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促教

2024-06-08

以读促教(精选九篇)

以读促教 篇1

[案例描述]

师:“感情是抒情散文的生命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石缝间的生命》正是一篇涌动着对生命力礼赞的充满激情的散文。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最能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生:“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这句话中“感动”是它主要的部分,“潸然泪下”是形容“感动”的程度很深。

师: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课前,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会被石缝间的生命感动得潸然泪下?同学们可能现在还无法真正理解和体会这种感情,这也是我们在学习课文时碰到的障碍,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生:花草是自然界最普通的植物,我们可以在文中寻找这些植物外在的特点,再结合作者对它们情感的表达去理解。

师:很好,从具体的描写和点睛式的议论入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体会作者感动的原因。

生:“而最为令人赞叹的,是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参天的松柏。”这里有个“最”字,和后面互相照应。在石缝间它还能长出像在一般地方的挺拔向上,体现出它的拼搏精神。

师:在石岩的缝隙间还能长出雄伟苍劲、巍峨挺拔的状态是极其不易的,请同学们结合具体描写的词语和句子来体验这种生命的状态,把你和作者感动的共鸣之处找出来。

生:“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都结着伤疤。”从扭曲、旋转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生长是多么地艰辛和不容易。“伤疤”见证了松柏面对逆境时的拼搏,它拼搏时是那样的艰难,可最后还是成功了。

生:“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三个“向上”让我们看到了松柏为了生存而向上的姿态。

[反思]

每一堂语文课都是语文课程的一个看似微小实则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整体设计到教学细节均应渗透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观——语文素养与育人价值的高度统一。具体到《石缝间的生命》的课堂教学,我力图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独立思考的人格培养和终身发展相融合。从案例中可见,学生着力于感知文章的重点词句,展开了对草、花、树具体描述的形象感知的对话交流。这些交流有的是对关键词句的品析,从语言的表象深入到情感的内层,有的是由“此”及“彼”,从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积累中搜寻到相关阐释并恰当地表达出来等,他们用自我积累的语汇和擅长的表述方式进行语言交流和语言实践,并且相互启发和促进。学生在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中,在与其他对象意识形态交流碰撞中,或多或少地改变和重塑自身的语文素养。而针对学生无法深入之处,教师把自己的阅读体验恰当地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的点化,也是育人的一个组成部分。

[点评]

以读促写,提高素养 篇2

以读促写,提高素养

福建省清流县实验小学 罗青梅

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的综合能力的实践,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教学做到以读促写,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获得较大的提高。

一、学习观察,抓住特点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如何观察生活呢?这就要求学生从阅读课文中去学习、借鉴。有人曾形象地打过这样的比方:读书就像蚕吃桑叶,写作就像蚕吐丝。作为语文教师,应从语文的阅读教学入手,将阅读课作为作文课的前奏,学完一篇课文,应让学生懂得文章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文章好在哪里。如果每课都坚持这样做,会使学生受益匪浅。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十一册《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奇、秀、险”、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堂上,我让学生认真领悟作者的细致观察、抓住事物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课后试着进行专题性的片段练习,让学生写一篇赞美家乡景物的作文。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家乡的鲜水塘: “清流县李家乡有个美丽的山村叫鲜水村,因村里有口古老而神奇的鲜水塘而得名,塘中荷叶如盖,莲花溢香。鲜水塘下方排列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七口姐妹塘:石塘、深塘、上塘、围塘、长塘、门口塘和大坡塘,组成一条‘一’字形的.水长廊。左侧毗邻一片平旷的肥沃良田,右侧连接数座错落有致的新旧房舍,周围掩映着参天古树;尾部有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宛如一把大琴昼夜弹奏着欢快的民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池塘全是活塘,每口塘都有几个泉眼。明净的泉水汇入两条干渠,分流出纵横交错的小圳,灌溉数百公顷良田,哺育全村儿女。塘水夏冷冬温,塘里除了人工饲养的鱿、草、鲢、鲤等高产鱼种,还有自然繁殖的珍贵的鳗、鳖、鲶等。鲜水塘是清流闻名遐迩的淡水鱼盛产地,是鲜水村的聚宝盆!”这位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抓住了鲜水塘形状、水质和盛产淡水鱼这些特点,以生动、优美的语句把美丽、富饶的鲜水塘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鲜水塘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学生已经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并转化为写作技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广泛阅读,注重积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正说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许多名人作家的作品之所以闻名,除了有丰富的直接的生活经验,还有他人的间接经验,学习他人的写作技巧。如,马克思用了40年时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所做笔记就有1500种以上,终于写成了《资本论》;司马迁从青年时代起就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才完成了被誉为“千古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为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简单,知识贫乏,写的文章空洞,枯燥无味。所以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多看书、读好书,吸收课本中的“营养成分”。在教学中,我注重读的同时,让学生把课文中优美的词句、感人的片段摘记下来,分类整理为:景物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心理活动描写。如:景物描写:“目之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十一册《林海》)环境描写:“在写第一个字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十一册《凡卡》)人物描写: “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心理活动描写: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已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十二册《穷人》)学生积累了课本上的许许多多的素材,提高了他们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文的兴趣。如:十二册第四单元的习作要求:请选择印象最深的一个人、一件事或一堂课,写一篇文章,题目可以用“难忘的……”。一位学生在《难忘一的件事》中这样写道: “哼,该死的卫生委员,这又脏又臭的厕所也敢安排我去扫,我在家可是个‘小皇帝’,家务事连个手指头都没碰过,我就在这儿袖手旁观,看你能把我怎么样!”这位学生把平时从课本中积累的素材,变为自己作文技巧的迁移,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把一位怕苦怕累、怕脏怕臭、怕劳动的孩子展现在我们面前。

三、选准范例,自改作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新课标指出:“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选准课文范例,是学生修改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小学教科书语文所选教材,内容丰富,时代感强,符合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习作指导和讲评可以紧密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如六年制小学语文十一册第七组的《小抄写员》这篇课文,作者主要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因此,我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篇写入的作文。写完后,发现大部分学生能选择一两件事表现人物的品质,但是内容不具体、语句不生动。针对这一情况,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课文《小抄写员》,启发学生:①叙利奥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帮爸爸工作的,他为什么要偷偷地做?②父亲对叙利奥的态度怎样?③被父亲一次又一次地误解,叙利奥是怎样想的?找出描写叙利奥几次遭到父亲责备后心理活动的句子,认真读一读,并仔细体会。这样一问、一读,学生就悟出了:课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赞扬了叙利奥小小年纪懂得关心体贴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美德。接着,我又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和课文对照,进行修改。这样,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榜样,找出了自己习作中的不足之处,还训练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真正做到了读与写互动,提高了写作能力。

以读学写以读促写 篇3

善闻诵读博览多说常写新大纲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密切结合。”要做到读写训练到位,扎实有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课文学习中下功夫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我们要学几百篇文章。这几百篇文章都是经典。在向我们传授一些知识、介绍一些人物事物景物和生活常识、教育我们做人的同时,还向我们传递着写作的功夫——这些课文都是名家名篇,都是在写作上有很高造诣的作家写的,当你读他们的文字的时候,会从他们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乃至整篇文章当中,感受到他们向你传递的写作功力。例如,让“动”的静下来的写法:我们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我们的民族小学》的第三自然段,主要写了小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外面十分安静。其中,作者写了很多原本平常总在“动”的事物: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有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的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这几句话,写了原来摇着的树枝,欢快鸣叫的小鸟,不停地扇着翅膀飞行的蝴蝶,跳来跳去的猴子。同学们读书读得好啊,好到了什么程度?作者把这些原本“动”的事物写的静了下来:不摇了,不叫了,停下来,好奇地听着,你说,这样一变化,外面该是多么安静啊!

在这里,作者采用的方法就是“写变化”,为了表达“安静”,这个意思,让原来“动”的情形、“闹”的情形安静下来。写出了他们变得安静下来的样子,“静”的意思,静的程度就突出出来了。

练习:思考一下你们住的地方,白天“动的、闹的”情形,到了晚上有哪些变化?用一两句话写一写夜里“动的、闹的”情形的变化,突出夜里的“静”。你可以接着这句话往下写:

夜幕降临了,闹腾了一天的小区(村庄)终于静了下来。读练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长此以往。还可以大大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泛读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是的,读书读得多,确实能够帮助你提高写作水平。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尽量扩大自己的课外阅读面。我为学生列出了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有选择地多读、广读。我坚持做到以下四点:1.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阅读的时间;2.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会读会摘录。如就全书来说,往往以浏览性的默读为主,对那些语句优美生动的段落,应反复诵读,摘录文中的成语、名言警句、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式、含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还可写一些体会文章;3.提出语言积累的具体要求,对所摘录的好词好句好段,要求学生每两周进行一次自我梳理,归类“入库”,每学期末进行一次较为彻底的“翻箱倒柜”,使积累的语言文字不至于“发霉烂掉”,从而提高积累的长久性。4.每周定时检查,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给认真的学生加星。这样做,促使了学生更自觉,更认真地进行阅读,保证了学生阅读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平时,我了解到学生对某些作家、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了强烈的自主阅读心理,就围绕这些热点举办专题讲座进行指导,这样不但可以更有效地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或缺,还能对正确选择阅读,科学指导阅读产生明显的正效应。在每学期末,开成果展览会,摆放学生阅读过的书,展览学生摘读的成果,张贴学生的各种体会文章……评选出课外阅读“全能”奖、“摘录”奖、“泛读”奖、“以读促写”奖……在班上表彰总结,让学生品尝扩展阅读的收获,享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激发阅读的热情,培养阅读的习惯,从中寻找有价值的东西供自己学习揣摩。摘抄精美语句,深入、细致的品味、欣赏,将其熟读成诵,做好语言的积累。

三、对文中出现的对比、照应、过渡、修辞、描写等表达方式在分析的基础上练习运用、体会提高

例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来写物;学过《少年闰土》之后,结合人物身份的特点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等等。练习的形式有连字句成段、仿写句子、生活实录、片段描写等,长期坚持下来,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都会有显著的提高。

四、开辟说话园地,从说中积累语言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语言表达出来。为此,我开辟了说话园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座位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等,活动中,人人必讲,这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读书积极性,促使学生读相关方面的书,而且巩固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在这些活动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舞台,设计说话情境,让学生畅所欲言,有条理地说,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瑜,让学生一方面在活动中体会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

五、学以致用

阅读与作文联系的越紧密,学习与运用的联系越密切,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我要求学生常练笔。不过,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负担,应该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来做这件事。这就要求我在设计习作练习和讲评习作上花力气,经过探索,我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断与成文结合、大作与日记结合、自由作与统一作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并且一旦发现好的习作,立即投稿,当见自己的习作换成了铅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让习作成为他们内在的愿望。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

浅析“以读促写” 篇4

将阅读和写作深度的结合到一起来学习, “以读促写”能够将以往我们阅读过的知识有效地转化成写作的能力。多读不但可以大量增加学习者的词汇量, 更加深刻的理解每个词如何使用更加合理, 对写作过程中更加细致的描写进行支撑;多读也可以促进文章的构架更加合理, 能更好的突出主题, 使文章描述形式更加丰富。通过持久的“以读促写”的练习, 英语写作无论是作为考试科目, 还是未来工作中的生存技能, 都将得到质的飞跃。

一、英语写作的现状

目前学生普遍缺乏英语写作的练习。在以往的英语学习中, 阅读作为英语学习的重中之重。学生的考卷中, 阅读题所占的分值比重非常大, 反而写作仅仅占到整个卷面分的15%左右。大多数学生和老师都把学习的注意力全部放在如何提升阅读能力, 进而在考试过程中得高分。所以很多学生除非是个人对写作比较感兴趣、或者老师要求的情况下才会练习写作, 其他的都不是特别喜欢学习写作。而且繁重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和不多的学习时间, 使得我们在写作上付出的精力非常有限。

而另一个很尴尬的情况是, 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英语写作也是常常不得章法。在日常的教学中, 教师一般很少给学生做关于写作的练习。往往都是教师在课上布置一篇没有任何指导的文章, 让学生在课下自行完成。对于学生作业的评判, 也仅仅是从语法和措辞上进行修改, 即使通常每周都有四到五节英语课的情况下, 也很少有老师会把很多精力放在学生写作的构思、文章的结构、写作技巧上。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是, 学生在做了很多练习题和阅读文章之后, 不能有效地将这些因素结合到写作中, 进而促进英语写作的提高。

二、写作和阅读的本质

1. 阅读的本质

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接收到大量的信息, 阅读是最寻常的一种的手段。我们每天都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材料, 例如报纸、书籍、期刊杂志等等来获取信息。但是我们可能从来也没考虑过什么是阅读的本质, 我们现在就要来搞清楚阅读的本质, 因为如果学生搞不清楚这一点, 他们将永远也不会了解到正确的阅读方式和方法。

在朗文当代高级词典中对于阅读的诠释是这样的“理解文字的活动和技能”, “书籍和其他你能够阅读的东西”, “你对于情况、事件等的理解方式”。当我们阅读时, 我们不仅仅是在自己的“数据库”中处理和储藏信息, 还在我们原有观点和文化基础上, 翻译转化所阅读的材料。在阅读中, 我们在不断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来尝试了解和重现作者的意图。

综上所述, 阅读就是一种获取和理解信息以及结合自己观点进行翻译转化的过程。

2. 写作的本质

通过牛津高阶英汉词典我们可以得知, 写作是“记录资讯的方式方法”, “一个人写信的方式和笔记”等。事实上, 不同的人对于写作有着不同的观点。一些人认为写作是把单词用书写的方式排列在一起;有的人认为写作是印刷业的一种文本形式;还有一些人相信写作是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印刷文件;当然也有人总结为写作是一种有目的的, 把文字用艺术的形式进行组合, 基于上下文的信息传达给作者的方式。首先我们可以看出, 写作的主要目的是用来交流;其次, 写作是把文字用艺术的形式组合在一起;第三, 写作是一种活泼的, 有创意的活动;第四, 写作必须语法正确, 方便读者的理解。

总的来说, 写作是一段被作者创造的, 与读者进行有效交流的文字。

三、“以读促写”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没有经过广泛阅读的人, 是很难写出真正的好文章的。幸运的是, 在日常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我们普遍阅读了大量的素材。例如我们可能读过练习题、英语原文书籍、报纸杂志、考试短文等等。这意味着我们能够经常的读到一定量的地道的英语。如果我们能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可以迅速提高我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1.“以读促写”的定义

“以读促写”是一种整合阅读和写作来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办法。阅读不仅是一种理解阅读材料的方式, 更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和掌握单词的用法, 句子的排列, 组织段落和获取、积累语言知识的能力;而写作技巧是一种通过应用我们所获得的阅读材料来表达自己的行为。总之, “以读促写”方法就是要强调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形成一种通过阅读促进写作技能的习惯。

2.“以读促写”的必要性

英语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主要错误主要是拼写错误、个别词的使用不恰当、“中式英语”、词语搭配错误、语音错误、时态错误、错误的引用、错乱无序的句子结构、逻辑错误等等。造成这些普遍错误的原因首先是贫乏的词汇量。事实上我们在中小学阶段, 就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词汇。这些词汇足够让我们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但是我们往往不能充分的理解和利用这些词汇。换而言之, 我们还是不能全面的掌握足够的词汇;第二, 贫乏的语法。我们每个人都学过很久语法, 而且能在选择题中选择出最正确的答案, 但我们不能正确而且适当的在写作中运用这些语法知识;第三, 贫乏的句子排列和结构, 让我们不知道如何安排好的句子和段落来给自己的写作加分;第四,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先用汉语构思, 然后再逐字逐句的翻译成英语, 从而形成所谓的“CHINGLISH”。所以我们的写作往往充斥着“中式英语”和错误语法等让人啼笑皆非的错误。例如:“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I WILL GIVE YOU SOME COLOR SEE SEE”、“PAY ATTENTION TO YOUR BODY”等等。所以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在语法和单词等方面提升写作能力。

有的人说, 学习英语的最好办法, 就是到英语母语的地方同那些人一起生活, 而其次的办法就是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对于普通人来说, 前者比较困难, 所以我们要通过阅读来提高英语知识水平。

3.“以读促写”的可行性

我们可以有自己的写作方法, 但一个好的写作方法可能够让我们提高写作能力事半功倍。所以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个合适而有效的英语写作的方法。

通常教学过程中, 教师比较注重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 学生真正的学习目标。教师通常会给一个话题———学生在课下完成作文———教师评价学生的作文。事实上, 我们非常熟悉这种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 我们可以清晰的知道我们要写什么, 但其缺点绝对大于它的优点。首先, 我们不能随意写, 因为老是给定的主题将会禁锢我们的思维。另一方面, 在我们完成写作后, 我们的老师主要是评判单词的拼写和语法, 却给很少评论内容、结构、组织和写作技巧。教师很少关注到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真正问题, 不能及时的提供必要的指导。此外, 我们大多数人在把作文交给老师后, 就不再理会结果了, 对于老师对于作文评价与否, 如何评价不是很关心, 这样的写作习惯和教学习惯, 是无法促进我们写作真正飞跃的。

“以读促写”的方法是同以往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以读促写”的方法下, 我们可能不需要花大量时间做写作练习, 因为我们在做阅读练习的同时, 就是在为日后写作做好基础;其次通过这样的方法, 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写作的自信心在增长。渐渐地, 我们不仅会觉得我们有信心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当我们写作越来越多, 自信息也水涨船高;第三, 我们可以扩大我们的词汇量, 重新锻造我们的句子结构和组成结构, 丰富我们的书写内容, 促进我们在使用单词和句子的能力;第四,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 同时扩大我们的知识量;最后我们写的是基于我们的阅读材料的理解和体验, 这将引起我们对英语写作的兴趣, 也激励着我们去进行更多的创作。总之“以读促写”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英语写作能力, 确保我们更加如意的写出我们想要表达的文字。因此, 毫无疑问“以读促写”的方法超过了传统的教法, 这真的是一个能够有效提高我们的英语写作能力的好办法。

总之, “以读促写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手段, 更是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一种反应和理性判断能力的有效办法。希望这个办法可以为那些苦于学习英语写作没有头绪的学生, 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摘要:听、说、读、写作为英语学习的基本科目, 由于考试制度和考卷形式的原因, 我国学生从基础英语学起之时, 往往忽略写作这一领域, 许多人在面对写作时一筹莫展, 对于英语学习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 事倍功半。“以读促写”能够打破传统“背课文”的方式, 最大成效地丰富学习手段, 提升词汇量, 潜移默化地提高写作及整体构思文章脉络的能力。

学会“临帖”以读促写 篇5

关键词:借鉴,阅读,写作

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关系。”可见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实际教学过程中,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却总是各自为阵, 泾渭分明。其实, 选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 是可供学生写作借鉴模仿的“帖子”,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起来, 在阅读教学的同时进行写作指导, 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临帖”, 进行借鉴模仿呢?笔者就以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百草园景物描写为例, 归纳整理景物描写的写作技巧, 以此指导学生进行景物描写的片段练习。

一、美靠“靓”妆

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美。”的确,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像鲁迅笔下百草园的盎然生机, 在我们镇上的农田旁、河塘边、竹林里、葡萄架下、桃园中处处皆可见。按理说, 我们乡下的孩子要比城市的孩子更有优势来展现出自然之美, 因为我们近距离地接近自然, 融入自然。可事与愿违, 当我们的学生在描述这司空见惯的景物时, 却一两句话就写完了, 读来味同嚼蜡, 了无生趣。

鲁迅不同, 他善于发现, 他用儿童的眼光捕捉到了景物的特征, 并用准确的词语来使这些景物形象丰满, 各富特色。同样是描写植物, 菜畦是“碧绿”的, 皂荚树是“高大”的, 桑葚是“紫红”的, 何首乌的根是“臃肿”的, 如用“碧绿”这一形容词来描写菜畦, 表现出地里的蔬菜色泽青翠, 长势极好, 富有生机, 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春天;用“高大”来形容皂荚树的形状, 可见此树在园里历尽悠悠岁月才生长成苍天大树。读后, 让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百草园多姿多彩的画面。因此, 我们写作文时要学会发现, 巧用形容词、动词来表现事物的特点, 便能化腐朽为神奇, 丰满事物的形象, “人靠衣装, 美靠靓装。”作文也同样需要妆扮, 这些准确生动的词语便是妆扮之佳品, 运用得当就能增强文字的可读性。

二、感官“动”起

鲁迅笔下有着可爱的动物, 有趣的植物, 在这个乐园里, 作者可以为所欲为地做任何事情, 这里简直是孩子的天堂。其实, 鲁迅这样的童趣体验大家小时候都有, 可见写作素材我们并不缺少。但是让我们写却只会罗列景物, 干巴巴的文字让人无法产生共鸣。如透过鲁迅的童真的眼睛我们似乎看到了“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葚, “黄”蜂, 这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乐园;通过鲁迅敏锐的的耳朵我们似乎捕捉到了蟋蟀“弹琴”, 油蛉“低唱”, 这是一个悦耳动听的乐园;借助鲁迅的嘴巴我们似乎品尝到了大自然的美味馈赠——“又酸又甜, 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的覆盆子, 这是一个滋味无穷的乐园。由此可见, 描写景物犹如播放“3D”电影, 呈现给读者的不应该只是文字符号, 而应是一部立体的3D电影。因此, 我们教师需要唤醒学生感觉器官的潜能, 让他们的感觉器官“动”起来, 就会给读者带来立体的阅读盛宴。

三、动静结合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万籁此俱寂, 但余钟磬音。”诗人在这里以静写动, 以动衬静, 古寺正是有了这悠扬不尽的钟磬之音, 才愈发的幽静, 使人杂念顿消。读来让人玩味无穷, 看来在景物描写中, 必须要有静有动, 动静结合, 景物才能灵气逼人, 否则就是拙劣之景。

鲁迅笔下的百草园既有静景, 又有动景。园子里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菜花、何首乌、木莲, 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季静谧的风景, 倘若作者仅仅只是展示静止不动的景物描写, 那么百草园恐怕就不会成为孩子眼中的乐园了, 而是一个呆板、死寂的杂草园。因此, 鲁迅在百草园里点缀了一些可爱的动物, 鸣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 它们散布在百草园的角角落落, 不经意地给你增添阵阵惊喜, 让你随作者切身体验百草园里动物的安详自在。只有景致, 没有人, 依然是了无生机的, 所以, 我们看到鲁迅也按耐不住自己暴涨的玩心, 在百草园里翻断砖、戏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毁泥墙, 这里处处留下了作者的小小身影, 百草园里顿时充溢着生机和灵气。

写景中动静结合的手法, 就好比风景画一样, 经常山有水相伴, 月以云依托, 二者是相互衬托, 相辅相成的作用, 以静来突显动的活力, 以动来衬托静的淡雅, 学生在写作时能运用这一写作方法, 笔下的景色才会传神动人。

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篇6

一、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有利于学生从读中积累写作素材, 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常言道:“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 才可能文思如涌, 笔下生花。否则, 纵有思绪万千, 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 读好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生作文时, 我们常常能听到学生无奈的叹息:“老师我没什么可以写的!”是学生的生活接触面太窄了吗?非也, 是教师没有交给他们如何储存生活中的素材。曾有一位学生在连续的几次习作中选用“学自行车”一个实例, 还有许多学生一遇到写一件事情的, 不是帮推车、让座位就是捡到钱, 甚至有的学生不惜拿父母的命做假设。这种失真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的作文能力, 还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素材库, 以供习作时能信手拈来。

1.捕捉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指导学生从生活中或阅读中自己觉得有趣的, 印象深刻的人和事, 用一两句话把它记录在创建的“素材记录本”上, 一段时期后, 引导学生再去翻一翻自己所记录的素材, 或回想素材叙述的情景, 或从中试选出一个来写。学生从练笔中不仅学会了方法还应用了素材。

2.读书摘记

学生习作素材知识不仅来源于生活、还来源于课本, 还来源于课外阅读等方面。因此, 鼓励广泛阅读, 随时积累格言。警句、谚语、古诗、对联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段等, 还可以对所阅读的内容简要写出自己的感悟、联想, 一段时间后, 利用阅读交流课让学生将自己积累的语段进行交流和共享。

二、读中领悟写作方法

宋时有禅语曰:“参禅之初, 看山是山, 看水是水;禅有悟时, 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 看山仍然山, 看水仍然水。”学生的作文应该是一个由“模仿——大同小异——小同大异——个性表达”的过程。模仿是人的天性, 而且课文只是一篇篇例文。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该有所选择典型课文作引路, 把习作与阅读相结合, 把习作作为阅读的延伸。

1.模仿练习

如六年级下册的《和田的维吾尔》一课, 在学习课文后就可以先让学生体会文章的结构形式和倒叙的表达方式, 然后让学生练习家乡的风俗、人文精神来进行练笔。这不仅先让学生模仿, 还让学生通过构思选材中反思家乡值得赞扬的风土人情、精神面貌, 而达到热爱家乡的教育。又如教学《跨越百年的美丽》, 教师在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的科学精神后, 也可以结合本单元的写法学习重点“学习用具体的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来教学, 并让学生具体地总结出写人记事的文章的表现手法。在学习五年级的“人物描写课文一组中”紧扣本组人物描写的训练要点, 充分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写动作细节描写、神态细节等, 让学生模仿课文练笔后, 再运用所学的方法修改以前的习作。这样学生会在领悟一定的方法后写起作文就不会无话可说。否则, 一只还不会走路的鸟怎么能飞上高空呢?

2.写法指导

读写结合的写法指导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揣摩阅读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习作的开头结尾、构思选材, 以及描写叙述等作文方法的适当讲解。但讲解需要把握一个“度”, 若过细, 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定格组装起来, 就会出现“孪生”作文, 甚至千人一面。若不讲解指导, 则会出现“无头苍蝇撞哪儿是哪儿”。

三、写中提高阅读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联系并相互作用的。阅读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反之, 写作也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写作是学生所积累、沉淀下来的语言的再运用, 是一种创作活动。当学生写作遇到词句不够优美活泼时, 当学生遇到材料不够丰裕时, 当学生遇到构思困难时, 教师就应该结合课文进行启发引导, 让学生从生活实践中、阅读实践中去寻找、提炼。

如教学《荷叶圆圆》后, 老师结合第一学段课标对写话要求:“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给学生设置一道拓展练习 (写话类的) , 围绕“其他小伙伴会把荷叶当做什么?”来写, 学生在模仿课文的写法时, 写出了:蝌蚪、蚂蚁、蝴蝶、乌龟等。同时, 学生在动笔写作时竟也能理清课文在表达时 (水珠、蜻蜓、青蛙、小鱼) 是按天上、半空中、陆地、水里的从高到低的顺序来排列的。学生的这一自主发现将能有效地提高其自身的阅读能力, 当然, 理清顺序这也是阅读的一种能力。

四、结语

读写结合作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广受好评, 在读写实践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读写能力。读写结合的习作教学中, 以阅读为基础, 读中学写, 写中促读, 使读写真正结合起来, 习作不仅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 还把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真正知道写什么, 懂得怎么写, 进而喜欢阅读与写作, 实现爱读写、会读写。

摘要:阅读与写作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融合的, 阅读教学在积累感悟的同时应渗透习作方法, 写作教学在写法指导的运用、整合间应迁移到阅读积累。只有如此, 语文教学才能由肤浅走向深刻, 由浮躁走向从容,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写作教学,习作方法,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下册)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2]崔峦.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EB].

以读促写学会表达 篇7

句子中的动感美和节奏美。之后, 我让学生说说在哪些情景中也能运用这种长短句的模式, 再练笔, 一学生写道:“下课了, 我们唱着, 跳着, 笑着, 拍着手, 在操场上翻跟头, 跳马, 停下来说说话, 聊聊天。”句式的学习, 顿时让孩子们的句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而后, 在学生的习作中, 也经常能看到长短句的运用了。

二、领悟句子联系, 写片断

小学生初学写作往往不知道该如何表达, 苦思冥想却难以下笔, 原因之一是他们不知道该怎样构思文章, 如果给他一条拐杖扶持一下, 他们就会顺利渡过难关。而教材所选用的经典名篇就是学生最好的拐杖。我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结构方法, 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迁移运用到写作上来。例如教学《火烧云》一课。学生在自学了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形态变化的四小节课文后, 老师简要点拨:你能从中悟出写火烧云形态变化的方法来吗?经探究, 学生悟出课文先写“空中出现了什么?接着写它是什么样子的?最后写怎么变化的。”这样为学生创造性的想象提供了表达思路。学生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 空中的云还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就能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想象用形象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有学生写道:“接着又来了一只青蛙, 跟我读训练的意识, 在读写结合中,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关注语言范式, 写词句

词句是阅读和表达最基础的材料, 在读写教学中词语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理解词义, 更要注重积累和准确地运用词语。在教学中我经常有针对性地挑重点词语让学生说话、写话。在句子的教学

捉的青蛙一模一样, 也那么胖, 也那么跳着, 很笨拙很沉重地跳着, 可是一转眼就变了, 再也找不着了。”

《倔强的小红军》对人物的描写非常传神。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对小红军语言、外貌、行为、心理、神态的描写, 刻画了一个倔强的小红军的形象。学了这篇课文后, 学生就知道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去观察、抓特点进行描写, 写起来也就比较细腻。如有学生写《我的同学》:石津铭和别的同学不一样, 一双大大的眼睛老是眨巴眨巴的, 他的嘴边经常挂着口水, 让人过目不忘。他经常穿冬季校服, 把手插在口袋里, 装出很酷的样子。他那两只大大的招风耳总是呼扇呼扇地动着, 十分可爱。他高兴的时候像一只小兔子, 悲伤的时候像一颗枯萎的小草, 无精打采。热情的时候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焰火, 饥饿的时候像一只野狼, 常常做出饿狼扑食的样子。他喜欢哈哈大笑, 一笑嘴巴就咧成了一个弯弯的月牙。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写起来就不困难了。

三、学习布局谋篇, 写全篇

在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选择与课文不同的表达形式与课文进行比较, 从比较中领悟语言表达的方法, 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效果,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让它们自由生息》这篇课文之后, 我通过描述中, 侧重让学生体会运用不同的修辞类型、句子样式, 是如何让表达更准确、更形象、更生动的。如《绿叶的梦》一课中就通过一系列长短句的变化来表现孩子寻找树叶时那种欢快的画面。课文写道:“我们背着筐, 扛着筢, 奔跑着, 欢呼着, 搂树叶, 坐下来挑选漂亮的叶子。”在熟读的基础上, 我将短句都扩为长句让学生比较, 使学生在比较和体会中感受到

性语言创设情境, 让同学们将这篇课文改写成一篇导游辞, 让他们用导游的方式向大家介绍这个如油画般美丽的城市———瑞士日内瓦。学习了《新型玻璃》后,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新型玻璃,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来介绍自己。学生在兴趣盎然中习得了语言, 也体会到了原来同一题材也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

有时换一个题目, 换一个视角, 运用同样的结构方法也能写出新意来。学了《台湾蝴蝶甲天下》之后, 我让学生想想还可以说“什么甲天下?”有的学生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有的学生说黄果树瀑布甲天下, 有的学生说四川火锅甲天下。我又让学生想想, 我们怀化有什么可以甲天下?学生谈到怀化柑桔、柚子等。学生模仿课文的结构写了一篇文章, 从数量、品种等方面赞美了怀化的柑桔、柚子, 字里行间透露出了对家乡特产的赞美之情。

立足教材以读促写 篇8

一、提炼写作范式, 引领精致习作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范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不论在思想内容、情感态度, 还是语言规范、写作技巧和笔法文风等方面都堪为典范。语文教师应认真地研究、充分地挖掘教材、巧用教材, 从阅读教材中提炼出精巧实用的句、段、篇的写作形式, 并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独具特色又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和写作特点, 提高写作能力。

1. 学习精彩的句式表达。

低、中年级的教学, 多关注一些描绘形象、比喻恰当、比拟形象、排比手法运用恰如其分、关联词使用得当的句子, 并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以及句式特点, 有效建立句子的概念, 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是轻快活泼的现代诗, 文中的语言生动优美, 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这种句式的音乐之美、反复之美、复沓之美, 还有句式的变化之美。

2. 学习典型的段式结构。

典型段式也是好的习作范例。小语教材有多种段式结构, 如总分段式、并列段式、因果段式等, 都是很好的范例, 教师可引导学生模仿、运用。如,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 全文有中心句, 各段有中心句, 可以设计小练笔, 让学生学习这种围绕一句话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再如, 《早》一课, 课文按方位顺序对三味书屋的内部陈设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在引领学生读通读顺, 理出方位顺序的基础上, 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身处的教室进行观察, 按方位顺序进行描述, 这就是一种很管用的把握方位顺序写作的训练。

3. 学习特别的谋篇布局。

小学语文教材选取了多种可供小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的文章结构、布局方法。例如, 春夏秋冬式的《美丽的小兴安岭》, 作者抓住小兴安岭四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游览观赏式的《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按游览的先后顺序, 先写了去双龙洞途中的风光;接着写双龙洞洞口和来到外洞;再写怎样通过孔隙来到内洞;最后写出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旅游已经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大部分学生都曾经随着父母外出旅游过。旅游见闻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是非常宝贵的。学习了这些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旅游经历, 按浏览顺序理清楚、想清楚, 然后写下来。

二、创造训练契机, 强化习作练笔

仿仅仅是习作的低级阶段, 创则是习作的高级阶段。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从仿过渡到创, 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挖掘训练点, 巧妙设计各种训练形式,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 创生文本内容。

文本中常常在某些地方留下空白, 这些空白既可以是内容的深化, 也可以是内容的新解;既可以是情节的衔接发展, 也可以是情节的转折变换, 为学生提供了无穷的遐想与感悟的空间。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捕捉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填补和阐述,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再造想象, 补充情节。

教材中的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 会省略或跳跃某些情节, 教学时, 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心, 并进行合理的构想, 补充省略的情节, 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 进行再造想象。《船长》一课中, “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 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森可怖的薄雾, 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哈尔威“一个手势也没有做, 一句话也没有说”, 但不可能什么都没有想, 这时候, 他会想些什么呢?让学生发挥想象, 替船长想一想, 并写下来。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都会得到训练和提高。

(2) 创造想象, 续写故事。

许多课文的结尾之处常常让人觉得言犹未尽, 如能在此处拓展练笔, 让学生续写课文, 则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创造性的情感体验, 深化文本阅读感受。教学《嫦娥奔月》时, 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我们知道, 下嫁人间的织女被王母强行带走后, 牛郎追织女又演绎了一段凄美的故事。那么, 嫦娥奔月后, 后羿追还是没追呢?没追会有怎样的故事, 追又会有怎样的故事?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续编故事, 既能深化理解课文, 又进行了思维和语言的实践。

(3) 联系实际, 畅谈感受。

感悟升华性练笔是我们平时教学中最常见的, 这一类练笔重在人文思想的提炼与升华, 能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文本的中心内涵。学完《“生命桥”》这篇课文, 可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写下自己学习课文后的感受, 也可仿照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下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这样的练笔能引发学生真实的感受, 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

2. 改变文本体裁。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 重新组织, 重新表达, 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 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材中不少课文都可以让学生换种方式表达。比如, 学完《清平乐村居》, 把诗歌改写成散文;学习了科学小品文《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后进行习作训练:“‘孪生兄弟’的命运为什么不一样呢……”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篇9

紧扣课题, 学会审题

小学语文课本中, 课文的命题方法多种多样, 有的是用人名、地名、物名命题的, 如《詹天佑》《落花生》等;有的是用事件命题的, 如《田忌赛马》;还有的是以中心命题的, 如《一夜的工作》。题目是文章的眼睛, 也是文章的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 我们可以窥视文章的内涵。所以, 我在教学中结合具体课文, 教给学生通过认识题目类型来把握写作特点。凡以人名、地名、物名命题的文章, 离不开叙述人物、事物的特点或在这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凡以事件命题的文章, 其题目就是这件事的高度概括;凡是以中心命名的文章, 所叙述的内容最终都是为了说明这个中心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规律后, 在写作文时就能运用从阅读中学来的审题方法, 分析题目的写作要求, 从而避免了跑题、偏题的发生。

篇中取段, 练写片断

在指导学生读懂、读熟课文的基础上, 还可以参照课文某些段落的写作方法,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进行选材, 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片断练写。如, 教《第一场雪》时, 我先指导学生学习“写雪美”一段。这段首先整体写雪景:“推开门一看, 嗬!好大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接着, 具体写柳树、松柏具有特色的雪后景致。先写静态美:“落完了叶子的柳树上, 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 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再写动态美:“一阵风吹来, 树枝轻轻地摇晃, 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 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一片断, 写自己熟悉的一些事物, 要求学生把片断写具体。这种片断练习, 为大作文训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模仿范文, 练写篇章

范文是学生写作文的借鉴。基于这样的思想认识, 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课文就是范文的作用, 指导学生模仿范文, 练写篇章, 使学生的作文言之有序, 言之有物。如, 教学《落花生》一课时, 在我的启发引导下, 学生知道这篇课文是紧紧围绕“议花生”来写的。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种、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挖掘花生的“品德”。按照这个思路, 作者把重点段写得特别详细, 突出了文章的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 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然后, 以《话说西瓜》为题, 我要求学生仿《落花生》一课的写法, 勾画出思路图:买、切西瓜———吃西瓜———议西瓜———挖掘西瓜的“品质”。重点指导学生写好议西瓜, 即议西瓜的特点、作用:清暑、解渴、治病、营养丰富。挖掘西瓜的“品质”:脚踏实地, 紧紧依偎大地, 不忘大地的养育之恩。由此展开联想, 明确做人的道理。

这样的指导训练, 刚开始会有千篇一律的弊端, 但对每个学生来说, 每次训练都是一次提高, 都有收获, 他们由厌烦作文到爱写作文并产生兴趣。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多, 学生渐渐入门, 全班的作文会从千篇一律到大同小异, 再到百花齐放。

重视背诵, 积累词语

背诵不但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能让学生积累知识, 内化、吸收文章精华并为“我”所用, 最终将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 小学阶段背诵的东西往往可以终生不忘。根据这个特点, 我让学生熟读、背诵一些语言经典的范文。凡课本中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全背, 并逐个检查。对课本中不要求背诵的课文让学生将精彩片段记下来, 并在作文中灵活运用。实践证明, 学生背得多了, 积累的素材就会十分丰富, 所写的文章就会言之有物, 十分精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以读促教】相关文章:

上一篇:课堂指导下一篇:畜牧人才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