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创新精神培养

2024-07-21

中职生创新精神培养(精选八篇)

中职生创新精神培养 篇1

1.志愿精神

“志愿精神是指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 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 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的精髓。”“志愿精神在中国是相当引以为荣的公民精神。”这是1999年出版的《志愿精神在中国》一书对于志愿精神的定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是志愿精神的精髓。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 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

2.中职学生的志愿精神

中职生大多为未成年学生, 需在成人的带领下, 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力所能及的社会服务中, 是我国志愿服务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学校以各种方式开辟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 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志愿服务领域, 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

中职生的志愿精神主要指中职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时所彰显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内涵的精神, 是对中华民族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也是对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的弘扬和继承。中职生的志愿精神主要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得以体现。中职生根据自身特点在参与志愿服务中, 不断帮助他人、奉献社会, 从而树立信心、提高自己、找到社会定位和自我价值体现。志愿精神的培养与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中职生育德、成才的有效途径, 从而促进其将来的就业与幸福生活。

二、护理专业学生志愿精神培养的意义

1.志愿精神的培养是加强中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护理职业是“救死扶伤, 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崇高职业, 它以病人为服务对象, 运用护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 为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与心理指导服务。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服务场所、服务性质的特殊性, 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仁爱-责任-奉献”是护理行业的核心道德价值观, 这与志愿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有着很高的径合, 他们都非常的强调奉献与爱心。现代护理的鼻祖南丁格尔女士按照现在的标准评判, 绝对是一位优秀的志愿者。她把一生献给了护理事业, 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 总结经验, 提出了护士道德准则。她把护士的道德看得比护理技术更高, 更重要。我们在对26家二级以上医院的护理部主任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 100%认为具有奉献精神是一名优秀护士的首要素质条件;100%认为学校有必要对在校生开展志愿活动以及进行志愿精神的培养。可见, 在这一问题上行业内有着高度的一致。

目前, 我国的中职生大部分来源于普通教育中的成绩不佳者, 而且年龄决定了中职生还没来得及形成稳定的个性, 很多学生没有在普通教育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对未来的认识十分模糊, 缺乏学习动力, 劳动观念淡薄, 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 以自我为中心, 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 缺少奉献精神和爱心, 社会责任感缺失。然而, 这些中职生毕业后要么进入高职学习两年后工作, 要么直接进入护理岗位, 是我国各级医疗机构护理人员的主要来源, 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 直接关系到医疗行业的综合服务水平, 不仅影响到患者的切身利益及心理健康, 还会影响到医患关系。

在中专生的成长过程中, 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远远不够的, 社会实践是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因此, 我们要通过不断创新途径和理念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志愿者活动中, 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 教育过程由单向变为双向, 教育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 将理论付诸实践, 将制约转化为自觉行动。这就使得我们的教育对象产生正面的“内省”机制, 有利于把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志愿活动是课堂之外的实践平台, 是知识技能的运用和延伸, 是参与社会、提升能力的实战训练或预演。通过志愿者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激发热爱本职专业高尚情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从而, 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2.志愿精神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

(1)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护理工作的特点, 要求护士必须昼夜不断地为病人提供服务。护理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和突发事件时有发生, 病人的具体情况和需求千差万别, 需要护理组织及时快速地做出反应, 不断调整其服务策略, 改进护理质量, 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仅靠一个或几个护士的努力是远远不能够满足护理工作要求的。护士必须相互依赖, 相互支撑, 以团队的工作形式, 在团队精神的激励下共同努力才能达到个人和组织的成功。如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 娇宠的他们, 自我意识尤为强烈, 漠视他人和集体, 开展志愿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 大大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提高了他们的参与意识, 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为今后走上工作护理岗位打下了坚实基础。

(2) 提高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是护士与患者之间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 所交流的内容是与患者的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通过沟通, 护士可以取得患者的信任, 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良好的护患沟通可以促进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正确理解, 顺利进行治疗, 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有资料显示, 在医疗纠纷中, 直接构成医疗事故的仅占3%左右, 大多数纠纷源于医护与患者沟通不足, 矛盾激化所致。护士每天穿梭于病房, 与患者接触的机会多, 时间长, 所以在医患沟通中护患沟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中职护生多为独生子女, 入学前接触的社会关系简单易处理, 且其多数是初中生, 年龄小, 缺乏社会经验, 加上招生质量逐年下降, 护生素质差, 其中最薄弱的就是人际沟通能力, 最突出的表现是语言沟通障碍。

通过参与医院内的志愿服务, 如门诊导医、发放问卷调查表等活动, 一方面, 引导护生用身体语言正确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 展示护士良好的职业素质。另一方面, 护生在活动中找到了与人交往时的自信。激发了护生的参与意识, 在活动中使自己的人际沟通能力得以提高。使护生在案例分析中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知识和技巧, 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医院各科室的组成及功能, 尽早接触护理专业, 培养爱心, 增强人际沟通交流能力。让很多学生感觉到学以致用, 利用专业特长能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职业能力。通过参加志愿护理服务, 让志愿者充分感受专业价值。在服务过程中, 有可能发现自身还未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提升了护士职业认知, 培养职业兴趣, 增强职业认同感。在提高护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同时, 也锻炼了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和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提高其综合素质。

(3) 培养学生无私奉献的精神。

护理专业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曾说过:“护理工作是精细艺术中最精细者,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护士必须具备一颗同情的心和一双愿意工作的手。”一个乐于为解除病人疾苦做出奉献的护士, 才会有热爱生命、尊重病人的美德, 才能会为护理事业奉献一生。

中职学生开展志愿者行动, 既是倡导社会新风、奉献自我、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 又是在实践中锻炼自我、自觉成才的一种途径。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 必须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从小事做起, 这使他们逐渐养成进取精神。他们向社会提供的志愿服务是自愿行为, 表现在精神层面的奉献精神是其自我价值的集中体现。在青年志愿者行动中, 青年学生付出的是向社会提供的服务, 获得的是无私奉献的精神财富。这些都是护士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3.志愿精神的培养是中专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手段 (或助推器)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 思想单纯, 感情脆弱, 面临的心理问题令人担忧。这些学生既要顶着社会上一些人轻视中职生的压力, 又要承受家长“不争气”的埋怨, 还要克服自卑心理, 这些都是职业学校所面临的问题, 学校必须通过各种方式完善学生的健康人格。志愿精神的培养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方式。

志愿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强调的不仅仅是人们对社会的付出, 更重要的是志愿者在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养成符合时代所需要的积极的、良好的健康人格,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中职生志愿精神培养, 也满足了学生在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指导下, 志愿者在服务他人, 服务社会的同时, 自身也得到了完善,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来更多地融入社会, 学会与人交往, 满足社交需要和归属需要;志愿者得到了精神和心灵的满足, 学生可以通过对别人提供帮助和服务来获得进一步的自我评价与认可, 满足个人自尊与自我实现等高层次的需要。

另外, 在志愿活动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很多社会各界优秀的志愿者, 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的财富, 所谓‘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榜样的力量不容小觑。所以, 志愿精神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4.志愿精神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抓手

志愿精神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体现了先进的价值观念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这是实践“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个部分相互联系, 相互补充, 共同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 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 这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质要求是一致的。建设一个各阶层和睦相处、各成员尽其所能、人民的聪明才智全面发挥、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得到满足、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和谐社会, 离不开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

参考文献

[1]黎雪梅, 李继平, 王国蓉.护理团队精神的培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5, (9) :533-534.

[2]黄晖, 王歆.浅析高校发展建设中志愿精神的培养.

[3]董学智.怎样对中职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中国民族教育, 2010, (11) :40.

电子专业中职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中职教育着力培养胜任现代工业岗位,拥有特定技能的劳动者。对于中职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培养的学生是直接分配到生产单位就业,是现代企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

我在近几年来电子专业教学教研中,着力于培养学生技术创新,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开发他们手脑并用的潜能,并根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研究。

一、激发创新意识,营造创新型教育环境

在电子电工教学中,我改变学生静态、被动接受的地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利用学生对新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数据传送指令时,询问学生如何用单片机将实验板上的8个发光数码管轮流点亮。针对这个问题,学生讨论实现相同目的的不同实现方法,不用单片机能让8个发光数码管轮流点亮,这在数字电路课上早已学过。有的学生说:用单片机来控制,肯定要用到软件。我抓住这句话,过渡到这节课要讲的指令上。用哪些软件呢?又提出问题。用数据传送指令。mov类指令,我开始跟学生讲解各类mov指令,并在wave仿真系统中,把每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演示给同学们看。在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后,我又提问:有了这些指令,怎么才能控制发光数码管呢?我留了约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有的学生思考,有的学生开始翻书,有些学生开始讨论……我根据每班学生不同的情况,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式:

(1)对于学生表现得很茫然的班级,我在ppt上画出实验板的硬件电路图,写出软件程序中的一条指令movpi,#ofeh,继续引导他们思考。

(2)对于有几位学生已有思路的班级,我在黑板上只画出实验板的电路图,鼓励那几位同学说说思路或写写指令。

(3)对于思维活跃的班级,我鼓励他们自己设计电路图和配套的软件。当大部分学生已清楚这个过程后,我开始演示实验现象,并留下课后问题:除了实验板上的pi口控制发光数码管,其它的口可否?如何设计软件硬件?并在实训课时,让学生动手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二、注重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现在中职学生说,都具有文化程度参差不齐、理论基础水平较薄弱的特点,面对复杂且枯燥的理论推导以及难记的.式子,学生往往不感兴趣,缺乏学习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重实践,轻理论策略,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通过实践来掌握理论,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从而达到较好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

如在《电子技术》半导体及放大电路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半导体器件的特性、使用、测试方法以及放大器工作原理等。我把一些实际单元电路小制作搬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把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单元电路融合起来,并且在实验报告编排上也下点功夫,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电子技术》教学中,我安排一个功率放大器实验,其中包含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等,并在电路中设置一些测试点。通过实验可达到以下几个目的:学习万用表的使用;全波整流电路输出电压理论与实际值是否相符;稳压电路电压在电流波动或负载电流改变时是否保持稳定。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会大大提高。

三、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创新思维

对于电子技术教学而言,最有效的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仪等。充分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知识,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布置任务,如果仅仅靠语言的描述,显然是很苍白的,有了画面就直观、易懂,任务明确的同时又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需要讲解一些必要的操作时,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实时播放教师的操作过程,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清晰、准确地看到,从而明确操作方法。多媒体技术在模拟电子技术课堂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视图表达各种元件及电路图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如在学习半导体器件的导电原理时,半导体内部电子与空穴的流动过程可以生动形象的用动画来表示,其结果完全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为了能有效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往往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教具来现场绘制各种电路图,45分钟的课堂教学往往讲不了多少知识,不但付出了许多体力,同时由于黑板的限制,要不断地更新新板书,这样,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就无法把本节课所讲内容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不能将模拟电子技术中的动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样,不但可以彻底地从传统板书绘图中解脱出来,节约大量时间,而且可以游刃有余地组织教学,增大课堂上信息交流量。所以说,采用多样地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保证,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逐渐加大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的比例,提高创新能力

一个产品的最终完成,光靠理论上的分析和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地掌握和使用各种相关的仪器,对元器件进行全面的测试,了解掌握各种元器件的技术参数,集成块的具体情况,计算出各种元器件在电路应用上的数值,最终才能完成自己设计的电路图稿。通过认真地设计、制作、安装、调试,不但使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和掌握整个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及产品制作过程的具体环节,真正使学生从原有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再融合到实践操作中去,做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从而达到质的飞跃;而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位学生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考核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手段。

试论中职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篇3

一、中职生上体育课存在的心理问题

1.中职生处于十几岁的年龄,自控能力较差,情绪容易波动,在体育活动中缺乏与同学的合作和交流,遇到困难和失败容易产生挫败感。且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们的呵护使得男女生在体育课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怕苦、怕累、怕脏的现象。

2.很多中职生缺乏自信,对未来的发展比较茫然,这种心理直接影响到他们对课程的接受程度。尤其是在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职业学校,很多学生都认为体育课不过是有组织的身体活动,可有可无。对于一些不喜欢的体育活动,常会敷衍了事,对体育课很难产生积极兴趣。

3.女生对体育项目的喜好呈现出两极分化,爱的极爱,怕的极怕。女生常常会抵触一些群体对抗性的项目,如篮球、排球等。对于羽毛球、乒乓球这些两人协作式的项目,以及健美操、形体训练这些与自己形象相关的项目比较感兴趣。对一些有难度的体育活动如鞍马跳,会有恐惧心理。为了躲开体育课上的部分活动,一些女生宁可放弃整堂体育课。久而久之,很多女生的体育技能和体育成绩便落于人后,对体育活动产生心理障碍。

如果体育课只以学习知识与技能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将难以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成功的体育课,应该是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体育精神,从而实现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健康,并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体育精神的内涵及价值

体育精神在体育运动中形成并能表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精神,如奥运会就体现了竞技体育精神。拼搏是奥运会的主题,它所形成的体育精神就是一种承受挫折、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顽强的拼搏精神。

体育精神首先提倡广泛参与、摒弃功利的平和心态;推崇“公开、公平、公正”的观念;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彰显生命力;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相互关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

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精髓,体现了人类理性与感性的双重精神,不仅在体育方面具有科学价值,而且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等方面也具有深远意义。培养中职生的体育精神,对他们的一生都具有积极影响。

三、如何在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

1.培养学生不怕苦累、不惧困难的坚强品质

若要学生忘记苦累,就要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体育课可以不局限于课堂与操场,可以放在更广阔的空间,比如郊外、田野、沙滩。当学生置身大自然中,忘记了学习的压力与各方面的束缚,心情自然开朗,愿意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哪怕脏成了花猫脸也会哈哈大笑。体育中有些项目不仅对学生的体能提出要求,更对其综合能力与意志力有更严格的考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体状况,逐步设置不同难度的活动,比如爬山、跳远、长跑、沙滩排球等,通过高消耗的体力活动,使学生心灵得到放松,身体得到锻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意志品质。

2.于体育竞技中体现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心理素质

竞赛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环节,也是最能体现和培养体育精神的活动,对于培养学生各种优秀的品质与心理素质都有促进作用。比如以篮球、足球、排球项目,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团队意识与集体荣誉感。针对一些女生怕羞、怕出丑的心理,可以设置一些不需要太多技能的简单比赛,比如拔河,以此来促进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一些个人的竞技项目,再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育能力,将其分成若干能力差别不大的组别,使学生能够在双方旗鼓相当的情况下体会比赛的乐趣、拼搏的意义,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承受压力、勇于挑战的心理素质。在各种形式的竞赛结束后,教师可以根据比赛过程中的状况与学生的表现,与学生一起进行点评,找出每位学生的优秀之处,引导他们总结出对比赛、友谊和成功的正确理解。

3.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大部分学生对教室中的体育理论不感兴趣,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利用视频、图片、教师示范这些学生喜欢的形式,来吸引其注意力并培养其高尚的情操。在讲解某一体育项目动作要领与注意事项时,可以制作flash动画分解动作,适时地穿插关于此项目起源和发展的民间传说、名人故事,再配合一些国际大赛的视频来展示体育的运动之美,以及严格的比赛规则与赛场秩序。通过这些途径,学生加深了记忆。尤其当学生看到运动健儿顽强拼搏,看到国旗升起,看到新的世界纪录的诞生引起不同国籍的观众共同欢呼时,更能体会到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为国争光,体现个人价值,而且它的精神更是超越了年龄、肤色、性别,能够激发起对于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这种健康、乐观的人文情怀无疑是对中职生的另一种成长教育。

中职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一、利用榜样, 培养成功的自信心

自信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心理依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在职校的学生中, 有很多是由于在中学时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导致成绩较差, 渐渐产生自卑心理, 失去自信心。进入职校后, 学习没有压力, 就更谈不上动力, 有的学生抱着混文凭找工作的思想, 不思进取, 也就无所谓创新、成功。据此, 我通过树立成功的典范榜样, 使学生意识到职校的学生也能创新和成功, 从而重新找回失去的自信。

自信是打开自己潜能宝库的钥匙。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蕴藏量无穷, 我们只有充满自信, 才能开发出埋藏在深处的巨大潜能, 能力才会得到极大地提升, 人生才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纵观古今, 凡是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 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人。

二、重视双基, 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

职业学校的学生, 存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薄弱、刻苦钻研的精神不够、接受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比例减小、群体向上的氛围不强、创新意识偏离正轨等。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和提高。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做简单的知识重复, 从巩固提高的角度, 侧重于应用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果基础的知识和技能都很薄弱, 则谈不上知识和技术的创新了。

学生能否掌握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课堂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各种能力潜伏于每个学生之中,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 才会被激活, 从而释放出来。知识的获取、创新能力的培养, 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让学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中自由发展。因此, 课堂教学必须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 使学生人人有独创性的主体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这样, 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也才有利于构成培养创新能力的“气候”和“土壤”, 创造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质疑的场所。我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 尝试运用发现法、探究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的向导作用, 创造性地运用提高技巧,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稳定的积极探求心理和积极实践的过程。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运用讨论法、研究法等鼓励学生做到发散而集中, 再由集中而发散。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使课堂上呈现“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局面, 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发挥民主自由和充满智慧挑战的过程。

21世纪的文盲指的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 更要讲授方法, 尤其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我告诉学生:人人都在思考问题, 结果却大不一样。有的人半天理不出个头绪, 而有的人却能快刀斩乱麻, 直奔问题的关键;有的人仅对熟悉的事情得心应手, 而有的人对新问题也能应对自如;有的人只会纸上谈兵, 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有的人则知行统一, 巧解疑难……这样, 就能启发学生思考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从而得出运用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科学的思维方法包括辩证的思维方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形式逻辑的方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认识事物、表达思想。科学地“想”, 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 “想”的方法不科学, 只能事倍功半。科学的思维是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掌握了思维创新的有效方法, 又能密切联系实际加以运用, 将会大大提高学生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进行大胆的创新。

三、鼓励质疑,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敢于提出问题, 善于提出问题, 是激发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要敢于质疑, 要敢于挑战权威。任何权威都有一定的知识局限, 也都要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所以, 我要求学生不要迷信权威, 要敢于向其发出挑战。无数事实表明, 只要我们敢于挑战权威, 就必定能够实现创新, 推动事业发展。如果永远跟在权威的后面, 永远在权威的羽翼下过日子, 不敢挑战权威和超越权威, 那就永远也不可能创新。为此我运用有深度的语言, 创设情境, 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 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 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 形成一个互相讨论、互相促进的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和气氛。使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 勇于发现自我, 勇于发表独特见解, 逐渐成长为具有大胆探索精神的人。对学生中的“牛角尖”“奇思妙想”, 我总是换一个角度给予肯定和鼓励, 让学生遇到问题时在解决方法上学会另辟蹊径。

四、注重实践, 培养动手能力

动手能力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就业的最基本的能力, 因此, 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一定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 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己先动手尝试着去做, 会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会养成学生勤思考、爱动手的良好的行为习惯, 还会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有成就感,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职业学校的学生, 对课堂听课学习很厌倦, 注意力集中不到听课上来, 但他们比较好动, 对操作有好奇心, 有一定的兴趣。利用这一特点, 我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要求, 以小组形式布置自学课外作业、社会实践作业, 再以学生为主体, 把他们的作业融入到课堂上来, 组织小组同学在一起互相讨论, 集体进行操作, 并完成操作, 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 并产生成就感。这样,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 让学生多动手, 亲身实践,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活跃课堂气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同时也能开发学生智力, 让他们积极地动手、动脑。大胆地去思索、探讨、创新, 使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而是主动积极的参与者, 是认识过程的探索者, 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在操作中探索, 在探索中创新, 不仅能学知识, 而且能学方法, 从而培养了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注意思维和语言有机结合, 可提高学生手、脑、眼、口结合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既深化了所学知识, 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可见多动手操作, 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达到创新的目的。

在对学生动手能力进行评价时, 我采用了自评和互评的方式, 自评时能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一次梳理, 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以及考虑欠缺的地方;互评会相互学习、相互借鉴, 取长补短, 让学生从中获得再创造, 提高创新能力。职业学校经常举行的创新技能大赛就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职生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5

中职生工匠精神演讲稿1 近期,团中央遴选的这8名来自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的优秀中职毕业生典型,将组建成“彩虹人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第五期中职学校优秀毕业生全国校园巡回分享团,分赴陕西、青海、河南、湖北等地开展校园巡回分享活动,与各地的职校学生及社会人士进行交流。(5月12日中国青年报网)

第五期分享团的8位成员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中职毕业生。

分享团的8位成员,来自全国各地,分属不同行业、人生经历迥异:浙江镇海石化建安工程有限公司焊工班长范丽锋XX年毕业后进入公司,他把焊接理论与改进工艺结合起来,独立或参与完成了10多项新材料、新结构的焊接工艺应用开发,先后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农民工、浙江省首席技师等荣誉;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张志坤今年仅仅21岁,他在XX年8月于巴西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中,一举夺得数控铣项目金牌,为此,他破格被聘为母校的教师;……那么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中职生成为了所从事行业中的佼佼者呢?是“工匠精神”——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开拓创新的精神。

多年来,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虽然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但职业中学却得不到家长和初中毕业生的青徕,普通高中人满为患,职业中学招生却需要政府的行政的强烈干预,仍然完不成招生任务。在中职学校中,学生普遍感觉自己不被理解与尊重,职业教育处于“国家重视,民众歧视,学生彷徨”的尴尬境地,社会上甚至还出现过一种“不要与社会不良青少年或职高学生混在一起”的论调,似乎职中生低人一等。其实,“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企业迫切需一大批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只要我们职中生努力学好技术,培养能力,增强素质,扎扎实实在岗位上干出一番事业,那么,国人就自然对你刮目相看了。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正在为早日实现“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定会形成共识。

第五期分享团的8位成员的成功经验告诉人们:职中生这支“野百合也有春天”,而这春天是靠在坚守中弘扬工匠精神和职业精神中打造,是靠在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奋斗过程中酝酿,是靠在精益求精、开拓创新中实现。目前,正值初中生毕业填报志愿的关键时期,希望全体初中生及家长,面对现实,认清形势,改变观念,请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别再轻视职业教育!中职生工匠精神演讲稿2 我们为什麼需要工匠精神?

工作是一种修行,世间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

截止XX年,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为什么这些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这些国家,是一种偶然吗?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呢?我们研究了他们都在传承着一种精神——工匠精神!

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他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可以从瑞士制表匠的例子上一窥究竟。瑞士制表商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块手表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他们用心制造产品的态度就是工匠精神的思维和理念。在工匠们的眼里,只有对质量的精益求精、对制造的一丝不苟、对完美的孜孜追求,除此之外,没有其他。正是凭着这种凝神专一的工匠精神,瑞士手表得以誉满天下、畅销世界、成为经典。

工匠精神不是瑞士的专利,日本式管理有一个绝招:用精益求精的态度,把一种热爱工作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种精神其实就是“工匠精神”。

所谓“工匠精神”其核心是:不仅仅是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在众多的日本企业中,“工匠精神”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文化与思想上的共同价值观,并由此培育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在获得奥斯卡日本影片(入殓师)(入殓师就是殡仪馆里的葬仪师)里。一个大提琴师下岗失业到葬仪馆当一名葬仪师,通过他出神入化的化妆技艺,一具具遗

体被打扮装饰得就像活着睡着了一样。他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好评。这名葬仪师的成功感言是:当你做某件事的时候,你就要跟它建立起一种难割难舍的情结,不要拒绝它,要把它看成是一个有生命、有灵气的生命体,要用心跟它进行交流。

工匠之术|用的方法,创造价值

“工匠”是技艺精湛的人,在欧洲,德国的学徒传统培养了最优秀的工匠、瑞士的顶级名表都是工匠一个零件一个零件打磨而成的。工匠精神,就是追求极致的精神,并且专业、专注。

在这个“商人精神”横行的年代。个人和企业都面临巨大的生存挑战。比如一些以山寨产品为主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企业可以生存,一但外部环境变的恶劣,企业很容易马上倒闭。

企业的核心因素是人,而脱离了这种困境的途径是培养企业的“工匠精神”。工匠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他们在享受产品在手里升华的过程。其他企业热衷于“圈钱————做死某款产品————出新品————圈钱”。而打造“工匠精神”的企业却在从另一方面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看着自己的产品在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以一种符合自己严格要求的形式存在。

工匠用的工作获得金钱,但工匠不为钱工作。一个人所做的工作是他人生态度的表现,一生的职业就是他志向的表示、理想的所在。

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庄子)中就有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

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

梁惠王问:“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厨师回答说,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

厨师还说: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看看瑞士名表,将一项技术发挥到极致,顶级品质造就了顶级品牌。

工匠之行|在行动中体悟修行的乐趣

工匠精神不是口号,它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心中。长久以来,正是由于缺乏对精品的坚持、追求和积累,才让我们的个人成长之路崎岖坎坷,组织发展之途充满刑荆。这种缺乏也让持久创新变得异常艰难,更让基业常青成为凤毛麟角,所以,在资源日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重提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是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

中职生工匠精神演讲稿3 《大国工匠》选取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这些工匠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从事的行业也不是很起眼,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了“工匠精神”的体现

这些工匠可以说是真正的“国宝”级人物。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工人数量众多,但能被称为工匠的却屈指可数。从表面看起来,工人和工匠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天壤之别。当前,一些贴有“中国制造”的商品在国外成为了粗制滥造的代名词,只能在地摊上去销售。就是因为缺乏“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呢?

“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快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己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能够被称之为工匠,其手艺自然得到社会公认。但工匠对于自己制造的产品,却永远不会满足。在他们的心目中,制作出来的产品应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哈里森费时40余年,先后造了五台航海钟,最后一个钟,创造了航行了64天,只慢了5秒的记录,从而完美解决了航海经度定位问题。而我国的工匠们同样毫不逊色,他们中有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有人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令人叹服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大国工匠观后感精选8篇。而这没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转变观念 创新能力 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4-01

在近十多年的教学中,我们在不间断的学习初级、中级、高级的信息技术教育,并且能够学以至用,把它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让学生了解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职业学校更应该与时俱进,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而加快提升的步伐。因此,我们的教学手段要符合职业教育的规律,更要体现出时代的特征。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而是怎样充分应用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我们要使用多种教学手段,特别是信息技术手段,才能使讲解示范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例如我们上《餐巾折花》课就可以使用实物投影,将每一种折花的基本手法和操作要领通过投影机一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重难点的手法、技法就可以较为清楚的讲授了,最终使学生一目了然。所以说要进行创新教育的培养,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应该认识到,教育不应该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它应该是发展认知的一种重要手段。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学习,应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的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我们知道,餐饮服务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必须掌握各种服务技能,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学习,根本无法掌握这些技能。那么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就会大大提高操作的时间和效果。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突出以自我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特色,进而独立地用已学知识上升到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知道只有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他们才会感到学习的快乐,才会领悟到研究与学习的方法,最终从“学会”到“会学”,做一名终身学习者。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这包括教学心理和计算机教学环境的营造,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欢迎学生与自己争论,要给予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具有创新的意识,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创新环境呢?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基础

就目前来看走职业教育这条道路并不是家长们愿意的,而是因为自己的孩子实在是无法迈向大学那道门槛,才不得已让孩子选择中职教育这条道路的。那么,对于上中职课的老师,特别是上专业课的老师,就应该根据中职生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好难易程度,切忌走普通高中的那套模式,好高骛远,要高标准低要求,教学中应该突出与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的教学。不能把对普通高中生能力的要求套用为对中职生的要求,因为中职生是学以致用,而不是为了深造。要知道我们中职校培养的是企业实用性人才,着重培养的是实践操作能力。

其次,我们要重视学生学习的能力

我们中职教学的又一特点就是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即注重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我认为,提了那么多年的素质教育,在我们东丰这个条件比较落后的农业县城来说,真正能体现素质教育的地方也只有职业教育这块场地了。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中职生比较喜欢上专业课而不喜欢上文化基础课,除了学生基础差,老师要求高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专业课动手的时间比较多,操作能力比较强。比如:键盘操作、机械加工、舞蹈编排等这些有活动的课的教学,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同时还锻炼和培养了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求知欲。因为在这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即使有点活动也是所谓的“优等生”的事情,跟这些所谓的“后进生”是没有关系的,他们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现在,每个中职生都有操作的任务和机会,在他们看来是“终于可以让我大显身手了。”在这种情景下,他们就会更加专心地去研究,去和老师、同学一起探讨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这样,相关学科的探索热情就会被激发起来。到那种时候你才会发现,原来这些学生一点都不差,他们甚至是某方面的天才。

再次,我们要重视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中职教师难教、学生难学”,这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说句心里话,如果中职生懂方法,每一门学科都能学好,那么他们也就不会选择职业教育这条道路。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上课的老师,应该反观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了。我认为,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兴趣发展和能力提高的方法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提出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问题,创设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检索等多种渠道去寻求与之相关的信息,并进行归类,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或实践操作来解决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注重实用型人才培养,努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为社会造就大批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去并加以整合,以各专业课的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各专业课的教学中去,从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培养和提高中职生的信息素养,并引导学生从实际需求出发,使学生学到的信息技术在职业实践、实验中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作者简介:

中职生创新精神培养 篇7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全面部署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航空工程的先驱者冯·卡门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然而,目前工程师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企业设备升级改造与生产优化中的影响力降低。这与当前的高校工科教育有关。一方面,工科教育的教学培养计划变得系统化、学科化;另一方面,大多数工科教师逐渐远离工程实践变得学术化[1]。为了提升工程师的创新能力,高校必须深化工科教育创新改革。

一、工程创新能力内涵

在工程师素质模型中,国外比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工程和技术鉴定委员会颁布的《工程准则2000》的素质模型、澳大利亚工程师协会的双层素质模型[2]。《工程准则2000》确定了当前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应当具备的11个素质要求,波音公司对工程师的素质提出十条要求。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员是在企业生产实践中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开发,对企业的生产过程优化和利润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的创新性人才。现代的工程技术往往是多学科交叉与融合,需要多个具体技术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相互协作,沟通交流,主动学习,实现知识更新和拓展,完成科技攻关。对于一个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而言,乔兵提出须具有七个方面的能力[3]。汪晶晶在对S汽车企业598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影响工程创新能力的个人素养、企业文化与环境[2]。笔者认为工程技术人员具备工程创新能力必须包括:(1)对从事工程技术领域的热爱和兴趣;(2)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3)具有项目经验、熟悉项目整体流程;(4)主动学习能力;(5)团队合作能力。只有具备这五种能力,才能对企业的复杂工程问题发现、分析和高效解决。

然而,工科大学生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能力不足,综合设计、研究开发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显著问题。因此,这对高校的工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改进教学培养计划,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等,以适应企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周东一等人提出利用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4],许宜申等人以苏州大学光电测专业为例,提出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措施[5]。为了培养本科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发现问题、主动学习、解决问题。一是要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二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锻炼自己。三是以结果评价为主向结果与过程并重转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客观评价。

在此背景下,自2010年以来,笔者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师生课外互动教学模式,并进行实践应用。该模式积极激励学生参加教师及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设计创新作品并展示、书写发明专利等,利用PBL(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理论,借助各种途径和媒介实施师生课外互动,有效培养了工科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基于PBL理论的课外师生互动特点

PBL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的,成为国际医学教育改革的热点和趋势。PBL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上的[3],具有如下特色: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为单位的自我导向式学习。强调学生在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潜能挖掘、创新精神、实践应用等能力的培养。基于PBL理论的课外师生互动应具有如下特点:

1. 是基于问题的课外互动教学。

问题是积极思考的结果,也是深入探究的动因,更是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和思维主动性的最好刺激物。问题要难易适中,可望可及。问题可以来自日常生活,也可以来自某个工程领域,可以来自教师正在从事的研究课题。问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

2. 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实现过程。

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学习形式的组织者、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效果评估者。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在:主动地把教师的教学意图变成自己的学习意图和行动要求,不断深度内化知识。PBL评估结果来自教师对学生、学生对学生、学生自评。评价形式采用作品展示考核、报告考核、答辩考核等。

3. 是团队协作学习。

PBL采用小组的形式将问题进行分解和分配,每个学生都成了特定子问题的“专家”。小组分配要根据学生的性别、成就、智力、性格、理论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等进行灵活搭配。组内成员的分工要清楚。PBL小组培养了教师与学生、小组内部成员的小组间的合作精神。

4. 是不拘一格形式的教学。

针对不同的问题内容、不同的学生或小组,采用不同的课外互动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学导式、案例式、启发式、项目驱动式、探究式及其多种方法融合等。

三、师生课外互动的教学实施途径

课外互动取消了时间及空间的约束,可以在教室里,可以在网上,可以是全部学生,可以是少数学生。

1.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自从2010年以来,借助团队和省级工程中心“辽宁省光伏发电控制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鼓励学生(包括申请者的授课对象、导师制的学生)参与团队的科研项目。笔者负责的科研团队积极设计问题。如:如何实现光伏电池板的自动清洁及除雪功能?如何实现光伏电池板像向日葵一样总是跟着太阳走?如何解决大型光伏电站的电池板故障检测?为了激励学生完成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对每一个问题,至少安排三组同学来分别完成,达到竞争和知识面的有效拓展效果。在团队成员和研究生的引导和指导下,制作完成的光伏电池板的智能清洁装置、光伏发电系统的智能跟踪装置等分别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2. 引导学生完成课程创新实践作品的设计与展示。

以课程《风力发电技术》为例,PBL课外互动教学模式简介如下: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风能资源利用与评估能力、风电场选址建设能力、风力发电机组选型与设计能力、风电场安全运行与维护能力等,具有创新设计高效风力发电设备能力,具有标准化意识、工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定位:风力发电技术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采用学科内PBL教学模式和跨学科并行的PBL模式实现课外师生互动。笔者负责的科研团队是由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教师组成,角色转变为教学团队,分担课程的不同模块,主导师生课外互动。

教学方法:借鉴了小组讨论、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式等教学方法的理念,有效推行PBL模式的师生课外互动教学。设计的问题综合性强、真实感强、易于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

学生学习成果及评价:学生以小组方式提供创新实践作品,并进行答辩。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创新实践作品教学过程如下:

如以问题“如何提高风力发电场的发电效率?”为任务,启发了同学们思路,如从提高风能捕获角度,设计多层风力叶片、利用树叶原理设计风力发电树等;从风光互补发电、减小弃风现象、设计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和移动电源等角度给予同学启发。并同时教授学生如何查找资料,如在渤海大学主页图书馆中查找论文、专利等,如何书写专利等。经过四周时间准备,进行创新设计作品答辩阶段。答辩内容按照背景、基本思路、关键技术、推广价值等准备。特别强调的是,在这个教学流程中强调做人,强调创新作品不要抄袭,要遵守学术道德,举例说明知名人士因为抄袭而身败名裂的事件。在创新作品答辩过程中,由教师和每组选派的代表组成评委团,其他学生旁听但可以在答辩过程中对作品提问或质疑。提问质量高的可以奖励加分,提问者可以与答辩者同台进行辩论。同学们表现非常积极,准备相当充分。每名学生答辩时,其他学生积极提问,有的竟然问出10多个问题,有的竟要站在讲台上与答辩者共同探讨。另外,对优秀的创新实践作品,指导改进,并申请发明专利或以论文形式发表。

3. 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比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

参考文献

[1]陆小华.工程创新能力的认识和培养方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Z1):14-18.

[2]汪晶晶.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开发研究——以S汽车集团为例[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乔兵,王志瑾.基于问题的学习与工科大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88-93.

[4]周东一,石楚平,袁文华.校企合作培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工程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175-177.

中职生创新精神培养 篇8

【关键词】中职生 创新思维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注重基础知识,忽视发展个性及培养创造力。在中职政治课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总是老一套、实行“一言堂”的灌输,让学生背条条框框,使学生感到厌烦,对思想政治课学习没有兴趣。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有创新意识,通过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在长期的中职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获得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其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通过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通过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活动是兴趣产生的源泉。实践出真知,学习过程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自学,特别是对于中职生来讲,更要从多方面培养其实践能力。政治课教学中要把枯燥的理论变成“活动”,活动方式多种多样,有“讨论式”“仿真式”“参与式”“竞赛式”等等,可视教学内容不同,灵活运用。

(二)通过实例引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职学校主要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技能性人才,在政治科教学中,政治课教师要根据各专业特点,适当加入相关专业知识的一些内容,来调动学生的求知与探索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来向学生举例说明,在有关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可以对学生讲,纵观所有知名的有影响力的软件,绝大部分都是由外国人开发的,那作为我们泱泱大国的一员,特别是即将走入社会的计算机专业的中职生来讲,难道不应该为此而刻苦探索吗?难道没有责任去提升国产软件的竞争力吗?难道不应该发挥我们的创新思维来开发更好的软件吗?……通过层层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既达到了思想政治教学的目的,又促进了他们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敢于想象、勇于探索的潜能,使学生能独立地发现、探索、掌握知识的奥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创新。

(三)创造民主氛围调动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霍桑效应”认为心理气氛和工作气氛是影响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活动同样如此。教师应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教科书是绝对权威”等观念,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氛围,给予学生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权利,鼓励学生质疑发难,发表不同的意见,形成师生间的能动对流,使学生觉得不是在接受什么,而是在研究什么,这样才会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对数控专业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笔者通过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多动脑,抛开现有的一些模具编写程序,不要迷信“教科书就是绝对的权威”,鼓励学生多创新、多探索设计出自己的更加优化简洁程序,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巧设疑问,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才能创新,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能在课堂上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所提问题应能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令人深思、给人启迪,要有思考的价值,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花费的精力要多,收获也更大,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大胆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创造火花,及时鼓励、及时引导,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窄变宽,由形象到具体,使要传播的知识水到渠成,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敏捷性、发散性和创新性要素也都得到了训练。

三、运用多媒体,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可见,教师以影视显现、实物演示、图画再现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一些可感可知、有声有色的具体对象,具有直观、生动、情境性强等特点,能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能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创设问题让学生思维层层展开,步步深入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总之,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尤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门技术,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从而使之拥有幸福的人生。要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必须进行全面和谐的教育,既大胆、合理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中职思想政治课担负着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四有”新人的重任。学生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需要教师认真地引导并加以培养。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彻实施创新教思想,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宁. 学科创新教育的理论实践. 浙江教育出版社.

[2]黄艳芳. 职业与人生[M]. 兰州大学出版.

上一篇:中小企业存货管理问题下一篇:产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