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网络舆论监督

2024-08-05

电视网络舆论监督(精选十篇)

电视网络舆论监督 篇1

电视深度报道是以电视媒介为传播载体 (平台) , 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具有开掘和拓展潜力的核心新闻事实 (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话题三大类) 为中心, 立体多维、多层次、多时空地系统呈现新闻事实的历史和现实背景、因果关系、辐射影响以及发展动态, 以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

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指主要对涉及公共权力的不当运作和社会失范现象等有关公民权利的重大社会问题, 以及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体制和机制, 进行公开报道。

二、“青天”的负面影响

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以其报道的理性、深刻、透彻, 分析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而弘扬时代主旋律、正确引导舆论, 影响人们对社会、人生、伦理等问题而备受观众广泛关注”。 (1)

学者是从新闻报道的本质出发阐述其作用, 而在整个社会领域, 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则被追捧成了“青天”。

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国家领导人亲临《焦点访谈》座谈, 并题词或赠言。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开设了《焦点访谈》督察情况反馈机制, 就中央领导同志每一次对《焦点访谈》作出的批示进行督察处理和跟踪解决。《焦点访谈》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决策的参考和依据。

《中国青年报》编辑李方在其《笨拙的自由》中谈到, 过分强调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作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其包青天的面目, 对法治精神本来就很薄弱的底层民众的误导, 以为包青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以为之所以问题还没有解决, 是因为包青天还没有到来。” (2) 另一位学者也谈到类似现象:“少数电视传媒和从业人员片面追求舆论监督的轰动效应与社会影响, 以此作为提高节目收视率的推动器, 热衷于批评报道, 遇事不分青红皂白, 曝光了事。结果事与愿违, 或不能把握阶段性的舆论导向, 受到批评;或事实不准确, 吃了官司;或报道的问题客观上没有条件解决, 给党和政府带来麻烦, 影响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其教训是深刻的。” (3)

“青天”意识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激发社会发泄并产生凝聚、希望、振奋等心理作用, 但从长远来看会造成或者已经造成以下问题:

误认为舆论监督就是批评、“揭丑”报道。由于上述“青天”、“英雄”心态, 部分记者和受众对于舆论监督报道角色出现误解, 即把舆论监督等同于揭露、曝光式的批评报道。诚然, 舆论监督报道的题材内容多涉及一些违背公共利益的言行和失范的社会现象, 但就报道的出发点和效果而言, 舆论监督报道的指向关键在于提醒社会系统警惕暴露出来的问题, 从而进行修补或创新制度规则———其指向具有正面性和建设性。舆论监督的内容包括批评报道, 但它还包括党和政府工作动态、公共政策实施情况、公务人员日常行为以及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现象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即使关注点是已经存在的问题, 也可以使用非批评形式进行舆论监督。

如果在社会成员眼里, 舆论监督报道都是批评、揭丑报道, 无论对政府、媒体还是公众来说, 都是极大的误导———产生“现在社会就是这样黑暗”的错误感觉。不但不能从公众利益出发促进问题解决、有效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 而且也不能挖掘社会积极因素, 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反而是一种逆向的阻力。

“依靠领导关心解决”的模式可能误导社会公众。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现状下, 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对弱势群体现状的关注和帮扶是报道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途径。但目前这种过分依赖“电视报道———领导关心———领导指示———问题解决”模式的现状, 有待改善和深化。

我国的电视舆论监督是“有很高的行政级别;监督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监督, 而不是平级的监督;这种监督多依托于高级领导的重视和批示;监督本质上是体制内部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的延伸, 所以, 可以把它当做一种行政‘自我治理技术’”。 (4) 报道往往把主题放在行政、司法监督因各种原因失效或效果不佳时, 公众可以通过哪些其他渠道及时得到应有的救济。这样不但无助于制度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误导受众———如果有了不公正现象出现, 最好的办法就是高层领导出面解决。如果这种意识成为社会的共识, 就可能导致人情关系成为公众谋求的重点, 增加社会运行的成本, 从而阻碍我国从“人治”国家向“法治”国家迈进的步伐。

新闻人以“青天”自居, 容易导致报道失实。社会的这种崇拜心理会感染舆论监督报道记者, 电视新闻人很有可能在社会的极度追捧下头脑发热、心态失衡, 陷入“简单正义”的误区, 在调查采访时受义愤的驱使把表面事实、局部事实当做新闻真相, 影响报道的真实、客观、平衡 (部分记者曾出现这种状况) , 这样不仅会失去新闻公信力, 还会直接损害政府、司法、公众的合法权益。

如果具有高权威度的报道向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是虚假信息, 政府在这些假信息基础之上制定的公共政策, 就可能出现利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严重的还会引发社会的不安和动荡。

此外, 如果“情境再现”成为电视新闻业中“不成文的规则”的话, 会对广大电视新闻人起到极大的误导作用。没拍到真实画面, 就演、就编, 以此谋取社会关注, 这种现象如果蔓延开来, 新闻工作者不仅会丧失职业道德, 受众的知情权也会受到侵害。

公众的过高期待容易导致舆论监督越位。公众如果把舆论监督电视报道当做解决问题的唯一希望, 结局不仅可能让自己失望, 这种过高的期待所产生的压力还可能导致舆论监督栏目越位。舆论监督的“越位”, 是新闻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过程中, 越过了其功能定位的界限。在舆论监督的“越位”现象中, 新闻界讨论最多的莫过于对司法公正的妨碍。

舆论监督司法的导向存在问题。在揭示问题时多数满足于对事件本身加以揭露, 而对事件辐射影响的导向报道不足, 有许多案件只停留在满足公众好奇、刺激心理的层面上, 告诉公众出现了什么事, 而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 这些事产生的各种影响, 以及如何改变这些因素等缺乏分析。如报道山西省绛县“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院长姚晓红, 没有触及公众最关心的问题:此人为什么能当上院长?为什么能在山西横行多年丝毫不受管束?我国法院人事制度出现了什么问题等等。

“媒体审判”现象。“媒体审判”的精确定义是:“新闻媒体在报道消息、评论是非时, 对任何审判前或审判中的刑事案件, 丧失其客观公正立场, 明示或暗示, 主张或反对处被告罪行, 或处何种罪行, 其结果或多或少会影响审判, 妨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 (5)

作为社会重要信息系统的电视深度报道, 最容易出现以道德为幌子, 运用电视手段, 无理剪裁电视画面的做法。

从我国媒体舆论监督的实践来看, “媒体审判”现象令人担忧。譬如, 刻意夸大案件的某些事实;只为一方当事人提供陈述案件事实和表达法律观点的机会;断章取义甚至歪曲被采访者的原意;对审判结果胡乱猜疑, 影响公众判断;发表批评性评论缺乏善意、乱扣帽子等。

综上所述, 对于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的社会作用绝不可以过分夸大和追捧, 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态度认真考量。

三、舆论监督的功能:做一个事实信息的平台

舆论监督具有传播功能, 促成问题解决、推动制度建设的功能, 而不具有直接解决问题的功能。

在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发生时, 舆论监督的作用重点在于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各系统通告警示信息, 包括对事实的客观描述和理性分析。当这些信息到达公共权力部门和社会公众领域中后, 这两者对事件的反应和继后采取的措施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 舆论监督所谓的“迅速解决问题”, 其实是因为公共权力部门 (立法、行政、司法) 和社会公众对报道事实加以关注重视和采取有效措施后, 问题才得以解决, 舆论监督本身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如果舆论监督的报道由于种种原因没能促使上述两者关注重视和采取措施, 问题就依然存在。

在国际新闻界的新闻理念中, 记者认为他们的新闻功能理念核心不是要当“新闻英雄”, 而是真实、客观、平衡的报道, 是做一个事实信息平台。日本报界资深记者千可子认为:“美国甚至日本记者都不会为这种正义的事业工作。我认为, 一个记者要做的工作就是正确报道正在发生的事。” (6)

陈力丹认为:“舆论监督永远都是传媒的自身功能之一, 而不是具备强制力, 这就是它的社会角色。” (7)

曾做过“珍奥核酸”报道的著名舆论监督深度报道记者杨海鹏、首先披露“孙志刚事件”的《南方都市报》记者陈峰都谈到了类似观点———王克勤是著名调查性报道记者, 他与徐有渔等一批学者30人联合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18条建议, 建议修改宪法有关人权方面的规定。有人称之为“新闻英雄”。但杨陈都认为, 就新闻职业理念来衡量的话, 这属于“越位操作”。

“一个真正职业的记者是不应该参与新闻事件报道之外的事的, 记者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分析解释者, 但他的职业操守里不包括社会活动家这一项。” (8)

舆论监督类电视深度报道不是“青天”, 也不应该是“青天”, 它的角色不应该是“某种权力的象征”, 不应该是“新闻英雄”, 而应该是运用电视媒体的传播优势为整个社会系统提供最快、最真实、最全面、最立体、最深刻的信息, 以合理合法的意见表达方式, 为人们提供一个常态化和制度化的信息交流平台。

四、舆论监督的作用着力点:建设性警示

舆论监督的作用不但在于警示, 而且其作用的着力点也重在建设性警示, 也就是舆论引导上, 而不是为揭露而揭露, 为曝光而曝光。

邓小平不仅坚持实行舆论监督, 而且十分重视舆论监督的有效性, 以务实的态度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进行舆论监督的方针和方法。他强调, 新闻批评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批评。在什么范围内批评, 用什么方式批评, 要合乎党的原则, 遵守党的决议, 有利于保证党的统一和战斗力。

建设性警示指针对存在的问题, 舆论监督报道在揭露、公布问题的核心事实过程中, 应该以积极的态度着重关注问题产生的背景、辐射影响以及前瞻预测, 把重点放在分析、阐释等报道环节上, 着眼于向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系统发出警示信号, 推动制度建设而非仅仅揭露问题本身。

舆论监督的角色理念决定其作用着力点。有些看法认为, 舆论监督就是不断地曝光公务人员的不法行为, 不断地揭露社会不良现象, 让社会公众出气, 让社会公众人心畅快。其实, 如果舆论监督的着眼点仅仅在于揭露违法违纪现象, 不但偏离其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的价值追求, 而且还会给社会造成“国家、社会一片黑暗”的错误看法, 不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前所述, 舆论监督其实是充当事实信息平台的角色, 重在以真实、全面、准确、客观的新闻事实警示社会系统, 推动制度建设, 从而维护和促进社会公正。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信息系统, 其职责本质在于推动社会在繁荣、健康的轨道上运行。当出现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现象或行为时, 通过建设性的警示将这些现象或行为引导到有利于社会繁荣、健康发展的方向上来, 是舆论监督的固有职责。不能为批评而批评, 必须坚持建设性的警示, 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值得注意的是, 警示的本质是建设性的舆论监督。建设性指以积极的态度, 从存在的问题中挖掘出反映时代风貌的积极因素。体现出整个社会蓬勃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从而将社会舆论引导到健康正确的方向上来。

参考文献

[1]DSLT:《怎样做好电视深度报道》, 来源于传媒学术网。

[2]李方:《笨拙的自由》,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第104页。

[3]刘景河:《浅议舆论监督的误区》, 《新闻爱好者》, 2003 (4) 。

[4]康凌采访整理:《中国语境中舆论监督的生态特征——记者节前夕访新闻学院张志安博士》, 来源于传媒视域:http://www.medi-aview.cn/article.asp?id=370

[5]戴晓蓉:《媒体角色功能性错位》, 《新闻知识》, 2005 (11) 。

[6]李希光:《中国有多坏?》,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第78页。

[7]郭镇之、赵丽芳:《对“焦点访谈”系列丛书批评性报道的内容分析·专家访谈》, 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0年版, 第94页。

网络舆论监督 篇2

熊琪

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舆论监督随着“天价烟事件”、“邓玉娇事件”、“孙志刚事件”、“钓鱼执法事件”等一系列事件逐渐步入人们的视野,用自己影响并形成社会舆论高潮并最终影响了事情的发展的强大力量向社会显示着当代网络舆论监督在舆论监督方面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到底什么是网络舆论监督?

我们知道,舆论监督从广义上讲是指公民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充分发表建议和呼声,通过社会舆论对权力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活动实行的检察和督促。当然,我们现在所说的舆论监督一般是指新闻舆论监督,即一般公民和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社会组织在公共论域的言论空间中通过公开指控、评论,提出改进建议等手段,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在此基础上,有研究认为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舆论监督从传播学角度看就是指利用网络实现的舆论监督监督。具体而言,分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通过网络监督的行为,都属于网络舆论监督。另一种观点认为,上述观点太过笼统,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指的是网络意见监督。总而言之,网络舆论监督涵盖了传统舆论监督的内容并以网络为新的载体呈现。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到怎样的功能?

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共同起到监视社会环境,调整社会心态与社会意见,对社会进行控制、制衡的作用。但,落实到实处,网络舆论监督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有很大区别。

舆论监督的主体应是社会公众,但传统媒体的舆论中,大都是由新闻媒介代替公众进行并实现的,在很大程度上,公众舆论监督等同于媒介监督。话语权被牢牢掌握在媒介手中,受众只能被动接受,传者也很难收到受众的反馈,即使收到反馈,其时效性也非常差。而在网络传播中,传统媒介对社会舆论的相对垄断被打破,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也促使了信息获取能力和言论表达的平台,普通民众可以更方便、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网络的匿名性也给言论的发表者带来了更高的安全感。同时,网络的超强聚合力、良好的交互性和快捷的传播速度也使得网络舆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产生、聚集,并以其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影响甚至决定事件的发展和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网民自始至终都是舆论监督的主体。网络使受众以最快的速度,最全面的范围了解事实,并提供最广阔的平台供其以最快速的做出反馈,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一直被看作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湖北青年在广州收容人员救助站被殴致死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后,一时间互联网上的抗议声此起彼伏,网友们强烈而执着地要求有关部门严惩凶手,公开处理此事。这种舆论声势不仅引发了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该案的高度重视,13名疑犯被缉捕归案,还直接导致了实行了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废除,这让我们第一次清楚地看到了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其后的“72码”、“躲猫猫”和“游戏死”等一系列事件让我们清楚地看到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

网络舆论监督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它毕竟属于发展不成熟的监督体系并受自身因素的制约,在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缺陷。

一、“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的匿名性给予网民更强的安全感,助于他们更充分地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但同时,不乏些浑水摸鱼者暗藏其中。他们随意发布、传播信息。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利益刻意发布虚假信息,造成社会不必要的恐慌,这不仅降低了网络媒体的公信力,也极大地影响了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

在传统媒体中,“把关人”那强而有力的手处处可见。其设立,有效地规范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体系,一定程度上促进杜绝虚假信息的发布、传播。而网络舆论监督上中“把关人”严重缺失,仅靠“管理员”和楼主这类对网络信息进行规范、管理,远远不能满足对网络信息传播管理的要求,网络上年年都可以总结出n大假新闻。“把关人”的缺失而造成网络信息的不规范传播导致信息误导,这不仅在现实社会中产生了恶劣的影响,也会极大地降低网络媒体的公信力。而开展网络舆论监督的前提则必须是信息的准确无误和畅通无阻,不良信息的存在无疑会使网络舆论监督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一边倒”的网络舆论对司法公正的影响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舆论压力往往会对处于审判过程中的司法机关产生影响,尤其是对一些社会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一边倒”的网络舆论无形中对审判结果起到了某种导向作用,从而造成了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而这又可能影响司法公正。网络舆论监督中形成的不具法律意义的舆论压力与“媒介审判”有相似性,指的都是干预、影响审判独立的现象,不同的是“媒介审判”的主体是新闻媒介,而网络舆论压力则主要是源于网民对于事件的集体自发的关注所形成的舆论压力环境。理性的网络舆论会对司法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并促进司法公正。而如果一旦出现网络舆论监督不当,则有可能对司法审判形成干扰,导致司法不公,特别是在舆论“一边倒”的压力之下,司法机关很难不受到影响,同时司法审判需要的是严格的法律意义上的真凭实据,而网民所形成舆论声势的事实往往是表象的,不一定是证据。因此,对于网络舆论监督与司法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要从促进司法公正的角度加以引导和解决,尽量减少其负面影响。我们明白网络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规避网络舆论的负面效应,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

1.推进信息公开

在社会公共事件中及时、客观、开放、透明的信息公开和报道,能最大程度消除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事件朝良性方向发展;而对信息进行隐瞒或迟缓公布,造成虚假信息的流行,容易导致舆论危机的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而且也将损害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我国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从法规层面上把政府决策、行政信息公开作为一种强制性的职责和义务给确定下来了,人民当家作主有了进一步完善的以法规为基础的知情权,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确保权力正确行使”,“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的决心。同时,政府当注重信息公开的各项制度建设,包括电子政府的广泛应用,真正做到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形式完善、程序严密、机制健全,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使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更加通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加大立法规范,保障舆论监督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注重制度建设,以便对网络舆论加强约束和引导,从而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舆论监督环境是需要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做制度保障的,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相比网络自身的发展而言,目前的网络立法还相对滞后,这当然也与网络舆论传播的复杂性有关。法律的不健全给目前的网络信息传播带来了管理上的难度,对随意发布虚假信息甚至是恶意散播谣言的网民没有完善的法律机制来加以制止和管理,再加上网络的匿名性很难准确地查询到当事人的资料,这些都在无形中淡化了网民的法律意识,一些置他人的合法权益于不顾的网络暴力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应针对现阶段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言论自由与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并用明确的法律条文来约束和制裁恶性的网络暴力事件,这样网民的行为才能有法可依,也才能真正地保障网民的舆论监督权利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作用。此外,一些相关制度体制建设也不容忽视。例如,各级政府应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真正做到政务信息公开,尤其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地把真实的情况告知公众,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遏制网络虚假信息的散布与传播,这一点还应当扩大到司法和其他政治领域;还可以建立“网上信访”制度,给公众的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更为畅通的渠道。

3.加强网络媒体建设,有效引导舆论

互联网是一个高度开放的公共领域,各种意识形态、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在网上充分集合、碰撞和交汇,在多种声音中也难免夹杂着负面的“杂音”和“噪音”。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之一,网络媒体要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真实、有益、建设性的舆论主导传播空间,压缩和抑制失实、有害和破坏性的言论。网络媒体应当以主流的声音、权威的言论及时地帮助人们把对舆论客体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4.提高网民的自律意识与法律意识

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角色 篇3

一、全面认识电视舆论监督,坚持发挥党的喉舌作用

“牢牢把握舆论导向,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增强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决定》对媒体的要求,也是我们党的一贯原则。早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就指出:舆论监督,不仅包括批评报道,而且包括对党务、政务活动的报道,对重大情况重大事件的报道。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舆论监督的真实含义,对我们切实做好舆论监督工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传播学研究成果表明,传播效果与传播方式之联系,取决于受传者的文化水平。对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受传者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较强,如果只对其传播一方面信息,很容易引起质疑。如果对其传播正反两方面的信息,反而能令他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对这部分受众,采用两面都说的方法,能够得到较好的传播效果;反之,对于文化水平较低的受众,对其传播两面信息只会令他迷惑茫然,对这部分受众,采取一面说的方法会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文化水平也得到极大提高。但是,应该看到,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文化素质还亟待提高。有关资料表明,目前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不到8年,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在这种背景下,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批评报道为辅,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社会稳定。电视舆论监督节目在实际操作时,要讲究形式和技巧,发挥电视形象传播的特长,努力提高传播效果。要“进一步改进报刊、广播、电视的宣传,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只有将到达率高的优势转化为接受率高的事实,才能真正达到希望的宣传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把握好正面宣传和批评性报道的度的问题,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做好批评性舆论监督报道,真实反映人民心声

1.提高素质、摆正位置、当好桥梁、努力发展

从本质上讲,新闻媒体是传播者,是人民群众对社会环境进行监督的桥梁。批评性舆论监督节目的使命在于通过对社会上一些影响较大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和某些落后现象的揭露、批评,给人们以启迪和警示,达到促进问题的解决和管理水平提高的目的。发挥电视舆论监督的威力,必须要有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作风硬、业务精”的采编队伍作保证。在采访报道中,要正确处理记者对新闻价值及轰动效应的追求和对社会道德及社会文化规范的尊重这一对矛盾关系,努力使我们的报道有利于解决问题,有利于党和政府改进工作,有利于人民群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有利于全局,有利于稳定。实质上,最终有利于人民。

2.寻求舆论监督的社会性合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

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作为社会监督的一部分,舆论监督必须寻求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和配合。这是新时期舆论监督实践获得的宝贵经验,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下舆论监督的独有特点。

首先要寻求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支持。在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在自觉接受舆论监督的同时,也是舆论监督的坚强后盾,既积极支持新闻单位的舆论监督,又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认真查处和解决舆论监督中所暴露的各种问题,使舆论监督落到实处。实践表明,舆论监督和行政干预的结合,使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事实上,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推进,目前舆论监督的环境已大为改善,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舆论监督的进行。2004年6月底,上海徐汇区建立社会舆论监督回应制度,组织专人每天从上海市多家媒体上收集对徐汇区的负面报道,由区委宣传部制成统一的“徐汇区社会监督处理表”,交给各责任部门处理。徐汇区委、区政府要求责任部门必须在3个工作日内提出处理方案或直接处理结果。2004年7月,《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完成第四稿,规定:新闻记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知情权、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都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对新闻媒体揭露出来的问题,主管部门应当在7日内进行全面调查,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事实上,我们的电视舆论监督正处于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之中,所有的从业人员都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使我们的舆论监督节目更上一层楼。

其次,要寻求社会公众的支持。进行新闻舆论监督,重在调查取证。新闻从业人员无论是以公开身份采访,还是进行隐性采访,都离不开公众所提供的帮助。否则,新闻从业人员无法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当然,营造良好的舆论监督环境,除了媒体和监督机关的责任之外,每个社会人都有责任。

3.更新观念、开拓内容、创新形式、树立品牌意识

在社会变革时期,新闻舆论监督应该成为时代航船的“望哨”,观风测雨,察视暗礁,及时发出警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电视舆论监督的巨大力量在于能够及时、不断地把改革进程和社会生活中孕育着的新矛盾和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提出来,引起群众和有关部门的注意,促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电视舆论监督不同于党政部门的信访办,不是调解委员会,更不是纪检、执法机关,不可能报道群众企盼解决的每一个问题,应该选择那些带有普遍意义的焦点问题,把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操作,集中力量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复冲击,选择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报道。并且通过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的培养,努力形成自己的名牌栏目,稳定受众群体,提高传播效率。

总之,《决定》预示着我国民主进程的推进,将给我们营造一个日益宽松的舆论监督环境。所有相关电视从业人员都应该积极投入到《决定》的落实过程中去,在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勤奋工作,求真务实,为促使我党执政能力的提高尽心尽力。

(本文是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

电视网络舆论监督 篇4

江苏城市频道的《石头会说话》 (左图) 和南京教科频道的《有请当事人》 (右图) 是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典型代表。

在这两档节目中, 媒体和记者均就双方当事人的纠纷进行调解, 为其奔走说合, 最后达成一致, 以求矛盾的解决。这种调解形式, 目前已为南京市民所熟悉。其实质是利用媒体的公信力, 充当了“记者调解员”的角色。

一、《有请》与《石头》中的那些事儿

《有请》和《石头》这两档节目曾被业界视为标志性“南京现象”。节目内容为民生新闻范畴, 以市井纠纷为主, 诸如夫妻打架婆媳不和、子女不孝遗弃老母、酒后肇事扯皮撒泼、商品售后客服恶劣, 等等。究其本质, 都是一些矛盾不深, 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儿, 新闻性并不强, 却成了《有请》和《石头》的“富矿”。

《有请》是一档演播室节目, 立足于中立的调解者身份, 就当事人的纠纷进行报道分析, 以期达到解决矛盾、平息事态之目的。现任主持人方方既为节目主持人, 同时身兼调解员, 是双重身份。他不仅要就双方当事人的纠纷对电视机前的观众进行解说报道 (主持人) , 还将双方当事人邀请到演播室, 并在演播室里听取他们的辩护和意见, 就纠纷内容现场做出相应的调解 (调解人) 。一般而言, 在节目的最后, 双方当事人总会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 矛盾得以缓解或解决。在这里, 主持人的调解人身份是更加主要的角色。

与此相近, 《石头》也明显倾向于选择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琐碎问题进行协调, 诸如商品退赔、邻里纠纷、街头怪事等等, 都可以拨打栏目组的热线电话进行反映。栏目组的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 还会积极联络善后事宜, 并利用媒体自身影响力促使 (或者“迫使”) 有关负责人出面, 推动事件的最终解决。例如2009年1月11日的一条新闻名为“物品丢失, 健身会馆该不该担责”, 节目中记者采访了丢失物品的陈小姐, 而且积极为陈小姐联络健身会馆的负责人处理善后事宜, 参与了整个事件的过程, 重心稍微偏向前半部分——矛盾的发生发展, 不像《有请》那样重于后半部分——主持人对双方当事人在演播室现场的调解。

这两个栏目呈现出的是一种新的舆论监督形态。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角色相对单纯, 新闻从业人员的身份是记录者和监督者, 且以记录事实的方式进行监督, 相当于“见证人”。从《有请》和《石头》中不难发现, 目前媒体的行为已经超出中性的监督范围, 转化为参与调解了。

《石头》中的调解常常是隐性的, 因为节目重心是在反映矛盾冲突的由来, 一般矛盾越尖锐、事例越典型越好, 对于协调过程的反映则是选择性、粗略型的。但是记者的调解却在事实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察知, 是推动新闻事实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有请》中的调解人身份是显性的, 重点在于调解过程, 而且协调过程中的矛盾越深, 调解的难度越大, 最终达成协议的结果越令人信服, 节目越好看。

这种新型电视舆论监督形态的原因如下:第一, 来自于公民社会中一种实用的媒体思维, 即公众对媒介有一种“期待视野”, 希望记者或主持人是社会正义、公道的主持者和评判者;第二, 媒体的最大资源就是社会公信力, 顺应这种社会“期待视野”, 合理运用媒体话语权, 一定程度上确能推动某些事件得到完满的解决, 这也合乎自身的收视利益;第三,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 很多家长里短的市井纠纷, 并不涉及社会部门的利益, 一旦进入有关机构的行政程序, 往往旷日持久, 不如直接求助于一个公信力很强的“第三者”进行调节, 媒体便是合适的“人选”。在《有请》中, 演播室中的当事人对主持人颇为信任, 双方哪怕吵得不可开交, 最终一定会转向“方方老师”求援。

媒体由“监督”转向“参与”, 记者由“监督者”转向“调解员”, 监督行为慢慢掺入了干预事件的进行, 实际上此时媒体的“监督”与“参与”已经一体化, 记者的调解就是监督, 而监督的方式就是调解。

二、电视调解类节目的舆论监督特点

1. 舆论监督目的是缓解或消弭矛盾, 而不是挑起矛盾。

无论是《有请》还是《石头》, 每一期节目都会就矛盾的结果做出一个明示, 已经解决矛盾的, 就是成功的案例;暂时没有解决的, 节目会在一段时间后作后续报道, 或在节目中交代当事人的打算, 或向电视机前的观众征求意见。

2. 记者作为矛盾协调主体, 不再将事情提交、上报有关部门

在调解类节目中, 记者、主持人直接参与了事件的发展过程, 利用媒体的公信力直接促成了矛盾的解决, 之间没有牵扯到政府职能部门。

3. 调解方式是劝和或者说合, 而不是支持一方反对一方。

在《有请》中, 主持人在整个劝和调解过程中都秉持中立的态度, 对双方当事人的阐述都给予时间和倾听以及评价, 中间会代替一方向另外一方提出质疑, 但立场维持中立, 保证了仲裁或建议的合理。

三、“记者调解员”舆论监督的局限性

调解的双方愿意进入演播现场, 表示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有缓和的心理预期。可以进行调解的问题就不是大问题。如此看来, 舆论调解栏目有较大的局限性。

1. 调解的事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和局限性。

以《有请》2008年12月播出的三期节目为例, 事件的起因都是城市拆迁导致的市民之间的房产争夺, 但是关于城市拆迁等涉及面广的话题, 媒体的舆论监督却很有限, 并不能督促有关部门依法行事, 或者到节目现场出镜。所以, 这种对于个体市民具体矛盾的调解, 其实是“治标不治本”, 无法解决体制性矛盾。从《有请》、《石头》能够直接调解的总是琐事、小事、甚至不成个事儿的取向, 可以看到电视调解类节目的内容局限性。

2. 节目往往偏重参与, 乐于展示双方冲突的戏剧性, 而不是监督社会, 使得舆论引导功能被弱化。

简析网络媒体舆论监督 篇5

作者:于松明

摘要:本文通过对“南京徐宝宝”这一新闻案例的分析,阐明了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的优势,并罗列了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不足以及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探究解决这些不足的途径,使网络舆论监督更加完善。

关键词:“南京徐宝宝”; 网络媒体; 舆论监督

In this paper,by analyzing the case of Nanjing xu baby to clarify the advantages of network media in news coverage and dissemination and list the shortcomings of network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n society,exploring the answer to the problem,to make the network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more perfect.

Keywords: Nanjing xu baby; Network media; Supervision by public opinion

网络是自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第四媒体”,以其及时、快捷、公开发布信息,发挥着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传播功能;而它的开放性和公众参与性又使受众在接收信息的同时及时作出反馈,从而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这个虚拟的空间里,人们畅所欲言,通过 “发帖、灌水、加精、置顶”等形式对各类新闻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给新闻舆论监督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无论是2009年发生的“躲猫猫”、“楼歪歪”案,还是“杭州飙车”、“上海钓鱼执法”案,都是网络媒体通过舆论监督使问题得到转机并最终得到解决的成功案例。这里以前不久发生在南京儿童医院的“徐宝宝事件”为例,探析网络媒体在新闻报道和传播中舆论监督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以及解决这些不足的途径。

一、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优势

(一)网络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

2009年11月5日,一个帖子发在了南京西祠胡同社区“零距离”版,帖子称由于值班医生没有尽责,五个月大、患右眼眶蜂窝组织炎的婴儿徐宝宝在11月3日入住南京市儿童医院十几个小时后即死亡,并指出这家医院医生工作期间上网玩游戏,不顾病人家属一再请求,直至婴儿医治无效死亡。此贴一出,立刻在网上引起热议,致使“徐宝宝事件”在论坛里迅速“发酵”,成为南京最受关注的公共事件。11月7日,南京儿童医院医务处对这一事件作了答复,简要介绍了事件经过和与家属的沟通,否认医生失职一说。11月9日,《人民日报》在12版用了近两千字的篇幅刊发了关于“徐宝宝事件”的报道,南京市儿童医院的说法与之前依然相同。中央媒体的介入和院方的不认账,又一次让网络民意沸腾,最后促使第三方调查组成立,真相被一一还原。

其实,在“徐宝宝事件”发生一开始,网络媒体就承担了急先锋的角色,它率先为公众打开了知情权的大门,使公众在第一时间知道了这样一件令人发指的事情,并逐步了解了事件的全部真相。这充分说明网络媒体自身具备的诸多优势:

首先,广泛的群众基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①鉴于网络的特殊性,网络媒体不像传统媒体那样以一个组织或一个机构为传播体,而是每一个网民都是一个传播体,他们来自天南地北,跨越了传统的地域局限,他们代表社会的各个阶层,传达了社会各界的声音。因为拥有如此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大面积地传播,原本发生在南京的“徐宝宝事件”迅速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变成了全国人民共同关注和讨论的话题,这是传统媒体很难达到的效应。

其次,传播形式的多样化。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的飞跃,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技术,使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传播的形式更加多样。网络媒体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向受众传播信息,以视觉与听觉并重的立体感吸引着受众。在申讨南京儿童医院不负责任致五个月大婴儿死亡的帖子中附有徐

宝宝生病前的可爱照片,让网友们真切地感受到那个仅五个月大的生命曾经鲜活的存在过,却因为医生的失职在医院消失了。这样的传播形式使报道更为形象、直观、立体、增强了感染力和影响力,很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再次,作为网络媒体的受众——网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传播形式,更可以随时随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动态,时时刻刻发表自己的见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掌握了选择信息的主动权。在“徐宝宝事件”中,网民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对医生、医院、医疗主管部门的解释和辩解,坚持提出自己的看法,大有“刨根问底,真相不明决不罢休”的劲头和毅力,质疑之声铺天盖地,这是其他媒体很难能做的到的。

(二)网络给予了公众话语权

在传统媒体中,“话语权”主要掌握在媒介资源的控制者手中,广播、报纸和电视表达得更多的是经过筛选后的“公共意见”,或者说是与官方基本一致的主流意见。然而,机会均等、平等参与、自由讨论才是理想状态的公共领域的特征。网络传播的出现无疑为公众提供了新的话语平台。当今社会政治与社会生活的宽容也极大地鼓舞了网络上发出自由的公共声音的力度。②

2009年11月4日,“徐宝宝事件”在南京儿童医院发生后,当地媒体并未对此事进行报道,据西祠胡同社区“零距离”版版主周桂华说,家属是在联系了南京各大媒体没有结果后才到论坛发帖的。由此事件才在网络这个大平台上蔓延开去,许多网民积极发帖、跟帖、回复,有的是想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有的质疑医院不承认失职的答复,有的指责医生的不负责任,有的安慰患儿的父母••••••院方公布的第一次调查结果疑窦重重,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质疑。公众以自己的方式证实着自己的存在,体现着对社会生活的关注,表达了自我言说的权利,而网络为公众自由表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话语空间,人们在一个共享的空间中聚集在一起,作为平等的参与者面对面地交谈、发表意见。③网络媒体对“徐宝宝事件”的发展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公共领域,为公众提供自由、公共的话语交流平台,公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泄自己的不满,表达自己的支持。有些网站还进行民意调查测验,了解受众对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使得民意的表达更加畅达。

(三)网络使公众实现了监督权

由于传统媒体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这一社会角色,所以在信息传播之前要担任好“把关人”的职责。“徐宝宝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并未及时发出报道,主要是因为传统媒体在发布信息之前要考量事件的真实性,然而寻找真相的道路不一定是通畅和开放的,很多时候会遇到许多方面的阻力或干扰。但是,网络媒体一般可以不受那么多的制约,它淡化了“把关人”的角色,使每一个网民都有做传播者和受众两种身份的机会,可以尽可能地为公众提供全面的信息和发表言论的平台,由于“把关人”的缺失使这些没有经过过滤的网络民意信息反馈更加真实,从而真正地实现监督权。当千千万万个网民共同关注“徐宝宝事件”,一起指责儿童医院的不负责任,一起怀疑政府部门首次的调查结果,一起呼吁还原事件的真相,一起期待公平公开的调查实施,一股强大的公众舆论的监督力量在无形中给了政府部门巨大的压力,于是第三方调查组成立了。这是在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政府部门成立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第三方调查组,对“徐宝宝事件”进行第二次调查。此次调查推翻了第一次的调查结果,真相终于在舆论的期待声中浮出水面。在“徐宝宝事件”中,网络媒体营造的公共话语空间所产生的舆论号召力和舆论监督力,已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传统媒体。下面我们通过一张表格了解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差异(见表

1):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差异

监督主体 监督权行使者 监督权的行使 监督力度

传统媒体 公民 媒体 间接 弱

网络媒体 公民(或网民)公众(或网民)直接 强

1由于网络媒体让公众获得了直接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力,成了监督力量的主体,从而使得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更加具有时效性,更加公开和透明,更加具有参与性,让监督的力度更加强大更加广泛。都说网络是“高度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它随着时代发展应运而生,也为时代发展所利用,相信在网络的聚光灯下,公众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将更加全面和真实,社会的发展也会因为有了公众的监督而加快脚步、更加和谐。

二、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中的不足

网络是近年来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主流媒体之后兴起的第四媒体,虽然借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网络媒体在迅速发展壮大,舆论监督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网络舆论的监督技术尚未成熟,其中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大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信息失真

开展舆论监督的前提就是保证信息的畅通和真实无误的传播。然而由于信息的真实性无法核实,时常导致网络信息失真,这是网络媒体最致命的缺陷,也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真实性原则。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时效性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网络上的大量信息由于没有监督把关机制,一经广泛传播,立马家喻户晓。然而,这些信息有很多是夸大事实,甚至扭曲本性的,这对于新闻所要求的真实、客观是很不负责任的表现。

“徐宝宝事件”发生之初,人们谈及此事就会简而言之是儿童医院医生上网“偷菜”导致徐宝宝耽误治疗死亡。这是因为徐宝宝的父母在网上发帖称值班医生毛晓珺只顾上网“偷菜”不愿替宝宝看病,大多数网民看到此帖积极回应甚至转载到其他各版,纷纷指责这位“偷菜”的失职医生。然而,过了一个星期后才由调查组的电脑专家使毛晓珺医生“沉冤得雪”,原来他玩的不是“偷菜”,而是围棋。网络上“三人成虎”的言论屡见不鲜,谎言重复了一千遍就不知不觉地成了真理。“徐宝宝事件”刚刚要淡出公众的视线,“徐宝宝事件后遗症”又充斥着我们的眼球。网上又有网友爆料,毛晓珺因不堪舆论压力之重负自杀了。网上又是你一言我一语评论着此事,可人家“毛医生”活得好好的。

建立在失真了的网络信息的舆论监督,没有了监督的基础只能说是儿戏,不但丝毫没有监督的力量,对今后的舆论监督效力也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

(二)话语权失衡

话语权是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主要表现之一,然而因为舆论监督还不成熟,使得话语权并不能让所有的公众都能运用自如。网络营造的虚拟空间本身就和现实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人的情绪因素和网站可能的其他因素,往往使话语权不能充分真实全面地表达,使得舆论监督建立在残缺的基础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般来说,导致话语权失衡,影响网络舆论监督效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情绪化言论;二是商业炒作。

“徐宝宝事件”中的当事人毛晓珺因其不负责任的行为和其所属医院提供不实调查报告的包庇行为,在网络上都受到了关于医德的质疑和指责,甚至是谩骂。如果偏激或者极端的情绪化观点占据了上风,那么原本为了维护和谐的舆论监督就成了非正常的舆论暴力,可能对他人甚至是整个社会造成伤害。“徐宝宝事件”中,公众在质疑毛晓珺的医德、指责医院的包庇时,也不知不觉地加大了医患之间信任的鸿沟,加重了社会的信任危机,影响了社会发展的稳定性。

而商业炒作可以很简单地理解为某些个人或团体利用网络以盈利为目的制造言论,使话语权被控制在少数有目的人的手里进行商业性炒作达到他们期望的目标的行为。这种利用商业手段使话语权失衡,造成舆论“一边倒”状况,来混淆舆论监督的目的和方向,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达到盈利的目的。就如有些报纸、广播、电视媒体刊登或播放假新闻来赢得销售量或收听收视率的目的一样。在话语权失衡的前提下进行舆论监督势必降低监督的力度,从而降低网络媒体舆论监督的权威性。

(三)舆论监督失范

纵观网络热门事件,那些事件中的主角基本上都被“热情”的网民人肉过了,自然“徐宝宝事件”中的失职医生毛晓珺也不例外。网民们往往披着正义的面纱,对那些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人肆意地搜索攻击,这种缺乏理性的行为逐渐演变成了多数人的“暴政”。每一个网民都把自己幻想成了法官或者正义的使者,对人肉搜索的对象口诛笔伐,更有甚者将人肉搜索的结果公开贴在网上,让更多的人参与这场“讨伐”的舌战,使影响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风气。这样的舆论监督无疑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甚至牵扯到了许多法律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舆论监督的用意。

三、网络媒体舆论监督亟待完善

舆论监督是党和政府大力倡导的,网络媒体为之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但与其它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属新兴媒体。因此,建立在网络媒体基础上的舆论监督显得有些稚嫩和不够成熟,无论是技术层面还是操作层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一)加强监督主体的自律

网络舆论监督主体的自律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网民自律的道德素养,二是网络服务商的行业自律。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常常让人眼花缭乱。网民应该具备对于各种信息的分辨能力,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对此进行分析思考,让虚假的信息和偏激的舆论消失在萌芽状态。同时,网络服务商要加强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不发布和传播虚假有害的言论和信息,④以净化网络舆论环境,维护社会稳定。

(二)加强法规制度的建设

网络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过程中,可能会造成监督失实、侵犯他人隐私、干预司法独立、影响社会稳定等不良后果。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来规范制约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行为。因此,制定关于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让监督行为有法可依势在必行。

(三)坚强政府部门的引导

在公共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不能任由事态发展变化,而应积极、主动调查了解事件真相,以最快的速度公布于众,不要等网络舆论已经形成很大影响了才被动出面解释。在“徐宝宝事件”中,南京市卫生局网络发言人在南京网络发言人论坛上主动向公众公布了“徐宝宝事件”调查结果,受到了网友好评。

(四)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合作

网络媒体的舆论监督与传统媒体相比,优势已经逐步得到体现。“徐宝宝事件”在南京儿童医院发生之初,宝宝的家属曾联系当地其它媒体,但是媒体没有在第一时间介入。而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和参与性给了“徐宝宝事件”得以传播开去的机会,也使网络得到了首先开始参与舆论监督的机会,继而引发了其它媒体包括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的及时跟进。

虽然网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优势不断显现,但并不能因此说网络可以取代传统媒体对公共事件、国家事务行使舆论监督权。相反,舆论监督欲发挥最大限度的威力还必须使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合作,“徐宝宝事件”后期,正是有了传统媒体密切关注,并共同呼吁成立第三方调查组、调动自有的专家资源对事件进行全面剖析,才将公众引导到更具建设性的思考方向。被誉为中国的“博客之父”的方兴东说:“传统媒体和网络的互动非常重要,是推进社会进程的一个有益组合,由网络爆料,传统媒体跟进,网络媒体再次评论,传统媒体再跟进„„这个过程是将事件进行深度剖析的过程,也是将争议推向理性的过程。”⑤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互补优势,推动舆论监督健康、长远地发展。

注释

① CNNIC 发布《第2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来源于http:∥

参考文献

① 仲志远,《网络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② 王少磊,《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新华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

③ 关梅,《我国网络舆论监督的意义、问题与出路分析》,《新闻界》,2009年第3期,p87-p88④ 孟锦、王逸涛,《网络“意见表述”模式与公共话语空间建构——析“两会”网络论坛类栏目之勃兴》,《新闻记者》,2005年第5期

⑤ 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年版

⑥ 巢乃鹏,《从对抗到协商—以“躲猫猫事件”为例探讨政府网络舆论引导新模式》,《传播前沿》,⑦ 姚强,《突发新闻中媒体“话语权”》,《甘肃日报》,2009年6月3日第007版

浅议网络舆论监督 篇6

【关键词】法律监督;网络舆论监督

中图分类号:F224.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14-02

想到这一命题,源于笔者近期在司法考试备考中学习法律监督这一节之所得。当代中国法律监督的实质是:以人民民主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法治为原则,以权力的合理划分与相互制约为核心,依法对各种行使国家权力的行为和其他法律活动进行监视、察看、约束、控制、检查和督促的法律机制。其重点是司法行为和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那么,普通民众该如何行使监督权呢?这里就不得不谈到网络舆论监督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社会舆论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已经过去的2008年可谓是网络舆论监督元年,“许霆恶意取款案”、“陕西华南虎照事件”、“结石宝宝事件”等等堪称网络舆论监督的典范。在这些事件的处理过程中,网络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对具体的判决乃至对政府的决策产生了影响,甚至涉及了法律法规方面的变革。网络舆论监督产生的效应给了我们很深的启迪,认真对其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在新形势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特征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

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的作用已经深得民心,它们在揭露社会矛盾、鞭挞违法乱纪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人民群众信任的“喉舌”、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反应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但是,传统媒体有着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时间滞后、广泛性受限、交互性差、成本较高等等。而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其自身的特征或者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1.1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根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其中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网民总数的68.6%,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通过网络载体,社会各个阶层、各个行业都可以站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参与国家大事、焦点问题事件的讨论、评价,不仅参与人多,而且覆盖面广,各种不同的意见、建议都能得到集中反馈。

1.2 监督主体素质较高

利用互联网表达自己意愿的人,一般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表达能力和电脑操作基础,他们关心国家和社会事务,具有较强的参政意识、维权意识和监督意识,分析问题有一定的深度,他们是社会舆论监督的主要参与者。而其中又以年青人居多,他们思想活跃,容易接受和传播新兴事物和观点。

1.3 意愿表达更加真实、充分

一般来说,传统的媒体对社情、民意总有个加工、筛选、审查的过程,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舆论呼声得不到传递。而在互联网上,网民一般无需透露真实姓名和身份,在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下,网民进行信息发布时,就消除了现实中的种种限制和顾虑,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诉求和进行各种交流活动,此时所表达的意愿,也就更加真实、充分。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就是其自媒体性质。理想中的自媒体,是每一个个体的人,不经任何审查,可以随时随地自行发布信息,自由交流讨论”。

1.4 具有实时便捷的特点

在互联网上传播信息,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可以很轻松地通过互联网,在几秒钟内图文并茂地发布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例如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灾情和抗震救灾工作进展情况实时发布,中华民族上下齐心共度难关,并未出现大规模恐慌、骚乱,曾经有位专家评论这是“真相走在了谣言的前面”,而这其中,互联网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1.5 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网民可以对同一问题相互表达自己的见解观点、展开讨论。发布言论可短可长,可以是纯文本的,也可以是文本和视频、语音相结合,可针锋相对,也可“互相力顶”。可以组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和反馈,也可以在线和专家甚至国家领导人一起进行语音和视频面对面地讨论等等,而且做到这一切不用担心会增加额外的费用,只要你能上网就可以。

2 网络舆论监督的重要意义

《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由于互联网的影响,有些地方性、局部性事件一夜之间被放大,成为全国关注的话题。专家指出,网络媒体正成为舆论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网民对于公共事务的积极参与,对于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公共舆论空间的扩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归结起来,网络舆论监督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2.1 网络舆论监督是现代文明的体现

现代文明的社会,不仅表现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达,而且是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文明化,尤其政治文明,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政治文明首先表现为最大程度地发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积极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国家政治生活、表达自己的意见、建议,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意见和倡议都能受到关注和发挥作用。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充分实现民主又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必然趋势,网络监督正是这种现代科技同现代民主的完美结合,它为改革开放的深化和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是现代文明的一种具体体现。

2.2 网络舆论监督是公民自我教育的方式

网络媒体已经成为当代社会人们获取知识、了解天下大事的主要渠道之一。我们看到,在网络舆论监督的过程中,人们也在相互交流信息和知识,在参与中学习、互补和提高素养。对于个别不负责任、偏离事实、违背公序良俗的网上言论,人们也在进行批评或抨击。正义、法律、公德、知识在自发传播,这是主流;恰恰是这种自愿参与的活动,更有效地起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2.3 网络舆论监督是民主、公开、平等的推动力

政治民主化是政治文明的前提,其基本要求是政治上的民主、公开和平等,这正是网络监督的前提和目标。网络监督的前提是要求政治公开,当然也包括司法与行政的公开,公开才有公正。政治的民主化、公开化、法制化、科学化以及政治的高效、清廉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政治过程,更好地知政、议政、参政以及实现各种民主权利,从而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 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引导

虽然网络舆论监督有着其明显的优越性和重要意义,但是不能否认,网络舆论监督是一把“双刃剑”,合理的舆论监督,经网络媒体的传递和放大,常常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是不合理或者不合法的网络舆论监督,则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决,甚至可能形成社会的乱源。可见,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进行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它的积极向上作用,牢牢地把握主流舆论控制权,使其朝着有益的、健康的方向发展,是整个国家、社会和公民不容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正确引导:

3.1 传统媒体必须利用自身优势加以引导

部分网络媒体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程序和把关人,其公信力显然不能和传统媒体相提并论。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传统媒体,如果在事件发生之后能迅速地利用自身优势,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及时准确地对该事件进行相关的追踪报道,就能确保网络媒体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也能利用自己的公信力正确地引导舆论向有利于事情解决、有利于社会发展稳定的方向发展。

3.2 必须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建设

国家应尽快出台网络道德和行为的相关法规,以及根据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完善民事法律中的相关规定,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在多起网络暴力事件中,一部分网民打着正义的旗帜对当事人进行指名道姓的恶语相向、造谣中伤;有人还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利用各种手段调查当事人的私人状况,并将结果公布于网络,导致被害人及其家人因此遭受了巨大的伤害,承受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只有在法律上严格界定言论自由和侵犯他人隐私权等犯罪行为的区别,网民们的网络行为才会有法可依。网民们的情绪得到了理智的控制,网络暴力的发生自然会减少直至消灭。

3.3 网络媒体在网络监督的过程中必须严格自律

有专家指出,网络应该采取实名制。虽然短期来看这会有利于网络责任的构建和网络监控,但是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响网络舆论监督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目前网络媒体所培育的言论自由氛围是十分宝贵的,是构建民主社会所必须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由于少数人的不当行为,而运用行政手段插手网络,势必会对言论自由造成很大的影响。网络舆论监督必须强调自律,网络媒体要加强监控,过滤掉一些不当言论和涉及到个人隐私的信息,一切言论以事实为根据,以合法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网络行为,真正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强大力量和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东根、曲广娣.司法考试一本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2]梁权楚.网络舆论监督初探,2008.

[3]兰少江.论网络舆论监督,2005.

[4]人民日报,2008年12月22日.

[5]长江日报,2008年12月8日.

论网络舆论监督 篇7

一、网络舆论监督的含义

网络舆论监督最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大众, 表达的内容可褒可贬。“舆论监督是公民通过各种媒介对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还有公众人物的与公共利益有关的事务的建议、评价, 体现了公民的言论自由, 是人民参政治议政治的一种形式。”在网络出现之前是比较普遍的形态, 传统的舆论监督, 主要是集中于对国家机关以及国家机关内的工作人员的监督。但是科技的发展开启了网络时代, 公民的舆论监督就不仅仅局限于国家机关内部人员的监督, 而是扩展至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或是与政府执政、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但是, 目前关于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国内的界定范围一般还是相对较窄, 例如, “网络舆论监督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平台, 以公众为监督主体, 独立于纪委、检察、审计等体制内传统监督制度的新型监督方式”。这一概念把网络舆论监督等同于网络反腐, 而忽略了网络舆论对于社会其他层面的监督作用。在研究中, 我们把网络舆论监督界定为广大公民 (主要是网民) 对于政府在日常工作或是面对各类公共事件的行政、执法过程所进行的监督。把网络舆论监督与公民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网络的匿名功能与传统的传媒方式不同, 在匿名情况下能畅所欲言表达个人意见时, 直接表达看法而不必担心, 因此网上的言论最直接的表达了个人看法和感情。从而实现了极致的, 自由、和平等达到一定的高度。网络舆论的形成更具广泛性, 代表性, 社会各个阶层和行业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 网民数量膨胀形成庞大的队伍, 多元化的评论和意见碰撞, 在不断反馈和修正中形成不同的舆论中心, 最终形成代表主流民意的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当某一事件引起网络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时, 一些得不到解决的问题也会得到很好地处理, 彰显了网络舆论强大的监督力量。

二、舆论监督的现状

(一) 舆论监督的主体网民

我国网民对网络参与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参与度也有所增加。从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也发现, 白领、学生群体, 这部分群体的网龄基本上都超过十年, 他们对公共事件参与的热情也最高, 参与网络舆论监督、网上热点事件讨论的热情很高。因此, 他们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主要群体。网民的心理会由最开始的娱乐心理到追求平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转变。所以, 一旦公共事件在网络上形成舆论, 无论原创或是转载, 一些热帖往往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点击率和回复率, 加之网络上转载的快捷性和匿名性, 更使得网络事件的传播速度和范围势如破竹, 无法阻挡。针对我国网民的构成特征, 喻国明提出:“我国网民在参与舆论热点事件的讨论过程中, 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中国网络上的意见领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英阶层, 而是较具‘草根’的一群, 他们的特点是‘有主张, 少论据’, 因而易于情绪化。二是多数中国网民是通情达理的, 他们比较在乎的是尊重和态度。”网民构成特点决定了网络舆论监督在新时期也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李克亚和解岩认为:“第一, 网民众多, 使得民意反应更加充分。第二, 网络舆论监督更加具有时效性。第三, 网络舆论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第四, 网络得到监管, 趋于规范;网络舆论监督逐渐走上有序化道路。”

(二) 网络舆论监督的特性:多渠道性

计算机互联网的产品也不断增多, 从论坛、博客、SNS、社交网络、到微信微博, 可以说, 科技的持续发展和人类的不断创新, 给我们搭建了一个又一个与世界联系的平台, 全世界的网民都可以得到广泛的联系。人们家中全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都会了解和知晓, 论坛, 每个用户只要注册一个账号, 就可以在上面发布信息, 与其他用户进行在线的交流、讨论等。较有名的论坛有天涯论坛、猫扑论坛、人民网的强国论坛等。

三、网络舆论监督的对策

网络舆论监督属于公共表达空间的重要部分, 在构建公民社会的进程中网络舆论监督威力越来越巨大, 中国公民社会的构建需要民间组织、公民意识和其他公共表达渠道相结合。在发挥网络舆论监督的民间组织、公民意识以及其他公共表达渠道, 空间的建设尤为重要。另外, 对于网络舆论监督过程中出现的敏感话题, 例如;被操纵、非理性、侵权等问题, 应给予高度的重视, 否则将会对构建和谐社会带来消极影响。

结语

网络舆论是现代化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大力发展网路舆论, 建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是不可或缺的, 21世纪的新纪元需要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跟的上时代的潮流, 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接触更多的网络, 让我们一起积极参与健康的网络舆论, 一起努力发展, 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网络舆论监督的范围呈现扩大化趋势, 网络舆论跨越了时间、地域的限制, 使大众对新闻事件的的关注度增强, 拥有了广泛的关注群体, 从监督范围的广泛性看, 明显优于传统的舆论监督。网络舆论监督的形成基础是互联网, 主要是指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 了解社会中、生活中发生的事, 并且广泛地交流和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对国家的各个方面, 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活动进行评价。应该对网络舆论监督有准确、全面、清晰的认识, 逐渐使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 建立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规章制度, 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新平台。

关键词:网络舆论监督,网络媒体,网络舆论

参考文献

[1]王天意.网络舆论的功能及社会效应[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 (3) .

[2]南玲峰.当代网络舆论监督的误区[J].新闻爱好者, 2011年5月 (下半月) .

[3]李传军.社会治理变革中的网络舆情与网络民主[J].学习论坛, 2010 (7) .

[4]曾庆香.对“舆论”定义的商榷[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 (4) .

[5]南振中.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J].求是, 2005 (12) .

[6]兰伟平.网络舆论监督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009.

电视网络舆论监督 篇8

1 基层广播电视媒体做好舆论监督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1.1 法律保障制度的缺失, 使基层广播电视媒体在舆论监督上畏首畏尾

有效的促进民主政治的良性发展, 就必须要让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对公共权力以及公共决策开展良好的监督和制约。基层广播电视媒体作为当地党与政府的“喉舌”, 既要做好积极的正面宣传报道, 传递正能量, 同时也要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批判性报道, 发挥监督和引导作用, 这也同样是传递正能量。然而, 我们面临的现实恰恰是, 由于法律保障制度的缺失, 再加上被监督的单位、部门以及个人, 因为需要面临被“曝光”之后的各种道德上的压力和法律上的责任, 因此他们对舆论监督都非常抵制。当前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还没有形成良好的保护措施, 使得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很多时候都对舆论监督畏首畏尾, 就连一些必要的舆论监督也没有去做, 在许多需要发挥作用的时候, 往往失语, 影响力明显下降。

1.2 批评主体与批评对象两者的接近性, 使基层广播电视媒体舆论监督阻力加大

因为基层广播电视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再加上受到地域上的限制, 批评者与被批评者两者之间都是处于同一个地方, 使得新闻舆论监督工作走不出熟人圈, 因此面临着非常巨大的难度。一旦是遇到舆论监督, 被批评者就会四处进行活动, 通过各种关系说情, 找上级领导进行施压, 让舆论监督遇到多重障碍, 难以有效开展, 甚至把广播电视媒体孤立起来, 让正常的采访活动都无法开展, 严重的还会受到各种报复。

1.3 舆论监督运行机制不健全, 阻碍了舆论监督的有效开展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想要有效的开展舆论监督, 就必须要当地的党政机关的全力配合, 依赖性过于严重。如果在进行报道时, 被监管者的上级部门没有重视报道内容, 那么舆论监督几乎就发挥不出作用。相反因为舆论监督运行机制的不健全, 还会导致地方政府对舆论监督进行干预, 发挥不出有效的作用。面对这样的情况, 在开展舆论监督的时候基本都只能关注一些不痛不痒的小事, 而对于那些幕后的“老虎”却不能够进行有效的监督, 也不可能真正的通过舆论监督来揭发出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机制的不健全可以说是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开展舆论监督时的天然的弱点。

2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做好舆论监督的措施

2.1 提供良好的法律保护手段, 让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勇于监督

想要让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真正做好舆论监督, 就需要有良好的法律手段来提供保障。需要中央或者是上级部门通过颁布相应的法规和政策来建立起包括市、区、县级广播电视在内的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相关法律政策体系。通过法律与政策让地方广播电视媒体能在形式舆论监督的时候有法律提供的权力, 还可以让新闻媒体自身的舆论监督行为变得更加的规范。通过法律手段来对权力制衡体系进行完善, 使得舆论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实现科学民主, 加强对地方的舆论监督。为此, 迫切的需要有相应的新闻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

2.2 做好舆论监督的积极引导作用, 让地方地方政府认同起来

在新时期必须能够清晰的认识到, 加强地方舆论监督必须解放思想, 在做到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与时俱进, 做好舆论监督的积极引导作用, 真实的体现出党的意志, 对基层人民大众的心声进行真实的反映, 将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对舆论监督进行改进完善。在开展舆论监督的时候, 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完善的法律体系的支持下, 坚持自身的原则与党性原则, 敢于向各种不利于党、不利于人民的势力发出挑战, 坚决的报道各种不法问题。同时, 需要积极做好舆论监督的引导作用, 让舆论监督做成积极的监督和正面的引导, 打击歪风邪气, 传递积极的正能量。这并不是让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受到了限制, 而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对新闻事业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今这个时代在不断的变化, 日新月异, 我们在不断地对这个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新事物、新气象、新典型以及新变化进行报道的时候, 还不能忽略了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消极的、腐败的现象, 要用于通过舆论监督的武器来对这些现象进行报道, 但这一切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引导社会良性的发展, 为社会进步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2.3 突破自身的局限, 做好舆论监督的积极引导作用

舆论监督不仅仅需要有良好的法制体系来提供保障, 还需要广播电视媒体自身要敢于监督、愿意监督、善于监督。一直以来, 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工作都在强调, 然而在实际的操作中却是相当的困难。舆论监督本身对于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内部机制就是一种挑战。在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时,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的竞争空前剧增, 生存空间被压缩, 然而地方广播电视媒体与外部社会之间的联系却又变得更加的紧密与复杂。例如广告的经营, 新闻节目的制作和播出都会和外部社会产生各种联系,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监督政府以及一些权力部门的行为时就会存在有诸多的顾虑。还有的时候在举办活动、找赞助等方面也需要外部的合作, 这在有的时候也会对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广度和力度带来影响。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在舆论监督上发挥出作用, 就需要建立好良好的内部机制, 在产业化运作是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 对有偿性新闻与节目的商业倾向进行坚决的杜绝。通过高质量的产品来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不能因为经济效益受制于人而不能够进行良好的舆论监督。要想真的做好新闻监督,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就必须要能够自给自足, 不受制于人, 这才能够针贬时弊, 抨击不正之风。

2.4 尝试广播电视媒体垂直化管理, 强化其舆论监督的独立性功能

一个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会直接影响到其对社会的影响。社会之所以需要舆论监督, 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促进政府权力机构的规范化, 防止政府权力机构的渎职、越权。媒体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监督本身或多或少的会有着私利或者是行为上的越权, 这是非职业化。这样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混乱。

与中央、省市媒体相比, 地方区、县广播电视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明显较弱, 很容易受到其他权力部门的影响, 因此必须要进行改革, 实现垂直化的管理。也就是县级的媒体由地市级媒体, 地市级媒体由省市级媒体管理, 省市级媒体则由中央级媒体管理。这样能对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专业化程度进行强化, 并让它们摆脱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 这样它们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将能够更加的专业化, 更加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 进而可以更加的客观、公正。

3 结论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 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在舆论监督上所发挥出的作用还不够强, 究其原因就是缺少法律体系上的保护, 与被监督者过于太近, 容易受到各种权力机关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改善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现状是较为困难的。因此, 在文中对这些现象进行了探讨, 为改善地方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现状提供帮助。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广播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受到了巨大冲击, 其舆论监督作用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 尤其是在县级以下地区, 加强广播电视媒体舆论监督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重点就如何加强基层广播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进行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体,舆论监督,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杨旭.网络媒体对广播电视媒体舆论冲击[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10) .

[2]张雯婷.我国电视舆论监督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 2011.

电视网络舆论监督 篇9

一、现如今电视媒体所处的社会环境

现如今我国大力发展“依法治国”的政策, 积极建设法治国家, 建立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 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 舆论和监督就有了新的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 尤其在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对很多社会现象无法一眼就看清楚,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利用媒体舆论监督的手段来干预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 但是一些电视舆论监督节目在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阻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一些单位的不合作态度

一些特殊部门和单位往往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逃避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 采取不合作或者对抗的态度, 进而维护自己小团体的利益, 这给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正常工作带来一定的阻力。

(二) 有关部门的干涉

现如今, 很多电视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内容往往会牵扯到多个利益部门和利益关系, 这就导致监督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干扰, 而要消除这种现象, 使电视舆论的监督工作顺利进行, 还需要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

(三) 电视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

一些电视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的过程中, 自身也存在很多缺陷, 例如其具有的传播性特征以及在采访时采取的方式不当等, 另外, 记者的目标太大, 在现场时往往成为被批评者的攻击对象, 尤其近几年来, 记者在采访时被殴打、遭报复的现象屡屡发生。

二、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报道方法

(一) 选题方面

一般情况下, 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选题不是一次性进行的, 而要随着采访和调查的改变而改变, 在采访之前, 记者要对所有的选题进行一次初步的筛选, 以此来决定采访是否可以继续进行, 另外, 也要考虑选题的可信度、采访的方向、社会影响度等, 而当选题已经确立之后, 记者还需根据选题进行实地的考察和核对, 为设置采访内容、采集证据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而其中去现场进行核实和考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直接影响着报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例如, 在2010年5月, 吉林卫视《守望都市》这个栏目中, 就播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这样一档节目:长春市新发小区的一个居民反映自己的小区卫生环境差, 脏水臭水四处横流, 无人管理, 给居民的出行带来很大的麻烦, 而《守望都市》的记者在确定选题之后, 马上赶到现场进行核查, 便发现一些居委会的员工也在积极地采取措施来解决问题, 并非居民口中的“无人管理”, 这就表明事实与居民所表述的不一致, 因此对选题和新闻线索的核查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在实际的采访报道中, 往往很多事实与想象中的情况相距较大, 甚至有时连方向都不同, 那么这时就需要改变原有的选题, 设立新的选题, 由此可见, 选题不是一次性进行的, 而要在采访的整个过程中即时、准确地把握。

(二) 采访报道方面

电视舆论监督节目报道所具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公平公正, 也就是要客观地反映事件的来龙去脉, 而在采访报道方面, 电视记者可以使用各种方式进行报道, 揭露某些事件发展的不合理性, 例如做好现场直播的节目, 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真相, 通过声音和画面让观众自己去感知, 去体会事情发展的全过程, 这种方式不仅充分发挥了电视的声音、画面感的优势, 同时也使电视的报道更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有利于观众自己进行判断并给出相应的结论。

电视舆论监督节目的采访工作有一定的难度, 它不仅要求记者要有一定的技巧, 也要求记者有一定的耐心, 实际上, 电视报道是否能做到有深度、有权威性, 很大程度上是由采访的质量和结果所决定的, 如果采访能够深入、到位, 那么就能做出有力量的报道。例如在2010年5月, 吉林卫视《守望都市》里有一档“解决烦心事”的节目,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件, 即长春市民王小姐在开车回家时, 被交警拦下, 交警认为王小姐的车没有进行年检, 要给予相应的处罚, 面对这种情况, 王小姐很不解, 因为她在四月份就已经对自己的车进行过年检, 并把带有印章的年检标志贴到车上, 那为什么交警还会认为自己没有经过年检呢?为什么还会受到处罚呢?这时记者就采访了相关的交警部门, 通过对工作人员的暗拍和记录发现, 原来是有些支警大队的电脑出现了一些问题, 没有对王小姐的年检进行相应的记录, 由于网络的原因使车辆年检的部分资料被遗漏, 而王小姐就是其中一例, 因此, 才会在交警的机器上无法显示, 而当电视节目把实际的采访过程和暗访记录播放出来之后, 无需记者的其它评论, 观众自然就会明白事情的原委, 这样的效果比记者单纯的叙述要好得多。

(三) 编辑方面

后期编辑在电视舆论监督节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记者在编辑时要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 把自己独立于事件之外, 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审视事件, 也就是客观地、公平地给出公正的评价, 不能把观点倾向于事件中的任何一方, 尊重每个对象的平等权, 进行理性、客观的采访, 不仅要关注有麻烦、反映问题的群众的声音, 同时也要考虑到被批评者的感受, 尊重被批评者的话语权, 倾听他们的想法, 把他们的声音也表现出来, 让观众通过自己的感知进行判断, 给出答案, 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焦点访谈》节目中, 曾经播出过这样一个事件, 即在陕西省西安市下属的一个县级领导, 他出于提高自己政绩的目的, 在政绩统计表上做文章, 谎报业绩, 造出很多不符合实际的虚假信息, 他上报的人均收入大大超过实际的人均收入, 而一些村民为了能按时交上提留金, 不得不去卖血, 严重者甚至达到一个月里卖血两次, 而当记者得知这一消息进行调查时, 这个领导以十分轻松的口气说:“村民去卖血, 我想还是有好处的, 可以改善身体的造血功能。”这种说法直接通过声音和画面表现出来, 无疑更具有真实性, 让观众感到气愤和荒唐。

结束语:

现如今伴随着我国电视媒体的不断发展, 电视舆论监督节目以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赢得了很多观众的好评, 因此, 必须采取有效的采访、编辑和报道方法, 使电视舆论监督节目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润滑剂, 促使电视节目在反映社会现实时更具有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夏玉兰, 陈伟龄.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时代功能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1]夏玉兰, 陈伟龄.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时代功能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

[2]梁建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根除医药商业贿赂毒瘤》系列报道看《焦点访谈》的建设性监督[J].新闻记者, 2007 (6) .[2]梁建增.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根除医药商业贿赂毒瘤》系列报道看《焦点访谈》的建设性监督[J].新闻记者, 2007 (6) .

[3]王晓斌, 杨良雄.和谐社会框架下的舆论监督把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7) .[3]王晓斌, 杨良雄.和谐社会框架下的舆论监督把握[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 (7) .

[4]郝俊红, 赵砚.试论当前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困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2) .[4]郝俊红, 赵砚.试论当前新闻舆论监督面临的困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6 (2) .

电视网络舆论监督 篇10

那么, 如何做好地方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工作, 加大地方电视台的舆论监督力度呢?

一、在出发点上必须坚持建设性的原则立场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促进问题的解决, 而不是制造矛盾或扩大事态。坚持建设性立场是由我们媒体的党性原则决定的, 我们只能“帮忙”, 而不能“添乱”。

坚持建设性立场, 就是以一种善意的心态去关注身边的问题。同样一件事, 以不同的心态去关注, 就会有不同的视角。建设性立场则要求记者不夸大、不渲染, 不去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坚持建设性立场, 就要关注事件的结果。现在有些电视台只顾曝光, 而不大注重回声, 成了问题的堆砌, 看多了让人觉得没劲, 这也无助于提高电视台自身的威信。

在舆论监督中, 我们只要坚持建设性立场, 一般都会得到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舆论监督的预期效果也就容易达到。

二、在选题上下工夫, 要有针对性、指导性、全局性, 以到位的服务来争取宽松的环境和有力的支持

《焦点访谈》之所以威慑力大,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成了中央领导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 宣传国家大政方针的“先行官”, 检查工作成效的一面“镜子”。地方电视台如果能做到上述三个方面, 自然也会得到当地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而做到这些, 就必须在选题上下工夫, 选题抓得好坏, 关系到评论的成败。地方电视台更应该在服务政府中心工作上动脑筋, 要多从以下三个方面找选题:要把带有全局性的、方向性的问题抓出来, 以引起领导的重视, 以致成为他们决策时的参考;要配合党委、政府重大工作, 做到舆论先行;要把违背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问题及时反映出来, 让党和政府确确实实地感到舆论监督对实际工作的推动作用。

三、要讲究批评的方法, 平等地对待被批评者

我们常听一些记者说:“今天要去曝XXX的光。”这种说法和做法都是不可取的。我们主要是去评论某件事的是与非, 即使是批评某个人, 也是看其哪些事做错了, 错在哪里。在采访中, 记者与当事人是平等的, 不能居高临下, 也不能讽刺挖苦, 人身攻击。如果我们以公正、公平、公开的态度对待批评对象, 遇到的阻力可能小得多, 被批评者也许不会使出浑身解数, 非要去阻止你节目的播出。

要重视给批评者“下楼的梯子”。给“下楼的梯子”, 就是给改正错误的机会, 不一定动辄在节目中点人家名, 或非得让人家在镜头前讲讲话, 亮亮相。有时候不妨迂回一下, 不妨使话说的余地大些, 给被批评者一定的空间。这既是我们舆论监督“以促成问题解决为目的”的要求, 也是避开“说情”的一个策略。

四、在节目采编过程中要重视使用辩证法这个“利器”, 同时要选准准绳

舆论监督必须要面对一些问题, 有些问题很复杂, 当事双方可能都有一些错误搅缠在一起。特别是农村的一些纠纷, 有时还会夹杂有家族矛盾、历史旧怨在内, 还有些事情是合情却不合法的等等。遇到这些棘手的问题, 编辑记者要善于运用辩证法来进行思考, 既要对错误进行批评, 又要看到其合理之处, 不能凭一时的义愤而说过头的话。

在进行批评报道时, 采编人员还必须有证据意见。这里所说的证据是指能解释事件真相、事物本质的材料, 包括现场的同期声、事件发生时的真实的环境状况等等。这样做的目的, 一方面可以防备诉讼之争, 另一方面还可以促使采编人员更深入、更扎实地采访, 从而使做出来的节目更有说服力。

五、开展舆论监督还要善于把握平衡

这里所说的平衡, 一是指数量上的平衡。要坚持正面报道为主, 批评报道为辅的原则, 二者的比例必须平衡。二是节奏上的平衡。一个时期批评节目上多少, 要根据这一时期的宣传要求和社会形势来把握, 不能过于集中。三是地域上的平衡。地方电视台活动面比较窄, 面对的也不过是十几个、二十几个乡镇和单位、部门, 如果一段时间内某个乡镇或部门批评报道过多, 就会使这里的干部群众士气低落, 从而不利于其工作的开展。我们经常采取的办法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 在批评一个地方某项工作落后时, 还要注意发现这个地方在其他方面工作有无好的经验值得推广。

六、搞好舆论监督应加强新闻队伍的素质建设

由于舆论监督肩负的重要使命和所处的特殊地位, 要求进行舆论监督的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思想水平、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一个地方电视台舆论监督工作开展得好不好, 有没有一支相对专业的、高素质的队伍至关重要。一方面, 要按照“政治家办报”的要求, 从大局出发, 把握舆论监督的方向与“度”;另一方面, 对每一个舆论监督报道都要认真策划, 周密部署, 慎重操作, 趋利避害, 把舆论监督工作做准、做细、做好。在这里, 领导者的大局意识、把关意识、策略意识十分重要。■

上一篇:概念的知识结构下一篇:师生班级文化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