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2024-07-04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精选十篇)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篇1

一、故事入情境

故事对低年级学生具有特别强的吸引力,生动有趣的故事是他们百听不厌的。将古诗文内容编成一个个浅显易懂的小故事,有感情地讲述,能让学生对古诗产生兴趣,也能让他们从故事中理解古诗内容。如苏教版语文有一课《一去二三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理解诗句真的有点难,生硬地讲解诗句的意思又过于枯燥,这时我们可以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孩子牵着妈妈的衣襟儿去姥姥家,一口气走了二三里地。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儿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进一座亭子去歇歇脚。亭子外面,花开得茂盛,小孩子伸出小手指念叨着:“……八枝、九枝、十枝……”他越看越喜欢,想折下一枝来,妈妈连忙拦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面歇脚的人就看不到花了。”后来这里的花越开越多,成了一个大花园。学生们听了恍如身临其境,见到了诗中描绘的情境。

二、图画绘场景

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喜欢根据前人的古诗作画,也有不少古诗是诗人受某处场景感染,有感而发,即兴创作的。如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而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黄鹤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将绘画引进课堂,辅助学生学习古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骆宾王的《咏鹅》时,学生很容易就读熟了古诗,但对诗句的理解一知半解,此时我们边读诗句边作画:一个岸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池塘里的水纯净明亮,清澈见底,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仰着长脖子朝天空叫,不时发出“鹅,鹅,鹅”的声音,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荡起一圈圈清波。画中“绿”“白”“红”色彩丰富,明艳动人,学生在读的时候不知不觉脑海中就会出现这样的画面,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记忆与理解。

三、音乐感意境

语文是一种看的艺术,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语文能力能促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音乐能促进学生对语文的理解能力,两者相辅相成。音乐能传递情感,能表现思想,它所表达的情感内容比语言文字更深刻、更丰富。在诗词教学中,把音乐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就会形成一股更强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加深他们对古诗情感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沈括《梦溪笔谈》中也有:“古诗皆咏之,然后以声依咏以成曲,谓之协律。”可见,音乐可以打开学生的兴趣大门,帮助他们读好诗句;音乐可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帮助他们感悟诗意;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潜在情感,帮助他们体会诗情。面对低年级学生,用特定的乐曲渲染古诗词,会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时,可以让学生听听歌曲《春晓》,慢慢进入古诗的情境,再伴着优美的旋律朗读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韵律美,还可以唱一唱、吟一吟,体会作者的情感。他们非常愿意参与进来,或听或读,或唱或吟,对古诗的理解也就不是问题了。再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时,学生们在乐曲声中载歌载舞,想象说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读懂了诗句的内容,体会了作品的情感,也萌生了诵读古诗的兴趣,一举多得。

四、生活悟真情

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接受水平都处于发展阶段,最贴近生活实际的才更容易让他们接受。古诗词源于生活,我们要尽量拉近诗文内容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观察到、体验到的东西来学习古诗,能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与感悟。如教学《锄禾》时,先播放这样一段录像:一位皮肤黝黑,满脸沧桑的农民伯伯,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汗水一滴一滴地滴入农田……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读起诗文来也是感情饱满。然后再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盘子里剩下的白米饭倒掉……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气愤的神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感触颇深,交流起来都是有感而发,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如何进行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篇2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因为小学生阅历不足,抽象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不容易将文字内容转化、想象成具体可感场景画面,再者,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文与学生思想感情的距离,也影响到学生对古诗意境的领会,通过实践教学,我觉得如能运用多种教法、多种渠道,便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促进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兴趣在古诗教学中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

可以有效地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强化内在学习动力,吸引学生去了解五彩缤纷的古代自然和社会。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又可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古诗大都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小学生十分偏爱,学生兴趣浓厚。教师根据这些特点,授课前教师把教学挂图挂在黑板上,并放磁带。这样图声并茂,会极大地诱发学生学古诗的动机,激起学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二、启发想象 培养学生领会再创能力

古诗教学可以从分析简练的语言入手,启发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引导他们领会诗情画意,培养学生再创能力。如教学《草》。我在学生了解古诗的大意后,让学生听乐曲,老师随着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勾画出诗人站在原野上,背着手望着一大片茂盛的野草的简笔画。最后为了再现当时的情境,我又指名学生扮演诗人,想象自己是诗人,站在原野上,望着一大片茂盛的野草来吟诗、作画。这样学生就如亲临其境、亲身经历,不但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培养了学生对古诗的领会和再创能力。

三、借画释词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所在,教师如果仅把含义抄写下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并不真正了解。教师若再把其含义转化为相应的图形,效果就好多了。以《草》一诗为例。检查预习时,我发现学生基本上了解诗的意思,但对“离”、“荣”这两个词不甚理解,有的还把“荣”误解为“繁荣”,把“离”说成是“离开”,有的查阅字典,只能答出其大意,但是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词义就比较困难。这说明学生对这两个词还没有真正理解。于是我一边讲解词句,串释词义,一边用绿色粉笔在黑板上大致画了幅小草茂盛的图画,让学生形象地感知词义,然后我再放CAL课件。小草一年一度由发芽、茂盛到枯萎,来年又发芽、茂盛到枯萎。观后,学生很快理解了“离离”、“荣”的含义。这样学生对词语不但理解了,印象加深了。学生对难理解的古诗,也会化难为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

语文教材特点,要求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进行古诗教学后,教师给学生总结出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老师是按什么线索去分析古诗的。另外,在检查学习效果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如教学每一篇古诗后,在检查学生学习古诗情况时,我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孙子、儿女回到家里向家人汇报自己在学校学习古诗的情况,老师再用不同的语气向学生提问来检查学生对古诗的字、词、句及作者、朝代等掌握情况。这样,不但使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巩固了古诗的学习,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和说话能力。

在古诗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在学习古诗教学中应有的潜力,陶冶学生情趣,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使之具有一定的古诗赏析水平和古诗修养,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低年级古诗文启蒙教学方法初探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可谓字字珠玑,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已明确规定背诵古诗文的篇数(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并在大纲后面附有古诗背诵推荐篇目80首。近年高考语文科目中,多年未曾露面的名言名篇默写和古文翻译再次出现在试题中,同时新增古文鉴赏试题。可见,诵读经典诗文极其重要!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诵读古诗文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而且能陶冶孩子的情操。笔者认为,如果我们的孩子自小诵读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诵读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诵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就能体会到人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开阔心胸,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情感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心灵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低年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诵读的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明悟,句句领会,只要学生大致了解主要意思,即“模糊解读”即可,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诵读积累上。诗词中更深层次的意思,自会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文学素养的提高而逐步领会。我们要利用儿童时期的记忆力,要求学生多背点经典诗文,不求甚解,但求熟背,记下一些永恒的东西,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文化准备。那么,如何使儿童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饶有兴趣地诵读与积累更多的古诗呢?我认为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法辅助教学:

一、巧用绘画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画。在诵读过程中要善于运用简笔画勾勒出古诗的情景,让学生形象地了解古诗意思,便于诵读和记忆。如寇准的《咏华山》,引导学生诵读“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一句,简笔画勾出—— 一座高高耸立在群山之中的华山;诵读“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一边在华山之上添画太阳,一边在华山山腰画上朵朵白云。简单明快的线条,留给学生直观形象的记忆,学生读起来一定有滋有味。

又如骆宾王的《鹅》一诗,图画背景是一个两边长满绿树的小池塘,一只雪白的鹅正在水面上弯着长脖子朝天空叫,水下是清晰可见的红色脚掌有节奏地划动着,“绿”“白”“红”色彩艳丽,煞是好看。

像这样的古诗教学还有《江南》《独坐敬亭山》《敕勒歌》等,教师在作画过程中,学生逐步加深对字词、诗句的感知,同时因为动脑又动手,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背诵起来,大脑中不由便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避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学生也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诵读”,层层递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对古诗的领悟力。

二、借助故事

八九岁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在古诗中,有许多是诗人所经历的一些事情,如果在教学时加以改编成一个富有情趣的故事,那么学生在会读的基础上,一定能理解古诗背后的道理。如在诵读《游子吟》一诗时,创设这样一个情景:有一天,孟郊要出远门,夜已很深,母亲还在油灯下为儿子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衣裳,衣裳千针万线,缝得密密的,生怕儿子回来太晚,衣服穿破没人补。第二天,孟郊上路了,他看到路边的小草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生机勃勃,心想:母亲的恩情不就像这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也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通过一边讲故事,一边诵读古诗,学生会觉得生动有趣。借助讲故事进行诵读的古诗还有《咏华山》《锄禾》《悯农》《江上渔者》等等。

三、再现情景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有的是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有的是直接抒情。吟咏这些古诗,可以给人以情的感染、美的陶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善于以情激情,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作者的感情,引起共鸣。如教学《锄禾》一诗时,我给学生播放了这样一段录像:农民伯伯起早摸黑地播种、插秧,顶着烈日挥汗如雨地除草、松土、施肥„„最后画面定格在“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上,无需过多解释,学生便能深深地体会到农民劳动时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然后又播放几个生活小镜头:一个学生将吃不完的馒头随手扔到垃圾桶里;一个学生将一大碗白米饭倒进垃圾箱;几个学生在田间放风筝,踩坏麦苗„„看了这几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小镜头,有的学生低下头露出羞愧之色,有的学生露出生气愤怒的神色。我说:看了这些情景,你想对这些小朋友说些什么呢?“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学生对浪费者也是对自己最深刻的教育。将这样两个生活情景带进课堂,学生的印象无疑是深刻的。无需太多时间,学生既能很快熟记古诗,又能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再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浪淘沙》时,用课件展示飞流直下的瀑布、一泻千里的长江、奔腾不息的黄河,这样气势磅礴的画面会给学生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给心灵带来震撼。在朗读指导中,这样的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的采用,对学生准确感受、记忆古诗非常有帮助。

四、问题引领

不管懂不懂,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紧接着采用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来快速地理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 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再如《登鹳雀楼》,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什么?学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诗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了什么?学生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质疑问难,学生能很快掌握古诗大意,从而快速记忆。

五、趣味读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因为古诗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文所能变的花样是在读的方式上,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配乐读,或加手势表演读,或范读领读,或齐读默读,或个别朗读背诵,或提问征答等。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从而也就能够更好地体会古诗的意义和感情,还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经常听学生读古诗如小和尚念经,咿咿呀呀,拿腔拖调。其实古诗的语言极富音乐美,教师可以经常向学生传授一些朗读古诗的基本技巧,如停顿、重音、语速等,同时明确相对应的符号,如停顿“ / ”,重音用“ .”,延长用“-”等。比如旧版音乐教材中有一首歌《春晓》,旋律优美,便于吟唱。学完这首歌,许多学生情不自禁地将别的古诗也拿来唱,唱得不亦乐乎。

六、等级奖励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被表扬,喜欢获得奖励。只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背诵古诗,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肯定,学生诵读的兴趣才会持久。奖励的方式很多,最常用的是每背完一首古诗就盖一颗章或是奖给一颗星,获得五颗章或星时,就换回一份喜报。拿到五张喜报时,就能获“古诗小能手”称号,再高级一点的还有“古诗大王”等称号。通过这种方式引领孩子在诵读古诗的天地里自由翱翔,不断向着更高的目标攀登。当然平时多开展各种各样的古诗竞赛活动也是十分重要的。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每日,迎着清新的空气走进校园,扑面而来的是学生们诵读古诗

诗意的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 篇3

一、导入,调动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什么比让学生拥有浓厚的积极性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了。在古诗教学之初,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让他们首先知道什么是古诗,学古诗有什么好处。在学习过程中,同样需要不停地通过游戏、活动等,来维持学生的兴趣。

课例一:《一去二三里》

师:小朋友们,谁能把数字一到十数给老师听一听呀?

(指名答)

师:这位小朋友不仅声音非常响亮,而且还读得非常准确。可是,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语文里有一首,它把一到十一下子全部写进去了,好神奇呀!你们想读读吗?

生(齐):想!

虽然是简单的导入,但是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新奇和向往,学习的兴趣自然产生。

二、绘景,再现诗歌的物象

低年级阶段,语文教材选择的诗歌大多是那些场景性非常明显的诗作,再加上中国古典诗歌自身存在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黑板、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媒体,尽可能展示出诗歌内容刻画的画面。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尽可能展现。当然,对画面的喜爱,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课例二:《登鹳雀楼》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诗里的生字。现在,我们翻开书,看看书里的画面。老师一边说景,你们一边指一指,看谁指得快指得准。

(生翻书)

师:火红夕阳靠着西边的山峰,渐渐地渐渐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生齐读第一句)

师:只有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还是不知疲倦地向东海滔滔地流去。(生齐读第二句)

师:但我总觉得还是看不够这美景,我想,如果把千里之外的景色也看够就好了。(生齐读第三句)

师:那就得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生齐读第四句)

一边是教师的语言描述,一边是学生在书中的寻找,图画中的物象会在学生的大脑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赏析,理解诗歌的内容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过程中,教师的着重点不仅仅指向于字词句的理解,还应该通过多维度的解读,一方面初步感受诗歌创设的情境甚至意境,另一方面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课例三:《春雨》

师:一到春天,小雨便立刻赶来了。书中有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她?

生:好雨。

师:是啊,多好的雨,一到春天就来了!和她们一起来的还有谁?

生:风,随风潜入夜。

师:有声吗?

生:没声,润物细无声。

师:又给大地带来了生机,又不影响人们休息,真是——

生:好雨。

如果一味去解析就显得乏味,但如果抓住了关键词,联系到孩子们的生活,会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诗歌的内涵。

四、品读,感悟诗歌的韵味

记得有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如果学习古诗不用嘴,那诗歌的美一定会失去大半。古诗,本来就是用来诵读的,其内在的音韵美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一种语感的磁场,吸此学生。此处的读,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能够读准诗中的每一个字音,还应该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所要表达出的思想感情。同时,教师还应该通过变换(如领读、范读、互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诵读的兴趣。

课例四:《锄禾》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响亮,可老师觉得还有很多地方可以提高。我们一句一句来看看。同学们,那么热的天,知了拼命地叫着,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你们有怎样的感觉呢?齐读一下第一句。

师:农民伯伯还没在意,一滴晶莹的汗珠滴入泥土。紧接着,又是一滴、一滴。同学们,如果你是农民,你会以怎样的语气读呢?请男生读一下第二句。

师:此时此刻,你一定会想起每一顿的饭食。问一问自己,你知道珍惜粮食吗?自己读第三句。

师:粒粒稻谷里都浸着农民伯伯的汗水呀!同学们,把你对他们的尊敬、你对粮食的爱惜,用心地读一读吧。请同桌互相问、互相读第三四句。

变换了诵读的形式,更重要是指点了学生如何去理解这几句话。通过指点,学生的诵读水平明显提升。

五、补白,拓展诗歌的内涵

留白是古诗常用的手法,每一首古诗里作者都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了自己的心声。作为教师,要善于从诗歌的内容出发,激发学生的思维,展开丰富的联想,尽可能拓展诗歌的内涵。

课例五:《春眠不觉晓》

师:诗中说“处处闻啼鸟”,为什么到处都能够听到鸟叫呢?

生1:因为春天来了呀。

生2:因为鸟儿在喊我起床呢。

师:有意思,那鸟儿都在说些什么呢?现在,小朋友们都来说一说,如果我是一只……鸟,我会说……

生1:如果我是一只麻雀,我会说,终于不用在雪里找食物了。

生2:如果我是一只黄莺,我会高声地唱“春天在哪里”……

生3:如果我是一只燕子,我会说“我们又回来啦”!

……

拓展和补白最终的目的不仅仅是充实课堂教学的内容,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拓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像刚才课例中的拓展,即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春天到来的快乐感。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篇4

一、明确古诗教学目标, 注重积累精炼语言

几千年流传至今的古诗无论从语言, 还是从思想内涵看都是中华文化的精品, 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很高的审美价值, 而能够选入小学课本里的古诗更是精品中的精华———小学低年级教材选编的古诗比重较大, 通过开展古诗教学开启一扇学生多角度、多渠道接触、感受中华文化的窗口, 目的是让学生能够多多积累精炼语言, 突破识字量的制约, 为日后成长中反刍地感悟语言积累了经典材料, 厚积薄发。同时古诗教学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热爱中国语言文字艺术, 并受到个性化的情操熏陶, 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

低年级学生记忆能力较强, 教材中的多数文本学习后都能背诵下来, 那么选择古诗作为诵读、背诵的文本, 积累的就是经典的语言。因此, 小学语文教师要明确古诗教学目标, 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 记忆力强的特点,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 积累经典名句, 培养低年级学生“出口成章”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 通过《古朗月行》古诗的学习, 学生积累了对月亮赞美的词语和生动的比喻: 月亮像白色的玉盘, 又像美玉制作的镜子。同时, 还有效帮助学生诵读诗句, 感知古诗描绘的情境美, 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真可谓一举多得。

二、构建自主体验古诗教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刻理解新课标理论“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积极构建自主体验的古诗教学课堂, 提高教学效率, 让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

笔者在低年级古诗教学实践中经常采用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教学效果良好:

1. 多种形式品读入情

语文教师通过反复的朗读, 向学生渗透字音字形。可采取多种品读方式: 自由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入情。

2. 通过识字感悟入境

低年级学生通过进行识字、写字教学, 简单理解字义, 教师要结合字词在古诗中的运用和书上的注释简单感悟诗文大意, 带领学生进入优美的古诗情境。

3. 创情设境欣赏运用

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 创设优美情境教学古诗: 利用音乐欣赏古诗、研讨配画再现古诗、激发兴趣书写古诗、感情朗读吟唱古诗。

4. 背诵积累自主感悟

背诵积累整合感悟, 这是古诗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教师要开放课堂, 放飞学生,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深切感悟古诗的意境、语言、音韵和形象的优美, 让学生在语文古诗文学习中, 能力与素质均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三、把握教学重难点, 提高低年级古诗教学效果

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 想象力也还不够丰富, 因此, 古诗教学目标、重难点也有所不同———低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要求体会古诗中的情景,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而不是如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要求理解诗句意思, 感悟古诗意境, 将古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述出来或用图画描摹出来。比如, 《赠汪论》这首诗, 在长春版教材低年级下册出现了, 在人教版的高年级教材也有, 但是不同的年级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不同, 因此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不同。

1. 重在阅读表露自己的情感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因此, 教学中要通过各种形式来指导、训练学生读。在读的实践中达到正确、流利, 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表露出自己的情感。比如在读中体会古诗的停顿规律、语气、语调等。如: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这首五言诗的停顿规律是“二三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和领读尤其重要, 而不是简单评价: 某某同学读得真好, 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 事实上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 很少有学生能知道阅读的质量高低。而如果有了教师的声情并茂的范读和领读, 就会使学生直观地感觉到: 原来“这样读”是感人的! 在此基础上再去诵读才会使学生有个性化的感悟。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 就容易达到背诵古诗的目标, 而不是学习完古诗再留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古诗。

2. 借助插图体验古诗意境

低年级古诗教材中都配有鲜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插图,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背景图, 观察图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自然景物特色, 从而体验古诗中蕴含的意境。如《咏鹅》这首诗, 插图非常形象生动, 与诗文描写的内容十分吻合。在教学中观察图画、描述图画内容的说话训练基本上再学习古诗, 再体验古诗的意境, 效果往往更好。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给图画图上颜色”一题, 更是有趣。它不是简单地涂颜色, 是学生在对古诗的个性化理解之后, 根据自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涂颜色。同时也是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经验的一种呈现。涂色之后, 如果再引导学生联系诗句说一说自己为什么涂这样的颜色, 那就是对古诗更进一层次的深化和感悟。

3. 以古诗为载体认字、识字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 更是低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都是关于识字教学的界定。以颜真卿的《劝学》为例, 这首诗短短的28字, 要求认识10个生字; 认识1个偏旁———“又字旁”; 了解“首”字的演变过程, 认识首的字理识字图; 会写7个生字。诗歌中除了以前学习过的汉字, 其它字在本课都得到了识记, 可见本课承载的识字任务之重。识字教学中要求多认少写, 要求认识的字“在本课认识, 放到其它的语言环境中也认识”。而这恰恰是低年级学生识字的难点之一, 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能够把课文很熟练地“说”下来, 而不能把课文认读下来。而古诗往往字数不多, 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更容易落实认读目标。也因为古诗易背诵, 落实识字目标自然会降低难度。

综上所述, 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有其自身的独特性、系统性, 也有着不同的教学侧重点, 语文教师要“把脉关键, 呈现重点”, 构建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古诗教学课堂, 坚持以人为本, 积极提高古诗的教学效率,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到读书的方法, 提高学习的能力。

摘要: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有限, 理解能力较弱, 想象力也不够丰富, 因此, 低年级古诗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要求学生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能自主体验古诗中的优美情景, 借此诵读古诗, 启发小学生飞翔丰富的想象翅膀, 获得初步的中华优美古诗词文化的情感体验, 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教学效果,重难点,感悟

参考文献

[1]胡兰.对古诗词主题同构教学的思考与探索.福建教育, 2007, (7) .

一年级课文《古诗》的教学反思 篇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为“一切艺术中最崇高、最完美的艺术形式”的诗歌,最能让学生受到感染、熏陶的便是“诗境”!

一、悟情

课文所选两首诗明白如话,但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诗人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之遗恨;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却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 是何等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不已,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悲苦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由此可见,陆游的“悲之切”和杜甫的“喜之狂”表达了相同的强烈的爱国之情。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不同情感,培养、涵育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自悟

本课的两首诗在语言上并没有什么难懂之处,所以,根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引导学生依靠工具书查阅注释,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诗意。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让学生说说杜甫“喜欲狂”的原因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和诗句看出杜甫的高兴、喜悦。再如《示儿》一诗,让学生初读诗句后说说从诗中体会到什么,是从哪些词语、诗句中能够体会到的,等等。

三、读背结合

谈低年级古诗教学 篇6

关键词 朗读 感悟 审美 主体

还记得刚开始教一年级小朋友学古诗《江南》的时候,自己苦费心思,在理解“莲叶何田田”时,先通过挂图让学生观察莲叶并说话,自我感觉很顺利。接着我设疑:“‘莲叶何田田’是什么意思呢?”结果这个问题下去,没有一个小朋友举手。我忙补充道:“‘何’是‘很、多么’的意思,‘田田’是‘茂密’的意思,那连起来呢?”结果依然不理想。接着我又进行讲解……最后,我的那节课失败了。自己犯了一个最明显的错误——把低年级的小朋友当成高年级的了。低年级的古诗教学究竟怎么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我向身边的教师请教,大量阅读教学刊物并观摩名师的古诗课堂教学,我有了以下两点看法:

一、少讲解,多朗读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应该考虑到低年级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由于他们的知识面窄,语言积累的不多,所以,过多的讲解只能是徒劳无功,还是应该多让他们朗读,来进行感悟。

第一步朗读: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画出生字,做到读准字音,读顺诗句。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是充满画面和色彩的,他们对直观形象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要重视利用课文插图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古诗的热情,初步了解古诗描写的情境,从形象的画面中获得整体感知。

第二步朗读:学生通过初读,对全诗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接着老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美好,易于激起学生诵读的热情),也可欣赏名家朗诵,然后让学生再读,自由读、个别读。此时要求一句一句读正确,注意词的连贯,按标点停顿,找到朗读古诗的一般节奏并让学生相互评议,纠正读错的字词。

第三步朗读:试着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表情朗读,采用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读、比赛读等形式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学生从中自然地接受了诗歌语言美的熏陶。

第四步朗读:每一首古诗,作者都表达了一种思想感情。诵读是低年级学生领会古诗思想感情的最佳途径。这就要让学生读出古诗的格律。古诗的最美处之一就是它的格律。格律赋予古诗颇深的文化内涵。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应花大力气教学生诵读,让他们享受古诗的格律美。可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直至熟读成诵,初步触摸古诗的精髓。

二、感悟美,品味美

在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学史上,古诗文是五彩缤纷的文学殿堂里耀眼的瑰宝,是灿烂的中华文明的象征之一。小學教材选编的古诗集思想美、语言美、艺术美、形式美于一体,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古诗的体裁特点,采用自然、活泼、形象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古诗中的美育因素,融阅读与审美、感性与理性、赏识与情感于一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感知、领略和欣赏美,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1.渲染美——诵读。读书百遍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童年阶段是人最好的记忆时期。背诵是记忆的根本。低年级的古诗教学顺应了儿童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消化和吸收。因此,应当把课堂教学上成诗文诵读课。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尽抒胸臆的独诵,可以是群情振奋的齐诵,可以是静思默想的低吟浅唱,可以是声情并茂的高声朗诵,还可以根据儿童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的特点,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边读边辅以手势、动作、表情的变化,增强诗歌的表现力,让学生置身于浓郁的情境中,感怀身受,遐想翩翩,其乐融融。

2.欣赏美——感悟。一首诗就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诗的意境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心灵王国。诗歌“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因此,诗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感悟,无须讲解。繁琐的讲释,难以探索微义,也违背了诗的规律。因此,古诗教学,要力避繁琐的讲解,教师应着力于引导学生读悟欣赏诗文,在学生提出疑义的地方,酌情点拨,指点迷津,以此引发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感知美的情愫,产生心灵的共鸣。

3.再现美——品味。古诗文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是语言的艺术,智慧的结晶,思想的光辉,是一座取之不竭的美的宝藏。学习古诗,可以启人心智,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净化心灵。而诗的这种功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潜心地体味欣赏而获得的。因有了体味,发现了美,读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人,启迪人,从而达到诗与人相谐相融的境界。这种品味,是一种流动着的心态,它要求学生不但动口,更要动心,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再现美的情景,升华美的格调。

诗从自然中来,从劳动中、从生活中来。在教学活动中,为了让学生受到直观的熏陶感染,我们还可以开展一些有创意的活动,诗与意相印证,情与景相交融,使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怡情、悟性、开智、明理。

低年级古诗教学一定要符合低年级小学生年龄特点及其学习心理,紧扣课文标准的精神,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古诗文字的魅力,努力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充分地读,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到读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汤婕. 在古诗教学中感受美的旋律[J].广西教育,2009,(9).

如何把握高年级古诗教学的深度 篇7

一、诵诗有深度, 现音律美

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古诗必先朗诵。朗诵要在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在这种美的熏陶下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我想高年级古诗文课堂教学能够引领学生反复吟诵,入忘我之境地,欣赏到优美的意境,通晓到诗人的心情。

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州》这首诗时,要让学生品味一字“绿”所用的精确,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表达之情,只有真正领悟古诗语言的精妙,才有发自内心的美美的朗诵。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要让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想象的奇妙,才能朗诵出李白诗中的气概。

这里要求教师必定要先深入理解,先陶醉于诗之美,给学生以好的示范,才能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古诗朗诵的指导要有一定的深度,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才能真正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二、悟诗有深度,增诗情美

“诗情画意”,诗必言情,无情不为诗,没有感情,就相当于诗没有了灵魂。教学古诗,必定要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走近诗人,与诗人对话。因为时间、空间的距离,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不一定能很准确地体会。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情时要有深度。

在布置预习时要让学生了解诗人,了解诗的时代背景,对诗的相关材料的搜集这一练习中,高年级的学生是能够做到的。只有大量的阅读诗人的材料,我们才能拉近时空的距离,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触摸到诗的灵魂。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这首诗,如果学生不知道他生活的年代背景,不知道他一生爱国,一生戎马,就不能真正明白他为何“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愤,也就不能被他“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怀所感动。让学生将陆游一生的经历和时代背景搜集整理,学生就能感受到诗人那份挚热的爱国之情,再将杜甫、辛弃疾、岳飞等爱国诗人的诗篇的诵读,将爱国这一情感升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

三、会境有深度,展想象美

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进入诗歌意境。这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是可以做到的,但如果教师教学中没有深度的话就会直接影响了古诗教学的效果。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策略 篇8

一、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特点

在小学高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要提高有效教学,首先需要分析并了解当前古诗词教学特点。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只是逐字逐句地对古诗词进行翻译,让学生们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却忽视了古诗词中蕴含的深刻意境。在这样的误区下,古诗词只是成为了枯燥的文字符号,而完全丧失了本身的意境美。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而失去了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其次,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古诗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背景没有向学生详细地介绍,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样使得古诗词的教学效果大大降低。

事实上,古诗词的学习,除了把握古诗词的大意之外,还要求学生对古诗词描述的情境展开想象,体会创作者的情感;其次学生需要在学习中掌握古诗词的写作手法和技巧,真正学习到古诗词的精髓,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古诗词中, 主要包括抒情和叙事两大类,而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古诗词,都是以精练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在古诗词中,语言的运用、意境的表达、形态和音律呈现出相互协调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古诗词的这些特点来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教学。

二、小学高年级古诗词教学策略

1.掌握古诗的表达技巧。在掌握古诗词特点的基础上,学生需要体会作者借助古诗词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时就需要对作者在创作时的背景有所了解,要知道作者所处的时代兴衰, 以及作者当时所处的境遇,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到该作品大致抒发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情思。学生要逐字逐句地理解作者使用这些字句的真正意图,因为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心境的不同,不同的字都会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根据当时作者所处的背景和写作时候的心情来对字句进行推敲,以把握每个字所表达的不同感情效果。还有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总结古诗词的每一种题材所抒发的感情规律,比如根据每个季节的特色,作者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比如秋季代表的是一种比较萧瑟的情调,作者描写秋天一般抒发的都是较为悲凉的情思。在五年级上册中张籍所作《秋思》中,里面写到“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通过这样生动细腻的细节描写,将写家书的人心中的千言万语又唯恐难以说尽的心态形象地描绘出来,表现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以及亲人的无限思念。又比如描写新年的,则更多是表现了欢快和奋发向上的情感,在六年级下册的《元日》 中,王安石通过描写新年热闹和万象更新的景象,借此表达自己革新政治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而要深刻理解这些古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就需要教师对历史背景进行讲解,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多积累,从而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古诗词是根据作者的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创作的年代距今久远,语言表达的方式跟现在具有很大的差别,学生要想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含义,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想象意境,而这个意境不是随意地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教师在这时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古诗词中每一个事物所表达的意象都是不同的,而整篇古诗词就是将这些不同的意象结合成一幅画面,教师要将学生们带入到这个画面当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古诗词所描绘的场景中徜徉,设身处地地感悟作者的心境。比如在六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中,在前两句诗中,描写了“寒雨”、“楚山”这两个景象,烘托出了送别朋友时的孤寂和凄寒,然而对于作者开阔的胸襟和坚强的性格,学生很难感悟出来,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在后两句诗中,冰心玉壶则与之前的孤山形成了照应,将作者光明磊落和表里澄澈的品格通过诗中的场景表现出来。教师可播放一些有助于学生想象的音乐来促进学生对场景的再现,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感悟诗词中作者的内心情感。此外,教师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创造更多想象的空间,多媒体中的图片和视频能够将诗词中的文字转化成更为直观的表现形式,让学生们通过多媒体软件中的二维世界营造一个意境,帮助学生们理解。如在《春夜喜雨》 中,教师就可在多媒体图片中展示一幅成都夜雨的景象,让学生将画境和诗镜充分融合起来,体会当时春雨滋润万物的喜悦之情。

三、结语

低年级的古诗教学 篇9

对于古诗文教学来讲,学习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环境会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孟母三迁的典故就告诉我们环境的重要性。对学生来讲,学习场所大多数是在教室,班级里面的环境布置,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因此,应充分重视班级的环境布置,班级环境散发出浓厚的书香气息,更有助于学生吟诵古诗文。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古诗文学习过程中诵读的重要性。在一周的学习过程中,规定每一周、每一天的诵读量。设置“每周一诗”的环节,根据语文教学内容来确定所推荐的古诗文。例如,学习理解了《赠汪伦》之后,可以推荐几首与其相关的古诗文,如《芙蓉楼送辛渐》《别董大》等,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

3.渗透经典,贯穿课堂教学始终

引领学生的思想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选用经典古诗文,并安排与之相呼应的主题,通过对单元主题的讲解,补充相应的经典,可以增强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从而起到陶冶情操的作用。例如,在系统学习《草》之后,可以通过《咏梅》《咏柳》等与之内容有相似之处的古诗文来加强学生的理解。

4.摘录经典,创办专刊

我国的古诗文其内容之多,种类之多,学生甚至穷其一生都没有办法熟读全部的内容,因此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年龄阶段的古诗文作品。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既能够使学生进行再记忆,又能够向低年级学生展示优秀古诗文作品,可以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的兴趣。

5.理解记忆,表演背诵

我国的古诗文往往都蕴涵一定的情感,根据学生阅读的习惯和年龄特点,在其背诵的过程中,加入适当的动作和语气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效果。一边表演一边背诵,可以增强对古诗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例如,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落九天”“挂前川”“三千尺”“生紫烟”等词语指导学生诵读,使其领会出瀑布从高空落下的状态和美丽景观;恰当的肢体语言和语气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对后期的背诵和记忆也就事半功倍了。

6.分类记忆,据意背诵

根据古诗文所表达的内容的不同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思乡类、爱国类、叙事类、写景类等。每一类古诗文都有不同风格,例如,《示儿》和《过零丁洋》就属于爱国类,而《山行》和《西湖》就属于写景类,这样可以让学生分清诵读古诗文的类型,增加阅读量。

7.提升记忆,绘画背诵

通过对诗句中描绘的内容进行绘画,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例如在《宿新市徐公店》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诗句的具体意思,画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学生通过自己的绘画,既能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又能牢记诗句的内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两人赛、班级赛、接龙背、问答背、抄写背等。

8.以诗品味,悟艺术美

文学教育实际上并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它更注重心灵体验。脍炙人口的古诗词往往都包含一定的美学价值,优秀的古诗文作品,通常会以其美妙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语文教学是对我国文化精髓的传承,尤其是在古诗文诵读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积累,大量的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古诗文诵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树立引导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学生美好的品质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摘要:我国经历上千年的文化精髓就是古诗文,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吟诵古诗文,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又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心灵。因此,在我国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文诵读是非常必要的,尤其是高年级学生,学好古诗文甚至可以起到使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

关键词:八年级古诗文,培养情操,吟诵,策略探析

参考文献

[1]杨如东.古诗文教学如何进行“有效拓展”[J].新课程(小学),2010,(12):118.

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五步骤 篇10

一、课前预习,查询资料

新授课前,教师要布置学生预习,查询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写作时代久远,寄寓的是古人的思想感情,与今日学生的视域和生活经验落差大,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因此,我们的课前预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利用工具书,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和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第二,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料或到学校图书室借阅相关资料,了解相关写作背景。第三,利用网络资源或向大人询问。第四,教师提供一些相关的卡片资料等等。通过这样的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词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首先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使课堂教学有趣、有序地顺利进行。古诗词内容短小精悍, 题目的意思高度概括,往往统领全诗。因此,大多数古诗词教学都应从破题入手,即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弄清题目的意思。如,在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时,教师就应紧紧抓住题眼的“题”字,由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把话语权交给学生”。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 使学生明白题目的意思,又能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为高效的课堂奠定基础。

三、启发想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诗词的灵魂,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词意境的过程,所以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是鉴赏诗词的关键。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不过,诗歌创造的形象不能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只有欣赏者自己用丰富的想象,才能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所以,使学生进入意境之中的最好方法,就是要求学生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将自己设想成作者本人,从作者当时的立场,设身处地地考虑感受,使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一一浮现于脑海中,再现逼真的情境。 至此,学生才可以说进入了诗的意境。

四、比较阅读,激活思维

“有比较才有鉴别”,利用比较阅读法设计古诗词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易于学生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教师在比较阅读中,可将学生学过的诗词与课内所学诗词作比较,也可将课内学习和课外自由阅读联系起来,让学生尝试用课内学到的审美方法去鉴赏新的作品。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精讲一篇古诗,然后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自主地学习同一类型的另一首古诗。

五、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如何在诵读、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还原历史,还原生活场景,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诗词的美感呢?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抓住时机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 如,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教师应将其他送别的古诗词推荐给学生,或将杜甫的其他诗作推荐给学生,以便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打开学生课外阅读的新视窗。通过这样的课后拓展延伸,能够起到巩固提高之目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上一篇:IoT下一篇:实践提升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