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的分层教学

2024-07-12

小学语文的分层教学(精选十篇)

小学语文的分层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重要意义,有效策略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即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的不同, 将学生分成水平相近的小组, 加以区别对待。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 以达到全体学生全员参与, 共同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更能体现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真正实现教学为学生服务,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意义

1. 兼顾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实现全体学生的全程参与和全面发展。我们都知道学生是鲜活的生命, 不一而同, 在基础知识、认知规律与学习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同, 而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无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 一致的教学内容, 一样的教学方法, 相同的教学目标, 这自然只能满足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 引发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部分学生的发展, 这样的教学只能成为部分学生的特权, 而将大部分学生排斥在教学之外。这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三全即全体学生全程参与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相违背。而采用分层教学, 是将全体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 制订不同的目标, 兼顾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自然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使得整个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自然就能够激起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性与主动性, 积极地参与其中, 让各层次学生都有提高的空间, 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基于自身的基础得到长足发展。

2. 教师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利于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可以让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来展开教学与指导, 更能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以往的教学中为了照顾到大多学生, 教师讲解时力求做到面面俱到, 而使得教学重点不突出。而采用分层教学, 将同一层次的学生划为一个小组, 可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来确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从而避免了许多知识点的重复教学, 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确立不同的难点, 这样更加利于全体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从而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

1. 科学划分学生层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是教学的中心, 整个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 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的归宿。分层教学实施成败的前提就在于学生层次的划分。为此教师要通过测试、与科任教师交流, 与学生交谈等方式对学生的语文基础、认知规律、学习水平等有一个全面、深入而客观的了解, 这样才能对学生所处的层次进行科学而准确的划分, 将水平相近的学生划分为一组, 同时又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优点与特长来进行本层次学生的合理分工。

2. 分层处理教学内容。每一节知识点都有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本节或本课中占有重要位置, 是理解其他知识的关键, 这是客观存在的。而难点则不同, 难点是基于学生的理解水平而确立的, 因此学生层次不同, 自然难点也不尽相同。如同样一篇文章, 能够掌握生字词, 对于中等生与优秀生来说很简单, 而对于差生来说完成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 教师要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层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化处理, 以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 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3. 学习方式方法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其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如优秀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思考能力与思维能力, 不管是学习汉字还是学习古诗词或是一篇文章都可以独立展开, 此时教师只要适当给予点拨与指导就可以。而差生虽然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 但并没有形成间接的学习兴趣, 探究能力也较为低下, 他们更加需要来自于教师多方面的鼓励与指导。因此, 教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扶放之间的度也要有所不同,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参与,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中发展。

4. 分层设计练习题目。课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并不只是单纯地对学生知识的检验, 同时也是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这也正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以往的教学采用一样的练习题目, 如低年级识字是重点, 为了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汉字的音形义, 教师往往只是通过重复性的书写来帮助学生巩固汉字。对于这些汉字的拼音、结构与形状, 优生已经掌握, 重复性的书写只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引发学生的不满。为此我们就可以针对好中差三个层次来设计不同的练习题目, 对于差生侧重于准确掌握拼音、笔画与结构, 可以让学生来单纯地书写汉字; 而对于中等生则可以让学生就这些汉字来组词; 而对于优生则让学生来寻找形近字、同音字、组词造句等。

5. 分层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 课外有着更为宽广的时间与空间, 可以完成更多课堂教学所不能完成的活动, 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 开阔视野, 提高能力。这也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方面。在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中同样要重视分层指导, 这样才能更加切合学生的心理, 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展现个性, 挖掘学生的潜能, 从而使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得到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参考文献

[1]石字芬.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与策略探讨.新一代 (下半月) , 2012, (03) .

[2]柴敬华.分组得法, 分层得当,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策略的探究.文理导航, 2014, (36) .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 篇2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我想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如果教学有什么模式,那么教育教学又有什么可研究的呢?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作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事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这样在课堂上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得到解放,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享学生自己的成果的目的。另外,课堂作业的安排也要分层次设置。总的原则是:少而精,难易适度,要富有选择性,适合不同层面同学的需要。

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那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的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着差异,直接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评价学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

解析小学语文分层教学的实施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94-01

实践证明,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如何对待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如何从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发育、家庭因素、以及学校条件等考虑,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语文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当前的教育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教师再不能按部就班地教学,必须在教法上有所突破和创新。因此,创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是势在必行的事了。否则学生学无所得,教师教而无果。这时,“分层教学”模式被广泛的运用和研究,分层次教学就是“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分层次施教。分层教学强调在备课时分层次备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根据不同层次进行评价,实现教育、学习、发展协调进行。

一、以人为本,合理分层

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二、因材施教,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尝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虚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如何地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考虑第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

三、以学定教,分层提问和作业

一堂有生命的课,不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说教,而是师生“问”―“答”的互动。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一是与老师思想的交流;二是从老师那里得到肯定,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老师对他的表扬,就是他认识自己、不断进步的强大动力。而对于优等生来说,太容易的问题无法刺激思维的活跃,不利于智力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来讲,过难的问题让他备受压力,从而产生对自己智力的质疑,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良好性格的形成。因此,在课堂问题的设计上,要分层练习。课堂提问的设计可针对同样的内容设计不同的问题,也可针对同一问题,要求学生在答题的深浅度上有所区别。

作业是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巩固所学。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讲练结合。作业要有一定的密度,也要适度。抛开没必要的反复练习,应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题目。可以为优等生设计2~3题,中等生适当减少为1~2题,困难生再减少为1题;难度上也要体现阶梯式,优等生最难,中等生降低一些,学困生较易,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就像作文教学,在每次的作文教学中以不同的要求去对待学生,

四、重视基础,分层辅导

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仅靠课堂是不够的,还应加大课后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大阅读量,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培优的目的,根据学生语文基础,让一部分有余力的爱好语文的一层学生个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对于学习语文有困难的一层学生扶他一把,通过课后个别辅导及时补课,帮助他们度过难关。学困生的辅导,要防止把着眼点只放在知识缺陷补救上,要注意分析他们的思想状况,做到"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取得好的成绩。

五、因人而异 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那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的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着差异,直接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评价学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刘丽娜.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研究,2012(06).

[2] 龙泉.分层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2).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探究 篇4

一、在教学中承认学生自学能力的差异, 实行预习分层

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考, 而另一些学生则习惯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 有的学生需要具体的说明解释, 有的学生需要更多例子才能理解某些概念, 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激励和强化, 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了让学生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 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如果在下发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 统一要求, 努力影响学习的自学兴趣, 则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 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题就做多少题。第1题要求全班完成, 第2题大部分学生完成, 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 学生学得轻松, 愉快。这样做, 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 向高层次发展, 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二、分层评价, 及时调整层次

成功的评价反馈是对学生学习的最高奖赏, 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手段, 对不同层次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采用表扬评价, 寻找其闪光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 既指出不足又指出努力方向, 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促使他们更严谨谦虚, 不断超越自我, 而及时调整层次是分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如果固定学生的层次, 久而久之, 就会产生一种不求上进的消极现象。因此, 要及时调整层次, 使每个学生都有升级或降级的可能, 具体做法是:如果A组中的某些学生成绩下降, 还不如B组中的某些学生, 就把A组中成绩下降的学生调到B组, 而将B组中成绩进步的学生调换到A组;同样, C组学生经过努力成绩进步了, 也可以调换到B组, B组学生成绩退步的也可以调换到C组。这样, 通过评价, 成绩进步的学生上到高一层次, 成绩退步的学生降到低一层次, 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竞争意识,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在语文教学中, 分层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个性、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不同进行的, 标准不同, 层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动态的, 可以根据学情做出新的选择。虽然每个层次的划分标准不同, 但各个层次都要坚持一个原则, 即要把鼓励、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体意识贯穿教学的始终。

三、因人而异, 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 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 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应相应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 在应试教育中, 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个学生, 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 一切都好;文化成绩差, 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大量学生被迫厌学、弃学, 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给社会产生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 挫伤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而酿成恶果。新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能否正确评价学生, 是决定教育、教学成效高低的重要环节。

四、分层教学, 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让每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发挥作用,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存在差异, 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 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 而是一种理念。所谓“教学模式”, 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做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 我想是行不通的, 也是不可能的。每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 不管使用什么方法, 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地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 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 让同学们评议, 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 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又如教学《三个儿子》, 同学们阅读后, 感到疑惑:“不对吧, 我可只看见一个儿子。”在讨论时同学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有的说:“老爷爷可能眼花了。”有的说:“老爷爷可能是视线被某个妈妈挡住了。”还有的说:“老爷爷是不是说瞎话呢? ”在讨论老爷爷究竟看到了哪个孩子, 他那句话的含义是什么时, 学生都提出了看法。充分流露出不同层面的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不同理解。但经过热烈讨论, 不同层面学生的交融与撞击, 最终达成了共识。即三个母亲都称赞自己的孩子, 可在她们提水有困难的时候, 只有一个孩子跑过去帮妈妈提水, 值得称赞的只有这一个孩子。所以怪不得老爷爷只看见一个孩子。这样在课堂上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 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 取长补短, 最终达到共享学生成果的目的。

总之, 对学生进行分层教育, 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因素确定, 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 这一步是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做准备和提供依据的。通过学生层次目标的确定, 教师在进行备课和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为每位学生的发展作科学规划, 为他们的学习和进步作指导, 促进他们的潜力开发和能力发掘; 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及时采取鼓励措施, 促进他们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 使教学目标逐一实现。

摘要:分层激励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 从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保护自尊心、树立自信心出发的, 它是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策略。文章围绕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展开论述。

小学语文分层教学[推荐] 篇5

祝城小学

曹光俊

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并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要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科是要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提高,从而较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呢?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分层制定目标。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果实。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听、说、谈、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大纲、课标、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如我在执教第七册语文第30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时,制定的目标是:“

1、读懂第5自然段,会回答课后5、6两题。

2、认识课文开头提出问题,中间记事,结尾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能用提出问题开头的方法,自选内容写一、二段话。”从课后题目、教材内容、大纲要求来看目标一、二是基本目标,是全体学生都应达到的,而制定的目标三就是发展目标,是部分学生能达到的。以上的教学目标,是我在充分考虑各层学生的实际的制订的,体现了目标分层的特点。

二、分层指导预习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善于独立学习,而另一些学生则适宜在高度结构化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在这里,有的学生需要更具体的说明解释,有的学生需要更多的例子才能理解一些概念,有的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激励与强化,而有的学生则可能一听就懂。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新课的学习,很多老师都会要求学生预习。这一点对高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但如果我们在下放预习提纲时不分层次,统一要求,势必影响学生的自学兴趣,这样学生绝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题。比如,第1题全班要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要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推进的目的。

三、分层实施教学

目标制订好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是关键。如果只是单一的全班教学,课内提问就会成为老师与少数优生的对话,多数学生只是学习的陪客。长此以往,大多数学学生就会越来越怯于或懒于思考与表达,没有兴趣学习。没有全体学生共鸣的全员教学形式,定属低效率的教学了。因此,我们必须把分层教学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突破口,使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才有希望提高。

首先,分层设问。就是在教学设计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既要照顾后进生的接受能力,注意学生起点,设计一些层次较低的问题;又要为基础较好的学生设计一些层次较高的问题。这样,就能把教学的针对性、层次性协调起来,就能形成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智能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局面。其次,分层提问。问题的设计既然已经分了层,老师在提问时就要注意分层实施,让各个层面的学生在课堂上受到触及,都动起来,做学习的主人。这样做,就可以解决后进生吃得消,优生吃得饱的问题,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得更有信心。另外,还要有足够时间让中等生和后进生考虑问题。分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当前,尤其要花力气提高中等生和后进生上。在上课时,由于设问分层和提问分层,中等生和后进生就可以用别人思考两个题的时间去思考一个题,这样逐步提高,就可以向高层面靠近,在达到低层面目标后做好“培优”的准备,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使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分层实施评价

1、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终了环节,往往是安排在教学过程以后的。但布卢姆他不主张这样做,他把教学评价引入教学过程,提出了形成性的评价教学。我在实施评价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效果比较好。

2、评价时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教学中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时,我特别注意语言的艺术,对后进生以鼓励为主,并稍微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中上的学生要求稍高,如归纳段意,讲出大概意思,后进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但中上生错漏一个字也要纠正,并指出归纳要准确,不能随便。这样,就可使几个层面的学生都不成功的机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我们抓住这股力量,激发各类型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就能推动各类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争取小学语文教学的大面积丰收。

职称评定材料

一.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总结

成绩

小学语文的分层教学方法研究 篇6

关键词:分层教学;一成不变;生搬硬套

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主要是积累基础知识,培养文学素养,新课标也提出要求“义务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

一、分层教学要把学生作为重点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本,转换传统的师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教师负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主动学习知识。分层教学就是在语文课堂上针对不同性格和学习程度的学生展开不同的教学计划,但是核心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任课教师要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基本情况,不是简单地用学习成绩“一刀切”。例如,有的学生对生字的学习感兴趣,有的学生对古诗很有天赋,还有的学生喜欢写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按照不同的教学计划给予相应的侧重指导,让每一名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既没有抹杀天分,也不会有偏颇。同时还会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让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能够建立积极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二、分层教学不能一成不变、生搬硬套

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语文的教学更是一项长期积累的过程。所谓分层,其实质是将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天赋发掘出来,也要根据学生成长的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计划。例如新入学的学生认知能力还很薄弱,教师主要是负责将学生的潜力开发出来,随后的教学就要根据不同學生表现出来的不同潜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基础,这就要针对写作和文章阅读能力来进行分层教学,写作能力弱的学生就要多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对于学生的进步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这样能够使学生更加自信,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任重而道远,这个时期又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尤为重要。分层教学能够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也能使各类学生都可以健康发展,可以使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建立自信,让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赵海滨.浅谈小学语文的分层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2(2).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教学 篇7

1 以人为本 合理分层

学生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差异。学习方式、接受知识等都各自不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把他们以分层方式地契区分开来,,根据他们各自的学习基础,心理素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以及交际能力,并结合教材的要求把他们分成若干组、若干层面分别上课,分别指导,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方式进行分层教学。一是按学生现有掌握的基础知识情况 ;二是按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 ;三是按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等。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课例中,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可能一致的,还有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他们的综合素质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始终注意这些变化,及时地进行调整。我们必须要提高对分层教育、教学的认识,把它作为一种理念,并落实到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每个层次,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2 因材施教 分层备课

教师要在课尝堂分层教学中,驾驭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就是课前必须分层备课。除了要把握好“教材”还要把握好“人材”,即要对本班的每一个学生有深入的了解,采取什么教学手段,如何应对和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并如何地加以引导,这都需要教师所必须精心准备的。那么,在备课时,首先教师要转变角色,要考虑第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 ;要最大限度地设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的过程,还要备好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学得生动,愉快。要彻底废除设置“线路”,给学生“划圈子”,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转的“填鸭式”的备课方式。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师的教案,他可谓颇费一番苦心,教案写得“十分详细”尤其是教学过程写得更入微――“一行师问,一行生答”老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都一字不漏地写在教案里。看完这位老师的教案,我不禁为这位老师的“苦心”深感叹息!心想这样满堂问,到底能把学生问出什么来呢?再想,这位老师面对着那么多的学生,他又如何知道学生对他提出的问题会作出这样的回答呢?这个班级的学生会有一个按照他的答案回答吗?我想这样的教案再也不能再存在下去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学生,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有他们自己的看法,不管他们如何想象,我们都要认真的去面对让他们充分地表现,即使他们说错了,也要耐心地把他们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来。

3 分层教学 多层互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让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发挥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面对着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这是绝大多数老师所认可的,对他们实行分层教学也是大家认为比较合适的。可是课堂分层教学的模式是什么呢?这是每位老师最为关注的问题。分层教学不可能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所谓“教学模式”其实是某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的运用。而教育、教学方法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把某种教育、教学方法当作一种模式硬套在一堂课上,我想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每一位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堂课的教学过程事都是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综合运用的过程中完成的。要使一堂课获得成功,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主体地位得到落实,而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就不可能不分层次、层面进行教学。在分层教学中还要注意层次互动、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共同提高。例如在朗读方面,先请阅读能力较差的同学朗读,让同学们进行评议,再请具有一定阅读能力的同学朗读,还可以请同学边朗读边表演。这样在课堂上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既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又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享学生自己的成果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多层的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目标都能逐一得到落实。

4 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每个学生的差异总是客观存在的,不管是生理方面、心理方面还是文化知识方面各自都有不同之处。因此,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也应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法、形式和标准,在应试教育中,人们用一把““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即文化知识考试成绩好,一切都好 ;文化成绩差,那就一文不值。结果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大量的学生被迫厌学、弃学,成了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给社会带来了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它的最大弊病就是忽视了学生客观存在的着差异,直接压抑了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而酿成恶果。课程的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与当今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局面。可见,评价学生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

摘要: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在这一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效的;(1)以人为本合理分层;(2)因材施教分层备课;(3)分层教学多层互动;(4)因人而异分层评价。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分层教学法的运用 篇8

一、动态分层

笔者在教学当中发现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 在以往的教学中采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学生, 结果有的同学凭借着先天的智力因素和后天学习很轻松地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但是有的同学即使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还是感觉力不从心。长此以往, 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对自己会越来越不自信, 甚至丧失学习兴趣。针对这一情况, 为了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 让每位同学都尽其所能, 笔者采用了分层教学法。在考察学生以往成绩和表现以及对同学进行采访的基础上, 将同学分为A、B、C三组。A组的同学一般来说有着浓厚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 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十分扎实;B组同学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欲望不如A组同学强烈, 但是语文基础依然比较扎实;C组同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基础较差。鉴于有些同学在分组以后骄傲自满或是觉得自尊心受到打击, 这一分组结果并不是固定的, 而是随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 即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采取动态分层的方式, 在调整分组以后要及时记录分组情况, 以便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另外, 分组以后与学生要多沟通和交流, 消除学生一些负面的想法和态度, 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

二、分层备课

分层教学法的关键就是对不同组的同学采用不一样的教学标准和教学手段。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当为分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在设计课堂问题的时候要根据每组同学不同的特点进行提问, 让每组同学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例如, 在《丑小鸭》一文备课时, 笔者就在教案上注明了“丑小鸭‘丑’在什么地方?”、“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开家?”、“丑小鸭在路上遇到哪些动物?”类似这种只要认真读课文就可以找出答案的问题就请C组同学回答, 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猫绅士和鸡太太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你对他们的看法如何?”、“在打击面前, 丑小鸭持怎样的态度?有何追求?”这类需要对原文做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就让B组同学回答, 引导他们开放自己的思维。“从丑下鸭的故事里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丑下鸭是如何变成一只白天鹅的?”、“丑小鸭的形象有什么现实意义”这类触及到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写作意图的问题就请A组同学回答。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贴近每组同学的特点, 充分发挥每组同学的优点和个性,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三、分层施教

分层教学法在课堂操作中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教学顺序;二是学生互动。为了更好地落实分层教学, 使C组学生基本上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让A组学生最大限度提高其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科学的教学顺序。一般来说合理的教学顺序是在课堂一开始的时候教师就用各种手段来激发B、C组同学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而对于A组同学一开始就可以直接进入学习状态, 尽可能接触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例如, 在教学《爱迪生救妈妈》一文时, 由于文章简单易懂, 所以可以采用让学生当“老师”的教学模式, 对于B、C组同学为了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备课”任务, 在正式“备课”时就要指导他们掌握备课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文章所要求掌握的重点和难点, 而对于A组同学就可以放任他们直接执行任务。实践表明, 这种顺序教学能满足不同组同学的需求, 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分层训练

小学语文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 篇9

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一、学生分层,尊重个体差异

我们通过理论学习与调查研究相结合方式,对学生的“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技能、学习习惯、文化素养、言谈举止”等六方面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课表现、作业情况、考试状况、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习惯及口头表达能力”等方面将学生大致划为A、B、C三个层次:A为潜能生,B为中等生,C为优等生。同时向学生说明,这种划分是呈动态变化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自己的层次,并按相应的规则要求自己,能上则上,该降就降,教师要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使其向更高层次迈进。在这一层次中,教师要注意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以免学生出现情绪波动,导致教学工作弄巧成拙。

二、目标分层——激活思维,展现个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认知能力,钻研教材,精心备课,提出各层次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目标,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尽可能使低层次的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让中等生吃好,优等生吃饱,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展现。

1、预习目标分层,关注需求

预习时可试回答课后问题。要求学生预习时能做多少就做多少题。第1题全班要完成,第2题大部分学生要完成,第3题会做的就做。这样分层预习,学生学得轻松、愉快。这样做,就会促使学生向上一层次靠拢,向高层次发展,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2、教学目标分层,激发兴趣

设计教学目标,提出学习任务要从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各层次学生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这样才能让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小学语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即是听、说、谈、写的训练,而每一课又有每一课的具体要求,有每一课的训练点。制定教学目标就要从大纲、教材出发,从各层次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去考虑达纲目标和发展目标(即提高目标)。这样制订出来的目标才恰当、全面、具体,体现了层次性。

三、施教分层,着眼差异

分层施教是个性化阅读教学分层策略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对A层(潜能生)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具体引导,逐步完成;对B层学生(中等生),老师要用提示的方法,分组讨论,合作学习;对C层学生(优等生)则启发点拨,独立完成。施教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多种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在上课的每一分钟都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达到预期的目标。同时这种分层策略尊重兴趣爱好,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为学生的个性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1、内容分层,体现能动性

教师应引导各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即学习内容分层)进行研读,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说得生动热烈,读得入情入境,写得有滋有味,整个课堂灵动飞扬。

2、方法分层,发挥灵活性

学生在情绪、兴趣、注意力、思维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同种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学生独立学习时,教师应鼓励各层次的学生灵活地采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擅长的学习方法和适宜的表现方法(即学习方法分层)去开展学习活动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通过这些富有个性的交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地培养。

四、评价分层,增强信心

1、把评价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要改革评价观,老师就不能像传统教学那样一刀切,或一定要把评价放在教学过程的后面,而是运用成功的理论,对多个层面的学生及时进行客观评价,把评价贯穿在整个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2、评价要注意教学艺术的灵活运用

上课时由于采用了分层教学,分类指导,老师必然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回答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作业,并给予评价。在评价时,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中下生应以鼓励为主,并可稍降低评价标准,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对中上的学生要求稍高,如归纳段意,讲出大概的意思,中下生只要基本答出来就可以表扬,给予肯定。

五、作业分层,唤起热情

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特点设计“作业超市”,让学生自由选择,达到“吃饱吃了”。我们在设计作业时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改变以往命令性、强制性的作业为具有选择性和自主性的个性化分层作业,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在完成分层作业的过程中都有收获。其中“基础题、提高题、拓展题”梯进设计就是一种很好的分层作业设计方法。基础题(适合A层潜能生):完成作业布置任务的下限目标;提高题(适合B层中等生):检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运用技能的熟练程度;拓展题(C层优等生):注重引导学生利用作业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

小学语文的分层教学 篇10

现在, 我国很多小学还实行大班教学, 在一个班级之内有众多的学生, 他们对语文学习都有着不同的认知和理解, 知识的接受程度也有差异。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教师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参照, 安排统一的进度, 教授统一的内容。这样的教学看似合理, 却容易造成成绩较好的学生求知欲无法得到满足、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消化不了的状况。面对这种状况, 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并且是有针对性的改革。如果说将大班教学改为小班化教学有诸多的困难, 那么在大班内实行分层教学则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法。

二、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对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为分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情况, 将他们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三个等级, 然后再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将其分为1组、2组、3组。这样, 同一组内的都是学习程度相当的同学, 这不仅减轻了他们的心理压力, 还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之后, 接下来就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它对教学起着调节、指导和控制的作用。所以, 制定分层教学目标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前提与基础。教师在课前必须仔细钻研教材, 详细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备课时, 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分层的教案, 使学生都可以达到基础教学目标甚至超越教学目标。例如,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中, 教师对学困生这一组的教学目标可以定为扫除生字障碍, 对文章大概内容有初步了解, 对文章重点段落和句子只需理解;而对优等生这一组, 则要求能完全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并拓宽知识面。有了分层教学目标指导的教学,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避免教师因统一的教学目标而造成优等生浪费时间、学困生跟不上教师思绪的现象, 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进行分层备课

实施分层教学, 还有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课前分层备课。教师在备课时, 除了要“备教材”, 还要“备学生”, 即思考如何应对多变的课堂状况、如何分层引导学生思考等。这需要教师换位思考, 将学生的个性差异综合起来, 考虑如何才能将不同层次学生的优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让他们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 从而让课堂变得生动。我们不能让学生一味跟着教师划定的线路走, 必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 实行互动教学

教师大多都认可分层教学, 但对具体的教学模式却不太清楚。我认为分层教学更多的不是指某一种具体模式, 而是一种教学理念, 而且无论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我们都必须首先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 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教学中, 要促进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取长补短, 从而实现共同提高。因此, 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 教师应该多让各个层次的学生各抒己见, 这样不仅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动交流, 而且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

4. 重视分层提问和作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施分层次教学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 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所提的问题和布置的作业就要体现坡度, 要让优等生吃得饱、学困生能消化。尤其要关注学困生, 因为他们的学习基础较差, 成绩进步不明显, 在同学之间、老师和家长的压力下,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因此,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帮助这些学生, 教授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 布置单独的作业, 比如指导课外阅读, 多写随笔等, 从而引导他们学习。在课堂教学之外,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可以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优势, 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反过来促进课堂学习。重视分层提问和作业, 可以有效树立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5. 分层评价传递期望

无论是生理、心理还是文化知识等方面, 每个学生都存在客观差异性, 所以, 我们对每一位学生的评价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标准和形式。我国的中小学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 高考和中考成绩成了评价学校教育好坏的唯一指标, 相应地, 人们也拿分数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学生的好坏:学生的成绩优秀, 那么他便是好学生;相反, 学生的成绩差, 那么他便是坏学生。这种以偏概全、简单粗暴的“应试评价观”造成许多成绩较差的学生厌学, 甚至被迫辍学, 成为应试教育下的牺牲品, 给社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应试评价观”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忽视了大多数学生成绩之外的另一面, 从而造成不良后果。我们现在实施课程改革, 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与时代发展相悖的教育理念。因此, 学生评价方法的改革, 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学会科学地评价学生, 针对学生不同的情况进行分层评价。通过评价来激发各层次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增加他们对学习的热情。在评价手段上, 要将多样化和灵活性相结合。在评价主体上, 要注意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师生互评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相结合。评价时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最后的分数。

另外, 评价不是目的, 目的是传递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 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预言效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 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所以,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期望, 从而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传递期望的途径有很多种, 例如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师生交谈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将教师的期望和信任传递给学生, 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上一篇:结石康胶囊下一篇:体系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