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赏识教育

2024-05-31

感悟赏识教育(精选六篇)

感悟赏识教育 篇1

一、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 以强化学生行为

有个老教授曾这样讲他的童年故事:

上学时, 他遇到这样的老师:英语老师把他当成得意门生, 有机会就让他回答问题, 并一再夸他聪明, 学习好;而数学老师却总是看他不顺眼, 就是答对题, 也不表扬, 还常就他学习上的失误进行讽刺。他们两人的不同态度, 令他的自尊每天沉浮不定。英语老师的赏识使他的英语课进入了良性循环, 成绩总是名列前茅;而数学老师的偏见使他的数学课学习进入了恶性循环, 学数学的兴趣锐减。这个故事应该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够赏识他的学生的结果——聪明, 学习好, 就必然能强化孩子的行为——努力学习该老师的科目。反之, 结果适得其反。

二、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

我在去年接了三 (3) 班, 在上半学期的一次单元考试中, 有一个同学考了56分, 拿到试卷的那一刻, 我感觉他有点失望。我查了他二年级期末的成绩, 于是我把他叫过来, 对他说:“很好啊!某某同学, 你这次成绩比二年级下已经进步很大了!你只要在方式方法上多注意一下, 很快就能冲上及格线。”“能行吗?”他小声地问。

“完全行!相信下一单元你肯定能超越。”我鼓励道。

结果, 该同学在期末考的试卷中考了62分。我让这位同学进步6分只是过程而非结果, 用这个过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首先是他力所能及的, 6分是可能实现的目标, 他才有兴趣去争取, 也就有了学习的动机, 从而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三、创造环境, 以指明学生的发展方向

赏识教育的灵魂就是沟通。适当地打破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界限, 让老师成为学生, 学生成为老师, 这样做的前提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要有很好的情感交流。然而, 当学生作业没好好完成时, 我们做老师的往往是:你又没完成作业, 昨晚又干什么去了?一天到晚只知道玩, 看电视, 一番话, 便将学生和老师之间沟通的心门关闭了。因而,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我们应多关注学生的心情, 创造一个温暖、幸福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生才会把你当作朋友, 愿意与你分享快乐, 分担他们的忧愁, 只有这样, 你才能为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四、适当提醒, 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赏识教育不等于不批评学生。对于学生严重违反原则的事情, 教师要学会批评;但要讲究批评艺术, 在批评中赏识学生, 让批评变为鞭策学生的教育方式。

感悟赏识教育 篇2

清水九年制学校 付强

《赏识你的学生》由孟繁华主编,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新课程教师培训的教材。全书共七章,第一章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第二章老师,您听我说,第三章每个人都是天才,第四章一生的感谢,第五章就这样被你感动,第六章师心深处,第七章恨,铁就能成钢吗?全书共有七十多篇文章,每篇文章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或经典案例,并附有家长留言、专家评析和思考与探索。附录中则收入了最具杀伤力和最具激励作用的评价性语句,以及建议阅读的书刊和网站目录。该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趣味性,同时又针对教师群体,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赏识学生并且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前景考虑,为他们提供最适当的教育方式,这才是真正关爱学生的最佳体现。本书所展示的,或是学生的心灵独白,或是感人至深的教育故事,或是精选的专家评析,然而,它为我们开启的,却是教育的全部奥秘,那就是在对学生的心灵进行了真正的解读后,爱的付出。本书给每一位老师带来了启示,原来“惩罚”也可以让学生们如沐春风,在学生心底留下最深的感动。并为教师们提供了与学生最直接、最深切、平等的心灵关照的机会。让每一位“诲人不倦者”都不得不反省、深思和探索,因为,这些都是来自真实心灵的呼声。

从《赏识你的学生》中,我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尊重和爱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摘录:

“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不同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欣赏学生,保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帮助,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看成是一个自由、独立、完整,有其独特天性、人格特征和尊严的人,“尊重”更注重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学生的一切所作所为。

感悟: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赏识资优生是锦上添花,赏识弱势群体才是雪中送炭。只有更加关爱弱势群体,才能使处于失衡状态的天平重归平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可能有瓦特,你的冷眼里可能有牛顿,你的讥笑中可能有爱迪生,你的骂声中可能有爱因斯坦……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孩子就是必须考虑他们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想,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这样的:当他离开学校的时候,对老师存有一份感激之心,对学校充满一种怀念之感,对学习保持一份自信之心,对生活更带一种热爱之情,对人生拥有一张理想之帆,赏识教育不是营造温室,让学生习惯被赏识,而是培育学生的自信,教学生学会赏识自我、赏识他人,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向上、永续发展

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多一些欣赏;少一些冷嘲热讽,多一些赞许鼓励;少一些不闻不问,多一些体贴爱护,我们都会为人父母。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往往批评多于鼓励,甚至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例:“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要做错,怎么能考第一。”“讲了几遍的题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看人家学生怎么怎么好,你们以后怎么办?”本来是想通过揭学生的痛处,来唤醒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因而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引进新的观念,新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以适应当代教育的需要。因而,我们教育工作者理应宽容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携手赏识 感悟美好 篇3

关键词:赏识 教育 美好

学校开展的赏识教育,已经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师生间、学生间时刻可以看到他们发自内心地向对方传递赏识卡;课堂上老师对学生频繁翘起的大拇指,无处不在地展示出我校赏识工作的闪光点。

对于一名普通的老师,我既是赏识教育的实施者,也是赏识教育的受益者。在我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时,不可否认,因为我的赏识,孩子们更主动更自信了,呈现给我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说真的,我很喜欢孩子们这样的状态,给我了一股无形的力量,讲课也富有激情了。

在享受赏识教育给我带来快乐的时候,我就对发现并推崇赏识教育的周弘老师产生了深深地敬佩的之情。既然能用和风细雨般的温柔去感化学生,又何必对学生大呼小叫呢?大呼小叫的后果就是孩子脸上挂满了泪痕,心理有说不尽的不满和委屈,行为就变得越来越慢,越来越懒散,越是这样,我的心情就越坏,恶性循环,师生间的矛盾就越来越无法抹去,甚至会造成矛盾的激发。自从接受了赏识教育以后,我也试着在想发火的时候去看看每张孩子的脸,发现优点,马上指出,就怕错过了机会。俗话说:人立于世,信心至为重要。学生在成长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建立,日常的表现是否得到家长、老师、长辈、同学等的肯定与赏识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通过良好的赏识,可以使学生增强信心,长成健康的人格。当我发自内心地赏识某一个孩子的时候,便有一大部分学生也会模仿那位得到赏识的孩子来做,也渴望得到老师的赞赏。能够渴望进步的学生一定是好学生,看着孩子们努力去模仿,用心去做的表情,我怎么忍心对他们的进步视而不见呢?随着我真诚的、到位的赏识,越来越多的孩子挤身于好孩子的队伍中来。即使有些孩子只是为了换我一句赞扬的话,但是一旦有这种想法,就说明他心中好孩子的意识被唤醒了,那教育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

起初,我总是会为那些装装样子的学生感到苦恼,甚至感觉这样的赏识是没有意义的。但是通过换位思考,我又变得平静起来,翻翻周弘老师的赏识书籍,智慧又不请自来。有些事情,如果能够换位思考,会发现每件事的前途都很光明。就像我很喜欢吃肉,又懒于锻炼。虽然我也知道生活方式是不正确的,想努力地去改变。但是我又不可能一下子转变生活方式,只能慢慢地适应。把这种想法换到邓耀辉的身上,才发现,其实孩子的毅力比我还强。从最起初的不写作业,慢慢能把作业写好了不是一种进步吗?错在我并没有及时地赏识孩子,现在想来我做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即使没有我及时的评价,他还是能够坚持每天写作业。直到有一天我无意表扬他的字写得大方了许多,这一句迟到的但是发自内心的赏识顿时鼓舞了他的精神。从那儿以后,他的字越发写得认真起来,我真被他的精神所感动。虽然他的学习成绩依然不如意,但是每每想起他能如此坚持地做好一件事又是多么地不容易啊!

正是有了这样的换位思考,把同样的问题换到自己身上来看,再去比照学生的行为,才发现原来每个人都一样。哪怕是大人,也想让别人从心底里去尊重他、赞赏他!当赏识教育使我受益以后,我經常会试着走进孩子的内心,去看看他们的内心世界,不看不知道,原来孩子们的内心也是那样的丰满、细腻。当了四年老师,才发现原来曾经的我就是一个大老粗,不能用恰当的方式去解决存在于孩子身上的问题,粗鲁地解决了眼前的问题,或许给孩子带来了许多的委屈。

记得那是我刚毕业的时候,我教四年级的语文担任班主任。我们班一个叫孙景庚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起这件事,我心里有无比的内疚。我甚至祈祷孩子已经忘记了那件事,不会给他的心灵留下阴影。那是正值初夏,学校每天中午都睡午觉,由于我们班上的学生很少,我就发动孩子从家带来泡沫垫子铺在地上睡觉。一天中午,午睡铃声响后我才进教室,一进教室就看见孙景庚在教室里走,当时的我什么也不过问就劈头盖脸地批评了他一顿,他显然很委屈的样子。当我让他回位后我便来到讲台,讲台上铺了几块泡沫,并且还有一条毛巾被。我问了问班长才知道那是孙景庚特意给我铺着睡觉的东西。正是为了给我铺睡觉用的东西他才晚于其他的同学睡午觉。那一刻,我心里有过内疚但是碍于老师的面子,我对这件事只字未提。现在我很后悔,如果当时我能叫过他来,真诚地感谢他,并且给他道歉,或许孩子不再会那么难过。学习了赏识教育,我更加意识到当时的行为给孩子带来了多大的创伤啊。虽然犯过的错误不能再弥补,但是我却从中来受到了教训,坚决不能再出现第二个孙景庚这样的事例。

赏识课堂之我见我眼中的赏识教育 篇4

崔海兰

站在时代的洪流中,常常看到一些人,因为对下一代教育的无奈而殚精竭虑,大伤脑筋。诚然,人们都希望子女抑或弟子能够出类拔萃,卓尔不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一种普遍心态。然而,在躬身教育之时才发现,教育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面对孩子的缺点错误,有那么一些脾气暴躁缺乏耐心的,不思考一下导致其缺点失误的原因,只管暴风骤雨一般一顿臭骂或一通责罚,结果,伤了孩子的身,也伤了孩子的心,却不见孩子的长足长进。

卡耐尔曾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美加鼓励。”人立于世,信心至为重要。周弘老师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也为大家证明了这一点。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智商各不相同,但无论那类人,都希望得到夸奖和赞赏。这就相当每颗草儿都需要滋润的雨露,每朵花儿都需要灿烂的阳光。赏识,可以给心灵插上飞翔的翅膀。小孩子正处在发萌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建立,日常的表现是否得到家长、老师、长辈、同学等的肯定与赏识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通过恰当的的赏识,可以使小孩子增强信心,培养健康的人格,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赏识教育对于孩子十分重要。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运赏识教育更是必要。勤于发现学生优点,对学生多加鼓励,使他们在情绪上得到满足,使之学习心境保持“愉悦”,从而使学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处于良好的活动状态,产生求知的欲望和情感,强化学习效果,并取得求知的成功。

在语文教学工作实践中,我尝试运用了赏识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将“平等”带进课堂 “平等”是赏识教育的八大原则之一。赏识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我们所说的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而是智慧对于智慧主动的碰撞;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而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不是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诚接纳。学会赏识,赏识者胸襟才显得更加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同时平等的关系更能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更能接受老师对自己委婉的批评。从而更能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我一直对我的学生说:“上课时我是你们的老师,下课时我是你们的朋友。”此话奠定了我在学生心目中平等的地位,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愿意和我交流。我曾开过一节公开课教的是《变色龙》。当时有好七、八位老师都在听课。教到快结束的时候,一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你教错了。”我觉得好像没有错,更不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于是就请她上讲台来讲。这名学生语文成绩差,考文言文不及格,但是她胆子大,课堂发言旁若无人,我觉得这很好,经常鼓励她,现在有的题目她慢慢能悟到点子上了。她说,这个变色龙是沙俄的警官,你对他的理解还不够。在现象变化的过程中,警官也在变,从这一点来讲,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超过我了。我让学生上来改我的板书,而且是用红笔修改我的白的,大家都很高兴。我认为师生是平等的,求知不存在尊严,谁说得对,就听谁的,应服从真理。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调动起来,使他们思想高度集中,爆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对课文研究就深入了,就水涨船高了。

二、将“宽容”带进课堂 “宽容”也是赏识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宽容他人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气度从容、尊重别人的表现。宽容,是为人之道,也是为师之道。在一堂语文课上,一个学生在看课外书,很专心,以至我走到他身边时还没发现我。当时,我只是把他的那本书合起来,什么也没说(以前是当场撕掉)。下课后,我和他进行了交谈。我先肯定他看书很专心,所看的书也不错(《上下五千年》);随后我说:“如果你听课也那么专注的话,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很大进步。现在你觉得该怎么处理这本书呢?”他说:“老师,书先放在您这儿,等期中考试后给我,可以吗?”我告诉他可以,还加了这么一句话:这本书老师也很想看,就当你借给老师看吧。在这之后,他上语文课一直很是专心,语文成绩也有很大提高。其实,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优劣的是后人对生命的涂鸦。要知道: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香。只要留心,细心,耐心,就会发现每个生命都有他的闪光点。“优点不说不得了,缺点少说逐渐少。”尊重、理解、信任、赏识,就如同一缕温柔的春风,可以让禁锢的生命萌发、抽芽、开花。因此,了解学生,善待学生,是实现教与学双赢的重要途径。

三、将“激励”带进课堂

1、将“激励”写在脸上

“激励”是赏识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激励”,即激发鼓励,是指教师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施加的外力作用。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保持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建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促成学生智力因素得以最充分的发展。教学实践中,无数成败的事实启示我们:老师一个激励的眼神,一个信任的微笑,一回肯定的颔首, 一句鼓动的话语,可以驱散学生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找回他们失落的自尊,可以唤醒他们封尘的潜能,从而使他们信心足起来,手臂举起来,声音亮起来,做人的腰干子也挺起来!从而推动和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2、将“激励”挂在嘴上

每当学生问题回答对了,或是回答问题有创意,或是作业比以前进步了等等,我都会及时抓住这些赞美的契机。一次生字默写,一位基础很差的男同学居然默写全对,有些同学认为他是偷看的,我却没有这样认为,而是说:“默写得很不错,希望以后的默写和考试都能有这样的结果,老师相信你能行”。自此,这位同学学习语文的态度明显改观,并在期末考试中语文成绩进步19个名次。他说是老师在默写课上的那句话让他体验到了成功,为了追求更多成功带来的快感,他真的向成功迈进了。

3、将“激励”贴在墙上

学生习作中的一个好词,一句妙语,我发现后会随手画上红色的波浪线,写上一两句赞扬的话。好的作文、日记,我不但写上激励性评语,还要画上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图像,再复印张贴在教室里,并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于是,同学们的习作中被我画红线的部分越来越多。目前他们在被赏识的愉悦中,加上自身的努力,习作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作文水平有了明显地提高。如果是进步比较突出的同学,我还要写一张“优点卡”,连同习作一起张贴在教室的光荣榜上。这样不但激励了被表扬的同学,对全班同学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4将“微笑”带进课堂

微笑是一种镇静剂,让调皮好动的孩子得到及时的提醒,意识到自己的言行需要控制和自律;微笑是一种兴奋剂,它让班中腼腆、胆怯的孩子变得大胆爱表现。我班有这么一个女孩儿,曾经是一个胆子特别小,心理素质极差,不爱说话的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提的问题,从不敢主动回答,一当被问到也总是磕磕巴巴,声音小的象蚊虫哼一样。其实她是个很聪明的孩子,虽然不爱说话,但极爱阅读,因此知识很丰富,但就是不自信。我看出她的弱点,就经常提问她,尽管她答不好,我也总是微笑着耐心地倾听,还不时地点头。由于微笑给予她的鼓励,使她渐渐地有了自信。

有一次上口语交际课——采访,我先让孩子们同桌定好角色自由练习,准备好了的小组就举手示意,上讲台展示。同学们课前都收集了一定的材料,加上同桌间又进行了充足的排演,因此个个都有了跃跃欲试的冲动,而她的表情也告诉我,她也想上。于是,我用微笑示意了她,她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勇敢的走了上来,开始很紧张,可我一直微笑地面对他,用眼神鼓励她,她渐渐的平静了下来,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这时,我在班上抓住时机对她大肆进行了表扬,再次让同学们用掌声给予她鼓励。有了这一次登台的经历,她的自信心渐渐增强,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现在她已经是班上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

综上所述,我在教学中依照赏识教育的“激励”、“平等”、“宽容”、“信任”等原则,树立民主融洽的师生观,注重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创造性地应用赏识教育方法,满腔热情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非常理智地去引导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在“我能行”、“我是好学生”的心态中觉醒,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赏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发现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将其“放大”和强化,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和激活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我眼中的赏识教育

崔海兰

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的课改形式下,学会赏识学生,尤其是学会赏识待优生,是实施课改的有效途径。陶行知先生早在半个世纪前就曾深刻地指出:“教育孩子的全部奥妙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赏识教育对我们的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课堂中的赏识教育能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

语文课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那样有趣,语文课相对是较枯燥的。所以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上起课来特别的累,他要顾及到全班的学生。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不是好学生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的越来越好。不是坏学生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我们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不能流于形式,要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走出教育误区。而赏识教育正是这样一种顺应时代潮流,充满人文关怀的一种教育新理念。

据1995年广州市对四所幼儿园的280名大班幼儿进行自我评价的调查,有40%的幼儿对自己做出“很蠢”,“很差”等消极评价。这表明自卑心理在幼儿心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如果不注意调控,这些儿童将变的孤僻,没有主见,缺乏自信。

老师的评价对有性格缺陷的学生影响非常大。凡是得到老师肯定的学生,往往更加积极乐观,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而遭到老师否定的学生,则会更加的冷漠,敌对,自卑。这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的自信是教师和成人树立的,尤其是当学生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学生感到“我行!”,“我能!”——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类挑战。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无疑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减少自卑的心理。对做了错事或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教师往往会大声指责说:“你从小不学好,长大了就是进监狱的料”,“天底下还有比你更笨的学生吗?”正是这样的否定性的言语,让学生丧失信心,不再努力。

其实每个学生在学习生涯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只是有些教师比较明智。譬如当学生问题答错了,教师说:“你是好孩子,想想看有没有更好的答案?我相信你行的!”学生考砸了,教师说:“你是个聪明学生,为什么考的这么糟?咱们找找原因就一定会赶上来的。”这样既给学生挽留了面子,又让其自己去发现不足问题。再如当学生兴致冲冲地说:“我考100分了!”,而有的家长说:“某某考了双百分呢”等。我在课堂上会说一句:“你进步了,希望下次考双百分”,这将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很好的效应。

现在的教育很大程度地是在打击自信。班上考第一名的只有一个人,老师更多的是关注拔尖的学生,那些考的不好的学生,总是灰溜溜的,他们被无数次地宣判不行,无数次地被甩到后面,久而久之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受到打击。所以对后进生要正确对待,尽量从正面转化,而不要一味打击,排斥。尽量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现他们有一定进步时,应及时肯定,给予表扬,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以攻心教育为上。就犹如一株小小的树苗,学生的内因是根,教师的教育培养是外围,也就是浇水,施肥的过程,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小树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教师对学生的一点头、一微笑,特别是后进生,教师有时爱抚的摸一下他的头,或深情地望他一眼,由衷的赞美一下,他都感到这是一种“精神鼓励”。这样的赏识教育绝对会消除后进生的自卑感。

二、课堂中的赏识教育能开掘潜力,各显其才

每个学生的才能、潜力是有区别的,我们应在课堂上加以开掘,加以赏识。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先天禀赋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我们语文老师对他们的要求不能整齐划一,不要看着好的学生语文学的好,就逼着有差异的学生也去学,我们应该懂得去用赏识的语言去触动他,去改变他,给予正确引导,使他的才能、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发展,才能不同程度地开掘他们的潜力。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闪光点,只是我们缺少发现。如果教师的教学工作浮在表面,不做深入细致的观察与了解很难会去认识学生的特点。即使他们身上的闪点不断显现,也往往会被偏见的云翳所遮掩;况且有的教师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他们,这既使他们在情感上失去平衡,又严重地挫伤了他们的进取心。长此以往,难免“破罐破摔”。“即使很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孩子不可能事事精通,所以不要因为孩子在某方面有不理想的表现而苦恼,应随时随地对他的优点加以赞赏和鼓励,充分发掘其优势潜力。如果我们能用赏识的眼光客观、全面地对待他们,戴着“放大镜”去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总会发现他们美丽的潜力和才能的。

三、课堂中的赏识教育是搭建师生良好关系的桥梁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主题,学校更要和谐,那就要靠师生之间的和谐。下课后教师就走人,那就只能在课堂上来体现和谐了。课堂的和谐不是把内容讲完即可,更重要的是要看与学生怎样交流,要看老师是怎样与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当然这就离不开赏识的语言、动作了。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适当的赞美,可溶成协调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变为成功教育的“点金石”。

教师要平易近人,和学生打成一片,与学生做知心朋友。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心灵的伤口要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灵魂的污垢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荡涤,教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荡涤着学生。我们语文教师教学方法要艺术化,要如父爱般庄严,母爱般温柔地去赏识每一位学生,与之同呼吸,共悲欢,让他们和教师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行为上互为榜样。

反之,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满口脏话粗话,那又怎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呢?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坚信,学习是师生之间和班集体成员之间的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在这种相互影响中,全部参与者均持有各自的经验、智力、情感、价值观、志向和技能,对情境产生影响。如果教师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他便能引导学生实现自己的潜能,达到最佳化学习。

四、课堂中的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是承认差异,是让所有学生欢乐成长的教育,是让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是人学”,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中,学生是人而不是学习的机器——他们有自己的情感,自尊,有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因此对待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给予赏识,让他们获取其真正的发展,让他们拥有幸福,让他们充满生命力!

语文教学注重陶冶学生的情感,在过去的教学中,学生一有错误就认为“不打不成材”。这是极其粗暴的做法,不是充满人情味的,长此以往只能让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失去求上进的生命力。在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小时候孩子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可上学后就慢慢变得暗淡无光,把人世间最大的欢乐、求知异化成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这难道不引起我们教师的深思吗?俗话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得到别人的赏识。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缺点的疯枝上,疯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颗粒无收;父母的目光如果一直盯在优点的果枝上,果枝就会越长越壮,最后必将果实满树。笔者用十几年的生命体验得出一个结论: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赏识是每个孩子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气氛。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更谈不上是充满人情味和生命力的教育了。如果做到了,我们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文性还愁不成功吗?还担心学生不喜欢语文吗? 当代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掌握并运用好赏识教育的艺术性。当学生取得成绩或受挫时,教师要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如:“你真棒”,“再试一次,一定会比刚才更好”;当学生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如拍拍学生的肩,给学生会心的微笑,送给他一个赞赏的目光。这样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当然,赏识的运用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不可滥用。

“赏识教育”害死人 篇5

不过今天她有谱了,她刚听了一场关于“赏识教育”的讲座,她热血沸腾、脑袋发热,迫不及待地要把刚学到的“教育新理念、好办法”用在儿子身上。

儿子正在家忙着画画,爷爷马上70大寿了,他想创作一幅画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爷爷。这是件大事,马虎不得,他要拿画得最满意的一张送给爷爷。第一张,不满意,撕了,第二张,还是不满意,又撕了。正打算撕掉第三张时,妈妈回来了。

妈妈看见儿子在画画,只扫了一眼,就扑上去眉飞色舞地夸上了:“我的儿子是小画家!我儿子画的画就是好,就是棒!谁的画也比不了我儿子的!”

这就是妈妈今天学到的:孩子是夸不坏的,只要可劲夸,就能夸出一个自爱、自信、有担当的孩子。

妈妈夸完之后,看到的却是儿子疑惑的脸。儿子问:“妈,你今天这是怎么啦?”妈妈平时对儿子可不是这个态度,总是没完没了地批评儿子这,数落儿子那,没有一处满意的。

妈妈傻眼了,说好的“不看广告看疗效”呢?

其实,教育孩子是一件很复杂的事,而只简单地夸“孩子你真棒”了事,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孩子你真棒”这话,说给还没有自我评价能力的小孩子(0~5岁)或是弱智尤其是残疾的孩子,可能有点效果,不管妈妈是如何不顾事实,如何夸张都可以。而对于已经上初中的正常孩子,他已经具备自我评价能力,知道自己哪行哪不行,再去如此无原则地“吹捧”,孩子肯定反感。

“赏识”二字,辞典上的解释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者作品的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赞扬。这个被夸,至少是先有被夸的“资本”。但是现在鼓吹、推销所谓“赏识教育”的人,是要家长不管孩子做得怎么样,都得“不吝啬”地说“你真好”,“你真棒”,“你是天底下最好、最棒的孩子”,一味奉行“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这不是“教育”孩子,这是在“哄孩子”。是把懂事的孩子看成是“不懂事”的小孩子,把正常的孩子看成是不正常的“弱智”的孩子,十分不尊重孩子。

没错,家长要多肯定、赞扬孩子(但不是百分百哦)。这样,孩子会很开心,内心得到满足,从而受到激励,孩子可能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但这远远不够,在表扬孩子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是让孩子学会自我评价,知道自己的价值,知道自己的长处,也知道自己的弱势。

肯定、赞扬孩子,必须实事求是,恰如其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不管是真棒还是假棒,坚决执行无原则、无边际的夸赞,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吹捧中,就会心浮气躁、眼高手低,孩子永远学不会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

这样长大的孩子,挺危险。

在家里,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进入社会生活,看到比自己棒的,孩子很难适应,但是又不肯沉下心来好好工作学习。一个孩子行不行,好不好,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是最公正、客观、权威的评价。何况,这个世界从来没有最棒,只有更棒;没有全棒,只有某个微小、局部棒。但是,孩子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故意跟自己对着干,看哪儿哪儿不顺眼,最后只能“逃离现场”。现在有很多硕士博士“啃老族”,就是因为不能适应现实生活,回家里养着的。一路吹捧,一路凯歌,落这么个结果,再重新教育就难了。

早年间,人们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经常打骂孩子,唯恐一表扬,孩子骄傲的尾巴就翘上天,没有鼓励的教育当然是违背教育原则的,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而现在,家长走另一个极端,以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不分青红皂白一味夸奖,也是片面的,同样不符合教育原则,自然也不会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那到底教育孩子是夸,还是批呢?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都主张: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该表扬就大力表扬,该批评就严肃批评。这才是正常的教育方式。有了正常的表扬和批评,孩子们自然会学到明辨是非、善恶、美丑,逐步形成一个正确的行为标准,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

最后,提醒一句,批评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事,不对人。

浅议赏识教育 篇6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曾经一味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一旦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或某一方面表现不佳,教师和家长就会严厉地批评甚至惩罚学生,而不是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引导他们向好的方面发展。也许,一开始我们这种方法还能产生一点效果,但时间一长,我们发现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教育的效果并不明显,甚至会起到相反的作用。这种负面影响是非常大的。就拿高一学生来说,他们年龄不大,缺乏足够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和自理能力,思想和身体等方面都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但他们的自尊心已经越来越强。而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上同父母已开始有一定的距离,更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如果我们一味地采用批评和惩罚的方式去教育,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我们希望学生细心一点,就往往会批评他们太粗心、太马虎。久而久之,一方面学生的自尊心会受到极大的伤害,逆反心理会增强;另一方面会使他们对自己失去信心,自暴自弃,会觉得自己不管怎么做,老师都不会表扬自己,自己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永远是一个坏孩子,自己天生就不如别人、比别人笨……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双差生谈心,他这样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也希望自己好,可老师有时候只知道批评,而不是关心、鼓励我,你们的批评可能第一次会有用,第二次、第三次,慢慢的就没用了,只会让我们学会怎样敷衍老师,逃避批评。老师和我就像猫和老鼠一样。”

认真分析这种现象以后,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管的太死、太多,没有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没有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没有用赏识的眼光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也就更谈不上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向预定的目标去发展。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引导、教育学生呢?其实,我觉得只要想一下小孩子学说话和学走路的过程,就会发现天底下最优秀的老师是我们的父母。当孩子还不会说话时,家长总是耐心、一遍又一遍地跟孩子说,即使孩子听不懂,父母仍不厌其烦地教。虽然孩子刚开口时口齿不清,但家长们仍然欣喜于孩子已开始学说话,既不会觉得孩子讲话难听,也不会拿他与别人比,更不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以后讲话还是口齿不清。而总是坚信:这是才开始,以后一定能清清楚楚地说话。如果孩子说话比别人晚,也会满怀信心地说:当年乾隆皇帝不也四岁多才会说话吗?

我们做教师的在培养学生成才或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能不能也贯穿“赏识学生——承认差距——鼓励学生——不怕失败——不甘失败——成功”的教育思想呢?其实,培养学生成才与教小孩子说话是一样的,只要我们同样以一种平常的心态去看待学生,承认学生间的差距,因人而异,逐步引导学生、鼓励学生不断前进,就一定能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健康发展。这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六个学会”:学会信任,看到学生的长处,欣赏他们,以他们为自豪;学会尊重,经常深入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倾听学生心里话。并向他们请教;学会理解,和学生做朋友,进行心灵的沟通,真正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学会激励,每个学生都有优缺点,要看到学生的闪光点,激励他们,使他们的闪光点不断扩大;学会宽容,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应进行反思,学生有错误时,要耐心对待;学会提醒,对学生的缺点要对事不对人,不能一看到缺点就将整个人都否定了,而应在不伤其自尊心的情况下,鼓励他(她)自己改正。

确实,学生希望我们老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而不仅仅是教书的机器;我们应该常给学生一些鼓励,但不要超过其能力;我们不要只看考试成绩。更应看其所做的努力;我们应尽可能严格,但必须保证公正。一句话,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相长,如师如友,保持一种健康、文明的师生关系。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感悟赏识教育】相关文章:

赏识教育心得04-07

论赏识教育04-29

经典赏识教育05-09

学生赏识教育07-05

赏识教育亲子教育07-15

挫折教育与赏识教育08-05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08-10

赏识教育与惩戒教育08-26

也谈赏识教育05-24

赏识教育分析论文04-16

上一篇:核心机房下一篇:人工造林与森林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