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消费结构

2024-06-18

信息消费结构(精选十篇)

信息消费结构 篇1

关键词:能源消费结构,信息熵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近十年来, 恰逢国家重化工业化举措、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资源开发利用, 实现了经济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然而, 在经济超常规增长的背后, 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化石能源比重过大, 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不合理配置问题凸显。

一、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的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测算

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以及内蒙古统计局网站2001-2012年内蒙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消费数据, 并按照统计口径进行量纲统一数据预处理。由表1.1和图1.1中可知: (1) 在内蒙古能源消费中, 煤炭消费总量占绝对地位。煤炭消费总量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的消费量。煤炭消费总量最小值4095.19万吨, 也超过了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最大值的1至5倍。可初步判断, 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处于不均衡状态。 (2) 2001-2012年, 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煤炭消费量、石油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三种能源中煤炭消费量上升速度最快。

结合表1.2、图1.1和图1.2可知:2001年到2012年间, 内蒙古能源消费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呈现阶段性变化。 (1) 2001至2003年, 内蒙古煤炭消费量占比从92.1%下降到90%, 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则呈现一个上升趋势, 因而这段时间内蒙古能源消费信息熵和均衡度有所提升, 优势度则与均衡度呈反向变动。 (2) 2004年, 内蒙古煤炭消费再次回升至91.5%, 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例则有所下降, 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程度较2003年有所加剧。 (3) 2005至2009年间, 内蒙古煤炭消费量占比从90.6%下降到87.4%, 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则呈现一个上升趋势, 因而这段时间内蒙古能源消费信息熵和均衡度有较大幅度提升, 优势度则与均衡度呈反向变动。 (4) 2010至2012年间, 内蒙古煤炭消费量占比又呈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 石油、天然气消费比例则有所下降, 能源消费结构不均衡程度逐年加剧, 表现为这一阶段内蒙古能源消费信息熵和均衡度逐年下降。

对比十二年间煤炭信息熵S1、石油信息熵S2、天然气信息熵S3走势, 煤炭、石油信息熵相对变化不大, 天然气信息熵相对变化较大, 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 而且与内蒙古能源信息熵S的整体走势吻合。可以推断新千年后, 随着国家鼓励和支持使用清洁能源, 三大主要能源中污染相对较小的天然气的使用量逐步上升, 使得内蒙古的能源消费结构趋向均衡。

总体而言, 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始终占据着绝对的主力地位。2001至2012年, 天然气消费量的持续增加, 虽然在近三年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反复, 但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的总体态势是向更加均衡、合理的方向发展的。

二、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演化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综合上节测算分析的结果可以归纳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 从消费总量上, 内蒙古能源消费比例前三甲依次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三者中煤炭消费比例约为90%, 而石油消费比例约为9%, 而天然气消费量仅占1%。应该说, 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是不均衡的。

第二, 从动态发展趋势上来说, 2001至2012年间内蒙古能源消费总量是逐年上升的, 这与内蒙古十二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不无关系。其中, 煤炭增速最快, 其次是石油和天然气。

第三, 从近三年的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走势来说, 均衡度呈缓慢下降趋势, 优势度再次抬头。虽然2012年内蒙古能源消费结构的均衡性较2001年有较大的改善, 但是近三年的结构均衡的弱化趋势, 以及相应的天然气消费总量的下降趋势, 仍然值得关注。

从上述测算和分析可知, 若要提高内蒙古能源结构的均衡性和合理性, 需要鼓励非煤炭能源的开发和使用, 从而提高非煤炭能源的消费总量, 提升整体能源结构和能源使用效率。当然, 非煤炭能源不仅指石油、天然气, 还包括近年来国家所提倡的其他清洁能源。同时, 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 这种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MODERN BUSINESS现代商业119

参考文献

[1]耿海青, 谷树忠, 国冬梅.基于信息熵的城市居民家庭能源消费结构演变分析——以无锡市为例[J].自然科学报, 2004, 19 (2)

[2]屈燕妮.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约束——以内蒙古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3.3

[3]赫尔曼.希尔. (德) .能源变革:最终的挑战[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3

消费结构调查个人总结 篇2

在2011年12月5日至12月18日,我们进行了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作为调查小组中的一员,在这次活动中我得到了很多的收获,以下是我的个人总结。

这次活动我们先集体讨论拟定问卷内容,在这一环节,就出现了问题。由于我们第一次做问卷调查,没有什么经验,不知如何拟定问题,就一味的从网上搜集,后来等问卷初稿出来后,才发现我们制定的问题毫无针对性,而且好多问题所反映的内容有重叠部分,这才知道,问卷的制定没我们想象中那样简单,于是我们一起讨论分析各个问题所反映的东西,将不必要的问题删掉,经我们一下午的努力一份完整的问卷终于成现在我们面前。

接下来是问卷分发工作,我们根据年级和性别的不同大致安排了问卷调查对象,在分发问卷时,我们没有告诉答卷者要如实填写,所以收上来的部分试卷不合规范,导致我们统计数据时出现了不必要的麻烦。

虽然我们在这次问卷调查活动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在解决这些问题时我也取得了很大收获。

第一,团队分工合作很重要。例如,在制作问卷时经过我们集体讨论,发现了问卷中不合理之处,并及时作出修改;在分发问卷中,每人负责分发一定的问卷,才使我们的问卷更快地被填写,保证了我们的问卷调查工作顺利进行。

第二,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发现自己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刻,思

考东西太过简单化,思维太过主观化,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多锻炼自己认识问题的能力。

第三,在分析数据时,我也发现作为一名大学生,拥有一个合理的消费观念十分重要,从他们的答卷来看,自己也存在着一样的问题,比如,消费不够合理,没有理性的消费观念,在很多方面过于铺张浪费等等。所以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要适度消费,改变不良的消费习惯。

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能源消费亮点涌现 篇3

据介绍,上半年,能源领域呈现“生产总体平稳、投资增速放缓、进口有升有降、消费增速回落”态势。

从生产看,行业初步统计,上半年煤炭产量约17.9亿吨,同比下降约5.8%;全国原油产量1.1亿吨,同比增长2.1%;天然气(含煤层气、页岩气)产量67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4.3%。发电量2.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

从投资看,上半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固定资产投资1686亿元,同比下降12.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固定资产投资1169亿元,同比下降6.5%;全国电源工程完成投资1321亿元,同比增长7.6%;电网工程完成投资1636亿元,同比下降0.8%。

从进口看,上半年全国进口煤炭约9987万吨,同比下降37.5%;进口原油1.6亿吨,同比增长7.5%;进口天然气30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5.5%。

从消费看,四大主要用煤行业中除化工行业外,电力、钢铁、建材行业用煤量均有所减少;预计上半年全国石油表观消费量约2.6亿吨,同比增长3.2%;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约915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4%;全社会用电量累计2.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

刘琦表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调结构、转方式的关键阶段,新旧动力的转换仍在进行中,增速换档的压力有所加大,党中央、国务院主动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积极主动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国民经济在二季度出现了积极变化,能源领域一些数据也很好地印证了这些变化。当前能源消费低速增长、市场供需宽松的格局,也为能源结构调整优化提供了契机,一些能耗低、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能源消费较快增长,新的能源消费热点和亮点不断涌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清洁能源比重进一步提高。上半年全国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6.0%,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22.9%,比去年同期提高3.0个百分点。

二是用电增长动力从二产向三产转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上半年,二产用电量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72.3%,比重比去年同期下降1.2个百分点。三产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2.8%,比重比去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上半年1.3%的全社会用电增速中,三产上拉了1.0个百分点,居民上拉了0.6个百分点,而二产下拉了0.3个百分点,三产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3%。

三是高端装备制造业和轻工业带动制造业用电回升。上半年制造业用电累计同比增长0.1%,增速较1—5月提高0.2个百分点。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电气电子设备制造业和轻工业中的医药、工艺品、食品及纺织业5个行业以占全社会10.4%的用电量合计上拉用电增速0.5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8.1%。

四是实体经济对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期向好。上半年国网经营区大工业用户业扩报装申请新增容量累计同比增长2.3%,增速较1—5月提高4.6个百分点,自去年下半年以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大工业用电需求预期持续好转,显示实体经济对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增强。

信息消费结构 篇4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时期, 凯恩斯认为通过实施刺激消费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提高有效消费需求, 会拉动生产、就业、个人收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事实证明, 促进消费的举措快速修补了被大危机毁坏的生产链条, 改良了与生产力不协调的生产关系,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样, 在当前世界经济危机形势下, 很多学者认为应该采取扩大内需政策以保持经济平稳和增长。刘尚希在《当前经济社会政策应聚焦到消费上来》 (2008) 中认为, 消费率低下既损经济又害民生, 提升消费率是化解经济、社会矛盾的共同钥匙经济。李文龙在《拉动农村内需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2008) 中认为, 加大农村投资, 促进农村消费, 才能为经济增长积蓄后劲, 但又以提高农民收入为前提。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认为, 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同时, 中央也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也有一些学者的观点正好相反, 张维迎认为, 越救市落后生产力越得到保护, 而落后生产力越要保护, 就越需要救市。如此一来, 经济结构就越低劣落后, 而它就越需要凯因斯主义去挽救它。因此他认为凯因斯主义的刺激消费措施不仅不会解除危机, 反而正是这种危机形成的关键原因, 因此反对政府救市。

笔者认为,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而调整消费结构才是保持经济增长的核心所在。因为随收入提高而产生的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 是导致产业结构转换的基本动因。库兹涅茨在其经济增长理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现代经济增长》中认为, 产业结构趋势和产值使用格局的趋势是高度相关的, 后者包括最终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钱纳里对不同国家工业化经验的研究已经证实, 在工业化进程中, 消费需求对工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也认为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 消费结构通过需求结构决定产业结构。因此, 消费结构升级会拉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这样才能保持经济可持续的增长。如果人们的消费总量增加了, 但消费内容并不是以现代工业品为主, 而以一些生活必需品为主, 那么很难保持经济可持续增长。如果消费结构升级, 降低粮食等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比重, 提高工业品的消费比重, 企业才能摆脱困境, 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本文采用近代国民消费需求代替近代中国消费需求, 并将近代国民消费需求结构分为两类:一是粮食, 来反映农业产业;二是工业品及服务, 包括衣服、房租、染料灯火及杂项, 来反映工业服务业, 本文用粮食占总消费的比重表示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指近代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与国民所得的比重关系。本文通过分析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 以分析消费结构升级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二、中国近代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宏观变化

巫宝三、刘佛丁、王玉茹等人对中国近代产业结构都有深入的研究, 张东刚在消费结构领域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主要以他们的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

资料来源:巫宝三, 《中国国民所得, 1933》, 中华书局, 1947;巫宝三, 《<中国国民所得>, 1933修正》, 社会科学杂志, 1947。

资料来源:张东刚, 《近代中国国民消费需求总额估算》, 南开经济研究, 1999.2 注:加星号年份的数据是根据前后年份数据推算而来, 方法是算出时期内的年均增长值, 然后加上前期数值。存在的问题与理由:这样做存在一定的误差, 但由于研究的是整个宏观消费需求变化, 一定程度上可以忽略这种误差, 而且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在短期内不会突然变化, 可以认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关理论已说明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相关关系很强, 则本文将通过这一点建立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回归模型, 然后根据所得模型推算产业结构。本文用农业占国民所得比重表示产业结构, 用粮食占总消费比重表示消费结构, 建立产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回归模型。根据表2和表3中的数据建立农业比重N与粮食比重L的回归模型, 估计模型得:

变量粮食比重L通过了显著性t检验, 模型不存在异方差和自相关。用该模型预测1917年~1936年的农业比重。预测值见表4的预测农业比重项。1931年~1936年的原值与预测值的比较 (见表2) , 预测误差率最大为4%, 最小为1%, 可见用该模型预测的效果很好, 在5%的水平上完全可以接受。这样就可以观察1917年~1936年的产业结构变化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 (图1) 。

注:加星号年份的数据是根据前后年份数据推算而来, 方法是算出时期内的年均增长值, 然后加上前期数值。这样计算会有一定的偏差, 但因为宏观经济发展和消费需求在短期内一般不会突然变化, 可以认为有一定的稳定性。

从图1可以看出, 中国近代1917年~1936年期间, 一是粮食占总消费的比重与农业占总收入的比重的变化趋势非常吻合, 说明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同, 这一点与经济理论相符和;二是从变化趋势看, 除1927年和1930年以外, 粮食占总消费的比重都处于60%以上, 而且1927年和1930年的粮食比重业也接近60%, 农业占总收入的比重除去1927、1928和1930年外, 也都在60%以上。三是在1917年~1927年间, 粮食比重由74%下降到59%, 下降了15个百分点, 农业比重由74%下降到58%, 下降了16个百分点, 工业与农业比例由1917年0.35上升到1927年0.72, 这说明在这期间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有了一定调整, 近代工业化进程也有了一定发展。四是在1927-1936年期间, 粮食占总消费比重和农业占总收入比重还是缓慢上升, 虽然幅度不大, 也将近4个百分点, 工业与农业比例在1927与1930年间变化不大, 此后略有下降, 说明这一时期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放缓, 经济增长也有些放缓。

产业结构模型, 反映了近代经济增长的缓慢进程。究其经济增长缓慢的原因, 本文认为近代消费结构升级缓慢导致了产业结构升级缓慢, 也就影响了工业化进程即经济增长 (图2) 。影响消费结构的主要原因:一是收入, 二是价格。因为恩格尔运用恩格尔系数认为,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 从而消费需求层次也会上升。另外, 价格的变化也会使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偏好和收入预算限制来调整商品消费量和消费结构。因此, 本文认为, 近代工业化进程缓慢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中国近代收入分配不合理, 导致消费结构不合理, 减缓了产业结构升级;二是, 中国近代价格体系的不合理, 导致人们调整了其消费量和消费结构。如果中国近代收入分配和价格体系合理, 自然会引起消费结构合理调整, 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增长也会加快。显而易见, 应对当前经济危机, 如果单纯采取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措施并不能治本, 关键要促进现代社会收入分配合理化和适当降低商品价格, 才有利于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升级, 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最终表现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白鹏:中国消费结构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87

[2]林白鹏张圣平等:中国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关联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3

[3]阿尔文·汉森:凯恩斯学说指南》[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4] (美)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5]陈征李建平郭铁民等:资本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运用与发展》[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

[6]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 1933[M].中华书局, 1947

[7]巫宝三:中国国民所得>, 1933修正[J].社会科学杂志, 1947

[8]刘佛丁王玉茹: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现状之一 篇5

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生活消费过程中所耗费的各种消费对象的比例关系及协调程度。消费结构及其变化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它反映居民的消费特征及消费趋势,反映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程度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目前,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消费需求趋于活跃,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换代,跨上新台阶。呈现出新的变化和特点之一,食品支出比重下降,恩格尔系数逐年走底,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恩格尔系数所反映的就是食品支出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所以恩格尔系数在国际上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同时也成为反映一国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1980年城市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为56.9%,1995年为49.9%,1999年下降到41.9%,2000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达到39.2%,首次低于40%;2001年我国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9%,意味着总体水平达到了小康,2002年为37.7%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更进一步降为37.12%,这说明食品支出在城镇居民的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正呈下降的趋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居民消费结构演变的历史经验表明,恩格尔系数水平低于40%时是启动以居民住房消费和交通通讯消费为标志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临界点。因此,以恩格尔系数作为重要的参考标准的话,我国新一轮的消费结构升级已经来到。

信息消费结构 篇6

[关键词] 消费支出 消费结构 聚类分析

一、引言

中国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经济大改革,人们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然而由于各地的文化风俗不同,经济发展的进程不一致,使得他们的消费支出类型不尽相同。所以,本文通过对中国各地的人均消费支出的不同以及消费结构的差异来探索现象背后的原因,以期能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找出一定的消费规律性,并由此提出一些建议。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那种仅凭经验和专业知识做定性分类的方法,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我们必须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分类。因此本文采用聚类分析来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

二、理论介绍

聚类分析也称为群分析,它是研究对象的个体特征,对其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现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经济、社会学、医学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数学上的解释是:例如有p个指标(变量),n个对象,依据这n个对象在p个指标下的数据,对这n个对象进行聚类。每一个对象是p维空间的一个点,聚类问题就是在p位空间中,对这n个点的聚类。

在SPSS中,有两大类聚类分析法,层次聚类法、动态聚类法等。

其中动态聚类法也称快速聚类法,或K-值聚类法。其思想是首先选取一批聚类中心,让样品向最近的中心凝聚,形成初始分类,然后按最近距离原则不断修改不合理分类,直至合理为止。快速聚类使用的是欧氏距离平方,各变量权数相等。快速聚类法占用内存小,计算量小,处理速度快,特别适合大样本的聚类分析,所以本文采用快速聚类法。

三、分析与结论

本文以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考察对象,进行聚类分析,研究全国各地城镇居民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状况。选取的研究变量数据消费品总支出、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和娱乐、居住、杂品和服务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由于篇幅所限,数据不在此列出。

通过数据资料,我们可以直接清楚地发现人们对不同性质的消费品存有较大的支出差异,由此得出我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消费偏好。

在我们分析各地消费支出的结构差异之前,首先让我们先看看各地的消费总支出的分类情况。以期与后面的结构分类情况做一下对比,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用SPSS中的快速聚类法聚类,我们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广东、浙江属于第一类。不难发现,这几个城市消费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沿海城市,是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还有,位于长三角的浙江和珠江三角洲的广东,无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在开放性政策,以及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上,东南沿海地区优异的经济条件促使他们的职工工资收入保持着较高的水准,进而直接影响到人均的消费水平。

属于第二类的有天津、重庆、江苏、福建和西藏五个地区。天津由于本身属于直辖市,又和北京靠得那么近,具有较高的消费水平;重庆市我国的西南重镇,与成都形成了我国西南位置上的双飞格局;江苏和福建也因其处于上海和广州的周边,又是经济三角地区而在此类占有一席之地;其他22个地区属于第三类。

然而奇怪的是,为何看似贫困的西藏会出现在第二类里呢?这是否有悖于常理?仔细研究以上数据,发现它在某些指标上显示出了明显高过其他地区的特殊性:衣着、交通及通信。由此可见如果只分析消费支出,并不能看出问题的实质,我们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消费结构。

首先,为了统计数据的简洁规范性,我们将原始数据作了小小的改动。把各个消费指标的实际数据改换成了各个指标与总消费支出的比重。然后我们把所有变量放入,发现家庭设备的分类不明显,即各分类情况下,它无差别。故而把此变量去掉,再做一次聚类,得到三组分类,具体如下:

一类地区(7):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其食品比重颇轻,衣着轻,而教育及交通与通信比重最高;

二类地区(18):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重庆、湖北、湖南。其食品、交通通信比重最轻,衣着、教育、医疗保健及居住比重高。

三类地区(6):安徽、江西;云南、贵州、西藏;海南。其食品重比重最高,教育、文化娱乐、居住及医疗保健比重轻;

现在的分类表明,西藏属于第三类:食品比重较高,教育及文化娱乐比重低。根据恩格尔系数理论,它是一个相对欠发达地区。那么如何解释这个与之前消费水平聚类分析的不同呢?西藏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镇,国家的援藏建设力度加大,比如,川藏公路铁路。由前面分析可知,在西藏的消费结构中,除了食物以外,交通和通信占第二位。其绝对量也大大高于其他地区。这是因为它地处中国西部偏远,又是高原,加之近几年的西藏旅游热,故而交通与通信费用的支出多就不足为奇了。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发现,类别的划分,具有明显的地区性。说明消费结构与地域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各个区块的城市之间存在这种消费结构的同质、关联性,建议将这个区域的一个发达城市作为主导型城市,带动它周边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国庆:管理统计[M].科学出版社,2006年

[2]周晓苏:分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数据分析与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11

信息消费结构 篇7

2009年, 中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 实施了包括提高农产品补贴、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家电下乡, 农机下乡”等一系列刺激农民消费需求的政策。然而, 一些学者对这些措施是否应该实施表示了疑虑, 如复旦大学张军教授在《经济参考报》撰文称“由于中国统计制度的缘故, 内需不足的情况被大大地高估了”, 并进而认为中国不存在所谓的“内需不足”。华中科技大学的贺雪峰教授认为“刺激农民的消费需求将会使农民陷入更大的贫困”。这些善意的提醒使我们注意到了刺激消费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从理论上讲, 负面效应的大小与农户的富裕程度、消费去向有重要的关系, 如贫困的家庭将生产资金用于购买奢侈消费品, 将会对下一年度的生计有很大的影响, 但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 情况就会不同。将所有农户视为一个整体去判断消费政策的优劣无疑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 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及农户非农活动和外出务工活动的增多, 农村中农户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加剧, 已经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层。目前, 在大多数文献中, 划分社会层级的主要工具是职业及收入, 一些研究表明高收入阶层由于基本消费都已得到满足, 消费倾向较低;低收入阶层受收入限制, 潜在消费需求难以转化为现实需求, 消费倾向也较低。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应高于其他收入阶层, 是消费的主体 (李春玲, 2007) 。然而, 以职业及收入划分农村的阶层有很大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户在消费模式上有非常谨慎的特征, 面对未来不可预期的灾难, 往往有大量的预防性储蓄, 收入状况并不能反映家庭的生活实际 (邰秀军等, 2009) ;二是目前农户家庭的收入越来越多样化, 使收入情况难以厘清, 用收入作统计指标存在着较大的误差。因此, 选择职业地位和收入水平作为社会分层的主要指标, 就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已有的社会分层研究成果中, 消费分层的研究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李培林、张翼, 2000;李春玲, 2007) 。消费分层作为一个与社会地位密切相连的替代指标, 更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分层的实际状况。在食品、衣着、住房、用品、交通、闲暇等各个消费领域, 目前消费分层体系都真实地存在着 (马林芳、王建平, 2007;李怀、程华敏, 2010) 。因此, 本文将同时选择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作为农民分层的依据, 对样本户家庭的资产状况、生计策略及其后果进行对比分析, 试图了解不同生活状态农户家庭的消费潜力及政策影响, 并探讨有效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途径。

本文的数据来自于山西师范大学“农户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课题组和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农户生计和环境”课题组于2010年元月联合在陕西省安康市山区的农户调查, 调查提供了安康市3个县36个行政村1106户家庭在人口统计、资产、收入、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方面的详细数据。

与以往研究相比, 本文的发展在于同时使用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对样本农户进行了分层, 并使用这两种分层的结果对处于不同层级农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描述性统计比较分析。本文内容包括五部分, 其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设计, 包括调查地、调查过程的简要说明、调查数据的简要描述和数据的分析方法;第三部分是对收入分层后农户资产、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的比较分析;第四部分则使用消费分层对农户资产、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最后一部分对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的分析结果进行了讨论和比较, 并给出了简要的结论和政策启示。

二、收入分层的分析结果

本节将人均收入5000元以下, 人均收入5000元-10000元和10000元以上的农户界定为低收入户、中收入户和高收入户, 并对全部样本分成三类子样本, 比较分析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

(一) 不同收入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

在前期的试调查中, 我们了解到当地农户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 由于山区气候特点, 农作物主要包括水稻、油菜、小麦和玉米;非农收入主要包括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政府发放的各种补助及其他收入。不同收入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1可知, 在农户的农业产量方面, 三个收入层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都较多, 接下来产量顺序依次是水稻、小麦、油菜。在农户的非农收入来源方面, 三个收入层农户都是外出打工所占的收入最高, 分别为6232.43元、16069.61元和27288.58元, 都占到全部非农收入的60%以上。从各种补贴来看, 低收入层获得补贴的比例比高收入层的要多, 这可能和政府所出台的相关政策有关。在其他收入来源中, 明显高收入层在这方面所得收入要多于中、低收入层农户, 这可能是因为高收入层农户手中有些能够提供其他经营活动所用的本钱, 从而能够获得一些其他经营性收入。

(二) 不同收入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在问卷中, 我们详细了解了农户在2 0 0 9 年的各种消费支出, 不同收入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2 所示。

在家庭月食品消费上, 三个收入层农户在食品上的消费差异不大, 月消费都在500元左右。在家庭年生产性消费上, 随着收入层的提高, 对生产的投入增大, 分别为716.74元、746.28元、873.02元。

从家庭年消费情况来看, 三个收入层农户的消费用在盖房、家电上最多, 其他消费项按照投入的多少排序也多相同, 依次是人情往来的礼金、子女上学、医药费、服装娱乐、生产技能培训。在目前家中的最大支出方面, 三个收入层农户的收入花费最多的都是建房, 所占比例分别为55.85%、60.80%、54.36%;接下来是子女上学的花费占到第二位。这说明了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消费结构方面, 用于固定资产的花费比例过大, 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 至于是否有影响、影响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农户一年当中花费最多的事情上, 三个收入层关于子女上学、盖房、请客送礼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大, 其次是用于看病的花费。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教育、医疗等上的开销仍比较大, 这可能与农村目前的基础设施还不太完善有一定关系。另外请客送礼方面花费大说明在某种程度上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农户会增加对交往性消费。

三、消费分层的分析结果

本节将家庭月食品消费300元以下, 家庭月食品消费300元-500元之间和家庭月食品消费500元以上界定为低消费户、中消费户和高消费户, 并将全部样本分为三类样本户, 比较分析其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特征。

(一) 不同消费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

不同消费层农户收入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 不同家庭食品月消费区间的农作物总产量无明显趋势, 其中玉米产量较多, 产量分别为588.11公斤、664.22公斤和597.31公斤。尤其是要注意的是食品月消费500元以上家庭的小麦平均产量为120公斤, 与前两项相比明显降低。对于第二项非农业收入, 家庭食品月消费与非农业有明显的正向关系, 即家庭的非农业收入越高, 家庭食品月消费额也越多。其中, 三个消费层中都是外出打工收入所占数额最高, 分别为12196.27元、12196.48元和14073.94元。

(二) 不同消费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

不同消费层农户消费结构的比较结果如表4所示。

在家庭月食品消费上, 三个消费层月消费平均额分别为233.32元、452.80元和766.83元。在家庭年生产性消费上, 随着消费层的提高, 对生产性消费的投入增大, 分别为667.58元、697.84元和860.06元。

注:括号内为标准差

从家庭年消费情况来看, 三个消费层农户的消费用在盖房、家电上最多, 其他消费项按照投入的多少排序也多相同, 依次是人情往来的礼金、子女上学、医药费、服装娱乐、生产技能培训。在目前家中的最大支出方面, 三个消费层农户的收入花费最多的都是建房, 所占比例分别为51.72%、55.42%和61.69%;其次是子女上学的花费占到第二位。这点说明了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消费结构方面, 用于固定资产的花费比例很大, 这可能会影响到消费结构中其他方面的消费, 至于是否有影响, 影响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农户一年当中花费最多的事情上, 三个消费层关于子女上学、盖房与请客送礼方面的花费所占比例较大, 其次是用于看病的花费。调查样本中的农户在教育、医疗等的消费仍比较大, 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当前农村中的消费热点。

四、结论和政策启示

目前, 随着中国农村农户生计形式多样化的发展, 农户间资产、收入、消费的不平等状况在加剧, 在不同的领域中都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社会分层。传统的使用职业或收入分层方法已不能满足于对中国现阶段农户研究的需要。本文同时使用了收入分层和消费分层方法, 利用陕西省安康市3个县1106户山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了农户的资产结构、收入结构和消费结构。使用收入分层的研究发现, 不同收入层的农户在所拥有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电视、洗衣机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所拥有的电冰箱、空调、电脑等资产上存在着差异, 高收入层农户的拥有比例要多于低收入层农户的拥有比例;在收入结构上, 高收入层无论是农业收入的平均值还是非农收入的平均值都要高于低收入层;在消费结构上, 高收入层和低收入层在食品消费上并没有差异, 但在耐用品消费、子女上学、医药费、社会交往、娱乐和培训上都表现出了差异, 其中, 随着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 家庭子女上学的支出反而减少, 这可能是因为家庭收入高的家庭需要依赖于子女的工作。另外,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家庭耐用品 (如盖房或购买家电) 的消费会很明显的增加。使用消费分层的研究发现, 高消费层和低消费层在目前所拥有的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和电器上并没有差异, 但在交通工具如摩托车、电动车上存在着差异, 高消费层的农户拥有的比例要高于低消费的农户;在收入结构上, 不同消费层在农业收入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但在非农业收入上, 高消费层农户在养殖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等收入上明显要高于低消费层农户。在消费结构上, 高消费层的各子项目的消费水平均要高于中低消费层的消费水平。

尽管本文的研究只是对现有社会分层研究的一个补充和新的尝试, 但本文的结论对现有刺激农村消费市场的政策仍有启示。目前, 政府在农村消费市场上的“家电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并没有区分农户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 依据本文的结论可以在商品结构上做出有差别优惠的新尝试, 如对于低收入和低消费层次的农户, 在电视、洗衣机等目前有较高普及度的电器中给予较高的补助, 对于高收入和高消费层次的农户, 在电脑、空调等目前农村还不是很普及的电器中给予补助。另外, 本文的研究还发现, 随着农户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户的住房消费会大幅增长, 因此, 适时开展农村的住房信贷也可能是未来消费政策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本文的研究也可以为学者们关于农村消费市场是否需要刺激的学术讨论提供初步的证据, 研究发现, 不同阶层的农户有不同的消费倾向和消费需求, 家庭依据自身的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确定了消费去向。因此, 本文的研究并不支持一些学者认为刺激消费政策对农民有害的观点, 当然, 在进一步的实证之前, 对这一观点仍需采取十分审慎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李怀, 程华敏.消费分层:一个社会分层的重要维度[J].江汉论坛, 2010 (1) .

[2]、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消费分层[J].中山大学学报, 2007 (7) .

[3]、李培林, 张翼.消费分层:启动经济的一个重要视点[J].中国社会科学, 2000 (1) .

[4]、邰秀军等.中国农户谨慎性消费策略的形成机制[J].管理世界, 2009 (7) .

[5]、马林芳, 王建平.消费分层:社会发展视野中的社会分层[J].广西社会科学, 2007 (11) .

[6]、我们真相信国内消费不足吗·[EB/OL].凤凰网, 2009-12-31.

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结构调查分析 篇8

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 群体较特别, 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一方面, 他们有着旺盛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 他们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 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消费观念的超前和消费实力的滞后, 都对他们的消费有很大的影响。特殊的群体自然有特殊的特点, 同时难免存在一些非理性的消费甚至一些消费问题。

二、问卷情况

本调查共发放72份问卷, 收回有效问卷60份。发放以陕西师范大学的同学为主, 基本上做到了随机发放。为了便于最后的研究统计, 收回的有效问卷60份中男女比例是1:1, 文理科比例是1:1。

三、数据统计和分析

(一) 消费总额。

统计结果表明, 该消费群体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200~300元和300~500元之间。两种极限情况200元以下和500元以上的选择较少, 此情况基本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二)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是生活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饮食方面支出的花费居于100~200元的人数最多。“吃饭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较高, 因此, 该群体的恩格尔系数较高, 这可能是这一群体的特点。虽然考虑到这一数据受限于学校的物价水平并与个人饭量有关, 但还是可以反映陕西师大学生消费支出的大概情况。

(三) 其他方面的花费开支。

据统计结果表明, 该群体的花费除去在吃的方面外, 其它的花费主要用于衣物等生活用品上 (见图1) 。从统计结果可估算出每月用于此方面的开支约为100元, 相对于学校的物价水平, 这个消费是合理的。

除去在吃的方面的花费, 在其他的方面:购买学习用品;购买衣物等日常生活用品;上网的花费;通讯开支。这四个方面的花费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中显示的情况可看出:该校大学生每月花费于学习的开销集中在20元左右 (题8) ;每月上网的花费集中在10~30元 (题9) , 按每小时1元计算, 平均每天上网不超过一小时;每月用于通讯的花费 (包括手机和电话卡消费) 集中在20~50元 (题10) 。由这几点可看出该群体的消费较理性较合理, 每月有适量的学习花费而且应该较少有沉迷网络和过度手机消费的问题。

注: (1) A.B.C.D分别是题目的四个选项 (2) 具体数据代表内容参看附录问卷 (3) 表中内容指各个选项的人数百分比

(四) 勤工俭学方面。

在此方面, 该群体大部分人选择勤工俭学的主要目的是补贴日用 (46%) 和增长社会经验 (40%) 。而且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类型有73.5%的人选择家教。从这两点可以看出, 一是该校大学生的经济水平并不是太高, 有将近一半的人需要贴补日用。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出有近80%的人来自农村且有60%的人家庭月平均收入低于1, 000元以下;二是兼职家教是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首选工作。

(五) 生活资金来源及家庭收入。

调查结果显示该群体62%的人的生活费主要靠家庭提供, 这种情况是当代大学生的普遍情况。而家庭的月平均收入有60%的人在1, 000元以下, 38.3%的在1, 000~3, 000元, 1.7%的在3, 000~5, 000元, 5, 000元以上的不存在, 该群体家庭月平均收入相对不高。

(六) 消费差异。

1. 男女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 男生月消费额主要集中在200~300元和300~500元这两个范围内;女生月消费主要集中在200~300元。二者的差别不大, 男生比女生略高。我们考虑到男生比女生在吃的方面花费大, 而女生在日常生活用品如化妆品等方面的需求又多于男生, 所以存在少许的差别是正常的。

2. 文理差异。

从文理专业性质不同来看他们的月消费额:文科专业约有1/2的学生月消费在200~300元;理科专业有43.3%的人集中在200~300元, 同样有43.3%的集中在300~500元。由此看来, 理科消费比文科消费较高。

3. 城乡差异。

在我们的调查中, 城市学生比农村学生的月消费高。但在陕西师范大学中, 这种差异并不明显, 说明该校学生中两极分化现象也并不严重。

(七) 自我评价。

通过调查发现有46.7%的人每月的钱不够花, 58.3%的人感觉自己的消费结构一般, 60%的人觉得需要改进消费方法。而在问及其希望每月的生活费数目时, 有48.3%的人选择300~500元, 与大部分人的月平均消费差别不大。由此看出该校大学生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追求过多金钱、过度消费的心理。

四、调查结果

综合以上分析, 我们从其家庭月平均收入和月平均消费可以看出, 该校大学生的消费结构基本合理;从其自我评价中可得出此结论:虽有60%的人认为应该改进其消费方法, 并且大部分的人对自己的消费结构持中立态度, 但我们认为这并不说明他们的消费心理不正确, 因为大多数人期望的生活费仅在300~500元之间。而存在一些不满的问题是因为他们的消费刚刚达到“温饱”, 在其他额外的消费上没有过多的钱, 所以希望消费方法有所改进是正常的。消费的合理健康与否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上的, 综合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得出结果:陕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消费结构基本合理, 消费心理健康。

五、相关思考

对于如今的大学生来说“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 中国的大学学子目前正受到市场经济的强力冲击。在同一屋檐下的大学生群体, 包容着具有多种经济状况和消费能力的个体, 他们像鸡尾酒一样拉开层次, 并且区分程度相对稳定, 这种经济上的差异和层次不仅取决于他们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 而且也是地域差异性的反映。这点也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显示, 我们处于西北地区, 与经济发达的南方来比消费水平较低。不过相对来说, 我们出现的消费不健康问题也较少。但我们应该想一想, 是不是有了钱就应该随心所欲地乱花呢, 就不去考虑钱的来源, 也不去想如此的消费会给社会、身边的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六、科学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 增强独立意识, 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

现今的大学生需要懂得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 那独立理财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 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 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个人盲目的冲动不是独立, 是任性的表现,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脑中独有的概念, 更迫切的是独立的行动和理性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 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 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

(二) 良好的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结合。

信息消费结构 篇9

一、新疆居民消费水平的变化分析

1. 变量及模型数据关系形式的选取。

根据凯恩斯提出的消费函数的概念, 可知消费和支出之间存在着一种以经验为依据的稳定的关系。通常消费函数可以用以下的简单的模型形式来表示:C=α+βY, 其中α>0, 0<β<1。模型中, 系数β为边际消费倾, Y代表居民的收入, C代表居民的消费支出。

本文在研究新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变化时选取了新疆1999—2006年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的时间序列数据, 见表1:

(元)

数据来源:新疆统计年鉴2000—2007。

2. 参数估计及检验。

利用表1的样本数据和Eviews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新疆城乡居民的消费函数为:

农村居民:C1=213.88+0.658Y1 R2=0.9413 F=96.22

(1.54) (9.81) DW=1.712

其中, C1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Y1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于DW=1.712小于2表明残差中可能存在序列相关, 采用Hildreth-Lu方法, 选取不同的ρ值进行一系列回归分析。取ρ=-0.1。此时作广义差分变换, 最后的回归结果为:

C1*=88.345+0.716Y1*R2=0.9654 F=139.591

(0.62) (11.82) DW=1.9807

以上结果显示, 新疆农村居民人均边际消费倾向为0.716。即平均每增加1元的纯收入就有0.716元用于消费。R2为0.9654, 表明模型的样本拟合度很强;F检验通过;收入系数的t检验通过;广义差分变换后的DW值接近2, 说明基本消除了残差的序列相关性。因此C1*=88.345+0.716Y1*可作为新疆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

利用同样的方法得到作广义差分变换后, 在Eviews5中回归结果:

城市居民:C2*=896.67+0.617Y2* (ρ=0.3)

(1.65) (5.88) R2=0.8736 F=34.56 DW=1.974

以上结果表显示, 与农村居民相比, 新疆城市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0.617, 即平均每增加1元的可支配收入就有0.617元用于消费, 相比之下要比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低。

二、新疆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

1. 消费结构模型的建立。

为进一步分析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00—2007) 提供的数据, 建立了新疆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与各项支出子项之间的关系, 选取双对数模型:

其中, Yi1、Yi2分别表示城市, 农村居民的人均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险、交通和通讯、娱乐文教服务、居住、杂项商品及服务消费性支出的8项指标。X1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X2表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μij为随机扰动项, 这里假定它满足双对数模型的所有假定。α为参数, β为弹性系数, 它表示收入每增加 (或减少) 1%, 平均而言, 消费支出增加 (或减少) 的百分比.β>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该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不断增加;β=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该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不变;β<1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 该项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例将不断减少。因此, 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出的弹性系数β值, 可表示消费结构的变化。

2. 参数估计及检验。

利用样本数据和Eviews5软件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新疆城乡居民的人均消费的消费结构函数为:

城市居民:食品ln Y11=0.928+0.754ln X1DW=2.24 R2=0.9577 F=135.742

衣着ln Y21=-1.5995+0.9298ln X1DW=1.5549 R2=0.891 F=49.119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ln Y31=0.304+0.8297ln X1DW=2.116 R2=0.9899 F=490.98

医疗保健ln Y41=-4.065+1.1293ln X1R2=0.852 F=34.62 DW=2.368

交通及通讯ln Y51=-11.66+2.03ln X1F=38.1 DW=1.52 R2=0.8639

娱乐文教服务ln Y61=-1.629+0.9027ln X1F=33.15 DW=1.361 R2=0.8689

居住ln Y71=-4.165+1.16ln X1F=15.499 DW=1.283 R2=0.721

杂项商品及服务ln Y81=-3.645+1.01ln X1 F=36.94DW=2.324 R2=0.881

以上结果对DW检验偏小的均进行了残差的序列相关修正。从分析数据看, 除了居住的拟合优度为0.721外, 其余的拟合优度均在0.8以上, 说明方程的拟合优度较好.F检验也都能通过, 说明是显著的T统计值也都符合要求, 说明方程中的变量均显著。因此该模型能够通过经济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检验, 符合要求。这说明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对各项消费支出的线性影响均显著。因此, 使用该模型对新疆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是可行的。

农村居民:食品ln Y12=3.748+0.371ln X2F=13.86DW=2.30 R2=0.698

衣着ln Y22=-0.90+0.767ln X2F=43.129 DW=1.267R2=0.878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ln Y32=-6.158+1.53ln X2F=642.516 DW=2.12 R2=0.991

医疗保健ln Y42=2.188+0.502ln X2F=13.34 DW=2.625 R2=0.727

交通及通讯ln Y52=-8.05+1.68ln X2F=329.968 DW=2.347 R2=0.982

娱乐文教及服务ln Y62=-1.946+0.965ln X2F=62.33DW=1.835 R2=0.926

居住ln Y72=-4.602+1.478ln X2F=220.863 DW=2.44R2=0.978

杂项商品及服务ln Y82=-2.798+0.981ln X2F=52.31DW=1.51 R2=0.913

3. 经济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城市居民消费结构中, 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居住及杂项商品及服务项消费性支出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 反映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居民正将更多的资金用于耐用消费品。交通和通讯支出的弹性系数高达2.03, 这与人们追求信息化与当前通信业的高度发展相吻合。

农村消费性支出中, 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讯及居住的弹性系数均大于1, 说明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尤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贯彻实施, 近年来国家对民生问题的关注, 对三农问题的重视, 在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同时, 农民的消费水平也显著提高, 居民的各项支出显著增加。

三、提高新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及完善消费结构的建议

(1) 大力发展生产力, 增加居民收入。 (2) 推进住房、医疗、养老、教育、保险等各项改革, 使各项支出趋于合理, 尤其完善住房商品化市场, 大力发展教育。 (3) 建立稳定的收入调控机制, 缩小收入差距。引进人才, 继续加大教育方面的投入, 发展文化、教育、旅游等行业。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消费的需求。 (4) 引导合理消费, 改善居民的消费观念;倡导文明的消费行为, 科学的消费方式, 适度的消费水平, 合理的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美]达莫达尔N.古亚拉提.经济计量学精要[M].张涛,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2][美]罗伯特S.平狄克, 丹尼尔L.鲁宾费尔德.计量经济模型与经济预测[M].钱小军, 等, 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1999.

[3]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4]陈莹, 张安录.武汉市居民消费水平和结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5.

信息消费结构 篇10

一、消费客体作为符号

在对消费社会的分析中,鲍德里亚深受索绪尔符号论的影响。他受索绪尔对语言沟通中的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之间关系的思想,提出了符合价值概念。他认为商品在被消费之前必须先变成符号,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由此,推翻了人们对消费概念的传统认识,人们并非消费商品使用价值而满足人的固有需求,恰恰相反的是,商品使我们产生了需求,商品从其功能性中解放出来(2000:168)。鲍德里亚的这些观点远离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的轨迹,消费不再被视为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化,而是被视为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变。消费也不再是物的消费,而是符号的消费,对符号的追求超过了对物的功能性追求。正是基于此,鲍德里亚对消费进行了全新的定义:“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不是‘丰产’的现象学,它的定义,不在于我们所消化的食物、不在于我们身上所穿的衣服、不在于我们使用的汽车、也不在于影像和信息的口腔或视觉实质,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这些元素组织为有表达意义的东西;它是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品和信息,由这时开始,构成了……一种符号化的系统化操控活动。”(2000:4)至此,在鲍德里亚的视野里,物已经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并且只有成为符号才能够被消费,符号消费成为鲍德里亚消费理论的主导逻辑。鲍德里亚把对客体的消费定义为只是对商品意义逻辑功能的消费,和物品的自然性存在完全没有关系。他进一步指出,客体想要被消费,首先在功能上它的使用价值必须加上小括号或被搁置。就如同我们使用电冰箱是为了储存食物于低温中,冰箱本身不是人们消费的物体。

对商品符合价值的消费是为了追求差异性,因为只有具有差异性的暗指,如表现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名声和身份等才符合现代消费的要求。这个观点也就是说在消费客体的过程中,人们关注的不是其使用价值,而是符号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只不过是个托辞。仍旧以冰箱为例,其制冷功能总是存在的,但人们追求的是其社会功能所传达的信息,这样的消费品能成为社会地位的符号。再如汽车,其使用价值是一种代步工具,但人们更关注其社会功能的谕旨:体现消费者身份和社会地位的社会功能。每一种社会地位在理论上被一系列可以交换的符号所表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是冰箱,可以是汽车,也可以是服装。这些客体在符号价值上是可以互换的。但聚在一起,它们构成了一种意义系统,一种差异系统。恰当地说,这些符号或符号物品“并不比语言学中的音素具有更绝对的意义”(鲍德里亚,1981:64)。它们只有在与其它物品的关系中才产生意义,根据一种意义编码,产生差异。

根据鲍德里亚的定义,任何事物都可以作为消费的对象,只要它能体现出消费者的地位、声望和荣誉等。这种对消费对象的拓宽加强了他对现代社会的批评。如对有闲时间的分析就是很好的例子。鲍德里亚认为自由时间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受到限制的时间。在消费社会,有闲被一种区分的编码,一种差异的结构所限制。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花费特定的时间,只是证明他们有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有闲时间在经济上不具有生产性,但在符合价值方面却具有生产性,具有区分价值、地位价值和名望价值。凡勃伦说:“远离劳动的明显有闲成为人们声望的重要指标。”(2009:43)在消费社会,人们对客体的符合价值消费能体现出消费者的社会地位,因而传统的社会地位定位被消费的社会功能所取代。那么人们为了保持或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就必须进行某种消费,这样与社会地位相关的需求机制被产生。

二、需求的社会生成性

既然符号消费是为了追求差异,而差异又具有社会暗指,消费者为了追求这个社会暗指而投入到消费中,由此需求被生成。借助符号价值,消费就成为一种我们可以试图加以理解的语言。于是我们知道,人们消费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不同物品的消费、对不同物品消费拥有的特权暗示着种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使每个人的身份得以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后的身份使新的社会等级取代了旧的不同阶级区分。一部手机、一辆汽车、一瓶香水、一包香烟,都可以成为暗示消费者社会地位、文化品位、生活水准的符号,都可以充当建构地位和身份的手段。而对一个人的评价,也总可以从很多符号的推断中得出结论,比如他的服装的质地风格,他对领带和香水的选择,等等。于是,“当我们消费物品时,我们就是在消费符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界定我们自己”(瑞泽尔,2003:110)。因而,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消费符号已经成为身份建构的象征,它维护着消费社会的秩序,成为构成所有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这正如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所描述的一样:“流通、购买、销售、对作了区分的财富及物品∕符号的占有,这些构成了我们今天的语言、我们的编码,整个社会都依靠它来沟通交谈。” (2000:71)

在符号体系中,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区分、符号在体系中的位置,都是通过差异来确定的。基于此,鲍德里亚认为,符号消费的过程也就是社会分类和区分的过程,“物和符号在这里不仅作为对不同意义的区分,按顺序排列于密码之中,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2000:48)。因此,对物的消费是对社会结构进行区分的基础,通过消费差异人们将不同社会身份、社会地位的人区分开来。这样的逻辑使人们要界定自我、建构身份,就要寻找差异,差异成为消费社会人们追求的目的。但对差异的追求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因为差异总是不断地被缩小,而差异又总是需要无限更新。差异的无法彻底消除,使消费的欲望也永无止境,消费被异化了关于对需求的正确理解,鲍德里亚说:“需求不能再被理解是自然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的主题,不是天生的,不是本能力量,不是渴望,也不是人类的潜在性,而是被内在逻辑系统所引诱的功能。更确切地说,不是被富裕社会解放了的消费力量,而这个系统本身起作用所要求的生产系统。其过程是存在和再生产的过程,换句话说,它们之所以成为需求是因为这个系统的需要。”(1981:82)鲍德里亚提出,需求不是在自然领域中产生,而是在文化领域中产生的。需求的起源与消费社会的符号系统相关,而不是人的自然的或主观的愿望。他进而指出需求是社会差异逻辑影响的结果。既然消费者所消费的符号价值能表现出消费者的社会地位,那么对个体而言,通过对符号差异的消费,就能自然地提升社会地位。在差异逻辑的影响下,消费者都想对符号价值的消费建立差异。这样,人们的需求对象就被这种愿望所影响,因而限定了消费种类。人们实质上追求的是通过这种差异建立的社会地位。但差异系统并不是绝对的,这就导致对客体消费说产生的社会意义是相对的和变化的。对差异的追求是永远也实现不了的幻想,因为并不存在绝对差异。个体建立差异的欲望会被永远搁置。正是由于差异的相对性和绝对差异梦想的不可实现性促使个体消费者不断购买,不断消费。需求就这样被激起,被差异逻辑所催生。鲍德里亚继续说,生产是激起需求和控制需求的根本,需求系统是被生产的。在消费社会的谕旨领域,就符号价值而言,任何消费对象都可以相互替换。因此,人们的欲望不可能限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对鲍德里亚而言,需求是消费力的产物,而且科技的发展也影响到人的需求。他总结说,伴随着机器、资本和基于抽象劳动的工资系统,需求是“在个人层面,生产分工的最先进表现形式”(1998:75)。连接消费者和消费对象的需求实际上由消费系统所产生,这样作为消费主体的消费者不再是自由和权威的个体。

三、消费主体主观能动性的丧失

现象学的代表萨特相信人有绝对的自由,很多哲学家也持有这种观点。对他们来说,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能控制自然,人是知识的奠基者和创造者。然而,与此同时,这种对人主观能动性的无限夸大理论遭到了不同理论学者们的严厉批评,如法兰克福学派和结构主义学者。鲍德里亚对主体的自由行持这样的观点:“修辞家们想说的,但却说不出来的恰恰是没有任何人存在———无人。‘人’被认为具有绝对价值,有坚不可摧的特点,有特定的力量,受到整个西方传统的洗练,这些都构成了神秘的主体。”在对大众传媒的分析中,鲍德里亚揭示了大众传媒的真相,认为:“电视带来的‘信息’,并非它传送的画面,而是它造成了新的关系和感知模式、家庭和集团传统结构的改变。”(消费社会,2000:132)因而,大众传媒凭借技术手段将大众文化意识形态的编码规则传递给了消费者,这种话语霸权使消费者不自觉地跟读,进而对商品的符号价值达成一种认同。同时,生产企业也借助大众传媒,控制着市场行为,引导并培育着社会态度和需求,从而使消费者的自由和主权成为虚有。在谈到作为符号消费共谋的大众传媒时,鲍德里亚认为广告通过丰富产品的幻影,用动人的语言、优美的画面消解了市场的逻辑,使消费者通过对广告中符号系统及其所包含编码的解读,自动依附于广告的编码规则,从而使人们不仅成为消费的奴隶,而且成为媒介的奴隶。大众传媒还成为符号的直接生产者。任何信息借助大众传媒的功能都可以被转换成为符号,可以蜕变为具有激情、意志和特点的人是缺失的,这位想把自己个性化却迷失了自己的人,这位迷失者想要通过某一名牌符号的力量,在差异扩展的领域里,重新创造一个复合的个体(鲍德里亚,1998:88)。这就是说,自由和有意识的主体只不过是资产阶级文化的假设。在一次访谈中,鲍氏说:“容易制造的个体是现代之外的产品,他不是主体,成为一种克隆。” (1998:48在差异系统的控制之下,人们被迫地进行无穷无尽的消费,而不是具有自由意志,可以选择消费客体的主体。鲍德里亚指出,每个人都无意识地致力于通过消费具有差异性的符合客体来使自己异化与某个社会团体。这种活动被认为是消费者所行使的自由权。看上去消费主体是个能动的个体,如主观能动性哲学和其他主流意识形态认为的那样,他是一个可以塑造自己的个体。鲍德里亚认为这只是事情的表面,在更深的层次,或者在结构的角度,消费者“永远地被一种编码所控制,这种编码的作用和意义,就像语言的一样,基本上是个体掌握不了的”(1998:61)。这种差异编码存在于个体之前,这是社会整体的产物,消费个体为了异化自己所作的每个决定都将自动地使这种编码产生作用。实际上,他设法想要占有的地位总是相对的,相对于同一层面或更高层面的其他地位。这意味着,地位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改变,然而秩序却永远不变。结果是,人们想梦想通过差异而建立的身份有这种编码所决定而永远地保持相对。

摘要: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的语境下, 对消费的理解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消费商品的有用性而满足特定需求。鲍德里亚认为商品在被消费之前必须成为符号, 人们消费的是商品的符号价值而非使用价值。需求的社会生成性在于符号价值, 消费的目的在于建立差异, 而差异又具有社会功能的暗指作用。在这种社会力的驱动下, 消费主体丧失了其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消费文化语境,消费客体,需求,主体

参考文献

[1]Baudrillard, Jean.For a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Sign.[M].St Louis:Telos, 1981.

[2]Baudrillard, Jean.Jean Baudrillard Selected writing[C].ed.Mark Poster.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3]鲍德里亚著.刘成富, 全志钢译.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4]凡勃伦著.蔡受百译.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5]罗钢, 王中忱主编.消费文化读本[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网箱养殖下一篇:锤片粉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