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档案馆文化障碍

2024-05-07

实现档案馆文化障碍(精选八篇)

实现档案馆文化障碍 篇1

一、综合档案馆文化职能实现障碍

1. 综合档案馆的文化职能。

综合档案馆是档案馆中馆藏最为丰富、档案收集和管理范围最为全面的档案馆, 如中央档案馆、中国历史档案馆等就属于这一范畴。结合文化的概念可知, 档案是人类改造社会活动的文化资料, 档案馆是社会主义公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馆不但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 它本身还具有文化性、公共性、政治性等多种属性, 这也决定了档案馆的文化传播职能和公共文化职能。但是, 与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不同的是, 综合档案馆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更加离不开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安排和指引, 而其公共性则带有极大的灵活性。档案馆的文化传播职能主要体现在文化记忆、文化宣传、文化休闲三个方面。档案馆内的馆藏是社会文化的记忆, 其文化信息可以通过档案查阅、馆内活动、馆舍建设等方式传播出去, 以满足公众需求。档案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档案馆“公众至上”、“服务为本”理念的塑造上。档案馆信息主要用作资政参考和工作查询之用, 无论是普通市民还是专家学者都可以使用档案馆的公开信息。为了满足公众需求, 档案馆要自觉淡化自身的政治意味, 不断优化服务形式和环境, 扮演好“文化公仆”的角色。

2. 综合档案馆文化职能实现障碍。

(1) 自身形象定位不清晰。在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传播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人们可以从报纸、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介上接受各种信息, 档案馆的文化信息传播职能逐渐被淡忘。此外, 档案馆自身文化形象不清晰, 馆舍选址交通不便, 库房面积、结构不科学, 普通民众进入“档案重地”往往需要各种手续和证件, 公众与档案馆的距离、心理隔阂被严重拉大。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档案馆在形象和文化建设上往往缺乏与社会的良好沟通, 民众话语权被忽视, 导致档案馆形象定位和文化建设中存在诸多误差, 人们对它的认知度、评价越来越低。 (2) 馆藏和服务有待丰富和加强。档案馆馆舍建设、馆藏资源、服务模式与其文化职能的质量密切相关。现阶段我国许多省市级档案馆基础配套设施落后, 存在诸多问题:馆藏资源老化严重, 电子设备数量不足, 信息技术、服务器建设滞后, 档案管理软件开发研制程度、局域网管理程度低, 馆藏信息化程度低;馆藏资源结构单一, 党政档案、政治文书数量多且重复, 专业档案和科技档案数量少, 多以纸质档案为主, 载体种类单一;新型档案建设如信用档案、家庭档案、美德档案开发不足, 档案馆利用率低。 (3) 拓展资金匮乏。作为一个公益文化单位, 档案馆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 但是, 由于档案馆并非生产性部门, 其价值还带有一定的隐蔽性, 所以许多地方政府对档案馆的评价不高, 对其建设和发展也不甚重视, 财政拨款也随之减少。加上国家在档案馆方面的投入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所以档案馆不但不能与其他行政部门一起享受财政补助和优惠政策, 其有限的财政补贴还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政府的不重视, 财政资金的匮乏, 是限制档案馆组织培训、基础设施建设、员工福利改善的主要因素, 也是档案馆服务质量和文化职能日渐低下的原因所在。 (4) 档案馆队伍素质不高。随着我国档案学和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 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管理人才充实到档案馆队伍中来, 但是, 受历史因素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我国档案馆工作队伍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许多人都没有受过专业的档案知识教育和服务培训;随着档案馆行政化趋势的加强, 部分档案馆工作者受官本位思想影响, 自我定位出现了错误, 服务意识差;档案馆管理体制落后, 人才培养、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 许多档案管理人员缺乏计算机、外语、写作基础知识, 部分馆员的档案收集、整理、编研、开发、利用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综合档案馆文化职能实现策略

1. 改善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的社会形象。

档案馆要尽可能淡化自身的政治性, 努力树立文化事业机构形象。鉴于此, 档案馆在馆址选择上应尽量体现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化性和内在气质, 并在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加大馆舍外观和周围环境的构造, 赋予馆舍更多的文化特性和人文气质。在内部环境和人文构造上, 档案馆首先要做好软件、硬件设置建设, 合理安排展览区、储藏室等馆库布局;通过绿色植物点缀、内部装饰色彩选择、灯光色彩布置等室内设计细节提高馆内文化品位, 营造温馨、和谐、愉悦的馆内环境;约束、规范馆员言语和行为, 在阅读器、轮椅、盥洗室等能体现人文关怀的地方做到位, 为公众提供良好的档案服务;利用媒体和社会舆论做好自身文化形象的宣传, 通过文化活动、知识讲座、社区服务等形式树立文化形象, 提升档案馆的社会影响。

2. 加强档案馆馆藏和设施建设。

各个档案馆虽然发展情况不尽相同, 但是加强馆藏建设却始终是档案馆工作的重中之重。档案馆在馆藏建设方面首先要制定系统的规划, 有目的地开展文化档案的征集、选择、接受和处理工作, 提高档案馆文化档案存储的含量。同时加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研究, 总结当地文化特点和规律, 收集能够反映本地区物产、文化、风貌、文艺的档案材料, 提高档案馆的文化向心力。其次, 档案馆还要对自身文化资源进行科学加工, 建立资源数据库, 加大资源的信息化进程;生产不同层次和规模的档案文化产品, 如光盘、名片、纪录片等, 开展面向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特殊群体的专项档案服务, 加大信息开放力度。在设施建设上, 档案馆要合理规划馆内环境、布局, 做好阅览室等开放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 为读者提供桌椅、电脑、纸笔等服务器材;加强档案馆网络建设, 开展在线查询、档案信息开放服务, 实现档案检索利用的智能化;做好档案信息网络维护工作, 确保档案检索使用系统既能严守国家秘密又能满足公众需求。

3. 寻求政府和社会支持以解决资金问题。

针对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档案馆应摈弃等、靠、要思想, 积极寻求政府和社会资金支持。档案馆可以通过专门研究、课题承担、建设规划、文化活动等形式引起国家和社会对档案馆文化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从而谋求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国家务必为档案馆文化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并以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对档案馆文化投资行为进行引导或规范, 使国家用于档案馆建设的资金落实到位。此外, 针对民间资助档案馆文化建设的行为, 政府应给予鼓励和表扬, 并通过宣传、动员和政策优惠鼓励更多的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身到公共文化建设中来。各级政府部门应做好档案馆文化事业宣传和管理工作, 通过与档案馆联手的文化活动提升档案馆的社会影响力;向资金力量雄厚的企业或个人融资, 为档案馆发展谋求更多的财力、物力、人力支持。档案馆应树立走出去的发展策略, 积极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介开展资金募集;加大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 定期与兄弟单位开展联谊和交流活动, 建立投资基金会, 吸引民间资本的关注。

4. 提高档案工作者的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能力强、高效率的工作者队伍, 对于档案馆文化建设来说极其重要。档案馆应加强对现有工作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档案收集、整理、保护技能培训、计算机技术培训、外语学习等, 提升人员电子文件管理、计算机等级、信息服务方面的能力。使档案馆工作人员认清自己的位置, 树立服务意识和踏实能干的工作作风。同时, 档案馆还要加强内部工作队伍职业资格考核、晋升、奖励和监督机制, 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 完善高、中、低各层次人才结构, 建立长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改变工作人员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引进市场竞争机制, 实行优胜劣汰的人才管理原则, 提高人才选拔的民主性、公开性、竞争性, 将考察、考试结果与薪酬、职位挂钩, 激发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严厉打击出卖档案机密的违法行为;引进接受过系统档案学知识教育的专业人才, 加强工作人员的知识培训和实践锻炼, 结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合理进行岗位配置, 鼓励工作人员相互关心、相互鼓励, 丰富档案馆内的文化生活和学术研讨氛围。

综上所述, 档案馆在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文化传播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 其职能的实现和发挥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 更需要档案馆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引下, 自强不息、克服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 档案馆才能真正发挥文化服务职能, 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文章从档案馆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入手, 分析了综合档案馆文化职能建设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新时期档案馆文化职能实现的策略, 以期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些许有益借鉴。

关键词:综合,档案馆,文化职能,实现障碍,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福东.我国公共档案馆社会服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06-06.

[2]吴新婷.综合档案馆文化休闲功能拓展研究[D].安徽大学, 2013-05-01.

实现档案馆文化障碍 篇2

摘要:我国档案馆存在着严重的行政化管理倾向,导致其独立性和职业精神的双重缺失,从而阻碍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在国家深化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的背景下,档案馆作为事业单位体系的组成部分,理应顺应时势,推行去行政化改革,构建权力制衡机制、自主用人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彰显档案馆的独立性和职业精神,从而促进档案文化功能的全方位实现。

关键词:去行政化;档案;文化功能

Summary:There exists serious administrative tendency in the management of our archives, which leads to double missing of both Independence and professionalism of archives, Hindering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archiv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urther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de-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institutions, the archives, as a constituent part of public institution system, should launch the reform of de-administration by building mechanism of power balance,free employment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 compliant with the trend, Revealing the independence and professional spirit of the archiv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all-rou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ltural function of the archives.

Keywords:De-administration;Archives;Cultural function

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作出具体部署。《决定》提出了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逐步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以及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举措。去行政化并非第一次提出,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和2012年出台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都曾涉及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此次《决定》再次提出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传递了党和政府整体部署、系统推进的决心和意志。就实践效果而言,《决定》突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重点,不仅提出了事业单位改革的思路与举措,也提出了具体的路径,这无疑为推动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打了一针强心剂,昭示着事业单位终究会走出行政化的藩篱,打破传统的政事不分的格局,回归其公益属性。我国档案馆是法律规定的文化事业机构,是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主体,然而行政化的管理倾向是我国档案馆的痼疾,阻碍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档案馆作为我国事业单位体系一个有机组成成分,理应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将自身纳入事业单位的框架内进行变革。因此,档案馆应该抓住国家公办事业单位去行政化改革的契机,变革以往的行政化的运行模式,回归文化事业单位的本来面目,促进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

1 单位去行政化的涵义

事业单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组织形态,以提供社会服务、增进社会福利为直接目的,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我国事业单位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长期以来在“大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框架内运行,由政府代表国家予以包办并直接控制,形成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在这种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里,事业单位受制于政府的事业行政管理机构的管理,变成行政机关的延伸和附属,从而导致事业单位的行政化。其对外暗示着某种强制力和优势地位,对内则奉行上下有别、层级分明的组织方式,失去了独立的宗旨、使命及存在的依据,然而在其本质工作方面——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数量、质量和效率却往往不尽如人意,与其公共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加剧了社会中不和谐的因素,因此,亟须本着“政事分开”的原则,进一步深化事业单位去行政化的改革。

去行政化,一般来说就是淡化某个行业或某项工作的行政色彩,最大限度地剥离行政的束缚,从而凸显行业、职业的主导地位。[1]具体到事业单位去行政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调整政府与事业单位的行政隶属关系,主要内容是改变以往事业单位的政府附庸的角色与地位,推行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去除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统、包、管”模式,政府则以提供主体的身份对事业单位承担政策支持、资金提供、服务监管等责任,让事业单位充分享有自主发展的权利;二是打破事业单位内部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主要内容是取消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变革事业单位内部治理结构、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打破等级制的权利分布格局,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业务与行政的分离。

2 档案馆的行政化倾向束缚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

档案产生并贯穿于文化发展全过程,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功能。档案馆是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主体,因此,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与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机构作用的发挥息息相关。然而,行政化的管理倾向侵蚀着档案馆独立性和职业精神,抑制了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机构作用的发挥,阻碍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

2.1 档案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功能。我们若探讨档案的文化功能,应首先将档案置于人类文化体系中去考察,从而明确档案在文化系统中所处的地位。[2]所谓文化,“是由共识符号系统载荷的社会信息及其生成和发展”[3],也就是说,文化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信息,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人类将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认识成果不断累积、创造并传承的过程。档案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并形成的,是其他社会信息的源头,是社会信息最基本的载荷形式,档案为了更好地指导社会实践,始终处于不断积累、更新、传播的动态过程中。[4]因此,可以说档案产生并贯穿于文化的全过程中,具有内生的文化内涵和品格,从而衍生出相应的文化功能。总体而言,档案具有文化积淀、文化传承、文化教育的功能。具体而言,档案克服了人类自然记忆容易失真、丢失的缺陷,翔实地记录和汇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智慧结晶和知识财富,使文化得以存储并积淀;今人通过档案继承了前人历史文化的精粹,成为当今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将自身的文化缔造通过档案传给后人,使人类文化自身衍生出独特的历史继承性;档案具有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真实性和权威性,从中可以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增强历史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使其成为民族文化教育的生动素材。

2.2 行政化的管理倾向造成档案馆独立性和职业精神的缺失。随着市场的经济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档案馆从党政机关的大院里搬离出来,并在法理意义上完成了从党政机要部门到文化事业机构的转变。然而局馆一体的机构设置,使档案馆成为档案局的内部机构,实际上仍为党政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享有行政机关的级别,其管理机制也表现出与党政机关的高度化契合,行政化的管理机制在档案馆管理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档案馆受政府直接管理,档案馆事务的重大决策由政府主导甚至垄断,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由政府设定,运营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人员享有行政级别,呈现出自上而下垂直一体化的权力等级结构,其内部资源的配置、馆藏建设、人才引进和资金使用等所有涉及档案部门改革和专业化发展的决定权都归政府掌控,使档案馆不能按照文化事业主体的要求独立发挥作用,未能以文化事业机构的面目独立面向大众。除此之外,受机关管理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影响,“行政式”的思维方式和“官僚式”的工作习惯已经深入我国档案馆和工作人员的骨髓当中,加之行政级别和行政权力的催化,严重扭曲了档案馆工作者的自我认知,以“官员”自居,将自身的角色设定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不是提供档案利用的提供者和服务者。探寻为官之道,淡化职业操守,缺乏对档案工作真正的认同和坚守。总之,档案馆的行政化管理倾向严重蚕食着档案馆的独立性、侵蚀着档案馆的职业精神。

2.3 独立性的缺失和职业精神的失范阻碍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独立的档案馆品格和端正的档案馆职业精神是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基础,而独立性和职业精神的双重缺失严重制约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独立性的缺失迫使档案馆高度依附于党政机关,服务重心向党政机关倾斜,将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地位的提高寄希望于“领导满意与重视”,下意识地成为党政机关的辅政部门,自然会详于政事而略于文化。在政府的庇佑下,不觉间依赖思想严重、竞争思维弱化、危机意识不足,职业惰性也随之产生,貌似档案馆的生死攸关与其“文化事业机构”的身份担当没有直接利害关系,长期置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之外,馆藏政治韵味浓厚,缺乏历史厚重感和文化意蕴,工作开展辅政导向明确,文化导向模糊,从而遏制了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职业精神的失范、权力崇拜和官本位意识的冲击与侵蚀,使档案馆工作人员忽视自身的核心价值和责任意识,抹杀了原本应以追求专业精进的职业本质,热衷于追求“加官晋爵”的政绩,淡漠于创造“百姓认可”的业绩,造成职业能力的荒废和失落,继而导致档案馆的僵化和低效率。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成为档案馆难以根除的顽疾,发挥馆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是沦为口号与空话,没有心思去挖掘档案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没有动力通过宣传或改善服务增强社会的档案意识,档案隐含的文化功能自然也无法为世人所知。

3 档案文化功能实现机制的构建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尤其是加快事业单位的去行政化改革,是推动档案馆回归文化事业机构本来面目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推动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最强大力量。档案馆所存在的行政化的管理问题,说到底是整个体制、机制问题。虽然短时期内,我们无法期待现有档案管理体制的彻底变革,但我们可以根据事业单位改革的最新方针和措施,尝试在行政权力的干预和档案馆自身价值的实现之间寻找一个均衡点,寻求档案馆管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逐步推进和深化,最终实现档案馆去行政化的嬗变,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

3.1 权力制衡机制。构建权力制衡机制最为合宜的路径选择就是建立档案馆法人治理机构,这也是《决定》倡导的、已有研究和实践证明的解决政事不分的有效途径。建立档案馆法人治理机构,使其真正成为法人主体,对外能够充分享有独立运作的自主权,对内能够保证权力运作的合理性,维护和保障公共利益。从外部讲,将档案馆从党政机关系统剥离出来,取消它的行政级别,使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能够独立行使法人权能,承担法人职责;从内部讲,根据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由档案馆理事会、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构成的组织架构,协调档案馆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其中理事会是法人治理机构的核心,由政府部门、社会人士等组成,是档案馆的决策权力机构,行使档案馆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比如档案馆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等;执行机构由档案馆馆长及其副职组成,负责执行理事会的决议,以及档案馆的日常运营和业务管理;其中监督机构由政府部门、社会公众、理事会和内部职工构成,监督理事会的决策是否合法合理,以及执行层的执行行为是否规范有效。[5]权力制衡机制“使档案馆成为一个享有充分自主权的独立运作的机构”[6],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战略,适时地投身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规划和文化建设活动之中,增加文化工作的话语权,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

3.2 自主用人机制。自主用人机制就是不完全取决于行政任命,而是根据岗位特点和需求,结合自身实际需求,以聘用制为基础的档案馆人员选拔机制,以确保档案馆享有最大限度的独立人事任免权。鉴于档案独有的政治性和保密性,档案馆的人事任命暂时还不能完全摆脱行政力量的干预,但仍可以根据自身发展规律量力而为,变革现有的用人机制。具体而言,档案馆不应再照搬或拘泥于党政机关科层式的岗位结构,而是应该按照职业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科学设岗,并根据岗位性质和工作特点,分别采取委任、选任、聘任等多种形式的任用制度。对专业技术岗位,拟定专业人员的任职资格,并逐步建立执业资格注册管理制度,通过公开招聘和考试择优录取,确保聘任人员具备其岗位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促进专业技术岗位人员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对管理岗位,改变单一的行政委任制,综合考虑管理水平、业务能力、资格经历、工作业绩等因素,试行馆内民主选举、行业协会推荐、社会公开招聘等任用方式,剥离管理岗位的所附着的行政级别和行政权力,强调管理职位的执行能力和服务功能。自主用人机制有助于选拔出真正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馆员队伍,有利于遏制馆内官僚作风,促进档案馆工作人员职业精神的重塑,自觉成为档案馆彰显文化功能的重要推动力量,帮助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

3.3 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就是破除以领导满意为导向的行政化式的考核标准,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体系,并据此评定和测量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行为和效果,以作为档案馆员工奖惩获得、薪酬变动、职位升降的客观依据,从而实现以激励档案馆员工的进步带动档案馆功能提升的良性发展模式。首先,应充分认识社会公众参与绩效考核对档案工作改进的重要性,将社会公众满意度引入到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中并作为重要依据,再结合档案主管部门的评价和档案馆自身业务的评价,构建系统的考核体系,不仅考核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还要考核他们的工作效能和服务品质,使考核指标体系更加全面、客观;其次,应充分考虑到档案馆不同岗位所特有的工作内容和重要程度,基于科学的工作结果分析,有区分性地设计绩效标准及指标权重,避免“一刀切”行为;再次,要重视绩效反馈和绩效改进等后期工作,及时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帮他们分析绩效考核成绩、确认优势和不足、纠正工作行为,从而达到提高其工作绩效,促进专业发展的目的;最后,应该根据考核结果,按照奖优罚劣的原则,建立激励措施和约束措施并行的奖惩体系,使考核成绩与奖金发放、薪酬调整、职位升降紧密关联。考核机制能够充分地激发档案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去挖掘和探索档案馆的文化品质,实现档案的文化功能。

构建上述三个机制并促进它们之间的有机协作,能够促使档案馆重新恢复独立性和职业精神,担当起文化使者的身份,肩负起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责,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全方位推动档案的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档案馆管理的去行政化注定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缓慢而艰巨过程,行政干预与行业自主之间的博弈将贯穿整个过程。然而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加快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去行政化的趋势必将会扩展渗透至整个事业单位体系,档案馆无疑也会被卷入事业单位改革浪潮之中,摆脱行政色彩,增强文化韵味,促进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

*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研究”(项目编号12532258)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信息文明视阈下档案文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YJA87001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裴利娜.中国高校去行政化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7:47.

[2][4]任汉中.论档案的文化价值[J].档案学研究,2005,02:11~14.

[3]蔡俊生等著.文化论.北京市:人民出版社,2003,31

[5]丁宁,郭亚晖.基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档案馆运行机制探讨[J].档案,2013,03:16~19.

[6]丁宁.公共档案馆,还是国家档案馆——基于政治与行政视角的解读[J].档案,2013,05:8~11.

突破思维障碍实现档案管理创新探讨 篇3

1.1 档案管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档案工作是社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建立起共存、互助协调的关系,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 档案管理工作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2 档案管理创新是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前单调、贫乏的存档案室已经无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 因此,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档案资源结构, 已是当务之急。通过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加强档案资源的建设, 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利用服务。

2 档案管理创新中的思维障碍

2.1 创新思维障碍定义

所谓思维障碍, 是指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 而人的大脑思维却相对简单, 其特点就是一旦长时间沿着一定方向、按照一定次序进行思考后, 久而久之, 就会形成一种习惯或惯性, 这种情况叫“思维惯性”。如果对于自己长期从事的事情或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思维惯性, 并多次以这种惯性来对待客观事物, 这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思维模式, 即人们常说的:“思维定势”。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合起来, 就称为“思维障碍”。

创新的前提是突破常规, 超越思维的惯常定势。显然, 思维障碍阻碍了我们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对于创新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我们要进行创新, 首先必须突破由“思维惯性”和“思维定势”而形成的思维障碍。

2.2 档案管理工作上的思维障碍

2.2.1 观念固定, 创新思维缺乏变通

当某种观念为人们普遍接受以后, 会在人们的心脑中相对固定下来, 成为一种固定的观念。人们常说的传统观念就是固定观念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目前, 档案工作者的思想观念跟不上形势发展,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许多思维定势, 成为了档案工作的思想障碍和框框套套。

社会档案工作与经济工作脱离。档案工作者在继承和创新关系上犹豫彷徨, 有的片面强调原则, 习惯照既定的框框办事, 有的片面强调继承, 缺乏辩证的观点, 对过去的做法一味照搬照套, 这些在不同程度上都影响着档案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社会档案工作与社会的发展不同步。随着社会的深化改革, 特别是处于资产和产权重组的社会, 社会档案没有纳入社会的改革规划中, 社会档案处置工作跟不上, 导致档案流失严重, 档案得不到安全保护。

2.2.2 意识狭隘, 创新思维缺乏动力

意识狭隘是很常见的创新思维障碍。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管理模式较陈旧, 检索效率不高, 档案利用率低。长期以来, 许多社会对室存档案重“藏”轻“用”, 对档案利用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缺乏广泛的宣传, 因此单位员工对档案利用效益知之甚少。由于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不足, 造成档案利用率不高。档案的服务手段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 大部分的检索方式还处于传统的手工检索, 尽管各档案部门在手工检索的途径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编制了多种形式的检索工具, 但在编制检索工具中出现了求“多”不求“精”的现象, 误认为编制的检索工具越多, 档案工作服务质量越高。

2.2.3 知识匮乏, 创新思维缺乏能力

知识匮乏是创新思维的绊脚石, 要创新, 就必须具有创新能力。由于档案工作的单一性, 乏味性, 令大部分的档案工作者知识结构断层、老化、单一, 思维的惰性, 墨守陈规, 被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所束缚, 缺乏创新的能力。

3 突破思维障碍, 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3.1 树立超越意识, 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

创新思维的实质是对原有思维模式的超越, 要实现档案管理的创新, 首先要实现管理意识的创新, 这要求档案工作者从根本上转变观念, 树立超越自我意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 档案工作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重新定位, 档案工作者在埋头苦干、默默奉献的同时, 不妨多一些胆魄与果断, 多一些敏捷和睿智, 善于超前性地发现问题, 独到性地思考问题, 创造性地回答问题, 敢于否定自我, 敢于弃旧迎新, 不断变革档案工作职能和方法, 实现档案管理制度、管理方式、服务手段创新, 改变传统的以藏为主、重藏轻用、被动服务的局面。

3.2 扩展思维视觉, 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

要突破思维障碍, 就需要自觉地转换看问题的角度, 扩展思维视角。要实现档案思维的创新, 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拓宽视野, 丰富知识, 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及时了解所涉及工作领域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学会运用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 解决新形势下档案工作出现的新问题, 运用档案的新理论、新技术来指导和改进档案工作, 实现由单一专业型向多样复合型转变,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 共享档案信息资源, 提供远程服务, 使档案利用服务手段多层次、多样化, 服务范围由“窄”变“宽”, 服务层次由“浅”变“深”。

3.3 练就过硬本领, 实现管理技术的创新

档案工作者既要有扎扎实实的业务功底, 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不仅要熟悉档案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步骤, 掌握各门类档案、各种载体档案的管理方法, 而且还应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 档案工作的每一个流程, 每一种新型载体都具有复杂多样的操作技术, 只有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技巧, 才能实现档案管理技术的创新, 从而改变过去主要管理和利用纸质档案的现象, 逐步做到利用现代化手段保管和开发利用多种信息资源, 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实现档案馆文化障碍 篇4

一、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概述

“大学如果失去精神, 就是一所普通的教育机构。大学如果没有文化, 那也将是一所平庸的学校, 就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位置。”[1]大学的这种精神和文化体现在高校的各个机构, 体现在每个细节。高校档案馆作为高校的职能机构之一, 有条件也有责任去弘扬学校的精神和文化, 充分发挥档案馆的文化教育功能。

2008年教育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颁布的《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八条中明确了档案机构的职责包括“利用档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该管理办法以条文的形式将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列入高校档案机构的职责。档案的内容是广泛的、丰富多彩的, 能满足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人们的普遍需要;同时又是深刻的、多层次的, 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2]63。档案内容的即逝性, 使它像过去一样古老;档案内容的启迪性, 又使它像未来一样新颖。像这种既逝性和启迪性的统一体, 即是档案的史料价值[2]63。这些经时光冲刷淘洗留下的文字, 为希望了解并探究高校发展的人们提供了未删减未雕饰的原始材料。利用档案著书立说、举办展览、提供佐证等, 开展各项宣传教育活动, 都附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既宣传了文化, 又起到了广泛的教育作用。例如, 档案馆研究人员整理档案内容, 开发档案信息得出研究成果, 将这些成果呈现给利用者, 让利用者从中学到知识、对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有所启迪, 这就是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一种体现。然而, 目前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并不理想, 档案的利用多停留在查借阅人事档案方面, 档案资源有待深度开发, 如校史研究、开放性档案展览及利用等文化教育类活动并没有大范围开展, 档案馆的文化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 大部分档案资源仍处于沉睡状态。

二、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体现

档案因其历史性、直观性和原始性而成为宣传教育的生动素材。好的宣传教育可以面向求知若渴的学生, 可以面向终身学习的教师, 也可以面向飞速发展的社会。继而, 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既可以体现在学生身上, 也可以体现在教师身上, 同样可以体现在社会上。

1. 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在学生身上的体现。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高校中任何一个部门的运作目的都在于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档案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也将首要体现在学生身上。首先, 档案馆对档案重要性开展宣传教育, 能够加强学生对个人档案重要性的认识。学生通常对档案知识知之甚少, 对档案在当前和未来将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不甚了解, 需要时才意识到档案的存在,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尤是如此, 时有弃档、私拆档案等现象发生。只有通过良好的宣传教育才能使这一现象有所改观。其次, 学校发展过程中留存下来的原始素材, 可以增进学生对学校历史发展的了解, 培养其深厚的爱校情怀, 激发“今日我以学校为荣, 未来学校以我为傲”的学习斗志。同时, 对历史的瞻仰也是一种精神的陶冶、品质的提升。另外, 普及档案利用的基础知识, 能够培养学生的档案信息利用意识。学生在掌握一定档案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头脑中对“档案”的印象会更加深刻, 当遇到问题需要查阅资料时, 他们会像想起图书馆一样想起档案馆, 面对急需原始材料支撑时能够第一时间想到档案馆。

2. 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师身上的体现。

科技的飞速发展, 文化资源的深度开发, 知识不断更新, 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 一系列的发展变化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大学教育尤是如此。高校档案馆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 而这部分原始形态的资源留给人们的印象往往是神秘的, 不可触及的。高校档案馆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 必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素材, 为教师的终身学习提供资源, 为师德培养树立标榜。首先, 档案馆结合学校教学内容,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大量档案信息和珍贵档案的副本, 不但丰富了教学内容, 从长远来看, 也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养成利用档案信息学习研究的习惯, 对档案事业也是很大的促进和推动。其次, 档案馆保存着学校发展中产生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 这其中包括科研成果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文件材料。这些形成材料以及最终成果是值得广大教师借鉴学习和推广的, 是提升个人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另外, 一所拥有深厚历史积淀的高校,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乏执教治学、弘文励教之师, 他们的高尚事迹必然成为档案馆的重要归档内容, 成为教育的典范、学习的榜样。档案馆以其丰厚的教育资源, 引导教师向名师学习, 学习他们的教学精神、敬业精神、孜孜不倦的奉献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在教师身上的一种体现。

3. 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在社会上的体现。

社会发展到任何时候都难免追本溯源。“源”的存在形式之一就是档案。档案是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 保存备查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原始记录[3]32。高校档案馆既是学校档案工作的职能管理部门, 又是永久存放和提供利用本校档案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文化知识的传播是没有界限的, 高校档案馆在面向学校的同时, 同样可以面向社会, 为社会提供档案资源, 丰富阅读文化, 例如:面向中小学、社会团体组织的参观展览活动, 帮助人们了解学校的发展, 了解地方教育的发展, 使人们对学校、对教育有更深刻的认识, 从而将自身与学校、与教育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 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的发展紧密相联, 某种程度上可以从教育的发展中透视出当地政治、经济的历史变迁, 高校档案馆留存的原始档案为地方政治经济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另外, 档案馆的开放可以面向不同年龄层次, 这其中有儿童、青年人、成年人, 他们的阅读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尤其是对成人来讲, 他们更愿意也更适合这种自主的阅读式的学习, 档案馆亦可谓成人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这也是其文化教育功能在社会上的一项重要体现。

三、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

如一位美国档案工作者所说:“也许我们从事的工作非常重要, 但是如果档案不用, 又有谁知道它的存在, 又有谁知道我们在干什么呢?在20世纪当信息能从各种渠道得到时, 档案人员再继续扮演看门人是一种时代的错误, 我们职业的荣誉和社会地位就依赖于档案的利用。”[4]如何加强档案的开发利用, 促进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 成为这个时代急需思考的问题。因此, 我们需要采取确切措施, 努力唤醒沉睡中的历史, 让它为现在和将来服务。

1. 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为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

内部环境是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内在因素, 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便成为促进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实现的首要任务。首先, 高校档案馆应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规划管理, 使内部管理有序化。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是保证功能实现的必要前提, 一套合理的规章制度能够对工作人员的行为起指引作用。其次, 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协调、灵活、高效的运行方式, 任何一个环节不容疏忽。从广泛调研利用者需求到档案资源开发, 再到档案资源的利用, 只有整个过程的有序连贯, 才能增强档案馆的内在活力和对外应变能力, 更有利于档案馆功能的发挥。另外, 完善档案馆内部结构, 适应师生日益增长的文献与服务需求。例如, 随着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在档案馆日常工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 网络的正常运行需要维护与管理, 所以档案馆的数字化建设需要设置专门的网络机构负责人或者兼职网络维护人员, 负责网络维护和资源更新, 从而保证利用的通畅性和内容更新的及时性, 同时体现档案馆服务的高质量性。

2. 重视宣传工作, 为高校档案工作影响力的扩大和资源利用率的提升创造条件。

好的宣传可以扩大高校档案馆的影响力, 让大家了解档案, 利用档案, 享受档案馆提供的服务, 提升档案资源利用率。首先, 高校档案馆要做好宣传导引工作, 充分利用宣传栏、网站等窗口。例如, 在档案馆的入口处或墙壁设置档案常识阅读, 档案查询、利用步骤等导引性平台。其次, 策划制作宣传册, 开展档案知识宣讲堂, 重点运用新生入学和毕业季对学生进行个人档案重要性的宣传, 一方面普及档案知识, 另一方面避免弃档等现象的发生。第三, 加强档案馆新闻报道工作, 将档案馆组织的各项重要活动以新闻的形式及时发布, 让大家了解档案馆的最新工作动态, 从中获取所需信息。第四, 高校档案馆可以开设专门的档案展览场地, 与各学院、单位联合举办到馆参观学习活动, 实地接触已开放档案, 了解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学校网站中可以看到学校发展的简单介绍, 但用实物去见证历史的变迁所带来的将是极大的震撼和更多的感受。相信到档案馆参观对很多人来讲都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另外, 高校档案馆可以通过建立历史教育实践教学基地, 或与档案学专业开展联合培养等方式进一步实现其文化教育功能。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信息反馈也很重要, 高校档案馆可以开设一个“与我们联系”的平台, 让利用者能有机会提出问题和建议, 加强彼此之间的互动, 以取得更好的服务效果。

3. 丰富档案公开内容, 为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丰富的档案资源。

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 除了档案利用者内在对知识的需求之外, 很大程度上在于档案馆能给利用者提供资源的数量、范围以及使用方便的程度。高校档案馆不应局限于学校档案资源的日常管理和保存, 同时也应该利用档案资源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 展示学校在教学、科研、管理、对外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建设成果, 丰富的档案内容会深深地吸引阅览者。2004年和2006年外交部档案馆曾先后面向社会开放1949—1955年形成的外交档案近万件, 1956—1960年形成的外交档案两万多件[5]。誉之者将其作为我国大国外交自信的一个体现, 同时也是增强外交工作透明度, 保证公民知情权的一个重要表征[6]。高校档案馆应该借鉴这一经验,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开放现有档案资源, 拨开档案外表的神秘, 为学生、教师和社会提供服务。关于高校档案馆的开放事宜相关文件也有明文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第七章第三十五条规定, 高校档案馆应设立专门的阅览室, 并提供档案目录 (属开放范围的) 全宗指南、档案馆指南等, 让学生有机会身临其境瞻仰历史, 学习知识文化。既然高校档案馆有深厚的历史文化, 我们就有义务并且要有信心让这些文化绽放出更绚烂、更夺目的光彩。

4. 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发展, 为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高水平人力资源。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 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 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要适应现代化的高校档案工作, 必须抓好档案人才工程。档案馆工作人员数量的多少和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发挥的成败, 一支专业化的队伍至关重要。要想实现档案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树立服务理念,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人才工程建设是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作为高校教学辅助人员的档案工作者, 要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尊重他人、尊重职业、服务先行, 努力提升职业道德水平。第二, 自主学习, 熟练计算机应用技术, 培养信息素质。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广泛运用给档案工作人员带来了一定的挑战。1971年, 时任国际档案理事会秘书长的罗贝尔·昂利·鲍梯埃就曾警告说:“如果档案人员对技术的发展默然置之, 将会导致档案职业的衰败。”[7]109档案工作人员要不断学习, 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努力培养个人信息素养, 适应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第三, 组织培训, 加强交流, 提升业务水平。从实际出发, 根据档案工作需要, 高校档案馆可以与其他单位档案部门合作, 定期邀请档案学专家或档案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士进行讲座, 与此同时注重高校档案馆之间的经验交流与分享, 根据需要可以组织外出学习、实地考察等活动。第四, 规范科研管理, 以学术性研究促服务发展。档案工作者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科学研究, 高校档案馆可以依托其丰富资源, 通过组织学术研究团队、举办业务学习讲座等方式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加强对内、对外学术交流, 充分调动档案工作者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提高其专业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达人.大学的使命、精神与声誉[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11) .

[2]刘耿生.档案开发与利用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吴宝康.档案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

[4]宗培岭.对档案馆利用工作现状的思考[J].浙江档案, 2000 (9) .

[5]国际在线.外交部开放免予起诉日战犯决定书等2万多件档案[EB/OL].http://gb.cri.cn/8606/2006/05/11/381@1037742.htm.2006-05-11.

[6]王天泉.从档案的开放到档案馆的开放[J].中国档案, 2004 (3) .

信息文化对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影响 篇5

信息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信息文化,是指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的文化;狭义的信息文化,是指围绕现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形成的新型文化形态的总称。笔者认为信息文化就是指随当代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利用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它涵盖精神、物质、社会及行为等诸方面文化范畴。

1. 数字化。

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数字化,对文化而言是一场革命性演变,数字化奠定了信息文化生存与发展的特质,构筑了信息文化的根基,是信息文化的根本特征。

2. 开放、平等。

信息时代的虚拟平台构建,不仅使文化存储方式发生转变,同时实现了文化的开放、共享和平等、回归自然状态。信息文化使广义的文化突破了区域和意识形态的限制,使各民族、各社会层级文化获得了走向世界的机会和平台,在文化的使用和利用上变得更加自由。

3. 便捷、高效。

由于信息内容数字化的实现,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变得更加便捷。信息时代,使人们在家中就可获取需要的信息和材料,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都使文化的提取和利用变得随意和便捷,效率和效益达到最大化。

4. 创新、创造。

信息时代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使人们在虚拟平台上有条件放弃现实生活中的束缚,使思想变得开放和自由,正反两方面文化形态可以同时出现在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这种交融和碰撞,加速了文化的创新和创造,最终达到加速推动文化发展的目的。

二、信息文化对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影响

信息文化是具有极强时代感和现实性的文化表现形式,档案文化受到信息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的时代特点。信息文化对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影响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档案文化功能的拓展与补充,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当下档案文化的重新发现与塑造。

1. 从文化功能的内容上看。

档案文化和信息文化同属文化范畴,同时具有怀旧、存储、传播、传承及教育功能,但就信息文化自身而言,与档案文化相比较,它应包含档案文化,在功能上更具有广泛性和实效性。

(1)在怀旧功能方面。信息文化的怀旧功能较档案文化更具有包容性、广泛性和连续性,它克服了不同区域、不同意识形态档案文化的单一性,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级和阶级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共同的展示平台和空间,使怀旧文化在信息文化的背景下变得丰富多彩,为档案文化功能的价值体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档案文化在信息文化背景下变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

(2)在存储功能方面。作为信息文化的根本特征的数字化,实现了传统信息存储的转变,人们通过计算机语言,使信息存储到计算机中供人们查阅和利用。对于档案文化而言,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数字化平台的出现,为档案文化提供了新的存储空间,使人们更便捷、更充分地使用和利用档案文化为社会服务。

(3)在传播和传承功能方面。作为信息文化特征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为文化传播和传承提供了有利条件,图片、声音、影像、文字等都能够通过虚拟环境实现人机交互。新的形势对档案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提出新的要求,以实现信息时代档案文化由社会个体向社会群体的转变,达到强化档案文化功能的目的。同时多途径的信息传播技术和多元化的信息传播途径为档案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提供了可供选择的路径。

(4)在教育功能方面。档案文化的教育功能在社会宣传教育领域发挥的作用已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它作为人类发展和进步的平衡剂和警示钟,历朝历代都被统治者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文化的背景为档案文化的传播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教育范围也由单一的社会个体向广泛的社会群体扩展,教育范围有效扩大。例如“北京电视台制作的《档案》纪实栏目,以历史档案作为线索,梳理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任务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追捧”,这种信息文化带来的档案文化教育新模式,切实实现了服务社会、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教育目的。

2. 从文化功能发挥的途径上看。

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管道构建,应以实现档案文化价值为最终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从三个层面加以设计。具体来说就是档案文化资源库及决策支持系统、档案文化功能传播的技术管道系统和访问者系统使用和信息反馈。

(1)档案文化资源库及决策支持系统。档案文化资源库,应包括现存档案抽取出的档案文化资源、信息时代产生的各类档案文化产品和档案文化研究成果等。这些档案文化资源在资料库中将以电子文化的形式采取纵向分类进行收藏和管理,也就是说可以按着社会意识形态、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为父本,以具体分类为子本,分领域、分层次进行罗列和储存,以便访问者查询和使用。这项工作的进行程度,直接关系着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效力,是档案文化功能发挥的重要基础工作。专家决策系统作为整个系统运作的头脑确切地说是系统的中枢神经,对系统实现其运作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应通过专职研究人员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纪实、准确跟踪,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决策、策划及选材,并通过管道,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组织推介,使其形成信息文化大环境下的档案文化热点,实现档案文化的教育和传播、传承功能。

(2)档案文化功能传播的网络平台。资源查询平台网站,直接实现对所需资料的查找和使用,为访问者提供便捷平台。普及型教育平台,以公众为对象普及档案文化知识,提高公众档案文化素养。档案文化理论探讨平台,包括专题讲座、专题访谈、热点追踪等,可采用的管道如网站、专项电台、电视台、报刊等。自由探讨区平台,采取设置网上论坛区、博客等现代手段,以保证访问者信息的畅通。

(3)访问者系统使用及信息反馈、采集。对访问者而言,系统的使用情况是系统设计的成功与否的标志,访问者信息反馈和采集,是系统能否保证畅通和使用的重要环节,所以这一层面在整个系统设计中不容忽视。

档案文化建设是档案事业宏观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任何急功近利和缺乏长远规划的做法,都必将对档案文化建设和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不利,所以我们应在信息文化的大背景下,科学、系统地规划档案文化功能发挥途径,有效推介档案文化主体内容,使其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根据需求,形成信息文化背景下的档案文化热点,切实推动档案文化功能的发挥与实现。

摘要:档案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体现,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文化对档案文化功能实现发挥巨大的影响。本文从文化功能的内容和文化功能发挥的途径两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文化对档案文化功能实现的影响。

关键词:信息文化,档案文化,影响解析

参考文献

[1]席畅.论档案“怀旧”文化功能及其社会实现[J].兰台世界,2014(5).

[2]倪丽娟,楚玲菲.档案文化范式变迁机理及其规律解析[J].档案学研究,2014(4).

[3]陈辉.改革新阶段档案公共服务转型策略探析[J].档案学研究,2015(2).

[4]陈辉.档案模式文化变迁分析[J].档案学研究,2013(4).

实现档案馆文化障碍 篇6

一、高校档案馆的文化教育功能

根据高校教育工作中档案馆的应用情况来看, 其文化教育功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理想和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通常情况下, 高校档案馆记录着很多过去的优秀事迹, 特别是本学校的先进人物和学者等, 以及很多先进工作者的故事和图片等, 因此, 在个人价值、人生理想和人生观等方面, 高校档案馆发挥着重要教育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这些优秀的事迹来鼓励学生, 并将学生的事迹学习需求、人生目标、未来发展规划等, 与档案馆中的相关资料结合在一起, 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 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 高校图书馆的有效建设, 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丰富的资料, 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学校的发展历程, 从而在各种优秀事迹的熏陶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爱国主义和爱校敬业方面的教育功能

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中, 较多档案馆的资料都是学校不同时期各种事迹的浓缩, 可以作为很好的爱国教育材料, 从而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担负的重要责任, 最终将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未来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爱笑校业精神的有效途径。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是高校教育事业长期发展总结出来的优秀传统, 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引导。因此, 高校档案馆中很多资料都是学校各种发展成果的重要展示和见证, 在增强学生自豪感、增强学生的爱校自觉性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对于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 科研能力和知识创新方面的教育功能

通过长期的实践教学, 教师可以获得很多教学成果, 是教育科研工作有效进行的重要支持。因此, 高校档案馆的有效建设, 可以为科研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 从而提高各大高校的科研能力。与此同时, 将档案馆的资料和学生的实际教学工作结合到一起, 定期开放档案馆,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他们勇于探索和不断提升, 并不断更新档案馆的各种资料。

二、高校档案馆文化教育功能的实现策略

(一) 注重基础建设, 加强档案馆各种档案的收集、编研

在高校教育工作中, 想要有效发挥档案馆的教育功能, 就必须注重基础建设, 不断完善各种档案资源, 制定合适的档案管理制度, 加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素质培训, 才能在技巧档案馆各种资料的收集、编研等工作的基础性上, 有效提高档案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靠性。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不同类型的档案有着相应的编研规则, 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 此案呢过为利用者提供所需的资料, 从而促进高校档案馆建设有序进行。

(二) 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推动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

随着高科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合理运用, 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档案资料质量等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 在实际的档案管理工作中, 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 注重档案管理的多样化, 在加大档案管理宣传力度的同时, 还可以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管理意识, 最终推动高校档案管理信息化发展。

(三) 注重“以人为本”, 全面提高档案馆管理效用

在高校档案馆的建设过程中, 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发挥着重要主导作用, 是档案管理工作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因此, 注重“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工作理念, 注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 不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管理意识, 是全面提升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根据高校档案馆建设的情况来看, 其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还需要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才能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理念, 最终全面高校档案管理效用。

(四) 提高利用效率, 真正有效发挥档案馆的各种教育功能

在高校档案馆各种资料不多完善的过程中, 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需要不断提高档案资料的利用效率, 才能真正发挥高校档案馆的各种教育功能, 从而推动高校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在不断以往教育工作的优秀经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选择性的吸取自己所需的知识, 在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的同时, 还可以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 从而将学校的发展、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拼搏。

结束语

总的来说, 高校档案馆具备的上述教育功能, 在推动高校教育不断创新上有着重要影响, 是促进学生未来良好发展的重要支持。因此, 有效开展高校档案馆建设工作, 才能促进高校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枫.高校档案馆门户网站的文化资源建设[J].兰台世界, 2015, 02:32-33.

[2]刘宇.高校新建档案馆功能建设研究[J].办公室业务, 2014, 23:252.

[3]刘岸冰.试论高校档案文化的育人功能[J].黑龙江史志, 2015, 01:257-258.

高校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途径 篇7

1. 优化馆藏资源配置, 提高档案文化内涵。

优化高校档案馆藏资源是发挥高校档案文化功能的关键。目前, 高校档案多以党政、教学、会计类档案为主, 使档案的利用面变得非常狭窄, 从而影响了档案文化的传播。因此, 高校档案馆应对馆藏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提高馆藏质量。要加大党政、教学、会计类以外档案的收集力度, 特别是要加强教学、科研档案的收集工作。高校的一切工作都是围绕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任务展开的。高校不仅要“教”, 还要“研”, 在“教”中有“研”, 在“研”中有“教”, 只有如此, 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科研档案是教师们在教学基础之上研究获得的成果, 其文化、技术含量和利用价值较高, 通过利用, 投入生产, 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创造物质财富。此外, 高校档案馆还要收集具有本校特色的档案以及反映广大师生员工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民生档案, 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地收集, 体现馆藏档案资源多门类、多载体的结构形式, 以丰富档案文化内涵。但需要注意的是, 提高馆藏质量是要对归档材料的内容进行必要地选择, 不是收集的越多越全就越好, 而是内容要真、精、深, 体现档案的价值, 突出档案文化含量。如在收集党政类档案时, 要对每份文件材料的内容有所了解并进行筛选, 上级和同级文件确认其对学校工作有直接或有参照指导意义才须归档。

2. 改善环境设施, 营造休闲文化氛围。

高校档案馆在硬件设施上除了要有符合国家标准的档案库房、办公用房、阅档室外, 在内部环境建设方面也应符合档案馆文化形象的要求, 在档案馆的活动范围内增添一些休闲设施。如可以在大厅或走廊内放置休闲桌椅、简单的文具用品和饮水设备, 便于利用者休息或等候;增添触摸式查询机, 利用者可以根据上面的提示浏览档案馆规章制度、全宗介绍、馆藏介绍等内容;在大厅或走廊的墙上挂置书画作品, 或在空地摆设一些植物和盆景, 为利用者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查阅环境, 营造轻松、休闲的文化氛围, 改变以往档案馆庄严和沉闷的气氛, 使利用者一走进档案馆, 就感受到全身心的放松、舒畅和愉悦。

3. 开发档案文化产品, 加快档案文化传播。

实现高校档案的文化功能, 需要进一步开发各种档案文化产品, 以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高校档案馆要大力开展档案编研工作, 除了编纂各种汇编资料、大事记、年鉴、校史、校志以外, 还要挖掘馆藏档案中信息含量高、文化价值高、利用面广、利用者感兴趣的档案资源, 编制成专题性档案编研成果和不同载体的档案编研成果。如人物传记和名人类、学校新旧建筑对比类、科研成果类、教学成果类等专题性档案编研成果;实物类、照片类、图片类、电子类等不同载体的档案编研成果。此外, 档案馆还可以通过举办校史展、历任校领导事迹展、名师名人展、杰出校友展、学生优秀作品展等形式, 让师生员工乃至社会各界人士都来参观、学习和交流, 使档案馆在成为学校德育教育基地的同时, 宣传档案工作, 推介档案文化产品, 提升档案馆的地位和文化形象。

4. 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提供人性化服务。

高校档案文化功能的实现不仅要依靠馆藏档案资源、硬件设施和内部环境的完善, 更需要加强档案队伍建设, 切实提高档案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 使其能够提供人性化服务, 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这要求高校档案人员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 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一要热爱档案事业, 多一些热忱、勇气、灵活, 少一些厌烦、退缩、呆板。二要重新定位工作职责, 树立全新职业形象, 通过换位思考去了解利用者的需求。三要掌握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术。其次, 改变服务方式, 尽量为广大师生员工提供方便和舒适的人性化的服务。一是简化利用手续, 师生员工来利用档案时只须出示工作证和学生证, 校外人员只须出示身份证即可, 所有的开放档案都可以利用。二是可公开利用的现行文件、校史、校志、年鉴、兄弟院校的交流资料、本校的收发文件、学生论文等可以实行开架查阅, 利用者可以自由地在架上寻找所需要的文件资料, 档案人员在必要时给予监督指导。三是根据利用者的合理要求, 开展提供档案资料的有偿复印和代办邮寄等服务项目。四是高校档案馆要改变以往师生员工休息放假、档案馆也闭馆的惯例, 在双休日和节假日时, 由档案馆工作人员轮流值班, 以便让更多的师生员工能够在闲暇时间来档案馆查阅档案, 从中获得更多的乐趣,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真正发挥档案的文化休闲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英玮.档案文化论[J].档案学通讯, 2003.2

关于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分析 篇8

档案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与活动中的一些重要的活动和事件, 能够作为一种后人还原历史真实情况的重要依据文献。人们在进行社会实践与社会活动的同时, 就形成了丰富的、有着重要文化价值的档案。因此档案具有记录性以及历史再现的性质, 能够有效的将历代社会的文化、经济以及生活的发展现状展现出来,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民族精神在里面,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1]。

1. 档案文化的价值与特点

档案是一种人类文化的体现, 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是历代人们对一些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或者事物进行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存储, 既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资源, 也是历代人们的精神成果, 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与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

1.1 档案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遗产

档案作为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成分, 它的形成是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来对人类的社会实践与活动的全过程中所出现的事件、思想及其结果进行统计记录, 然后保存下来, 以便后世人的研究和参考, 所以档案对于人类社会的实践与活动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同时档案也是人们进行有意识的挑选和保留的成果, 因此档案的形成属于人类自觉活动的主观选择的产物, 是人们根据自身的意识和需要来决定档案的留存, 深刻的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的需求和意志, 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研究和发展价值。

1.2 对档案的管理体现了当代社会文化的价值观念

对档案的管理体现了人们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视, 同时人们在对档案的管理工作中, 不断的尝试着使用不同的技术和手段来对档案中所包含和体现的文化价值深入挖掘出来, 这就充分的体现了如今人们对于档案文化价值的认识和探索的精神。人们不断的进行档案管理工作, 使得人们能够借鉴前人的经验和后果作出正确的判断, 这就充分了体现出档案的文化价值以及给人精神方面的成果。

1.3 档案管理活动延续了人类的文化和传承

档案的形成是由人们根据当代的需要进行有意识、有选择、有目的的进行选择和保留的结果, 是一种将精神成果保留在实物物质的方法。而对档案管理的活动则是将这精神成果从实物物质中剥离出来, 从而实现对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同时这在历史文明的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一条相应的文明产物制约轨道, 使得人们在对档案的开展和实践当中找出来一条规律, 同时还制定了与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促使对档案的管理始终处于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的精神制约的轨道上, 从而保证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传承[2]。

2. 档案文化价值的实现途径

2.1 应当转变档案管理的思想, 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

重视收藏, 却忽视利用, 是历年来档案管理部门在对档案的管理当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因此就需要档案管理部门摒弃这种传统的思想, 应当树立起收藏的同时充分的对其加以利用的理念, 这样才能加强对于档案的使用效率。同时还需对于档案使用时所要进行的繁琐的申请手续, 这样真正的扩大档案的使用范围, 从而进一步实现物尽其用的原则。使得广大的民众能够切实的体会到档案的文化价值, 这就充分的体现了对档案的有效使用, 同时也是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关键一步, 因为档案只有获得使用才能最有效的发挥出其文化价值。

2.2 对档案的传播机制进行改善, 以新技术、新手段来实现档案文化价值

以往使用和查阅档案的方法是民众们自行前去档案部门进行查阅, 这种较为传统的档案传播方式所受到的局限是非常的明显的, 最主要的是受到空间以及时间上的限制, 在如今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这种局限性越加明显。因此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的渗透, 对当今时代各大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其中传播方面的方式和手段尤为明显, 而档案对于人们来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信息资源。因此,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 就必须重视对档案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的重视, 这就应当将档案的传播于是当前迅速发展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 实现对档案的数字化以及网络化的转化, 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档案的传播。

2.3 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促使档案资源与社会群众的互动作用, 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

对档案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必须坚持实现其文化价值的目的, 而档案资源的文化价值的体现主要在于社会公众间的普遍利用, 所以档案资源的利用和社会公众两者间的互动成为如今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内在目标。对于一个档案部门而言, 必须具备充足的、具有特色性质的档案资源, 这样才能具有丰富的档案文化, 从而开发出具有资源特色的档案文化。因此, 相关的档案部门以及其档案管理者就必须充分发挥其档案方面的征集优势, 同时也要做到对社会的力量进行充分的利用, 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档案资源的建设工作。另外, 则必须加强档案部门的内部建设, 应当具有建立精品档案的意识, 对部门内的档案典藏进行优化, 这样才能体现出其特色, 从而结合社会力量实现档案资源的集成化发展, 最终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目的[3]。

2.4 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流, 实现档案文化间的文化传承

档案资源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实现文化的传承和接续, 同时还要考虑到为当代以及未来社会进行服务。所以对于档案文化的利用和发掘必须集合现代文化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以传统的文化资源被基础, 在现代文化资源的平台上促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者的互相交流, 在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保证当代档案文化的文化价值。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指出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主要有应当转变档案管理的思想, 改变传统的服务理念、对档案的传播机制进行改善, 以新技术、新手段来实现档案文化价值、加强档案资源建设, 促使档案资源与社会群众的互动作用, 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促进传统与现代的文化交流, 实现档案文化间的文化传承这几点。要求我们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还需对当代档案文化价值作出保证, 从而真正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

摘要:档案文化是历代人们对一些具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或者事物进行选择性和目的性的存储, 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资源, 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成果的体现。因此, 如何充分的实现档案文化的价值, 成为如今档案管理部门所要研究和面对的问题。本文针对实现档案文化价值的途径进行分析, 并为此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档案文化,档案文化价值,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范玉珍.档案文化及其研究意义[J].西域图书馆论坛, 2013 (03) .

[2]倪丽娟, 尹航.去行政化背景下档案文化功能实现机制的构建[J].档案管理, 2014 (05) .

上一篇:中、重度大隐静脉曲张下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