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加压钢板

2024-05-11

动力加压钢板(精选八篇)

动力加压钢板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骨科于2010年5月20日-2012年5月20日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有明确的外伤史,并在受伤后24 h内入院就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骨折处疼痛、肿胀、畸形以及活动受限,结合X线检查和CT扫描确诊。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24~69岁,平均(44.39±5.95)岁,起病5~20 h,平均(11.74±3.08)h;对照组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27~64岁,平均(46.21±5.74)岁,起病5~20 h,平均(11.74±3.08)h。所有患者均排除病理性骨折、合并其他部位骨折,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使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复位后将长度适中的LC-DCP充分塑形帖附,调整后使两端跨越骨折线,固定时将其置于骨膜外,由近骨折处向两侧依次钻孔,攻丝开道,选用适中长度的螺钉加压固定。

1.2.2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具体方法同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显效:患者治疗后经X线检查骨折愈合情况良好、无畸形、无感染。(2)有效:患者治疗后经X线检查出现一定程度的畸形愈合但仍在接受范围内,无感染。(3)无效: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出现畸形愈合、愈合不良、影响患肢正常活动。

1.3.2 再骨折发生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再次骨折发生情况,比较两组差异。

1.3.3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

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越高、独立生活能力越强;采用Harris关节评分对患者关节的疼痛程度、功能、畸形与活动度进行评价,得分越高、关节总体功能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例(%)

2.2 两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观察组再次骨折人数1例,发生率为1.67%(1/60),对照组再次骨折人数5例,发生率为8.33%。观察组的再次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由于交通意外、工地事故的多发,各类骨折事件的发生率大幅增加,其中四肢长骨干为最常见的骨折部位。对于长骨干骨折的治疗,内固定已经被广泛接受[3]。动力加压钢板(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DCP)是通过螺钉的轴向作用力使得钢板紧贴骨面,随后依赖其产生的巨大摩擦力保证肢体负重时力在骨面与钢板间传导,以此确保骨折断端的加压有效性,增强固定稳定性,同时也简化了操作程序[4]。使用动力加压钢板的患者可以早期进行肢体锻炼,促进骨折良好愈合。动力加压钢板的使用虽然有以上诸多优点,但是其带来的问题也不可忽略。动力加压钢板坚强内固定可能造成接触面的骨质疏松,造成钢板去除后的再次骨折[5]。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imited contact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LC-DCP)应运而生[6]。有专家认为钢板对于皮质骨血运的干扰程度与其接触面积呈正相关,相对减少接触面积可以有效改善与钢板接触的骨面的血运,减少其骨质破坏[7],LC-DCP与骨质接触面的两边呈现波浪形,大幅减小钢板与骨质的接触面积,从而达到减少对骨质血流的影响效果[8]。

本文主要分析动力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组接受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可见使用LC-DCP可以明显提高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杨建松等[9]通过47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对比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观察组接受治疗后其再次骨折发生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33%,可见使用LC-DCP可以明显降低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再次骨折发生率;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Barthe评分(71.73±8.83)分,Harris评分(68.38±7.7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Barthel评分(51.48±5.64)分,Harris评分(54.27±6.06)分,可见使用LC-DCP可以明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熊雁等[10]通过对32例行LC-DCP内固定术患者治疗后,认为有限动力加压接骨板治疗术后无感染,也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病例发生。

综上所述,使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可以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再次骨折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分析动力加压钢板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骨科2010年5月20日-2012年5月20日收治的四肢长骨骨折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0例,观察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治疗效果、再次骨折发生率、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情况,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受治疗后的再次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关节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可以明显提高其治疗效果,减少再次骨折发生率,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

关键词:动力加压钢板,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四肢长骨干骨折

参考文献

[1]郭德全,羊国民.肱骨干骨折三种内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6):1932-1934.

[2]张巍,罗从风,曾炳芳.四种不同内固定法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剪应力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0,1(211):1069-1073.

[3]周荣兴,任前贵.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6):477-478.

[4]Dietz S O,Muller L P,Gercek E,et al.Volar and dorsal mid-shaft forearm plating using DCP and LC-DCP:interference with the interosseous membrane and forearm-kinematics[J].Acta Chir Belg,2010,110(1):60-65.

[5]林卓锋,杨云海,熊文华.胫骨中下段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与骨折愈合率的相关性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2,8(7):61-63.

[6]张淼,程国田.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折[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7):146-147.

[7]Hoerdemann M,Gedet P,Ferguson S,et al.In-vitro comparison of LC-DCP-and LCP-constructs in the femur of newborn calves-a pilot study[J].BMC Vet Res,2012,8(1):139-145.

[8]黄华伟,黄勇全,陈文明,等.有限接触加压钢板与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前臂骨折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1):1422-1423.

[9]杨健松,胡栢均.股骨干骨折愈合率与选择治疗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6(4):335-336.

动力加压钢板 篇2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四肢骨折;临床实践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126-02

近年来,现代工业发展迅速,机动车辆日益增多,由工程建设、交通事故引发的四肢骨折越来越多,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疗效佳,已得到临床普遍肯定和关注[1],本研究为50例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来源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月入住我院的四肢骨折患者100例,按信封法随机分组,50例实验组患者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25~56岁不等,平均(31.2±2.5)岁,损伤部位:25例股骨,5例胫骨,20例桡骨;骨折性质:35例为开放性骨折,15例为闭合性骨折。5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30:20,年龄24~57岁不等,损伤部位:24例股骨,6例脛骨,20例桡骨;骨折性质:36例为开放性骨折,14例为闭合性骨折。入选病例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存在可比性(P>0.05)。

1.2一般方法术前均行X线检查、常规检查、化验(如心电图、心功能、肺功能、血尿常规等),行骨牵引,固定骨折处,肿胀者适当应用药物,感染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及营养支持。

1.21实验组硬膜外或全身麻醉,复位,在骨折近端或远端做切口,逐层分离软组织,选择长度适宜、形状合适的LCP,将LCP置入肌肉下骨膜间隙,X线透视下调整钢板位置,后植入3~4枚锁定螺钉(若患者为老年人,为其选择双皮质锁定螺钉),术后缝合皮肤,做封闭负压引流,常规止痛,给予抗感染治疗(静脉滴注抗生素,时间以3~7d)[2]。

1.22对照组常规进行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其他处理措施同实验组。术后辅助患者进行肢体、关节锻炼,适量应用抗活血化瘀药物并按摩肢体。

1.3疗效评定统计两组骨折愈合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1.4数据处理应用SPSS11.0进行统计学处理,涉及资料均为计数数据,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n(%)]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四肢骨折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比较实验组(n=50)骨折愈合效果为优、良、可、差的例数分别为31例、17例、2例、0例,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0%,对照组(n=50)骨折愈合优良率为74%(19例优,18例为良,10例为可,3例为差),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愈合优良率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9.115,P<0.05)。

2.2两组四肢骨折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实验组共3例出现并发症(2例为内固定松动,1例为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15/50,9例为内固定松动,3例为感染,2例为骨不连,1例为骨髓炎)。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意义(χ2=9.662,P<0.05)。

3.讨论

四肢骨折属骨科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有病情严重、发病率高、合并症多的特点,近年来,四肢骨折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为患者应用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患者生理及心理负担。

大量研究结果显示[3],为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6.0%,并发症发生率为6%,均优于对照组的74%、30%(P<0.05),与相关报道一致[4],提示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创伤小,稳定性高、疗效显著。

临床上治疗四肢骨折的方法较多,但疗效各异,石膏、牵引固定等是治疗四肢骨折的传统方法,但以上方法对患者软组织损伤大,治疗后恢复慢;常规解剖钢板需依靠骨面和钢板之间的摩擦力起到固定作用,但它对骨造成的损伤较大,患者容易出现软组织坏死或缺血,预后不良。

锁定加压钢板是一种新型骨折固定材料,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理,LCP应力可通过固定钢板由近端螺钉传向远端螺钉,它比解剖钢板具备更强的抗扭转、抗弯曲能力,可有效提供稳定的微环境;LCP可与骨形成内支架式固定结构,可避免骨与钢板摩擦,获得较佳的内固定效果,钢板和骨无需紧密粘附,这样可保护伤患处组织血供,减少骨膜损伤,降低骨组织坏死率,利于骨折愈合;LCP锁定孔的内螺纹能与锁定螺钉尾端螺纹完全吻合,可从整体上对粉碎性骨折块进行加压。

与解剖钢板相比,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稳定性强,创伤小、固定效果好,并发症发生率低,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中应用价值高于解剖钢板。

综上所述,为四肢骨折患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疗效确切,安全性好,锁定加压钢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各级医院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莫丕禄.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52例临床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3,02(10):194+196.

[2]和忠桂.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3,16(33):139+141.

[3]王志红.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 中国卫生产业,2014,09(07):139-140.

[4]单旭彬. 锁定加压钢板在治疗四肢骨折中的临床价值[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06(10):753-754.

动力加压钢板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82例,年龄23~69岁,平均(40.5±18.7)岁;男53例,女29例;致伤原因:车祸伤患者46例,高处坠落患者6例,跌倒损伤患者8例,重物压砸患者4例,机器绞伤患者18例。所有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均为新鲜骨折,从受伤到接受清创的时间为1~9 h,平均(3.6±1.4)h。将所有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41例为对照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的患者41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间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平均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都采用仰卧位,采取臂丛神经麻醉方法。从患者肱骨后侧的切口入路,于肩峰后缘和尺骨鹰嘴连线上做一个切口,切开患者的浅筋膜后,对其肱三头肌的长头和外侧头间隙进行分离。将食指插入到患者肱三头肌近端的两个浅头之间V形沟中,采用钝性或锐性对其进行分离,根据手术的需要向远侧方向将此两头进行分离。由于在患者的V形沟深处存在桡神经和伴行血管横过肱骨,手术过程中要解剖出患者的桡神经并对其加以保护。分开肱三头肌内侧头后,要将患者的外侧肌间隔打开,避免手术卡压患者的桡神经,尽量暴露出患者的肱骨远侧。如果患者的骨块较大,需要对其进行螺钉固定。如果患者的骨块较小,可以使用细克氏针对其进行临时固定。对照组患者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剥离患者的骨膜后,尽量暴露出骨折的断端,对其进行复位后使用多次预弯的塑形钢板放于患者肱骨后方用螺钉固定,材料由天津威曼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生产。观察组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清理患者的断端后,剥离其断端周围的骨膜稍,对其进行复位后使用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放于患者肱骨后方用螺钉固定,材料由山东威高集团生产。对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需要取其部分松质骨填塞到骨折的缝隙间。患者试行活动肘关节时,需要注意被动功能,放置负压引流管,将其桡神经固定于骨折处周围软组织床中,冲洗术野并止血,缝合患者的刀口。术后24~48 h内拔除引流管,常规使用抗生素4~7 d,对有神经损伤的患者,可以给予弥可葆0.5 mg/d静脉注射,并加强手部的被动活动,根据患者的骨折处骨痂的生长情况逐渐扶拐负重进行功能性恢复锻炼。所有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在治疗期间,经医护人员果断、快速、有效地处理,无一例死亡。并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术后随访。

1.3 疗效判定

(1)优:患者肘关节伸曲度>110°,无明显疼痛;(2)良:患者肘关节伸曲度数>60°,有轻微疼痛,偶尔使用止痛药可明显缓解,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不大;(3)差:患者肘关节伸曲度数<60°,经常疼痛,患者的患肢只能作为支撑物使用,对患者日常活动的影响很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情况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5.145,*P=0.023

2.3 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后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比较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100,*P=0.043

3 讨论

肱骨中下段骨折是当前我国较为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肱骨干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2%[3]。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是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但手术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患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4]。加压钢板内固定配合植骨可以大幅提高治愈率,使得肱骨骨不连的治愈率达到70%以上[5]。目前主要使用的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和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

有研究表明,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引发的并发症较少[6],且具有诸多优点:(1)锁定加压钢板仅存在于患者体内,而不像螺钉与外界直接接触,大大减少了钉道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后,患者的骨与钢板之间的距离比外固定器的间距小很多,与钉板相匹配且力臂较短,使得固定更为牢固。(3)锁定加压钢板是一种独特的角度固定钢板,螺钉头和钢板均具有螺纹,而钉板是没有螺纹的,对于发生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4)锁定加压钢板紧贴于骨面,安装过程中无需对患者骨膜进行剥离,大幅较少了对骨膜的破坏,从而保护了患者骨骼血运的功能。(5)解剖型锁定加压钢板不需将患者的骨折块拉向骨板,避免了术后预弯塑形钢板的麻烦,简化了手术过程。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的固定程度不可靠,患者发生骨愈合畸形或骨不连的现象较为严重,治疗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优于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锁定加压钢板是复杂肱骨干骨折患者的理想植入物,但在手术过程中,一定要对患者的桡神经加以保护,尽量避免对患者骨膜的剥离,保护患者骨骼血供的功能,尽量减少对患者软组织的损伤,谨防术后骨骼移位的发生。

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说明对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可以在早期更好地控制骨折给患者带来的持续伤害,稳定骨折处且利于治疗的进行,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总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对肱骨中下段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在术后能够更好地促进患者的早期功能性恢复锻炼,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性,使得肘关节早日活动,可以加快恢复的速度和效果。

综上所述,采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对患者机体软组织损伤较小且固定牢靠,患者骨折愈合时间较早,利于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恢复性锻炼,大幅降低了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周荣兴,任前贵.两种钢板内固定治疗长骨干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6):477-478.

[2]谢斌,李其庆,王雷.锁定加压钢板和动力加压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5):23-25.

[3]Court-Brown CM,Caesar B.Epidemiology of adult fractures:a review[J].Injury,2006,37(8):691-697.

[4]何从科.动力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30例临床疗效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8,22(6):506-508.

[5]甄平,刘兴炎,王宏东,等.肱骨骨不连的手术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9):806.

动力加压钢板 篇4

关键词:前臂骨干骨折,锁定加压钢板,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近几十年来,长骨骨折治疗越来越强调生物固定。对非锁定钢板骨折固定而言,螺钉通过其轴向力施压于钢板产生钢板-骨界面摩擦力而达到结构体负载时稳定。骨-钢板接触面积的大小影响着骨折端(尤其是骨膜)的血运。LC-DCP减少约50%钢板-骨界面接触面积,从而减轻对骨折血运破坏,促进钢板下骨痂的形成。但钢板-骨界面间融汇、靠摩擦力达到结构体稳定等问题仍未解决,故易出现局部感染播散、内植物松动断裂、内植物移除术后再骨折等风险[1,2]。锁定加压钢板(LCP)有着与传统钢板完全不同的固定原则,其可能的优点包括更好保护骨折血运、提高骨折愈合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感染率及减少内植物移除后再骨折率等[3,4,5,6]。尽管大多动物实验及力学测试支持了上述理论优势,但亦有不同的实验结论[7,8]。有鉴于此,将之与传统加压钢板(LC-DCP)进行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实为必要。因钢板固定仍是前臂骨干骨折最佳固定方式,故本课题选前臂骨折为研究对象。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年龄大于10岁、排除病理性骨折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无长期使用皮质激素史、无多发伤的患者,均纳入研究对象。自2000年来,符合上述条件的前臂骨干骨折患者91例(144处骨折),随机分为LCP固定治疗组(简称LCP组,n1=45)和LC-DCP固定治疗组(简称LC-DCP组,n2=46),其中LCP治疗组1例尺骨闭合骨折患者失访,两组在性别构成、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软组织损伤状况均具有可比性(P>0.05),具体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伤侧臂丛麻醉,术前30 min静脉滴注头孢唑啉钠1.0 g,上臂止血带下尺、桡骨骨干骨折均采用背侧切口,随机采用4.0 mm钛质LCP(美敦力威高骨科器械有限公司)和3.2 mm钛质LC-DCP(中意合资苏州优贝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行骨折内固定。LCP组锁钉均采用双皮质固定,两组中简单骨折均使用加压技术固定,粉碎骨折使用桥接技术,且尽量少剥离骨膜,术后记录手术时间、骨膜剥离量、诸如螺钉滑丝之类的术中并发症。术者被询问手术的难易程度、更愿选择哪种钢板。所有患者术后每隔3~4周随访1次直至发现骨折愈合证据。术后2、4和12个月分别评估随访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22个月(14~39个月)。长期随访率为99%。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t检验比较两治疗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χ2检验比较LCP组中简单骨折与粉碎骨折术后并发症,比较LCP、LC-DCP两组间骨痂量、运动范围评分及疼痛评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时间

平均手术时间LC-DCP组96 min(35~280 min)与LCP组91 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

2.2 骨折愈合

正侧位X线摄片提示骨折间隙完全消失定义为骨折愈合,若术后6个月(或更久时间)骨折间隙仍存在或无进行性骨痂生长者定义为骨折延迟愈合。LCP组3例患者、LC-DCP组5例患者骨折延迟愈合,两组均无不愈合。LCP组闭合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8周(9~40周),开放性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9周(10~41周);LC-DCP组闭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8周,开放性骨折18周。

2.3 复位质量和骨痂量

独立的研究人员通过影像资料判断骨折是否解剖复位。若骨折精确恢复对位对线或楔形骨折块通过拉力螺钉复位固定均定义为解剖复位;若骨折仅恢复排列但未精确对位对线则定义为非解剖复位。两治疗组解剖复位百分比均为43%,其余为非解剖复位。

骨折处骨痂量分为无骨痂、少量骨痂、中量骨痂及大量骨痂4类,同样由独立的研究者通过影像评估。LCP组58%骨折愈合时为少量或无骨痂,31%为中量骨痂,11%为大量骨痂;LC-DCP组59%少量骨痂,28%中量骨痂,13%大量骨痂。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解剖复位后,骨折愈合时LCP组骨折端中量或大量骨痂21%,LC-DCP组25%;非解剖复位时,LCP组中量或大量骨痂58%,LC-DCP组中量或大量骨痂54%,两种复位状况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值分别为0.77和0.78)。LCP及LC-DCP组内,骨折解剖与非解剖复位比较,骨痂形成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值分别为0.014和0.049)。

2.4 运动范围及疼痛评估

本研究参照ANDERSON等[9]所述运动范围法评估功能结果,见表2,根据疼痛与运动、药物需求的关系评估疼痛见表3。数据结果表明,就运动范围(P=0.383)及疼痛程度(P=0.228)而言,LCP组与LC-DC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注:1)腕关节背伸-掌屈丢失<10%,旋前-旋后<25%;2)腕关节背伸-掌屈丢失<25%,旋前-旋后<50%;3)腕关节背伸-掌屈丢失>25%,旋前-旋后>50%

2.5 并发症

LCP组内一闭合性尺骨骨干骨折、LC-DCP组内一开放性桡骨骨干骨折患者术后2周出现深部感染,前者切开引流并抗生素应用后骨折延迟愈合,后者术后3周取出内植物并予石膏外固定、抗感染治疗2周后感染控制,骨折延迟愈合。螺钉拔出见于LC-DCP治疗组内一年龄66岁尺桡骨开放性骨折老年患者,加用石膏外固定后骨折愈合。内植物取出术后LCP组一桡骨骨折患者锁钉钉道处再骨折发生。

3 讨论

切开复位内固定是前臂骨折最常采用的治疗方法。1975年,ANDERSON等[9]报道桡骨骨折愈合率98%、尺骨骨折96%。CHAPMAN等[10]1989年报道92%患者获得极好或满意的临床结果,感染率为2.3%。本研究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相似。

LCP相对LC-DCP有着不同的固定理念,但在前臂骨干骨折的治疗中两内植物均显示出有效的结果。本研究显示骨折愈合的方式受骨折复位的质量而非内植物的类型影响。解剖复位时,任何一组均只有少量骨痂形成。

钢板固定通过应力遮挡阻止骨折移位,这可导致钢板固定节段骨萎缩或骨质疏松。以往文献报告内植物取出后再骨折率为4%~25%[9,10],本研究患病率为2%,可能与本组排除病理性骨折及多发伤患者有关。WADE等[11]认为,简单骨干骨折不适合LCP固定,本研究表明采用联合加压技术可降低简单骨干骨折不愈合风险。

本研究并不支持LCP较LC-DCP降低手术并发症这一假设。两内植物均表现出非常低的并发症率。LCP采用双皮质固定,似乎增加手术时间,增大内植物取出术后再骨折风险,但LEUNG等[12]在比较LC-DCP与Pc-Fixtor对前臂骨折治疗的影响中发现,尽管使用单皮质固定,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出现术后针道再骨折。

设计研究时,理想状况应为术者术前方知手术器械,避免术者因个人喜好对不同患者内植物选择时发生偏见,但因随机对照研究限制,术者从研究一开始便已知晓。因此,笔者限定本研究中手术均由经验丰富外科医师完成。几乎所有病例中,术者均表示两治疗组手术难易无差异。

本研究中另一问题是影像评估。评价骨折愈合时,部分病例骨折间隙术后立即复查便不可见,在解剖复位病例中尤其如此。而且,有人认为,内植物遮盖一大段骨骼,这使得推断更加困难。然而,笔者复习所有的影像资料,尽量准确评估骨折愈合状态。但在评估骨折复位质量及骨痂量时,即使由独立的观者评估,亦可遭受评估者对内植物的偏见。

笔者相信,两内植物就骨折愈合率、并发症等指标而言,公平的评价有待于多中心对照研究比较。本研究结果并不支持LCP理论上的诸多优势。根据目前研究,本研究的结论是,两内植物在前臂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中表现相似的结果。

参考文献

[1]PERREN SM.Evolution of the internal fixation of long bonefractures.The scientific basis of biological internal fixation:choosing a new balance between stability and biology[J].J BoneJoint Surg Br,2002,84:1093-1110.

[2]BROOS PL,SERMON A.From unstable internal fixation to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operative fracturetreatment[J].Acta Chir Belg,2004,104:396-400.

[3]GREIWE RM,ARCHDEACON MT.Locking plate technology:current concepts[J].J Knee Surg,2007,20:50-55.

[4]CANTU RV,KOVAL KJ.The use of locking plates in fracturecare[J].J Am Acad Orthop Surg,2006,14:183-190.

[5]EGOL KA,KUBIAK EN,FULKERSON E,et al.Biomechanicsof locked plates and screws[J].J Orthop Trauma,2004,18:488-493.

[6]FRIGG R.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An osteosynthesisplate based on the Dynamic Compression Plate and the PointContact Fixator(PC-Fix)[J].Injury,2001,32(Suppl)2:63-66.

[7]LEUNG F,CHOW SP.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 in the treat-ment of forearm fractures:a prospective study[J].J Orthop Surg(Hong Kong),2006,14(3):291-294.

[8]STEVENS CT,TEN DUIS HJ.Plate osteosynthesis of simpleforearm fractures:LCP versus DC plates[J].Acta Orthop Belg,2008,74(2):180-183.

[9]ANDERSON LD,SISK D,TOOMS RE,et al.Compression-platefixation in acute diaphyseal fractures of the radius and ulna[J].JBone Joint Surg Am,1975,57(3):287-297.

[10]CHAPMAN MW,GORDON JE,ZISSIMOS AG.Compres-sion-plate fixation of acute fractures of the diaphyses of the ra-dius and ulna[J].J Bone Joint Surg Am,1989,71(2):159-169.

[11]SMITH WR,ZIRAN BH,Anglen JO,et al.Locking Plates:Tips and Tricks[J].J Bone Joint Surg Am,2007,89(10):2298-2307.

动力加压钢板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3月-2013年9月的四肢骨折患者 (剔除合并有糖尿病、结核、肥胖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患者) 为研究对象, 共120例, 为了便于对比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60例中男女比例为37:23, 患者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为43.5岁;骨折的原因主要是摔伤、交通意外以及被高处跌落物品砸伤所致, 其中胫腓骨骨折32例, 尺桡骨骨折5例, 锁骨骨折8例, 肱骨骨折10例, 股骨骨折5例;病程1 h至3.5 d, 平均时间为1.5 d, 采用锁定加压钢板作为内固定治疗。乙组的6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28, 年龄20~72岁, 平均年龄为46岁;骨折的原因与甲组的相同, 其中胫腓骨骨折28例, 尺桡骨骨折7例, 锁骨的骨折12例, 肱骨骨折10例, 股骨骨折3例;病程1 h至4 d, 平均时间为2 d, 采用普通加压钢板作为内固定治疗。甲、乙两组的资料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 应该对其骨折部位进行X线检查 (型号为DFW-10B) , 以确定患者的骨折情况, 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使用CT检查 (型号为Brilliancetm CT 16 slice) [1]。

1.2.1 术前治疗

两组均常规完善手术前各项相关检查, 术前应用石膏临时固定患肢或行骨牵引制动, 抬高肢体消肿并适当应用消肿药物治疗。对于开放性骨折患者均先行清创闭合伤口, 待其肢体肿胀消退及局部炎症控制后方行手术治疗, 此类患者的术前治疗时间平均为5 d。术前2~0.5 h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麻醉方式的选择:单一肢体骨折选择臂丛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 多发骨折则选择气管插管下全麻。通过测定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对比患者的骨折部位和健全的肢体部位选择适合的内固定钢板[2]。

1.2.2 手术治疗

甲组患者应用MIPO技术进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治疗。选择适合的麻醉成功后, 在G型臂X光机透视帮助下对骨折端进行适当的闭合复位。于骨折部位的远近两端分别作一3~5 cm与骨干平行的切口, 将其周围的软组织分层次的剥离开来, 尽量的避免伤到骨膜, 通过长弯手术剪令软组织形成隧道状。为了确保钢板与骨折部位能更加匹配, 可以对其进行微调塑形, 让其能更好的固定时减少钢板对周围组织的不利影响。然后将锁定加压钢板从皮下或肌肉下的隧道空隙里植入进去, 分别于两切口处在直视下拧入螺钉, 完成钢板的固定[3]。乙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普通加压钢板内固定的治疗方法。选择适合的麻醉成功后, 于骨折部位作相应的手术切口, 显露骨折端并尽量减少骨折端周围组织血运的破坏和骨膜的剥离。选取合适的钢板, 塑型后使其完全紧密地贴合在骨质表面, 钻孔后以6~12枚螺钉固定[4]。

1.2.3 术后治疗

患者术后24 h内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抬高患肢消肿, 应用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指导患者做伤肢的肌肉等长收缩及主动被动的关节屈伸功能练习。术后48~72 h内复查拍片, 以了解骨折复位情况及内固定物位置有无偏差, 并对存有偏差的螺钉作及时调整[5]。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病例均获得10~18个月随访, 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出现概率、骨折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 根据以下的资料来对两组治疗方法的疗效进行评价: (1)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2) 术后1、3、6、12及18个月的X线检查骨折处骨痂生长及塑形情况 (3) 骨折愈合后骨折肢体负重及骨折部位邻近关节活动情况[6]。使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来评定两组的治疗效果。“优”即为表示患者骨折愈合出色, 肢体功能正常, 关节活动度达到原有的90%以上;“良”表示患者骨折愈合良好, 伤肢关节活动度达到原有的80%~90%;“中”表示患者骨折愈合正常, 伤肢关节活动度达到原有的60%~80%;“差”表示患者骨折愈合正常, 伤肢关节活动度低于原有的60%[7]。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采用率 (%) 表示数据, 通过χ2检验[8],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johner-Wruhs评价标准

120例患者中, 甲组患者在5~7个月之间骨折愈合良好, 愈合率100%, 使用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定两组治疗效果, 可知甲组的优良率是93%, 乙组为72% (P<0.0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

甲组在治疗后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为6.0%, 乙组为28.3%,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3 讨论

根据johner-Wruhs评价标准评定后可知, 使用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方法的优良率达93%, 而乙组为72%, 两者优良率相差大, 在经过透视仪对骨折部位的恢复愈合进行观察后确定, 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方法比之普通加压钢板内固定对骨折拥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该种治疗方法并发症出现的概率低, 有效的减缓了四肢骨折对人们生活水平的影响, 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查天文.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8) :111-112.

[2]段玉才.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 (学术版) , 2014.

[3]钱斌锋.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4, 5 (24) :119-120.

[4]杨耀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42例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4, 22 (5) :175-176.

[5]王洪.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疗效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1) :55-56.

[6]袁文杰.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3) :3083-3084.

[7]杜杨, 关娟.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 2012, 13 (12) :80-81.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8 例, 男15 例, 女13 例;年龄25~69 岁, 平均46 岁。致伤原因:摔伤5 例, 高处坠落伤12 例, 交通事故伤11 例。按AO分型[1], 31A1型10 例, A2型7 例, A3型11 例, 手术距外伤时间1~14 d。合并原发性高血压15 例, Ⅱ型糖尿病9 例, 冠心病或心功能不全8 例, 术前均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好转或控制后再进行手术。术前胫骨结节骨牵引24 例。

1.2 手术方法

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 患者仰卧于骨科牵引床, 臀部垫高。取大转子上2 cm至转子下股骨近端10 cm切口切开, 切开阔筋膜 (张肌) 及股外侧肌, 显露大转子外侧及部分前方和股骨上段外侧, 暴露骨折部位, 了解骨折移位情况。内侧和后侧不剥离骨膜并尽量减少软组织剥离。大转子前方及外侧骨折块在牵引下予以解剖复位, 小转子部采用骨钩提拉复位, 如骨折块较小可采用薇乔线捆扎。复位满意后, 选取合适钢板置于合适位置, 此时锁定板近端能覆盖大转子并起扶持支撑作用, 复位钳或克氏针临时固定。在导针引导定位和C型臂X线机透视下, 兼顾15°左右前倾角沿股骨矩力线向颈头方向拧入3根锁定钉, 注意锁定钉尖离股骨头关节面1 cm, 颈干角固定维持于135°, 即获得对骨折近端稳定、确实的固定。小转子和骨干部根据骨折线长短拧入2~3根常规螺丝钉固定和加压后, 再用2~3根锁定钉锁定。放置引流管, 逐层关闭切口。

1.3 术后处理

患肢置于中立位, 常规抗生素应用7 d, 继续对内科合并症治疗, 骨质疏松患者加用抗骨质疏松治疗。拔引流管后即逐渐功能锻炼。一般情况好, 骨折稳定、无骨质疏松患者, 2周后可扶拐不负重下地, 4周开始逐渐负重。不稳定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6周后根据X线复查情况再决定是否逐渐负重。

2 结果

28 例患者中, 4 例输血, 输血量为200~400 mL。手术时间80~120 min, 平均100 min, 手术过程平均透视3~4次。全部患者得到定期X线复查和随访, 随访时间6~20个月, 平均11个月。参照黄公怡[2]的标准评定临床疗效, 优:骨折愈合良好, 无髋内翻或外旋畸形, 行走无痛, 下蹲达到或接近正常范围, 功能恢复到骨折前状态。本组14 例。良:骨折愈合良好, 有轻度髋内翻, 患肢短缩2 cm, 行走无痛, 需或无需用手杖支持, 功能恢复接近正常, 病人与家属尚感满意。本组12 例。差:骨折愈合差, 有重度髋内翻或外旋畸形, 髋关节疼痛, 功能明显受限。本组2 例。其中1 例65 岁患者, 髋内翻畸形25°愈合, 但尚可扶拐行走, 年龄较大, 未再进一步处理;另1 例患者, 患肢向后成角20°伴下肢短缩2.5 cm畸形愈合, 因不负重时无疼痛, 拒绝再次处理。本组优良率达92.7%。典型病例为一31 岁女性患者, 影像学资料见图1~2。

3 讨论

锁定加压钢板是近年在总结了大量标准接骨板、螺丝钉及内固定支架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全新的钢板和螺钉系统。它既能运用AO标准的接骨板和螺丝钉技术, 也能运用内固定支架原则, 或两种方法结合使用。它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a) 不会造成一期复位角度的丢失。一期复位角度的丢失是由于接骨板塑形与骨的解剖形状不匹配, 螺丝钉发生牵拉效应所造成的骨折块复位角度丢失。锁定加压钢板带锁定头的螺丝钉被牢固锁扣于接骨板后, 不再需要进一步拧紧螺丝钉, 骨折块也不会被拉向接骨板便被稳定地固定在钉板锁扣时的位置。即便锁定加压板未达到充分的解剖塑形, 复位仍可得到维持;b) 不会造成二期复位角度的丢失。普通螺丝钉由于没有锁扣于接骨板, 会发生松动或沿螺钉长轴向外发生位移。锁定加压板有内固定支架样作用, 带锁定头的螺钉被牢固锁扣于接骨板后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 借此整体对抗和传递载荷应力, 复位后的骨折块在应力作用下不会发生移位, 二期复位角度的丢失被降到最低点。其在应力作用下的高度稳定性, 尤其适用于粉碎性或分离性骨折;c) 对骨膜无压迫。带锁定头的螺钉被牢固锁扣于接骨板后, 接骨板和骨面不会产生额外的压应力, 降低了骨膜的损伤, 尽可能多地保留了血运, 有利于骨折的愈合;d) 具有旋转稳定性的固定。钢板螺钉孔的非对称设计, 在骨折块中至少拧入2根锁定钉, 能获得稳定、确实的固定, 可对骨折粉碎区进行桥接并具有良好的成角和旋转稳定性。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

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准确复位, 坚强固定, 使患者早期活动, 防止长期卧床引起的致命并发症, 尤其是老年人手术治疗应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AO的治疗方法是采用加压滑动鹅头钉内固定术, 类似的方法有Richard钉, DHS系统等等, 该法固定牢固, 治疗效果较好而被临床普遍接受, 但手术创伤大, 固定力臂长容易发生断钉断板, 同时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髋部骨强度差, 早期负重可引起股骨头骨质切割、螺钉穿透。李健等[3]认为DHS系统对转子间骨折EvansⅠ、Ⅱ、Ⅲ型骨折效果好, 而对EvansⅣ型则疗效较差, 并发症多, 存在争议, 甚至考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或人工股骨头置换。近十余年来, 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术如重建钉或Gamma钉被广泛应用于转子间骨折, 该法符合生物学要求, 通过髓内固定, 对骨折愈合干扰小, 缩短了固定力臂, 克服了断钉的危险。但其术中不能加压, 小粗隆不能固定。颈干角固定为130°, 缺乏选择性。骨质疏松明显、髓腔较宽大者易发生髓内钉远端的股骨干骨折。此外, 对于粗隆部粉碎性骨折, 插入髓内钉后易发生骨折块分离而不利于愈合[4]。有作者报道Gamma钉潜在创伤并不比传统的DHS方法小, 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改善与DHS相当[5]。有别于上述手术方法, 本组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部骨折28 例, 患者平均年龄46 岁, 优良率达92.7%,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我们的体会是, 该法手术时间短, 术中出血量少, 操作相对简便, 手术创伤相对较小, 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良方法, 值得进一步推广[6]。

术中注意事项:a) 钢板的设计参照股骨近端特定的干骺端-骨干解剖形态, 股骨颈部的锁定钉与钢板设计有固定的135°颈干角, 但没有前倾角设计, 其应用时必须在C型臂X线机下定位兼顾前倾角。一般不需进行预弯, 如不贴服粗隆部骨质, 排除放置位置因素, 多数情况下是骨折块复位不良, 必须再次解剖复位;b) 必须沿螺纹孔中心线垂直拧入锁定钉才能达到确实的锁扣, 斜向拧入会降低成角稳定性。与解剖型钢板头端3个大孔穿入的常规加压松质骨钉不同, 进入股骨头颈部的是3根锁定钉, 必须尽量一次沿轴线准确拧入并且不能自由变换角度, 135°颈干角才能维持。导针定位不准确、折块复位欠佳等原因多次试行拧入拧出该头颈部的3根锁定钉可致钉道失稳, 列为禁忌;c) 单纯通过带锁定头的螺丝钉和接骨板不能完成骨折的复位。小转子分离骨折块复位对维持股骨矩承接应力至关重要, 恢复股骨近端内侧支撑, 重建内侧皮质的完整性, 有利于减少钉板张力, 减少髋内翻的机会。多数情况下可经钢板穿入常规螺钉或锁钉固定, 有时甚至经钢板外用1枚拉力螺钉固定;d) 组合使用常规和锁定螺丝钉的内固定方法。术中如果已经先使用常规螺丝钉, 再拧入锁定钉将非常容易。但如果先使用锁定钉固定接骨板和骨块, 不宜在相同的骨块上再拧入常规螺丝钉, 该种情况下必须拧松锁定钉, 常规螺钉拧紧后再拧紧锁定钉;e) 关于动力加压作用。锁定加压接骨板螺钉孔由两部分组成, 即带有锥形螺纹的锁定孔和动力加压单位螺钉孔, 偏心拧入后者可产生动力加压固定。钢板中心应对应于粗隆骨折部, 头颈部被锁定钉固定后, 股骨干部动力加压孔内拧入标准螺钉便能达到对粉碎折块间的加压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和总结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5年6月至2008年2月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28例, 按AO分类, A 1型10例, A 2型7例, A 3型11例。结果术后随访6~20个月, 平均11个月。参照黄公怡评分标准进行评价, 优14例, 良12例, 差2例, 优良率为92.7%。1例髋内翻畸形25°, 1例畸形愈合伴下肢短缩2.5 cm。结论锁定加压钢板组合使用常规和锁定螺丝钉内固定方法, 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优良方法, 尤其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

关键词:股骨转子间骨折,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98.

[2]黄公怡, 王福权.鹅头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 1994, 4 (4) :349-351.

[3]李健, 谢清华, 张在恒, 等.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3) :291-292.

[4]黄公怡, 文良元.转子间骨折[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10) :637-640.

[5]文良元, 黄公怡, 孙海滨, 等.老年转子间骨折Gamma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的比较[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4, 6 (9) :963-965.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效果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本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50例, 其中, 男28例, 女22例;年龄21~76岁, 平均 (32.64±10.23) 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33例跌摔伤10例, 重物砸伤4例, 打击伤3例;均为闭合性骨折其中, 前臂尺桡骨骨折6例, 锁骨骨折8例, 肱骨骨折10例, 胫腓骨骨折12例, 股骨骨折14例。按AO/ASIF分型[2]:A型21例, B型12例, C型17例。受伤至手术时间5 h~12 d, 平均 (28.96±13.20) h。

1.2 方法

术前完善各项检查, 包括血尿常规、心电图及影像学检查等, 根据影像学资料制定详细的手术计划, 选择合适形状及长度的锁定加压钢板。有胸腹腔脏器或颅脑等复合损伤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进行内固定手术。根据骨折伤情选择适当的局麻或全麻, 常规消毒术区、铺巾, 采取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 必要时可采用克氏针作临时固定维持, 严重粉碎或复位困难者可用外固定支架辅助复位。在近端或远端做小切口逐层分离, 不剥离骨膜, 必要时钢板可稍作塑性, 将钢板于肌层下、骨膜外钝性插入, X线机监视下钢板到达合适位置。钢板远近端各置入1枚螺钉, X线机下确认骨折复位准确、内固定物位置良好后, 再根据骨折具体情况置入相应数枚螺钉。再次透视确认后, 逐层缝合切口。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3~5 d, 次日可行不负重关节功能及肌肉等长收缩锻炼, 术后6~8周可根据X线复位结果逐步开始负重锻炼。

2 结果

本组50例患者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病例。5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6~12个月, 平均 (8.75±2.63) 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等现象。骨折均愈合 (下肢完全负重、上肢水平持重1 kg、X线片显示连续骨痂形成或骨折线模糊) , 愈合时间为4~6个月, 平均 (5.19±0.28) 个月。50例患者均测量各大关节功能, 根据Johner-Wruhs分级法进行评定[3], 其中, 优44例, 良5例, 中1例, 差0例, 优良率为98%。

3 讨论

锁定加压钢板是经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改进而来的内固定技术, 其钢板与螺钉形成的角度锁定构造具有稳定的内支架作用, 与传统钢板系统相比, 其抗扭转及抗折弯能力更强, 为术后骨折的愈合提供良好的生物力学环境。其骨膜外置入的方式可有效保证断骨生物学的完整性, 更符合生物学内固定的理念。锁定加压钢板作为全新的内固定系统, 在肌层下、骨膜外置入, 且与骨膜间存在一定间隙, 有效减少了钢板对骨膜的压迫及对血运的影响[4]。另外, 锁定加压钢板内螺纹的锁定螺钉孔无横向加压作用, 与锁定螺钉的外螺纹紧密嵌合而降低螺钉固定后骨折端再移位的发生[5]。总之,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的优点体现在[6]: (1) 不剥离骨膜、血运影响小, 为微创术式。 (2) 钢板与螺钉的角度锁定设计具有牢固的稳定性。 (3) 钢板无需或仅需少许塑性。 (4) 内固定更坚强, 螺钉松动、折弯、断裂发生率低。本组50例四肢骨折患者运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 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 无感染病例。随访期间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等现象。骨折愈合时间平均 (5.19±0.28) 个月, 各大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8%。

综上所述, 锁定加压钢板临床适应证较广, 对于带锁髓内难以锁定的近关节干骺端骨折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锁定加压钢板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及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良好、患者早期活动等优点, 是四肢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

[1]崔寿昌, 陈亚伟.四肢骨折后的功能锻炼.大众健康, 2008, 8:68-69.

[2]张永强, 梁清宇, 孙铭,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四肢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10, 13 (6) :656-657.

[3]张志勇, 解光越, 候小华, 等.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骨科杂志, 2009, 12 (3) :325-326.

[4]牛庆礼, 郭坚, 孙辉, 等.锁定加压钢板在四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国伤残医学, 2010, 2 (1) :34-35.

[5]黄相贤.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技术应用于四肢骨折的临床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21) :142.

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失败原因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3例患者, 男9例, 女4例;年龄28~64岁, 平均34岁。患者初次致伤因素为交通伤8例, 摔伤4例, 棍棒打伤1例;左侧7例, 右侧6例;肱骨骨折2例 (11A型1例, 12B型1例) , 胫骨骨折4例 (41A型1例, 42B型1例, 42C型1例, 43C型1例) , 股骨骨折7例 (31A型1例, 32B型2例, 32C型2例、33A型1例, 33C型1例) 。开放骨折3例, 闭合骨折10例。13例患者分别于伤后4 h至7 d行切开或闭合微创LCP内固定术。患者骨折内固定失败发生于初次手术后2.3~12个月, 其中螺钉退出2例, 断钉1例, 钢板断裂6例, 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3例, 手术部位感染1例。1.2手术方法13例患者中11例再次行内固定和髂骨取骨植骨术治疗, 其中7例内固定物取出后再次行LCP固定, 3例行髓内针固定, 1例行背扩肌皮瓣修复术治疗, 其余2例患者未进行手术仅予石膏托外固定治疗。

2 结果

11例再次手术患者和2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于出院后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5~14个月, 平均6个月。X线片示患者骨折于再次术后3.5~8个月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5个月。按照王亦璁[6]对内固定失败原因的阐述, 13例中7例由于治疗理念理解不足造成 (LCP当作普通钢板进行塑形1例, 未正确运用手术器械3例, 骨折缺损未植骨3例) ;6例由于内固定选择错误造成 (1例由于LCP选择错误, 5例由于未遵循“长钢板, 少螺钉”的原则, 而是螺钉过多、过密致内固定失败) 。13例中有6例患者同时由于术后在骨折端未有明显骨痂形成时就过早负重, 也是致内固定物失败的原因 (见表1)

3 讨论

LCP是AO在动力加压接骨板和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的基础上, 结合AO的点状接触钢板和微创内固定系统的临床优势研发的一种全新的接骨板内固定系统。该系统整合了不同的内固定方法与特征, 钢板的结合孔呈长椭圆形, 一侧为动力加压孔的3/4, 可以在该孔使用标准螺丝钉, 通过其在螺钉孔内的偏心滑动, 达到骨折块间的动力加压固定;另一侧为带内螺纹的锁定螺钉孔可以与锁定螺钉的外螺纹嵌合紧密。作为一种锁定内固定支架, 这样一块钢板可以同时满足锁定、加压或两者结合的内固定方式, 因此被认为是邻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折和骨质疏松患者较为理想的固定材料。然而, 当锁定钢板认识不足和使用不当时, 可能使治疗结果不尽如人意。作者通过总结失败病例, 认为使用锁定钢板治疗骨折的结果受以下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

3.1 治疗理念理解不足

LCP的锁定功能使接骨板、骨与螺钉之间形成一个结构体, 将传统接骨板与骨面间通过紧密接触产生的力转化为接骨板与螺钉之间的力[7]。LCP的加压功能使骨折端的骨折块能更好的接触, 增加其稳定性。LCP最突出的特点是保护骨皮质血运及减少接骨板与骨面间摩擦力的作用, 加强对固定段骨皮质、骨膜及骨折愈合端血供的保护, 促进骨的快速愈合、减少感染、骨吸收、延迟愈合、骨不连及再次骨折的发生[8,9]。但是, 临床中出于美观的考虑, 术者过度强调解剖复位, 骨膜剥离过多, 游离骨块过度剥离, 导致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本组有1例粉碎骨折, 骨折端的血运损伤比较严重, 局部骨质活性差, 为强调解剖复位而导致骨折不愈合。同时术者将LCP当成普通接骨板应用, 加以塑形, 致1例LCP断裂。再者骨折缺损未进行一期植骨, 本组2例术后X线片显示对侧有骨皮质缺损, 但未植骨而至钢板断裂。

3.2 内固定选择不当

锁定加压钢板在操作中必须慎重, 绝不能将普通加压钢板的操作方法生搬硬套到锁定加压钢板的操作中去。锁定钢板的螺钉与钢板间紧密锁扣形成整体的支架, 这样应力更多地集中在钢板上。在骨折愈合之前, 钢板承受的应力较普通钢板更大, 更易断裂。必须遵循“长钢板, 少螺钉”的原则, 钢板越长, 弹性模量越大, 越不易断裂, 操作时螺钉亦远离骨折端, 若中间增加螺钉, 则应力明显集中于骨折处钢板的一点, 极易发生金属疲劳断裂。下肢骨折至少两侧要分别固定2~3枚螺钉, 肱骨或前臂骨折, 因为旋转应力占主导地位, 骨折每端应各使用3~4枚螺钉[10,11,12]。有学者提出简单骨折至少要在每个骨块上固定2枚螺钉、3层皮质, 粉碎骨折至少要固定2枚螺钉、4层皮质才能达到稳定。理想的钢板长度决定于2个值:钢板的长度比 (钢板长度/骨折长度) 和螺钉的密度 (螺钉数/螺钉孔) 。粉碎骨折长度比应在2~3之间, 简单骨折应在8~9之间, 而螺钉密度应在0.4~0.5之间, 这表示要求少于一半的钢板孔插入螺钉[13]。也就是说只有保证了正确的钢板的长度和螺钉间距才能完成对骨折的稳定固定。为减小钢板的应力, 简单骨折端附近的2~3孔应空置, 粉碎骨折应尽量使用骨折端附近的钉孔, 同时使用较长的钢板以增加稳定性。固定LCP时可以使用单皮质或双皮质螺钉, 单皮质锁定螺钉的抗拔出力约等于同直径双皮质普通螺钉, 在微创锁定钢板中一般行单皮质固定强度已足够, 但对于骨质疏松以及扭转应力大的肱骨干骨折, 要求应用双皮质锁定螺钉, 以增加抗拔出力。本组1例因为钢板选择错误, 内固定物失效。5例因选择LCP过短, 螺钉过多、过密致应力集中, 钢板断裂。

3.3 术后下地负重过早

骨折术后功能锻炼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但早期功能锻炼不等同于早期负重。由于许多医生错误的认为LCP的强度可以承受早期完全负重。这种观念以及患者不配合的过早负重, 造成钢板或螺钉断裂的机会将大大增加。我们认为, 应在X线片出现骨愈合的征象后进行完全负重, 在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伴有骨缺损的情况下, 早期负重易导致钢板断裂。Kregor等[14]认为在X线观察到有明显骨痂形成时, 再开始渐进性负重活动比较安全。本组其中1例股骨干骨折因内侧有骨缺损, 而过早负重出现钢板断裂。在这例患者的X线片上可见在内固定周围均有较多的骨痂生长, 但骨折线未完全闭合。这说明患者并非缺乏骨折愈合的局部条件, 而是因骨折端反复受力, 造成新生的骨痂破坏, 最后导致内固定金属疲劳断裂。所以术后必须控制患者的不恰当负重, 在整个治疗周期内应不断向患者灌输“过早负重易使钢板断裂”的理念, 以提高其警惕性, 并提醒患者出院后拍片随诊, 由医生决定下地负重时间并指导其正确地康复锻炼。

3.4 手术操作失误

手术操作技术的失误也常常是LCP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LCP要求手术者在熟练掌握其原理的基础上, 详细了解其操作技巧。由于锁定螺钉不具备骨折复位功能, 一旦锁定螺钉通过钢板拧入骨质, 这个节段的骨折端就不能通过拧入额外的螺钉或通过使用加压器械复位。因此, 螺钉拧入的顺序就显得至关重要, 术中如果需要联合使用锁定钉和普通螺钉, 必须是先普通螺钉复位, 后锁定钉加强固定, 如果已经使用锁定螺钉固定, 则需拧松锁定螺钉, 再进行普通螺钉加压处理, 否则将导致复位不良。锁定孔不允许螺钉改变拧入的角度, 如果螺钉斜向进入螺钉孔, 螺钉的锁定螺纹对线不良, 将导致螺钉松动和复位丢失。拧入锁钉时使用非限力手柄, 若螺钉拧入过紧, 可能导致螺纹错扣, 后期内固定取出时可由于内固定锁定螺钉与钢板之间的融合而导致取出失败。因此螺钉的拧入必须仔细操作, 正确使用向器, 锁定螺钉沿锁定孔的轴线置入, 否则不能达到正确锁扣效果。

3.5 皮肤软组织条件

皮肤软组织条件也是影响手术后成败的关键因素, 不论采用传统的加压技术治疗单纯骨折还是采用桥接技术治疗复杂骨折, 一定要考虑局部的软组织条件, 对于骨折部位肿胀, 张力性水疱形成等情况时, 一定要肿胀消退。张力性水疱虽不一定增加感染危险, 但仍要慎重, 否则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缺血坏死, 钢板外露而失败。Namazi等[15]对34例胫骨骨折施行传统切开复位LCP固定患者进行随访, 有8例出现严重软组织损伤, 钢板外露, 须施行皮瓣修复。本组有1例, 由于皮肤条件差,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后出现皮肤坏死, 钢板外露而失败, 最后行背阔肌皮瓣修复。

上一篇:高等教育价值下一篇:保护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