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骨不连

2024-07-26

难治性骨不连(精选八篇)

难治性骨不连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5例难治性骨不连患者为实验对象, 男性10例, 女性5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20~60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8.5±1.2) 岁。患者致伤原因主要包括:钝性打击造成的粉碎性骨折2例, 骨梗死导致的骨折2例, 骨髓炎导致的骨折3例, 交通事故伤8例。患者病程在6~44d之间, 平均病程为 (25±4.5) d。其中11例患者入院治疗前已经实施过一次手术, 其余4例患者接受过两次手术。所有患者均为胫骨部位发生骨不连, 其中, 右侧6例, 左侧9例。患者入院接受治疗时, 5例患者软组织创面已经基本愈合, 10例患者创面发生不稳定性窦道、骨外露或瘢痕。患者入院时, 1例患者有单边外固定器存留, 11例患者有髓内钉或钢板等固定物存留。术前X线片检查显示12例患者发生骨端萎缩或硬化, 4例患者合并肢体缩短3cm以上。

1.2 方法

2例胫骨骨不连患者对位良好且无内固定装置, 使用下半环闭合槽外固定器进行加压固定治疗。对于发生伤口感染且有内固定物的患者, 首先将内固定物取出, 并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适当修整骨断端, 以保证断端轴向加压时具有较高的牢固性, 硬化骨端无需切除, 防止断端缺损加重, 无需将髓腔凿通, 术中对伤口进行反复清洗。2例胫骨发生3cm以上缺损的患者, 需将带皮质骨的自体完整髂骨块取出修整后, 将其植入发生骨缺损的部位。对于合并有腓骨骨折的患者则无需进行特殊处理, 1例胫骨轻度缺损骨不连但腓骨无骨折的患者, 可行斜行腓骨中断截骨, 从而轴向加压固定胫骨断端。胫骨骨不连患者使用半环槽外固定器进行固定治疗, 选择2.0~2.5mm直径的克氏针, 在同一平面的骨断端4cm左右处呈25°~45°交叉放置, 从而形成多个固定平面, 其中4例为四环固定, 11例为3环固定。2例胫骨下端发生骨不连的患者, 使用一根克氏针横穿跟骨上, 以提高稳定性。所有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 术后在C臂机辅助下, 证实骨折断端固定和复位效果理想。患者术后可适当进行关节屈伸练习活动, 待病情逐渐恢复后可扶拐进行无负重下地行走。定期行X线片检查, 以了解骨断端恢复效果, 依据骨断端恢复情况对近心端螺母进行轴向加压调整, 紧密接触固定骨断端。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6~12个月不等的随访, 随访结果显示, 所有20例患者经过均骨性愈合。所有患者共使用110根穿针, 均未出现血管损伤和主要神经损伤问题, 治疗成本较低。不影响局部血运, 手术创伤较小, 治疗方法较为简单, 且疗效稳定可靠, 从而为为难治性骨不连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切实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其中, 1例患者由于钢针松动和针道感染而二次入院接受治疗, 穿针部位继续接受5个月的加压固定治疗后, 骨折愈合。1例骨缺损患者接受植骨治疗后, 发生偏斜型骨缺损, 7个月后也骨性愈合。

3 讨论

骨缺损和骨不是骨科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且该疾病的治疗过程较为复杂。植骨加内固定手术是该疾病最为常用的传统治疗方法, 但该方法需多次手术, 治疗时间较长, 且易造成软组织床窦道、感染, 并影响周围血运情况, 因而治疗的失败率较高。随着半环槽外固定器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推广, 该方法治疗难治性及感染性骨缺损和骨不连的临床价值逐渐受到了人们的认可, 这一治疗方法能够使感染症状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且不影响局部血运, 手术创伤小, 操作方法较为简单, 疗效可靠, 因而未这类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

现阶段, 临床上常用的外固定器形式较为多样, 且各具特点和优势, 但也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价格昂贵、稳定性差等。单平面外固定器全部采用5~6mm直径的schanz螺钉来提高其固定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但会对骨的坚固性造成一定的影响, 甚至会造成穿钉处骨折问题, 医学研究结果表明, 穿钉处骨折的发生率一般在3%~4%左右[1]。全环式外固定器是一种多平面架式固定技术, 需要在骨的2~5个平面交叉垂直放置克氏针, 因而其稳定性较好, 但具有操作方法复杂、结构复杂等弊端[2]。半环槽外固定器具有下述显著的优势:第一, 坚固且质量较轻, 有利于患者术后功能锻炼;第二, 并发症发生率低, 且均为不显著或程度较轻的并发症;第三, 多平面多功能固定;第四, 结构简单, 易于使用和操作[3]。该固定器具有较为合理的设计结构, 半环式稳定弓形式不仅便于肢体安放在床头, 而且能够为钢针的交叉穿放提供保证, 以实现多平面固定。使用3根螺杆在弓环间形成3点平面支撑, 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整体, 克氏针能够均匀手里, 并将其分布于支承整体上, 提供较高的稳定性。可在弓槽内移动固定夹, 防止交角和钢针穿放不准确所导致的安装困难[4]。骨断端使用拧旋螺母进行调整加压, 具有较高的多功能性, 能够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 满足牵伸和加压的需要。通过稳定弓螺母的固定拧旋来牵伸固定或加压骨断端, 近心端为一个单个稳定弓, 由于反作用力和作用力相等, 近心端稳定弓螺母的拧旋操作较为简便, 也能够达到牵伸或加压固定骨断端的目的[5]。半环槽式外固定器通常可分为大小两种型号, 小号螺母旋动1圈相当于延长或加压1mm, 而大号螺母则约等于延长或加压1.25mm[6]。

本次临床实验中, 对于合并腓骨骨折的患者, 不进行特殊处理;对于胫骨发生轻度骨缺损和骨不连且腓骨无骨折的患者, 则行腓骨斜行中断截骨治疗, 从而提高轴向胫骨断端加压固定的稳定性;对于骨不连合并骨缺损超过3cm的患者, 行自体髂骨植骨。手术过程中需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以防止患者受到热损伤, 皮肤上行3mm的钢针进出口, 将酒精纱布贴放在针孔处, 再覆盖干纱布, 以保证针孔的干燥清洁。患者术后适当关节屈伸锻炼, 待病情换届后可扶拐部分负重下地行走。

摘要:目的 探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难治性骨不连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所收治的15例难治性骨不连患者为实验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半环槽式外固定器进行治疗, 回顾分析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对患者实施612个月的随访, 随访结果表明, 患者均骨愈合, 治疗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 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难治性骨不连, 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临床治疗方法,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

关键词:半环槽式外固定器,难治性骨不连,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贺小兵.半环槽式外固定技术的临床应用[J].重庆医学, 2010, 29 (5) :456-457.

[2]吴雪辉.外固定支架治疗严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7, 9 (12) :1140-1141.

[3]马树枝.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术后骨不连的疗效[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8, 26 (7) :649-650.

[4]周仲安.骨外固定加压治疗胫骨干骨不连[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0, 7 (9) :866-867.

[5]李建福.骨外固定技术治疗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J].感染、炎症、修复, 2010, 2 (1) :12-13.

小儿骨不连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篇2

【关键词】 小儿;骨不连;诊断方法;治疗措施

骨不连是指骨折不能愈合的统称,其发生原因多数是由于局部血液供应不足、骨折端分离或骨折稳定不足所致病[1]。小儿骨不连是小儿骨折术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诊断早期治疗,可对小儿的发育及功能恢复带来严重影响。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骨不连方法主要为髓内针及外固定架,效果较好[2]。为进一步掌握对小儿骨不连患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我院对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我院进行诊治的小儿骨不连患者50例,男34例,女16例,年龄3-15岁,就诊时间为伤后3-9个月。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32例,腕部触地致骨折28例。其中肱骨外髁骨折9例、感染性骨不连11例、桡骨远端骨不连14例、股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10例、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6例。

1.2 方法

1.2.1 诊断方法 50例患者均在骨折治疗8个月后出现骨折端未愈合情况,且随就诊时间的增加症状明显,行X摄片检查发现有断端硬化吸收,形成髓腔闭锁或假关节情况,且两端间隙较小。

1.2.2 治疗措施 根据患者骨折部位不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其中采用髓内针及外固定架17例、单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3例、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11例、尺神经松解前置术9例,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7-15d出院,叮嘱患者定期到院行X线片检查,根据骨愈合情况选择固定时间长短,并根据骨愈合情况及时调整功能锻炼情况[3]

1.2.3 骨折愈合标准 局部无压痛,无纵向叩击痛及异常活动情况。解除外固定后,上肢可平举重物,下肢可连续步行3min。行X摄片显示骨折处骨痂生长良好并超过骨折线,骨折线变模糊。在连续观察2周,骨折处不变形的情况下,应以观察第1天为临床愈合日期。

2 结 果

50例患者均选用手术进行治疗,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腕关节背伸、掌屈、尺偏、桡偏活动及前臂旋转均正常。术后1例发生感染,经治疗3周后愈合。术后随访观察6-48个月,愈合时间为3-15个月。

3 分 析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致病因素较为复杂,可由于局部血液供应不足、骨折端分离、创伤后感染或骨折稳定不足所致病[4]。小儿发生肱骨外髁骨折骨不连时,往往患者的肘关节屈伸功能良好,而多以肘关节疼痛、外侧不稳定、尺神经损伤症状和严重的肘外翻畸形症状较常见[5]。因此,实施手术前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肘关节的功能状态,可在X摄片辅助检查下综合诊断病情,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对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主要处理措施为手术治疗,其治疗的原则为在损伤较小的前提下对导致不愈合因素进行根除,并重新进行固定,以促进骨愈合情况[6]。临床常见的固定方式为髓内针内固定与外固定架外固定效果较好。其中髓内针内固定可以重开髓腔,通过髓内针的挤压作用,可将骨髓成分聚集于骨折端部位,从而起到自体骨髓的移植作用;外固定架固定可在最小的损伤下以减少钢板对骨折端的刺激,此外,还能限制患儿的行动活动,更好的调节骨折端的距离,从而刺激骨痂的生成[7]。切开复位、植骨内固定术在有效治疗关节疼痛及不稳定的同时,还能有效预防关节畸形的发生与发展,降低关节疼痛及不稳定发生情况,从而有效减少尺神经损伤和严重的肘外翻畸形的发生。因此,对小儿骨不连患者应及时诊断尽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情况及个体差异,合理選择治疗措施,在保证安全有效治疗的同时,还应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同时,手术后应定期复查并进行积极有效地功能锻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方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8]

参考文献

[1] 尤海峰,吕学敏,朱振华,等.儿童长骨骨折不愈合原因分析与治疗[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0,31(3):183-186.

[2] 陈武林,魏利萍,丁幸坡,等.带锁髓内钉并骨折端小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l5例临床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74-75.

[3] 张伟,王伟,林忠勤,等.解剖型胫骨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26(7):633-634.

[4] 巫伟东,江正康,马树强,等.不取钉的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不连[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l,26(7):630-631.

[5] 王志勇,王亚文.带锁髓内钉加植骨治疗胫骨骨不连21例[J].临床骨科杂志,2012,15(1):69-70.

[6] 程栋,康庆林.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进展[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11,13(3):279-282.

[7] 朱雅龙,吴金平,王永安,等.锁定钢板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J].临床骨科杂志,2011,14(6):720-720.

骨不连的临床治疗分析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86例, 男46例, 女40例;年龄14~76岁, 平均41.3岁。骨不连部位:骨不连的部位有股骨近端26例, 胫骨32例;锁骨12例;尺挠骨10例;其他6例。所有患者骨折均经过治疗, 其中经历1次手术治疗者72例, 经历2次手术治疗者26例, 本组患者的诊断均由X线检测和手术证实。

1.2 治疗方法

在对四肢创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首先将患者创伤骨折处进行清理, 并切除坏死组织, 将骨折创伤的软组织与硬化的组织进行清除, 对骨折复位不良处进行重新的复位调整, 对需要植骨的地方进行植骨手术, 用固定器进行固定。对四肢创伤有感染情况出现的患者进行伤口的清理, 将感染组织引流再进行植骨手术最后做固定处理措施。其中采取内订固定有30例;钢板固定的12例;外固定架固定的22例;单纯自体松质骨移植23例;骨外延长术1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发生四肢创伤导致骨折骨不连的原因是受力的干扰局部的供血受到影响, 伤口感染、骨缺损和骨折复位不良。86例患者中均获骨性愈合, 愈合的时间平均为6个月 (3~17个月) 。其中70例患者肢体功能优良, 无明显后遗症;16例患者遗留临近关节的活动障碍等并发症。

3 讨论

3.1 四肢创伤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

在对四肢创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注意患者受伤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差异。在不同的受伤原因、不同的受伤部位所造成的四肢创伤病情也是不相同的, 治疗方案也随之不同。在进行四肢创伤手术治疗中注意患者的受伤原因和身体情况, 对于采取的手术方案注意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 (1) 患者四肢创伤造成的骨折的位置与患者骨不连的轻重情况; (2) 医院的实际治疗水平与医疗器械的水平; (3) 四肢创伤患者的年龄、性别、需求分析与经济能力; (4) 患者骨折治疗次数与造成骨不连的原因[2];在对本组患者的资料分析时得知, 患者四肢创伤造成骨开放式骨折较多, 创伤造成了很大部分的软组织损伤, 创伤受到感染的病例所占比例不大。所以在进行治疗时多采取了使用固定器, 利用外固定器对骨折部位进行断端的固定, 对创面进行清洗处理, 并进行消炎和抗菌处理。对于骨不连的患者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进行再植骨手术。

3.2 四肢创伤患者的治疗器材的选择

在对患者进行骨折部位的固定时固定器材是影响患者恢复的主要因素。目前在选择内固定器材注重器材的可靠性。普遍的固定材料有带锁髓内钉、钢板内固定器和外固定架。带锁髓内钉主要应用于股骨、胫骨的骨折内固定。钢板内固定器操作简便易掌握, 对创伤处的软组织和骨髓血运不造成影响, 主要应用于四肢不需要进行大量植骨, 骨不连程度轻的患者。

3.3 四肢创伤患者的植骨手术治疗问题

在四肢创伤患者进行骨折和骨不连治疗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植骨手术。骨不连的患者进行植骨时候由于之前进行过一次骨折治疗属于再次手术, 对于固定器和植骨材料的选择就尤为重要。植骨材料植有自体骨、人工材料、同种异体骨等等。在本次的实验分析中, 自体骨选择较多, 不易产生排异现象, 恢复快, 影响小。有部分的骨不连患者属于无故缺损, 就要进行以下操作:首先选择患者身体中的骼骨进行骨采集, 采集的骼骨需要制作成厚度约1~2mm, 长约3cm, 宽约3mm的棒形骨条, 在对患者进行完复位调整后, 将采集的棒形骨条植入患者的骨折处的360°, 利用捆绑的方式进行固定处理[4]。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植骨时必须进行完全的环绕将骨折处严密的包围住, 这样增加骨折处的稳定, 有利于患者的功能恢复。在此次的实验中, 患者大多采取此种治疗方法进行植骨手术, 均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也发现大多数的四肢创伤患者由于其创伤原因的不同导致病情的不同和骨折、骨不连的情况差异, 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性, 合适、可靠的固定措施才是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

摘要:目的 探讨四肢创伤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选取我院自2001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6例四肢创伤后骨折、骨不连患者。骨不连的部位有股骨近端26例, 胫骨32例, 锁骨12例, 尺挠骨10例, 其他6例。本组患者全部采取手术治疗的方式, 其中采取内订固定有30例, 钢板固定的12例, 外固定架固定的22例, 单纯自体松质骨移植23例, 骨外延长术1例。结果 本组患者发生四肢创伤导致骨折骨不连的原因是受力的干扰局部的供血受到影响、伤口感染、骨缺损和骨折复位不良。86例患者中均获骨性愈合, 愈合的时间平均为6个月 (3~17个月) 。其中70例患者肢体功能优, 无明显后遗症。16例患者遗留临近关节的活动障碍等并发症。结论 手术治疗对于治疗骨折骨不连病症效果理想, 且安全性较高。如果在治疗中组够重视, 多数的骨折骨不连能够避免。

关键词:四肢创伤,四肢骨折,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张汉中, 宋建华, 朱建举, 等.旋入钉与外固定架治疗胫骨干多段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5 (6) .

锁骨骨折骨不连18例治疗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 例, 男13 例, 女5例。年龄24~55 岁, 平均34 岁;左侧11例, 右侧7 例, 开放性骨折2例, 闭合性16例;均为粉碎性骨折术后。固定方式:克氏针固定7例 (其中3例因克氏针退出、锁骨骨折端再现畸形而就诊, X 线摄片显示锁骨骨折端再移位, 4例因骨折端骨吸收致骨折不愈合) ;“S”型锁骨解剖型钢板固定8例 (3例出现钢板断裂后骨折端移位, 2例因螺丝钉松动后骨折端不愈合, 1例因骨缺损未愈合, 2例因骨折端骨吸收致骨折不愈合) , 断裂时间距骨折术后一般为1月到2月半;重建钢板固定3例 (1例出现螺丝钉松动后骨折端移位, 1例因骨折端骨吸收致骨折不愈合, 1例骨折端硬化, 钢丝滑入断端) 。

1.2 治疗方法

采用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或全麻, 患者仰卧位, 患肩垫高30°, 由原手术切口入路, 显露骨折断端, 给予拆除原有的内固定, 清除骨折断端的纤维疤痕组织及硬化组织, 修整至骨折端有渗血, 对闭合的髓腔用克氏针或细骨钻行髓腔再通[2];取自体髂骨块, 将其修整为合适的形状, 植入骨折断端, 再在骨折端周围植入火柴棒状髂骨;选择长度合适的重建钢板 (一般要求骨折两端螺丝钉至少固定6个骨皮质) , 依据锁骨弧度进行适度折弯, 置于锁骨上方, 用螺丝钉固定, 依次缝合。

1.3 术后处理

三角巾悬吊患肢于胸前, 并给予贴胸位固定。定时屈伸患肢肩肘关节, 以防粘连[3]。术后使用抗生素1~2 天。给予制动1个月后再根据骨折愈合程度行肩关节上举、外展、后伸等功能锻炼。辨证使用中药, 早期给予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肿接骨的自拟接骨一号汤 (当归12 g、三七3g、川芎12 g、没药6 g、元胡15 g、赤芍10 g、红花3 g、丹皮10 g、陈皮10 g、甘草3 g等15种中药) , 每天1 剂, 水煎服, 连服14 剂;之后再给予活血行气、消肿续筋接骨的自拟接骨二号汤 (当归12 g、川断10 g、川芎6 g、杜仲10g、白芍12g、丹参10g、炮山甲3g、骨碎补10 g、自然铜10g等12种中药) , 每天1 剂, 水煎服, 连服14 剂;晚期用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续筋接骨的自拟接骨三号汤 (当归10 g、杜仲10 g、川芎6 g、党参12 g、白芍12g、补骨脂10g、焦白术10g、炙龟板8g、巴戟肉6g、自然铜10 g等13种中药) , 每天1 剂, 水煎服, 连服15剂。

2 结果

本组18例, 术后X 线片示锁骨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 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5~12个月, 平均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7月, 平均为5月, 均达到骨性愈合, 无感染、无钢板断裂。随访期间无再发骨折。术后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后, 功能恢复情况根据JOA肩关节评分系统[4]评价, 优9例, 良6例, 可2例, 差1例, 优良率为83.33%。

3 讨论

3.1 锁骨骨折是常见的骨折类型, 大部分可以行保守治疗, Neer总结了2 235例闭合治疗的骨折中, 发生不愈合率为0.1%,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不愈合率为3.7%;所以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但由于现在高暴力损伤致粉碎性骨折、骨折端肌肉卡压、开放性骨折比例越来越高, 患者的审美要求不断提高, 因此, 手术治疗明显增加, 手术指征为:①开放性骨折;②骨折伴有神经血管损伤;③成人锁骨远端骨折合并喙锁韧带撕裂;④由于软组织嵌入, 骨折端之间存在较宽的分离;⑤骨折不愈合;⑥漂浮肩。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常见的内固定有克氏针、“S”型锁骨解剖型钢板、重建钢板等。

3.2 克氏针固定锁骨骨折发生骨不连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5]:①克氏针选择不当, 针太细, 不能抵抗上肢下垂的重力而致折弯、折断、滑脱; 断端不稳定直接影响骨折的愈合 (本组有1例) ;②克氏针没有穿过骨折近端的骨皮质, 以致固定不牢, 无法控制旋转而致滑脱 (本组有2例) ; ③过早解除三角巾外固定, 在提肩、收肩运动中锁骨沿自己的长轴有40度的自身旋转, 故在肩关节活动时锁骨必然有应力传导但克氏针不能有效的控制骨折旋转活动, 极易引起断端间的微动, 骨折端吸收,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6] (本组有4例) 。因此, 用克氏针固定是不宜过早进行功能锻炼, 需骨折端出现骨痂时方可进行功能锻炼, 一般在6~8周以后, 5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慎用, 以免引起肩关节粘连。

3.3 钢板内固定失误原因分析:①术中骨膜剥离太多:锁骨血供依靠骨膜, 如果剥离骨膜和骨干周围的软组织太多以及过分强调骨折的解剖复位, 而将碎骨片游离成死骨, 造成骨折端血运缺乏, 容易发生延迟愈合和不愈合[7], 应以保护碎骨片的血供为主 (本组有5例) ;②钢板固定要牢固:骨折两端螺丝钉至少要固定6个有效骨皮质, 如果骨折端螺钉固定不够, 由于锁骨有应力与剪力作用导致螺钉松动, 尤其是锁骨的外侧端为松质骨, 缺乏螺钉与骨干之间的把持力[8], 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螺钉松动 (本组有2例) ;③粉碎性骨折骨片游离缺损时, 可考虑一期植骨:骨缺损或粉碎, 不能形成支撑而又未植骨, 固定后应力集中在钢板螺丝钉上, 骨折未愈合, 钢板因疲劳而断裂 (本组有3例) ;④骨折端组织未清干净:骨折端软组织嵌入导致日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⑤骨折端粉碎骨折后, 术中用钢丝或肌腱缝线捆扎, 随着肢体的活动, 钢丝或肌腱缝线滑入骨折端, 使骨折端产生异物反应, 同时捆扎后影响骨折端的血运循环以及会引起金属的电离反应[9], 从而影响骨折端愈合, 因此尽可能不用钢丝固定;⑥术后缺乏必要的外固定, 未作任何保护措施或没有正确的指导功能锻炼, 过早开始功能锻炼, 早期负重, 也是内固定失误的原因之一。

3.4 采用取自体髂骨植骨加重建钢板内固定配合中草药治疗的方法, 效果尚佳。重建钢板厚度适中, 易于塑形, 贴附在锁骨上面不易变形, 能克服锁骨纵向牵拉力和横向剪切力, 防止锁骨旋转, 起到了稳定骨折端的作用[10]。取髂骨植骨, 植骨不仅起到支撑作用, 使骨折端之间紧密结合, 还能提供丰富的骨细胞和钙磷, 而骨细胞和钙磷是锁骨愈合不可或缺的材料因素。取髂骨时尽可能用松质骨。为了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 还需清除硬化端, 打通骨髓腔, 形成新的创面, 为骨折愈合创造条件。

3.5 采用切开复位植骨重建钢板固定配合早期中药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消肿接骨, 中期活血行气、消肿续筋接骨, 晚期益气养血、滋补肝肾、续筋接骨, 明显提高术后骨折骨愈合速度, 具有固定可靠稳定、保持良好的锁骨外形、有利于骨折愈合和早期关节活动的优点, 是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胥少汀, 葛宝丰.实用骨科学[M].1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8:397-401.

[2]Slavko T.Modification of the ilizarov external fixator for aseptic hypertrophic nonunion of the clavicle an option for treatment[J].J Orthop Trauma, 2006, 20 (2) :122-128.

[3]李永山, 周泰仁, 曹德良, 等.重建钢板治疗锁骨骨折53例[J].骨与关节损伤志, 2000.15 (6) :468.

[4]高岸直人.肩关节疾患治疗成绩判定基准[J].日准会志, 1987, 61:623-629.

[5]陈长龙, 郑容生.锁骨内固定松动滑脱24例分析[J].中国骨伤, 1998, 11 (1) :67.

[6]黄球华.锁骨骨折髓内固定骨圆针滑脱的原因及预防[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 11 (1) :29.

[7]戴加平, 贾少华, 李凯.锁骨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失误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01) .

[8]王三忠, 钱为平, 俞新荣, 等.锁骨骨折术后不愈合27例回顾性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 2006, (03) .

[9]胡广.骨折内固定中的教训 (附37例分析) [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3.8 (2) :129.

骨不连的手术方法选择及疗效分析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9例, 男15例, 女4例, 年龄23~71岁, 平均46.6岁。骨折术后时间9个月~26个月, 平均14个月。既往手术方式:克式针内固定1例、加压钢板内固定15例及髓内钉内固定3例, 其中2例行2次手术而失败。骨不连部位:锁骨2例、肱骨1例、股骨5例、胫骨11例。骨折端情况:16例为萎缩性骨不连, 骨折端吸收、硬化, 周围无骨痂生长;3例骨折端形成假关节, 均符合骨不连或骨延迟愈合诊断标准。局部情况:2例股骨病变处软组织肿痛, 6例胫骨病损处皮肤愈合不良, 其中3例形成慢性炎性窦道。全部病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肩、膝、踝关节功能障碍, 7例出现下肢肌肉萎缩。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病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处理

常规行心肺功能、患肢外周血管彩超检查及X线片复查, 充分了解患肢肌力、皮肤、血管、关节活动度情况及骨不连的局部病理改变。对合并糖尿病、骨折端和局部皮肤有感染风险者进行详细评估, 控制血糖, 予以敏感抗生素、活血药物及清创、伤口换药等治疗控制感染。改善软组织条件、患肢肌力、关节功能, 对骨缺损而短缩的肢体, 先行牵引1~2周, 以恢复肢体长度。

1.2.2 手术方法选择

根据骨不连部位选用臂丛神经阻滞或连续硬膜外麻醉, 原手术切口入路, 去除内固定物, 显露硬化骨折端后, 彻底清除局部病变组织和硬化骨质。2例锁骨骨不连用钻头将骨折内外侧髓腔扩髓, 骨折两断端附近骨质用细克式针多点钻孔行髓芯减压, 选粗细相适宜的一端带螺纹的克氏针, 逆行穿针固定, 在远离骨折端处取少量自体锁骨骨质于骨折处行微粒植骨。1例肱骨、5例股骨及6例胫骨骨不连患者将闭合的骨髓腔用钻或小圆凿凿通, 从骨膜下方, 用骨刀环绕骨干将断端两侧骨皮质凿成与周围组织相连接的薄片, 取同侧髂骨, 髓腔内插入一小段松质骨, 加压接骨板固定后, 在间隙内植入自体松质骨颗粒, 并将自体骨条植于骨折端周围, 对4例胫骨骨折端缺损较大者, 取三面皮质髂骨块, 嵌于断端间, 周围辅以颗粒植骨, 放置负压引流管。其余5例胫骨骨不连患者因病损处软组织条件差, 在去除内固定物、骨皮质剥离后, 经后侧正常骨部位入路, 将大块髂骨移植于胫骨和腓骨之间, 用外固定架行外固定。其中3例软组织张力较大者, 采用局部皮瓣转移覆盖创面, 皮瓣供区用皮片移植覆盖。

1.2.3 术后处理

创口用均匀压力绷带包扎, 用石膏托或吊带将肢体固定于功能位, 抬高肢体。术后2d内拔出负压引流管, 对引流管末端引流液细菌培养, 预防性抗生素应用3~7日。行外周血管彩超检查及凝血功能复查, 凝血功能无明显异常后, 选用低分子肝素钙及活血药物改善局部血供,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加强伤口换药, 定期行X线片复查, 根据伤口及骨折愈合情况, 逐步行功能锻炼。

2 结果

本组19例患者术后均定期进行物理学检查及影像学随访, 时间8~21个月, 骨不连均愈合, 愈合时间5~10个月, 平均7.2个月。骨折处所涉关节功能、肌肉萎缩情况恢复良好, 无神经损伤及有症状静脉血栓形成, 转移皮瓣及植皮无坏死, 2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 经伤口换药后愈合。

3 讨论

3.1 导致骨不连的原因

骨不连的原因分为全身性因素、技术性因素和生物学因素。本组病例多由技术性因素, 即对骨折不合理的治疗所造成。骨折手术治疗应满足恢复骨折部位解剖关系、重建骨折端的稳定性、尽可能保存良好的血供等原则。在治疗中如不能很好的遵循这些原则, 缺乏正确的分析判断, 造成因为手术时间、手术方式选择不当, 加之手术操作不规范、固定可靠性差、功能锻炼不合理及术后伤口感染等出现骨折复位不理想、固定不稳固、骨折端血液供应丧失等不利因素, 影响骨折的修复产生延迟连接进而变为骨不连。分析本组2例锁骨骨不连, 分别因克式针退针、钢板固定螺钉选择过短、松动, 造成内固定不牢固导致骨折端移位引起。1例肱骨、3例股骨及7例胫骨系粉碎性骨折, 由于内固定钢板长度或髓内钉规格选择不当、术后过早负重, 导致内固定松动或钢板断裂。其余病例则考虑因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操作粗暴、骨膜及软组织损伤大, 导致骨折端血液供应不良、骨量缺失及伤口感染等引起。

3.2 骨不连的手术方法选择

骨不连因骨折端硬化、骨髓腔闭合、皮肤缺损、软组织瘢痕多、血运不好等局部病理改变, 使治疗比较困难。本组病例中根据骨断端的X线表现及既往内固定情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案。对于锁骨等骨缺损少的非负重骨采用骨折断端扩髓、髓芯减压、自体微粒植骨, 结合带螺纹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优点是骨折断端扩髓、髓芯减压可将封闭的骨髓腔打开, 骨内高压得以缓解, 刺激毛细血管的再生及骨小梁的形成, 骨内静脉回流改善, 增加血供[1]。带螺纹克氏针可起到类似拉力螺钉的作用, 加强了克氏针的固定和抗旋转力量, 可有效防止退针的发生, 且内固定物易取出。选用自体锁骨微粒植骨, 避免了肢体其他供骨区的二次损伤。对于股骨、胫骨等负重骨则采用断端骨皮质剥离、自体髂骨植骨, 皮质骨剥离术即可以显露骨不连的部位, 又在骨折端形成大量有良好血运的骨片, 这些有血运的骨片和植于骨折端周围的充足的自体髂骨避免了植骨周围血运不佳、植骨量不足、接触不紧密等缺陷, 有助于再启动骨的愈合过程, 最终形成牢固的骨痂而使骨折愈合[2]。同时根据局部皮肤、软组织及骨缺损等情况, 采用外固定架外固定或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 即保证了骨折端的稳定性、又能妥善处理软组织瘢痕、减少术后感染。

3.3 注意事项

1) 术前要充分了解骨不连的部位及局部病理改变, 以往有感染史者, 术前应行全身支持及抗生素治疗, 以防感染复发。同时积极改善软组织条件、患肢肌力、关节功能等;2) 合并感染灶者要先行感染灶根治术, 术中要完全切除窦道、摘除死骨, 彻底清除不新鲜的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3], 在切除软组织瘢痕时, 慎勿损伤邻近重要的血管和神经;3) 取骨、植骨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 植骨的数量要充足, 移植骨与接受骨之间应有广泛而紧密的接触, 加松质骨骨端间移植、自体皮质骨作骨上移植, 并应用牢靠的内、外固定;4) 创面缝合时如渗血较多, 应行负压引流, 以防感染。骨移植后, 切口内容增多, 缝合时如缝线结扎困难, 决不可在张力下勉强缝合, 应当用局部皮瓣转移覆盖创面, 皮瓣供区用皮片移植覆盖;5) 内、外固定的范围要足够, 时间要充分, 固定期间应根据伤口及骨折愈合情况, 逐步行功能锻炼, 防止植骨块和骨折端移位。选用低分子肝素钙及活血药物改善局部血供, 促进愈合, 预防静脉血栓形成。

摘要:探讨了不同部位肢体骨折术后骨不连的手术方法并分析其疗效。对19例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 (锁骨2例、肱骨1例、股骨5例、胫骨11例) ,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 根据骨不连部位及具体情况分别采用骨折断端髓芯减压、自体微粒植骨;骨皮质剥离、植骨;结合外固定架外固定或加压钢板、克式针内固定治疗, 并分析其疗效。本组19例患者均获随访, 时间821个月。骨不连均愈合, 愈合时间510个月, 平均7.2个月。骨折处所涉关节功能等恢复良好, 2例出现切口感染, 经伤口换药后愈合。充分认识导致骨不连的原因和局部病理改变, 完善术前准备, 术中彻底清除局部病变, 骨折断端髓芯减压, 针对不同部位采用相应的植骨、内外固定手术方法, 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骨不连,内、外固定,髓芯减压,植骨

参考文献

[1]陈勇喜, 农新盛, 黄超, 等.介入结合经皮髓芯减压植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J].临床骨科杂志, 2012, 15 (5) :512.

[2]张作权.钢板内固定、皮质骨剥离、自体骨移植治疗骨不连[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 2008, 28 (2) :46-47.

肱骨干骨折骨不连的临床分析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5例, 男31例, 女14例, 骨不连时间为9个月~2年。开放性骨折5例, 闭合性骨折40例, 肱骨干中上段5例, 中段18例, 中下段22例, 骨不连标准:骨折固定后8个月X线显示仍无骨痂生长。

1.2 治疗方法

本组所有病例自体植骨髓内针或钢板内固定。自体骨植骨钢板内固定25例, 自体骨植骨髓内针固定20例, 所有自体骨均采用髂骨移植。术后需用外展架将上肢固定, 以防止肢体重量牵引致骨折部的分离及肢体活动而引起骨折部的旋转。待有骨痂生长后, 开始各方向的运动锻炼。

2结果

45例均获得随访, 随访时间为术后4个月~5年, 平均2年。所有病例手术后3~18个月内骨折临床愈合, 平均5个月, 功能恢复满意。

3讨论

由于上臂解剖和功能的特殊性, 片面追求骨折坚强内固定而忽视周围软组织的血运和完整性而导致骨不连已引起多数学者的重视。发生骨不连与以下因素有关。

3.1 骨折原始损伤严重

原始损伤严重常破坏骨折端血液循环, 多伴广泛软组织损伤及粉碎性骨块之间空隙, 同时手术剥离骨折端周围骨膜将进一步削弱原已受到损害的局部血液供应, 均不利骨的愈合。

3.2 内固定器械选择及操作不当

选择钢板固定时钢板偏短, 不符合钢板长度与骨折部骨干直径之比, 使骨折内固定范围不够, 增加骨折端的应力干扰导致骨不连, 髓内钉进入骨折处短, 造成内固定作用差, 达不到有效固定, 钢板固定时固定位置不当, 钢板未置于张力侧, 螺钉未穿过对侧骨皮质, 螺钉进入骨折线, 螺钉与钻头不配套, 钻头过大, 导致螺钉松动、滑脱, 螺钉固定钢板顺序不当, 造成骨折端人为的骨折端分离。

3.3 粉碎性骨折处理不当

游离的碎骨块未植回, 特别是对压力侧骨块不重视, 对无法固定的小骨折块进行清除或丝线钢丝捆扎不结实, 造成骨缺损, 不能恢复结构的完整性, 导致骨不连。

3.4 忽视手术后处理的重要性

手术后合理地石膏外固定及适合的固定时间对骨折愈合非常重要, 本组部分保守病例的石膏更换不及时使原固定的石膏松动, 造成骨不连。忽视了术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易致关节功能障碍, 肌肉萎缩及发生骨质疏松, 从而影响骨折愈合。

3.5 骨折术后并发感染

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的治疗 篇7

对于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 本科在临床实践中常能遇到, 其中股骨骨不连、胫骨骨不连及尺骨骨不连较常见。根据骨不连的分型本科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临床资料

2003年5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骨不连骨缺损患者12例, 男9例, 女3例;年龄24~57岁, 平均39岁;骨折伤后时间9个月~2年1个月, 平均1年半, 股骨4例, 胫骨6例, 尺骨2例。骨折端情况:无骨痂生长, 呈萎缩性骨不连8例, 骨折端膨大、硬化、呈增生反应性骨不连4例。4例带锁髓针内固定, 3例半环槽外固定, 4例自体骨髓移植。

2方法

针对骨不连病例, 本院采用的方法有: ①手术治疗:带锁髓针内固定、植入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或半环槽外固定并植骨;②非手术治疗:自体骨髓移植[1], 以及根据患者病情辩证分型, 给与相应的中药方剂内服辅助治疗。

根据骨折部位及类型选择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法, 一般对萎缩型实施手术治疗。手术方法选择带锁髓针内固定、植入自体髂骨或人工骨或半环槽外固定并植骨, 内固定+植骨手术方法:手术时首先切除瘢痕组织, 取出原有的内固定物, 然后修复软组织。在不感染的前提下, 一期行带锁髓针内固定, 植入自体髂骨或人工骨, 对原有感染的病例, 可行控制炎症后3~6个月再行相应手术。手术要点:清除骨折端周围肉芽组织, 咬除硬化变性的死骨、务必打通骨髓腔、清除干净髓腔内容物, 适当植入骨块。而针对增生型则实施非手术的自体骨髓移植治疗, 严格无菌操作技术下根据骨折部位髂骨穿刺抽取相应数量的骨髓, 并在透视机下穿刺达骨不连间隙注入自体骨髓, 同时予以石膏外固定制动。

3结果

手术治疗患者, 术后1周左右嘱患者锻炼患侧关节, 1个月后部分负重活动, 6周后扶拐负重活动, 后逐步加强功能锻炼。本法带锁髓针内固定治疗4例均取得满意疗效, 优良率100%, 关节活动基本正常。X线显示:全部病例于1个半月左右骨折端即有新的骨痂生成, 3个月有连续骨痂生成, 6~8个月骨折达到临床愈合, 无一例内固定松脱弯曲或断裂。3例采用半环槽外固定治疗胫骨骨不连, 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疗效非常好。该3例患者术后1个半月均可下地行走, X线显示骨痂生长好、骨折端固定满意, 均于6个月去除半环槽, 患者极为满意。

非手术治疗患者, 1个月后拍片显示除1例无明显改变而实施手术治疗 (已治愈) , 其余3例均有明显新生骨痂生长。6周后拆除外固定嘱患者锻炼患侧关节, 10周后扶拐负重活动, 后逐步加强功能锻炼。于6~10个月后取出原有内固定, 功能恢复良好。

4讨论

骨不连是骨折术后常见并发症, 又称为骨折不愈合, 是骨折端在某些条件影响下, 骨折愈合功能停止, 骨折端已形成假关节。X线照片显示骨折端互相分离, 间隙较大, 骨端硬化, 萎缩疏松, 髓腔封闭。不论如何长久的固定也无法使它连接[5]。骨不连的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类[5,7]。

4.1 全身性因素

患者的代谢和营养状况、一般健康状况和活动情况, 激素、药物、年龄、性别、人种、营养和其他因素等, 例如患者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或伴随其他消耗性疾病, 或术后过早负重活动, 或功能锻炼方法不正确等。最近有报道吸烟也可以引起骨不连。

4.2 技术性因素

主要是由于治疗方法不当引起的。①感染使骨折端坏死以及营养血管闭塞, 破坏骨痂形成的正常进程, 骨质吸收或形成死骨, 导致骨不连;②治疗不当使骨折端分离;不能消除骨折端不利的异常活动及应力;肌肉收缩力使骨折断端间隙增大,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清创时过多地去除碎骨片造成骨缺损;骨折间隙嵌有软组织;③严重开放性骨折造成软组织损伤, 影响骨折端血运, 骨不连发生率也较高, 可达5%~17%。手术切开复位, 因骨膜剥离过多, 骨不连发生率可高于闭合复位的4倍。传统的坚强内固定和一期愈合与应力遮挡, 钢板下的血运破坏发生率较高, 易发生坚强内固定后的骨吸收以及拆除内固定物后的再骨折。

4.3 生物学因素

有时治疗方法是得当的, 骨不连接是由于生物学过程异常造成的, 包括骨痂形成障碍、骨痂钙化障碍、异常分化、骨改建塑形异常。骨折后的软、硬组织损伤具有促进正常骨愈合的作用, 称为区域性加速现象 (RAP) 。临床上某些疾病可使RAP低下, 包括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损伤、各种原因引起的区域性主要感觉丧失、二磷酸中毒、严重放射性损伤和营养不良等。

目前治疗骨不连的方法有多种, 包括自体骨移植、更换固定方式、自体骨髓移植、中医中药等以及这些方法的不同组合。当然亦要重视基础病的治疗和鼓励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 以利于骨不连的进一步治疗。

骨不连的手术治疗原则包括以稳固的复位和固定减少断端活动, 依适应证选用坚固内固定材料, 同时选用皮质-松质骨植骨, 对骨折块之间加压, 闭合断端间隙, 促进骨组织爬行替代的愈合过程[2]。

骨不连的手术治疗[3], 近年的治疗方法是用金属内固定加骨移植术。金属内固定 (带锁髓内钉和加压接骨板和螺丝钉) 加松质骨植骨后, 不连接的骨折的愈合率和应用胫骨骨皮质骨移植相同。然而带锁髓内钉和接骨板螺丝钉特别是加压类型其固定更坚强, 邻近关节亦能早期活动, 而且免除了胫骨取骨。目前提倡骨折不连接应用金属内固定加骨移植术治疗, 骨折愈合率可达94%, 并强调感染是新鲜骨折不连接的原因, 亦是植骨失败的因素。下肢感染严重于上肢, 上肢感染常能控制。一般来说, 在治疗胫骨不连接时, 不能经过前方以往有感染的疤痕组织, 宁可用外侧或后侧进路。尽可能避免前侧的骨折端, 而应行后侧正常骨部位入路, 将大块髂骨移植于胫骨和腓骨之间。对增生型的骨折不连接, 使用加压接骨板或髓内钉固定, 愈合率可提高[8,9]。

相比之下, 带锁髓针内固定近年来已成为治疗长骨骨不连的较好手术治疗方法。它适用于长骨干骨的骨折, 尤其多段骨折, 并可抗旋转, 手术中对骨折部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小, 不必过分强调解剖复位, 可以保持肢体长度, 可早期主动或被动锻炼关节。植骨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可选用自体髂骨或粉碎骨栓, 并可用人工骨。适当植骨可较好激活成骨作用, 刺激骨折愈合。

随着微创治疗的兴起, 许多相应的治疗被应用到骨不连的治疗当中, 骨髓自体移植技术既是其中之一, 因其操作方法简单、设备要求低、创伤小、疗效确切、治疗费用低以及对再次治疗无任何影响, 较易被患者接受。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的治疗。方法根据骨不连分型以及部位等因素选择应用金属内固定加植骨术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结果12例患者全部治愈, 其中1例经自体骨髓移植治疗无效后实施手术治疗治愈。结果骨不连的原因较为复杂, 治疗亦非一成不变。本院采用根据分型和部位选择治疗方法, 同时应并重基础病的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关键词:长管状骨,骨不连,植骨,骨髓移植

参考文献

[1]雍宜民.实用骨科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

[2]S.TERRY CANALE (美) , 卢世壁主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山东科技出版社, 2001, 2.

[3]荣国威, 翟桂华, 刘沂, 等.骨科内固定.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495-496.

[4]许建中, 李起鸿, 杨柳, 等.创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的骨外固定治疗.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9) :577-579.

[5]JamesHB, 戴尅戎主译.现代骨科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462-465.

[6]侯树勋.现代创伤骨科学.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2:1106-1118.

[7]杨胜武, 徐华梓.四肢长骨干骨折不俞合的原因及手术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6, 11 (6) :353-355.

[8]许建中, 李起鸿.创伤后感染性胫骨骨不连的骨外固定治疗.中华骨科杂志, 1997, 17 (9) :577-579, 1003.

难治性骨不连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4年1月~2009年6月共收治骨不连、骨缺损患者60例,男42例(70.0%),女18例(30.0%);年龄20~62岁,平均38岁;骨折伤后时间8个月~2年10个月,平均1年5个月;股骨30例(50.0%),胫骨18例(30.0%),肱骨12例(20.0%),骨折端情况:无骨痂生长,呈萎缩性骨不连32例(53.3%),骨折端膨大、硬化、呈增生反应性骨不连16例(26.7%),骨折端有死骨15例(25.0%),感染4例(6.7%),邻近近关节功能障碍18例(30.0%)。

1.2 手术方法

对于带锁髓内钉,手术时首先切除瘢痕组织,取出原有的内固定物(包括钢板、梅花针等),植入带锁髓内钉或者外固定支架,去死骨,植入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然后逐层缝合,对原有感染的病例,可行控制感染后再行相应手术。术后第7天,若体温正常,伤口肿胀基本消退,则避开手术切口及重要神经血管,在骨折端及周围注射4ml金黄色葡萄球菌液[规格:50 U/(2 ml·支)],以后每隔1周注射1次,4次为1个疗程,所有病例均注射3个疗程。术中应注意清除骨折端周围肉芽组织,咬除硬化变性的死骨,务必打通骨髓腔,彻底清除干净髓腔内容物。

1.3 术后处理

由于骨不连接患者大多患肢功能丧失,骨质疏松明显,经术中骨折周围皮质骨剥离后,钢板把持力量减弱,又有些病例股骨缺损选用大块髂骨移植,局部稳定性差,故术后常规辅助石膏外固定。术后3~5 d开始患肢关节活动,下肢4周后部分负重活动,6周后扶单拐部分负重活动,弃拐时间视以后随着情况而定。术后4个月X线显示骨痂生长良好者维持原固定;骨痂生长较差者,取出远端锁定,改为动力型固定。同时,此类患者病程较长,邻近骨折的关节功能严重障碍,肌肉明显萎缩,术后康复非常重要,医生必须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有益的功能训练。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骨折对线对位满意,有连续性骨痂形成或完全愈合,局部肿胀、疼痛消失。好转:骨折对位1/2以上,成角在20°以内,骨折基本愈合,无明显局部肿胀、疼痛。未愈:骨折未愈合,畸形未矫正,局部肿胀、疼痛明显。

1.5 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使用频数和百分比构成表示。

2 结果

2.1 发生骨不连及骨缺损原因

对于骨不连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粉碎性骨折合并其他损伤多导致骨不愈合,这种高能量损伤本身易导致骨不愈合。其次最重要的是治疗方法不当导致骨不愈合,包括:(1)不合理的内固定42例(70.0%);(2)过度牵引15例(25.0%);(3)过早负重不连6例(10.0%);(4)骨折对位差9例(15.0%);(5)多次切开复位骨膜剥离严重12例(20.0%);(6)感染4例(6.7%)。

2.2 术后疗效及预后分析

术后1周左右嘱患者锻炼患侧关节,1个月后部分负重活动,6周后扶拐负重活动,后逐步加强功能锻炼。本法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43例均取得满意疗效,优良率为95.3%,关节活动基本正常。X线结果显示:全部病例于1.5个月左右骨折端即有新的骨痂生成,3个月有连续骨痂生成,6~8个月骨折达到临床愈合,无一例内固定松脱弯曲或断裂。8例采用半环槽外固定治疗胫骨骨不连,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疗效显著;该8例患者术后1个半月均可下地行走,X线显示骨痂生长好、骨折端固定满意,均于6个月去除半环槽,患者非常满意。60例进行局部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液(注射前进行皮试),48例有效(80.0%)。

3 讨论

骨不连及骨缺损原因分析。对于骨不连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粉碎性骨折合并其他损伤多导致骨不愈合,这种高能量损伤本身易导致骨不愈合。其次最重要的是治疗方法不当导致骨不愈合[2],包括:(1)不合理的内固定42例,钢板和髓内钉适应证的选择,型号、材质操作方法不当,造成固定不可靠,肢体活动时骨折端仍有不利活动,影响骨折修复过程,产生骨不连;(2)过度牵引15例,过度牵引导致骨折端分离,有学者指出,若间距为0.5 cm,骨折愈合时间长达1年,间距为1 cm时,骨折愈合须2年,可见过度牵引的危害性;(3)过早负重不连6例,开放性粉碎骨折清创时清除碎骨块过多导致骨不连;(4)骨折对位差9例,因骨折严重或位置特殊,损伤滋养血管;(5)多次切开复位骨膜剥离严重12例,多次手术切开复位、骨膜剥离过多导致骨折端血运障碍;(6)感染4例。由此可见,大多数骨不连或骨缺损是因为对骨折治疗不当导致的。

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骨不连、骨缺损已成为治疗长骨骨不连的较好方法。它适用于长骨干骨的骨折,尤其多段骨折,并可抗旋转,术中对骨折部及周围软组织的损伤小,不必过分强调解剖复位,可以保持肢体长度,可早期主动或被动锻炼关节。对于感染性长骨骨不连,则采用半环槽外固定架,便于控制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液是在葡萄球菌中提取的生物制剂,宋跃等[3]认为它可以促进毛细血管生成,促进血肿吸收、机化及骨痂形成。此外,植骨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硬化骨活力很差,清除干净后可选用自体髂骨或粉碎骨栓,也可用人工骨移植,骨移植后可以重新激活成骨作用,促进骨折愈合。

总之,长骨骨不连和骨缺损的治疗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主要原因。手术治疗长骨骨折后的骨不连大多是医原性的,规范化的诊治可有效地预防骨不连的发生,缩短患者的病残时间,恢复肢体功能。本研究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及术后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液等综合方法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内固定牢靠,骨折愈合效果好,愈合率高,是治疗骨不连骨缺损的较好办法,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长骨骨不连、骨缺损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60例骨不连和骨缺损病例均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半环槽外固定并植骨、自体髂骨植骨及术后骨折端注射金葡液等综合方法治疗。结果:60例骨不连和骨缺损原因分析,主要是严重原发创伤和医原性损伤;经过6个月的综合治疗骨折愈合,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结论:严重原发创伤及医原性因素是导致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通过上述综合治疗可取得满意的疗效。

关键词:骨不连,骨缺损,交锁髓内钉

参考文献

[1]Rodriguez-Merchan EC.Forriol Nonunion:general principles and ex-perimcnt data[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19):245-254.

[2]韦良臣,魏仲恩,黄华扬,等.36例长骨骨不连缺损的综合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2003,9(1):22-23.

上一篇:蔬菜高产栽培育苗技术下一篇: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