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毕业

2024-08-09

化学专业毕业(精选十篇)

化学专业毕业 篇1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化学专业

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活动中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这四年所学基本理论知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也是对教师四年教学质量所进行的全面、综合检查,是学生四年学习期间时间最长、层次最高、综合性最强、最接近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1]。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均占有教学资源等教学条件明显减少,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另外,对大学生研究能力培养的忽视、课程设置不合理、沉重的就业压力、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论文管理松懈等多方面原因,造成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普遍下降。因此,如何改革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强化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不断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各高校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本文作者所在的商丘师范学院化学系在近几年的毕业论文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环节对于反映本系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重要意义。我们在总结过去毕业论文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调整了毕业论文的目标与定位,加大了毕业论文的监管力度,并不断探索和尝试各种新的模式和方法,逐步形成了体现化学专业特点的新型本科论文质量监控体系。该体系以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为目标,以激发大学生自主研究兴趣为出发点,在借鉴国内高校同类学科在毕业论文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校化学系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情况,在论文选题、开题、研究过程、论文答辩、监督、评价等一系列环节上实现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的管理与监控,以便进一步提高我系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的整体水平。

1 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

1.1 对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认识不足

尽管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培养、锻炼、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与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在于巩固和加强学生所学的基础课知识和专业课知识,弥补教学过程中的某些薄弱环节,在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认真、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等方面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尤其是在一些师资力量以及实验条件较弱的地方高校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毕业论文教学不够重视,态度不够端正。不少学生认为毕业论文就是走形式,随便对付一篇就可以毕业,对学校及系里布置的要求、进度不以为然,对实验性课题论文不能按照导师的要求认识完成实验、科学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对于综述性论文不够认真查找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有效归纳整理而是东拼西凑,甚至抄袭,等等;同时,有的导师没有尽职尽责,责任心不强,审查不严,评阅论文良莠不分。

1.2 考研、就业对毕业论文工作的冲击、毕业论文时间得不到保证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大多安排在第八学期完成,而这期间又是参加考研的学生精心准备研究生复试的时间,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大多在每年三、四月份的求职择业巅峰期忙于到处找工作,甚至有的毕业生在第七学期就开始找工作,这直接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学习秩序。就业的巨大压力使得大多数毕业生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找就业单位、参加各种招聘会、到应聘单位参加面试或实习等等,这样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如查资料、做实验以及写论文的时间被严重缩减,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时间也就无法得到保证。因此,求职择业或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冲击已经非常严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3 教师对毕业论文教学投入不足

近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显著增加,符合指导毕业论文工作的导师数量严重不足,师生比过高,导致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数过多,再加上教师又要整天忙于完成大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其他时间还要用于教学研究、科研项目或自我充实[2],因此,大部分教师投入到指导毕业论文的时间和精力较少,或因指导论文任务过重,致使部分教师疲于奔命。另外,在教师中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表现为在学生做论文期间对学生是否按照毕业任务书的要求认真完成前期的文献调研、实验方案设计以及具体的实验工作,缺少必要的指导;而且导师也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工作进展及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和质量,也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4 部分教师缺乏从事科研的物质条件

对于象化学这类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必须有一定的条件和经费保障才能有效开展相关的科研实验。但实际情况是,图书馆的资源非常有限,特别是相关外文数据库几乎是空别,教师和学生无法查阅最新的外文文献资料或外文期刊,而且图书的更新率较低,最新的化学类研究方面的进展难以出现在我们的毕业论文中;实验条件相对滞后,实验设备陈旧,台套数不够,实验场所紧张;由于学校提供的毕业论文专项经费有限,实验所需的药品及其他易耗品严重不足,再加上大多数普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缺乏相应的自身没有科研项目,缺乏必要的研究经费,这直接造成这些教师指导的学生很难完成具有一定水准的实验性论文研究。

化学专业培养学生的关键是在于对大学生实验与实践技能的培养,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主要是面向化学化工生产一线的专门技术性人才[3],所以毕业生实验实践技术能力的高低将成为衡量我们能否培养出符合现代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以及能否适应当今竞争激烈的杜会所需要人才的重要指标。

2 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措施

毕业论文教学是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由论文选题、论文研究、论文答辩和论文评阅四个环节构成。以上四个环节缺一不可,既互为条件,又相互促进,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优秀论文[4]。毕业论文教学是加强对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所学知识深化和升华的重要过程。强化毕业论文教学每个环节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体现,是新时期教学改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2.1 毕业论文选题

选题是撰写学术论文的第一步,选题是否妥当,直接关系到毕业论文的质量。论文选题是毕业论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我校为例,就采用以教师目前正在进行的科研课题为主,学生自选课题为辅的方法。进人毕业论文阶段的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解决能力。学生自选课题,一般在学生写出其实验方案的基础上,通过导师的认证,可以在现有的条件下进行的课题,学校一般都支持学生自行研究。目前我校化学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动较多,很多学生的毕业论文来源于导师的实际的科研课题,对于学生来说,不管是导师的科研课题,还是经过导师同意的自选课题,其毕业论文均是真题实做,大大地加强了学生对其论文的兴趣,但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毕业论文题目的选择要求通过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得到很好地锻炼,达到要求的培养目标。这项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时间或其它条件的制约,因此选题时必须做精心的考虑,否则会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优化选题设计,改革指导方法,强化创新能力是毕业论文选题的关键一环,它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质量。优化选题应体现五方面的特点:(1)紧密结合专业培养方向,体现专业特点;(2)紧密结合生产和工程实际;(3)选题内容应注意与专业知识结构的联系,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生适应性;(4)兼顾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设计原则、方法和步骤,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5)选题要具有研究性和创新性,体现当前科技发展水平。

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必须紧密结合化学专业理论和实践的需要,以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和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选题要符合科学研究的正确方向,要具有新颖性、创新性,有理论价值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或推动作用。化学学科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学科,学科本身的理论问题研究已达到相当的高度,让本科生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化学理论问题难度较大,但该学科与材料、环境等新兴学科关系密切,引导学生用化学理论解决材料、环境等领域某个问题,则是有可能的。

2.2 论文研究

在毕业论文实践阶段,可以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导师只需提出研究方向,由学生自己查阅有关文献,确立各种实验方案、方法和手段,设计实验步骤,安装实验仪器等。只有通过各种实验方法、路线的选择,才能得到较好的实验效果。例如学生在进行显色剂与金属离子配位快速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过程中,对于溶液的快速反应,可采用停留法、弛豫法、连续流动法等方法进行研究,最后采取那种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及反应体系的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导师在指导整个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要起积极主动作用,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指导实践水平,掌握自己研究领域前沿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给学生以启发性指导。在整个毕业论文任务完成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导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独立完成论文能力,以教师为主导,鼓励积极的思维方式,培养创新能力。我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的程序是导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主要是把毕业论文的任务、主要内容和时间安排以书面的形式下达给学生,至于具体的实验内容(如化合物的合成步骤、具体的分析检测、化合物性能的评价方案等)由学生自己掌握。当毕业论文任务下达后,导师主要把毕业论文的目的和意义讲清题,让学生独立去查找资料,利用文献检索培养学生对文献的归纳总结能力,实验进行过程中和学生一起讨论,让他们发表意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多讨论、切磋。特别是在实验过程中,遇到不符合以前“规律”的实验现象和结果,在导师的指导下,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寻求答案,让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他们学会思辨的方法,去独立判断及策划。在整个毕业论文过程中,针对目前学生存在的浮躁、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导师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在选题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方面把好关,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训练,既符合科学经典,又不是简单地重复验证,而是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鼓励学生敢于否定经典和权威,发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在严谨科学态度的前提下,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问题,发表意见,鼓励逆向思维,多向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规范试验记录,对不做试验胡乱编写数据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不定期抽查,观察他们对他们进行项目的熟练程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撰写论文是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检阅他们对整个论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所以导师必须加强对学生论文撰写的指导,学校要求学生完成的初稿由老师修改,导师主要进行论文的论据、图表数据的准确性、对实验结果分析的准确性、论文的结构层次、论文翻译的准确性等方面进行修改。

2.3 论文答辩

精心组织论文答辩。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对论文的评分、评阅教师对论文的评分和论文答辩的评分三部分组成。论文评阅与答辩大部分高校仅由导师对论文进行评阅,只有少数高校分别由导师和同行教师对论文进行评阅。答辩是毕业论文工作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全面检查和评价论文质量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答辩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促使学生认真做好毕业论文。多数高校能组成答辩小组或答辩委员会,严格答辩程序,规范答辩提问环节,避免过深、过偏。制定及完善答辩记录表,推荐小组答辩优秀的学生参加院(系)优秀论文答辩。(1)每个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都必须参加答辩。各学院(系、部)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下设答辩小组。答辩委员会的任务是组织领导全院的答辩工作,统一答辩要求和评分标准。答辩委员会一般不得少于5人。在学生结题后,导师评阅学生的论文或毕业设计说明书,并结合平时表现,写出评语,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表(导师用)》的要求给出学生成绩,交答辩委员会审查,决定学生能否参加答辩;答辩时,学生自述时间在10分钟左右,然后由答辩小组成员对答辩学生提问。根据答辩情况,答辩小组按照《毕业论文(设计)评分表》的要求给出答辩成绩;学生毕业论文成绩的最终评定,应综合导师、答辩小组给出的评分,按一定比例给出总成绩。学院(系、部)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审定本学院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对于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要求必须重做,按延长修业年限处理,在毕业论文成绩及格后方可毕业。答辩过程成绩的分解保证了答辩成绩的客观性,更进一步保证了论文答辩的质量。(2)科学设置答辩评分要素,根据不同人(导师、答辩小组成员)使用评分表情况以及理科、文科及理科非实验类性质的不同,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评分表。理科实验类导师用表包括文献调研、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工作量、工作态度、论文撰写质量、创新、论文成果等内容;文科及理科非实验类导师用表包括调查论证、立论水平、分析与论证能力、逻辑结构、论文撰写质量、工作量、工作态度、创新等内容;理科实验类答辩小组成员用表包括报告情况、研究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论文结果撰写质量、答辩、创新等内容;文科及理科非实验类答辩小组成员用表包括报告情况、立论、论证能力、撰写质量、答辩、创新等内容。

2.4 论文评阅

为了保证对学生成绩评定的科学、客观、公正,改变以往由导师和答辩确定学生成绩的方法,采取结构分模式综合评定成绩。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最终采用五级记分制(即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规定成绩评定必须坚持标准,从严要求,评为优秀的论文不得超过答辩学生人数的20%,综合评定成绩不及格者按学校的学籍管理规定处理。为激励导师和学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毕业论文,学校实行优秀毕业论文评选表彰制度,在论文成绩评定结束后,采取优中选优的办法[5],由各学院答辩委员会向学校推荐参评的优秀毕业论文,其比例不超过答辩学生人数的5%。学校组织专家对各学院选送的优秀毕业论文,按照评审标准复评,严格毕业论文答辩程序和建立科学的考核办法,保证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公正、公平。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是一个学术性评价机构,学院通过认真选拔,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每届毕业论文答辩严格按照答辩工作规则和答辩程序公开、公正地进行答辩,并由二位答辩记录人详细记录答辩内容。最后,由答辩委员会根据学生的选题、论文质量、写作水平、平时表现、答辩情况,并根据毕业论文成绩评定标准进行全面考核,使毕业论文成绩评定真正做到科学、客观、公正。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Z].2004-04-08,教高厅[2004]14号.

[2]孙群英.加强毕业论文管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J].黑龙江教育,2005,10:24-26.

[3]崔玉民.试探实验改革与提高化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1):69-70.

[4]王晓龙,王莉莉.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环节质量监控体系的尝试[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21(12):15-18.

化学专业毕业留言 篇2

不急于表态或发表意见,可以使人对你揣摸猜测。谨慎的沉默是精明人的帮手。一旦表态,你的决定就容易受到批评和非议。如果这些决定以失败而告终,你就会更加倒霉。

二、了解你的优势

了解你的优势,培养和扶持你的最突出的才能。

三、不要言过其实

夸大其词,会使人怀疑你的判断力。精明人表现出题严谨,有时还会故意缩小其词。

四、适应你周围的人

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化学类 质量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235-01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培养科研、设计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知识创新的主要途径[1]。以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为研究对象,发现毕业论文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待提高和改善。该文从本科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出发,提出了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和方法。

1 本科化学类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原因

1.1 时间安排的不合理

本科毕业论文安排的时间比较靠后,基本在大学的第8学期,而这学期正是学生正在忙于硕士考试面试,找工作,考编等,学生没有足够的精力来认真做毕业论文。

1.2 学生的重视程度欠缺

学生对本科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认为只要随便应付一下就可以,毕业论文可有可无。甚至有及个别学生到网上搜索或抄袭他人的论文。

1.3 老师精力不足

个别老师责任心不够强,认为本科生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不需要认真指导,只要通过就可以了。很多老师每人指导8~10个甚至跟多学生,由于学校别的教学任务很多,老师的精力有限,毕业冷文中老师指导跟不上步伐,无法对所有学生进行较为详尽的指导。

1.4 学校的资金配套跟不上

学校的配套资金不够充分,导致有些科研实验不能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有学生合成出一个晶体,需要核磁共振,透射电镜等都达不到,只有XRD,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这显然对分析所合成晶体的结构是严重不足的,而老师的基金数额有限,无能力购买此类仪器。

1.5 安排毕业论文任务不够具体

安排毕业论文比较笼统,只说时间节点而没有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监督毕业论文的各个阶段。虽然学院很重视文章的重复率,但文章的具体内容以及创新性重视不够。

2 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对策

针对以上常见问题情况,笔者认为需从以下几方面有针对性的提高化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具体对策如下:

2.1 合理调整毕业论文的时间

本科毕业论文的时间可以适当提前,这可以根据教师的自愿或学生的意愿进行。根据我对大学四年级做的问卷调查发现,65%的学生希望在考研和找工作之前完成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工作可以提到第6学期末或第7学期初进行,那时学生还没开始准备考研和找工作,学生精力比较相对充足。今年的毕业论文我将4个学生的毕业论文提到了第6学期将近结束的时候进行,有的学生暑假在学校开始着手做毕业论文,效果很好。

2.2 毕业论文选题要合理,试剂药品的申报时间要提前

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要采取学生给题,学生自选课题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选课题,指导教师负责给学生的选题把关。教师给题可以适当向指导教师自己的科研课题靠拢。选题结束后,就可以调研文献,选择要用的试剂药品,进行试剂药品申报工作了。因为从试剂药品申报,审批,招标到试剂药品到位大约需要4个月的时间,所以学院要督促指导教师提前组织学生选题并进行试剂药品的申报工作。

2.3 积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毕业论文

引导学生重视本科毕业论文,让学生明白本科毕业论文是对本科中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以后的研究生学业甚至以后的教学都是很有帮助的。一部分学生可能到中学任教,任教过程中有职称评定工作,目前评定职称要求有相应的论文。但是中学实验条件非常有限,所以完全可以在做本科毕业论文的时候完成一些科研工作,这样实现了毕业论文和以后要求论文的双赢。今年有2个学生从开始选题到实验过程以及初稿,终稿的准备中都是非常卖力的,选择了一个比较新颖的与食品分析化学有关的题目,毕业前已经被期刊接收并发表,在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后被学院评为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了。这样既让学生感觉到了成就感也比较成功的完成了毕业论文。

2.4 增强老师的责任心

增强老师的责任心,相信学生的能力,可以让学生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试着在老师指导下申请学生科研立项,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锻炼科研习惯,培养科研能力。每个老师都是从学生来的,只主要充分的锻炼,学生也会是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处理的好手。在不影响学生正常学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完成学生科研立项的申请以及结题工作,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对学生未来的研究生学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2.5 学院要有适当比率的资金配套

学院要重视毕业论文,给予适当比例的资金支持,毕竟化学专业需要的药品和仪器还是比较多的。适当配套较精密的仪器是顺利完成本科毕业论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以合成某有机物为例,合成需要的药品及实际能比较容易的购买到,但是合成出后产品的表征是需要一些精密仪器的,只合成不表征的有机合成石无意义的,因为没有这些仪器的帮助确定合成的物质是目标物质,其他的性质都是空话。另外学院要着眼于毕业论文的全过程,加强过程监督,最开始有论文开题答辩,有中期检查,最后有又正规的毕业论文答辩,通过答辩不合格的可以让学生重新修改以及添加数据进行二次答辩。督促指导教师和学生按照套路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

3 结语

毕业论文是学生大学四年本科学习总体能力的体现。对化学院的学生来讲,毕业论文不仅是所学知识的体现也是实验动手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体现。不仅学校要重视,知道老师和学生更要重视,指导老师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具体的引导学生重视毕业论文,真正锻炼自己的能力。老师要提前着手锻炼学生指导学生相关仪器的用法,指导学生学会处理相关实验数据。学校建立相关的考核机制,督促学生积极完成毕业论文。只有学校、老师、学生配合好,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才能有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程华东.关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一点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9,33(3):77-79.

[2]李龙凤,张茂林.化学类各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39-39.

化学专业毕业 篇4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大学学习期间最重要的一环, 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体现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自身的综合素质[1]。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之一, 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2]。作者在调研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指导毕业论文的经验, 剖析了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关于创新性的矛盾, 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2 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关于创新性的矛盾

2.1 目标定位

本科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3], 教育部下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毕业设计的规范管理, 制定了明确的标准 (教高厅[2004]14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通知》) [4], 还提出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教高[2007]2号) [5]。因而, 从大的方向来看, 毕业论文应该属于教学的范畴, 而不能等同于创新性科研工作。然而, 在目前提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背景下, 创新性已经渗透在高等教育的各个环节, 包括毕业论文。不同的高校, 也鼓励开展具有创新性的论文题目。彭邦华等人[6]提倡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通过参与科研课题完成毕业论文。郭艳华等人[7]提倡提前让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完成毕业论文。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具有科研潜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 但不一定适用于基础不同的学生, 也不适用于所有的高校。因此, 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环节中, 要结合实际情况做好目标定位, 保证本科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而不能一味追求创新性。

2.2 考核机制

教育部下发的文件通知 (教高厅[2004]14号,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 (论文) 工作的通知》) [4], 明确强化毕业论文中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和答辩等环节的规范和管理, 各高校内部也有专门针对毕业论文规范的细化文件, 如:选题要求新颖、具有创新性, 工作量饱满, 论文撰写须严格参照模板等。通常, 创新性较大的课题工作量大、周期长, 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成果;而相对成熟的课题易于执行, 可参考的方法和文献也较多, 易于达到预期的目的。这样就给论文的评阅和考核带来分歧, 如果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学生的论文成绩时, 学生在选题时就会避重就轻, 反而对创新性的培养带来不利因素。因此, 考核机制必须明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不能以成果“论英雄”, 而要更加注重毕业论文过程中思维的培育和能力的锻炼。

2.3 时间投入

本科毕业论文一般是在大四的第三个学期末开始, 正式开展毕业论文的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 占大学学习时间的八分之一。而开展毕业论文的时间恰逢学生找工作, 有些工作单位还要求实习、见习, 有的学生则从事兼职工作, 有的学生还要应对毕业补考, 部分优秀的学生还要考虑考研复试和面试等等, 这就使得学生开展毕业论文的精力投入不足[8]。虽然高校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方面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但考虑到学生就业和考研的重要性, 通常还是默许。因而, 时间的投入也成为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

3 提升毕业论文创新性的途径

3.1 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将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 有利于培养有科研兴趣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项目的历练对于他们十分重要, 他们在项目过程中有很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并能主动设计、开展实验, 还能自主支配部分经费。这些对于科研兴趣浓厚的学生十分具有吸引力, 对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科研项目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科研仪器、实验场地, 还能解决教学经费有限、资源不足的困难[6]。目前, 能提供给大学生的科研项目形式也是多样化的, 如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 还有“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 大学生科技活动以及结合老师项目提供的科研课题等。通过这些形式科研项目的培育, 毕业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课题, 也能借助各种资源顺利完成毕业论文, 并能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

3.2 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毕业论文

校企合作联合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9], 这也迎合了一部分学生对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兴趣。企业需要生存, 同样要面对创新这一课题。即将要走出校门的学子, 他们渴望锻炼, 急于将自己富有创意的思维付诸于实现, 校企联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恰好能提供这样的平台。校企联合指导, 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实践性人才。

3.3 基于导师制的指导模式

本科生导师制是牛津大学本科教学的核心和基础, 既负责学生的学业, 也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生活。这一制度普遍被高校认可和采用, 并衍生出许多新的模式, 如本科生学术导师制度、本科生管理导师制、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导师制等。基于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导师制, 从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点, 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此外, 在提升毕业论文创新性的过程中, 还要注意加强监管, 对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做出科学指导, 让学生学会思考和自己解决问题, 而不能包办替代, 导师应该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7]。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教务部门, 还应加大对化学创新项目的经费支持, 这也是培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刘长久.本科毕业设计 (论文) 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 2007, (6) :24-25.

[2]胡爱江.本科毕业设计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13 (增刊) :126-128.

[3]刘艳飞, 黄可龙, 彭东明.在本科毕业论文中培养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与探索[J].广东化工, 2009, 36 (7) :280-281.

[4]王九思, 温晓光, 郝艳玲.应用化学专业毕业 (论文) 设计实施方案的探索与实践[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20 (5) :108110.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

[6]彭邦华, 李文娟, 肖芙蓉.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5 (S1) :24-27.

[7]郭艳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16) :164.

[8]罗志勇, 张胜涛, 陈昌国, 等.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 2007, (5) :98-101.

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 篇5

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 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2015年12月

一、调研目的

根据福建省公务员局、省人力资源开发办公室和省教育厅《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通知》(闽人函〔2013〕368号)要求,我省本科高校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工作,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是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引导高校优化招生和专业结构、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与用人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招生就业渠道,客观反映我校目前的毕业生素质和社会声誉,及时发现材料化学专业在专业设置、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院系领导的指导下,我专业积极开展就业市场的调研工作,对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的毕业生进行了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通过调研,我们获得了丰富的资讯,对我院的人才培养及就业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2015届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

三、调研内容

1、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毕业生所在用人单位基本情况

3、毕业生对材料化学专业教育教学的建议

四、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抽样调查方式,具体有以下三种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法。直接将问卷调查表分发给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部分毕业生(35%以上)填写,回收问卷(份数需达到发放问卷总数的85%以上)。

2、用人单位调查,通过发放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表,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具体表现。

3、电话访问法。调查者通过电话,对问卷调查表中的问题向部分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进行访问,并由调查者填写问卷调查表。

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调研报告

第一章、毕业生基本情况

一、本专业毕业生生源地分析

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共计47人,生源地为本省24人(51.1%)的泉州、漳州、三明、福州、龙岩、宁德、莆田七个地区,外省23人(48.9%)主要来自湖南、湖北、浙江、江西、河南、安徽、甘肃等十三省。

二、毕业生就业率

本专业201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较好,2015年9月1日初次签约率为53.2% ,就业率为85.1%,其中签约人数 25人,签订就业协议书人数22人,考研升学4人,签订劳动合同1人,国家地方项目2人。就业情况截止到2015年10月25日,材料化学就业人数40人,就业率85.1%。

三、毕业生就业流向情况

1、单位性质分布

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选择就业的用人单位主要集中在私营企业(20人,50%)、教育单位(7人,17.5%)、民营企业(4人,占10%)、升学考研(4人,占10%)、国有企业(6人,15%),个别人进入科研单位和国家地方基层项目(各1人,2.5%),这与泉州私营企业比较发达、国营企业较少的社会经济结构密切相关。

2、毕业生就业地区分布

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仍然集中在福建省内27人(63%),其中选择在泉州地区(12人)就业的毕业生占到了34%,其次是福州与厦门(各5人)占14%、莆田(4人)占11%,漳州(1人)占3%。泉州生源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泉州地区,其余分布在厦门、福州、漳州地区,外省13人(37%)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六个省市。

而泉州生源学生4人主要分布在泉州就业2人,莆田就业2人。

3、毕业生异地就业情况

由于本校处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内地生源毕业生主要留在了福建的泉州、福州、厦门、莆田、漳州,占毕业生的64%,分布在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毕业生占18%。

4、就业行业分布

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工业制造业、服务业、商业。

本专业为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科专业,45%的毕业生从事专业技术岗位,业务岗位22%,专业技术管理岗位12%。

第二章 创业就业工作主要特点

一、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学院通过多渠道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毕业生开展多层次的就业指导和相关政策辅导,引导毕业生参加选调生、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志愿者计划”、“服务社区计划”、全省教师招考及各类基层单位企业的招聘等,目前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90%以上面向基层就业,效果好。2.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

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推动下,对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鼓励大三学生选修该课程,推荐意向创业的学生参加YBC培训班,组织毕业生参加创业宣讲会等,有小部分毕业生兼职创业。3.完善双困生就业帮扶机制

学校、院重视双困生就业,建立相应的帮扶机制,辅导员对双困生进行不定期的谈话,及时了解情况,建立相应的对策,通过帮助推荐工作单位,发放困难补助金等形式,指导双困生树立自强的信心。4.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

学院成立了毕业生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各辅导员定期向学生发布或通知相关的就业信息,各班班干组成就业工作小组,通过班会、班级QQ群、微信、飞信、易班平台等形式及时的将相关的招聘信息和就业政策向每位毕业生传达,做到全覆盖。5.完善校园招聘活动制度

我校就业指导中心每个学期联合省、市公务员局集中举办1-2场全校大型人才招聘会,学院每学期也结合各专业实际,定期举办1场院级人才招聘会,不定期举办用人单位的专场招聘会,如面向材化专业的晋江百宏集团、诚长鞋材有限公司的专场招聘会等。

6.校企合作育人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学院开展“每月一企”活动,加强与企业用人单位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与企业开展共建活动,努力为毕业拓宽就业渠道,每年带毕业生到企业见习、顶岗实习、社会实践等,同时还与企业开展科研、生产等方面的合作,通过学长带师弟、实习等形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二、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情况 7.开设就业创业指导课

学校统一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创业选修课,同时还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成立了就业创业指导教研室。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材料化学专业辅导员已任《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四年,并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8.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

学院不定期聘请创业典型人物来院讲授经验,邀请专家来院讲座,组织宣讲会及时传达上级有关就业创业政策;配合学校就业中心开展创业培训班,帮助毕业生申请创业扶持基金,辅导员开展一对一辅导等。目前,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离校前就业率高,初次就业率基本在53%以上。9.毕业生对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评价分析

本专业2015届毕业学生总人数49人,发出问卷42份,收回42份。通过问卷调查和回访,相关分析如下。

第三章 就业创业相关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创业质量趋势特点

1、就业现状满意度情况

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现状普遍还是满意的,5%根据自己的感兴趣的行业找的工作,对自己的工作非常满意,55%的同学对自己从事的工作较满意,还有33%的同学对自己的工作认为一般,也就是说总共有94%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工作还是认可的;仅有少数几个人对目前工作现状很不满意(5%),这也跟个人的能力与期望值有关系。

毕业生对工作的要求除了薪酬合理外,更加注重工作环境、提升的机会,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更加看重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紧密结合。

2、专业对口率情况分析

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对口者及基本对口者占55%,相关联单位占24%;就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占21%,这主要是毕业生个人兴趣偏离专业方向、整个社会不正确导向等多种因素引起。

3、薪资水平及分析

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毕业时第一份工作薪酬绝大部分不高于3000元/月,占90%,3000-4000元/月占19%,4000元以上的占5%。第一份工作的薪资与学生急于就业的心情是相关联的,由于受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

毕业半年后,工作收入普遍都提高了,其中,2000-4000元的比例80%,4000-5000元达到了13%,5000元以上的占了5%。这说明,经过半年的工作实践,本专业毕业生工作能力得到了所在单位的认可。

4、离职率及分析

正常的人才流动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毕业后三五年之内,工作的变换是不可避免的,但本专业毕业生工作相对稳定,近60%的同学至今未换过工作,变过1次以上的仅为35%。

毕业生变换工作的原因不尽相同,从高到低 分别为:为了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和福利,争取更多的晋升机会,为增加工作体验和阅历,为了满足自己兴趣和爱好,为了发挥自己的特长,以及对原单位的工作难以适应等其他原因。

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使用评价

针对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听取了用人单位对所聘用毕业生的反馈: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工作态度与责任心、适应能力、专业技术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均100%满意或很满意。就业单位对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是工作态度端正,具有较强的吃苦耐劳、勤奋务实的精神;知识面宽,上手快,并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第四章 就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就业率趋势 1.就业率总体变化趋势

化生学院近五年来,总体的就业率保持在98%,签协率每年稳步提升3-5个百分点,今年签协率为40%,学院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推进,下一步将重点抓签协率提升。

2.材料化学专业就业率变化趋势

材料化学专业就业率近年来基本保持不变,签协率在学院的各专业中相对较高,每年保持在70%左右,原因是材料化学专业学生就业的主动意识和签协意识较强。

二、月收入变化趋势 3.月收入总体变化趋势

化生学院大部分毕业生刚毕业前两年月收入均在2000-4000元,小部分月薪超过5000元。毕业生月收入随着社会总体经济变化的影响相关性不显著。4.材料化学专业月收入变化趋势

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月收入整体情况与学院各专业大致相同。

三、专业相关度变化趋势

6.材料化学专业的专业相关变化趋势

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相关性较大,毕业生就业后从事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对口者及基本对口者占55%,相关联单位占24%;近几年来,总体的专业对口率约保持在80%。

四、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 7.就业现状满意度总体变化趋势

8.材料化学专业就业现状满意度变化趋势

通过问卷调查,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在86%,小部分毕业生(14%)因尚未实现理想工作等原因,对就业现状态度一般。

五、离职率变化趋势 9.离职率总体变化趋势

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与2014届毕业生比较,2015届毕业生就业相对稳定,离职率有所降低。

10.材料化学专业离职率变化趋势

目前,2015届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离职人数相对较少,学生总体对自已选择的就业单位相对满意,大部分公司从事工作是与所学专业相关,因此学生对跳槽或换岗位相对显得比较谨慎。

第五章 就业对教育教学的反馈

一、毕业生对学校的满意度与反馈

1、对学校满意度评价

约19%的毕业生对学校、二级学院非常满意,57%满意,19%认为一般但有可以改进的地方,不满意者2人,占4%。下图是对本专业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通过对学校、对本专业办学质量、对就业情况等方面综合衡量反馈,对本专业满意度较高。

2、对教学的满意度与反馈

学校教学工作总体满意度: 非常满意7人占16% ;满意23人,占55%;一般10人,占24%,还不满意的2人,占5%。

从学生反馈意见来看,本专业教学工作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从高到低)如下:实习实践环节不够;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不够;学生课堂参与不够;教学方式;课程数量和类型不合理;课程内容不适用或者陈旧等方面。

由于本专业的工科性质,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所处位置之重要是不容置疑的。2015届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应该加强(从高到低)一下几个方面:学校安排的企业实训;;校内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及企业参观等。

二、对本专业的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院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素质有所提高,就业质量较好,社会认可度较高。但是针对该专业的学生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教学工作者的重视,为学生提供各种方式来加强薄弱环节的提高,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能力的培养仍需加强。毕业生强调,大专教育不应只是教会学生某项技能,而应重在“树人”。学校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要教给学生一种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开启社会和知识大门的钥匙。

2、参与社会实践仍然较少,缺乏对社会的了解和能力的锻炼。部分毕业生希望学校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学习工作经验,锻炼工作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3、部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尽相符。毕业生反映,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联系程度一般,本专业将在一定要保证基础理论课、核心课、主干课的教学质量,夯实基础。

三、调查结果对我们的启示

综合毕业生反馈的问题和意见,为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工作。

1、积极探索,采取强化学生技能培养的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随着生源素质和能力培养要求的提高,本专业积极争取和拓展职业技能考证的层次和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适用的技能服务。在教学中大力推广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引发积极性的各种教学方法;推行“双师制”,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通过任务驱动,工学结合,多管齐下,综合训练,培养学生实际技能和专业素质。

2、巩固现有实习基地,扩展现有实习基地功能,新建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外实习基地的多元化。以百宏集团、诚长公司、信和涂料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为依托,建立见习、实习培训功能的综合性实习基地群。加强与实习基地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协调,使现有实习基地的运作规范化、稳定化、长期化。实习基地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工作态度、开阔学生的视野,要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以扩大学生的实习面与就业机会。

3、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调整改革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贴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能力本位、就业导向要求。依据人才成长规律和高等教育本质,按照国家行业职业标准要求,结合广泛的社会调研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意见,对照岗位,将能力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岗位技能分解到不同的课程模块和实践教学之中,并制定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使每门课程和每一项技能训练在学生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地位及任务得到明确。

化学专业毕业 篇6

关键词:非化学专业 有机化学 改革初探

有机化学是我校生命、园艺、动科、食品、葡萄酒、植保、农学等农林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掌握不好,将直接影响到后面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的学习。但是,与我校化学专业类学生的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相比,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课程学时被压缩到一学期,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教学也被分开到两学期独立授课。因此,如何使我校非化学专业学生在短学时内更好地掌握有机化学理论与实验知识,为今后的专业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是目前我校非化學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简要介绍作者在教授有机化学课程中观察到的一些问题及改革探索。

一、目前我校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教材内容的不合理编排

选取合适的教材对学生有机化学的学习十分重要。现在选取的教材教学内容普遍繁多,但是给非化学专业的学生课时又很少,一般教师只能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缺少给学生在每章知识学习完成后的总结归纳及例题解析的时间,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且不能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另外,有些教材对某些理论知识讲解过于复杂,使学生在对课本知识的学习上存在障碍。

(二)对课程教学时间的不合理编排

现在我校将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理论课和实验课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授课,这种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实践,对理论知识掌握不深,而在实验过程中由于理论知识的遗忘对实验操作只能按部就班。不管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都学艺不精。

(三)学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

现在大多数学生不能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只满足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但是,由于有机化学课程比较复杂,如果不能做到事先预习,在课堂上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因此会存在不能及时理解及掌握每一堂课的内容。即使在课堂上对所学内容有所掌握,但是课后不复习,不能将所学知识进一步的归纳整理,也容易造成快速的遗忘。

二、改革探索

(一)将生活常识引入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机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机理知识比较多,学生不仅学习困难,而且讲解也比较枯燥。因此教师应该丰富教学内容,使课程讲解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手性异构”的时候,我们可以首先向学生讲述左旋肉碱可以用于减肥药,而右旋肉碱就没有减肥的作用这一生活知识,自然地引入手性异构中两种不同异构体具有不同性质的特点,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为什么会存在一种物质有左旋和右旋,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性质如此的不同呢?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

(二)合理选取教材及安排课程教学时间

对于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授课来说,由于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完内容繁多、复杂的有机化学课程,这对学生来说无疑存在困难。因此,在教材的选取上,应尽量做到精简,以基础知识和基础原理为主,简化反应机理而增加典型的化学反应的应用的举例。制定适应非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教材,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困难度,也有助于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提高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另外,有机化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的实验性科学,通过实验不仅能够验证及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及严谨的科研作风。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引发学生对实验的探究精神。因此,为了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应与理论教学相配套。在授课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验内容相互结合,引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观察认识实验现象,并用实验现象及结果验证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学习完“烯烃的高锰酸钾氧化反应及末端炔烃的银镜反应”后,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及掌握这两个反应的反应条件及反应的结构,可以安排烯烃和炔烃的性质实验。通过对不同反应条件得到的实验结果的原因分析,使学生掌握不同反应物质、反应条件对结果的影响。

(三)合理的考核方法

对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成绩评定,要综合考虑学生平时的出勤率、课上表现、平时作业、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方面,各按一定权重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只看期末考试成绩单一的考核指标,使得考核更为公平;另外,也可以在平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有机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积极性的教学方法,以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红艳,廖蓉苏,胡伟武.“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地质教育,2010 (4):109-111.

[2]陈睿.非化学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广东化工,2012(13):167.

化学专业毕业 篇7

在已有的关于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研究中,多强调学校内部管理、强调学生在校期间的教学过程,忽略了对于毕业生离校之后的质量控制,对于毕业生质量追踪与教学的关系很少聚焦。

毕业生离校后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评价,毕业生所在单位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毕业生自我评价,都蕴涵了很多有益的信息资源,可以为高校提供质量反馈,提供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依据,推动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因此,对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与借鉴价值。

本研究从本校应用化学专业2009届和2010届毕业生入手,在事实调查的基础之上,充分利用毕业生质量的信息资源,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多角度探讨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与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为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教学的改革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1 调查研究方法及资料来源

1.1 调查对象和范围

调查对象针对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09届和2010届共172名毕业生,调查范围涉及广东省(包括佛山、广州、东莞、中山、鹤山、惠州、阳江、江门、汕头、湛江、茂名、深圳、珠海)、广西省、福建省、云南省、浙江省(杭州市)等5个省共计17个城市。

1.2 调查方式

此次调查采用向毕业生和其所在单位发放《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问卷》、不记名填写问卷的方式进行。共发出问卷156份,收回145份,回收率为93%,回收问卷全部有效。

1.3 调查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调查表依据化学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以及我们查阅的和本研究有关的文献,围绕毕业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专业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提高而设计。评价内容包括思想品质、工作态度、身心素质、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等十个指标[2,3,4,5,6]。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见表1。

注:*人际关系含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从调查结果来看,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的总体情况较好,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总共占到了87.5%,基本满意率11.4%,不满意率低,为1.1%。这些数据反映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满意度高,这是对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而其中的基本满意与不满意,虽然所占的比例很低,但这却是学校不可忽视的问题,值得对其加以反思,进行理性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其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评价是满意的。思想品质、工作态度、身心素质、专业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与业务能力5个指标满意和比较满意率总计超过95.4%,说明学校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成效显著,绝大多数毕业生基本素质良好,思想稳定,工作态度积极,并且我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教学方面情况良好,绝大部分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能够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关系)的评价仍然是持肯定态度,但不难发现,这5项指标的满意度远远低于专业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思想素质等几项指标,而不满意率却明显高出前几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毕业生整体的综合素质情况并不是非常令人乐观。

有的用人单位领导指出,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在为人处事能力、个人修养等方面还需要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和增强。这为高校的本科教育教学及其改革带来了思考和启示。

毕业生离校后评价在大学中所获得的对实际工作帮助最大的知识和能力分别是:组织能力38人占26.2%,外语/计算机技能33人占22.8%,协调沟通能力29人占20.0%,专业知识28人占19.3%,社会活动能力17人占11.7%。

3 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的说来,大多数毕业生思想素质高、专业素质好、身体健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和肯定。但是,反馈信息也提示我们应用化学专业的教育教学在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

3.1 高校教学存在滞后性

3.1.1 高校课程设置缺乏对用人单位需求的及时考虑

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思维模式依然是从学校自身出发,而并未将思维出发点转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这样一来,学校课程设置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当今处于数字化高科技时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在计算机应用水平、应变能力、英语水平、社交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然而,目前各高校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尤其是主干课程的设置一旦确立就会沿用多年,这说明课程设置并不能对经济变化和人才需求变化做出相应的快速反映与调整。因此,在此框架下,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变化,毕业生离校走上工作岗位,难免会出现一些相关的问题。

3.1.2 授课内容存在一定滞后性

虽然近年来,对于教材的选用和征订较之以往变得更加灵活和科学,但总的来讲,各学校授课的教材选用依然具有较稳定的延续性,而教材本身的研究与编写就存在滞后性,教材内容可能无法解释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这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更多的要求。

3.2 高校对学生的择业理念等教育有待加强

在目前“大众教育”背景下,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多,并非所有的毕业生都能进大城市、入好单位、做好工作、获高收入,毕业生的自我评价和期望值与用人单位存在较大差距,这就造成学生择业观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就业形势不相符合的现象。

调查及当前的现实反映出,学生择业依然较多地存在盲目、草率等诸多不理性现象,跳槽率高,不少用人单位要求学校对学生加强责任心、诚信教育,提出诸如教育学生先做人后做事等建议,这反映出了学生在就业观、择业心态方面的认识偏差和错位问题。建议学院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3.3 用人单位对学校教育的看法

3.3.1 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专业知识评价为基本满意,认为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且不能活学活用,比较死板,对创新能力不是很满意,建议学院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少毕业生在实际岗位中“上手”较慢,希望在校期间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升华理论。

3.3.2 人际沟通需加强

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各项评价中,认为最欠缺的素质是基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而毕业生则只注重英语水平、计算机运用等自我水平的提高,对社会的发展与管理运作了解不深,这与校园相对封闭、毕业生的价值观未能与社会相适应有关。

4 讨论及建议

4.1 根据毕业生质量信息,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及其目标定位

高校的专业设置,应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根据毕业生质量调查与信息,考虑市场需求,及时发现问题,灵活调整专业方向的设置,从而培育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并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和特色,最终使学生从中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学有所值。或者把用人单位请来提要求、提建议,学校和学生应与用人单位“常来常往”,“零距离”接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时光来发展自己,也有利于学校及时调整培养人才的方向和方式。

4.2 根据毕业生质量信息,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授课内容与方法

毕业生质量追踪反馈信息反应出很多与时俱进的要求,如:当今的大学生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他们需要增加哪些以往从未开设的新课程?当今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新需求又需要学校在课程设置时注意些什么?……凡此种种,都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的调整中给予充分的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需要考虑这些新技术课程的补充开设。

当然,这给所有高校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随时注意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视野,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充实授课内容,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求知与能力发展的需要,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4.3 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在用人单位看来,职业道德有时甚至比能力更重要,因此学校应该开设有关职业道德的课程,使学生更容易融入社会环境中,在社会中做一个有才有德的人才。

4.4 根据毕业生质量信息,加强就业指导

随着“大众教育”替代“精英教育”的发展演变,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时存在的盲目性、择业理念偏差与错位等突出问题,有意识地在大学生教育培养中,突出就业指导的内容和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择业理念教育和就业指导。

4.5 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从调查结果看出,毕业生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较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课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利用大学生社会实践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及撰写调查报告;组织学生经常参加校内的学术交流会、论文报告会。

4.6 加强组织管理能力锻炼

在高年级学生中挑选优秀学生到低年级担任班主任助理,既可以使高年级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又给低年级学生以积极的影响。在专业设置方面,还应补上人际交往、基础管理这些课程。在课余生活方面,要鼓励和支持团组织、学生社团、学生会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吴淑娟.构建新型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思索[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6):530-533.

[2]曾浩,刘民.医学本科毕业生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24(5):626-630.

[3]海力茜.陶尔大洪,白杰,康新平,等.药学院毕业生追踪调查及结果分析[J].药学教育,2006,22(1):55-57.

[4]徐位良,张德志,周宏兵.药科学院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J].药学教育,2004,20(4):59-60.

[5]张勇,方熙茹.中医专业毕业生质量追踪调查的结果分析[J].中医教育,2004,23(1):20-22.

化学专业毕业 篇8

1 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环节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自身因素

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生就业压力较985和211高校大, 逼迫大四学生大部分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和各类资格考试的认证中去, 还有少部分学生利用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补修其他课程来完成学分要求。因此, 大部分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的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 从而导致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不能跟上应有的进度要求, 甚至严重落后进度要求, 甚至有不少学生对毕业论文只是应付, 出现严重的抄袭现象。

1.2 教学条件因素

相当部分地方高校是由专升本组建的, 没有完全从教学型高校转变成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综合型高校, 其结果是, 首先, 学校对科研不够重视, 导致学校的科研硬件条件差, 几乎没有大型科研设备, 很多老师甚至没有自己的科研用房, 学生毕业论文场地也较为拥挤, 毕业论文得到的产品没有条件表征。其次, 随着各高校的不断扩招,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师生比严重失调, 老师指导学生的精力和时间难以得到保障。

1.3 学校管理因素

地方高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鼓励学生去考研、找工作、考公务员, 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验过程的考勤睁一眼闭一眼, 从学校层面相关的政策和管理就处于放任状态。大多数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很少。而一些指导老师为了不影响学生, 同时考虑到实验室硬件条件的欠缺, 往往对学生也放松要求, 对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毕业论文也采取迁就, 宽容的态度。有的高校督评办老师在审核学生的毕业论文也只注重形式, 例如在审核论文时只数论文的字数, 而不看论文的内容, 久而久之, 就给后面的学生造成一种错觉, 认为不需要经过太多的努力就能达到毕业的要求。

2 地方高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建议

2.1 加强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

从小学、初中到高中, 大多数学生都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进行被动学习的, 而大学阶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能动性, 展示自己的才能。要让学生认识到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与就业面试、硕士入学考试面试和毕业后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学生运用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训练, 通过该阶段的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可得到很大的提高。硕士生导师和招聘单位在面试阶段也很关注毕业生在毕业论文阶段的表现, 从而评价该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此外,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涉及到综合能力的培训, 包括文献查找、实验方案拟定、制备反应、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环节, 学生在每一个环节都得到较好的锻炼, 这也为解决自己毕业后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打好较好的基础和积累了经验。

2.2 鼓励学生尽早参与科研课题

应用化学是一个实验性学科, 实验周期较长, 短时间的毕业论文过程无法达到培养学生科研素质与创新能力的效果。因此, 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学生尽早介入科研课题, 获得前沿的知识和科研理念。鼓励学生在大二、大三的课余时间参与相关老师的科研课题。培养学生文献查阅、团队合作、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研究报告体现研究成果。例如, 目前我院很多大二、大三的学生都成为教师科研项目的得力助手, 既帮老师加快了科研项目的进度, 又助自己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实验内容。以往的情况, 学生毕业设计放在大四的下学期, 学生面临找工作和研究生复试等事情, 实际给学生的培养周期进一步被压缩, 因此, 建议本科的毕业论文在大四上半年就可以实行。

2.3 开设“三性”实验, 增强学术研究兴趣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实验工作量,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性也决定了毕业论文教学效果。可在大一、大二和大三开设“三性 (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 ”实验课程, 通过“三性”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认识要一个课题完成所需的过程, 实验得到预期的结果也会让学生有成就感, 从而增加对学术研究的兴趣。此外, “三性”实验课程也为毕业论文的完成提供经验和帮助。例如设计性实验“介孔二氧化硅的设计与合成”, 要求学生首先查找文献, 根据国内外研究状况设计方案, 再实验验证研究方案, 通过材料表征掌握大型仪器的操作, 最后是实验报告的撰写。

2.4 完善校企合作

校外实习基地是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实践的较好场所。学校可与地方相关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并联合建立多个实习基地, 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来获得和扩充实践教学资源。学生可以利用大二、大三寒暑假和大四毕业论文期间到企业进行实践实习, 学生实习后符合企业要求的可转成公司正式员工。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就业, 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定向型人才的培养。例如, 目前我校化学化工学院已分别与常德力元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南常德金帛化纤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实习基地, 每年学院分派一些毕业生去校企实习基地进行毕业论文实践, 表现优秀的学生会被企业录用。

2.5 增强硬件条件建设

学校和学院应加强应用化学专业硬件条件建设。首先, 要扩大应用化学专业实验室的面积, 保证每个毕业生拥有自己的实验场地。其次, 利用中央财政资助、地方政府资助以及学校自筹经费购买现代仪器, 如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红外光谱仪等。充分保证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实验样品的表征。此外, 学生利用毕业论文过程也加深了解现代仪器的操作, 增强运用现代技术与技能的能力。

2.6 强化毕业论文管理

在毕业论文管理的过程中, 首先, 应根据软硬件条件, 严格把关指导老师拟定的毕业论文题目, 学生选题后, 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要合理安排实验的地点和时间, 以保证毕业论文顺利完成。其次, 毕业论文指导小组要对学生毕业论文实验时间进行严格考勤, 避免少数学生不做实验, 最后以抄袭论文应付。最后, 学生需参加毕业论文指导小组组织的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 从而使管理贯穿毕业论文整个过程。

3 结语

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的重要有效途径, 通过对毕业论文选题、文献查阅、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和撰写毕业论文, 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 地方高校应根据本校实际情况, 充分利用这一重要环节对学生进行培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冯茹森, 张太亮, 马喜平.具有油气特色的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13) :131-132.

[2]李晨曦.对于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模式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9) :206-207.

化学专业毕业 篇9

一、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必要性

1. 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

目前, 优化课程体系, 改革教学内容,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更新教学手段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优化课程体系不仅要使它所包含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而且要充分体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2.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 随着材料化学专业教育课程论及教育理念的发展, 我们根据材料科学发展规律, 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两次优化调整 (分别为2008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 。我们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体现材料化学专业教育特色, 完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方法论教育。

3. 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能够反映社会和市场经济对综合性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应该充分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我们倡导与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走进课堂开展必修课教学, 实现在校内与企业的对接, 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1. 办学特色不明确。

专业建设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如材料化学课程体系的基础课平台不够规范, 课程设置不够科学, 教学进程安排不够合理, 等等。此外, 由于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时间短, 存在专业学科定位不准,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课程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近年来, 为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很多高校开展了人才培养和教学体系研究。因此, 有必要对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思考。

2. 课程设置理念滞后。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设置中, 我们受传统的重视知识传授的狭义专业概念的限制, 不够重视独立思考习惯、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同时, 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社会需求、学生的就业取向、市场前景等的考虑程度不够周到等问题。合理的课程设置理念是让每一位学生不仅受到本专业的学术训练, 而且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和有雄心的智者。

3. 实验教学条件欠缺。

优化实践教学应该体现以下三个方面内容:一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设计) 实行“分类指导, 分流培养”。学生可根据个人从业需要, 撰写高水平的实习报告, 获取名副其实的学分。二是优化实践教学进程。各专业可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 科学、合理地确定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进程。三是增设创业实践环节。学生可通过创业训练、第二课堂与创新活动, 获得创新、创业学分。而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 因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等原因, 欠缺根据学生需要安排实习和创新性实践内容。

4. 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够。

师资队伍是优化课程体系的执行者, 也是培养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主导者。先有优秀的教师, 后有优秀的学生, 再有品牌专业[2]。材料化学专业成立以来, 我们加大力度引进了固体材料化学、无机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学等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数名, 充实了本专业的教师队伍。目前我们正在通过各方努力引进高水平教师, 加强材料化学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体系的优化策略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结构及教学管理模式的综合体现, 是学校办学特色、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综合反映。

课程体系是构建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其是否科学合理, 对培养高质量人才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通过选择、整合与调适课程体系等措施优化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

1. 调整教学计划, 优化专业基础课内容。

(1)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内容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 课程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影响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 随着材料化学专业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理念的科学化, 有必要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我们现行的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无机化学课程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此门课程的指导思想直接影响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思维模式和获取知识的习惯, 这个阶段也是在大学一年级学生从中学学习模式转变成大学学习模式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自学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元素部分。我们认为无机化学理论部分内容是无机化学课程的核心部分, 元素部分内容是辅助部分。目前无机化学课程详细介绍理论部分内容和元素部分内容。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的三届 (2007、2008、2009级学生) 9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80名同学不赞成全部介绍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 而是希望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学方式完成无机化学元素部分内容的学习。

对元素部分内容我们采取了抓典型元素性质的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元素化学知识的方法;通过实例指导学生去认识一个元素、一族元素或一类元素;逐步了解结构—性能—功能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如何通过查阅参考书、手册汲取知识的模式。其余元素部分内容我们设置为自学内容。

(2)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

高等数学作为高等院校的基础学科, 承担着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为专业课程学习提供数学思想和数理方法论的任务。高等数学是化学、生物、物理、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目前一些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有生物、化学、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材”类高等数学教育教学。而随着材料化学学科与数学学科的交叉日益加深, 定性定量分析发展迅速, 材料结构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测试计算时需要更深的高等数学知识, 所以我们把材料化学专业的“生化类”高等数学调整为“理工类”高等数学教学。同时我们在材料化学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内容中增加了线性代数的内容, 以便达到材料结构测试和性能计算的知识要求。

(3) 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的优化

测试方法在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材料性能的要求日益广发和苛刻, 对材料性能及其组分和微观结构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 因而不断出现新的研究方法。测试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 实验方法的数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急速增加。因此我们把材料结构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形式进行优化。具体做法是任课老师在课堂上介绍材料结构和性能测定仪器的原理, 然后到实际仪器设备房间进行教学。学生在仪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 利用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和内蒙古功能材料物理与化学重点实验室的科学仪器设备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内容。这样设置学生自己动手测定样品的结构和性能的课程,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以专业前沿知识讲座充实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应当随着社会、企业、科技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知识。材料化学专业教材的内容常常是数年, 甚至数十年前的人类材料科学知识的概括。所以, 任课老师要根据自身研究工作经历及时充实现代材料科学知识, 优化课程内涵结构。材料化学专业老师可以采用以下三种方法:一是将现代材料科技成果恰当地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 用新的材料科技内容去改造、替代、充实陈旧的教学内容, 并处理好知识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使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二是开设材料加工新技术课程内容或开展材料设计加工科技活动, 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三是开展能够反映本学科专业前沿知识、最新科技成就的专题讲座。

2. 加强实践教学, 优化课程类型。

根据“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规范讨论稿的要求, 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课程有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内容[3]。

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动手能力的最有效手段, 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 使学生获取基本的实验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4]。在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上, 充分考虑实验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较大覆盖面的交叉型综合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 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开放所有实验室, 给学生创造开展专业综合技能训练的场所, 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目前, 在各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 按材料化学课程体系要求能完成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任务。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等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以往三四十人的实习队伍进入企业、经济实体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今, 大型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 实习生很难进入车间进行实地实践学习, 微小企业又没有能力接收大量实习生, 加上专业实习经费的缺乏等原因, 材料化学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无法实现“大部队”形式的实习任务。所以, 我们对材料化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进行了优化。我们设置了适合地区特点的、按学生兴趣分成由五—八人组成的“小组”进入不同的微小企业进行不同内容的实践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在不同的微小企业完成实践教学课程时我们注重学生自身管理和实践指导老师巡视管理相结合, 保证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实习效率和学生安全问题。

改变材料化学专业现行毕业论文模式, 允许学生做毕业论文时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就业取向选择课题, 可以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也可以在科研所、企业、经济实体完成毕业论文课题。

3. 增设自学选修课程, 优化课程结构。

目前我院材料化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没有设置自学性选修课程。材料化学专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材料科学相关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传授获取知识的方法, 以便学生顺应社会需求选择性地学习新领域的新知识而提高生存能力。社会需求多元化的当今时代, 需要的人才不是单一性人才, 而是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人才。所以, 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程是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丰富学生知识面的重要措施, 是教师的基本职责,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是终身学习的客观需要。优化教学理念和教学观点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条件,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 营造学生自主主动学习的舆论氛围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 科学指导学生自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基本内容, 科学的评价标准是促使学生自学的原动力[5]。在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增设自学性选修课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措施。

目前,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化学与社会、化学史等课程完全可以设置为自学性选修课程。优化的材料化学课程体系中应有无机化学元素部分的一些内容, 还应有自学性选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创建重视自学, 提高自学能力的学习环境。

总之, 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材料科学发展的客观需求, 是培养合格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优化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是我们办学条件改善和教学理念提升的产物。我们主张在课程体系设置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 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有兴趣的材料科学问题。同时, 我们给学生创造进行独立或在老师指导下的半独立实践活动的条件。采取上述无机化学课程、高等数学课程、实践教学课程和自学性选修课程的优化措施, 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材料化学专业问题、具有一定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露.论高等教育的本质[J].科技信息 (高校讲坛) , 2011, (33) :216-220.

[2]张婧, 孙建三.麻省理工学院培养创造创新型人才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4, (4) :130-132.

[3]高等院校材料化学规范讨论稿[EB/OL].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 2006, 9.

[4]文胜, 龚春丽, 郑根稳等.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 2010, VOL30 (3) :109-112.

化学专业毕业 篇10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轻工业院校毕业生出路

“出路”过去一直被认为是“社会人”面临的问题,但现在已经不约而同地被运用到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上。高校毕业生的出路,既是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高校全面扩招以后衍生出来的全新问题,又是目前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的重大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考研的竞争压力日益激烈化,对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出路可分为三大类型,即直接就业型、自主创业型、努力升学型[2]。一方面,选择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的这部分学生,对于深入学习基础理论课程的积极性较低,他们对与生产实践结合紧密的技术型知识的学习更感兴趣。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的学生缺少基础的实验、实践训练,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毕业生把升学作为自己的一个出路选择,把升学作为自己未来顺利就业的重要环节,这部分同学对课程的基础理论学习积极性较高[3]。

生物技术行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山东轻工业学院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培养具有较系统的生物技术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生物类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生物制品技术、生物产品检测技术等专业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毕业生主要面向医药、畜牧、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业,从事生物技术有关的生产操作、产品检测、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等岗位的工作。生物化学是生物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其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所必需的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奠定基础。随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学生减负的推进,生物化学的授课学时日益减少,以传统的教学方法施教传统的生物化学内容,

立志考研的学生无法“学透”, 准备自主创业和到基层就业的学生难以产生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本文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几个方面入手,阐述围绕服务就业和考研这两个目标展开的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1 教学内容的改革

生物化学的内容涉及到生命活动的所有环节,其概念繁多抽象,代谢途径复杂,大多数学生感到内容枯燥,理解困难,难以记忆,甚至存在畏惧心理。随着生物化学的快速发展,课程的知识量在日益增加,因此生物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限的课时,让学生掌握更多更高层次的生物化学知识。为此,笔者总结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生物化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

首先,在绪论部分系统地介绍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及应用,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有一个基本了解,以便对生物化学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选择性学习[3]。以发酵工程为例,在了解生化学科先进性的基础上,强调从下述几个方面认识生物化学的基础性和实用性,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4]:(1)生化是发酵工程必不可缺少的基础。发酵工程是利用工程手段大规模培养微生物,利用其代谢活动积累发酵产品,进而进行分离提取的工业生产。工程设备和微生物菌种是构成发酵工程技术的基本要素。微生物代谢和代谢产物的分离提取是发酵工程的基本生产过程。因此,学习生化,研究微生物的代谢规律及生理特点,了解发酵产品的最佳条件及产品的理化性质和分离纯化方法,才能成功地指导发酵生产。不同微生物,同样是利用淀粉原料进行发酵,为什么酒精酵母产生酒精,乳酸菌产生乳酸,黑曲霉又产生了柠檬酸?在有氮源供应的前提下,为什么有的微生物代谢糖质原料能产生并积累谷氨酸,而另一些微生物代谢烃类也能积累谷氨酸?诸如这类问题,都需要通过生物化学的研究,解释现象,阐明代谢规律。更重要的还要利用这些代谢规律,设计超常积累的技术措施。(2)生物化学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教学计划是塑造专业技术人才的蓝图。生物化学是构成发酵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生物化学不仅是学习微生物,发酵工艺、后处理工艺等课程的基础,而且有关的生化知识和技术可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静态生化中关于生物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分离纯化方法,是发酵分析、检验和分离提取回收产品的工艺基础。研究微生物的代谢规律,可指导微生物育种,指导产品开发,指导正确拟定发酵工艺条件,提高产品产量和质量。(3)生化研究推动发酵工程的技术进步。回顾发酵工程的历史,从早期的自然发酵到微生物纯种培养,到液态深层发酵,到酶工程、遗传工程等超微生物发酵。每个阶段的跃迁都是以生化理论发展为基础的。显而易见,发酵工程与生化的关系多么密切。不学习生化就不懂发酵;不研究生化就不能推动发酵技术进步。

其次,建立起以生物功能为轴线的思维体系。因为生物化学的理论体系是以生物功能为轴线建立起来的,不同于无机化学以元素周期系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也不同于有机化学以官能团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从静态生化到动态生化都贯穿着生物功能这根轴线。静态生化中有些生化物质的概念就与有机化学的不同。关于分子结构与生物功能的关系更是生化重点讨论的内容。例如,维生素类化合物有30多种,它们的化学结构相差很大,可分别属于有机化学的醇,酸,酚,酮,醛,胺,苷等化合物。因为它们在体内部有调节代谢,维持生命的作用,故同归为一类,叫做维生素。生物化学中的脂类化合物,是泛指生物合成并能被生物体利用的所有溶于有机溶剂的化合物。其成员复杂,远远超出了有机化学中酯类的范围,却又不能包括有机化学中所有的酯类化合物。酶是蛋白质,却又从蛋白质化学中独立出来,以突出研究其结构,功能和作用机理。各种物质在细胞中的代谢变化,都有其特定的生物功能。学习研究反应过程和代谢变化规律,要理解正常代谢与生命现象的关系,还应该尽可能结合专业实际。

生物化学实践内容的选择不仅要以企业真实工作任务项目为依托,而且要考虑应用广泛的生化技能操作,还要支撑后续专业技能[5]。针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特点,基于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行动导向和学习目标,依据生物制品的提取、分离、纯化、检测及储藏设计教学情境,分别包括多项单项基本技能。根据工作岗位真实工作任务设计技术链应用项目,让学生运用单项技术构成的技术链完成较为复杂的真实工作任务,为立志基层就业的学生掌握生物制品分离纯化、生物制品检测等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关键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完整的特异性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和突出的重点内容,有利于立志考研学生的深造;与实践结合的内容,可满足立志基层就业的学生的学习要求。

2 教学方式的创新

生物化学内容抽象复杂,很多教师采用高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定位于基层就业的学生更感到枯燥乏味,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笔者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提倡现行新形势下的生物化学教学方式如下:首先,在教学中,以功能为主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灵活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新课的引入以启发式为主,从简单常见的生活现象人手,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而不是将知识强加给他们。比如介绍蛋白质的等电点时,先让问学生酸奶和牛奶形态上的区别,再讲等电点的概念,最后,再解释酸奶较牛奶黏稠的原因。这种简单又贴近生活的事例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其次,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如讲述物质代谢过程时,先让学生思考可能引发肥胖的因素及预防措施,等内容讲解完之后再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这一问题。通过多样互动的授课形式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6]。最后,充分利用学生的成就心理,对需要理解或了解的一些主要内容开展任务驱动式或竞赛式教学。通过举办趣味性竞赛或是辩论会,让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进行学习,拓展学生知识面、开拓新的思路和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比如以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测定-凯氏定氮法为工作任务[5],首先让学生讨论“三鹿事件”的成因,查阅资料后对比几种测定蛋白质含量方法的优缺点、关键环节,掌握凯氏定氮法的原理和操作步骤,激发学生对即将从事工作的兴趣;然后相互协作完成消化、蒸馏和滴定操作,在这项工作流程完成之后,让学生根据凯氏定氮法的原理看能否用其他方法测定该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以科研小组形式进入开放性实验室进行验证。通过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对“三鹿事件”进行反思,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这既符合立志考研学生的要求,又提高了立志基层就业学生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和学习兴趣。总之,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可激发学生对生物化学的学习积极性,也可加强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对生物化学的自学能力和思维方式,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手段的改革

目前,生物化学大部分授课都是采取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趣味性、信息量大、图文并茂、课堂氛围好等特点,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给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以教学画面清晰,感受直观,变复杂为简明,变枯燥为生动活泼,解决了生物化学抽象、复杂、灵活多变的三大难题[7,8],有效地缓解学时压缩的矛盾,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多媒体授课速度较快,易造成学生对内容印象不深或学生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课,因此教会学生记笔记至关重要。要学会课堂上如何记、课下如何整理。

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许多优势,但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教学形式也具有明显的优点,它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跟着教师一步步思考,从而更有效地激起学生对知识追求和探索的兴趣[9]。重要的定义,如糖类的葡萄糖发酵、三羧酸循环、糖异生、脂肪酸的β-氧化、尿素循环等内容,可以采用传统的板书形式讲解,这样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讲课的节奏,而且教师亲笔写下粉笔字能给学生留下更深刻印象。

网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交流方便快捷,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充实、更新,包括生物化学教材、教学大纲、最新进展、试题库、课件、教学录像、科研进展等。通过网络教学使学生更加方便快捷地加深对生物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有利于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认知的主

体,从被动地学到主动地学,从生搬硬套、死记硬背地学到带着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学习到自定步调自定目标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10]。

4 结 语

学好生物化学的主体是学生,而教师是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直接引导者,通过在课堂上的授课及课下的沟通和联系,促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学好生物化学。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既要满足立志考研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满足立志基层就业的学习要求,以促进新形势下生物化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世贵.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1-6.

[2]邹文通.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策略探析[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8-11.

[3]谢珍玉,郭伟良.新就业形势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89-292.

[4]魏述众.生物化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1-5.

[5]李凤玲,何金环,潘春梅.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生物化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7):212-214.

[6]刘燕侠,雷欣.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2-114,120.

[7]周军.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医学教育,2000(1):12.

[8]韦雪芳.生物化学教学策略与反思[J].广西医学,2007(10):1658-1659.

[9]袁倩.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29):114-115.

上一篇:CCTV9下一篇:国产车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