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感动

2024-08-20

真实的感动(精选六篇)

真实的感动 篇1

电影艺术理论中的“真实观”

艺术的起源来自对现实的模仿, 几乎所有艺术样式中, 都有艺术家为更逼真地展现客观现实而努力的身影, 摄影机的发明无疑使这种努力达到巅峰, 这种对现实的“机械的复制”, 在“真实性”上得到了人们的“完全信任”。于是, 以摄影机为主要媒介的电影艺术, 在表现“真实性”上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电影还被认为是“杂耍”时, 人们看中的或是好奇的只是电影在反映现实的逼真性上, 津津乐道的是《火车进站》给人的真实体验。

很快, 电影工作者发现电影可以是一种新兴的艺术, 有了让电影登上艺术殿堂的要求, 电影工作者就在一定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规律的支配下, 对电影语言的表现功能进行不断探索, 这时, 电影艺术中的“真实性”已经不单单是指“机械的复制”了, 它开始有了更深层的指向。可以说, 任何一部写实电影, 都有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展现, 来反映一种现实真相的内在愿望。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 事物有现象和本质之分, 对事物现象的认识只是一种浅层次的感性认识, 只有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如此, “物质真实”、“本质真实”、“内心真实”、“表象真实”等, 已成为电影理论中的新问题。我国写实电影创作发展中, 对“真实性”的认识, 是经历了由传统写实对“本质真实”的追求, 到“第六代”写实对“表象真实”的执著过程的, 要想理解“第六代”写实“表象真实”的深刻含义, 首先要从传统写实的“本质真实”谈起。

传统写实电影与“本质真实”

传统写实创作, 很大程度上只是把客观世界的“表象真实”作为一种手段, 目的是为了向观众揭示表象背后的“本质真实”, 即事物的真理。我们说, 试图探索表象背后的本质是没有错的, 它往往比单纯强调表象更深刻, 也更具说服力, 但把它作为一种目的或追求就容易出现问题。首先这种以揭示现实“真理”为目的的真实观, 有两个既已承认的前提:一个是认为有这个唯一确定的“真理”存在, 另一个便是作者有责任并且有能力为观众指出这个“真理”。

而我们知道, 现实世界是复杂多变的, 现实背后的“真理”也可能是模糊不清的, 或是超出了现阶段人们的认识范围的。再者, 一个人的认识能力受各种因素左右, 一个结论的得出会受到他所处的社会地位, 他的学识、性情等各方面的影响, 本身可能是不客观的。这样, 对“本质真实”的追求, 很大程度上, 就成为创作者按照自己所处阶级的世界观去反映现实的过程, “真实”这个概念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特征, 电影很容易成为宣传教育的工具, 背离了反映现实的初衷。正如评论家顾仲彝在探讨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途时说:“电影是民众教育最有效力的工具, 其感人之深影响之大, 已渐渐为社会人士所认识。所以从事电影事业的各部门人员, 从编导摄制到售票领座, 无不站在最尊严的教育岗位上, 为国家社会在服务。”[1]所以说, 传统写实作品, 从展现日常生活的真实出发, 致力于表现更为深层的、本质上属于意识形态的真理, 不但要帮观众认清事实, 还要为大众指出出路。

正是在这种真实观的引导下, 当导演要去表现超越现实的“不可见的世界”时, 有了新的方式。早期电影经常在特写镜头中, 通过演员夸张的表情去展现内心的变化, 如《神女》中, “神女”被恶霸勒索, 一个特写镜头很清晰地表现出了她由屈辱、愤怒到伤心、无奈再到麻木、妥协的心理过程。真像史东山导演认为的那样, 电影中的“近景”、“特写”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 用来表达导演设定的特定含义。

“第六代”写实电影与“表象真实”

与传统“真实观”不同, “第六代”写实电影人不再极力展现隐藏在表层下的意识形态真理, 而是努力摆脱政治意识形态, 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态, 形成了注重“表象真实”的真实观。这种真实观中, “本质真实”隐到幕后, 表象的客观真实成为第一需要, 是一种追求绝对客观的真实观。他们极力还原赤裸、毛糙、未经修饰又杂乱无章、支离破碎的“原始材料”, 而拒绝在抽象层面上, 对这些复杂的现实状态和真实的个人体验进行梳理、概括和判断, 放弃从中得出任何一种具有示范性或启示性的结论。他们不是否认“真理”的存在而是否认个人诠释“真理”的能力, 正如贾樟柯所言:“其实谁也没有权利代表大多数人, 你只有权利代表你自己, 你也只能代表你自己。”[2]

他们承认现实的复杂性, 并认为“真理”就在其中, 坚信“真实”便是一种深刻, 只要能把“表层真实”客观展现, 深刻自在其中。他们就让“摄影机”停留在表层, 执著于“表象真实”, 坚持用表象去记录和思考, 拒绝人为的深度, 是对客观真实的绝对尊重。传统写实认为摄影机展现的真实是肤浅的真实, 必须借助人力才能达到更深层的真实。“第六代”写实电影人则认为, 最真的真实恰在摄影机展现的客观世界中, 能且只能是摄影机本身告诉我们最客观的真实。

在“表象真实”观的影响下, “第六代”写实作品中, 镜头经常对准“平常普通的”、“并没有什么深刻情绪的”、“没有什么细致微妙的情感的”表情, 如《巫山云雨》中, 对麦强毫无表情的面部的特写。“第六代”写实作品中的“近景”和“特写”不再试图“表现”, 而仅仅是种“展现”, 对于被摄者来说, 他面部所流露出的信息可能是他本身也陌生的信息, 或者是他自以为掩饰得很好却暴露在大众下的信息, 对于观众来说, 这些放大了的信息可能是自己不曾留意过的信息。但这是一种真实, 摄影机把它捕捉下来, 不去做任何夸张, 至于这个普通的表情下掩藏的是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摄影机不再做过多解释。

“本质真实”与“表象真实”刍议

我们知道, 即使是被巴赞称为“完全信任”的摄影术, 也不可能完全拒绝个人主观的介入, 从一定意义上说, 没有纯客观的影像, 也没有纯主观的影像。活动在写实影片中的“自动生成的形象”, 既没有纯客观的“真实”, 也没有纯主观的“真实”, 这两种“真实”从来都是掺杂在一起的, 过于强调哪一方都容易走向极端。

同是对“真实”的追求, 传统艺术家更看重的是表象背后的“真实”, 深刻但背离客观, 特别是对这种“主观真实”追求过度外露时, 就会出现说教痕迹过重的缺点, 整部影片会给人虚假的感觉, “物质再现”的单个影像, 也容易失去它本该呈现的客观真实感, 它过度强调了责任和任务, 实际上是对作者个人的过度自信, 没给客观影像足够的重视。“第六代”导演, 更执著于影像本身的“真实”, 努力在银幕上营造一种真实的感觉, 让观众在这种真实感中去思考它的深刻, 并且认为隐含在客观影像中的事实, 比我们逻辑推理得到的思想更加客观真实, 实际上是对生活表象和“摄影机”的过度自信, 或是对观众理解力的过度自信, 影片容易走向“真实感”有余而“思想性”不足的境地, 或者是走向晦涩难懂、曲高和寡的境地。

但无论怎样, “第六代”写实正是在对“表象真实”的不断追求下, 不但使自身的电影影像风格“真实感”更强、纪实性更突出, 成为一种独特而显著的影像风格特征, 更重要的是, 他们开拓了新的表现方法, 挖掘了电影元素的新的表现空间, 有力地推动了电影语言的革新, 而他们在表现影像真实性上的某些新探索, 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写实电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 (上册) [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318.

感动生命的真实故事 篇2

我讲给她听时,突然想起几年前的一件事,真的让我感动不亦。

现在已是零晨一点,可我没有睡意,一定要写下这篇博文,方能作罢。

大概是六年前吧,我的人生跌到了谷底。绝望。悔恨。迷茫。甚至我想到过去死,除了女儿我没有活下去的任何理由。那时的我真的是痛不欲生。

我的女儿是我把她带到世界上的,我就必须对她负责。我这样告诉自己。

然而,痛苦还是无法摆脱。

有一天,一个朋友约我出去玩。我们去了一个小山地,也没什么太好的风景。只是春天来了,到处春意盎然。朋友想让我高兴高兴。

我们坐在山地上,周围人也不多。朋友想让我开心点,给我讲了个笑话,但我没有笑。朋友不再说话了,只是默默地坐在一旁。

我盯着前面的地面发呆,很久很久。突然,我看到了我眼前有一朵不知名的小花在盛开着,那么安静!那么娇艳!

我的眼泪花花的流了下来了,我还不如一个不知名的小花。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没有谁注意它,没有谁欣赏它,它还是如此顽强的生长着,这就是生命的意义吧。我只是人生有了不如意,有什么大不了的,为什么不能象这无名小花一样,热爱生命呢?!

朋友看我哭了,问我又想到什么伤心事了。我告诉他我不是伤心而泣,而是感动而泣。朋友把我揽在怀中:“这才对嘛,人生说是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你还真和林黛玉一样……”

回来时我非常高兴,又唱又跳,朋友说你活过来了。

是的我活过来了!

是那不知名的小花救了我。这份来次生命的喜悦只有我和它知道。

感谢生命的存在!感谢宇宙的博大!感谢来次自然界的力量!更感谢自己的一次顿悟!

真实的感动 篇3

关键词:感动 感恩 感恩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a)-0119-02a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伴我一生 让我有勇气作我自己

感恩的心 感谢命运

花开花落 我一样会珍惜

伴随着《感恩的心》这首歌,0915011班的政治学习拉开了序幕。

刚开始知道这个主题的时候,我心里想了很多。我以为这个世界上懂得感恩的人已是鲜有,层出不穷的社会丑闻挑战着道德底线,曾经的挫折感、失落感一度充斥着我的整个思维,我怀疑,这些在糖蜜中长大的独生子女—— 90后的娇孩们能知道感恩、会有报恩之心吗?然而,那次的政治学习,突然让我那颗不易被感动的心再一次湿润起来了。同学们都说出了心中感动的记忆,整个教室被一种暖洋洋的气氛包围着,虽然大家都在浅浅的抽泣着,但我知道,那些温暖的瞬间一直在她们心中回放。很多时候,我以为沉重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压力早已经让我变得冷漠,没想到自己的心还是如此柔弱,容易被别人的故事打动。

(1)曾被抛弃却懂感恩。

祖颖是我班一位普通的学生,好学、文静、善良。政治学习会上她却向大家敞开了胸怀:“其实我的思想是消极的,我一直怨恨着狠心将我抛弃的父母,我觉得这个世界欠我的,为什么被忽略的总是我,然而我的大学让我明白,原来我是一个幸福的人,虽然父母抛弃了我,可从未缺少过爱,即使是寄养在那样一贫如洗、借债度日的家庭里,他们像对待亲生儿女一样疼我、爱我,姐姐们也未因为我这个外人抢了她们的爱而排挤我。虽然叛逆,可老师从未放弃对我的栽培,最应该感恩的人应该是我。可是,那时候的我,所有的思绪都是消极的,像一只受伤的野兽,在黑暗的幽闭空间里乱撞,想找一个出口却把自己弄得遍体鳞伤。我渐渐明白自己缺失的一种情愫,被恨蒙蔽的双眼看到的只有黑暗,我从未怀有过阳光的心态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现在我才懂得,只有放下所有的消极,念及善良的美德,才能让自己真正的解脱。尽管人生路途走的艰难,但一直受到不少人的支持和鼓励。这些曾经被我忽略的阳光开始打开我封闭的心房,我开始愿意笑,开始真心地愿意去帮助他人,开始真正感受自己的快乐。此刻我发现,身边的世界开始亮起来,不再那么灰暗。感谢我生命中给我带来阳光的人,感谢生命中给我考验的人,感谢那些看到我缺点还依然愿意爱我的人们,是你们给我继续前进的勇气,是你们给我快乐生活的信心,是你们帮我走出了思绪的阴霾、帮助我逐渐走向成熟,感谢生下我的父母,感谢如此艰难还愿意收留我把我养大的爸爸妈妈,感谢成长路上陪我走过艰难岁月的朋友们、同学们、老师们,还有你,虽然没有血缘关系,虽然来自不同的省份,虽然只是在大学里相遇,却一见如故,你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我,给我温暖,给我阳光,教我学会如何去爱,如何被爱,以上所有,除了感谢,再多的情愫都只能化成心中对爱的承载和传播,谢谢你们”。这个孩子在大一的时候参加班里的“感恩的心”手语排练,并且在学院迎新会上进行了表演,那次表演让她很开心,很满足,她说那种闪耀着光环的珍贵情丝她找到了。

(2)全班的眼泪与动容。

徐玲同学在班级里属于年龄较小的学生,她说:“感恩”的这一次学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我们大学三年来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全班的互动,同时也是最发人深省、最具意义的一次学习。在这次学习中,全班27人加上班主任,大部分都落下了或感动或激动的泪水,少了那份故作成熟的姿态,多了几分孩童式的纯粹。毕竟,22、23岁尚未真正踏上社会的我们始终还是一个个没有完全长大的孩子。我不想多谈同学们的感恩内容,因为那些朴实真挚的话语我无法复制,而且这是属于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伴随一生的感动……

(3)爱就要大声说出来。

这是班长李锦绣开场时说出的话。她说:班级很多同学谈到自己的父母时,都哭了,就连有泪不轻弹的男生们也哽咽了。听他们讲自己的父母时内心有些酸楚,每次自己难受的时候,总会想到自己的妈妈,真的好希望有妈妈的陪伴,能跟妈妈撒娇,自己内心里对家人是充满满满的爱的,我爱他们,但就是不会表达,只会藏在心里。以后我应该要改改这个缺点,爱他们就要大声说出来。这次的交流,让我感觉到身边的同学,有的人外表很冷淡,但其实内心都是很善良、敏感和细腻的。身边的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也会让他们感动,因此,一些小小的误会也就释然了。这次活动让我们大家的心贴的更近了。平常我们不会谈起身边令人感动的事,我们过多谈论的是这社会怎样黑暗,因此我们的心也就拉远了。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真的需要交流,只有交流才会让对方知道你的感受,才会减少误会,藏在心里的爱只有你自己知道,说出来的爱,大家却能够一同感受。

(4)生活处处充满着爱。

傅丽同学漂亮、温柔、细腻,情感丰富。对父母的爱、同学的爱、老师的爱感受很深。

关于父母。她说:“记得大一入学的那一天,爸送我来学校买了第二天回去的车票,因为旅馆住宿贵,晚上爸就在教五楼开放的教室里过了一夜。”我至今不能想象,爸爸是怎样在坚硬窄小的课桌上将就了一夜的。我们都知道,父母的爱是多么厚重。在南京上学的这几年,陪伴父母的时候越来越少,在家仅有的那些个节假日也总在父母的唠叨和我的不耐烦中度过。很少能与父母静下心来聊天,却也越来越发现父母对我的眷恋。妈妈希望我能多陪她看看电视,爸爸希望我能听他讲讲道理。也许我正处于这个时期,逐渐明白一些事理,却不能按理想中的去做,于是顶撞烦躁之后看着父母受伤的眼神就是懊悔。转眼又到假期,中间夹着实习和考研,在家的日子少之又少,我想要努力做个懂事孝顺的孩子,期待与父母谈心。

关于老师。在这个学校能记得我名字的老师也许就只有张老师了。以前常听别人讲,大学里的班主任一年只能见面两三次,可从大一到大三,班主任张老师对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关心却细致入微。忘不了大学的第一个平安夜张老师给我们发的苹果;忘不了张老师在元旦时邀请全班同学去家里吃的饺子;忘不了期末考试前张老师做的红烧肉;忘不了中秋节的晚上张老师带着我们漫步玄武湖赏月吃月饼;忘不了每次离校返校时那温馨的短信提醒和节假日祝福……这点点滴滴的关爱温暖着我们,让我们倍感幸福。

关于同学。我们班真的是一个很温馨的集体。天南海北的一群人聚到一起,一路走过三年,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备考,一起出游,也经常开对方的玩笑。在班会课上,我们感叹碧波的睿智,在集体活动中,感慨锦绣的用心。逢年过节,还有常虹从家里给全班同学带过来的粽子蛋饺—— 平时,我们也三五个一起聊天,谈谈现状,谈谈未来,这些事情每每想起总是暖人心扉。其实,让我们感动的事每天都在上演,只要我们健康安逸的生活着,开心幸福的微笑着,就该心怀感恩,并以同样的热忱回报他人。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人的乐章,那是大树对养育它的土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扬,描绘着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流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 感恩,不仅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对责任的承担,对道义的坚守。——心有感恩,才会珍惜拥有,珍惜幸福。—— 所以,我们不光是要学会感恩,还要学会如何感恩。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在感恩这朵不谢之花的点缀下变得更加美丽。

真实的感动 篇4

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出现, 有其必然的因素——1 8 7 0年意大利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王国, 但是国家统一的经济基础并不牢靠, 它是上层资产阶级同封建地主势力妥协的产物。这说明意大利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不彻底的。资本主义虽然在北方获得了较快的发展, 然而在南方广大农村则依然保留着落后的封建宗法关系。因而意大利人民, 尤其是农民不但没有获得自由解放, 反而陷入了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此时出现了一些同情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悲惨遭遇的作家, 他们常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 力求真实地反映他们的贫苦生活和他们的悲欢离合, 以此暴露社会的黑暗面。他们的写作手法接近自然主义, 只求环境和情感的“真实”, 缺乏对事物本质的解释和概括。人们把这类作家的创作倾向概括为“真实主义” (verismo) , 而把他们的作品称为“真实主义文学”。

每个时期的艺术都和同时期的文学联系紧密, 真实主义歌剧也不例外, 它是基于真实主义文学而产生的。如《乡村骑士》是马斯卡尼用真实主义代表人物维尔加的作品《田野生活》中的《乡村骑士》改写的同名歌剧。所以, 历史影响着当时文化的产生, 从而产生具有其特点的艺术与其相应。这样说, 真实主义歌剧的产生也是必然的, 而且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和历史魅力。而它真正的魅力就是它的真实性。

一、题材剧情的真实性

真实主义歌剧同以往歌剧相比, 最大的特点在于题材。真实主义歌剧与现实主义文学一样, 目光集中在社会底层的人物生活, 揭示了当时由都市化和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弊端———贫穷、失业、犯罪, 歌剧着眼于这些小人物的生活, 描述他们之间复杂的爱情纠葛, 以及他们的悲剧性命运。如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 故事发生在1 9世纪后叶, 西西里的某乡村。青年士兵图里杜与村女桑杜查相爱, 但后又抛弃桑杜查与马车夫阿尔菲奥的妻子洛拉有了私情。可怜的桑杜查处于愤怒和嫉妒, 向阿尔菲奥揭发了洛拉对他的不忠, 后图里杜在与阿尔菲奥的决斗中死去。这部独幕歌剧中的主要角色都是普普通通的士兵、村妇和马车夫, 这些下层社会的人物就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

其次, 莱昂卡瓦洛的歌剧《丑角》即是一部情杀悲剧, 取材发生在那波利的真实谋杀事件:一个巡回演出团的团长卡尼奥的妻子内达爱上了乡村青年西尔维奥, 而剧团成员托尼奥也爱上了内达, 但遭到内达的拒绝。恼羞成怒的托尼奥故意引卡尼奥来看内达和西尔维奥的幽会。卡尼奥大怒, 但演出马上就要开始了。舞台上, 夫妻俩演的剧情恰和实际遭遇相似。最终, 卡尼奥真的将舞台上与生活中同样偷情的妻子杀死了, 上演了一部戏中戏。这部反映下层艺人生活的歌剧巧妙地将生活与舞台合一, 喜剧与悲剧融合。

这两部歌剧的题材剧情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深刻剖析了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具有深刻的现实和时代意义。

二、音乐与戏剧渲染魅力的真实性

在《乡村骑士》中, 桑图扎与教堂里人们的重唱《赞颂吧, 上帝没有死去》 (Inneggiamo, signor non e morto) , 这段音乐从复活节教堂里传来平静的合唱, 而桑图扎企盼的歌声与之对应, 形成了人物间平静与焦虑的对比, 随着音乐节奏的逐渐加快, 人们合唱的音乐形象与桑图扎之间在音乐高潮结束的一霎那融为一体, 不断从远方传来的哈利路亚更加烘托着桑图扎内心压抑而无处释放的戏剧表现。阿尔菲奥的人物形象在剧情还未发展到让观众了解的时候便通过音乐形象的释放出来;当阿尔菲奥一上场, 整个乐队运行着紧张的短小上行的音型, 这也给戏剧冲突作了一个有力的衬托, 通过音乐让人们预先的知道了这个人物形象似乎也没什么好运气。全局即将结束的时候, 在女声合唱的烘托下, 低音鼓的音乐形象逐渐突出, 节奏均匀而有力;同时, 大提琴也奏出低沉的旋律, 这也似乎在伴随着剧情中阿尔菲奥一步一步的走向怒火中的厄运, 去等待那场因为妻子背叛而带来的决斗;罗拉总是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出现的, 似乎她是剧中唯一的幸福形象, 欢快的音乐形象让她不仅得到了图里杜对她美丽的称赞与恭维, 而且也让丈夫阿尔菲欧献出真爱;露琪亚的角色在剧中出现的频率最低, 但她出场的音乐总是近似于喧叙的旋律以渲染她由不安到丧子的紧张戏剧过程。

桑图扎的咏叹调《你也知道他, 好妈妈》全曲的旋律在速度、色彩、结构布局方面有着鲜明而激烈的对比, 旋律音程的大跳与色彩具有强烈的反差;乐曲中的宣叙部分与咏叹调部分共同呈现了桑图扎矛盾心理的复杂性与表现性, 让这一角色在音乐上得到了最大的释放与抒发。全剧的每个角色音乐都完美的烘托出戏剧的真实性, 真正实现了音乐与戏剧完美融合体现的真实性。

《丑角》是一部由序幕和两幕戏组成的歌剧。序幕由管弦乐序曲和托尼奥的《开场白》组成。在热烈欢快的序曲之后, 托尼奥以主持人的身份唱了一首《开场白》。从整部歌剧来看, 这一部分起到引子作用, 整部歌剧的情绪氛围都尽在其中, 几个主要的音乐主题在全剧中屡次出现, 气氛时而慷慨激昂, 时而动情倾诉, 把流浪艺人的悲苦生活生动地表现出来, 将故事的中心思想和将要出现的悲剧性戏剧冲突做了很好的铺垫。

卡尼奥的“复仇主题”在全剧中最为典型。 (见谱例1) , 为爱情而复仇, 旋律忧郁、低沉, 是嫉妒与恨的交织。

谱例1

这个主题在序奏中也出现过, 在托尼奥唱到:“你们也会看到现实中的痛苦,

仇恨勃然生起, 嫉妒啃噬人心, 痛苦在呻吟, 愤怒在咆哮”, “复仇主题”再次响起 (见谱例2) 。这次是作为伴奏声部出现的, 首先是在中音区呈示, 继而在纯五度上模进, 随着托尼奥的演唱越加激动, 这个音乐主题持续向上, 不断进入高潮, 达到音乐的最高峰, 隐视出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预示了歌剧的悲剧性结局。

谱例2

这个“复仇主题”以不同形式在歌剧中出现多次, 每次出现都与卡尼奥相连。第一次在序奏中出现时是在低音区奏出的, 非常低沉而充满神秘感。在第一幕内达与西尔维奥约会被卡尼奥发现, 管弦乐激烈地连续奏出这个主题:当内达和西尔维奥最终被卡尼奥杀害, 托尼奥说出那句“喜剧到此结束”之后, 管弦乐再次奏出这个充满了仇恨和痛苦的音乐主题。整部歌剧是因嫉妒而导致“复仇”, 因此这个主题的多次出现使整部歌剧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使音乐和戏剧获得了高度统一, 并达到音乐与戏剧渲染的共同目的——真实性。

三、布景重现现实生活的真实性

环境渲染对于舞台表演艺术——歌剧而言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由于真实主义歌剧表现的是社会底层的生活, 提倡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 因此在歌剧舞台上没有古典主义歌剧和浪漫主义歌剧的那种奢华和繁杂, 它的布景完全是依照人物的生活环境来设计, 比较简单朴实。但正是这种简朴的舞台背景真切而鲜明、恰到好处地体现了歌剧故事中的情景, 为观众提供了真实的环境依据, 使观众身临其境。尤其是通过对比的手法, 在描写他们的痛苦和悲伤时, 故意让悲剧发生在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之中, 发生在欢快的节日里, 使人间的悲剧和美好朴实的自然情景形成强烈的反差, 从而烘托出主人公不可抗拒的悲剧命运。

例如歌剧《乡村骑士》, 它的场景只有教堂、酒馆和广场。在剧情的发展过程中, 除了音乐的表现手段外, 能对剧情戏剧性冲突加以衬托的就是屹立在舞台后方的教堂。作者以教堂的威严、神圣和宁静, 反衬出发生在这座教堂附近村庄里残酷的情杀事件, 使人们对这样的现实更加触目惊心, 正应验了尼采所说“上帝死了”, 没有了生命的神圣性, 人们什么事情都敢做。有私情的图里杜和洛拉能随意进出教堂, 而可怜的桑图扎却满腹委屈被赶出教堂。教堂前广场上发生的图里杜、桑图扎、洛拉之间的纠葛, 在此背景下更显得激烈, 更让人愤怒。在教堂的广场上, 桑图扎无可忍耐地告诉阿尔菲奥她丈夫与他妻子的私情, 阿尔菲奥怒火中烧, 这段对话同时也增加了对观众感官的刺激, 为故事的戏剧性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同样在《丑角》中, 舞台上充满了田园风光, 剧中的临时舞台就建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 虽然舞台上除了一桌两椅, 再没有别的布景, 然而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就在这个简陋的临时舞台上发生了, 简单的舞台不仅未影响观众的视觉感受, 反而更增添了亲切感和真实性, 使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简单的舞台布景所产生的戏剧效果在真实主义歌剧中的作用不能低估。

四、真实主义歌剧的综合意义

真实主义歌剧的是时代的产物, 有其必然性。《乡村骑士》的问世, 代表着真实主义歌剧作为一种风格流派在音乐史上的地位。真实主义歌剧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与细节的描写上以及对于戏剧环境的渲染方面, 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 丰富了戏剧, 并对戏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需要说明的是, 真实主义歌剧在思想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为它更多地取材于生活中的偶然事件, 并不涉及社会重大问题, 且强调真实地、毫无修饰地再现现实生活中的事实, 没有触及到社会矛盾的本质, 因此比起真实主义文学来, 较缺乏思想深度。但它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统一后意大利社会的现实, 对下层人民的不幸命运倾注了同情。真实主义歌剧——力求反映生活的真实性——的独特特点, 使其在歌剧艺术史上拥有不可抹灭的地位, 散发着它“真实”的魅力。

摘要:真实主义歌剧在西方歌剧史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也是西方歌剧发展的必然产物。真实主义歌剧独特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性, 本文即从《乡村骑士》、《丑角》两部典型歌剧展示真实主义歌剧的“真实”魅力。

关键词:真实主义歌剧,真实性,综合意义

参考文献

[1]保罗·亨利·朗格著, 张洪岛译.《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2]于润洋主编.《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杨士华.《意大利歌剧中真实主义戏剧风格特征》[J].音乐探索.007

[4]李蕾论.《19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特征》[J].艺术研究.009

最感动的真实故事 篇5

趁着午休的时间,我便向班长王启泰讨教经验:“班长,又要演习了,听说您救火最有经验了,这不,我刚来不久,还得请你教我两招呢!”

班长一听,顿时脸色大变,脸上一块块火烧云浮了出来:“你这是……”他刚说了一半,突然停顿了一下,“哎,不按安全规章办事呗!你小子这么说是在取笑我是不?”

“没有,没有!”我来不及琢磨班长的话,赶紧向他解释。

“学我可不是件好事!”班长拉长着脸,似乎不怎么高兴。丢下这句话,他便懒得搭理我,扭着膀子检查设备去了。

过了一会儿,我在厕所门口又撞见班长了。我赶紧递上一根烟,迅速地掏出打火机。班长深深地吸了一口烟,从鼻孔中冒出一缕轻烟。

“去年,也是这个时候……”班长不紧不慢地说着,我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班长,真希望他来个竹筒倒豆子。

“车间里火势已经很大了。我突然想起工作服落在里面了,口袋里还装着新买的手机呢,就不顾一切冲进去抢下了衣服。临走,我见墙角还堆放着一箱价值几万美元的进口精密零件,便顺道也给抢救了出来。这整件事情,正好被厂长撞见了……”

这时,班长的手机响了。班长一边掏手机,一边说:“接着我就成了你们的班长,”他用一种令人难以琢磨的表情看了看我,“就是这样。”说完,他拿着手机到一旁接电话去了。

我仔细品味着班长刚才讲的那番话,觉得不无道理。危急时刻,奋不顾身保护集体财产,可是大功一件啊,这事也完全可以在我身上重演呀,那荣誉和奖励还不是手到擒来!

这天下午1点,演习正式开始。车间里已经是烟雾弥漫,大伙儿在厂长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各项消防实战演练。最后一个演习项目是紧急疏散,只听厂长一声令下:“撤!”大家快速而有序地从紧急通道往外撤。

我一看,这可到了我立功表现的时候了,便调转身直奔着事先侦察好的地点而去,这里可放着两箱价值不菲的进口零件啊。由于我是逆着人流的,向外疏散的队伍被我这么一冲,立时乱了套,我可管不了这些了,一副全力以赴、奋不顾身的样子。

经过班长身边时,他一把拉住我:“小子,回来!”可是这时的我已经杀红了眼,我奋力甩开班长的手,对旁人的警告也充耳不闻,全力冲刺到目的地,连拖带拽硬是“救”出了两箱进口零件。

我满头大汗地把两箱零件拉到厂长的面前,此时的我,就如凯旋的战士,带着那准备邀功领赏的目光看着厂长。

厂长果然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说:“了不起啊,等下演习结束,直接去人事处报到吧!”

果然不出所料,要的就是这句话。

走进人事处,我底气十足,响亮地报上了自己的大名。

“请出示你的厂牌。”人事处主任看着我兴奋的表情,满脸诧异。

“喏!”我迅速地解下厂牌,清脆地拍在桌子上。

“上面的照片呢?”

“本人在此,如假包换,还要什么照片嘛!”我嬉皮笑脸地说。

主任没被我逗笑,而是不紧不慢地说:“是厂长叫你来的吧,这里有一份通报,是给你的。”

“什么通报?嘉奖通报吗?”

主任没有搭理我,而是冲着旁边的一个年轻人说:“小徐,去,把通报给他,然后带他去财务处领钱。”

什么?这么快就有奖金领了?我乐得简直要飞上天了。

主任转过身来,脸色凝重地对我说:“你跟小徐去财务处领这个月的工资吧!你被开除了!”

“什么?开除了?没开玩笑吧,我可是有功之臣啊!”我的喜悦之情瞬时间被一盆冷水浇灭。

“安全规章你学习了吗?”主任质问我。

“这有什么关系?”我慌了,声音都颤抖了。

“你认为是人的生命重要,还是那些进口零件重要?演习时,你为什么不听警告?搞小聪明,想立功是不?你这是对企业不负责,更是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主任的口气不容置疑。

“主任,不管怎么说,这次演习,我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况且……况且我还抢救出了两箱进口零件呢!难道就不能网开一面吗?”我的语气已经几近哀求。

“功劳?你知不知道你这一破坏,延误了正常的疏散,整个演习差点被你搞砸了?还有,那两箱根本不是什么进口零件,而是演习用的道具。”听到这里,我已经是目瞪口呆。

“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企业有企业的规章,你应该知道!鉴于你在试用期的表现,我们认为你还不具备做一名合格员工的素质,所以厂里决定和你解除劳动关系。”主任斩钉截铁的态度,如同一块生冷的钢板。

我呆呆地站着,不知道何去何从。突然,我想到了王启泰,他不是和我做了同样的事情吗?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不同?也不知哪来的勇气,我大声嚷了起来:“你们这是欺人太甚!一样是抢救零件,凭什么王启泰就可以当班长,我却要被开除?”

“你来厂子多久了,你难道不知道王启泰以前是干什么的?”说着,主任开始在一堆文件中翻找起来。

“什么?”我心有不甘地问。

“车、间、主、任!王启泰以前是车间主任,他那次是真的救火,但厂里还是因为他违反了安全规章,而把他降了职!”

“车间主任?!”这四个字铿锵有力地闯入我的耳朵,我像被榔头狠狠地砸了四下。与此同时,一份去年的通报文件甩在了我的面前。

真实坦诚最能感动读者 篇6

当在《参考消息》上看到“新东方在美遭投资者集体诉讼”的报道时,我联想起刚刚拜读完的《俞敏洪口述: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2006年9月7日10点45分,美国纽约交易所,首日开盘的新东方股票突然出现在巨大的显示屏上,跳入眼帘的价位是22美元多一点,当日的收盘价是21美元多。大获成功的喜悦令股东“今夜无眠”!尽管在后来的岁月里,股价翻云覆雨,就是涨到116美元的时候,俞敏洪也坚持一个理念——从来不使用股份投票!这是一种对事业正义的自信。“自从经济危机发生,新东方的股票一直是排在世界前10位的抗跌股,直到今天,还特别稳定”。俞敏洪的如是说,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新东方眼下面临的股票风波一定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谓予不信,请君读完俞敏洪《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这部书稿,定然会得出客观的结论。

“成功真的是把双刃剑。”俞敏洪的如是说是有奋斗实践做依据的,因之他的感悟尤其深刻。今日新东方的辉煌,每一个足迹都印记着艰辛,每一颗硕果都蕴含着抗争。俞敏洪是农民的儿子,具有天然的务实精神。尽管他的口述中多有“自谦的调侃”,其实是“大智若愚”;他憨态可掬赢得的却是理解和信任。尽管有人说俞敏洪是北大的“另类”,我们却认为俞敏洪的创业史体现的正是难能可贵的“新北大精神”——爱国、创新、求是和求实。“家族企业只有蜕变才有希望”,俞敏洪果断地挪开亲情这块软绵绵的绊脚石。“做好利益分配才是硬道理”,俞敏洪十分懂得市场经济中合理分配的重要,他践行的是“散财聚才”的发展理念。“在争争吵吵中终于‘悟道’”。争吵正是民主精神的一种表现形式,有话就要说而且当面说,集思广益,于是统一了思想,赢得“心与心”的连接——大家都不愿意离开新东方这个大讲堂和大舞台。“莫谓书生空议论”,书生吵架不乏引用尼采、黑格尔、叔本华、孔孟的名言佳句,这也恰恰是体现北大的学子特色。于是悟出“改革其实就是心态的改革”,尽管争吵到“四五个人在一起嚎啕大哭”,然而狂傲的眼泪换来的是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愚以为,新东方上市之时,光芒四射,看似了得,实则就是“绳子套在俞敏洪的脖子上”,俞敏洪“别无选择”,只能积极主动,他“悟道”聊以自慰,“有时被拖着往前走是好事”。俞敏洪在煎熬中寻找希望,感悟人生,留给我们最精彩的箴言:“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被踩到泥土中间,依然能长成参天大树。树,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材。”

“在痛苦的世界中尽力而为”。俞敏洪最想做的是什么?在世人的眼中,俞敏洪是农民的儿子,北大教师,新东方的创立者,上市公司的掌门人,年轻人的精神导师……可以说每个“称谓”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可是,就我读过的有关俞敏洪的报道,特别是最能体现他风格的这部“口述”,俞敏洪老师最想成就的伟业是“重塑灵魂”——“我要创办一个私立大学。以经济、法律、商学、哲学、宗教等专业为主的小型大学,同时结合文化书院”。“学校的生源基本是农村的孩子”。俞敏洪有一段感人的内心独白——“办一所非营利性的私立大学,让农村孩子也能接受一流的大学教育,这是我今后最想做的事,也是我今后的终身大事,我会努力把它做好。”读这些肺腑之言是令人十分感动的,俞敏洪不愧为北大学子,勇于创新,他想创建“现行教育体制”外的一种“新的形式”。俞敏洪的办学精神,让我想起中国最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圣人的“有教无类”,想起了清朝山东聊城人“办义学”的武训……俞敏洪老师毕竟是当代的“知本家”和“知识英雄”,情趣自然更高,他说,“可以请世界上各领域大师、专家、模范代表等,包括当今最伟大的僧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哲学家,以及有品德的人,到我们的文化书院来开讲座,提高人民的文化修养和精神修养。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重塑我们的灵魂,让我们这个民族一直信奉的坚强、勇敢、勤奋、善良这些优秀的品格再回到我们的身边。”子曰“五十而知天命”,俞敏洪由“三十而立”,经历了“四十而不惑”,如今已经被视为“年轻人的精神导师”了,于是他“大彻大悟”地告诫年轻的朋友们,“中国的青年如果能够像我,年轻时奋进,中年时成就,老年时反思,不失其奋斗的动力,我觉得就挺好的。”

“苦海无边,回头‘悬’岸”,“放下即实地”。中国的许多商界精英,当事业有成衣食无虞后,多有精神上的苦恼,于是多借佛家语自省自励;俞敏洪也未能超然于世。“要让浮躁的心灵静下来”,如果股票跌到2美元,我变成了穷光蛋,还可以买一片林子,造一幢房子,“我估计我真的会搬到庙里隐居”。尽管这是一种笑谈,却坦露出一种情结。在俞敏洪的口述中“借佛说事”的故事不乏其例,令人深思。俞敏洪读过弘一法师的传记,虽然说至今没弄明白法师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原因,可是却佩服这位法师的“两辈子”的生活,前半辈子笔墨颇丰,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传世之作,后半半辈子成为中国律宗的大师之一。好生令人羡慕!光鲜下的俞敏洪,静夜思,“悟道”时,也有常人难理解的苦。俞敏洪直白道,“新东方上市之后,我的状态一直不太对,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状态。我其实是个随心所欲的人,但现在为了别人的利益,必须去做很多事情,自己的空间越来越小。”我们当然可以理解俞敏洪作为“商界”精英心态的矛盾和无奈。试想,俞敏洪作为北大毕业的一介书生,想潜心研究、阅读、思考一些哲学层面的东西,甚至“像卢梭一样写一本《忏悔录》”也是性情中人符合情理的事情。不过,经验告诉我们,从新东方上市的那天起,俞敏洪个人资产随即陡增了6亿多元,商业达人的领袖地位,正是他烦恼的根源。加之俞敏洪结拜的义气哥们儿,“孔方兄”说得好,“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友谊”,“资本强奸俞敏洪”的故事还少吗!真是不虚。

上一篇:电子会计数据下一篇:高考化学综合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