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

2024-07-14

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精选十篇)

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 篇1

一、榜样的力量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是一个人出生以后能够存活下去的保障。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几乎所有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孩子通过模仿,不仅可以复制观察到的行为,也能随时对模仿到的行为进行加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上学前这一段时间,他的大部分行为和想法都是来自于家庭的。而进入学龄期,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会有更进一步的体现,尤其对家长的观察和学习也会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上进行模仿和复制,成为一个与爸爸妈妈类似的新的自己,因此,家庭里每一个成年人的言行举止都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每个孩子在学校里与教师及同伴的交流方式、互动模式,甚至解决问题的程式,都会折射出这个孩子在家庭里受教育的方式。而且,孩子在没有任何分辨能力的情况下,会把从家长那里学来的或高尚、或卑微、或任性的行为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并且,从家长身上学到的这些行为模式,也能在孩子群体里形成小社会互动模式,体现在师生和同伴的相处上。

有的家长把孩子学习差的原因归咎于学校和教师,其实,孩子的学习环境是家长营造的。他们往往会投入很多时间、金钱带孩子去各种补习班,以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改变孩子的学习态度,但结果经常是费力不讨好,使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逼着孩子做事,往往会让有意义的事变得没有价值。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钢琴,孩子气得偷偷往钢琴里浇饮料,说余下的课时让爸爸、妈妈去学;一个孩子被家长逼着学舞蹈,孩子宁可故意在体育课上受伤,也不去学跳舞,还说爸妈都不会跳舞,为什么让我跳舞?一个孩子非常喜欢玩游戏,家长督促其认真读书,孩子说:“我看你们从来不读书,不是也过得挺好吗?”

因此,家长榜样力量的体现,其实无处不在,你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你就要成为一个怎样的家长,争取成为孩子的榜样。

二、和谐的亲子关系推动学校的进步与发展

亲子关系是在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起来的,孩子的沟通能力和从亲子关系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是铺垫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开始,基于此,人际关系的建立也就从这里开始了,而关系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和谐的亲子关系非常有益于家长和教师的沟通。对于那些与孩子有着良好关系的家长,他们在与学校教师的沟通中,既能帮助孩子达成学习目标,又能积极、迅速地跟教师配合,同时,尽可能地支持学校以及班级组织的各类活动。

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增强学校的教育功能,才能使学校教育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因此,学校教育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亲子关系的良好推进。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和谐亲子关系的发展,积极的推进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并推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三、注意家庭教育的连续性,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发展

孩子从出生到长大,随着生理、心理方面渐趋成熟,与社会的接触面也越来越大,经验的增多和知识面的拓展,使孩子的眼界逐渐开阔,其兴趣爱好也逐步由家庭转向外部世界,孩子的独立意识也会逐渐增强,父母的绝对权威开始弱化,父母过多干预孩子的行为,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要学会和孩子共进退,才能更好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学校教育发展纪实 篇2

——XXX乡初中教育教学发展纪实

走进XXXX乡初中,浓重的城市生活气息很难与大山联系在一起,崭新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餐厅楼错落有致;生活区、教学区、活动区井然有序。校园内花香四溢、四季如春。几年来,校长杜秀静带领全校师生,励精图治,锐意创新,努力拼搏,教育教学成绩年年上台阶。学校的迅猛发展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先后被省政府命名为“集资办学先进单位”、市教委授予“管理先进学校”、“教育教学先进学校”、“文明学校”、“百佳校园学校”等荣誉称号,走出了穷乡办校的新路子。

XXXX乡初中始建于1980年,学校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现有四级三规十二个教学班,教师58人,在校学生800余人。学校始终秉承“励志明德,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特色活校”的办学思路,精心制作“书香”学校、和谐人文学校名片,实现“与时俱进,构建和谐校园”的办学目标,打造精品办学风格,辐射示范农村学校。由于移民搬迁,二初中部分师生于2009年秋期整合到一初中。两校合并后,教师队伍得到有效整合,加上特岗教师这股新生力量的注入,保障了教学计划的落实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学校管理上,该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关怀、民主参与、文化引领”的管理理念。进一步理清学校的管理链,健全决策——执行——监控——反馈的管理思路,使整个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学校加强制度建设,实现依法治校,用制度引领人、鼓励人、发展人,包括各类常规的管理制度、教师的评价与分配制度。经常开展“暖心”工程,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慰问活动等。坚持和完善教代会制度,坚持实行校务公开,增加学校工作的透明度。实行民主管理,虚心听取和采纳教职工的建议,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

学校树立“问题即课题,研究即成长”的观念,引导教师自觉的把科研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提高通过科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改以往做学生思想工作单一说教的做法,变注重活动教育与评价激励相结合方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与心理素质。构建完整的德育网络:校内以校长——德育行政校长(法制副校长)——政教领导——德育领导小组——班主任——科任教师为主线,校外以学校——家庭——村委——派出所为主线,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另外,该校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诸如办好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周、英语周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体验和展示的机会。

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 篇3

首先对教师的管理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上级主管部门是学校管理的职能部门,学校是管理的直接操作者。在实际管理中要注意管理的科学、合理、易行:所制定出的制度要符合逻辑的严密性,要合理,人心所向,深入到一线教师中去,只有这样的制度才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拥护,这也更加容易操作;同时还要建立和规范教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这样有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完成。

其次要关注教师的发展。这就要加强教师的职业思想、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让教师专业新手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温家宝总理曾经指出:“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对祖国和人民有爱心,对社会有责任感,对国家有献身精神,这三点的基础还是爱”,“学校教育就是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爱,而且是大爱”,只有这样教师职业思想才能得到提高,这样老师才会有敬业精神。

在多元化的社会,要求教师走出“一次教育”的巢臼,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坚守“活到老,学到老”的古老格言,不断求得专业上的进步,让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的普通文化知识、教育、教学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重新组合和更新。教师作为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须“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关系一个国家的发展,教育行业因其独有性质、和对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教师不仅承担人类社会延续的重任,而且对社会进步有重大的作用,教师是社会成员中的先进分子,这也要求教师必须缩短自己的成长周期,迅速为自己的专业知识的提升铺路架桥,作为学校为此负有重要使命。

素质教育紧锣密步正大力提倡,同时也日显其优势。我们的老师踏上教育的领地,面临的是全新、全面、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它有了全新的界定、全新的体系;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不再可能像传统教师那样,只要“以样画葫芦”就不会有太大偏差。社会日新月异,孩子的知识面、学习能力以及学习方法也日见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这就给学校老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提出更严格的要求。总之,学校对于所在学校的教师,如何迅速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已是不得不慎重考虑的问题。不断思考如何才能使老师的专业知识迅速提升,适应大同形势下的教育形势已经迫在眉睫。,教师是专业发展的对象,也是专业发展的主人,在教学生涯中教师要作为学习者进行持续的学习,作为学校就要为我们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多形式的学习机会。不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为他们寻求一个业内有一定专业水准的老师,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请导师定期访问自己的课堂,或亲临其课堂,学习他在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方面的独到之处,并与其交流。在听取其建议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的调整教学,使得自己在教育教学的专业知识方面有贤人相助。与自己单纯的“摸着石头过河”相比,这又何尝不是教师专业知识发展的捷径。还可利用同伴引领。这是一种互信互助的历程,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彼此交往、互动与合作。包括教师之间非正式的信息交流。如信息交换、经验分享、问题的争论等,对于教师而言这就是一个难得的“商机”,也许就是闪电般的一个词或句就能使你茅塞顿开。当然还包括正式的教研组活动。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知识培训讲座、专题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加强校本课程的研究。

许多教师,虽然经过专业训练,有一胸把教师这个工作作好的热血。但仍不是一个教育教学教学上成熟的“舵手”。 能力为本的教育发展观要求高质量教师是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职业能力的不可替代性。指导教师开展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组织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而培养教师指导学习性教学的技能。让教师加强课堂教学技能包括导入技能、语言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演示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强化技能、课堂控制技能、结束技能等。

委托管理帮扶发展推动教育均衡发展 篇4

一、学校托管的指导思想

坚持“合作与尊重, 共建与发展”的原则, 两校携手合作, 共同分享学校成长经验与教育资源, 推进两所学校共同发展, 为提升两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做出努力。

二、委托管理的运行方式

第一, 牵引式---领进门。两校成立托管工作领导小组, 有组长、副组长, 两校的其他校级和中层领导为成员, 由委托管理学校对被委托管理学校的管理和快速发展起牵引作用;实行托管工作领导小组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设立托管工作管理办公室;组建了托管工作指导团队 (领导组、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及教师组) 。建立了托管工作管理制度, 如托管小组每月例会制、两周一次的托管成员工作交流制;托管小组的组长或副组长每周到被委托管理学校办公一天等制度, 并开展督导工作。通过托管起到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效果。

第二, 渗透式---换新门。一是渗透办学理念:把被委托管理学校纳入委托管理学校一并规划, 同步布置工作, 将委托管理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制度、考核办法、学校管理等内容和思想渗透到被委托管理学校, 改进被委托管理学校与当前不相适应的考核办法和管理制度, 形成被委托管理学校教师的良好育人观念。二是渗透教育教学方式:两所学校每年互派1-2名校级或中层、每个学科1-2名教师到对方学校工作, 特别是新课改理念和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 相互取长补短, 对双方学校领导和教师素质提高大有好处, 双方学校的领导和教师的管理水平、业务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三是渗透育人观念:通过“诚明诚恳诚实”的三诚教育、“守时守秩守约”的三守教育、“树责明责尽责”的三责教育, 实现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理性精神、责任担当、公益爱心、平和心态、开放视野等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现代公民的目标,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注重成人比成才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教育比教学重要的观点, 正确处理智商、情商和德商的关系, 处理好体育与成才、智育与成才、德育与成才的关系, 用发展性的眼光对待学生, 用进步的标准评价学生, 让学生多元发展, 行行出状元。

第三, 对接式——串串门。两所学校建立各个层面的交流, 包括领导层面 (12对) 、处室层面 (5对) 、教研组层面 (11对) 、备课组层面 (36对) 、年级组层面 (6对) , 学生层面 (20对) 。委托管理学校实施每两周派5个学科组人员 (每个学科2名教师) 到被委托管理学校上示范课和进行听评课活动1天, 每周派1-2名学校领导到被委托管理学校开展相关层面的对接活动1天, 双周一轮回, 如委托管理学校把学校的“问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直接传递到被委托管理学校;每月相关人员到被委托管理学校办一次讲座。每期派20名学生与被委托管理学校学生对接开展夏令营和冬令营活动。通过建立QQ群的方式, 相应的人员建立起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定期交流制度, 从而来完成托管目标。

第四, 自主式---守好门。建立托管的“四统一”和“四独立”机制。被委托管理学校重大决策、发展方向和规划、文化建设、考核评聘四个方面由托管工作领导小组进行统一决定和布置, 但被委托管理学校的经费管理、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物资调配管理四个方面实施相对独立。我们重在培养被委托管理学校自主发展意识, 激发他们发展的原动力, 加快优质资源本土化, 积聚学校发展的内驱力。让他们充分发挥本校的优势, 独立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工作逐步放手, 这才是托管真正的目的。

第五, 激励式---张油门。在被委托管理学校原有考核激励机制不变的前提下, 委托管理学校决定在三年内拿出一定经费对被委托管理学校相关方面工作进行专项奖励。一是对被委托管理学校毕业升学质量进行专项考核奖励, 由委托管理学校制定相关考核办法;二是对被委托管理学校教师干部每年培训20人 (三年60人) 利用假期送到外地进行培训, 来促进其教育质量的提高;三是对被委托管理学校教师推进新课改实施奖励;四是从第二年开始, 学校互派领导1-2名, 每个学科教师1-2名到对方进行教育教学工作至少工作1年, 享受双边经济待遇, 且在评职晋级时在其总分中另加计分, 让两校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第六, 品牌式---耀名门。在被委托管理学校目前具有很好的“民主管理和学生的规范管理”的基础上, 三年内打造被委托管理学校“民主管理、党员先锋作用、师生的责任意识培养”三大方面的特色和亮点, 争取在县内外有影响。从此被委托管理学校步入持续、快速、优质、均衡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托管模式的好处

一是委托管理学校的办学优势 (如理念、思想、制度、师资、文化建设、师生管理及教学方式等) 带领被委托管理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因为农村中学, 两所学校许多方面都是相融的。

二是能起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效果, 共同分享两校办学的经验, 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作用、共同提高, 深层次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是能够发挥教育的集团整体协作效应, 通过领导和教师的互派互动, 还可以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激活了教师, 可以提高管理和教学水平, 促进育人质量的提高。

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 篇5

加强学校管理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为此,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强化学校管理措施,在各个环节渗透“严”、“苦”、“细”、“实”的工作作风,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推行学校目标管理,促进教育工作健康发展

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我学校一贯坚持的做法,结合我学校实际,把教学成绩的提高,教研论文的发表,作为学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对考核倒数第一名的教师校长实行诫勉。

学校制定了2010—2015年五年规划,进一步从组织纪律,领导责任上强化了教育工作的计划管理,督查指导与总结,使各项目标任务得到了落实,做到了总目标和分目标协调适宜,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融合相通。加强对学校目标管理。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制,并层层签订了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责任到人,责任到位,使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任务,并突显了教学质量的权重分值,加大奖罚力度,激励教师兢兢业业干工作,一心一意搞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的实施一改以往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大锅饭弊端,有力地强化了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使每个教师都掂清了自己肩头的担子轻重,及早科学地制订好完成目标责任的详细计划。学校目标管理的实施有力的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增强了广大教师的质量意识和责任感。

二、推行学校制度管理,健全学校运行机制

有效的制度管理有助于建立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秩序,是学校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在严格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制度外,结合人事制度改革,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办法,重新修订了《教师工作量化考核细则》等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了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对学校各类人员做到定职、定责、定量、定考核标准。在考核中重点突出“德、勤、能、绩”(德:主要考核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勤:主要考核出勤情况和工作态度,包括上、下班、参加政治、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活动等情况,绩:主要是按分工情况考核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和效果,能:主要是考核是否具备本职工作要求应知应会的知识和工作能力),考核实行民主测评、学校考核、等方式。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教师队伍管理,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

只有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取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成果,基于这一认识,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当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来抓。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做法:

1、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狠抓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每周组织教师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学区统一领导,学校组织学习,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提倡教师发扬不计得失,不甘落伍,爱生如子,敬业奉献,认真执教的精神,使广大教师真正懂得作为教师责任重大,无尚光荣,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不惜身上膏,化作千只明。”通过努力,取得了明显效果,涌现出了一大批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典型,并感染了广大青年教师,使他们乐于教、勤于教、认真教、吃苦教。

2、外树形象、内练真功,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创学习型学校,做学者型教师”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各学校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的探索课、创新课、精品课、当堂质量验收课,教师之间掀起了比方法、比能力、比效果的热潮。二是积极开展“请进来教,走出去学”的学习观摩培训活动。中心小学、一棵树小学等学校请名师上课,并不断派教师到兄弟学校观摩学习,校内要求新老教师互相结对子,互听、互评、互帮、互学,不断吸收新的信息,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把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一项“未来工程”来抓,每学期都要听青年教师的过关课3次,指导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合格、三年优秀”。

3、加强培训,转变理念,适应新的教改形势要求。一要派出教师分别到省、市、区聆听专家报告,受益名师名课,然后给全体教师作专题报告或上示范课,通过典型带动、骨干示范,促使全体教师整体素质不断提高。二是组织教师、现聘教师、学习新课程培训。三是每周利用1—2小时观看《聚焦新课程》、《新课程课堂实录与点评》等教学实况与专家讲座的光盘,要求教师认真学习,做好笔记,写出心得体会。通过培训使广大教师掌握了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中进一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被广泛采用,教学评价逐渐由注重结果向过程与结果并重转化。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人性化转变,促进了效果的明显提高.四、强化教研工作管理,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1、多管齐下,学研并重,着力夯实基础。一是强化教学活动管理。如教案、作业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评分,定期公示。语文、数学作业按学期定指标、批阅次数上不封顶,下必保底,期末总评和奖惩挂钩,校领导定期不定期检查和抽查,实行推门听课制,校领导每人听课次数30节以上。以这一系列措施为手段,切实强化了教学管理。二是加强了教研管理。教研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杠杆,是优化教学的源头活水。各学校把教研工作首先向“小”向“实”靠拢,解决与自己最接近,最实际的问题,真正体现教研为教学服务的思想。从写好一个字,说好一句话,上好一节课,转变一个后进生着手,研究新方法,总结新经验。做到校校有教研项目,人人有研究课题,逐步深化教研层次,拓宽教研领域,丰富教研内容,拓展教研形式,浓厚教研氛围。对教研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有成果。从深化教研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指导与管理,教研教学工作总结交流活动的管理,学困生转化的管理,加强学校、社会、家长三结合教育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三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全面发展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开齐开足了各门学科。尤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的音、体、美,不仅开齐开足,而且要求任课教师上全上好。

2、注重督查,狠抓落实,继续寻找差距。能否将措施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是能不能取得相应效果的关键。每个学期对各学校的全面工作进行了一次系统的督查,将督查情况及时予以反馈,肯定成绩,指出不足,要求限期改进,以便今后扎实有效地做好各项工作。

五、加强校园环境管理,创建科学文明的校园

1、加强校园自然环境管理,创建示范性学校。

结合实际,对校园环境建设全面规划,因地、因校制宜,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并逐步得以实施。

2、加强校园文化环境管理,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是实施德育的重要途径。浓厚的文化氛围,优美的环境不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而且能对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在自然环境建设的同时,也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校园内悬挂名人名言牌匾,制作形式多样的标语牌,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学校通过办墙报,以及国旗下讲话展示同学们的才干,充盈学生的知识库,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坚持校内环境建设与校外环境建设相结合,利用春秋两季绿化周边环境,及时组织学生清理学校周边垃圾,并进行大力宣传,取得家长及周围群众的积极支持,对学校周边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整顿、治理,从而绿化、净化了校园周边环境,为师生创造了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育人环境。

3、树立典型,以点带面,促进校园环境共同提高。

创新教育管理机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6

一、建立教育发展协作区,推进农村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发展协作区”是一种打破乡镇行政区划界限,在2—3个乡镇内重新配置各项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和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教育管理新模式。2009年,丹江口市立足市情,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将全市16个乡镇(街道办)分为6个教育发展协作区,通过完善教育发展协作区管理体制,逐步加强教育发展协作区管理权限,弱化乡镇中心学校职能,实现协作区内人、财、物的统一调配和管理,在更大范围和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0年春季,丹江口市建立了城区学校与各教育发展协作区对口帮扶工作机制,由城区中学、乡镇小学和教育发展协作区共同建立捆绑式发展模式,实现教师互动交流、教研教改和课题研究同步推进,优质资源共享共建。一是加大了城区学校教师对口帮扶协作区的交流走教力度。城区对口帮扶学校每年参与到协作区走教交流的教师人数,达到学校在岗教师总数的5%。二是探索推行“城乡互动、区片联动、校际合作”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教科研模式,加强城乡学校之间的教研互动、信息交流。同时,组建“名师支教”讲师团,广泛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为农村教师送去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三是加大对协作区学校的经费、物资和教学设备、图书的帮扶力度。累计向协作区帮扶资金、电脑、图书、体育器材等达20多万元。

二、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

第一,从领导上保障。市委、市政府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各乡镇(街办)的职责和任务。建立了市级领导对口联系协作区制度,协调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各协作区工作的督导检查。第二,从经费上保障。把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足额征收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发展费,全部用于农村学校建设和城区薄弱学校改造,市财政每年预算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协作区活动、发放交流干部教师补贴等。第三,从机制上保障。建立了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年终对各乡镇、各协作区实行统一考核奖惩;完善教师交流办法。所有城区学校男50岁、女45岁以下教师,必须有在协作区交流走教3年以上的经历,否则不得参与职称晋升和骨干教师、特级教师评选;制订一整套加强协作区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和评价细则。第四,从师资上保障。从2010年开始,每年招录30名大学生和资教生补充到协作区薄弱学校。对参与交流的干部教师在选拔干部、职称评聘、表彰奖励等方面实行优先政策。对城乡交流干部教师每人每月给予150—300元不等的补贴。两年来,全市参与交流的干部教师达700余人,涉及中小学校75所,覆盖率达83.3%。第五,从建设上保障。投资4000万元,完成了15所初中标准化建设,新建了6所农村学校教学楼和14所学校塑胶运动场;投入1350万元,新建和改建教师周转房242套,总面积达12200平方米。第六,从设备上保障。投资2000多万元,初步实现了全市中小学的“班班通”;投入200万元,为68所协作区学校配置了78台洗衣机、3800套餐桌椅、1295套学生用床。

三、建立教育发展联合体,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

为加强城区薄弱学校建设,促进学校办学水平的共同提高,丹江口市实行“教育发展联合体”办学模式,通过8所学校校际教师交流任教、加强教科研合作等方式,达到城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目的。教育发展联合体在尊重学校双方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发展的引领、辐射作用,加强对薄弱学校的统一管理和业务指导,使学校发展焕发勃勃生机。联合体内实行“五个统一”,即教师资源统一调配、教学常规统一管理、教研教改统一组织、教学设备统一调配、教学质量统一评价。2011年秋季,丹江口市将城区优质学校分别与薄弱学校进行整合,推行“一校两区”办学模式,实行人、财、物统一管理,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薄弱学校提档升级,推动城区学校均衡发展。

四、全面实行电脑分班,有效解决择校问题

从2007年开始,在丹江口市实验小学推行电脑分班试点;2009年以后,市城区12所中小学全面推行电脑分班,较好解决了择校、择班问题。一是广泛宣传动员。通过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最大限度地争取社会和舆论支持。二是划定招生范围。新生报名前一周,我们按照“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原则,将城区12所学校的招生范围在地图上标识出来,向社会公布。三是公布有关信息。电脑分班前,由学校公布新生名单、教师均衡配备名单、班级设置等信息。四是电脑程序编班。电脑操作员首先将全部新生信息输入“电脑分班”软件,按照学生“性别”程序先把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其次根据男女两组学生的“生日”程序将男女两组分别排序,最后用相应的班级序号将男女生螺旋排列,将序号相同学生分在一块组成若干个班级。五是班主任抽签定班。学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学生家长,将班级序号制成标签,装入信封,由每位班主任现场抽取信封,当场展示结果。六是建立评价体系。电脑分班,对教师因材施教、分类指导提出了新的课题。在此基础上,将逐步建立起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五、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实现城乡教育公平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丹江口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模式发生了巨变。建立教育发展协作区和教育发展联合体,实行城乡对口帮扶机制,加强了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了学校由封闭办学到开放办学,由独立办学到协作办学的根本转变。二是素质教育得到全面实施。全市有近500名干部教师加入了交流走教的行列,全面激发了广大教师的教学热情,弥补了学科不足,使薄弱学校和边远教学点开全了课程。三是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如习家店协作区内3所中学过去分属3个乡镇,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实行教育发展协作区后,今年习家店、蒿坪、大沟3所中学教育质量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中考上线率比去年分别提高6%、12%、8%。四是群众的满意率显著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了优质校与薄弱校的广泛合作,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促进了各学校共同提高,使每一位孩子得到全面发展,使其成为学生受益、家长满意、社会赞誉的“民心工程”。

紧紧围绕着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行动计划这一奋斗目标,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最紧迫的战略任务,着力消除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体制机制障碍。继续实施教师交流制度,积极推行校长定期轮岗制度,不断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以入学机会均衡、教育过程均衡、发展结果均衡为目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发展好每一位教师,培养好每一名学生。

目前,丹江口市正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督导评估,注重内涵发展,力争使丹江口市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面旗帜。

责任编辑:陈 诚

加强教育科研管理推进教育科学发展 篇7

一、明确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作用

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要优先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离不开教育科研的支撑。对教育而言,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用教育科研引领教育工作的全面提升。科学的教育离不开教育的科学,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引领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靠教育科研上台阶、上档次,走科研兴教、科研强师之路是我们新时期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最佳选择。

强化教育科研,实现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必须做到:

1.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科研应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正视教育现状,审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认真总结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索教育改革和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研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为教育改革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好地促进教育事业优先、公平发展,以实现办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

2. 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本。坚持教学以科研为先导,就是坚持以科研带动教研,以规范的课题研究指导课堂教学。基层教研部门要坚持教育科研以教师为主体,培训教师,依靠教师,服务教师;要坚持教育科研以改进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学科教学改革为主要内容,以不断提高课堂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主要目的。只有这样,我们研究的课题才是一个个有价值的、鲜活的真问题,教学研究才能有的放矢,所研究出的成果才能更好地指导、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 坚持以教育科研服务全县教育大局和中心工作为首任,为教育决策科学化做好咨询服务。当前我县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在有序推进,校园“文明礼仪进课堂”正在深入开展,教育科研要切实发挥在实施素质教育、抓学校德育工作和推进新课程改革中的理论指导作用、实践探索作用和决策咨询作用,确保全县教育在改革面前不迷路,在发展面前不停步,最终实现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为全县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加强教育科研的领导、管理、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不断开创教育科研工作新局面

教育科研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体。但现在不少地方的教育科研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为增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时代感,加强教育科研工作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育科研工作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基层教育科研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激发教育科研活力,提升教育科研水平。

1. 全面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领导,落实“一把手”工程。我们希望各类学校要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要树立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教育科研先行的质量观念和只有重视教育科研,才能造就时代名师,只要加强课题研究,就能提升学校品位的科研观念。要建立健全教育科研工作领导责任制,把教育科研工作真正变成各级领导的行政行为,摆在优先发展地位,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始终把教育科研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将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校长要带头参与课题研究,大兴教育科研之风,通过交任务,给条件,用成果,充分调动专、兼职教育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不断繁荣发展。

2. 有效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如,云阳县为加强全县教育科研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化管理,县教委专门印发了《云阳县教育科研管理实施细则》(云教基[2010]19号),要求作为全县教育科研业务主管部门的县教科所要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宏观指导和对课题研究的具体管理,要求课题研究要规范运作,抓过程管理,强调主体参与,强调应用研究。申报立项的科研课题,要按照教科研工作的基本流程,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实抓好,坚决制止课题申报热热闹闹,课题研究冷冷清清,课题结束马马虎虎的不良现象。课题研究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特别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逐步形成课题到课堂教学中去选,研究到课堂教学中去做,答案到课堂教学中去找,成果到课堂教学中去用的良好的研究路径与方法。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指出:“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要善于从教育改革发展实践中提出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要鼓励实实在在的有针对性的研究,课题不在求多,贵在创新;不在求大,贵在求实。”所以我们要求基层学校将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紧密结合起来,杜绝科研“浮夸”之风,要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探索教育教学内在规律的兴趣为动力,以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为目的,努力实现基层学校教育科研的“本真”价值。

3. 努力加大对教育科研队伍的建设力度。队伍建设是事业发展成功的基石。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把教育科研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一是抓好基层学校教育科研机构建设、科研队伍建设等工作,进一步调整、优化专职科研队伍,逐步增强科研力量和研究能力;二是努力提高教育科研队伍的业务素质,将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纳入教师继续教育整体规划,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支持和鼓励开展学术交流和学习考察,制定教育科研人员的培养规划和措施,保障教育科研人员培训的时间、经费和质量,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科研队伍,使之真正成为我县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加强科研工作人员管理,建立健全各种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工作纪律,改进工作作风。科研人员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理念,注重研究,积极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4. 加大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投入,保证经常性教育科研经费。我们希望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对教育科研经费的投入,要增大对重要科研课题的支持和资助力度,加大对重大科研成果的奖励额度,以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重点课题的经费需要。各类学校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教育科研工作给予支持和组织保障,在每学年度的保障经费中安排一定的科研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并保证逐年增加。要不断改善科研工作条件,保证教育科研的基本需求。要加强教育科研网络建设,逐步实现教育科研工作管理、指导信息化。

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 篇8

一、新建的县级特殊教育 学校教师队伍存在的普遍情况

1. 特教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

一方面招不到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特殊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特教教师不是任何具备了某学历的人就可从事的,它有其特殊的专业能力要求。我国特殊教育事业起步较晚,培养特殊教育师资的机构也相对滞后,相比于普通院校,特教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教师专业水平不够强。另一方面,普教教师胜任特教工作。因招不到专业教师,特教师资队伍中就吸纳了一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普教人员来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他们的特教知识相对缺乏。由此可见,特教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比较薄弱,专业水平不高。

2. 特教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

在残疾学生的家长心目中,把孩子送过来,就是想让他们学点文化知识,将来能自食其力,不成为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而言,在特殊教育学校里,无升学考试压力。在这样的环境下,特教教师不仅没有培育“优秀人才”的荣誉感,连 “桃李满天下”的精神享受都无法实现。 没有职业成就感就导致了有些特教教师觉得特殊教育生活没有生趣,教学没有激情,他们只求完成教学内容,不管教学效果。对特殊教育没有高要求,对特殊教育专业发展没有动力。特教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就谈不上专业化发展。

3. 县级特教教师继续教育相对滞 后,培训较少

县级管理阶层对特殊教育有“陌生感”,更谈不上县级培训。而且每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老师们的交流圈子小,还被看成另类。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也极少。特教教师培训的机会少,导致有些教师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们的专业发展。

二、对新建县级特殊教育学 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发展,特教教师是发展的第一资源。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特教质量的基本保证,更是特教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和特教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促进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我校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所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我们对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问题作了以下一些实践探索。

(一)积极创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 良好社会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教师综合素质的形成和专业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教师个体素质模式的建构和塑造,有赖于与之相关的各种教育环境的引导、开发和优化选择。良好的环境能使人产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不良的环境能使人产生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特别是我们特教教师更需要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发展。首先,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社会更多理解、接受、关心特教教师职业。这需要与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积极做好舆论宣传工作,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社会形成崇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甚至敬畏特殊教育的良好社会风气。其次,提高特教教师的待遇,保障其享有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贯彻落实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最后,我校提出了以“美丽校园、幸福师生”为追求目标,构建好民主、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特教精神、校训校规上墙宣传,深入人心。教师素养、专业精神要在教师办公室、会议室显眼处彰显。教师的专业发展,源于教师对自我职业发展的认识、对专业工作的热爱和对专业发展的期待与渴望。在“美丽校园、幸福师生” 的环境里,教师的专业生活更具有主动性,更有利于教师实现自身的内在超越, 形成特教精神,促进专业发展。

(二)营造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良好 校内氛围

1. 重建学校管理体制,为教师专业 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航标,在制度建设上要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学会科学地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实际上,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师的自主发展,所以提高教师在发展过程中的成就感,促使他们自我反思与提高是制度建设的最终目标。我们可以通过制度建设一步一步地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应该进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规范的建设。如把教师行为规范细化,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教师工作手册》《教学工作制度》《教育工作制度》等。其次是通过制度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技能。 这些制度要求立足于本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不同的发展要求。如建立《教学设计的要求》《校本教研的要求》《常规课堂教学的规定》等。最后是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升华。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制度的建立来达到目的,如建立《教育科研奖励制度》,一年整理、集结出版学校教师的专业论文,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教师的专业发展。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 业化水平

好的学校需要好的团队。特教教师首先要求有热爱特教事业的理念。只有 “爱”你的事业、你的学生,做到敬业奉献,才能坚持不断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除本学科专业知识外,教师还必须学习教育科学及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广泛涉猎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且渊博的知识基础,才能使自己在课堂上纵横展开,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充满活力。特教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敬业,敬业就意味着必须投入比别人更多的精力、时间和情感,甚至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和利益,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具有奉献精神。我校为此提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讲奉献、特制肯钻研、特别善协作”的“四特精神”。

3. 狠抓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推进教 师专业化建设

俗话说得好,有压力就有动力。新建特教学校每位教师都是学校建设的主人,工作中给每位教师提出相应的任务, 使他们把压力转为动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如:1开展好“三课”(备好课、常听课、上示范课)常规活动。2多媒体教学技术设计基本功。3教育理论学习笔记。4抓好手工制作等竞赛活动。 5每堂课写好教学反思,每期写好教学论文。抓实教师的基本功,可大力推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加强教研管理,提高教师专业 化发展自觉性

我校给教师一个教研大平台,学校目前是大班额(18名智障生)教学,学校鼓励教师自主研课,探索教育教学方法, 并在每周五下午定时定人定内容进行研讨。采用集体备课,主题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研讨。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鼓励教师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校本教研等有效途径中,务实求发展。加强教研管理,树立 “教研为先导”的意识,创造浓郁的教研氛围,鼓励教师做实践的思考者,以研究出效益。激励教师探索教改途径,总结教学经验,及时撰写教育教学论文。让教师们不断积累教育教学经验,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四)为老师们提供学习机会,加强 教师专业化培养

要推进特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学校还应该为特教教师争取各种学习培训机会,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进步,才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立足和发展。学校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派教师到外面进行学习和培训。现在学校已把教师培养培训作为一项给老师们的福利, 大力鼓励老师们参加各类培训,学校全给予报销费用。此外,加强同行特教学校校际交流,每期组织教师到省市县各级外校参观学习,让教师们在参观学习中放宽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升了能力, 也确立了更高的工作目标。

实施尊严教育 引领学校发展 篇9

一、尊严教育之义———“尊严”和“尊严教育”的内涵

什么是尊严? 从语言学角度讲,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1尊贵庄严;2可尊敬的身份或地位; 《辞海》解释为: 1庄重而有威严; 2对个人或社会集团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认识和自我肯定。本解释角度实际上承认人的生命价值的存在是最基本的尊严。而从伦理学角度来讲, 尊严是指一个人的庄重而有威严、独立而不可侵犯的可尊可敬的地位和身份, 是个人对自身社会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 这种情感和心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产生于维护祖国、人民、个人尊严的自尊心, 在社会实践中, 在履行社会义务时采取符合道德动机的行动, 从而产生尊严感。尊严的本质是平等, 是懂得自尊和尊重他人。

2010年3月5日, 温家宝同志在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代表政府对中国人民作出庄重承诺: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他曾解释所提出的“要让老百姓活得更有尊严”主要指三个方面: 第一, 就是每个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 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 无论是什么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 第二, 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除此之外, 没有其他; 第三, 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 因此, 我们要给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让他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这是中国发展的新目标。

温家宝同志对尊严是从政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的, 这样的解释维度同时也为尊严教育提供了学理上的依据。我们可以说: “尊严教育是一种关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成员多主体的以尊严培树尊严、珍视尊严、体验尊严、享受幸福的理念衍生和实践行为, 是一种多主体互动的有尊严的教育生活的构建。尊严教育是校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崇尚尊严氛围的教育;是教师赢得尊严的教育过程; 是培养学生尊严感的教育;也是广大家长体验尊严共建尊严的教育。尊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尊严感, 内容则包括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责任感, 以及遵纪守法的意识等等。

二、尊严教育之由———“尊严教育”实施的背景和依据

( 一) 尊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尊严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他们都把尊严看成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中就蕴涵着尊严教育的内容。在孔子思想中, “仁”是其理论大厦的支柱, 而“仁”的基本要义是“克己”与“爱人”, 意即要尊重法律制度, 要尊重他人, 爱护他人, 这样, 才能活得有尊严。对于如何才能做到“克己”与“爱人”, 孔子提出了好学与躬行为基本途径, 进德修业、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改过迁善、身体力行为方法的完整的教育思想。可见, 孔子把尊严看成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中国现当代教育家的理论中, 孔子的尊严教育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光大, 如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即是把教育看成是培植人的尊严的教育, 陈鹤琴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怎样让人获得尊严。

尊严教育思想在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时期的古希腊, 反对旧有的“神是万物的尺度”而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突出了人的尊严和地位。至柏拉图时期则真正重视人的尊严教育。受柏拉图影响, 西方长期以来, 都强调服从理性、遵守规则, 认为理性和规则是人的尊严得到保障的重要因素, 因此, 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服从理性、遵守规则。西方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卢梭的“符合自然”的教育、裴斯泰洛齐创立的“爱的教育理论”和“要素教育理论”、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皮亚杰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理论、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整体性原则”等等都把尊严教育看成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需求层次理论是我们实施尊严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上述教育家关于尊严教育的思考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得到证明———尊严是人内在的心理要求。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说”, 他认为, 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七个层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 ( 食、性等) , 安全需要, 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认知需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发现, 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可分成两类———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这样一些概念: 威望、承认、接受、关心、地位、名誉和赏识。马斯洛认为, 一个具有足够自尊心的人总是更有信心、更有能力, 也更有效率。然而, 当他缺乏自尊时, 他就感到自卑、无望, 从而可能导致绝望和神经症行为。“最稳定的, 因而也是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他应得的尊敬为基础的, 而不是来自外部的名声、荣誉或谄媚。”马斯洛的学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 尊严是人内在的心理要求, 这种需要得到满足, 有助于人的健康成长。换句话说, 尊严是健康人格, 即和谐人格形成的必要条件。马斯洛的学说充分说明, 在教育中, 尊严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尊严与教育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一方面, 尊严需要教育的启蒙, 人只有通过启蒙才能认识到尊严对广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要想让人的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也只有通过幸福的教育和有尊严的教育来实现; 另一方面, 教育必须关注人的尊严, 关注人的尊严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 成为“人”的教育。而当教育的尊严丧失, 培养有尊严的人也就成为纸上谈兵, 人的幸福更是遥不可及。

( 二) 尊严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本质要求

当代教育呼唤应有的尊严。当人类社会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人能不能够和如何能够赢得尊严, 就成了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发挥人的聪明才智, 教育是必由之路。

2012年,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重要战略构想, “让所有人有尊严地活着”成为其落脚点;在国际舞台上, 2013年3月23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时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2013年两会期间, 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政府要保障人们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 这与温家宝总理代表政府对中国人民作出的“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庄重承诺相承相续。这种时代的尊严旋律从本质上提出了实施尊严教育的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 学校也理应承担起尊严教育的责任。

( 三) 学校的发展现状呼唤尊严教育

实施尊严教育是从学校历史、地位以及生源质量等现实情况而提出的。

学校需要尊严。2009年, 我担任校长的吉林市实验中学新一届领导班子组成时期, 学校的办学出现了空前的困难。教学质量出现滑坡, 尖子生培养不力, 在2009年的高考中, 没有超过600分的学生。生源数量和质量连年下降, 从2007年到2009年的三年里, 招生数量每年递减100余人, 2009年仅招收新生400人。生源质量也连年下滑。2009年新生中考平均分在市区重点中学中排名最后。甚至低于有些普通高中。学生管理松懈, 不良习惯泛滥, 在社会上声誉不佳。随之而来的是学校的社会声誉下降, 有的家长让孩子“实在不行就去实验”, 使得学校的招生工作极其困难。不发展就没有地位, 没有地位就没有尊严, 已经成为每一位实验人的共识。

教师期盼尊严。学校发展不顺, 最先受到影响的是老师。一是待遇低, 收入少, 不少名优教师要求调走, 师资队伍出现不稳定现象, 教师的集体荣誉感严重缺失。二是学生少, 直接减少了教师的工作岗位。2009年高一共设8个班, 有7位数学老师, 人均1个班课, 工作量严重不足。三是学生差, 教师不愿教。生源中300分、400分左右的学生占很大比例, 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都不好, 教师教育和教学的难度增大很多, 影响了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呼唤尊严。由于学校的录取线较低, 进入实验中学的学生中考成绩都不是太好, 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行为习惯不好, 缺乏自控能力; 学习习惯不好, 不会学习;自信心不足, 容易自暴自弃, 对理想和前途缺乏信心。这些学生的成长道路, 迫切需要学校教育能给予更多的呵护, 为未来赢得尊严。

我校实施“尊严教育”是在“以人为本”为核心价值的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的更为关注人的发展、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生命化教育, 是从人的生命发展的最本质要求出发, 引发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动力, 最终使师生的人格尊严得到有效的提升。

三、尊严教育之行———“尊严教育”的实践探索

根据学校的历史和现状, 我们审时度势, 认真地分析了影响学校发展的各种因素, 2010年初, 正式提出了“为每一位师生的明天赢得尊严”的核心办学理念, 以此引领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 并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努力实施高品位、新视角、全方位的素质教育。尊严是人的第一需求, 学校小心呵护每一位老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热情, 为他们的发展、成长提供服务, 搭建平台。2013年, 因工作需要, 调任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担任校长, 在这个学校“关注学生个体的和谐成长”传统办学理念中继续坚守“尊严”核心。该理念充分体现了人本观念: 教育的核心追求在于让学生和教师始终体验到尊严, 体验到自己生存的价值, 对自己充满信心, 对社会充满热情;建构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追求让每一位师生都创造和享受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这不仅仅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也是对当下教育尊严、教师尊严、学生尊严缺失的积极回应; 建构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学校从各个方面为教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氛围, 让他们身心愉悦地工作, 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重视学生的主动发展、自主发展, 从各方面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 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做好铺垫。让师生具有充溢的尊严感、幸福感、成就感和归属感。

学校组织教师开展如何“赢得尊严”大讨论, 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形成“只有出色地工作, 才能使学校更快地发展, 才能赢得真正的尊严”的共识。

提高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待遇, 增强教师的自豪感。我们在办公用房紧张的情况下, 尽量使老师的办公室宽敞、舒适。为每一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完善了校园数字化工程, 使老师在办公室和教室都能上网。改造了学校的供热系统, 为师生提供了温暖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建设了学校食堂, 解决了教师就餐难题, 修建了教工专用卫生间, 方便了老师。不断提高教师的收入和福利待遇, 5年来, 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达到了同类学校的水准。

树立正确的尊严观,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知道, 刻苦学习, 取得好成绩, 是为自己、为家长赢得尊严的最重要方面, 但不是唯一方面。健康成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同样也会赢得尊重。不要同别人比差距, 要同自己比提高。要知道想赢得尊重, 首先要尊重别人。要有责任意识, 为自己、为家长、为社会负责。要有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 保持遵纪守法的公民底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上大学的不一定都是人才, 各行各业都能成才。人人都有才能, 都能为社会做贡献, 也必然会赢得尊重。

严格管理,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向家长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我们提出“严格管理就是最大的爱”, 做人重于学问。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严格约束, 塑造实验中学学生的良好形象。对每一个学生的学业都不放弃, 求得每一个人的最大提高, 为学生将来升学和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力求本色做人、出色做事。

四、尊严教育之果———实现了学校的大发展

实施尊严教育5年来, 学校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 得到了上级和社会的充分肯定。

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师德修养、专业能力和水平、专业思想、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教师的尊严感日益强烈。学生的社会形象有了极大的改善, 5年来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和学生伤害事件, 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连续4年获得市教育局颁发的教学质量提高奖。高考连创佳绩, 2011年王昊同学以671分位列吉林地区第29名, 创近十年来高考分新高, 成功考入浙江大学。2012年文科也有了新的突破, 王泓丁同学以592分的优异成绩, 进入吉林地区文科前200名, 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社会声誉不断提高。由于严格管理和出色的高考成绩, 学校被上级和社会广泛认可, 生源数量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2010年2011午招生人数都突破了850人, 2012年也按照招生计划圆满完成了招生任务。在校生总数达到了2400人, 为近十年来在校生数新高。2014年, 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招生势态喜人。

学校面貌不断改善。5年来, 我们改建了学生公寓, 建设了学校食堂, 完成了操场的塑胶化改造, 进行了教学楼的加固工程, 装修了报告厅和中、小会议室, 进行了教学楼和班级的文化建设, 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尊严教育的成功实施, 使学校的办学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我们会深入探索研究尊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继续为创办让人民满意的优质教育而努力。

摘要:尊严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尊严教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尊严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同时也是一种教育实践行为。在学校教育中, 尊严教育的行为主体应该包括校级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区成员。尊严教育是校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构建崇尚尊严氛围的教育;是教师赢得尊严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尊严感的教育;也是广大家长体验尊严共建尊严的教育。

关键词:尊严,尊严教育,行为主体,本质,行为方法,成果

参考文献

[1][美]弗兰克·G·戈布尔著.吕明, 陈红雯译.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学校管理发展特殊教育 篇10

1.1 学校基本情况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始建于1985年,隶属自治区教育厅,是自治区一所面向全区招收盲人学生的特殊教育学校。由于盲生自身的缺陷,对外部事物和自我认知存在着一定偏差,再加上体育场地和器材不足,怕学生受伤等因素造成了盲人体育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同时由于宁夏特殊教育学校又由银川市教育局直接管辖,财政上也完全由其拨款,除了偶有企业或个人赞助外,基本上没有其他收入来源,办学经费比较紧张,与普通学校有较大的差距。

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日益重视,这种局面正逐渐得到改观,办学条件也不断得到改善。目前,宁夏特殊教育学校有室内活动室一所,内设乒乓球,篮球场。一块200米塑胶田径场正在筹建中。学生1—8年级,共计23人,男生人数17人、女生人数6人。

1.2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人学生体育学习的基本情况

通过问卷了解到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人学生上体育课的基本情况,被调查学生的年龄范围在8-23岁之间。调查显示,占总数80%的盲生喜欢或是很喜欢上体育课,说明体育课这一教学组织形式是符合广大盲生的生理,心理需要和要求,有必要开展。

在调查过程中,学生上体育课的动机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健康基础。其次,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也是盲人学生积极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另外,他们认为上体育课在达到锻炼目的的同时,还要能玩得开心,而体育技术的学习相对盲人学生来说不很重要,他们也不关心。

1.3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体育教学情况

本次调查活动对体育组现任的4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据调查,在现任体育教师中,有3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只有1人对自己的工作持一般的态度,这说明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现任体育教师基本上都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

就本次调研观摩的12节体育实践课来说,体育教师都能认真执行教学大纲的有关规定,教学目标较明确,教学方法传统,形式较单一,内容较简单,选择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合盲人学生锻炼的实际情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虽能服从老师的指挥,但是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现任的4名体育教师中,2人认为目前使用的教材显得落后,不适应当前教学的需求,2人认为现行教材适应或基本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7页)

2 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人体育所存在的问题

2.1 可供盲人使用的体育器材短缺严重,体育项目也比较少

在调查过程中,多数学生表示非常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学校中可供盲人使用的体育器材严重短缺,适合盲人锻炼的体育项目也比较少,大部分盲人学生因此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另外,多数特殊教育学校中用于体育锻炼的场地较小,难以适应学生们的需求。

2.2 教材陈旧、课堂教学方式落后

用于盲人学习的体育教材陈旧、部分内容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难以满足盲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新需求。针对盲人的体育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难以激发盲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激情和信心,有时甚至会使盲人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感到恐惧和害怕。

2.3 对盲人授课的体育教师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应当根据学校女生数量配备一定比例的女体育教师”。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人学生1—8年级23人,男生17人,女生6人。该校现有体育教师4人,男教师4人,女教师0人,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但是男女教师比例严重失调,难以满足学生对女教师执教的要求;另外,在教师学历和教龄方面,差异较大,教师们的知识水平层次不齐且有待于提高。

3 发展和完善盲人体育事业的相应对策

3.1 加大残疾人体育资金投入,重视残疾人体育发展

加大残疾人体育的资金投入,重视盲人体育的发展,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竞赛活动,努力发展和培养优秀盲人运动员。定期举办校内、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各类体育比赛,不断推动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在体育设施的配备上应充分考虑盲生的特点和需要,购置专业运动器械;在运动项目上,要开发出新的适合盲人学生锻炼的体育项目,新开发的体育项目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健身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2 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

由于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作为体育教师应在参照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择适应现代教学的教材。同时还要求教师要在教法上有所创新,教学形式上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上可以灵活机动,自主安排,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另外,要做好体育教师的培养和进修工作,加强学习,努力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使他们能够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更新旧知识,接受新理念,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时,适当调整男女教师的比例,满足学生对女教师执教的需要。

3.3 重视心理疏导,培养残疾人健康的体育观

体育课的主要任务除了增强学生的体质,掌握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盲生来说,还要在教学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其能够正视自身的缺陷,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使盲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得到健康的发展。

摘要:本文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人体育的学习、教学现状做了比较全面的分析,通过对宁夏特殊教育学校盲人学生体育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找出目前宁夏特殊教育学校体育学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特殊教育,盲人体育,现状

参考文献

[1]王晓玲,刘君,刘文军.铁岭市特殊教育学校盲人体育的发展现状[J].视野,2010.2.

[2]沈家英.盲童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上一篇:资料的整理下一篇:总体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