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研究的新成果

2024-06-25

交叉研究的新成果(精选四篇)

交叉研究的新成果 篇1

由江苏省交通科学研究院负责的“国省干线公路交叉口改造工程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应用研究”课题通过了专家评审, 经鉴定研究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课题组针对国省干线公路交叉口沥青路面车辙、推移病害严重等问题, 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室内外试验和使用性能观测的基础上, 对国省干线公路交叉口路面改造工程抗车辙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关键性能指标、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标准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取得了相应的技术成果, 并应用于实体工程, 使用效果良好, 社会经济效益明显。

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有两方面的创新点, 一是采用累积应变达到40 000με时的加载次数评价交叉口沥青混合料的抗车辙、推移性能;二是基于差示扫描量热试验、混合料施工温度和路用性能, 提出了熔融区间100~160℃作为抗车辙添加剂的选择标准。

贵州大学美学研究的新成果 篇2

文/高强

旅游美这个概念最早由贵州大学旅游美学和旅游管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贵州大学区域文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贵州省城市规划管理委员会专家委员陈昌茂教授创建。在长期的旅游研究、旅游教学和旅游工作实践中,他提出了“旅游美”这个概念,先后撰写并公开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以丰富旅游美的内涵。

贵州大学陈昌茂教授在《论<旅游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1]、《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2]、《论旅游美的美感经验》[3]等论文中提出了旅游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旅游美”,它是游客在旅游活动中创生出来的美即美感。以此为理论原点,提出并构建了旅游美学的新范式:

1、旅游美学的对象是旅游美;

2、旅游美的审美对象是拟态景观、风景景观、环境景观、场所景观、旅游纪念品景观;

3、旅游美的美感经验是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

旅游美,是继艺术美、自然美、技术美之后,美学的又一大新领域。

[4]这一范式在理论与实践中得到了应用:《论布依村寨建设的审美设计》、《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5]、《试论贵州傩堂戏的旅游美价值与利用方式》[6]、《人类旅游生活的诗意化存在——对旅游“第二空间”理论的解读》[7]、《从历史文化天空到旅游审美天堂——论安龙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

[8]、《试论贵州傩堂戏的旅游美价值与利用方式》[9]、《贵州恋歌的旅游美美感经验表现》[10] 等。

参考文献: 1.论《旅游美学》学科理论体系的重构 .吾喜杂志网.2011-04-04[引用日期 

 2012-10-10]. 2.论旅游美的审美对象 .百度文库.2012-06-09[引用日期 2012-10-10]. 3.论旅游美的美感经验 .百度文库.2012-04-07[引用日期 2012-10-10]. 4.论布依村寨建设的审美设计 .百度文库.2012-04-08[引用日期 2012-10-10]. 5.黔东南苗乡侗寨文化旅游发展纲要 .百度文库.2012-04-10[引用日期 2012-10-10]. 6.人类旅游生活的诗意化存在——对旅游“第二空间”理论的解读 .中国知网.2009-02-04[引用日期 2012-10-10]. 7.从历史文化天空到旅游审美天堂——论安龙历史文化的旅游开发 .百度文库.2012-04-10[引用日期 2012-10-10]. 8.试论贵州傩堂戏的旅游美价值与利用方式 .中国知网.2010-03-04[引用日期 2012-10-10]. 9.《贵州恋歌》的旅游美美感经验表现,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12年第8期。

作者简介:

交叉研究的新成果 篇3

本文将着重介绍国外关于学习资源评估研究的新成果———LORI, 以期能对学习资源开发和评价有所启示。

一、学习对象评估工具———LORI

(一) LORI的总体介绍和九个维度的评估细则

学习对象评估工具 (LORI) 全称是Learning Object Review Instrument, 这是由加拿大西蒙菲沙大学的John C.Nesbit教授等人设计出的专门用于评估网络资源的另一种形式———学习对象的评估工具。这个评估工具从以下九个维度来考察学习对象的质量, 每一个维度分为五个等级 (一至五颗星) 和“不适用”。当评估者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此维度的评估时, 可以在“不适用”选项后打勾。每一个维度的评估细则如下:

1.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是指学习内容是真实、准确的, 并且具有恰当的观点。内容无误并且不具有倾向性, 所指内容有理有据, 用恰当的细节描述文化和种族群体差异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内容无误并且不具有倾向性, 对于容易误解的内容没有给学习者明显提示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内容有误、不完整或者带有倾向性语言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2.学习目标一致性。

学习目标一致性是指学习对象提供的学习活动、学习内容和评价标准必须与学习目标相一致。学习目标清晰明确, 每一部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都体现相应学习目标, 所提供的学习目标可以被学习者用来评估自己掌握程度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有明确学习目标, 但是与学习活动严重不匹配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没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与学习活动严重不匹配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3.反馈和适应性。

反馈和适应性是指学习对象可以针对学习者的不同反应来显示相应的反馈信息和适应性内容。在学习活动中, 可以给学习者提供学习者模型和相应反馈信息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当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出现错误时, 可以明确指出错误原因并给出合理建议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可以支持互动但是没有提供或者提供很少反馈信息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4.激发性。

激发性是指学习对象可以激励和吸引特定的学习者。可以有效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 给学习者提供合适难度的学习活动, 并且可以使学习者在活动中逐渐增强自信心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可以集中学习者的注意力, 但是内容的安排不能使学习者找到相关内容, 并且在学习活动中给学习者设置过难任务, 以至于学习者自信心丧失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不相关, 设置过于简单或者过于难的学习活动, 或者单纯地依靠界面复杂性来吸引学习者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5.布局设计。

布局设计是指学习对象的界面设计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把文本、图像、视频、音频信息恰当地结合起来, 不干扰学习者的注意力并且符合多媒体教学规律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界面设计简单、清楚、富有美感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所选的字号、色彩搭配明显降低了阅读速度, 或者视听质量不足以用于学习或者不能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6.交互使用性。

交互使用性是指学习者在使用学习对象时可以方便使用导航并且可以及时得到帮助信息。导航的设计直观, 可以预见并且没有过多延时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界面有一些交互, 但是交互点不过直观易懂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缺乏互动或者因为界面布局复杂, 有错误连接或者延时过长而导致导航不可用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7.可访问性。

可访问性是指学习对象的设计必须同时满足残疾人和移动学习者的需要。能为残疾学习者和移动学习者提供辅助设备和便携设备进入学习环境, 遵循IMS ( (IP Multimedia Subsystem) 为无障碍学习应用制定的标准, 并达到W3C (万维网组织) 制定的网络内容可读性标准“AAA”水平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能满足残疾学习者和特殊学习者的部分需求, 未用CSS的“font”属性来控制字体, 达到W3C内容可读性标准“A”水平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由于视频无相关标题、未对音频文件进行语音标注、未对图形图像进行标记, 或者图表各项内容未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而导致残疾学习者不可用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8.可重复使用性。

可重复使用性是指学习对象可以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平台中使用。内容完整、可以供不同能力和不同教育背景的学习者使用, 并且可随时转移到不同课程中去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需要学习者补修一些课程才能够使用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包含诸如截止日期这种特殊信息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9.遵守标准。

遵守标准是指学习对象符合国际标准和规格, 包括IEEE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 IMS、SCORM和W3C的技术指导。符合所有相关的技术标准并且具有方便用户使用的元数据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五颗星;符合部分相关标准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三颗星;不符合W3C和SCORM标准或者不包含足够可用的元数据的学习对象将得到一颗星。

(二) LORI的评估方式

在国外, 评估者主要采取团队模式, 并结合LORI的评估细则来评估学习资源。这种评估方式有着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成熟的评估措施。每一个团队由课程设计人员、工具设计人员等不同领域的人群组成, 团队由一个组长负责组织和记录评估进程, 组长不参与评估。评估过程包含两个周期:在第一个周期中, 组长首先组织评估者评估学习对象, 评估者根据评估细则在不同等级旁打勾, 组长收集各评估结果并且找出出现分歧的部分。在第二个周期中, 针对分歧较大部分, 评估者通过讨论得到最后的评估结果。一个比较典型的代表是美国一个叫做MERLOT的网站, 这个网站专门为学习者提高学习资源, 并且公布他们对于资源库中的学习对象的评估结果, 以此来帮助学习者选择符合自己要求的学习对象。

二、关于国内外对网络学习资源评估的比较

(一) 评估对象的比较

《网络课程评价规范》是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在2002年颁布的一个网络课程评估标准, 它是目前国内网络课程评价领域中广泛使用的一个标准体系。由此看来, 国内对于学习资源的评价, 集中在网络课程上面, 这些网络课程是一整套教学单元。

相对于国内的评估规范来说, LORI对于学习资源的评估则集中在学习对象上面。与一套完整的网络课程不同, 学习对象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独立的、可重复使用的实体学习资源, 它不包含学科的所有内容, 只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而设计的教学实体。这种灵活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 不仅便于学习者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模块而无需学习整个课程, 也方便学习资源的开发者从巨大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 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 评估指标的比较

尽管我们认为《网络课程评价规范》已经比较系统和全面, 但是在以下方面, LORI对学习资源的评估略显优势,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LORI增加了有关避免文化冲突和种族冲突的标准, 它要求对于某一些容易引发争议的问题, 用一种中立的语言描述, 体现了LORI标准描述的全面性和国际性。2.LORI在界面设计方面, 列举出了一些不合理布局的具体特征。3LORI在可访问性这个维度上设置了专门保护残疾人学习权利的具体标准。它规定应该采取一定技术手段, 使残疾人或者在某些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学习者也可以使用学习资源。4.LORI针对学习对象的可重复性和共享性, 提出了一些技术标准和元数据标准。5.在LORI的五个等级中, 彼此之间界限分明, 并且增加了“不适用”选项, 评估人员在评估时只需要对照各项指标评估学习对象即可, 从而减少了评估者对概念理解的偏差, 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客观且具有说服性。

(三) 评估方式的比较

国内对网络学习资源的评估方式采用的是专家组测评。这些专家来自在网络教育方面比较有经验的人员, 国外采用的是由学习者、教师、工具的开发人员、课程的设计人员、媒体的开发人员等组成的团队评估模式。相对于国内的专家组评估来说, 国外的团队评估模式更加程序化和专业化。我们认为, 这种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和观点并在讨论中综合他们观点的评估结果更加全面和客观, 且具有指导意义。

三、认识和思考

(一) 以学习对象为单位开发课程资源

网络课程是目前国内网络学习资源的主要表现形式。各个网络教育学院对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也主要是以课程的形式进行的。他们所设计与开发出来的网络课程, 仅仅符合各自的技术特点和学科特点, 很难用于各个网络教育学院之间的共享, 也不能用于不同学科和课程之间的共享。我们认为, 以学习对象为基本单位开发学习资源更加合理, 这种符合一定技术标准的、在各种环境和平台中可重复使用的教学实体, 有利于资源的共享和开发成本的降低。

(二) 目前我国的评估体系有待完善

在2002年以前, 国内对于网络课程的评价指标和评估方式一直是零散和不成体系的, 网络教育领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性的标准来指导网络课程的评估, 由于这种网络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缺乏, 使得社会上曾经对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持怀疑态度。2002年我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颁布的《网络课程评价规范》, 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 并对网络教育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尽管这个评价规范从网络教育的课程内容、教学设计、界面设计和技术这四个方面给出了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 国内的评估体系还有待完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LORI这个评估标准, 期待在不远的将来, 我国会出现一个更加统一、合理、全面的评估体系。

(三) 国内须建立权威的网络学习资源质量评估机构

网络学习资源评估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是, 对这些资源的评价是否可靠且具有权威, 这不仅依赖于评估指标的可信度, 还依赖于评估者和评估流程是否专业。因此我们认为, 国内可以成立一个网络学习资源的质量认证机构并且成立一支专业的评估队伍, 通过系统化、标准化的评估流程提供客观、可靠的评估结果, 从而提高评估的质量, 促进学习资源的开发。

(四) 加强与国际教学资源评估机构的学习和交流

交叉研究的新成果 篇4

一、学科带头人互为作用在教学中所形成的新成果功效

从新体系教育传承在教学中形成的新成果范畴来看, 新体系中学科带头人的互为作用, 包含了两个大的方面:首先是学科带头人自身的作用——自身在教学中所专注、所研究与探索、所创新、形成的对新体系教育传承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与功效;其次就是学科带头人相互之间所形成的互为作用——各自在教学中所专注、所研究与探索、所创新、形成的对新体系教育传承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与功效相互之间密不可分的链接与发展的能量。

1. 从特色乐器、重点学科教材编辑、出版的成果方面看

(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等学校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建设设计立项教材:2008年以来, 著名木卡姆演奏专家、学者米吉提·尤努斯教授、阿布都克力木副教授、阿里木·卡德尔副教授分别主编、编写、出版了《艾捷克教程1——2册》 (2008年) 、《弹拨尔教程1-2册》 (2009年) 、《热瓦甫教程1-2册》 (2012年) , 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

(2) 其它教材:2008年以来, 著名木卡姆演奏专家、学者、作曲家、指挥家、留日博士吾买尔·买买提副教授编配、完成了《维吾尔民族器乐管弦乐总谱10册 (共64首曲) 》、《新疆风格钢琴作品与合唱作品集 (共24首曲) 》等教材;2012年吾买尔·买买提副教授和阿布都克力木副教授编写、完成了新疆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课程《关于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音乐结构》《维吾尔民族乐器史与演奏法》 (该书2012年由新疆教育出版社出版) 等专著。

可以看出, 作为新体系中教育传承团队整体, 作为教学中课程体系整体, 作为新体系教育传承任务整体, 上述这些新成果之间, 即密切关联, 又积极影响、促进;几位学科带头人之间, 在影响、激励、创新中, 进一步形成了更为密切的、互为作用的合作关系和团队整体中的正能量。拿上述三部高等学校地方特色和民文教材建设设计立项教材来说, 第一, 教材在所选作品上实行了统一的编辑、编配, 此项任务由吾买尔·买买提副教授担任, 重点对三部教材曲目的结构、练习曲的难易程度、技能、技巧等进行了编配与创新, 第二, 教材在所选作品的内容上, 几位学科带头人以群策群力的团队智慧与经验, 共同商议、共同提方案、统一选择、编配, 最后由吾买尔·买买提副教授对《热瓦甫教程1——2册》《艾捷克教程1——2册》《弹拨尔教程1——2册》等教材在编辑、编配上, 重点选取了十二木卡姆十二个套曲中的五十余首片断, 结合现代维吾尔作曲家创作的代表性独奏曲目和部分中外著名小提琴、钢琴等演奏作品, 较好地呈现了新体系下教育传承中特色乐器演奏教材内容的重点性与多元性。

2. 从新体系——教育传承教材、专著的编写、出版看

2009年以来, 著名木卡姆演奏专家、学者阿不都塞米·阿不都热合曼教授 (博士后) 编写、出版了《论维吾尔音乐》 (教材·第一作者·完成部分:乐器旋法, 全书日译, 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出版, 用于研究生院民族音乐学课程) 、《十二木卡姆的样式研究》 (教材·独立完成, 东京艺术大学研究生院出版, 用于教学科研) 等多部专著;阿布都克力木副教授编著了省级重点立项教材《木卡姆演唱演奏教程》 (选入十二木卡姆第二套曲中拉克木卡姆和第五套曲中潘吉尕木卡姆的部分作品·新疆教育出版社) , 还与阿不都热合曼、阿尤甫等新疆著名指挥家、作曲家合作, 编写、记谱、出版了《维吾尔民歌选集》 (1—6册, 2011年新疆教育出版社) , 选入了1000余首作品;整理、编写、出版了个人专辑《赛里木与赛乃木》《拜城民间歌曲》 (新疆音像出版社) 等二部。

从上述两位学科带头人的新成果中, 不难看出, 无论是理论性的研究、探索, 还是实践性的演奏、演唱以及作品创作等, 都很好地体现了几个方面的突出特性:第一, 能登高望远式地在一个全局的研究、探索层面, 包含住对新体系教育传承所属框架内容的研究、探索, 即:以呈现全局突出局部。如, 《论维吾尔音乐》这部教材中, 在研究、论述诸如热瓦甫、艾捷克、弹拨尔、卡龙、沙塔尔、手鼓等等乐器的种类与旋法中, 本身就涵盖了对木卡姆艺术相关乐器、旋法的研究, 因为这些乐器在新体系教育传承中, 都已成为主奏乐器。这样, 在维吾尔民族特色乐器与木卡姆相关乐器之间, 在维吾尔民族特色乐器与木卡姆乐器相互促进、互为作用之间, 达到了兼容性、交叉性的研究成果功效。第二:在选用、借用的研究、创作中, 既能达到教育传承, 又能沿革式地古为今用。不用说《十二木卡姆的样式研究》和《木卡姆演唱演奏教程》, 都从一个纵向的深度到一个横向的面, 对新体系教育传承内容在教学上进行了更为规范、严谨、科学、合理的研究、探索、创新;在《维吾尔民歌选集》《赛里木与赛乃木》《拜城民间歌曲》等编写、记谱、出版的专集中, 不少歌曲在调式、节奏、节拍、旋法等方面, 都或多或少地呈现、借用了木卡姆古老艺术的多种音乐元素。

毫无疑问, 在突出呈现团队学科带头人纷纷独立创作又相互合作的互为作用中, 上述这些系列教材的编写、完成、出版, 这些系列新成果, 在新体系教育传承的框架体系中, 也就有了空前的多元功效:

第一, 填补、完善了新体系教育传承中特色乐器课程教学的空白与不足。

第二, 填补、完善了新体系教育传承中演唱、演奏课程教学的空白与不足。

第三, 提升和明确了作为木卡姆教育传承中沿革与创新的重要支撑——民族特色乐器演奏教学的规范性、合理性、科学性、创新性的艺术水平和风格特征。

第四, 在一定程度上做好了新体系教育传承知识、技能、实践、理论等由普通本科到研究生之间的衔接、递进的基础。

第五, 很好地加强、提升了木卡姆表演与民乐之间相互促进、互为作用、齐头并进的关联与水平。

二、学科带头人互为作用在科研中所形成的新成果功效

新体系构建八年来, 科研在其教育传承中的作用与功效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无论是主持、参与、完成重大、重点科研课题, 还是在核心、重点期刊发表论文, 都从不同侧面和多元角度对新体系框架所属、相关内容予以了探索、研究、出新, 形成了系列性的新成果。

1. 从木卡姆教育传承这个主题内容上看

以米吉提·尤努斯教授为该项学科主体, 阿不都塞米·阿不都热合曼教授、吾买尔·买买提副教授与之形成互为作用, 先后在《中国音乐》《新疆社会科学》《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等核心、重点期刊发表了《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传承教育》《论维吾尔木卡姆教育传承方式》《维吾尔木卡姆教学及其类型》《木卡姆教育传承略思》《当代中国维吾尔木卡姆表演中使用的乐器》等论文。

2. 从木卡姆艺术研究、比较研究看

以阿不都塞米·阿不都热合曼教授和吾买尔·买买提副教授为该项学科主体, 米吉提·尤努斯教授、阿布都克力木副教授与之形成互为作用, 先后主持完成、参与完成了《中国新疆十二木卡姆研究》 (教育部, 国家级) 、《中国新疆维吾尔文化的变化发展, 促进乐器文化的变容·关于维吾尔族十二木卡姆》 (日本文部省, 国家级) 、《论维吾尔版本木卡姆研究成果》、《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曲式结构研究——以拉克木卡姆为例》 (新疆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省级) 、《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基本构成》 (东京艺术大学·日文版) 、《关于维吾尔古典艺术〈十二木卡姆〉——以结构和演奏形态为中心——要旨》 (东京艺术大学·英文版、日文版) 、《关于维吾尔古典艺术〈十二木卡姆〉——以结构和演奏形态为中心》 (东京艺术大学·日文版) 等重大、重点课题。先后在《音乐文献目录》《日中无形文化遗产》《中国音乐》《新疆社会科学》《新疆大学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等核心、重点期刊发表了《十二木卡姆的样式研究---旋法》《十二木卡姆的麦西来甫和大众麦西来甫---其机能与多样性》《试论十二木卡姆和西亚玛卡姆调式的共同性》《试论十二木卡姆和西亚玛卡姆旋法的共同性》《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发展过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文化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影响》《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伊犁民歌》《维吾尔民间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的特点》等系列论文。

3. 从特色乐器及其配器法、音组织、声学等研究看

以阿不都塞米·阿不都热合曼教授和米吉提·尤努斯教授共同为学科主体, 彼此之间形成互为作用, 先后主持完成了《刀郎木卡姆的音组织研究》 (日本文部省·国家级) 、《新疆维吾尔弹拨尔乐器声学研究》、《维吾尔民族乐器配器法》 (省部级重点课题) 、《50年代维吾尔木卡姆钢丝录音的复原研究》 (日本KAWAI音乐音响技术财团, 省级) 等系列重大、重点科研课题;在《新疆大学学报》《新疆艺术学院学报》等重点期刊发表了《弹拨尔在民族乐队中的作用和特点》《维吾尔传统乐器弹布尔及其近期改良过程》《卡龙再考》等代表性论文。

从上述三个方面的系列性新成果中, 不难看出, 新体系教育传承中的几位学科带头人, 不仅付出了辛勤、探索与努力, 而且在研究、创新的互为引领、互为作用中, 一方面, 突出地呈现了教育传承在团队正能量上的多元化——多位一体, 另一方面, 突出地呈现了教育传承在成员正能量上的多元化——多点开花。由此, 这些系列新成果, 在新体系教育传承的框架体系中, 同样也就有了空前的多元功效:

第一, 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在高等学校开办木卡姆艺术教育传承的教学团队, 其上述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地丰富、完善了新体系所属框架内容。

第二, 为木卡姆艺术的教育传承提供了实践性、经验性、系统性的方式、方法。诸如, 上述第一部分中的系列性成果。

第三, 扩大了木卡姆艺术研究的领域, 汇集了新体系教育传承的系统性、经验性、多元性功效。

第四, 为中外专家、学者研究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提供了新的界面与范畴。诸如:《论维吾尔十二木卡姆与伊犁民歌》《维吾尔民间木卡姆与麦西来甫的特点》《十二木卡姆的麦西来甫和大众麦西来甫---其机能与多样性》《试论十二木卡姆和西亚玛卡姆调式的共同性》《试论十二木卡姆和西亚玛卡姆旋法的共同性》等。

第五, 为教育传承的深入培养——重点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 提供了理论、实践两个方面更为纵向与横向的内容途径。诸如:《中国新疆十二木卡姆研究》《维吾尔十二木卡姆曲式结构研究——以拉克木卡姆为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文化对“维吾尔十二木卡姆”的影响》《十二木卡姆的样式研究---旋法》等。

三、结语

新体系下的新疆艺术学院音乐系民乐木卡姆教学团队, 其教育传承在教学、科研乃至实践上所形成的系列性新成果是十分广泛的。本文的研究, 仅仅基于一个初步的层面与范畴, 还有诸多多元、深层的方面, 其极有价值的成果与功效有待于专家、学者和本人去做更深入的研究、分析、论述。

摘要: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作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沿革、传承、发展、创新已经成为了建设、繁荣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木卡姆教学、科研、实践新体系的构建”, 正是为建立和完善这项战略任务所创建的教育传承框架体系。本文重点从这个新体系在教学、科研二个方面所产生的系列性新成果上, 对其多元功效予以了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教育传承,木卡姆,新体系功效

参考文献

[1]周吉.《木卡姆》[J].乌鲁木齐:新疆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5.

[2]周吉.《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3.

[3]周吉.《木卡姆》[J].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1.

[4]中方筹备组编《第六届国际木卡姆研讨会论文集》[J].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5

[5]周菁葆.《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J].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7.

上一篇:社区康复监护下一篇:营销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