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应急现场

2024-07-20

电力应急现场(精选十篇)

电力应急现场 篇1

随着我国特高压互联电网的建设,越来越多的输变电设施穿越自然和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西南地区众多输电通道都位于高海拔、高寒的山区和无人区。为应对自然灾害对电网安全带来的威胁,确保突发自然灾害或事故时能快速进行应急处置救援,国家电网公司自2008年起大力建设应急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初步建成了国网–省–地–县四级应急指挥中心的信息互联网络和以卫星通信为主的应急通信系统。但上述系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诸多不足[1],卫星车虽然能和后方建立起宽带的卫星通信连接,但欠缺现场广域的通信接入能力,现场监控能力、调度指挥能力、数据采集能力相对较弱。救援经验表明,大型灾害现场情况复杂,地形条件多变,救援处置的范围常随灾情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因现场救援队伍、人员较多,现有的应急通信站点难以及时、充分地满足所有应急队伍的通信业务需求;现场通信覆盖能力不足还导致信息上报不及时、与现场情况不同步、人员及物资难以追踪、命令下达与执行相脱节等情况时有发生,大大影响了救援的效率。

为解决现有现场应急通信站点覆盖不足的问题,有必要对现场通信的接入和覆盖方式进行升级和改造。电力应急抢险救援通常在野外或无人区作业,公共运营商网络无覆盖或覆盖不佳,必须建立独立的现场通信网络。为应对现有通信覆盖不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覆盖范围大、通信带宽高、移动性强、组网灵活、自愈性高、操作方便的现场应急通信覆盖和接入方法[2,3]。

本文提出了基于无线自组网的应急现场骨干网络覆盖方法,并提出了基于该网络的典型应用,有效地解决了现有应急通信手段的缺陷,可有效提升应急现场通信范围、容量和灵活性,可以显著提升电力应急指挥的效率。

1 应急现场指挥通信需求与特征分析

1.1 应急现场通信业务需求

电力应急现场处置是综合性的业务,现场灾情的侦察、信息数据的上报、指挥命令的下达、现场环境的监控等对现场应急通信的需求可归纳如下。

1)音视频多媒体传输:将现场灾情相关的图像、视频发送给后方指挥部。

2)语音对讲通信:现场应急人员需与后方指挥部进行语音对讲交流。

3)数据传输:现场报表、文档等文件需传输至指挥部。

4)定位监控:指挥部需对现场环境、人员、物资等进行定位和监控。

为满足上述需求,且保证各类通信的兼容性和通用性,现场应急通信网络应是一个基于IP的宽带通信网络,各类视频、数据、语音、定位业务通过IP网络承载,并通过便携终端、笔记本电脑、PC、视频会商终端等以Wi-Fi或以太网方式接入,再通过卫星通信与后方指挥部建立连接。

1.2 应急现场通信覆盖的特征

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现场环境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应急现场的通信需求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地震时需对城市区域生命搜救和应急供电等业务进行网状覆盖,冰雪灾害时需对输电线路沿线进行线状覆盖,滑坡、泥石流导致现场难以进入时需对变电站或铁塔进行远距离覆盖等。随着应急处置进程的推进,应急工作的任务会发生变化,应急通信覆盖的需求也随之改变。总体来讲,在进行电力应急救援处置时,对现场通信覆盖的需求应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通信覆盖距离:通常需覆盖数千米甚至数十千米。

2)通信覆盖范围及移动性:支持点区域、线状区域、面状区域覆盖,且覆盖位置可灵活变化,可自动优化网络路由。

3)通信网络容量:总体通信带宽应可支撑视频、数据和语音的传输。

4)网络鲁棒性:路由协议可自动更新,应急现场个别区域的次生灾害导致个别通信节点失效时不应影响网络覆盖的范围和性能。

5)终端接入容量:支持数十个至上百个终端的同时接入及通信。

6)操作便捷性:在现场无需任何设置,开机即可使用。

为满足以上条件,必须采用组网方式进行现场多点中继覆盖,点对点之间既要满足骨干网宽带通信,又要满足网络的灵活性和路由的鲁棒性。因此,需采用具有优化自组网协议的移动自组织网络(Mobile Ad Hoc Network,MANET)来进行覆盖。MANET是一种支持多跳、自愈、组网灵活的无线通信系统,现场适应能力强,无需复杂的网络设置即可自行建立起多种拓扑的多跳通信链路,且具有路由自愈能力,适用于覆盖范围大、接入终端数量多的现场广域通信。

传统的无线自组织网络在电力中已有一定的应用,如基于无线自组网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远程抄表等[4,5]。但这些应用场景通常较为固化,通信节点位置固定,通信带宽较小。而应急现场的通信由于以上特征,网络结构、路由协议、模块设计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优化和重新设计。

2 系统架构

2.1 网络架构设计

应急现场的无线自组网一般采用无线Mesh组网方式。无线Mesh网络是MANET网络的一种典型实现方式,与MANET相比具有明显的层次架构。Mesh网络一般分为骨干层和接入层,骨干节点数量相对较少、位置相对静止、功耗约束较少,以无线多跳连接支持稳定高效的宽带通信;接入层节点数量较多、单点数据少、功耗受限、移动性强,节点通过接入附近的骨干节点来提供海量数据的感知和传输。应急救灾现场有大量的人员、物资等信息,是典型的少数骨干节点相对静止、大量客户端移动性较强的场合,因此采用该结构的Mesh网络可为用户提供稳定、高效、灵活的宽带接入服务[6]。应急现场Mesh网络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应急现场Mesh网络总体架构Fig.1 Mesh network architecture for on-site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在该骨干型Mesh网络中,Mesh节点路由器之间通过宽带无线链路构成无线Mesh骨干网络,通过将Mesh节点架设在现场工作地点附近,提供现场通信接入覆盖。移动接入终端利用Wi-Fi无线链路,与为其提供接入服务的Mesh路由器通信,接入骨干网络。在该架构中,移动接入终端之间不进行直接通信,其数据通过接入骨干Mesh网节点后再进行中继转发。与后方通信时,所有数据通过Mesh网络汇聚节点传送到卫星通道并与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内网相连。每个Mesh网络节点既可以作为路由中继,又可以作为移动终端的AP接入,实现去中心化、无需配置的灵活组网,保证了现场通信的灵活性。根据实践经验,采用10~20个骨干节点进行10 km2面积的通信覆盖,即可满足大部分典型电力应急场景的通信需求。

2.2 Mesh网络节点硬件设计

Mesh网络路由器的物理层具有2个无线收发通道,一个是Wi-Fi覆盖通道,主要为节点提供移动终端无线接入功能,另一个是Mesh骨干网络通道,用于实现当前Mesh节点与其他Mesh节点之间的骨干宽带通信。Mesh骨干节点硬件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Mesh骨干节点硬件设计Fig.2 Mesh backbone node hardware design

电力应急现场环境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城区、山区等复杂地形区域,多径效应复杂,点对点的网络通信节点往往无法做到完全通视,因此骨干网络通信链路选用800 MHz以下的超短波波段,可有效提升信号绕射能力。在信道调制方面,采用编码正交频分多址(Cod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COFDM)技术进行自适应动态调制,可有效抵御多径效应带来的通信链路劣化。Wi-Fi接入点选用支持IEEE 802.11标准的2.4 GHz频段,采用MIMO多天线技术和OFDM提升信道容量和可靠性,可支持手机、平板、笔记本等便携终端的接入。Mesh节点通信模块设计技术参数见表1所列。

表1 Mesh节点通信模块设计技术参数Tab.1 Mesh communication node specifications

为保证应急现场通信网络容量满足不少于20个移动终端的接入和应用,Mesh骨干通信链路数据吞吐率应尽可能大,因此设置为高阶调制54 Mbps模式,尽管因此会牺牲一部分传输距离,经验证仍可以满足平均单点0.5~1 km2的覆盖需求。

2.3 Mesh自组网控制软件开发及协议优化

Mesh自组网协议是实现应急现场广域灵活通信的关键技术,是当节点加入、退出、移动、损毁等情形下网络拓扑变化时,保证网络通信自愈能力的重点。节点路由协议设计架构如图3所示。

图3 节点路由协议设计架构Fig.3 Architecture of routing protocol design

针对节点相对静止以及网络不同工作模式中业务传输需求的特点,协议设计时重点考虑网络的自组织能力和动态重构能力。组网协议在嵌入式Linux系统上进行开发与实现,在内核空间计算路由信息维护路由表。

Mesh路由协议一般分为主动路由和按需路由2种。在主动式路由模式中,根节点会周期性地广播探测报文(Root Announcement Frame,RANN)持续感知网络拓扑变化并维护最短路由,具有寻路时延较短、路径跳数较少的优点,但协议开销较大,节点功耗增加。在按需路由模式中,仅在2个Mesh节点需要发送数据时才计算路径。按需路由模式虽然节省了大量拓扑管理资源,但由于每次发送数据都需计算路径,效率低,时延大,无法满足应急现场通信的实时性要求。因此需对上述协议进行改进,采用混合路由协议(Hybrid Wireless Mobile Protocol,HWMP)既可以减少网络拓扑的管理开销,又可以提升路由效率[7]。

HWMP协议的主要特征是在Mesh网络中配置了根网关节点(Mesh Portal Point,MPP)。根节点主动路由查找如图4所示,在MPP节点以主动路由查找模式建立树状结构的网络路由并存储生成双向距离矢量树,作为网络的初始路由。自然地,这个根节点在本系统中就是与卫星通信站连接的节点。

图4 根节点主动路由查找Fig.4 Root node proactive routing

初始路由建立后,若网内节点有数据向网外发送,则该数据将直接通过初始路由表的路径经由MPP网关节点发送至外网,无需再次计算路由。若节点有数据发送至网内其他节点,则可能因为网内存在比初始路由更优的路径,系统将启动按需路由模式进行路由更新,网络内按需路由查找如图5所示。

在该过程中,目标节点B收到源节点F的数据后,会启动按需路径发现机制,通过正向路由探测(PREQ)发送相应的路由请求包,而源节点F在收到该路由请求后会启动反向路由反馈(PREP),在网络中找到效率更高的其他多跳路由,作为B和F之间的新路由,后续B和F之间的通信将通过这条效率更高的路由进行。

图5 网络内按需路由查找Fig.5 On-demand routing in the network

为了保证路由的最优化,网络在进行路由选择时定义了一个空中链路度量参数metric字段。该参数是在链路选择时的决定性参数,每个PREQ在被中间节点转发时,中间节点都会更新PERQ消息中的metric字段,加上从上一跳节点到当前节点link的metric值,然后再转发给下一个节点。而PREQ的目的节点收到多份被不同节点、不同路径传播过来的PREQ消息,最佳路径的选择根据整个链路的metric值来进行判断。当PREQ里有相同或者更新的序号,而metric更优(更小)时,目的节点就会选择这条路径作为更优路径并更新路由表项。

每条空中链路的metric表示一个8 192 bit的数据Frame在空中链路接口的传输时间,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ca为当前链路的空中链路metric,O表示数据报文前导序列等包头开销,Bt为固定值8 192,r代表传输速率,ef为当前链路的误码率。ca越小,代表当前Mesh链路占用空中接口的时间越短,则其效率更高,是一条更优的路径。基于空中链路度量的路由协议可以保证网络的连接质量最优化,提升应急现场网络的可靠性。

3 系统应用

3.1 自组织网络应用场景

本文提出的应急现场自组织通信网络拓扑变化灵活,在应急现场无需作任何设置即可投入使用,组网方式包括链状组网、网状组网、多区域组网等多种类型[8]。应急现场自组织网络应用模式如图6所示。

图6 应急现场自组织网络应用模式Fig.6 Application mode of on-site emergency ad hoc network

在近年来的电力应急实践中,上述各类组网方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应急处置现场。

1)链状组网:适用于雨雪冰冻灾害时输电走廊沿线的应急指挥通信。

2)网状组网:适用于地震等大面积突发灾害时城区应急供电及配网抢修作业现场。

3)多区域组网:适应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交通遭遇阻碍时不同区域之间的应急指挥通信。

3.2 无线终端APP应用软件开发

应急现场自组织网络的建立为移动应用提供了可能性。为了高效、充分利用应急现场广域、灵活的通信网络,以手机APP应用的方式开发了基于电力信息专网的应急现场即时通信及定位软件。为最大限度提升应用的通用性和普及性,APP软件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平台,利用Android SDK在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上开发,实现现场人员之间及现场人员与指挥中心之间的定位信息、视频、图像、语音及文字信息的实时交互传输。应急指挥APP软件设计框架如图7所示。

图7 应急指挥APP软件设计框架Fig.7 Framework of emergency commanding application design

现场人员使用智能手机终端,可以实现语音、文字、图片、视频和位置信息的共享和上传,也可实现多人群组的消息共享和管理。系统服务器可放置在现场任一网络通信节点,也可放置在后方指挥中心,通过卫星通信链路与应急现场进行交互。应急对讲APP软件功能界面如图8所示。

图8 应急对讲APP软件功能界面Fig.8 GUI of emergency commanding application

基于应急现场自组织网络的APP应用充分扩展了现有的应急通信手段。过去电力应急现场指挥使用的集群对讲通信、单兵图传、北斗定位、文档传输等功能,都可以通过手机APP接入应急现场通信自组织网络进行集成。这不仅大大提升了应急指挥效率,而且也降低了应急通信装备的成本。

4 结语

本文提出的无线自组织电力应急通信系统深入挖掘了电力应急现场工作场景的特点,通过对网络节点、路由协议的研究和优化,可以实现在雨雪冰冻、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各类典型电力应急场景下对现场通信覆盖的不同需求,网络通信容量充足,自愈能力强,灵活性高,大大扩展了电力应急现场指挥通信业务的承载能力。基于该网络开发的手机APP软件可以实现对语音、文本、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和定位信息的监测,有效提升了应急指挥的效率,对建立电力应急现场指挥系统具有很好的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洪.关于电力应急通信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电力系统通信,2009,30(6):6-8.YANG Hong.Discuss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power emergency communication system[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09,30(6):6-8.

[2]卢志俊,黄若函,周招洋.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0,31(7):50-52.LU Zhi-jun,HUANG Ruo-han,ZHAO Zhao-yang.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 smart grid[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10,31(7):50-52.

[3]杨鸿昌,邓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电力应急救援智能通信系统[J].电力信息化,2011,9(10):127-131.YANG Hong-chang,DENG Chuang.Internet of things based 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power emergency rescue[J].Electrical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1,9(10):127-131.

[4]周立志,占玉兵,夏峰,等.微功率无线自组网抄表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电力建设,2012,33(3):15-18.ZHOU Li-zhi,ZHAN Yu-bing,XIA Feng,et al.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meter reading system based on micro-power wireless ad-hoc network[J].Electric Power Construction,2012,33(3):15-18.

[5]程远,韦磊,朱红.无线Mesh网络在输电线状态监测系统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通信,2012,33(7):31-34.CHENG Yuan,WEI Lei,ZHU Hong.Application of wireless Mesh network in power line status surveillance system[J].Telecommunications for Electric Power System,2012,33(7):31-34.

[6]李开红,邹冬超,陈宝仁.宽带无线Mesh在输电线路在线监测的应用研究[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14,12(1):47-50.LI Kai-hong,ZOU Dong-chao,CHEN Bao-ren.Applied research on the broadband wireless Mesh technology for transmission line online monitoring[J].Electric Power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2014,12(1):47-50.

[7]杨孟珂,杨亚涛,白中英.基于HWMP协议的无线Mesh网络多网关路由协议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26(12):4-8. YANG Meng-ke,YANG Ya-tao,BAI Zhong-ying.Research on multi-portal protocol for wireless Mesh networks based on HWMP[J].Microelectronics and Computer,2009,26(12):4-8.

地震应急预案和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篇2

1.1 编制目的

为切实加强防震抗震工作的管理能力,确保在地震前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各项准备工作,临震能迅速进入应急状态,震后能有效投入救灾工作,不断提高地震应急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结合XX„2014‟13号文件要求,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

根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四川省防震减灾条例》、《甘孜藏族自治州地震应急预案》、《雅江县地震应急预案》、XX”文件要求制定。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水电工程XX办公及生活场所和的施工区地震灾害事件。

1.4工作原则

(1)实施应急救援预案以保护人员优先、防止和控制事故蔓延优先、保护员工生命财产安全优先为指导方针,体现事故损失控制、预防为主、统一指挥、高效协调和持续改进的思想。

(2)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团结合作,快速反应;齐心协力,最大限度内减少损失和人员伤亡。

(3)本着“防重于抢,预防为主”的原则,为确保施工生产进度目标的实现,把人员伤亡事故可能对工程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2危险性分析

2.1XX单位概况

XX成立于2013年1月,承担了XX开挖Ⅰ标、XX开挖Ⅱ标、大坝工程标和泄水建筑物工程标等工程项目。

XX现有坝肩开挖项目部、总监工作部、技术质量部、合同部、安全环保部组成。

2.2危险性分析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且地震灾害不可预见性及其危害性,地震灾害损失包括地表断裂、山体滑坡以及阻塞河道和洪水泛滥、地陷和砂土液化、建筑物倒塌破坏及其次生灾害,使生命线工程如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破坏,经济与生产活动停滞(停工、停产等),造成人员重大伤亡等等。

(1)地震可能带来边坡失稳垮塌,危及基坑或下部施工人员安全。

(2)地震可能造成正在施工中的建筑设施、隧道等结构破坏,造成人员伤亡、施工停止。

(3)地震可能造成围堰、已经运行的挡水建筑建筑物溃坝,造成被保护区域或基坑施工人员、设备安全。

(4)地震可能造成交通受阻,通讯中断、供电停止,造成工程建设全面停工,造成工程经济损失。

(5)地震可能导致边坡大滑坡形成堰塞湖等次生灾害,危及下游施工建设和人员安全。

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3.1 指挥机构

抗震救援指挥部

总 指 挥:XX

手机:XX 副总指挥:XX

手机:XX 成 员:

抗震救援指挥部工作职责:

(1)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地震地质等灾害的管理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2)负责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和决策,根据外部信息来源,迅速做出抢险救援决策,发布启动应急救援预案指令,统一协调指挥事故应急救援工作。

(3)指挥抢救伤员,根据现场需要,调动调配一切资源投入救援工作。

3.2应急抢险工作机构 3.2.1事故应急救援办公室

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安全环保部

长:XX

手机:XX 副组长:XX 成员:

应急救援办公室工作职责:

(1)宣传地震科学知识,增强员工客防震避险、自救互救能力;

(2)负责协调内部事务安排,做好接警、报警、上报等工作。

(3)负责救援期间内部人员安排,全面准确掌握事故发展动态,及时向上级单位反馈信息。

(4)收集灾情和救灾物资库存情况上报;

(5)做好灾情评估和抗震救灾总结。

3.2.2事故应急抢险救援组 组

长:XX

手机:XX 副组长:XX

手机:XX 成 员:

抢险突击队成员由45岁以下的全体监理人员组成。事故应急抢险救援组工作职责:

(1)遭遇突发性地震侵袭后,按照抗震救援指挥部发出的指令,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抢险救援,最大限度内减少和降

手机:XX 低损失及人员伤亡。

(2)抢救被埋压人员,运送危重伤员。

(3)震后迅速关闭燃气、供水系统,打开应急照明设备,排除火灾等次生灾害源险情,防止次生灾害蔓延。

(4)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畅通,设臵消防安全疏散指示标志和应急照明灯。

3.3保障机构 3.3.1后勤保障组

长:XX

手机:XX 成员:XX

XX 后勤保障组工作职责:

(1)负责内外联系,根据抗震救援指挥部的指令及事态的发展情况,报警求援。

(2)在临震应急期紧急采购本单位所需的食品、饮用水、棉衣、棉被、雨具、应急灯、电筒等与抗震救灾相关的物资。

(3)在震后及时清点上述救灾商品的储备情况,做好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紧急征用准备。

3.3.2车辆保障组

长:XX

手机:XX 成员:

车辆保障组工作职责:

负责应急救援时的交通运输和调度工作。

3.3.3 善后处理组

长:XX

手机:XX 副组长:XX

手机:XX

XX

手机:XX 成员:

善后处理组工作职责:

负责全面了解地震地质灾害后员工的安全健康情况,负责地震地质灾害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工作,负责向专项应急领导小组汇报地震地质灾害突发事件善后工作处理情况。

3.3.4医疗救护组

长:XX

手机:XX 副组长:XX 成员:

医疗救护组工作职责:

(1)安抚惊吓者情绪;

(2)对伤员进行清创包扎

(3)转移重伤员。

3.3.5外部救援机构

XX县急救中心(电话:)武警消防大队(电话:)3.4 相关职责

3.4.1抗震救援指挥部通过内部报告制度和掌握的外部

手机:XX 信息来源,迅速做出决策。

3.4.2应急救援机构任命事故现场的管理者,并确定事故现场管理者的义务和责任。

3.4.3抗震救援指挥部机构内人员因生病、节日、出差不在岗时,根据需要调配其他人员补充。

3.4.4任何人抗震救援期间发现事故隐患或事故苗头时,都有义务就地采取正确措施排除和控制事故发生;可能危及人身安全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应迅速报警求援。报警电话为:

火警电话:119,医疗救助中心求助电话:120,道路交通事故求助电话:122。

在报警中,要讲清楚事故发生地点、部位、单位名称、联系电话等。

3.4.5在地震灾害未得到有效控制,灾害进一步扩展有可能危急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下,现场人员和其他人员应采取自救、互救的措施,迅速撤离事故现场,到达安全区。4 地震灾害分级

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1)特别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5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100人及以上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亿元及以上的地震灾害。当公司员工及家属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2)重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30—49人死亡(含失踪),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地震灾害。

当公司员工及家属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上地震、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3)较大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10—29人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地震灾害。

当公司员工及家属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上地震、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4)一班地震灾害。造成员工及家属10人及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10人以下重伤,或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下的地震灾害。

当公司员工及家属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上地震、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5预警及响应机制

5.1预警和灾害报告

应急救援办公室成员接到当地政府关于地震灾害预警信息或发生地震灾害后,及时报告总指挥部,同时拨打武警消防电话XX和XX县急救中心电话XX。总指挥部立即对事故进行判别,按级别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布臵灾害应对和抗震救灾工作。

应急组织机构收到突发事件信息后,1个小时内电话向业主、咨询公司和事件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2个小时内用电传方式书面向上级单位报告,24小时内用电传方式书面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省国资委、省安监局、省电监办等部门报告。60天内向上级相关部门报送事件调查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事故发生时间、类别、地点和相关设施;②联系人姓名和电话等。

5.2分级响应

XX单位中心地震灾害应急工作遵循分级响应的原则,根据地震灾害(或预测)的等级,按I级(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II级(应对较大地震灾害)、III级(应对重大地震灾害)、IV(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应急响应。

5.2.1 I级响应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XX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臵和抗震救灾工作。协调地方市(地区)、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救援,XX单位全力配合,并请求管理局等单位给予救援上的支持,及时报告公司获得指导性资源的帮助。5.2.2 II级响应

重大地震灾害发生后,XX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臵和抗震救灾工作。协调地方市(地区)、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救援,XX单位全力配合,并请求管理局等单位给予救援上的支持,及时报告公司获得指导性资源的帮助。

5.2.3 III级响应

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XX单位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处臵和抗震救灾工作。协调地方市(地区)、县级有关部门组织应急救援,XX单位全力配合,并请求管理局等单位给予救援上的支持,及时报告公司获得指导性资源的帮助。

5.2.4 IV级响应

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XX单位应急处臵,启动救援措施,协调管理局、事发县级地方政府给予救援上的支持,及时报告咨询公司获得资源上的帮助。

6现场应急处臵

6.1应急行动

(1)监理中心抗震救援指挥部发布预警警报,抗震救援办公室在接到监理中心抗震救援指挥部发布的预警警报后,立即向各抗震救援小组传达预警警报。

(2)在地震灾害预警警报发布后,各抗震救援工作组必须实行24小时值班,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的防范,实时向抗震救援指挥部或办公室报告最新事态发展及处臵情况。

(3)当遭遇突发性震灾灾害时,立即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6.2现场处臵

地震预警发布后,及时向上级领导反映情况,要求救援,挥部通知其他各部门进入预警状态,随时准备开展救援工作,同时各部门在防震领导小组领导下严密监视震区受灾的情况,发现灾情时,迅速组织力量,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灾情蔓延,同时利用器材装备,参与抢险救灾工作和自救,最大限度减少破坏性地震造成的损失。

6.3现场抢险

(1)利用手中最有效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器材向附近的医疗急救部门发出紧急呼救和救援信息,以求尽早得到援救和协助,指派人员在交叉路口等候,及时引导医疗部门车辆及救护人员到达现场,赢得抢救时间。

(2)本着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迅速组织抢救生命,救援时要注意先抢救建筑物边沿瓦砾中的幸存者,及时抢救那些容易获救的幸存者,以扩大互救队伍,轻伤员应自救互救,凡是神志清醒的者伤员均应立即进行伤情自检、互检,尽可能相互帮助,进行一般损伤的处理。未受伤或受轻伤的人员应积极加人抢救队伍,对危重伤员进行抢救。

(3)组织最先赶到的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和纠正。群众自发性的现场救护,往往会出现一些差错,只要医务人员一到场,即可请他们普遍检查一遍救护情况,看有否差错或不当之处,发现问题立即指导纠正,同时负责整个抢救、搬运过程的技术指导。

(4)拦截适于转运伤员的车辆,将应该运走的伤员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急救车应优先运载危重伤员。对抢运紧急救灾物资和救灾人员的特种车辆,要提供快速通行条件,确保安全、及时、准确、高效。

6.4应急逃生路线

6.4.1营地内逃生路线

营地内工作、生活人员以XX单位营地正门为第一逃生路线。

6.4.2施工区工作人员逃生路线

施工区工作人员逃生时以就近洞室为目的地的原则进行逃生:

右岸开挖I标施工区:

右坝肩、开关站、进水口附近的人员以XX作为第一逃生目的地,选择最近便道,以最快速度逃至XX隧洞。

右岸开挖II标施工区:

①左坝肩、溢洪道进口附近的人员以XX隧洞作为第一逃生目的地,选择最近便道,以最快速度逃至XX隧洞。

②溢洪道出口附近的人员以XX隧洞作为第一逃生目的地,选择最近便道,以最快速度逃至XX隧洞。

6.5应急结束

地震灾害得到控制后,灾害事故直接应急任务和现场伤亡人员施救活动结束,以及灾害事故得到初步控制后,并经现场指挥部检测评价确无危害和风险后,由最高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宣布应急结束,结束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7后期处臵

7.1善后处理

(1)在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后,由XX抗震救援指挥部统一领导和协调灾害后恢复与重建工作,各部门组织力量尽快恢复通讯、供水、排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设备,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秩序。

(2)各部门做好相关的善后处理工作,包括人员安臵、受伤人员继续医疗救治、疾病控制、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补偿,提供生活必需品等工作。

7.2调查和总结

根据地震灾害范围和程度,经有关部门调查评估,提出恢复重建计划,报公司领导批准后实施。

需要咨询公司援助的,由领导根据实际情况向公司提出申请。

8保障措施

7.1 通信与信息保障

随时保持通讯网络的畅通,以便及时、准确的收集信息来源,及时掌握道路交通动态。应急救援通讯网络,以手机联络通讯为主,固定电话通讯联络及电传方式为辅。

7.2 应急队伍保障

贯彻执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生产工作原则。监理中心全体员工,既是生产人员,又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急救援人员,现场负责人,既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又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应急抢险救援的临时指挥员。

8宣传教育、培训和演习

8.1 宣传教育

XX抗震救援指挥部要求抗震救援办公室对各部门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使职工树立科学的防御意识。动员职工积极参与防震减灾活动。抗震救援办公室宣传和解释地震应急预案以及相关的地震应急法律、法规和规章,增强职工的地震应急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8.2 培训

抗震救援办公室向各部门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的公共培训,增强职工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知识和能力。指挥部要求各级领导、应急管理和救援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常规性培训等。

8.3演习

根据地震应急预案,XX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专业性综合性的应急演习,做好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及通信联络,确保各种紧急状态下的有效沟通和统一指挥。

应急演习包括以下几项措施:

(1)地震灾害预防期间通讯系统是否能正常运作。

(2)现场人员是否能按安全撤离路线、通道撤离到安全避震场地。

(3)应急救援机构能否及时参与震灾的抢险救援。

(4)有关抢险救援设备、物资能否到位。

(5)抗震救援专业工作组或抢险救援队执行任务的能力和相互间的协调能力,能否充分有效地调配应急救援力量。

通过应急演习,培训应急队伍,落实岗位责任,熟悉应急工作的指挥机制、决策、协调和处臵的程序,识别资源需求,评价应急准备状态,检验预案的可行性。

责任及奖惩

地震灾害应急处臵工作实行行政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对应急管理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发生地震灾害时,任何人都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或阻止他人参加救援工作,对不负责任、不愿意承担义务,推诿的行为,以及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地震灾害重要情况的,将按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交由司法部门追究法律责任。

附件

附图: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响应程序

救援体系机构联系方式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响应程序图

救援体系机构联系方式

总 指 挥:王奇峰

手机:*** 副总指挥:韩建东

手机:*** 成员:钟贤五

手机:***

张家华

手机:*** 黄志辉

艾德军

王艳芳

陈维平

电力应急现场 篇3

关键词:现场;非正常处置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 TE8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47-2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铁路作为出行方式。但是,从目前我国铁路运输的现场实际来看,非正常应急处置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部分干部职工非正常应急处置能力差、适应新技术设备的应急处置模式尚未形成、非正常应急培训演练不能满足现场需求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

因此,铁路应该时刻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总结应急处置先进经验,规范编制应急处置预案,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可靠。

1 铁路运输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所面临的形势

1.1 社会对铁路的高度关注给应急处置工作带来巨大压力

一直以来,铁路运输的安全都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铁路在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设备故障导致的列车晚点、停运等,就会造成网络上的各种议论和批评,如果发生行车安全事故的话,更会引起社会大众的强烈反响,因此,社会对铁路的高度关注给铁路应急处置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所以,如何在铁路运输过程中,把保证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作为根本出发点,做到“安全第一”,成了当下最值得研究的问题。

1.2 建立适应新设备的应急处置模式面临巨大挑战

目前,为了满足人们对铁路运输安全、时效性越来越高的要求,铁路行业加大了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大量新型、高科技含量的设备投入到生产现场中,但是,越是高科技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就越复杂,修复就越困难,对现场操作、维护、抢修人员素质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如何全面掌握新设备操作方法,快速发现、处理设备故障,恢复运输生产正常秩序,建立适应新设备的应急处置模式就成为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

2 铁路运输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存在的问题

2.1 部分干部职工应急处置能力差

众所周知,对于铁路行车工种来说,正常办理接发列车作业已经非常熟练,但是,在遇到各类设备故障时,比如,红光带、道岔失表、信号机故障、接触网停电、水害断道等,很多铁路职工处理起来都是手忙脚乱,杂乱无章,经常漏掉某些关键环节或处理程序前后颠倒,从而使得故障造成的影响进一步扩大,严重的甚至威胁到行车和人身安全。与此同时,部分把关干部基本功不扎实、业务水平不高,设备故障上岗把关时没有真正起到卡控安全的作用,不能监督职工把故障处置流程和非正常接发车标准执行到位,从而给应急处置工作埋下安全隐患。

2.2 部分铁路干部职工思想守旧、学习主动性差、依赖性强

虽然铁路行业近年来投资巨大,大量的新技术设备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很多的铁路干部职工思想落后,没有真正认识到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学习主动性差,不思进取,经验主义思想严重。“我这么多年就是这么干的也没见出事”之类的言论挂在嘴边,没有真正掌握新技术设备的相关知识,使用设备的理念和方法还都比较传统,没有熟练掌握到新技术的精髓。还有,部分职工对干部依赖性强,非正常应急处置过程没有主见,领导说怎么干就怎么干,没有从思想上紧跟铁路行业发展的步伐。

2.3 非正常应急培训演练不能满足现场安全生产需求

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归根结底就是要考验铁路职工的心理素质和平时的基本功。据相关数据统计,很多铁路企业的职工在平时的应急演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心理素质也不强,但是,对于应急演练中出现的问题,很多职工在事后也不进行总结反思,从而产生了“过后就忘”的现象。与此同时,很多铁路站段的车间、中间站定期对职工开展的应急演练培训也是敷衍了事、走过场,职工对下班后占用休息时间进行培训演练也是抵触情绪严重;还有,部分车间、中间站尤其是小站缺乏先进的演练技术设备。综上所述,日常开展的非正常应急处置培训演练效果不佳,不能满足现场安全生产需求。

3 铁路运输非正常情况科学应急处置的方法

针对铁路运输非正常情况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坚持“安全第一”的理念,规范编制应急处置预案,总结过去的工作经验,强化职工队伍应急素质和能力培训,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下面我们就来总结下铁路运输非正常情况科学应急处置的方法。

3.1 树立正确应急处置理念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铁路运输非正常情况下干部职工的应急处置水平,就需要铁路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应急处置理念,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时刻要把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妥善处理好铁路经济效益与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故障原因未判明或设备单位未全部销记的情况下,不得臆测行车、盲目放行列车,非正常作业时严格执行《非正常接发列车作业》标准,不得省略步骤或颠倒顺序,不能放过任何一处安全隐患问题,保证铁路运输的安全稳定。

3.2 规范编制应急处置预案

在铁路运输的过程中,规范编制应急处置预案显得非常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非正常情况,编制一一对应的、详尽的应急处置预案,明确非正常作业时每一名干部职工的责任,详细制定突发事件事发、事中、事后各个阶段的具体处置流程,并绘制简明易懂的、附有联系电话的应急处置流程图,整理成册放置在信号楼上或纳入电子规章系统,以便值班员在非正常情况时快速查找参考。从而避免非正常情况时,值班员心里慌乱,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延误故障处置时机问题的发生。一旦有紧急情况发生,立即启动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按规定的处置流程将情况汇报列车调度员和上级部门,通知设备单位处理,并做好后续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压缩非正常作业时间。

3.3 吸取问题教训,推广先进经验

随着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长,铁路行车中的非正常情况也是层出不穷。我们要充分发挥铁路系统统一指挥、信息通畅的优势,每一次非正常情况处理完毕后,要通过视频回放、录音抽听、查看运统46登销记等多种手段,详细分析总结非正常应急处置全过程。将暴露的问题向全局、全路进行通报传达,各站段举一反三,并根据各自站场的实际情况开展模拟演练,及时消除潜在的安全隐患;而先进经验则向全局、全路进行推广学习,丰富各站段的应急处置理论知识储备。

3.4 强化职工队伍应急素质和能力培训

人才队伍建设对于所有的企业来说都非常的重要,铁路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定期开展对铁路干部职工的专业知识培训和非正常模拟演练,让一线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熟练掌握各种非正常应急处置方法。另外,铁路还应加大培训教育的投入力度,为基层车间、站配置仿真演练设备,尽可能的模拟非正常情况的处置过程,让行车人员在演练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素质。此外,还应通过奖励、表扬、调休等方式,调动职工参加培训和演练的积极性,职工积极性高,演练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果、有意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铁路运输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非正常情况,为了保证铁路能够安全运行,铁路企业应该不断总结非正常情况的处置经验,制定标准的应急处置方法,不断规范编制应急处置预案,并优化应急处置队伍建设,为我国铁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 李智涛.铁路运输非正常情况下科学应急处置的思考[J].上海铁道科技,2014,04:116-117.

[2] 王红奎.加强铁路企业应急管理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06:44-49.

[3] 孔庆霆,陈辉,李辉.浅谈提高高速铁路应急处置效率[J].山东工业技术,2015,20:215.

[4] 李得伟,杨励民.非正常情况下高速铁路客流组织的应对与应急策略研究[J].中国铁路,2013,11:8-12.

[5] 周峰,李小军.基于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置的铁路应急管理初探[J].铁道经济研究,2012,01:34-38.

江苏地震应急现场技术系统设计 篇4

关键词:地震现场,移动通信,卫星

引言

2008年汶川地震后, 地震应急迈向了高技术化、高机动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道路, 着重解决震后2小时、10小时、24小时内灾情获取问题, 提出应急期灾情服务和联动协同分析理念, 对地震应急期的信息产出、共享、多部门联动、专家群协同等任务开展提供技术保障[1], 这些任务的完成, 都离不开信息网络的支持, 这就需要应急期内提供一个完整、安全的通讯平台[2]系统。为解决这些问题, 江苏地震局配置了卫星通讯指挥车[3]和前方指挥车, 将现场通讯系统、办公系统、传输系统等有机的统一起来, 实现了现场应急队员和后方指挥部、专家组, 华东片区域内人员之间的数据、信息共享。

一、现场技术系统简介

江苏现场技术系统由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系统、音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办公系统、地震数据传输系统、其它输助系统等构成。

1.1现场卫星通信系统

1.1.1 VSAT卫星系统[4]:该系统建立与亚洲四号同步卫星 (122.2E) Ku波段的国家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网络平台, 主站设在国家地震局, 远端小站为车载站, 主要包括1.2米Ku波段玻璃钢 (SMC) 单反偏馈蝶形天线面、馈源、下变频信号放大器 (LNB变频器) 、上变频功率放大器 (BUC功放) 、天线支撑平台及伺服机构、寻星控制系统等, 可实现5分钟内全自动一键对星, 满足应急通信系统要求, 现场卫星通信链路如下图1所示。

1.1.2海事卫星[5]:配备了探险者727型海事卫星, 通过VPN隧道与外界相连, 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同时配备了便携式海事卫星两个, BGAN EXPLORER 500型和BGAN EXPLORER 700型, 使用的是地球同步轨道卫星3颗, 自身配备TRANCOMM提供的标准电话, 可不间断续航5—8小时左右, 在断电断网的情况下, 实现与外界通信, 系统通信链路如下图2所示。

1.1.3卫星电视小站:随车携带联信永益便携式0.75m手动接收机, 可在基础设施受到重大破坏时, 收看外界消息, 并通过车身大屏幕电视向群众发布消息。

1.2现场无线通信系统

1.2.1 Wi Max无线网络:为建立现场通信网络, 实现现场本地的通信, 以及现场和后方指挥中心 (或外界) 的联络, 配备美国艾克赛瑞宽带无线通信公司的Wi Max无线网络系统, 车载配置Excel MAX Ultralite台式机站, 移动终端采用美国Moseley手提箱式用户终端Excel MAX Portable CPE。该终端设备自带电池, 机动应用性强, 覆盖范围大, 3~30Km, 点对多点, 其主要目标是提供一种在城域网内一点对多点的环境下, 可有效地互操作的宽带无线接入手段, 可同时接入数百用户, 带宽上行达1~3Mbps, 下行达1~10Mbps, 传输质量高, 非视距、抗多径、低时延, 承载业务灵活, 业务兼容性高, 可高效支持地震应急指挥和各种应急工作对通信网络的需求, 设备坚固可靠, 能够适应不同地区地震现场的恶劣自然环境, 同时便于运输携带。

1.2.2无线网桥:为了延伸计算机局域网络, 配有Wi Fi无线网桥, 采用奥维通公司的Alvarion Breeze Net B14 5.8GHz的无线网桥, 高级的认证和基于AES和128 bit WEP运算, 系统支持基于IEEE 802.1Q的VLAN, 提供安全保护和虚拟网络VPN服务, 确保局域网用户间的安全连接。

1.2.3无线AP:为了提供车内和车附近5-10米范围内无线局域网覆盖, 配备无线AP接入, 使支持Wi Fi的终端设备可以最高54M的速度与指挥车网络相连, 并访问与卫星通信互联的所有网络, 选用支持802.11a/b/g标准的Linksys WRT54G2.4GHz无线AP。

1.2.4 3G通信:江苏现场通信还采用了电信3G (3G Super) 、联通3G (RM2-3G-CDMA) 、移动3G (RM2-3G-GSM) 三种网络通信方式, 解决了卫星在天气状况不理想的情况下, 通过3G移动公网, 接入互联网进行通信, 建立VPN等应用。

1.2.5无线对讲:两车共配有建伍TK-3000无线对讲机10台, 可在现场半径5公里范围内实现通话。

1.2.6短波电台:指挥车选用宝丽2050短波电台1套, 可在全省范围内呼叫。

1.3现场音视频采集与传输系统

1.3.1视频会议系统:通讯车安装泰德Edge95MXP高清视频会议系统, 指挥车安装了丽视Lifesize Express220TM视频会议系统, 可通过卫星链路、3G、地面网完成视频会议功能, 与后方指挥中心实现信息互通。

1.3.2单兵系统:为解决地震现场“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讯车上配备了Jo Mobile PP2000A车载式移动多媒体传输设备, 可将地震现场画面直接传输至通讯车。该设备采用先进的调制解调技术、信道编解码技术、差错控制技术, 并结合数字图像压缩等多媒体网络传输技术, 能够在高速移动环境下实现视频、语音、数据等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实时、同步传输, 具有覆盖范围广、灵敏度高、移动性好、抗干扰和抗衰落能力强、传输数据率高、稳定性和可靠性突出等优点, 为应急指挥通信提供远距离、高质量、高速率、无线实时传输的音视频, 覆盖范围可达到10km, 实现了地震现场画面即时传输。通讯车同时具有BNC插座、莲花插座视频输入各一组, 莲花音频输入两组, 配500米AV线, 普通DV即可将画面输入通讯车, 利用AV矩阵、视频会议系统切换现场画面传至后方指挥部。

1.3.3车顶DV:为了全方位观察现场画面, 通讯车车顶还装有雅安2020云台、Sony D70P摄像机各1部, 可升至距地面4.5米高度, 全方位了解周围全景。

1.3.4 AV矩阵:为调度通讯车的各路AV图像指向, 系统选用一台可将32路视频与音频输入信号切换到16路通道中任一路上的CREATOR AV32*16矩阵切换器。

1.3.5 V G A矩阵:为调度通讯车的各路V G A图像, 系统选用一台支持4路音频输入4路音频输出的CREATOR VGA0404矩阵切换器。

1.3.6调音台:为完善通讯车各路声音的调度与优化, 选用一台EURORACK PRO RX1202FX的8路机架型调音台。

1.3.7广播系统:为实现通讯车内外的广播功能, 系统车内广播功放选用佛山桑达AV299D, 并配置2只扬声器作为车内音响, 供视讯对话使用;车外广播功放选用迪士普DSPPA MP1500后级广播功放, 并配置4个TH-8/TU-80ML全天候扩音喇叭。

1.3.8有线/无线话筒:为实现通讯车音频的接入, 选用广东千达的AK-G62有线话筒和AK-G610无线麦克风。

1.4现场办公系统

为迅速给现场指挥部提供有效的震区图件, 指挥车上配有联想加固型D20-4155图形工作站3台、联想笔记本Think Pad T41oi电脑1台, 佳能image PROGRAF i PF650 A1绘图仪1台, 可输出A1纸幅的连续图件;兄弟MFC-9120CN一体机1台, 集打印、传真、复印为一体, 方便办公使用。

1.5现场地震数据传输系统

为解决目前在公共网络上传输数据的安全, 通讯指挥车安装了一套SJW04网络传输加密系统, 保障用户重要信息在公共网络上安全传输, 通过对数据包进行分析、加密、安全隧道封装、完整性检测、过滤等来保障数据传输的机密性、完整性、可靠性和唯一性。

指挥车上安装了正则创新Femtos 1100数据压缩机终端, 数据库部署在信息中心机房, 现场的数据通过数据压缩机传输, 起到了保密、安全性。

1.6现场其它辅助系统

1.6.1照明系统:通讯车安装星际CFF 22400+SONY FCB-EX480CP+400W金属卤素灯, 可以照明现场周围三公里范围景物;指挥车安装雅安2020A云台及卤素灯两只, 有效半径1公里。

1.6.2车载发电机:指挥车Panda 12000 NE及供电系统1套, 可连续续航十几小时, 供整车及外部设备电源;通讯车配备雅马哈EF6600E汽油发电机1台, 可持续供电二十小时左右。

1.6.3通讯车配有先锋DV-310-G DVD播放机来实现视频播放;忆志mdr0041四路图像硬盘录像机来完成各路视频信号的录取与调阅。

二、存在问题

自两辆车集成以来, 江苏现场参加了2014年省局机关各处室联合举办的综合应急演练、2014年5月16日参加了由宿迁市人民政府主办、宿迁市地震局承办的“2014-宿迁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2014年9月12日高邮市110指挥平台牵头贴近实战的地震应急综合演练, 2014年9月16日上海崇明岛华东片综合应急演练, 顺利完成了所有演练科目。高邮演练中, 该市110指挥中心、地震模拟现场和市民安置广场, 多路视频实时同时传输至江苏省省局指挥大厅, 专家组同步实施救援方案, 音视频效果良好。

(1) 由于车载负荷过重, 通讯车自重5吨、指挥车自重12吨, 一般乡村公路承受不了, 无法到达地震现场的最前沿, 末端信息采集只能靠手持DV或有限的有线视频采集, 导致信源不太稳定。目前解决的办法, 是配三脚架, 选好角度好, 固定线路和摄像机, 稳定信源采集。

(2) 因音视频采集设备接口较多, 且全部接入大连捷成UNT AV 8X8—FL音视频矩阵中, 同时输出时, 导致音频效果不理想, 有时有杂音, 音调时高时低现象。解决方法是, 做好各采集设备接入口的屏蔽, 所有线路采用高端屏蔽线缆, 插头、插座焊铆接牢靠。

三、结语

江苏省现场技术系统自两辆车集成以来, 对星操作简便, 链路建立快速, 各个系统汇集运行良好, 两车既可单独作业, 也可共同组网作业, 两车之间配有两个500米双绞线, 通过以太网互联设备YKG-400宽带延伸器相连, 最远可达1公里, 可直接和各类以太网设备连接。两种车上配备目前所有的通讯方式, VPN隧道5选1 (海事卫星、地面网、联通、移动、电信3G) , 加上卫星通讯方式, 多组合网络组成方式, 保证应急时网络保障, 同时可自备发电机工作, 在大震基础设施严重毁坏的情况下, 可独立完成应急保障需要, 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章熙海, 胡秀敏, 付荣国, 等.地震应急通讯保障系统的设计与思考[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11, 31 (1) :111-114.

[2]范楷.新一代应急指挥调度通信系统研究[J].通信技术, 2011, 44 (03) :35-37, 41.

[3]付荣国, 章熙海, 肖飞, 刘鹏飞.地震应急卫星通信指挥车通信系统设计[J].通信技术, 2014, 7 (2) :215-220.

[4]杨乐, 曾薇, 谭颖.地震应急卫星通信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震灾防御技术, 2012, 7 (1) :100-109.

现场应急预案 篇5

为预防夏季雨水天气,防止洪水灌井等安全隐患,经管路队决定,在68310瓦斯治理巷进行水灾避灾路线现场处置应急演练,为保证演练可以顺利进行,特制定演练方案如下。

二、演练地点及演练项目

1、名称:68310水灾现场处置应急演练方案

2、响应级别:二级

3、模拟伤亡情况:无人员伤亡

三、演练时间

20xx年7月10日16时00分(丙班)

四、演练地点

68310瓦斯治理巷

五、演练参与人员

包括演练人员、控制人员、观摩人员

1、演练人员

井下演练人员由7月10日井下所有作业人员与区队领导组成。地面演练人员由地面指挥部成员、参演单位领导及各应急救援小组成员组成。

2、控制人员

由指挥部成员、地面控制人员和井下现场控制人员组成,主要工作任务是指挥和控制演练范围、时间和进度,引导参演人员按应急程序实施演练行动,确保规定的演练内容得到充分演练,并负责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保障演练过程安全进行。

总指挥在矿调度指挥中心全面负责应急演练的指挥与控制工作;地面应急指挥基地副总指挥负责地面指挥和协调;各应急小组组长及参演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系统地面参与演练人员的指挥与控制;井下带班区队长及班组长分别负责各自分管的现场人员的指挥与控制。

3、模拟人员

管路队7月10日丙班跟班队长及全队井下作业职工

4、观摩人员

由上级有关部门领导组成。

以上人员在演练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点:演练人员对演练情景中的事件或模拟情况,根据指挥中心的命令,做出应急响应;控制人员根据演练情景控制演练人员,按照演练方案的要求,确保应急演练目标得到充分演示;评价人员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收集与演练相关的事实、事件、时间,负责对演练进展情况进行记录;观摩人员负责对整个演练过程进行总体评价。

六、应急演练组织领导机构及相关职责

(一)应急演练指挥中心设在抽采区调度

总指挥:区长、安全区长

成员:工程师、管路队队长、书记及地面工作人员

(二)分工与职责

1、各应急演练小组组成及成员

(1)应急演练小组

组长:管路队队长

成员:所有应急演练人员

(2)通讯联络小组

组长:队技术员

成员:技术员及青监岗员

(3)物资供应小组

组长:队核算员

成员:所有材料员

(4)医疗救护小组

组长:支部书记

成员:本队所有急救员

(5)交通运输小组

组长:管路队安全队长

成员:管路队有关人员

(6)信息报道小组

组长:主管技术员

成员:团支部及团员

2、指挥部及各小组职责

(1)区长、安全区长是本次应急演练的总指挥,全面负责组织实施本次应急演练活动。

(2)工程师和各应急小组组长亲自负责指挥协调应急小组的具体应急演练行动,是应急演练行动现场指挥与控制的第一责任者。

(3)技术员应根据《杜儿坪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要求,负责应急处置前期的组织协调和培训工作,应急演练的组织、监督管理。

(4)参与本次应急演练行动区队的区长、队长、跟班队长、工长及安全员、瓦斯员,负责事故报警,组织本队、本班人员进行应急处置,并向区调度报告应急演练进展情况。

(5)区调度、劳资科考勤站负责入井人数和时间的统计报告工作,充电室、仪器房、浴池队为相关人员发放矿灯、自救器、便携式瓦斯报警仪和更衣提供方便。

七、演练方案

(一)事故报警、接警与通知

1、报警

7月10日丙班16:00时,工长梁建明汇报68310瓦斯治理巷巷道壁的本煤层瓦斯抽采孔突然涌出大量水,情况紧急请求指示。

2、接警

抽采区调度接到报警后,迅速作出以下安排:

(1)调度员问清突水现场具体情况,并准确详细记录。

(2)积极响应《杜儿坪矿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矿井水灾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3)调度员迅速通知总指挥到位,并向矿调度汇报基本情况。

电力施工现场的用电安全 篇6

【关键词】电力工程,施工现场;用电;安全性

1、内容概述

在电力工程作业现场操作的工程装备中,其大多数均是将电能当作其基本动力的。伴着机械化操作效率的提升,利用电力装备,操作电气装备的人员不断增多。而此类人安全使用电力的常识及操作水平却十分低下,不能做到恰当地判断隐患及事故,在碰到人员触电问题后还不会应用恰当有效的处理手段,所以在电力工程安装过程中操作电力装备时极易导致触电问题的出现。

基于此,对在电力工程安装现场进行安全联查时发现的部分事故隐患展开总结与评析,且依据电力设备安装临时作业技术规程的操作要求,给出部分整改措施供同行们借鉴。

2、保护接地零线引出位置不合理

依据相关电力安装规程要求,在电力工程作业现场,在所配备变压设备的输电接地防护机构中,一定要将电力装备的金属外壁和用来保护设备的接地线稳妥地连接好。保护设备用的零线需从运转接地线、高压配电装置电源端零线或由高压漏电保护装置电源端零线接出。通过检查可知,部分安装现场的防护地线却不严格执行电力工程技术规范条款,电力装置安装的暂时性保护地线是由配置电箱的共用零线或由首级漏电保护装置的负载端接出,此番情况均为错误的或不完善的。况且相当多电力单位的安全监查人员且包含现场维护电工在内,均盲目的认为保护地引出部位的差错不算什么大问题。实质上这仅是由于他们根本不知晓电力保护装置运作原理而产生的失误,用来保护电力设备的零线,其接出部位的差错是极为可怕的安全错误,可导致相关电力设备不能得到有效保护,进而给安全用电带来严重隐患。

3、保护零线接线不牢靠,重复接地不足

大部分电力工程安装现场尽管设有保护地线,而且引出部位合理,亦依工程要求进行了重复接地过程,然而还是留下相当的危险隐患。比如个别保护地线连接不结实。某些是为了糊弄检查而接上的;有些是把保护零线和连地体粗略地连接上,且未能遵守相关工程规范标准实施检测,而且也未作完整的检验记录。如此极容易造成保护地线在接头部位松动或者产生很大的电阻数值而未能发挥保护功能。更为可怕的是那些外观看不出什么毛病,然而其内部却蕴含着很高的电阻数值,如此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电力设备保护地线设置的不合理很可能在电力设备出现携电触壳或是在发生设备漏电的情况时再导致具有保护底线设备的外皮有电,进而导致大面积的电力设备外壁全部连电,致使工程建设的施工作业人员大批中电故障。事实上,电力工程作业工地的设备接零线保护过程,适宜采用由构筑体结构上的钢筋接出,利用焊接方式将其处理牢靠后,尔后再连到配电控制箱体,当作配电控制箱及其他设备的共用接地线,由此不但符合工程规范的标准,还可确保电力设备和作业人员的安全。

4、配电盘安装不科学,不遵照规定合理设置配电盘,开关柜内漏电保护装置参数选取不合理

依照《规范》规定,电力设备安装现场暂时性用电装置需安装总配电柜、分支配电柜、开关控制柜,推行三层配电两层保护体系。总配电控制柜须安装在抵近外部电源的范围,分支配电控制柜需安装在作业设备或动力负载比较集中的地带,分支配电控制柜和开关控制柜之间的距离不能长于25米,开关控制柜和其所负载的常态化动力设备之间的水平间距不能长于2.5米。遵照《规范》规定,工程作业现场每套动力设备需设置有特种装备的控制箱,杜绝采用共同开关同时控制两套或两套以上的动力设备;各个电气回路均须安装漏电保护装置,依照四对应模式设置安全保护。开关控制柜漏电保护装置在一般地域须选取满载富余运转电流不高于25毫安,满载运转时间低于0.2秒的漏电保护装置。潮气过重地带须选取满载富余运转电流小于或等于20毫安,满载运转时间须低于0.2秒的漏电保护装置。

5、漏电保护装置无效或漏电保护器接线差错

为电力设备设置的漏电保护装置是避免操作人员现场触电的保护机构,须切實保障它的运行安全及稳定。在所安装的漏电保护装置使用说明书中所给出的关于操作相关注意事项中,都明确指出漏电保护装置在运转中一定要实现最低每天触动一下控制按钮,以此检验漏电保护装置是否灵敏有效。然而在检查过程中可察觉到,在工程作业现场相当一部分电力维护人员并未做到每天检验一次,由此导致电力设施中已失效的漏电保护装置不能做到及时查到和替换。尤其是某些在设置“三相四线制模式”的漏电保护装置时,不能依照使用要求进行安装,作业时不设负载零线,导致漏电保护装置零线运行电路不能构成回路,漏电保护装置的安全功能不能有效发挥。此种状态下漏电保护装置仅相当于一个负载切换的部件,因此其是相当错误的。

6、施工现场电缆线路使用不规范

《规范》规定,电缆中必须包括全部工作芯线和用作保护零线或保护线的芯线,需三相四线制配电的电缆线路必须采用五芯电缆,且淡蓝色芯线必须做N线,黄∕绿相间的双色线必须用作PE线,严禁混用。检查中发现,现场单相用电设备虽然使用三芯电缆,但施工人员在使用时接地保护线经常漏接或不接。特别是施工现场的临时电源线,有的单位为了节约开支,电缆很多还是使用三相四线电缆外加一条接地保护线替代五芯电缆,或直接使用四芯电缆作为配电箱电源线。

7、结语

以上列举的是施工用电比较常见的安全隐患,这些潜在的隐患在未酿成事故的情况下,可能不影响施工的进行,因而往往不会引起企业的重视,容易造成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不到位,用电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具体,危险作业点缺乏必要的监控,施工人员往往不讲规程、规范,仅凭经验做事,这样,一旦发生漏电或短路必将酿成大祸。所以,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用电要加强管理,完善各项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杜绝各类触电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GJ46-2005.

[2]《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火力发电厂部分)DL5009.1-2014.

[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

[4]《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

[5]《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年版.

作者简介

施工现场工程机械的应急维修 篇7

关键词:工程机械不工作解决方法,应急维修

1 零部件不能正常工作的原因及现场解决办法

机械设备操作上的失误这方面引起的问题较多, 尤其时在工程车运行中, 新驾驶员不熟悉机器性能的情况下。例如, 有台工程车的半轴的花键经常磨损, 后来发现是驾驶员使差速锁一直未脱开, 导致使用时加重了传动部位的负荷, 使其磨损严重, 因此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及指导, 改善操作。

零部件的安装问题有些工程机械中液压缸密封件中的支撑环 (多数由四氟乙烯材料制成) 的弹性较差, 因此在安装前应先将其在100℃的油中浸泡15分钟左右, 让其变软, 然后安装, 这样可以使其弹性增大, 即便于安装又不易损坏。

零件的质量问题例如有台装载机, 其液压马达、液压泵、减速器的轴承都损坏过, 更换了原厂的轴承后还是坏, 最后安装了进口轴承就解决了问题。同样, 这台装载机动臂缸的油封在夏天也经常损坏, 后来发现是原厂的活塞与缸筒的配合的间隙太大的原因。现场重新加工活塞后, 油封就没再坏过。

某些相关部位的故障引起零件的损坏例如, 一台挖掘机上的两个行走液压马达同时坏了, 经检查, 是多路回转接头上的油封损坏而堵塞了回路所致, 因此要及时解决这个问题, 否则日后液压马达还会损坏。

2 几种应急维修技巧

2.1 巧改扳手拧螺栓

有时由于缺少合适的扳手导致拆装零部件困难, 特别是进口工程机械的有些螺栓, 拆装时用国产扳手非大即小。另外, 有时由于随机携带的扳手不全, 拆装也会出现问题。此时采用下面的办法可解燃眉之急 (主要针对梅花扳手、开口扳手和内六角扳手而言, 尽可能少使用活动扳手和管钳等工具, 否则易损坏部件) , 如果所使用的梅花或开口扳手比所要拧的螺栓头 (或螺母) 大, 内六角扳手比所要拧的螺栓头小, 可在扳手内 (梅花、开口扳手) 或扳手外 (内六角扳手) 垫一些铜皮、铁丝或螺丝刀等物, 而后慢慢加力拆、装;而当开口扳手比螺栓头 (或螺母) 小、内六角扳手比螺栓头大时, 可分别用锉刀将开口扳手开口锉大、将内六角扳手的六方尺寸锉小。通过以上处理多数情况下可以解决应急拆、装工作, 而且经改制的扳手可以留作以后使用。

2.2 巧拆轴承座圈

有些设备的连杆轴承常易损坏, 损坏后轴承外圈仍镶在连杆孔内很难取下, 因外圈坚硬用钢锯锯时易打滑, 而硬打硬敲又易使连杆损坏。这时, 可将连杆夹于台钳上, 选用重型套筒扳手中的套头, 一侧使用比轴承外圈稍小的套头顶住轴承外圈, 另一侧用比连杆轴承孔尺寸稍大的套头顶住连杆孔侧面, 然后逐渐加力夹紧台钳, 这样轴承外圈就会慢慢被压出来。如有气割工具, 则可直接用气割割断轴承外圈。

2.3 巧拆轮胎

在拆卸大型轮式装载机、推土机的轮胎时, 分离轮胎和轮辋是一件较困难的事, 由于长时间使用而未拆卸过, 轮辋可能发生锈蚀, 使轮胎和轮辋粘得很紧。采用放气、来回行走碾压的方法拆卸, 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而用下述方法则能取得较好效果:即在取下锁圈后 (有些进口工程机械如WD140推土机其轮胎装有外边环) , 在轮胎和轮辋之间加水以利润滑, 用两台推土机铲刀分别压轮胎两边, 中间用长短合适的一根铁棒横在轮惘上, 而后穿上钢丝绳用起重机或装载机等起吊, 这样轮胎和轮辋就很容易分开。

2.4 巧换销套

机械各销轴处销套因长时间使用, 缺乏润滑而损坏, 更换时如不注意方法, 常使销套安装不到位, 造成端部损坏。对此, 可将销套套在对应的销轴上, 再将销轴穿人销套座孔对中定位, 而后用手锤锤打销轴端头, 使销轴头部将销套压入销套座孔内。此法不损坏销套、不产生歪斜, 简单可靠。

3 使用日常用品进行应急代用

使用日常用品应急代用是不得己时的应急措施, 必须从实际出发:一是要简便易行, 制作时间短;二是要保证行车安全;三是要不损坏原有装置, 不造成其它零件的损坏;四是应急之后, 要及时调换正规的配件。

3.1 使用代用零件应急

如果柴油机喷油器顶杆内孔的小钢球丢失, 可以用自行车飞轮滚珠代替, 也可以用报废的黄油嘴内的小钢珠代替。

当农用车离合器分离轴承回位弹簧断裂, 可以用自行车车座下的拉伸弹簧代用。

东风一12型手扶拖拉机上固定转向拨叉与转向臂的销子若磨损, 可以用自行车曲拐销代替。

在给轮胎充、放气时, 经常需要把气门芯拧出来, 有时因用力不当, 或经长期使用后气门芯的螺纹下部折断在气门嘴内, 而断头部分较难取出。这时, 可取一根自行车辐条, 将其带螺纹一端强行向断芯的气门嘴内拧入, 使辐条螺纹攻人断芯内, 而后用力猛地将辐条向外拔出, 即可将残留在气门嘴内的断芯取出。此法简便易行, 屡试不爽。

3.2 使用生活用品应急

清洗发动机油底壳或者机体内表面时, 如果铁屑和杂质太多难以洗净, 可以用适量的面团粘吸。

当汽油机化油器的浮子破损时, 可以用热水瓶的软木塞改制代替。

如果机动车的制动液泄漏流失, 可以用白酒或一定浓度的肥皂水代替。

牙膏中含有研磨材料, 可以用牙膏研磨气门与气门座、柴油机三副精密偶件以及机动车车灯玻璃上的经微划痕。

家庭用的洗洁精等, 可以用来清洗机械零部件, 尤其适合清洗橡胶零件, 洗后不会发生溶胀和变形现象。

用洗衣粉加锯末清洗沾有润滑油的零件。

如果发现蓄电池电解液液面过低, 为防止极板硫化, 可以购买市场的纯水、太空水倒入蓄电池内。

剪开易拉罐壳, 可以很方便地制作机动车上的铝垫圈或者加油、加水的漏斗。

当发现水箱、机油冷却器和液压油散热器等多管 (芯) 部件损坏导致漏油、漏水和漏气时, 为迅速判断损坏部位, 可利用香烟吹气法找到泄漏处。即点燃一支香烟, 深吸几口, 含烟于口中, 将怀疑有故障管 (芯子) 的一端堵死, 对准另一端吹烟, 则管 (芯) 上冒烟处即为故障部位, 然后再查找下一个部位。此法简便易行, 有效可靠, 但要注意安全。

3.3 使用电器用品应急

如果柴油机高压油管接头台肩处漏油, 剪一段16号电工保险丝绕在紧固螺母下面。

如果拆卸磁电机时不慎丢失高压触点炭棒, 造成磁电机不能产生高压电, 可以用干电池的炭芯磨短一段代用。如果汽车分电器盖中心电极碳棒损坏或丢失, 可以用5号干电池中的碳棒稍磨后代用。

3.4 其它应急方法

如果高压油管乳头处漏油, 可以用塑料片或软金属片剪成一个小环形, 垫在接头凹穴内。

当发电机碳刷磨损过度或弹簧力不足影响发电时, 可以用木块或树皮削成炭刷长宽一致的小块, 垫在弹簧与炭刷之间, 以增加炭刷与整流子的接触压力。

可以用洗净的丝瓜络代替空气滤清器的铁丝滤芯。

如果橡胶油封的自紧弹簧过松, 可以用加添橡皮筋的方法予以弥补。

零件的接合表面常用密封垫片密封, 并在垫片上涂一层耐油密封胶以增加密封效果, 但如一时没有密封胶, 也可使用油漆代替;油漆的粘性较大并干后变硬, 使密封可靠, 效果较好。如一台日产WD140-4型推土机打气泵出现故障, 修理后安装时由于没有密封胶而在泵盖密封垫上涂上一层油漆, 经使用证明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陈诗盛, 等.工程机械维修综述[J].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 2001, (3) .

电力应急现场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时间:2012年2月25日09:27;地点:晋城市207国道衙道路段;事件:一辆旅游大巴翻入深沟,车上共有34人。中心调度09:31接到求救电话并出警,约17:00结束救援,共派出救护车17车次,运送急救物资、器械近10余车次;调度市内二级急救分站救护车13车次。

1.2 救治方法

现场救治共分为两个阶段,下午13:00前,伤员救治转送阶段;13:00~17:00尸体转送,现场清理阶段。

第一阶段先由120急救队员对现场情况进行评估,对伤员给予检伤分类、包扎固定及基础生命支持,再由消防、路政、交警等人员在120急救队员指挥下手抬肩扛、吊车起吊、救护车转送。

第二阶段主要是120急救队员对伤员反复进行体格检查,12导心电图确认死亡后,给予尸体料理、编号、有序分流转送,并协助交警、路政等部门进行现场遗物清理登记,道路疏通。

2 结果

现场共安全救助转送伤员19名(男11名,女8名),其中重伤12名,轻伤7名,最小年龄8岁;有序确认转送尸体15具(男7具,女8具)。

3 讨论

复杂条件下的重大车祸现场救援,需要反应迅速,指挥有力,平战结合,多警种、多部门联合参与,注重媒体正面宣传报道,做好院前院内有机结合,全面提高院前急救救治成功率。本次救援,为院前急救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和教训。

3.1 成功经验

3.1.1 平战结合多方位急救技能培训和重大突发卫生事件演练

本次救援行动的成功,归功于急救中心平时急救技能的培训普及提高、急救物资的有效储备以及应急演练的有备无患。

平时急救队员业务培训学习,非常注重特殊重大灾难现场救助,特别是第一时间内对重要组织器官的保护。本次救援,由于是高空坠落伤,急救队员在紧急开放气道、止血包扎、骨折外固定等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并且对每位伤员都启动了颈托固定,有效防止了继发性损害的发生。急救现场环境复杂、险、恶、混乱,伤员众多,伤情判断无法保证百无一疏,赶到急救现场的护士,在帮助包扎固定伤员的同时,依靠扎实的护理功底,为多名重伤员有效开通静脉通路,保证了重伤员的成功救治。

特殊急救现场需要特殊急救装备。由于急救现场环境复杂,人员多,救援范围大,使得现场通讯拥挤,手机无线信号出现堵塞现象,我们储备的10余台无线对讲系统投入使用,使急救现场指挥调度沟通顺畅。大坡度高颠簸伤员转送,对伤员有效固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平时反复演练的伤员捆绑固定搬运就有了用武之地;再加上我们为特殊环境下储备的舟式吊篮担架和交警吊车配合使用,使得这次悬崖峭壁式急救如虎添翼,大大加快了救援进度和质量。

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开展应急演练是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对应急预案及应急培训效果的有效检验、评估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1]。我中心每年都不定期组织110、119、122进行联动演练,组织急救培训人员到单位学校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提高联合救援和自救互救能力。另外,中心对近年来全国各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型医疗救援案例进行专题剖析,结合本地情况找差距、找不足,并迅速给予有效整改,为应急救援打下坚实基础。

3.1.2 反应迅速,指挥有力

中心调度09:31接警后,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分批调度救护人员车辆前往救援。迅速成立车祸现场医疗急救指挥协调中心和调度指挥中心,行驶40多公里的崎岖山路,第一批急救队员于10:22赶到现场,迅速进行人员分工、现场险情评估、伤情检伤分类、紧急止血包扎固定,并及时向调度反馈现场情况。急救现场指挥中心根据现场特殊情况,将现场急救指挥部一分为二,一为急救现场路面急救总协调指挥中心,负责伤员的分流协调、现场急救车辆的调度;二为大沟深处急救第一现场,负责沟内救援组织协调指挥工作。反应迅速,指挥有力,保证了救援的及时有效。

3.1.3 多部门多警种积极配合

此次救援,120急救中心及时有力的现场专业救护固然功不可没,但兄弟医疗部门的院前支援,院前院内伤员无缝交接一条龙救援也至关重要。特别是院内根据120院前调度提供的情况及时启动相关抢救预案,抽调各科室专家团队投入救治,为本次救援的彻底成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市内各二级急救分站14辆救护车的支援,附近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红十字自愿人员及时参与等等,为本次成功救援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

本次救援行动的成功,是多部门多警种联合参与的结果。车祸幸存者及时打通报警求救电话,为及时开启大规模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最先到达现场的交警路政人员、附近村庄村民及现场司乘人员积极施救,使许多伤员得到心灵安慰和及时救助;119消防救援人员的车辆切割、攀爬绳索开路、现场危险品清理等处置,及时解除了环境危险因素[2],使救援变得更加方便安全;公安特警人员的支援为疲惫的急救现场带来巨大动力;移动通讯部门现场通讯应急支援使手机沟通更加便捷……正如现场指挥救援的山西省副省长张建欣评价说,报警及时、出警及时、救援到位,使此次事故的伤亡降到最低。

3.2 不足与教训

3.2.1 新闻宣传报道不力

这次多系统、多部门参与下的综合大救援,在事后新闻报道中,却没有急救主力120急救人员的相关报道,而全成了后来赶来收尾部门的消息,让120急救人员备感失落。主要原因是120急救人员反应迅速,当新闻人员赶到现场时,我们已经把大部分的伤病员转送完毕,而新闻人员只看到后期清场人员的身影;再加上120急救人员忙于急救,不注重主动和新闻媒体沟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新闻报道不力、不客观是我们这次救援最大的遗憾,需要深刻反思,努力提高。

3.2.2 急救资源快速现场整合存在提高的空间

重大车祸现场救援,不同时期需要不同急救力量主导。如早期急救现场危险排除,包括车辆有没有发生燃烧爆炸可能,非专业人士转送伤病员有没有发生二次损伤可能;混乱噪杂的现场需要响亮、正确的指挥调度声音,特别是扩音器配备和使用至关重要;伤员急救须由120专业人员主导,非专业人员要听从指挥,不得随意搬运转移伤员;各急救部门之间应急演练,要平战训练相结合,重点向突发重大事件防范演练转移,向灾难应急医疗救援转移。只有各种急救力量得到有效整合,才能充分发挥更大的救治效果。

3.2.3 院前、院内急救要有机结合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入院前进行的各种紧急医疗救治活动,包括检伤分类、现场处置、快速转运等。其处置需遵循一些基本的急救原则,包含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等最常用最基本的救护技术[3]。院前急救主要由120急救人员和现场目击者完成。院内急救是指伤病员转送到医院后在急诊科或分诊到各个临床科室后进行的专业救治。只有院前、院内沟通顺畅,结合密切,才有可能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救治。主要体现在院内有无足够的床位,专业技能如何,急救辅助检查设备是否完好等等,一项沟通不到位,就有可能影响急救的进行,浪费宝贵的抢救时间,甚至危及患者生命。要根据伤员情况及医院专业特长适量分流伤员,尽量避免大量伤员一次性向一个医院集中转送。

参考文献

[1]尚积伟,吴群红.国外重大应急演练案例解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26(1):63.

[2]冯庚.现场急救时的安全避险[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4):364-367.

应急事故现场快速预测两种污染物 篇9

1 应急监测方法

氯气应急监测方法分为定电位电解式便携气体检测仪和快速化学分析方法两种。快速化学分析又分为荧光黄检测管法和联苯胶指示纸法。便携式氯气测量仪通常选用电化学传感器为核心元件。电化学传感器通过与被测气体发生反应并产生与气体浓度成正比的电信号。气体首先通过微小的毛管型开孔与传感器发生反应, 最终到达传感电极表面发生反应, 以形成充分的电信号, 通过电极间连接的电阻器, 与被测气浓度成正比的电流会在正极与负极间流动。测量该电流即可确定气体浓度。目前已有大量便携式测量仪器应需而生, 为了现场快速监测, 但往往只能得到定性半定量的结果。

硫化氢应急监测方法分为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和常用快速化学分析方法两种。便携式气体检测仪可分为库仑检测仪和气敏电极检测仪, 但快速化学分析法为监测机构广泛运用。它分为醋酸铅检测管法和醋酸铅指示纸法。便携式硫化氢测量仪主要选用接触燃烧式气敏传感器作为核心元件。接触燃烧式气体传感器只能测量可燃气体。原理是气敏材料在通电状态下, 可燃气体在表面或者在催化剂作用下燃烧, 由于燃烧使气敏材料温度升高从而电阻发生

2 几种浓度阈值的确定

毒性是指一种物质对生物体易感部位产生有害作用的性质和能力, 毒性越强的化学物质, 导致机体损伤所需的剂量就越小。化学物质的毒性大小可以通过对生物体所产生的损害性质和程度而表现出来, 因此可用动物实验或其他方法检测。鉴于国内外针对这两种气体进行的动物毒性实验研究, 并结合资料显示的不同浓度条件下对人体的毒性强弱, 还有污染事故中的相关监测数据, 我们提出以下几种浓度阈值, 作为污染事故现场判断污染事故严重程度的依据。其中, 危险阈值指事故现场污染物浓度将对人体产生危害, 必须尽快撤离现场的最小浓度值;警报阈值指事故现场污染物浓度已达到相当程度, 短时间内就能对人体产生强烈伤害, 必须立即撤离现场的浓度值;解警阈值指事故现场污染物浓度较低, 对人体危害较小, 长时期处于该环境也不会产生不良反应, 此时不需要进行事故现场的撤离, 或者将事故初始阶段撤离的人群逐渐回转。如表1所示。

3 大气扩散模型的选择

大气扩散模型, 就是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 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 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按照不同时间各种尺度的大气湍涡的作用和扩散的物理图像, 通常把大气扩散分为“连续点源扩散”和“相对扩散”, 对不同的扩散, 采用不同的大气扩散模式进行计算。文章选定气象、风速等作为关注因素, 选定EIAA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ssistant Special for Air) 大气环评助手作为预测模型。

根据2007年和2008年开展的污染源的实地调查, 累计调查了重庆市多家企业的烟气排放情况, 以便对模型中相关参数的数值进行确定。选取了烟囱高度和风速两个参数作为某个源强产生的最大落地浓度的应变量。固定其他参数, 运用模型模拟计算出某污染源在不同烟囱高度和不同风速下的一系列最大落地浓度值。寻找三者的相关关系。

以10m为一个梯度单位, 预测源强高度在5m~100m之间时, 分别求解不同风速条件下最大浓度 (以下简称浓度) 和对应最大落地浓度点距离 (以下简称距离) 。

将污染源高度分为两段 (以20m为界) :大于或等于20m时采用EIA模型, 小于20m时用无组织排放方式处理。

3.1 大于20m源高排放

(1) 参数选择。

出口直径:5m;出口烟气量:500m3/s;烟气温度:350℃。

排放方式:正常;排放强度:1000g/s;地面特征:城市或城市近郊。

关注参数:污染源高度 (h) 、风速 (u) 。

预测参数:最大落地浓度值 (Cmax) 、最大浓度落地距离 (L) 。

(2) 预测结果。

经过模型计算, 得出不同风速和源高下的污染物排放浓度值。

在风速最大、源高最小的条件下, 污染物排放浓度最大。当源高为20米时对应的排放浓度与其他源高条件下的排放浓度明显高了很多, 其他条件下则相对变化较小;尤其是当源高超过70m、风速大于5m/s时, 浓度基本相同。在风速最大、源高最小的条件下, 污染物排放浓度最大时对应的落地距离最近。当风速为2m/s时, 污染物的传输最为缓慢, 落地距离也相应最大。随着源高的不断增加, 落地距离也随着增大。当风速为3m/s时, 在源高为100m时出现了最大的落地距离。

如图1, 在相同风速条件下, 随着源高的增大, 出现了下滑式的曲线, 并且在各风速条件下变化规律相似, 2m/s时较为平缓, 8m/s时变化较陡。在相同源高条件下, 风速越大, 污染物排放浓度越大。源高越高, 风速对污染物扩散的作用越小, 可以在图中看出, 曲线从20m处的明显浓度差异, 到40m处差距骤然变小, 再到100m处的几乎汇聚成一点, 浓度基本相同。

在风速为2m/s时, 源高在50m之后落地距离基本保持不变, 说明源高对落地距离的影响可以忽略。

根据模型中固定的参数和预测值, 可推导出不同源高时浓度 (Cmax) 和距离 (L) 随风速 (u≥2m/s) 变化关系式:

20m:L=90.667u2-1068.6u+3963.5, Cmax=-0.0176u2+0.3574u+0.677130m:L=116.11u2-1353.1u+5002.1, Cmax=-0.0102u2+0.1905u+0.467140m:L=109.56u2-1318.6u+5288.3, Cmax=-0.008u2+0.1306u+0.325750m:L=95.771u2-1211.7u+5396.2, Cmax=-0.007u2+0.1001u+0.2414…………

浓度与排放强度成等比例变化, 即排放强度增加多少倍, 浓度也同比例增大多少倍, 但距离值不变。

3.2 小于20m源高排放

低于20m的源排放不能使用EIA模型进行预测, 选取无组织排放模式。一般在源下风向50m范围内设置污染浓度监测点。为安全起见, 可在源下风向100m范围内设置补充监测点, 以更精确的掌握污染物扩散情况。此时, 可以现场对污染物排放情况做出快速监测, 确定关注点浓度值。

一般的, 可在离源强50m处布设一个采样点立即测定污染物浓度值, 对比污染物警戒浓度阈值, 从而确定是否需要事故转移。由于扩散方式受到气候条件影响很大, 特别是遇特殊气候条件下, 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对监测点位进行调整。

4 结语

本研究针对应急事故现场提出了相对快捷方便的计算方式。在考虑排放强度、风速、源高等关键参数条件下, 得出了部分经验公式和规律。在现场测定了重要参数后, 可立即计算并修正, 得出污染物排放浓度, 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转移以及转移范围, 为处理应急事故提供思路支撑和数据基础。

参考文献

[1]曾宪丰.两起急性硫化氢中毒事故调查[J].华南预防医学, 2006, 32 (5) :60~61.

[2]Chris Winder.The Toxicology of Chlorine[J].Environmental Research Section A, 2001:105~114.

电力通信应急体系建设 篇10

为提高电力通信网络运行可靠性, 应从网架结构、运行方式、设备及线路、运行环境等方面深入排查安全隐患及薄弱环节, 以保证业务安全为出发点, 优化网架结构, 确保重要调度站点至上级调度通信具备独立双通道、可靠性高。要完善容灾体系, 建立核心节点容灾备份网络, 优化网络结构, 实现核心节点光纤双路由, 主、备调度多路由接入, 全部调度对象100%可靠连接, 确保在主调节点失效后重要业务不中断, 增强通信网管控能力, 构建坚强、可靠、完备、自愈的通信网络结构。

2 综合应用多种通信方式

电力系统通信目前以光纤为主, 从通信应急方面考虑, 应同步建立应急无线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具有部署迅速、不受地面限制等特点, 能与高速、宽带、可靠的光纤通信形成补充, 满足电网容灾保障需求。无线通信一般由无线基站、无线终端及应用管理服务器等组成。在优化通信运行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同时, 要积极与各电信运营商合作, 通过资源互换、置换等方式, 实现优势资源互补, 互为备用, 为电力应急抢险提供便捷的通信支撑, 提升通信网的抗风险能力。

3 建设卫星通信系统

卫星通信具有覆盖面积大、灵活性强、信道质量高、通信容量大、移动性好等优点, 但存在发射和控制技术复杂、传播时延大、受外太空影响大等问题, 且地面站建设及信道租用费用较高, 通信资源受卫星通信运营公司制约。故考虑在电力宽带通信环境下, 建成宽带卫星接入系统, 确保切合实际、经济可靠。卫星通信可帮助在公网移动信号无覆盖的地区和瘫痪的紧急情况下实现信息采集与语音通话。

4 建设移动应急通信站

在处理应急事件时, 需要强大、独立的现场指挥平台。移动通信站是电力抗灾现场抢险、保电通信保障的主要手段, 通常包括卫星通信、集群通信、无线视频通信、无线网络等通信手段。应急指挥车能够将事件现场音视频迅速反馈到指挥中心, 常作为应急指挥中心派驻现场应急救援的最高指挥场所, 具有快速机动、广泛通信和一定抗毁能力, 对实施现场紧急救援指挥工作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专业车载无线集群通信指挥系统具有快速的无线多用户接通能力和完善的指挥调度功能, 能够为紧急事件处理提供快捷语音通信和专业指挥调度。3G、4G移动通信系统具有成本低、覆盖广等特点, 可在非自然灾害、3G覆盖区域内进行应用, 降低抢险通信成本。

5 建设应急指挥平台

应急指挥平台包括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通信系统、应急信息系统等。应急指挥中心通过各种接入方式将现有的应用系统整合起来, 形成一个综合各种功能、能够很好满足应急指挥需要的基础平台, 通常包括大屏幕显示、电视电话会议、视频监控、调度电话等, 通过电力各业务系统应用, 接入气象灾害、新闻等外部信息, 从而实现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相关信息的汇集和展示。应急指挥系统在现有通信、网络、应用、信息等基础上, 整合各类数据与业务, 形成动态实时的指挥调度系统, 能够在任何时间、地点快速建立起事发地点与总部的应急通信通道, 满足通信调度指挥需求。

6 西安地区应急通信体系建设情况

上一篇:公允价值计价下一篇:幼儿音乐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