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作文指导

2024-07-21

农村小学生作文指导(精选十篇)

农村小学生作文指导 篇1

一、新农村新生活新素材

让我们的学生走进新农村, 感受新生活, 采集新素材, 描写新生活。

1. 多姿多彩的乡村风光。

多姿多彩的农村自然风光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春回大地, 万象更新, 田野里的苗是绿的, 树上的花和路边的野花像是约定的一样, 白的、红的、黄的……竞相开放, 树上鸟儿欢快地歌唱着……走在田间的小路上, 鸟语花香, 百花齐放, 姹紫嫣红。学生结伴而行, 田间嬉戏, 河边垂钓, 草堆里捉迷藏……正所谓“游人不解春何在, 只拣儿童多处行”。何不让学生欣赏眼前的美景, 体会眼前的美, 写眼前的美, 让家乡的美流露在学生的笔下呢?

2. 别有风味的家乡景观。

我们的家乡在黄海之滨, 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 这里以黄海为背景, 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都是农村学生写作的好素材。四季更替, 每个季节有着不一样的景观, 不一样的美, 不一样的感受。让我们的学生走进四季, 走进风景, 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 感知美、表达美。

二、体验生活, 品味智慧

让学生走进农村, 走进农民的生活, 体验农民伯伯劳动的艰辛。让学生在劳动中去体验, 去感悟。让学生有事可写, 有话可说, 有意可表。

1. 参加劳动, 体验生活。

随着农民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他们对孩子也非常娇惯, 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只有让学生走进田野, 参加劳动, 才能把耕地、播种、培育、收获的整个过程写具体、写详细、写生动。从生活中的每个细节去体会劳动的辛苦, 成果的来之不易。从中提炼劳动的经验, 提取劳动的素材, 感悟农民淳朴勤劳的品质。

2. 走近农民, 品味智慧。

农民自己口头相传的地方俗语, 凝结着他们的智慧, 我们可以从这里汲取营养。作文要善于选材, 提炼有特色的材料, 写有特色的作文。农民有着无穷的智慧, 他们的双手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创造了特艺特产, 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劳动方式、致富门路。要让学生分享农民的智慧, 让学生边学边做, 边想边记, 从亲身感受中去寻找作文的素材。

三、追溯历史, 情归农村

追溯历史, 是对未来一种更好的展望。感受家乡历史的厚重, 展望家乡美好的明天, 增强爱家乡的浓厚乡情。

1. 追溯过去, 珍惜今天。

在家乡多多少少都发生过一些历史事件或者涌现了一些杰出的历史人物。而农家和农民也一定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发生过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只要我们走进农民的内心, 听他们倾诉, 一定会让我们感慨万千。

2. 追问农家创业史, 敬重祖辈。

农村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是祖辈们披星戴月, 历尽艰辛, 慢慢发展起来的。每一细小的进步都埋藏了感人肺腑的回忆。在不断追问中, 我们去回顾、审视那段记忆, 寻找前进中的每一个催人奋进的故事。

农村小学生作文指导 篇2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尝试的缘由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看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

显然,这是个借口!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些都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

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具体的尝试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鸟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夏之泳,秋之游,冬之雪。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他们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2.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也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惊喜振奋!——这同样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中天工业园区、经济农作物种植区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差距。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的路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诸笔端;同时,电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3.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现在的农村人仍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这些都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风土人情,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三、尝试后的体会

1.跳出“作文”教学作文——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大多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而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脱节。教学设计大多认识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述》)利用农村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作文来教学作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所说:

“小学生今天做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作文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地两课时,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

2.情感的激发——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有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去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有些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

如何指导农村小学生有效作文 篇3

农村小学里语文教学是教学中的“老大难”,而作文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难中之难。相对于城市孩子而言,农村孩子孤陋寡闻,作文素材少,文章干巴巴的,教师批改也没情趣。为改变这一现状,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一、重视语言积累

阅读和作文是相通的,培养作文能力,一靠多读,二靠勤练。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都重视组织学生多练而不太注意引导他们多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一个人读的书越多,所获取的知识和方法也就越多,作起学问来也就越发容易。为此,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方面做了尝试。

(一)鼓励学生多读多看。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行万里路”不一定人人做到,但一定要要求学生尽可能“读万卷书”。这是积累的一个重要方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古训说的极是。许多喜欢读课外书的学生作文能力强,就证明了这一点。古今中外,凡有丰富知识的学问家,写作成就卓越的文学家,无一不是孜孜不倦的博览群书者。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就是要鼓励他们下功夫多读书,努力完成课标规定的读书量。

(二)引导学生勤记读书笔记。记笔记也是一种写作,对提高作文能力有着直接意义,徐特立同志“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名言,就是强调记读书笔记的意义。

首先,要求学生学会做课内笔记。让学生对课本中有重点的选择积累。其次,学会做课外读书笔记。一是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课标推荐的文章和书籍,二是阅读课标推荐以外的适合自己的各类图书和报刊,并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适当做些笔记。

(三)督促学生坚持写日记。日记是练笔的好方法之一,许多著名作家的成功都得力于日记。像俄罗斯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他的一些作品的取材就来自他的日记内容。所以,我平时督促学生写日记,以此为学生的作文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积累。这样,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锻炼了写作能力。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写作积极性调动、发挥与否,直接关系作文教学的成败。小学生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喜好表现,他们虽然生活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的圈子里,但信息社会使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新奇的思想。作为教师,就要因势利导,给他们发挥、创造、表达的机会。实践证明,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换来的是学语文、爱老师、爱生活、爱作文的浓浓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代沟”消除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作文有话可说了,教师的指导也得心应手了。

三、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学习必须要有人引导。因此,在训练学生作文的实践中我采取了如下的做法。

(一)唤起学生的写作欲望。在作文实践中,我设法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他们生活的需要之一,是一种精神享受,是表达自己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整理自己思想、挖掘自己潜能的有效途径。投身其中,其乐无穷。

(二)激励学生“用心”生活,多多积累。我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同时,鼓励他们投身生活,做生活的实践者、参与者,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三)引导学生相机而写。《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句名言:“我们的教育要设法激发学生寻找、发现、创新的热情,尽情去释放生命中的创新能量。”有的学生一节课下来,连个作文的开头都写不出,有的学生甚至作文都评完了,他的作文老师还没见着。面对这一现状,我相机而行,在学生有兴趣时,让他写,帮他练。如下雪了,我就让他们去观赏纷纷扬扬的雪花,听别人议论雪的“长短”,鼓励他们品尝堆雪人、打雪仗的乐趣,然后写成作文。还有深冬的大雾、初春的新绿、仲夏的暴雨、金秋的硕果等,我都让学生仔细观察,即兴作文。这样的随机练习,学生有话可写,有感可发,写作兴趣大增。

(四)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新奇的事物比刻板的、多次重复千篇一律的刺激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传统的作文批改都是老师改后发给学生看,结果有的学生连看都不看一眼,教师的辛苦付之东流。针对这一情况,我大胆地让学生自改作文。在让学生自改前,教师事先做好批改指导,告诉学生首先要纵观全篇,整体评判,包括体裁、中心、选材、结构、书写等。其次着眼局部,包括字、词、句、修辞、标点等。然后,让学生同位或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评改自己的作文,推荐优秀作品在全班念,师生共同评价,大家充分发言,说明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作者”在评判的基础上再作修改,最后教师择优出专栏或投寄报社。这样,学生作文的兴趣越来越浓,积极性越来越高,作文的能力越来越强。

浅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指导 篇4

关键词:作文,兴趣,自信,情境,源泉,积累,鼓励

有的教育家把小学生的头脑比喻成洁白的纸, 老师就是一个艺术家。经过加工, 都可成为精美的艺术品, 我却认为学生的头脑是未曾开发的矿山, 老师既是阳光, 又是采矿者, 也是煅造家。我们不仅要不断地丰富他们的资源, 还要适时地帮助他们进行高效开采, 更要精心地把资源进行合理而高效地利用。如何才能开展好作文教学, 使学生乐于作文, 善于作文一直是我苦苦探索的课题。在这些年的作文教学中, 特别是进行发展性阅读教学以来, 我有以下体会:

一、培养兴趣、激发欲望、充满自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也是克服困难的动力。根据小学生的特点, 一是有好动的天性, 二是有强烈的表现欲, 三是乐于做容易干的事。小学生怕写作文, 有的老师认为学生是没有内容可写, 我却认为学生是不知要写什么。作文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形式,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有一定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开设作文课前, 也不同程度地练习过说话、写话。到了三年级, 课表上就有了作文课, 大多数老师都是机械地提出几项作文要求。叫学生开始独立作文, 学生把作文交上去的第二天, 老师又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突出的问题。首先就让学生感到作文难。今后就怕写作文, 也不再想写作文。我在作文教学中也多次出现过这样的情形, 我反复给学生读例文, 也让学生自读与讨论, 效果就是不好。有一年, 我被首次安排上三年级语文, 开学的第一天课表上就是作文课, 由于不了解学生的基础和首次作文的要求, 我想先熟悉一下学生。因此, 我一进教室就问:“同学们, 你们写过作文吗?”同学们齐声回答:“没有!”“你们会写作文吗?”“不会。”“今天你们第一次学写作文, 我也是第一次教学生写第一次作文, 我也不知道如何教, 那就不教吧, 同学们会不会玩游戏, 今天介绍一下你最喜欢的游戏, 要求写出游戏的名称, 如何玩。 (把不会写的字用拼音表示) ”学生们激情非常高, 约二十分钟后, 同学们就纷纷举起手来, 说写好了。我灵机一动, 就抽几个学生在班上念一念自己写的游戏介绍, 真有点出人意料, 很多学生都写得好。我顾着惊奇的表情问:“你们写过作文呀?”同学们齐声回答:“没有啊, 这就是写作文吗?原来写作文就是这样啊!”第二次作文课, 我叫同学接着做游戏, 书面描述自己, 题为《猜猜我是谁?》或《我的自画像》。写好后交给学习小组长, 小组长一个一个地念了作品, 让同学们猜一猜, 能猜中作品的作者, 说明这篇文章写得好, 不能猜中的说明描写不够准确。当时, 班上有一年龄较大的弱智生, 他写道, 班上我最高, 我是谁?组长念完, 全班哄堂大笑。我及时制止住哄笑, 并表扬了那位同学能抓住典型特征, 描写简明、精确。并鼓励他继续寻找自己的典型特征, 他不仅积极思索, 习作主动。后来, 他的作文还真的写得很不错, 也热爱上了学语文。

如此, 写作文、做游戏、改作文。把习作与娱乐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促进了同学们主动参与, 用心血浇灌出的劳动成果, 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动性, 又实现了他们的表现欲, 同时增强写好作文的自信心。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作文兴趣, 也使他们认识到要想让别人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 必须写好作文。

二、创设情境开发源泉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懒妇有米难为良炊”。孩子们写文章也一样, 孩子们也想把文章写好, 他们之所以怕写作文往往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写什么与如何写, 如果头脑中有丰富的写作内容, 他们肯定会乐于表达的,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引导学生寻找习作的源泉, 我的具体做法是:

1、丰富课堂, 积累素材。

课堂是我们进行作文教学的主要阵地, 若按传统的教法, 照本宣科, 课堂这块狭小、封闭的天地一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无形中就降低了作文教学的成效。为打破这种封闭和界限, 我们如果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用多媒体手段, 积极创设生活情景, 丰富课堂内容, 一定会为学生提供真实、直观的习作素材。如在写《我发现了……》时, 我在课堂上播放了“小魔术”“种子发芽”和“植物开花”几个小视频, 通过一遍一遍地播放, 速度一遍一遍地放慢, 让学生自己发现其中的奥秘, 然后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等到习作时, 效果就非常好了。

2、拓展生活空间, 引导课外体验。

生活是作文之本, 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为孩子作文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但大多数学生为学业所迫, 只能重复着“两点一线”的生活。这就需要老师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 让学生去体验生活。如安排学生和家长一块劳动, 体验辛苦与快乐;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采风、踏青;利用兴趣小组的活动、游戏等拓宽他们的的生活空间。这样在写类似文章时, 就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了, 如有一届毕业班升学作文题目是《想起这件事, 就……》大多数作文都是助人为乐方面的事, 而我班在考试前的最后一次班会上, 我设计了一个以“再见了, 母校”为主题的联欢会, 结果大多学生都以此为材料, 写了《想起这件事, 我就高兴》, 《想起这件事, 我就难受》等作文。结果, 作文平均分比其他学校高了2-3分。

3、铸建合作氛围, 有效利用资源。

《农村》作文400字_小学生作文 篇5

农村里的人们勤劳的很呢!不像城市里有些人,整天拿着手机,平板,电脑。农村里环境特别好,每天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而城市里却相反,每天会听到刺耳汽笛声,空气污染严重。农村里有美丽的田园景色,让人赏心悦目,而城市里却只能看见高楼大厦发呆。

在农村里你时时刻刻都会看到一些人们在劳动,可在他们的脸上写着的不是痛苦不愿,而是快乐。他总是三五成群的在一起聊天。很少拿着手机走来走去。他们之间没有谁比谁的东西好贵。

在农村里,你会呼吸到新鲜空气,让人畅爽无比,让人忘记工作上的压力。而城市里却空气污染的极其严重,还有人吸烟呛的`人连连打喷嚏,农村里还有农家乐。

在农村里你转头会看见一片片的田地,田地绿中带一点点黄,走到哪儿都会听见鸟儿欢快的歌声,那叫声仿佛夜晚的安眠曲。可不像城市里不到五秒汽笛声令人过意不去。

农村小学生作文教学初探 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作文教学 作文现状 教学措施

乘着新课改的东风,语文教学中字、词、句、段、篇以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将知识延伸、拓展。但对作文教学的突破还未深入“师”心,写作成了农村学生的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一直困扰农村语文教师。经过几年的作文教学研究,笔者现将农村学生的作文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基本功不扎实。没能将基础知识足够地向课外、向生活中延伸。错字连篇,不能结合字义或词义灵活恰当运用。如:“玩”和“完”不分,“在”和“再”不分……整篇文章标点符号不会应用,个别后进生连逗号和句号也不会正确使用。学生积累的词语很多,但对好词如何运用得恰如其分缺乏一定的能力。语句不通顺,说不成一句完整通顺的话,缺少最起码的“ⅹⅹ的、ⅹⅹ着”的用法,如“拿着书”说成“拿的书”,主要是受家庭、社会语言环境的影响。

2.修辞方法没有应用意识,不能适时正确地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变化。不能用自己的真实感受、体会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重点内容叙述不清楚,常常把重点内容一笔带过,导致文章重点不突出。如:写“学骑自行车”写成“费了好大劲,摔了很多跤,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而怎么学会的,用了什么办法,当时的心情如何根本不提,这是五年级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3.作文层次不清晰,中心不突出。没有一个完整的段,整段所要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晰,要么一个长段,不会分段写,要么没用的段落、语句一大堆,重复累赘的现象十分严重。

4.不会从生活中积累,不会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找不到写作的素材,写作时无从下笔。

针对以上分析,我采取如下措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夯实基础。在分析课文时,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优美词句的用法,并找出一些近义词进行比较,使学生真正感到用词的妙处。课后练习多涉及一些选词选字或填上恰当的词语提高学生用词的准确性。无论上什么课都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话,充分利用口语交际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只有会想才会说,会说才会写。

2.美文欣赏。每天利用一定的时间阅读,积累好词佳句,写写读书笔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日积月累定会积少成多,正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

3.引导学生到生活中观察,发现大自然中微妙的变化,做个“有心人”。每日写一篇“百字新闻”,使学生从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不断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写作兴趣。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

4.加强作文指导。教师应重视对每篇作文的指导,特别是刚学写作文的学生,教师更要一步步地指导,让学生畅谈此次作文应该怎样写,对作文的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直至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细细推敲、反复琢磨,让学生相互补充发表看法。吸纳他人之长,弥补自己之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作文,并在小组内修改,久而久之,学生的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5.恰当点评。首先选出一篇写得比较好的文章进行互动点评,使那些写得不成形的文章或是无从下笔的学生受到启发。再选一篇较差的文章,对他的字、词、句、段及标点符号,用作文批改符号进行修改,使学生明确什么样的语言才好,能行之有效地表达文章中心。哪些字错了,错在哪里,哪些标点应用不当……使学生不再只看一下分数、等级,更要看批改过程,看每一处标注、眉批批语,使学生的作文能力、评价水平循序渐进呈螺旋上升发展之势。

虽然学生的作文不尽如人意,但那是学生的成果,要倍加呵护。因此作文评价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可以针对每位学生的作文特点给真实分、个性创意分、感情真挚分、作文进步分等,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相信孩子们,放开她们的手脚,他们会越做越好。在班级中分成几个作文小组,选出小组长。在他的组织下,组员们针对一篇文章各抒己见,不断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6.习作反思。曾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当今教师已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不能只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为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不断提高,适当地写写作文反思是很有必要的,能使学生主动参与作文教学,意识到自己作文中不足与优点,畅谈想法,进行自我反思,从而增强写作的自信心,发挥潜能,使“自我反思”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方案 篇7

但因为小学生、特别农村小学生的缺乏生活阅历、缺少读书环境、缺少正确的读书导向,从而造成了农村小学生阅读量远远低于城市同龄小学生、低于新课标的要求的现状,大量的关于农村小学生读书现状的调查表明,农村小学生读书仍处于盲目、无序、低效而凌乱的自发状态中,而这种低读书量或零读书量的现状又直接导致了农村小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下降、书面语言匮乏、行为偏差、认识能力低下的种种后果,直接影响着下一代农村新型人材的产生和未来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读书量,如何正确地指导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任务,就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此,笔者根据多年的课堂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为农村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方案,这套方案共分为七个环节:

一、分类读书法

小学生是正在成长的群体,也是一个年龄跨度较大的群体,它包括从6岁到12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心智与心理的发育期,所以吸收知识的能力、对外界事物的理解能力、对学习的兴趣都有很大的差异。如对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应当选择一些有韵律、故事情节较强、故事篇幅较短并带有插图的书籍,如(365夜儿歌》、《幼背唐诗三百首》、《伊索寓言选》、《中外民间故事》、《成语故事》、《谜语》等,让这些低年龄段的小学生从认读字句开始,从体会文句入手,在伴有优美图片的浅显故事里,由浅入深地学习做人的道理,一步步体会出阅读的乐趣,从而准备向更高的读书层面过渡。而对于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则注重介绍优秀作文、古代文学故事、中外名人故事、优秀童话等作品,如《安徒生童话集》、《唐诗故事》、《获奖作文集》、《作家的童年》等,以便加强他们的文字吸收量,为下一步的作文教学相配合。而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则要介绍一些科普读物、名家名作、小说诗歌作品等,特别要注意的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并有了吸收自然科学知识的能力和渴望,所以要加强科普读物的导读。如世界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小说)、《夏洛的网》(小说)、《小海蒂》(小说)、《十万个为什么》(科普)、《动物世界》(科普)、《植物世界》(科普)、《昆虫记》(科普)、《大自然奥秘故事》(科普)等,都是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特别喜爱的图书。

二、课文引导法

小学语文课本中,不乏一些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契诃夫的《凡卡的故事》、李白的《望天门山》、陆游的《示儿》、古诗十九首《长歌行》等都是深受几代小学生喜爱的传统经典之作。正是在这些课文里,包含着大量的阅读信息,值得语文老师去深入挖掘。比如:安徒生的作品还有哪些?安徒生时代还有哪些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及作品?契诃夫是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人?你还读过哪几位唐代诗人的诗篇?什么叫古诗十九首?陆游为什么写出《示儿》?通过这一连串的提问和引导,激发起小学生的兴趣,引起小学生探求这些问题答案的欲望,在小学生兴趣盎然地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之后,老师可以系统地向他们介绍一些相关的童话知识、著名童话家的生平故事、唐宋名人的生活经历、古代诗歌常识、成语故事之类的书籍,比如安徒生的作品《海的女儿》、《小意达的花》、《丑小鸭》等,比如契诃夫的作品《渴睡》、《一个小公务员之死》等,比如《唐诗三百首》等,有了这样充足的读前准备和有效的读前渲染之后,小学生再去阅读书籍,课外知识和课内知识就形成了一个有效的整体,课外读书又推动了课内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趣味导读法

阅读名著前应当有一定导读工作,这是指小学生开始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阅读前,老师所进行的趣味性的导读。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汤姆索亚历险记》为例,可以先介绍马克.吐温的生平,将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做领航员的传奇生涯进行生动渲染,然后再介绍本书的写作年代背景,最后重点介绍书中最精彩的部分:汤姆粉刷墙壁的场面和汤姆逃到荒岛上的场面、汤姆迷失在溶洞与杀人犯相遇的场面。此种有声有色、重点突出的导读过程能够使小学生阅读此书的兴趣更加高涨,并加强了小学生对书中重要章节的感性认识。

四、摘抄词句法

在进行名著导读的同时,还应当把作文教学的内容结合进来,以阅读活动直接带动小学生的作文学习。具体用法是:老师在介绍这些名著中的经典场景的同时,可以把文中一些有趣的句子、个性极强的词汇、精彩的描写片断抄写在黑板上,让小学生抄录下来,反复地朗读以体验其中的妙趣,以增加小学生对名著的记忆,以有效地积累文学词汇。老师可指导小学生将笔记分为多个门类:风景类、人物类、抒情类、哲言类等,将名句警句分门别类地摘抄下来,并用反复朗诵名句等方法来加强小学生对读书的记忆,在阅读的同时直观地体验文中的人物描写、场面描写、景物描写手法的多样性。以边读边记、边记边想、边想边作的方式完成一本书的阅读。通过这样的导读,不仅提高了小学生读书的兴趣,更丰富了小学生的语词能力,为今后的作文写作奠定了坚实基石。

五、实践引导法

与城市小学生相比,农村的小学生虽然较少接受电子网络信息,较少接触高科技成果,但却每时每刻都在大量地吸收着来自于大自然的信息,每时每刻都在体会着自然界的变化,这正是农村小学生的优势,也正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一个读书导向。农村小学生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农业耕种时所接受的自然信息的不同,所以也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观察自然、描写自然、体会动态的动植物学的机会。因此,在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要充分地关注农村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着不同的季节与农时,把一些科普类、动植物类、历史知识类、气象气候类的图书介绍给他们。比如在进行《动物故事》(科普类)、《我们的地球》(科普)、《昆虫记》(科普)这类图书的导读时,老师可以很方便地结合眼前的动物、生长着的植物、变化着的气候、随处可见的昆虫与小学生们自已的亲身经历,将他们的生活与图书中的知识融为一体。这样一来,书本上的知识变得生动了,小学生们的经历变得科学了,二者叠加在一起,书本与生活的距离大大缩短。

六、作文配套法

在读完某一本书之后,可以围绕这本书进行作文选题,选题的范围有:读后感类、对书中人物或事件的点评类、对作者写作此书时的背景的评价类、对书中某一个章节的感会类等等。以契诃夫的《渴睡》一文为例,可以先把《渴睡》与《凡卡的故事》相比较,体会书中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两个小主人公的命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或指导小学生为两个小主人公加上不同的命运结局等,都是行之有效的读书作文凡例。

七、成果展览法

对课外图书的阅读指导活动进行到一个时期后,与之相配套的读书成果展览、读书经验交流活动将会把课外阅读的活动再次地掀起高潮,在校区内渲染出更加浓烈的读书气氛,并可以将小学生读书的兴趣巩固加强。这类活动包括举办读书故事会、举办读后感作文竞赛、举办读书征文活动等等。对于读书量比较大、读书程度比较深的高年级小学生们,还可以尝试写一些科普小论文、科普小故事、搞一些科普小发明以将自己学到的书本知识用于实践中。以《昆虫记》一书为例,在引导小学生读完此书后,可以写出一些与昆虫生活有关的作文,也可以做一些有关昆虫习性的读书报告,或举办与本书有关的昆虫小知识讲座、或举办与昆虫有关的专题故事会等等。

在记录了大量的读书笔记之后,也可以举办读书笔记的评比活动。小学生们可以把自己摘抄的大量的读书资料拿到会上进行展览,将其中优秀的读书笔记以墙报的形式展出,为小学生们提供读书笔记的样板,以带动更多的人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

八、明星引路法

评选校园读书小明星是课外阅读活动的高潮,也是课外阅读活动的最后一环。可预先提出读书小明星的标准:如读书量的多少、作文写作提高的幅度、为同学提供读书信息的多少、所记下的读书笔记的字数等来对小学生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促进人人争当读书小明星的良好氛围。当选出的校园读书小明星,可获得在校园光荣榜里张挂照片、可以成为下一届读书竞赛活动的学生评委等荣誉,促进更多小学生的读书兴趣,从而掀起人人争当校园读书小明星的热潮。

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除了与城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共性之外,还应该注意到农村小学生读书的种种困难,比如书源匮乏的问题、比如家庭缺少读书氛围的问题等。因此,为农村小学生们解决阅读的书源的问题就成了指导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而附带产生的难题。为解决这个难题,各地同行们提供如下可以借鉴的经验:

1、充分发动农村小学生的城市亲属,让城市亲属们将家中闲置的各种图书捐献出来,用来成立农村小学校、乃至小学校里每个班级的图书室,让城市闲置的图书在农村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让农村小学生得到更充足的图书资源。

2、动员每一个小学生将自己的私人图书用于本校内的交换与流通,在学校里创建营造出“一本好书大家读、人人都能读好书”的优良读书环境,让好书更大限度地影响更多的小学生。

3、动员每一个小学生注意收集读书信息,将自己平时在报纸上、电视里、各种媒介上、外出做客时看到的图书信息用手写文字的方法记录下来,再用黑板报、小字报、墙报、小广播的形式在学校里交流,以创建最方便最快捷的校园读书信息网。

4、充分利用在校老师个人的经济能力与图书资源,动员老师将自己收藏的图书投入到学校共享的大系统中,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农村小学生快乐作文策略探究 篇8

一、拓展语言积累, 提高表达能力

长期以来, 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 农村小学的学生阅读量较少、知识面较窄, 表达能力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如何拓展学生的语言积累, 已经成为学生表达能力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

⒈多阅读

教育家叶圣陶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如溪水, 泉水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流过不停。”鼓励采用默读、朗读、诵读等多种形式,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题材和内容。通过组织相关的比赛等, 提升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纠正方言中的语言词汇的语音;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技能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等。

⒉勤做笔记

可积累优秀的词语、段落等, 同时借鉴名家名作的好的表述方法, 丰富语言知识同时也能提升思考、表述事物的能力。

⒊开设赏析课

每周组织一次美文赏析课, 让学生轮流来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文章, 然后谈谈自己喜欢的原因, 最好采取集体交流的方式进行。

⒋开展演讲比赛、主题班会等活动

通过组织演讲比赛、主题班会, 提供学生发言的机会, 就某一主题阐述自己的观点, 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能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敏度。

二、坚守语文课堂, 发挥例文作用

语文教学是学生获取语言知识和写作方法、技能的主渠道, 尤其在农村小学, 语文课堂之外的渠道甚少。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对写作的方法、技能训能加以强化, 增加写作训练的机会, 弥补学生在写作方面的不足。一方面要适当增加作文课的教学时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阅读课对写作的促进作用, 在阅读课教学时, 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名作的写作方法与写作技巧, 进而提升驾驭文字的能力。教师可以写一些范文, 学生可以模仿写一些习作, 然后通过对比分析, 提升学生分析文章的能力, 使阅读课与作文课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三、体验生活, 丰富写作素材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如溪水, 泉水丰盛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流过不停。”对于这种现象, 必须把握好学生的心理, 鼓励和引导学生用敏锐的眼光多留心观察农村周边的生活, 要指导学生运用自身的眼、耳、鼻、口、手, 去看, 去听, 去闻, 去尝, 去感觉, 让他们获得亲身的感受, 增强他们的直接经验。农村学生朝夕面对着青山绿水, 常有摘野果、捉小鱼的乐趣, 我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 学会捕捉生活中精彩的瞬间, 把丰富多彩的事物记下来。如:日出日落、月缺月圆等自然现象、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等。只有学生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 作文时才会言之有物, 才能写出真实生动的文字。

四、开展活动, 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生更喜欢游戏化的学习方式, 如:魔术表演、模拟跳蚤市场、厨艺大赛、调查身边的环境、演课本剧、摘草莓、上街找错别字、参观自来水厂、到敬老院慰问老人等, 让学生进入情境, 演一演、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 学生就能较准确地抓住事物的特征, 从中发现美、感知美, 唤起表达的欲望, 从而激发起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

五、搭建平台, 让学生展示习作

首先, 重视作文点评, 展示学生作文的闪光点。教师对学生作文的评价, 要着眼于学生作文的闪光点, 要加以突出并指导, 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尽可能在课堂上或其他形式的公开或半公开地对学生的作文中的优点加以点评, 并适时提出改良性的建议, 要做到赞扬热情、批评婉转甚至不批评, 使学生对作文内容的认识以及对生活的观察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同时鼓励适当开展学生相互点评作文。通过交流, 一方面促进师生的交流, 另一方面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学生在交流中汲取所需的营养, 取长补短。其次, 建立班级、学校二级习作园地, 在不同范围内展示学生的作品, 不仅能使学生的作文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所认可, 更满足了学生希望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的愿望。最后, 创办班级作文手抄报、壁报、申请班级主页、班级邮箱。积极向各级报刊推荐, 多方展示学生佳作, 努力给学生创设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篇9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培养学生写作情趣

1、创设情境为写作铺垫。

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因此口语也要与写作相连。口语是“听和说的双方互动过程”。它突破了“听话、说话”单纯固定的听说训练, 由单项静态语言实践变为双向的动态语言实践。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进生活, 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借助音响、图片等, 营造出特定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走进情境, 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受, 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例如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看望病人的情境, 给亲人拜年时的情境, 围绕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介绍、欣赏等,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头脑中有话可说, 那么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说是写的前提:说得流利, 有主有次, 那么写就“下笔如有神”。

2、鼓励赞赏, 体验成功。

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 就会失去写作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取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写话, 点评时要以鼓励为主, 对于学生的佳作, 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进行表扬、范读, 增强小作者的自豪感。对于中差生, 教师要留心挖掘, 对于其中的好词佳句用特定符号标出, 也要给予肯定、鼓励, 并提出希望,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 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 做到“两少两多”即:在写作时少一些灌输, 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 多一些陶冶, 要引导学生“于有字的书以外, 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 学生只有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 就会激发写作的欲望, 就会有感而发, 就能写出有思想、有感情的文章来。

三、注重知识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写作是表达、是输出, 如果学生腹中空空, 肯定是写不出好的作文来。由此可见, 知识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至关重要。

1、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1) 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 从观察中涉取习作素材。比如让学生观察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倾听鸟语虫鸣、涓涓细流;欣赏农村田野山村风光, 本地的风景名胜;目睹校内校外的人和事等, 有了这些所见所闻, 表达时就会信手拈来, 涉笔成文。 (2) 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整理房间、洗衣服、包饺子、做饭、喂猪、放羊等, 有了这些生活体验, 他们就能把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 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吸取习作素材。如观看爱国影片后写观后感、种花载树、参观访问、讲故事、献爱心等。有了这些丰富的阅历, 充实的内心感受, 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2、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1) 从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 教给学生寻找书目的办法和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 少儿杂志中名著……通过大量的阅读, 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又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 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品读精彩的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课本中的“积累?运用”中列出的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 我们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长期坚持, 日积月累, 让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一旦用时, 会自然涌上笔端,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3) 通过摘录, 积累语言。平时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平常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本摘录本, 把阅读时遇到的优美词句, 精彩片段分门别类的摘录下来, 并经常拿出来诵读品味, 天长日久, 学生受到语言熏陶。习作时, 所需词语就会随着思睹自然流淌出来, 奇妙组合, 写起来也就感到得心应手。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篇10

因农村学生长期受优秀习作和电视文娱生活的影响, 许多学生认为农村既没有美丽的公园、优美的住宅环境, 也没有名胜古迹, 所以不留心观察甚至讨厌农村生活。教学时,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生活环境的美, 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农村的小学生, 生在农村, 长在农村, 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 听百虫啾啾, 吸新鲜空气, 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 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当学生体验到自然之美时, 就会慢慢地喜欢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 写出内涵, 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二、体验生活拓宽学生的习作思路

学生生活在农村, 有广阔的活动天地, 经常参与劳动实践, 应引导学生体验生活, 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 拓宽习作思路。

1. 体验劳动的辛苦, 诉自食其力之乐

学生对农村的一切耳濡目染, 并能亲自实践。他们经常要喂养小动物, 还经常要种花种草, 种菜种果。教学中, 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 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 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 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并充满童趣的日记跃然纸上。

2. 体验家乡富饶, 倾内心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 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取相关知识, 缺乏感性的认识, 而习作干瘪, 无真情实感。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 摘到雪白的棉花, 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 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 从而激发了以家乡自豪的情感, 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实现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 言之有情。

3. 体验乡情亲情, 赞纯朴民风

农村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 移风易俗等等, 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 抓住节日的契机, 或借助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 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三、开展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

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 也是他们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结合农村特点, 开展一系列以参观、访问、游览等为形式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可根据季节的变换, 选择不同的场地, 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 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 秋天到了, 到果园去摘果子……这样, 让学生在充分接触各种人和事中进行有感而发的写作, 更能发挥写作的功能, 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

四、学习语言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 学习农村谚语, 优化习作语言

“清明前后, 种瓜种豆, 立秋摘花椒, 白露打黑桃, 霜降采柿子, 立冬打晚枣”, 这是农村一年四季采摘农作物特色的谚语。又如:“庄稼一枝花, 全靠粪当家”、“翻地翻得深, 黄土变成金”……这些农谚既阐明科学道理, 又生动易记。运用这样的谚语读来既朗朗上口, 又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 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2. 学习农村的俗语, 美化习作语言

农民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 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发芽、长叶”, 这是我们的说法, 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仔细推敲一下, 农民的“冒牙”、“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说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量, 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 多么形象的表达。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收集, 交流农村俗语, 推敲比较, 学习用词的准确, 美化习作语言。

上一篇:现代食品安全下一篇:高等教育服务满意度