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计准则对策

2024-05-05

新会计准则对策(精选十篇)

新会计准则对策 篇1

关键词:企业会计准则,变化,会计核算,政策

《企业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活动所依据的基础, 2007年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是在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 立足于我国实际的国情, 并更进一步地实现与国际趋同的思想所编制。在2007~2010年的实施期间, 对我国的企业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更好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

1 企业会计核算的含义

会计核算 (financial accounting) 以货币为主要量度, 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连续地、系统地记录, 定期编制会计报表, 形成一系列财务、成本、成本指标, 据以考核经营目标或计划的完成情况, 为经营决策的制定和国民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提供可靠的信息和资料。其基本方法主要有设置账户和账簿、复式记录、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和编制会计报表等。

2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

2.1 存货准则的主要变化

2.1.1 周转材料成本的结转。新准则做出修订, 不再对建造承包商单独规定并且取消使用五五摊销法。

2.1.2 计算存货可变现净值的变化。

新准则在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规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调整, 规定企业应该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的规定, 考虑存货持有的目的, 判断该业务属于资产负债表日调整或非调整事项。若是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以资产负债表日取得最可靠的证据估计的售价为基础, 对存货估计的售价和将要发生的成本进行调整。

2.2 固定资产的主要变化

2.2.1 固定资产大修理费用处理的变化。

旧准则规定, 对固定资产大修理产生的费用应于发生的时候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并且是根据不同的受益单位进行归类计入, 新准则中对此作出新的规定, 企业若发生固定资产的大修理费用, 若符合固定资产确认的条件时, 可以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 并在大修理期间应当照体折旧。

2.2.2 对划分为持有待售非流动资产条件的变换。

在旧准则中, 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的条件, 说的不够具体, 一般仅根据同类资产的惯例判断为极可能出售, 在新准则中, 对这一条件做出了具体的细化, 即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企业对处置该资产作出决议;二是已与受让方签订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在一年之内完成转让。

2.3 无形资产的主要变化

无形资产的主要变化体现在对购买政治竞选中的研发项目的会计核算上。旧准则中, 未对这一项做出相应的规定, 而新准则中规定企业购买的是政治进行中的研发项目, 发生的购买价款等支出营房予以资本化, 在以后发生类似支出, 可以比照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发生的研发支出, 即若符合资本化条件计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科目, 若不满足, 则计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4 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变化

投资性房地产的主要变化, 新准则主要是在对投资性房地产成本计量模式上做出更为细致的规定, 若投资性房地产采用的是成本模式进行计量的方法, 应当采用该方法直至处理, 并且假设该投资性房地产无残值。

2.5 收入的主要变化

2.5.1 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收入确认的变化。

旧准则中规定, 企业应当在发出商品且办妥托收手续时确认收入, 新准则对此作出相应修改, 规定企业通常在发出商品且办妥托收手续确认收入, 对这个收入确认的规定更为严格。

2.5.2 奖励积分处理的变化。

旧准则未对此业务作出明确的规定, 新准则补充了规定, 应将奖励积分视为销售业务的可分割部分, 对销售收入和劳务收入进行分配, 并单独将奖励积分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递延收益。

3 新会计准则的变化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3.1 在会计信息质量方面

3.1.1 信息披露更充分可靠。

新准则在旧准则的基础上进行修订, 对旧准则中未涉及到的内容进行了补充修正, 提高了会计报告的准确性, 能够为会计报告信息使用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决策依据, 并根据可靠的会计信息对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进行判断, 使决策更加科学、有效。

3.1.2 会计内容更加完整。

新准则中比较关注业务发生的实质, 修正旧准则中不够科学合理的业务处理方法, 使业务内容在整个会计核算过程中更为完整, 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未来经营方向做出更为科学的判断。

3.2 在企业盈余空间方面

新准则中更加强调公允价值这个计量属性的使用, 对涉及到未来期间的资产估值提供更为合理的计算方法。使用这一计量属性, 企业可以更为灵活地对资产进行估值方法的选择, 运用合理的盈余管理方法, 使企业的资产计量更为准确、有效。

3.3 在会计报表的列报方面

新准则在会计报表列报上, 强调综合收益的概念, 综合收益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净利润, 二是其他综合收益, 其他综合收益具体是指不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 综合收益的定义上突出强调了与所有者无关的交易或事项引起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

4 对新准则下企业进行会计核算的对策

4.1 应合理使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

新准则更为突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 但是在实际业务中, 企业应当合理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 在符合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下, 合理判断使用的条件。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视, 绝不是对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否定和忽视, 企业判断采用哪一种计量属性, 应该与企业业务发生的实际联系起来, 防止公允价值被用于利润操纵行为。同时, 企业应当加强内部控制, 才能更好地利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为企业会计核算服务。

4.2 重视外部审计的力量

在新准则实施期间, 应重视外部审计的力量,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需要定期公布经注册会计师审计的会计信息, 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会计体系, 但是一些出口企业, 缺乏独立的审计制度, 在进行企业会计核算时, 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地方, 这都需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增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减少企业由于不规范操作所传递的不实的会计信息, 同时, 也能促进出口企业在国外获得自己合法的贸易地位。

4.3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培养

新企业会计准则更为强调企业财务人员的判断能力, 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的判断能力, 必须加强对其的培养, 重视会计知识的更新。新企业会计准则给了企业财务人员更多会计方法的空间, 企业在会计核算上能够更灵活更好地反映企业业务的实质, 这离不开企业财务人员通过不断的会计学习, 运用自身对会计准则的理解, 结合业务发生的实际, 从而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上, 能够更合理有效的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 更好地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信息决策的会计依据。

企业在新《企业会计准则》下, 面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要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 灵活地选择会计核算方法, 更好地反映企业自身的经常情况和财务成果, 企业在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养的同时, 应注重外部审计的力量, 这次, 才能使我国的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 更具有竞争优势, 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贡献重要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 (3) .[1]刘玉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架构、趋同与等效[J].会计研究.2007 (3) .

[2]张起访.会计新准则及其影响研究[J].金融经济.2006 (14) .[2]张起访.会计新准则及其影响研究[J].金融经济.2006 (14) .

新会计准则对策 篇2

一、项目研究背景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准则”),新准则包括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新准则理顺了现行会计法规体系、消除了会计法规之间的差异,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有机统一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同时,新准则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的特点,保留了一些适合于中国国情但不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它的颁布与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和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电力企业将于2008年1月1日开始实行新会计准则,新准则的实施必将对电力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新准则带来了很多会计政策理念方面的变化以及一系列会计具体操作的变化。政策理念方面,主要是“三个强调”,即强调更加注重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投资者需要。归纳起来,对电力企业将产生重要影响的变化有,所得税核算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鼓励自主创新,科技投入可以资本化;接受资产采用“收益法”,计入当期损益;企业计税工资允许直接在税前扣除;职工薪酬范围的确定与核算要求;预计负债的确认与核算要求;金融资产划分和公允价值的引入;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得随意转回;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变化;合并报表的原则发生变化等等。

基于此,特提出将新准则实施对电力企业的影响作为学会近期重点课题研究。

二、项目研究内容

本项目从基本准则及各项具体准则入手,分析新准则的实施对反映电力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将引起的变化,研究电力企业在新准则下财务核算的具体变化,进而对新准则所引起的电力企业财务管理、经营活动等层面的影响进行进一步深入分析,着力构建新准则框架下电力企业新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体系。

(一)新准则对电力企业资产管理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确认原则的变化对电力企业将产生较大影响。比如:实施新准则后,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即使不能使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超过原先的估计,或延长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或使产品成本实质性降低,只要符合固定资产初始确认条件的,即允许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因此电力企业在对固定资产定期更换配件时,如果替换配件的成本满足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条件,则企业应增计固定资产价值,当期费用就会减少,当期利润将会增加。所以应结合新准则,通过与现行核算内容进行对比,确定研究的具体对象,明确在现阶段相关会计政策;明确新准则实施对资产、负债及权益要素核算的变化,以及对于相关财务管理内容的影响。

目前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与新会计准则规范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一是我们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以账面管理、静态管理为主,缺乏价值管理和动态管理。二是我们现有固定资产管理以单项管理、专业化管理为主,较少涉及集群、协同、系统或细分管理。

要顺利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必须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为适应新准则体系的实施,必须打破固定资产单一管理的格局,逐步形成固定资产管理与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协同管理和系统统筹。二是建立固定资产的动态价值管理。即建立不同固定资产卡片之间的动态价值链管理以及同一资产卡片内部多层次细分管理,促进各种不同盈利内容资产组合的形成。三是实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新会计准则体系对大型企业集团固定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这个要求,必须改造、整合所属各单位现有的相互独立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按照“集团管控”的模式,建立统一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系统,按照同一编码体系,进行统一的固定资产分类管理。同时,利用统一的信息平台和数据库支持,打破资产管理的物理空间障碍、单位分割限制以及类别划分,建立公司内部全方位、多纬度的分析、管理信息系统。

(二)新准则对电力企业利润核算与管理带来的影响

针对电力企业会计核算的重点,新会计准则对电网企业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收入项目;相关费用项目;利润项目。这就促使电力企业必须迅速洞悉新会计准则实施框架下,本企业会计核算可能受到的影响。例如,新会计准则对于借款费用可予资本化的范围由专门借款扩大到一般借款的规定,对于在工程建设中使用流动资金借款或其他借款的电力企业,这一改变会增加工程造价,降低在建期间费用化的利息,从而增加在建期的利润。再例如,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取消对电力企业会有一定的影响,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计提减值准备后不允许转回的规定,简化了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但同时也要求企业在计提上述资产减值准备时应更加慎重,避免出现企业计提减值准备后资产价值回升,企业资产账实不符现象的发生。另外新准则对应收款项计提减值准备条件更加严格,要求必须有“客观证据表明”应收款项发生减值,如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很可能倒闭或进行重组、违法合同条款、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违约或逾期时,企业才能计提减值准备。而电力企业目前应收款项减值准备的计提普遍采用账龄分析法,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一律按应收款项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的作法,和新准则计提减值准备必须有客观证据表明减值的条件不尽一致。

新准则还规定,接受捐赠资产要计入当期收益,这个变化对电力企业尤其是电网企业可能产生较大的影响,需要关注。现行做法是,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如果在财务处理上没有计提折旧,则应将接受资产的33%部分作为“递延税款”挂账,当期不交纳企业所得税,待以后对这部分资产处置时再清算企业所得税。如果提取折旧,要进行应纳税所得额确认,在会计处理上计入“资本公积”。执行新的准则后,按照“收益法”原则要计入企业当期损益,同时还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对企业现金流和财务指标是有影响的。

还要特别注意的是,施工企业应关注亏损合同问题。新准则规定亏损合同应在当期确认为预计负债。在原制度下,生产经营合同只有在合同执行完毕,才对合同盈亏进行确认计量,新准则要求对签订的生产营销合同进行预测判断,对预计亏损合同进行计量确认。

电力系统的施工企业近年来经营状况不好,为了争得市场,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亏损合同,确认为预计负债,计入当期成本,对施工企业的利润水平和净资产积累影响都很大。施工企业必须大力加强管理、挖潜增效,切实提升盈利水平。

(三)新准则对电力企业所得税核算与管理的影响

新准则的颁布对所得税在核算方法、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方面发生了重大改变,并用“暂时性差异”取代“时间性差异”,同时增加了“计税基础”等概念。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企业所得税,按这种方法,就需要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中所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差异,区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暂时性差异比原时间性差异范围要大,因为时间性差异一定是“暂时性差异”,而“暂时性差异”不一定是“时间性差异”。如:一台设备账面价值2万元、重估公允价值3万元,期末这项资产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的差异是暂时性差异,而不是时间性差异,因为资产增值收益计入资产负债表,而不是利润表。新的所得税核算方法对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每一项资产在每期的状况和差异都要记录,管理必须做到“动态化、常态化、痕迹化”,才能保证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确认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比如:电力企业的固定资产中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线路的使用年限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重新估计;比如环境污染和采空区会导致有些地区的资产质量明显下降,一些资产特别是输电线路不能发挥预定效能,具有实体性贬值,就可能对其使用寿命进行重新估计,随之可能造成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存在差异。如何保证由于每次估计变更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确认的准确性及完整性,如何判断未来递延所得税资产转回的金额,这些都对现有的核算及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母公司层面还要关注由于企业合并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在以后年度转回时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的复杂程度。

(四)新准则实施对电力企业信息质量与管理决策的影响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最突出的改变体现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以及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化上。这对电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加大对关联交易的披露力度,改变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计价方法,采用账面价值计价,并且扩大合并报表的合并范围等措施可以较好地抑制关联方操纵行为,这些改变将能防止盈余管理及会计舞弊等信息失真的现象。同时,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利于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大大提升公司的信用地位和知名度,从而能较为便利地进行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以及取得商业赊销信用等融资安排,拓展资金来源;此外,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利于企业选择合适的投资对象,便于企业整体的投资安排,提高投资收益率。新准则在很多方面强调依靠管理者的管理意图来判断经济业务。比如:新准则规定“资产有减值迹象的,提取资产减值准备”,那么减值迹象就是个管理问题,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时需确定固定资产的剩余使用年限,要考虑固定资产成新率,而这个成新率主要采用观察法。如果管理者认为观察法随意性大,就可以确定不作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再比如:新准则中长期和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每年可以复核、各类资产的状况每年可以复核,这也产生了管理者意图的问题。金融资产分为交易性资产、可供出售资产、应收款项、持有至到期投资,在确认上主要看管理者的目的是什么,管理者意图对企业当期利润可能产生很大影响。

还要研究实施新准则对期初数调整、资产组的定义、在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时由于计税基础与会计基础不一致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福利费的变化等问题对企业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总体特点与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特点;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81-02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已初具规模,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包括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在内的新的一套企业会计准则,并将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它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已于国际会计准则真正接轨并达到趋同的目标,建立了一套较为科学、完善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标准体系,这将是我国会计改革的又一新的里程碑。

1 新准则的内容概括

完善后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构成。基本准则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基本假定、会计基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等。具体会计准则又分为一般业务准则、特殊行业的特定业务准则和报告准则三类。而具体会计准则的应用指南则类似于《企业会计制度》,主要对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分录的编制和报表的填报等操作层面的内容做出示范性指导。

2 新准则的总体特点

(1)既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又考虑了中国的国情。新会计准则体系比以往更加关注企业资产的质量、更加强调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日财务状况进行真实公允地反映,更加强调企业的盈利模式和资产的营运效率而不仅仅是营运效果,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首次构建了比较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

(2)基本准则作为概念框架的地位得到确认。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F),是指一套可用来指导并评价会计准则的基本理论框架。其作用是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为尚未颁布准则的会计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性框架,增强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任和理解等。从我国基本准则(新准则)来看,概念框架的内容基本都包括进去了,而且新准则第二条规定“本准则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规范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显然,这是概念框架的两个作用。

(3)確定了我国的会计目标。新准则规定,“企业会计应当如实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有用信息,以满足有关各方的信息需要,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反映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总体特征是决策有用性;规定了企业会计应提供信息的内容是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反映我国财务会计目标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之间的权衡与兼顾。

(4)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从1992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起至2005年底,我国先后颁布了16个具体会计准则,期间有的具体会计准则还进行了修订,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会计政策变更要调账、调表问题,增加了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难度,使得处理出来的会计信息由于经常调整,其严肃性也大打折扣。新会计准则对这一现象作了彻底的改观。不仅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提供了一般原则指导,而且对如何运用会计准则提供了操作指南。由于此次新会计准则体系出台,经过了较长时间的思考和完善,其科学性有助于该准则的运用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性。

(5)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有利于规范我国金融工具会计核算,促进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一直是国际会计准则中比较复杂的内容。如何有效地对金融工具进行确认和计量,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体系,一直以来是各国政策制订部门的重要工作。新会计准则的建立,标志着我国金融工具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全面接轨,有利于规范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工具会计预警系统,及时揭示和披露交易决策的相关信息,引导衍生工具的有效运作,提高金融信息可比性和透明度。

3 建议

(1)完善会计专业技能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在新的会计准则体系中, 增加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信息披露工作, 并且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来调整其会计政策。因此,会计人员首先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以不断增强其业务判断及业务处理能力; 另外,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从思想上遏制利用各种手段操纵会计信息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做法, 以提升会计的诚信度。

(2)加快建设运用会计准则的内外部环境。

①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说,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是贯彻会计法律法规,加强会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从源头上遏制企业会计造假的最好办法。加强企业的内部监控主要包括:加快现代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优化的组织结构和高效的运作程序;建立先进可靠的治理信息系统,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提高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确保内控制度被切实地执行且执行的效果良好。

②加强企业外部监管。企业行为的不规范,市场交易的不真实,都给会计信息失真创造生存的土壤。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问题有一部分是由于外部监管不力造成的,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如加强证券监管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公开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加强治理与监督;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对于企业不轨行为加大处罚力度,要让任何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被惩罚的后果将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

(3)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在执行《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同时,加大监管力度。财政、审计等国家机关和业务主管部门对单位进行检查和审计时要以《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为会计基础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和依据,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监督;财政业务主管部门要对单位的会计人员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考试考核,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要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对不设置会计账簿、私设会计账簿和有账外账的单位,依照会计财务法规的有关规定从严处罚。

(4)企业必须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各项业务流程,以符合新准则的要求。新准则在关联方的界定上,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都对现行准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细化,例如现行准则规定的关联方有:①“直接或间接控制其他企业或受其他企业控制,以及同受某一企业控制的两个或多个企业(例如:母公司、子公司、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之间);②合营企业;③联营企业;④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⑤受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直接控制的其他企业”,而新准则对上述规定进行了细化分类和补充之后变为9条,而将现行准则的第一条直接明确细分为3条:①该企业的母公司;②该企业的子公司;③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还增加了3条:“对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对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以及“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另外,新准则还对“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和“与主要投资者或关键管理人员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等概念进行了明确的界定。除此之外,在不构成企业关联方的内容中增加了“与该企业共同控制合营企业的合营者”

新会计准则对策 篇4

关键词:新企业准则,煤炭企业,会计对策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下称新企业会计准则) ,在我国会计改革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标志着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建立。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于煤炭企业而言,研究新企业会计准则,分析其对煤炭企业的影响,制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是煤炭企业目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及对煤炭企业的影响

(一) 财务报告的目标

基本准则第四条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此规定显示了我国财务报告有两个目标,一是反映受托经营企业的管理当局的、业绩及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二是为相关利益者提供决策相关的信息。前者针对当前而言,后者则是会计目标发展的方向。

当前大多数煤炭企业尚属国有及国有控股,财务报告目标仍然是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状况及业绩,为其实现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奖惩及人事调动提供依据,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企业将逐步改造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制企业,资本市场将成为煤炭企业融资的重要场所,为投资人提供翔实、相关的决策信息必将成为煤炭企业财务报告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二) 会计计量模式种类的增加

会计计量模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基本准则总则中将计量单位当作会计的基本假设,即企业会计核算应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新企业会计准则变化之处在于认可了包括历史成本在内的5种计量属性,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使用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主要表现为有限的使用范围、较为苛刻的使用条件以及一旦选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则不允许改回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等,以防止公允价值沦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煤炭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将因为公允价值的运用而产生损益。以债务重组为例,现行准则基本上以账面价值作为人账基准,重组的一方即使在重组业务中受益,其受益金额也应计入资本公积;而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转让的非现金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执行新企业会计制度后,债务重组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会影响当期损益,若其金额重大的,将会对当期损益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 部分资产的减值准备不允许转回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委托收款减值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并规定,如果企业计算的当期应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低于已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账面金额,应按其差额冲回多提的资产减值准备。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此项规定却成为许多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特别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子公司、联营公司和合营的长期股权投资等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煤炭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比重大约为50%~60%。煤矿的固定资产大多位于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井下,磨损、锈蚀等严重,加之煤矿机械更新换代周期较短,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必需的。实务中由于煤矿固定资产台件多,摆放场所经常发生变化,使得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工作复杂而烦琐,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后,必将杜绝部分煤炭企业利用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同时,也为煤矿企业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即如何快捷、方便、准确地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 个别会计要素计量要求的改变,对煤矿的盈利水平产生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十三条规定,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当考虑预计弃置费用因素。目前全国因采矿而被破坏的土地超过4万km2,并以200km2/a的速度增加,其中因矿山开采而沉陷的土地总面积已达60万公顷,因此,土地塌陷赔偿和矿山环境污染支出是煤炭企业的一项重大支出,其实际支出时间大多出现在矿井的衰退期或资源枯竭期。现行会计制度对该项支出采取预提或实际列支的会计处理方法,并且按税法规定,预提的塌陷赔偿费等不允许税前列支,其结果就是,在矿井的成熟期未能充分预计并提足相应的费用,导致造成该项费用巨大的资金缺口。新企业会计准则允许将弃置费计人固定资产原值,使得该项费用的资金来源得到了充分保证,为矿区生态环境的恢复建立了长效的财务保障机制,有利于矿山企业走上健康、良性、可持续发展道路。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十七条规定,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与该项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无法可靠确定预期实现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新企业会计准则改变了现行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单纯按直线法摊销的会计处理方法,规定摊销方法应当与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相关联,为煤矿单位采矿权等无形资产按工作量法摊销提供了理论支持。所谓工作量法就是按照矿产资源的可采储量摊销采矿权的一种方法。实务中,煤矿企业的实际服务年限普遍短于矿井设计年限,无形资产改按工作量法摊销后,缩短了摊销年限,加快了无形资产资金周转,减少了煤矿单位的当期盈利。

(五)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改变

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对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其中,后者又分为递延法和债务法。这些会计处理方法是基于利润表来核算企业所得税,是利润表中的收入和费用等金额为基础确定纳税差异,并以此为基础计算递延税款的资产或负债。新企业会计准则对企业所得税的核算采用了资产负债表的债务法,具体做法是,企业在取得资产和负债时,应当确定其计税基础,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存在的差异为暂时性差异,然后确认所产生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这种会计处理方法使得资产负债表上各项资产、负债更加真实可靠,体现了为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相关信息的会计目标。

煤炭企业大多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企业所得税,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后,煤炭企业将只能采用资产负债表观下的债务法,将对煤炭企业的所得税费用产生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净利润等财务指标。煤炭企业要预测该会计政策改变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影响,还应正确披露影响的范围、程度及金额,便于财务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相关信息。

二、新企业会计准则背景下煤炭企业的会计对策

(一) 深入贯彻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财务部门自身的努力,更需要企业管理当局的大力支持和内部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因此,向企业相关部门和领导大力宣传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新理念、新内容、新变化,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是财务人员一项重要工作。贯彻实施好新企业会计准则,财会人员首先要加强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从学习形式上看,可以采取培训和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学习方法上看,可以采用与旧准则对照、与国际会计准则对照的方式,同时要注意新企业会计准则自成体系,前后呼应的特点,学习的过程中要相互联系、以达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全面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要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按照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重新设置会计科目体系和财务报表体系。为配合好公允价值计量和减值准备计提,煤炭企业财务部门应依托信息技术,与相关业务部门协调配合,在日常工作中注重搜集相关资产的市价、技术更新、自有资产的成新度、未来现金流量及贴现率等信息。重新修订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使得企业的经济业务和事项完全按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三) 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这就要求煤炭企业必须进一步完善煤炭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重点要完善对外投资、工程项目、对外筹资和担保等内部控制制度,做到防范风险、科学决策、权责结合、奖惩并举。

(四) 修订内部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煤炭企业现行的内部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某些指标将不再适用或需要进行改进,譬如利润、净利润指标,原不计人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将计人损益,企业所得税核算方法的改变,将对净利润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煤炭企业应先模拟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其次,要结合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测算出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企业的经济成果、财务状况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模拟实施及测算的结果,制定出新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五) 做好企业所得税的核算工作

新会计准则对策 篇5

【摘 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稳定发展,我国的经济主体越来越多元化。政府除了国有控股之外,还会存在有价证券,但我国的会计预算管理工作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较为落后,不能满足财政局的当前和未来发展趋势。鉴于此,本文对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一系列意见,为我国财政局的会计预算有效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财政局;会计预算;有效管理

目前,我国市场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主体繁多,加大了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难度,也为财政局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挑战,继而会计预算的管理工作难度也在不断的升级。因此,财政局应该认清新形势下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现状以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不断更新会计预算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过时的会计预算理念,最终确保财政资金能够高效的运行,财政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要求,一、财政局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会计预算范围较窄

伴随我国经济主体的多元化,财政局的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会计预算也是如此。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会计预算的方法和核算的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财政局目前工作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内容还很单一,由于财政局的财政薄款的原因,导致会计预算核算的内容仅仅是政府支出,而政府的投资方式越?碓蕉嘌?化,这样会导致政府的核算内容狭窄,不能全面分析财政局的财务管理状况,阻碍财务管理的日常工作的开展。

2.政府固定资产核算不完整

行政事业单位在计算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仅仅记录固定资产的原值,这样会造成会计核算内容的缺陷。还有,财政部门在进行固定资产核算中,未进行折旧和计量固定资产的耗损情况,这样就会出现账面价值和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差较大,账面价值不能准确的估量其价值,导致财政局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把握不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更新、维修等耽误时机,影响会计预算的真实性,不利于预算部门进行下一年度的预算管理。

3.收付实现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财政控制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财务局的会计预算工作也还没有能够将我国实际的国有资产情况如实地反映出来,同时政府存在着一些必要的负债状况,这也表明了财政控制上存在的风险性。本文以政府的负债为例,如果财政局对政府的负债没有透彻的理解,那么政府的可支配收入就会减少,进而影响我国的未来规划,以及基础设施等公共设施的建设,造成财政分配不合理的现象,最终引起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政府的公信度会严重降低,财政局的财务风险也会无形增加,不利于社会的公共治安,造成经济的损失,影响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二、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的有效管理的措施

1.会计监督人员转变理念

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会计监督人员的思想不可故步自封,沿袭传统的监督理念和准则,应该把会计预算管理工作作为自身的义务,而不是不得不做的事情,享受在会计监督工作中。会计监督人员应该不断探索会计监督的管理方式,采用先进的、适合本单位发展的工作理念,不断完善财政局内部控制系统,保证国家财政收支平衡,避免政府负债严重的问题,明确会计监督人员的具体职责,将责任和义务准确的落实到每个监督人员的头上,提高财政局会计监督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升会计监督人员的服务质量,有助于财政局和各级财政部门会计预算的有效管理。

2.完善预算管理制度

我国财政部门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即强化执行预算监管制度,针对收支约束制和监管体制建立有效的执行力度,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建设,使财政整体工作更趋于透明化。预算设置后,要派专门的负责人去落实预算资金以及选定负责人,同时注意会计监督工作不可选定相同的负责人,影响会计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以及会计监督工作的真实性。在财政局会计预算过程中,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的行为,一定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给其他的监督人员起警示作用;但对会计预算工作有贡献或者工作突出的地方,财政局要积极地给予奖励,激发预算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使得预算管理人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是预算管理人员工作的准绳,也是财政局保证会计预算高效率的重要保证,更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制度标准。

3.实行全面的会计预算收付

上文中所描述的财政局会计预算收付出现的问题,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再次发生或重复发生,财政局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全面的会计预算收付,这样做既提高财政局的工作效率,也提高财政局在社会公众心里的威望。第一,全面的会计预算收付措施,会使得财政局的一些财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督,预算收支的情况更加明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提高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质量。第二,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很重要,会计核算的内容都是根据财政局的日常业务产生的,这样日常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会计预算管理的效果,是确保财政局财政收支平衡的重要依据,是财政局资金支出的明细表,也是年度财务报告编制的重要凭证。第三,原始凭证、报销凭证等要严格按照法定的审核程度,特别是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避免坏账的出现,确保财政局会计的收支平衡。

4.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水平

财政局会计预算管理的一个现存问题是工作人员的水平比较低,所以,会计人员的相关工作水平要提高。其一,财政局的领导层要以身作则,树立责任意识和监督意识,将监督和责任作为工作的座右铭,将预算管理工作的责任分配给每一个工作人员,奖罚分明;其二,财政局应该定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不断更新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够应对工作中的突发状况,降低会计预算管理的风险,提高会计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三,财政局在招聘会计人员,一定要筛选专业知识过硬和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提高会计人员队伍的整理素质,减少财务管理风险的出现,提高预算质量和效率,使得会计核算工作能够顺利平稳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李胜?f.探究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管理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6(7):191.[2]李群青.新时期下财政局加强会计预算的有效管理措施探究[J].市场观察,2016(S2):74.作者简介:

新会计准则对策 篇6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会计教学方法;解决措施

新会计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突破传统思维的限制,使用统一、规范的会计计量进行会计审核与计算,并将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引入会计体系中。其也对会计人员在现阶段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对现阶段的会计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转变会计教学方法来适应新会计准则提出的要求。

一、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动手能力

会计在高等院校中属于一门热门专业,因此多数院校都有设立该专业教学,学生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下,懂得如何进行分录以及报表编制,但是在进入公司实习后,学生无法有效利用企业的数据信息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主要是由于现阶段的会计教学滞后于实践操作,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动手能力。教学滞后于实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会计实践较少以及手工模拟与电算化实习脱节。会计教学中对于实践教学较少的主要原因是实践资源缺乏,会计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会计作为一门实用型专业,教学方法需要将会计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而现阶段的会计教学中大部分是采取课程教學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实习脱节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校由于教学经费的限制,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以及教学软件,导致手工模拟实习与电算化实习不能够同时开展。

2.过于重视业务核算

由于传统的企业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有较多的规定,导致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使得我国在会计教学中,过于重视业务核算教学。业务核算的重要性体现在会计操作的方方面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学生需要将会计科目、核算方法、借贷方向进行记忆,并对每一笔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进行讲解。这造成了部分学生在会计分录以及会计科目中的混淆。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于会计业务没有比较明确的规定,而需要会计人员按照自身的经验进行会计业务的处理。

3.教学方式单一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学生对于教学产生厌倦的心理,并且在目前的高等院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往往比较多,学习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每个会计班级进行小课教学,因此,采用大课教学的方式满足每一个班级的课程安排。但这也造成了会计教学质量的下降。

二、提升新会计准则下会计教学质量的措施

1.加强会计实践教学

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以及职业素质是在长期的会计工作中不断积累才得以提高和发展的。因此,现阶段的会计教学需要重视加强学生的会计实践教学,教师要重视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的培养。首先对会计模拟实习中的会计档案资料进行改革,并根据每位学生的模拟实习岗位进行会计档案资料的设定,并创新实习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进行实践能力的考察,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加深学生对于会计职业的认识。通过扩展学生的实习渠道,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

2.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

会计教学的目的除了培养学生的会计知识外,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会计操作能力提升,并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因此,在现阶段的会计教学中,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意识,并将其体现在会计教育的全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以及专业素质教育,尤其是法制方面的教育。职业知识是学生进行职业判断意识的前提,但法律知识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做出正确职业判断的重要保障。

3.改进教学方法

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判断需要其拥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并且对于专业知识内容要熟练掌握和运用。会计教学需要重视改进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专业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本作为教学原则,完善课程设置以及安排。将手工模拟实习与会计电算化实习相统筹,重视基础课程安排,此外,还要重视其他课程的教学,以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使用多种形式进行会计教学,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灌输式教育,应用多媒体设备进行课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会计教学的积极性,实现会计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结语

新会计准则的出台,是对我国现阶段会计体系的重大改革,有助于促进我国会计行业的平稳发展。文章首先对现阶段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参考文献:

[1]喻晓飞.新会计准则体系下改进会计教学模式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3,20(12):141-142.

[2]谢厚勇.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改革研究[J].中文信息,2015,21(5):156-156.

[3]赵平峰.新准则背景下高职会计教学面临的影响及应对措施[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6):97-98.

[4]李晖.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高职会计教学的影响[J].中国外资,2013,14(8):97-99.

新会计准则实施的主要困难与对策 篇7

一、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企业产生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主要在存货计价、会计计量方法、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债务重组、企业合并报表会计处理方法和编制理论等方面进行了重要的改革。

(一) 存货计价管理变化, 影响了部分行业和企业的利润计算。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发出存货计价的后进先出法, 使企业的存货流转得以真实地反映。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费用, 都以客观的历史成本反映, 加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消除了人为调节因素。

(二) 公允价值的应用, 给企业利润调节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公允价值计量扩大了企业利润操纵的空间。在这种计量模式下, 一些公司仍然可能运用手段来对公司业绩进行操纵。特别在当前情况下, 拥有较多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司的业绩受到该物业市场价格变化的影响, 增加了公司业绩的不稳定性。

(三) 资产减值冲回被叫停, 堵住了通过减值准备计提来调节利润的漏洞。按照新会计准则, 从2007年开始, “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后不能冲回, 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后, 再进行会计处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 利用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空间将变得越来越小, 利用计提手法调节利润越来越难, 只能通过加强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途径去提高企业的业绩。

(四) 债务重组的新规定, 有利于那些无力清偿债务的上市公司提高其每股收益。新会计准则规定, 由于债权人让步, 债务人获得的利益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进入利润表。这样, 一些无力清偿债务的公司, 一旦获得债务豁免, 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在当期利润表中, 从而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 甚至可能出现每股收益提高数倍以上的情形。

(五) 合并报表基本理论的变化, 使合并报表真实反映公司集团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新的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 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 只要是持续经营的, 也应纳入合并范围, 这一变革使得母公司必须承担所有者权益为负的公司的债务, 并会使一些隐藏的或有债务显现。这一变革能有效防止一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 缩小持股比例, 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 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

二、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困难和障碍

在新会计准则颁布4年之后, 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企业未执行或有选择地执行, 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受旧体制制约、落后会计理念和会计发展周期的因素尤为突出, 致使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难和障碍。

(一)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存在一定难度。我国目前尚处在转轨时期, 市场体系还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尚处于发展阶段, 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 市场竞争不充分, 公允价值难以形成:一是市场不活跃、不完善, 市场化程度不高, 缺乏公平价格的形成机制。二是我国市场中交易双方存在关联方关系的情况较多, 这些特定主体出于特定目的考虑, 交易价格往往显失公平。三是中介机构公信较低, 市场执法不严, 评估弄虚作假现象严重。由于目前我国公允价值实施条件欠缺, 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 由此而引发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是难免的。

(二)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水平制约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目前, 新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业务处理往往只有原则性的规定, 使得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 这种原则导向会计准则因为缺少一一对应的详细会计规则, 需要会计人员更多和更高水平的职业判断来解决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但在长期的会计实践中, 我国一直沿用行业会计制度来规范会计行为, 会计人员只需根据会计制度的明确规定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在这种情况下, 会计人员缺乏独立判断的意识和行为, 处理会计事项时照搬以前的做法或者请示领导遵照执行, 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会计人员进行的是事后报告, 很难在事前给出准确的预测, 无法对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做出合理和准确的职业判断。还有些会计人员知识面较窄, 知识面和知识结构没有及时更新和补充, 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会计工作的要求。此外, 以前会计制度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选择作了详尽的限制性规定, 也限制了会计人员作出判断的范围。这些都使得会计人员在工作中不善于运用职业判断去处理复杂的会计实务, 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判断能力不高, 制约了新会计准则的实施。

(三) 过度关注利润而视新会计准则为异物。新会计准则由利润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变, 投资者更加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强调了资产负债表日的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反映, 而不简单强调企业的利润情况。原会计准则重点侧重于利润表, 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长期以来, 我国对企业进行业绩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 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当利润成为评价企业至关重要的因素时, 企业会很自然地将注意力转向利润指标。一些企业还可能利用各种手段来操纵利润, 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而新会计准则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 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当前对企业业绩评价甚至于对上市公司的监管, 仍然具有强调利润指标的倾向, 使新会计准则的资产负债观难以完全得到贯彻执行。

三、有效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对策

怎样在实施的过程中克服困难, 使新会计准则发挥最大作用, 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 逐渐完善会计准则以及各项配套机制。

(一) 切实做好新旧会计准则的衔接工作。第一, 应当提高对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认识。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贯彻实施, 除了要求全社会, 包括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和会计人员、外部监管部门和从业人员以及投资者对新会计准则了解和熟悉之外, 还要求明确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第二, 努力实现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平稳过渡。新旧会计准则衔接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明确哪些项目需要进行追溯调整, 哪些项目不需要追溯调整。这个问题不协调好, 会给广大投资者的判断造成混乱。第三, 要特别关注新会计准则的后续相关公告。虽然财政部在2006年就颁布了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操作指南, 但仅仅学习这些是不够的, 要关注财政部后续不断下发的各种解释及公告, 这些公告都是对新会计准则的进一步解释、修改和补充。

(二) 对公允价值计量必须提出严格的限制条件。如何才能准确地确定公允价值, 这是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也是新会计准则能否顺利执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 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 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 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公允价值的确定一旦有失“公允”, 则极有可能成为利润操纵的工具。因此, 为了保证新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 对公允价值的确定必须提出严格的限制条件, 即在制定新准则操作指南时, 应全面考虑新会计准则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充分关注新会计准则的技术性及其经济后果, 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作出进一步的具体解释和说明, 以提高新会计准则的可操作性, 防止公允价值被滥用。

(三) 大力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水平。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和趋同, 但从整体看与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对会计人员职业水平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与国际上先进国家的会计水平相比, 差距更大, 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上会打折扣。我国尤其缺乏通晓国际会计惯例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整体的职业水平, 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已成为我国会计界目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在会计人才的培养上, 既要通过增加国际会计准则、外语、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内容和会计专业技术考核制度来培养国际化会计专业人才, 又要重视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 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知识观念, 全面了解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惯例, 提高业务素质。另外, 还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提高其独立、客观、公正职业的自觉性, 使其尽快向国际水平靠拢。

(四) 改善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外部环境。一是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 应当积极培育各级市场, 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 使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与可靠。会计信息化作为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必须进行配套改革。二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相关配套法规。尽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规范上市公司的财务行为, 进一步增强公司管理层真实、及时、充分披露财务信息的意识。尽快修订、完善现行的公司法及有关证券法等法规。三是加大对执行新会计准则的监督力度。执行和监督到位是新会计准则实施的根本保障。一项好的制度制定起来难, 贯彻执行更难, 而贯彻执行不仅仅取决于执行本身, 还与有效的监督密切相关。没有好的执行和监督, 再好的准则也没有意义。要加强财政部门与证券监管、银行监管、保险监管、审计监督、国有资产监管等部门的协调, 形成监管合力, 严格监督检查新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发挥注册会计师在新会计准则实施中的鉴证作用, 借助中介机构和社会监督的力量推动新会计准则实施到位。

(五) 关注国际会计准则研究最新动向,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次贷危机爆发后, 公允价值一时间成为众矢之的。基于次贷危机所产生的对公允价值的信赖危机,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等国际会计机构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 对是否取消公允价值, 回归成本计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迫于各方压力, IASB对公允价值作出了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必要的修改,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也针对非活跃与非理性市场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的会计处理方式发布了指导意见, 这在认可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 也承认了该计量属性有待完善。我国在推广新会计准则过程中, 应密切关注IASB、FASB及其他国际会计权威组织关于公允价值计量和其他会计准则的后续研究动态, 加强与其沟通, 立足我国国情, 借鉴研究成果, 对我国当前已经颁布实施的新会计准则及其指南予以修订和完善, 使新会计准则在指导我国会计实务、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 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全面趋同。

参考文献

[1]邓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现状及其对策[J].财会通讯·综合 (上) , 2009 (12) .

[2]武凝.全面执行新会计准则不宜久拖不决[J].消费导刊, 2009 (12) .

[3]张晓宁.对公允价值的再认识——由金融危机引起的反思[J].国际商务财会, 2009 (12) .

[4]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5]郑庆华, 赵耀.新旧会计准则差异比较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新会计准则对策 篇8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产生的原因

会计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决策者的决策及其后果,其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揭示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一个相对的和动态的概念,这主要是因为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具有明显的主观色彩,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会计标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再加上会计对象存在着大量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状况,它可能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比较适应的,但随着环境的改变,过去真实的信息也会变得不一定真实。

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得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量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

同一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就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例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

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状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在当时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

二、新会计准则对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

1、新准则对遏制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积极作用

(1)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会计环境的变化,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旅性和可比性。新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规范,如对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以及一些重要表外信息的会计处理,都已作出相应规定,同时适时增加新的会计科目,使其尽可能涵盖现实会计务实中所有交易行为或可能发生的会计事项,使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保持同步,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2)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重大调整。提高了部分定义、释义的准确性,从而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及相关性。新准则对会计要素的定义作了修改,从而夯实了会计信息质量的框架基础。新基本准则强调了资产是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与负债是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增加了资产与负债的确认条件。

(3)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以历史成本计价的财务报告信息与经济快速发展的企业实际情况会产生较大的差距,针对历史成本原则的这一不足,新会计准则体系引入公允价值等计量模式,有利于真实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体现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由于采用公允价值来计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益和损失最接近现实,因而据此向投资者提供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是最相关、最真实、最有用的。

(4)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对企业传统的盈余管理行为有所遇制。首先,新会计准则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粉饰经营业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其次,对能够实施控制的被投资单位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积极性。此外,企业利用合并调节盈余的行为也受到限制。

2、新准则对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的局限性

通过新旧会计准则差异的研究表明,新准则虽然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会计制度,对抑制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新准则也并非尽善尽美,仍然存在容易导致信息制性失真的诸多缺陷。

(1)新准则下会计理论与方法仍存在不足。新准则下会计理论和方法仍以物质和货币为对象,它所反映的资产内容狭窄、产权观念较为陈旧,有不少难以用货币计量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

(2)新会计准则仍存在不完全性。一是新会计准则对某些释义和定义的解释仍存在模糊性,不够精确,难以操作,二是新会计准则的某些规定扩大了企业盈余管理的空间,三是新准则下依然可能存在滥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现象,四是新准则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缺陷。

(3)新准则下会计政策仍具有很大的可选择性。首先,对于发出存货计价方法,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企业利用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的转换对盈余进行的操纵。其次,固定资产的折旧、无形资产摊销的方法,仍有年限平均法,年数总和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工作量法等多种方法。此外,长期股权投资核算仍存在成本法与权益法之分,为企业操纵利润提供了条件。

(4)新准则下会计事项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很多。一是新准则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及预计净残值;二是由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很难准确测定的,因而难以确定无形资产的受益期;三是预计负债的确认标准难以把握;四是资产减值准备的不确性。

三、新准则下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留下了一些新的漏洞。这就要求继续完善新的会计准则,对新会计准则中的漏洞和不足进行修改,进一步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在修订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时,应尽量克服或减少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协调好有关利益各方在准则制定和和执行过程中的相互制衡关系,应对当前和未来经济环境作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和预测,使会计政策的制定建立在稳定性、持续性、发展性的基础上。

2、进一步改革产权制度

产权明确界定,是会计规范运行和会计信息生成的基础,我国实行的国有产权制度,其最大弊端是只有形式上的所有者,而没有事实上的所有者,所谓“全民所有”其实是“人人没有”。这种产权主体的缺位是导致“内部人控制”现象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同时,企业产权形成空洞,也容易滋生腐败,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3、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培育经理市场,消除政府任命经理人现象。规范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对新老三会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必要时可予以整合,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公司应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切实加强内部监督机制。可借鉴西方的经验,对经理人员实行期权激励,解决经理人员与企业目标不一致问题,使经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能为实现公司的长远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4、提高会计职业准入门槛,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

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最根本原因是越来越多的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要通过人的主观意志估计判断,因此,会计人员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在其中起关键作用。在排除会计人员有意钻法律空子前提下,会计人员的知水平越丰富,技术技能越高,其估计判断的精度就越高,会计信息与企业的实际情况越接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小。所以,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加强会计人员素质建设,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技能。

5、加强相关法制建设,加大风险收益成本,提高法律威慑力

我国会计违法违规行为较为严重的一重要原因就是违法违规成本低。一是发现机制缺乏有效性和健全性,违法违规行为被发现的概率低;二是惩罚乏力,对违法违规行为,不仅缺乏刑罚和经济制裁,而且缺少道德和名誉损失,舞弊者不以为耻,有的还反以为荣。与此相反,良好的道德和信用却并不能带来相应的收益。

6、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强化政府对会计信息的监督,推进注册会计事务所体制改革,加强对会计事务所的行业管理,完善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公开披露制度。

7、重塑社会信用文化,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社会文化根源

诚信是为人之本,也是立业之本。如果没有诚信,法律就失去了基础。再完善的法律,只要你挖空心思去找空子,缺陷总可以找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建设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传统的道德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继承和发展。特别是诚信建设,以至在许多行业产生了信用危机。在开放的经济社会,会计作为企业对外提供信息的主渠道,其信息的质量直接反映企业的诚信度。会计造假其实是社会造假风气的一个反映面,社会上有讲究“人际关系”、“中庸之道”的歪风邪气存在,就给社会造假提供了其存在的沃土。因此,在加强法治建设、反腐廉政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全社会的道德建设,特别是职业道德建设,要让企业的经营者、财务人员明确他们的职业道德义务,换醒他们的职业道德良知,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全社会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建立起社会信用体系。只有真正达到全社会讲正气、反造假,才能给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摘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在新的会计准则下通过制度创新来抑制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阐述会计信息真实性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新准则对遏制会计信息制度性失真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准则下会计信息失真的若干治理对策。

新会计准则对策 篇9

(1) 基层企业会计人员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低。大多数基层会计人员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 缺乏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实际调查结果显示, 基层会计人员中专以上学历的人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职函授学历;其中既会记账、编制会计报表、写报表分析, 又能参与管理和参与决策的人数明显偏少。这说明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严重短缺, 相当大的一部分会计人员只能从事简单账务处理, 总体会计人员结构失衡。大部分会计人员面对简单的会计处理能应付, 而对较复杂的新会计准则则较难理解。有的会计人员墨守成规, 不求上进, 尤其是年纪较大的会计人员, 仍停留在以前的习惯业务处理, 缺乏学习动力, 对会计准则知之甚少。更有甚者, 有的企业因为在外进行了筹资, 所以必须通过中介的审计, 仅仅部分业务执行了新《企业会计准则》, 其他部分业务仍按《企业会计制度》处理, 使得账务处理更加混乱。

(2) 行业管理职能逐渐弱化。管理部门对基层会计人员管理环节严重弱化, 业务指导功能缺失。虽然财政部门是法定的会计人员管理单位, 但实质上会计指导和管理偏重于形式, 除了每年以交给中介的形式组织继续教育以外, 财政部门的会计指导和业务管理工作缺失。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大量的非国有企业的财务指导已经形成真空状态, 会计监管极不健全。对于国有企业来说, 以往有主管部门管理和指导, 但改制后失去主管部门。管中窥豹, 我国现阶段对基层企业的财务指导和管理到了严重缺失的状况。

(3) 基层企业受内、外部监督制约不力。我国现阶段的会计监督是由国家监督、社会监督和内部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其中前两种属于外部监督。国家监督由财政、税务、银行、工商、证券监管等部门实施监督, 对于大多数基层企业来说, 税务、工商、银行基本只履行一些基本的本职业务监督, 财政或国资监督只对国有企业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企业进行监督, 对于大量基层私营企业国家监督正在弱化。对于以会计中介机构为主体的社会监督, 由于中介机构存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出现激烈竞争, 使得会计中介机构独立性缺失, 尤其会计中介机构对基层中小企业的审计时间短速度快效果差。

基层企业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对策

(1) 严格履行行业管理职责。国家基层财政部门首先要担负起行业管理责任。除了对基层企业会计人员实行从业资格证书管理制度以外, 还应通过各种形式 (如借助中介) 对基层企业聘用会计人员进行指导;对不能胜任的会计人员提出惩罚措施, 直至吊销从业资格证书, 令其不得再从事会计工作;以适当的途径定期对基层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 如开展会计知识竞赛、企业会计水平检查等, 促进会计人员的自发学习能力, 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财政部门还应督促基层企业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和内部核算制度, 通过树立标杆、抽查等促使企业对会计工作引起重视。考虑到税务部门有庞大的管理队伍, 应适当调整其职能, 使税务部门担负一定会计指导责任。此外, 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更要组织专场培训, 统一会计核算口径, 建立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基础。

(2) 提高基层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营造学习氛围。会计人员素质直接决定着企业会计工作开展的质量。在实际工作中, 存在着部分基层会计人员墨守成规, 不思进取的心态, 而且客观存在缺乏学习、交流环境, 基本上是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因此要对基层会计人员进行强化培训。营造学习会计知识氛围, 有利于会计人学习习惯的建立。如财政部门有必要对每年一度的会计培训进行改进, 由原来内容单一的法规讲解改变为以联系基层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为主, 培训既要对新法规进行宣传讲解, 更要采取互动式教学方式对基层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疏导;财政部门每年应举行如会计人员交流会、会计知识竞赛、行业评优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 来提高基层会计人员学习兴趣, 为推进新《企业会计准则》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3) 会计主管部门、企业主管部门和税务部门各方联动, 做好基层企业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前的资产负债清查、账务调整等准备工作。由于基层企业按旧《企业会计制度》核算, 其所用科目的核算基础和方法与新《企业会计准则》有所不同, 特别是新《企业会计准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套期保值等新内容, 所以要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 各基层企业应当按规定在准则实施前对各项资产和负债认真盘点、全面清查和质量核实, 综合分析企业资产整体质量状况, 客观、公允判断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和潜在增值能力, 通过清查之后统一调账。在调账过程中, 会涉及部分当年的利润、税金、留存收益等调整, 基层企业的主管部门、税务部门对企业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持保守态度, 因此需要主管部门、税务部门等统一思想, 几方联动推动基层企业会计核算理念改变的目的、政策支持等一系列的措施, 加快基层企业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

(4) 推行会计信息化, 以“硬件”推行“软件”。基层企业大多数没有实施会计信息化, 它要求基层企业会计人员每天从事简单、大量的稽核工作, 以致会计人员疲于应对手工会计的抄写、计算错误、账目核对等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将有利于基层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会计事务中解脱出来, 有更多时间学习、应用新《企业会计准则》技术、方法, 达到理论创新、观念改变的目的, 从而更快更好地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

新会计准则对策 篇10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会计监管,内部治理

1 我国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现状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执行新企业会计准则6年多来, 总体情况良好, 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 我们就新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上市公司对企业会计准则运用能力和理解逐渐增强, 在涉及长期股权投资等较为复杂的交易方面上, 公司基本均能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处理, 进一步提高对企业会计准则的运用和理解。

跟往年度相比, 上市公司对重要交易的信息披露普遍更加充分, 但是一些公司在年报披露过程中存在报表项目与附注信息勾稽关系不正确、报表项目串行、涉及金额的项目数字正负号相反等简单的年度报表错误。在个别较为具体的会计处理问题下, 不同企业对实质相同的交易采用不同的政策, 存在不一致的实务操作方法, 也会影响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2 我国企业新会计准则执行存在的若干问题

2.1 相关会计信息披露不够完整和规范

部分公司年报存在简单错误, 影响了报表信息的严肃性。一些公司在年报披露中出现报表项目串行、涉及金额数字正负号相反、账龄分析表未及时更新等简单错误。部分公司对于投资者想要真正了解和看到体现公司业务特点的会计政策披露较少, 报表项目未能完全反映出经济实质。

2.2 公允价值依赖主观判断, 影响财务信息可比性

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有关的资产或者负债如果存在活跃的市场, 而且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条件下, 允许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应当是以能够获得并可靠计量为前提, 而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一直是公允价值运用的难点。由于我国经济市场发展的程度较低, 大多数领域仍然缺乏公开且活跃的市场, 估值技术也不够规范, 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 因此很难获得绝对公平的公允价值。另外, 由于较多需要保密的原则, 造成市场信息不对称, 也会影响公允价值的取得。例如较多投资性房地产的企业, 要找到每一处房地产的活跃市场是比较困难的, 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如果无法通过活跃市场取得公允价值或者难以获得估计公允价值所需要的数据, 这就会影响会计计量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降低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2.3 部分准则缺乏实际操作, 没有执行到位

新会计准则原则性的规定较多, 具体规定少, 使得会计核算实际操作时容易出现界限混淆的现象, 虽然也在具体指南中做了具体的解释, 但大多都比较粗略。例如, 在无形资产的规定中, 将无形资产研发费用划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允许企业将开发支出资本化, 这一规定在提高企业研发积极性的同时, 大大地降低了无形资产摊销对当期利润的影响, 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从2012年的分析报告看, 有的具体会计准则没有得到执行。例如有的上市公司对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没有进行减值测试, 也没有按照准则要求对非货币资产交换中支付的对价进行会计处理。有近30%的公司没有进行减值测试等等。

3 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的对策

3.1 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仅可以确保新会计准则体系有效实施, 也能促进上市公司更快地适应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提高财务人员整体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增强其职业判断能力, 已成为我国会计界当前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要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也需要通过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来实现。

目前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新会计准则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应更加地注重、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培训和职业判断能力。让会计人员全面适应新会计准则和会计核算方法, 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培训, 对其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因而要使会计人员全面适应了解新会计准则的精髓及在实务中的操作, 就应进一步的加强其综合素质的培训。同时, 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及后续教育也有待加强, 还须注重培养会计人员分析、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建立健全的信息市场和价格市场

应该严格规范公允价值的取得方式。一方面市场要信息健全, 价格规范公开, 有实际市场的报价, 有最近交易日的市场价格;另一方面要考虑相关的估值技术, 类似公开市场上资产的交易价格、行业的基准价格等等, 包括外汇汇率、无风险利率、股价或股价指数等。通过以上要求, 完善公允价值取得的技术规范, 增强其可靠性。

3.3 完善新会计准则制度

完善我国相关会计准则体系, 切实提高新会计准则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全面有效地实施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上, 我国存在一定的欠缺, 因此禁止各类舞弊造假行为的发生, 不能全都依靠于会计准则的实施, 相关的法律制度须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全面治理与整顿市场环境和市场秩序, 使会计准的灵活性一直延续下去, 又防止会计政策被滥用。

3.4 加大部门监管力度

一项好的制度制定难, 贯彻执行更难。贯彻执行不仅仅是取决于执行本身, 还与有效的监督密切相关。没有好的执行和监督, 再好的准则也没有意义。要加强财政部门与各相关部门的协调, 例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 各个部门形成监管合力, 对新准则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做到严格监督检查。

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不仅要求提高会计标准的质量, 更要求提高会计标准的执行操作和监督管理。因此, 加强会计监管, 提高会计标准的执行和监管质量, 才能确保新会计准则得到有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尹世芬.基于我国会计准则的企业会计信息披露思考[J].财会通讯:综合 (下) , 2012 (33) :10-13.

[2]2011年上市公司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监管报告[N].中国证券报, 2012.

上一篇:不孕症的中药治疗方下一篇:感悟时间流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