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

2024-07-09

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精选五篇)

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 篇1

一、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 教学内容可视化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进步以及科技的迅猛发展, 国家对聋校的教育投资也在逐渐增大。许多学校都拥有自己的多媒体教室、多功能厅等现代化的教学场所,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这些现代化的视频播放器来使学生避免自己在听力上的缺陷, 将学习内容转变为视觉上的互动。这样的语文阅读讲授形式不仅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提高了聋校学生在课堂的学习效率, 同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比如说:老师在教孩子们学习《锄禾》这首诗时, 可以首先以动漫的形式给孩子们播放出一个老农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进行田间耕作, 豆粒大的汗水不时的从老农的脸颊渗出滴落在作物的叶片上。还可以从其他侧面比如烈日等层面上体现出农作的不易, 以一种视觉上的效果让聋校小学生感受到《锄禾》这首诗所需要反映出珍惜粮食的主题, 虽然孩子们不能从老师的语言中听到所表达出诗句的具体含义, 但是他们已经能够从画面上了解到故事的大致含义以及所要反映出的主题。这样的学习方式应该比老师的直接语音教授效果更好。除此之外, 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室或者多功能厅给孩子们创造出所学阅读题材的故事背景, 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习, 在游戏中学习。

二、重视聋校学生的主观性, 教学内容互动化

大量的实际数据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正确的引导, 再结合着聋校学生的自身努力与坚强的毅力, 聋校学生在语文阅读的学习成绩完全可以达到正常学生的水平, 甚至在某一方面的能力可以超过一些正常学生。因此说老师在平时的实际教学活动过程中要给与聋校学生足够的尊重, 将他们当成正常孩子一样来给予关怀与温暖, 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 仔细的分析他们各自的心理状态并作出引导。让他们从内心中感受到自己被尊重, 和其他的孩子们一样, 这样就可以让聋校学生真正的敞开自己的心扉, 让他们自己原本存有顾虑的小心灵彻底的徜徉在阳光下, 聋校学生也更愿意去主动地学习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比如语文阅读的学习。

在解开聋校学生的心结与顾虑之后, 他们也就不会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体的缺陷上, 相反在老师的引导下更愿意去学习那些有趣的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或者说用知识来弥补自己的身体不足。这样学生就会更愿意在课堂上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语文阅读, 更愿意和老师一起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环境。老师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出来之后, 需要采用更加合适的方式来让学生在有限的条件下更有效的理解所学的课程内容。比如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分角色来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演绎, 这样在时间允许的前提下不仅仅让学生有时间来对文章进行预习与文章内容的了解, 同时给予了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阅读学习中去的机会。让原有单一的讲课、学习方式有所变化, 学生在新的学习思维引导下会更加的投入, 也会以更加的热情面对每天的生活与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充分体现聋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角色, 老师在适当的给予学习建议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自己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的选择, 让他们自己在不断的语文阅读学习过程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这种尊重、引导、主动、选择、调节的学习方式对于聋校学生学习来说是一种比较科学的重要方法之一。

三、鼓励学生反馈知识, 课堂形式多样化

在聋校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同时, 要鼓励大家及时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感受及时向老师反馈回来, 这样老师可以在大体上了解学生对阅读的理解情况, 以便老师能够及时的调整讲授方法, 不耽误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与此同时, 老师可以将学生按照某种顺序或者无规则的打乱, 让学生将自己所学阅读表达出的意思或者用意在小组谈论中与大家共享, 学生在分享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还可以及时的学习到其他同学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想所感, 这种学习交流与讨论方式也是促进聋校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能力和技巧。老师也可以将某些同学提出的比较好的问题放在课堂上让大家一起进行讨论, 不设置具体的答案与范围, 让学生们各抒己见, 这样的学习氛围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从小锻炼学生对问题的判断能力与应变能力。最后老师可以将课堂中的讨论内容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对同学们的讨论结果进行分析, 并给予合适的、科学的评价, 当然评价结果主要以鼓励为主。

四、开展聋校学生读书活动, 创造阅读机会

由于聋校学生的学习条件相对比较艰难, 所以在实际的聋校学生语文阅读学习中, 我们可以给他们创造更多的阅读机会。例如:创办聋校学生读书室、聋校学生读书周活动、聋校学生读书知识竞赛等。在合适的时间里、场合下为聋校学生安排好各种阅读的机会和活动, 甚至安排一些正常的孩子参与到读书活动之中, 让聋校学生在尊重与平等之中学习阅读, 不断地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与阅读能力, 从而从本质上提高自己的语文阅读成绩。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聋校语文阅读教学 篇2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拓展思维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能力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阅读被称为“学习之母”是语文中最好的实践活动。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学科间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21世纪,信息技术在各领域中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网络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任何教育环境所无法提供的信息资源,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馈迅捷,为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这就为我们寻求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找到的结合点——以语文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去,在现代高效的技术氛围中感悟语文文化的精妙,获取更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性的学习能力。

在这样的形势和理念指引下,我们尝试将网络技术整合于语文教学中,寻求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交叉点,通过一种全新的手段,突破语文阅读教学的重、难点,让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网络技术相融合,以探求一种高效、新颖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适合信息时代对阅读的要求。多媒体和网络信息量大、传输快,用来搜集信息、扩展知识、开阔视野,有着极大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对阅读内容作一些适当的补充,如课文内容涉及的相关资料等,既能让学生在充分涉猎的基础上自主学习,也有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例如教学《北京》一文,从天安门广场到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从又宽又长的马路到绿树成荫、鲜花似锦,从故宫、颐和园、天坛到风景优美的公园„„将这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或上传到校园局域网供学生查阅,势必会突破教材的局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阅读的效率。再进一步让学生自主查阅更多的相关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加工、存储、交流。这样就能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和重组信息等信息素养。显然,这种效果是传统阅读教学难以达到的。

信息技术进入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和思考的对象不仅仅是文本语言,还有大量的文外语言、图像、图片等;网络给学生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点击的茫然和筛选的困难。因此,教师一定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如根据阅读内容建立信息库,让学生共享;向学生推介相关的优秀站点;指导学生对网络信息快速浏览,提高对信息的敏感性以节省时间,等等。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励主动学习。

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是阅读活动的能动的参与者。让学生在宽松和谐又产生愤悱之情和阅读急切感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自主探究,正是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体现。不可否认,传统教学也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然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阅读教学更胜一筹。以往阅读教学采用的文字教材、录音教材、录像教材,其信息组织结构都是线性的,而人的大脑是网状结构的。线性结构限制了人的思考能力、自由联想和想像能力的发挥。而多媒体和网络阅读材料是呈网状的,它们有利于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张扬个性,加快个体进入文本获取知识的速度。

利用多媒体文、图、音并茂的特点,可以为阅读教学创造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的环境。如运用多媒体情境导入模式——场景式、人像式、图画式、设问式、音乐式、组合式等,就可从一个或多个角度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动机。又如阅读剧本需要创设一种戏剧氛围——配上个性化的独白、对白使人如闻其声,展示场景、播放背景声响使人如临其境。对此,集语言、图像、音乐于一体的CAI课件就可大显身手。学生在这样的戏剧氛围中阅读,兴趣必然浓郁,学习的主动性也随之增强。阅读其他作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精彩的马戏》,运用多媒体有声有色地展示各个马戏节目,从猴子倒竖蜻蜓、黑熊踩木球、到山羊走钢丝的图片,同时在屏幕上显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而且还能引导他们自觉地探究课文的哲理。

三、多维阅读交流,促进协作互补。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普及,建构主义理论逐渐流行,其影响日益扩大,被认为是目前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知识不是通过老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建构主义很重视学习环境,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又很强调协作学习。在传统阅读教学中也可进行协作学习,而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其优势在于多元多维交流,在于互补与共享并存。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就阅读中的发现与教师讨论,也可以自由选择协作伙伴探讨;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疑惑,可以通过便捷的网络交流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个体获得的资料彼此共享;每个学生都可突破课堂的时空限制发表自己的阅读感想,也可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大多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对文本的领悟。那些性格内向、平时不大在课堂上发言的学生也会大胆地与别人讨论甚至争论,在互动中互补,由此获得益处,得到成功的喜悦。

应该看到网络阅读教学是对现有课堂阅读教学的严峻挑战。它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教师由传授知识、指点迷津的权威变成了学生阅读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合作伙伴。

四、丰富阅读感受,推进创新发展。

现代教育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目的,是否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性区别之一。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思维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将信息技术用于阅读教学有助于推进学生的创新发展。何以见得?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人类左右半脑的特点。左脑为抽象思维中枢,其思维材料侧重语言、逻辑推理、数字、符号等;右脑为形象思维中枢,其思维材料侧重事物形象、音乐形象、空间位置等。刺激左右半脑得到的结果不是0.5+0.5=1,而是大脑的总能力和效率成倍的提高。如果以“左半脑”的抽象思维为主导型,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假如让学生既阅读文本语言(刺激左脑),又观看有关形象、聆听有关音乐(刺激右脑),将左脑的抽象思维与右脑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多渠道地充实学生的阅读感受,就能训练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条件。CAI课件能担此重任。如阅读《荷花》,教师制作几幅荷花的画面,让学生来补充制作“荷花仙子”的画面;再依图配上合适的的解说词。上课时边演示边解说边评议,学生解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想像力、创造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在阅读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增加学生看和听的机会,文、图、声的有机结合又可大大扩充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沟通、思维发散、能力迁移。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利用多媒体的诸多优势来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鼓励标新立异,使学生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当然,那种简单地以形象代替想像的CAI阅读课件,那种新瓶装旧酒式的多媒体阅读设计,只会弱化学生的创新能力。

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 篇3

【关键词】聋校教育  阅读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73-02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聋校阅读教学应渗透在聋生的生活中进行。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阅读教学的延伸。那么,怎样才能让聋校阅读教学创设出生命力且富有生活特色的呢?

一、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贴近生活

聋校阅读教学目的是为聋生今后的生活打基础,这就要求聋校阅读教学内容在注重思想性的同时,必须突出注重实际运用的选材。首先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人类的社会生活不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奔腾向前,还具有传承性,时代性和发展性。课本的选材只有贴近时代,贴近现实生活,阅读教学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才能有效地缩短“学”与“用”的距离。在这方面,许多特教专家们已经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无本教学,随手拾取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材料。如“让学生写日记”、“书信”、“请假条”、“留言条”等均可成为学习的材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材料的完整性和实用性,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些内容对他们生活的实用价值确实很大。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喜欢学,而且越学越觉得有意义。总之一句话,聋校阅读教学材料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完完整整,身临其境地学。

二、阅读教学的方法取于生活

聋校阅读教学要走向生活,教学方法还应取于生活。聋生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初步会用汉语交际,形成了基础的语文能力,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经验和汉语知识,事实上已开始用汉语进行生活应用。但我们反思一下,学生们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究竟多少是老师、家长和社会着意教授的,聋校是社会向聋生提供的一个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学习环境,吸引这些残疾学生主动参与,自主习得。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把聋校阅读教学生活化,给聋生提供一个语文学习的大环境,让学生充分练习,相信学生可以凭借自身已有的语文能力,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肯定能进一步提高运用汉语的能力水平。

语文来源于生活,其本身也就是生活。因此学习语文必须讲求“悟”。古人对此是非常看重的,认为学而不悟是门外化缘终究难规堂奥。如何“悟”?朱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就必须引导聋生积极参与生活,融入实际生活,处处留心,事事在意,去发现生活的美。

三、阅读教学的语言、教学体态生活化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美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语言所特有的魅力,幽默、风趣、抑扬顿挫,展示语言的韵律流动之美。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思想清晰明确,把讲课的内容和方法熟记于心,根据聋生习语特点和语言接受水平,围绕主题,组织和推敲语言,运用标准的普通话,激情饱满地展开讲述,或示范朗读。必要时放慢说话速度或及时重现口形,并灵活恰当地使用手势语做辅助。如《我爱家乡》,教师深情地讲述,使师生共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口语的兴趣,达到培养和发展聋生看话能力和注意的目的。

聋校课堂中的教师犹如舞台上的演员,举手投足,体态眼神都会给学生以示范,并服务于即定教学任务的完成。耳聋学生生活在无声世界中,他们用眼睛从人们的表情和体态中获取信息。如:在执教《群鸟学艺》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的精彩表演迎来了观摩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在表演中,学生了解了麻雀、乌鸦、猫头鹰、老鹰、小燕子都向凤凰学习搭窝本领,结果仍旧不会搭窝,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是因为只有小燕子学习搭窝时最耐心。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从生活中去领悟生活。

四、阅读教学应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入生活

让聋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促进回归主流“人是社会的人”,聋人亦是如此,作为聋教育的工作者,我们不能把聋生束缚在学校、家庭这个狭窄的范围内。“回归主流”的思想已提出了好多年了,但在许多聋校都还未走出传统的圈子,聋校阅读教学应充当教学改革的先锋,使聋生在尽量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同正常儿童一样,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为此,聋生在与正常儿童的交流过程,深感学好语文对自身需要的重要性,达到自我促进的效果。久而久之,聋生在同正常儿童交流时的自卑心理也就会慢慢消除,随之,他们逐步树立的是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聋校语文阅读课教学 篇4

一、聋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开展有效阅读迁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 聋生的阅读需求与有限课本资源的矛盾决定了阅读迁移的必要性

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四种基本能力, 而聋生的听、说缺陷凸显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尤其是已过了听力康复和语言训练最佳时期的听障高中生, 在听不到不能说的情况下, 接受信息的主要途径就只剩下读, 尤其是在当今信息时代, 聋生需要依赖大量丰富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的阅读训练。《聋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聋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20万字, 能背诵优秀诗文150篇 (段) ”。如果仅仅依赖课本内的文本阅读, 到高中毕业聋生也不能完成义务阶段所要求的阅读量, 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聋生实际和教学需求补充与文本有关的课外阅读, 对文本进行拓展迁移, 来扩大聋生的阅读量。

2. 聋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决定了阅读迁移的重要性

汉语丰富的表义特点使得聋生要依“文”学语, 即依托文章来学习语言文字, 依托文章来准确理解语言文字, 而依“文”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文章。同时由于缺乏说话的经验积累与听觉的反馈, 不像健听学生能在日常生活中从他人、电视、广播等多渠道习得丰富的语言, 聋生学习言语文字主要依靠老师教。老师课堂上没有讲授的、哪怕是健听人认为的常识, 聋生也会因听不到、无人告知而不知, 所以会把“荤菜”写为“肉菜”, 把“烧卖”写成“米包子”, 只是因为他们听不到而又没人想到他们会不知道, 没人告知他们。聋生生活圈狭小, 尤其是大部分高中聋生都住校, 课余与同学的交流大多是浅显而简单的手语, 他们的语言文字学习除了课堂和书面作业之外, 缺乏实践的机会, 想要巩固和检测课堂文本教学效果, 培养语文能力, 提高语文素养, 只有依托广阔的阅读迁移, 在阅读迁移中求发展。

3. 聋生独立阅读的困难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开展阅读迁移的重要性

聋生的阅读能力之低是非聋校教育者无法想象的, 大部分的聋生不仅读得慢, 而且在读到一段语言文字时, 很难明白它所表达的丰富含义。阅读时经常望文生义, 不切要领, 答非所问。即便是高中阶段的聋生, 没有教师的指导, 要读懂普通学校初中的课文大意都比较困难。我曾对所带的高二的一个班级做过调查, 让学生自主阅读选自普通初中语文课本的《秃的梧桐》一文, 全班21人, 能读懂文章主旨的不到一半, 三分之一的学生不知文章的主体是梧桐, 还有聋生认为主旨是“爱护花草树木, 保护环境”, 与文章主旨完全不符。同时, 由于学习能力的受限, 大部分聋生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和意识, 除了课堂学习和教师硬性要求, 极少有聋生会主动阅读, 造成许多聋生只知课本中的鲁迅, 不知课本外的周作人;只知台湾的余光中, 不知林清玄、刘墉, 等等, 面对没有选编入课本的作家作品, 任凭其再出名也是一副“没听过”的态度。个别爱阅读的聋生不会对现有的阅读材料进行筛选, 导致阅读内容良莠不齐、类型单一。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措施就是多读, “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学习困难的学生读书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教师在课堂内开展阅读迁移, 可使得聋生课堂上充分得法, 课后能熟练运用, 化解阅读难度, 提高阅读兴趣和效率。

二、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有效阅读迁移模式

课堂上常用的有效阅读迁移模式有以下两种。

1. 延伸式的阅读迁移

即与文本有关的文章补充阅读。如有的文章是节选的, 可让学生课外阅读原文;有的文章注释中有有关背景或作者的介绍, 可以让学生阅读有关作者的传记或故事, 有关时代背景的历史资料等。这类的阅读迁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文本放回原文进行更准确的认知,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因果思维、追根溯源等思维品质。如在学《林黛玉进贾府》时, 我引导学生读了原著《红楼梦》中的“贾夫人仙逝扬州城”和“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两章节。通过阅读迁移, 学生追寻到了林黛玉进贾府的不得已的原因, 从而就能更深刻地理解她寄人篱下、小心谨慎的心理;同时, 在刘姥姥的“带领”下, 学生再次领略了贾府的奢华生活, 理清了复杂的人物关系, 感受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而且, 引领式的阅读迁移, 也降低了聋生对《红楼梦》这部巨著的阅读畏惧感, 使得一些有能力的聋生有了尝试阅读的兴趣。又如在学习《赤壁赋》时, 文本注释中的背景介绍提到了作者苏轼两游赤壁写下《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学完《赤壁赋》后学生对《后赤壁赋》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于是我给学生延伸了《后赤壁赋》, 使得学生不仅在文言知识积累上有了更丰富的扩充, 而且对赤壁不同季节的景色描写有了对比性的认识, 对文本的深度迁移阅读又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苏轼于世独立、超凡脱俗、幽雅旷达的情操和孤独迷茫的现实处境, 使得学生对苏轼复杂的人生观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以至学生在自主学习作者同时期的词作《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时, 大都能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做到了“知人论世”, 举一反三, 从知识到能力有了一个质的跳跃。再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 我为学生补充了《晋书·王羲之传》, 不仅使学生知道了东床坦腹、王羲之写字换鹅等趣味典故, 扩大了知识面, 进一步认识了王羲之坦率真诚的个性, 激发了学生查找、阅读相关资料的兴趣, 进行了自主的探究性学习, 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搜寻知识, 实现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2. 对比式的阅读迁移

也称为比较式的阅读迁移, 就是迁移与文本的题材、主题、写法或体裁相似或相反的文章, 进行比较学习, 从中进行主题巩固和能力训练的拓展迁移。“有比较, 才有鉴别”, 才能有认识。进行对比式阅读迁移能大大提高学生感知美文, 理解作者情操、写作思路、文章技法等能力, 养成一种“由此及彼”的迁移思维的习惯。同时, 比较法的运用, 有助于学生明晰读物内容或形式等的相同点或异同点, 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1) 题材相似的文章的对比阅读。在学《亡人逸事》时, 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对比阅读, 给学生补充了题材与课文相似的朱自清的《给亡妇》, 请学生运用在《亡人逸事》中所学的知识来阅读《给亡妇》, 找出两文在题材上的相似点、相通处。有了《亡人逸事》课堂上的学习铺垫, 大多数学生总结出《给亡妇》和课文一样都是借家庭日常生活中琐碎而真实的小事塑造勤劳坚韧的中国传统女性形象, 凡俗的生活可以塑造伟大的人格, 小事可以展现大爱真情。如此的迁移阅读不仅使得学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而且迁移到写作技巧上, 有学生在随后的写作训练中就写了春节回家, 看到开洗衣店的母亲在洗衣服时忍着疼痛将冻伤的手伸入热水中, 手在瞬间变得通红的感人细节。

(2) 主题相似的文章的对比阅读。如在学习必修一“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后, 我给学生介绍了《静夜思》、《回乡偶书》和季羡林的《月是故乡明》、舒婷的《回老街走走》、孙犁的《老家》和林清玄《故乡的水土》等一组思乡主题的诗文, 使得学生不仅品读了大量的美文, 而且在阅读中逐步深入理解了“思乡”的涵义, 从浅层次的思家思亲之情升华到对故乡故土、对过往的经历以及国家的思考的高度, 提升了学生的思考深度。

(3) 写法相反的文章的对比阅读。在学习科学小品文《南州六月荔枝丹》时, 我指导学生对比阅读了简短的科技说明文《荔枝》, 前者生动详细, 后者简练概括;前者文学味十足, 后者科学性很强, 如此的对比使得学生明白了课文中为何要使用多种说明方法、为何引用诗文典故、什么是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什么是文采性, 从教师的抽象讲解变为自身具体的感受, 对自己的写作技法也有了反思。

“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同”, 实践证明, 对于信息闭塞、能力受限、依赖性强的聋生来说, 语文教师在课堂立足文本的基础上, 带领聋生尽可能地进行有效阅读迁移, 让社会、生活中的语文进入聋生的视野, 是有力有效的补偿措施。

摘要:本文从实践的角度阐述了在聋校高中语文教学中采取延伸和对比两种模式对文本进行有效阅读迁移, 不仅可以培养聋生的阅读兴趣, 扩大聋生的阅读量, 而且可以丰富课堂教学, 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其语文素养。

关键词:聋校,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阅读迁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2]陈军.新课程视野中的聋校语文教学.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

聋校语文第三册第一课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拼读新音节guo;认识偏旁“方框儿”;正确理解词语,并学习使用词语。

2、通过看图,理解词句的意思,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全称,北京是我国的首都,天安门在北京及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热爱首都北京。

3、会用“仿写句子”中的句式“谁爱什么”说、写句子。

4、正确朗读句子,背诵句子。

5、默写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

2、教学难点

理解句意,仿说仿写句子。

三、教具准备

挂图、放大课文、生字词卡。

四、教学时间 5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问:小朋友们,知道这是什么图吗?这张图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家。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

2、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词

1、指中国版图问:小朋友们都在哪见过这幅图?(1)引导学生自由发言。(2)板书词语:

zhōng huá rén mín gîng hé guï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3)带领学生读词。

(4)指名读词,师纠正错误读音。

(5)认读生字:华、共、国。

(6)识记生字。

(7)指导书写生字,强调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8)展示学生写的字。

2、指第一幅图,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

(1)板书词语:

shǒu dū běi jīng 首 都 北 京

(2)带领学生读词语。

(3)在图上找出首都北京的标志。(4)带领学生读词语,注意纠正错误发音。(5)识记生字:首、都、北、京。

(6)指导书写生字。重点知道“都”的写法及“北”的笔顺。(7)展示学生写的字。

3、出示第二幅图,问:你们知道这是哪吗?(1)板书词语:

tiān ān mén 天 安 门

(2)指名试读词,师纠正发音。(3)带领学生读词。

(4)告诉学生天安门就在首都北京。(5)认读生字“安”。(6)指导书写。

4、齐读词语。

5、开火车读词。

6、男女声赛读。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北京”,同学们要能熟练地读词,知道词语的意思。

四、布置作业

读词语并默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指名默写生字:华、共、国、首、都、北、京、安。

3、齐读生字。

二、继续看图学词。

1、出示图“国旗”,问:它的名字是什么?(1)板书词语: guï qí 国 旗

(2)在教室里能找到国旗吗?

(3)数一数:国旗上有多少颗五角星?(4)带读词语。(5)指名读词。

(6)指导书写生字“旗”。

2、出示第四幅、第五幅图,问:同学们在做什么?(1)板书词语:

shēng guï qí jìng lǐ

升 国 旗 敬 礼(2)指名试读词,师给予正音。

(3)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4)认读生字:升、敬、礼。(5)识记生字。

(6)指导书写生字,强调“敬”的写法。(7)齐读词语。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完了第一课的词语,它们的意思你都懂了吗?

四、布置作业

默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词语卡片。

2、默写生字。

二、学习句子。

1、出示句子:

wǒ men ài běi jīng 我 们 爱 北 京。

2、指名试读句子。

3、带领学生读句子。

4、认读生字“爱”。

5、结合句子理解“爱”(1)我爱爸爸。(2)我爱妈妈。(3)老师爱我。

6、理解句子“我们爱北京”。

北京很美丽,它是我们祖国的首都。

7、自由读句子。

8、指名读,要求读出感情,体现出“爱”字。

三、指导朗读词语和句子。

1、抽读词语卡片。

2、师指词,学生快速读。

3、男女生赛读。

4、找出意思不太理解的词语,请同学帮助理解。

5、开火车读词。

6、读句子比赛,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读了第一课所有的词语,学习了句子“我们爱北京”,我们要像爱爸爸妈妈一样爱我们的祖国首都北京。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句子。

第四课时

一、复习检查

1、默写词语

首都 北京 国旗 敬礼

2、看口型写句子(1)我爱老师。(2)我们爱北京。

二、仿说仿写句子。

1、仿说句子。(1)出示句式: 我们 爱 北京()爱()

(2)引导仿说句子,替换句子中的词“我们”和“北京”。(3)例如:

小学生爱天安门。

我们爱国旗。

老师爱学生。

我们爱老师。

2、仿写句子。

(1)把刚才仿说的句子写下来。

(2)自读写好的句子。

(3)同桌换读句子,修改不通顺的句子。

(4)指两名板书自己写好的句子。

(5)师生评议板书的句子。

(6)齐读句子。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仿说仿写了句式“谁爱什么”,课后可以思考更多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

预习课后习题。

第五课时

一、复习句子。

1、出示习题。

我们 爱 北京。()爱()。()爱()。

2、指名说句子。

3、指两名板书写句子,师生评议。

二、完成课后习题。

1、拼音练习。

g–uo→guo sh–eng→sheng

(1)指名试拼读。

(2)师带读,注意sh的发音。

(3)学生自由拼读。

2、读拼音,打指语,写词语。

běi jīng shǒu dū tiān ān mén()()()guï qí jìng lǐ shēng guï qí()()()zhōng huá rén mín gîng hé guï()(1)学生读拼音,打指语。

(2)齐读拼音。

(3)指名板书词语,师生评议。

3、读一读,写一写。

(1)出示词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 首都 北京 天安门 敬礼 升国旗

(2)指名读词。

(3)男女生赛读。

(4)齐读词语。

4、照样子回答问题,再连起来写成一句话。

(1)看图学习例句:

例:

图上有谁? 图上有小学生。他们在做什么? 他们在升国旗。小学生在升国旗。

(2)指导看第二幅图,提出问题。

图上有谁?

。他们在做什么?。

(3)引导回答问题。

图上有小学生。他们在敬礼。小学生在敬礼。

5、看(听)话写句子。

(1)我爱北京。

(2)我们爱天安门。

(3)小学生升国旗。

(4)我们爱国旗。

(5)我们敬礼。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课后习题,每一题要独立完成。

四、布置作业

上一篇:调整方向下一篇:历史故事与数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