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2024-08-21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精选十篇)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篇1

一、关于2014年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农机试验鉴定系统和农机维修、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紧紧围绕农机化中心工作,认真履行职能,强化支撑保障,突出规范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张部长和李司长在讲话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持续规范发展。

按照农业部农机化司要求,加强农机试验鉴定制度顶层设计研究,积极组织修订完善农机试验鉴定相关规章办法,推进改革进程。举办农业机械部级鉴定授权签字人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农机试验鉴定机构授权签字人依法履职能力和意识。协助农业部农机化司对辽宁、黑龙江农垦等8个省(区、市)的农机推广鉴定管理工作情况和业务开展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和指导整改,有效促进了农机推广鉴定工作规范化管理。全年由24个承担单位完成105家企业257个产品的部级推广鉴定有效期内监督检查任务。北京、河北等14个省(区、市)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省级推广鉴定有效期内监督检查工作。各省站还注重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提高鉴定工作规范性。黑龙江制定了《黑龙江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管理办法》,制修订了109个省级农机推广鉴定大纲和3个通则。浙江修订了《浙江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办法》《浙江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申请细则》和《浙江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流程图》,制定了《浙江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省级鉴定能力认定办法》和《浙江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管理办法》。安徽制定了《安徽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管理办法》《安徽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审定规则》等推广鉴定实施过程的指导文件。福建制定了《福建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的产品及证书使用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程序》《福建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信息变更程序》和《福建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审查员和检验员管理办法》,修订了58个省级农机推广鉴定大纲。河南制定了《2014年河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工作指南》,修订了《河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细则》。云南制定了《云南省农业机械鉴定机构省级鉴定能力认定实施细则》《云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实施细则》和《云南省农业机械推广鉴定大纲管理办法》。甘肃制定了《甘肃省农机产品定型鉴定管理办法》。

(二)农机化质量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按照农业部农机化司要求,积极开展微耕机质量调查、背负式喷雾喷粉机等农机产品质量安全调查,核实购机补贴政策实施中出现的违规企业产品相关信息,并提出处理建议,保障了购机补贴政策的有效实施。继续加大对投诉系统业务协调指导,协助江苏、浙江、辽宁、山东、重庆、黑龙江等省市开展投诉工作人员业务培训。做好农机质量投诉特别是群体性投诉事件的受理调解工作,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全国各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接收农机用户对各类农机产品的质量投诉1714件,较2013年的1531件增加了11.2%,呈现小幅增长态势。受理1669件,处理完毕1567件,结案率93.9%,为农机用户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2363万元。北京开展了小麦和玉米播种及收获作业质量调查。天津制定了《天津市农业机械质量监督管理站管理办法》,明确了相关职能,争取项目资金70万元。山西组织开展农机市场打假专项治理行动,检查农机具19202台(件),查出不合格农机具661台(件)、伪劣农机配件3088件。辽宁组织对享受政府补贴的490台田园管理机、350台联合整地机、720台水稻插秧机、87台粮食烘干机、310台玉米收获机和301台铡草机的用户开展了质量跟踪调查。广东组织对855台增氧机和758个潜水泵的用户进行质量跟踪调查。广西检查了152类、4.27万台(套)、3.4亿元的农机产品,开具了293份整改通知书。陕西出台了《陕西省关于进一步完善我省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体系的通知》。甘肃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对100台玉米收获机和350台微耕机开展了质量调查。宁夏制定了《宁夏农机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宁夏农机质量投诉受理办法》等。新疆已设立区、地、县三级农机质量投诉监督机构99个,建设比率达99%,保证了就近就地及时受理农民诉求。

(三)目录管理和归档工作平稳有序实施。

协助农业农业部农机化司加强目录管理工作研究,积极推动目录管理和评审工作改革,起草《2015-2017年国家支持推广目录申报指南》,增强目录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便利性。完成《2012-2014年国家支持推广目录》(2014年调整)收尾工作,共增补682家企业2253个产品,变更133家企业639个产品。总站和各省站积极配合农机化主管部门认真开展国家目录申报受理、推荐上报、初审和综合审议等工作。各省站结合本地区农机化发展需求,严格把关,为各省目录的编制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2014年,共有1620余家企业申报了12400多个产品,各省共推荐1529家企业11810个产品,经过初审和综合审议,共有1496家企业11383个产品通过评审。2014年,总站对通过目录评审的、补贴归档的关键技术参数准确或基本准确、不需要调整产品品目的9508个产品进行归档,经过公示,共有9467个产品进入了第一批《部分通用类农机购置补贴产品归档信息表》。

(四)农机维修管理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积极配合农业部农机化司开展农机维修服务能力调研,提出促进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发展的对策和建议。完善农机维修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各地贯彻落实维修管理规定,提升了农机维修管理规范化水平。举办5期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及师资培训班,培养各类维修人才280名。全国共核发农机修理工职业资格证书8155个,高级以上资格占比16.8%。配合制定《报废农业机械回收办法》,研究起草报废农业机械拆解技术规范等文件。组织编写农机合作社建设规范指南,指导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据了解,全国已有10个省份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强化维修网点能力建设,仅山西、江西、江苏三省已累计投资6570万元。江西省2014年继续利用省财政安排的2000万元,以“以奖代补”形式,新扶持143个农机维修网点。各省加强联合执法,形成监督管理合力,山西、河北对5603个维修网点进行了执法检查,取缔500个,纠正420个,查处260个。辽宁检查农机维修网点2267个,核发农机维修技术合格证583张,检查农机维修从业人员4429人,检查农机配件经销点876个,检查农机配件18858件(套),查获假冒伪劣及“三无”农机配件522件(套)。查处违反维修经营许可规定和违反农机维修禁止行为的维修网点288家,限期整改的维修网点71家。

(五)农机化标准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全国农机标委会第四届农机化分会紧密结合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需求,继续实施《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建设规划(2010-2015)》,强化过程管理,加强标准审定,注重人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农机化标准化工作质量,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2014年归口管理20个农机化领域农业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全年争取发布农机化农业行业标准12项;现行有效农机化国家标准达到12项,农业行业标准达到280项,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举办农机化标准项目管理和标准编写培训研讨班,提高了农机化系统标准项目管理水平和标准编制审查水平,农机化标准化人才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通过农业机械分类、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农业机械安全操作规程等标准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机化的科学管理和安全运行。各省级农机试验鉴定机构在农机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切实加强农机化标准技术归口单位建设,结合本地实际,组织制修订一批符合当地农机化发展现状的地方标准,丰富和完善农业机械化标准体系,促进了农机化质量提高和农机化技术进步。

(六)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积极有效推进。

总站举办了5期“政企联动”培训班和3期考评员培训班,共培训师资考评员800余名。组织开展第二批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示范基地建设,发布90家示范基地名单,全国农机技能培训鉴定示范基地达193家。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通用教具选型,发布5大类97种教具名单。开发4本设施养殖装备操作工系列教材,目前拥有职业技能培训教材达14本。完成全国农业职业院校大赛农机维修技能竞赛,浙江和北京开展了省级技能竞赛,收到良好社会效果。全年培训鉴定农机技能人才10万人次,连续十多年保持行业领先地位。与各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签订《质量管理责任书》,编制《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办证申报操作手册》,推进农机职业技能鉴定站规范化建设。积极参加《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工作,确立了由农机驾驶操作员、农机修理工和农机服务经纪人等3个职业11个工种组成的农机行业职业分类架构。累计核发职业资格证书140万人次,占农业行业人才培养总量的1/3。江苏、上海和天津等地还争取到财政专项,用于获证奖补或鉴定补贴。山西、福建、宁夏等地将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与农机维修、技术推广和安全监理、合作社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在推动项目实施同时,提出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安徽全省共建立13个市级分站、37个县(区)工作站,全年共鉴定各类农机技能人员10554人,在全国同行业中位居前列。

(七)农机化信息宣传工作取得新成效。

总站继续强化中国农机化信息网功能和安全性,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围绕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和热点,建设专栏,及时高效编发信息5万多条,在重点时段、重大事件和活动掀起农机化宣传高潮,展示农机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成就,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开展“农机作业信息动态监测与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建立完善质量投诉监督、政务信息直报、跨区作业服务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应用系统,在农机化政务管理、生产进度集报、补贴信息公开等方面提供了信息平台支撑,使信息网的点击量连续9年保持在农业部系统50个行业网站中稳居榜首的优势地位。2014年,点击量日峰值已突破500万次,总数达5.72亿次,信息网影响力和关注度持续上升,示范带动了省级农机化信息网的发展提升,北京、辽宁、浙江、广东、海南、宁夏、新疆等省(区、市)站也积极承担本省(区、市)农机化信息网的维护职能取得实效。

(八)农机试验鉴定系统科研能力稳步提升。

总站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农业机械适用性评价技术集成研究”顺利结题并通过农业部验收。总站参加的质检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关键标准研究”和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赠款项目“我国农机和渔船节能减排潜力评估与技术路径”等项目有序实施。天津站承担的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温室病虫害安全防控技术引进”项目和市科技计划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项目“日光温室太阳能地温加热设备研究”已完成项目结题材料,准备验收。一些机构还围绕鉴定工作的需要,自立课题进行研究或开发检测设备,取得好的成效。

同时,为推动试验鉴定能力建设,全系统积极开展试验示范区建设。总站继续实施奶牛养殖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及玉米、小麦收获,水稻栽植和收获机械试验示范区建设项目。河北实施了总投资400万元的农机鉴定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内蒙古完成了小型风力发电机测试风场的建设。山东完成了PTO试验室、负荷车车库和植保试验室加层基础设施土建工程。河南完成了拖拉机驾驶室安全架防护试验台的研制安装。湖南完成了农机产品综合性能集中试验基地建设。

总体来讲,各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成效显著。特别是部级推广鉴定工作,在2014年申请数量激增、产品种类增加,任务重、压力大的情况下,全系统齐心协力,共促规范,全面完成了各项鉴定任务。据统计,总站共收到部级推广鉴定申请2816项,同比增长33%;经审查受理申请2502项,同比增长28%。其中,总站承担368项,通过能力认定的省站及专业站承担2134项。此外,各省站还完成省级推广鉴定3613项,其他鉴定检测和质量监督抽查项目3630项。各项工作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农业部和各级农机化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各省站及专业站和衷共济、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鉴定总站,再次向长期关心农机试验鉴定和质量监督等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系统干部职工表示诚挚的慰问!

二、关于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问题

2008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会议”,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意见》。文件明确指出,农业机械化质量是农机产品自身质量和运用效果的有机结合,是农业机械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农业机械化质量包括农机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和服务质量。农机产品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基础,涵盖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和售后服务状况等,是对农业机械满足农业生产技术要求的评价。农机作业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体现,是作业标准、农艺要求、操作技能、机具状况等要素在生产中的优化组合,反映的是农业机械使用的最终效果。农机维修质量是农业机械化质量的重要保障,涉及维修网络建设、维修设备状况、配件质量、维修技能等内容,是维修后的农业机械满足其修理技术要求的程度。农机服务质量,贯穿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全过程,具有更为宽泛的内涵,是管理服务在提高产品质量、作业质量、维修质量上的综合体现,对发挥农业机械化质量综合效益起着关键作用。

做好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对于提升农业机械的使用效果和经营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农业机械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农业机械化质量监督工作是法律法规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我们要充分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团结协作,发挥优势,配合农机化行政主管部门做好相关工作,为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认为,在当前补贴力度大、机具数量增长快、一些机具质量投诉较多的情况下,更要加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

一要加强法律法规体系建设。要深入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修订完善的《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等规章,结合各自实际工作情况,及时制定相关配套制度办法及实施细则,完善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创新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全面履行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职能。

二要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标准规范是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的基础支撑。要围绕农机化发展需求,在清理整合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加快农机作业质量、修理质量和机具报废等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优化完善农业机械化行业和地方标准体系。同时,要结合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加强标准的宣贯实施,适时开展标准绩效评价,不断提升农机化标准化工作水平,更好地为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服务。

三要加强试验鉴定工作。试验鉴定是农业机械化质量保障的有力手段。要以此次农机试验鉴定制度改革为契机,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梳理现有职能,多方争取支持,加大设施设备投入,完善试验鉴定大纲,提升试验鉴定能力,增强廉洁自律意识,不断提升依法鉴定、科学鉴定、规范鉴定和廉洁鉴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推动农机试验鉴定结果政府采信,做强农机试验鉴定品牌。配合农机化主管部门开展在用获得推广鉴定证书产品的监督检查工作。

四要加强质量调查工作。要严格按照《农业机械质量调查办法》的要求,配合农机化主管部门依法组织开展在用特定种类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调查工作。根据农机使用者的投诉情况和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科学制定质量调查计划和实施方案,周密组织调查活动,科学分析调查结果,按要求及时上报农机化主管部门。

五要加强投诉监督工作。要按照《农业机械质量投诉监督工作管理办法》的要求,加强投诉监督体系建设和投诉受理调解人员培训,及时、高效、公正处理质量投诉事件,切实维护农业机械所有者、使用者和生产者的合法权益。定期分析、汇总和上报投诉情况材料,提出对有关农业机械实施监督建议。为农民提供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质量信息咨询服务。

六要加强维修管理工作。要严格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积极配合农机化主管部门加强维修网点的规范化管理,充分调动农机企业、维修网点和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培育和规范农机维修市场,积极促进农机维修技术和设备更新,大力开展维修人员职业技能鉴定,提升维修技术水平,保证农机维修质量,维护农机维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农机使用的技术状态。

七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多渠道争取投入,加强对农业机械化质量工作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工作能力,为提高农业机械化质量水平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机手的使用操作和维修保养技能,使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新机具、新技术的使用要领,保障使用质量和效果。

解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篇2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合法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在当前阶段,城市不可能为所有进城务工经商农民提供既体面安居,又有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国家也不可能为进城失败农民提供在城市安居所需的高额保障。在现阶段,农民进城就业和安居并非易事。

农民市民化是一个缓慢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有耐心,更要有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可以为进城农民提供更多高收入的稳定就业机会。

大量农民进城,靠过时的城市和农村户籍来管理人口显然已不合时宜。同时,过去城市户籍中附带福利基本上已被剥离,户籍更多只是具有管理意义。相反,农村户籍中还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三项重要福利。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就是既要保障农民现有的三项福利,又要为他们在城市获得与市民同等权利。

当前城市人口社保、低保与农村社保、低保金额上有一定差异,这有合理性,因为城市人口没有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这三项福利。

汇报人:xiexiebang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篇3

一、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讲话全面阐述了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思想,为财政支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先后到广东、河北、甘肃、海南、天津、湖北、辽宁、湖南、山东等地考察农村发展、粮食生产、扶贫开发、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等,在贫困农户家庭、田间地头和科研院所、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与基层干部群众和地方党政领导进行深入的交谈,对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各相关工作会议,还多次就“三农”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和指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新时期党关于加强和加快农业农村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局部与整体、思想与行动的高度辨证统一,立意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深刻,是指导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行动指南。

(一)“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突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工作时指出,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社会。此后,总书记在甘肃、山东、湖南等地考察时也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小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并强调,“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国情和未来发展大势科学准确的把握。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国情就是人口多,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仅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方面,还表现在基本公共服务、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村建设方面,即使到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只有40%左右,如果农村没有全面实现小康,就谈不上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因此,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和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同步奔小康,就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首要任务和主攻方向。

(二)“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强调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天津市夏粮生产时指出,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11月,在山东考察时,更是进一步强调,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旦发生大饥荒,有钱也没有用。解决13亿人吃饭问题,要坚持立足国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创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并再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同时,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善粮食生产政策、搞好粮食储备调节、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抓好节约粮食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我国人口众多,粮食消费需求巨大,尽管粮食产能已达1万亿斤以上,但近年来粮食净进口量也在不断增加,粮食供求始终处在一种紧平衡状态,稍有差池,就有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政治和社会波动,而且短期内,国际粮食市场由于各种因素也难以稳定保证对中国的供给。牢固树立新时期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新理念,立足国内解决粮食安全,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基本遵循,也是推进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头等大事。

(三)“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之魂”,明确了保护农民利益与深化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的两者关系。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主要是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地位,鼓励创新农业经营新的主体,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在山东省考察时进一步明确,重点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体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全面阐述了深化农村组织制度创新与保护农民利益的关系,指出,坚持党的政策,首要的就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要根据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探索农村集体所有权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同时,总书记对“谁来种地”这个问题也做了深刻阐述,强调指出,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要鼓励发展、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和构建职业农民队伍。组织制度创新和保护农民利益是并行不悖、辨证统一的,加快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动农村组织制度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富裕农民、繁荣乡村的必然要求,但所有改革创新都不能损害农民的利益,特别是要确保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各种权利,尤其是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权。

(四)“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体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国“五位一体”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对于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提出,我们要继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地位,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从根本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此后,在不同场合,他都一再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关系。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在全面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求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提高生态服务功能。三中全会上,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动地刻画了农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在谈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时强调,食品安全的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填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农业是一个具有多种功能的产业,也是生态系统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近10年来,尽管我国农业和粮食综合产能不断提高,但依靠牺牲环境资源和大量使用无机化学物投入支撑高产的情况日益突出,农业环境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粗放经营的农业发展在可持续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不仅阻碍着农业现代化发展,而且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的永续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深刻阐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而且更加突出强调了农业安全生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必然要求,要把生态文明理念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也包括对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五)“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指出了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的主攻方向。扶贫和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状况一直牵挂在总书记的心头。2012年年底,总书记专门就扶贫工作到河北省阜平县进行实地考察,此后又分别到甘肃省、山东省、湖南省对扶贫工作进行了考察调研,期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还专门听取扶贫工作汇报。一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农村扶贫开发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把帮助群众脱贫致富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落实倾斜政策,找对路子,苦干实干,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又要突出重点;抓扶贫开发,要紧紧扭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任务,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这个基本保障,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这个治本之策,突出重点,上下联动,综合施策;贫困地区要脱贫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很重要。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更是明确提出,坚持不懈推进扶贫开发,实行精准扶贫。这些都为新时期扶贫开发明确了主攻方向。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是在减贫方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扶贫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有一些集中连片,贫困程度比较深、扶贫攻坚难度比较大的特困地区,加上扶贫标准提高,相对贫困人口的比重也比较大,扶贫减贫的任务非常艰巨。如何用好有限的扶贫资源,如何提高扶贫成效,就需要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瞄准扶贫攻坚的靶心,从教育、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着力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和脱贫致富的能力,从根本上甩掉贫穷落后的帽子。

(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凸显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中国特色要求。从十六大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到十八大提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一次升华,也是我们党对解决“三农”问题思想认识、指导方针的一次升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也发表了一系列讲话和指示。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我们既要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也要有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两个方面要同步发展。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把广大农村建设成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听取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序推进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和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潜力所在。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多地少、城乡区域差异大、生态环境接近承载极限的国家推进城镇化,路子必须走正。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总书记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总书记强调,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走出一条新路,将有利于释放内需巨大潜力,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经济和生态环境也将从中受益。他指出,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发展必然要遇到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一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这充分说明了在中国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必须依据中国的实际,走前人和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和新型城镇化质量,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让城市融入自然,传承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此外,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讲话中还专门提到农业科技、现代农业建设、农产品质量、农村社会管理等,这些方面的内容也需要我们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并贯彻在财政支农工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讲话精神,我们还深深体会到,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就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通过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一是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涉农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大政府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破除一切不合理的限制和歧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三是处理好政府与农民的关系。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因地制宜,试点先行,尊重农民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四是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把方向、管大局、抓重点,地方按照中央“三农”决策部署解决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中央承担首要责任。五是处理好国内和国际的关系。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六是处理好农村社会管理和治理的关系。要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方向,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的理念,确保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安定有序。

二、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农工作的全局性、主动性、开创性和有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系列讲话,站位高屋建瓴,内容丰富深刻,对于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指导意义。学习总书记讲话,不仅要深刻领会讲话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结合全面深化改革、财税改革和农村改革,把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到具体的财政支农工作中。

(一)树立大局全局观念,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整体角度把握好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实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与此同时,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两个方面都是关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财政支农工作一头联结着“三农”,一头联结着财政,始终需要树立宏观意识,大局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中长期观念。因此,做好财政支农工作,研究制定实施财政支农政策,必须全面贯彻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大局全局出发,从可持续和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把握财政改革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规律和发展大势,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紧紧围绕深化财税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三个大的方面,突出重点,抓住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问题,想大事,谋大事,既要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实实在在的广泛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总结提炼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经验;又要根据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切实加强顶层设计,开动脑筋,充分论证,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二)增强工作主动性,在财政支农工作中认真把握“与其被动买单,不如主动请客”的工作方法。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特别是最近10年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不断出现。一方面,农业发展要不断提高粮食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另一方面,农业发展要与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迫切需要改变过去依靠牺牲资源环境和粗放投入、粗放经营的方式,提供安全放心的农产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方面,农村发展需要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另一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需要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促进早日摆脱贫困。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积极应对。正如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所指出那样,“稳”也好,“改”也好,是辨证统一、互为条件的。一静一动,静要有定力,动要有秩序。对做好财政支农工作来讲,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层次多样的需求,既要保持足够的定力,也要积极主动地行动。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按照十八届 三中全会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要求,透过农业农村发展的现象抓住存在问题的症结和发展的趋势性苗头性的问题,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实事求是地拿出有创造性的改革措施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其次,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要按照中央“把握大局、扎实推进、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的要求,在财政支农的政策和指导思想上要勇于思索,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在具体政策措施落地时,要小心求证、谨慎求证、反复求证,做到“迈出第一步一定要慎重”,确保财政支农政策措施落实到位,确保政策实施取得实效。再次,主动出击,大胆推进。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由于其特点和性质,不管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其他类型的财政政策,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特性,这种特性很大程度上表现在财政工作的主动性方面。做好财政支农工作,对于符合改革发展方向、看得准看得清的事项,要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大胆推进。今后一段时间,要坚定不移、积极主动地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农林生态建设,推进农村扶贫开发,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在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基础上突出财政支农重点。全面深化改革将是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财政支农工作不能独身其外,要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意识,积极投身改革创新之中,要突出做好两件事。第一,要深入研究政府与市场在农业农村发展中边界,科学合理地确定财政支农范围。第二,深入研究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责任划分。要在此基础上,突出中央财政支农重点。一是支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特别是现代种业发展,建立健全调动种粮抓粮两个积极性的激励机制,促进建立国家粮食储备体系,支持充分运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二是支持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农林资源永续利用。抓紧组织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积极稳妥推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和湿地保护,促进生态环境友好型农业发展,继续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草原保护生态工程和重点地区水土保持工程。三是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推动农村组织制度创新。积极支持和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制定有效政策措施引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兴经营主体发育壮大,积极探索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小型农村公益设施产权移交和管护机制创新,引导地方各级财政支持集体经济发展。四是支持重大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现代化。按照总书记提出的“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安全环保法治化,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的要求,积极支持农业重大科技创新,积极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积极引导地方加强农业科技服务全程化体系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五是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提高财政扶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推动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出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围绕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扶持扶贫对象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扶贫对象转移就业。精确识别扶贫对象。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增强扶贫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项目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强化财政综合扶贫投入政策,持续增加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着力改善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动城乡优质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向贫困地区覆盖,解决好扶贫对象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六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把加大投入与完善制度有机结合,推动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乡教育、社会保障、就业、基本医疗保险、文化、住房等方面的均衡、融合发展,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四)夯实管理基础工作,全面提升财政支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要打牢基础,财政支农工作也不例外。一是在完善制度、明确职责、理顺流程、控制节点、加强监督,提高内部管控的有效性方面下功夫,不断提高财政支农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水平。二是突出财政支农工作的绩效管理。以结果为导向,在政策制定和资金安排方面要努力设定具体的绩效目标,要建立绩效目标和政策实施、资金使用的跟踪机制,要强化绩效结果的考核和运用。三是积极创新财政支农管理方式和资金使用方式。在加强风险控制和防范的同时坚持下放审批权限,在积极稳妥的原则下积极探索PPP等新的财政支农资金运用方式。积极推动涉农资金整合。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作者系财政部农业司司长)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篇4

一、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的内涵和意义

多种形式集体经济是我国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互综合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集体企业产权主体从单一逐渐多元化, 不断融合国内外及私人资本, 通过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当前不断涌现多种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 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体联营组织、员工控股企业、合作社等, 共同构成我国新时期的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当前这股势头已经突破了城市与农村的地域界限, 工业和农业紧密结合, 并且在城乡间的各种互助与合作过程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农村集体经济, 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持股组织等。另外, 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在实现自身的转型过程中, 能够有效反哺工业和农业, 在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 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展集体经济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客观要求

农村改革的关键在于提高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让农民成为我们市场的主体。我国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多个年头, 实现了了农村的家庭承包经营, 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 促进了农村上层建筑变革的实现。但是, 当前取得的改革成绩还不能令人民满意, 通过放权让利、扶贫济困的改革措施还不能从根本上破除农民的小农经营观念。十七大就提出了根据农村现阶段情况与特点, 加快建设和发展, 全面启动农村股份合作制、农民专业合作制以及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 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激发农民的积极主动性, 发挥其创造性发展生产力并投入到农村建设中来, 最终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

在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道路上, 农村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物质文明的提高都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来实现。在此应该对发展集体经济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客观要求进行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以便于更好的开展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工作。

(一) 为农民谋福利, 向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在农村发展集体经济能为农民群众办更多的福利事业。发展较好的农集体经济能在物质等方面为农村发展做实事, 如搞好五保老人晚年生活的问题, 积极扶持农村困难户走向致富道路, 为农村教育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和保障。

(二) 减轻农民负担, 有助于良好干群关系的建立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能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如农村的修路、建桥、农业水利建设等方面就不用再向广大农民伸手要钱, 最终实现村村通户户通的道路系统, 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也助于各层级干部与人民群众建立起良好的群众关系, 对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就更容易被人民接受和被一线干部落实, 最终也反过来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 增强农民经济实力, 巩固农村社会主义阵地

发展多种新式的集体经济能更好的利用和发挥经济手段的作用, 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 凝聚一股团结而巨大的力量, 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广大农民发挥积极主动性, 推动科学大生产活动开展, 最终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经济实力增强。另外, 从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发展实际情况来看, 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越是雄厚, 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方针和各项政策才能在农村得到更好的宣传和切实的落实。只有农民经济情况得到改善, 生活水平和幸福感不断提高, 才能让农民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那么农村社会主义阵地才会更加牢固。

三、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建议

虽然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在发展农村和推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来看, 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为此, 应该在认清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村改革现状的基础上, 对实现的途径进行积极探讨, 以期更快实现农村发展, 全民共同富裕的理想。

(一) 完善法规与制度, 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地位和运作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法律法规制度来保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市场的重要主体, 与其他企业一样, 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具有同样的权力和义务。因此, 应该通过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来确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地位, 在其组织性质、地位、从事业务范围、组织章程、组织成员资格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应该逐渐更新以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行为, 促进其健康的发展, 实现农村经济格局的转变。

另外, 科学和完善的管理机制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来说, 是经济主体内在生命力的体现, 应该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有效运转。首先,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约束内部成员的活动, 促使组织进行正常的日常运行;其次建立民主投票制度, 对于重大事项实行一人一票制, 以全体成员大会表决的方式进行决策;再次, 鉴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处于初期阶段, 应当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如农业协会、经济合作社等形式, 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二) 政府引导, 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设环境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离不开国家的政策支持, 更离不开各地方政府支持和引导。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实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政府应该主动和充分发挥其管理、引导和服务的智能, 适当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放宽贷款抵押条件, 不断提供各种贷款优惠活动, 适当减免税费等, 在用地、银行贷款、产品销售、征收税收方面给以大力支持。当然, 对于政府来说, 更重要的是将以上优惠政策贯彻下去, 落到实处, 以充分发挥政府的智能和绩效。政府还应该与集体经济组织一样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和落实工作, 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增强农民对政府的信任, 激发农民参与发展多种集体经济的热情。通过政府的努力, 重点扶持一批典型的、具有带头作用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 促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运作, 最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劳动力的合理和充分利用, 促使农村经济大踏步向前发展。

(三) 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调动农民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

由于农民受到传统思想和市场负面消息的影响, 当前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需要改变农民集体主义和缺乏合作意识的现状, 调动农民发挥集体经济的积极性。首先, 加大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的宣传力度和指导, 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和发展合作能力, 突破农民狭隘的思想观, 加深农民对集体经济的认识, 进而接受和参与并信赖农村集体经济。其次, 鼓励农民“走出去”大胆参与多种形式合作。仍然以农业为主的农户可以积极与行业协会合作或组织合作, 也可以参与到农产品供应链中来, 成为一个专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拆迁失去土地的农民, 运用典型和成功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案例进行宣传工作, 鼓励其了解农民股份合作制,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 在正确的引导下积极参与股份合作, 发展农村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同时, 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和实力, 加强工作, 积极开拓合作领域, 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整体实力, 增强凝聚力和吸引力, 最终推动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

四、小结

改革开放30年来, 在经济大发展与深入改革的过程中, 我国的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通过发展多种形式集体经济,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除了做出以上努力外, 还应当对当前农村经济和农村改革出现的新形式进行认真研究和解读, 更好地在这条道路上有所作为, 切实为农民谋福祉。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相对城市改革与发展来说, 我国农村的改革与发展显得更加滞后。因而在城镇得到发展同时, 更应该将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农村,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是实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方式, 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道路使农村落后的局面得到改善, 农民的主人翁地位和相关权益得到尊重,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关键词:集体经济,农村改革,客观要求,建议

参考文献

[1]徐惠平.发展集体经济是又一个很大的前进──对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第二个飞跃思想的学习与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06, (3) .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篇5

新亮点

本报记者 宋海峰 刘 勇 实习生 卢 璐

农业兴,百业兴;农业稳,全局稳。

从1月10日召开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传来消息,今年,我省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强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升级,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守住两条“红线”,下大力气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是农业的核心问题。

为进一步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我省将坚决守住4600万亩的耕地保护“红线”,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守住高产粮田的“红线”,采取集中投入、连片治理、整乡整县推进的方式,确保今年建成200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中低产田35万亩,补充新增耕地12万亩。

今年,我省将加快推进峡江、浯溪口等重大水利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大型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大田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突破水稻机插秧、稻谷烘干、油菜机械化收获等瓶颈,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各级财政将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确保财政资金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我省将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新增补贴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同时,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使用力度,发挥财政引导资金作用,推动涉农资金集中用于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并通过贴息、奖励、风险补偿、税费减免等措施,带动社会资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

在改革中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生产区

今年,我省将在改革中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经营,积极有序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形成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生产区。

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各地将把握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家庭承包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在坚持所有权、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在经营权改革上做好文章,力争今年6月底前,完成大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工作。各地将建立县乡土地流转中心,积极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市场。

新型经营组织的建设,关键是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各地将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力争3年内农民合作社覆盖50%以上的农户。各地将加强基层农业公益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村级服务站点建设,力争到2015年在全省形成全覆盖的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公共服务体系。

扎实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延伸农业产业链

今年,各地将坚持用市场化理念和工业化办法,用“反弹琵琶”思维,市场引领、扎实推进农业“接二连三”工程,实现种养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联结,延伸农业产业链。

各地将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超万亿元产值的目标,积极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向高效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引导加工企业与合作社、生产基地对接,以加工和销售倒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规模化、集团化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千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千千万万个特色优势中小企业。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篇6

韩长赋指出,2014年,农村改革不断推进,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十一连快”。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农业部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组织开展分工负责的各项改革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制定科学方案,努力提高改革质量,确保改革任务落实到位,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韩长赋强调,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任务要求,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机制,深化农垦体制改革,加强农村改革试点试验指导,推进农村改革与农业法治 配套衔接。有关任务单位要加强对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担负起改革落地的责任。要抓紧部署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和实施步骤,明确提出时间进度安排和可检验的成果形式。牵头任务要统筹协调,配合任务要积极参与,及时沟通协商,形成工作合力。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主动了解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下功夫发现基层的有益探索,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使改革方案能够接地气、攒底气、聚合力。要针对落实情况开展督察,做到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落实就跟进到哪里,确保各项改革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 篇7

“十三届八中全会的决议已经提出90年代的目标,就是要实现小康水平”尤其是在农村,我国半数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实现农村小康,首先需要加强农村“六位一体”建设进程。“消灭贫穷,走向富裕,这是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解决农村的问题就是解决发展的问题,重中之重是解决好农村经济建设问题,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农业发展呈现新的态势,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不高、发展模式滞后已经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改革进程应该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立足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着眼于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实现创新驱动,推动农村的小康进程。农村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不仅仅是经济建设,深化“六位一体”建设在农村改革中的谋篇布局,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农村的经济发展需要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来保障,需要多元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谐秀美的环境来支撑,更需要一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来领导,这些是推动农村改革的重要抓手。

实现农村小康,统筹城乡发展,破除二元结构是关键。“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力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统筹城乡发展,不仅要加快农村自身的改革进程,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更是要推动农村城镇化进程,我国先后成立了成渝城乡改革综合配套实验区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推动城乡改革的范本,是推动农村改革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有益探索。“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农村的小康事关全国改革发展的大局,农村的改革进程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引领。

二、全面深化改革强化农村改革

“实现党的十八大描绘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就农村而言,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前提和唯一路径。全面深化改革,首先,是在农村进一步突出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以重大理论创新聚焦于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农村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市场为导向,向三农现代化的总目标迈进。以市场为导向,就是要根据市场优化农业产业布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化农业治理结构,尤其发展生态农业、公益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推动农业的信息化、机械化发展。其次,要完善农业现代化的制度安排。突出市场在农村改革的决定性作用,需要建立完整的农村市场体系,完善农村改革的制度建构,包括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服务体系、农村公共服务业体系、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现代农业的企业经营市场等,把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实现由政府主导向由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转变,将农村的服务体系建设也纳入到市场的调节中来,依照市场的价格调节机制,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再次,要着眼于完善农村收入分配结构。推进农村发展的制度安排的目的是要保障农民增收,“要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弱势群体倾斜。”强化农村改革的落脚点是农民的幸福感提升,完善农村民生领域的体制创新是对改善农村收入分配结构合理路径,尤其着眼于对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的安排,着眼于初次分配后的再分配和农民收入增值的改革。

三、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保障农村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农村改革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农村改革的动力,而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农村改革的重要保障。首先,推进农村法治化进程是实现农村公平正义的重要依托。农村在改革过程中暴露出的矛盾与问题,需要法治化进程的保障,良好的农村改革秩序是在基本的法律完备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当前我国农村面临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业化和城镇化用地与农业用地冲突、农村生态破坏严重,基层政府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有限等多方面易导致争端的矛盾点,更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和社会动荡,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法律的完善来扮演重要的角色。其次,落实政府在农村改革的责任是农村改革的必然要求。农村改革的实施需要政府作为实施主体,统筹协调,全面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仍未完成,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权力界限不明晰,权力清单没有明确建立,通过法律来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限制政府权力,也是农村改革的主要方向,为农村经济体系完善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保障。再次,加强农村党的建设是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必要条件。“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与完善使党能够更好地倾听群众对农村改革的呼声,从而针对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推进农村改革措施的开展,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加强农村党的建设,能够保持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巩固党在农村改革中的主心骨地位,更好的形成农村改革共识。

摘要:当前条件下,推进农村改革面临着很多问题,要解决好农村发展过程中的众多矛盾,“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关键看老乡’”,因此,推进农村改革,解决农村面临的矛盾,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战略布局,农村改革,四个全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5,24,25.

[2]杜润生.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市场发育[J].中国农村经济,1992(9):3-9.

[3]宋林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42.

[4]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1).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篇8

一、稳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近年来, 全省各地认真贯彻《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有关法律法规, 积极开展土地改革的各项试点, 制定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 促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㈠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为全面推进甘肃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各地出台引导土地流转的扶持政策, 省农牧厅推行全省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 规范土地流转行为, 引导土地有序规范流转。全省有个市14个市 (州) 、76个县 (市、区) 党委政府出台了土地流转扶持政策, 有力地促进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据统计, 2014年上半年, 全省土地流转面积达到868万亩, 流转率达到18.1%, 同比增长27%。

㈡积极开展农村土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在2013年试点的基础上, 2014年甘肃省确定临夏县、金川区、金塔县3个县 (区) 为省级整县推进试点县 (其中:临夏县也是国家级试点县) , 肃州区等28个县 (市、区) 为省级整乡推进试点县, 其他55个县 (市、区) 各选择一两个村开展试点。

3个整县试点中, 金川区已完成了79个村民小组的试点工作, 涉及农户6636户22715人, 面积10.38万亩, 分别占总农户、总人口、总面积的44.1%、47.3%、52.7%。剩余85个村民小组的测量绘制工作已完成公开招标, 其中64个村民小组正在进行农户信息录入和绘制农户地块空间位置地籍图, 21个村民小组的试点工作2014年9月初启动, 年底将全面完成试点任务。临夏县和金塔县已组织召开了全县试点工作动员大会, 制定了工作方案, 目前正在开展地块测量、数据库建设、信息系统建设和技术招标等工作。

28个整乡推进试点县中, 共确定了43个乡镇进行整乡试点。其中嘉峪关等24个县 (市、区) 已制定下发了试点工作方案 (36个乡镇) , 组织开展了人员培训、入户调查摸底、资料准备等前期工作。徽县、凉州、古浪、靖远4个县 (区) 共7个乡镇已拟定了试点工作方案, 正由当地县政府审批中。

其他55个县 (市、区) 各选择一两个村开展试点中, 敦煌等49个县 (市、区) , 制定下发了试点工作方案 (245个村) , 组织开展了人员培训、入户调查等前期准备工作。广河、天祝、漳县、文县4个县共6个村拟定了试点工作方案, 正在当地政府审批中。

㈢开展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建设试点甘肃省农牧厅确定陇西县为试点县, 依托陇西县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建设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 建立了开展土地流转信息发布、流转交易、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经营权抵押、流转纠纷调处等工作, 推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试点工作。2014年6月中旬, 陇西县政府已经出台了《陇西县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实施方案》, 正在进行交易平台的建设, 建立流转制度和运行的工作机制, 拟于2014年10月中旬上线运行, 开展交易工作。

㈣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省农牧厅选择敦煌市、山丹县、凉州区、麦积区为试点县 (市、区) , 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合作社、农业企业入股, 发展产业化经营试点。目前各试点县均完成了试点实施方案制定, 正在开展动员培训工作。

㈤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甘州区、景泰县、武都区等3县 (区) 积极探索抵押贷款试点工作。2013年, 甘州区农村合作银行, 确定两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和一户土地流转大户, 发放贷款1300万元。2014年计划突破3亿元, 并在全市逐步推广。2014年上半年, 武都区裕春茶叶专业合作社以社员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抵押从武都区建设银行贷款120万元;景泰县36户养殖户和4家农民合作社, 以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作为抵押从农村信用社贷款490万元。

二、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改革

在坚持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地位的基础上, 通过创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 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取得长足发展。

㈠促进家庭农场 (专业大户) 2013年以来, 各地积极探索家庭农场发展的模式创新, 在甘肃省农牧厅的指导下, 定西市、金昌市, 甘谷县、宁县、秦州区等市、县 (区) 出台了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认定登记办法, 在专业大户发展的基础上, 积极引导向家庭农场发展。2014年上半年, 全省各种经营类型的家庭农场共2670个, 家庭农场经营土地面积达92.3万亩。目前, 全省具备家庭农场雏形的专业大户共有1万多家。

㈡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全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扶持力度, 农业部门加强服务指导, 创新合作社发展的模式, 建立合力推动发展的机制, 加强人才培训, 提升加工、销售水平, 农民合作社得到了快速发展。2014年7月, 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意见》, 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合作社发展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 提出了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机制, 这为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外, 2014年上半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 由省农牧厅牵头, 组建了由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国税局、省工商局、省银监会、省供销合作社等9部门组成的省级农民合作社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形成了合力推动发展的机制。大力开展了合作社示范创建工作, 制定了《甘肃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评定及监测暂行办法》, 评定了396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建立了省级示范社名录;指导各地县也开展示范社创建工作, 全省各级示范社达到2442个 (其中省级718个) , 提升了合作社的发展水平。2014年6月底, 全省农民合作社达到37033家, 成员总数达到87万多人, 带动非成员农户220多万户。

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的同时, 甘肃省人民政府制定出台了具体落实意见, 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扶持政策体系, 龙头企业保持较快发展, 结构得到优化, 效益明显提升, 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全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组织达6174个, 增长21%, 龙头企业达2426家, 其中国家级27家, 省级365家。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8.6%。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加快发展, 集群集聚效应不断显现。

㈣探索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适应全省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新要求, 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促进了全省各类农业服务组织蓬勃发展, 在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服务模式的基础上, 拓展和完善了服务领域, 初步形成了以公益性服务机构为主导、多元服务主体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目前, 全省各类农业公益性服务机构达5000多个, 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近2万个, 在农机作业、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三、积极探索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各地积极开展农村集体“三资”和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建设, 不断探索创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有效维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㈠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2012年6月, 全省全面开展了农村集体“三资”清产核资工作, 摸清了底数, 建立了台账, 为加强“三资”管理工作和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奠定了基础。

㈡出台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及改革政策在清产核资和调研的基础上, 按照甘肃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意见》, 推行了农村集体“三资”委托代理制, 充分明晰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归属, 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体系, 强化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 创新农村集体“三资”经营机制,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

㈢开展村级债务监测, 深入推进农村产权改革试点在敦煌等5个县 (市、区) 开展了村级债务动态监测工作。以成员身份界定、资产量化、股权设置、股份合作为主要内容, 在兰州市城关、七里河、榆中3县 (区) 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改革试点, 城关区有58个村完成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四、推进农村改革的思路及重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甘肃省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工作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委会精神, 围绕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任务, 重点推进“五项”试点、完善“三项”政策体系,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加快农业经营制度改革, 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不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步伐, 切实维护农民财产权利, 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 推进全省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㈠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2014年下半年, 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引导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意见, 完善了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及措施。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 稳定农户承包权, 放活土地经营权。一是抓紧实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按照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部署, 按期完成试点任务, 总结经验, 做好全面推开的准备, 争取明年全面推开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完善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加强县乡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抓好陇西县农村土地流转公开交易市场建设试点工作, 总结试点经验, 逐步在全省建立起以经管部门为依托的土地流转经营权公开交易市场, 开展土地流转信息收集、发布, 价格评估, 指导合同签订及鉴证等服务, 引导土地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 引导土地公开、公正规范流转, 为流转双方提供便利服务。三是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试点工作的指导。指导凉州区、麦积区、山丹县、敦煌市四县 (市、区) 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 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的制度和配套措施, 探索经验, 在全省逐步推广。四是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工作。指导有关县 (区) 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 完善各项配套措施, 稳步扩大贷款规模, 总结经验, 逐步扩大全省试点范围, 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工作。五是加强土地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县级仲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健全乡村纠纷调解机构, 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流转中的矛盾纠纷, 全面提升调解仲裁能力, 为土地流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㈡加快农业经营经营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完善的政策扶持体系, 加大投入力度,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一是2014年下半年省上制定出台全省家庭农场发展的指导意见, 研究制定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和扶持办法;引导支持有一定规模的专业大户创办家庭农场, 发展标准化、生态化、专业化生产。二是加快农民合作社发展。完善扶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政策, 通过重点强化服务指导, 实施示范社创建行动, 加强合作社人才培训和市场营销能力建设, 创新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 引导合作社发展联合社、股份合作社及信用合作社等, 全面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能力。三是支持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等方式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促进农业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及合作社的深度融合, 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㈢加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力度把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作为解决“谁来种地”问题的核心, 各级各部门要多形式、多途径加强职业农民培训, 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方式,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广泛开展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通过政府购买服务, 支持经营主体承担培训任务, 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提高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经营能力。

㈣不断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稳定和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作用的基础上, 加快构建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作为当前和今后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点来抓。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制定出台扶持发展的政策措施, 采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信贷支持等, 引导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兴办有偿服务的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及各种专业协会等。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 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 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的服务。

全面深化改革,重构改革话语 篇9

一、理论创新, 坚持改革话语权与时俱进的价值取向

首先, 《决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从过去的“基础性”变为了现在的“决定性”,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这是《决定》最大亮点和首要的重大理论创新, 既指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及其引领其他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 又清晰界定了政府职能和作用,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重大突破[2]。

其次, 《决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首次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总体目标之一, 标志着党的治国理政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 丰富了中国现代化的内涵。

最后, 提高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决定》强调“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都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4]从认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 到后来承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到这次十八届三中全会把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相提并列, 放在同等地位上,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我们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及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

任何长盛不衰的理论, 必定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 能够不断回答、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 不断实现自我创新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的理论成果指导自己的实践, 实现了理论的一次又一次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具体国情中的应用和不断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话语权紧密相关, 中国共产党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不断理论创新, 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紧紧把握时代话语权。

二、人民至上, 使改革话语内容与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过去执政合法性所赖确立的条件和基础发生了变化。面对执政合法性的挑战,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从《决定》的起草过程来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 是中央政治局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广泛听取党内外各方面意见后作出的。在将近7个月的时间里, “广泛征求意见, 开展专题论证, 进行调查研究, 反复讨论修改。其间, 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3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两次分别审议决定, 决定征求意见稿还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 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 专门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5]《决定》的起草充分征询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反映了人民最关心的社会呼声、社会诉求、社会期盼和愿望, 得到了人民的普遍认可和赞成。

从《决定》的内容来看, 全文提到“人民”多达42次, 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建6条改革主线, 内容涵盖15个领域、60个具体任务, 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对于广大人民最为关注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反腐倡廉、住房保障、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稳定物价、食品药品安全、法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国防建设等热点和难点问题, 《决定》都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提出了未来改革方向及具体措施。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其《决定》, 一方面从满足人民要求, 改善民生入手, 以深深抓住民心,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基础性举措。另一方面从司法改革、行政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入手, 提高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同, 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这是中国共产党增强执政合法性的关键性举措。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 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人民主体地位, 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也是党和政府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决定》中的这些措施, 都与作为话语权客体的人民利益息息相关, 这就加强了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对于巩固党的舆论阵地, 把握时代话语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制度建设, 为党的话语权提供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 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 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甚至会走向反面。”[6]胡锦涛同志通过对党九十年光辉历程的总结, 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 并告诫全党“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观念, 认真学习制度, 严格执行制度, 自觉维护制度。”[7]

由于“制度化是组织与程序获得价值和稳定性的过程”[8], 制度建设对于维护政治稳定、巩固政治统治具有重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突出强调了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制度建设, 《决定》全文提到“制度”的次数高达183次, 是所有热点词语中次数最多的。制度建设贯穿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所有领域, 使以前的成功经验制度化, 并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提供制度路径和制度保证。

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要实现物质的现代化, 而且还要实现制度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度建设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决定性措施。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充分发挥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让制度建设与体制改革为中国共产党掌握话语权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机制保障。

四、党的领导, 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话语权主导能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决定》指出了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的重要性,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1], 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为了确保改革顺利推进和各项改革任务落实, 中共中央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因为“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单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往往力不从心, 这就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领导机制。”[5]这是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决心的体现, 也是在发挥党领导核心作用下,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从而凝聚全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的重要保证。

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的执政党, 也是世界上党员人数最多的党, 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9]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打铁还需自身硬”,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国共产党只有把自身建设成一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兼具的党, 加强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 才能使党的领导坚强有力、国家繁荣稳定、人民幸福安康, 才能增强中国共产党作为话语权主体的威信, 从而牢牢掌握和引领改革时代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1-78.

[2]许志峰.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 (权威访谈·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N].人民日报, 2013-11-15.

[3]冯建华, 翟江玲.理论创新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灵魂[N].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11-10.

[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3:23.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13-11-1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333.

[7]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7.

[8][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89:12.

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篇10

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是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要求作出回应,并对2014年政府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一项项具体分析,有根有据地提出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与政策措施。归纳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的这些关键词,本届政府承诺扑下身子谋发展、抓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努力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一个新的任务“清单”跃然眼前。

经济运行

【政府工作报告】 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确保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今年GDP增速锁定7.5%,居民消费价格(CPI)涨幅控制在3.5%左右。

廉政

【政府工作报告】 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加强自身改革建设。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努力为人民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三农

【政府工作报告】 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基本安全,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3个1亿人

【政府工作报告】 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社会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 一年来,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新开工保障性安居工程660万套,基本建成540万套,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3200万孩子。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比上年增长8.5%。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到人均280元。基本药物制度覆盖80%以上村卫生室。28个省份开展大病医疗保险试点。

向贫困宣战

【政府工作报告】 向贫困宣战,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决不能一边高楼林立,一边棚户连片。

权力清单

【政府工作报告】 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阳光财政

【政府工作报告】 各级政府预算和决算都要向社会公开,部门预算要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打造阳光财政,让群众看明白、能监督。

精准扶贫

【政府工作报告】 地方要优化整合扶贫资源,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

蓝色国土

【政府工作报告】 海洋是我们宝贵的蓝色国土。要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

中国式办法

【政府工作报告】 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

舌尖上的安全

【政府工作报告】 严守法规和标准,用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坚决治理餐桌上的污染,切实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黑名单制度

【政府工作报告】 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害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让失信者寸步难行,让守信者一路畅通。

两岸关系

【政府工作报告】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不可阻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相关链接

大交通部编制基本完成。

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6月出台。

存款利率放开将在最近一两年内实现。

中国军费增长12.2%,达到约8082亿元人民币。

全国将首次审计土地出让金。

新提法

三严三实

习近平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习近平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说,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基本政策已明确,关键是细则,成败也在细则。要吸取过去国企改革经验和教训,不能在一片改革声浪中把国有资产变成谋取暴利的机会。改革关键是公开透明。

环境保护

习近平参加贵州团审议说,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

分类调控

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居民住房问题。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

上一篇:戒毒者的故事下一篇:后现代叙事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