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型肥胖

2024-07-19

中心型肥胖(精选三篇)

中心型肥胖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科学实验研究过程普遍应用的随机抽样分组方法, 抽取在过去一段时间内 (2008年1月-2011年11月) 来本院就诊的体重指数不足25分和25分以上的患有2型糖尿病的临床确诊病例, 各30例, 将其定义为A、B两组。A组男22例, 女8例;年龄36~73岁, 平均52.7岁;糖尿病病史2~16年, 平均患病时间5.8年。B组男21例, 女9例;年龄37~71岁, 平均53.3岁;糖尿病病史2~17年, 平均患病时间6.2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在研究过程中予以分析比较。在接受治疗前, 所有患者都经过了相关的临床检查之后予以确诊。

1.2 方法

采用瑞格列奈 (口服, 每次0.5 mg, 1次/d, 坚持服用3个月) 对60例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取得的效果、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指标改善幅度、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情况、治疗结束后临床症状表现再次出现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疗效评价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已经明显减轻, 尿蛋白检测结果已恢复正常, 各项指标具有非常明显的改善;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尿蛋白检测结果有所恢复, 各项指标有一定的改善;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未改善或加重, 各项检测指标也无改善[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临床对比实验研究后证明, B组用药治疗后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该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组患者在治疗结束一段时间后临床症状表现的再次复发率明显低于A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注:P<0.05

3 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的共性特征是存在胰岛素抵抗 (IR) 和 (或) 胰岛素分泌存在一定的缺陷, 而胰岛素分泌存在缺陷则主要表现为第一分泌相的缺乏, 第二个胰岛素分泌高峰的延迟, 机体胰岛素分泌节律发生紊乱使患者在餐后出现高血糖及空腹血糖明显升高[2]。

瑞格列奈是临床上新型血糖调节剂的一种, 该药物的化学结构为氨甲酰甲基苯甲酸[3]。该药物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主要作用机制与磺脲类降糖药物非常相似, 即对ATP依赖性钾通道进行充分抑制, 对胰岛素从胰岛中的释放产生有效刺激, 但该药物在β细胞上的结合位点与磺脲类药物存在一定的差别。瑞格列奈的优点主要在于可以充分模拟正常人在进餐后所出现的胰岛素分泌高峰, 且对胰岛素分泌的促进作用主要发生在餐后的早期, 即主要使第1时相的胰岛素分泌高峰得以恢复, 因而在两餐之间和夜间高胰岛素血症可以得到充分避免, 从而使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并且该药物不会对β细胞内胰岛素生物合成过程产生抑制作用, 而且能够对β细胞胰岛素胞泌作用起到有效的刺激, 因而不会使胰岛β细胞功能的耗竭速度加快[4]。相关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90%以上的瑞格列奈通过胆管进行排泄, 仅有10%左右通过肾脏进行排泄, 这使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用药安全性得到充分保障, 仅在对重度的肾功能损害患者进行治疗时酌情减量即可, 对肝脏、脂肪等周围组织所产生的影响非常小[5]。

总而言之, 应用瑞格列奈对患有2型糖尿病的肥胖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非肥胖患者,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 出现不良反应和治疗后症状复发的人数明显少于A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参考文献

[1]汤广锋, 徐雯, 杨玉红, 等.瑞格列奈与格列吡嗪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8 (1) :193-194.

[2]杨华, 祁平, 吴海清, 等.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吡嗪与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中国药房, 2011, 13 (32) :213-214.

[3]徐东红, 宋春青, 邵海琳, 等.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荟萃, 2011, 14 (3) :268-269.

[4]舒毅, 陈幼萍, 曾春平, 等.瑞格列奈和格列吡嗪对初发2型糖尿病氧化应激的影响[J].现代医学, 2009, 12 (4) :135-136.

便秘型肥胖治疗机理和日常饮食 篇2

便秘治疗机理

通过调整胃肠功能,改善肠道蠕动功能,增加肠液,促进场内沉积垃圾,毒素排出体外。从而改善了胃肠蠕动功能,使肠内容物能够很好的排除体外,便秘从根源上得到了缓解。

便秘患者的日常饮食

便秘患者们应该如何饮食才能更好地帮助排便呢?许多读者朋友们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当今社会便秘的人不在少数。那么,针对这个问题,小编也咨询了一些专家,下面是专家对于便秘患者的日常饮食方面给出的建议。

1、每日至少喝8杯水,尤其在食用高纤维食品时,更应注意保证饮水;

2、多吃新鲜蔬菜,增加饮食中纤维的摄取量;

3、每天加食糠皮、麦麸等,以扩充粪便体积,促进肠蠕动,减少便秘的发生;

4、每天早上起来空腹喝温水冲的蜂蜜水、蜂蜜对肠道有润滑作用;

5、增加B族维生素食品的供给,尽量选用天然、未经加工的食品,如粗粮、豆类、酵母等,以增强肠道的紧张力;

6、多吃芹菜、核桃仁、熟香蕉、核桃、柚子、苹果、葡萄柚、糙米、胡萝卜、红薯等。

带脉穴位埋线治疗腹型肥胖疗效观察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1月我中心康复科门诊腹型肥胖患者60例,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及常规电针组各30例。穴位埋线组男性10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8.1±2.7岁,腰围超标率0.15%±0.08%;常规电针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7.5±2.5岁,腰围超标率0.14%±0.09%;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腰围超标率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WHO西太平洋地区肥胖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年人肥胖症诊断标准[2]中的中国人群腹型肥胖标准:①体质量指数(BMI)≥25;②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0cm。纳入标准:①符合腹型肥胖诊断标准;②年龄25~65岁;③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基础治疗,治疗期间均保持原有的饮食习惯,针对患者原有治疗方案控制各项危险因素(血脂代谢紊乱、高血压、高血糖等),禁止使用或增加其他影响体重和腰围的中西药或其他治疗方法。

1.3.1 穴位埋线组

取带脉本经穴位及其与各经络相交的穴位,分两组交替使用:①带脉穴、天枢、水道、关元;②五枢穴、维道、气穴、志室。用一次性医用8号注射针头做针管,2寸毫针做针芯,患者取适当体位,医者将约1~2cm的羊肠线从8号注射针头的针尖处装入针体,线头与针尖内缘齐平,穴位皮肤常规消毒,术者左手绷紧皮肤,将针尖快速刺入穴内,患者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在穴位下,针孔处敷盖输液贴。每周埋线1次,4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

1.3.2 常规电针组

选用临床最常用于减肥的主要穴位,中脘、带脉、足三里、天枢、丰隆、水道。患者取舒适体位,穴位常规消毒后用2寸毫针单手快速进针,病人有针感为度,加GB-6805A电针机治疗,疏密波,频率为3/15Hz,强度以患者腹部肌肉有节律性收缩或针柄微颤为度,留针30min,隔日1次,15次为一疗程,共2个疗程,女性月经期休息。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腹臀比例、腰身比例、BMI及体脂肪率,体脂肪率(%)=1.2×BMI+0.23×年龄-5.4-10.8×性别(男性为1,女性为0)。

1.5 疗效标准[3]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体质量下降到标准体质量或超重范围内,BMI<25kg/m2,腰围减少10cm以上;显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体质量下降5kg以上,BMI下降4kg/m2以上,腰围减少7cm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质量下降3kg以上,BMI下降2kg/m2以上,腰围减少4cm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体质量下降不足3kg,BMI下降不足2kg/m2,腰围减少不足4cm。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以均值加减标准差()表示,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t'检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均值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所有计数资料以频数(f)表示,无序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等级资料以频数(f)和平均Ridit值()表示,采用Ridit检验,由PEMS3.1进行统计。α=0.05。

2 结果

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常规电针组的80%(P=0.04356<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腹臀比例、腰身比例、BMI、体脂肪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穴位埋线组腹臀比例、腰身比例、BMI、体脂肪率均优于常规电针组(P<0.05)。见表1,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注:与对照组相比,①P<0.05

3讨论

全球肥胖率不断攀升,肥胖不利于人类健康,尤其是腹型肥胖。《灵枢·卫气失常》对肥胖进行分型,“人有肥,有膏……膏者,其内淖……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膄……是故膏人,纵腹垂膄;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膏人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形体肥胖,脂肪主要积聚于腹部,皮肤纵缓,质地绵软,与现代医学腹型肥胖特征相似[4]。中医学认为腹型肥胖多因先天禀赋、饮食不节、七情所伤、劳逸失度等致肾、脾、胃、肝、胆脏腑经络失调;脾肾阳虚、脾胃失调、肝失疏泄等损伤带脉[5],带脉约束无权,脾胃失度,脾不开胃不降,水谷精微化生膏浊、水湿等滞留脏腑,囤积中焦腹部。因此,带脉失和、固束无力是腹型肥胖的重要发病机制。

带脉为奇经八脉之一,是经络系统中唯一横行于机体的经脉,“总束诸脉”,使其他七奇脉和十二正经不得妄行。《奇经八脉考》述:“带脉者,起于季肋足厥阴之章门穴,足少阳循带脉穴,围身一周,如束带然,又与足少阳会于五枢、维道。”带脉病,实则邪气客带,带脉不和;虚则带脉虚衰,固束无力。湿为阴邪,其性趋下,带脉环绕腰腹而居下之阴位,故邪气客带以湿邪为主;脏腑和其他经脉病久不愈可迁移入带,引起带脉虚衰[6]。故带脉病“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非通无法入脉,非通不可流畅气血。穴位埋线通调带脉,则气机开阖有序,气血调和通畅,脾胃运化、肝胆疏泄功能正常,水湿、痰浊、膏脂等得以运化疏泄。

穴位埋线治疗肥胖性相关疾病疗效确切[7],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疗法,羊肠线留于穴位内,机体活动时犹如行针,具有长期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同时,羊肠线在穴位内慢慢软化、分解、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柔和而持久的刺激,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达到“疏其血气,令其调达”的目的。穴位埋线每周一次,与常规针刺隔日一次相比具有明显优势,患者接受度高且易于坚持,弥补针刺治疗刺激时间短、疗效难巩固、易复发、患者难坚持等缺点。

本研究表明,带脉穴位埋线法治疗腹型肥胖患者能缩小腹围、减轻体重等,疗效肯定,改善患者腰臀比例、腰身比例、BMI、体脂肪率的效果明显。带脉埋线治疗刺激带脉诸穴,通其气血,减轻带脉“腹满”症状,作用持久、效果明显,既经济又医从性高的,是临床控制腹型肥胖的理想手段。

参考文献

[1]Janssen I,Katzmarayk PT,Ross R.Body mass index.waist circumference and health risk:evidence in support of current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guide lines[J].Arch Intern Med,2002,162(18):2074-2079.

[2]董砚虎,孙黎明,李利.肥胖的定义及亚太地区肥胖诊断的重新评估与探讨[J].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1,9(2):3-6.

[3]危北海,贾葆鹏.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5):317-318.

[4]段娟,仝小林.《内经》肥胖三型的影响因素[J].江苏中医药,2010,42(2):9-11.

[5]刘绪银.带脉病证治辨析——奇经八脉病证辩证析之四[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2):47-48.

[6]张灿玾.奇经八脉学说文献考[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4(17):6-7.

上一篇:体育条例下一篇:屏幕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