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课程观

2024-09-05

立体课程观(精选四篇)

立体课程观 篇1

关于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基于生态环境遭受空前挑战提出来的。生态保护是每一个地球人共同的任务。崇明是上海的一块生态净土,崇明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是对生态的责任感的表现。同时,重视生态教育是针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而提出来的,是针对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内容。

关于课程建设。将生态教育列入地方课程建设,崇明有值得推崇的经验。其一,课程有规范性:课程要素齐全(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学段全覆盖(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成体系),科目丰富(三类课程以及各种跨学科的校本课程、教材);其二,以文化立身:基于长期积淀(已经有十多年实践的积累),体现与时俱进(上世纪90年代的“三园教育”、新世纪以来的“鸟文化系列”、目前正在开展的生态教育),拥有支持系统(在行政领导下,有教研、科研的指导等);其三,注重机制推进:对课程开发的规范管理(编写与专家评审制度),区域性共享机制(物质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共享等)。

关于本土化实施。崇明生态教育迎合了生态崇明的地域特色。新课程提出由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生活就是关注和联系学生身边的事,这一定是本土性的。崇明建立课程的实施系统,从各学段各学校的校本化,到基于本土化的教育基地,是实现“关于生态的教育”和“保护生态的教育”到“在生态中感受教育”的转换,是在实践学生“体验真实、丰富经历”的学习模式,是针对学生素质发展要求的一种新教育。

从本期《现代教学》刊登的关于“生态崇明”课程建设的经验文章来看,与之前相比,昭示了崇明县不同层面教育工作者所作的新探索和取得的新成就。一是有了更高的站位,把“生态崇明”课程的建设看作教育改革的牵引力,以实现“突破一点,带动整体”效应,从牵引社会关心支持教育、带动区域与校本课程建设、催动教学方式改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二是进一步健全了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体制与机制,包括对系列课程的总体设计与组织管理、对社会资源作理性识别、筛选、加工,成为可利用有保障的课程资源;指导教师有效使用教材把握和遵循乡土课程开发的原理,进行课程的有效实施等。在学校还有课题引领、课程开发、课堂实践“三课”并举的课程机制建设。三是更加优化了生态课程教学的方法途径,在学校、学科以及课堂的层面,细化课程校本实施的教学要求,找准与不同学科内容的结合点,适时补充相关的乡土事例使学生感受身边的生态教育,组织现场考察,开展开放式教育,丰富学生的课堂和课外的学习经历等。可以说,“生态崇明”课程呈现的是一种立体架构理念和系统实施体制。对一门区域课程的开发而言,到达这种境地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思考 篇2

在以往立体构成的教学中大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比如:有学生在作业时会问到“我不知道该怎么入手来做?”, 作业后还会问“这门课在以后我们出生社会用无实用性?”出现类似的问题, 是因为以前传统的课程中, 我们更多是把构成课程来相对独立的进行授课教学, 并未把基础构成课与专业知识较为完善的结合在一起, 而且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对学生自主设计思维的培养与锻炼。所以, 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课中改变以前的授课模式与方法, 并合理调整授课的内容, 从授课老师重新改变构成课程中的所发现的不足, 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中都能意识到基础构成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以往立体构成课程难点与重点

我们在以往的立体构成教学与授课中, 涉及到的重、难点一般只是单纯的针对这一门课程, 而忽视了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设置。教学重点主要是对构成要素的点、线、面、体、空间的掌握以及在设计中的运用;而教学难点是对于构成要素在实际设计应用中相互关系的把握与运用。当然这些重、难点其实均包括了立体构成教学的相关主要内容, 而学生在接触这门课程时还是会出现例如“不知如何更快入手”的困惑, 出现类似问题, 究其原由大概还是老师和学生在思维模式的转变这一关键性问题上不够重视, 甚至忽视了。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间接的或者概括性的反映, 是思维较为传统的诠释。通俗的说是一种智力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而设计思维则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创意的过程中, 通过平时对生活的仔细观察、亲身体验、总结分析, 并对素材进行有选择性的提炼加工后, 形成较为完整的艺术形象的再次创造活动和创新思维这一过程, 二者也是种属的关系。其实思维是人与生俱来就存在与大脑意识中的一种理性认识的加工活动, 而设计思维则更多需要经过后天培养而养成的, 一般说设计的好与坏和设计思维能力高与低其实有较为直接的联系。所以作为选择设计类的学生, 首要需要在应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良好的设计思维模式。

“立体构成”一般在低年级开设, 是为期4周的单元制课程。而单元制课程其实是一种课程较为连续而集中的授课方式。一般学生刚入学, 它就成为学生真正进入设计这一专业学习的入门专业基础课程,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大程度上不太容易进入这一角色。出现以上的问题往往是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前, 仅仅只有绘画基本的培训经验, 而最为重要的思维模式却依然处在一种比较初级的模仿、重复的这一阶段;对于学习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 思维模式是较为抽象的一种思维方式。所以在授课中, 需要我们将学生的思维模式逐渐加以引导甚至改变过来, 也就是把以往对形态的直观认识逐渐转变, 逐渐引导为抽象思维模式上;把以往对所见物体最直观的形体所产生的绘画思维, 转化为抽象的形式美再次创作的设计思维。设计思维说到底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模式与方法。在以前授课中大家会注意到, 我们的学生其实大多都在模仿, 要求的作业也是比较生硬地在模仿学生做过的作业或者是教材书上的作品, 其实这些都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大都还是比较简单的模仿再造的思维方式, 而相对独立的思维方式比较缺乏。

在设计时的思维过程, 从一个设计条件 (题目) 的提出, 到设计概念与意象的浮出, 再到具体化的设计概念, 最后到成形设计方案的修改、调整、美化的一系列过程, 我们称为设计思维过程。这种能力应该是学设计的学生都应具备的, 所以我们在设计之初的教学中, 把教学的重难点的安排应体现在对学生的设计思维模式的培养上面来。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老师的安排

任课教师的安排, “立体构成”虽然属于基础课程, 大都由绘画类老师担任, 但是这种安排不太合理。绘画类老师在绘画上都有相当的造诣, 但是缺少与设计相关的知识, 缺乏设计意识, 较少从专业性质角度来思考把这门基础课怎么样往专业课的领域去带。因此, 在教学中会形成分化状态, 使学生只是照书模仿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不知道此课程和作业同专业和设计有怎样的关系。就好像一些学校针对环艺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线描课, 虽然对象是国画专业的学生, 但环艺设计专业学生面对这门课时, 则重点应该训练与建筑相关的线描, 从而为专业手绘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不是单纯的临摹写实的花草植物等, 使其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并没达到。虽然立体构成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但是教学内容都大致相同, 先是基本要素点线面体的练习, 最后通过不同材料来才来完成一个综合的练习。这样的教学安排并没有在学生最开始接触“设计”专业时就树立好良好的专业概念。以往的授课并没有结合相关专业进行, 加上立体构成的教学内容也较为抽象, 理论知识也过于理性化, 势必让初学者有一定程度的困惑。而初学者在面对点线面这些抽象元素概念时,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比较浅显的认识, 更不用说理解它们背后所蕴含的实际意义了。个别学生觉得平面构成就是点线面组合, 色彩构成就是色块的组合, 立体构成就是手工折纸。这样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那么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充分注重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比如给工造专业的学生上课时, 可以更多结合该专业的后续课程, 从工业产品的形式美和技术美, 从构成产品形态的基本形体以及它们的组合关系上思考练习;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考虑制作运用到点线面元素的招贴、海报等;而环艺设计专业则从他们的专业性质上加以考虑, 把室内外空间元素抽象化, 如家具、建筑、景观等, 再结合立体构成的学习内容来进行训练。从开始就让各个专业的学生了解自己相对应的专业方向, 进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设计形式美感的把握、创造与运用。因此在最基础的课程训练中应当呈现与各个专业设计方向结合的内容加以训练。

结语

综上所述, 立体构成课程作为设计类专业的较为基础的入门课程, 其实适用于所有的艺术类设计专业, 它为艺术设计构思提供了基础和方向。学生们对立体构成课程内容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才有助于他们的审美能力和空间形态创造能力的提高, 才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设计思维模式, 激发他们对于设计的潜能。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着重引导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表现、创造能力, 从而建立更加完善的立体构成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楠.《设计思维与方法》.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9

[2]、胡介鸣.《立体构成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

中职服装专业立体造型课程的探究 篇3

1 立体造型

1.1 立体造型概念

立体造型是将平面形态的面料按人体构成的形态, 使服装形态呈三维空间的造型方法。它起源于欧洲, 在法国称之为“抄近裁剪”, 在美国和英国称之为“覆盖裁剪”, 在日本则称之为“立体裁断”。它的操作方法是将布料覆盖在人台或者人体上, 通过分割、折叠、抽缩、拉展等技术手法制成预先构思好的服装造型, 再从人台上或者人体上取下裁好的布样平面修正, 并且转换得到更加精确得体的纸样, 最后制成服装。它具有直观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准确性等特征, 目前在企业制版过程中被广泛采用。

1.2 立体造型课程的意义

1.2.1 灵活精准, 便于学习

立体造型是随时观察效果, 能及时纠正错误的制版, 制版过程灵活, 能够解决平面裁剪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不会因制版技术原因简化创意、改变款式, 促进款式设计课程教学。平面裁剪的经验性、版型的好否会受限于制作者的经验及空间思维。而立体造型是以人体或人台为直接依据, 是一种接触性的裁剪, 准确性与成功率高。

1.2.2 动手为主, 激发兴趣

立体造型不仅适应于对结构简单的服装, 同样也适应于款式多变的礼服。立体造型不受数据公式的限制, 是按照款式在人台或人体上直接剪裁创作, 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以实操示范、学生实操练习为主的课程。学生一边操作, 一边观察成衣效果,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具有成就感, 学习兴趣容易得到提高。

1.2.3 立体展示, 提高美感

立体造型制版是一门为了创造美的造型、集技术与艺术为一体的课程。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以实际造型为理念, 学习锻炼自己的造型创作能力, 提高自己的审美;对典型款式加以分析、模拟制作,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

1.2.4 立体造型, 接轨市场

随着中国市场的国际化, 定制服装业的兴盛, 企业对版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立体造型制版是企业制版必然的趋势, 在中职课程中开设立体造型课程使学生学习掌握立体造型技术, 能够让学生技能与企业要求接轨。

2 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兴趣较低

随着高考政策的放宽, 高中的扩招, 影响到中职的生源质量。目前中职教育普遍存在无门槛入学, 很多初中毕业生把读普通高中当做自己的第一选择, 分数较低或有其他原因不能上普通高中才选择职高或是中专。所以, 一般选择中职的学生文化基础弱, 学习动力不足。中职学生来校后报读专业多数听从家长意见、亲友以及初中班主任的介绍, 对于专业本身了解不深入;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好专业知识没有信心、学习兴趣不高。

2.2 公式数据繁多, 学生不易接受

目前中职服装专业多开设平面制版课程, 通常采用比例法、原型法、短寸法等进行平面制图。同学们要处理人体每个部位的公式或数据在平面以线条的形式表现, 需要同学们具备数据分析能力及平面空间转换能力。对于素质教育阶段文化基础较弱的同学们来说, 这些较为理论的公式、数据在处理时枯燥无趣, 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同时平面制版需要制版人员具有一定的经验才能达到较好效果, 加之市面上教材介绍平面制版方法较多, 公式数据各有不同, 对于初学者来说有效处理参考资料信息也是件难事。

2.3 灵活制版能力弱, 设计款式受到局限

服装专业学生虽已掌握平面制版方法, 对于基本款式及简单变化的服装能够进行平面制版。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人们对服装款式的要求越来越高, 款式的变化突破常规, 学生已经无法运用平面制版方式达到款式设计要求。在设计项目课程中因后期要完成成衣展示, 同学们为了达到与款式图一致效果, 通常采用简化款式图, 一些好的创意因担心无法完成制版步骤而被舍弃。有些同学虽在款式图上表现了, 但在成衣效果表现上也差强人意, 与原款式不一致。

2.4 立体造型课程的认识误区

立体造型素有服装“软雕塑”之称, 由于直接在立体的人体结构上进行裁剪创作, 很多人认为服装造型不需要基础, 将面料在人体或人台上随意包裹便是立体造型, 错误认识立体造型。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些立体造型课程老师授课时不注意讲授放松量的加入, 面料紧贴人台, 忽略人体的呼吸放量及运动放量;

立体造型作品只能停留在人台展示, 无法取下整理成工业样板, 只关注了立体造型的艺术型, 没有考虑立体造型的实用性。

3 立体造型课程在中职服装专业教学中的探究

3.1 立体平面综合运用, 相辅相承

平面制版是操作者根据款式效果图运用公式或数据直接在纸上平面画出的纸样, 而立体造型是操作者在人台或人体直接根据操作对象体型特征做出的适合的造型效果。对于简单、容易实现的款式一般采用平面制版的方式, 较为方便快捷;对于造型复杂不同于常规的款式通常采用立体造型的方式。也有些平面结合立体即部分采用平面裁剪, 在一些复杂难以把握的局部采用立体造型的方式。不管是平面还是立面, 最后都要转化为适合工业生产的平面纸样。所以立体造型与平面制版之间从来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承的关系, 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

3.2 立体造型课程设置步骤

款式、结构与工艺作为服装教学的三大模块。在结构教学中又分为平面制版与立体造型。现针对目前企业制版要求在原来以平面制版为主的结构教学中加入立体造型课程, 以下具体介绍中职服装专业开设立体造型课程的三阶段。

3.2.1 专业认知设置立体造型基础课程

在第一学期专业认知阶段设置立体造型基础课程。从素质教育过渡到职业教育, 不管是教学形式、课堂侧重点、教学方法及课程方向都发生很大变化。中职学生刚入校阶段, 处于懵懂状态, 对职业教育不清楚、对选择专业也不了解。本阶段要加强学生对所选专业的了解, 在第一学期开设专业认知课程, 能够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正确认识专业、选择专业, 培养学生专业学习兴趣, 减少流失率。立体造型课堂教学较直观, 没有太多理论讲解, 多以动手操作为主, 容易上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适合在服装专业教学入门阶段开设。本阶段立体造型基础课程主要分为认识立体造型、创意包裹、人体的认识、认识面料经纬纱、基本针法、裙原型立裁及平面纸样整理、衣身原型立裁及平面纸样整理几个章节开展教学。在本阶段开设立体造型基础课程, 能够让学生从直观上认识人体、了解结构线走势与人体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理解结构制图从三维到二维的变化, 激发学生创意思维。同时立体造型课程动手实践多, 容易出效果, 对于初入学的同学们会感觉新鲜, 有吸引力, 从而培养起专业学习兴趣。

3.2.2 平面转立面阶段学习

在第二学期开设立体造型与平面制版相结合课程, 主要通过平面制版得出纸样进行坯布立体试制过程。学生运用基本针法将布样别好上人台试穿, 根据穿着效果调整布样、点位, 再根据调整的布样重新调整纸样。本阶段学生通过一学期的专业知识学习, 对专业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同时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 对服装结构的基本型已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可以运用平面制图原理作出基本款服装结构图。进一步的学习就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款式的变化:即分割、省道和加褶裥等。通过平面制版课程学习, 同学们能够掌握款式变化原理但对于平面裁剪款式细微变化需要一定的经验, 这是在短时间难以积累的。如果加以缝制试验版型会导致学生浪费大量时间 (本阶段的学生工艺技术有待提高, 速度慢) , 同时也浪费面料。在此阶段我们可以运用平裁得到的纸样进行剪布, 在各边放缝处可加多1~2cm放缝量, 在立裁针法进行假缝, 再上人台进行调试以达到理想效果。在服装技能大赛立体造型与纸样修正项目中也是采用此方法, 从平面纸样到立体造型最后再进行纸样修正, 开设本阶段立体造型课程符合“以赛促教”的教学目的。通过本阶段的平面到立面的转化, 让学生快速直观地看到平面制版的问题, 及时纠正, 使学生对结构线与人体的关系有更加深入了解, 促进平面制版技术的提高, 同时用平面与立体结合的方式制版方便快捷, 省时省料。

3.2.3 立面转平面阶段学习

在第三学期及第四学期前8周开设立体造型课程。通过一年的专业系统学习本阶段的学生在已经具备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及工艺设计能力。本阶段的立体造型学习一般步骤为:人台准备—款式分析—面料准备—别样—点位—布样描图—用大头针别成型—根据款式在人台上二次调整—点位调整—拷贝布样—整理成平面技术纸样—完成。这是从三维造型转换为二维纸样的制版方式。本阶段学生对服装有了自己的想法与见解, 学生完成任务多为品牌新品开发, 款式多样, 想法新颖, 平面制版在一些创意设计款式上较难表现;同时在第四学期顶岗实习前要完成毕业设计。对于学生来说毕业设计是在校学习的成果汇报, 多为款式新颖, 创意感强的成衣或是款式变化多样的礼服, 此阶段开设立体造型课程是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也是为成衣款式设计及毕业设计服务的。本阶段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两阶段立体造型课程基础上, 对立体造型已有一定的认识了解, 运用前面的基础深入学习。目前在成衣生产企业、定制企业及婚纱公司都会运用到立体造型进行制版, 从不同企业需求不同分析学生学习内容, 将本阶段学习内容分为成衣篇和礼服篇两个模块。本阶段学生需要学会不同款式的款式分析、算料、立体造型及平面纸样整理技术。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相连, 让同学们走出校门能真正学以致用。

4 结语

服装专业立体造型课程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要学会动手更要学会审美, 要大胆尝试更要细心研究。在中职服装专业开设立体造型课程是适应时代需求的, 提高服装专业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技巧, 把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 对中职专业立体造型课程进行探究。通过对立体造型的概念、立体造型与平面制版的关系、中职服装专业课程教学现状等方面的论述和分析, 提出中职服装专业立体造型课程设置应三步走, 并对开展立体裁剪的意义进行了论述。

中职服装立体裁剪课程教学的探究 篇4

服装设计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很早就已经开始发展了,因此,他们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方面起步也比较早,很早就将培养既具有较高艺术鉴赏能力和时尚敏感度,又有娴熟的立体裁剪工艺技能作为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其立体裁剪课程在院校内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积累。并且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设备、一流的技术、充足的材料,这也为其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反观我国,我国的服装设计学起步比较晚,立体裁剪课程的使用也比较晚,虽然近年来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还是相对比较落后。立体裁剪课程在许多中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都有设置,其作为各纺织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立体裁剪只是教给学生裁剪的技巧,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服装设计的创新原理和方法,我国的立体裁剪教学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人对服装的要求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阻碍了新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二、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

要将传统立体裁剪课程教育模式的弊端彻底的消除,就必须在课程的建设目标与人才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制定出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全方位、多角度地对课程进行改革和建设。

(一)注重与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融合

将形态认知、形态理解、形态构成、形态创意等其他设计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与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融合,使其课程体系更加完整,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打破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通过自己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认识、学习知识。

(三)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改变封闭式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开放式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四)重视教学方法中的能力培养

改变传统的、单一得教学模式,将互动式教学、工作室自主创新设计教学、引进企业合作项目教学等方式引入教学中,增加课堂活力。

三、立体裁剪课程教学内容研究

(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安排的时候,一定要按照企业工作的具体安排,将企业立体裁剪工作任务转化为四大目标,并且将其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断地随着企业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使教学内容随时为学生进入岗位作准备。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式

立体裁剪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观察制作立体裁剪的思考方式、服装设计的轮廓、立体裁剪的基本方法等几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合理地将这几方面的内容进行安排,使其符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但学会应该具备的基础知识,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时尚感、敏锐力,提升学生的结构设计应变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 案例分析法。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国际大师设计的优秀作品、企业设计的好产品引入其中,让学生分析其设计的优缺点,学习其优秀的地方,开阔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立体裁剪能力。例如,在讲解课程的时候,教师可带领学生进行时装周的观摩,通过观看时装周中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学生进行讨论,它的创新点在哪里,好在哪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

2. 示范演示法。

在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给学生讲解、一边为学生做示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观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认知。

3. 实景教学法。

教师可以利用实践课的时间,带领学生进入企业制作间,通过企业服装设计人员对学生进行细节的讲解,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所在的学校与企业签订合同,老师可以在与企业协商好的情况下,进入企业制作间。笔者就经常带着学生进行观摩,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好地学会了布料的选择和裁剪的手法。

总而言之,在中等职业院校服装设计教学中,服装立体裁剪对于学生服装设计岗位职责能力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从课程标准的初次制订、试行、修改到最终的确认都必须经过反复的推敲、研究,直至制订出最佳的方案。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做好教研工作,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一套符合学校、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教学方案,使课堂教学能够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文峰.立体裁剪中材料的应用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上一篇:施工技术探讨下一篇:市政排水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