年底,全县各种拖拉机3617台,耕整机械10373台,小麦联合收割机6台,农机总动力达到22.5万千瓦。2012年小麦播种面积约为50万亩,而机械收获面积仅占11%,为5.8万亩。

二、目前适合山区丘陵地带小麦机械收获的发展态势

甘谷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都有大批的青年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群众对小麦机械化收割需求十分迫切,如何选择购买先进适用的收割机械就成为首要的问题。一方面,大中型联合收割机虽然技术成熟、收割效果理想、效率高,但是功能单

一、只局限于地势平坦、机耕道路条件较好、作物成片种植的田块作业,对于坡地梯田、交通闭塞的偏远农田、泥脚深的烂泥田、不规整的三角型地块及套种作

物的地块,需专人操作,维护与维修不便,使用成本较高。虽然大型收割机的国家补贴相对较高,但是补贴后的价格也是普通农民家庭不能承受的;甘谷县绝大部分地区田块小而分散,耕作的田地多为梯田、山坡岭地等小地块,加上很多地方有套种作物的习惯,极大地限制了大中型农机具的推广与应用,而小型农机具在使用过程中不受上述条件的影响,适合于该类地区使用。另一方面,小型收割机价格低、重量轻,操作简单易学,单人操作,老人妇女皆可使用,维护方便,适用性强,适合各种地理条件,如山地、坡地、丘陵地带等,对田块无要求,烂泥田、不规则田块等皆可使用,使用成本低,一种机器多种功能,换上相应刀具还可进行更多的作业,不受作物种类与农艺限制,可有效替代传统镰刀所进行的各种作业。

三、山区丘陵地带小麦机械化收获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甘谷县处于山区丘陵,长期以来,各方面对山区丘陵机械化收获投入甚少,山区收获机械化基础薄弱,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远远不能满足农村小麦收割现状,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近年来,国家对机械化收获发展的扶持对象主要是平原和平坝地区,各种优惠政策也主要针对农业基础较好的地方倾斜,收获机械生产和销售也主要以大中型农业机械为主,因此这些地区的机械化收获发展速度较快,且已趋于饱和。山区丘陵因地形复杂,田块分散,坡多路陡,一直是限制机械化收获的难点,各个方面也未引起高度重视,从而对这些地区的收获机械投入甚少,包括近几年出台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也主要是针对大中型收获机械,而这些机械因地域因素限制,恰恰不适合这些地区,山区机械化收获的基础越来越薄弱,与平坝地区的差距愈来愈大。近几年,由于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民外出增收的迫切需求,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沿海城市,简单而繁重的传统生产耕作方式不能提供有效的服务,阻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国家扶持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研制、开发、试验、示范的力度十分薄弱,特别是山区机械化收获技术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现实需要。建国以来,国家积极扶持研制和开发农业新技术、农机新机具,特别是大中型农机收割耕作机械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对适宜山区丘陵地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发、试验和示范的力度却十分薄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调查研究不够,由于没有深入了解和分析山区农民的需求,使研制和开发的种类不适宜或者不完全适宜山区农业生产,在农民中存在“想用而不知道用什么”的问题;其次是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力度不够,由于国家投入资金有限及机械化收获试验、示范基地的缺乏,不能及时有效地将先进适用的收获机械在山区丘陵进行试验和示范,在农民中存在“想学而无从学”的问题;最后是培训资源不足,培训力度不够,甘谷县农机局在培训农机操作手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平均每年培训人数在3000人以上,但由于师资力量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使培训工作不能深入开展,特别是对新机具的使用、维护、保养、修理技术培训相对较弱,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对现有的收获机械进行有效的保养和维修,影响了其发挥最大的效能。三是适用山区丘陵作业的收获机械品种少,性能质量差,价格高,不能满足农村需要。近几年,一些厂商看到了山区对收获机械的潜在市场,纷纷上马开始研究和生产小微型收割机具。一方面,由于是启动新型市场,所以品种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利益的趋动及技术成熟度不高,新生产投放市场的机具价格较高,性能质量较差,形成了非常明显的供求矛盾,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以满足农业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四是油料涨价太快,作业费用陡增,使用成本太高。近年来,油料价格波动较大,农用油料补助甚少,使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相当部分农户因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而“忘机兴叹”,甚至存在农忙季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

四、发展措施

一是积极引进、示范适合山区丘陵使用的小型、微型耕作收割农业机械,进一步加大推广力度,确保山区丘陵机械化收割水平持续快速稳定提高。二是大力推广适宜山区丘陵的先进适用农机新机具新技术。首先加快山区丘陵微型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力度;其次以推广和使用耕整机作业为主导,解决小田块及坡地耕作问题;最后加强与农艺部门协作,大力推广小麦播种机、铺膜机等技术。三是树立农机经营大户典型,农机大户是农机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可以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五、发展建议

丘陵山区拱坝放样方法探讨 篇3

[关键词]拱坝 弧长 曲线 放样

一、半径小子20米,弧长不超过30米的拱坝放样

此类小型拱坝,如果设计图纸上圆心位置及拱坝两端点没有标明坐标,就对放样精度要求不高。对于这种拱坝的放样,我们通常采用的方法是:(1)根据设计图纸上拱坝的平面位置布置图,在实地上找出拱坝两端点和圆心。(2)在实地所找的圆心上埋一标杆,然后,以实地上拱坝两端点较高一点高程作为标杆起算点向上或向下每隔1米作一标记,(3)以标杆的起算点为圆心,R为半径在实地画弧,同时根据工程进度施工需要,每隔一段时间,以标杆每米处标记为圆心实地画弧,进行工程施工放样的校核。这种小型拱坝的放样按此方法最为适易。我县广德下寺乡桥亭小型水库的拱坝就是按此方法放样施工的,这种方法放样的精度完全达到了桥亭拱坝的设计要求,此拱坝已建十多年,现运行正常。

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思考 篇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构筑现代农业, 现代农业需要现代物质装备, 现代物质装备最重要的就是农机具。近几年来, 国家十分重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政策和法规, 农机化发展也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出台, 2005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农机化的发展。如何进一步抓住机遇, 加快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步伐, 促进丘陵山区农民增收节支, 共同享受改革成果, 成为当前研究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重要课题。笔者仅以华蓥市农机化的发展作简要探讨。

1 发展现状及态势

华蓥市位于四川东部华蓥山中段西麓, 紧邻重庆市, 幅员面积473平方公里, 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总人口36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占72%;农村主要劳动力15万个, 外出务工常年保持在8万人左右, 占农村主要劳动力54.4%;总耕地面积7666.67公顷, 常年种植水稻6533.33公顷。农机化发展现状:截止2006年底, 全市农机总动力达8.6万千瓦, 全市机电提灌设施总装机容量达7 497千瓦。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解放了生产力,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促进了农业发展, 全市仅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一项就为农户增收节支近100万元, 为农民增收节支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在百年难遇的2006年抗旱救灾和2007年防汛排涝工作中农机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化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1.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

种植业主大量承租土地进行经营, 在经营中渴望拥有农业机械。全市大部分乡镇已基本实现了“无牛”化耕作;平坝地区的农业机械已逐渐趋于饱合, 部分地区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45%甚至50% (全国为42%) , 而丘陵山区则极低;机耕、机收、机插等主要农业机械是近两年发展起来的, 其效果明显, 农民欢迎, 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发展势在必然。

1.2 农民对农机化服务要求增加, 购机补贴政策催化了农民购机热潮。

农村劳动力转移后, 留守在家中的老

弱妇幼不能承担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 对农机化服务的需求愈来愈大, 部分农机经营专业大户抢抓发展机遇, 购机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 不仅解决了播种、收割、耕作难的问题, 也为自己创造了经济效益, 成了当前农村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的应用性增强, 对农机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扩展了农机化内涵和外延。

当前,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改变了丘陵山区传统农业以稻麦、玉米生产为主的单一生产模式, 使农业生产经营朝着农副产品后期加工、园艺业 (如苗木、花卉) 、种植业 (如蔬菜、水果、药材) 、生态观光农业等的多样化方向发展, 这对农业机械化的多样性和广泛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蓥市种植黄花梨基地、香梨基地、山下红柑橘基地等, 随着规模扩大, 基地不仅需要灌溉设备, 还需要施肥、除草、打药等方面的设备。

2 存在问题

2.1 长期以来, 政府对丘陵山区农机化投入资金甚

少, 山区农机化基础薄弱, 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丘陵山区因地形复杂, 田块小而分散, 坡多路陡, 一直制约着农机化发展;多数提灌站缺乏资金维修、无人看管, 处于瘫痪状态。近几年, 农村劳动力大量的转移, 简单而繁重的传统生产耕作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2.2 国家对适宜丘陵山区收割耕作的农机具研制、开

发、试验和示范的力度薄弱, 研制和开发的种类不适宜或者不完全适宜山区农业生产。一些厂商看到了丘陵山区对农机具需求的潜在市场, 开始研制和生产小微型收割耕作及其他农业生产机具。一方面, 由于是启动新型市场, 所以品种较少, 进入国家购机补贴目录的就更少;另一方面, 因技术成熟度不高, 新产品投放市场价格较高, 性能质量较差, 售后服务跟不上;试验、示范及技术培训较难, 农村在家的基本上是年龄较大文化较低的农民, 存在“想学而无从学、难学会, 操作不到位”的问题, 致使农忙季节农机户不能有效实施机具的保养和维修, 影响了农机具效益的发挥。

2.3 油料涨价太快, 农排电价不能落实, 作业成本太高。

近年来, 油料价格波动较大, 农用油料基本上没有补助, 农机作业成本大幅增加, 相当部分农户因油料价格居高不下而“望机兴叹”, 甚至出现农忙买高价油或买不到油的现象。农排电价不落实, 固定提灌站提水成本太高, 新潜水泵机具推广难。

2.4 服务体系人员流失, 服务功能丧失。

全市农机人员编制37人, 在岗25人, 平均年龄近50岁, 乡镇机构撤并、人员遣散, 资产平调, 使原乡镇农机站及所属企业资产及人员严重流失, 留在乡镇街道农业服务中心的人员, 市财政只拨付工资的30%, 其余靠自收自支, 而他们没有收费权又没有经营项目, 另70%根本没有着落。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也没有落实, 在岗不到位或不履职现象严重, 各项农机管理服务工作难以开展。

3 措施建议

3.1 加大政府行为的参与, 加强优惠政策的落实。

推进农业机械化, 促进农业现代化, 完全靠市场调节和农民自发力量是无法实现的, 必须靠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 以及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一是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发展农业机械化纳入到议事日程, 加大投入, 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提高购机补贴比例、给予农机油料补贴、兑现农排电价政策、增加培训经费和推广经费等,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转轨。二是应完善基层农机推广网络。按照川府发[2007]11号文件精神, 健立健全基层农机服务中心站, 配强人员, 落实提供推广服务经费和人头经费、社会保障, 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干事。三是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乡村公路、机耕道、水渠、山塘沟坝、提灌站等要进行重点建设和完善, 营造适合农业机械作业的条件, 提高农机作业的安

探讨篇农业机械化

全系数和机动性。

3.2 加强农机作业组织创新, 推动和实现农业土地规模经营。

结合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以农民自愿为前提, 以购机大户为依托, 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 在职能部门的正确引导下, 探索组建农机作业协会或服务队, 或者以农机户自愿组成的联合服务体等多种形式的基层服务组织。这是新形势下规避市场与自然双重风险的需要, 也是发展农业生产力、发挥农机效力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同时应跳出农机思考农机发展, 尽快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的实现, 让部分土地集中给种植能手经营管理, 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有利于优化配备农业机械和配置劳动力, 提高农机的作业效率, 转移解放更多的农村劳动力。

3.3 加大培训力度。

针对丘陵山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现状, 有关职能部门应利用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 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市场的发展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 开展农机操作、修理、安装、焊工、车工等多种适用技能的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操作技能,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

3.4 加强信息综合和技术反馈工作。

丘陵山区机械 篇5

五台县位于山西东北部,属土山石丘陵山区农业大县。总面积约425.6万亩,其中,山地329万亩,坡地42.6万亩,平川地54万亩,全县耕地51万余亩,占总面积的12%。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是玉米,其次是薯类、黍类、豆类等优质杂粮。近年来,国家、省、市、县支农惠农政策力度逐年增强,支撑机械化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主流,狠抓机遇,探索思路,转型跨越推进五台县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一、丘陵山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状况

五台县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复杂。首先地形复杂,整体呈东北高,西南低,形成阶梯式类型区域,最高处北台顶海拔3061m,素有“华北屋脊”之称,最低处神西乡坪上村海拔仅624m。其次气候环境复杂,最高处最低气温-32℃左右,最低处最高气温35℃左右。按自然、地理、气候环境,以黄土坡为界,划分成上、下两个地区,上地区较寒冷,阶梯式区域山峦绵亘,沟壑纵横,是标准的高寒旱作农业区,下地区较暖和,滹沱河东西而过与阳白沟小银河南北而贯呈“丁” 字形,耕地的水土流失、农作物受盐碱性的危害严重,两地区相差二十多天“节气”。境内海拔高(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气温低(平均温度介于-5℃─10℃之间),虽然气候凉爽,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受病虫害危袭程度低,产出粮食品质好,但无霜期短(无霜期为90-170天),年降雨量540毫米左右,十年九春旱,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制约着农业生产,粮食产量受老天摆布低而不稳。

二、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前景

五台县千方百计加大农业、农机科技含量,创新现代农业生产耕作制度。农村改革开放以来,针对本区域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引进独特的机械化技术,上地区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下地区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促进粮食增产丰收,改变传统农业耕作制度,农业生产面貌焕然一新。

1984年引进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该技术蓄水、保墒、积温、抗旱,同时促进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相对改变了农作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应用于玉米生产,经试验、示范、推广,正常年景,平均亩单产500kg左右,较对照田翻了一番,为夺取农业增产奠定了机械化技术基础。该项目推广应用经历了“三”个过程,1、建立示范点,激发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项目推广初期,在粮食主产区沟南乡沟南村,茹村乡东茹村建设两个示范点,农机农艺融合,进行配方施肥,幅宽80cm地膜,铺膜后每带60cm,种植玉米行距60 cm,株距40 cm。经试验、示范,单位面积产量猛增,引起全社会关注,激发了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

2、领导重视,出台地方补贴扶持措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粮食增产,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县委、政府部门出台了生产资料(包括籽种、化肥、地膜等)、机具购置、机械化作业、实施项目风险金等一系列地方补贴扶持措施,采取农机农艺技术把关,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齐抓,掀起实施项目热潮。

3、农机工业助推项目实施。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引起农机工业重视,二十世纪80年代,五台县农机修造厂生产畜力、机引铺膜机具促进项目实施,单一机铺面积达到10余万亩以上。90年代引进西安、内蒙、河北施肥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组,激发带动五台县八一厂全力以赴研制生产复式联合作业机组,生产500余台,农机工业助推了项目实施。二十世纪未,全县拥有施肥铺膜播种联合作业机组700余台,实施面积稳定在24万亩左右。粮食生产登上一个新台阶。

整合农机化试验、示范、推广项目片段,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五台县农机局承担实施了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机械化旱作农业、“玉米丰收计划”、山区机械化、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玉米丰产方建设等国家、省、市、县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从春到秋示范推广了农机化作业的新技术、新机具,整合各项农机化试验、示范片段,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浅旋耕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植保除草、秋季玉米收获(包括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作业。上地区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形成特色农业生产。

二十一世纪初,引进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其特点是少耕免耕,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经试验、示范下地区效益显著。该技术项目在阳白、东冶、建安三乡镇实施各有其特色。

1、阳白乡智家庄村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1000余亩河滩地种植玉米,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有机肥既培肥地力,又减轻水土流失,选择了高密度玉米优良品种,平均亩单产500kg以上,中低产田变成高产田。

2、东冶镇五级村,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于玉米制种田,1000余亩耕地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硬茬播种,秋季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秸秆还田既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又避免了多年使用无机肥造成土壤板结现象。生产的玉米籽种是普通玉米价格的2.5倍,十余年来,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富了东冶五级村。

3、建安乡张家庄村,滹沱河擦肩而过,沿河一带耕地种植玉米,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进行机械化秸秆地表覆盖还田,酸性秸秆有机肥中和了耕地的盐碱性,硬茬播种后,缺苗断垄现象消失,并且亩用玉米籽种2kg,较项目实施前节约籽种2kg以上。节本增产增效果显著。

应用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项目十余年,实施面积达到2万余亩,2010年引入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技术,以少耕、免耕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浅旋耕整地、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秋季玉米收获(包括玉米机收)、秸秆还田、深松整地等机械化作业。下地区实施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形成现代农业生产。

五台县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近年来,国家支农惠农奖补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出台,尤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额度逐年加大,机械化惠农实施项目越来越多,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起到杠杆作用,牵动农机科技推广队伍迅速发展,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6个,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30个,并且农机专业户正在向农机科技示范推广大户或农机专业合作社转化;农机装备水平骤然提升,大中型拖拉机达到150台,配套机具达到260余台(件),旋耕机械120台(件),施肥铺膜播种机具800余台、手动植保除草喷雾器9000余台、还田机具120台(件),添置49台玉米收获机械,47台机械化深松整地作业机具等。农业机械主力军作用表现的越来越突出,承担着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

三、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现状和亮点

五台县丘陵山区应用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和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农村经济迅速发展,传统人畜耕作农业向现代机械化耕作农业转折,呈现出多种多样亮点。

1、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广大农民在生产实践中体验到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促进粮食生产大幅度增产的作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不仅应用于玉米生产,而且应用于高粱、马铃薯、谷子、杂豆等生产,促进多种农作物增产增收,还应用于蔬菜生产,提前育苗,促进家庭院灌、蔬菜大棚迅速发展,反季节蔬菜早上市,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2、优质杂粮生产进入农机化生产“轨道”。近年来农机农艺技术融合,谷子机械化生产的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即:春季进行浅旋耕整地、配方施肥、机械化铺膜、农艺技术播种、植保除草,秋季进行秸秆还田、机深耕等农机农艺技术作业。选择高密度高产张杂5号谷品种,2012年在粮食主产示范园区,沟南乡沟南村建设华北四省(山西、河北、内蒙、陕西)旱作农业杂粮生产示范基地100余亩,种植面积迅速扩展,达到3万余亩。应用该技术种植,行距50cm,株(穴)距33cm,每穴3-4粒谷种,每亩4000余穴,成株12000株以上,分蘖后,每穴平均成穗9穗左右,亩成穗约35000穗,实现了合理密植,正常年景,平均亩单产谷500kg以上,较对照田翻了一番,按4元/kg,每亩产出2000元以上收入,效益显著。

3、机械化播种朝着节本增效高新技术方向发展。①、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春季进行机械化施肥铺膜播种,广大农民对机具的选择是:有精量的不用普通的,有点穴式覆土的不用条式覆土的,精量播种节种又免间苗作业,点穴式覆土相对增大地膜受光面积增效益。②、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沿滹沱河一带玉米秸秆有机肥中和了盐碱地盐碱性的危害,项目实施后,玉米播种量2kg/亩,较项目实施前节约籽种2kg/亩以上,节本增效显著,实施面积迅速扩展。机械化播种作业向着节本增效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4、特色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二次节水抗旱方向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实施深松整地技术,带动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应用该项技术。五台县以地膜覆盖为特色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建设在茹村乡南大贤、北大贤、南阳、北阳、苏子坡等五村,2011年春季,北阳村引进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项目,打破犁底层,增加活土层,提高土壤蓄水抗旱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得实惠的事例教育农民,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2012年春季,苏子坡村委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策划、安排,依托付明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面积1500亩。实施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蓄水、保墒、积温、抗旱,再实施机械化深松整地技术二次蓄水、保墒、抗旱。特色农业生产向机械化二次节水抗旱方向发展。

5、农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了可持续发展农业进程。农机购置补贴刺激着大中型机具装备水平提升,农机作业补贴促进着项目实施。2011年新增玉米收获机械30台,还田机械25台,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区域,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区域,实施玉米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项目,集中连片,大面积展开。农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快了可持续发展农业进程。

四、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

五台县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经历(1985年至2012年)近30个春秋,主产作物玉米(2012年约60%耕地种植玉米)农机化生产的流程和模式基本形成。春季应用浅旋耕整地、施肥铺膜播种(或硬茬播种)、植保除草等机械化技术,已被广大农民群众接受、掌握,成为春耕生产惯用技术手段,秋季应用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生产片段,是整个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问题,急需解决。

1、受传统人畜耕作农业的影响,存在着守旧思想观念。农业生产延用传统精耕细作方式方法,只追求新品种,没注重现代农业新技术作用,存在守旧思想观念,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

2、大中型机具不足制约着秋季农机化生产发展。五台县属丘陵山区贫困县,农民的经济收入少,购置大中型机具能力弱。大中型机具不足是秋季农机化生产的“瓶颈”,直接影响着玉米收获、秸秆还田、深(松)耕等机械化技术项目的发展。

3、机具稳定性、适应性较差。玉米机械化收获刚刚起步,部分厂家产出的机具还处在试用阶段,作业期间机具经常出现故障,易损件不能及时供应,厂家跟踪服务不到位,机具稳定性差是制约因素之一;各厂家生产的机具各有其特点,同一机型随地区不同、品种不同,适应性各不相同,影响着玉米收获机械的应用。五台县农业生产属一年一作地区,应用机械化节水抗旱技术,玉米秸秆稠密坚硬,丘陵山区小地块适宜小机型,小机型小功率机具难以承担玉米机收秸秆还田项目,小机具适应性较差是制约因素之二。

4、多种原因造成玉米收获损失率高。①、常规玉米种植行距50cm左右,而机收标准行距60cm;②、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块地划分成小块地,各家各户经营,种植垄行纵横交错复杂,不利于机械化连片作业;③、各家各户种植时间和种植品种不一,导致结穗高低、收获期不一;④、机具操作手技术技能差,不能正常操纵发挥机具技术性能;⑤、购置的机具收获损失率不达标准等。多种原因造成玉米收获损失率高。

5、大中型机具成本回收期长。①、购置大中型机具价格高:购置1台大中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械需资金10至20万元,除农机购置补贴外,至少10万元左右;②、作业时间短:秋季玉米收获期20至30天;③、机械化效率低:丘陵山区平川地少,沟坡梁地多,各家各户种植收获时间不统一,连片作业少,导致机械化效率低;④、作业费运高:每台机具平均作业1000亩左右,亩作业收费70至80元,亩平均耗油3.5公升,每公升柴油7.3元,每亩平均燃油费25.5元,亩配备运输车、人工、维修费等,每亩平均支出50元左右,每台机具秋季作业纯收入2至3万元,机具成本回收期4年左右。回收期长,制约着机具购置。

6、残膜污染越来越严重。机械化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面貌,该项技术被广泛、持续应用,每年每亩投入2.2kg左右地膜,若重复应用10年,每亩残膜22kg左右,残膜累积污染越来越严重:①、污染环境。初春秋末,残膜在田间沟渠飘集,在树梢飞挂;②、污染畜牧养殖饲草。牛羊误食残膜,得病死亡;③、污染耕地。影响着农作物种子发芽出土,导致缺苗断垄现象常有发生,等等。

五、推进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以“转型跨越”取代“常规演变”促进秋季农机化生产片段发展,完善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再以秋季玉米秸秆还田,加快推进五台县丘陵山区机械化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针对整个农机化生产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困难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强化农机化实效宣传教育,改变守旧思想观念。搞好玉米机收秸秆还田示范点建设,实施项目受益于农民,用农民得实惠事例教育广大领导干部、农民群众,改变守旧思想观念,争取各级领导对实施项目的扶持力度,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的热情。以现代机械化耕作农业取代传统人畜耕作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机户,促进大中型机具增长。①、农机购置补贴向大中型机具倾斜;②、机械化作业补贴优先大中型机具作业补贴;③、争取机械化项目资金和地方补贴资金向购置大中型机具和作业,进行累加补贴。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大中型机具增长。

3、提高机具稳定性、适应性。农机推广部门要将机具实际使用性能及不足之处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机具生产厂家,厂家要依据不同地区反馈信息更新机具技术性能,再投入实践中,循环往复,机具经销商和生产厂家要注重售后跟踪报务,完善机具的使用性能。机具使用者要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购置适应机具,提高机具稳定性、适应性。

4、多措施并举,降低收获损失率。①、农机农艺紧密配合:狠抓播种与机收两个环节配套,主要是播种与机收行距必须相适应,一是播种行距(50cm左右)不变,选用两行玉米收获机械(如河北冀新4YH-2A1型玉米收获机械),二是改制或引进标准行距(60cm)的播种机具,选用标准行距玉米收获机械(如山东金亿4YZ-3B型玉米收获机械);②、为降低收获损失率创造条件:根据我县实际情况,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玉米品种,同一区域选择生长、成熟期相同或相近品种,尤其同一地块选择同种品种,到收获季节组织种植户统一收获,实现连片作业;③、提高农机操作手素质,通过“雨露计划”,“阳光工程”集中培训农机操作手的安全生产、机具保养与维护基础理论知识,利用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到乡村、田间地头、与农机操作手面对面、手把手传授实地机具操作的技术技能,提高农机操作手素质,保证作业质量。多措施并举,降低收获损失率。

5、缩短机具成本回收期。①、建议追加扶持力度,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建议丘陵山区农机购置补贴、机械化作业补贴有别于平川,一是丘陵山区小块地多,平川地少,山高坡陡,机械化效率低;二是办理农机惠农补贴手续,除交通等费用外,实得补贴不达标准,望上级部门追加丘陵山区机具购置补贴和作业补贴,同时争取燃油补贴,降低机械化作业成本。②、引导跨区作业,提高机械化效益:本地玉米收获期20至30天,要引导购置机具农民从事跨区作业,延长机械化作业期,提高机械化效益。③、创造条件,降低作业成本:农机部门,县、乡、村各级领导要共同推进玉米机收秸秆还田,为项目实施提供便利,统一规划,统一作业,提高机械化效率,降低作业成本,缩短机具成本回收期。激发广大农民实施项目热情,提升玉米机收秸秆还田装备水平。

让农机具在丘陵山区大放异彩 篇6

笔者看到,重庆圆桂农机股份合作社在来苏镇观音井村利用八十多亩冬闲田,向农民示范机械化开沟、机械化压土作业;黄杨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利用近百亩冬闲田,示范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对田土进行农机化耕整。

重庆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农民群众对适应丘陵山区农业生产的小型农机具的需求不言而喻。近年来,重庆市大力推广农机新机具、新技术,努力提高现代化农业水平,使“耕田不用牛,插秧不弯腰,管护不用手,收割不用刀,处理不用晒,运输不用挑”的梦想逐渐变为现实。

云阳的“农机革命”

地处三峡库区的重庆市云阳县,总人口136万,其中农业人口102万,全县有138万亩耕地,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农业发展面临一个非常严峻的现实:全县农村外出劳动力达40万人,全家外出农户近5万个,农村劳动力主要以老年人和妇女为主,且劳动力年龄多数在60岁以上,农村劳动力严重缺失,土地闲置和撂荒现象越来越严重。

谁来种地?农民在探索,政府也在思考。

当地一位名叫宁波的农民嗅到了商机,早在2006年,宁波就在该县石狮村和凤岭村流转了700亩荒坡地种植龙眼树,2012年,他种植的龙眼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走俏国内市场。2013年初,他又在石狮村流转了500亩耕地,准备引入农机耕作,以提高耕地的使用效益。

由于流转到手的耕地多是“巴掌田、鸡窝土”,对农机耕种的要求很苛刻。通过对地形的测量,宁波给农机定制了两个硬性标准:“身宽”不超过2米,能爬60 陡坡。根据生产需要,他购买了适合小块地使用的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旋耕机等十多台农机具。“一台拖拉机一天能犁50亩土地,还包括整地,比一头牛一天犁1.3亩的效率高出几十倍。”宁波说,“两台机械几天就把500亩地翻了个遍,省去不少人力成本。”

宁波的成功尝试,引发了云阳县的“农机革命”。当地政府经过认真分析、论证,决定在全县推广“宁波模式”,并出台了《关于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全力将“靠天农业”向“可控农业”转变。

“我们首先把重点放在搭建农机推广体系上。”云阳县农委副主任、农机安全监管中心主任吕昌平介绍说,在每个乡镇、街道建起农机推广机构,每个农机推广机构有两个人专职从事农机推广工作。同时,每个村还重点发展一个农机专业大户,在每个乡镇和街道组建1个以上的农机专业合作社,鼓励他们流转土地和代耕撂荒地,进行规模化耕种。

其次,出台政策“刺激”村民购买农机。购买农机的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除享受国家购机补贴外,县财政再给5%的资金补助,仅此一项,县财政5年内就要拿出5000万元,每年补贴的农机具在六千台以上。

为了支撑农机动起来,云阳县还结合阳光工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等项目,免费开展农机作业、农机维修现场演示会。通过多项政策配套,截至目前,全县已有农机专业合作社61个,农机大户283个,拥有农机具6135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大中型农机实现零的突破。2012年大量的农机进村,使云阳县65%耕地实现机耕、机整。

在重庆市西南部的江津区,大量农机进村同样让农民尝到了甜头。72岁的李朝方在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上门宣传农机耕种的优势后,当即决定拿出自己的积蓄购买了微耕机、收割机,支持女儿通过种植水稻增收。李朝方的女儿一家种植水稻二十余亩,同时利用农机为乡邻代耕代收,2013年秋收过后一盘点,累计实现增收十万多元。据介绍,截至目前,江津的农机保有量已超过了两万台,全区的农机化率也已提升至47%,接近一半的农民用上了农机。

今天,“农机革命”在重庆广大农村已呈燎原之势,各种农机具驰骋在丘陵山区,大放异彩。

农机的“示范效应”

地处重庆市西部的大足区,属丘陵与山区交织的农业大区。从2009年开始,该区认真组织实施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保护性耕作、农机化示范基地和示范片建设等项目,使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通过试验示范,早在2011年,全区机耕面积就达76.5万亩,机插面积达7.6万亩,机收面积达38.6万亩,农机化率达到36.59%。”大足区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积极地示范引领,当地农机化技术推广正不断向产前、产后延伸,向林果业、畜牧业、渔业、设施园艺等领域拓展。

然而,随着农机具在当地大量使用,一些隐患和问题也日渐凸显。例如,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影响,对农机具新技术掌握不够,作业中出现的一些小故障不能及时排除,造成操作能力差,生产效率低;由于该区地处丘陵山区,农民在农机具使用中由于操作不当、转移中翻机出现故障、维修难费用高等原因造成农机具推广停滞不前;随着农机具的不断购进,一些农机合作社机库棚已不能满足需要,出现了“停机难”现象……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很好解决,将影响农业机械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3年,我们采取向市级申请补助资金的办法,积极实施农机生产服务主体能力提升项目,先后补助金桥农业机械有限公司新建600米2钢支架农机停放库、100米2修理车间和管理用房,补助拾万镇盛大农机专业合作社扩建停机库200米2。”大足区农委负责人告诉笔者。同时,他们持续开展“平安农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农机安全执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加强农机安全宣传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机经销商的监督管理,强化对补贴机具质量的监管和跟踪调查,建立健全售后服务网络……

走进梁平县,笔者看到,该县坚持五措并举建设农业机械化示范窗口,做了很多工作:实施水稻全程机械化5万亩,辐射带动35万亩,并推进油菜生产机械化1万亩,带动全县10万亩油菜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开展农机项目引进试验,计划引进6大类450台小型农机;建立县级维修中心1个,片区维修站4个,乡镇维修连锁店28个,提高农机保障能力;在每个乡镇分别建设1000米2停机库,每个农机专业户建设50米2停机仓库;改善农机耕作条件,新修农机田间耕作道路10公里,确保农机具连片高效作业。

在巴南区,为提高农机人员和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及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农机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他们对农机具的操作使用、保养维修能力,区农委农机科利用区农广校开展阳光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机化培训工作,让新机手掌握一技之长,老机手的技能有较大的提升。2013年已举办农业机械操作、维修等各类培训班8期,培训学员900人次。

毫无疑问,农机具的普及使用,正改变着重庆农村的面貌。如今的重庆大地,耕田机、插秧机、收割机、碾米磨粉机和其他小型现代农具在丘陵山区遍地开花,成为农业丰收腾飞的翅膀。

南方农业机械化难在丘陵山区 篇7

一、湖北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基本情况

湖北省共有26 个丘陵县 (市、区) , 35 个山区县 (市、区) , 丘陵山区占全省62.5%。2013 年底, 全省丘陵山区人口为1743万人, 占全省42.6 %;常用耕地面积为1338.45 千公顷, 占全省39.25%;农业产值为10557397 万元, 占全省39.42%。除粮油等作物以外, 还盛产茶叶、林果、烟叶、蔬菜、魔芋、黄姜、中药材以及畜禽等农产品。据统计, 2013 年全省丘陵山区产烟叶11.2 万吨、茶19.9 万吨、瓜果367.8 万吨、薯类30.84 万吨、玉米172 万吨。因此, 丘陵山区在我省农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

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实施十多年来, 我省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已经跨入了中级发展阶段, 京山、天门等平原地区, 机械耕整, 小麦、水稻机收水平达89%以上, 部分指标接近95%, 已向全面机械化阶段迈进。我省丘陵山区茶叶、烟叶机械化水平较高, 但其他作物水平不高, 如巴东、建始、利川等地综合机械化水平还不到10%, 生产方式仍多以人畜力为主, 多数仍处在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一是主要环节农机化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在耕地、播种、灌溉、植保和收获等环节差距在20 个百分点左右;二是大部分作物机械化技术处于改进熟化或示范推广阶段。目前, 仅水稻和小麦收获的机械化水平超过10%, 水稻种植、玉米收获、油菜种植与收获等仅开始零星示范, 机械化水平低于2%, 蔬菜瓜果、烟叶等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还缺乏适用机具。三是以小型和轻便农机具为主, 多用于自家农业生产, 基本没有从事社会化服务, 利用率低。因此, 在国家全力开展精准扶贫的当下, 大力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 对促进丘陵山区农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湖北丘陵山区机械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前不久, 我们对恩施、十堰等地的丘陵山区机械化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积极探寻适合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途径和办法。制约湖北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硬约束和两个软制约”。

(一) 自然条件的硬约束。丘陵山区自然条件差、全省500多万亩的坡耕地都在山区, 且田块小而分散。种植结构复杂、品种繁多, 占全省60%以上的玉米、马铃薯两大作物普遍套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田间道路狭窄且崎岖不平, 道路通畅性较差, 导致出现农机空机运转时间较长, 实际作业时间较短, 机械磨损快, 田间转移、跨区作业难度加大及作业可靠性较差等突出问题, 严重制约了我省丘陵山区农机化的发展。

(二) 农机装备的硬约束。国家对适宜丘陵山区耕作收获的农机具研发力度不够。尽管国内一些厂家针对适合山区使用的小微型机具进行了研发和改进, 但由于技术成熟度不高、品种少、性能质量不高等原因, 导致研发的农机具种类不适宜或者不完全适宜丘陵山区农业生产, 造成了丘陵山区农机装备供给严重不足。比如, 农机总动力仅占全省23%, 拖拉机及机具仅占全省10%;又如在山区畅销的微耕机, 茶农大都采用日本生产的微耕机, 国产的微耕机普遍稳定性较差, 在田间劳作的基本都是50 岁以上的老年人, 机器难于操作掌控, 危险性大, 虽然日本的机器贵一些, 但基于稳定性和安全性考虑, 他们更愿意用日本的机器。现实的悖论是丘陵山区园艺作物多而园艺机械研发难度大、成本高, 不是买不到, 就是买不起。

(三) 投入力度的软制约。国家购机补贴政策优先考虑高性能、高效率、复合型的大中型农业机械, 许多适合丘陵山区特点、农业发展急需的小型农机具要么降低了补贴额度, 要么从补贴范围中取消。如微耕机今年的补贴额度降为800 元, 电动喷雾器、杀虫灯、喷滴灌设备等一大批山区所需机具被取消补贴资格, 导致山区购机补贴资金实施进度缓慢, 农机购置水平明显下滑。我们对2009~2014 年度在丘陵山区适用的16 种农机具进行了统计分析 (见附表) , 2012 年以前全面增长, 2013年以来, 除4 个指标仍增长外, 6 个指标明显波动, 6 个指标明显下降。现实的悖论是落后的农机化水平与近年50%以上的购机补贴资金的沉淀,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

(四) 服务能力的软制约。丘陵山区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服务保障能力弱, 推广科技人员仅占全省22%。农机合作社规模小、档次低、幅射能力不强, 合作社个数仅占14%, 社员人数仅占20%。农机维修网点不健全, 准入门槛低、服务手段差, 每个乡镇不到1 个。同时, 现有农机行业人才队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 结构不合理、补给渠道不畅, 人才断层现象普遍。

三、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丘陵山区是我省农业不可忽视的一块资源宝地, 加快发展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是我们农机行业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高度, 统筹谋划、大力推动丘陵山区农机化工作。

一是积极推进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划定科学生态耕作区带的基础上, 继续做好坡耕地的退耕还林工作。学习借鉴台湾和日本的先进经验, 花大力气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乡村道路建设、农田基本建设、农业综合等项目规划中安排标准梯田建设, 配套建设机耕道路, 改善农机作业环境和通行条件。

二是积极引进与研发适宜丘陵山区的机具。鼓励和引导农机科研院所和制造企业针对丘陵山区的地形地貌和农业农机发展现状, 加大科技攻关力度, 创新研制一批适应性强、操作简单、可靠性能好的小型轻简农机装备, 重点研究开发适合丘陵山区小田块作业的玉米、马铃薯、蔬菜、柑橘和茶叶等具有丘陵山区特色的作物耕种和收获采摘机械及小型畜牧、水产养殖机械, 为丘陵山区农机化发展夯实装备和技术基础。同时, 按照农机与农艺融合的要求, 配套研究、推广适宜机械化的种植栽培技术。

丘陵山区机械 篇8

1 丘陵山区需要经济实用的小型水稻生产机具

丘陵山区水稻田块小、分散、收割时间不一、交通不利于大型机械作业。如安徽省庐江县, 该县2007年早稻种植面积在60万亩以上, 许多农户为市场上没有经济实用的小型水稻收割机而苦恼。究其原因, 一是农户种植田块小。该县山区占18%, 丘陵区占54%, 圩区占17%。农民现有耕地人均只有0.07公顷, 因此, 每家经营多处小块田地。二是水稻栽培推广撒 (点) 播技术。撒 (点) 播水稻在田里分布乱, 不便于手工收割, 而机械收割成本低。三是农村劳动力少, 因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 在短时间内需要人工抢收抢种, 而天气炎热, 劳动强度大, 留守的劳动力难以完成抢收。

2 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工程

水稻生产的主要环节有耕整地、种植 (育秧、栽插、直播) 、田间管理 (植保、除草) 和收获。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有其特殊的要求。

2.1 水田耕整地

水稻耕整地是通过对土壤的耕翻、松碎、耙平等机械作业来改善耕层内的空气、温度、水分等土壤物理状况, 促进土壤的生物学过程和化学过程, 以此提高土壤肥力并为水稻创造生长发育的良好条件。水稻耕整地作业是栽插、田间管理和收获等作业的基础。水稻整地质量不好 (地表不平、土块粗大、杂草绿肥覆盖不严) , 将影响插秧的作业质量, 并使耕田除草作业量增加和田间灌水深浅不一致等, 最终将影响水稻产量。水稻耕整地要做到“寸水不露泥, 灌水棵棵到, 排水处处干”。丘陵山区由于田块小, 机耕道窄, 因此水田耕整地机械必需小型化, 即轻便灵活, 转移方便, 适应性强。

2.2 育秧

水稻工厂化育秧[2]是技术、空间高度集约化的育秧方式, 已在稻区兴起一个新的产业。浙江省的绍兴-温岭一线遍布育秧工厂, 已为农民服务近十年, 经久不衰便是其市场化的典型例子。丘陵山区主要采用以精密播种技术为基础的双膜育秧和软 (硬) 盘育秧等田间低成本育秧技术, 在育秧季节气温较低的稻区采用简易设施 (棚盘) 育秧技术, 有条件的地区发展育秧中心, 开展育秧规模化服务。软盘育秧技术工艺方案和双膜育秧技术工艺方案如图1和图2所示。

2.3 插秧

机插秧技术具有发展优势[3]。首先, 机插秧的形式比较符合我国农民的种植习惯。机插后的秧苗整齐、有序且成行分布, 便于后期的田间管理与植保, 更便于秧苗的通风透光, 防治病虫害。其次, 由于机插秧采用定穴、定行和定苗栽插, 既能体现出人工所插水稻群体协调生长的优势, 又能体现出抛秧浅插快发的优势, 有利于水稻的稳产增收。

机插秧作业要求每穴的株数均匀一致, 均匀性好, 漏插率、伤秧率、漂秧率低, 达到早、稀、浅、正、直的标准。插秧规格由9×4寸、9×5寸为主, 9×3寸为辅, 确保>24~30穴/m2, 每穴2~3株。由于丘陵山区水稻田块小, 需要开发适合的机具。如2ZTY-2B型手摇式水稻插秧机, 机重20kg, 每次插2行, 深度、穴距可调, 不伤苗, 不漂秧, 0.5亩/h。2ZT-2A型牵引机动水稻插秧机, 机重32kg, 每次插2行, 深度、穴距可调, 汽油机功率1k W, 0.8~1亩/h。这样的机型可以在丘陵山区推广。

2.4 田间管理

2.4.1 水稻田间用水管理

从育苗开始到收获结束, 用水管理至关重要, 应该本着节约用水的原则, 根据水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规律进行水稻田间用水管理。可以采用四种灌溉模式:即“薄、浅、湿、晒”灌溉模式;“间歇淹水”模式;“半旱栽培”模式;“水稻叶龄模式灌溉技术”。适时适量地供给水稻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 达到调温、调肥和调气的目的, 合理地促进或控制器官的生长, 使其有利于高产。

2.4.2 机械深施肥

为提高肥料利用率, 通常在进行土壤深耕作业时, 使用化肥深施机械装置, 将底肥翻到土表以下60~150mm。

2.4.3 植保技术

主要采用机械远程喷雾防治病虫草害。一般田块, 操作者只需站在稻田的纵横埂上, 交错喷雾, 无需下到稻田中间,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效果。

2.5 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

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收获机型[4], 丘陵山区采用分段收获形式为宜;鼓励发展机械烘干、秸秆根茬处理还田和少免耕耕整地技术。小型收割机的研制和使用为丘陵山区农民带来实惠, 特别是便携式小型水稻收割机研发能突破大型水稻收割机的在丘陵山区收割作业的瓶颈, 推进水稻生产收割全程机械化。如MY4G-86/MY4G-120型稻麦微型割晒机, 该机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维修方便、体积小、重量轻、能耗低, 特别适用于小地块、山地、丘陵及需要秸杆利用地区的水稻收割作业。该机型每小时收割2.5~3.5亩左右, 耗油0.8L左右。

2.6 水稻秸杆还田机械化技术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 是指在水稻收获后, 直接将秸秆粉碎抛撒到田中, 放水泡田后补施氮肥, 然后用反转旋耕灭茬机或水田旋耕埋草机或水田驱动耙等水田埋草耕整机具进行埋草整地作业, 该技术适宜双季稻产区。

3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的技术路线

研制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装备, 国家应投入专项基金和科技力量。采取的技术路线如图3所示。

研究水稻生产的农艺要求, 主要目的是为了水稻田间生产机器系统的动力机、作业机、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的研制或选型、配备, 只有掌握水稻生产的农艺要求, 才能做到农机与农艺的相互结合, 相互适应, 相互协调, 才能充分发挥水稻田间生产机器系统的功能, 才能促进水稻田间生产机械化水平的发展。

4 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对策

4.1 加强宣传与提高认识

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是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土地流转和劳动力价格的提升, 作为弱势产业的农业必须依靠机械化来降低成本, 提高效益。要使广大干群充分认识到机插秧有利于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 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结合, 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 也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4.2 加强技术研究与开发

丘陵山区水稻生产规模小、田块小、类型多、精耕细作。现在我国机插秧技术大多是引进日本的小苗带土宽行机插秧技术, 这一技术是以日本粳稻的种植为基础发展的, 在我国常规稻基本上能应用, 在双季稻和杂交稻上应用仍存在很多问题。而种植的多样性决定了机具的多样性, 要解决占我国水稻种植面积55%左右的杂交稻机插秧问题, 需要农机与农艺结合, 需要对插秧机的插秧部件进行重新设计。应研制可插单本或少本的插秧机用于杂交稻种植;研制窄行可插大苗的插秧机用于双季晚稻的种植。

水稻机插秧的密度和行数需要对插秧机的插秧机构进行适当调整, 以符合不同水稻品种类型的要求。为了降低机插秧中的漏秧率和伤秧率, 除插秧机本身的问题外, 也需要改善育秧的方法和技术。

要把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与自行开发研制相结合, 高起点地建立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的体系。面对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广阔的市场需求, 各地主管部门要把已有的、成熟的、适用的技术推广开来, 及时组织有关科研开发机构吸收国外水稻生产机具的先进生产工艺, 迅速提高我国水稻生产新机具的研制开发能力, 建立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技术体系。

4.3 创新机制与体制

以基层农技和农机推广机构为依托, 以种田大户和农机大户为主体, 创新服务组织与运行机制, 实现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经营、市场化运行、社会化服务。要鼓励农机人员和种粮大户兴办机插秧作业机械, 领办全程技术服务机构。同时要以插秧机为主要对象, 制定具有长效性、连续性、稳定性的农机补贴政策, 建立稳定的农机补贴激励体制。要开展扎实的育秧、机插秧技术培训, 培训中注重理论培训与机械实践操作相结合, 理论培训与田间育秧管理措施相结合, 机插秧苗素质与插秧机性能相结合, 提高农机和农艺水平, 让广大农户尽快掌握机插秧技术。同时, 通过典型示范户, 促进推广。

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是水稻生产全过程中机械化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组织实施。它既包括农机作业的工艺流程, 又包括作物生长的农艺要求。只有把机械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结合起来, 应用于水稻生产中, 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正权, 张才银, 高志洪.大力发展机插秧, 加快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J].上海农业科技, 2006 (5) :23-24.

[2]张宝恩, 徐宗林, 周宏伟.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中的育秧技术[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6 (4) :37.

[3]张红, 王中, 鱼软群.谈谈水稻栽插机械化中农机与农艺的结合问题[J].江苏农机化, 2007 (1) :19-20.

丘陵山区机械 篇9

江西省水稻常年种植面积为320万hm2, 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10%以上, 是全国双季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水稻总产1 800万t多, 居全国第2位, 人均稻谷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因此, 水稻在确保江西粮食安全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3]。江西地貌类型以山地和丘陵为主, 占全省总面积的78%。丘陵山区水稻田块小、分散、收割时间不一、交通不便, 加上山区农民收入较低、适用农机具少, 导致了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长期滞后。近年来,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耕种收机械化生产水平较以往大幅度提高, 但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是较为落后[4]。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节本增效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5]。此前, 专家学者针对水稻生产效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稻种植方式的试验示范、水稻生产单环节效益研究等方面;但在结合丘陵山区农机装备选择和技术选择特点的基础上, 分析水稻产量效益和工效的研究较少[6~13]。为此,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纵向剖析丘陵山区水稻生产装备选择和技术选择现状, 并紧扣丘陵山区水稻生产特点, 横向研究各环节生产效益和工效比较, 指出丘陵山区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最终结合综合效益分析, 提出丘陵山区水稻生产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采用实地调研的方法, 分环节对江西不同地区水稻机械化生产方式在“省工、节本、增效”方面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系统深入地分析水稻机械化生产综合效益。研究结果对于提高全省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促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区域和方法

1.1 研究区域

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交接处, 地处北纬24°7'~29°9', 东经114°02'~118°28'之间, 全年气候温暖, 光照充足, 雨量充沛, 无霜期长, 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特色。水稻是江西的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 江西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迅速, 2003-2012年水稻插秧机数量增加迅速, 年均增长65.58个百分点。2012年, 全省水稻机耕作业面积295万hm2, 机收作业面积237.4万hm2, 机插面积61.1万hm2;机耕、机收率分别达84.5%、68%, 比2011年分别提高1.5和2个百分点;水稻机插水平17.5%, 比2011年增长4.5个百分点。江西农技部门2001年引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 2006年起江西省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正式转入大面积示范推广阶段。2008年省政府将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列为重点推广的十大农业技术之一[14,15]。

1.2 研究方法

为全面了解江西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生产的情况, 江西省农科院农业工程研究所农业机械化研究团队自2010-2013年9月期间, 对全省部分丘陵山区进行了数次问卷和实地调研, 共发放调查问卷132份, 回收问卷111份, 有效问卷108份。研究团队多次走访南昌、吉安、赣州等市丘陵山区, 与当地农机工作人员、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和社员、普通农机户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调研获得基本数据之后, 结合历史资料、统计资料和技术资料, 对江西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生产发展现状进行探讨。

在数据处理时, 本文将生产过程总成本分为物质成本、机械作业费成本和劳动力成本3项来分别测算。其中, 物质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水费和育秧耗材等成本, 根据实际消耗量和当地价格来计算;机械作业成本包括大田耕整地作业费、机械种植作业费和收获作业费3项, 均以当地的作业收费标准计算;劳动力成本为育秧和人工栽插过程中投入的成本, 并对植保、施肥等环节测算了所投入的时间。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生产现状分析

要探讨水稻机械化生产的综合效益, 必须了解江西丘陵山区水稻栽植的方式。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归类统计, 得到所调查区域水稻生产各环节农机装备选择与技术选择的特点。

由调研知:丘陵山区农户最小的地块仅为0.013~0.02 hm2, 最大的地块可达0.67 hm2;但仅在农场有这样的条件, 一般最大地块仅为0.02~0.33 hm2。只有少部分大型农场和专业合作社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整个水稻生产环节小型农机具数量多 (如微耕机和手扶拖拉机) 、机具质量较差 (如水稻插秧机和收割机作业时故障频现) 、大中型农机具少 (如大中型拖拉机) 等现象普遍。从整体看, 耕整地和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相对较高, 其余环节较低, 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2010-2013年江西实地调研。

2.2 产量分析

单位面积的有效穗不足、成穗率不高是人工栽插方式下影响产量的最主要因素。当前, 在江西丘陵山地人工抛秧所占的比例最大, 而机插秧在未来占比会逐渐超过抛秧成为主流。为此, 本文选取未来和当前丘陵山地主流的水稻生产方式—水稻机械化生产和人工抛秧生产两种模式为重点研究对象, 对比分析两者的综合效益。江西水稻机插秧模式的基本工艺流程为:水田耕整机耕整地—硬盘育秧—机插秧—机械收获。人工抛秧模式的工艺流程为:人蓄力耕整地—软盘拌浆育秧—人工抛秧—人工收获。

本文通过调研采集了丘陵山地水稻生产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 并以村为单位, 对比同一地区水稻机械作业与人工作业的平均产量, 以期通过研究水稻的投入产出情况对比两者的经济效益。课题组以南昌县八一乡水稻生产试验点为例, 同时进行了水稻人工抛秧和机插秧的测产, 如表2、表3所示。

kg/m2

在试验点上, 相同管理水平条件下, 机械作业的水稻平均株高和平均穗长的值明显比人工作业的大, 人工作业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比机械作业稍大, 但不明显。分析原因:在水稻栽插环节, 机械插秧模式实现了秧苗的有序分布, 能有效控制株行距和总苗数, 保证水稻生长中秧苗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 复合水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要求, 因此水稻株高和穗长优势明显。人工抛秧模式的秧苗弱、立苗慢、均匀度差、成穗率低。从产量看, 与人工抛秧模式相比, 机插秧模式平均增产319kg/hm2, 增产率达4.66%, 对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 生产效益分析

本文采集了水稻生产过程中两种模式下所形成的各项成本, 并进行了对比分析, 试验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 不同区域同一生产物质其成本有所不同, 考虑到地方经济水平差异及问卷填写者主观意识差异存在, 本文将横向比较水稻不同生产方式下的成本差异情况。

2.3.1 物质成本

通过对比可知, 水稻生产过程中, 肥料、农药和土地租金3种生产物质未因生产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差异;种子、育秧盘差异明显。整体人工抛秧模式物质成本普遍低于机插秧模式的物质成本。

1) 种子成本方面:浮梁、泰和、崇义和南昌4个地区人工抛秧模式均比机插秧模式成本高, 机插秧模式每公顷用种量75kg左右, 人工抛秧模式每公顷一般需85kg。单位面积成本相差65元/hm2。

2) 育秧盘成本方面:近年来随着机插秧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许多地方也逐步开始采用软 (硬) 盘育秧的方式。硬盘的零售价一般为6~10元/个, 使用年限为6~8年;软盘的价格是0.5~0.8元/个, 使用年限是1~2年。江西机插秧模式育秧环节大都使用硬盘育秧方式, 人工抛秧模式大都采用软盘拌浆育秧方式, 按照年均成本计算, 机插秧模式的秧盘成本大约是人工抛秧模式的2倍。

2.3.2 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数据显示各环节人工作业成本比机械化作业成本分别高出563元/hm2、225元/hm2、938元/hm2, 显示出水稻机械化生产节本效果十分显著。但在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随着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推广应用, 在丘陵山区出现了水田泥脚深及耕地犁底层破坏严重的现象。从江西各县大量实地测量泥脚深度得到, 由旋耕机耕整地2年以上的水田泥脚深度一般在30~60cm。长此以往, 泥脚会越来越深, 一方面机插秧苗容易漂秧, 另一方面小马力轮式拖拉机下田耕整地容易出现托底翻车现象[16]。因此, 在未来丘陵山区水稻机械化作业过程中, 要同时强化注重农机农艺的配套融合。

元/hm2

2.4 工效比较分析

随着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的不断推进, 近年来, 机械化生产方式使得水稻生产用工量大为减少。如表5所示, 在水稻耕整地环节, 人工作业方式稻田整理请牛犁, 两犁两耙, 用工40人工时/hm2, 耗时是机械作业的接近3倍。在栽插环节, 按最快人工抛秧10人工时/hm2计, 而机械插秧仅需7人工时/hm2。植保环节, 人工打药需3人工时/hm2 (一般只能坚持连续打药半天) , 1天最多能打2hm2;而机械打药1天能打10hm2, 而且均匀、高效、药性保持期长。在施肥环节, 人工施肥采用撒播的方式, 工作效率为7.5人工时/hm2, 每天能撒1hm2 (劳动强度极大) , 而机械施肥仅需3人工时/hm2。机收环节, 按人工割、收到晒场22.5人工时/hm2 (1天按工作8h计算) , 而机械收割为6人工时/hm2。

人工时/hm2

耕整地环节:要求人蓄力作业后水田平整度基本与机械作业后平整度一致。

由此可见, 在工效比较方面, 相比人工抛秧模式, 机插秧模式省工效果十分显著。

3 结论

1) 江西丘陵山地水稻生产各环节存在小型农机具数量多、机具质量较差、大中型农机具少等问题。在耕整地环节, 人畜力耕整地的方式在部分山地依然存在, 分析原因:农户年龄偏大, 受教育程度低 (基本均为小学毕业或文盲) , 不接受机械耕整地方式;家庭经济条件差, 不愿出资购买机具, 现有机具频出故障、维修不便;田块较小且不规则, 如请机手代耕收费太高, 人蓄力能轻松耕整地。在种植环节大部分地区水稻种植仍以人工作业为主, 机插秧还处在大力推广阶段, 目前江西水稻抛栽是最主要的水稻种植方式。在收获烘干环节, 收获环节大部分地区实现了机械化, 稻谷干燥目前主要还是采用自然晾晒的方式。为此, 针对丘陵山地田块面积小且不规则的特点, 管理部门下一步应在推广应用现有农机具的基础上, 加快推广适合丘陵山地水田作业农机具的应用。

2) 相比于水稻人工抛秧模式, 机插秧模式整体省工、节本增产效果明显。在工效方面, 机插秧模式在任何一个环节工作效率均是人工抛秧模式的数倍;在成本方面, 人工生产种子成本比机械化生产成本高出65元/hm2, 各环节人工作业成本比机械化作业成本高出1 726元/hm2左右;在产量方面, 机插秧模式平均增产319kg/hm2, 增产率达4.66%;在工效方面, 机械化生产方式使得水稻生产用工量大为减少。通过数据分析, 得出存在水稻人工抛秧模式的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比机插秧模式稍大, 但产量低的现状。这说明了影响水稻产量的因素众多, 单从某两个生物学指标上不能衡量, 应结合所有指标科学考虑, 进一步考证。

浅析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技术推广 篇10

在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过程中,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必要的基础与保障, 要想确保我国农业实现稳健且高速增长, 进而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则就需要提高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的重视程度。而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入的背景下, 为了进一步促进丘陵山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一系列惠农政策出台, 进而为促进该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奠定了基础。从达州区堡子镇农业发展的现状看, 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独居特色的农副产品, 发展特色农业产品、借助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该地区加快农业经济转型注入动力,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就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支撑。

2 丘陵山区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有效途径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政策的扶持与先行能够为丘陵山区推广农业机械技术提供必要的基础和保障, 因此, 对于当地政府而言, 要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此基础上, 结合中央政府所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 根据该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求, 制定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同时, 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切实为农民购置农机器具提供资金上的补助, 同时要落实相应的应用技术培训与宣传工作。

2.2 实现推广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并积极推行先进技术成果

要实现农业机械化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当地政府而言, 需要结合达州区堡子镇当地自然气候与地理环境的实际状况,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 加大对优势产业的重视力度, 并提高对农副加工产业的扶持力度, 而现在堡子镇主要推广的是小型微耕机、稻麦脱粒机、而缺乏真正适应本地区的, 插秧机、小型收割机、收获处理机械等, 通过深入的调研来制定有针对性的农业机械技术推广工作的方案;要积极的将先进的农机技术成果进行应用实践。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需要有针对性的对关键进行试点, 并在技术逐步成熟的基础上进行推广, 针对特色农业经济作业要明确其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向, 并积极将先进的农机技术成果进行尝试与应用, 以切实突破当前丘陵山区农业发展瓶颈的束缚, 为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2.3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并明确主次

在实际进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 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推广, 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在引进新技术的基础上, 要以试验为基础来示范推广, 进而为切实发挥出农业机械技术的优势作用奠定基础。同时, 在实际调研的过程中, 要基于该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明确重点与主次, 针对关键进行招标, 并将农机与农艺进行结合, 以最大程度的发挥出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优势作用。

2.4 加大培训与宣传力度, 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实现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以切实发挥出先进生产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 进而推进该地区农业转型的步伐, 其关键在于农民本身, 只有农民在思想上意识到使用先进农业机械技术的优势, 才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其中, 因此, 这就要求要针对该项工作的开展, 加大宣传与培训的力度。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 除了通过传统的印发宣传手册的方式外, 还可以通过网络来进行宣传, 并将这一工作深入到田间地头, 通过农业专业人才来进行实地宣传与讲解, 为切实实现农业机械技术的有效推广提供保障。

3 总结

综上所述, 在全面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与发展步伐的过程中, 对于四川省达州区堡子镇而言, 地理偏远, 道路崎岖, 其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 而其又是主要的粮食与油料作物生产基地, 尽快实现农业机械化, 刻不容缓, 因此, 需要积极的将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应用。在实际推广这一技术的过程中, 要以政策先行为基础, 加大扶持力度, 并要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积极推进先进的技术成果, 同时以点带面、明确主次来实现技术的推行, 此外要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 为切实发挥出农业机械化技术在现代化农业发展中的优势作用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凌萌.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之研讨[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5 (01) :94-95.

[2]广东加大丘陵山区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推广力度[J].现代农业装备, 2013 (06) :2.

上一篇:布局方式下一篇:三融合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